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科学与技术模板(10篇)

时间:2023-07-07 16:09:3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幼儿科学与技术,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幼儿科学与技术

篇1

大自然是美丽而神奇的,是一部真实、丰富的百科全书,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财富,它向幼儿展示了具体、形象、生动的学习内容,能够唤起幼儿对自然的求知和探索,为幼儿获得基础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提供了天然的场所。

教师以大自然、大社会为课堂,组织幼儿外出参观、春游、远足活动,积极带幼儿走出园门,让幼儿接触生动活波的生命世界。来到花园,幼儿与自己的小伙伴一起在花丛中捉蝴蝶,找蜜蜂,他们会发现每一片树叶都不同,每一朵花儿都绚丽,从而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来到田野,老师与幼儿一起在田间散步,一起来到菜园里,找找丝瓜、黄瓜,比比他们的不同;麦子成熟时,麦田里一片金黄,让幼儿看看麦子像什么?摸摸有什么感觉?找找麦穗里藏的是什么?在幼儿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也往往蕴藏着科学教育的契机。

教师以季节为线索,带领幼儿参观、游览、观察,引导幼儿感受由于季节变化带来的动植物变化、人们的生活变化等。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也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可以带领幼儿来到公园、来到田野,感受生命的美丽,看农民播种,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夏天是个多鱼的季节,带着他们隔窗观察下雨的情景,听听雨的声音,看看直的雨丝和被风刮斜的雨丝。带孩子到海滨戏水玩耍,采集形态各异的贝壳,探索贝壳的花纹和形状;和他们一起玩沙堆游戏,感知沙的特性。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教师与幼儿采集落下的果实和树叶,记录果实的名称和形状,开展“果实找妈妈”的科学小游戏,引导幼儿将树叶夹干,制作精美的书签。冬天带幼儿感知气温的不同和风的变化,观察、记录天气情况,以及风力与风向、温度情况,将天气预报与实际天气进行对比,掌握当地气候的明显特征。当幼儿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解除自然,与自然环境进行对话时,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被激发了,观察力、探究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 家庭中的幼儿科学教育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幼儿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成功 的家庭教育,离不开家园的密切联系和积极配合,在注重“资源共享”的信息时代,挖掘、利用家庭丰富的科教资源就显得极为重要。

家庭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是家长利用家庭教育的资源,在家庭生活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导幼儿通过自身活动,对周围物质世界进行观察、探索,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教育活动。家庭教育不同于正规教育机构实施的教育,它以亲情为纽带,渗透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遇物则诲,择机而教”是其最大的特点。幼儿可以全身心放松地进行各种探索活动,最大限度地解除了外界给予他们的压力和紧张感。家庭教育一般没有固定模式,不受时间、地点、场合等条件的限制,在休息、娱乐、闲谈、家务等活动中都可以进行,因此,它具有幼儿园、学校教育无法比拟的教育优越性。

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首先,应该让家长了解幼儿科学教育不等同于知识教育,其目标不仅包括幼儿要掌握粗浅的科学知识和经验,还要掌握初步学科学的技能、方法,发展幼儿热爱科学的积极情感与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讲,爱科学的情感、态度及创造性的思维方法甚至比知识更重要。其次,应该让家长理解幼儿不是被动的“接受器”,二是主动的探索者。这就需要家长要充分利用周围环境或为幼儿创设条件,提供物质采莲,选择适合幼儿学习的内容,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地参与、指导幼儿开展各种科学探索活动,帮助幼儿主动获取粗浅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学习学科学的方法,培养对科学的兴趣。

挖掘家庭科学教育的资源,培养幼儿的科学素质。在书桌下或者房子的一个角落等固定的地方,有序地摆放一些既安全又卫生的材料,为幼儿提供探索的材料和空间。如投放一些小瓶、小盒、电线、灯泡、放大镜、圆头剪刀、坏玩具等,让幼儿尽情地“摆弄”这些物品,通过操作这些物品去观察和想象、发现和创造,以此最大限度地满足其好奇心、探索欲。同时,家长可以作为合作者、指导者的身份参与幼儿的活动中。如可以作为“顾客”、“小修理工”的身份参与幼儿的“科学含量”,并对幼儿的“奇思妙想”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培养幼儿良好的探索、操作习惯。

家园互动开展幼儿科学教育活动。首先,搭建家园互动合作平台。幼儿园采用讲座的形式向家长宣传家园合作工作培养幼儿科学素质的重要性,通过科技教育宣传科技常识及开展科技教育活动的方法、途径。老师还可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采用“家园直通车”、“家园联系栏”、“家长信箱”等形式,搭建教师、家长之间交流信息和经验的平台,达到共育的目的。其次,请家长为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提供教育资源。如教师设计“认识春天”的活动,可以事先布置幼儿利用双休日和家长一起到公园或者绿地去观察春天,找一找春天的变化,找一找哪些花儿开放了,哪些树木已经长出绿叶,请家长和幼儿一起将观察的景物记录下来,带到幼儿园,或者将幼儿和家长在周末郊游中捉到的小蝌蚪、小鱼等带到幼儿园,然后请幼儿们带活动中来述说自己看到的春天等。

3 幼儿科学教育的社会资源

3.1 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主要是能够对幼儿园科学教育有所帮助的各种任务,包括专家、职业人员及家长。专家能够接受教师和幼儿的咨询,解答他们的问题,提供科学、可靠的专业信息。如上海在“2008年上海市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科学教育推广项目工作会议”上,推出了上海市未来5年的未成年人科学教育项目方案。该计划规定,动员中小学生(幼儿园)师生提出科学问题,筛选具有代表性的100个科学问题。由科学家解答并形成数字化文本,为广大师生提供参考;收集100个国际最新科技热点和难点问题,结合中小学(幼儿园)师生的需求和接受水平进行介绍,形成数字化文本。这份5年计划文件的出台,将有助于把上海市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教育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提高上海市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

3.2 材料资源

材料资源主要是指科学教育中所需要的各种物质材料。它们既可以是家长的贡献,也可以是社会机构的捐助。是一些不花钱的物质材料,在幼儿园中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3.3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主要是指幼儿园意外的自然环境,如公园、郊外、田野、树林、绿地等。

3.4 组织资源

组织资源主要是指一些社会组织和机构,如科学博物馆、天文馆、科技馆、海底世界、养鸡场等,它们也能为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提供帮助。

篇2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各级各类教育提供了新的着力点和强大助推力,同样学前教育的信息化建设也在加快推进中。但是信息技术使得学习资源的设计过程逐渐模式化、机械化,设计过程中人性化的一面逐渐缺失,加之学前教育受众对于信息技术本身的过度好奇,使得信息技术在教学设计、学习资源设计的应用环节中的副作用更为明显。为了让学龄前儿童在享受丰富的信息化学习资源的同时,尽量减少信息技术本身对其产生的干扰,我们需要一种更适合学龄前儿童的更为人性化的设计模式。因此,移情式教学设计这种新的人性化设计方法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变得势在必行。本文从幼儿科学领域活动入手,在园本条件下对该领域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进行移情式设计,开发更适合作者所在幼儿园的学习资源。

一、幼儿科学领域的含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1]。幼儿科学领域的培养目标包括: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科学领域的学习内容中包括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从生活或媒体中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引导幼儿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科学家的崇敬。因此,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尤其科学领域的应用显得顺理成章。

二、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的提出

教育领域,2002年,Maish Nichani首次提出移情式教学设计的概念。张广兵认为移情式教学设计弥补了传统教学设计的模式化、机械化、教学情感匮乏等不足,真正实现了设身处地站在学生位置上设计教学活动[2]。

由于幼儿认知水平受限,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使用上与成人有着很大的差别,这就需要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开发者站在幼儿的角度审视整个开发过程,思考幼儿在数字化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及需要给予何种帮助。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移情式设计指设计人员对幼儿的数字化学习进行移情性体验,从幼儿的角度理解、感受、体验幼儿的情感,更加深入而全面地理解幼儿及其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需求,以设计满足幼儿个性特点的数字化学习资源[3]。移情式设计有助于设计者辨明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隐性需求,设计出合适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提高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适用性,增强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效果。

三、园本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的开展

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遵循以下基本流程[3]:

该图表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的基本流程。在分析隐形需求方面,教师对幼儿长期接触和深入了解观察得到的数据更为详尽。理解使用体验方面,长期处于教育一线的教师对幼儿有着多年客观的了解,更善于从幼儿角度理解使用体验。园内的开发团队易沟通,有利于头脑风暴的展开。由此可见,在设计开发之初,园本条件下的移情式设计体现了受众数据容易掌握,开发团队容易沟通,角色体验更为真切等优势。因此,在有条件的幼儿园进行园本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移情式设计,既丰富了本园的幼儿学习资源,又提高了教师队伍的信息化教育水平。

四、幼儿科学领域园本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的范例

笔者以所在幼儿园的一次科学领域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为例,展示移情式设计在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中的应用。

《认识时间“星期”》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

首先,以本园大班幼儿为受众群体,该群体已经对移动互联终端及触摸屏游戏有了一些接触。其次,通过移情观察分析得出本园大班幼儿对互动式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隐形需求。再次,教师通过角色扮演,发现大班幼儿对互动式数字化学习资源有体验要求。最后,设计团体展开头脑风暴,得出设计模型。设计模型将《认识时间“星期”》分为教师指导和幼儿自主学习两部分。在教师指导部分,以“星期”这一时间概念的顺序性和周期性为出发点,设计动画《星期妈妈和孩子们》,通过观看动画和教师对动画内容的解释复述,使幼儿形成“星期”的概念。在幼儿自助学习部分,设计触屏游戏“选星期宝宝”和“星期宝宝找位置”,使幼儿在游戏中再次强化“星期”这一时间概念的顺序性和周期性。这些学习资源在笔者所在幼儿园进行了验证,得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五、结语

通过对幼儿科学领域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的尝试,发现移情式设计是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深入分析幼儿对于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隐形需求,切实了解幼儿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使用体验,在此基础上展开头脑风暴得到详细的设计思路与设计模型,以模型为主体结构精心设计,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最终必能得到真正适合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然而,移情式设计并不是机械式的设计思路,不同受众群体对应着不同的设计模型,这就需要设计团队在移情式设计时更充分地考虑受众的客户体验。笔者只在幼儿科学领域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中进行了简单尝试,其他领域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移情式设计将是笔者及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探索方向。

参考文献:

篇3

幼儿在思想和行为上对很多事情还没形成一个正确和有效的印象,对幼儿教育就是指导他们如何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如何去分辨最简单的对与错。所以对幼儿的教育尤其重要。对他们科学知识的启蒙,也是以后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提高他们的思维想象能力的一个关键性阶段。

一、信息技术带给人们的是一个全方位的电子化、科技化时代,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过程中,有如下优势:

(一)集中幼儿注意力

信息技术让教育也可以使用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给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改革带来了广阔的空间,视频,音频的播放可以让抽象变为具体,变动变为主动。通过形象的图片和声音的播放,可以将难以理解的问题变得简单而易懂。幼儿有注意力难以集中,爱动,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的特点,并且在短暂时间后,如果不感兴趣,就会很难再集中。但是观看动画片却是孩子们感兴趣的事情,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例如:在教小孩子磁铁的作用时,可以播放一段视频,视频里面一个小孩子捧着一盒铁钉,摔倒了,铁钉全撒在地上了,几个小孩跑过来帮他,都拿着磁铁帮他把地上的铁钉吸起来。并且发现磁铁2端的铁钉吸的多。几个小伙伴就总结出,磁铁能吸引铁,并且两级的磁性强。

这样幼儿们能在快乐中学习,寓教于乐,小朋友们能被视频中的小伙伴们吸引,又能学到知识达到教学目标。视频和讲解的配合,能把小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过来,最后,可以拿几块磁铁,让孩子们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摆弄放在一旁的铁钉,达到了学习和实践的目的。

(二)、丰富教学资源

网络的引入,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极大地丰富了课堂的教学资源。不论是何时何地,或者哪个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都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到。例如孩子们不容易了解的知识:跨时空,远古时代人们长得是什么样子,慢慢的又变成了什么样子,而现在的人的长相又是什么样子的,做比较和对比。跨地域,南极的企鹅长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在什么样的地方等。都可以通过网络的形式让孩子们了解到。现在的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很好地解决知识难以表述,难以教导的问题,老师可以通过浏览专题网站,来得到各种不同的相关知识和信息,来让孩子们有个准确而形象的认识和了解。

(三)、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可以让课堂教学充分利用投影仪,幻灯片,录像和录音等现在很实用的设备去实现现代化教学,这些工具有机组合,能大大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效率,是一种无可厚非并且行之有效的搭配组合。例如,在播放视频的时候,孩子们可以知道羊是吃草的,兔子是吃萝卜的等等。让孩子们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下学习到新知识和发现新问题。在下课铃声响起时,可以放一些愉快的音乐,既锻炼了的欣赏能力,又陶冶了情操,还能让孩子们一直记得这个愉快的童年。这种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化手段的教育方式:一是幼儿兴趣浓厚、印象深刻,二是形象、生动、直观,三是省时、省力、效率高。

二、充分结合幼儿时期的特殊性和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性

幼儿时期是家庭生活到学校生活的一个过渡时段,是培养自主能力和生活习惯的一个很重要的过渡时段,身体和心理都是一个需要大人密切关注的方面。随着新课标,新观念,新学法的提出,以推动素质教育为目的,促进孩子的身体和心理一起共同健康发展,并促进幼儿的思维和动手能力向着良性方向发展。可以播放基本的科普知识,或者自我保护知识,能提高孩子们基本认识对错的能力,促进思维的开阔和提升,提高孩子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宣传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思想和科学的方法。通过信息技术的指引和利用,让孩子们像科学家们一样去爱好探讨新知识和新生活,培养孩子们探索和发现的本领,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的飞翔在思维的蓝天中。

三、信息技术也有弊端

因为知识的宽泛,有时候老师们会忽略这些孩子们的接受能力,让信息技术的手段成为灌输幼儿的工具。老师们要注意让幼儿们学段时间,休息段时间,有一个回味和吸收的过程。在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老师们或许会过度关注这些设备的运用或者创新,也很容易忽略学生方面的情感交流,让教学成了单纯的展示而后陈列。

篇4

(1)信心的树立。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刚刚入学的小学生,他们刚刚接触数学,心中一片茫然、焦躁不安,充满了陌生感和畏惧感,显得非常紧张,这时只要教师适时利用儿歌的词语简明、节奏明快、韵律响亮、短小活泼的特点,上述缺陷就会消除。并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如记得小学一年级新学期的第一节数学课时,下面的学生都静悄悄地望着我,我微笑着面对他们,用和蔼的声音对他们说:“同学们,学习数学很重要,因为数学对于我们有很大的帮助,在平时的生活中经常会用到数学知识,并且数学的作用很大,祖国现代化的建设离不开数学;学数学并不难,只要大家勤学,一定能学好。”听了我的话以后,他们紧张的情绪很明显地放松下来。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我给孩子们编了一首儿歌:“眼不离老师,脑不离问题,勤动脑多开口,聪明智慧属于你。”学生跟着教师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得到了提高,态度得到了端正,课堂教学也步入了正轨。

(2)运用儿歌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经常运用儿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挖掘学习潜能,并在不断的学习中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当小学生们注意力不够集中和缺乏学习方法时,可以引导学生背诵“五心”歌:“小朋友,要记清,上课千万要专心,作业千万靠细心,考试千万防粗心,纠错千万有耐心,补差千万别灰心。”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和鼓励,对他们的习惯养成和能力培养会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3)运用儿歌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重难点。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学重难点的传授是教师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关键,如何把教学重难点讲深、讲透、讲活、讲懂是任教者努力追求的境界。实践证明,巧用儿歌能够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表象抓实质,刺激学生的探究欲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思,学有所获,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如教学第一册“比较两数大小”时,我编了这样一首儿歌:“比较两数大和小,要用大于小于号,尖尖脑袋对小数,开口望着大数笑。”从课堂实践来看,学生在第一课时就掌握得非常好,而且在以后很长时间也不容易忘掉。所以,只要教师平时灵活运用儿歌教学,从最佳的角度切入重难点,就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明晰、识记更加牢固、眼前豁然开朗,收到“快刀斩乱麻”的效果。

二、通过手势帮助小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小学低年级学生还没有达到抽象思维的学习,而是以直观的形象思维学习为主,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手势对知识进行讲解。如在低年级“数的比较”学习时,出现了大于号或小于号,这些符号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这些知识,我让小学生举起右手,中指和食指张开,形成一个“V”字形状,开口朝向较大的数,口对哪一个数,哪个数就大。大于号与小于号相似,学生会混淆,为了区分开来,让学生举右手表示“>”号;举左手表示 “”和“

三、巧用“游戏”帮助学生练习巩固

游戏是小学生喜欢的一中娱乐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可能通过设计一些游戏活动,让学生在做游戏中“玩”数学,在“玩”数学中做游戏,从而使学生充分享受游戏给他们带来欢乐的同时,感受到数学内容的现实性和挑战性。

篇5

幼儿时期的孩子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他们处于对社会、对人物的初步认识和探索阶段,幼儿对美的认知能力事关他们的世界观,对幼儿的美术学科教育要针对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幼儿园美术学科教育的作用是提升幼儿的艺术思维能力和创造创新能力,并以此培养人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但是由于社会的高速发展,整个文化环境的浮躁,当前的幼儿园美术教育存在很多的问题。幼儿美术活动牵扯到幼儿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因而,有效正确的幼儿园美术学科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一、幼儿园美术学科教育的现状

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园的美术学科教育做出了很多显著有效的变化,幼儿美术教育形式、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成果评价都较之应试教育时期有很大的改进。比如,以前最常见的教学方式就是在美术课上,教师拿一件物品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自己看着画,学生在没有教师讲解的情况下刻板描摹,没有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或者是有的教师什么都不给学生,就让学生凭借记忆去描画某一个物品,这种教学方式限制了美术本身的自由个性的特色,这对幼儿塑造艺术创造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有百弊而无一利。再如,有的教师仅仅根据谁画得最像谁的得分就最高的原则,这并不能让儿童学到真正的技能,也间接抹杀了他们自由、童趣的天性。所以当前的幼儿园学科教育亟需做出行之有效的改革包括教学方式等,以期能真正发挥幼儿园美术学科教育的作用。

二、新时期下幼儿园美术学科教育问题

1.一些教师教学方式刻板老套

比如,他们过多注重幼儿所画的作品的比例是否合适,颜色是否符合课本要求等,这样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幼儿的个性发展及创新能力。这样的幼儿园美术学科教育问题是非常严重的。教育的作用重在启蒙孩子的能力培养而不是直接教会幼儿应如何学会画某一样作品的方式。再比如,有的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过程就是自己先做出示范描画,然后让学生照着黑板自己画,或者是老师指出美术课本上的一个作品,让学生跟着书上的作品描摹,这种教学方式只是教会了幼儿学习画画的技能。大部分教师只着重于作品的完成,而忽略了幼儿在绘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幼儿的画都有自己的想法,老师只关注作品的质量不能耐心地去“读”幼儿的画,作品评价时更是大而化之,不能充分地去感悟幼儿作品所反应的他们对生活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从而影响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教师教课模式单调,无法吸引幼儿的学习兴趣

许多教师认为美术学科教育就是绘画,其实不是,美术不仅包括绘画,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让他们学会用美的东西去表达自己。比如在学画画的初级阶段,教师会以达・芬奇画鸡蛋的实例来教育引导学生,他们只是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却没有帮幼儿分析讲解这个故事背后的引申含义,单调的教课模式对于幼儿显得枯燥无味。还有的教师对于幼儿美术学习进行专业分类,他们让一部分幼儿专门学习油彩画,让另一些只学习画水墨画,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了艺术教育的本来目的,也不利于幼儿对美的感悟能力的培养。

3.家长对幼儿美术学科教育的认识不足

有些家长对幼儿美术学科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带着急功近利的心情去看待幼儿的美术教育。他们盲目地以自己的眼光来评判幼儿的美术作品,显得过于拘谨和死板,忽略了幼儿的情绪情感和言语表达,这并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与和谐发展。

三、新时期下幼儿园美术学科教育问题的解决措施

1.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丰富课程内容

现有的幼儿园美术学科教育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幼教工作者可以让幼儿动手制作各类美术作品,比如,剪纸折纸类的,启发他们用多种材料制作不同的作品,这样既激发了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又可以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应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的兴趣和爱好,更多地给幼儿以自由,让他们有进行创造活动的权利和机会,使他们在自由的天地里,在实践活动中,充分用眼、手、脑去发现、去创造,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幼儿的身心都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2.采取转变幼儿美术活动的评价方法的解决措施

只重视结果的评价方法并不能开发幼儿的美术感悟能力,新时期应该更加注重美术活动的过程而不是单一的结果。如果只看重幼儿最终的美术作品而忽视他们为这个作品付出的勤劳和这个过程中新颖的点子,那么他们的美术创作兴趣和冲动就不会被激起。所以,有效的解决措施就是对幼儿的美术作品综合考虑过程和结果,不断鼓励他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积极引导家长对幼儿园美术学科教育的目的和特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带领孩子在大自然中感悟和欣赏美,多做亲子合作的美术教育活动,积极开发幼儿的审美能力,这样也能够让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有更好的了解。

总而言之,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时代的变化要求幼儿园美术学科教育应该不断做出新的变化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幼儿园美术学科教育应该引起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高度重视,因为这对于幼儿的创造创新、对艺术的感悟以及审美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推动幼儿园美术学科教育的健康发展,才能创造一个有利于幼儿成长的环境。

篇6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使教学内容形象化,表现手法多样化,能提供生动、活泼和鲜明的教学形象和动听的音响,对幼儿的感官进行多重的刺激,创设一个和谐逼真、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幼儿在良好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主动地进行探索,激发思维想象能力,提高学习效果。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声音、图象、文字、动画、影视等媒体有机的结合起来,给幼儿一种新鲜的、动态的感官刺激,激发幼儿探求知识的兴趣,使幼儿产生强烈学习欲望的特性,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增强了课堂的教学感染力和艺术化。具体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幼儿的学习创设惟妙惟肖的动画场面;可以运用音乐CD,为幼儿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也可以用生动的故事情境,为幼儿创设各种各样有趣而生动的教学情境,以此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幼儿对语言的感知力

在幼儿语言活动中,欣赏优美的儿童文学作品,意境优美的诗歌、朗朗上口的儿歌或者抒情味浓的散文……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通过对这些语言材料的理解、欣赏、朗诵,能培养幼儿对语言美的感悟以及语言表达的感知能力。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以文字、动画、声音三方面结合的方式,有效地烘托、渲染语言欣赏的氛围,促使幼儿入情、入境,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学习诗歌《摇篮》时,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动态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让幼儿反复地欣赏、理解、朗读,在潜移默化中理解“飘”、“翻”、“吹”这三个词不同之处,并能在诵读时用语气表达对“白云轻轻飘”、“浪花轻轻翻”、“风儿轻轻吹”的理解,还能做出相应的动作。由此可见,教师凭借多媒体技术,以境激情、情景交融,使幼儿能浅易清晰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义,能结合语言和画面进行动感的想像,激起内心强烈的美感和情感,使语言教学从枯燥乏味中解脱出来,达到“情切切、意融融“的境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的效果。

三、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多媒体最大的优势在于它能化静为动,话虚为实,化生疏为可感,化抽象为形象。它能将静止的、抽象的内容变成生动形象的音像结合的复合载体,将老师难以用语言解释的词汇、现象生动的表现出来,激起幼儿的说话欲望,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多媒体手段,把静态的画面,变成了具体、形象的“动画片”,生动的形象、丰富写实的场景,极大地提高了幼儿的理解力,丰富了幼儿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幼儿进行观察、分析、综合,在边看、边想的活动中加深了对主题的理解,从而既发展了形象思维,又发展了语言逻辑思维。

四、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

每个故事都包含着强烈的思想感情,为小朋友营造生动的生活场景,故事中不仅有声、有画、有景,而且有情。信息技术利用其声像结合的整体性特点,可以在活动中模拟甚至再现故事情景,使幼儿不自觉地进入情景之中,使幼儿不断地利用现有经验去探索新的方法、新的思路。《小鸟找家》是一个意境优美的故事,在教学时我制作了一个声像结合的课件,伴随着优美的音乐、一幅幅优美的图画出现在显示屏上。黑黑的夜晚、幽幽的树林、孤单的小鸟,孩子们仿佛来到了森林里。此时,他们就是小鸟,完全融入了找妈妈的急切、焦急的情景中。加上老师开放式的提问,引起了幼儿的共鸣,激活了幼儿的思维,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帮助小鸟找家,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创新思维。

五、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篇7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科学教育活动,选择适宜的活动内容与活动方式是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推动幼儿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

一、选择能够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的科学教育活动内容是基础

1.由幼儿兴趣确定活动内容

(1)尊重幼儿的兴趣点

不是任何活动都能激起幼儿探索的兴趣,幼儿只有对活动内容感兴趣,才能专注于活动,乐于思考。因此,要根据幼儿的兴趣点选择活动内容。要想抓住幼儿的兴趣点,教师就要做到善于观察幼儿,从幼儿的眼神、表情、动作等表现中捕捉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进而确定活动内容。

(2)了解幼儿原有经验

抓住幼儿的兴趣点不等于幼儿就有了探索兴趣,还要根据活动内容,分析幼儿的已有经验,了解幼儿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相关内容探索过什么,积累了什么经验,探索中在哪些方面遇到了困难等。只有全面地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才能调整好活动内容的难易程度,既满足幼儿探索的需要,又能促进幼儿发展,使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3)分析幼儿现有水平

既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也要充分了解幼儿的现有水平,如目前的兴趣点是什么,能够进一步延伸的兴趣点是什么,语言表达、操作等能力如何,活动中幼儿能够直接获得的经验是什么,能否进一步拓展等,使活动内容的设计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使幼儿在活动中都能跳一跳够得着。

2.由主题活动确定活动内容

(1)挖掘主题本身蕴含的科学教育内容

主题活动是根据幼儿的兴趣点确定的,这样幼儿才能对主题内容有兴趣。因此,可以根据幼儿对主题活动的兴趣,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科学教育内容,这样可以使幼儿不感到陌生和唐突,顺其自然地由主题出发进行探索,在原有兴趣的基础上,萌发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2)挖掘主题外延蕴含的科学教育内容

主题的开展并不是局限在原有的框架中的,可以根据幼儿掌握的情况从某一方面进行延伸,或根据幼儿的兴趣进行某一方面的拓展。在延伸和拓展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幼儿的需要确定相应的科学教育内容,幼儿在活动中是沿着主题的某一脉络进行的,能够满足幼儿的兴趣需要。

二、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运用恰当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是关键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幼儿学习动机,促进幼儿思维能力发展

(1)利用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就是指将声音、图像、动画等各种记录介质和记录方式有机地联合在一起。在幼儿教学活动中,适时、适量、适度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帮助突破教学难点,充分展现学习过程,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积极思考。

在大班科学活动“小小测量师”中,笔者在引入时设计使用投影仪展示珠穆朗玛峰及考察队员进行勘测的图片,目的就是调动幼儿对于测量的兴趣。因为,虽然在主题活动的开展中,幼儿对于雄伟挺拔、高耸入云的珠穆朗玛峰十分感兴趣,但可能只是由于图片的视觉冲击力给幼儿造成的影响;如果没有见到图片,只是听说,也可能不会这样感兴趣的。但是了解测量对于幼儿是有教育价值的,了解基本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是幼儿应该掌握的。所以,笔者就抓住幼儿对于图片的兴趣,把欣赏图片作为一个环节,设计在活动之中。由于电教媒体凭着它的生动性、直观性、趣味性很快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使他们的兴趣达到最高点。因此,在看到考察队员测量珠峰的图片时,有的幼儿说:“他们的测量工具可真神奇,我真想用一用。”有的幼儿说:“山那么高,他们肯定也是一段一段测量的。”还有的幼儿说:“如果他们用尺子,一定得用很多年才能测量完。”可见,幼儿都在积极思考。由于幼儿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中,当教师提出“我们怎样测量,才能像考察队员那样测得准确”时,幼儿不但积极地表达、示范自己的测量方法,还对同伴提出的方法进行修改和补充。就这样,在良好学习动机的调动下,幼儿通过主动思考,掌握了测量的方法和测量时应注意的事项。

(2)利用媒体创设学习情境

在科学活动“地球的朋友―太阳、月亮”中,我们首先引发幼儿思考: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当幼儿经过讨论、思考,想到是因为太阳运动了或月亮运动了才有了白天和黑夜时,我们利用多媒体播放光盘,在大屏幕上呈现太阳、月亮与地球的太空位置图,引导幼儿通过观察进一步思考它们是通过怎样的运动变化出白天和黑夜的?孩子们看着图中的太阳、月亮、地球,纷纷展开想象,有的说太阳和月亮是一前一后跑的,太阳跑到地球那就变成了白天,月亮跑到地球那就变成了黑夜;有的说太阳和月亮都不运动,是地球在运动,它走到太阳那时就是白天,走到月亮那时就是黑夜;有的说它们是大的追着小的跑,太阳追着地球跑,地球追着月亮跑的;还有的说它们是小的追着大的跑,地球追着太阳跑,月亮追着地球跑的。

笔者惊叹于孩子们的回答,从孩子们的答案中,我们可以看出,多媒体形象、逼真的放映效果,把太阳、月亮、地球三者的太空位置图形象地展现在幼儿面前,激发了幼儿活跃的思维。立体的星球引发了他们对运动的多种思考,避免了平面挂图因缺少动感而无法充分调动幼儿思维的不足,使幼儿能够在听取同伴意见的同时,有着自己独特的猜想,进而强烈渴求获得答案。当我们播放太阳、月亮、地球的运动方式时,幼儿不仅在验证着自己的猜想,还边看边跟着讲解,生动的银幕展示,使幼儿直观、清晰地了解到太阳、地球、月亮是如何运转变化出白天和黑夜的。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思维得到整理,零散的经验变得具体化,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化,发展了幼儿的总结概括能力。

可以说在本次教学活动中媒体的每一次使用都发挥了发展幼儿思维的作用,第一次是发散幼儿思维,提高幼儿的分析能力,第二次是提高幼儿思维的整理能力。可见,现代信息技术在发展幼儿思维能力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我们要积极发挥它的优势,在教学中大胆尝试使用,促进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活动重难点,促进幼儿思维能力发展

在大班科学活动“我和福娃做朋友”中,笔者在幼儿的活动过程中两次运用媒体有效解决了重难点。

第一次是一组幼儿根据照片没有找到相应的藏钥匙位置,笔者利用媒体展示该组幼儿的藏钥匙位置提示照片,使全体幼儿能够清楚地观察,帮助困难组找到标志物,从而获悉藏钥匙的位置。幼儿在没找到藏钥匙的位置时,非常着急,看着照片四处翻找,还一个劲儿地说:“照的就是床呀,怎么就没有呢?”可见,他们并不知道观察照片上的典型标志物,只是根据对照片的概括印象在寻找。当通过媒体展示他们的照片,在全体幼儿观察并帮助困难组找到标志物“图书”,从而获悉藏钥匙的位置是挨着图书的床时,幼儿恍然大悟。从他们的表情中能够体会到此时幼儿的思维获得了发展和提高。

第二次是幼儿开锁时,教师用DV拍下每组幼儿的开锁过程,然后展示开锁最快一组的录像,使幼儿通过观看,学习到用眼睛观察钥匙特征,进行比对、排除的快速开锁方法。当幼儿观看开锁最快一组的录像时,他们观察得格外仔细,在总结时清楚地表达出了“先比一比钥匙的形状,选出和图片一样的钥匙开锁,然后再用剩下的钥匙也先比一比,选出后再开就特别得快”。可见,媒体为幼儿提供的细致观察的条件,使幼儿有了思考、分析的基础,促进了幼儿思维的发展。

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表明,恰当的媒体使用有效地解决了活动的重难点,使幼儿在观察的基础上思考、解决问题,促进了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示活动过程,促进幼儿思维能力发展

随着神经系统的成熟,大班幼儿在认识事物方面,不仅能够感知事物的特点,还能够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推理。

例如在大班科学活动“取核桃仁”中,教学目标之一是引导幼儿尝试不同的砸核桃工具,选择出比较方便的工具。可是在试讲中发现,由于比较、总结砸核桃工具是在幼儿操作后,因此,幼儿回忆操作过程,抽取有效经验就比较困难,不能清楚地表达工具的具体使用方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在活动中用相机记录下幼儿使用每种工具的方法,在大屏幕上展示出来。这样幼儿在总结比较时,就能通过观看照片,形象地描述出每种工具的使用方法,从而选择出比较方便的工具。可见,多媒体的使用提高了幼儿分析、总结、比较的能力,既发展了幼儿的思维能力,也提高了活动的效果。

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延伸活动乐趣,促进幼儿思维能力发展

例如在大班科学活动“和面”中,班中的欣欣小朋友从活动开始就十分自信,无论教师说什么,她都说“知道了”。于是一开始和面,她就自信地把大半瓶水倒进了面里,可怎么和,面都是稀稀的,两只小手都被面包住了,看着满手的面,欣欣没了精神。笔者走到她身边,看了看她和的面说:“和得真快,不错,可以做疙瘩汤了,如果想做馒头怎么办呢?”她抬起头说:“多加点面就行了。”“那你试试吧。”发现教师没有责备她,还夸奖她和得快,她又有了自信,认真地一点一点尝试加面,又高兴地和起来。由此看出,幼儿非常重视自己的劳动成果,希望自己和出的面是有用的。但处于专注和面状态下的幼儿,已经忽略了自己和出的面可以做什么用。因此,在活动的结束环节,笔者加入了欣赏“美食集锦”的环节,光盘中介绍的都是各种各样面食的做法。孩子们通过欣赏光盘发现,原来不同的食品需要和不同的面。这一现象激起了幼儿的思考,他们开始轻声讨论刚才的面都可以做出什么食品。有的说“欣欣和的面还能摊薄饼呢”;有的说“我和的面能做面条”;有的说“我和的面能做花卷”……就这样,幼儿的思维被充分调动起来,唤起了已有经验,使幼儿在活动中产生了成就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三、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大班科学教育活动中促进幼儿思维能力发展的一些实践方法。从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可以看出,适当、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有效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 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编写组.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教师指导用书(大班)[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篇8

【教材分析】

《池上》这首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莲花盛开的夏日里,天真活泼的儿童,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兴高采烈地采到莲花,早已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蔽自己的踪迹,得意忘形地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富有韵味。

《小池》是宋朝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之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荫、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泉眼默默地渗出涓涓细流,仿佛十分珍惜那晶莹的泉水;绿树喜爱在晴天柔和的气氛里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的荷叶刚刚将尖尖的叶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调皮的蜻蜓轻盈地站立在上面了。

[教学目标]

1.认识“首、踪、迹”等12个生字;会写“首、无、采”等7个生字。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采、藏”等字词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背诵两首古诗。

难点:了解古诗的大意。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板书:古诗二首。

2.教学“首”。

(1)量词,一首歌,一首诗等。

(2)古诗二首指的是哪两首?画出来,读一读。

3.(课件出示荷塘图片)看到那么美的荷塘,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来到池边,看见发生在荷花池里的关于一个小娃的有趣的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就吟诵了一首诗。想知道在这个小娃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揭示诗题)

4.板书课题:池上

二、循序渐进,掌握字词句

1.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自由读《池上》,画出生字宝宝,要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做上记号多读几遍。

(2)课件出示生字,小老师教读生字,教师重点指导“首、踪、萍”等字的读法。(“首”为翘舌音,“踪”为平舌音、后鼻音,“萍”为后鼻音)

(3)课件出示生字词,采用抽生个别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灵活掌握本课生字。

2.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首”“采”,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字形笔画。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重点指导两个字易写错的部分。

首:下半部分是“自”,共九画,第三笔是长横,第四笔是短撇。

采:上半部分的笔顺是“撇、点、点、撇”,爪字头的撇是横撇。

3.

生字宝宝告诉老师,它们想和你们一块玩捉迷藏的游戏。它们都躲到诗句里去了,看大家能不能准确地找到并叫出它们的名字。(齐读古诗)

三、诵读古诗,了解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领读,全班齐读古诗,读通读顺。

2.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谁在干什么?(图上画了一片荷塘,荷塘上开着几朵粉红的荷花,有一个小朋友撑着小船,到荷塘中采莲蓬。)

3.教师解读古诗。

(1)课件出示词语的意思。

撑:撑船,划船。小艇:轻小的船。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解:知道,懂得。浮萍一道开: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2)引导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课件出示每句诗的翻译,让学生找出相应的诗句。

(4)指定一名学生读诗句翻译,另一名学生朗读诗句。

4.集体讨论: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故事中的“小娃”可爱吗?你从哪里看出他的可爱?(“偷”,结合自己小时候“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

5.指导朗读、背诵古诗,读出小娃的天真无邪、顽皮可爱。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揭题,学习《小池》

1.出示课文插图,问:这是什么?

2.小池美吗?美在哪里?(指导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同桌合作读课文。检查字音,纠正读错了的字音。

3.指名两人一组朗读并汇报。

三、学习生字,巩固词语

1.出示带音节生字认读,去掉音节认读。

2.认读课后“读一读,记一记”中的词语。

3.指导书写生字。

“树”用“加一加”的方法:木+对=树。

“爱”为上中下结构;“角”字中两横不能碰两边。

“尖”字上方“小”变成部件后竖钩变成竖。

四、图文对照,理解感悟

(一)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插图: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都看见了什么。

2.引导学生边看画面边读,说说诗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诗中找出来。(泉眼、树荫、小荷和蜻蜓。)

(二)理解诗意

1.看课文插图,说说你觉得池塘怎样。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2.交流自学。理解“泉眼、晴柔”的意思,教师引导理解“惜”“爱”的意思。

(泉眼:涌出泉水的那个口子;晴:晴天;柔:柔和。)

3.仔细观察图画,你看到了什么?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4.学生提问自学不能解决的字词,教师作简要解答。

5.简单讲述诗意。(联系生活理解)

6.全班齐读全诗,说说此诗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哪些词可以体现出来?

7.各种方式诵读古诗。(齐读、比赛读、合作读)

五、课堂小结

1.教师请学生欣赏荷花池的美景图片。

2.全体学生朗读古诗。

[教学板书]

12古诗二首

篇9

【关 键 词】知识点/文字表述

【正 文】

在初中美术课程改革中,手绘线条图像课程的设置,成为了教材中的一大亮点,很受师生们的喜爱。之所以备受师生喜爱,笔者理解是因为教材的编写从学生生活出发,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了解和认识了手绘线条图像的功能、用途、价值,并掌握一定的描绘技能、透视知识、立体图像和物象间空间的表达方法,以及个性化的空间表达方法。

但是,笔者在第二轮讲授此课后,通过教学总结、反思和对教材教参的研究,却发现有些知识点不清晰,不连贯,甚至文字表述不准确。

首先,笔者认为,教材在编写时,不应该将《立体图像的表达》和《物象空间的表达》分别编写为两课,因为,《立体图像的表达》和《物象空间的表达》两课的知识点原本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既相互联系,又互为补充,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孪生兄弟。我们看看词典里是怎样解释立体、空间这两个词的:“立体——具有长、宽、厚的(物体)。空间——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我们在讲授此课时就会发现,教师在讲述立体的概念时,要借助空间的概念来帮助学生理解立体物象的空间占有,而在讲空间概念的时候也要讲立体的概念来帮助学生理解。那么,教材将一个有机整体的知识,剥离开来教给学生,显然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认知、理解和掌握。相反,笔者认为,原人美版(1999年版)美术教材,初中第二册第三课《绘画中的空间表现》对现行的实验教材中《立体图像的表达》《物象空间的表达》两课的相关知识就处理得非常好,如透视规律、平行透视、成角透视、二维空间、三维空间等。知识点清楚,文字表达准确,学生易学易懂。当然,笔者也理解编写者的苦衷,怕将一些知识点写得让人感觉过于学科性、专业化,而采取回避躲闪一些知识点的做法。但从另一个角度讲,编写者应该考虑到一线教师在讲授这两课时,需要给学生交待的知识点,有很多是不仅不能回避,不能不讲,而且要讲透、讲活。所以,笔者认为,原教材中好的东西还是应该借鉴和保留。因此,笔者建议将十四册第二课和第三课整合为一课,设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为立体图像的表达以及主体、空间概念、透视知识,而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则为物象间的空间表达,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两课的知识。

这里为什么要说物象间的空间表达呢?笔者认为现教材第三课的课题《物象空间的表达》,在文字表达上,就上一课的课题《立体图像的表达》而言是不确切的,不仅比学生不好懂,就是教师也不好讲清。从教材选用的图片、使用的图例和编写的文字、教参中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学生课业建议来看,教学目标都应该是很明确的,即让学生学会表达物象与物象之间的空间关系,但现在第三课的课题文字表述与教学目标不相适应。所以,笔者在教学中,将课题板书为:《手绘线条图像——物象间的空间表达》。看起来仅一字之差,但多一字,少一字其意义就不相同了,多一字表述就很明确,该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对“空间”是物质世界的存在形式有着深刻理解和认识,教学难点是解决学生能够运用空间表达的方法,画出物象与物象之间的空间关系。而少一字就全然没有了表达物象之间的空间关系这层意思。这就是笔者所指的文字表述不准确之处。

转贴于 二

教材十四册第二课《手绘线条图像——立体图像的表达》和第三课《手绘线条图像——物象空间的表达》在一些相同的知识点上,也存在文字表达上有些使人疑惑的地方,感觉知识脱节不连贯。如第二课中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几种立体图像的表达方法,“一、表达直观感受的方法”与第三课中物象空间的表达方式之一“前后遮挡表达方法”,两方法之间并没有什么知识的根本不同,为什么不能将第二课的表述与第三课相同?难道说在描绘立体物象时就不存在物体自身的局部遮挡,而只有在描绘物象与物象之间的空间时才存在前后遮挡关系?而这种前后遮挡的表达就不是靠直观感受吗?此其一。又如:第二课的“表达直观感受的方法”,与第三课的“透视表达方法”,教材中文字分别是这样阐述的:“表达直观感受的方法。按照物体和视觉现象予以表达,一般要符合透视规律。这种方法能较真实地再现各种立体形象。”“透视的表达方法。利用近大远小的透规规律来表现空间关系,是符合人们直观感受的一种方法”笔者认为两种方法的文字表述,并无知识原则上的矛盾与冲突,然而让人费解的是为什么不能将两种方法的文字表述统一为一种相对科学、准确的说法两课兼用呢?此其二。再如:第二课中“表达主观理解的方法”与第三课中的“平摆式的方法”,同样,笔者认为,同是表达描绘者对立体图像或物象空间的一种主观认识和理解,知识和表达方法是直接可迁移的,为什么在教材编写时不能考虑到前后知识的衔接、连贯、整体性呢?这样教师教、学生学都简单、容易多了,这也是笔者认为它们原本该是一课,应该将两课合二为一的理由,只是在讲授两课时对知识点分别有所侧重罢了。

笔者认为,在第三课中的“游移式的表达方法”,文字表述也欠妥.为什么不沿用原人美版初中美术第二册第三课《绘画中的空间表现》中“多视点综合空间”这一提法,“多视点综合空间:以画画空间作为绘画语言,为了表现丰富而鲜明的视觉感受,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固定视点,而是需要采用多视点综合空间的表现方法。”这种提法,学生无论从字面上还是知识表述上理解起来都比“游移式”好理解得多,“多视点”这么简单一个(问题)说法,却被“游移式”搞复杂了。笔者在讲这一知识点时,直接切入了对中西绘画空间表现的对比,即西方传统绘画中是如何运用焦点透视的,其画面空间表现的特点是什么(图1)?中国传统绘画又是如何运用散点透视(多视点综合空间)的,其画面空间表现的特点又是怎样的(图2)?在讲述的同时,举一些实例,这样讲学生很感兴趣,也更符合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理念,教学反馈信息告诉笔者,这样讲学生易学易懂。

篇10

幼儿科学教育的对象是特殊的,他们都是具有一定的思维水平、有思想、有情感、有个人兴趣和爱好的活生生的“小大人”,同时,他们还是能够去主动经历世界、从自己的周遭生活和教师提供的环境中主动观察、尝试探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小小科学家”。与此同时,由于思维发展水平有限以及生活经验的不足,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表面的,对现象的解释也常常是主观的、歪曲的。尤其是幼儿的世界被认为是泛灵的世界,是诗和梦的童话世界,这与要求实事求是的科学世界格格不入。幼儿的科学也是一种科学,甚至是一种比起成人的科学更加形象、生动、具有艺术性的科学。这些都增加了幼儿科学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和特殊性,需要幼儿科学教师除了科学素养的具备,要投入更高的热情和精力,做大量艰苦而细致地观察和研究,巧妙地设计,充分赋予幼儿科学教育的艺术性,才能更好地哺育我国科学教育的萌芽。

2.教育过程的复杂性

相较于成人的科学学习过程,幼儿不仅具有很强的主观臆断性,他们是教育的对象和客体,更加是自我教育的主导者,他们以个体为中心,主动而非被动地筛选符合自身需求的科学概念,整合为自身的认知体系。在幼儿的概念体系中,尤其是那些具有个体差异性、不连贯性和稳定性的科学前概念更是根深蒂固、难以改变的。与此同时,幼儿的科学学习过程是以直接经验为主、间接经验为辅。因此,在幼儿的科学教育过程中,以幼儿的自我教育性为主体,以幼儿感官认知的做科学为主题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幼儿有效地习得科学概念,让幼儿在看、听、摸、问中探索科学领域。幼儿科学教育的艺术性在幼儿科学教育工作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增加幼儿科学教育的艺术性,不仅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扩展幼儿的想象力,还要将科学学习与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联系在一起,让幼儿明白大自然和人类的息息相关,培养幼儿热爱自然、关爱社会、关心人类的科学情感和态度。增加幼儿科学教育的艺术性,还能从心理上达到预期的效果,使幼儿更容易接受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促进科学教育的萌芽,而不仅仅是做实验和摆事实。巧妙的教学设计、精巧的活动安排、灵活的实验互动时时刻刻都贯穿着教育的每个环节,都需要教师和幼儿的积极参与,一起探究。

二、加强幼儿科学教育艺术性的方法

幼儿科学教育的艺术性与幼儿科学教育是一种统一的关系。幼儿科学教育的艺术性只是幼儿科学教育的一种形式和补充,幼儿科学教育的艺术性存在的基础是幼儿科学教育的本身,脱离了幼儿科学教育就谈不上幼儿科学教育的艺术性了,两者息息相关、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1.坚持综合课程的开发

自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幼儿教育者就发现幼儿园分科教学有诸多弊病,例如,教学内容的规划多有重复、脱节和矛盾的地方,而我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幼儿在心智发展和对外在世界的把握上都处于混沌的、整体的、未分化的状态,就开始力主“综合性”的幼儿课程,即幼儿园综合课程的开发。因此,对于儿童而言,我们很难在他们那混沌的经验基础上纯粹地展开科学或者是艺术的活动。因此,面对具体教学活动的展开,可以通过唱歌、跳舞、画画、写字等形式引发幼儿对于大自然或社会的好奇心,探究行为的展开和推理归纳能力的锻炼,这与科学课上一直倡导的“做中学”的理念不谋而合。幼儿教育工作者要坚持综合课程的开发,例如,有的教师就将工艺美术设计的理念引入了幼儿园手工制作的过程,一方面要求儿童考虑到物质的自然规律,另一方面要求儿童要体现一定的审美价值,这就为儿童科学教育的展开提供了一个艺术化的平台,有利于幼儿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的共同发展。

2.鼓励幼儿科学教育游戏化

陶行知先生就认为,“幼儿科学教育游戏化是最为有效的科学教育手段。”幼儿园是充满童趣的地方,正所谓寓教于乐,要想使得幼儿更好地去接受所学习的科学内容,幼儿科学教育游戏化就是增强幼儿科学教育艺术性最好的方法。幼儿教师不仅是科学教育概念的传授者,更加是科学游戏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改造者,让幼儿在游戏中手脑并用、身心结合,运用多种感官体验科学的乐趣,学到科学知识,得到满足和快乐。使那些枯燥的、唯理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在潜移默化中植于幼儿的内心。他认为,只要幼儿的科学游戏玩的成功,玩的独具心裁,这些幼儿将来便有了发明创造的希望。科学游戏是以科学知识为内容的智力游戏,它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启蒙性、趣味性和娱乐性,比其他游戏更具有逻辑性。将科学教育寓于科学游戏活动中,能极大地激发幼儿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获得浅显的科学知识。因此,要进一步提高科学游戏的设计水平。这不仅需要幼儿教师更新观念,充实知识,大胆探索,大胆创新,而且要善于充分发掘和利用周围的教育资源,为幼儿提供切实可行的操作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