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7 16:09:3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中小学生德育工作,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二、工作目标
全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不断深化;区、校级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育人网络基本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骨干班主任培训顺利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普及深入,文明礼仪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纪教育取得实效;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丰富生动;校园文化进一步繁荣;德育队伍素质明显提升,德育特色更加彰显,德育工作水平整体提高。
三、工作思路
(一)优化一支队伍。提升与优化德育队伍的素质。
(二)树立两个观念。一是树立全员德育观;二是以树立课程育德观。明确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处处都有德育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教书与育人相结合。
(三)强化三项教育。一是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二是强化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三是强化心理健康教育。
(四)抓住四条主线。一是抓学科渗透,以教师良好的师德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去影响学生,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体现教书育人原则;二是抓团队活动,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体现活动育人原则;三是抓课程实施,通过校本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提高德育的连贯性,体现课程育人原则;四是抓德育网络,通过家长委员会的建设,搭建社会参与学校教育的平台,体现合力育人原则。
四、工作重点
(一)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爱国主义和理念信念教育。充分利用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班团队会等课堂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教育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本课程建设。通过课堂教学、劳动实践、主题活动等方式把“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利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读写画讲演展”活动,着力培养未成年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突出文明行为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以自主管理为抓手,狠抓学生干部队伍培训,进一步开展“五好”教育和丰富多彩的文明行为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崇尚文明言行、告别生活陋习、提高文明意识,形成各自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亮点,深化生本德育内涵。坚持从学校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出发,以理想、爱心、勤俭、公德等为主要内容,以“十项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调动全区中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三)加强法治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全面开展教育系统法治教育培训,实施中小学法治教育专任教师能力提升工程,推进法治进校园、进课堂、进家庭,保障计划、教材、课时、师资、经费“五落实”,积极主动争取法治副校长支持学校开展相关工作。上好“开学法治第一课”,举办法治讲堂、法治报告会,开展青少年模拟法庭竞赛、法治主题辩论比赛、法治书画展览等活动,推进法治文化培育工程。深入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平安校园、无校园、无校园创建活动,做好宗教渗透防范工作,依法保障校园和谐稳定。全面总结“六五”普法各项工作,高质量完成各级考核验收。
(四)推进德育课程建设,拓展德育工作途径。一是加强德育课程建设。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开足开齐德育课程,结合我区实际和学生特点,积极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丰富学校德育资源。二是强化各类学科的德育功能。认真落实各学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结合学科知识教学,掌握学科“德育点”,关注学生良好学习品质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将教学与德育有机结合。规范班团队会建设,推进班团队活动制度化、课程化,将班团队会课纳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集中进行展示评比。三是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逐步将“圆梦蒲公英”农村学生看县城、研学旅行、夏令营、农事体验等主题教育活动列入学校整体工作计划和教育教学计划之中,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自然与文化的亲近感,增强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强大动力。
(五)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丰富学生道德情操。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精神,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色学校建设。以民族传统节日为契机,通过国学经典诵读、“小小百家讲坛”“墨香书法展示”“寻访红色足迹”等主题教育活动强化“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提升学生内涵修养,丰富学生道德情操。
(六)开展榜样行动,共育美德少年。做好省、市、区优秀学生、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先进班集体的推选表彰工作。以榜样竞学、读书励志、争章评优等活动为重点,广泛开展学习、弘扬、践行美德系列活动,寻找、树立、评选自强自立、诚实守信、孝老爱亲、勤奋好学、乐于助人等方面的美德少年典型,在学生中形成崇尚先进、学习榜样、争当楷模的良好风尚。
(七)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师生良好心态。认真贯彻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强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师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建立学校心理咨询室,加强心理健康辅导员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员培训与资格认证考试。创新举措关爱留守学生、学困生、贫因生和行为不良学生,通过少年宫、留守儿童之家、校外活动中心等阵地,吸引他们参加各类活动,形成良好心智,促进全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向前推进。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098-02
引言
现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成熟,我国网民数量不断增长,人们在平时生活中对于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虽然互联网在某些方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但同时互联网也带来了许多令人忧虑的学生教育问题。因此,如何在网络教育过程中引导中职生规律安排学习和生活,并规范自己德育水平,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中职生网络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上网时间荒废
在现阶段很大一部分学生上网目的就是社交和玩网游游戏以打发时间。在对某中职学校若干学生的访问过程中,本文了解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拥有自己的QQ和微博,并且上网频繁的学生还同时拥有多个网络账号。绝大部分同学打开电脑首先会登陆自己的QQ和人人网等。本文访谈过程中询问了学生为什么对上网比较感兴趣,许多学生回答说“上网有很多娱乐”,“能够让空余时间玩网络游戏”,“可以交更多的朋友”,“排除空虚寂寞”等等。从学生反馈的消息来看,极少部分学生认为上网增长知识,更多的是娱乐和消遣;为了防止学生在网络上耗费过多的学习时间,部分学校将校园网中的聊天功能进行屏蔽,却适得其反,许多学生对于学校这一做法颇有微词,因此不再使用学校耗费大量财力和精力建立起来的为提高学生德育水平的校园网络平台,反而经常跑出学校到外面的网吧来上网。
(二)校园网吸引力不够
调查发现,几乎大部分中学或职高的学生选择去网吧上网,这一比例超过80%。分析其中原因,一方面是这类学校学生主要为住宿生,由于学生宿舍缺乏上网条件,晚上选择去网吧上网可以打发闲暇时间;另一方面由于学校微机室网络状况不好,机器少学生多,很难找到位置,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少部分学生家里虽然具有互联网上网的机会,但是他们大都选择不在家里上网,一方面网络费用昂贵,另一方面学生家长对于学生在上网时间和上网内容上控制较为严格,而大多数学生所喜欢的聊天和打游戏等活动绝对在家长的禁止范围之内。综合以上原因,大多数学生是非常愿意在网吧上网的。如果学生大都不愿意在学校上校园网,那学校该如何通过互联网对学生在道德思想等方面进行引导和教育呢?
(三)沉迷网络游戏过多
调查发现超过50%的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在学校附近的网吧中,学生绝大部分都在玩网络游戏中度过,尤其是周末通宵达旦。造成这些不良现象的原因如下:首先,中职生处于青春期,精力旺盛,并且好胜心较强,自制力较差,对于网络游戏十分容易着迷,对于网络游戏中的刺激和挑战很难形成心理防御,例如在近几年许多中小学生沉迷于CS等网络射击类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学生无法控制和合理安排时间,经常几天几夜蹲在网吧,轻则荒废学业,重则影响视力和身体,许多重度网络沉迷学生视力上大大下降,精神恍惚,无法集中精力学习,更加不用说德育工作的开展。
二、中职学校网络德育的对策
以上分析过程中发现,目前我们对于如何利用网络优势为学生的德育工作服务,将学生在网络沉迷中的不利影响最小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这需要我们提出一些方案和对策,加强对于学生网络作息时间的管理,提高学生在学校学习中的热情,合理安排上网时间和休息时间。本文将在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探讨如何利用网络来规范学生的德育建设工作。
(一)家长亲自参与
许多中职生在一个家庭教育较为宽松的环境中长大,父母亲对于孩子的教育不闻不问,导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容易走向歧途,对于网络游戏的具有高度依赖性,不愿意面对现实世界。因此在学生网络德育教育工作中,父母亲必须参与到其中来,平时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和日常生活,给予其关注和关怀,并以身作则让其领悟人生的真正意义。同时还要监督孩子的学习时间,规范上网时间和游戏时间,提高孩子辨别不健康网络的能力,花时间与孩子一起健康使用互联网资源,通过以上措施来逐渐学生形成健康的上网习惯。
(二)丰富校园网平台
现阶段大多数学校的德育网站缺点较多,这是导致学生对校园网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存在的问题如下:内容不新鲜,更新较慢;这一问题的改善需要校领导提高重视,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并加大校园网络资金投入,通过各种手段吸引学生来浏览网站。可以采取的措施有:(1)提供给学生丰富的网络教育平台和教育资源,满足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一过程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2)可以在校园网络平台上提供学生交流的平台,比如关于理想、关于生活,关于人生感悟等等;(3)建立健全健康的教育专题网络平台,为学生在青春期的心里辅导提供帮助;(4)设立道德讨论平台,让学生们积极发言和讨论。(5)结合职业学校的优势,可以在校园网上提供相关专业知识竞赛和就业指导等栏目。
(三)德育工作的转变
首先,要多元化地实现德育工作。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德育工作方法不能够局限于传统的说教方式,在传统教育方式中,教师与学生关系疏远,单一的说教和授课让部分调皮的学生具有抵触情绪,不利于工作的开展。改善方法如下:首先,在网络德育教育工作中,利用其优势充分和学生进行互动,比如使用情理交融法、动情说教法和情感熏陶发等等;其次,开展网络心里辅导课程,提高学生的心里健康素质。青春期许多学生思想较为活跃,对于新事物和变化无法良好的适应,容易产生心里障碍,同时又羞于告诉周边的同学或老师,通过网络心里辅导课程,能够在保证学生个人生活私密的前提下帮助学生进行心里辅导和教育,效果显著。
三、结语
开展网络德育教育工作对于中职学生的人生和成长意义重大,从各个方面进行落实,不断完善教育方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经涛,王俊英.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J].开明出版社,2001.
[2]王文军.网络文化对高职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 2006(2).
一、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尽快把教育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素质教育上来
党的十七大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工作方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优先发展教育,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根本性转变,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全省教育系统一定要把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努力在武装头脑、提高素质、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狠下功夫。
以十七大精神推动教育工作,首先要在实施素质教育上“开花结果”。素质教育既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新课题;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条件,又存在着诸多困难和挑战;既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任务和要求,又是教育的本质和主题。当前特别需要大家在以下四个方面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一)实施素质教育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根本要求。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总书记在去年全国优秀教师座谈会上指出:“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靠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始终把它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全省基础教育进一步巩固提高,职业教育得到迅速发展,高等教育实现历史性跨越,各级各类教育呈现出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顺利实现了从人口大省到人力资源大省的历史性转变。当前,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国家和地区间的发展竞争,越来越依赖于人力资源的竞争,高素质人力资源已成为经济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我省有9310万人,素质低,就是沉重的负担;素质高,就是巨大的资源。优先发展教育,是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力资源的关键。建设创新型*和人力资源强省,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型专门人才,加快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由人力资源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的转变,为实现省九次党代会提出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宏伟目标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二)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工作的主题。总书记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教育工作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是教育工作的本质和主题。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说“普通教育养成国民健全之人格,专门教育养成学问神圣之风习”“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陶行知讲“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康德说“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人。”中外教育家这些精辟深刻的论述都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思想。全体教育工作者要紧紧围绕这个主题,紧紧抓住素质教育这个核心,大力宣传、全面推进、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大力推动者、坚定实践者。
(三)实施素质教育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当前,教育事业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素质教育更是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可以说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之所以说“天时”,是因为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国家的重大战略和法律规定。党的十七大立意鲜明地对实施素质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对实施素质教育作出了明确规定,上升到法律层面。之所以说“地利”,是因为教育总体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础。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全面建立和不断完善,为我们一心一意抓教育教学改革、一心一意抓素质教育提供了坚实保障。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跨越,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壮大,基本打造起广大学生多元成才的“立交桥”,升学竞争的压力得到有效缓解。之所以说“人和”,是因为从当前社会氛围看,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我省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早在1997年,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会议在我省召开,招远市被李岚清同志誉为素质教育的“源头”。全省学校德育工作得到加强,全方位育人体系初步形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突破,新课程体系全面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考试评价体系框架基本形成,考试制度的“指挥棒”导向作用初步显现。目前,素质教育进入了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展开的新阶段。
(四)实施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尽管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作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迈出了新的步伐,但素质教育依然是当前教育工作的难点、热点和重点,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和困难。应试教育倾向比较严重,不按教学计划开课,不按教育规律教学,不面向全体学生,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较为突出,学生多样性发展空间减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薄弱。学生作业多、补课多、考试多,拼时间、拼精力,课业负担仍然很重。学生体育活动偏少,身体状况较差,健康成长问题非常突出。国家统计局调查表明,学生的速度、力量、耐力、爆发力、肺活量等指标持续下降,超重及肥胖检出率上升,初高中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达到58%、76%。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力度还不够,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动力尚未得到有效激发。不少地方领导认识不到位,把素质教育当成“软任务”,把升学率作为“硬指标”,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应试教育倾向。总体看,应试教育的状况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素质教育的实施依然困难重重。
新时期、新形势对教育事业赋予了新内涵、新要求。我们一定要正视问题,抓住机遇,知难而进,以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更大的决心和信心,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作风,加倍努力,奋发工作,把教育工作的重心切实转移到素质教育上来,努力开创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二、突出重点,加大力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实施素质教育的总体思路是: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实施素质教育摆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以改革总揽全局,以创新为突破口,积极解决制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着力构建德育为先的育人体系,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进考试评价制度,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工作重点是抓好“五个一”。
(一)构建一个体系——德育为先的育人体系。古人说“先立人后立学”,指的就是德育的重要性。先生曾讲“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助其为恶,无益也。”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国际国内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斗争更加复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给青少年学生带来了消极影响。大家普遍反映现在的学生承受挫折能力下降、社会责任意识薄弱、艰苦奋斗观念淡薄、缺乏团队精神、纪律观念不强、心理健康发展能力降低,甚至出现青少年违法犯罪上升的趋势。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根本上看这是忽视道德教育的苦果、片面追求考试成绩的恶果。我们讲德智体美,“德”是首位,“德育”乃是教育之“本”之“源”。正如先人所说,一个无品无德之人,既使有强健的体魄、超人的智力,也不会是一个合格人才。所以,我们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习惯,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遵循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把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作为重点,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大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使校园成为弘扬正气、团结友爱、生动活泼、秩序井然的精神文明建设基地。校长要对学校德育工作负主要责任,确保国家规定的德育目标、内容和要求在教育教学中落实。要健全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全面加强德育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各类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和社会实践基地的作用,增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及社会实践的联系。要加大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力度,构建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二)深化一项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关键环节,在任何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被置于国家层面来推进,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国家工程。为应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纷纷开展推动以提高未来国民整体素质为主要任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国也于本世纪初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点解决传统学科知识繁难偏旧、德育与生活与学科教学脱节、忽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重复记忆式学习等问题。下一步,我们要把握重点,抓住关键,加快构建科学完善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让素质教育的精神和理念充分体现在各学科课程中。要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全必修课程,积极开设选修课程,尽快形成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特别是音乐、体育、美术、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定要配齐师资,保证开课率。任何学校都不能以任何理由不开课、开不全和随意删减课时。要特别加强农村学校课改工作。农村学校是课改的薄弱环节,各级要更加重视农村教育,关心农村教育,在师资、设施配备、课程开发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确保城乡能够齐头并进。要全面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教育部抽样调查表明,66%的学生每天锻炼时间不足1小时,74.6%的学生认为体质差是由于体育锻炼不足。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各级一定要积极创造条件,严格落实国家对体育课程的规定,开足开齐体育课,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推广“快乐大课间”,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落实到底。
(三)创新一种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在目前教学工作中,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方法,“重知识传授、轻综合能力培养”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必须彻底摒弃传统的思维定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知识传授与综合能力提高并重。一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深化教学方法改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案例式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引导学生不断增强自主学习能力,让课堂成为学生喜欢的地方。二要构建实践教育模式。欧美国家的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很强,这与他们高度重视社会实践教育有着密切关系。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载体,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实践性学习,增强体验,活跃思维。要创新思路,科学规划,逐步实现每个城区、县(市)都建设一所综合性、多功能的校外实践活动基地,积极打造学生创新实践平台。三要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引导广大教师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平等对待,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务实创新的氛围,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宽松环境。
(四)完善一项制度——考试评价制度。考试评价制度是教育的“指挥棒”,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总理指出:“素质教育决不是不要考核,而是要求考核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和经常性。所谓综合性,就是要教学生既会动脑、又会动手;所谓全面性,就是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所谓经常性,就是要根据学生长期的学习表现决定成绩。”素质教育先进地区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比较成功、比较科学。我们必须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促进学校经常性评价和考试选拔对素质教育的正面导向作用。一要进一步改革学生日常学习评价制度。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全面推行日常考试无分数评价,所有中小学都要为每个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档案。要严格禁止各种不必要的统考,成绩评定提倡实行等级制,减轻“分分必争”带来的压力。二要进一步改革高中招生考试制度。我省高中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走在全国前面,今后要总结经验,深化改革,全面实行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以学业考试取代升学考试,以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取代中考成绩录取新生,逐步将大部分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学校。三要进一步强化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是保障高中教育质量的基本制度,要进一步严格考风考纪,确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全面落实。要进一步完善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保障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全面、客观、公正。四要进一步深化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按照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利于高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推进高中课程改革的原则,稳步推进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去年,我省开始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引入高校招生录取,在高校招生录取标准多样化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要认真进行总结,进一步加以完善,比如可以考虑调整投档内容,延长阅档、录取时间,给学校以充足的时间阅读素质评价报告,确保这项改革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各省属高校要重视这一环节,成立由专家教授参与的学校录取工作队伍,突出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学校录取中的作用,力戒录取工作的简单化。要继续落实高考招生报名社会化,禁止有关录取数量的考核、奖励与公布,将高中正常教学行为和学生参加高校招生考试区分开来,减轻学校的升学压力。高考考生的成绩等信息属考生个人隐私,除招生录取机构以外的其他机构和个人都无权掌握全部考生信息。
(五)打造一支队伍——高素质师资队伍。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文明圣火的传递者、社会进步的引领者。古往今来,人们公认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这个看似平淡的职业,从来都意味着神圣、光荣、责任、奉献。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没有一流的教师,就不可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要把师资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良好职业道德和坚实业务基础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当前要构建好四个新机制:一是构建教师管理新机制。要深入推进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尽快实现学校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营造能者上、庸者下、人员能进能出的人才竞争环境。要积极推行结构工资制,建立优秀教师津贴制度,优教优酬,能者多得。二是构建校长管理新机制。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要依法落实校长的办学自,大力推行校长聘任制、负责制,逐步实行职级制,建立校长任职资格制度。三是构建农村教师补充新机制。要高度重视农村教师队伍老化和结构性缺编问题,统筹城乡资源,建立优秀教师支教制度、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和定期交流制度。要尽快实现城乡教师编制标准统一,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严禁使用代课教师。四是构建教师及校长培养培训新机制。各级政府要逐步加大对教师教育的投入,将教师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要建立中小学教师、校长全员培训机制,完善教师岗位成长机制、专业发展激励机制,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启动“齐鲁名校长”建设工程,继续实施“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促进全省师资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
三、加强领导,强化措施,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作出持之以恒的努力。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倾注更多的关心和爱心,投入更多的感情和热情,组织更多的物力和财力,全力以赴推动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一)切实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是深化改革、促进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先导。目前有一种倾向十分有害,一些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抓教育工作简单化、片面化,只关心升学率高低,并以此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这极大地助长了应试教育的倾向。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首先消除这种错误观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评价一个地区、部门、学校的教育政绩,首先要看是否全面贯彻了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教育事业是否全面均衡发展,素质教育是否全面推行,学生是否快乐健康成长。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严禁下达升学指标,严禁在媒体上宣传炒作升学率,不以分数、升学率为主要标准来评价学校和教师的工作成绩,不以升学率论英雄,引导学校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关注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坚持优先发展,千方百计改善办学条件。基本条件保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总书记要求“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各级要尽心尽力,尽职尽责,继续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真正做到优先发展、支持到位。一是巩固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政策,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着力提高生均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确保校园安全。要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在县域内师工资、各种津补贴发放标准,努力提高农村教师待遇。要积极开展贫困家庭学生救助工作,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二是全面启动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尽快出台《*省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推动各地学校公用经费、师资配备、设置与规划、用地、校舍建设、装备条件等达到省定标准,促进办学条件的整体提升。三要深入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我省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硬件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今年国家将进行验收。各市要加大力度,在强化使用上下功夫,保证信息技术教育开课率,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问题较为突出。德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教育目的在德育方面要求的具体化,德育工作要以教育目的为导向。而当前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目标不明确,对及格率、优生率和升学率过度偏爱。在农村中小学,学生的成绩、升学率几乎占据了对教育行政者和教师考核内容的绝大部分,而德育工作则被忽视,分数几乎成了评价学生、录取学生的唯一依据,而德育则被束之高阁。现行的教育考核评价机制中德育工作的权重太小,总体上对德育工作表现为意识方面的高度认同,实践方面中度行动,甚至是低度行动。德育工作缺乏系统化的规划,农村教育行政者和中小学校对德育工作的目标定位不明确,没能准确地将素质教育的要求落实在德育工作规划上。中小学生主体性不强。德育工作的成败取决于学校德育制度、规章的有效性和中小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强弱。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主体是中小学生,但是由于长久以来,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没有等到根本性的改变,导致中小学生的主体性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教育中不强,几乎都是教师定制式的进行输出,学生被动接受。与智育不同,德育要求教育者“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应该是一个“润物细如声”的长期持续过程,忽视中小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心灵体悟、情感激发和生命之间的交流,“灌输式”“填鸭式”的“洗脑”是难见成效的。在德育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才能激发中小学生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强的潜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2德育工作形式化
教师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方法缺乏实效性,注重课堂教育,忽视课外的实践性教育,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严重脱节,出了问题学校、老师充当救火队员,问题解决后又松懈下来,德育工作形式化问题突出。德育途径单一,德育内容与中小学生实际不相符。德育理念大都代表和反映着家至上的意识,即带有明显的社会本位属性,而忽视了个人属性,例如强调奉献而不谈索取,强调大局观念,而不谈个人意识,强调个人的义务与责任而不谈个人的正当利益,强调“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这种思想等等。在德育内容的设计上也都是弘扬主旋律,回避假恶丑,德育中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占了绝大部分,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教育和个性心理品质教育疲软。这些经过过滤的、具有超越性的德育内容严重脱离学生真实的生活状态和个性化的情感体验,难以给学生真实的生活以指导,也就很难有效地让学生产生理论、实践、情感和责任等方面的认同。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严重脱节。当前在广大农村,学校教学的软硬件不足,家长对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现状的关注度不高,学校与家长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农村社会发育程度较低,社会组织缺乏,一些诸如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和黑社会组织对中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都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对中小学生的德育的任务主要落在了家长和学校身上,而二者又各自为政,缺乏必要的沟通。
3德育工作管理队伍建设乏力
在新形势下,中小学生接受新事物的渠道更加多样化,如果德育工作者还是按照传统的教育理念、采用传统的教育方式,那么德育工作就难见成效。德育工作者必须加强学习、苦练内功,开拓创新,“教育者先受教育”,才能与时俱进,推动德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德育工作是融合了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的综合性工作,要有效地将德育融入课程教育当中,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多学科知识的积累,而这正是农村教育的短板之一。合格的德育工作者应该符合“两种身份,四种功能”的标准,即专职德育工作者在身份上既是教师又是管理者;在工作中他们必须发挥思想教育功能、管理服务功能、教学功能和科学研究功能。②然而,在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组织缺乏“学习型”色彩,德育工作者的培训学习不足。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几乎都是针对教学理论与方法,对校领导的培训也缺乏针对德育工作的内容。中小学的校长、政教主任、教育主任和任课教师往往都是凭着自己的理解和经验开展德育工作;教师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能够直接提升学生学业成绩的方面,对德育方面的学习投入不足。德育科研理论研究缺失。“德育科研是德育工作改革和发展的标志,是德育工作科学化的保证,是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③农村中小学极少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科研活动,而几乎没有开展过与思想品德课相关内容的实验性教学活动。农村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心理诊断与辅导能力较低,民主与法治教育意识较为缺乏,师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缺乏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和胜任民主与法治教学的德育教师。农村中小学开展德育工作,亟须教师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
4德育工作考核与奖惩机制缺位
前言
中小学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着所培养的人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品德素养。现在的中小学生将是中国21世纪中国梦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品德和文化素养水平,不仅关系他们个人的全面发展问题,而同时也关乎着祖国的未来与民族的希望。目前,在社会大众舆论导向上,仍存在着重智轻德,考分定论的倾向。不少学校为了生存与发展或迫于竞争压力不得不重智轻德,从而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未能得到很好的落实,忽略了对中小学学生良好品德的塑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思想道德观的正向发展。为此,本课题成员集思广益,结合实践探讨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创新路径。
一、树立正确的德育工作指导思想,明确德育工作的方向
树立正确的德育工作指导思想,首先要打破以政治思想教育代替德育的范式。政治思想教育只是思想教育的一部分,思想教育是德育的核心但不能代表德育工作的全部,故要清除以政治思想教育代替德育的偏识。其次,要克服以行为规范教育代替德育的偏识。培养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只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将正确的思想认识转化为正确行为的实践过程。再次,要克服以心理素质培养替代德育的偏识,德育工作具有一定的社会政治倾向性,但这不在心理素质内涵之中。要明确德育既包括思想品德教育,又包括心理素质、审美情趣及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德育过程是一项全面的、对一个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整体塑造过程。
二、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事实证明,传统的说教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中的文字表象之上,容易引起被教育者的反感,德育工作起不到应有的效果。通过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渗透各种道德思想,而且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中小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把道德要求内化成为自己的心理需求,无形中就提高了道德思想水平。例如笔者周日组织部分同学到学校附近农村贫困家庭看望就读的中小学学生,并适当捐献点学习用品,学生看到还有极少部分学生生活在贫困的家庭,依然刻苦读书,感受颇深,一种改变贫困落后面貌,为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动力油然而生,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到了感化,并从行动上开始关心贫困家庭的学生。由此可见,要把以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必须多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微益劳动、社区服务和义务宣传等各种形式。
三、贴近生活,注重挖掘生活德育内容
新课程强调教与学要贴近学生的实际,面向周边真实的世界。因为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处处有德育,事事有德育,现实生活就是学校德育工作最丰富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和宝库。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学习中的苦辣与酸甜,从他们丰富的生活经历中提炼德育的内容,创新德育渗透的新方法,实现教书育人的初衷。其次,教师要更多地从学生音容笑貌、言谈举止中捕捉德育实践的切入点,找准突破口,使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然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良好的日常道德行为习惯。从学生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德育内容,往往是使学生在个性鲜活生动、学生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事件,并从中得到了享受、体验到了快乐。这样的德育内容,就不会让学生产生“德育是一种说教”的认识误区和抵触情绪。
四、挖掘学生自我教育潜能,强化主体意识
传统的教育观念过多地强调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受教育者,中小学学生没有被成人社会确认为独立的个体,在教育中他们所具有的能动作用被压抑了。事实证明,过去以规范约束为主的德育方式,已远不能适应当今青少年学生主体意识发展的客观需要。作为教育者应当意识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当今的中小学学生的最大的不同是他们很小就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信息,对生活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感悟,并且能够表达自己不同于成人的看法。在社会多元文化的荡涤与融合下,传统中部分教育方式的过时和被淘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其实,而中小学学生天真无邪,性情犹如澄明通透的璞玉,凭着对新文化的敏感以及接受能力强的优势,进行自我教育并与教育者互动乃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育者教学相长。而且随着家庭教育的重视,有自主要求、有自主意识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当然,就中小学生而言,他们还处于发展阶段,在德育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不仅是自然成熟的过程,而且是一个从依赖到能动的过程,这其间还不能脱离教师和家长的启迪与引导,为此,教师、家长需要做的就是为中小学们提供条件,指明方向,挖掘他们自我教育的潜能。
五、改革德育工作的评价模式
促进中小学生的道德发展,对于提高德育评价效果来讲也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问,为此,应该采用一种新的评价形式,以做到准确、科学的评价。首先在评价的主体方面,应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在德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其主体作用,面对德育课程的评价,对自身的道德发展,学生更有发言权。评价也可以让家长、社会等多方面参与,使评价更为全面、深刻;其次,应将评价的焦点从结果转向过程之中。德育课程评价的目的与意义已不再是考查中小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以及应用的能力,而是通过对德育过程性评价获得信息反馈,一方面作为教师了解德育效果、改进德育工作方法的依据;另一方面作为中小学学生自我认识与评价的依据,通过评价反馈中的积极信息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倪孝和.切实落实以德治校,全面改进德育工作[J].甘肃教育,2001.9:9-10
在对学生的情况作了全面的调查研究后,我认为这些学生之所以成为学困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外在因素(如家庭因素、社会环境的因素);二是内在因素(包括心理障碍、学生的学习习惯、智力因素)。只要了解了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就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就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如班里的王某同学,上学期语文评价检测成绩较好,几次单元测试都考到了前五名。可到了这个学期语文评价检测,成绩一落千丈,上课无精打采,长期打瞌睡,作业马虎且有时不完成。我多次找他谈心,他总是低下头,一言不发。后来我发现他的书包里有一部电子游戏机。我把他的这些情况告诉他的父母亲,密切与家长联系督促,找出原因,对他进行正面教育,使他端正了学习态度,现在成为了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事实证明,只要准确了解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再做此项工作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与学困生进行情感交流,是做好转化工作的保证
有些学困生在班级中常被学生鄙视,也被教师指定为班级的“包袱”,在社会上受到冷眼,在家也受到家长的训斥。心里有一种压抑感,有厌学情绪。我就主动采取适当的形式去栽培他们。当我看见学困生抄袭他人作业时,我不但不责备,还主动将最好的学生的作业本借给他们抄,并叮嘱他们要“一抄、二读、三背”。第二天上课,有意识地叫后进生站起来口头说一遍,同样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每次的单元测验,我将成绩有进步的学困生名字提出来及时亮相,让他们也享受一下成功的欢乐。有些学困生的头脑反应得慢点,有时一个词语讲几遍还不理解,我就不厌其烦地再多讲几遍,直到他们听懂为止。无数事实证明,学困生有消极性,也有积极性;有逆反心理,也有求知欲;有违反纪律的行为,也有守纪律的愿望。他们毕竟是孩子,教师一个宽容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一个会意的眼神,一个轻微的触摸都会使他们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
三、教师要为学困生树立自信心
每个学生都有自尊心,学困生也不例外。在班级中他们往往因某个方面的缺点而后进,所以他们敏感于老师对他们的态度。如果教师老是对学困生这样说“你是班上成绩最差的”、“你是我们最讨厌的”“惹麻烦的处处是你”等,这样容易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削弱自信心。与优等生相比,学困生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帮助。课内外活动中,教师应多鼓励学困生,多留些浅显的问题给他们,让他们在心底产生一个信念——“我相信自己的语文成绩一定会提高”。
四、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加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常采用实物、图片、简笔画、幻灯、录音机等,为学生创造语言情景,增强语言操练的真实感。
2.使用简洁、明了的课堂用语,力求生动活泼。用幽默有趣的课堂语言吸引学生听好课,使学生在笑声中、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
3.在课堂上采取丰富多彩的活动。除了正常的教学以外,采取了词语接龙游戏、朗读比赛、即兴表演等活动。
4.建立互助小组,发挥集体作用,来提高学困生的兴趣。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大多学生成绩差并不是因为智力方面的原因,而是因为不良的学习习惯和低效的学习方法。从对学生仔细观察中发现:有的学生早自习一节课坐在那里却看不完一页书;有的高声朗读,却一个词语也记不住;还有的同学在课堂上对老师的提问时一问三不知;有的问题老师反复强调以后紧接着提问,学生仍然出错。这些都属于学习方法或学习习惯不好。作为老师应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一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技巧;二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善于运用思维方法。比如有的学生感到语文难学,就指导他们根据读音、词义和构词法的知识,借助比较、分析、综合等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这样不仅可以减少记忆的困难,也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不仅教知识,还要教会他们学习知识的方法,教是为了不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六、充分发挥家访的优势,调动家长的积极性
二、以“十心”教育为切入点,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养成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全市中小学教师开展“中小学生养成教育”大讨论活动。筹备召开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场经验交流会,总结推广各地、各学校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做法,出台《松原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意见》。
三、以营造书香校园为目标,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认真抓好“建设幸福中国”、民族团结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积极开展“我读书,我文明”主题道德实践征文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225-01
1 引言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是可继承的优秀文化遗产,并且需要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得到创新。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优良的品质、优秀的传统、高尚的道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综合。儒、释、道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来源,归结起来,可以概括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华传统美德是人们行为习惯的基本准则,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是民族强大凝聚力的主要来源。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中小学生文明行为养成的主要支柱,具有强大的道德力和影响力。中华传统美德有利于中小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涉及到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方方面面。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在中小学德育中的道德力和影响力表现在:它是中国优秀传统思想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是中小学生思想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中小学生不断前进;对中小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一项基本工程,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为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对他们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不仅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还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本文重点探讨中华传统美德在中小学德育中的道德力和影响力,以期能够促进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发展,提高人们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认识水平。
2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当今社会是一个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社会,全球化带来了经济和文化的大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某些不利影响。如:青少年中的拜金主义、功利主义、道德滑坡等等。这些都严重危害着青少年的身心,阻碍了他们的发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重在弘扬中华传统价值观念,是集爱国主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身心和谐发展为一体的道德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建设文明、和谐社会的根基,也是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也造成了社会中价值观的杂乱迷离。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重视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彰显个性,着重个人的创新品质的塑造与培养,开发人的潜能,实现个人的创新、和谐发展。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能够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中都学生进行渗透性教育,是一种外在的知识与内在的情感的贯通和融合。“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还是我们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因为在良好的道德环境中,传统美德能够内化为个人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的准则,不断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完善我们的人格和道德品质,从而促进个人的健康成长。”(张俊杰、王钟坤、送,2010:138)
3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文明校园的创建
文明校园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文明校园的创建,离不开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可以说,传统美德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对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个人发展的层面上,还应当为学生营造有利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在文明校园的创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知行合一,道德情感转化为学生的文明行为。传统美德教育在文明校园的创建中成为凝聚和谐思想、文明行为等各种优良道德品质的粘合剂,成为创建文明校园的原动力,将校园打造为“道德家园”,把学校建设成为“文明的家”。在文明校园的创建中,赋予传统美德新的内涵,弘扬其精华,发挥其重要作用,就一定能够为学生的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在文明校园创建中,结合学生实际,把传统美德教育渗透到教学、实践、生活、服务、人际关系、科教文化活动中去,陶冶学生的情操,促使他们将道德理念转化为自身行动,并升华为文明校园的创建行动。
4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未来和谐社会的构建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我国未来和谐社会的构建者。他们是影响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未来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驱动力,是中国强大力量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未来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袁洪群(2007)认为,“中华传统美德具有永恒性和历史的可续性”,“只要我们不断结合现实,赋予新的内涵,弘扬其精华,就一定能够对当前的我国的思想道德建设和人类的精神文明发挥重要的作用”。(袁洪群,2007:50)毫不夸张地说,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关乎能否为青少年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并且直接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5 结语
“站在全球化的立场,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道德的生活基础与社会环境发生该变后,必须实现传统美德教育理念与范式的转换,才能重新获得在现代社会境遇中的价值合理性基础与前提”。(林楠,2005:38)中华传统美德是和谐思想的集中体现,强调责任感和忧患意识,着重实践,把个人和集体、社会统一起来,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发挥其应用的作用,必然会产生巨大的道德力和凝聚力,对学生自身、校园建设,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产生无限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一)加强政治理论宣传,学习贯彻*精神有新成效
1、努力加强理论武装工作。一是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认识,全面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贯穿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各个方面。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对教育工作提出的重大任务和方针政策,研究关于促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政策措施,特别是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全科各项工作,全面推动我科各项工作的科学发展。二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加强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论教育,再次掀起学习“八荣八耻”热潮,努力做到每个学生耳熟能详,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全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三是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和师生,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精神作为全市教育系统首要的政治任务,按照市委届九次五全会的部署,结合教育工作实际,研究制定教育系统20*年深入学习贯彻*精神的计划,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和师生。
2、扎实推进*精神“三进”工作。一是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各门课程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形势政策课和中职、中小学思想品德课都要把*精神,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到教育教学中去,认真按照教育部修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和中职、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要求,组织各学校特别是高校以集体备课、专题研讨等形式,把*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观点与各门课程的学科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抓好*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二是多形式地组织师生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党团组织、第二课堂和学生理论社团的作用,把学习贯彻*精神纳入学生党团活动的重要内容,利用第二课堂深入开展*精神专题学习、网上讨论、演讲比赛、知识竞赛,不断加深学生对*精神的认识,使*精神入耳入脑入心。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组织好机关干部和师生员工的学习,全面深入领会*报告的精神实质,用党的*精神武装师生头脑、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实践、推动教育教学工作。各学校的党校、团校把*会议精神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分期分批地组织广大干部教师和团员青年、学生开展集中学习。三是积极做好学习*精神的宣传工作。全市教育系统组织报告会近百场,制作学习专栏2500多版,出墙板报近3万版,在*教育信息网信息和简讯300多条,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
(二)强化德育常规工作,德育工作水平有新提升
1、切实加强德育工作先进校建设。5月,联合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分别对新申报“全市德育工作先进校”的27所学校,采取听、看、查、议、评的方法,逐一进行评估,并对以前评估通过的学校进行认真复查。通过评估复查有效地督促各校切实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加强学风、教风、校风的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学校的整体德育工作水平。同时还联合市环保局开展了第四届省市级绿色学校评估工作。
2、召开第17次市直学校德育工作研讨会。5月15日,在*工业学校举行第17次市直学校德育工作研讨会,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柯志明出席会议并做重要讲话。现场还举行了四川汶川强烈地震受灾地区捐款仪式,与会代表共捐款4276元。来自市属各中职学校、中小学校分管德育工作的领导、政治处主任和班主任代表近70人参加了会议。各学校班主任代表轮流做了班主任工作创新经验交流,通过研讨提高了班主任工作能力和水平。
(三)开展“迎奥运”系列活动,学校文明氛围有新气象
1、组织开展“*奥运,有我一份”系列活动。开展“奥运小记者团”选拔赛,通过组织2场推荐比赛,从我市小学生中筛选2名表现优秀、能力突出的学生参加全省选拔赛,调动小学生参与20*年北京奥运会的积极性。开展奥运征文和绘画比赛,组织评选奥林匹克教育特色学校和奥运主题班队会优秀案例,并进行全市表彰。组织全市中职、中小学校围绕奥运主题开展具有本校特色的的文体活动。
2、开展“知荣辱、树新风、我行动”道德实践活动。一是20*年5月25日-6月2日,认真组织各中小学校广大学生参加“我承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网上签名活动,发表感言,表达心声,为活动的长期深入开展营造浓厚氛围。特别是第九届省、市级文明学校全部组织本校学生参加。二是运用校园网、校园广播、校报校刊、黑板报、宣传栏等阵地,利用国旗下讲话、班队会、团日活动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介绍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围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这一主题,组织开展学习、讨论。三是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主题,层层组织开展手抄报创作比赛、中学生演讲比赛、小学生讲故事比赛和音乐剧、小品剧创作表演大赛,让广大学生在集体选材、讨论、创作、排演、参赛过程中,接受道德教育。
(四)开展“爱我*”活动,校园文化生活有新内容
1、深入开展“爱我*”宣传教育活动。大力推动“创建文明学校、文明食堂、文明班级和文明宿舍”等“四级联创”活动,努力净化校园及周边卫生文化环境,积极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爱我*、文明礼仪上街头、下农村、进社区百队千人宣传志愿者小分队”活动。全面开展校园卫生专项整治活动,组织各学校定期开展卫生大扫除,全面清洗办公室、教室、学生宿舍、食堂、实验室等场所,要求做到地上无纸屑、卫生无死角、墙上无蜘蛛丝;定期组织校园环境大整治,清除绿化草地杂草,清理整治校园内存在的卫生死角和牛皮癣,杜绝校园“脏、乱、差”现象。广泛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以礼仪、礼貌、礼节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为重点内容,以遵守《规范》、《守则》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为突破口,通过课堂教学、“学守则、学规范”知识竞赛、主题班队会、升旗仪式、演讲、征文、故事会、形势报告会等形式组织学生学习领会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开展社会公德教育系列活动,组织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参加社区义务劳动和助残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劳动意识、环保意识和大局意识。举办何建章先进事迹报告会,教育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广泛开展文体活动。举办20*年*市迎新春师生美术征文比赛、20*-20*学年度全市中小学生文艺调演和红十字文艺晚会,举行20*年*市“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进校园”活动启动仪式、座谈会并广泛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电影,成功举办*市“激情迎奥运、我与福娃奔北京”爱贝通《阳光少年》集体体育竞赛,全市共14个代表队近500名学生参与比赛;开展新农村舞蹈美育教师师资培训工作,选拔教师参加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体育观摩展示活动。通过一系列文体活动,促进艺术、体育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与交流,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提高了艺术、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艺术修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二、下半年德育工作要点
1、进一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上下功夫,设计一些活动载体,在九月份开展“全国第五个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结合改革开放30周年,举行“回顾辉煌历程,构建和谐社会——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征文比赛,开展学生歌唱大会和教师才艺表演活动。
1.以畅通渠道推动育人,搭建全方位育人平台
我们夯实学校主渠道,抓《学科德育指导纲要》的引领,抓德育课程和学科德育的建设,抓《我爱北京》、《志愿服务》、《北京精神》等地方课程教材的编写和实施,使课堂成为系统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阵地。我们强化实践育人,积极建设社会大课堂,整合社会资源1276家,初步形成类课程体系,推进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深度融合。我们大力推进家长教师协会、网上家长学校的建设,搭建家长和教师交流和学习的平台,让家校协作逐步走上制度化的轨道。我们努力拓展育人新阵地,大力打造中小学数字德育平台,建设沙燕心理网、数字博物馆、班级博客联盟等网络阵地,让网络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又一空间。
2.以机制创新强化育人,增强德育工作活力
我们通过举办德育观摩交流周、校长谈德育论坛、学科教师和班主任基本功大赛,搭建起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我们通过“三走进”的方式,发现和推广基层好的做法和经验,宣传身边的好学校、好老师、好榜样。我们通过完善“紫禁杯”优秀班主任表彰奖励机制、举办优秀班主任事迹报告会、建设优秀班主任工作室,在全社会营造愿意做班主任、做好班主任的良好氛围。我们通过持续开展全市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监测,形成年度测评报告,建成累计1200万数据的在线数据库,为教育行政决策提供有效依据。我们通过开展实施素质教育综合督导,引导区县加强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的评价与督导工作力度,使全市中小学德育有了系统的质量分析体系。
3.以教育契机抓实育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2007年以来,我们先后迎来了北京奥运会召开、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国庆60周年、建党90周年、雷锋逝世50周年等一系列重大社会活动。这些都是难得的教育契机和生动的教育课堂,为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我们大力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感受改革开放30年成就、“祖国发展我成长”、“党在我心中”、“学习雷锋,践行北京精神”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大力唱响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主旋律,在全市中小学掀起一轮又一轮的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引导全市中小学生以实际行动积极参与到各种大型纪念活动,引导中小学生学做志愿者、践行志愿服务精神,树立首都中小学生十个文明形象。
4.以品牌活动优化育人,凸显首都德育特色
我们整体推进,分段指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小学德育的核心内容,落实到各学段教育中。小学强化基础养成,抓文明礼仪教育;初中关注中小衔接,抓青春期教育、同伴教育;高中重视“三观”形成,抓生涯教育,形成了小学生传唱“新童谣”、中学生“寻找身边的道德榜样”、高中生“模拟联合国”等一系列层次清晰且富有特色的德育品牌活动。我们面向全体,重点关注,让每一个学生都成长成才,面向来京人员随迁子女,开展手拉手活动和融入教育,以兴趣特长强自尊、树自信,针对行为不良学生,推进专门学校课程教学改革,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启动学困生帮扶项目,做好教育转化工作。
5.以实事工程服务育人,助推学生健康成长
2008年开始,我们用三年时间,累计投入1亿元建设学生社会大课堂;2010年又启动了“牵手计划”,两年投入2000万元,推动农村山区学生和打工子弟走进社会大课堂;2012年又投入2个亿,保障所有中小学生每学年至少有两次外出开展社会实践和课外学习。我们采取措施将奥运会、国庆60周年、音乐史诗复兴之路等系列先进文化成果的光盘以及《“三个北京”校园读本》、《青少年党史丛书》、《感动青春》系列书籍、《北京精神新童谣》等,免费发放至中小学校,为师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我们先后举办德育科长、德育校长、骨干班主任、心理教师研修班,提升德育工作者的专业水平、智慧和魅力。
五年来,首都中小学德育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郭金龙市长亲自启动的社会大课堂、坚持近10年的学生思想道德测评、拥有26个特色栏目的北京市网上家长学校等都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特别是2012年,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北京召开,社会大课堂作为典型经验在会上向全国作现场展示和经验交流。
五年来,全市各区县和中小学校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形成了一批具有首都特色的德育品牌,如东城区的蓝天博览课、朝阳区的同伴教育、海淀区的教育资源联盟建设、丰台区的融入教育、通州区的传统美德教育、延庆县的班主任队伍建设等,以及宣师一附小的新童谣文化、中关村三小的民族团结教育、北师大实验中学的生涯教育,等等。这些鲜活的经验是推动工作发展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