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产经营模板(10篇)

时间:2023-07-07 16:09:3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国有资产经营,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国有资产经营

篇1

一、国有资产经营集团及对外投资概述

国有资产经营集团是根据“政企分开”原则,以国有资产产权为经营对象,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经营目标,按照市场经济原则进行组建、经营和管理的特殊经济实体。国有资产经营集团对外投资的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充分利用闲置的国有资产,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通过对外投资拓展、延伸集团产业链,充分开发、利用国外资源、材料等,从而为集团经营提供稳定、廉价的资源供应;通过对外投资开辟国外产品市场,扩大市场份额;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可从其并购的国外企业直接获取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管理手段及理念等,提升集团核心竞争力。因此,国有资产经营集团应采取积极的对外投资态度,充分利用现阶段的有利时机,扩大对外投资规模,提升对外投资质量。

二、国有资产经营集团对外投资存在的风险及问题

对外投资面临较为不确定的外部经营环境,其投资风险主要来自国家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社会文化风险。国家风险是指因一国或地区政治制度、政局以及国际关系变化等引起的风险,如因战争、动乱、政策变动、政治干预导致的投资项目失败。经济风险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变化、经济政策变化、经济周期性波动给投资企业带来的意外损失或投资失败的可能性,如东道国长期经济萧条、通货膨胀等因素。法律风险是指因本国与东道国法律法规的冲突,导致投资者投资行为不符合东道国法律而产生损失的可能性。社会文化风险指由于本国与东道国文化差异或冲突而使投资企业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这也是我国对外投资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国有资产经营集团内部管理不足限制对外投资的发展。在国有资产经营集团海外投资过程中,暴露出一些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①对外投资管理制度不完善。投资行为的会计核算制度不完善,未将对外投资在账面反映,而是在往来科目长期挂账;对外投资考核机制、追责机制不完善,导致出现盲目投资、“重投资、轻质量”现象的发生。②对外投资流程及行为不规范。投资缺乏统一的战略部署,没有结合集团发展战略形成产业、地域的合理布局;对外投资可行性论证不充分、不到位,导致投资质量不高,且投资风险较大;用主要生产设备、实物资产对外投资,影响集团自身业务发展;用实物资产对外投资不聘请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市场公允价值评估,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对外投资日常经营监管不到位,伴随较大投资风险。

三、加强国有资产经营集团对外投资的对策及建议

(1)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经营集团的法人治理结构。引入独立董事,负责监督管理国有资产经营集团对外投资。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指构建相互监督、相互制衡的公司内部机构,即权力机构、执行机构以及监督机构。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经营集团的法人治理结构,有效控制对外投资过程中存在的委托问题、内部控制人及大股东控制等现象。引入独立董事,负责从集团经营战略的角度,把关对外投资决策,监督对外投资的制度建设以及对外投资的行为规范,提高国有资产投资回报率,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2)建立健全对外投资管理制度。一是完善会计核算制度,提高对外投资的会计核算质量。会计核算质量是国有资产经营集团投资决策、投资项目监督、绩效考核等一切财务活动的基础,直接影响到对外投资的质量及投资风险的把控。国有资产经营集团应高度重视其会计核算制度的制定与完善,明确规定对外投资项目的会计核算标准及要求,确保每一项对外投资均在会计账面准确反映,严禁将投资项目列入其他会计科目。二是建立全面、公平、合理、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构建涵盖对外投资全过程的绩效考核制度,将对外投资各责任人与对外投资制度执行情况、对外投资预算执行情况、对外投资经济效益、对外投资成本风险等挂钩的绩效考核制度,将各类对外投资情况进行细化、量化,并纳入经济责任主体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对外投资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对外投资责任主体的薪酬、福利及职级等,从制度上消除盲目投资、“重投资、轻质量”等不规范、高风险投资行为。三是建立严格的对外投资追责制度。要把对外投资纳入到国有资产经营集团法人任期和年度经济责任的考核体系中,并建立责任人历史记录档案。对于违反对外投资管理制度、盲目扩张投资规模等行为直接责任人和负有主要责任的领导进行严肃处理,并作为今后任用的重要参考依据。(3)规范国有资产经营集团的对外投资流程及投资行为。一是做好对外投资的前期可行性论证工作。可行性研究要综合各方面因素,包括但不限于集团发展规划、国家政策、工厂选址、环境评价、周边资源环境、工程设计、投资规模、人力资源、投资项目所需设备、材料的市场供求状况、当地文化习俗以及对投资项目的态度等,尤其是投资项目所在地对投资项目的态度特别值得关注,如对当地生态环境构成较大影响,项目很有可能面临当地群众及政府的极大阻力,导致投资项目失败。同时,应高度关注投资项目的财务经济分析,将风险成本也纳入到投资成本当中,综合权衡成本收益。二是进一步规范投资行为,保障国有资产经营集团的安全、稳定经营,保障国有资产安全。首先,明确规定对外投资额占国有资产经营集团净资产的比例、可用作对外投资的资产范畴等,保障集团业务的正常运作与发展。其次,实物资产对外投资时,须聘请专业化的、权威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实物资产进行市场公允价值评估,以此作为对外投资额的确认,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三是加强对投资项目经营情况的日常监督。制定并执行重大事项报告、定期审计、委派高管人员定期轮换、财务报表定期分析制度,紧密关注投资项目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化,如东道国政治、政策、法律法规、当地居民对投资项目的态度等各方面的变化,以及投资项目经营财务状况等,及时发现潜在风险点,及早采取风险补偿措施,减少国有资产的损失。四是强化对外投资项目的后期审计力度,培养对外投资主体的经济责任意识。对外投资项目审计能够有效防止盲目投资、高风险投资行为,对于提高国有资产质量与经济效益,防止国有资产侵吞与流失起到重要作用。对外投资项目的审计重点:关注对外投资决策做出时投资项目面临的经营环境,投资项目可行性报告是否充分、到位;对外投资的决策过程是否符合规定,投资行为是否符合投资管理制度;对外投资经济效益,并以此作为绩效考核的指标之一。

参考文献

1.侯文平.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和问题分析.科学经济社会,2016(03).

篇2

 

一、引言 

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不平稳的主要问题是通货膨胀速度过快,我国人民银行连续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通过限制市场资金流动促使经济发展降温,我国国有资产自2008年大幅度投资以来对很多产业造成了影响,3000亿国有资产投资改变了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由以前的滞缓发展变成了飞速发展,但是相应问题和风险也随之放大,我国国有资产的投资需要更多的科学化和系统化的财务管理手段,不能只是停留在对市场经济表面问题的掌控程度,要更加注重内在和深层次的问题,解决关键问题。 

二、国有资产经营发展概况分析 

(一)世界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特点 

世界各国国有资产管理有如下显著特点:一是有明确的机构对国有资产行使出资人职能。二是严格依法管理国有资产,各国针对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制订了专门的法律,如韩国的《政府投资企业基本管理法》、《公共企业改革法》,新西兰的《国有企业 法》,挪威的《公共有限公司法》等等。三是商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多数国家国有资产出资人仅作为普通股东,政府一般不干涉企业日常经营活动,通过国有企业的董事会来实现对企业的影响和控制,国有企业按照商业化规则来经营。四是强调资本的使用效率,强调资本运营,依赖专业的投资经营人才对国有股权进行有效管理,并进行科学的资产组合,持有那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股权,出售核心竞争力下降的企业股权;对产权投资严格进行评估策划,对不具备盈利能力的政府项目不予投资。 

(二)我国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资产管理进行了在体制上以政企分开为主,在国有企业方面以建设现代企业制度为主的改革。2003年5月27日,国务院颁布了《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国务院国资委和各地方国资委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的职能。但是,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尚需进一步完善。目前在实践中主要反映出两点问题:一是国资委作为政府特设机构,法律上属于政府机关法人,在履行出资人职责方面与现行法律体系存在一些冲突,国资委不能像一般投资者一样 完全直接地行使企业股东权利。国资委人员作为国家公务员,按照《公司法》规定,不能在所出资企业兼任董事、监事职务。按照《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国资委不能直接持有中外合资企业及一些海外上市公司的国有股权。按照《担保法》规定,国资委不能为所出资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二是由于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尚不完备,国资委在对国有企业的监督管理方面还较多地采用行政手段,在管资产、管人的同时还直接管国有企业的事,容易变为“老板”和“婆婆”,影响国有企业的正常经营。 

三、我国国有资产财务投资风险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管制度欠缺 

国有资产管理中财务部门的职权管理过于集中,在对资本使用支配中比较“自我”,国有资产的财务管理问题表现出的是财务监管制度的欠缺,不能够很好的解决和掌握好财务监管机制,那么这种财务管理混乱问题就不会得到彻底的解决。国有资产管理出现的混乱主要表现为,第一,股权投资的盈利分红部分,投资收益代表的是投资回报率的成果有多少,对经营中的分红大多是按照一定程序配发,程序过于死板不能灵活运用,导致分红时少时多,时有时无,这就造成投资公司本身的利润不可能平稳上升,现金流也不可能平稳,而必然是阶段性的、非连续的,国有资产的现金流波动和分红问题提升了财务管理的风险;第二,股权不能有效降低风险运作,如进场和出场时机掌握得不好,造成投资风险的加大,引起了投资心理压力,不能良好的拓展投资业务,人员的专业性较差也限制了重新投资的次数和信心。

(二)财务管理人员缺乏投资专业性和系统性知识,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国有资产管理和私有资产管理在企业和事业单位中都存在共有现象,无论是股权的合理掌握,还是投资外汇的风险掌握,还是期货外债的额度和时机把握等这些需要的是高素质人才的专业技能分析,良好的投资依赖于正确的抉择和投资前的数据分析,对国有资产的投资前景和市场分析是使国有资产获取投资回报率最高的一个基础条件和保障,所以增强财务人员素质是基础也是核心。目前财务人员基础薄弱,对金融市场的了解过于单薄,掌握的只是书本知识,对于实际操作没有太多经验,对国内市场的变化了解不够,就想向国外市场进军,利用国有资产进行投资根本不考虑风险因素,失败了也觉得跟自己无关,这是目前最大的问题,财务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强,对自身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缺乏应有的激情,没有岗位职责感和归属感。作者认为应该针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现状做出分析,在缺失点进行弥补和加强。 

(三)投资管理不当造成的信用风险和财务危机 

分析国有资产的投资管理的不合理性,我们可以发现投资管理不当主要有几个问题需要解决:第一,国有资产投资种类繁杂,投资范围太广,没有专门投资领域,造成了投资杂而收益低的现象,加上投资管理人员自身能力较差,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和对投资掌握的专业技能并不全面,不能适应多元化和过度宽广的投资平台,不能满足投资风险的控制需求,投资风险日益加大,投资管理者不能合理控制风险,最后只能“悲剧”收场;第二,在国有资产对外融资投资担保问题上存在问题,国有资产投资担保关系存在连带关系,委托关系,递进关系等,关系过于复杂和繁琐,担保关系不清晰,这些担保将项目企业的经营风险转嫁到投资公司身上,它像一颗颗定时炸弹,一旦项目企业在生产、销售等资金链的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将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危及到投资公司的现金流及融资信用,使财务风险高度膨胀。 

四、解决我国国有资产财务投资风险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建立和完善政府对国资委的激励约束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国资委接受政府的委托专业进行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国资委与政府之间也存在委托关系。为了有效地解决委托问题,促进国有资产管理的效率,提高使用效率,政府应该 建立对国资委的激励约束机制。同时,也应该由专业机构负责对国资委管理情况进行审计和监督。机构投资者会定期地向投资人公布其经营管理效果的信息,接受投资人的有效监督。国有资产管理也应该如此,应该接受国有资产真正所有者——全体公民的监督。对国有资产管理应该建立定期信息披露的机制,让所有公民可以方便地得到国有资产管理的经营效果信息。通过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可以有效帮助国有资产财务投资降低风险,增强投资精确程度,保证投资方向的正确。 

(二)加强培养财务管理人员投资专业知识与技能 

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部门的各个方面,存在于国有资产管控的各个环节,最基本的环节就是人员自身的素质,综合素质不强造成国有资产投资的风险过大,因此提升人员素质和责任意识变得越来越重要。首先,要增强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对于风险的认识,要选拔内部素质高的人才向风险控制较好的企业学习,增强国有资产内部人员的素质;其次,要增强财务人员的软实力,这些软实力主要体现在财务人员的思想,他们集体工作的氛围,集体价值观,集体认识观,以及心理预期等等方面,提升这些素质的优势在于可以和国际化接轨,在逐渐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参与国际竞争,获取新的利益平衡点。 

(三)深化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形成自然有效的股权制衡机制 

要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形成自然有效的股权制衡机制。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需要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而产权制度改革首当其冲。改变国有企业股权结构单一、“一股独大”现象,进行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的理想方法。在多个大股东形成的股权制衡机制中,在保证国有资本回报率的前提下,国有股份不一定要控制企业,即使在所持股权比例较高的情况下,也可以让更有效率的大股东来控制企业。国资委可以从目前着重对国有企业经理人的监管,改为对其他大股东的监督,使监管机制外部化,从而提高对国有资产的监督效率,提高国有股份的价值。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5-0059-1.5

一、省级国有资产的概念

国有资产,是属于国家所有的一切财产和财产权利的总称,是指国家各种形式的投资及其收益、拨款、接受馈赠,凭借国家权力取得,或者依据法律认定的各种类型的财产或财产权利,主要包括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等。2003年,国务院设立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资委),作为国有资产的主要监督管理部门,到2004年末,全国各省、市都陆续组建了省级、市级国资委,分别监督管理省级、市级国有资产。

二、省级国有资产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有资产流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国有资产经营成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但是实际上这种资产的经营也是一个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资产运营过程中资产流失的主要原因:第一,低估国有资产的价值。比如某些企业在进行合并或重组时,通过各种手段降低国有资产的价值,然后以极低的价格购买国有企业的股份,进而达到将国有资产纳入自己囊中的目的。第二,在国有资产交易前的评估阶段,对国有资产的价值评估值压低。第三,架空银行债务,一些企业在原企业没有有效资产的情况下,仍然向银行进行贷款,背负大量债务并且连年亏损。

片面追求规模。资产运营在保证运营质量的前提下,是可以通过扩大规模来实现效益和资本增值目标。通过企业间的并购和相应的企业规模的扩建,可以实现这种规模效应,通过这种规模效应,产生相关的利益。但是正是这种一味的追求规模,而忽略了质量,还有可能为此降低自己的经营效益。最后导致企业的资产经营不能实现预期目标,甚至导致亏损。因此,片面追求企业的规模对企业的发展往往会带来损害,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经营成本过高。省级国有资产的经营成本构成是多种多样的,企业为激活这些动因往往需要掌握足够多的信息。企业收集信息的主要途径还是通过各种专业的信息中介机构,如果没有这些中介结构为企业获取信息,企业的资产流动是非常困难的,相对交易成本也会非常高。国有企业经营的领域相当广泛,涉及的问题也是非常复杂的,仅仅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是无法完成对相关信息的收集的,但是如果都通过中介机构来获取信息,其固然有专业的策略,但是其需要的费用也是非常高昂的。

经营阻力较大。除了受多重管理外,资产能否运营还受到职工安置问题的影响。一般来说,实现资产运营就会导致失业现象的出现。在一般经济活动中,企业经营过程中必然涉及职工的社会保障。然而在经济体制发生变化时,企业所扮演的角色也跟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本来应该由企业来承担的社会保证行为转嫁成政府行为。但是在目前的经济条件下,政府又无法完全支付这部分社会保障资金,不能对下岗失业的职工进行安置,于是职工安置的压力也就变成了企业资产运营的阻力。

政府对国有资产经营干预过多。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自己的政绩,把资产运营没有通过评估、考察就随便重组并购,组建了很多不成规模的企业,最后效益太差,亏损严重。第二,行政职能分割阻碍了企业跨行业、跨地区的资产运营。这种情况逐渐形成了企业的利益与地方利益发生了冲突,如果仅仅顾及到企业的利益,那势必会造成当地政府的不满,以后在工作中可能产生影响。但如果仅照顾到地方政府的利益,那么企业因此经营不好,造成效益降低,最后影响的还是地方税收。因此,如何在这种矛盾中寻求一种平衡,能够将行政干扰降低到最低的程度,将是工作的重点,只有充分的降低政府的行政干预,才能使企业经营充满活力和动力,最终为当地税收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省级国有资产经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省级国有资产经营主体虚化。省级国有资产运营主体的虚化问题产生的根源就是由于省级国有资产产权的安排上。由于国资委代表国家与资产管理部门订立契约,使后者执行具体的企业实际管理,正是这种委托与的关系造成了这种虚化。在这种关系中,国家对与国有企业的管理权被虚化了,管理权被多个部门分割,同时经营权又是不完整的。

这种现象致使省级国有资产运营主体处于一个虚化的状态。各个部门都可以是资产运营的主体,由于职责边界不清,结果导致任何部门都可以管理国有企业,可一旦省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出现问题时,却没有哪个部门可以站出来负责。由此可见,我国新、旧省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都没有对资产运营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旧的管理体制缺少明确的主体,新的体制又没有完善推广,在这特殊的状况下致使没有人愿意对资产运营的好坏进行负责,因此利用职权使省级国有资产低价卖出、架空银行债务等方式瓜分省级国有资产的现象就会经常发生。

四、省级国有资产经营约束软化

省级国有资产经营客体的特殊性造成了省级国有资产经营的这种软化。每个国有资本个体所在领域和行业都有所不同,只有在微观目标上才有所区别:一个是有盈利的,一个是没有盈利的。因此,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都是需要兼顾的,政府管理着众多企业,又是市场经济的微观调控者。这种情况政府很难正确定位,后果有两个:第一,政府难以承担起社会公共管理者的角色,公平地对待社会中各种企业和组织;第二,政府在管理企业时是为了行使政府职能,要企业多分担社会职能,不通过评估和考察就给企业设置过多目标,结果降低了省级国有资产运营效率使企业的盈利并不显著,正是上述原因使得省级国有资产经营的约束软化。

省级国有资产经营支撑体系不健全。资本市场发育不健全。资产经营在资本市场中进行操作,而我国资本市场的建立与完善,是资产运营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虽然我国的资本市场已经发展了十多年,但其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资本市场规模较小。我国货币市场相对发达,资金也比较充裕,在这样一个小规模的资本市场中,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第二,资本市场内部结构不合理。企业债券所占比例比较小,而持有大比例的国有股和法人股又不能随便流动,这导致了市场中企业间的产权交易、兼并收购活动都无法进行。我国产权交易市场现在还比较分散,大型的产权市场没有建立起来,同时各个企业的产权交易也是相当不规范的,且企业没有树立正确的投资的理念。第三,市场运行机制不健全,秩序不规范。公司只顾着上市融资,而忽视了经营机制的改变。

法律法规不健全。资产运营能否进行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虽然我国有关部门颁布了很多与资产运营有关的法律法规。但是,仍然没有很多关于资产运营的法律法规。比如关系到资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具体问题,包括债务处理、人员安置等问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限制;另一方面,以前制定的法律已经不适应现在的企业经营现状了,急需尽快地修改与完善。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企业资产运营的后备力量,如果基本的社会保障不能满足企业劳动者,那么资产运营也就很难进行。由于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没有完全建立,很多人没有被纳入到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来。同时,那些纳入到保障体系的员工有的尚未得到全面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蒋素荣.国有资产经营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J].改革与战略,2006(2):18-19.

[1]马新江.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路径初探[J].经济师,2010(2):24-25.

篇4

一、国有资产财务投资风险的基本内涵

国有资产财务投资风险简要的讲就是指经营主体对未来投资收益的不确定,可能造成投资后财务资产的损失和收益损失的风险性投资。一般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方面是,投资收益不稳定性,虽然进行国有资产财务投资的目的是获取收益,使资产保值增加,但是在实际的投资运行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受到政策法规、市场环境、经营管理、技术手段等因素的作用,使投资效益达不到预期效益。并且这种不稳定性是一定客观存在的,不稳定性越大,国有资产财务投资的风险就越大。但是随着科学技术风险预测手段的增强,利用经济和数理工具提前对风险进行定性定量测量分析,可以降低投资风险。另一方面是,投资的不确定性,因为国有企业在财务风险投资中,对于投资后的结果是不能预测的,不可能预知所有可能的投资后果,也难以预测结果出现概率,因而造成投资结果的不确定,形成投资风险。

二、分析我国国有资产经营现状,得出投资风险问题

国有资产是属于国家所有的,国家对国有资产具有唯一的所有权,通过国家以不同形式的投资形成的。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也对国有资产管理也进行了体制上的改革。实行政企区分管理,建设了以现代化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为主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系。并且颁布了相应法律法规来规范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但是由于处于改革转型期,管理体制还是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存在的财务风险投资问题如下:

(一)国有资产财务投资管理不当,造成投资效率低下,投资风险加大

目前我国国有资产经营主体对投资管理不当,缺乏对投资项目的科学、系统、可行性的研究,造成国有资产投资效率低下,影响着国有资产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在对国内经济行业进行国有资产财务投资的过程中,对部分行业投资过热、重复投资、造成资产浪费。而对于一些投资回报期长、规模大、技术复杂的行业投资不足,造成这类行业发展落后,投资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投资管理不当,也增加了信用风险和投资财务危机。我国国有资产投资种类众多,投资范围广泛,投资过程中把国有资产投入不合理的投资领域,造成了投资混乱,效益低等不良现象。另外,投资管理人投资决策能力偏差,专业技能掌握不全面,难以适应多元化的投资平台和投资风险控制的需求,使投资风险不断加大。

(二)国有资产管理、监管制度不完善

国家设立的国有资产财务管理,财务部门赋予的职权过于繁琐、集中,在对资本投资支配的过程中,经常犯自我主义,加上财务监管制度的设置的缺乏,造成国有资产在管理投资过程中出现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造成国有资产财务投资管理混乱。例如:股权投资的盈利分红混乱,投资回报率成果的多少代表者投资收益的多少,但是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是按照一定的程序配发,程序十分死板, 分红有时多发,有时少发,这造成投资企业本身计算收益混乱,不能正确反映投资回报成果,国有资产现金流动不平稳,提升了财务投资风险。

(三)缺乏专业的财务投资风险决策和管理人才

在国有资产财务投资中,无论是对投资决策确定、投资风险的评估、投资股权的合理配置等都需要一批具有高素质专业技能的管理人才进行管理分析。在投资前进行良好正确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是国有资产投资保值增长的一个基础保障条件。但是现今的资产投资管理人员对市场了解薄弱,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缺乏实践操作经验,对国内外市场发展变化趋势了解不明确,利用国有资产投资缺少对投资风险的考虑,造成国有资产投资风险控制薄弱。

三、借鉴国外先进风险投资控制经验,提出国有资产财务投资风险控制措施

现今世界各国在进行国有资产投资管理时,切实履行好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针对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投资制定了严密的法律法规,依照国际法律严格管理国有资产;国有资产财务投资遵循商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的原则,规范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强调国有资产投资使用效率和资本运营效率,注重培养专业的投资经营管理人才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加强对国有资产投资产权的评估和策划等措施来加强对国有资产财务投资风险控制。

(一)建立完善各类国有资产投资风险管理与控制机制

增强国有资产的投资效率、减少投资浪费、降低投资失败所造成的损失是建立国有资产投资风险管理与控制机制的首要原则。建立明确的投资主体风险承担责任机制,把投资风险承担落实到个人、单位或者企业。促使投资者和被投资者形成良好的对风险承担和防范意识,并且在投资经营中积极采取降低投资风险的各种措施,规范整个投资过程。建立投资主体分享风险报酬的激励机制,积极发挥投资决策者的管理潜能。实行国有资产管理政企分开,保证政府不过多干涉企业的自主经营和资产投资决定权。降低制度风险,防止因利益、风险态度、信息的不对称导致投资风险产生的现象。

(二)加强对国有资产财务投资的监督,对风险信息提前的收集、分析、评估

在国有资产投资前期,加强对风险信息的收集信息。例如:国内外宏观经济政策和运行状况、投资行业的运行状况、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变动情况、税收和利率变化情况、投资领域未来发展趋势等等。通过对收集风险信息的分析,制定投资战略计划目标、可行性研究策略、优化投资组织结构细节以及市场营销策略等等。加强对投资风险评估和识别,分析经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经营风险,对风险进行特征描述和发生的条件、概率分析,从而降低投资风险。

(三)建设一批专业的财务资产投资管理决策人员

财务投资风险存在于国有资产控制的各个环节,而财务管理决策人员在财务投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财务资产投资决策人员的综合素质,不仅能保证投资过程安全有效运行,还能降低投资风险。要建立一支具有高素质的管理队伍,首先,要提高财务投资管理决策人员的风险意识,组织人员到风险控制好的单位进行参考学习,定期请一些专业知名风险投资人士进行培训,加强管理决策人员的实践能力测试,全面提高管理决策人才的综合素质。另外,提高人才的软实力,提升他们的集体工作价值观、集体认识观,素质培养要与国际接轨,学习国际优秀的投资管理经验。

(四)加强对国有资产的多元化投资,规范投资决策和投资实施过程

采用投资客体多样化、主体分散化、方式多样化等多元化方式组织投资是现代企业降低投资风险中,常用的投资手段。而且广大的实践证明已经证明,多元化的国有资产投资可以降低投资经营风险。规范的投资过程为降低投资风险提供保障条件,国有投资主体投资活动要按计划方案进行,实施过程中要依据运营情况进行实时调整。对投资运行情况进行跟踪管理、控制,并且与预期收益作对比,及时分析差距原因,提出风险管理策略。加强对投资决策前的准备,投资过程中的控制,投资完成后的反省对比研究等措施来尽可能的降低投资风险。

四、结语

为了保证我国国有资产在财务投资中保值增值,就要不断分析现实财务投资中存在问题,完善资产投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风险信息的评估和分析、进行多元化资产投资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对国有资产财务资产投资风险进行控制。

参考文献:

[1]余萍.国有投资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探析[J].审计与理财,2009(54)

篇5

近年来,随着国有经济的进一步放开搞活,国资监管机构的职能发生了从监管国企到监管国资、再到监管国有股权的动态演进。新的形势需要新的国资监管思路。为顺应这种潮流,全国各地建立起“两级授权、三层架构、双重监督”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即:各省市国资委一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一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法》起草顾问专家刘纪鹏在《国有资产法破冰2006》一文中对“三层架构”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在三层制架构下,国资委把资本交给国有控股公司运营,控股公司对国资委承担资本保值增值的责任,对企业而言,控股公司只是一个投资者,享受的是公司法和国资法规定的股东权利;反过来,企业享有公司法和国资法规定的企业法人财产权,同时承担为股东创造利润的责任”。刘纪鹏同志在文中所指的国有控股公司在实践中往往又被称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

从全国情况来看,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仍属于新生事物;至今为止,其定位、功能等仍没有相关的法律予以规定,运营模式也处于探索研究阶段。近年来,各地不断涌现出运营效果较好的资产经营公司。重庆渝富资产经营公司(以下简称渝富公司)就是其中的典范。为学习借鉴重庆的“渝富模式”,各省市政府和各省市国资委纷纷到重庆取经。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也分别于2007年6月和7月两次派人赴重庆考察;其中一项重要的考察内容就是如何学习、借鉴“渝富模式”。

重庆渝富资产经营公司自2004年3月18日成立以来,从重庆市债权类不良资产处置,到参与国有企业的投资和资产重组,再到搭建金融控股公司,渝富公司各次出手均业绩不俗,重组的企业多数轻装上阵,获得了重新发展的机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用打包、打折的方式以21.5亿元收购重庆工行157亿元(本息)不良贷款,再由欠款企业以现金和土地抵押回购,一举解决上千家国有企业债务问题,大大改善了重庆当地的投融资环境。2005年底,世界银行在其的《中国经济季报》中认为:“重庆‘渝富模式’倘若成功,其打包处置不良资产的方式可能成为一个颇具价值的样板;特别是对于东北地区很多破产国有企业的重组、关闭和转型可提供借鉴。”

“渝富模式”作为一个全国推广的范例,各省市到目前为止居然没有一家能成功复制,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从各省市的学习与借鉴的情况看,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原因导致未能成功复制。其一,重庆市作为一个直辖市,市政府可以直接处理辖区内所有事务,而其他地方大多有省、市级两级政府;这两级政府及两级国资委的处置格局加大了处理难度。其二,由重庆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党组副书记黄奇帆领衔的非正式行政协调小组,对项目运作中出现的问题能及时予以解决,因此提高了运行的效率和效果,而其他省市并未建立类似的协调机制。其三,重庆市给予渝富公司强有力的财政显/隐性补贴,其包括国债注入、规费注入、土地注入、存量资产注入(行政划转)、税收返还等,这是其他省市资产经营公司所无法比拟的。从渝富公司的成功历程来看,以上三点既缺一不可,又相辅相成。

广西国威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威公司)是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由自治区国资委组建,于2006年12月成立的自治区本级第一家国有独资资产经营公司。国威公司的主要职能为自治区本级国有资产管理、运营、资本运作以及政企分开的投融资平台。国威公司作为新成立的公司,并没有具备上述“渝富模式”的实施条件。国威公司要想发挥自治区本级国有资产重组和经营平台功能,在不良资产处置、企业重组等领域有所建树,必须要在充分了解广西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学习、借鉴“渝富模式”,另辟蹊径,培育出符合自身发展的运营模式。

一、广西国有企业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

1、盈利能力较低。根据《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统计,2005年广西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总额1796.38亿元,负债1130.12亿元,利润67.7亿元,资产回报率3.77%。

2、负债率过高。根据《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统计,2005年广西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负债率62.9%。另据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南宁办事处的张汝光同志在《广西金融研究》2000年10月刊发的《资产管理公司为国有企业改革增添“动力”》一文中介绍:“广西辖内金融分支机构不良贷款涉及企业大约1万户,其中大多数属国有企业。”“广西辖内的金融分支机构不良资产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个别地区由于不良贷款比重偏大,被视为“金融高风险区。”从文中材料看,许多国有企业信贷融资渠道受阻,无法获取企业发展所需外部资金,经营陷入困境。

3、经营机制不活,公司治理水平低。从历史角度看,广西国企很多是由各厅局设立的;企业的运转受各厅局主管的意愿影响很大;企业除了盈利的目标外,还要承担很多各厅局单位赋予的义务,很难作为一个法人主体进行独立经营;公司治理水平普遍较低,市场化程度较低,很多企业得以存续主要是靠特殊的行政背景所争取到的优惠政策。近年来,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政企分开的步伐进一步的推进,由于管理、技术、产品等全方位的缺陷,这类企业很快就被市场“边缘化”了。

广西区内国有企业过高的负债率产生了两个很重要的影响,即一方面,利息费用过高,从而严重地降低了国有企业的盈利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投融资渠道严重受堵,没有外部信贷资金支持,设备设施和产品很难进行更新换代,从而进一步降低国有企业的盈利能力。由于产品缺乏竞争力,很多企业已经无法支付起高昂的利息费用,逐步恶化成资不抵债的企业;不少企业甚至无法解决国有企业职工安置问题,存在较大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诚然,过高的负债率衍生出来的利息负担沉重是导致广西国有企业盈利能力不强的直接原因,但从历史和逻辑的角度看,广西国企的根本问题在于原有行政主导型的经营机制。尽管近年来。随着国有体制改革的深入,尤其是省市一级国资委建立以来,在各省市领导的支持之下,政企分开工作得到了较大的进展,但截至目前,广西政企不分的现象依然较为严重,即便是已实施政企分开的企业,很多也仍然存在着文化、观念、机制等转变障碍;更重要的是,由于缺乏高水平的法人治理结构、缺乏懂经营管理的职业经理人,导致企业没能形成自己独

特的竞争能力。

二、总体解决思路

总体解决思路:先解债务,再进行重组,最后通过产权改革促进经营机制创新。

1、解债务。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解决国企债务问题。债务解困是企业资产重组和经营机制创新的必要前提;不解决债务问题,经营状况较好的企业就没有意愿进行重组,而资本的逐利行为也决定了外部资本不可能有意愿进入;没有外部资本注入,企业现金拮据的现状就无法改变;在竞争性领域不引入外部股东,就无法形成监督和约束机制齐备的法人治理结构。

2、重组。在债务解困的基础上,对于区域内国有企业,可通过以行业为基础的重组,提高国企的规模经济性,进而提高国企“造血”功能,并在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升制度化、市场化和系统化的管理能力。

3、产权改革。按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主导方针,竞争性领域内的企业可通过股份制改造,吸引外部战略投资者,解决发展问题,并通过股权的多元化改造,借助外部力量,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三、解决手段:充分利用国威公司的运作平台

广西国企的几个问题一直悬而未决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一个具有债务和资产整合能力的国有资本运作平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银企之间缺乏协商的桥梁。在传统的银行与企业债权债务关系上,债务牵扯企业多、处理困难、处置成本高、耗时长、资产清收率低;在这种条件下,企业债台高筑与银行呆坏账居高不下,这对“结扣”有愈套愈牢之势。作为自治区本级第一家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国威公司可借助国资监管等部门的行政力量,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手段,充当银行与债务企业之间的桥梁;通过选择性打包打折,企业回购或债转股的方式,解决企业负债率过高、银行呆坏账过高的问题,为改善广西信用环境和投融资环境作出贡献。

2、国企重组的载体。广西国企盈利能力不高的原因除了债务负担过重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缺乏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性。而传统解决这类问题的就是通过政府行政手段组建各种行业集团,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规模经济性,但效果不会很明显,因为企业之间的整合不是简单的资产累加,涉及到文化、产品、人员、市场等方方面面的整合与重组,不是简单的“拉郎配”就能够解决问题的。利用国威公司的国企重组载体有以下方面的优势:首先,可以通过债转股等多种方式,提高运作的灵活性,降低整合所需资源的获取成本;其次,可依据市场需求,通过行政指令,将具有重组潜力的资产划拨给国威公司,由国威公司作为母公司,实施以产权为纽带的资产重组,以降低变革阻力,提高整合成功率;最后,这种市场化为准绳的国企整合方式,更有利于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并培养出真正适应市场发展的专业经理人,也更有利于将“合适的人放到驾驶员的位置”。

四、具体实施办法:创新性模仿“渝富模式”

1、运作平台构建。与国家级资产管理公司南宁办事处合作,合资组建公司

相对于重庆市而言,广西国有企业的债权更多的已经剥离到四大国家级资产管理公司南宁办事处。要想解决国企债务问题,需要把资产管理公司手中的债权类资产作为一种资源加以盘活,而最有效率的方法就是与国家级资产管理公司南宁办事处合作,共同处理债权类资产,并在资本运作、投融资担保和产权交易等领域展开广泛的合作。这种合作也有着合作双方的利益契合点,是符合合作双方的利益的,具体如下:

(1)国家级资产管理公司的利益诉求:不良债权资产处置收益最大化。从传统观念看,国家级资产管理公司一直将商业银行剥离的债权视为“冰棍”,认为越早处置,其损失就越小,收益就越大。这种观念有一个基本前提:商业银行剥离的债权都是“死资产”,没有任何盘活的空间。这种传统观念有一定的道理,但也犯有“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债权类资产所指向的对象就是债务企业;对于资产管理公司而言,能尽快处置变现的仅是企业“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项(包括购买资产包的许多买家也是看中这一块资产)。但是,作为一个永续经营的实体一企业而言,其品牌、市场状况、盈利能力等不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上的项目往往比自身拥有多少实体资产更重要。将一个盈利能力很强或盈利潜力很强而实体资产不多的企业的债权类资产尽快处置变现,并不是满足国家级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收益最大化的利益诉求的最佳选择。对于这类企业,注资改造、债转股后股权经营、股权改造等多种方式结合,可能是更优的选择。而与自治区本级资产经营公司合作,则享有有利于获取相关信息、获取相关政策支持、获取实体经营经验等诸多优势。

(2)国威公司的利益诉求:在解决国企问题中实现利润。作为自治区本级第一家资产经营公司,有责任、有义务参与解决广西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实现公司的盈利目标。而与国家级的资产管理公司合作,一方面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家级资产管理公司特殊的法律地位所享有的政策优势;另一方面,更有利于选择性的收购其手中的债权类资产并予以盘活。

这种商业化运作不良债权资产的方式也有利于实现国企解困和改善地方信用环境和投融资环境的目的。对于盈利能力较强或盈利潜力较大的企业而言,通过债转股、注资改造等方式,解决了企业债务负担沉重、现金拮据的困难。通过新组建的合资公司打包打折收购债权类资产,再由企业以现金或土地评估作价回购的方式,有利于总体降低地方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进而改善地方的信用贷款环境和投融资环境。

2、债务处理功能。利用合资公司的运作平台化解广西国有企业债务负担沉重问题有两个可选方式:一是整体打包打折收购国家级资产管理公司债权,再由企业以现金或土地评估作价回购;二是选择性购买少数有较强盈利能力或有盈利潜力的企业债权,并通过债转股的方式,将资产盘活。但应注意的是,由于广西的客观实际与重庆市有较大的不同,广西并没有具备整体打包打折回购区内所有企业债权的环境与土壤,因此,只能采取选择性的打包打折企业债权的运作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尽管其受益企业数没有“渝富模式”中那么多,但相对于“渝富模式”而言,其灵活程度、市场化程度、资源配置效率都要更高。因为相对于“渝富模式”中一刀切的方式,选择性的打包打折收购企业债权,更有利于救活那些“可救活”与“能救活”的企业。

(1)债务重组。利用国威公司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信息、政策等优势,充分了解企业的资产状况和盈利状况后,选择部分有一定资产和盈利能力的企业债权类资产进行打包打折收购;再由企业进行现金或土地折价回购,以降低企业负债率,改善广西的投融资环境。

(2)债转股。债转股是国家为盘活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加快实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扭亏为盈,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而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国家级资产管理公司在广西范围内接收的不良贷款中,有色金属、水泥、制糖和房地产行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些行业又是广西的支柱产业,符合广西的资源禀赋结构。由于历史原因,这类行业内债务企业负担较为沉重,往往已经严重影响到企业的运营。合资公司可选择部分这类有产品市场的企业实施债转股,通过债转股实现产权结构的调整。推动国有企业加快实现资产重组和法人治理结构的重组,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道路上迈出实质性的步伐;同时,有效减轻企业财务负担,摆脱高负债的困扰,加快生产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3、国企重组。与行业相关性强,行业吸引力高的行业内企业商谈债转股事宜,时机成熟时,通过打包统一将这类企业的债权类不良资产收购过来实行债转股;同时,以此形成的产权为基础,通过按产业链整体盈利能力为标准的兼并与收购,并辅以资产置换等资本运作方式,使行业内企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提高投资者的投资回报率,实现企业的资本经营战略,增强企业实力,打破行业壁垒,有效实现部门和行业的转移,迅速集中或联合资金,促进企业形成科学管理机制。

篇6

在定义上,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处置指的是行政事业单位对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产权转让及产权注销的一种行为,如国有资产的无偿调拨、捐赠、出售、报废、报损、股权转让及其他国有资产处置的方式。属于行政事业单位处置的国有资产有:闲置资产、确需报废、淘汰的资产;因单位分离、撤销、合并、改制、隶属关系改变等原因发生的产权或者使用权转移的资产;盘亏、呆账及非正常损失的资产;已经超过使用年限无法使用的资产;依照国家、地方有关规定需要进行资产处置的其他情形。

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的基本原则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具体的对国有资产的处置通常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是使用效率优先的原则。国有资产是用之于民的,如果不能确保资产安全以及是使用效率优先,就容易在安全性方面出现问题。在这个原则上,就应该做到管理到位来防止资产被非法侵占、丢失和损坏。当然,最重要的是国有资产的管理部门要制定一套完整正确的资产管理制度,使得国有资产的处理合理化。第二是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众所周知,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具有公共服务性、使用无偿性、财政统一配置性等特征。因此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运用过程中,都需要靠财政预算来维持日常运转和补偿。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互相影响,联系密切。在这个原则中,行政事业单位一般采取的做法是建立健全国有资产数据库,并及时将资产报告、资产处置和日常财务管理的数据及时入库。在具体实践中,体现在坚持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相结合。只有密切的将资产处置同预算管理结合在一起,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收入和支出,只有这样才能符合科学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才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第三是集中处置管理的原则。在现在的行政事业单位中,对国有资产的形成、使用和处置都是各个单位自行管理的。相对于此,就显得十分的分散以使得相关部门难以实施有效的监督。也正是因为这样,才总是出现监督不力,管理分散的情况,国有资产也经常形成流失严重、管理失控的情况。正是因为如此才更应该坚持集中处置的原则。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应该实行集中统一处置管理,例如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办公室、公务用车等进行集中管理。同时对财政部门投资的建设项目也要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集中管理。第四是及时检查、审批和监督的原则。由于在实践中,财政拨款经常只重视前期的资金审批和忽视后期追踪管理,并且在很多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都认为划拨于本单位的国有资产就可以自行处理,从而使得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在使用国有资产的过程中不计成本,最后总是造成国有资产不适当的浪费和流失。因此,也应该坚持及时检查监督管理的原则,加强管理部门的建设,对相关的国有资产数据依靠计算机等现代化工具来实现其信息化管理。

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经营处置管理系统的实现措施

(一)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经营处置管理系统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系统由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下设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行政或行业主管部门以及各行政事业单位。在这个系统中,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是全市国有资产管理的最高决策者,下设的办公室具体组织管理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行政或行业主管部门则对其所属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进行监督。最后的各个行政事业单位是具体的国有资产使用者,认真负责和监督本单位日常工作中的国有资产。

通过对不同地方的情况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对于条件比较好国有资产流动比较频繁的地方,应该尤其注意资产流向透明化,坚决杜绝私下对国有资产进行交易,必须将国有资产的转让出售和无偿挑拨等所有有关国有资产进行流动的程序交由依法设立的产权交易机构或调剂机构进行统一管理,藉此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而对于部分长期长期闲置或低效运转盈利较低的国有资产,应在同级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进行批准的前提下由监管部门对其进行统一调配或进行转让。

1、资产无偿调拨

对资产无偿调拨,其调拨的主要对象是财政全额拨款的单位和经常性财经经费补助的事业单位,调拨的主要流程是由调拨对象通过资产调剂网络向省级或相关地级市行政事业单位调拨信息,经相关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办理相关手续进行资产的无偿调拨。

2、资产出售

行政事业单位对其本单位闲置资产进行销售处理的,应本着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在各级财政部门认可的单位进行交易,并应提交相应的手续和相关文件。

3、股权转让

对事业单位的股权进行转让时,应当由专业的部门将股权的价值进行评估,专业的部门指的是有法定资格的社会中介机构,然后交由主管部门对其进行审核上交至财政部门进行批准,并将材料提交齐全,最后进行股权转让手续,一并进行股权变更和产权变动登记等相关手续。

(二)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体系

要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经营处置管理体系,首当其冲的应该是建立健全其监督体系。在建立监督体系中,更重要的是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制度化的管理。在目前的情况下,应该完善的是国有资产登记制度、国有资产保管制度、国有资产清查制度以及国有资产报告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应该有账必登记,并清楚的对国有资产的来源和使用方向进行严格登记。其次是在保管制度中,行政事业单位不能因为是国有资产就不爱惜爱护,而应该认真保管,防止不适当的流失。在清查和报告制度中,就应该及时对国有资产进行盘查和清理,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后及时报告给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确保信息阳光透明公开化。

(三)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经营处置审批严格化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对处置程序以及审批权限应该有严格的规定。对涉及到土地资产的处置更应该按有关法律、相关法规进行。当行政单位处置国有资产时,要按相关程序报告审批后,由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授权产权交易中心公开公正的进行转让和评估。对可市场化的事业单位,应该先进行改组来整体改为企业或者是社会型服务组织。然后对该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统一收缴和处理。只有严格审批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处置,才能确保国有资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而对国有资产的保证以及恰到好处的运用,也是对纳税人的责任和义务。

三、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经营处置机制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科学技术也不断进步,与之对应的国有资产的淘汰和升级速度也相对加快,为了促进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经营处置工作的进行,首先要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经营处置机制,从而达到国有资产合理流动的作用。

(一)出台相应管理办法

在全国范围内出台并应用管理办法,从中央财政部到省级财政部再到各地级、县级财政部都要贯彻落实《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办法》,并且各级财政部门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制定符合自己地区情况的管理办法。

(二)做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入管理工作

对要淘汰的设备和用品,可以进行出售、报废报损变价工作,对于有关企业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一定数额的股权转让,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可以增加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收入。按照我国法律规定这些收入都属于国家所有,需要有关部门对这些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入进行管理。

(三)建立、健全严格的资产处置程序

为了防止在进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经营处置的活动中滋生问题,需要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建立、健全严格的资产处置程序,并在实际的资产处置活动中,严格按照资产处置程序进行资产处置活动,当然在资产处置活动不可能完全避免流动性资产损失现象的发生,有关部门要根据相关办法来进行流动性资产损失的认定和审批工作。并按照相应程序进行资产处置工作。

(四)保证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经营处置机制的透明性

我国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事业单位要充分利用当下信息化水平高的特点,并通过信息网络和市场交易机制的应用来保证国有资产的处置权益,及时向群众公开有关活动的进度,保证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经营处置机制的透明性。

四、结语

行政事业单位作为为人民办实事的单位,只有对国有资产管理得当,每一份国有资产都用到点上,才是对人民最好的服务。所以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中,一定要坚持以上原则,坚持建立健全管理监督系统,确保国有资产管理系统的设置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完美实现。

参考文献:

[1]易俊.浅议我校国有资产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13):4055

篇7

国有资产是事业单位重要的经济资源,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是事业单位资源分配再利用,实现事业资源与经济创收相结合的资产管理创新工作。事业单位利用富余资源、资产通过投入、租赁、承包及收费使用等多种经营方式获得经济收益,提高了资产使用效率,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由于早期开发利用不当,经营管理不善,资产经营效益低下、流失严重,甚至影响了单位事业发展。

1.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以往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事业单位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将富余资源通过经营获取经济效益,提高了资产使用效率。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的发展和管理体制的变革,资产经营情况日渐复杂。

1.1资产经营复杂。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单位事业发展的重要经济基础。事业单位利用部分资源、资产,通过出租、投资、承包、收费使用等多种经营形式获取经济收益,增加了单位收入,促进了事业发展。在较长时期的发展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资产经营变得复杂。一是资产经营多元化,事业单位用于投入经营的资产主要有土地、房屋、设施、设备以及资金、技术等,资产经营涉及三业经济各个方面,经营内容繁多。二是资产经营形式多样,有投资创办实体、资产出租、企业承包、技术转让、服务创收等多种形式。三是经营主体复杂,有单位投资、部门经营、职工使用,也有外来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承包、承租、合作经营和有偿使用等。四是资产使用价格差异大,资产使用价格与市场价格差异大,同类资产经营使用的价格差异大,就出租土地而言, 有每亩数百元至数万元多种不同租赁价格。资产经营情况复杂带来了管理难度的增加。

1.2经营管理混乱。受单位性质和体制等因素影响,在事业单位中,资产管理意识淡薄,资产经营显得较为混乱。一是手续不全,资产使用随意。一些单位和部门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过度占用单位事业资源,资产经营不经集体讨论和论证,资产的使用不办理任何审批手续,一些本该用于事业活动的资产被用于生产经营,扰乱了正常的工作秩序,影响了单位事业发展。二是合同简单,缺乏约束力。资产经营早期,单位与经营者、使用者签订的合同条款过于简单,合同不规范,有些合同仅有部门主管签字,合同未加盖单位公章,合同内容随意增加或变动,合同缺乏严肃性,个别条款不符合法律法规或显失公平,缺乏法律约束效力,影响了合同履行。三是权责不清,职责不明。资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双方对所投资产的权属没有很好地明确,造成资产权属不清,管理职责不明,遇到问题互相推诿,引发矛盾纠纷,影响了资产正常经营使用。

1.3经营效益低下。资产经营过程中,资产经营不当、管理不善、投资失误等情况时有发生,资产经营效益低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资产使用价格低,经营初期,资产使用价格偏低,由于双方约定的合同期限过长,资产使用价格难以随市场变化及时调整,降低了资产的使用效益。二是投资经营不当,单位投资建办企业后,由于缺乏经营管理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不力,造成企业亏损,影响了资产经营效益。三是资产使用效益低,企业使用单位资产,由于经营不当,企业经营滑坡,经济效益衰退,许多企业因此既不上交利润,也不上交资产占用费,资产被无偿使用,降低了资产使用效益。四是资产使用效率低,单位投资企业后,一些企业因经营失败关门停产,资产处于闲置状态或少部分资产被低价承包,资产的权能不能充分发挥,造成了资源浪费,影响了资产使用效益。五是经营管理不善,单位资产随意转让、转租、转包,引发经济纠纷,造成经济损失,影响了资产的经营效益。

2.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情况分析

篇8

国有资产是指属于国家所有的一切财产和财产权力的总称。根据其性质划分,可以将国有资产划分为经营性国有资产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在我国,经营性国有资产是指投放于生产经营中或按企业经营要求所占有使用的资产,主要分布在各个经济实体及相关产业部门,其运营的目的是创造经济效益,实现资产保值增值。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指的是不投入或不直接投入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国有资产。它包括国家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占用的全部国有资产以及提供给社会大众共同使用的公共设施和工程等。如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气象等事业单位和其他城市公益、福利等公共设施占用的国有资产。我国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处于非生产流通领域中,不以营利为目的,不直接投入或者不投入到生产经营活动中。其特征具体为:投放领域的非生产性;使用效益的社会性;资金来源的单一性;资金使用的无偿性。

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目标分析

(一)社会结构转型的要求 从传统上来说,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形态的不仅仅是其经济结构,更重要是其社会结构。经济结构能够反映某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而社会结构则更多的表现国家或地区的总体社会状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一直强调对经济结构进行改革,不断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然而,由于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忽视了与经济结构改革相匹配的社会结构的转型,有研究报告指出,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已经达到了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但是社会结构仍然停留在工业化初期的水平。因此,加强我国社会结构的转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保证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我国必须要统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推动社会结构的转型。例如要统筹城乡发展、倡导社会公平正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社会公共服务体制建设等,更加注重民生,提高我国居民的幸福指数,切实解决在长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中积累下来的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结构中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人口结构、教育结构等进一步深化改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政府转型的客观要求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改革的重点在于实现政府转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在于实现经济运行调控机制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适应社会公共需求转型的重点在于确立职能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主体角色和主导作用;政府自身建设与改革的突破重点在于通过政府转型这一方式建立更为规范、合理和科学的公权力制度框架。从社会实际情况看,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在于政府转型与政府决策。而以建设消费大国为主线目标的转变和改革,这样就要求对现有的政企不分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政府应当从主要管理者的角色中退出,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基础性的资源配置作用,政府只需要充当国有资产守夜人的角色。因此,转变发展方式要求政府必须将国有资产管理的主导权放给市场,还给企业。

三、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现状

(一)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不相适应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目标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变为更加关注公平和社会和谐,因此传统的以效益为导向的非营利性国有资产管理目标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

(二)政企双重管理格局依然存在 在我国,一些政府部门不仅具有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同时还是国有资产的出资人的代表,代行出资人的权利。由于这些政府部门职能的多样性,导致其主要职能被弱化,次要职能也不能正常履行。在国资委成立以后,这种现象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改善主要体现在中央部门和央企上,地方政府和地方国企所面临的双重管理格局依然没有实质性改变。地方政府要么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交给专业的事业单位管理,要么托管到国资委的地方下属机构,使得管理格局较为混乱。

(三)监督与绩效考核体系低效率 对非经营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的绩效考核体系是政府绩效评价考核综合体系中的一环,主要着眼于衡量该部分国有资产使用是否公平、有效。由于管理格局混乱不堪,事业单位又有许多特殊性和复杂性,致使国有资产管理效率评价体系无法正常发挥作用。并且许多地方存在着轻视国有资产管理效率评价的现象。

四、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建设思路

(一)健全管理体系与模式 具体为:

(1)构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分级管理的宏观管理体系。该宏观管理体系要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的权利和义务,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进行管理。相对现存的管理体系,该体系有以下优点:首先,我国目前的财政管理体系为分级管理体系,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分级管理体系可以与之平行一致,便于两者统筹,提高效率;其次,我国大多数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所有权比较复杂,中央和地方出资共建共营的较多,实施中央地方分级管理,可以明细产权归属,明确权利、义务和责任的分配和归属,可以让地方政府在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上获得更大的权利,调动地方政府管理的积极性,提高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效率,同时促进地方政府公共管理水平的提高。

(2)以人大为监督核心,各级财政部门为管理平台,主管行政部门为直接责任主体的三级微观管理模式。首先,要确立人大在监督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要加强立法、立规、以法律和规制来约束政府相关部门的行为,实现人大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效率的监管。人大应该发挥立法监督方面的权力,把相关法律法规系统地、综合地、灵活地运用起来,有效发挥人大和法律法规在社会公共事业中的监督和威慑作用。要强化人大的问责职能,对经营管理国有资产效率不高、方法不妥、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减值的相关部门进行问责、追责。因为人大代表国家向政府部门转移国有资产,从制度规则的意义上来说,形成了一种政府部门向人大负责并且接受人大监督和制约的权利义务关系。人大应该牢牢把握住这种关系,及时对管理国有资产不善的相关政府部门进行问责追责,加强监管约束,提高政府部门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推动政府部门公共管理职能的强化和能力的提高。其次,搭建综合性的财政部门管理平台,加强从财源上对国有资产使用情况的监督和管理力度。政府财政部门是绝大部分用以提供国有资产建设资金的主要经济来源,因此要在政府财政部门内部专门划分出相关的职能部门,专业从事国有资产管理。这样既可以保证财政部门职能多样化情况下不损其执行基本职能的能力,同时也能利用专业的国有资产管理平台实现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最后,强化主管行政部门的管理责任。主管行政部门是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直接受益者,通过各种方式直接或者间接占用使用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获得其使用价值和权益。因此,主管行政部门应该有提升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效率的意识,自觉接受人大和财政等相关部门的监督和制约,提高管理的效率意识、责任意识,加强自我约束,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二)构建多维度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绩效考核作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的重要手段,可以推动公共服务部门的管理水平的提升,促进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效力、质量提高。在考核体系中,评价指标体系是最为核心的要素,同时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和使用绩效的考核也主要依靠建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来评判,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的完备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势在必行。

篇9

如今,很多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不完善,存在很多漏洞,对国有资产作用的发挥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本文强调了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完善策略。

一、企业内部控制对国有资产管理的作用

(一)提升企业效益通过内部控制,企业能够将会计、统计、生产、营销、财务等各部门结合起来,使各部门密切配合,发挥整体作用,进而使企业提高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保证资产安全

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明确规定好企业资产的处理手续和程序,并完善制约机制,科学有效的监督和制约财产物资的采购,计量,验收等各个环节,及时纠正损失浪费现象,避免,等现象的发生,同时强化企业资产安全保护工作,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发展。

(三)保障会计信息真实性

通过内部控制,相关人员可以发现会计审核、汇总、复查中的错误并进行及时纠正,使企业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从而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保证企业的正常发展。

二、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内部控制的现状分析

(一)思想重视不够

一些企业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层仅仅重视经营性的国有资产管理,而忽视了非经营性的国有资产的管理,即忽视了那些无法直接投入到生产经营中去创造利润的国有资产。这种思想上不重视直接导致了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管理制度不完善的现状,大量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存在漏洞,难以转变为经营性资产,其安全性和可靠性也受到严重威胁,更妄谈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二)内控制度不规范

首先,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缺少,尤其是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控制制度缺少,一些来自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员工对控制制度态度冷漠,把这些制度当做纸面制度,没有进行积极落实。其次,风险评估机制缺失,如资产盘点不够准确、盘点结果处理不当,资产租赁未经有效审批、租赁费用计算不合理,资产报废不符合规定、管理不善等。(三)内部审计不健全很多企业的国有资产控制部门不设立内部审计制度,发挥不了内部审计的全面作用。少数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制度虽健全,但落实不到位,存在制度上一套,实际操作另一套的现象。如此就使得内部审计无法全面发挥作用,阻碍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前进,阻碍国有资产的利用。

三、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一)提高思想认识

更新人们对于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观念,提高人们的认识,强化内部控制在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形成国有资产内部衡量机制。同时,要明确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管理者,即第一责任人,使其重视到内部控制制度对于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作用。再由管理者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奖惩机制,确保员工权责分明。还要防止员工,多处兼职,加强绩效考核,以保证国有资产经营的良好发展。

(二)加强内控制度建设

内控建设是管理国有资产的根本,要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就要构建风险防范机制,加强监督。在国有资产的财务控制、会计核算、资产处理上,应严格把关,加强风险防范措施,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在财务制度上,要建立台账,覆盖整个国有资产的经营链,对整个经营过程进行无缝记录,并定期进行财务审查。会计核算方面,要做好登记、汇总、复查等工作,及时纠错,防止不必要的资金损失。在资产控制方面,尤其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在资产验收方面,本着完整性、准确性、真实性的原则,由财务部门、技术部门、实物管理部门共同对资产进行验收,认真填写《固定资产完工点收单》,并上交财务部门做出账务处理;(2)在资产清查方面,每年都应组织一次以上的资产清查盘点活动,由资产管理部门制定清查方案,由财务部门协助,按照“以账对物,以物对账”的方式落实清查工作;(3)在资产处置方面,要按照合法、公开的原则,对低效资产、无效资产、报废资产、闲置资产等进行包括但不限于封存、捐赠、拆除、出手等处理办法。

(三)在内部审计环节完善

要完善审计制度,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对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进行定期审计,审计管理员和员工的权责,企业财产会计工作,以及内控制度是否完善,是否充分发挥作用,并就此提出建设性报告,提出相关的建议。对于内部审计部门的员工,要进行绩效考评,培养并提高其专业素质和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要想保证国有资产的稳定与增值,就必须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针对企业国有资产内部控制制度缺失的现状,我们有必要强化观念,健全制度,严肃审计,从各个方面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加强对国有资产的利用,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作者:穆昱 单位:包头市国有资产运营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篇10

如何实现县域国有资产由非经营性资产向经营性资产、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由闲散资产向集聚效益的“三个转变”,提升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水平和实效,亟需探索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落实出资人职责,解决所有者权益。现状分析

我县国有资产构成主要是经营性企业和非经营性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了专门的国资管理工作机构,加强了国资管理队伍建设,不断创新国有资产监管机制,对竞争性领域的经营性国有资产坚持“国退民进”原则,通过招商引资、吸纳社会资金等形式,盘活了大量闲置国有资产,同时,部门预算改革,加强了对行政事业单位临街门面、闲置办公用房、设备出租收益的管理和调控,避免了国有资产经营收入的流失。截止====年底,全县国有资产账面价值=====万元,其中,企业国有资产====万元,主于分布于广元杭利公司、九龙制药厂、粮食企业、汽车站、自来水公司、武当市场等;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万元,分布于===个行政单位和===个事业单位,主要是房产、交通工具、设备资产等。行政事业单位实有净资产=====万元,其中,行政单位拥有净资产=====万元,占==%;事业单位拥有净资产=====万元,占==%。

主要问题

一是管理制度不健全。部分单位国有资产占有使用管理制度不健全,责任难落实。国有资产存量不清,责任不明,账账、账实不符。

二是国有资产配置不平衡。国有资产被各单位分散占有和使用,有些单位通过各种关系争取大量资金建办公楼,购置大量办公设备,办公条件得以改善,有些单位办公地点陈旧、狭窄,办公设施落后,资源配置不平衡。

三是擅自改变国有资产使用性质。一些行政事业单位把多占用的国有资产用来进行商业活动,如出租房屋、开招待所等,为职工谋“福利”;有的用国有资产投资办企业,赢利归单位所有,亏损由国家负责。单位职工之间苦乐不均,收入差别明显。

四是国有资本不能正常保值增值。由于多种原因,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生产经营效益不高,国有资本不能正常保值增值。据调查,全县====万元国有资本中,增值的仅====万元,其余====多万元的国有资本每年大约以==%的速度亏损。

对策建议

一是健全制度,规范管理。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结合我县实际,尽快出台《苍溪县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对国有资产占有、使用、保管、维护、报废和损坏赔偿资产处置进行规范,实现我县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

二是摸清家底,明晰产权。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和机构改革,将非经营性资产进行了归并,出现了部分闲置房地产及设备。应由国资委牵头,县财政局等相关部门配合,逐单位、逐部门地对国有资产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清理核实,掌握闲置资产的全面情况,分门别类提出处理意见,对产权不清的资产要由占有单位申报,进行产权界定,明晰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