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网上教学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3-01-23 04:57:5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小学数学网上教学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小学数学网上教学总结

篇1

【摘 要】计算机辅助教学带来了教学手段的一次现代化的大变革。计算机能事先存储大量的信息,它操作方便快捷,可以避免教师在课堂上某些环节上时间的浪费,能为学生练习、思考赢得更多时间。使学生参与数学实践,体现自我价值。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应用能力、交流能力。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数学课程;网络;优势

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从中体会到创造性学习数学所带来的乐趣,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为学生学习与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数学教育环境,改进教师的数学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1 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数学网络课

多媒体网络课的优势在于,能为教学提供满足不同层次需要,信息丰富的课堂学习材料,教师通过优良的交互性对学生进行及时辅导和反馈、评价,以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可通过网络向教师或同学提问,便于让全体学生都能掌握有用的数学知识,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各有所得。小学数学网络课的教学具有以下环节:创设情境——自主探究——交流互动——归纳点评。

1.1 创设情境

课堂上学生的心理状态如何直接影响着师生的教学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使学生心理愉快、积极探求知识的课堂氛围非常重要。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思维能力等因素,明确创设情境的目的,引起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例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教师先播放了中央电视台大风车栏目的开场音乐,然后让学生猜这是我们经常看的什么节目,当学生猜到这个节目后,就问学生你知道这个节目什么时候开始播放的吗?(生:下午六点半),最后,教师打开网络视频,让学生此时屏幕当中正出现的时刻,从而激起思维的火花,接着再显示银行的营业时间表,火车站的运营时间表,广播电视上播报的时刻等,使学生了解到“24时计时法”的广泛运用,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

1.2 自主探究

教师提供的供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材料应尊重教材,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利于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学习。例如:在教学数学网络课《圆的认识》这一单元时,教师用flash制作几个网络课件,然后又做了几个有关本单元概念知识的超文本链接,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具体如下:教学“圆的认识”:内容是显示大小不同的圆形物体,如钟面、车轮、呼啦圈等,从而建立圆的表象;教学“圆规画圆”:电脑演示圆规画圆的过程;教学“圆的面积”:屏幕展示将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等分,然后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的图形,动态演示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周长一半,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半径,最后使得学生自然推出圆的面积公式。学生可以通过这些直观的动画学习新知,也可以在自主探究时根据个人需要自主选择要了解的部分,将学习的形式更加自主化。

1.3 交流互动

学生在网络课堂中将各自学习的结果进入网络交流。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的网上交流精心组织,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尽可能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得出正确的结论,并作适当的点评和鼓励。学生们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学生的思维和智慧也会被整个群体所共享,不受任何拘束。

1.4 归纳点评

在归纳时,教师将学生所得的结论在网上利用语言和文字进行交流,教师将发言学生的学习结果转换到大屏幕上,并进行归纳小结,也可利用多媒体设计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内化。例如:在教学数学活动课《数字与编码》时,课后小结这部分,教师利用教师机的网络影院功能向同学们播放一则电视新闻:“一位司机在肇事后逃逸,但汽车车牌号码已被屏幕记录——”,此时屏幕被暂停在这个车牌号上,通过共同交流,得知该车是某市某地区车辆,接着屏幕继续播放“通过交通部门的进一步核实,已得知该驾驶员的身份证号码是——”,屏幕继续被暂停,此时学生一下子被这一连串的身份证号码所困,面对这样的困难学生解决起来难度很大,后来通过师生之间共同协商,想出决定先从搜索软件(如百度)中找到该软件,然后再输入此身份证号进行查询。这样通过大家的努力最终使问题得到了解决。为了对大家的答案进行认证,教师将新闻继续播放完毕。学生在此活动中既对今天新课内容进行总结,又真实经历了解决问题的全部过程。

2 信息技术全面提高了师生的素质

2.1 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

近年来,我校教师信息素养得以进一步提高,并形成了较为深厚的现代化教学意识,一支适应信息化社会需要的师资队伍已经在我校形成。广大青年教师熟练地掌握并运用了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许多青年教师已经凭借现代教育技术脱颖而出,在教育天地里展翅翱翔。大多数的教师能利用网络、资源库、远程教育资源等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设计、制作课件等辅助教学,并能将自己的作品上传在学校的数学资源库里,供大家借鉴学习。

2.2 信息技术提高了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老师们在课题研究中,认真阅读大量教育科研方面的论著,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学中,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钻研教材、熟悉学生,注重课堂反馈、延缓评价、积极鼓励等。几年来,教师不仅在业务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自身的科研能力也得到了同步的提高,大部分数学教师通过参加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的研究,多篇教学案例、教育教学论文先后在省、市级获奖,这些都在鞭策他们要不断的在实践中学习提高,真正做到与课题共成长。

2.3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促进了教学形式变革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具有常规电教媒体的特有功能,并且能综合它们的优点,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的教学情境,编写的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让学生轻松巩固已学知识,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教师及时提供学生评价和反馈信息的方法与途径。例如口算练习是绝大多数的数学课必备的组成部分,利用电脑中的随机函数编写算式,可以根据要求无限量地供应题目,并判断你输入答案的正误,还可以设定答题时间,超过答题时间,电脑自动告诉你答案,让学生与电脑比速度。

总之,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网络教学中的作用,我们要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各种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尽管这些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很大,但它们仍然是老师手中的教学工具,而不是学生主动独立学习的武器。所以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不断实践探索,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更加“美”的整合。

参考文献

[1]赵书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背景下的教师教学能力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04-01.

[2]张洁.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整合的理论与实践探索[D].云南师范大学,2005-06-26.

[3]朱秀铭,才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心得[J].2009-05-20.

篇2

一、前言

当前社会愈发朝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也愈加重要。由于小学数学知识逻辑性较强,再加上学生个体差异性较为明显,因而小学数学学困生问题十分严重。教师应意识到学困生认知结构的不同,并深入探究其认知规律,找到更加有效的教学对策,构建针对性的课堂教学管理模式,从而激发学困生数学学习兴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小学数学学困生认知结构分析

(一)陈述性知识认知不足

陈述性知识主要包括知识理论、事实、态度、观点等,是一种由基本信息和类别组块结合而成的知识内容[1]。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要将相关的陈述性知识存储进自身的知识体系中,这就要求学生能够从认知结构中找到与这些陈述性知识有关联的知识点。但是在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认知结构中,陈述性知识十分散乱,无法找到与新陈述性知识相关的知识点,难以理解其中的关键性概念。这就使很多学困生认为数学知识过于复杂难懂,学习进度缓慢,难以真正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例如在解决问题“”时,大部分学困生往往会在第三步计算错误,但是也有一些学困生将化成小数后能够计算正确。而当教师询问学困生为何要将这一分数化为小数时,学困生回答是因为用分数不会除。教师再询问若是将除以变成乘以能否准确计算时,学生的回答则是肯定的。经分析,教师了解到,学困生不会计算这一题目的根本原因就是其对陈述性知识“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除数的倒数”和“倒数”的概念缺乏认知。这也表明,虽然学困生能够根据以往经验模仿计算步骤进行计算,但是陈述性知识十分缺乏,一旦题目出现变动,便无法顺利解决。

(二)体验性认知不足

小学数学学困生认知结构中也具有体验性认知明显不足的特点[2]。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小学数学学困生对数学学习都具有一定的抵触心理,他们认为数学是最头疼的学科,甚至有学生戏称数学课就是催眠曲。从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确实有许多数学学困生在课堂伊始是精神饱满的,但随着教师教学的深入开始出现开小差,打瞌睡的现象。对数学学困生而言,数学课过于枯燥乏味,课堂上缺少师生互动,学困生难以理解教师的授课内容,无法回答教师的提问,久而久之,不愿主动参与数学教学活动,更无法通过体验认知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例如,很多学困生由于自身数学知识不足,缺乏数学学习兴趣,因而不愿完成教安排的数学学习任务,而选择抄袭其他同学的作业,这就使学困生本身缺乏的体验性认知进一步减少。还有一些学困生面对数学学习时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和恐惧心理,害怕体验失败,因而经常逃避回答问题和与同学、教师之间的交流。较为显著的是,在数学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习或是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时,学困生往往是在聊天或是做其他的事情,没有真正动脑思考。长此以往,小学数学学困生的体验认知更加不足,数学学习积极性无法得到充分调动。

(三)缺乏自我监控认知

在小学数学学困生认知结构中,自我监控认知也相对缺乏。例如在教学中可以发现,基本上所有的小学数学学困生未能采取正确的学习策略,缺乏对数学学习的规划,未能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系统化的思量和安排;在学习新的内容过后,小学数学学困生难以主动对旧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经常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在学习过程中,小学数学学困生经常处于精神分散的状态,注意力十分不集中,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学习效率较低;在课后,小学数学学困生更是难以主动复习数学知识,缺乏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练习,无法实现良好的自我监控,导致数学知识运用能力较差,整体学习效果不佳。

三、小学数学学困生课堂教学管理模式

(一)强调基本原理教学,补充学困生陈述性认知

在小学数学学困生课堂教学管理中,教师应强调基本原理的教学[3],也就是在教学中不断提示学困生对以往所学知识内容进行回忆,深入剖析学困生现有知识结构,帮助其找到与新知识有关的知识点,从而促进学困生理解,补充其陈述性认知。

例如,在分数乘法的最初学习中,会涉及众多的陈述性知识,如整数乘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等。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先复习这部分陈述性知识,比如提出“2+2+2+2=?”等问题,请学困生将其转化成简便运算,并引出整数乘法的意义;随后利用画图的方式表示、两个分数,并引出分数的意义;最后再次运用画图的方式将2个、3个体现出来,使学困生通过图示实现意义迁移,深刻认知2×,从而了解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获得陈述性认知的有效补充。

(二)构建和谐课堂,丰富学困生认知体验

小学数学学困生体验性认知的不足,追根究底在于其自身心理问题的影响[4]。因而在小学数学学困生课堂教学管理中,教师应构建和谐课堂,化解学困生面对数学学习时的焦虑感、自卑感、抵触感、挫败感和逃避心理,通过教学活动,有意识地为学困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丰富学困生的认知体验。

学困生虽然面对数学学习看似漫不经心,浑不在意,实际上内心也十分渴望教师的关注。因而在教学管理中,教师应将自己放在与学困生平等的地位,将数学学困生与其他学生平等对待,同时还要尊重、关怀学困生,使其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如在作业批改中,不应仅仅用“对”“错”和“优”“良”“中”“差”进行评价,而应在作业本上多给予学困生诸如“字写得真漂亮”“这次作业完成得比上次好很多,继续努力哦”“虽然有点马虎,但是看到你的努力老师很开心”等正面的评价,从而使学困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消除自卑感,增强自信心,主动完成教师安排的作业,丰富自身的认知体验。

同时,教师应为学困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充分认识到学困生的个体差异性,避免给学困生施加压力。教师在上课前便告知学生,会随时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可以不会,但是必须知道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当被提问的学困生无法回答时,教师要求其重复问题,并对学困生的认真听讲给予表扬,从而在吸引学困生注意力的同时,避免其因o法回答问题而产生自卑感、挫败感,使其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轻松愉快。另外,当前智能手机、电脑盛行,学困生对这些智能设备十分感兴趣。教师可以组织学困生开展课后数学网上活动,开展数学游戏,并渗透第二天要讲的数学知识,使学困生在第二天的课堂上能够回答出教师提出的问题,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自信心,享受数学学习的快乐,主动增加自身认知体验。

(三)激发兴趣,为学困生提供学习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出现偏科现象也是兴趣使然,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5]。小学数学学困生自我监控认知不足,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其本身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因此,要想提高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学习成绩,首先要激发学困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教师应运用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和激励手段,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学困生提供学习动力[6]。教师在激发学生兴趣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学困生的自尊心。

例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动画的方式演示数学解题过程;在讲解基本图形时,可以组织学生一同开展七巧板拼图活动;在学习加减法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商店、市场等教学情境,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可以请学困生担任小组学习任务检查员,引导小组成员有规划地完成教师安排的任务,并对检查工作进行定期总结,从而培养学困生的统筹规划意识,使其在学习中也能够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逐渐形成完善的自我监控认知。

四、结论

小学数学学困生存在陈述性知识认知、体验性认知、自我监控认知不足的情况。教师应从心理、行为等多个角度对学困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运用有效对策,加强基本原理教学,构建和谐课堂,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使学困生逐渐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轻松快乐,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进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危淑玲,林伟贞.多元智能视野下小学学困生认知结构分析及干预策略[J].课程教学研究,2014(07):31-34.

[2]张菊.小学学困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转化微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5(05):126.

[3]郭雪萍,李宁.数学学困生学业情绪的影响因素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6(12):50-52.

篇3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老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教材只是教学活动的依据,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编者的意图。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执行教材,而应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灵活地、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开发各种教学资源,并且在课堂实施中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地调整并生成新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深挖教材的内在智力因素,科学、合理、灵活地组织、处理教材,开发学生本身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发现、归纳、总结,体现了“用教材教”的新理念。如教学《7的乘法口诀》一课时,我根据绝大部分学生对编口诀已有感性的认识(2、3、4、5、6的口诀已学过)的基础上,以实践活动为支撑,把学生作为可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让学生编口诀、记口诀、用口诀、说口诀等。在教学中,坚持学生人人平等的思想,培养学生人人善问的习惯,激发学生人人求新的欲望,提供学生人人动手的机会,给予学生人人成功的体验。学生在充满猜测、观察、操作、思考、分析、推理等探索性和挑战性的活动中,体验了口诀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有所悟。这样变“教数学”为学生创造地“学数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积极投入数学探究活动之中,而且在探究过程中,经验背景的差异和学生对问题理解的差异,就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使得学生不仅成为学习者,而且成为课程的资源,师生共同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

二、充分运用网络媒体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面,充实学生的学习源泉。

在信息时代,充分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在信息技术强有力的支撑下,数学教学必将迎来网络时代。数学网上教学是以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学习工具,以网络作为重要的信息来源。互联网上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知识源泉,是学生取之不尽的素材库。学生采用探索法、发现法探索、发现相关的信息和知识;主动搜集并分析有关信息,提出和验证假设;把当前的学习内容尽量与已经学得的知识相联系,并对此联系认真思考。学生通过彼此交流、讨论,协作学习,高质量、高效率地获取新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而是教学活动中的导航者、设计者和帮助者。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自主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组织、学会协作、学会思考和交流。如教学《简单的统计》一课时,我引导学生上网收集近五年来的国民生产总值,每百人中电话、手机拥有量等数据,绘制统计表与统计图。学生不仅学到了统计表的制作方法,而且形象直观地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取得的显著成就,体会到数学来自社会生产与生活、服务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道理。又如,在进行数学竞赛辅导中,也可以指导学生查询相关的“数学竞赛”网站,让同学们在这些网站上查找有关数学竞赛的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应用,并参与网上讨论,拓宽学生的视野。

此外,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中各种学习论坛和E-mail的形式与校内外的同学、老师进行交流,使得数学学习打破“学校围墙”的限制,使同学们不断增加自主学习的机会,提高数学水平。

三、有效利用校本课程资源,加强学科渗透,拓宽学习空间。

学校生活中可开发的资源是相当多的,真可谓“学校处处皆教材”。但是过去的数学教学视教材为《圣经》,关注书本、忽视人本,强调独立、缺乏合作,每个人都是封闭的个体,使学生的思路变得越来越狭隘。新课标强调,数学学习应开放,处处留心皆数学,强调学科的交叉渗透。因此关注体验是学习积累的捷径。如我校教师开设了的校本课程“趣味数学”、“身边的数学”、“数学家的故事”等,充分利用了取之不尽的教学源泉。我校有一位老师结合校本课程“身边的数学”指导学生设计一个游览计划:某班要去当地三个景点游览,时间为8:00―16:00,请你设计一个游览计划,包括时间安排、费用、路线等。这则案例城市学生能较顺地完成,而该班农村学生较多,于是老师事先与学生商议将当地的标志性建筑(如大桥、涵闸、厂房、民居等)作为游览的景点,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各小组分工协作去了解相关信息,包括景点之间的路线图,步行或乘车所需时间,游览所需物品,等等,然后学生借助数、图形、统计图表等表述有关信息,最后让各小组交流游览计划。

有效利用校本课程资源,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学数学的良好习惯,更能激发他们自觉学数学的兴趣。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而愉悦的求知空间。

四、关注生活,开展实践活动,积累学习源泉。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只有面向生活的数学才是有价值的数学,才是人人必须获得的数学,才能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而数学教育要基于生活、联系生活、回归生活,应视生活为土壤,应为生活服务。皮亚杰认为,对于个体的学习而言,一切知识均起源于认识主体的实践活动,学生的自主活动是他们认识形成和发展的源泉。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如此,数学才能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产生和发展,数学才能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组成部分。在数学实践活动的形式上,我进行了以下几点探索。

篇4

2006年,在华师大祝智庭教授指导下,诸暨市浣江小学与诸暨市教育局信息中心联合开发了“浣江小学21世纪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平台”(省略),即教师专业发展(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eacher)平台,简称“PDT”网络研修平台,通过对教师专业素养不同层面的多维立体打造培训,全面提高教师驾驭信息素养的能力,促进教师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综合提高,使得培养一支适合信息时代要求、适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师队伍成为一种可能。同时,浣江小学21世纪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平台(以下称为“PDT网络研修平台”)的构建,也加快了现代信息化教育与课程整合的步伐,为实现我校教师专业成长理想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技术、方法和工具,也成为实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一个重要保障,使得浣江小学的教师专业发展有了新的前景与更深的涵义。

一、构建PDT网络研修平台,促进教师个人专业成长

(一)网络课例研磨,打造精品课堂。

学校PDT网络研修平台对形成互研式教研团队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在这个平台上,推崇以课例(一次实际的教学例子)为载体,打造精品课堂的合作研究,以此促进教师个人专业的快速发展。一般网络“课例”教研中的“课”,不仅仅是短短的三四十分钟,还围绕这三四十分钟进行的一系列教学研究活动。

PDT网络研修平台以课例研磨为载体,本着“个体带动群体互动,以群体促进个体成长”的合作研究宗旨,围绕一节课,进行课前、课中、课后一系列研讨教学活动。网络课例研磨一般安排三轮“课”,其中,第一轮课为了充分了解教师本人的教学经验与风格,让教师自行解读教材、自行设计教学过程,不受任何因素干扰,因为这代表了教师的“原行为阶段”;在第二轮课前,同行课例研究者积极介入教学构课活动,素材收集、理念影响、参与讨论,这样的介入既是对上课教师已有的教学行为、习惯的冲击,又是一个理念与经验的交锋与对话的过程,第二轮课也就是新理念之下的“新”课;第三轮课是教师在前两轮课的行动实践与行为自省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轮课更多的是关注如何通过对前二轮课的改善,缩短理念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有效实现理念与经验的整合。教师在与同行研究者的合作之中,进行课例研磨,个人专业得到快速成长。

【磨课操作图例】

(二)现场即时点评,实现课堂反观。

学校PDT网络研修平台构有微格磨课版块,主要由“视频录制”、“即时点评”、“现场反馈”三个网络研修程序组成,是针对于磨课过程中互动式细节提升而设置的在线评课。首先是由开课教师将自己的视频上传于PDT网络研修平台的“精品课堂―课堂教学―视频录制”中,听课的教研员或同学科教师根据上传的视频,进行即时同步的评课。任何一堂课对于构课的思考,教学理念的渗透,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实效探讨,对于三维目标达成的反观,甚至对于开课教师教学个人行为的一些细节,都可以通过视频即时点评实现。同时,开课的教师通过这个视频即时模块,接收来自于不同角度对本堂课的思考,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三)开放个人博客,加速教研互动。

组建PDT网络研修平台的“教师个人成长博客”空间板块,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加速教研互动。博客平台的网络教研能够突破传统教研活动时空、群体的局限,实现教学智慧与教学资源的互联与共享。对教师个体来说,基于PDT网络研修平台中的博客板块,实现与本校教师共享自己的教育故事、教学反思、教案设计、教学课件、生活感悟,并可以进行课堂反省、知识梳理、困惑思考、学习积累,同时也实现同主题教学群体的现时交流、教学智慧的共享,快速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提升自我教学生命的质量。

网络教研也是一个涉外学习的过程,突破了同外界学习与交流的时空界限。通过PDT网络研修平台上的教育博客的外链,教师可以在电脑面前,轻点鼠标,整个互联网都是自己的学习资源,从教材资源到名师理念,从专家研究到同行实践,无不可以从中获得智慧的启迪,实现利用网络博客与专家名人以及校外同行进行远程的互动交流。自从开通“教师个人成长博客”以来,在2006年至2008年两年期间,注册教师达到133位(122位是本校教师,11位名特级教师),浣江小学教师几乎人人都拥有这块“教学的自留地”,教学设计上传篇目高达5423项,精品课堂在线展示达259人次,教学教育精选论文239项,读书笔记149项,观点报告144项,案例反思368项,心得随笔438项,网页的点击率高达20万人次以上。

PDT教师个人成长博客平台扩大了教研职能,提高了教师教学互研的自主性与目标性,同时也为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寻找到一条动态、开放、互动、便捷、高效的发展之路。

二、构建PDT网络研修平台,力促互研式团队的建设

加大网络互研式团队的建设力度,关注以课题为抓手的特色教研组、语数专业成长协会、“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港湾”等概念团队为主的社群建设,围绕着“主题研究”和“团队活动”展开,增强网络研修操作的可行性和实效性,实现对某一主题的相互交流、过程记录,成果共享,形成互动的学习共同体,形成多样化的教科研制度。

(一)特色网络教研组。

PDT网络研修平台团队板块的开发注重块状式专业团队的培养,学校推出的优秀网络教研组的建设,在PDT网络研修平台上,特别关注教研组团队的细节建设,如团队建设简介、建设目标、主题研究、工作计划、成果展示等方面,一方面,对网络教研团队建设有了一个整体的规划与部署,另一方面,也非常有个性地展示每一个教研组不同的教研主题的特色。拿语文教研组为例,如一年级语文教研组开展“在趣味活动中说话写话”教研主题,二年级语文教研组推出“我仿我快乐”的教研主题,五年级语文教研组以“小学经典古诗文整体诵读研究”课题为特色等,通过教研组自校本自培为载体,探索自学模式、教学反思模式、经验总结模式等多元化的教师自主培养发展模式,以提高教研组的整体水平,同时各语文教研组还尝试建成教研组为单位的精品教案库、课件库和资料库,真正做到资源共享。

特色教研组的创建,有利于加强教研团队实战力,从以上表格两种教研形态的对比中获析,PDT网络研修平台上开展的网络教研比常规教研有着显明的互动优势,参与队伍的面明显扩大,参与实质也有了质的飞跃。采用网络教研模式,以团队协作、社群学习的形式,奉着一种求实有效的教研宗旨,才能真正形成学习互动型的教研组织模式。

同时,教务处通过“关注教研过程、关注教师参与、关注成长实绩”的“三关注”管理,用比较完善的评价激励制度,使得学校PDT网络研修平台,也真正成为教研“团队成长“的重要阵地。

(二)教师专业成长协会。

重视PDT网络研修平台“专业引领”模块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在校园网首页上成立“特级教师工作室”,引进专家的经验、经典报告,收集优秀的课堂教学实例,提供教师与名师面对面的机会,发挥其最大的效能。教师对专家的课例、报告、讲座等进行学习、评论、交流。这是在“校外延伸,校内培植”专业引领方针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教师学习观摩与反思跟进相结合的专业引领方向,让教学专家的专业引领与授课教师的教学行为有效结合,有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PDT网络研修平台上设置的“专业引领”栏目中,子栏目有“专家报告会”和“观点文章”两个栏目,特别是“专家报告会”中,名人名嘴,点石成金,如有浙江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省名师班导师吴卫东老师《小学数学的有效性》的研究报告,有绍兴市数学教研员汤春燕对基层教师关于《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反思的实践与思考》的指导,有语文学科有全国知名特级教师张化万老师对虞大明老师课堂的透析等,这些都为基层教师提供了很前沿的教学理念与宝贵的教学经验,使得“专业成长协会”的成员除了在网络上进行课堂研磨实战外,还从网络的“专家报告会”上,实现了“专业成长的对话”。让拥有共同兴趣、共同思考主题的一群人,围绕感兴趣同个话题展开活动,能够分享对方的观点,针对新生成的教学话题进行探讨,不断反思跟进自己个体或整个教研群体的教学行为。

(三)青年教师成长港湾。

“青年教师成长港湾”更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培训的集大成“航母”,活动不仅促进了毕业3―5年的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更营造了一种乐学向上的职业学习的氛围。

1.电子杂志版“浣溪・晓春”。其是浣江小学青年教师成长港湾制作的文学样式版的电子杂志,是浣江小学PDT专业成长平台网页最受人关注的教师风采展示漂浮台之一。“成长港湾”的青年教师用自己的智慧与活力,自导自编自制了这个自我展示的舞台,从版式的设计到色彩重组调整,从文字的编排到版面生成的效果,彰显了一个“精”字。

2.网上阅读自助工程。“青年教师成长港湾”推行青年教师夜办公阅读制度,在“电子图书”中拥有三万余册电子图书的数字图书馆,使学校校园网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图书资源中心,同步也通过联网建好学校电子阅览室,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的优秀阅读篇目。推行青年教师阅读“三个一”自助工程――“翻烂一本经典,主攻一个专题,精研一位名家”。网络阅读的关键,在于能追根究底――知“其”所以然,把书看深;在于能温故知新――知“质”之不变,把书看薄;在于能融会贯通――知“道”之所在,把书看透。让青年教师们站在成功者的肩膀上俯视自己,帮助他们快速进行教学文化内涵的自构。

3.网络教研常规培训。“青年教师成长港湾”以贴近生活的教研团队意识,让我们感受到这些年青人成长的心路历程,放手于感性的教学历练,凝重于理性的教学思考,让这群年青人在展示中自培、在成长中自立,逐渐形成个性化、独立化的教学人格。

(1)网络磨课。不断反思跟进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追求课堂四十分钟的增效,在平实却不浅薄的课堂教学中,给孩子一个安全的课堂心理环境。

(2)网络说课。青年教师说课的经历,成为一个融大家教学智慧集成的过程,同时也体现教师个体对课程改革理念再内化的过程,更是一个个体智慧再创造的过程。在成长论坛中的“你说我说大家说”的说课区,青年教师们面对相同的教材,呈现出一个丰富的教学结构横面,体现出青年教师们后力十足的大好局面。

(3)在线班主任支招。青年教师们领略着魏书生民主科学、“咬定青山不放松”式的班级管理策略,也从学校一大批经验型的班主任身上,感受班主任工作在细琐繁杂中体现出来的人文管理魅力。

(四)“班主任成长园”。

PDT网络研修平台开设“班主任成长园地”,为班主任的继续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为班主任相互之间的交流、探讨提供了便利,为展示班主任的才华提供了舞台,为加强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提高班主任专业素养,打造出了一支观念新、能力强、具有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双魅力”的班主任队伍搭建了平台。

利用PDT网络研修平台,学校专门在校园网成长论坛中开辟了“管理班级出妙招”、“书评茶馆”、“师生温馨港湾”、“我与家长面对面”、“班主任论坛”、“班级沙龙”、“专业成长月之专家引领”、“班队建设兵法谈”等和班主任工作相关的板块栏目,进行主题式探讨与经验交流,这些开放的、共享的网络资源,为班主任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如,在“管理班级出妙招中”栏目中,班主任们畅所欲言,结合自己的教育经验,和他人分享自己育人上最成功的、最有效的管理方法。“专家指引”共享栏目,让班主任收益匪浅,学校利用网络的便捷性,下载了大量教育专家、著名班主任的成长经历、教育讲座、班级管理经验谈,如魏书生、任小艾、李镇西等著名班主任轮番到我校的“专家指引”中做客;“师生心灵港湾”更是成了班主任实现网络化班级管理的阵地,班主任在这儿和孩子共同讨论班级难题,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

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网络团队建设应努力做到:营造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引导每位教师成为终身学习者;重建合作互动的学习共同体,形成多样化的教科研制度;赋予教师民主参与管理的权利,形成自主自律的管理模式;建立开放的、发展性的评价制度,促进教师的可持续性发展。

(五)“成长论坛”。

这是一个有关于教育教学、新课程、专业成长等主题的论坛,它通过教师与专家、教师与教师之间思想的碰撞,帮助教师进行脑力的激荡,优化其思维模式,从而达到达到自我的提升和内在的成长。

成长论坛是教师最直接最活跃的思维盘活空间,学校将“我的观点我来说”的观点报告会与成长论坛紧密结合,通过成长论坛,激活、内化、共融各种观点,形成“众芸纷说争观点”的局面。如前期开展的以党政线开辟的“打造书香校园,彰显诸暨精神;争做当代诸暨人、建设和谐新诸暨”为主题的“诸暨人文精神大讨论”;政教线开辟的第二届班主任成长园中班主任论坛主题“书评茶馆”栏目;教务处开辟的以“注重多元评价关注课堂细节构建理想课堂”为主题的“专业成长月专家之引领”、“与新课程再磨合”等板块,都体现了论坛主题的三特色:小切口、近生活、聚焦点,我们的教师也因为观点来自身边,便有心里话可说,有新观点可表,有新思想可交流,让成长论坛真正起到“激活理念、盘活观点”的作用。

三、构建PDT网络研修平台,力探网络校本教研模式

我们不断探索PDT网络研修平台校本教研的方向,扩大教研的职能,挖掘内在资源,促使教研更加科学,通过构建小学校本教研模式,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激发教师的职业热情和创新精神,改变教师的角色认识和自我观念。

(一)PDT网络研修平台与学科小课题的有效整合。

基于PDT网络研修平台不断趋于成熟和完善,我们的概念团队也相继研发了一些提升网络教研实效性的课题,在摸索中积累,在积累中突破,在突破中提升,不断提高浣江小学21世纪PDT教师专业成长平台的实战性、实效性,成为提高一流师资素质的网络平台,从中各个学科,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深度进行研发,收获颇丰。2007―2008学年,网络子课题《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互动性课堂的构建研究》获得浙江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专项课题成果二等奖,网络语文教研的案例《花开会有时,只需逢春来》获得诸暨市一等奖,网络德育论文《健全德育网络,创新教育方法,培养合格公民》获诸暨市一等奖。

特别是学校数学组2006年开发的《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互动性课堂构建的研究》的绍兴市级课题,此课题是基于校园网络环境下的数学学习,是借助于浣江小学校内这一特殊的数字化教学平台来展开一系列的教学研究,将校园数字化教学平台、21世纪教师PDT专业成长平台与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结合,利用网络环境,更好地促进数学课堂内互动性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同时也为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获取数学信息、内化生成数学操作能力,不断锻炼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铺路架桥,为他们今后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此课题开展的一年时间里,我们数学教研组围绕“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互动性课堂构建”这一问题,努力构建网络环境下互动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比如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方式、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方式、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学习方式等,数学网络子课题出实绩,有成效。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数学大组各成员经常进行在PDT平台上进行集体研磨“课题研究课”,共同参与讨论研究课的教学设计,素材的制作与收集,参与互动课后的反思跟进,互相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不断网摘相关先进的理论作为课题研究的支撑,积极撰写与课题相关的文章,已有多篇教学设计及论文获奖。

(二)PDT成长论坛与教研员现场指导相结合。

【教研过程示意图】

将“成长论坛”这一PDT网络研修平台中最活跃的空间与教研的现场指导相结合。一般在非网络状态下,听评课局限在听课教研员与上课教师之间的一对一交流、一次性无跟进互动,而等教研员走出校门后,听课评课活动也暗示着结束。我们构建的“教研员现场指导课+成长论坛”教研模式,将教研员对执教教师的指导备课和听评课延伸到网络上,整个听评课活动结构发生了改变。上课教师将自己与教研员共磨的前后两次教学设计、实录,上传到PDT网络研修平台的“成长论坛”中,教研员组织青年教师教研会成员共同对上课教师的两次教案和上课实录,用评论的方式开展案例研讨。“一次互动”变成“连续跟进”的多人多次参与互动,一对一的交流变成一对多、多对一的交流。几十名甚至上百名教师参与研讨和分享经验,大大放大了教研员的网络现场指导作用。值得关注的是,听评课活动延伸到网络所形成的群体教研氛围,积极主动、民主对话、平等互动的教学研讨,让所有同主题教师在网络教研活动中唱主角。

教师们期待与教研员在网络上直接面对面,期待在“成长论坛”上与同伴互助双赢,也使教研员的劳动价值得到充分展示和发挥,上课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与大家共享,更多的是教学理论的丰富与教学行为上的跟进。

(三)录制网络视频课+专家现场指导。

上学期由我校F老师录制了《我们如何说课》的辅导讲座,内容包括教师说课的语言技巧,说课的环节内容,说课的程序,说课的方法,说课遵循的原则,并且还以人教版第十册第七单元的略读课文《刷子李》这一课为例,示范了如何说课。通过录制网络视频,教师在PDT网络研修平台上反复观摩、学习,这与现场的辅导报告形成了一种互补。在现场教师不可能把报告的内容全盘吸收或消化,通过视频可以不断地进行再学习,或者对报告的一些细节讲解进行反复观看。同时邀请省特级教师虞大明来校进行现场指导,开展“上课+说课+评课”的系列网研,结合F老师关于说课的报告,由虞老师对说课环节再作深化指导。教研员或学科比较优秀的教师录制视频讲座或辅导也是一种很好的网络教研模式。

(四)“精品课堂+QQ网研+成长论坛”。

以校园网21世纪教师专业成长平台中的“精品课堂”为依托,以成长论坛为阵地,以QQ聊天室为即时交流的教研形式,弥补了成长论坛和QQ两者的不足。现在看来,这种教研形式还是比较理想的,实现了直接、快捷、见效的互动(QQ群组的建立很简单)。如S老师执教《100以内数的认识》的为例,在“精品课堂”―“课堂展示”区上传本课的视频录像,在统一时间通知数学大组的所有教师在同一时间在线观看录像,对“精品课堂”―“教学设计”―“讨论区”中的教研组成员对话,演变成QQ群组讨论,利用在线网聊,发表各自的观点。学校特级教师工作室中的两位特级教师先在QQ里教研主题,然后大家针对S老师的这堂课,纷纷发表自己观后感及思考。不到一分钟有十几位同教研组教师在QQ群组进行在线交流。教师们各抒己见后,再由S老师将教师们精彩的发言进行了整理,结合成长论坛进行发帖,既保证了教师对问题的持续思考,又在最短的时间内,为教师解决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有效方法,达到互动的实效性。

近两年来,“浣江小学21世纪教师专业成长支持平台”(上述的“PDT网络研修平台”)在学校教研工作中的作用与成绩是显而易见的,不仅满足了新课程实施的教学资源需求,大量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网络传递,形成庞大的资源库,而且实现了网络教研与校本教研、常规教研的共生互补,同时还实现了在网络教研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师行动研究。PDT网络研修平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了学校的教研品质,使其真正实现了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省略).

[2]惟存教育网(省略.cn).

[3]中国电化教育网(cet.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