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7 16:09:3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初中生职业技能培训,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二、新农村建设下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策略
(一)提高重视程度,完善组织机构。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国家制定的各项惠农错施逐步得到了落实,极大缩小了城乡差距,城市和农村的人员流动、换岗变得更加顺畅,加大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从整体上提升农民的素质与能力,已经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各地政府部门和相关领导要提起足够重视,尽快设置专门的组织协调机构,在经费上提供大力支持,安排专人负责这项工作。同时还要严格执行监督机制,确保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正常进行。(二)加强农村教育,提升农民素质。因为我国城乡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在师资、设备和环境上存在巨大的差异,且农民生活负荷比较重,很多农村地区初中生辍学率甚至超过了40%,这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无论是速度还是效率,都不尽如人意,因此做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2]。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主要取决于农村与农民的属性,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为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促进农民收入不断增长,要对大那一种植结构进行调整,对林果业、花卉业、园林园艺业、畜牧兽医、良种改良与推广等来说,都离不开具备一定职业技能的农民。农村职业学校与农村比较贴近,收费也不高,实验实习非常便利,这需要做好相应的宣传,不断增加招生的数量,为更多农民传授必须的职业技能,带动他们增收致富,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三)丰富培训内容,做好分类指导。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而言,以农村富余劳动力、失地农民等为主要对象,开展岗位与岗前培训工作。要将侧重点放在专业培训上,重点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要将各行业、工种及岗位区分开来,对农民开展技术操作规程培训,让他们掌握更多基本技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要加强对技术能手与业务骨干的培训工作。要根据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和乡镇企业二次创业等情况,有针对性开展培训工作。第二,加强政策法规知识培训。通过培训,让广大农民了解《劳动法》、《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切实增强他们遵纪守法的意识,能够维护好自身的合法权益。第三,加强安全常识与道德规范培训。重点是让农民掌握安全生产、公共交通规则等常识,提升他们处理突然事件的能力。(四)完善体制机制,落实基础设施。为提升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成效,需要将已有办学力量充分利用起来,农村成人教育、农广校和各类职业学校应承担起主要责任。地方领导协调机构应合理制定培训指标,设置专门机构负责管理。要将课程、师资、设备、实习场所及培训计划等落到实处,严格审核培训内容,跟踪并服务培训对象,确保农民顺利就业。要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将社会资金吸引进来,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支持,解决政府财力不足的问题。此外,还需要将资格准入制度落到实处,只有获得相关学历与职业资格证书以后,用人单位才能录用,让进城务工农民的门坎得到提升。通过在外部上增加压力,让更多农民主动接受培训,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这样才能从整体上保证农民素质与能力得到提升。(五)多方筹措资金,增加办学经费。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导致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很难实现预期目标。对此要多方筹措资金,不仅要依靠政府财政出资,办学单位也要保本经营,并通过慈善事业、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等方式,让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有足够的经费,确保其顺利开展下去。政府要对培训人员提供一定的补助,而农民自己也要出一部分的培训费用[3]。政府要鼓励经营效益好的单位开展对员工的就业培训工作,促进农民工职业技能获得提升。而对办学单位保本经营而言,即在开展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过程中,要采取微利与保本运作的方式,帮助农民减轻经济压力,顺利完善职业技能培训目标,今后更好的投入到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中。
三、结语
总之,为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推进,需要重视从整体上提升广大农民的素质,而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必不可少。各地政府部门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将国家出台实施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提供更多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同时政府部门还要逐步扩大宣传的范围,吸引更多的农民主动参与到培训工作中,这样才能促进他们的职业技能不断提升,不仅有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还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蔡增军 单位:江西瑞昌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专业设置调整力度加大
玉林与贵港两市利用区位优势,积极融入北部湾经济区和东盟自由贸易区,大力发展地区优势产业。贵港利用西江黄金水道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临港工业、港口物流”两大基地,成为西部地区最大的河内港口城市,并且建成了金属冶炼等“五大产业基地”和建材等“十大骨干产业”,是珠三角地区重要的建材、能源供应基地,农副产品及林产品的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玉林市大力培育临港产业,发展交通、物流产业,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4+2”城市、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近年形成了机械制造等五大产业集群,是全国最大的内燃机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日用陶瓷生产出口基地之一。
两市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中职教育应对市场变化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当地教育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玉林与贵港市的专业设置对区域产业的覆盖率分别为80%和69%。
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大量劳动力
截至2013年,玉林市有中等职业学校26所,全日制在校生3.87万人,毕业生就业率98%;贵港市有中等职业学校22所,全日制在校生1.93万人,毕业生就业率97%,与企业订单办学学生比例12.3%。
在劳动力培训上,两市树立学历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并重的思想,着力发挥县级职教中心整合学历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资源的作用,努力建立“政府协调,部门主导,学校培训,资源共享”的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其中,玉林市提出“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城乡一体”的职业教育发展机制,从政策上确立以市为主的中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并要求市教育局、市人事局统筹管理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县域培训资源的整合步伐加快,北流交通技术学校,北流市农业机械学校,容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3所学校在2013年前后实现顺利整合。贵港市短期职业技能培训每年1万多人次,使得劳动力质量显著提高。
问题分析
专业结构不优化
专业门类不全。从统计数据反映的情况看,国家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中划分了18个专业大类,而两市仅设有11个,尚没有开设的专业大类是资源环境类、能源与新能源类、石油化工类、医药卫生类、休闲保健类、体育与健身类、司法服务类。
专业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协调。一是产业结构覆盖不合理。农业产业一直是玉林和贵港的传统优势产业,2012年两市第一产业占GDP比重分别为20.6%和21.9%,但中职学校开设第一产业相关专业仅占全部专业的5.5%。以贵港为例,2013年贵港中职学校招生专业中,属于第一产业的专业1个,占4.3%;属于第二产业的专业10个,占43.5%;属于第三产业的专业12个,占52.2%,而贵港市2012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2.2∶40.2∶37.6,错位明显。见表1。这种专业结构将导致第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稀缺,第三产业培养的人才却大量过剩,严重制约实体经济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二是优势产业没有覆盖或覆盖不足。玉林与贵港两地的矿产资源丰富,两市中职学校却没有一所开设资源环境类专业。贵港是西部最大河内港口,玉林大力培育临港产业,但是两市中职学校均没有与港口、水路运输相关的专业。电力和化工是贵港的重要产业,但在已设专业中却没有一个属于能源与新能源类或石油化工类。玉林市电子信息、健康食品、服装皮革均位列五大重点产业集群,服装皮革与食品加工基地还属国家级,但轻纺食品类专业全市尚无,信息服务类专业仅有3个。
专业设置重复率高。两市中职学校不仅专业开设门类少,同一门类专业设置的重复率也较高。例如交通运输类中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在贵港市具有招生资格的12所中职学校中,有8所开设;在玉林市可招生的21所学校中,开设该专业的达16所。诸如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会计、电子商务等专业,重复设置现象也比较明显。
资源配置不合理
2011年全区中等职业学校合格评估后。玉林和贵港两市都有一部分学校被取消招生资格,而这些学校出现了校舍和硬件资源的闲置。同时,在有资格招生的学校中,市一级的职校又比县一级职校更具招生优势。这造成县级职校的资源浪费和部分市级职校教育承载力加速饱和。以玉林市为例,2011-2013年市内3所职业学校逐步爆满,无法进一步扩招,但5个县级职业教育中心按办学规模可容纳1.5万人,目前实际在校生只有5499人。贵港的桂平市有中职学校4所,停止招生2所,可容纳8900名学生的校园面积仅有学生4062人,实际在校生人数仅占可容纳学生的46%,桂平市一职的在校生人数占全市中职学生数的81%,而其中一所却只有25名学生。
办学条件依然不足
广西两轮职教攻坚期间,玉林和贵港两市中职教育经费投入显著增加,两市中职学校大部分办学条件达到和超过国家设置的标准。但是,从总体来看,两市中职学校的基础依旧薄弱。在玉林市有统计的13所学校中,2008年经费收入平均增幅为14.4%,支出平均增幅为11.4%。2008年当地按可比价格计算的GDP增长率为12.9%,这意味着总体教育经费的投入赶上了地方经济增速,但有8所学校的收入与投入增幅均低于GDP增长率。由于贵港是从玉林市分化出来的地级市,原来没有中职学校,现有的中职学校由基础薄弱的基础学校转化而来,虽然经过3年职教攻坚,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中职学校总体上仍担负较多债务,后续的财政投入压力持续增加。中职举债投入在一定程度上也挤占了普通高中教育的财政投入份额,导致普通高中教育负债巨大,办学困难。
生源流失现象严重
中职学校虽然就业情况良好,但本地生源外流,适龄学生流失多,造成了劳动力的极大浪费。见表2。
对表中数据计算得出,2012年玉林市本地中职吸收的本地生源仅占初中毕业生总数的15.4%,有10.1%的本地生源流入外地学校。贵港市本地中职仅留住占初中毕业生总数7.4%的生源,有近18.8%的毕业生流向外地。而作为广西最大县级市的桂平市,仅有6.9%的本地生源就读本地中职,高达21%的初中生源流向了外地中职学校。
另外,有近1/3的初中毕业生并未进入普通高中或者中职学校,广西高职教育也失去了生源发展的依托。用“初中毕业生数”扣除“本地、外地中职招生数”与“普通高中招生数”之后,玉林市有27912名(占初中毕业生总数30.4%),贵港市有25362名(占初中毕业生总数29.5%)的学生流失。
中职毕业生本地就业情况不乐观
在本地生源流失的背景下,学生毕业后大量的区外就业造成劳动力的二次流失。2009年,一项关于毕业生流向的调查显示,玉林电子工业学校近3年毕业生13000多人,其中流向区内的占20%,流向广东的占78%,流向其他省(区)的占2%。玉林市机械工业职业技术学校80%毕业生安排到深圳、东莞等地工作,其余20%安排在本地各县镇工作。桂平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主要流向广州、佛山、深圳、珠海的大中型企业及公司,仅有少部分留在本地。越是优质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外流现象越严重。造成此种现状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参与校企合作的多为外地企业,本地企业先失机遇;其次,学生毕业后,本地产业吸纳能力有限且待遇不高,广东企业规模大,用工需求旺盛且资金实力雄厚,相比本地企业,与职校合作的积极性与投入能力也更强。
对策建议
设立企业-学校对接专员,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优化专业设置
由于中职学校按专业大类和专业细类设置课程和培养人才,而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却将所需人才细化为几百种行业,两者之间的“代沟”需要精细化填补。应切实发挥行业协会和企业协会充当职业学校和企业之间桥梁的作用,改变协会的官办作风,设置市场化操作的非营利性的专门机构和专员,直接对接企业和中职学校,将区域产业布局的新调整与市场新变化对劳动力及技能型人才在质量、数量和方向等方面的需求信息,双方合作的意向与需求,及时反馈给政府、行业、企业与中职学校。这有利于调整优化中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强化产业急需的紧缺专业建设,填补专业空白点。为解决资金缺口问题,可采取底薪+提成的薪酬模式,根据服务质量和对接成功比率提取一定的劳务酬劳。
实行以企业为主导的中职教育,引导劳动力服务本地企业
鼓励企业举办中职学校。学生入学即为企业员工,根据入校和入企时间与年限,合理分配学习和工作时间与时段,整合师资力量,强制保证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的同时接受基础知识、专业知识、职业素养、文明礼仪和公民道德教育,使企业与学校、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紧密结合,提高劳动者素质、产品质量、学校与企业的吸引力。
企业成为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主力,实现培训就业一体化。鼓励企业和职业院校突破年龄、地域、时间限制,面向进城务工人员、返乡农民工、城市失业人员和复转军人、在职人员开展职业培训,切实提高劳动力培训效率与效益。
以企业需求为主导整合县内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将县级职教中心和中职学校转化为企业培训后台,增强培训的社会实用性,节约教育资源的投入。将县级职教中心建设成重点面对在职、社会和农村闲散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用技术培训与推广的新型学校。受训学员成为企业的后备力量,满足各类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需求。
调整中职教育经费拨付模式,转移支付企业办学成本
市直相关单位都要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作为本部门工作的重要职责。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顾全大局,服务大局,齐心协力,共同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市发改委、教育局要统筹规划,整合职教资源,用足用好国家政策,加大对远城区培训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搭建平台;市财政部门要积极筹措资金,在努力争取国家“阳光工程”、“雨露计划”补助资金的前提下,按照年度培训目标任务,确保市级财政补助资金落实到位;市农业、劳动保障和教育部门,要根据市政府确定的年度培训任务,通过“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就业计划”和扩大中专(技校)教育,推行“双证制”,各履其责,各记其功,团结协作,确保政府目标的实现。
二、突出工作重点,落实年度目标
年度转移培训工作的重点一是要确保完成2.5万人的转移培训任务,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二是积极推行“双证制”教育,促进农村新增劳动力顺利转岗就业;三是加大资金扶持政策的实施力度,通过减免学费,努力扩大中专(技校)教育规模,采取“长、稳、高”的培训转移方式,帮助农村劳动力实现永久转移。围绕以上工作重点,市直相关部门都要做好计划安排,保证资金投入。按照培训资金渠道不变,年度目标任务打通,补助资金落实到人的办法,将20*年农业部门实施的“阳光工程”培训、劳动保障部门实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就业计划、教育部门实施的“双证制”教育、扶贫部门实施的“雨露计划”培训以及扩大中专(技校)教育全部纳入统一管理范围。实行部门安排资金组织培训,全市统一归口管理。根据市政府协调会议研究决定,由劳动保障部门安排资金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0.7万人;教育部门安排资金,完成农村“两后生”试行“双证制”教育0.5万人;扶贫部门安排资金,完成“雨露计划”培训0.2万人;农业部门安排资金,完成“阳光工程”培训1.1万人。对年度受训人员,劳动保障部门要对符合减免条件的人员办理职业资格证,收费予以减免。各部门执行结果,每季末报*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市农转办)备案。
三、严格补助标准,实施规范管理
1.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组织实施)
*市农业户籍人员参加技能培训,要严格按武财社[20*]310号文件精神,规范管理,确定培训对象、申报程度、享受条件,培训时间不低于180个学时。补助标准:中心城区600元/人,远城区500元/人。
2.“两后生”试行“双证制”教育(市教育局组织实施)
*市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未升学人员,培训时间半年,补助标准400元/人。
3.“雨露计划”培训(市扶贫办组织实施)
*市老区贫困地区农业户籍23岁以下人员,培训时间1~3个月,补助标准500元/人。
4.“阳光工程”培训(市农业局组织实施)
*市农业户籍人员,普通工种培训时间1~3个月,补助标准300元/人;制造业培训时间半年以上,补助标准500元~800元/人。
以上各类培训,由主管部门按照相关文件规定,认真组织实施,实行规范管理。各类培训要重点面向农村新增劳动力,面向需求,合理引导,对“两后生”开展多层次、广覆盖的职业技能培训。所有符合条件的参训农村劳动力只能享受一次政府培训补助。
四、增加资金投入,扩大中职规模
为了适应农村劳动力“长、稳、高”转移和培养发展现代农业新型农民需要,扩大中职(技校)规模势在必行。结合*市实际情况,提出措施如下: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解决问题
如何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营造有利的政策环境,亟待深入研究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相关问题
一、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念,统筹规划人才队伍建设
从高技能人才的构成来看,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操作难题的人员.根据职业规律和技能发展规律主要包括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三类人员,并应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目前主要分布在一、二、三产业中技能含量较高的岗位上。如:高级车工、高级模具钳土、汽车维修技师、火箭装配技师、加工中心操作技师、烹饪高级技师、高级美容师等。
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素质与能力的要求与时俱进,传统的人才标准已越来越显露出局限性。一批新兴产业和技术含量高的行业中技能人才紧缺,一些传统技术行业中的技师、高级技师青黄不接,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需要。2007年第四季度河北省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显示,职业资格二级和职业资格一级的人员处于供不应求状态,求职人数只能满足4.7%的用人单位需求,可见中高层次的技术工人拥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就业压力较小。要保持我国经济快速而持续发展,增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实力,真正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没有一支具有知识创新和技能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任何高新技术的长足发展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将技术技能劳动者纳入人才总体范畴,确立高技能人才在我国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地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二、创新技能人才院校培养机制,完善职业资格培训体系
近年来,劳动保障部门围绕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不断探索技能人才的培育机制,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通过终身教育培训铺设一条从初级技工到技师的成才通道,逐步实现了技工教育培训重心的转移。
2005年,我校率先增挂技师学院牌子,实现当年挂牌,当年招生。至此,高级技工学校技工教育实现了从培养中级技术技能人才为主的办学目标逐步向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战略性提升,形成了以技师学院为龙头,对应国家职业资格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职业培训新体系。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正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凸现独特优势。
技师学院培养技师的关键所在是如何在校内传授企业生产现场的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生产技术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出企业需要、社会认可的技师。
瑞士的职业教育体系为我们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借鉴的做法。瑞士构建了从初级到高级的相互衔接终身职业教育体制,在培养层次上,提供联邦职业能力证书(CFC,相当于我国初级技工水平)、职业高中文凭(MP,相当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技师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使中等、高等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之间以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和文凭有机连接。通过培训取得CFC后,方能从事某种职业的资格;从进入CFC证书学习到通过考试鉴定取得技师文凭一般需要六年左右的学习培训。在教学上实行模块教学、学分制教学。
借鉴国外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经验,目前,技师班生源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类型是高级技校、具有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学制一年半,第二种类型是职业学校、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学制三年,第三种类型是高中毕业生学制为四年,第四种类型是初中生源学制为六年一贯制。技师段的教学模式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大多采用模块式、课题式、项目教学等形式,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将课堂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和技术革新、技术改造相结合,以典型技术技能、综合技能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为主,逐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核心技能。院校培养的另一重要举措是搭建以企业为基地的实践技能强化培训平台,将学校高技能培养的目标、技能训练的标准要与企业岗位用人、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实现零距离的对接,接受企业用人单位的检验。
三、搭建企业培训平台,发挥企业主导作用
按照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提出的"两个充分",一是充分依靠职业院校、技师学院、高级技校的培养作用,即院校培养;二是充分发挥企业、行业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主导作用,即企业主导。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7个环节,即:培养、选拔、评价、使用、激励、交流、保障,绝大部分都要依靠企业、来自于企业,实践于企业。许多发达国家把与具体工作相关的技能培训,更多地视为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职责。韩国要求雇员在100人以上的企业至少要拿出工资额的2%的资金用于培训,法国要求雇员在10人以上的企业至少要拿出工资额的1.5%的资金开展培训。因此,应该充分发挥企业在对技能人才的培养上的主导作用。
尽管企业对于技能人才拥有客观实践评价的绝对权威,但是,多数企业对技能人才普遍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对企业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缺少战略思考和总体规划,尚未形成鼓励生产操作一线技能劳动者钻研技术业务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机制,高技能人才的待遇与保障还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和重视。
四、建立技能人才表彰制度,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建立与国家中华技能大奖、技术能手表彰制度相衔接的技能人才表彰制度,对确有突出贡献的高级技能人才给予相应奖励,大力宣传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政策,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崇尚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引导更多的劳动者走技能成才之路。
五、运用政策引导机制推动,充分发挥技能人才的作用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使用,需要不断加强和完善政策机制建设,形成"培训、考核与使用相结合,与待遇相联系"的激励机制。因此,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应建立技能人才津贴制度和"首席员工"制度,将技师职业资格与工资、岗位津贴相结合,为高级技能人才明码标价,真正体现"高能高薪"。
六、完善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
在知识经济时代,产业、商品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职业培训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有效方式,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内生变量,美国人力资源专家舒尔茨指出,因追加教育培训投资提高劳动力质量,从而对美国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3%.
一是政府根据地方教育费附加,从中安排高技能人才培训经费。二是企业要依法保障资金投入,切实保证企业培训经费的落实。
同时要进一步研究高技能人才培养资金的筹措渠道,努力增加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投入,建议财政开设专项资金,用于本地经济发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培训补贴和劳动力市场紧缺、企业生产急需的职业工种培训的资金支持。
七、推进技师社会化考评,改进技能人才评价方式
技师社会化鉴定按照"统一标准、自主申报、社会考核、企业聘任"的原则,实行鉴定机构考核与专家评审相结合办法进行。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并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新体系。突破比例、年龄、资历和身份界限,促进高技能人才更快更好地成长。
八、建设良好的法制环境,完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市场经济是以法制为基础的经济,同样高技能人才的成长也需要公平和透明的法制环境。近年来,不少地方和部门采取多种措施制定了一系列的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相关激励政策,但从实践情况看,落实并不到位,不少企业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对高技能人才重使用,轻培养,政府文件政策只作为指导性意见对企业并不具有约束力和强制力,高技能人才相应的工资待遇难以真正落实。
要把高技能人才培养制度纳入《职业教育法》、《劳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条文中,同时要大力宣传培养高技能人才做出贡献的企业,并给予相应优惠鼓励政策。
中图分类号:D6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6-0154-02
一、引 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新兴行业不断涌现,新材料、新工艺的广泛使用,使得公众对消防安全的要求日益增长,社会消防安全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同时,消防工作又是一项涉及社会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只有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各单位和每个社会成员自觉遵守消防法规和安全规程,改善防火条件,落实防火措施,及时消除火灾隐患,严防发生火灾事故,才能在与火灾的斗争中取得主动权。
二、加强消防教育培训的几点做法
随着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作用的不断加强、消防宣传社会化层面的不断加深,消防培训成为一种使用十分广泛且非常实际的宣传方式。但在具体的培训实施过程中,消防培训的效果是我们最值得关心的事情,因为培训效果的好坏不仅关系到消防知识宣传的社会推广程度,在一定的程度上还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及消防知识宣传的社会化进程。要想达到受众面广、培训效果好的目的,应采取以下做法。
(一)创新消防培训教育手段,实现消防培训教育多元化
全面提高全民的消防安全素质,大力提升消防文化软实力,进行消防知识的培训教育是关键,要创新方法手段,实行多元化教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公安消防支(大)队要建立专业的消防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加大对消防专业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力度,实施技能资格考试,提高专(兼)职消防人员和消防协管人员技能水平,真正使消防安全的硬件设施发挥有效作用,实现“软实力”与“硬实力”的有机结合。
2.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法,全方位多层次地进行培训,对于人员多、距离远的单位要派出专职人员上门培训,公众聚集场所从业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有针对性地开展社区、物业管理公司等人员的消防教育培训,有条件时开设消防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班,以满足不同层次人员对消防知识的需求。
3.深入社区、企业、学校等开展义务消防知识讲座,加大社会义务消防培训的力度和广度。通过培训教育使广大人民群众及时了解消防动态,掌握先进的消防知识,传播先进的消防安全理念,增强全民消防安全意识,提高消防安全素质,将社会化消防工作深扎于百姓心中。
(二)针对不同对象,有的放矢开展培训
消防工作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要求和重点,不同季节、不同生产行业、不同工种的人员也都有不同的特点,如冬季和夏季不同,城市和农村不同,化工企业和轻纺企业不同,电焊工和保管员不同。所以,在进行消防安全教育时,要注意区别这些不同特点,抓住其中的主要矛盾,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进行。此外,前期准备也非常关键。在准备阶段,要了解的是参加培训人员的年龄、结构、职业、身份特点,深入分析了解他们原来掌握的消防知识水平,研究他们对消防知识需求的倾向和缺乏的内容,对症下药,由此来确定培训的重点和内容。不同的对象培训的重点自然不同。
例如:对于学校的培训,要根据培训的对象是学校工作人员还是高中生、初中生或是小学生,根据他们不同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及实际需要来安排培训计划、上课的具体内容。同时,对于近阶段的消防重大事故或重大安全事件,要注意收集相关信息,并对其原因做出深刻分析,为培训提供新的素材,只有事先充分准备了,才能在培训中发挥出色,应对自如,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因材施教
培训的内容是整个培训的核心,内容选择把握得好,才能达到培训目的。目前,在消防培训中存在针对性不强,甚至偏离主题的现象。不管什么培训,都是从燃烧的理论、火灾分类谈起,或全面介绍消防知识,或盲目地举一些较大的案例,教育大家消防安全如何重要,至于一个部门、一个行业、一个岗位,应该怎样做好防火工作,如何消除隐患等关键问题却没说明白。培训无针对性,内容空泛,会使参加培训的人失去兴趣,也难以达到应有的培训效果。
因此,在进行培训时,培训内容的选择至关重要。工作中,一方面培训者要在培训前认真收集受训者的信息及相关资料,了解培训人员的需求,并以此来确定培训的侧重点和内容;另一方面要因人而异,根据不同人员开设内容不同的培训课。例如:受训者主要是社区居民,培训内容就应该以如何预防家庭火灾,楼房起火如何逃生为重点,因为他们并不关心消防设施的原理和如何使用。受训者是小区物业管理人员,那么培训的侧重点就应该放在消防设施的管理、使用,以及发生火警后如何处置,如何组织人员疏散等。
还有,那些培训对象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但又容易疏忽的内容,也应该是培训的重点,在进行培训的过程中要把这些问题讲清楚。
(四)把握培训技巧,调动受训者兴趣
如何把握听众的心里,调动大家兴趣,是控制培训效果的重要途径。在培训过程中,授课老师要注意语气的抑扬顿挫,并用一些肢体语言来吸引受训者的注意力和兴趣。讲课过程中应多提问题,师生良性互动。培训过程变得生动,才能有效达到预期目的。
还应采取放映幻灯片、录像片等科技手段来丰富培训内容。仅靠老师讲课的培训过程,是十分枯燥、乏味的,把数字技术穿插着运用在培训过程中,会使培训变得生动形象,更具有吸引力。如果能根据受训者的需要,针对不同的被教育群体,举一些发生在被教育群体同行业、同人群中的火灾案例来授课,会让受训者感觉到真实、可信,会有良好的培训效果。
创新要正视历史 实事求是
对于园林学校而言首先要尊重学校六十多年来的办学历史,客观认识学校与行业的依存关系,始终坚持“依托行业、服务行业”的办学思路不动摇,在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领导下密切与行业的血脉联系。其次要正视学校当前发展所面临的中专生源减少、办学条件有待完善、教师素质有待提升、办学机制有待改进等问题,实事求是,集思广益,依靠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走内涵发展的道路。第三要理清学校的办学基础,扬长避短,在北京市教委的指导下、在行业各部门的支持下找准学校发展与行业发展需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契合点、突破点。当前首都园林绿化事业、旅游业、服务业蓬勃发展,一线人才需求旺盛。世界城市建设对一线技能人才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学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灵活办学,进一步发挥教育服务支撑作用。
创新要解放思想 开拓进取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大到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单位,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
北京市园林学校的创新发展首先体现在办学方向的调整上。北京市园林学校是一所老牌中专学校。顾名思义中专学历教育是学校的主业务。但在当前中专生源减少的情况下,学校要主动应对挑战,改变战略战术。坚持两条腿走路,在做优学历教育的同时,把优势办学资源整合,逐步加大职业技能培训、行业职工继续教育力度,以图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创新对职业教育的认识,用现念武装思想,跳出学校本身寻求学校的发展。职业教育是面向社会的开放教育,是面向人人的终身教育。一切人都是职业教育的对象,一切资源都是职业教育资源。职业技能学校不能孤立地看待自身的发展,其发展需要置身于行业发展、社会发展的大局中。要打破传统观念,完善机制,整合一切能利用的资源,走教学研为一体的园林职业技能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开放办学之路。第三要坚持人才强校战略。人才是创新的内在动力。学校的发展需要一流的人才。学校鼓励职工创新、创造,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真正做到尊重人才,培养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
创新要主动出击 系统实施
【摘要】隐性辍学是相对显性辍学而言的, 指的是在学校教育场景中现存的, 学生虽保留学籍, 甚至正常交纳教育费用、正常参加考试, 但整日游离于课堂和教室之外, 静待毕业的一种非常态教育现象。隐性辍学在现实学校教育情境中又表现为强迫型隐性辍学和主动型隐性辍学两种类型。
【关键词】隐性辍学 校教育场景中现存的 学生虽保留学籍 正常交纳教育费用
【本页关键词】学术期刊征稿 职称论文投稿 职称
【正文】
目前我国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现象形势依然严峻。尽管各地采取措施加大控辍保学力度, 显性辍学问题得到了暂时控制, 但农村初中生辍学率随时会出现反弹, 更为严重的是, 农村学校教育中还存在着大量的令人堪忧的适龄学生隐性辍学问题。本文仅就农村初中隐性辍学的现实危害及其成因进行探讨, 以期引起社会各界对此问题的重视和解决。
一、隐性辍学及其危害隐性辍学是相对显性辍学而言的, 指的是在学校教育场景中现存的, 学生虽保留学籍, 甚至正常交纳教育费用、正常参加考试, 但整日游离于课堂和教室之外, 静待毕业的一种非常态教育现象。隐性辍学在现实学校教育情境中又表现为强迫型隐性辍学和主动型隐性辍学两种类型。强迫型隐性辍学是学校和教师为提高升学率而采取过激的做法, 强迫学生提前“分流”, 进入升学无望的非重点班级或编入职业技能培训性质的单独班级学习, 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而主动型隐性辍学则是学生由于厌学等因素的影响而主动放弃学业的追求, 在上学的幌子下而混学、逃学。隐性辍学现象目前已成为农村学校教育中见怪不怪的教育“常态”问题, 其危害是现实且严重的。1、隐性辍学给学生个体发展留下许多成长隐患。初中阶段是儿童期向成年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期和危险期。由于隐性辍学的学生长期处于学校和家庭监控的“真空状态”, 无人监管, 无人监护, 整日游荡在游戏厅、网吧、歌舞厅等娱乐场所, 极易接触、沾染一些社会不良习气, 或在一些不法分子教唆下, 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成为真正的“问题少年”。近年来青少年违法案件增多, 其中许多都是中学生过早辍学所引发。2、隐性辍学对农村学校教育造成诸多负面影响。隐性辍学现象藏匿了许多农村学校教育中的深层次管理与制度建设问题, 使农村中学办学指导思想和方向长期得不到匡正, 同时也削弱降低了学校教育育人功能作用的发挥。隐性辍学学生在学校中的不良表现不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 对于整个学校的校风、学风建设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此外, 隐性辍学现实的长期存在也降低了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不利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3、隐性辍学有碍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健康持久发展。隐性辍学现象被隐藏于当前“普九”工作控辍率的“冰山”之下, 农村中学隐性辍学现象掩盖了“普九”巩固工作存在的现实问题, 这对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和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留下诸多隐患。我国当前正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关键时期,“三农”问题的解决更需完善农村教育这块“基石”, 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出现的隐性辍学问题将直接影响到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双基”巩固以及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 阻碍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文章来源】/article/66/3201.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高校物业管理企业大多是高校后勤企业,也有部分是社会企业。只要是高校物业企业都要遵循教育规律,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的基础。高校物业管理服务的是学生老师,而普通社区物业管理是小区业主,所以两者有着很大的差别。高校物业管理较社会的物业管理较单一,但高校物业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比较复杂,现对高校物业管理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方法。
一、高校物业资金不足
目前各高校的物业管理经费主要是由高校后勤企业与社会物业企业投标竞争而来,大多数企业为了能中标,不惜用低成本来取得最后的物业,学校行政按照竞标价支付物业费用。现高校的管理日趋完善,对物业使用与管理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无论是从人员配备还是使用设备,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于高校物业使用率高,维护难度大,工作量大,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多;另一方面高技术的装备,包括自动消防、安防装置、集中的设备自动化系统和集中管理监控系统、物业管理信息系统等需逐步配备完善,专业化工具设备必不可少。所以在高校物业的管理中工作投入不足的问题日显突出。解决方法:高校物业管理工作,首先要科学管理、精打细算、严格控制成本。资金是物业管理的基础,也是高校物业提供优质服务,开展工作的保障。按照惯例,学校从甲方的角度对高校物业企业的服务进行考核,优胜劣汰,但资金有限,无法维持正常的工作运行。现在的高校物业企业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而形成的物业管理公司,可以经甲方同意获取合理的利润,待物业公司实行有偿服务后,开发各种服务项目,不仅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便利,又可以增加物业企业的资金,改善企业的经费问题。企业的资金增多,员工的工资多了,积极性与主动性也会有很大的改善,企业管理到位,向学校和全体师生员工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
二、员工整体职业素质不高
高校物业管理人员在服务育人方面还有待提高。高校物业作为高校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工作人员(如宿管员)与学生的接触时间长,工作人员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所以说高校物业肩负着“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责任和义务。现高校物业大部分员工缺乏专门的技术培训,并且学历较低,经调查,小学、初中生占到了60%之多,中专、高中生只占到了20%,具有专科、中级以上技术等级的甚至不足20%,党员比例不到5%。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设有物业管理专业部门,但专业技术水平亟待提高。员工年龄结构老化,由于物业人员的工作强度很大,而且又脏又累,工资又低,许多年轻人都望而却步,不愿意干,所以在招聘时对年龄的要求有所降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问题也存在着严重隐患。以上的原因造成了高校后勤企业员工三多三少的现象:老年人多,年轻人少;普通员工多,技术人员少;文化水平低的多,高的少。解决方法:第一,从招聘源头抓起,加强人员聘用的管理工作。在招聘过程中,除了要检查应聘人员的一些相关证书以外,其员工身体健康情况必须要认真核查。了解员工是否患有在工作中容易出意外的疾病的同时,从侧面也了解一下是否有家族病史等,除了以上两个招聘的基本内容,还要重视对求职者的个人素质、主人翁意识、工作能力等方面的考察。第二,加强高校物业管理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高校物业服务人员的个人素质及专业技能是影响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个人素质与专业技能的提高主要靠高校物业人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学习,如果员工的自我学习较差,还需要物业管理者不断的培训和引导。通过不断地加强专业知识、自身素质、岗位技能等的学习培训,来提高员工综合素质。高校物业企业员工不仅要组织学习本企业的相关理论知识,管理规章制度,岗位工作流程,程序的规范操作等常规培训学习,还要通过开展日常的工作经验的交流会及岗位技能竞赛等花样方式,促进高校物业管理的人文品位、文化氛围的进一步提升。
三、管理制度不规范性
高校的物业企业发展的时间并不是很长,所以,高校物业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工作行为和运作都不够规范化,尤其是基础建设要有待加强。由本校组建的物业管理队伍还是占很大的比例,从软硬件建设、人员结构组成等方面与社会上有经验的物业管理企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现在,高校物业管理企业虽然也制定了一些关于工作中相关的企业制度,但与社会上的企业相比,还不成体系,不够完善,执行起来也不够严格。解决方法:高校物业管理企业在工作中要做到微笑多一点,服务好一点,宽容多一点,行动快一点,注意把握好与服务对象接触时的有效沟通及服务标准,达到行为有规范,服务有品质,行动有效率,做事有方法等。如果加强管理和服务,首先要加强员工手册、工作相关程序的文件和服务作业指导用书的制定,并加强宣传教育,使每一项的物业管理和服务都有迹可循,都按标准操作。其次,员工的的工作状态要注意,员工工作时要穿工作服,佩戴工号牌,工作仪态要端正等,在工作的服务态度方面要做到诚心、耐心、热心,有微笑、有礼貌的服务等。再次要根据学校甲方的要求进一步整改服务规范,使所有的工作人员对工作流程、内容、要求、标准及考核的缺陷,都要认真整改落实。另外,高校物业管理企业要欣然接受学校有关部门的监督,进一步完善高校物业管理标准和服务的质量。高校物业管理不仅要对物进行管理,还要肩负育人的重责,其管理存在很多复杂性,各高校的管理情况也不一样,总之,高校物业管理的好坏取决于最大限度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高校物业管理企业要进一步加强与服务对象的有效沟通,是提高物业管理水平的一种重要途径。另外高校物业管理企业要加强服务意识、责任意识,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让高校物业管理企业和广大师生一起共建一个和谐的校园。
作者:张正海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后勤服务中心物管中心
中图分类号:F2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2-0037-06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普通劳动力工资呈持续上涨态势,大部分行业劳动力成本在2005年以后增长加快。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农村有效剩余劳动力数量持续下降,普通劳动力供求关系正在发生转折性变化,因而这种上涨是趋势性的,应从战略层面高度重视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问题。
一、我国劳动力成本近年来持续较快增长
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持续较快增长,2001~2010年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以下简称人均工资)从10834元提高到36539元,年均名义增速为14.6%,实际增速为12.4%。分产业来看,采矿业人均工资增速最高,年均实际增速为16.7%,平均工资从2001年的9541元提高到2010年的44196元;制造业人均工资从2001年的9891元提高到2010年的30916元,年均实际增速为11.1%,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人均工资一直维持在高位,但年均实际增速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12.0%。第三产业人均工资从2001年的11894.4元提高到2010年的40738元,年均实际增速为12.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1)同时,农业劳动力工资也在快速上涨,小麦、大豆、稻谷、玉米生产雇工工资年均增长9%以上,苹果生产的雇工工资增速达11.3%。
二、农民工工资上涨是劳动力成本上升的直接原因
我国二三产业平均工资水平与农民工工资水平密切相关,农民工工资对农业雇工工资也有重要影响。为分析这种影响,我们计算了相关行业人均工资定基指数及农民工工资定基指数,并测度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
(一)农民工工资在2004年以后持续快速上涨
我国农民工工资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偏低的水平,并且一度几乎无增长。但是从2004年珠三角地区开始出现“民工荒”以后,农民工工资出现持续快速上涨。至2011年,外出农民工月平均工资已增长到2049元,与2005年的875元相比增长了一倍多。(见图1)
从区域看,中西部地区农民工工资增长加快,与东部工资差距明显缩小。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2011年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月均收入2053元,中部地区为2006元,西部地区为1990元,西部与东部的平均工资差距由2005年的15%左右下降到3%左右。
(二)农民工工资对制造业劳动力成本的影响
为了分析农民工工资对制造业各行业劳动力成本的影响,我们计算了农民工实际工资与制造业各行业人均工资定基指数(2005年=100)的相关系数。结果显示,制造业30个行业人均工资定基指数与农民工实际工资的相关系数都高于0.90,有着非常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农民工工资上涨会带来制造业各行业劳动力成本的提高。
(三)农民工工资对服务业劳动力成本的影响
从计算结果来看,服务业平均工资定基指数与农民工工资定基指数的相关性更高,除与金融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三个行业相关系数为0.98外,同其余行业相关系数均为0.99。特别是对于劳动力密集型服务业,农民工工资上涨是其行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
(四)农民工工资对农业劳动力成本的影响
在理论上,农民工工资上涨会提高农业生产劳动的机会成本,带动农业劳动力工资上升。从计算结果看,农民工工资与各类农产品雇工工资定基指数的相关系数均高于0.90,说明农民工工资对农业劳动力成本确实有着很大影响。在现实中,农业“用工难”问题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甚至一些地方出现“雇不到、雇不起”的现象。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下降是农民工工资上涨的根本原因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民工总量持续增长。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数达到25278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人数为15863万人,较2005年分别增加了12700万人和6054万人。伴随农民工数量持续增长的是“民工荒”现象从沿海向内地蔓延,从季节性向常态化演变。这些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向有限剩余转变,农民工供求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变化必然反映在劳动力价格上。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大幅下降
自1978年我国农村开始实行以后,农业生产积极性得以激发,劳动力剩余现象日益显现。根据一般的定义,农村剩余劳动力等于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总量减去当时生产技术条件下农业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农业劳动力数量是确定的,而对农业劳动力的实际需要量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测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用不同的方法测算了农业劳动力的实际需求量,虽然各种方法估计的剩余劳动力数量有较大差异,但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估计的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基本上在0.8亿~1.1亿人之间,平均约为9560万人。(见表2)从年龄结构来看,农村剩余劳动力以中年以上妇女为主,以剩余劳动时间为主,真正可外出务工的有效剩余劳动力只有不到3000万人。相对于20世纪90年代,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和剩余程度已经大幅降低,剩余劳动力已经从最初的全面过剩,进入到总量过剩、结构性短缺的阶段。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下降对农民工工资有显著影响
我们以2001年为基期(2001年=100),计算了2001~2010年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变化和农民工工资变化的定基指数。从图2可以看出,农民工工资变动与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变化高度相关,二者相关系数为-0.95,即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下降直接导致了农民工工资的上升。
分析表明,农民工实际工资与滞后一年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长期弹性系数为-1.68,即从长期来看,农村剩余劳动力每减少1%,次年的农民工实际工资就会上涨1.68%。二者的短期弹性系数为-1.06,即从短期来看,农村剩余劳动力每减少1%,次年的农民工实际工资会上涨1.06%。长期弹性系数要高于短期弹性系数,说明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对农民工实际工资的提高存在累积、滞后效应,长期影响更为显著。
四、人口增长放缓及教育发展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人口增长放缓,导致作为普通劳动力主要源泉的农村新增人口数量下降。二是教育发展和高等教育扩招,又导致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农村新成长劳动力数量下降。在剩余劳动力存量不断被吸收的情况下,二者的共同作用必然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尤其是年龄在40岁以下的有效剩余劳动力数量持续下降。
(一)长时间低生育率导致农村新增劳动力供给逐年减少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初中毕业生已成为我国新增劳动力的主要来源(或初中毕业后直接工作,或继续升学后工作)。然而,长时间的低生育率导致农村新增劳动力逐年减少。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初中毕业生数量在2005年达到顶峰后开始连续下滑,2010年比2005年减少373万人,下降幅度为17.6%。农村初中毕业生数量则在2004年达到峰值后连年下滑,2010年农村初中毕业生比2004年减少398.2万人,减少幅度达到39.2%。(见图3)初中毕业生人数的下降直接导致我国新增劳动力供给的减少,特别是农村初中毕业生人数的大幅下降,更是从源头上减少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供给。
(二)教育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扩招,进一步减少了农村低端劳动力的供给
从2003年到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7%上升至26.5%,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人数由2003年的382万人增长至2010年的661万人,增长超过73%。高等教育的扩招提高了适龄学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积极性,带动了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导致更多农村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习。从全国来看,初中生毕业后直接工作的人数由2003年的750.56万人下降到2010年的43.69万人,减少了94.1%,主要是农村初中生毕业后直接工作的人数大幅下降。这导致低端劳动力(指初中毕业和高中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的新增劳动力)供给逐步减少,2010年比2005年减少327万人,下降幅度达到27.8%。由于农村初中毕业和高中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的新增劳动力,是我国农民工的主要来源,在农民工需求仍较旺盛的情况下,其快速下降必然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
五、我国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趋势可能会持续到“十三五”中期
目前,我国农村有效剩余劳动力已不到3000万人,根据农民工的需求、新增农民工数量综合预测,这3000万左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在2017年左右转移完毕。2010~2017年问,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年均将下降6.4%左右。按照剩余劳动力下降速度与农民工工资实际增长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推算,这一期间农民工工资年均实际增速将达10.8%。如果再考虑物价水平上涨因素,并假定这一期间CPI年均涨幅为3%,则这一期间农民工名义工资年均将增长14%左右。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未来5年,我国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绝大多数地区最低工资标准将达到当地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40%以上。由于农民工工资主要由最低工资和加班补偿构成,从政策层面来看,未来农民工工资实际增速不会低于13%。由于农民工工资与制造业、低端服务业、农业雇工工资高度相关,因此,从“十二五”到“十三五”期间,这些行业普通劳动力工资名义增速也将保持在14%左右。我国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趋势可能会持续到“十三五”中期。
六、积极应对劳动力成本趋势性上涨的对策建议
劳动力成本上升会增加行业成本,对行业竞争力和产品价格产生一定影响。但同时,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会改变生产要素投入比例,增大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相对重要性,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品附加值提升;对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和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有积极作用,有利于促进消费增长。因此,面对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的趋势,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这一趋势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进一步采取措施改善劳动者社会保障和福利水平,切实维护劳动者权益,在提高劳动力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让劳动者充分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另一方面,也要加大教育和培训的投入,提高劳动者技能和素质,增强农民工在城镇就业居住的稳定性,鼓励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减轻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负面影响。
(一)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质量
在继续做好在岗农民工技能培训的同时,更加重视对农村富余劳动力、“两后生”的技能培训,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高级技术工人,从源头上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素质,适应和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二)推进农民工融入城市,形成稳定的产业队伍和中产阶层
从农民工的现实需求、地方政府的财力基础等实际情况出发,鼓励各地通过降低落户门槛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并行,推动农民工市民化,使农民工成为稳定的产业工人和城市中产阶层。对于已在城镇稳定就业、稳定居住的农民工,应进一步降低落户门槛,使之成为市民并享受市民待遇;对于市民化能力较弱的农民工,以及市民化成本较高的地区,应以农民工最关注的住房、子女教育等基本民生需求为重点,使相关福利与户籍脱钩,让农民工部分享受市民待遇。
(三)鼓励设备和技术投资,用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
模具产品从设计到生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它包括模具产品设计、模具结构设计、模具加工制造和塑件生产等方面,需要产品设计师、模具设计师、模具加工工人协同完成。笔者所在学校是中职技校,学生来源主要是初中生和少数高中生,培养的学生就是生产第一线的工人,就业岗位定位在模具制造熟练操作工或模具加工工艺师(极少数)。因此,笔者觉得笔者所在学校应推行专业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模块式教学方法(见图1)。
1. 模块一:模具拆装测绘
作为直接生产操作工人,看懂读懂机械工程图是关键。因此,组织学生拆开各种模具教具实物进行测绘练习,让学生把所有零件图和装配图在纸上草绘,再用电脑软件绘图。此法有以下优点:
(1)能结合以前所学模具基础理论知识进一步熟悉模具典型结构,为模具装配实训做准备。
(2)制图知识得以学以致用,并强化AutoCAD电脑绘图。
(3)把原来逐件制作纯消耗材料实训变为逐渐引导学生把图纸绘制出来的零消耗实训,
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4)为CAXA实训做准备。
2. 模块二:实训教学结合理论知识学习CAXA(或Pro/E、UG)
实训时,可分组发放产品图纸,学生根据模具制品的形状、精度、大小、工艺要求和生产批量,用模具设计软件选择相应的设计步骤、参数、计算公式以及标准模架等,最后给出全套模架结构设计图。要求学生利用软件对此模具进行开模、合模、制品推出的全过程仿真练习,了解了模具制造全过程,从中找出设计的不合理处,为下一步加工实训做准备。
3. 模块三:普通机械,数控编程加工
对模具来说,一般标准零件是可以直接订购的,如标准模架、导柱、导套、顶针等,但模具的凸凹模(或型腔)是要进行加工得到的。任何零件的加工基本上都是要经过粗加工半精加工精加工的这一过程。模具一般是单件产品,因此加工一般是普通机械加工去除余量,再经数控机床编程进行半精或精加工。所以,这就要求学生能编写模具零件加工工艺规程,并能熟练地使用普通机床(如车、铣、刨、磨等)加工出合格的模具零件,且在下道工序能用手工方式和CAM方式编写数控加工程序,操作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数铣、线切割、电火花等)加工出合格模具零件。
4. 模块四:模具装配、修配、调整模块
模具装配、调整不可能直接进行,此模块就要求学生具备钳工的一般技能。钳工一般内容包括:划线、工量具的使用、錾削、锯割、锉削、钻孔、攻螺纹、套螺纹等,而这些基本技能的学习不能像学普通钳工那样照搬应用,要结合模具结构进行研究、总结,发现冲压模具的凸凹模、塑料模具里的镶件是钳工技能训练中的旁证,可将四方体、六方体、圆弧锉配、十字配作、角度配作、钻孔、攻丝、套丝与装配等综合在一起制作一本可行性的实训校本教材,既可减少实训材料的消耗,又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可检验学生模具课程学习完成的情况。
在此模块中,装配最难点应属配钻、攻丝。因为孔的形位精度、尺寸精度关系到装配的位置。教学中,我们要学生自己设计所需孔深,把在理论课学到的螺纹底孔直径计算公式运用到实训操作中,在废料上按钻通孔、钻小孔、钻斜孔、扩孔、锪孔、铰孔、逐步过度到钻盲孔、钻多工件。尽管图纸上不一定要求螺丝清根,但实际的工况是要清根的。这样学生知道了在盲孔攻丝中为了满足图纸规定要求,必须准备好空间让出丝攻到足够深度。这就要把孔钻深点,但若钻的太深超过切口就会钻到下一个零件上去,则会造成偏心问题。因此,应设计些简单的配合组装图,让学生进行加工并装配,为下一步装配模具做准备。
等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后,可把前面机加工合格的模具零件进行装配、调整、试模实训,试模合格后把此模具进行点评、展示,会让学生有成就感。这样,专业针对性明显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目的更为明确,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经过该实训,学生能够将既往所学的相关专业知识进一步巩固,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以上模块可打乱顺序进行,以解决机床、电脑设备少,学生多的矛盾。有针对性的让学生分批分模块进行实训,同时在实训中以工厂的标准和要求对学生进行管理,使学生在掌握技术的同时,也通过了岗前培训。毕业时能独立操作,尽量做到“零距离”上岗。
二、实际案例
图2手柄
工件名称:手柄(见图2)
生产批量:中批量
材料:Q235-A钢
材料厚度:1.2mm
经过模具设计软件的学习之后,发放模具成品图纸给学生,让学生分组(5~10人/组)用Pro/E等模具设计软件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图纸的技术要求等进行模具设计计算(见图2)并转化为二维的装配图(见图3),零件图。此阶段是建立在模块一、二的基础上才可进行。
图3二维装配图
经专业指导教师检查合格后,可根据零件图和装配图编制工艺并进行加工,加工的方法很多,可以是机加工,数控特种加工,也可选用钳工加工。工作量大的可选用机加工,如模架,可用加工中心数控编程或用MasterCAM软件进行编程方法进行加工(机加工模块实训);精度高的可用特种加工,如落料凸模,直通式,采用线切割加工,2个M8螺钉固定在垫板上,与凸模固定板的配合按H6/m5。整体凹模,各冲裁的凹模孔均采用线切割加工(特种加工模块实训);而简单的,可采用模具钳工技能,如导料板、卸料板可先锉削、磨削后再钻孔(模具钳工技能实训)。
最后等所有的零件都加工好以后,就可以进行装配、调整、试模。根据级进模装配要点,选凹模作为装配基准件,先装下模,再装上模,其中要注意孔的配钻并调整间隙、试冲、返修(模具钳工技能实训)。
三、结束语
由于每个学校的设备、条件、资源等不一,教学方式的不同,普通固定的教材不适于每个学校。因此,针对“实用、够用”原则及模块式教学,应开发相应的校本教材,如已开发的《钳工技能实训》和待开发的《模具测绘实训》以及《机加工、数控实训》。这样针对性的进行模块式教学,会使教学目的明确,技能的掌握更简明快速,学生的适应会更好更快。模具专业实训课程的开发,是一个过程很长很远的研究方向,模具实训老师的专业进取也得不断更新和提高,才能适应新技术的改革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