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7 16:09:2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校教育现代化,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目前医学高校教科书中常可见到“体质指数”或“体重指数”的提法,一般表述为:“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指身体重量和身高平方的比值。”既称“体质指数”,却定义为“身体重量和身高平方的比值”,完全无视英语mass的含义,mass不是weight,body mass index BMI就应该译作“体质指数”,而“体质指数”就必须定义为“身体质量和身高平方的比值。”
这里就出现了“质量”和“重量”的分歧。
自上世纪70年代末始,我国推行国际单位制,在中学不遗余力地讲:质量的单位是千克,重量的单位是牛顿。小学生开始学习“重量”概念,接受的是“以千克为单位”的启蒙教育,到中学却要被“洗脑”,接受一套新的概念:质量是物质的量,以千克来衡量;重量是一种力,以牛顿来衡量。至此恐怕好多人的脑子已经乱了。然而,大学里仍然在制造新的混乱。
一、高校教材例证
《病理学》(第二版,2008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51页 婴幼儿体内含水量较多,每日水的需要量按每公斤体重计算比成人约高2~4倍。
52页 水的比热大。
238页 低比重尿:尿比重低,常固定于1.010~1.020。
“公斤体重”、 比热、比重,均系不规范用法,然而却充斥于高校教材中。
二、工具书定义
请看《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关于质量和重量的有关注释:
“重 zhòn①重量;分量:举~|这条鱼有几斤~?②重量大;比重大(跟‘轻’相对):体积相等时,铁比木头~。
【重量】由于地心引力的作用,物体具有向下的力,这个力的大小叫做重量。重量在各地区因地心引力的不同而有微小的差别。在两极比在赤道大一些,在高处比在低处小一些。
【质量】物体中所含物质的量,也就是物体惯性的大小。表示质量所用的单位和重量的单位相同,用斤、公斤等。一般用天平来称。质量通常是一个常量,不因高度或纬度而改变。
【公斤】公制重量(或质量)的主单位,一公斤等于一千克,合二市斤。也叫千克。参看【国际公制】。
【克】公制重量或质量单位,一克等于一公斤的千分之一。
【重金属】比重大于5的金属。
【比重】①物质的重量和同体积的纯水在4°C时的重量相比所得的比值,叫做该物质的比重,例如金子的比重是19.3,水银的比重是13.55。②一种事物在整体中所占的分量:我国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增长。
【密度】物质的质量跟它的体积的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即单位体积中所含的质量,用克/立方厘米表示。
【体重】身体的重量。
【失重】物体失去重量。是由于物体在高空中所受地心引力变小或由于物体向地心方向作加速运动而引起的。如升降机开始下降时的状态。
【超重】物体沿远离地球中心的方向作加速运动时,重量加大的现象。升降机向上起动时就有超重现象。
权威的工具书至今仍保留着“【公斤】公制重量(或质量)的主单位”和“【体重】身体的重量”的定义,起着舆论导向然而却在混淆视听的作用,是在提供负能量。
或许卫道者会说:“体重”的说法没错,不要咬文嚼字,不要吹毛求疵。
什么叫“体重”?“重”是“重量”的简称,重量是物体(包括人)受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一种力。既然是力,单位就要用牛顿了。人飞入太空,不再受到地心引力的作用,即重力加速度不起作用,此时身体的质量却依然存在。按照以前词典的定义,重量和质量是一致的,重量消失,难道质量也随之消失?这个人是否也可视为消失了?
小学教科书必须科学,概念不能似是而非。小学数学书应当介绍“质量”,用“千克”衡量质量。中学物理教科书介绍“重量”,用“牛顿”衡量重量。中学、大学乃至全社会都应当全力推行国际单位制,用立法的手段废除“斤、两、尺、寸、斗、升、亩、公斤、公里”等旧制单位,采用“千克、米、千米、平方米、公顷、立方米”等公制单位。
三、小学教科书例证
二年级数学教科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下册)中明确印着:“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85页) “1千克棉花和1千克铁比较,哪个重一些?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大约有100千克重。鸵鸟的一个蛋就重1500克。” (90页)
四、对辞书修改的建议
(一)以【千克】词条为主,定义为“质量的主单位,等于1000克。旧称公斤,今已主张废弃。”
(二)【质量】词条的定义中,删除“表示质量所用的单位和重量的单位相同,用斤、公斤等”,明确定义“表示质量的单位用千克”。
(三)【重量】词条的定义中,明确加上“地球上的物体由于受到地心引力的作用,物体具有垂直向下的力,这个力的大小叫做重量,也叫重力。表示重量的单位用牛顿。”
(四)【比重】词条,换用【密度】。
(五)【体重】词条,换用【身体质量】。
【身体质量】人体中物质的含量,以千克表示。
【体质指数(BMI)】身体质量与身高平方的比值。
六、倡议
在此,笔者呼吁全社会配合,大力推行国际单位制:
(一)计量部门:推行法定单位。
(二)工商部门:督促力行。
(三)出版部门:工具书、报刊都要采用规范的计量单位。
(四)各级学校:规范化教科书,废除旧制单位。
(五)媒体广告:加大宣传力度。
(六)老百姓:有义务配合政府,自觉使用符合国际单位制的法定单位。
参考文献:
一、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互联网实现了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突破时空的局限,充分共享教育资源,极大的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促进教育方法的现代化,更好的增强教育效果。此外,互联网条件下,信息的获取与交流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大学生发挥主动性,这样能够不断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个性化发展,树立平等、开放、参与的现代化新观念。然而,互联网作为一把双刃剑,在实现资源共享、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诸多挑战。
(一)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挑战
在千百年来传统文化影响之下,教师一直是人们心目中最崇高的职业,备受世人尊崇,教师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大的引导作用。互联网的发展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发生转化,高校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主选择,主动性日益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面对面传授交流,作为第四代大众传媒的互联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迅速上升,相对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地位和作用相比传统教育模式下大大下降。因此,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实现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培训,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要求。
(二)对高校大学生的挑战
1. 网络信息的复杂化,加大了高校大学生信息选择的难度,极易造成高校大学生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的混乱
传统教育方式下,受教育者主要通过广播、报纸、电视等传媒以及教育者的灌输过去信息,层层把关过滤之后,不正确、不恰当的信息已被删除。而互联网的出现极大的拓宽了信息获取渠道,互联网上汹涌而来的信息中,充斥着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以及种族歧视、宗教仇恨、法西斯主义、暴力凶杀等思潮。长期接触网络,一方面占用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影响学业和身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和信仰对高校大学生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价值取向逐渐发生偏移。
2.虚拟网络环境下,高校大学生道德观念淡化和道德行为失范现象严重
互联网是虚拟的数字化世界,网上行为的匿名性和隐蔽性使得高校大学生道德法律观念淡化。互联网全球性、开放式的信息交流,为人们提供了自由表达的广阔平台,基于互联网的开放性、虚拟化、自由程度高,大学生开拓了另一个生存空间。然而,在这个虚拟空间中,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并不健全,很大程度上依赖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系其道德规范。在没有法律条例,舆论监督的情况下,网上行为便不受约束,为所欲为的不道德行为比比皆是。
3.现实生活中与人的交流减少,引发心理问题
大学生在长时间依赖虚拟空间进行交际,缺少人与人之间真实的、面对面的交流,可能会造成人际关系淡漠、人际交往能力下降。长期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学习生活中往往产生懈怠,精神萎靡,缺乏学习动力和奋斗精神,严重损害心理健康。
(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手段的挑战
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辅助以社会实践活动、报告演讲、校园文化宣传等方式,这些方式至今仍发挥着重大作用。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专家学者意识到,在互联网迅速兴起与发展的今天,为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成效的开展,必须积极应对互联网的所带来的挑战,实现教育方式、手段的现代化。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为了更好地应对互联网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抓住网络提供的新契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优化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加强网络监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现代化提供良好的环境。
(一)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在网络开放条件下相互碰撞、交融,高校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受到深刻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是主导性的教育,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坚定高校大学生坚持以为指导,增强大学生辨别网络真伪的能力。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突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创建高素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互联网拓宽了获取信息的渠道,极大丰富了高校学生的精神生活,但是面对良莠不齐的信息,仍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与引导,其重大作用是互联网无法替代的。因此,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创新理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借助以网络为代表的大众传媒这一载体,革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三)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系统,加强对信息网络的监控与管理
面对互联网不断涌现的各类信息,各高校必须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系统,完备网络管理的规章制度。通过建立网络管理的常设机构,加强校园网管理,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清理网上不良信息内容。加强网络监控,对于存在思想问题的高校学生及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缪娜.创新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1):100- 101.
[2]贺宝月.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J].中国青年政治学学报,2000(4):18- 21.
[3]张尚字.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浅谈[J].党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5(10):56- 57.
[4]马伊笑.网络环境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与探索[J].新西部:下旬・理论,2013(5):127- 128.
[5]王彩霞.网络环境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7):95- 96.
[6]玄成贵.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青年工作论坛,2003(4):62- 6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3-0025-02
21世纪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新时代,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为关系到社会发展和国家振兴的关键问题。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开辟出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提高高校人才专业素质和内在潜力,是我国高校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当代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现代化电子、信息及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方式都在发生重大变革,现代化教育技术在当代高校教育中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是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运用于现代教育学领域,实现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不断发展新思想、新方法,来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现代化教育技术如何在高等教育中发挥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是值得深思和研究的。本文对现代化教育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和应用进行分析,对其实践应用问题及解决办法进行讨论,以期为当代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1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在高校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促进高校教学方式变革 教育是凭借一定的媒介才能进行的社会活动。在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的21世纪,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层出不穷,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逐步代替了传统的语言、文字、印刷教学方式,通过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和内容,这不仅使信息传播速度和质量大大提高,还实现了远程教育,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普及教育的目的,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变革。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促进高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革 传统的教学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以灌输的方式进行教学,严重阻碍和制约了教学体制改革。而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各种教学媒体普及更新,计算机、幻灯、录影、录音、数码相机、网络教育等在高校普及,这为高校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促进创新教育的全面实施 基础教育的价值在于教授人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传授人们接受和接纳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教育人们具备科研、实践创新能力。创新教育意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现代人才。我国传统教育方式与美国教育方式的区别在于受教个体个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我国教育应吸取美国启发式教育方法,在具备扎实知识基础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开放的思维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我国文化历史久远,博大精深,传统社会制度、观念都会对人们产生极大束缚,要实现创新教育,就必须将教师和学生从束缚中解放出来,而解放方法就只能依赖于现代教育技术。
2 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帮助学生学习新技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但是一些边远地区的高等院校,因受地域和经济等条件的限制,学生实际了解大型企业及大型新技术的机会很少,这无疑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和视野。这种情况下,摄影机、数码相机就为教育提供了便利。计算机可以辅助教学过程,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向学习者提供学习资料、学习计划和内容等。网络则代替了传统书信、杂志的信息获取方式,传递信息量容量大且及时,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查询及网上教育等方式获取新的知识信息。目前远程教育已在高校普及,使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传播与利用,使得自主、自由、高效的学习成为现实。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观察力 传统教育方式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方面都有局限性。现代教育技术则弥补了这一缺陷。工科专业的学生往往需要观察工程技术上的应用问题,如在测量流量时,流量计的选择跟测量介质、精度要求以及客户要求等众多因素有关,可以选择压差流量计、涡轮流量计、电磁流量计等不同类型。生产单位通过细致的观察,可以在原有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小小的改进,便可使产品性能和效益大大改善。如空调通风管的保温材料种类各异,而在材料选择时要综合考虑,既要保温又不易燃,还要与通风管接触严密,不因骤冷产生冷凝水,这些都是通过观察总结出来的。过去,教师只能通过讲授的方式教学,对于一些复杂的工程技术和繁复的系统及工艺流程,在教学过程中会很难通过语言来讲授清楚;而现代化教育手段便可解决这一难题,通过投影仪、数码相机等多媒体工具可使授课更清楚,学生也更易于接受,而且会对授课过程进行记录和存储,如重点跟踪观察。因此,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中深受欢迎[1],越来越多的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知识经济发展,先进的教学内容要生动、准确地表达出来,这就要采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要求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以适应教学的需要。现代化教育手段应用多媒体工具,将客观事物形象化,可以更明显地表现出事物本质,引导学生由感性到理性地认识事物。现代化教育手段大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教师可以通过现代教育手段,补充、丰富和延伸教材内容,引用最新成果和资料,使学生对专业发展有广泛的了解。只有通过现代化教育技术,不断优化和扩展教学内容,才能培养出先进的人才。
3 对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教学应用的研究和思考
现代高校教学中已普遍应用现代教育手段,但在应用过程中还存在问题和不足。
首先,现代教育技术要求教师熟练运用PowerPoint、Authorware等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多媒体教学带动学生思考能动性,但在使用比例、方法、要求和频率等一系列问题上都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教学工作者不断地发现和解决。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多被教师用做黑板和教材的替代工具,缺少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对于课程资料的整理研究也较少,还有备课不足的现象发生,这些问题也严重影响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的发挥。
再次,高校扩充和教师流动使得高校教师就业环境宽松,增加了教师教学惰性[2],同时高校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导致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受到制约和限制。
解决高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一些问题,首先,高校要有组织、有目的地对高校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重点是优秀的工作者的培训,他们具有真才实学,是教育的核心,但他们大多是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之前便存在的,通过培训可以使他们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强化对现代教育理念的认识和现代教育手段的操作能力。
其次,要进行全新教学体制改革,提高单位时间传递的教学信息量,合理规范教学大纲,在合理增加实用和先进的教学内容的同时压缩教学课时,注重带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再次,要加大现代教育设备投资,建立有效的激励体制[3]。如根据专业、学科需求有针对性地购置多媒体教学设备,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情况、使用效果等进行调查,将其应用情况与教师奖励、职称评定等结合起来,激励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直观、生动地授课,这也是将现代教育技术更好地应用在高校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方法。
4 结语
教育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助力。现代教育技术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4]。就目前来看,我国还没有本质上实现教育现代化,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众多问题,这也指明了我国高校教育进一步改革的方向,要改变传统教育理念和方式,构建全新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最终更好地促进我国的高校实现教育教学现代化。
参考文献
[1]赖学江,俞惠敏.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J].广东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28-29.
现在,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有着一定程度的缺陷,导致高校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低下。怎样引导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克服不足,提高管理质量,也就成为高校管理者所需要解决的事情。让激励机制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不仅能够有效提高高校的竞争力,也有利于高校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关于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发展现状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2]:
1.注重物质奖励,忽略了精神奖励
在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于高校教学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在高校管理中所投入的资金量越来越多,高校工作者收入水平、社会地位等都有明显的提高,同时也更加注重实现自我价值。如果高校再单纯采取物质奖励,那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难以保持激励作用的长久性、高效性,激励机制也无法很好地发挥出来。但是就目前来看,很多高校在奖励教师工作成果时,多半会采取物质、金钱奖励,而忽略了精神层次的奖励,导致高校工作者不能在心理上获得应有的成就感与满足感。
2.注重保健因素,忽略了激励因素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指出:影响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两个方面。保健因素主要是工作中的环境情况,它能够有效缓解员工在工作中所产生的不满情绪,然而无法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与满意度,其内容通常有企业规章制度、工作监督、工资发放以及其他的福利待遇等。激励因素主要是和工作自身有关的因素,能够让员工感觉到满意,其内容有工作乐趣、工作成就感、责任感、职业上升空间等。企业要想有效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让员工感到满意,就要同时注重这两种因素,因此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要更加突出激励因素。
3.绩效考核体系不够健全完善
合理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应该是能够很好地激发出员工的工作热情,让员工的能力得到充分展示。然而现在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缺少应有的生机活力,具体体现为:第一,高校在进行年度考核时依然采取定性考核,定量考核运用不多,考核结果分为四个等级,缺乏足够的可比性,导致考核激励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出来;第二,因为高校人力资源在进行劳动工作时,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性、创造性,每个人的工作方式、工作内容都相差很多,因此就不能一概而论,运用统一的考核标准,但目前高校考核时标准不够科学合理,导致考核结果有失公允,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不大。因此很多教师以及科研人员会花很多时间进行,甚至有新闻爆出高校造假的现象,这无疑会严重威胁到高校的诚信问题。
将激励机制引入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必要性
高校要想培养出人才,首先就需要有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要完善。很多高校都在不断出台新的人才引进奖励政策,在教师工作成果奖励方面力度也很大,然而奖励方式却不够健全[3]。将激励机制引入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完善激励措施,有效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热情。
1.激励机制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占据着核心作用
激励属于心理学范畴,主要是用于持续激发出人们的内在动机的一种心理作用。人们在受到外部或者内部刺激时,会长期处于兴奋中,从而将智力、体力、潜能发挥到极限,有效推動人的行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主要是以人为本,通过运用一定的激励手段促使员工努力工作,发挥出潜力,为企业发展作出更多贡献。在激励机制中,经常会用到多种激励手段,依次来增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出员工的创造性,让员工能够更加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机制起着核心作用,在更为注重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管理中,激励机制能够取代惩罚、强迫等多种工作推进手段,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占据核心地位。
2.激励机制有助于激发出高校工作者的内在需求
在高校人力资源中,主要对于教职工的工作进行管理,而教职工需要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才能够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也就是需要外界给他们一个刺激。激励一词通常意义上说就是能够达到人的某种欲望而实现这种刺激的作用。这样,才能够让教育工作者为了目标而去努力,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学校长远发展融合起来,为教育工作甚至是整个国民经济建设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3.激励机制能够有效调动起高校工作者的积极性
有很多实践表明: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能够有效激发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潜能,让其智慧、创造性、积极性等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发挥与调动,将自身工作做得更加出色。运用激励机制可以将教育工作者的个人目标与学校目标结合在一起,让教育工作者在实现自身价值、获得更多成绩的同时,也促使高校教学质量得到提升。采取激励机制以后,在教育工作者群体中树立起先进个人案例,为其他教育工作者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能够起到促进作用,有助于提高高校师资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所以,将教职工的自身发展和高校发展统一起来,对于不同层次的教职工设置出相应的激励体系,结合学校自身发展特点,最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有利于高校长远稳定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这对于高校提高自身竞争力、调动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性无疑是非常有利的举措[4]。
完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具体举措
1.充分了解不同教育工作者的需求
人的需求多種多样,也是多层次的,所以高校要想真正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首先就需要掌握不同层次教育工作者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实施激励措施。通常人只有在低级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会有更高层次的需求。由于高校教育工作者群体差异性很明显,不同教职工也会有着不一样的需求,如刚进入高校担任讲师的年轻教师,因为刚参加工作,经济不富裕,手头较紧,所以高校人力资源对这部分教师采取物质奖励会起到更好的效果;而对于那些晋升为教授、副教授的教师来说,经济收入较高,这时就会在精神方面有着更高需求,所以对于这些教师采取精神奖励,激励效果会更明显。
2.建立起新型的竞争激励制度
在高校管理中,所采取的制度为事业管理制度,职工如果没有违反高校所制定的管理制度,那么即便是没有任何成绩,也不会遭到辞退或者开除的危险,因此很多高校教师在工作中都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思进取,工作积极性得不到激发。面对这样的管理困境,高校应当革新之前的管理体制,建立起新型的竞争激励制度,让真正有能力的教师能够得到更多回报,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职工的工作潜力与积极性。
3.建立起赏罚分明的管理机制
1.1是高校筹集发展资金的新途径
目前,我国的高校资金多数依靠国家下发拨款实现。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条件和高校发展速度情况下,国家承担所有高校的所有经费是一个比较难以实现的事情。资金不足就无法保证高校的科学合理化发展。新的环境带来新的改革机制,有些高校目前已经开始发现了在现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科学合理合法的获取校园资金,并且利用这笔钱有效地改善了校园建设的环境,使得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教学水平得到了较好的提升。
1.2是高校建设发展的创新理念和发展模式
高校营销是利用高校现有的各方面资源,例如师资力量、科研水平、教学设备等等,利用这些条件为学校赢得更多资金,从而完善自己的科学教研水平和师资力量,打造出一所所一流名校,提高学校的整体实力和社会地位。高校营销治理是将高校的各类资源与市场营销的方法相结合,从而找到发个高校发展的道路,创建有特色有文化的校园氛围;合理利用好营销传播的方式,将学校推出去引进来;提高学校的竞争实力;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方式。
1.3是一种管理制度改革和机制创新
高校?I销是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对高校的一系列设置教学改善和丰富。在高校建设中可以适当借鉴市场营销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从而构建起高效市场管理的有效机制:抓准高校的发展方向和定位,高校营销治理是将高校的各类资源与市场营销的方法相结合,从而找到高校发展的道路,创建有特色有文化的校园氛围,推进治理机制创新,从而实现高校资源合理配置,保证高校的合理化建设可以与现代社会的发展速度相结合。
2.高校营销治理的现代化策略
2.1创新模式,拓宽高校投融资新渠道
我国高校可以向外国有关学校进行学习,吸取对方融资的经验,从争取外援、内部挖潜和面向市场进行校园构架的重新搭建。从一些比较成功的案例来看,国外的一些高等学校多数资金来源还是政府拨款,少部分来自融资。但是考虑到政府的财政能力有限,高校可以利用自我的宣传,使得当地的政府和企业对其进行一系列赞助支持,或者是一些减免税收和缴费的间接性补助。校友的作用,尤其是优秀校友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需要建立起一个校友的毕业联系库,宣传校友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量力而为给学校适当做出贡献。同时监督和管理的机制一定要透明规范,对于校友捐赠的资金和设备需要做一个规范化的管理,保证每一笔资金都有据可查,同时也要保证用在正途。在校友进行捐赠过后,需要对其进行合理的后期根据工作,保证其满意程度收到记录,同时加大对捐资助教的宣传力度,带动更多的社会人士对我国的高等教育行业进行投资。
2.2精雕细凿,打造高校知名品牌
高效的品牌营销有利于高校的自我推广和市场的持续发展。品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展学校,利用高校独特的品牌特色来对高校进行专业的宣传,有利于帮助其建立学科优势。高校品牌是指高校管理者分析、提炼、整合高校独特的差异化品牌要素,利用持续有效的服务来增强社会去搞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觉,从而提升高校的整体实力和水平。在此基础之上高校的竞争能力就会被大幅度提高,高校的品牌无疑是一笔无形的财产创建有特色有文化的校园氛围;合理利用好营销传播的方式,将学校推出去引进来;提高学校的竞争实力;从而提高社会对学校的认可度。名师、知名专业、校园文化、校史还有一些知名的校友,这些都是目前高校的品牌特色。通过对这些资源进行一个合理高效有效的整合,进而营销高校,建设名校,通过提升学校的知名度来帮助高校获取资金完善自我。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197
新时期在各大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教育管理模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高职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性,高职教育管理工作必须立足于高职生的心理特点,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在教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调动高职生的积极性,注重高职生的自我管理。为此,各大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认清形势,积极探索和研究适合新时期高职生发展的教育管理模式,大力推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和创新。
1 现阶段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现状分析
高职教育不同于中学教育,对高职教育的考核是来自社会对学校毕业生的评价。高职的教育关乎到一个高职生的一生,因此,学校不能因为高职生已经是成人,而忽视对高职生的教育,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须理解的是高职生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然而,现阶段在高职教育管理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新时期的高职生大都是80后、90后,他们在心理上与之前的高职生存在很大不同,比如,很多学生在社交生活中一方面在亲朋好友面前表现得开放活泼,另一方面在陌生人面前较为沉闷。由于他们中的多数人都是独生子女,不善于与人交流,在宿舍极少说话,使得性格越来越孤僻。此外,由于这些高职生从小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对家庭的依赖性较强,进而表现为心理承受力不强、责任意识较弱,但是他们往往热衷于接受新事物,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喜欢寻求刺激,求新求变。对此,高职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充分立足于现阶段高职生的心理特点,避免因使用传统的过于严格的管理方式而引起高职生的反叛心理。
其次,很多高职教育管理者认为高职生已经是成人,学校应该尽量减少对学生的纪律约束,强调人性化管理。但是,在中国的教学模式下,大多数学生在中学学习过程中,业余活动时间较少,学习压力较大。进入高职校园之后,学校给学生营造了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很多学生会将其作为自己放松的理由,在学习上逐渐懈怠,甚至很多学生在上高职的过程中出现厌学、逃学的情况,所以高职教育管理工作者一定要注意高职生的学习状态,特别是对很多新生,一定要立足于高职生的心理特点,树立正确的教学管理方法。
再次,现阶段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过于强调理论教学,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很多高职学生毕业之后难以适应工作需要,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不高。加之,很多高职学校的教育资金不足,学校教学所使用的软硬件设施陈旧落后,难以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需要。比如,在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都在筹划扩建,但是却都面临着学校占地面积少、规模小、师资队伍专业素质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出现了很多只重视数量,轻视教学质量,重视学校收益,忽视学校教学实效等问题,在人才培养方面难以实现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
最后,高职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很多教师墨守陈规,囿于传统的思想观念之中,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头脑,势必会带来很多的问题,诸如工作缺乏激情与创新,缺乏责任感与奉献精神等,都给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增加了阻力。教师是学生的精神领导者,是目前提高学校教育水平的间接动力。但是,如今我们的生活充斥着各种诱惑,高职院校为了增加自身的影响力,吸引就读学生的数量,大都给自己树立了奋斗目标,比如非重点学校要变成重点,重点学校也努力拔尖,这样学校的教师被动员起来参与其中,然而并不是每个教职工都可以把自身利益与集体利益做到完美结合,不免出现有人未能有足够的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偷工减料,不注重自身素养提高等问题,不利于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现代化建设。
2 高职院校进行教育管理现代化建设的对策
针对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相关教育部门应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改善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体制:
2.1 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高职教育管理者应该注意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加强和改善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学校之间的合并和重组越来越多,很多学校也由原来的专业型学校向综合性学校发展,为此出现了很多学校专业多而不专,而学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出现脱节的情况也越来越多,高职毕业生的质量不高是现阶段社会对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普遍评价。为此,为了提高本校的学生质量,学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须不断改进自身的学生管理模式,对学校专业进一步划分,不断优化学校的专业设置,创设特色专业,进而提高学校专业人才的质量。此外,对于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而想调专业的学生,学校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一方面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培养他们对所学专业兴趣;另一方面,则支持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此,学校应该制定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让不同学科和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专业课堂的选择、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方式的选择上有更多的发言权,并且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以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2.2 完善教学管理体系,提高教学管理的科学性
各大高职院校应该不断完善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改变传统的封闭式的教学监督模式,加强国际合作,不断向更加开放、更加自主和更加民主的方向发展。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估是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重要管理体系,各大高职院校必须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通过制定多层次、系统性和全面性的教学体系,不断提高高职教学质量。
2.3 创新教学管理体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过程中,建立包括决策、执行、监督三者相结合的高职教育管理体制,让三者有效结合。在教育管理的决策层面,为了保证学校决策的科学性,应该由相关专业和学校管理人员组成决策委员会。在执行管理方面,由学校的中层管理部门组成,确保学生工作的有效性。在监督管理层面,要充分发挥全校师生的监督作用,并组织专门人员形成固定的学校监督管理委员会,对于学校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这种三维一体式的教学模式,确保学校制定的决策具有更高的可实施性,并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提高学生的管理质量,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
2.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职教师来说,作为教学中主体,一定要从自身角度认识到自己的教学对学生的重要性,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在实践中逐步和自身的教学理念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从本质上提升自己的教育技术能力。学校应该通过严格的教学评价体系让每个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更好地认清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自身技能,更能够促进学生们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以及学科的发展。与此同时,国家应该制定明确的标准以及完善的培训机制,让教师可以主动接受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还应该努力为高职院校教师提升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营造良好的环境,只有在这种的环境中,教师们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不断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
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活动不同于一般的教学管理,学校的教育管理的目的在于加强对学校内部与教学相关的各项工作的管理。高职教育作为一项人类文化的传承和再创作的过程,其最终目的在于实现知识信息的传递,以不断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现阶段,高职院校在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中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自,而且很多学校都针对学生不断变化的学习特点,转变学校的教育管理模式,以顺应时展需要,深化改革,建设现代化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系。
3 结语
高职院校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的现代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为社会各界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为此,各大高职院校应该正视自己在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创新教学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和考核机制,加强学校内部的软硬件设施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金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7,(3).
[2]李亚杰.高职院校的管理创新[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7,(4).
[3]李新宇,赵丹.高职教育管理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1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C-0106-0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高校治理现代化”正是为顺应这一时代主题在教育领域提出来的一个重要课题。高校实行依法治校,是对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部署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众所周知,要善治必先立良法,立善法于教育,则教育治。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要实现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目标,必须按照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部署的要求,将法治化治理理念引入高校治理各环节中,使高校运用法治思维推动高校的各项管理,发挥法治在高校治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推动高校治理现代化的进程。
一、法治在高校治理现代化中的必要性
(一)法治是高校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法治思维,在高校领域是指领导层在长期分析解决问题时以一种法律逻辑和法律精神的思维模式来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从“人治”到“法治”不仅是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从主观性、随意性和无序性向合法性、权威性和规范性转变的内在要求。高校主体本身对追求平等、遵守规则、维护权利等有着强烈的需求,意味着运用法治思维或法治方式是推动高校治理现代化最有效的理念或途径。高校全面实施依法治校,就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构建办学主体与政府、社会的新型关系,规范办学主体部各项治理行为,维护办学主体与师生三方面的合法权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营造浓郁教育环境,其本质就是要让高校治理行为在法律轨道内,对个性为主体的权责利能做出法律规定,确保高校推进治理过程的每一环节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这就是高校进一步完善内外部治理结构与环境、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二)法治是高校治理现代化的客观需要。新的历史时期,随着中国法治化进程的不断深入,高校也正悄然地从传统治理模式向现代治理模式转变,而现代高校的治理模式从根本上讲就是“依法治校”。而依法治校就是突出法治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提升高校管理法治化水平,处理好办学主体与政府、社会的关系,协调好学校与师生之间各方的利益关系,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都迫切需要依法治校作为规范与引领,提升学校治理的法治化水平。由此可见,高校治理现代化不仅强调在治理过程中微观方面的师生权利的保护,而且强调和突出治理过程中宏观方面的制度建设。因此,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既要加强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建设,为构建政府、学校、社会和谐融洽的新型关系提供法治保障,又要健全高校各项体制机制,为维护好学校、教师、学生各方面合法权利保驾护航,最终达到教育治理能力的有效发挥,化解教育治理现代化进行中碰到的各种矛盾与问题。
(三)法治是高校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各领域的改革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迫切需要通过法治来保障高校改革与发展的成果,并通过法治来保障高校治理结构内部各项公共权力的合理配置。要合理配置这些权利,保障与畅通学生、教工民主参与途径,进行突破性的改革,都需要在法律法规、大学规章等框架内进行,确保改革的成果得到有效维护,改革的顺利推进得到可靠保障。高校治理现代化就是要通过依法治校,把法治精神与理念渗透到高校治理实践当中、把法治原则与方法贯穿到高校治理过程的每一环节,逐步形成高校各项事业的治理都依靠法律法规来规范和治理,切实提高高校治理法治化水平 。由此可见,依法治校与高校治理现代化在诸多方面存在共同性,依法治校既是高校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也是高校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为高校治理现代化进程提供重要保障。
二、高校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法治困境
目前,我国教育法律法规在制定与完善上已取得了初步成效,高校治理方面的改革也不断推进,突出地表现在:针对高校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高校内部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各项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不断完善。但是,在依法治校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在推进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还存在诸多法治困境。
(一)国家法治层面:国家教育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现代大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日益成为一个开放的组织系统,与外在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复杂联系,传统“象牙塔”式的高校已不复存在,高校治理逐步从与社会隔离的“自治领地”转化为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因此,高校治理中,来自政府与社会的介入和限制成为必然趋势,而这种介入和限制需要在依法治校、依章治理的框架下,通过系统共治以增进理解、促进合作。在我国,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法律法规建设取得了突破性成效,初步形成了高等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架构,但是对于高等教育来说,立法还是处于起步阶段。教育法制建设在国家整个法制建设中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还不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制定的教育法律体系不仅在数量上需要增加,在质量上也需要进行必要的修订,使教育法律法规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不断提高,可诉性明显增强。目前,我国制定的一系列教育法律法规,尽管对高等教育的活动进行了规范,但还是存在许多问题,不能与时俱进地适应高等教育活动不断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我国的教育立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教育改革进行中遇到困难或挫折后对其进行总结和反思的。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与高等教育改革的不相适应或者滞后性的事实,必定要求国家教育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
(二)高校制度层面:高校规章制度有待进一步规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强调,加强大学章程建设是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必要条件。凝聚大学精神与治校理念的大学章程和具体规章制度,是实现高校内部治理法治化的基本准则,是处理高校与社会、政府、市场等外部关系以及高校党委、行政、教学、管理等内部关系的制度保障。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根据《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规,经过不断地探索与完善,制定了较为系统的章程和规章制度,为高校依法自主k学提供了重要依据,为回答高校治理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南。但纵观这些内部“法”,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高校章程在高等教育法制体系的地位不够明确。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制定的大学章程只规定了制定依据,且在制定依据的表达上各执己见。由于章程法律地位的不明确,势必导致学校内部管理规章制度的错位或者越位现象,影响高校法治秩序的构建以及师生合法权益的保护。二是章程的执行力度不够。大学章程作为高校依法治校的主要依据,其制定的目的在于形成既“有章可循”又严格“依章治理”的法治局面,但是目前很多高校指定的大学章程条款未能真正全面贯彻执行,势必影响高校治理能力的提升。
(三)管理者层面:管理者法律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高校管理者既是“依法治校”方略的具体实施主体,又是大学规章制度的主要执行者,因此,高校管理者法律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高校规章制度的制定与贯彻执行。影响高校治理环境的重要因素既包括学校的规章制度,又包括管理者法治意识与法治观念水平。换言之,在大学章程的制定上,法律素养高的管理者与法律意识淡薄的管理者相比,在法律层面上肯定会更规范与科学。众所周知,在高校行政法制体系内,章程即校内“宪法”,大学校规制定应以学校章程为立法依据,是章程的具体化或细腻化。由于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管理层法律思维或意识不强,混淆大学章程与校规的定义,因此很多高校存在校规与章程相违背的现象。再者,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根深蒂固,高校治理过程中的行政管理模式仍然比较严重,很多高校“轻法治、重人治”的思想仍然存在,领导者在工作过程中,主要以领导的文件为主导,而不用法律来表达诉求或寻找解决问题的依据,丧失了法律的权威,这对高校依法治校势必产生消极影响,不仅阻碍了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而且制约了高校内部治理现代化的推进。
三、法治导向下高校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在大力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由于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面临多重法治困境,制约了高校治理现代化的有效运行。笔者结合目前我国高校的具体实际,以法治为导向,从高校外部治理环境、内部章程构建、校园文化营造等方面探究高校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一)以建立高校外部治理环境为基础,健全国家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一方面,当前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已初步建成,依法治国的制度基础得到进一步巩固,人们的法治意识与法治理念整体增强,但自觉主动去学法、用法、守法的意识还有待加强,这势必对高校治理现代化产生或多或少的消极影响。我国高校的治理理念和治理体系与多元的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高校治理现代化和依法治校的实现,必然依赖于整个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和依法治国的实现程度。因此,健全国家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提升依法治教整体水平,为高校治理现代化营造良好的外部治理环境,必然增强高校治理现代化的法治成效。另一方面,我国高校的建设发展是在政府的干预与推动下进行的,高校的办学未能脱离政府行政权力的介入,从而导致高校治理的行政化倾向较为严重,行政权力对高校的影响比较深远。尽管我国已初步建成教育法律体系,但不管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能完全与国家法治的整体推进相适应以及不能紧跟教育改革步伐与发展需要。因此,制定、修订相关的法律法规,为高校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已成为迫切需要。
(二)以构建学校内部章程为核心,完善大学制度体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设现代学校制度要把大学章程建设作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关键环节。在高校内部,章程即大学之“宪法”,是大学履行各项工作的最高行动纲领,是高校立规建制的基本依据。然而,当前我国很多高校仍然没有摆脱传统官本位的管理理念,在其影响下高校制定的章程蜕变成行政管理的工具,方便了管理者权力的运行,而忽视了师生利益群体的权利诉求。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及法治建设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高校依法治理已成为时代的主题,高校章程的制定必须始终遵循法制统一,必须把充分反映广大师生员工的意愿与着力规范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和权利运行结合起来,凝练成广大师生员工共同认同的办学理念与发展目标。高校章程的制定应始终坚持民主公开的原则,在制定过程中应广泛收集来自各方面利益群体的意见,确保师生的意见能充分表达,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在章程实施过程中,应充分遵循章程在高校内部作为“宪法”的主体地位,既要确保章程成为建规立制的基本规范依据,又要发挥章程作为“宪法”的规范引领功能,完善高校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健全高校内部办事、议事等各种运行机制,形成以高校章程为核心的规范、科学、统一的内部治理制度体系。
(三)以营造校园法治文化为重点,提升师生法治思维水平。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对高校来说,高校构建法治文化对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培养师生知法、守法以及提升师生法治思维整体水平有着重要作用。可以说,法治文化建设是依法治校的灵魂。营造浓郁法治文化氛围,首先必须从师生的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入手,加大培养力度,把法治精神的培养作为衡量师生整体素质提升的一个重要依据,作为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让法治精神渗透到高校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内化于心,外化于高校师生的自觉行动,才能让法治成为师生共同自觉践行的生活准则。其次,必须牢固树立法治意识。高校教师及其管理者应注重平时法律知识的积累,自觉养成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的习惯。同时高校教职工必须树立学生为中心的法治教育理念,在对学生法律知识传授中,不断创新授课方法,与时俱进,切实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提升学生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再次,不断优化校园法治环境。高校师生处在优良的校园法治环境熏陶中,对他们法治文化的培养必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渗透作用。因此,一方面,高校必须充分发挥校园官网、广播、宣传橱窗等媒介的作用,对校园法治文化建设进行宣传报道;另一方面,高校必须充分利用法治课堂或法治宣传日等平台,对学生进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法治教育,组织各种法制宣传活动,使法治文化氛围渗透到校园的每个角落。
【参考文献】
[1]陈立鹏,杨阳.论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从大学章程的视角[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4)
[2]唐皇凤.构建法治秩序: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4(8)
[3]胡丹萍,胡慧远.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有效途教骄[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3)
[4]梁平.迈向现代化的高校治理――《高校现代化治理与运行机制研究》评介[J].山东社会科学,2016(3)
摘要:文化需求和经济发展并不是推动水彩画发展的真正动力,而其发展的真正动力来自于教育的需求。因而只有加大对教育重视,才能将高校水彩画教育推向新的一个高度。
关键词:当代水彩画 教育 创新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J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1
美术的发展伴随着人类对美好事物的感悟和欣赏而不断进步与创新。水彩画艺术作为绘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方绘画体系三位一体的金字塔结构的重要构成画种。与其说它是一个有独立理念和传统的画种,不如说是沟通其他画种或其他艺术门类的桥梁,是各种画种和其他艺术门类交融的实验平台。
曾有人说:“水彩画姓水,水无常形”,“水”与“色”是水彩画语言形式最基本的构成;“水”的韵味,“彩”的透明性,是水彩画在艺术面貌和审美价值方面区别于其它画种的独特性根本所在。它特有的风貌和语言特性,是其他画种难以取代,其潜能也是无限的,无论观念还是技巧,水彩画都极富弹性空间。因此对水彩画的研究和不断发掘也是必要的。
然而文化需求和经济发展并不是推动水彩画发展的真正动力,而其发展的真正动力来自于教育的需求。因而只有加大对教育重视,才能将高校水彩画教育推向新的一个高度。“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知识的传播与技能的培养,更是为了标志着人类文明进程与社会进步的人格养成。“艺术教育对学生观察力、理解力、表现力、交流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培养有重要。”
一.高校水彩画教育的现状分析
1.1 小品论
由于认识能力上的不足和偏差、表现能力、创作能力上的缺乏所表现出的一些缺陷现象,便给水彩画下了结论――“小品”、“轻音乐”,不适合大幅面的创作和深入刻画,发展潜力不大。水彩画之所以没能成为大画种还有原因在于传统水彩画大都以表现湖光山色,蔬菜瓜果花卉为己任,有些题材特别是所谓的“重大题材”都被列为“”。由于自身的能力、造型能力、思想文化修养上的限制使得很多所谓的,这些多重原因造成“小品论”的陈旧观念严重影响了水彩画的发展。
1.2 缺失的教育
1.2.1 重“技”轻“艺”
通常,高校水彩画教学的中心是“写生色彩学”,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是将水彩画作为色彩基础课来教的,几乎是一门纯技术的课程。虽然几乎每本水彩画教材的开头部分都会提及在水彩画教学中培养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性,教师们在开课时也会讲到这一点,然而在以后的具体教学中,这一重要性通常都无从体现,没有贯彻落到实处,成了一句空话。教师们只会在课堂上告诉学生们该如何画、用几步可以画好、用什么颜色更像。并没有给学生过多的思考空间,只是知识强加、灌输给学生们。
1.2.2 师资力量的薄弱
斯坦福大学的爱伦和他的同事认为,师资培训的科学化、现代化是师范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高等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纵观中国水彩教育,可以看出我国的水彩画教育事业及师资力量都得到相当高速的发展。但受各种人为的因素,从80年代初至今高校水彩画师资队伍的整体学术水平不仅无法得到应有的提高,而且还有所下降。直到现在,高校优秀水彩画教师流失的风潮既没有平息,也没有明显减弱的趋势。
二.问题的解决:发展水彩画教育
2.1 思想教育――打破传统观念,正确认识水彩画
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而作为实现素质教育手段之一的艺术教育,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
在艺术教育中,我们首先得做到的便是有正确的观念。让学习者正确认识水彩画,充分了解水彩画的发展史,了解水彩画的特性。很多人一直将水彩画看作为“小品”然而事实上,用水彩画表现什么样的题材内容,画多大、以什么风格出现,都是由画家的思想意识以及表现能力所决定的。因而我们需要正确认识水彩画,充分了解并将它独特的水色语言发挥到极致。
2.2 “技”“艺”相结合
发展水彩画教育必须以改革和调整水彩画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为前提。水彩画创作不仅要求作者有扎实的表现功底、技法还需要作者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因而在水彩画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怎么画,还得让他们学会思考、提升艺术修养。过于沉迷于对水彩画技法上的研究,只会使作品变得空洞而无实际价值。
2.3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注重增强学生的时间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出的明确要求。人最有价值的才能是创造性。创造性,即探索精神,是创作艺术以表达的核心。美术贵在创新,创造是美术的生命。
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时,应该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去观察、思考、想象。让学生通过视觉的观察、听觉的刺激、触觉的感受、运动的体验、活跃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创新性,从而达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目的。
2.4 重视师资教育
水彩画师资队伍水平作为高校水彩画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的决定因素,为实现现代的水彩画教学目标,应适应新时期水彩画教育改革和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的需要。从个体看,从事水彩画教育的教师不仅是要有良好的品德、高尚的人格和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而且还必须具有扎实深厚的理论知识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从团体看,针对不同的创作领域,必须具有一支数量充足,层次结构合理、团结协作的师资队伍。这样的师资团队和教师,在开展水彩画教育过程中才能够做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发挥出系统的功能和作用。
三.水彩画的传承与创新
上世纪80 年代中期,第六届全国美术展览将水彩画分成单独的画种展出。特别是近20 年来,水彩画的表现力得到很大提高,表现技法也开始改革和刷新。但是,在文化市场中,水彩画的收藏和拍卖价远不及油画和国画等大画种。在水彩画的学习上,我们不仅要借鉴,学习传统,更要不断摸索,创新。传统是代代相传的文化要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沿袭下来的思想行为方式和艺术形态,是一种文化上的共同心理习惯,如何让将其传统学到手,只有通过扎实的学习,掌握西洋水彩艺术的真谛,才可能进入中国水彩画的自由境地。
结 语
加强高校水彩艺术教育是新时期水彩艺术繁荣的保证,提高水彩艺术教育质量与促进水彩艺术创作繁荣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互为保证。同时,高校水彩教育的普及与提高,也是中小学水彩艺术教育的保证。水彩画在不同教育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启蒙教育阶段,水彩画起到普及美育的作用;中学教育阶段,水彩画具有素质教育的作用;到了大学教育阶段,水彩画是专业教育的基础。因此,我们应该重视高校水彩画学科建设,为进一步推动整个美术教育事业打下更扎实的基础,为繁荣我国的水彩艺术做出贡献。同时除了要从水彩教学着手外,还要依靠水彩画展促进学术交流,带动水彩艺术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建清:浅谈水彩画创作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2009年
[2]张洪彬:谈水彩画的发展与水色语言,2009年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高校在教学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重视统筹规划和布局,建立完善的新型体制与工作流程,加大资金投入,更新软硬件设备与优质教学资源云端化整合,加快教学管理信息化进程,构建教学支持服务体系,提升师生应用信息化设备学习能力,深入推广教学信息化的应用成果,以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 “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教学信息化建设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点,其建设水平已成为衡量高校整体办学水平、形象和地位的重要标志。
1大数据时代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
1.1高校信息化建设规划初步建立,但相关制度及部门设置尚需优化加强
教学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顶层设计直接影响着信息化的未来发展方向。合理完备的建设规划在教学信息化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使高校已有的相应规章制度与当前信息化的建设相互无缝融合,而且可为其提供高效的机构管理和人事支持等方面的保证。
但根据目前调研统计结果来看,虽然已经有近八成的高校有明确的校领导来负责校园教学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工作,但高校教学信息化的组织机构并不均衡,主要单独由(现代) 教育技术中心承担教学信息化的实施工作;少部分高校设立了2-3个实体机构分别承担信息化建设的各项工作: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负责教育技术推广、普及工作,网络中心负责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中心负责信息化建设应用系统开发、建设和数据维护等;一些信息化走在前列的高校还设立了专门的信息化建设机构,如信息化建设办公室等。然而随着大数据时代技术的发展与教学方法的革新,迫使教学信息化机构的职责定位与功能也需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当前高校在信息化建设和推广过程中存在部分功能交叉或机构职责定位不清的问题,造成了极大的数据冗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推进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1.2信息化基础设施初具规模,信息资源共享程度较低
随着近些年信息技术的大力发展,各种网络技术和信息化设备已在各高校得到了很高的普及率,已基本具备了在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运用信息技术的条件,各类高校的多媒体教室(配备如计算机、音响、网络接入、投影仪等)建设情况已达到较高水平。
在信息化系统建设方面,大多数高校都具备了OA办公系统、电子邮件系统、教务管理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数字图书馆系统和科研管理系统等各门类的校园信息化系统的部署和应用。但在目前被调研的高校中,各职能部门和师生群体用户普遍反映系统不稳定、不智能和不友好,与目前主流互联网公司软件产品的友好体验相差较远。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还是这些应用系统所属部门各司其政,只从本部门需求出发进行研发,系统间数据不兼容也不能共享,给今后的功能升级、产品维护、资源共享等方面带来许多不便,造成校内师生用户体验较差。
1.3云计算等新技术应用水平低,资金投入大利用率差
目前高校的教学信息化建设还大多停留在“重硬件轻软件,重业务轻资源”阶段,更多的资金投入在教学仪器和多媒体设施上,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较低,部分高校日常信息化教学还停留在“多媒体教学”阶段。但随着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伴随着移动宽带网络和智能终端性能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计算机设备和终端设备方便快速的接入互联网。在当前云计算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高校如何安全、有效地处理互联网上的数据和信息就显得十分重要,是一项十分艰难的挑战。
目前高校信息化建设中服务器、存储、计算机终端等设备耗资巨大,维护和更新成本过高。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促使师生对信息需求量剧增,高校在原有信息化建设思路下,不得不采更多资源、存储和服务器来对师生提供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与此同时要增加更多的专业信息技术人员和更多的维护运行成本;另一方面各学院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购入的服务器、存储、电脑等设备由于管理和维护等原因,存在闲置或未启用的情况,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2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教学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为了能从大数据的角度出发,推进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的,应从教学信息化的政策体制、平台搭建、资源整合、培训推广等多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制定规划思路。
2.1创新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优化部门设置与工作机制
高校应重视教学信息化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按照优化配置、注重实效、分步实施的原则,将“教学信息化硬件、软件、服务、信息资源、人力资源”进行一体化规划与建设,促进教学信息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各高校应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将教学信息化管理体制建设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技术部门支持,并且需要各个相关管理部门、业务部门和校内各院系的密切配合和参与。因此,应成立教学信息化领导小组,不应将信息化建设任务单独推给一个或几个独立职责的现教中心或信息中心等部门,而是建立将主管教学的学校和各院系领导、教师、学生等各多方角色加入到教学信息化建设决策、规划、管理的组织中来;成立信息化建设监督机构,推动学校教学信息化服务部门的制度、资源和人员的协调整合,形成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分步实施的教学信息化建设工作机制。
2.2优化资源投入和布局,构建高校云计算平台
目前我国高校信息化的建设普遍采用的是自主建设、自行购买的模式,各学校根据自身需求购买基础设施设备、电子资源和信息管理系统,在过去十几年间投入了大量资金,也取得了一定的信息化成效,但由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高校不同时期购买的服务器、存储和资源的数量越来越多,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进行管理和维护, 其运行和维护成本越来越大,而且设备的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此时应该优化资源的利用,尽快构建高校云平台建设,高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云计算是通过网络连接各终端设备,为用户提供数据运算、存储和处理服务,可以对用户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和共享,因为数据收集和存储过程并不是在某台计算机进行,而是在云端完成,用户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数据存储操作,且不必担心数据丢失问题,即使计算机出现故障,数据也会被安全地存储在云端。
目前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高校教学机房以及办公用的计算机,需要M足不断更新的各种教学办公的需要,机器的配置会随着应用软件的要求而不断变化,硬件设备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设备往往在购置后不久就需要更新换代。而采用云计算所提供的服务,这些问题将迎刃而解,云计算解放了硬件配置对终端的限制,即使像手机、IPAD、甚至仅仅是显示器(配合云桌面设备)等低配置的终端设备,也能使用类似超级计算的应用。因此高校可以将资金投入到云计算中心建设,优化和充分利用现有设备构建统一的数据中心,节省开支。
2.3高校教学信息化开展定期培训,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
众所周知,教师资源是高校最为宝贵的资源,它决定了一所高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英语是我国高校的基础课程,社会和学校十分重视,对英语教师需求量大、要求高。但我国高校英语教师队伍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针对高校英语教师人力资源的现存问题,结合人力资源管理理论,通过调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三所高校的英语教师,提出高校英语教师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策略。
1. 高校英语教师人力资源的现状及问题
1.1教师数量不足,工作量过重
近年来高校扩招造成了师资力量不足,教师工作量过重的现象。比如内蒙古某高校学习英语的学生高达10000,而该校的英语教师只有68位。经计算,得出以下数据:该校英语教师人均周学时14.5,人均班级数4.2,人均学生数131.5。繁重的工作量会缩短备课时间,从而降低教学质量。
1.2性别比例明显失衡
由于学科特点,学习英语的男性比女性少得多,由此导致英语男教师和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衡。就高校英语教师性别比例问题,笔者对内蒙古呼市三所高校进行了调查统计,得出以下数据:高校1有9位男教师,56位女教师,男教师仅占14%;高校2有男教师10位,女教师61位,男教师占14%;高校3有男教师9位,女教师41位,男教师占18%。由此可见,高校英语教师男女比例严重失衡。
1.3新老教师比例失调
高校近年在扩招学生的同时,也新进了不少年轻的英语教师。笔者对内蒙古呼市三所高校英语教师的年龄状况进行统计后得出以下数据:3所高校中30岁以下的教师87人,占45%;30-40岁的教师45人,占23%;40-45岁教师33人,占17%;45岁以上教师30人,占15%。由此可见,年轻教师比例大,人数多,而年龄较大、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比例小,人数少。这就意味着大部分学生的英语课由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教授,这样就可能导致学生得不到有效指导。并且,繁重的教学任务会增加他们的工作压力,有碍他们的提高。
1.4教育理念滞后,教学方法陈旧
经调查发现,目前大学英语教师虽然年轻化了,但教学观念和方法并没有跟着年轻化、现代化。通过走访几位年轻英语教师发现他们对外语习得理论与实践缺乏深度认识,上课仍以教授语言知识、讨论课文内容、简单练习口语这种简单、陈旧的教学方法为主。所以,更新高校英语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对现代英语教师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策略
2.1有关部门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培训,促进外语师资可持续发展
各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要充分认识到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加强对人才的培养。教育部门和各高校应落实英语教师多层次、多方式的在职培训制度,给年轻英语教师提供充足的学习机会、充裕的学习经费和良好的学习环境等,尽量为他们提供参加国内外高层次研修班和出国做访问学者的机会,提高其科研和教学水平,促进外语师资的可持续发展。
2.2共享优质英语教师资源
要促进高校英语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资源共享不失为一个有效方法。教师个人的优质资源可与教研室乃至全院的教师共享。资源共享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而是相互借鉴,再根据自己学生的英语基础、专业特点及教师本人的讲授风格和特长具体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资源共享实质上就是集思广益,充分利用集体智慧,使优良的教学方法、实用的教辅材料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2.3网络辅助教学
优质的教师资源可利用网络扩大辐射范围,从而使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受益。大学英语教师可建立英语教学网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英语资料,还可以在网络上组织讨论、布置作业、答疑解惑、接收学生的反馈意见等。网络辅助教学可以使英语教学更生动形象,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网络辅助教学符合英语学习的规律,也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要求。
2.4明确教师任务,构建学术团队
据笔者调查,很多高校英语教师承担了多门科目的教学。这虽能体现教师的全能性,但英语各项技能都有其独特性,教师要花费大量时间钻研该科目。在目前大学英语教师工作量繁重的情况下,难免会顾此失彼。故笔者建议明确教师的教学科目,使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该科目的有效教学方法。教学任务专项化也有助于教师形成教学团队,提高科研能力,构建更加专业的学术团队,促进大学英语师资的可持续发展。
3.结束语
高校英语教师是提高大学生英语能力的关键,因此加大对高校英语教师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优化配置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目前高校英语教师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期待能为我国高校英语教师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优化配置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姚百花.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问题与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2)
[2]贾爱武.外语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研究综述[J].外语界,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