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儿科护理综述模板(10篇)

时间:2023-07-07 16:09:2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儿科护理综述,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儿科护理综述

篇1

2、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增强团队凝聚力护理管理者要善于激发下属的工作激情,组织有益的团体活动,缓解、释放护士压力;促进护士之间的友谊和团结协作精神,增强团队凝聚力;由单纯追求管理效率转向在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促进人的发展,实现人的最大价值。

二、打破传统护理质量分析会议,改变多年来护士长一人在上面讲,护士在下面听的管理思路,让护士人人参与管理

此种模式存在一定弊端:如彼此间缺乏纵向沟通和横向反馈,护士长不能及时全面了解护士掌握护理质量分析会议内容的多少,对全面把握护理质量和护理工作及时改进与提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加之上班者不能及时了解会议内容,口头交流效果不佳……针对上述情况,本人总结出一套自己的管理模式及思路:通过收集儿科目前存在的问题、不足、护理安全隐患等,利用拍照、备注、制作幻灯片等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标注、讲解,在整个会议过程中,打破传统死气沉沉的护理会议,并购买零食、小礼物等奖励发言的护士,活跃会场气氛,让护士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自己找问题、纠错误、想办法、勤思考、避纠纷,让护士人人参与护理管理,形成“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有质控、有反馈、有整改的完整体系。护士长作为科室护理管理者,要激励护士的创造力、管理能力、工作热情,激发共同理想及目标,形成群体合力,最终实现管理目标。

三、微信群、短信、QQ空间等沟通在护理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护士工作满意度与工作表现及护理队伍的稳定性直接相关,而且直接影响护理质量,导致不服从医院管理,病假事假增多,甚至离开护理岗位,导致护士短缺等恶性循环。而人际关系是影响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本科室在空闲时间运用微信、短信、QQ空间等多种方式,使护士间相互帮助,关系融洽,及时了解并掌握护士的心理动态,拉近与护士之间的距离,提高护士重要信息的知晓率,激发护士学习的浓厚兴趣,改善护士之间的人际关系,提高了科室护理工作的质量和工作效率。

四、建立护士排班要求本,充分体现护士长关爱下属,体谅民心,发挥员工积极性和潜能

护理技术管理的目标是提高护理质量,而决定护理质量的关键是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和行为。因此,合理安排护理人员工作,进行人性化排班,既确保提高护理质量及工作效率,又能满足护士的合理要求。本科室自制了护士排班需求本,有特殊需求的护士在护士长排班前3天将需求登记在排班需求本上,护士长在保证顺利完成各项任务的基础上,注重护理人员新老搭配,尽量满足大家的需求。古人云:“人心齐,泰山移”,和谐的工作氛围,良好的员工关系和高度的责任感,能充分发挥员工积极性和潜能,提高人力资源整体效能。

篇2

1.1一般资料

研究观察2018年4月至2019年5月期间接收的206例儿科门诊输液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3例。对照组中,男患儿58例,女45例;年龄从1岁至13岁,平均(7.29±2.51)岁;观察组中,男患儿54例,女49例;年龄从1岁至13岁,平均(7.96±1.42)岁;两组在基本的年龄、性别与病情等信息上没有明显差异,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观察组运用综合护理干预,内容如下:

1.2.1健康教育需要针对患儿与家属做好必要的健康教育,通过专业知识的引导来促使患方配合输液工作的开展。要通过解释说明来达到患儿逐步熟悉治疗环境,减少焦躁情绪的效果,避免其过于紧张导致的心理压力与躁动[1]。要让家属保持平稳的情绪,让其意识到家属的安抚对患儿平稳情绪有较好的辅助作用。要家属提升治疗配合度,由此保证工作开展的顺畅性。教育指导要通俗易懂,同时要配合一定情绪安抚的意识,让家属快速理解护理工作配合要领,迅速做好配合角色中。可以指示家属观看墙面宣传内容,快递理解注射注意事项与流程。要指导家属掌握基本的儿童保健知识,做好基本的疾病说明指导,防控病情进一步恶化或者复发,嘱咐其做定期复诊[2]。

1.2.2心理护理要充分的意识到心理护理对患儿与家属的重要性,提升其治疗配合度来有效的减少护理工作差错与纠纷。可以让患儿观看手机动画视频,或者播放趣味音乐[3]。在穿此前需要充分表扬患儿,穿刺后要进行进一步的口头鼓励与表扬。甚至可以通过聊天、讲故事的方式转移患儿注意力,提升其疼痛耐受度,减少其过度的关注注射导致的工作干扰,转移注意力有助于快速的完成穿刺。输液中,需要做好巡视强化,避免异常变化。优化环境管理要做好输液室温度湿度管控,温度在24℃左右,湿度在50%至60%。每天定时开窗通风换气,每天2次,每次半小时,保持空气新鲜[4]。或者通过设备做好空气更换管控。要保持柔和充分的采光,提升视觉舒适度,避免过于昏暗导致的患儿心理惧怕感。同时注重整个环境的温馨设置,避免严肃环境构成的患儿情绪紧张。可以适宜的张贴卡通图片等细节设置,色彩也可以保持温和的粉色。保持输液室环境管理,避免人员过于嘈杂,保持有序秩序安排,及时做好人员疏散。

1.3评估观察

分析各组护理操作后患儿配合率、护患纠纷率、家属护理满意度情况。家属护理满意度主要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与不满意,护理总满意率为非常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的总和。

1.4统计学分析

收集护理数据,采用SPSS23.0分析,计量资料运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各组患儿配合率、护患纠纷率情况

见表1,在患儿配合率、护患纠纷率上,观察组为76.70%和3.88%,对照组为55.34%和18.45%,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各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情况

篇3

输液是临床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也是医院抢救治疗患者的一个重要手段。它以给药迅速、刺激性小、疗效快等优势,在挽救患者生命中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基于小儿各方面的发育尚未完善,并且儿科急诊具有发病急、来势凶险、病情变化迅速、病死率高等特点,因而输液疗法逐渐成为了儿科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1]。但由于小儿具有自身的生理心理特性,对小儿进行静脉输液的难度相当大。那么在对小儿输液护理中,除了要做好一般的输液护理外,还要根据其特性做好相应的特殊护理[2]。因此,本研究将对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儿科急诊输液效果的影响情况进行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1.1.1 研究对象 以我院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临床资料完整的、需进行输液的急诊患儿共245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28例和对照组117例。所有患者均自愿签订了知情同意书,以协助本研究的开展。

1.1.2 一般资料 观察组患儿男77例,女51例,年龄介于1-11岁不等,平均年龄(3.9±1.1)岁,经医生诊断后均需进行输液治疗,其中发烧患儿47例,腹痛患儿33例,腹泻患儿30例,外伤患儿18例;而对照组患儿男71例,女46例,年龄介于2-13岁不等,平均年龄(4.1±1.5)岁,经医生诊断后同样需进行输液治疗,其中发烧患儿45例,腹痛患儿30例,腹泻患儿27例,外伤患儿15例。另外,观察组受调查家属共135例,其中男36例,女99例,年龄介于25-36岁不等,平均年龄(29.3±3.5)岁;而对照组受调查家属共123例,其中男30例,女93例,年龄介于26-38岁不等,平均年龄(29.5±4.2)岁。可见两组患儿及其陪同看病家属在相关资料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

对照组急诊患儿采取常规的护理方法进行干预,护理者仅按照医嘱及相关规定对患儿进行接诊、输液及一般照料;而观察组急诊患儿则由我院专业的护理人员采用综合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其措施主要包括了以下几点[3]:①当患儿进入急诊室后,护理者需热情地接待患儿及其家属,并且需要向患儿及其家属交代病情的情况以及输液的相关注意事项,做好患儿相应的安抚工作,有效缓解其焦虑感和紧张感。对于家属的询问,护理者还需要迅速反应,以使患儿及家属对输液产生信任感;②在进行输液时,首先需要为患儿营造一个安全、清洁、舒适的环境进行输液,并适当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消除患儿及家属的疑虑。护理者在进行输液前还需要再三核对患儿的相关信息,采用熟练的穿刺技术帮助患儿调整合适的,待穿刺成功后,合理调节输液速度,防止输液渗漏,并经常对其进行巡视,以表示对患儿的关心,让人感觉更有亲近感;③在患儿输液结束后,需要有效指导家属甚至帮助患儿进行适当的按压止血,并以言语对其配合给予肯定和鼓励。另外,护理者还需要认真细致的告知患儿及家属回家后的饮食康复相关知识,提醒其进行定期复查,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自疗意识,这对患儿的康复和今后的生活均具有积极的作用。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的输液穿刺情况,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比较患儿家属对临床护理的满意程度。

1.2.2 评定方法

本研究对输液穿刺2次或者以上者视为重复穿刺;另外,患儿家属对输液满意度的调查以问卷形式进行,最后由相关护理人员汇总分析,共设置10个相关问题,每题10分,满分100分,介于90-100分视为满意,介于75-89分视为良好,介于60-74分视为一般,小于60分视为差。总满意率=满意+良好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百分比的形式表示,若P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的输液穿刺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达96.0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34%,两组间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287,P

表1 两组输液穿刺情况对比(例/%)

组别 例数 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重复穿刺率

观察组 128 123/96.09 5/3.91

对照组 117 94/80.34 23/19.66

2.2 两组患儿家属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的临床满意度高达97.78%,也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8.62%,两组间差异比较也具统计学意义(χ2=9.845,P

表1 两组患儿家属满意度对比

组别 例数 满意(例) 良好(例) 一般(例) 差(例) 总满意(例/%)

观察组 135 89 43 3 0 132/97.78

对照组 123 49 60 9 5 109/88.62

3 讨论

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临床护理科对护士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尤其是对小儿的急诊输液护理等难度较大的处理方法,其不仅要求合理的治疗,更需要的是较好的输液环境和精神关怀[4]。传统的常规护理方法忽略了患儿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已经不能满足临床护理发展的需要。而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则旨在从身心两方面为患儿消除后顾之忧,某些时候,细心的关心和爱护甚至比治疗的过程更加重要[5]。因此,本研究采用了规范化、系统化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急诊输液患儿及其家属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该法能显著提高儿科急诊输液的穿刺成功率,并且患儿家属的临床满意度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陈东颖,谢鸿,何永莲.护理干预在儿科急诊输液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3):69-72.

[2]何水芬.综合护理干预对急诊输液患者的影响[J].临床护理,2010,48(29):60-61.

篇4

中图分类号:G47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1-040-02

健康教育是一项有组织、有计划、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它不仅要求护士熟练运用本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为病人提供健康服务,还要求护士必须掌握与之相关的知识和技能[1]。儿科的健康教育向来是健康教育中的难点和弱点,因为其对象的特殊性,内容多、牵涉面广,而且在内容和方法上与其他科室有很大差别,所以健康教育难以取得满意效果[2]。为此,临床护理人员根据儿科健康教育的特性研究出不少切实可行的健康教育方法来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以下是近几年有关儿科健康教育方法临床研究的综述。

1 PDCA循环在儿科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PDCA循环又称作戴明环,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根据反馈原理提出的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包括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ion)四个方面[3]。江爱萍[4]将PDCA循环应用于儿童哮喘的健康教育,按照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护理程序,实现健康教育的个性化、全程化、阶段化;其健康教育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健康教育方式。针对儿科护士大多数学历层次偏低,以及功能制护理养成的勤于动手、疏于动脑,满足于正确执行医嘱,从而造成护士的理论知识和学习动力不足的特点[5],在儿科健康教育中应用PDCA循环能巩固、丰富护士的专业知识及综合知识,有助于护患沟通技能的提高,促进护士对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的探究,使护士的理论与实践水平都有明显提高[6]。

2 制定单病种健康教育路径

单病种临床路径是指对特定病种病人在住院期间按照预定的医疗护理计划进行治疗护理[7]。健康教育路径是将临床路径的理论和实施方法借鉴于健康教育的实施[8]。健康教育路径的实施首先成立健康教育路径小组[8,9],组织小组成员进行某病种健康教育路径的知识与技能培训,应用循证护理查阅资料,结合医生的诊疗计划,即临床路径,由护士长和护理组长共同制定该病种健康教育路径表。护理人员根据健康教育路径表时间顺序逐项落实,并对患儿及家长的需求反复评估、教育、评价,达到最终目标。王凤娇[9]等将健康教育路径应用于小儿肺炎后,平均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要明显低于传统健康教育方式(p

3 采用程序化和量化健康教育方式,避免随机健康教育

随机健康教育指的是护士事前没有周密的教育计划,凭经验针对不同个体出现的健康问题给予指导[13]。随机健康教育是患者出现问题才进行指导,缺乏预见性和系统性[13],儿科健康教育内容繁杂,涉及面广,随机健康教育无整体概念,内容长短不一,患者及家属容易遗忘,造成健康教育效果不能达标。程序化健康教育就是收集资料进行评估、确立就健康问题、制定教育计划、组织实施、连续动态的评价。谢凌云[14]等对程序化健康教育和随机健康教育进行比较后发现,程序化健康教育有利于缩短住院日,提高治愈率。黄津芳[15]等研究发现程序化健康教育也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程序化健康教育以护理程序的流程为基础,具有前瞻性、预见性和系统性,使患儿真正受益。相较于随机健康教育,量化健康教育更加合理,更能提升健康教育的效果。量化健康教育指的是护士根据健康教育计划,在每天对每个患者完成一定的健康教育内容。有报道[13]量化健康教育在患者健康教育满意度方面明显高于随机健康教育。有研究[16]显示量化健康教育可显著降低患儿对医疗环境的恐惧,医疗恐惧是儿童恐惧的重要方面。量化健康教育就是以记忆与遗忘的原理为理论基础,每天宣教的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内容较全面,不易遗漏[17]。

4 设置专职健康教育护士

由于儿科护理人员编制不足,工作繁忙,护士用于健康教育的时间有限[18],且儿科病房陪住人更换频繁,陪住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年龄较高的陪护人相对文化层次较低[19],所以设1名专职健康教育护士,不参与日常的临床护理工作,负责全病区患儿和家属的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口头宣教、开设病区健康教育小课堂、协助编写新的健康教育处方和宣传资料、出院患儿电话回访的方式开展健康教育工作[20]。专职健康教育护士的设立提高了患儿及家属对健康教育内容的知晓程度,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高,促进了护士提高自身素质[21],密切了护患关系[22]。胡荣[23]指出实施专职健康教育护士后病人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病人的参与意识、病人满意度三个方面较以往健康教育方式均有显著提高,设置健康教育护士能较大提高健康教育效果,值得推广。

健康教育是一项低投入高收益的健康促进手段,Deborah Winders Davis[24]认为对低收入家庭学龄前患儿哮喘最有效地干预手段就是健康教育。做好儿科健康教育工作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黄津芳.护理健康教育学[M]. 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2006. 1.

[2]王琳.儿科健康教育常见问题及对策[J].护理研究,2009,23(290):1662-1663.

[3]薛小玲.护理管理学[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28.

[4]江爱萍.PDCA循环健康教育对儿童哮喘控制水平的影响[J].护理学报,2010,17(7B):74-76.

[5]李朝华,高秀珍.儿科病房开展健康教育的难点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32-33.

[6]周燕. PDCA循环在儿科输液室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0,8(172):653-654.

[7]曹洁,陆小英,蔡建英等.单病种护理健康教育路径的制订与实施[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6):443-444.

[8]叶宝霞,李亚玲,时云等.健康教育路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康复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4,18(9):1554-1555.

[9]王凤娇,陶艳,王永梅.健康教育路径在小儿肺炎的应用[C].中华护理学会第2届护理学术年会―国际儿科护理学术研讨会暨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北京:(出版者不明),2010:546-547.

[10]田丽.临床路径在护理领域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4,18(12),734.

[11]雪丽霜.日本对临床护理路径管理的研究[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1,20(12):547.

[12]白文娟,钱明芳,薛梅.临床路径在儿童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22):136.

[13]张积慧,黄志红.量化健康教育与随机健康教育的效果比较[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6):328-329.

[14]谢凌云,彭希敏,高永生等.儿科程序化与随机化健康教育的效果比较[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6):6-7.

[15]黄津芳.医院健康教育的科研方向[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11):677.

[16]马春晖,李平,杨从平等.量化健康教育对先心病手术患儿医疗恐惧的影响 [J].护理学杂志,2005,20(10):24-25.

[17]沈晓琴.量化健康教育与随机健康教育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7,20(10):918-919.

[18]邱岸花.儿科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29-30.

[19]杨晓丽.儿科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护士,2010,12:146-147.

[20]陈燕云.儿科病区设置专职健康教育护士的体会[J].护理学报,2011,18(2B):77-78.

[21]田芳.专职护士对心血管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尝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5):55

篇5

[关键词] 加强护理模式;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7)03(a)-0149-04

Analysis of Application Effect of Intensive Nursing Model in the Hyperbilirubinemia of Newborns

CHEN Qing, MA Yi-qiu, WEI Su-lan, HUANG Xiao-ming, CHEN Cui-lan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Yongning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Nanning, Guangxi, 53029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intensive nursing model in the hyperbilirubinemia of newborns. Methods 280 cases of newborns with hyperbilirubinemia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June 2016 were convenient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the jaundice routine nursing,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adopted the intensive nursing model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intervention, the related curative effect index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gender, fetal age, delivery method, feeding situation, age, body quality, Apgar score and severity of disease between the observation group (131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122 cases)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 after intervention, the jaundice continuous time, jaundice disappearance time, first meconium discharge time, transcutaneous bilirubin and serum bilirubi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respectively (4.02±1.01)d, (7.05±2.20)d, (12.94±4.06)h, (8.98±1.31)mg/dL and (12.01±1.61)mg/dL,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Key words] Intensive nursing model; Hyperbilirubinemia of newborns; Nursing effect

目前,新生焊叩ê焖匮症占新生儿住院病因第一位,由于新生儿血脑屏障还未发育成熟,因此游离胆红素易通过该屏障[1-2],由于游离胆红素具有神经毒性作用,特别是对大脑基底核及各种脑干神经核的毒性,导致脑细胞损伤出现神经系统异常表现,可引起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新生儿胆红素脑病死亡率极高,50%~75%死于急性发作期,幸存者中75%~90%可有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是造成患儿听力障碍、视觉异常及智力发育迟缓的重要原因[3]。近年来,胆红素脑病的发生率有呈增高的趋势[4],由于胆红素神经毒性的可逆性,故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是降低高胆红素血症和胆红素脑病发生关键,也是新生患儿护理的工作重点。在2015年1月―2016年6月采用加强护理模式干预131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综上所述,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经过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后可明显缩短病程而早日康复,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该次研究所采用的加强护理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护理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但同时也应该加强新生儿预防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工作,许多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若能进行早期护理干预,是完全能防止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因此关于该方面的前瞻性研究可能会成为今后新生儿护理研究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颜云,李清平.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早期诊断研究进展[J].泸州医学院学报,2015,38(1):101-103.

[2] 陈陆飞,吴坤海,刘琛,等.高胆血症新生儿溶血症血清学检测结果及相关因素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23):3173-3175.

[3] 范倩倩,王少华.胆红素脑病早期诊断的临床进展[J].医学综述,2014,20(7):1186-1189.

[4]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2014(10):745-748.

[5] Bhutani VK, Johnson L, Sivieri EM. Predictive ability of a predischarge hour-specific serum bilirubin for subsequent significant hyperbilirubinemia in healthy term and ner-term newborns[J]. Pediatrics,1999,103(1):6-14.

[6] 张德芬.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蓝光照射治疗依从性的护理干预[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11):2626-2627.

[7] 林一霞,王颖慧,李志宏.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危险因素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s志,2013,22(22):2424-2426.

[8] 陈昌粹.新生儿黄疸护理研究进展[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4,20(4):279-285.

[9] 张宁.护理因素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及其措施分析[J].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15,6(2):77-70.

[10] 许文波,周丽,陈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J].中外医疗,2015(15):62-63.

[1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国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研究协作组.中国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多中心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中华儿科学杂志,2012,50(5):331-335.

[12] 王艳丽,邹静静,汪惠琴,等.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危险因素及其转归情况[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1):108-110.

[13] 张恒梅.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93例临床病例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2,9(18):140.

篇6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305-02

有资料显示,高达70%的医疗纠纷并不属于医疗事故,而是由于服务引起的[1],而护士作为医疗活动中的主要成员,是医患沟通的桥梁,融洽护患关系可有效地降低医疗纠纷。因此,良好的沟通是减少护患纠纷、融洽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1 护患沟通的影响因素

1.1

目前,护士队伍编制严重不足。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千人口护士比例在5以上,而我国平均千人口护士还不到1[2]。临床一线护士配备不足直接导致护士超负荷工作,从而影响了护理质量,进而损害了护患关系。

1.2 护士专业知识、技能不足

儿科护士不仅需要有丰富的儿童护理学知识,还要掌握儿童心学、营养学等学科的知识。根据患儿所患疾病的不同,向他们讲解所需了解的知识,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同时,也可以给予家长健康指导,使家长对该种疾病有更详细的了解,配合医护人员做好家庭护理[3]。知识缺乏,不能了解患儿及家长的心理需求会造成沟通受阻。同时,不熟练的操作会给患儿带来痛苦,增加其恐惧感和家长对护理人员的不信任。各项护理操作不熟练,尤其是护士学生及刚工作的新护士,对头皮静脉穿刺基本功不扎实,常常敷衍、搪塞病人,静脉穿刺成功率不高,造成护士前脚走,后脚液体外渗,重复穿刺,患儿哭闹不停,家属心疼患儿导致病儿家属反感和不满,护理人员工作忙乱,引起麻烦。

1.3 护士态度欠诚恳

护患沟通不仅是简单的传递信息,更重要的是通过沟通影响患者的真实感受,增进护士与患者的感情[4]。由于工作繁忙,护士常常给病人家属交代不清楚,入院宣教常常流于形式,尤其对文化程度低的家属及农民患儿讲解不清,与患儿家属交流时不适地改变话题或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不适地打断问话,匆忙下结论,或用词不当,不适当的许诺、安慰[5]。若护士态度冷漠常使患者及家属拒绝沟通。

2 对策

2.1 合理配置护理人员,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

医院应增加护士编制,加强临床一线护士配置,合理调配护理人员,改变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从而提高护士对患儿的临床护理质量,促进与患者极其家属的良好沟通。熟练的注射技术是沟通效果的重要体现。因此,“一针见血”效果就显得极其重要,容易赢得患儿和家长的信赖[10]。因此,作为儿科护士,只有在平时工作中多看、多练,使自己的注射技术娴熟、准确,尽量做到镇静自如、有条不紊、一针见血,才能使患儿和家长从心理上接受。此外,加强责任心,勤巡视病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为治疗提供第一手临床资料。

3 与患儿沟通技巧

对患儿来说, 打针对患儿来说毕竟是可怕的, 挣扎哭闹也是很自然的表现。对孩子的沟通也是有针对性的, 要尊重和关心他们[10]。可以采用鼓励和激励的语言,也可以采用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分散注意力来配合治疗。要善于抓住小孩容易和护士接近的心理进行沟通, 不断鼓励。还可以投其所好, 这样就会减轻患儿心理负担,减少患儿的恐惧感,取得患儿的配合也增强了患儿战胜疾病的勇气。

微笑是人际交往中的“剂”, 是人们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建立感情的重要手段。有了微笑,人类的感情就沟通了,正因如此,所有行业的服务规范中都列出了微笑服务的要求,医疗服务尤其是儿科医疗服务当然也不例外。在儿科,微笑沟通处处可用。如首诊患者护士可用轻轻地、和蔼的微笑表示热情,对遇到受到疾病折磨而痛苦不堪的患者,护士可流露温馨、真诚的微笑表示同情关爱,在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时,护士可以展现出自信、坚定的微笑鼓励患儿在疾病痛苦面前坚强起来,并且积极配合,在患儿及家属能主动积极配合检查治疗, 疾病也迅速康复时, 护士可给予赞许、鼓励的微笑表示赏识,在护理过程出现了某些小失误,不要忘记表示歉意,请求宽容与谅解的微笑以获得相互理解。

情感沟通最易感化患儿及家属,是护士“视患者如亲人”的真正体现。交流时刻以同情、真诚、博爱、尊重来最大限度给予患儿及家属亲切感、信任感,从而可折射出护士的修养与人性,使患方感觉到护士的可敬可信。具体可通过与患儿交朋友及做游戏,与家属谈心及拉家常,了解患儿的生活习惯、学习、爱好等来进行沟通[12]。

4 结语

在儿科护理过程中,针对这一特殊群体,护理人员应该综合各种因素,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并运用适当的沟通技巧,通过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进而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患纠纷。

参考文献:

[1] 丁世华.加强责任意识防范医疗纠纷一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几点想法.中国卫生,2002,8:19.

[2] 黄人健.温故知新-展望2007年的护理事业[J] .中华护理杂志,

2007,42(1):5.

[3] 于淑琴等浅谈儿科护理中的护患沟通[J] 吉林医学2011,32(13)2687

[4] 葛学娣.影响护患沟通的因素及对策[J].中国护理杂志,2004,1(11):699~700.

[5] 韩春梅,顾琰.儿科护患沟通技巧及影响因素[J].甘肃科技纵横,2009,38(1):215 5.

[6] 陈丽红.儿科常见护理纠纷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护理研究,2006,20(8A):2043~2044.

篇7

手足口病是丙类传染类疾病,起病急,传染性强,经各种途径侵入人体后,主要在咽部或小肠粘膜等上皮细胞和局部淋巴组织繁殖,大部分为隐性感染,产生特异性抗体,而少数人因机体免疫力低下,病毒进入血液产生病毒血症,进而侵犯不同靶器官导致感染的播散[4]。根据崔焱主编的儿科护理学中由EV71感染的临床表现,分为五期,手足口出疹期、神经系统受累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心肺功能衰竭期、恢复期,开始起病急,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如斑丘疹、丘疹、小疱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差等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当累及神经系统时,表现为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烦躁、急性肢体无力、颈项强直等 ,严重者即为心肺功能受损,心率过快或过慢、呼吸浅促,出冷汗,面部发白,四肢湿冷,指(趾)发绀,血压降低,甚至咳粉红色泡沫痰。

2 护理

2.1 维持正常体温

保持室内室内温湿度, 患儿衣被不易过厚,汗湿的衣被及时更换。高热期间密切监测患儿体温并记录,药物降温的同时辅以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可在患儿额头、颈外侧、腋下、腹股沟、后背等部位,禁忌擦拭前胸、腹部、足底,尽量避开皮疹部位,并注意观察患儿面色、呼吸、血压、心率变化 ,半小时测量一次体温。

2.2 口腔、饮食护理

给予患儿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以减少对口腔黏膜的刺激;其次,鼓励患儿多饮水,多食蔬菜、水果,避免摄入辛辣、苦咸等刺激性食物,对于不能经口进食者,需给予静脉营养。做好口腔护理,保持患儿口腔清洁,进食前后用生理盐水漱口,有口腔溃疡的患儿可将维生素B2粉剂或碘甘油涂于溃疡部位,以消炎止痛,促进溃疡面愈合。

2.3 皮肤护理

保持患儿衣被清洁,将患儿指甲剪短以免抓破皮疹 ;在手足部皮疹未破溃处涂上炉甘石洗剂或5%碳酸氢钠溶液,而对于疱疹意破溃者或有继发感染者,局部使用抗生素软膏,结痂处应使其自行脱落,不要强行撕脱 。对于臀部有皮疹的患儿,应加强臀部护理,若有感染可涂抹抗感染药膏,如莫匹罗星,注意防止皮疹破溃以免患儿的分泌物污染。

2.4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病情,尤其是重症患儿,若患儿出现烦躁不安、嗜睡、肢体抖动、呼吸及心率增快等表现时,提示有神经系统受累或心肺功能衰竭的表现,应立即通知医师,积极配合治疗,给予相应护理。

2.5 消毒隔离

由于HFMD传染性强,易引起大范围流行,所以做好隔离是非常关键的。患儿病房应每天开窗通风两次,定时消毒病房内空气及患儿生活用物等,对于医护人员,做好自身消毒,接触患儿前后均要消毒双手,尽量减少家属陪伴及探视人员,降低人员流动,护理人员要做好陪护宣教工作,要求勤洗手、戴口罩。

2.6 健康教育

向家长介绍手足口病的流行病特点、临床表现及预防措施等,对于在家隔离的患儿,教会家长口腔护理、皮肤护理、饮食护理及病情观察,如有病情变化及时到医院就诊。流行期间不要带孩子去公共场所,教会孩子加强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也有助于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2.7 预防性护理

篇8

在医疗工作中,护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医院发生的医疗纠纷中常出现在护理工作某个细环节问题上,因此要真正理解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理念转向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护理。儿科护理人员面对的是一种特殊群体性工作,患儿是情感表露坦率,对自身疾病不会表达,年龄不一,性格不一;家属文化程度不一,经济条件不一,道德修养不一,随着人民的需求越来越高,给儿科护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所以儿科护士必须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涵养,以严肃、认真、谨慎、耐心的态度为患儿、为家属做好每个护理细节工作,满足其心理需求,减少护患纠纷。

1 儿科护理细节影响的纠纷

1.1人员配备和环境影响

护理队伍配备不足,是目前护理一大问题,护士长期超负荷工作影响护理质量,尤其是儿科护理工作,随着季节性的发病率增多,工作量大。医院无限制地加床不加人,严重导致护士缺编,由于人力不足所致的超负荷劳动,致使基础护理不到位,更不用谈做好细节工作,有时某个细节工作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护患关系。影响护理工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而引起的纠纷。

1.2护士的言行举止对家属的影响

护士的言行举止对患儿及家属很有影响力。患儿及家属刚到医院,本来对医院就产生陌生感和恐惧感,对患儿的病情焦急,望医护人员尽快给予治疗,护士常处于患儿哭闹的嘈杂环境中,除要付出较大的体力外,还要承担沉重的心理压力,造成身心疲惫,此时护理人员用冷漠的表情,生硬的态度,以及不恰当的语气对待患儿家属,患儿家属就对你评价为态度恶劣,不可信任的护士。使家属对医护人员产生极坏的影响,从此纠纷就出现了。

1.3心理素质差,基本技能不熟练

儿科的护理工作对象是一种特殊群体性工作,他们之中都是独生子女多,一个患儿住院就有1-4人陪护,患儿身体娇嫩,又处于无知无助,适应能力弱,见到穿白大衣的医务人员就哭闹不愿接受各种治疗,加之家人的宠爱,心痛小孩痛苦,同时对护理人员期望值过高,对护士的技术操作无信赖感,造成挑剔、否定拒绝的态度,为将患儿痛苦降低到最低限度,要求护士操作一针见血、一次到位。此时,无形中造成护士精神高度紧张,加上护士心理素质差,技术操作不够熟练,操作时未达到家人的期望,给小孩带来痛苦与恐惧而引起纠纷。

2 忽略某个护理细节工作

做好护理某个细节工作是体现护理人员的工作作风,是防范医疗护患纠纷的环节之一,细节工作是比责任心更细致的一层工作,也是对病人关心照顾周到一种体现,是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在护理工作不要忽略某件小事,如患者入院时,由于其特殊性,家人大包小包的拿来,护理人员给予帮忙,也会令其感激。细节也是体现一个人的作风优劣和职业道德、修养和行为。忽略了他家人就产生一种不信赖,不安全,不满意的表现,从此纠纷就出现了。

例如:

2.1人员编制问题

由于人员编制不足,加上工作琐碎,工作量大,从病儿进到住院部住院至护理人员完成对患儿的各项操作治疗,需要一连串的手续及需一定的时间,患儿入院后未得到及时的治疗而产生焦虑,引起争执。或因输液过程中,输液针口肿,拔针后未及时给予重穿刺输液和接液体不及时,有的患儿只有一个人陪护,在各种生活问题上无法照应,护理人员无法关心、帮助、照顾到位而引起的纠纷。

2.2护患沟通问题

儿科工作是一种特殊性工作,而对儿科护理人员的要求越趋严格,心理素质差,操作不熟练,在进行儿科静脉穿刺,特别是进行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在操作前未与家长做好细节解释工作,一旦穿刺不成功,家人就对你产生不满意、不信赖,以为你把他的患儿作练习、作试验而引起纠纷。在无菌操作方面不注意某个细环节的消毒,家人产生质疑而引起纠纷。输液点滴速度根据小儿年龄大小、体重、病种、病情而调节点滴速度,由于护理人员未交带好速度快慢理由及注意事项。家人不理解而引起纠纷。输完点滴后拔针,因小儿特殊,粘贴的固定胶布较多,而且有部分粘贴在头发上,护理人员匆匆忙忙的拔针,不注意某个细节动作,引起小孩的疼痛哭闹,家长的不理解引起家人反感而产生纠纷等等。

2.3患儿家属问题

由于家属对医护人员期望值过高,缺乏医学知识,对护理人员的技术操作效果难以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易造成挑剔,有的经济条件好的,认为出了钱给医院,就要求护理人员由他摆布,不听从解释,不理解医护工作,影响各项工作及沟通的工作进行。

3 纠纷对医院、对护患双方的影响

一旦发生护患纠纷,不仅影响了医院正常的工作秩序,也增加了医院经济负担,损害了医院合法的经济效益,挫伤了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影响了医院和医护人员在社会上的声誉,同时处理和调节医疗纠纷相当棘手、而且具有难度大、技术性强,环节多,工作量大,不论何种原因,何种类型引起的最终采取的方式以解决的纠纷,均会对社会、对护患双方造成很大的影响。

4 防范

4.1合理配备护理人员

壮大护理队伍,增加护理人员编制,加强临床一线护士的配备,特别是儿科护理人员的配备,合理调配人员,合理排班,改变长期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从而提高儿科护理质量,促进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做好、做细,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4.2加强护士业务素质提高

过硬的技术是架起患儿及家长对护理人员理解与信任的桥梁。在儿科护理人员没有过硬高超的护理技术,是通过平日锻炼培养的结果,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总结经验,特别是年轻护士,要虚心学习,虚心请教,年轻护士向高年资护士学习,有过硬的本领,才赢得病儿及家属的称赞和信任,才能提高病人满意度,降低投诉率,减少护患纠纷发生。

4.3恰当语言沟通与细节观察

在沟通交流中护理人员态度和蔼、热情、关心、同情心,应用恰当的语言,注意语言上的某个细节谈话,对患儿语言温柔,清晰易懂。赞美,称呼尽量用小名和昵称。对家属语言规范礼貌,多用解释性语言,对家属提出的疑问,给予合理的解答,同时提供微笑服务如高雅脱俗的言谈,诚挚温馨的笑容,亲切谦逊的态度,融洽护患关系,并观察家人的细节表现如何,是高兴、焦虑、抑郁等。对此细微观察做出判断,根据情况予以安慰。并用手轻轻抚摸患儿的额头,握握小手,当家人照顾不便时给予帮助解决。取得其配合和认可,杜绝护患纠纷。

4.4具有良好形象

护士个人形象代表着医院的整体形象,也代表着护理队伍群体形象,护理人员除着装得体、仪表端庄、举止文明大方得体给患儿家属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外,还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取得家属的宽容、谅解信任,所以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是衡量护理工作、护理质量好坏的一个尺杆,护理细节之处看不见、摸不着,我们护理人员更要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做好护理细节工作,任劳任怨。俗话讲:细微之处见精神,细微之处见作风,细微之处树形象。细节工作决定护理人员服务工作作风,质量水平和效率。

篇9

1 音乐疗法的概况和分类

1.1 概况。音乐治疗是科学且系统地运用音乐的特性,通过音乐的特质对人的影响,协助个人在疾病或残障的治疗过程中达到生理、心理、情绪的整合。通过和谐的节奏,刺激身体神经、肌肉,使病人产生愉快的情绪,在疾病或医疗过程中身心改变的一种治疗方式。在进行音乐疗法前,应该与病人或家属进行诊断性会谈,了解病人当前的家庭社会状况、成长经历、情绪状态以及疾病状况,然后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音乐,就像医生对症下药开方一样[1]。从19世纪开始应用音乐疗法于成人,多项研究标明可以减轻患者在侵入性操作时的紧张情绪,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疾病的恢复。由于儿童心理特征与成人不同,音乐疗法在儿科是否起到同样疗效?在欧美、日本、台湾等地音乐疗法应用于儿科已蓬勃开展,例如英国的ButtML在2000年发表在英国护理研究杂志上研究关于调节足跟采血后早产婴儿的行为;英国的BerlinBK发表在英国急诊护理杂志上关于音乐疗法在急症患儿侵入性操作中的应用;日本的松井纪和发表在日本医学杂志上的关于小儿音乐疗法,但国内目前相关报导极少,其原因可能与国民素质有关。

1.2 分类。根据音乐治疗的方式音乐治疗分为被动性和主动性两种。被动性音乐活动中,病人是倾听的角色;主动性音乐治疗活动中,病人是执行者的角色如唱歌、使用乐器等。目前,音乐疗法多数使用VCD、随身听,病人也多数是被动地听。

2 音乐疗法的作用

音乐的治疗作用根据以往的研究发现主要由曲调的节奏、旋律、响度、和声等因素决定,其中又以节奏、旋律最为关键。音乐对人体的作用主要表现有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

2.1 心理作用。在心理方面,音乐通过艺术感染力影响人的情绪和行为,以情导理,调摄情志,恢复心理平衡。研究表明,音乐的影响力主要是通过心理和物理两条路径来实现的。不同的音乐能激发人不同的情绪。例如,节奏鲜明的音乐能使人受到振奋和鼓舞;旋律优美的音乐能使人心旷神怡、轻松愉快;雄壮的进行曲能使人感到热血沸腾,勇往直前。而不同的音调所引起的作用也不同,如E调安定、D调激烈、C调温和、B调哀怨等。其中C调被认为最适宜于陶冶情绪和性格[2]。

2.2 生理作用。音乐对人的生理作用主要体现了镇静、兴奋、镇痛、降压、怡情的作用。音乐对人体生理作用的影响是通过音响作用于人体而实现的。音乐通过听觉和传入神经传入体中,与机体的某些组织结构发生共鸣作用,并被人体吸收,从而激发人的能量。临床实践证明,适宜的音乐可以使人体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减少,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从而在应激状态下,使患者呼吸平稳,血压、心率稳定,有助于各项操作的顺利进行;并可通过影响内啡呔等物质的释放而达到镇静、催眠的作用[3]。

3 音乐疗法在儿科侵入性操作的作用

3.1 儿科患儿常常需要进行侵入性操作,例如输液、静脉穿刺、动脉穿刺、鼻饲、气管插管、吸痰、取血气标本等。以往研究证实音乐可给患儿创造愉快的环境,转移患儿对不熟悉情景和治疗的注意力,能减轻或消除患儿的痛苦,缓解紧张情绪,减轻病儿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对紧张的生理反应,降低患儿在进行侵入性操作时的心率和血压[4]。可减少紧张病人体内的皮质醇水平,增强住院患儿的免疫力。如果使用耳机听音乐还可防止患儿听到一些不宜知道的谈话内容。从而达到恢复、保持和促进病人身体和精神健康的目的。我院前期大样本研究表明,在儿科普通病房应用儿童音乐及动画片,可是患儿情绪平稳,心率、血压平稳、对疼痛感觉耐受增加,更愿意接受输液及侵入性操作,与文献报导一致。

3.2 音乐对PICU患者的影响:由于ICU环境的特殊性,极易导致ICU综合征。在成人ICU,音乐疗法研究比较成熟,而在儿童ICU音乐疗法研究尚处于开始阶段。日本东京女子医科大学对47名进入ICU患者进行音乐疗法,结果用自主神经活动和心律变化的频率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减少,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加,情绪状态评估(POMS)比较,“紧张不安”、“愤怒敌意”、“疲劳”、“抑郁坠入”也显示明显改善[5-7]。既往通过临床实验研究证实,经选择的古典音乐可使机械通气患者心率由101.8次/min减慢至92.9次/min,POMS的情绪干扰分值亦由16.5下降到9.9。结果提示,适当的音乐有助于患者减轻和放松机械通气造成的精神压力,降低氧和能量的消耗。我院前期大样本研究表明,在PICU中应用儿童音乐,可使应用呼吸机的患儿心率、血压平稳,血氧提高。

4 音乐疗法对儿科护理工作的影响

4.1 儿科护理人员自我价值的实现。儿科工作繁杂、与患儿沟通较难,患儿在侵入性操作时不配合,给治疗带来难度,同时家属由于疼爱小孩,对护理工作不理解,使儿科护理人员常觉厌倦、单调乏味,护理工作者常有得不到尊重的感觉。音乐疗法无痛苦,无不良反应,是临床护理人员可以独立提供的辅治疗措施,通过音乐疗法可以融洽护患关系,让病人尊重护士。随着护理人员知识层次的提高,护士渴望发展,在心理或精神卫生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护理将不再是单调乏味的工作。

4.2 将音乐疗法纳入护理教育课程。如果将音乐治疗相关信息纳入护理教育课程,使护理人员能将音乐治疗确实应用于临床护理中,将发挥护理独特功能并提升护理照顾品质。

4.3 使护理工作更加具体细致。音乐疗法可以具体到某些治疗和护理操作过程中[8]。作者从事儿科护理工作多年,在每次给患儿做操作时患儿均表现不愿配合,但经过音乐治疗后,患儿多能接受侵入性操作,给护理工作带来了很多的方便,在放松的音乐环境下工作,护理人员精神也得道一定的放松,也使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更加细致。

5 儿科实施音乐治疗的步骤

5.1 儿科的护理工作人员充分了解有关音乐疗法的目的、背景、基本原理、如何运用等知识,让更多医护人员参与制定音乐疗法的护理规划,这对更好地实施音乐治疗有很大的帮助。

5.2 对各个年龄阶段儿童使用不同的音乐[9],原则为适合同龄儿童兴趣爱好,例如胎教音乐或其他柔和的音乐用于小婴儿,而动画片音乐适用于学龄前期儿童,钢琴曲及电子琴适用于学龄期儿童,最好配好相关影像资料。

5.3 做好宣传解析工作。护理人员应评估病人的病情和情绪状态以及对音乐类型的喜好,协助病人及家属了解音乐治疗的益处,介绍相应音乐的背景材料,取得病人及家属的信任与配合。

5.4 个体化音乐治疗。在操作室和病房安装专用播放设备,音乐的选择应是个性化的,使音乐风格与病人的病情和人格类型相吻合[10]。当患儿进行一些侵入性操作时,护士用与患儿年龄相适应的语言向患儿解释有关的操作事项,然后让患儿和父母挑选喜欢的音乐,若无法做出选择,则由急诊室的护士代其挑选。在音乐治疗的过程中,鼓励患儿和家属随着音乐的节拍唱歌。

5.5 音乐治疗前让患儿最好排空大、小便,取舒适。音乐治疗过程中限制灯光、声音、探访者等。治疗时间以30min为宜,每天1~2次。

音乐能够影响人们的思维、身体和情感,为人们提供娱乐。能提高多种病症病人的生理、心理健康水平,缓解躯体和精神痛苦。背景音乐走进医院、走进诊疗室,特别是儿科病房,转移患儿对不熟悉情景和治疗的注意力,缓解患儿的紧张和不适,在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展。研究表明音乐疗法是极有前途的一种新型心身护理方法,在现代医学护理模式发展过程中将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满力,高明全.音乐疗法在护理工作中应用的现状.中华护理杂志.2003,38(3):205

[2]王新玲摘,程显山校.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1,20(6):176

[3]林真珠摘,程显山校.音乐疗法在急症患儿侵入性操作中的应用.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7):607~608

[4]陈晓英.音乐护理的功效及其临床应用.实用护理杂志.2001,17(4):50

[5]齐彦春.音乐疗法的相关问题及其临床应用[J].护理研究,2004,18(3B):473~474

[6]史爱珍.音乐与护理.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21(3):130

[7]吴红艳.欢笑是最好的治疗.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21(2):71

篇10

珍惜工作价值,从内心理解家长的焦虑或挑剔,衣着要整洁、大方、表情要谦和,温柔,在输液室内布置儿童喜受的饰品,窗帘也以患儿喜爱的小动物为主要内容,室内备有可移动的输液先进,患儿输液器闹时,要在家长陪同下四处走动,让患儿轻松愉快的完成输液任务。

2 充分利用语言交流

当患儿及家长提出各种问题时,要因人而异恰如其分地给予诠释,以减少或避免护患冲突。家长渴望药到病除,我们要怀着同情心,向他们解释,任何病都有一个发生、发展、转归的过程,可以用“我会竭尽全力的”“别急,会好起来的”减轻家长的焦虑和不安,学龄患儿往往怕影响学习而不安心输液,应耐心安慰和劝导。让他们知道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保证学习主。多赞美和鼓励性语言,“宝宝是个男子汉,打针不怕痛也不哭。”“你真棒”“你真勇敢”,让患儿感到被尊重感到满足,同时实际疼痛感也会降低至最低。第二次输液时,他们就会主动配合了。每当患儿病情有所好转时,也要适当地说些鼓励性的话语,使患儿及家长对病愈充满信心和希望。

3 告知及询问性语言

结合健康教育告知患儿及家长有关疾病的情况我,用药注意事项等,如发热患儿在病情演变过程中,体温有可能升高或出现其它症状,请家长留意并及时告知,并建议家中要常备体温表,体温过高时作出适当处理,指导物理降温方法。如某些药物可能出顼输液部位疼痛。调节好滴速后交代家长不要随意改变以免引起不良反应等先予告知。每天利用接触患儿的机会,酌情询问患儿病情,表达关心和爱护。

4 用非语言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