单元教学设计反思模板(10篇)

时间:2023-07-07 16:09:2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单元教学设计反思,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单元教学设计反思

篇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2-0101-02

在我校课程单元教学设计活动中,笔者的教学内容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教材《高级机修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刘继福,2007)中的“轴承部件的拆、查、测、绘”。现对本次课的教学设计方案加以反思,旨在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一)学习者分析

本课的学习者是高中起点的机械设备维修专业三年级学生,18名学生均为男生。在能力基础方面,他们思维较活跃,动手能力较强,求知欲强,乐于实践操作,熟悉设备拆装,对测绘有一定了解。在背景知识方面,他们已经完成《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并参加过一个学期的机械维修技能训练,具有一定的机械基础知识,达到了中级机修工技能水平。

(二)设计理念

项目课程已成为新一轮职教课程改革的共同选择。要把《高级机修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这门课的课程结构转换为工作任务结构,将课程中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整合,项目的选择及其结构设计显得特别重要。“减速器的拆装与测绘”这个项目是以一个具体的机器为教学载体,引出了减速器的组成、功用,减速器装配图的识读,零部件的拆装与测绘等制图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完成各个子项目训练的过程中,逐渐展开对其他常用机械的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培养机械设备维修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轴承部件的拆、查、测、绘”这一项目是“减速器的拆装与测绘”项目的一个子项目。

(三)教材分析与处理

本课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的内容选自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教材《高级机修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第二单元课题1,需用6个学时完成。零件测绘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整个课程的综合化训练,是后续的机械装调技术综合实训的重要基础。为了给学生建立一个既符合认知规律,又遵循技能习得过程的知识结构网,笔者在教材原有内容的基础上,补充了查阅滚动轴承的代号与含义等环节,旨在学生学习完知识点后能够动手操作、亲自体验,把知识转化为技能。

单元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当前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笔者拟定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1)专业知识目标:能够正确拆装齿轮减速器;熟悉测绘滚动轴承的过程、步骤、注意要点;合理选择零件的表达方法,掌握草图的绘制方法和过程。(2)能力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拆装齿轮减速器、测绘零件、查阅资料、计算机操作等能力;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团队学习等多种学习能力。(3)情感素质目标:通过小组分工合作,提高学生的参与竞争和团队协作精神,锻炼学生的查阅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赏识他人的胸怀,激发爱岗敬业的情怀,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加强学生安全操作、文明生产的意识。

确定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机械零部件拆卸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正确使用常用工量具;测绘滚动轴承。(2)学习难点:滚动轴承的测绘。

教学准备 (1)准备三台圆柱齿轮减速器、若干拆装工具、测绘工具、专用工具等。(2)准备若干《机械手册》、《机械制图》、《机械零件》、绘图纸等。(3)给学生发放学习辅导资料。(4)按照小组之间学习能力基本相当原则进行分组,将学生分成3组,每组6人,组内推荐组长,自学《学习辅导策略》等资料。

(四)教法与学法的运用

教法:直观教学法、引导发现法、探究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学法:自主探究、查阅资料、合作学习、归纳总结。

教学实施过程

课后反思

(一)教学结果

反思本次课的教学实践,教学目标达成度高,重点难点突出,在课堂结构、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方面教学过程顺畅,方法适当,学生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积极思考、动手实践,教学效果较好。

(二)教学实施感受

单元教学设计落实三维目标 笔者按照戴士弘教授关于“职教课程的能力本位项目化改造”讲座和《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进行教学设计,选取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体现了教学能力本位,采用了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形式,明确了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目标、能力技能目标和情感素质目标。

合理选择内容,学习难度适宜 本次课从轴承到机械装调技术综合实训装置,从零件拆装到零件测绘,从徒手画图到计算机绘图,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步步深入地进行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笔者立足于学校的现有实训条件,合理选择内容,学习难度适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够实现能力的拓展与延伸,较为成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笔者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着组织和引导作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并掌握学习方法,把学生实践活动作为课堂主线,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授课方式上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引领、双线并行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教中学、在学中做,努力突出“教学做”一体化。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够发挥主体作用,兴趣盎然,参与主动,体验深刻。

挖掘德育因素,启迪学生智慧 教育赋予我们的责任不仅是授之以知,教之以事,更重要的是要感之以德。笔者在专业实训课教学中,充分挖掘德育因素,在教给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给予适时的思想品德教育。在本次课中,团队合作很重要,笔者引用减速箱上的齿轮来引导学生:“我们的班级就像一个大齿轮,而每位同学就是一个轮齿。我们从入学至今一起奋斗,一起成长,从最初的棱角分明打造成如同齿轮般齿齿相扣、紧密联系、缺一不可,希望同学们继续发扬机械精神,彼此推动,让班集体这个大齿轮正常、顺利转动,共同营造一个团结奋进的班集体!”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将专业教学与德育融为一个有机整体,使德育工作“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三)不足之处

一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整合设计的预设痕迹有些明显,学生自由拓展的空间较少,课堂张力稍显不足。二是教学环节之间过渡和时间秩序的调控上还有待提高和完善。三是教师要进一步熟悉教材教案,语言要简练确切,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四是上课时有很多听课教师,学生还是过于拘谨,出现了怯场的表现。笔者及时与他们沟通,给予他们鼓励,这就耽误了一些时间,出现了“前松后紧”的现象。

参考文献:

[1]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曾良骥.高职课程“六位一体”教学设计范例[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

[3]董必辉.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单元教学设计[J].职业教育研究,2012(11).

篇2

一、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课程的一个“单元”?就是一次课。在时间上紧密相连的一次课,叫做一个单元。教师的备课是以一个单元为单位进行的,教案也是针对课程的一个单元写成的,学生的学习过程也被分成这样的单元进行。因此,本文所讲的课程单元教学设计是指一次课的教学设计,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讲的每一次课的教案。

本文认为,课程单元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是指教师依据职业活动、职业能力和专业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生的现状,科学设计课程单元(教案),并将课程单元教学设计通过课堂教学付诸实施,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达到用的方法巧、花的时间少、费的气力小、取得的效果好的目的。一方面学生得到了进步和发展,同时教师的专业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二、课程教学单元设计的意义

1.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

体现课改的课程单元教学设计是从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出发,将教学活动建立在系统方法的科学基础之上,应用系统的观点和分析的方法,使课程的整体设计与单元设计达到整体优化,避免课堂教学的随意性。

2.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体现课改的经济法课程单元教学设计着重将经济法律规定转化为真实或仿真的教学案例并进行分析,通过教师任务驱动、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突出了职业能力、学生主体,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用法能力。

3.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课改下的经济法课程单元教学设计,不只是要求学生掌握经济法课程中的用法能力,而且要求教师自身首先要掌握课程中的各种用法能力。新的课程及教学理念和新教法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而这些对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经济法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1.课程整体构建缺乏科学性

(1)课程内容的设计未能体现职业活动、专业发展的需要。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就职于会计岗位的较多,教学内容应体现学生毕业后职业活动、专业发展的需要。现实中,一些学校经济法课程按照会计初级考试用书进行教学安排。而现行的会计初级考试用书并没有企业、合同、市场运行等方面的法律内容,这既不能满足学生毕业后参加会计中级职称考试的要求,也不能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对于市场营销专业来说,学生毕业后就职于营销岗位的较多,教学内容应突出市场运行管理法律制度、工业产权法律制度等。但是现实中,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往往随意性大,大多按教师本人的喜好及熟悉程度安排。

(2)未能避免与其他课程内容重复的问题。如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一般安排在会计考证之后,但一些学校的经济法课程仍包含税法的内容,这就与前面学期安排的会计考证课程中的税法内容重复。

2.重理论轻实践能力

很多教师对课程教学内容中的实践能力认知模糊,这不仅体现在课程整体上,在每次课的教学单元设计中也是如此。因而,教学中侧重理论教学设计,而不注重实践能力教学设计,其结果表现为学生用法能力较弱。

3.课外拓展不足或空缺

很多教师在课程教学设计中,往往忽视或草率对待学生的课外拓展,只是简单地布置几道简答题,而这对于检测学生每次课应掌握的实践技能是远远不够的。

4.教学评价单向,教师反思欠缺

很多时候,教师只顾埋头教学,而不回头总结反思,只重视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而忽视了学生对其自身学习效果的评价,也未能重视学生对教师的单元设计及授课的评价。这样做的结果,往往造成教师对学生贬多褒少,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学生也因此产生了倦怠情绪;教师对下一次课的单元设计和下一教学周期的课程单元设计没有改进和完善,或改进、完善不明显。

四、突出能力为本位,科学设计经济法课程单元

1.滚动修改课程标准,对课程进行整体教学设计

课程教学的整体设计是从单元联系的角度对课程教学的设计进行整体优化。体现先进职业教育观念的课程教学,其基本原则共有6项:①职业活动导向;②突出能力目标;③项目载体;④用任务训练职业岗位能力;⑤以学生为主体;⑥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设计。

(1)优化整合课程内容,科学设计教学进度。①要熟悉经济法课程的前接课程和后续课程,在此基础上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以免与前接课程教学内容重复。②要深度开发校本教材。现行出版的高职经济法教材能符合上述课程教学整体设计6项原则的几乎没有,因此授课教师必须对现有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教学,不仅编写了校本教材,而且还精心编写了《经济法课堂教学上课用案例》(含课堂训练案例)、《经济法知识与能力训练》等教学配套资料。将校本教材的相应内容有机地糅合到课程单元教学设计中,经过课堂教学使用,不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有成就感,学生也不感到枯燥,反而有兴趣挑战一个又一个的任务。③科学设计教学进度。即确定课程有多少个单元以及单元的课题名称,编制教学进度表。

(2)确定课程的整体能力目标。课程的能力目标不是来自课本,而是以职业活动、岗位需求、专业发展为依据来确定。

(3)根据职业能力和专业发展要求,滚动修改课程标准。由于人的认识水平有一定的局限性,再加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法的课程标准的编制不可能一劳永逸,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对经济法课程标准进行滚动修订,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精心设计课程单元教案

(1)确定经济法课程单元教学设计的模式。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课程单元的设计可采用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综合法、四步教学法等。结合经济法课程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由于经济法课程的特殊性,经济法课程单元教学设计以四步教学法(示范、模仿、练习、巩固提高)和综合法(告知、引入、操练、深化、归纳、训练)相结合较好,它糅合了四步教学法、综合法的优点,突出了能力目标、任务训练、学生主体,真正体现了学中做、做中学、学会做,做学结合。

(2)突出能力目标、任务驱动、学生主体,系统设计经济法课程单元教学的具体内容。经济法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分为3页,首页包括:课题名称、背景分析、学习目标设定(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态度和情感目标)、学习任务描述,以及教学情境创设、教学资源准备、教学反思等;第二页教学过程设计包括:告知(教学内容、目标)、引入(任务)、操练(掌握初步或基本技能)、归纳(知识、能力、素质)、深化(巩固、拓展、检验)、评价总结(含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以学生评价为主)、课后拓展等步骤,每个步骤包含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学生活动几个方面;第三页主要是教学过程实施。

3.有效进行课后学习拓展的设计

课后学习拓展的设计,不是简单地布置几道简答题,而是既要考虑到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以期通过课后拓展学习巩固课堂上训练的能力,也要兼顾到学习能力强、课堂上吃不饱的学生。这样,突出了学生的差异性和层次性。

4.全面设计教学评价与反思

(1)学生对教师的课程单元教学设计进行评价。教师要重视学生对其课程单元设计和授课的感受和评价。教师每次授课后,要放下身段,虚心倾听、收集学生对其教学设计及授课的感受和评价,并进行教学反思。

(2)学生(小组)对自身的评价。针对课堂上的任务训练完成情况,由学生(小组)自评和互评,评价内容包括: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合作情况、小组成员的参与程度等。

(3)教师对学生的客观性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要持积极的态度和期望,应该强调学生的进步状况。其评价包括: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学习能力、职业技能等。

(4)教师对自身单元教学设计的评价和反思。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设计:①课程设计是否突出了能力目标?②是否用恰当的任务进行了能力训练?学生独立训练或小组合作训练完成的情况如何?学生通过能力训练是否有成就感?③是否体现学生主体?学生积极参与的程度如何?④教学设计最突出的亮点是什么?存在的问题和症结在哪里?⑤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策略。

5.外部监督保证

(1)学校要从制度层面上制定有关课程改革的导向性政策。首先,学校要从经费上给予一定的支持(主要用于奖励),确保课程改革稳步推进。其次,要将课程改革,包括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完善、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效果的测评等纳入制度进行考核,并与教师绩效挂钩。

(2)学校要常规性地开展教学竞赛。比如举办年度优质课公开赛、单元教学设计竞赛等,以此带动全校教师投身到课程改革和课程教学设计中的积极性。

篇3

一、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课程的一个“单元”?就是一次课。在时间上紧密相连的一次课,叫做一个单元。教师的备课是以一个单元为单位进行的,教案也是针对课程的一个单元写成的,学生的学习过程也被分成这样的单元进行。因此,本文所讲的课程单元教学设计是指一次课的教学设计,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讲的每一次课的教案。

本文认为,课程单元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是指教师依据职业活动、职业能力和专业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生的现状,科学设计课程单元(教案),并将课程单元教学设计通过课堂教学付诸实施,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达到用的方法巧、花的时间少、费的气力小、取得的效果好的目的。一方面学生得到了进步和发展,同时教师的专业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二、课程教学单元设计的意义

1.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

体现课改的课程单元教学设计是从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出发,将教学活动建立在系统方法的科学基础之上,应用系统的观点和分析的方法,使课程的整体设计与单元设计达到整体优化,避免课堂教学的随意性。

2.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体现课改的经济法课程单元教学设计着重将经济法律规定转化为真实或仿真的教学案例并进行分析,通过教师任务驱动、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突出了职业能力、学生主体,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用法能力。

3.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课改下的经济法课程单元教学设计,不只是要求学生掌握经济法课程中的用法能力,而且要求教师自身首先要掌握课程中的各种用法能力。新的课程及教学理念和新教法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而这些对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经济法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1.课程整体构建缺乏科学性

(1)课程内容的设计未能体现职业活动、专业发展的需要。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就职于会计岗位的较多,教学内容应体现学生毕业后职业活动、专业发展的需要。现实中,一些学校经济法课程按照会计初级考试用书进行教学安排。而现行的会计初级考试用书并没有企业、合同、市场运行等方面的法律内容,这既不能满足学生毕业后参加会计中级职称考试的要求,也不能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对于市场营销专业来说,学生毕业后就职于营销岗位的较多,教学内容应突出市场运行管理法律制度、工业产权法律制度等。但是现实中,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往往随意性大,大多按教师本人的喜好及熟悉程度安排。

(2)未能避免与其他课程内容重复的问题。如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一般安排在会计考证之后,但一些学校的经济法课程仍包含税法的内容,这就与前面学期安排的会计考证课程中的税法内容重复。

2.重理论轻实践能力

很多教师对课程教学内容中的实践能力认知模糊,这不仅体现在课程整体上,在每次课的教学单元设计中也是如此。因而,教学中侧重理论教学设计,而不注重实践能力教学设计,其结果表现为学生用法能力较弱。

3.课外拓展不足或空缺

很多教师在课程教学设计中,往往忽视或草率对待学生的课外拓展,只是简单地布置几道简答题,而这对于检测学生每次课应掌握的实践技能是远远不够的。

4.教学评价单向,教师反思欠缺

很多时候,教师只顾埋头教学,而不回头总结反思,只重视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而忽视了学生对其自身学习效果的评价,也未能重视学生对教师的单元设计及授课的评价。这样做的结果,往往造成教师对学生贬多褒少,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学生也因此产生了倦怠情绪;教师对下一次课的单元设计和下一教学周期的课程单元设计没有改进和完善,或改进、完善不明显。

四、突出能力为本位,科学设计经济法课程单元

1.滚动修改课程标准,对课程进行整体教学设计

课程教学的整体设计是从单元联系的角度对课程教学的设计进行整体优化。体现先进职业教育观念的课程教学,其基本原则共有6项:①职业活动导向;②突出能力目标;③项目载体;④用任务训练职业岗位能力;⑤以学生为主体;⑥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设计。

(1)优化整合课程内容,科学设计教学进度。①要熟悉经济法课程的前接课程和后续课程,在此基础上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以免与前接课程教学内容重复。②要深度开发校本教材。现行出版的高职经济法教材能符合上述课程教学整体设计6项原则的几乎没有,因此授课教师必须对现有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教学,不仅编写了校本教材,而且还精心编写了《经济法课堂教学上课用案例》(含课堂训练案例)、《经济法知识与能力训练》等教学配套资料。将校本教材的相应内容有机地糅合到课程单元教学设计中,经过课堂教学使用,不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有成就感,学生也不感到枯燥,反而有兴趣挑战一个又一个的任务。③科学设计教学进度。即确定课程有多少个单元以及单元的课题名称,编制教学进度表。

(2)确定课程的整体能力目标。课程的能力目标不是来自课本,而是以职业活动、岗位需求、专业发展为依据来确定。

(3)根据职业能力和专业发展要求,滚动修改课程标准。由于人的认识水平有一定的局限性,再加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法的课程标准的编制不可能一劳永逸,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对经济法课程标准进行滚动修订,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精心设计课程单元教案

(1)确定经济法课程单元教学设计的模式。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课程单元的设计可采用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综合法、四步教学法等。结合经济法课程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由于经济法课程的特殊性,经济法课程单元教学设计以四步教学法(示范、模仿、练习、巩固提高)和综合法(告知、引入、操练、深化、归纳、训练)相结合较好,它糅合了四步教学法、综合法的优点,突出了能力目标、任务训练、学生主体,真正体现了学中做、做中学、学会做,做学结合。

(2)突出能力目标、任务驱动、学生主体,系统设计经济法课程单元教学的具体内容。经济法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分为3页,首页包括:课题名称、背景分析、学习目标设定(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态度和情感目标)、学习任务描述,以及教学情境创设、教学资源准备、教学反思等;第二页教学过程设计包括:告知(教学内容、目标)、引入(任务)、操练(掌握初步或基本技能)、归纳(知识、能力、素质)、深化(巩固、拓展、检验)、评价总结(含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以学生评价为主)、课后拓展等步骤,每个步骤包含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学生活动几个方面;第三页主要是教学过程实施。

3.有效进行课后学习拓展的设计

课后学习拓展的设计,不是简单地布置几道简答题,而是既要考虑到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以期通过课后拓展学习巩固课堂上训练的能力,也要兼顾到学习能力强、课堂上吃不饱的学生。这样,突出了学生的差异性和层次性。

4.全面设计教学评价与反思

(1)学生对教师的课程单元教学设计进行评价。教师要重视学生对其课程单元设计和授课的感受和评价。教师每次授课后,要放下身段,虚心倾听、收集学生对其教学设计及授课的感受和评价,并进行教学反思。

(2)学生(小组)对自身的评价。针对课堂上的任务训练完成情况,由学生(小组)自评和互评,评价内容包括: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合作情况、小组成员的参与程度等。

(3)教师对学生的客观性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要持积极的态度和期望,应该强调学生的进步状况。其评价包括: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学习能力、职业技能等。

(4)教师对自身单元教学设计的评价和反思。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设计:①课程设计是否突出了能力目标?②是否用恰当的任务进行了能力训练?学生独立训练或小组合作训练完成的情况如何?学生通过能力训练是否有成就感?③是否体现学生主体?学生积极参与的程度如何?④教学设计最突出的亮点是什么?存在的问题和症结在哪里?⑤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策略。

5.外部监督保证

(1)学校要从制度层面上制定有关课程改革的导向性政策。首先,学校要从经费上给予一定的支持(主要用于奖励),确保课程改革稳步推进。其次,要将课程改革,包括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完善、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效果的测评等纳入制度进行考核,并与教师绩效挂钩。

(2)学校要常规性地开展教学竞赛。比如举办年度优质课公开赛、单元教学设计竞赛等,以此带动全校教师投身到课程改革和课程教学设计中的积极性。

篇4

活动邀请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首都师范大学王尚志教授开设培训讲座,对参赛教师的单元教学设计展示课堂进行点评。前期还邀请北京市开展单元设计的实验教师介绍经验,与参会教师交流互动,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活动以团队形式参与,对于选定的教学单元,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的精神,利用集体力量解决问题。本次活动除评出若干优秀展示课奖项外,还评选了优秀指导教师奖和优秀组织奖,为后续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传统的说课、公开课、观摩课等活动,授课者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具体某节课的教学设计上,专心钻研设计课堂教学过程的细节。虽然有时也考虑诸如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课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思想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但总的来说,这种一招一式的“磨课”容易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况,难以从整体上宏观地把握教材。实际上,常见的情况是,从教多年后,大部分数学教师将高等数学的思想、观点、方法和内容遗忘殆尽,日常教学仅局限于高中数学教材所涉及的狭小范围之内。这既影响了学生的持续发展,又影响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篇5

    课堂是学生成长的主要场所,教师最重要的研究就是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即研究一节课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的基本载体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而问题的解决是与具体的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特别是要在特定的情境中,着力解决具体科目的教学难题。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规划阶段要考虑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什么?即教学内容,教师需要明白这些知识是否值得教和学,何时呈现信息,教材说明了什么,学生是否愿意学。二是怎么教?即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三是教谁?关注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四是教得如何?即对学生进行评价〔1〕。因此,教学设计的完成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学科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教育实践知识以及教育研究知识去解决具体的教学问题。教学设计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既是大学生大学阶段学业的总结,又是他们走进未来工作的开始。

    2.教师职前教育与职后成长的断裂

    有学者对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进行了研究,发现小学教师更多的是凭借经验设计教学过程,依赖于教学参考资料、现成的教案,设计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2〕。多数小学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是在职后形成的。从教1-5年的青年教师,开始教学时往往认为自己在师范教育中没有获得任何有助于教学的知识,放弃了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想法,转向实践学习,特别是向身边教得好的老教师学习;一般从教5年之后,教师才发现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在分析学生、确定教学策略等方面的重要性,才开始重新学习相关理论知识〔3〕。由此可见,职前教育并没有使师范专业学生形成初步的教学设计能力,致使他们毕业以后仍然不会运用教育专业知识分析教育情境与学生需求、确定教育教学方案。这些教师只有经过实践摸索,才能意识到理论的重要性。可以看出,教师的职前教育与教师的职后成长是断裂的。

    二、小学教育专业毕业教学设计的实施

    1.毕业教学设计的内容与要求

    毕业教学设计是实习教师在规定课程计划和标准的指导下,针对一个班级的学生,以某种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对某一学科一个单元或一个课题的内容,制定具体的课堂教学方案、试行方案、评价试行结果、修改方案、再次实施与评价反思、形成最终文稿的过程。毕业教学设计的过程要经历分析、规划、行动、观察、评价和调整的循环过程,主要包括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编制、评估方案工具设计、制定教学策略、开发和选择教学资源、课堂观察和课后学习效果测评、教学反思和教学方案的修改等环节。教学内容分析和学习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基础。教学内容分析是以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分析所教教科书内容的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方面的结构体系及其核心,确定学点及重点。教科书分析要把所教内容放在单元中进行分析,注意所教内容与单元内其他教学内容的关系以及教学内容所在单元与其他单元的关系。学习者分析是对所教班级学生状态的分析,包括班级学生的性别、年龄、家庭背景、认知、情感、学业成就水平等基本特征;学生的学习动机、喜欢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将要学习内容的学习起点、学习需求、学习困难等方面。学习者分析要运用各种教育研究方法充分了解所教班级全体与个体的学习特征,要注意所教班级与其他班级以及同年龄孩子的差异。教材分析与学习者分析要相互联系,既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可接受性与应用性,又要注意分析学生学习教学内容时的重点与难点。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基于对学生需求的评估,即学生要达到的理想状态与现实状态的差距。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策略的制定与教学资源的开发、应用都取决于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既包括整体的教学思想、教学思路,也包括具体的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及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所利用的教学媒体。评估方案工具的设计包括课前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诊断评价方案和工具,课堂上对学生倾听、互动、目标达成的形成性评价方案和观察工具,课后对学生学习目标达成的总结性方案与测评工具。评估方案工具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决定着教学设计的科学性。课堂观察、课后学习效果的测评都离不开评估工作,课后的教学反思是基于评估结果,对教学目标、教学思想、教学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资源等全面反思,然后修改教学方案,在新的班级再次实施、评价、反思。毕业教学设计与日常教学设计相比,它重视前提分析、课堂观察、课后反思,将设计、行动、反思、再行动融为一体。前期分析重视知识的结构与联系、学生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体现了结构性与研究性。

    2.毕业教学设计的步骤与保障

    毕业教学设计的完成主要经历以下一些步骤:联系实习学校、确认教学年级与内容、准备开题报告与开题、结合实习展开教学设计、整理设计资料形成文稿、修改文稿准备答辩、答辩与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天津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的实习从第七学期第5周开始,第1周召开实习准备会,大学的指导教师、实习学校的领导与指导教师都要参加。学生与实习学校领导、教师协商决定实习学生执教年级,准备做教学设计的学生要与小学指导教师确定教学设计的内容,同时开始准备毕业教学设计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需要做的工作主要有:初步分析所教年级的教材结构体系;大致了解实习学校及所教班级的情况,编制分析学生的方案与工具;查阅所教内容已有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确定设计的主要思想及基本思路;明确设计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确定教学设计的技术路线与步骤;初步制定课堂观察、课后教学效果测评方案与工具。学生开始实习后,按照开题报告设计方案,深入细致地完成教学设计的诸项内容。实习结束后,学生整理教学设计资料,撰写毕业教学设计文本。毕业教学设计文本格式主要包括:标题、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目录、正文、页下注释、文后参考文献、附录。标题一般采用“XX年级XX内容教学设计”,也可以加副标题,副标题可以强调主要完成的教学任务、采用的主要设计思想等。正文的撰写主要按照教学设计的流程,依次陈述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附录主要包括调查问卷、课堂观察表、课后测试题、两次课堂实录等。学生毕业设计顺利、有质量地完成需要以下条件:一是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大学教师与小学教师形成良好的合作,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教学设计。二是学生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完成各项工作。毕业教学设计与实习结合紧密,没有充分的分析,就没有科学的教育规划;没有实践对规划的检验,就没有进一步的修改调整;没有课堂观察和课后检测,也无法进行评价与反思。三是要成立研究小组,研究小组不仅包括大学与小学的指导教师,还有同在一个实习学校的实习学生。

    三、小学教育专业毕业教学设计的实施效果

    1.融通课程学习、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提高了学生学习、实践与研究的质量

    毕业教学设计是学生运用大学课程获得的学科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教育研究知识围绕实践进行的教育规划、教育反思等活动,它改变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学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相互割裂的现状,实现了课程学习、教学实践、教学研究的融通。例如,要做一个古诗的教学设计,就需要大学古代文学课程中学习过的诗歌知识,学科教学论学习过的古诗教学知识,儿童的想象能力、记忆能力等心理学知识,还需要运用教育研究方法了解儿童对古诗的兴趣。为了完成好教学设计,学生必须查询相关知识,在查阅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既可以巩固他们学过的知识,也使他们增强了学习的意愿。这样的教育实习不再只是简单地观摩、实践,而是增加了主动的分析、规划与反思,提高了学生参与实习的自觉性。学生的教学设计与实践相结合,让他们感到研究具体化、可操作性强。毕业教学设计由两个过程组成:一是实际的分析、规划、反思、调整的设计过程,这一过程充满了探索与研究性;二是以文字材料的形式记录设计过程。它不只是单纯的论文写作,而是将论文写作与人的研究能力结合起来,与人的科研兴趣结合起来,变被动式的写作教育为主动性的写作实践,变拼凑式及堆砌式的写作形式为科学合理的探索和研究思想的逻辑性表达〔4〕。

    2.丰富了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有利于学生就业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篇6

单元教学设计是指对某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作出具体的教学活动设计,这里的单元可是一章,也可是以某个知识内容为主的知识模块。单元教学设计要有整体性、相关性、阶梯性和综合性。本文以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2《直线与方程》一章为例进行了单元教学设计,设计内容包括单元教学目标、要素分析(其中包含数学分析、标准分析、学生分析、重点分析、教材比较分析、教学方式分析等)、教学流程设计、典型案例设计和反思与改进等。

一、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并体会用代数方法研究直线问题的基本思路:先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建立直线的代数方程,再通过方程,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2)初步形成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要素分析

1.数学分析:直线与方程为人教A版教材必修2第三章内容,必修2包括立体几何初步、解析几何初步,其中立体几何初步分为空间几何体,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直线与方程是继立体几何的学习之后从代数的观点认识、描述、刻画直线,是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建立直线的方程,运用代数方法研究它们的几何性质及其相互位置关系。它在高中数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可以说是高中数学体系中的“交通枢纽”。它与代数中的一次函数、二元一次方程、几何中的直线和不等式及线性规划等内容都有关联。

在本章教学中,学生应该经历如下的过程:首先将直线的倾斜角代数化,探索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建立直线的方程,把直线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处理代数问题;分析代数结果的几何含义,最终解决几何问题。这种数形结合的思想贯穿教学的始终,并且在后续课程中不断体现。

2.标准分析:①坐标法的渗透与掌握:解析几何研究问题的主要方法是坐标法,它是解析几何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②作为后续学习的基础,要灵活地根据条件确定或者待定直线的方程,如将直线方程预设成点斜式、斜截式或一般式,等等。③认识到直线方程中的系数唯一确定直线的几何特性,可类比学习后续课程椭圆方程中的系数a,b,c,双曲线标准方程的系数,抛物线的系数,也可以延伸至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取决于直线方程中的系数,即取决于两个重要的量――斜率和截距。④本单元内容属于解析几何的范畴,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图形的几何性质,体现数形结合的重要思想。所以在本单元学习中,学生要初步形成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其核心可以由以下知识结构图显现出来:

3.学习者特征分析:已有一次函数知识作为基础;刚刚结束了立体几何初步的学习,现在学习直线与方程可以说是对点、直线的再认识、再深化;该课程是高一课程,学生习惯于直觉思维,感性认识要多一点,或者说学生正在初步接触和进行逻辑思维,处在由直观到精确、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水平的转化和提高过程中。故从这种意义看来,本单元课程不失为一个思维提升训练非常恰当的载体。

4.重点难点分析:本单元目的是在解析几何视角下完成直线上的点与方程的解的联系,直线上所有点与方程的所有解之间的联系,从而建立直线的方程,把直线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处理代数问题;分析代数结果得几何含义,最终解决几何问题。由此说本单元的重点是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直线的方程、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重点方法和思想是形成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5.教材对比分析:现行教材都突出解析几何中坐标法的应用,强调数形结合思想在本章中的渗透,授课内容也都基本相同,但是有各自的特点,下面就人教A版和苏教版进行比较,如下图:

不管顺序怎么不同,各种教材都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的,我们不必过于拘泥于某种教材,而是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认知水平,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6.教学方式分析:可以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我们学校主要采用五环节教学法,即师生共同探究、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学生精彩展示和老师精彩点评五个环节。

三、教学流程设计

篇7

二、第一单元(Unit 1 Friendship)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在使用这套教材之前,笔者认真研究了学生用书,发现当中的每一个单元都设置了很多的任务:

(1)热身(warming up),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其己学过的知识;

(2)阅读(Reading),总共分三个部分,即读前(Prereading)、阅读(Reading)和理解(Comprehending);

(3)语言学习(Learning about language),包含两大部分即词汇练习(Discovering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和语法(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

(4)语言运用(Using language),其中包含了听、说、读、写四大块;

(5)小结(Sum up);

(6)学习建议(Learning tip);

(7)趣味阅读(Reading for fun)。

此外,每个单元还有配套的练习册,每个单元包括十个部分:听、说、单词和习语的运用,语法结构的运用,听的任务、读的任务、说的任务、项目及其自我评价。由此看来,每一个单元包含了大大小小二十几个任务,结合学生现状,笔者估计每个单元大概需要七个课时。以下是笔者第一单元(Unit Friendship)的简要教案及所花的课时。

三、第一单元教学实践后的感悟与反思

第一单元上完之后,之前的信心早已不复存在了。感觉自己每一堂课都是根据教学要求精心设计的,可是每次到了课堂上都非常不流畅、不顺利,有时甚至成了自己一个人在表演,究其原因还是对情况分析得不够细,对困难估计不足。

农村学生的特点是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表现欲不强,知识面狭小,英语底子薄。很多时候对于一些话题一无所知,根本无话可说。此外,新教材的编者考虑到的可能只是城市里的孩子,语言能力好,好表现,知识面宽等。在反思之后,笔者决定进行重新尝试,不面面俱到,而是舍弃一些内容,选择适合这批学生的内容,同时对一些内容进行重组,降低难度和要求,让学生有学习兴趣,做到因材施教。

四、反思后第三单元(Unit 3 Travel Journal)的教学设计及成果(由于篇幅有限,不能把详细步骤写出)

1.阅读课。舍去Warming up部分,以“Where there is a river, there is a city.” 导入,说明河流对人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列出有哪些重要性(如饮水、食物、交通运输等)。列出一些世界知名河流,其中包括湄公河(The Mekong River),让学生看地图并说出它流经哪些国家,然后,简单介绍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即:Journey down the Mekong,其实这是王坤写的旅游日志,总共分为6部分,其中,第1、2、6部分出现在阅读中,而其它3部分且以听力形式出现。阅读时把第1和第2部分组合在一起,上一堂阅读课,把书上相关的练习(19页第1题,22页第1题)和《导学教程》上的阅读理解题做完。

2.知识点讲解课。解释两篇文章中的重要知识点及句型。

3.听力课。用一节课时间听中间3部分内容,选做其中的一些练习。

4.读写课。阅读日志的第6部分(练习册59页),并完成相应的练习,然后按照课本23页中Writing的要求给王坤写一封电子邮件。

5.词汇课。把课本和练习册中的涉及词汇的练习完成。

6.语法课。本单元的语法是学习使用现在进行时表将来,把课本和练习册中的语法练习处理完。

综上所述,笔者把本单元整合成了六大部分、六种课型,内容清晰,层次分明。而且由于删减了其中的一些难度较大的内容,使课堂内容更贴近学生,降低了难度,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也好了很多,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改革后的反思与感悟

1.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必须有正确的、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对教学对象作全面系统的分析,采取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2.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更多地考虑教师的设计怎么去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教师。

篇8

[中图分类号] G6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2-074

新课改大背景下,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特征。教师对教材学习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进行深入调研,对课堂教学设计进行优化,对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进行反思,这也是现代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要共性认知。体育课堂教学设计包含众多内容,教师要从不同维度出发进行优化整合。这样才能形成重要教学反思成果,为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度发挥重要作用。

一、合理搭配副项,弥补教材内容不足

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多样,但教材内容未必都适合本班级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做到统筹兼顾,对不适合学生实际需要的内容要进行删减,考量教材单元性特征,对学生形成系统性训练。为提升教学内容的适合度,教师要注意增设一些活动内容,也就是搭配一些副项内容,为教材主项进补。如技能和体能训练搭配,上肢运动和下肢运动搭配,球类运动和体操类运动相结合,这样可以让各种运动的优势互补。

小学体育教材内容设计体现单元性,每一个单元都有比较固定的主题。在系列训练设计中,教师要合理搭配辅助运动内容,对课堂教学进行调节,使其更丰富。如在“韵律操”教学中,学生对体操兴趣不是很高,但对球类运动却非常热衷。教师不妨在韵律操训练中穿插篮球、排球内容,并将球类活动设计成游戏形式,对课堂教学形成调节作用。又如在投掷项目训练时,可以穿插搭配一些速跑运动内容,这样可以促使学生获得全身运动,对提升运动素质有一定的帮助。再如篮球运动训练时,运球走、带球过人、投篮训练等内容都比较单一,学生容易厌倦。教师可以适时加入一些游戏活动,如投掷沙包、击鼓传花等,以此丰富学生的运动内容。教师有意识搭配一些运动副项内容,不仅能够提升体育课堂教学厚度,还能提升学生的运动兴趣,对全面塑造学生的运动素质有促进作用。

二、巧设预备活动,激活学生运动兴趣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开始阶段都需要进行预备活动。一些师生对此重视不够,预备活动不足,容易造成运动伤害,给正常教学带来阻碍。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正确认识预备活动的重要性,在教学设计时凸显兴趣性,让学生从预备活动中对体育运动产生好感。教师在预备活动设计时,要注意提升其针对性和兴趣性,既要有徒手操,又要有器械操;既要有单人的,也要有集体的。特别是活动形式要丰富多彩,增加游戏成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要给出示范,让学生模仿、实践、感悟,逐渐形成运动意识和习惯。学生运动兴趣一旦被点燃,课堂教学自然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预备活动是体育运动前必须要做的活动,很多教师会遵循传统习惯的做法,对预备活动内容进行固化处理,甚至让学生自己组织开展预备活动。学生不仅缺少活动的热情,还会出现懈怠现象,给后面的运动造成安全隐患。在进行耐力跑训练前,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预备活动的:首先是原地踏步走,要求学生踏步频率由慢到快,中间穿插高抬腿运动,分几组轮换训练。然后让学生进行双人合作运动――“跟我学”游戏,一个人为主动者,另一个学生进行模仿,动作由慢到快。最后是集体做韵律操。在整个预备活动中,教师都亲自示范,学生活动非常充分。

三、科学设计负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小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不高,而且年龄差异性明显,教师在设计运动负荷时,需要综合考量学生的实际情况,真正做到适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性,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运动量设计时需要考虑众多因素。首先是学生的年龄特点,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身体素质差距明显,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是运动基础特点,同年龄学生运动基础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其运动承受力存在个体差异,教师要针对不同体质学生安排运动量。最后是运动兴趣指数特点,小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大多凭借兴趣爱好,因为有浓厚兴趣,运动处于主动性状态之下,即使运动量大一些也无妨。教师应根据多种因素综合考量,合理安排学生的运动量,确保运动的效果。

篇9

教学高中数学新课程模块时,应响应新课改的标准,让学生能够主动探索学习过程,结合学生动手实践,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探讨,以增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模式.

一、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模块的单元教学设计的基本认识

(一)新课程模块的单元教学设计基本要求

根据教材分析明确单元目标,理清教材知识基本脉络、单元内容在模块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准确把握教材知识内容的重、难点分析,为教学提供可行性教学模式.单元教学设计在教学中极大程度地影响着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力度,对教学效果有决定性的作用,是教学重要的环节[1].对教师来说,把握教材和解读教材,掌握单元教材内容与形式,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对单元的知识结构有系统性的认识和理解,可以提高对单元知识在数学中的地位的认识.对学生来说,单元教学设计可以加强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掌握整体的知识体系结构,对数学知识的运用有一个新的认识.

(二)新课程模块的单元教学设计的含义

数学单元教学设计不仅是一种有组织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的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设计思想.明确新课程模块的单元设计含义、在数学教学中遵循单元教学设计的规律进行单元教学设计,可以加强师生数学单元知识体系结构的构建,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从新课程模块的单元教学设计出发,让数学学习与教学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充分完善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性,让学生对于数学知识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三)新课程模块的单元教学设计基本指导思想

新课程模块的单元教学设计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将数学中的规律性与系统性进行灵活运用,设计单元教学中对问题的解决方案,在实践中进行不断优化和修改,具有一定的趣味性,通过明确方向目标,进行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实现三维教学目标,使学生对于教材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深刻理解,有利于其能力的充分发展,形成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新课程模块的单元教学设计与课程变化时刻相关

依据教材的新课程模块,将教材知识与生活结合,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理念,进行合作探究学习,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课程模块的单元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结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利用直观的教学模式,与课程变化紧密结合,强化数学知识体系结构的完整性,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整体认识提高,也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2].

二、高中数学新课程模块的单元教学设计实施效果

由于新课改的提出,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而新课程模块的单元教学设计,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独立自主地进行数学学习探究,拓展数学思维模式,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和思考的习惯,从新模块单元教学实践中,学生根据教师创设出的问题情境,结合动态的图形分析,不仅能够激发学习兴趣,更能极大地发散思维模式,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让整个课堂气氛充分活跃起来,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3].根据教师针对性的教研工作,深入教材知识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和认知,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提高了单元教学设计的意识,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教材中的重、难点并进行逐一分析,在实践中找到教学方式的落脚点.

总之,高中数学新课程模块的单元教学设计是教学方式的转变,在教学实践中,切合实际,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探究学习,坚持不懈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加强知识体系结构之间的联系与运用,让学生全面认识到数学思维在实际中的重要意义,教学中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数学模块单元教学设计目标的转变,也是对教师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过程,新课程模块的单元设计,要求教师要把握好教材中的重、难点进行分析,让学生全面掌握数学单元知识体系,并综合运用其内部联系,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从根本上提高了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篇10

笔者在培训中,通过听南京各名校一线教师的示范课后,悟出了自己课堂教学与这些优秀教师课堂的差距在哪里。根本原因是:笔者平时缺少对课堂教学的精心研究和设计,把教学设计这一重要的环节只关注了常规格式的完备和字数的多少上,没有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思考研究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方法揭示和教学策略的优化等问题。

案例一: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及碳的氧化物》的单元复习课。笔者以前的教学方法是引领学生先回顾一遍知识点、强调考点,然后就做练习册后面的单元测试题,总认为复习课就是做练习。教学的方式多半采用自己不停地讲,让学生认真地听。但南京新城中学莴老师的复习课设计就像“新授课”一样,以父女夺宝的故事创设情景引出学习内容。学生课前自己构建单元知识树,教师通过学生练习设计的展示活动,对典型的课前复习内容设计,引导学生自己开展学习评比活动来完成对本单元知识的概括总结;然后精选不同类型的试题,进行分类分层练习指导,查漏补缺,强化练习,突出复习课的重点,在学练结合中渗透中考知识点。分析这位老师的教学,教学理念新,做到了心中有教材。

案例二: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烧与灭火》中的课题二“燃料的合理利用和开发”新授课。由于平时的教学过程很关注考试成绩,结合中考知识点,对本课题实施没有重视,由此,在教学设计中,只是从知识层面上让学生了解,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培养。但南京金陵河西分校包老师的新授课做了充分有效的课前设计,并在上课前与资深教师共同探讨教学方案设计,采用了集体备课。她在课堂中先以最新的与本节课有关的“新闻展示”的方式进行情境创设,随后用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来引入并代替课本实验,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了解化石燃料的形成及合理利用。包老师的教学过程,不但培养了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尤其对情感目标的完成恰到好处,达到了学科育人的目标。

目前,很多年轻教师课前只是草草完成教案,以备学校检查,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精心设计,这一核心环节缺少的就是课前的思考分析。课堂的精彩来自学生的精彩,学生的精彩同样来自教师课前对教学设计的反复思考。有效课堂的实现,必须从教案的有效改革开始。

树立科学态度和操作探究能力

我们的课时安排是每周四节课,考虑到教材内容多,课时紧这一现实,平时的实验教学只能赶进度。在实验前还对缺少仪器和药品长时间放置变质等原因的考虑,经常采用教参书后面配备的视频光碟或下载的视频做间接实验,以视频实验代替了学生实际的操作实验,忽略了体验实验过程带来的快乐感和成就感。在培训期间,马宏佳教授和龙琪教授向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思想――“要重视实验教学,没有实验就不是化学课”。他们的专题讲座给笔者感受是:不管进度如何紧张,还是实验仪器的严重缺失,我们要努力从生活当中寻找替代品来让学生感受实验的魅力。受训后,笔者积极用培训期间学过的知识来完成课本当中的相关实验,根据修改后的教学设计有效地完成了教学内容,并且让学生做家庭小实验带到学校来评比,甚至把他们做的家庭小实验来代替课本中的实验。这样一来,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大有提高,有些以前不喜欢化学的同学也有改变。

案例一: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单元《金属》中的课题二“金属的性质”新授课。笔者教学设计是通过视频播放让学生观察现象总结知识点。而南京中华中学上新河分校林老师采用以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的方式完成了教学内容。整堂课老师讲的很少,都是学生在做分组实验,合作探究。为了节约时间,她巧妙地把小组合作学习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金属与稀盐酸反应;另一部分是金属与稀硫酸的反应。在课前每一个实验桌上都放好了所需的仪器和药品,学生通过有序地“玩实验”,把金属活动性顺序给归纳出来了,并且以游戏的方式对顺序进行排列。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们学得很轻松!

学习与反思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