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隐患原因分析模板(10篇)

时间:2023-07-07 16:09:3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安全隐患原因分析,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安全隐患原因分析

篇1

一、 引言

当前高层建筑的大量涌现, 其电梯作为不可缺少的垂直运输工具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这几年电梯设备安全状况总体保持稳中有降的平稳态势, 和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电梯事故仍呈高发态势,形势依然严峻。

二、电梯现存的安全隐患因素

1电梯安装方面的安全隐患因素

隐患之一,是电梯旋转部件的防护装置安装不到位。GB7588— 2003(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规定电梯所采用的保护装置要能看见旋转部件,并且不妨碍维护人员的检查与维护工作。而TSGT7001— 2009 (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对电梯的旋转部件防护的要求是:机器设备间、井道内及轿厢上的滑轮、链条、限速器、曳引轮等都应该设置防护装置。

隐患之二,是电梯轿厢内安装的应急灯亮度不足。TSGT7001— 2009要求电梯的正常照明中断时,应急灯能够及时接通,并且应急电源能够自动再充电。但是,现在大部分正在使用的电梯虽然有应急照明装置,但轿厢内应急灯的亮度通常达不到要求。例如本市一些电梯的应急照明亮度甚至比不上手机的亮度,根本看不清操作面板和电梯的一些安全提示。

隐患之三,是土建进度与电梯安装进度不匹配。土建进度滞后主要针对新装电梯而言。

一旦发生电梯困人,乘客可以通过电梯的五方通话系统(即管理中心主机、电梯轿厢分机、电梯机房分机、电梯顶部机房分机、电梯底部机房分机)与外界取得联系,从而获得救援。但在新装电梯验收检验时,土建部门常常因为进度赶不上,在电梯施工完成并能够正常运行时值班室的建构还没有完成,五方对讲系统因而会出现问题。而新装电梯尤其又多安装在新建居民小区,往往物业管理较为不到位时期,一旦居民小区电梯发生困人事故,联系不畅,影响救援,容易造成较为恶劣的影响。笔者就曾遇到过此类情况。

2电梯设备运行方面的安全隐患因素

2.1 电梯门系统的事故及其分析

电梯门系统的结构特点,如每一运行过程都有要经过开关门动作两次,造成了电梯门系统方面的事故发生率居电梯各类事故的首位。电梯门系统事故一般分为剪切、碰撞事故和坠落井道事故两类。门锁开关被短、接应急按钮被短接、门锁电路短接和门锁电路故障短接等原因会造成剪切、碰撞事故;层门损坏、强制关门、装置失效利用紧急开锁装置开启层门、在门锁损坏或门锁啮合尺寸过小的情况下用力扒开门厅等是造成坠落井道事故的原因。2011年本市西区某居民小区就发生过一未成年男童强行扒开电梯层站门坠入井道的不幸事故。

2.2 井道内事故及其分析

建筑层面不断增加的同时,电梯井壁也不断高升,这将给电梯井道事故的发生增加一些威胁。电梯井道内事故可分为电梯的冲顶、蹲底、溜梯事故三类,而这三类事故的发生又是紧密相关的。电梯在平层停梯时制动器如果不能可靠制动下闸,就可能发生溜梯;溜梯一定会引发蹲底,蹲底不一定是由溜梯引发的。电梯的制动器是电梯安全运行的重要部件,它的工作性能是否可靠直接关系到乘客的人身安全。本市某高校的计算机学院教学楼就曾多次发生电梯溜梯导致部分学生和教师不敢乘坐电梯,后经排查恢复正常运行。

3电梯使用方面的安全隐患因素

3.1 管理方面的缺陷

现在大多数的电梯使用单位在安装了电梯后就以为万事大吉了,他们没有充分认识电梯的使用规范,管理规章不健全。如有些单位用客梯来运送对电梯造成伤害的货物,如沙子、油漆、煤等。这点在新的居民小区集中上房开始装修时表现的极为明显,而施工工人进出电梯时又往往野蛮操作,尤其导致电梯门损坏较为常见。

3.2 乘客使用的不规范

电梯是一种特种设备,正确规范的使用非常重要。由于现在城市人口混杂,很多市民根本不知道怎么样正确使用电梯。有的乘客反复多次按按钮甚至按按钮时用力过猛;有的乘客带小孩乘电梯时小孩子在电梯内蹦跳;电梯经常超重。这些不规范使用会给电梯造成很大损害,从而导致一些事故的发生。

三、电梯安全隐患解决方案

对于以上提到的各种现存的电梯安全隐患因素都应该有相应的解决方案,以下将讨论针对现行的各种安全隐患因素的一些可行方案。其中对于电梯安装方面的安全隐患,主要的解决方法是使用正规厂商的电梯、做好前期验收工作等,从而可以使电梯有好的质量,为安全运行打下基础;对于电梯设备运行方面的安全隐患因素如门系统事故, 井道内事故的解决方案是加强电梯运行时的管理及日常维护保养工作,及增强管理者的安全管理意识。

1使用正规厂商的电梯

正规厂商生产的电梯能够满足国家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要求,无论是在安全上,还是在可靠性上都能够得到保障,并且正规厂商的安装维修人员比较专业,因此,选择电梯时要选择正规厂商的电梯。

2做好前期验收工作

根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规定,特种设备必须经过检验之后才能够出厂或者交付使用。未经验收的电梯造成电梯事故的情况时有发生,这足以引起人们的重视。电梯使用单位如果采用外购零部件,该零部件一定要有合格证明和有关的型式检验合格证明,同时应对零部件在产品中的协调和功能进行检验和调整。安装、改造、重大维修过的电梯必须是经过安全检查的,这才能有效减少电梯安全事故的发生。

3提高使用单位安全管理意识

电梯使用单位对电梯进行定期监督检查,重视电梯维护保养和各项使用电梯的规章制度是保证电梯安全运行,防止事故发生的必要条件。使用单位可以建立一套电梯安全管理方案:建立电梯安全技术档案,把电梯安全运行日志和事故维修都记录在内;配备合格的专业人员管理电梯使用情况,专业人员要把电梯的日检、周检等准确记录下来;开展排除事故和设备维护的评优活动,奖励优秀个人和部门。

4加强电梯日常维护保养

电梯使用单位要与电梯日常维护保养单位建立合同,做好电梯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工作。而电梯日常维护保养单位的职责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电梯的日常维护保养单位,应该认真负责其维护保养的电梯的安全性能,比如电梯应当至少每15日进行一次清洁、、调整和检查;②电梯维修保养单位应该有专门人员轮班来接听电梯维修电话,保证在当接到故障通知后能立即赶赴现场,采取必要的应急救援措施;③电梯维护保养作业人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考核合格,取得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书,方可从事相应的作业;④电梯维护保养作业中,现场作业人员不得少于两人,以保证作业现场的安全防护,使施工安全进行;⑤电梯的日常维护保养单位要协助电梯使用单位建立电梯技术档案。

电梯日常维护保养单位在日常维护保养中发现电梯不符合安全技术规范要求时,应当书面告知使用单位。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应当同时书面向所在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报告。

5提高维护和使用人员及乘客的素质

电梯安装人员的技术素质、受训程度以及他们对国家标准、规范的理解、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电梯的安装质量和电梯的安全技术性能。现在许多电梯安装人员的技术素质不高,具体表现在对国家标准、规范理解不深,甚至理解不正确;在安装过程中在不看安装说明,不执行安装工艺光凭自己的经验和习惯进行施工;在安装过程中不认真填写安全检验的记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城市化的快速前进,电梯的需求量逐渐增大,人们对电梯的可靠性以与安全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电梯失控超速下坠时自动制停设置的专门安全装置,电梯安全钳系统在电梯安全保护装置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动作正常与否不仅关系到电梯本身的运行安全,更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及财产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张鹏才.浅谈电梯检测中顶层高度的确定[J].汕头科技,2006,(2).

篇2

1.1 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存在的护理隐患

1.1.1 护士的法律意识淡薄:护士在学校所受的教育和在职继续教育中缺乏法律知识教育,只重视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而忽视潜在性的法律问题。这就侵犯了患者隐私权和保密权。

1.1.2 违反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有时护士未能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及落实护理核心制度,未严格执行“三查七对”,违反消毒隔离、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遗忘危重患者的特殊处理。特级、一级护理未能按要求巡视病房或及时巡视病房而无记录。

1.1.3 护理病历书写不规范:住院首次护理记录单对病人的跌倒风险评估不客观,医护记录不相符的现象,为日后处理医患纠纷留下法律隐患。

1.1.4 护士专科理论知识薄弱,技术操作不熟练:抢救危重患者时应急能力差,静脉输液时不能一针见血,对呼吸机、除颤仪、监护仪、简易呼吸器等抢救仪器使用不熟练,给患者家属带来不安全感和不信任。

1.1.5 缺乏责任心,工作中粗心大意:护理人员未能主动巡视病房,观察病情不细致,忽视操作中的病情观察,随意简化操作程序,未能准确及时执行医嘱,护理工作不到位,给患者带来不安全感。

1.1.6 缺乏人文关怀,没有做到以人为本,健康教育落实不到位:在为患者操作时,未能主动与患者沟通,未履行告知义务,在进行治疗操作时,未能告知其目的及注意事项。病人有需要时不能及时到床边,造成患者对护理人员不满意。

1.2 护理管理中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

1.2.1 抢救用物准备不齐全:急救车内药品、物品用后未及时清点及补齐,抢救仪器无定时检查及保养,专人管理只是流于形式,影响抢救工作开展。

1.2.2 质量管理体制不健全:护理质量管理制度不完善、护理管理监控过分注重考核、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质量监控不得力,没有很好地落实“护理质量三级管理体系”,管理层不重视各种制度的建立健全,约束力不够,专科护士的培训不到位,人力资源不足,没有达到规定床护比例1:0.4,护士长没有切实落实“护士长五查”制度,未能健全有效的应急预案等是造成护理隐患根本原因。

1.2.3 护理管理者缺乏对被管理者身心因素的分析:导致下属在工作中责任心不强,注意力不集中,遇事容易情绪化,对病人态度生硬。

1.3 患者自身因素

护理工作是一项护患双方共同参与的管理活动,护理工作的正常开展,有赖于患者的亲密配合与支持,若患者心理承受能力差,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极易产生焦虑、恐惧、心烦意乱、忧心忡忡等心理现象,从而不信任护士、怀疑护士护理有误等,产生护理隐患。

1.4 设备设施因素

设备设施使用不当或现存的设备设施不能满足患者需求。

2常见的护理缺陷

2.1 违反护理规范、常规

2.1.1 药物名称、剂量查对失误:如不认真查对,将治疗单上的小数点或零看错,造成病人因用药剂量过大而中毒,甚至死亡。

2.1.2 病人姓名、床号查对失误:如走错病室、服药或进针前后认真查对(查对确认病人的方法)

2.2 执行医嘱不当

2.2.1 盲目执行医嘱:执行医嘱前没进行查对,或查对后由于专业知识有限未发现错误,盲目执行有问题的医嘱。

2.2.2 未按要求执行医嘱:如对患心脏病的病人输液速度过快,造成急性肺水肿甚至死亡。

2.3 工作不认真,缺乏责任感

2.3.1 护士责任心不强:例如,不按时巡视病房,病人病情变化时未能及时发现,延误抢救,造成严重后果。

2.3.2 语言不严谨:在病人及家属面前说话不考虑后果。不注意语气与形象,不体谅病人感受等。

2.3.3 护理记录缺陷:体现在护理记录缺乏真实性、记录不完整、不规范以及病案管理不妥。

2.4 护理管理不善造成的缺陷

2.4.1 抢救设备、药品管理不善,贻误抢救时机:如抢救设备、药物不齐全,影响抢救;药盒标签与内装药不符合,造成用药错误等。

2.4.2 疏于对护士的业务培训和技术考核: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欠缺、技术水平不高,观察不到位,工作态度不严谨。

2.4.3 护理人员法律知识缺乏、法律责任意识不强:如未履行告知、保密等义务等造成护患纠纷。

3减少、杜绝护理安全隐患的对策

3.1 增强护理人员法制观念,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随着人们法制观念的不断更新,患者的维权意识进一步增强,对医疗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应该从思想上适应这种变化,要主动学习与护理有关的法律法规,认真学习《护士条例》等,增强法律意识并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避免护患纠纷的发生。同时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护理人员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观念,转变护理理念,规范服务言行,提高服务质量。从思想上、行动上处处体现“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人。

3.2 修订落实护理规章制度

修订查对制度、护士各班岗位职责及质量标准等,制订预防各类管道脱落、病人易走失、易跌倒管理制度,跌倒评估预报表等;针对节假日值班人员少,突发事件多的薄弱环节,制定《节假日护理安全管理规定》;护理人员在为患者进行治疗护理操作前,都要告知其目的、注意事项,使患者了解有关医疗护理情况,从而能主动地配合和理解。

3.3 针对问题查找原因分析整改

根据护理质量检查中存在的问题,护士长组织护理人员进行认真讨论分析,写出原因分析、整改措施,并落实到位;组织全院性的护理安全大检查,针对临床科室存在的护理隐患进行自查自纠;提出整改措施。

3.4 重视专业理论与技能操作的培训

对低年资的护理人员加强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技能培训,加强青年护士规范化培训和继续教育,鼓励护士参加自学考试,可选送年轻护理骨干人员外出参加各类短期学习讲座、学习班、进修班,不断拓展其理论水平,以了解国内外的新知识、新动态、新理念。

3.5 合理安排人力资源,维护护士心理健康

临床70%的治疗、护理、生活服务是通过护士来完成的,在护理人员少,工作任务重时,就会导致超负荷的工作,护士因睡眠及饮食问题引起的心烦、乏力、急躁和焦虑情绪,影响其心理健康,因此应重视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倡导弹性排班。

3.6 把好设备质量关

篇3

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第197次常务会议通过《校车安全管理条例》,该条例对校车规格、专用设备、维修标准、行车线路、驾驶人员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强调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承担责任把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校车推向规范安全的正轨,此举显然是政府力图挽救近年来校车安全事故频发的局面发出的积极信号,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该条例正式颁布近五个月后,吉林大学“我国校车安全保障与政府责任研究”项目组针对长春市绿园区城乡15所中小学的校车运营现状展开调查,接触到多名在校学生、学生家长、学校校车负责人、随车教师、校车司机,共计发放回收有效问卷1012份,综合结果显示该区域虽无重大校车安全事故发生、受访者也对《校车安全管理条例》有一定了解,但仍存在着不少安全隐患。

在城区,能够达到一人一座标准的校车为数甚少,车内空间不足非常拥挤,家长怨声载道,校方将这一现象类比为城市其他公共交通的拥挤,认为这是作为低收费公共服务的必然结果,短期之内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难以解决。除此之外,还存在相关各方安全意识薄弱,校方校车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个别行驶路段受施工影响道路狭窄崎岖十分颠簸,个别学校直接租用旅游大巴作为校车,致使校车没有明显标志,存在一车多用现象(非上下学时段被旅行社挪作他用盈利),GPS定位装置普及度低,家长缺乏对校车状况的了解,校车司机素质较低、学校校车安全教育相对滞后、各校月收费差异大(从每月60元到300元不等)的问题。

具体表现在:学校对校车安全教育在整个安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不突出,安全教育流于形式,在非常有限的安全教育课程中,学校老师倾向于照本宣科的普及一些关于应对地震火灾劫匪的基础知识,被动完成教育局例行检查的任务,反而忽视了和学生朝夕相处的校车安全,没有成体系的校车安全管理制度,校方和家长的责任划定不明确,对于如何应对校车运行中可能出现诸如刹车失灵、车辆被困、道路障碍、车门受损、车厢密闭等极端情况没有针对性培训。至于逃生锤、干粉灭火器、急救箱等安全设备的认知使用更是趋于空白。学生和家长对于校车安全的重要性认知度低,不少家长想当然的认为校车运行一切正常,不需要特殊关注,把校车安全全部归咎于校方,和校方校车负责人员罕有联系。在校方和家长的共同“选择性忽视”下,低龄学生校车安全意识淡薄、在特殊情境下应急知识匮乏就不足为奇了。

一车多用的现象也是值得重视的要点——个别学校出于减轻家长经济负担的考虑,为了压低向同学们收取的校车费用,就租用旅行社大巴作为上下学的工具,未能实现校车的专职化。这些校车虽然符合安全标准,却没有向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提交书面申请和证明、取得正式的校车使用许可,不符合国务院《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的要求。不过该条例没有对校车是否专制化做出明确规定,如果有关学校可以和校车服务提供者签订校车安全管理责任书,明确各自的安全管理责任,落实校车运行安全管理措施并将校车安全管理责任书报县级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备案,此种运营方式也不失为一条新路径。

校车的收费情况不统一固然有各校具体情况不同的因素存在,也折射出了当前校车运营缺乏政府经费支持的事实,校车运营是否要为学校带来额外收入的争论不断,个别学校通过抬高价格寄希望于校车为校职工带来福利,而纯公益运营的校车则委实缺乏对学校改进校车服务的激励机制,一些学校相关人员反应了校车运行入不敷出的尴尬处境,校车运营缺乏激励机制,学校自然缺少办好校车、真正为同学服务的动力。

由于以往的校车安全事故多发生在城乡结合部及农村,我们项目组也深刻意识到这里是校车安全问题更为严重的所在。对于城乡结合部及农村的状况,我们项目组给予了更高的关注。经过对绿园区中小学校车状况的实地调研,我们发现该地区的校车安全问题的确令人堪忧。

1. 校车质量差,多为临近甚至超过报废期限的车辆

在我们调查的位于城乡结合部和农村的10所中小学中,仅有3所学校拥有校车,其余学校学生的上下学问题都由自己解决。和城区内的校车相比,这里的校车要明显破旧许多。我们从高年级学生那里了解到,从他们入学起,学校就使用这批破旧的校车。而且学校周围的居民还告诉我们这些校车本身就是学校买来的二手车。虽然校方不愿透漏校车的使用年限和保养状况,但我们通过资料了解到国家规定营运车辆的使用年限为八年。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中小学的校车实际是在违法营运。更为严重的是,这些破旧的校车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对学生的生命安全构成无法预知的威胁。

2.校车管理混乱,存在校方与私人勾结的状况

该问题在农村极为严重,农村的中小学没有归学校管理的专门校车。在校学生多为附近村镇的孩子,居住地也更为集中。很多学校的领导利用自己的私人关系联系私家车来接送学生上下学,这样校方和个人都有利可图。这种私家车充当校车的方式在农村地区大行其道,颇受欢迎。但是,如此一来,真正的受害者正是那些乘坐校车的孩子和以为自己得到了方便的家长。私家车充当校车完全以营利为目的,他们不加节制地增加载客量,超速行驶以赢得更多的时间,不接受任何相关方的检查,车上不具备规定的安全设施。现实中那一起起被我们所熟知的、并深深痛恨的校车安全事故,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以上管理混乱的“校车”造成的。

3.基础设施落后,校车运行环境欠佳

我们经过走访调研发现,城乡结合部及农村的基础设施与城市相比相距甚远。最明显的表现是道路质量很差,特别是在农村。车辆行驶途经的路段以土路和石子路为主,而且十分狭窄,几乎难以实现车辆并行,沿途又有很多土坡,凹地,因此,道路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同时,农村远离城区,受交通规则的约束较小,司机开车随意性很大,没有规则意识,车速很快。校车司机本身就不具备很高的素质,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驾车,使得农村校车安全事故频频发生。

面对种种严峻的问题,经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其内部隐藏的原因在于城乡结合部及农村的资金较城市来说严重短缺。原本就不充裕的资金用在农村教育上的就少之又少,更不用说是校车投资。那些小规模的学校无法自力更生,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校车资源。其实对这些城乡结合部及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来说,资金是造成现状最主要的原因,它不仅制约了学校校车的质量,还必然导致了道路建设的落后状况。除此之外,管理因素是该地区校车安全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校方贪图钱财与私人勾结通过违法校车营运中饱私囊,对学校秩序管理和学生安全置之不理;而地方政府更是将注意力集中在有效益的地方工厂、企业上,对中小学教育漠不关心,至于其学校内部的校车安全这样细致的问题更是无暇过问了。所以,城乡结合部及农村的校车安全情况才会具有如此多的问题,才会发生那么多起令人伤痛、惋惜的校车安全事故。

校车,被称为是通往春天的道路。然而,现实中这条路上却充满了黑暗与陷阱。我们项目组会继续调研,深入研究,探寻解决校车安全问题的对策,让孩子们在阳光下走向春天。

参考文献:

[1]《校车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17号

[2]薛亚培.《交通部发文严查校车服务及备案,〈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实施不乐观》,《商用汽车新闻》,2012年第27期

[3]黄裕.《〈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出台,各方失望大于欣喜》,《商用汽车新闻》,2012年第13期

[4]肖宝华,兰侨成.《校车事故中的学校责任问题分析》,《中小学管理》 ,2012年05期

[5]一水.《校车安全,重在责任》,《交通与运输》 2012年03期

篇4

1 常见护理安全隐患及原因分析

1.1 护理质量管理体系:护理质量管理体系是护理安全的核心,相关隐患包括管理制度不完善,业务培训不到位,设备物资管理不善,质量监控不力,对护理人员缺乏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对病人潜在的护理安全隐患缺乏预见性,护理文书书写缺乏规范性,以及护理人员配备不足、医护比例失调等。护理管理人员的年轻化,导致安全管理经验缺失;护理安全管理制度的缺失和不完整,对相关危险因素没有分析和改进,从事故、差错中寻找根本原因的较少,罚而不改,发生不安全事件后责任只落实到个人的做法,使当事人及当事科室采用消极态度应对,采取隐瞒等方式,使安全隐患不断,最终导致更严重的差错。

1.2 护士自身存在问题:由于护士疏忽大意,责任心不强,不认真履行职责,不执行规章制度和护理常规,违反操作规程,擅离职守,观察病情不仔细,各种处置不及时;缺乏法律知识,自我维权意识不强,护士未经执业注册便从事护理工作;护理人员指导病人自护方法欠妥,造成健康损害;侵犯病人的自由权、知情同意权、隐私权、生命健康权以及名誉权等;低年资护士增多,导致技术操作熟练度低,经验不足,协作精神不强,工作责任心不够等,都可能对病人的安全构成威胁。

1.3 病人行为因素:护理工作是一项护患双方共同参与的管理活动,护理工作的正常开展,有赖于病人的亲密配合与支持,若病人心理承受能力差,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极易产生焦虑、恐惧、心烦意乱、忧心忡忡等心理现象,从而不信任医生、怀疑医生诊断有误等,产生护理隐患。病人的求医动机和行为,对病人能否与医护人员密切合作、积极参与疾病治疗具有重要影响。如果病人明白自身的病情并与医护人员充分合作,医疗过程中实际效益将大大增加。若病人有冒险行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或采取不合作态度(如自杀、自残等),老年病人及婴幼儿因视、听、触觉等感知能力差,会增加医疗不安全因素。

1.4 设备、设施因素:在医院系统中,医疗设备运行及医疗服务实践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有人员、设备、服务都存在着风险,例如:手术时使用的电刀、电极板灼伤病人;呼叫系统突然故障而延误病人抢救;地面湿滑致病人跌倒;设备、设施不能满足病人需要,曾有报道,某医院护士连上3次胃管均脱出,结果经调查,并不是该护士有技术问题,而是这批胃管本身存在质量问题等。

1.5 医疗服务中影响护理人员的安全因素

1.5.1 生物污染: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经常接触病人的体液、血液,以致罹患医院感染以及感染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疾病。常见感染途径:(1)锐器刺伤;(2)呼吸道吸入及皮肤黏膜损伤;(3)无保护接触病人体液、血液等污染物,长时间停留在污浊的环境中。

1.5.2 空气污染:(1)手术室使用的麻醉剂,可呈气态弥散于空气中吸入,也会吸入大量病人吸入后排出的麻醉废气。麻醉废气致癌、致畸及影响发育等问题已得到普遍关注[1]。(2)紫外线。医用250 nm的紫外线能使空气中的氧分子分解成臭氧起到杀菌作用,而臭氧是强氧化剂,能破坏呼吸道黏膜和组织,眼睛暴露其中,可引起急性角膜结膜炎。(3)化学消毒剂,少数有致癌、致畸作用,一些挥发性消毒剂对黏膜有刺激作用。

1.5.3 光、电、声、射线、药物污染:如激光不仅对眼睛、皮肤有损害,还会引起反射性烧伤、错误照射等其他并发症;医疗仪器发出的报警声、电流振动等噪声可引起护理人员头痛、听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而出错;长期接触X线防护不当,大量照射可对人体造成多种损害,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造血功能低下甚至诱发肿瘤,致胎儿畸形;电切时产生火花易发生烧伤;细菌毒素类药物通过皮肤或呼吸道进入人体,其毒副作用主要有骨髓抑制、致畸、致癌等严重后果。

1.5.4 身心损害:对护士工作压力源的研究显示,一方面因护理工作责任大、技术操作多、工作不规律、工作负荷重,为病人提供护理的时间不够,服务对象的刁难、病人病情危重等;另一方面还存在病人对护士的利用、暴力事件以及性骚扰现象,缺乏组织及同行支持等使护士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另外,工作量大,严肃紧张的工作环境,技术业务的日新月异,势必会加重他们的心理压力,高强度的压力使其产生心身耗竭综合征。

2 护理对策

2.1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及护理质量检查与考核制度

2.1.1 健全制度保障护理安全:护理管理者以完善护理安全制度着手,如通过制订专科护理安全防范制度、差错事故管理报告制度、制订差错事故处理预案流程,护理差错隐患自查登记制度、新药信息传递制度等,保障护理安全。

2.1.2 护理安全管理注重前馈控制:医院成立护理安全组织,行使安全巡视检查与教育指导职能,预防各种护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把各种不安全的因素控制在实施护理措施之前,控制在护理技术操作之前,控制在下一次护理过程之前,消灭在本次护理过程之中,从而达到护理安全的目的,已形成了护理界的共识。针对医院护理安全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规范护理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建立三级护理安全监控网,即护理部-护士长-安全监控护士,逐级收集护理危险因素,每月组织护理安全讨论1~2次,就现存的及潜在的安全问题进行讨论,提出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并组织定期检查,做到每周各科室自查,每月重点抽查,每季度护理部综合检查,并将结果通报,检查中发现违规、违纪等现象,视情节轻重做出相应的处罚。

2.1.3 强化护理质量“零缺陷”意识:护理质量管理的主要手段是进行护理缺陷控制,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是减少护理缺陷的发生。通过缺陷控制,使医疗护理过程中各环节可能发生的问题降到最低限度,从而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质量“零缺陷”是现代质量管理的最高要求,即要求第一次把工作做好,不做重复工作,实行自我控制、自我改进。如果护理工作达到“零缺陷”就可能预防和杜绝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

2.2 加强法律学习:护理安全与法律法规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护理人员法制淡薄而发生的护理缺陷或纠纷时有发生。护理人员应学习法律知识,特别是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等与护理人员关系较密切的法律知识要有所了解,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还可聘请法律顾问为护士上法制课,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增强护理人员的证据意识:(1)护理记录完整、齐全、准确。(2)尊重病人的知情同意权,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及可能出现问题承担风险的义务。(3)医疗用品符合要求。(4)完好封存现场。

2.3 重视专业理论与技能操作的培训,规范护理文书书写:对低年资的护理人员加强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技能培训,加强青年护士规范化培训和继续教育,鼓励护士参加自学考试,选送年轻护理骨干外出参加各类学习班、进修班,不断拓展其理论水平,以了解国内外的新知识、新动态、新理念。针对护理记录存在过于简单化,主观判断偏多,内容质量不高,重点不突出,内容不严谨,以及为了应付检查,重新抄写、涂改,破坏了记录原始性和真实性的现象,护理部组织护士学习并掌握护理文书的书写方法、规范和要求,建立护理文书质控组,构建由护士长、护理骨干、专职病历监控员组成的护理文书质控网络,实行护理部,科室二级负责制,使护理文书的质量控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做到各司专职,各负其责。

2.4 合理安排人力资源,维护护士心理健康:临床70%的治疗、护理、生活服务是通过护士来完成的,在护理人员少,工作任务重时,就会导致超负荷的工作,引起心烦、乏力、急躁和焦虑情绪,影响其心理健康。因此应重视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在管理过程中运用“以人为本”原理,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实行弹性排班,合理安排公休时间,缓解护士压力,减少身心损害;营造“尊重护士、爱护护士”的良好文化氛围,同事间关系融洽,团队协作精神强,努力培养一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和具有“慎独”精神及善于调控情绪的高素质护理队伍,有效地提高护理质量。

2.5 形成高危防范机制促进护理安全成效:通过调查分析出高危因素防范要点,对高危人群重点教育、高危环节严格控制、高危时段不忘警示,对主观意识过强、安全意识淡薄、法制观念不强的高危意识予以矫治;利用各种规范醒目的标识起到提醒和警示作用,增强护士的风险意识,加强防范,降低意外事件发生率。

篇5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护理工作是一门实践性、连续性很强的学科,香港医院管理专家认为:任何临床活动,即使是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临床活动,都有危险[2],因此提高护理的安全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永久性课题,也是衡量医院管理水平、护理质量高低的标准。本文通过从护理人员、管理者及患者家属方面进行分析影响护理安全因素,探讨相应防范措施,以减少或杜绝不良事件的发生,实现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1 护理安全隐患原因的分析

1.1护理人员因素

1.1.1护士的法律意识不强,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护士在校所受的教育和在职教育中缺乏法律知识教育,在临床工作中护士往往只重视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而忽视潜在的法律问题。如:患者的隐私权,患者的知情权等没有在思想上产生足够的重视,往往会导致与患者产生冲突。在实际护理过程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证据意识,忽视证据的收集和管理。

1.1.2护士的综合知识水平、综合素质不高

1.1.2.1对护士教育培训不足,主要表现在仅注意护士的工作完成情况而忽视护士的继续教育培训,职业道德培训及培训管理监督不力等,这不仅是发生纠纷的主要原因,也是对患者安全的最大威胁。

1.1.2.2专业技能不熟练,随着护理新观念,新技术的不断更新涌现,知识的不断更新,住院患者往往存在多种疾病,涉及到很多专业的医疗问题,这不仅对护理人员造成较大的压力,而且导致护理工作中技术风险增大,由于专业知识不够丰富,技术操作不熟练,容易发生护理差错。

1.1.2.3由于缺乏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护士在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中,角色转换困难,满足不了患者的身心护理要求,也不自觉地侵犯了患者的权益。

1.2管理因素

1.2.1护理人员的配置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 为满足社会对医护服务的需求,而加大了护士的工作量,而医院对护理工作重视不够,投入较少,造成护理人员不足。护理人力资源的缺乏,使护士超负荷从事繁重的工作,造成工作责任心不强,注意力不集中,环节质量无法控制,服务不到位,给患者带来不安全影响或隐患。

1.2.2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 质量管理体制是护理安全管理的核心,管理制度不完善,质量监控不力都是造成护理不安全的重要因素[3]。管理层不重视各种制度的建立健全,对患者存在的安全隐患预见性差,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执行的不完善是很多差错事故发生的根源,没有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导致差错事故的发生。

1.3患者及家属因素 由于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对医院期望值过高,如出现治疗效果不明显,就怀疑医生诊断错误,拒绝护理人员的安排及治疗,导致患者人为的护理不安全因素。

2 相关防范措施

2.1转变观念,提高护士的护理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重视在职护士的法律观念。

2.1.1在继续教育中广泛开展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聘请法律界的老师进行经常性规范培训,通过法制教育,引导护士学法、懂法、知法,依法行医,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广大护理人员从被动接受安全管理检查转变为为自觉维护护理安全,使全体护士认识到遵守规章制度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在实施护理行为的过程中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减少不必要的差错和纠纷。不断强化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让护士认识到违法的后果,加强责任感,使护士懂得自己该做什么,如何去做,从而维护了患者和自己的权益。

2.1.2定期对护士进行护理安全教育,围绕如何有效保护患者和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分析有哪些不安全因素以及产生的原因,使护士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风险性,增强护士自律及依法护理的意识,使护士从被动接受安全管理的检查转变为自觉维护护理安全,严格执行护理规章制度及诊疗护理常规,准确履行自己的职责。

2.2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 护理人员要正确认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不仅要加强专业理论的继续学习,还要培养自己的操作技能,管理者千方百计为护士提供各种学习的机会并鼓励护士参加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拓宽护士的知识面,获得国内外的新知识、新动态、新观念。在医院内每季进行三基考核,专业技术操作考试,对护理人员的成长进行动态观察。开设礼仪规范培训班,保证全员参加培训,并制定了各种岗位的规范语言,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管床护士每天通过与危重患者家属交流,弥补护士沟通不足,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护士还要有侧重地学习心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提高与患者的沟通能力。

2.3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改善超负荷工作状态 护理管理者要根据每个科室的具体情况,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护士长对排班模式可以进行尝试性改革,根据不同时间段护理工作量的变化,动态安排人力资源,中午班、夜班要增加人员,医疗高峰时要实行弹性排班制,当天的突发事件发生或重患者的抢救都可以实行动态排班,多种方法解决护士的超负荷工作。

2.4建立和完善护理安全管理相关制度,创建护理服务的证据系统 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重点在于发现体制上的缺陷和漏洞,制定确保护理安全质量的标准,健全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规范护理纠纷的处理和索赔,科学地分担风险,更好地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质控小组要加大监控力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处理。加强夜间查房工作,系统地观察护士自律性。定期开展护理安全讨论会,对容易发生护理缺陷与差错的工作环节进行分析讨论,提出整改措施。平时形成分级督促制度,发现违反操作规程与奖惩年度考核挂钩。在对护士执行规章制度操作流程的同时,必须加强证据的收集和管理,创建护理服务的证据系统[4]。规定对一些关键操作、创伤性的护理操作,不管患者是否选择都要在有关记录上签名以示知情同意,重要的告知教育内容要在护理记录中体现。 建立各科管理手册,在工作中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安全是人的基本需要,同时也是护理工作的基本要求。抓好护理人员的安全教育,排除隐患,减少护患纠纷,不断提升护理质量,使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以切实为患者提供安全、放心、满意的全程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潘绍山.现代护理管理学[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349.

篇6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360-02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对护理工作的安全性要求也更加严格。实习护士护理安全是指病人在接受护理的全过程中,不发生法律和法定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2006年全国共发生9800余起严重事件,医院经济损失2亿元[1]。这些现象从一侧面反映了医患之间的不和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医患双方都存在明显的风险及不安全因素。我们面对严峻的挑战和压力 ,护理管理者必须将护理安全质量管理放在首位,如何采取有效防范措施,把护理隐患降到最低限度,提高护理安全管理,防止医患纠纷,是需要护理管理者探讨的严峻课题。

1 实习护士护理安全隐患存在主要原因

1.1 管理隐患 管理不力、要求不严,监控不严,制度不落到实处,护理人员分工协调不当。

1.2 护理人员素质隐患 对病人护理不周,服务态度差,言语冲撞。有章不循,违反制度或技术操作常规。依赖陪人、护工、实习同学,工作责任心差,观察不细,粗疏。情感受挫,情绪波动失控,注意力分散,错误用药或执行医嘱。比如和家人或同事闹矛盾等,情绪有波动,做事心不在焉,这是导致差错发生的最大隐患,差错的发生有时就在几秒钟,一闪神之间。

1.3 技术隐患 业务知识缺乏,经验不足,技术水平低或不熟练,操作失误或操作错误均给病人造成不良后果。如对急救设备不会使用,使抢救不得力。

1.4 环境与卫生隐患 医院的基础设施、病区物品配备和放置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如地面过湿、过滑致跌伤、床旁无护栏造成坠床,热水瓶放置不当致烫伤。环境污染所致的隐性不安全因素,如由于消毒隔离不严格等造成院内感染。

2防范措施

2.1 更新管理方法 (1)护理部严格依照规章制度管理,重新细化安全考核标准,注重流程中的督察力度,组织定期检查、随时检查、重点检查、滚动式检查、堵塞漏洞,防范缺陷。(2)护士长管理从细节开始,构建严谨有序而又充满活力的护理单元,利用晨会、交班会、例会等评析护理工作中的得失,设想某种不周可能导致的后果。(3)每位护士明确护士的法律责任,严格依法执业,持证上岗。熟悉病人享有的权利,明确护患关系是一种法律关系及护理带教中的法律责任问题。

2.2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的识别准确性 健全与完善各科室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在标本采集、给药、输液、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中、后,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完善关键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建立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的制度。

2.3 提高用药安全 高浓度电解质制剂等高危药品,必需单独存放,醒目标志。对药名、剂型、外观等相似相近的药品具有识别技能。注意药物配伍禁忌,预防输液反应。

2.4 提高病人满意度 加强护患沟通:沟通也是一种护理,是保证护理服务质量的关键措施[2]。护士必须意识到护患沟通的重要性,根据病人性别、年龄、受教育的程度,采取恰当的方式与病人进行有效沟通和健康宣教。提高病人及家属对护士的理解与信任,减少和避免纠纷发生。

2.5 提高护理风险识别能力

2.5.1 建立科学的护理风险管理系统 建立不良事件、压疮预报制度,不管是否受到伤害,都要鼓励护理人员及时上报安全隐患,以期在第一时间采取补救和整改措施,如隐瞒不报,则按相关规定实施惩罚。

2.5.2 善于发现潜在的风险因素 在工作中强化对识别疾病、护理操作、用药、意外事件中的风险能力外,对有可能引起意外的任何设施、用具都具备戒心,如车辆的刹车、吊杆、氧气、门窗的安全、床栏功能完好等。

2.5.3 发挥患者监督作用 护士可能由于工作繁忙忽视某些不利于护理安全的行为,或由于某些习惯而忽略其危害性,但患者能够发现护士发现不了的危险因素。因此,我们加强护患之间的交流和健康信息传播,提高病人的卫生信息拥有量,增强其发现问题、提出疑问的能力,为预防不良事件发生赢得机会和时间,提高管理效率。

2.6 培养学习型护士,规范护理行为 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护理专业水平,提高对高危病人观察能力。

篇7

[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12(c)-0180-03

护理安全贯穿于护士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是反映护理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1-2]。护理工作的安全隐患与护士法律意识淡漠、违反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护理专业理论知识薄弱、技术操作不熟练、缺乏责任感、工作粗心大意、缺乏人文关怀、没有做到以人为本、健康教育落实不到位等有关。2012年5月本院急诊输液室对出现的常见护理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并提出整改措施,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与业务培训,提高护理行为质量,收到良好效果。

1 输液室护理安全隐患问题

1.1 环境问题

门诊输液大厅患者多,流动性大,输液之前护士报患者姓名,患者存在未听清便应答,容易导致液体输错。输液室病种多,输液人次高,护士少,对护理工作带来困难,出现忙乱现象,并易引起护患纠纷。

1.2 医嘱问题

医嘱与患者实际情况不符多是因为医生未能认真把关,患者使用他人医保卡导致处方上患者信息与实际患者信息不符,如姓名、年龄、性别等,甚至可导致小儿处方药剂量过大等情况。另外,由于药品更新,药品种类增多,经常出现一种药物存在多种剂量与剂型,导致发药错误,引发输液室护理安全问题。

1.3 患者因素

患者医学知识缺乏,擅自调节输液速度,输液过程中擅自更换输液椅,易引起漏输或输错液体,造成患者出现不适症状。部分患者不遵守皮试试验规定,有未做皮试或擅自离开观察区,可导致药房已发药并盖皮试阴性章的情况。有的患者擅自带走输液、丢失病历或药品清单,使用间隔时间超过24 h等。

2 实施措施

2.1 严格查对制度

接收护士接到患者递给的注射单和药物时,要严格核对患者姓名、年龄、性别。核对医嘱(如为青霉素类药物需核实是否需要皮试,是否做过皮试、什么时间做皮试),根据注射单核对药物剂量、剂型、批号、号牌等。本院实行配药、输液、接瓶、拔针签名负责制。在接瓶时,护士应在接药单上签上姓名、试剂,拔管时护士应核对巡视卡上的瓶数,与患者核对无误后在注射单上签名。以杜绝输错液体或漏输液的护理差错发生。

2.2 护士长灵活调配人力资源

护理人员的安排非常重要。护士长需根据门诊不同季节护理工作需要量,动态调整护士排班,并以优化组合为原则。合理配置医护人员,可以有效避免患者过多、排长队引起的忙乱现象,并缓解护士疲劳状态,有效提供护理人员工作效率,避免由于注意力松散判断失误而出现护理缺陷。

2.3 严密观察,加强巡视

巡回护士需要对患者的特殊用药、更换液体、拔针时间做到心里有数,及时巡视观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年龄,药物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调节输液速度,并做好用药指导,尤其是特殊用药,如护康液、垂体后叶素、硫酸镁、硝酸甘油等,护士一定要交代患者不要自己调节输液速度,并说明原因和后果。巡回护士需根据用药情况及时换药拔针。如有需要更换座位的患者,护士应进行适当的处理。在输液前告诉患者有几瓶液体,请患者输液过程中不要擅自换座位或离开座位,如果换座位一定要将未输完的液体带走。拔针时核对输液卡瓶数并签名,同时询问患者挂了几瓶,还有没有液体,确认无误后方可拔针。

3 讨论

3.1 安全隐患因素

随着药物品种的增多,有很多药物化学名、包装等非常相似,在进行配药过程中很容易造成药物的混淆,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后果[3-4]。有些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忽视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在工作中与患者沟通能力差,解释不到位导致患者误解[5]。门诊患者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流动性大,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对护理人员要求高,且自身缺乏医学知识和常识,对疾病认识不足,不配合治疗和护理,从而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6-7]。

3.2 管理措施分析

3.2.1 教育护理人员树立法制观念 养成遵纪守法、以患者安全为第一的行为习惯。加强监督管理,严把质量关严格执行医嘱,发现医嘱有疑问及时与医生联系,然后再根据病情、药物性质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做到准确无误。

3.2.2 严格配药程序 患者取药后交给护士,配液护士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排查液体的不合格因素,如液体变色、混浊、沉淀、絮状物等,确保液体安全才可进行后面操作[8-9]。

3.2.3 加强输液患者的巡视 门诊输液患者基本无陪护,要加强巡视,一方面及时为患者更换液体、观察病情变化,另一方面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有关疾病健康教育,及时阻止患者自行调节输注速度。巡视后在巡视卡上记录巡视时间并签名。

3.2.4 规范服务言行,提高服务水平 加强对护士的职业道德教育,并进行业务培训,提高护理水平。临床工作中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换位思考,对患者的态度和蔼,语言亲切。进行操作时说明护理操作的目的、注意事项、用药名称、不良反应,及时处理患者问题,对其合理要求尽可能满足。

3.2.5 定时进行反馈 通过交班会、周会、护士长会、护理质量研讨会等多种形式随时查,随时反馈,逐级反馈。建立质量反馈登记,将工作中易发生的差错记录下来,进行汇总,组织讨论,提出整改意见,及时改进工作[10-12]。

3.3 实施效果

本科成立输液管理小组、服务品质小组和药物管理小组对静脉输液各环节进行把关和监督,对输液室护理安全风险事件进行归类分析,分析护理安全事件发生的风险因素、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分析护理安全事件发生率、护理质量提高程度和患者满意度。同时,提高了护士的沟通能力,通过对患者及家属及时的健康教育,对预防护理纠纷、消除护理工作安全隐患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对本院2012年5月~2013年4月急诊输液室患者进行患者满意度情况调查,采用李克特满意度问卷调查表[13]进行调查:分为5个等级,“很满意(5分)、满意(4分)、一般(3分)、不满意(2分)、十分不满意(1分)”的分值。总满意度=(很满意人数+满意人数)/(总人数)×100%。采用匿名自填问卷调查,由专人负责,研究人员不在现场,保证筛查的保密性和真实性。派发问卷前先向患者解释研究目的、意义,根据实际情况和主观感受自我评定,以不记名方式分别在20 min内独立完成,并当场回收。发出问卷536份,有效问卷500份,问卷有效率93.28%,患者满意度为96.87%。结果显示实施调整措施后的护理安全问题得到解决,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实施有效的护理安全管理,加强护理环节质量控制,从安全措施、服务质量、技术操作等各个环节的监督检查,认真做好每个护理环节的质量控制,对安全隐患加以纠正,可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保证患者的安全,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李玉蓉,梁克清,刘澹露.浅谈输液室护理安全管理与防范对策[J].吉林医学,2011,32(7):1396.

[2] 何桂梅,呼延宁,司晓茹.浅谈输液室护理安全工作及安全管理[J].社区医学杂志,2011,8(15):54-55.

[3] 詹宪玲,孙明.儿童输液室护理投诉原因分析及防范[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256-257.

[4] 姜丽娟,崔秋霞,崔扬红.门急诊输液室护理投诉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9,9(6):57-58.

[5] 张淑新.中药湿热敷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3):122-123.

[6] 陈丽芳.门急诊输液室护理安全隐患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9):47-48.

[7] 张自力.门诊患者保存输液药品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病案,2013,10(1):76-77.

[8] 杨文都.安全管理在输液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2):269-270.

[9] 张连辉,杨志敏.精细化管理在输液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12,26(6):552-553.

[10] 张清英.护理风险管理及防范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23):72-73.

[11] 邵桂花.护理投诉36起原因分析与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3):110-111.

篇8

【关键词】老年安全隐患护理管理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及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心内科住院患者中老年患者比例逐年上升。患者的安全也迫在眉急,所谓患者安全指患者在接受医疗护理过程中避免由于意外而导致的不必要的伤害,主要强调降低医疗护理过程中不安全的设计,操作及其行为[2]。而心内科老年人的特点无论在生理,心理各个方面有其特殊性[3],疾病的本身及外界环境的干扰,严重威胁到其安全性的问题。对于这一特殊高风险人群,分析住院期间存在的安全隐患,找出影响安全因素,提出减少,甚至杜绝安全隐患的对策,对防治疾病的发展,促进疾病的康复,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减低患者的医疗成本,减少医疗纠纷有着重大的突破。

1 临床资料

2010年12月至2011年11月其中240例男性180例,女性69例,年龄40-96岁,平均年龄73岁,心内科主要病种为冠心病,高血压,急性心梗,心律失常,病窦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心肌炎,心肌肥厚,心包填塞等。合并其他的疾病有糖尿病,前列腺增生,肺心病,肾病,慢性支气管炎,脑梗塞。主要通过四种途径给药,1种是口服药,心内科口服药最多,且较复杂,形状相差甚少,不易辨认,220例(91.6%)患者都要口服药在,231例(96.3%)静脉给药,最主要讲究的是滴速及推注的速度,我科大多用的是输液泵,输液调节器,27例(11.2%)是外用药即肛塞,外敷等。是皮下注射。39例患者是第一次入院,入院除了疾病因素外,还因患者自身年龄及多脏器官功能减退自理能力受限而入院的。

2 安全隐患的现象及原由

2.1跌倒,坠床 其危险因素有:平衡失调及步态紊乱,疾病因素,药物因素,环境因素感觉功能障碍,本组老年人有2例是跌倒及坠床,其中1例是夜间有护工陪伴睡着了,病人坠床导致头部前额受伤逢6针,另1例是上厕所时有家属陪同步态不稳而跌倒,致眼部上方破损逢10针。所幸的是两位患者均无其他部位受损。

2.2 患者依从性差,干预治疗 本组3例患者在给药过程中自行断氧,两例护士及时发现予以更正,另一例因延误吸氧,导致胸闷症状加重,经医生及时处理后其症状缓解。两例患者因补液时间较长,自行调整扩张血管药物的补液滴速,在巡视病房时发现及时,未造成不良后果。本组还有4例患者漏服自备降压药,导致血压波动,责任护士了解后及时补服。还有1例患者少服降糖药,他说平时在家也是这样吃法,经护士及时发现且耐心讲解后患者方可听从。还有1例装起搏器的患者,手术后的当天不听护士劝告下床上厕所导致起搏器电极移位。

2.3 缺乏预见性护理护理干预滞后 一例心功能三级的患者因用力排便而导致心衰加重,经对症处理心功能有所改善。还有一例患心肌梗死的患者因床边排便出现休克,即时发现迅速抢救而挽救了病人的生命。

2.4 外出检查,转运计划不周全 一名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做空腹B超,因等候时间过长而发生低血糖反应,及时服了备用的糖果。有1名患者因等候时间长而不满,上诉院办。另1例从急诊转运至ccu的患者,刚到病房准备挪病人时就出现神志不清,呼之不应,经全力抢救病人才脱离危险。

2.5 年青护士过分依赖仪器及家属, 输液泵输液存在安全隐患,本组1例患者在推注硝普钠时,一名年轻护士未及时启动“开始”键,液体输入中断等。另一例则是抢救病人使用甘露醇静滴时叫家属看好滴到一半时叫护士,结果输到2/3时才被护士发现。

2. 6 药物的不良反应对老年人造成的伤害有报道60岁以上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为其他年龄组的2.5倍[4]。常用药物反应有刺激性干咳性低血压,精神症状,尿潴留,肾毒性等。本组1例冠心病患者服用依那普利后出现刺激性干咳。

3 对策

3.1做好入院评估根据病情轻重,缓急将病员安置ccu还是普通病房,普通病房又分离护士站近还是远,以便及时观察病情及抢救,提高医护人员对患者识别的准确性确保所执行的护理过程准确无误。加强重点区域及重点时间段的管理。有关报道:3%--5%老年人跌倒与性低血压及饭后低血压,药物相关性低血压有关[5]。临床发现,沐浴易发生头晕,地湿滑,易滑倒,因此我可结合其特点规定对每位入院病人进行评估,护士注意既往史,主诉及代诉情况。自理能力,有无视力障碍及跌倒史等,给予身份识别带及警示牌。根据分值入高危监控及次高危监控系统。并建立三级网络。夜间熄灯时留地灯,厕所安装扶手,行动不便及生活不能自理的嘱咐陪护,无法陪护者让家属签字,以免发生不必要的纠纷。尤其是节假日及中午加强护理人员来协助工作。加强防范。

3.2做好药物护理老年人由于生理病理因素的影响,出现服药能力下降如漏服多服等现象,常用药的类型:抗高血压 强心 抗心律失常,安眠药,降糖药,抗凝药等.服镇静药时易引起头晕嗜睡 精神萎靡,降压药易出现性低血压,起床及改变时动作宜缓慢,我科已建立起床三部曲,第1睁开眼时在长床上躺2分钟,第2步呈半卧位在床上躺2分钟,第三坐起在床边坐1分钟。还有服用降糖药物及抗心律失常的药物要严密观察其药物的不良反应。

3.3做好出科检查的准备工作对病情危重的及预后有不利影响的隐患最易致医疗纠纷的患者,我科已建立危重病人转运交接单,外出检察前护士对病人进行评估,适宜的方可由护理人员外出,反之则有医护人员陪往,并准备好应急情况下所需的物品及药品,人员准备,必要时与相关科室沟通,保证患者随叫随到.。

3.4落实好护理操作流程,规范等级护理巡视制度及交接班制度.使用输液泵做好床边交接班,经常巡视病房,严格控制输入液量及其速度,如护士只是依赖仪器而没按要求准时巡视可导致不安全的情况发生。因此要提高护理人员业务素质及操作技能是提高护理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

3.5心理健康指导,加强沟通减少患者违医行为 治疗过程中患者不遵医嘱造成的安全问题屡见不鲜,多数心血管病均不易治愈,常反复发作或需更长时间治疗,给患者造成较大的精神压力及经济负担,加上家属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部分病人失去了战胜疾病的信心,甚至产生不配合治疗的行为。我们应积极让患者及家属参与护理及治疗的过程。形成主动护理与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护理工作模式,运用语言,案例给患者足够的心理支持,缓解他们的心理冲突,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7]。同时护士要善于观察患者的不良情绪,提前做好心理护理,消除不利因素的产生。

参考文献

[1] 潘沼山 孙方敏现代护理管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1:349

[2] 刘丽杭 党勇患者安全的概念与措施,中国医院管理,2005,25(12):20

[3] 李霖志 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J]实践医学杂志,2001,14(2);142-143

篇9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499-01

在急诊科的日常工作中,患者的转运过程是非常常见,院内转运无论是设备还是人员安排都明显不足。因此,“相对安全”的院内转运其实存在很大的风险性[1]。院内转运是指患者因各种需要,在院内各个科室之间进行的必要转运过程,最常发生在急诊科与其他科室之间。然而在院内转运过程中,急诊患者由于资料资源的短暂缺乏[2]及外周环境的突然改变,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本文对院内转运过程中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措施。现报告如下。

1安全隐患及原因分析

1.1病人本身存在的不安全因素。①病情不稳定 病情危重的患者,多有复合性外伤,多脏器衰竭,病情不稳定,在转运过程中随时发生病情恶化,影响安全转运。②病人有特殊的治疗措施所带来的不安全因素 ,危重病人有多种特殊治疗措施,如携带氧气,气管插管,留置静脉通道等,在转运过程中管道容易扭曲、滑脱和移位,给病人的治疗带来不良的后果,影响安全转运。

1.2门诊检查、入院前交接、查对不严导致的安全隐患:①接错病人检查申请单、入院证,由于急诊病人床位相对无固定性,医生开出医嘱后容易在病人迁床、神志不清时核对错误;②电话联系入院科室错误;③入院前对临时医嘱漏做或未及时执行。

1.3入病房前抢救记录不及时、短缺、不连贯引起的安全隐患:①护理记录与医生记录不一致、病情变化及突发事件记录不及时;②忽略了记录的限时性,挽救患者时,来不及记录,过后只补记用药及抢救过程,抢救后患者的病情未及时记录;③急诊检查的各种标本,吸氧、心电监测的时间等在记录上不及时、不完整,这样容易使患者在治疗、收费等方面有怀疑。

1.4病人转运途中的安全隐患:护送途中病人管道脱落、坠床、跌倒等,主要是入院前护士对病人情况评估不足,护送途中未仔细观察病情,未及时处理突发病情变化而引起。对神志不清、烦躁不安、运送途中为采取安全防范措施或因平车、床铺、轮椅故障至意外情况出现。

1.5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不够引起的安全隐患:未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交代院内转运过程中会出现的病情变化,将很容易导致患者误解、不满。

1.6入院后交接存在的安全隐患:交接班制度不完善,运送医护人员和接收科的医护人员床边交接不严密细致,使接收科的医护人员不详细地了解病人的病情、治疗护理措施、心理状态等。使下一步的治疗护理措施缺乏依据信息,措施欠合理有序影响治疗护理效果而影响了安全转运。

2防范对策

2.1加强急救搬运技术人员的组织管理。加强医护搬运密切配合,使整个转运过程环节不断档,每个岗位不错位,急救转运同步进行,随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保证了病人安全转运。

2.2规范病人交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①严格执行“送入院制度”②加强运送途中的管理;③强调急诊抢救过程;④以腕带作为身份识别标志。

2.3提高急救搬运技术。为安全转运打好基础,护士长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急救搬运技术培训、形式有业务讲座、外出参观学习、模拟人操作示范训练、考核、竞赛等。从而熟练掌握了各项急救搬运技术。

2.4转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院内转运病人时,转运前要认真检查病人携带的各种治疗管道连接是否紧密,静脉用药有无渗漏,途中是否够用,留置气管插管者要标明深度的刻数,必要时记录,防止移位等,同时依据不同的病种备用不同的急救药品和设备以及转运工具,保持功能良好。

2.5加强运送途中的管理。维持生命体征平稳,当确定转运病人时,搬运要求动作准确,并做到轻、稳、快,避免震动。转运过程中医护人员始终守护在病人上身靠近头端位置,便于观察病人的面色、瞳孔、呼吸的变化等。途中应做的治疗护理措施不漏掉,保持各种治疗措施有效:如途中发现病情恶化和意外伤时要立即进行处理,并及时与有关科室联系呼救,以便得到及时的抢救。

2.6加强医患沟通。在转运前向病人或家属告之途中病人有可能发生的问题以免病人在途中出现意外情况时患方不理解所造成的医患纠纷影响了安全转运。

2.7加强同医生的配合、沟通。抢救时执行的口头医嘱尽量做到边抢救边记录,如来不及记录在记录单上,可先记录在草稿纸上,然后按顺序转抄,抢救后同参与的医生做好沟通,以免在补记医嘱上出现差异。

2.8建立交接流程记录。建立急诊患者安全转运登记本,完善交接班制度,转运患者时护送人员将病人运送到目的地后与接收科的医护人员共同安置病人,包括卧位、固定管道、吸氧等。然后进行详细的床边交接,包括病历的交接、转运前后和途中的病情、生命体征、用药情况、特殊治疗措施、病人的心理状态等。接收科的医护人员了解交接内容无误后进行接班记录,最后由双方医护人员签全名,即完成交接流程。避免了因交接班时出现的差错而影响了病人的安全转运。

3体会

在检查或住院过程中运送病人易导致生命体征的变化,造成不同程度的病情变化。我们通过认真探讨和分析急诊病人在转运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完善急救转运流程,能够有效地控制病情的恶化发展,维持了患者生命体征的平稳,顺利安全地转运到相应的地点,得到了及时而有效的确定性的治疗。

篇10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xisting safety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nursing.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our hospital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nursing safety hazard accidents occurred in recent years, to summarize cause potential safety hazard factors analysis, put forward the preventive measures.Results Nursing personnel ability is insufficient, lack of safety consciousness, patients do not match is the main factor leading to obstetric nursing safety hidden trouble woma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security risk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the quality of care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Key words:Obstetrics nursing; Safety hidden trouble;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当今人们对医疗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医院护理的好坏也越来越重视。所以为了更好地增加人们对妇产科护理的满意度,减少安全隐患,我们就我院在近几年来发生的妇产科护理安全隐患事故进行分析,找出可能影响妇产科护理中造成安全隐患的因素,并进行针对性的改革,具体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妇产科共有护理人员12人,均为女性,年龄20~43岁,平均(27±9.85)岁;学历:本科0人,专科5人,中专7人,其比例为21∶29;职称:2人为主管护师,1人为护师、9人为护士,其比例为1∶10∶21。

1.2手术室护理中的安全隐患

1.2.1患者的不配合 妇产科在医院内是比较特殊的科室,在即将分娩、分娩过程中、分娩过后是妇女最为脆弱的时候,产前她们担心自己会不会顺产,更为重要的是,她们多是第一胎,难免心里紧张,压力大。分娩中,一个孩子会不会顺产存在很多因素,如骨盆、胎儿、产道因素,产妇担心自己会不会顺产,以及分娩的痛苦让孕妇情绪更加紧张,从而导致胎盘早剥的发生,只能就地急诊剖宫产进行分娩,并且产后还会发生许多并发症。所以很多产妇在生产过程中存在不可预料的危险。无论孕妇处在生产的任何阶段都存在很多的危险,而患者的不配合的根本原因是护理的疏忽[1]。

1.2.2护理人员的能力不够以及其失职 从本医院的护理人员的调差中,我们得到专科5人,中专7人,其比例为5∶22∶5,可见大部分的护理人员都为专科,其所学知识及技能不够全面,对待突况应变能力缺乏,所以有可能导致对于突况的产妇不能及时治疗,导致医患事故的发生。医院每日收治的伤患比较多,而医院的护理人员数量有限,他们不能一一照顾全面,导致其在护理工作中存在明显的疏忽。也有很多的医护人员责任心缺乏,对于产妇的护理不够全面,就有可能导致某些疾病的漏诊,从而危及到产妇以及婴儿的生命健康。

1.2.3医院设备质量存在安全隐患 当前,部分医院的妇产科医疗设备并未按照国家规定购进,质量不合格,就有可能导致对产妇的检查与护理不够全面到位,有漏诊错诊的可能,对孕妇的治疗也不够到位,从而造成妇产科护理安全隐患的发生。

1.3妇产科护理安全隐患的防范对策

1.3.1加强对产妇的安全教育指导 定期给产妇培养一些有关产期的安全教育,使他们注意生活中的小细节,听从护理人员的安排,从而较少不必要的安全隐患。

1.3.2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以及责任心 妇产科的护理人员除了需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外,还需要掌握精湛的护理技能,熟练的护理操作以及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所以我们必须给护理人员定期上一些护理专业的课。我们同时要注意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培养,让她们对待产妇要有较高的责任心、爱心,从而减少由于护理人员的失职与护理水平低造成的安全隐患[2]。

1.3.3加强医院的基础设施 先进的、合格的仪器是诊断治疗疾病的基础,所以我们要根据国家规定购进适宜的医疗设备,减少误诊的发生,从而减少安全隐患。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数据资料用t检验,组间对比用χ2检验,P

3讨论

产科护理以成为人们越来越重视的护理方面之一,其护理的安全性关系到产妇与婴儿的健康。但是产科护理仍存在护理人员能力不足、缺乏安全责任意识以及患者不配合等安全隐患。本次探讨中我们采取相应的安全隐患防范措施,并且实施后,护理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都明显的提高,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现代的产科护理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科学、有效的妇产科护理管理模式是改变现状的主要方法[3],不仅能够提升护理质量,而且能够有效减少安全隐患,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