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银行发展思路模板(10篇)

时间:2023-07-07 16:09:3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县域银行发展思路,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县域银行发展思路

篇1

本文所说的中小商业银行,是指除了四个大型股份制银行之外的国内其他商业银行,包括全国性和区域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信用合作银行等。这一群体构成了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一半市场份额。中小商业银行的成立和发展,适应了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大型商业银行收缩县域机构造成的市场空白,较好地满足了县域经济发展的融资需求。从发展趋势看,发展县域金融应成为中小商业银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首先,中小商业银行不具备与大型商业银行在大中城市进行竞争的优势。中小商业银行不能高水平地满足大中城市客户的金融需求。大中型城市客户一般规模大,信贷需求多,服务要求高。中小商业银行由于资本金、网络、人员素质的限制,往往难以满足其需要。有些大型企业资产规模超过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此外,在各种经营要素中,大型商业银行竞争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中小商业银行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难以与规模巨大的大型商业银行相抗衡;多数中小商业银行由于成立时间晚、系统建设滞后、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等原因,造成业务品种少、服务手段落后,难以有效满足客户多元化、差异化的金融需求;中小商业银行大多采用跟随型市场营销战略,没有个性化的经营特色,竞争能力不足。

其次,县域金融为中小商业银行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目前,县域金融还是一个竞争不充分的市场,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说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近年来,县域经济快速发展,金融资源日益丰富。以县域经济发达的江苏省为例,全国百强县(市)中江苏就占有21个,最发达的十强县中有6个在江苏。统计数据表明,2005年、2006年、2007年县域GDP占全省GDP的比重分别达到49.7%、50.84%和51.74%。由县域金融的存款和贷款的统计数据可知,江苏省县域的存款及贷款增速均高于市区,而县域现有的存款及贷款的绝对值均低于市区,即县域金融市场还有很大的空间有待开发。由此可见,县域是一个有很大发掘潜力的金融市场,特别是金融服务相对薄弱县域蕴含了更多中小商业银行可以提供服务的机会。

再次,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县域金融适应了金融改革的大势。利率市场化和进一步提高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中的比重是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大势。利率市场化则意味着中小商业银行与大型商业银行在同一平台上进行面对面的规模与效益的对抗,显然,作为在这两方面都不占据优势的中小商业银行必然要选择与大型商业银行的错位经营策略,发展县域金融则是最佳选择之一。直接金融在社会融资比重的提高,意味着传统以存贷款业务为主的赢利模式将改变为以发展中间业务、个人金融业务等为主,这在客观上要求中小商业银行必须将战略向县域转移,将目标客户转向金融资源相对潜力较大的县域金融。

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县域金融的策略

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县域金融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更好地为县域经济、新农村建设和中小企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适应、满足并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发展思路

制定规划。中小商业银行在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时,应将发展县域金融列入发展规划,要在对各县域经济、金融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设立机构进行财务评估和风险评估,明确县域金融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发展策略。

完善机制。中小商业银行以灵活、方便、快捷为体制优势,发展县域金融必须建立符合县域经济发展要求的经营机制。具体地说要建立五大机制:一是授权机制。应给予县域支行充分的经营自,因为只有拥有一定权限的县域支行才可能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制定和调整发展策略。二是授信机制。应给予县域支行充分的授信权限,使之能不断优化信贷流程,减少贷款审批环节,提高贷款效率。三是激励与约束机制。应制定有别于城区经营分支机构的县域支行考核与管理办法,加大资源倾斜力度,以调动支行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四是财务管理机制。应给予县域支行一定的财务自,可以实行“多收多支”、“多存多贷”的原则,在创业初期可以不考核利润,等到一定规模后再进行严格的考核。五是风险控制机制。应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加快数据集中管理力度,加强事前和事中的监管,发挥科技手段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以增强支行自我发展和调节能力。

抢占市场。县城经济关系较为简单,金融资源相对集中,同时中小商业银行也不可能设立众多网点,在发展中应重点抓住三个市场:一是中小企业市场。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县域金融应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要搞好调研、分类指导,改善服务质量,加大贷款营销力度,培植核心客户。二是县城城镇居民的消费市场。县城集中了县域内高收入群体,中小商业银行应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简化和完善个人消费信贷的发放程序,大力拓展消费信贷领域。三是带“农”字头农产品市场。县城也是大中城市与广大农村商品流通的中转地,在整个农产品供应链中有特殊地位和作用,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应突出支持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的发展,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篇2

一、正视村镇银行的具体模式受多种因素制约.

村镇银行的具体模式受县域及治理等因素的影响。每家村镇银行的治理模式与业务运营特色,受到产权及构成、资本规模及控股银行、县域环境与经济发达程度、自身网点数量和科技水平、员工素质及创新能力、股东大会及决策、经营团队与业务策略、业务模式与风险防控措施等复杂因素影响。试图对受各种因素影响而有不同特征的村镇银行,总结或抽象某种发展模式、业务策略、经营方法,我认为注定难以成功,县域县情、乡风民俗、银行差异,注定不可能采取固定的运行模式。

村镇银行的个体差异决定,我们难有标准模式可以概括。就投资者的构成与并表监管的模式而言,就有多种途径差异。具体有银行独资的并表模式,银行绝对控股下的有限责任公司并表模式,银行相对控股下的有限责任公司非并表模式,银行绝对控股下的股份有限公司并表模式,银行相对控股下的股份有限公司非并表模式。既有注册资本低于1000万元人民币,而规模类似于农村信用社的微型村镇银行,也有注册资本超过3亿元、近乎股份制商业银行注册资本规模的村镇银行。注册资本大小与多少,影响其经营网点的延伸,决定其科技投入的能力,影响其客户构成与变化。

不同县域的村镇银行会清晰论证自身定位。国定贫困县、省定贫困县、经济发达县,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与银行业竞争力有较大差异,这决定了不同县域的村镇银行会优选自身的合适业务模式。如四川,有的县正在实施城乡统筹试点,推进工业化、开展城镇化建设,银行自然会不失时机支持加工业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有的县正在实施灾后重建,恢复生产与正常生活,这类县灾民抵押担保能力成为空话,银行支持重心会优选建筑、建材企业,恢复受灾企业生产经营能力、提供就业机会也成为重要且现实的任务;有的县仍是纯粹农牧业县,工业基础极其脆弱,注定其会支持广大农户;有的信用环境极差,自然会采取抵押与质押方式;信用环境好的县,必然会推行信用放款方式;有的网点发展快,覆盖范围大,可以更多服务“三农”;有的网点发展慢,影响范围小,暂时只能服务有限客户,等等。

银行经营策略差异也与政策导向差异相关。银行感觉党政重视程度的不同,其采取的经营策略也不同,员工与文化的本土权化进程也不一。党政采取的扶持与激励措施差异,对于银行的评价与社会对村镇银行的认同度与信赖度也不相同,银行应对的策略自然有会发生变化。这种由里外复杂因素决定的组织体制、产权模式、并表方式、治理模式、经营策略、服务流程、业务品种等差异,必然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特征,这也符合改革试点追求的“多层次、广覆盖”目标。试点阶段就主观认为村镇银行的某一种模式或某种经营策略,注定会影响改革试点效果和扼制村镇银行的创新能力。

二、村镇银行的经营策略取决于县域的经济状况与需求.

村镇银行的经营模式与策略,当前有多种差异。差异主要体现在服务群体先后、服务对象选择、服务途径、业务方式、信贷品种、利率高低、信贷多少、期限长短等。就是同一家村镇银行,其决策、执行与监督层面也有发展方式的争议。我认为,县域信贷投入不足,大量资金流向大中城市,严重影响了县域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拉大了农村与城市的发展差距,设置村镇银行就是要增强县域就地媒介资金的能力。服务“三农”、支持县域应是村镇银行的最重要任务。在村镇银行开业之初只有一个网点、其覆盖面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就地服务“社区”、就地媒介资金是必然选择,在网点有限、银行电子技术使用受到限制的情况下,片面或狭义理解服务“三农”的内涵,反而不利于增强村镇银行就地媒介资金的能力,不当的导向与不尊重村镇银行业务发展规律的美好愿望,最终会影响村镇银行的组建与发展。在县域资金严重流失、农业种植、生产养殖、农产品加工信贷需求暂时有限且涉农信贷日益萎缩的情况下,如果客户缺乏这方面的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发展基础,具有生存力、发展力的村镇银行不可能贸然投入。将现代银行引诱入日益狭窄的传统领域,注定不会受到投资者响应、发起银行的认同与经营者的响应,经营商业银行既要审慎,又要与时俱进,推进具有市场前景、竞争能力、比较效益的产业与客户。诸如在地震极重灾区,面对可以救助和迅速恢复产能的企业信贷需求、具有可靠行政资源保障且能够稳定民生和努力实现公共目标任务的项目,村镇银行不能不作为优先选择服务的对象。暂时失去家园、缺乏抵押担保能力和还款能力的受灾个人,需要政府统筹综合救助和支持,作为纯粹商业行为的银行信贷,明显地不会无条件信贷介入。在地震重灾县优先试点村镇银行,正是需要这类机构快速的决策、灵活的经营、高效的信贷服务,去支持和促进社会急需且安全的项目形成生产能力,或在自身风险防范能力增大、安全有保障的情况下为政府实施灾后重建、推进公共服务建设提供配套的银行支持。这在种背景下,我们仍然采取常规思维开展监管与评价工作,注定也有形而上学之嫌。作为一家新型商业银行,其选择的服务介入点、当时的市场定位与经营策略,一般应该是理性且符合县域实际的。即使是其选择信用、保证、抵押、质押、票据等不同的业务,是个人优先还是法人优先、其服务需要政 府配套还是不需要政府配套,这均应充分尊重法人治理,尊重县域实际,尊重银行实践。

三、村镇银行应围绕服务县域、服务“三农”大胆自主创新.

村镇银行原本是增强县域金融竞争力、提升金融服务有效性、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的产物。村镇银行的根本任务是避免资金继续外流,增强就地媒介信贷资金的能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实际上是适应社会发展规律,促进县域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城乡统筹。特别是设置在城乡统筹试点县的村镇银行,本质上是冠名“村镇”、服务县域的现代商业银行,就应当遵循银行的规律,紧密地扎根县域、服务包括“三农”在内的各个具有还款能力的县域信贷消费者。围绕县域的信用环境、法制环境与金融消费者的行为与习惯,积极推进小额信贷、联保贷款,区避免将村镇银行办成传统的典当行。而在信用环境欠佳、信贷消费者习惯不佳,诚实守信观念未树立、第一还款来源有瑕疵的客户,的确需要运用抵押、质押和保证等方式,既支持客户的信贷需求,又防范自身可能面临的风险。作为追求商业可持续目标的村镇银行,如何选择支持加工业、服务业、采掘业、建筑业、种植业、养殖业、房地产业,这的确需要研究县域客户的预期收益与风险,研究产业政策与调整,研究客户的商品和劳务的竞争能力与市场影响力。正确处理银行业务的量本利关系,科学把握金融运行的象数理本质,遵照效益性、流动性、安全性原则,大胆实践,努力创新,在服务县域、服务“三农”同时,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

四、主观主义和本本主义不利于村镇银行创新实践.

篇3

《银行家》:中国农业银行目前确立了“以县域市场为基础,以建设最大零售银行为目标”的市场定位,以及“做大做强县域市场,充分发挥县域商业性金融主渠道作用”的总体发展思路,作为地方分行如何将这一定位和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刁钦义:县域经济是城乡经济的结合部、汇合点,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可以说总行的这一市场定位正是基于对农业银行在各地发展的实际做出的判断。山东农行发展的实际情况也能从一个方面验证出这一定位的科学性。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县域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全国百强县和经济强县,目前全省近90%的人口和79%的经济总量在县域,有22个县进入了全国百强县,其中14个县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在县域经济蓬勃发展和城乡经济不断融合的过程中,衍生出巨大的商业金融需求,这为银行业特别是县域金融机构的业务拓展和发展壮大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山东农行的发展历程看,我们经营的主阵地始终在县域,一直承担着国家支农贷款发放等政策性业务。“十五”期间,山东农行累计发放涉农贷款1661亿元,截至2005年末,涉农贷款余额达到665亿元,占各项贷款总额的42%。即使在农业银行积极拓展城市业务的进程中,也始终坚持把立足县域经济,作为全行谋求更快发展的基础,县域业务始终保持加快发展的趋势。目前,山东农行61%的存款和58.6%的利润来自于县域,县域已成为全行业务发展的重要基础。

《银行家》:根据上述对市场情况和自身业务发展的分析,目前山东分行的业务框架与模式的重点是什么?

刁钦义: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不平衡性,山东有22个县成为全国百强县,也有省级贫困县。因此,在县域业务发展中,首先坚持“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原则,积极推行区域差别化发展战略。对全国百强县和省级经济强县支行实行突破发展,全方位介入县域各类经济主体的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根据县域经济特点和业务发展需要,积极创新管理机制,健全完善各项配套制度,增强县域支行的经营活力,努力在全行营造助推县域业务快速发展的大环境。

其次,完善信贷业务转授权限管理。对于位于金融资源丰富、管理水平高、资产质量好的部分全国百强县、全省经济强县的支行实行“穿透式”转授权,适当扩大信贷审批权限。完善重点法人客户直接营销机制建设。按照贴近市场、贴近客户和精简高效、权责对称的原则,扩大直销客户范围。对直销的重点法人客户,由直销部门开展一站式调查,开一次贷审会,减少审查审批环节。对于超县域支行权限的信贷业务,实行先纵后横,由客户部门上报有权审批行的客户部门审议,省去中间环节。在县域支行设立个贷审查审批中心,按照岗位分离原则,集中处理个贷业务。对于优良客户信贷业务,开辟绿色通道,实行特事特办。对季节性特点明显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给予特别授信,配置短期信贷规模,提高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灵活性。优化信贷工作流程,进一步优化公文流转方式,减少审核环节,提高信贷审批效率。

突显服务优势

《银行家》:目前,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已成为各商业银行竞相提出的口号,但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从农村金融领域的退出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您认为像山东农行这样的省级分行,是否仍能够利用自身的优势,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

刁钦义: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农业银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其他大商业银行退出部分县域市场后,农业银行是惟一在每个县市都设有分支机构的国有商业银行,网点遍布城乡,具有能适应不同客户所需的产品服务体系。目前在山东省县域中,农业银行拥有网点机构1331个,在岗员工17112人,分别占全行网点和员工总数的72.8%和64.5%。此外,山东农行在县域拥有广泛的客户基础,支持培育了一大批县域支柱产业、重点工业企业集团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全省333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获得我行贷款支持的有203家,贷款余额94亿元。在省政府确定的全省1000家成长型中小企业客户中,山东农行已与其中的720户建立了信用关系。2005年,全省农行县域支行实现利润17.3亿元,实现利润超5000万元的支行有8个。在县域中,我们还拥有全国性网络和系统性产品,打造了客户和市场认同度很高的品牌形象。

我个人以为,农业银行发展县域业务可以大有作为。县域经济的蓬勃发展孕育了巨大的金融商机,县域金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高度成长性、收益性,已成为我行利润来源的重要渠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县域经济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对银行信贷和金融服务提出了更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资金需求总量更加巨大,服务需求方式更加多样化。进一步开拓县域市场是农行拓展新业务增长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

《银行家》:县域市场客户规模小,比较效益低,山东农行如何在发展中防范风险?

刁钦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与操作风险,是当前商业银行面临的三大主要风险,但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主要受外部因素影响不同,操作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商业银行内控管理水平。为此,山东农行不断完善思想教育、制度建设和责任追究“三位一体”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大力营造员工“不想、不能、不敢”违规违纪的良好氛围,积极构建全行操作风险管理长效机制。

防范操作风险,必须首先从解决思想问题入手。要端正办商业银行的思想,进一步强化科学发展意识、合规经营意识和从严治行意识。

篇4

支持工业竭尽全力。郧县农村信用社在满足“三农”资金需求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中小企业“产权明晰,机制灵活,决策链条短”等与小银行具有诸多相似的性质和特点,不断调整经营思路,搞活营运机制,确立了“中小企业主办银行”的地位,实现了与众多中小企业的共同发展,探索出了一条与中小企业真诚合作、并肩发展的共赢之路,有效地支持了68家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重点支持了以义兴公司、兴升公司、力丰公司为代表的汽配零部件精加工产业;以三星工贸公司、宏发精铸公司为代表的铸造产业;以湖北神河集团为代表的汽车改装基地;以十堰神洲龙公司为代表的汽车模具产品生产基地;以天神公司、铸帮公司为代表的化工特种产业;以佳恒公司为代表的液压油缸系列产品;以金石公司为代表的铸塑汽车零部件产品;以登丰农资公司为代表的农业化肥生产基地;以西山电站、罗堰电站为代表的小电站建设。

篇5

一、发展县域经济的意义

首先,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缩小地区内的城乡差距。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差距逐步扩大,影响了各个地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很多县域的道路、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和水、电、气等基本建设比较滞后,农户家庭的生存和发展比较辛苦。农业、农村和农民集中于县域,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一种富民经济。其次,发展县域经济可以加快城乡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发展县域经济可以巩固农业、加强工业,发展第三产业,这样有利于就地转移农村和农业的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的收入。再次,县域经济更多的是民营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可以鼓励个人创业,增加造血能力,繁荣城乡经济,增加居民的收入,从而促进人口和生产要素的集聚,筹划好城乡人力资源开发,利于地区的振兴。最后,发展县域经济可以扩大地区的市场需求。很多地区的发展无法同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没有出口的市场,而县域经济的发展受限也导致当地的有效需求不足,县域居民的收入和购买力不足导致市场需求有限,不利于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发展好县域经济能够有效提升市场需求,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战略的转型。

二、县域现行融资政策存在的问题

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融资的支持。近年来,我国的县域金融环境有明显的好转和改善,县域金融机构的发展也有了极大的进步,这些变化都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但是,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相比,县域金融的发展与其应承担的使命仍有较大的差距。

(一)从融资机构分析,融资网点匮乏、种类单一、体制不完善

全国有2000多个县,但是各个县域内的金融机构网点匮乏,部分乡镇没有设立金融网点,涉农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县域内的网点也很少,绝大多数的农村县等地区股份制商业银行、信托公司、担保公司等几乎为零。由于部分县域的银行网点盈利能力弱,银行将经营的中心也退出县域经济,导致网点服务面狭窄,基本上是以储蓄为主。这样的形势导致农村信用社在县域金融市场的地位更加突出,金融机构的过分单一导致了竞争缺失、效率低下、贷款成本偏高等问题。

(二)从县域融资的有效信贷投入分析,县域资金外流、涉农贷款少

由于县域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很多的县域经济资金出现外流,如储蓄银行等,多是负责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力度小。资金外流导致农村资金非农化,对原本就资金紧缺的县域经济而言,将严重制约其发展。就算一些有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其本着减少坏账风险的原则,也多以短期贷款为主,无法及时满足农业产业化的长期资金需求,投向乡镇企业的资金也不高。

(三)从县域融资服务水平分析,金融品种单一,多层次服务体系未建立

三农的发展必然会走向农业产业化经营并推动城镇化的建设,这需要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但是,目前的县域融资政策主要集中于存款、贷款、汇款等传统业务上,很多城市金融融资业务并没有同步推向县域经济,金融产品不足、单一且同质化,无法针对具体的县域推出具有针对性的产品。农业地区的政策性金融供给不足,目前的政策性金融服务还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金融需求。主要的涉农金融机构改革没有深化。由于难以达到保持自身持续发展并服务三农的平衡,部分农村金融机构的离农脱农现象明显。

总之,县域经济的融资政策没有解决市场发育滞后的问题,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无法有效结合,过分依赖银行贷款,对民间借贷等融资方式也没有全面解决其市场准入的问题,市场信息的不对称等都造成了县域经济的融资困难。

三、县域融资政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目前县域经济的融资主要是依靠银行融资及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由于《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对政府融资平台有一定的要求,县域经济的融资难度更大。

(一)融资难度大、融资金额少、服务面窄,不利于县域基础设施的建设

由于县域政府的财政收入有限,部分乡镇的财政资金可支配数量少,县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影响了其经济的发展,从而更加不利于三农的发展,无法从本质上提升当地的财政收入。这样就导致县域的基础设施长久无法得到实质性解决。而目前的融资平台受限,融资方式也较少,政府可以进行融资的品种、金额均较少,无法真正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现有的融资政策无法真正解决农业产业化、工业规模化的问题

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解决农业产业化的问题,以工业带动农业,最终达到居民收入提升、就业提升、产业升级及市场需求提升的目的。农业的产业化需要对原有的农业生产方式进行改造,对农业生产品种进行优化。工业的规模化需要生产线的投入和市场的开拓。以上的这些前提都需要资金的投入,而目前县域经济的农业和工业造血功能还是太弱,无法提供以上的资金,如果单靠自身的积累将导致县域经济失去发展的契机。因此,融资受限将造成县域经济无法及时把握机会发展,无法真正达到产业的升级。

(三)现有的融资政策无法提升县域金融服务水平

现有的融资政策主要是依靠政府的信用和政策性资金,县域的经济没有发展起市场化的金融体系,没有真正培育出合适县域发展的高水平金融机构和体系,县域经济的直接金融体系也没有成型。而县域的融资体系不成熟也直接导致未来的融资政策无法更加多样化和市场化,无法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的发展受限也将导致其金融水平无法得到提升,无法达到二者互相促进的目的。

四、以融资等金融发展促进县域

经济发展的思考

(一)配合政策等保障措施,促进县域融资环境的优化

县域经济的融资政策需要县域政府的重视并采取必要的政策和措施进行配合。首先,县域政府需要推动完善金融立法体系。县域及县域以上的政府需要高度重视地方融资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明确界定县域金融的概念,对涉农、支农的金融融资体系机构的监管和扶持要建立明确可执行的制度。其次,政府需要对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融资支持和其他政策支持。例如,中央银行可以采取必要的利率、再贴现等手段,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对比不同的贷款对象采取不同的贷款利率;对县域的一些优良中小企业实行必要的优惠利率;对县域金融部门的存贷比和再贷款采取扶持力度。在财政政策上,政府需要在税收、补贴政策上有所作为,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引导银行资金等向县域流动。同时,政府还需要组织力量宣传和普及金融政策和知识,让县域金融部门和融资需求方可以多方面利用已有的融资政策,推动社会资金参与融资。

(二)重构县域金融体系,构建多层次的金融体系

构建多层次的县域融资金融体系需要对已有的金融机构进行改革。首先,要调整信贷管理政策。县域金融部门要保证国有的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明确各个金融机构存款需要按照一定比例投入到县域经济中,限制县域金融资源的外流。其次,要强化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政策性银行要拓宽其业务范围,增加支持农业生产、加工、转化及基础设施、产业调整等领域的业务,对中小企业在创业过程中及固定资产投资对中长期贷款的需求要研究可行的措施。再次,要进一步推动农信社的改革,完善其法人机构,转变经营机制,提升盈利能力。国家可以对其政策性贷款进行风险补贴,对其贷款给予一定的优惠,推动农信社结合当地县域的发展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创新服务方式。

对于一些目前在县域没有足够资源开展的融资业务,县域政府也要有意识地进行构建。首先,可以引导设立区域性的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县域政府可以组织一些有能力的企业、个体私营企业主、个人等入股,以良好的产权制度保证中小银行的稳健发展,完善其制度设计,从而完善对中小客户的金融服务体系。其次,对于县域经济普遍存在的非正规金融业务也需要进行规范和引导。县域政府应当允许一些非正规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满足个人、私营企业的多层次金融需求。通过引导和规范其发展,成为融资的有益补充。再次,构建县域经济特色的融资担保体系,建立相应的风险保障机制。因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市场较为不稳定,经济基础较为脆弱,县域经济主体经营的风险较大,信用也不高,中小企业和农户等个人贷款均遇上担保的问题。县域政府可以适当引导资本建立一些担保机构,鼓励社会资本的进入、大企业和大公司的入股,提升担保公司的支持能力。

(三)创新县域金融监管体系,完善县域经济的融资生态环境

县域的融资能力弱化部分原因在于县域的融资生态环境恶化。政府要优化县域的金融环境。县域政府要加强一线监管队伍的建设,提升监管人员的业务素质,将金融监管资源向薄弱地区倾斜,对一些新型的业务进行专项监管,提升融资产品的抗风险能力,减少对县域经济的负面影响。在监管方式上,监管单位需要引导服务方向,防止系统性风险,构建统一监管原则下的分类监管模式,对经济发展水平、机构性质不同的机构等进行分类监管,完善风险评测体系和预警机制。

县域经济要完善融资生态环境需要建立起信用体系。县域政府应当对社会信用服务行业有足够的支持,建立起社会中介、服务和监督机构,通过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守信氛围,通过合理的激励和惩处机制加强信用对企业和个人的影响。通过开展征信系统的建设,县域政府要完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通过银行、工商、科技等部门的监管联动,建立完整的农户和中小企业资信档案库,降低融资成本。通过法制建设和信用整治活动,提升违规成本,优化县域的融资环境。

现行的融资政策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多层次的融资政策支持。本文立足于融资环境和融资体系的建立,探讨融资对县域经济的影响及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丁继友.浅谈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J].科技视界,2012(17).

篇6

2008年,根据宝鸡统筹城乡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以凤县为全市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点和样板,制订了《凤县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打破城乡空间界限、村组界限,统筹推进“四个集中”:人口向县城集中、向工业园区集中、向城镇集中、向中心村集中,制定了“一体两翼五星百村”统筹城乡发展思路:建成以凤县县城为主体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凤州现代科技产业园区和留风关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为两翼的副中心;以河口、黄牛铺、平木、唐藏、三岔五个明星镇为依托的产业基础雄厚、生态环境优美的小城镇;以100个自然村为支撑的主导产业突出、农民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的集中居住社区。通过近年来的运行,统筹城乡发展工作进展顺利。

(二)县域经济实力壮大,农民收入大幅提高

宝鸡县域经济不断壮大,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36户,县区工业园承载能力不断增强,34户企业成功入园,园区已成为引领县域工业发展的引擎。农业特色产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畜为主导、果为特色、粮为基础的发展格局。城镇化步伐显著加快,一批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工程陆续开工。2009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86元,县域经济、非公经济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分别达到45.2%、47.6%。凤翔、扶风县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提升最快百强县,凤县荣获全国最美小城殊荣,岐山成为国家级苹果项目示范县,眉县成为全国无公害猕猴桃科技示范县,东岭村跻身“中国经济十强村”。

(三)“新农保”制度试点成功,城乡养老制度无缝衔接

宝鸡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采用费用县级统筹式、缴费和享受待遇捆绑式、基金储蓄以政府补贴和个人缴费相结合的完全个人账户积累式等形式。该制度以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为基础,兼顾传统的家庭养老、土地保障和社会救助方式,推行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农村和城市享有同等水平的社会公共服务。使农民真正享受到30年改革发展的成果。2010年4月《宝鸡市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行办法》的出台,标志着宝鸡市社会养老保险从制度层面上实现了无缝隙、全覆盖,从根本上较好地解决了城乡居民社会保障问题,使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有了实质性的突破。

(四)统筹城乡就业,城乡就业体系逐步完善

按照“统筹城乡”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宝鸡市政府提出了“统筹城乡就业”的发展思路,积极推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培训”等。鼓励外出经商务工人员、农民、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等主体,从事个体经营,创办经济实体。对创业所需土地可征用,可租用、可入股;对自行申贷创业成功的下岗失业人员,按最高不超过5万元的贷款限额,由财政给予2年的贷款贴息;对有就业愿望、就业技能的下岗失业人员,由公务员牵线搭桥,帮助其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就业;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超过50人和100人的,以最高不超过50万元和100万元的贷款限额,按银行同期基准利率的50%,由市财政给予两年的贴息;对自主创业的大中专学生,以个人身份参加社会保险的,由市财政给予社会保险补贴。

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水平判别

(一)农业人口众多,城市化进程滞后

城乡融合是农村不断被城市“同化”的过程,城市化水平越高,城市文明的普及率就越高。宝鸡是因宝成、陇海铁路而兴起的新型工业城市,城乡并存,城镇化水平低,城镇规模偏小,城市化进程滞后,农业人口众多,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2008年宝鸡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11%、60.3%、28.7%,从数据看,经济结构趋于合理,但一、二产业明显落后于全国水平。且GDP、人均GDP、经济增速在全国处于下游位置,就业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也不同步,超过50%的人口仍滞留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滞后客观上阻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乡经济良性循环。

(二)城乡资源配置不均,现代农业发展缓慢

宝鸡工业基础雄厚,具有相当的规模和水平,但与沿海发达城市相比,县域经济实力依然不强,工业反哺农业能力较弱。农业基础条件相对较好,资源较为丰富,但城乡资源配置不均,虽然近年来在城乡建设、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然没有达到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和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现代农业开发与综合利用滞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不同步,农村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体系尚不健全,现代农业发展缓慢,统筹城乡发展压力较大。

(三)大量富余人员进入城市,农村发展缺乏后续新生力量

城市化发展,承载着城乡腾飞的希望,也抽取了广大农村的新生力量。改革开放后,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实现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但农业人口向城市的过量转移,势必造成农村劳动力下降,农业系统人才稀缺,尤其是缺乏高技术人才和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新鲜血液。这不仅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也降低了土地这一人类最稀缺资源的利用效率。宝鸡县域人口占全市80%左右,而经济总量仅占全市的50%多,农民人均纯收入虽然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与全国平均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仍有40多万的贫困人口,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区域城乡经济社会协调统筹的发展思路

篇7

中图分类号:F830,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3-144-02

一、县域新型金融业态的总体发展情况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居民消费需求日益增长,在监管创新的引领下,消费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等新型金融业态正蓬勃兴起,成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力量。近年来,监管部门积极推动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工作。中国首批4家消费金融公司2010年获批成立,2013年银监会扩大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城市范围。浙江省长兴县随着县域经济的蓬勃发展,县域新型金融发展也非常迅速,总体情况是:(1)新型金融业态总体发展迅速。自2006年以来,长兴县在湖州市范围内已连续九年信贷规模名列湖州市三县第一,并于2014年实现银行存贷款总量破千亿。目前,长兴县金融机构和金融组织的种类、数量处于湖州三县前列,其中银行机构17家,小额贷款公司4家,证券营业部3家,担保公司2家,民间融资信息服务企业1家;同时企业挂牌上市工作也走在湖州三县前列,上市企业4家,新三板挂牌企业5家。(2)传统金融模式保持平稳发展。2016年以来,长兴县银行的发展速度和质量都实现稳步发展。一是存贷款稳步增长。截至2016年末,全县银行业各项存款余额646.54亿元,比2015年末增加76.05亿元,增幅13.33%;各项贷款余额531.51亿元,比2015年末增加32.60亿元,增幅6.53%。2016年末,全县金融机构中除1家存款负增长,2家贷款负增长外,其余全部实现正增长。二是银行不良贷款实现“双降”。2016年末,全县银行不良贷款余额6.48亿元,比2015年末下降1.95亿元,不良率1.22%,比2015年末下降0.46个百分点,信贷风险持续暴露态势得到控制。三是银行业人才流动加快。据多位银行人士反映,从2014年以来,银行业人才流动明显加快。除了银行业内部跳槽更加频繁,有部分银行人员流动到了证券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银行体系之外。(3)金融新业态仍处于起步阶段。一是互联网金融的规模仍然很小。以余额宝、P2P平台、众筹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为广大老百姓提供了新的理财手段,同时也给传统银行业在吸收存款方面带来了很大的竞争压力。长兴的互联网金融虽然近年来有一定发展,但是整体规模仍然很小,为实体经济提供的融资有限。二是小额贷款公司经营风险凸显。长兴诺力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长兴恒力小额贷款有限公司、长兴永鑫小额贷款有限公司、长兴中高科创小额贷款有限公司4家小贷公司,不良贷款均居高不下。三是产业基金、民间资本管理等业态在政府引导下蓄势待发。长兴提出打造“太湖资本广场”,着力引进和培育金融控股、财富管理、基金投资、融资租赁、互联网金融、民融服务等各类金融业态。2015年7月以来,由长兴县政府组织,已经分别在杭州和上海召开了两次金融招商洽谈会,并出台了相关的配套扶持政策。据悉,由政府牵头的太湖产业基金已经成立,首期产业基金总规模1.5亿元。此外,科技发展基金、天使投资基金、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天能公司牵头的民间融资服务中心、与浙商资产公司合作的资产管理公司都在筹建中。

二、县域新型金融业态发展中的困境与障碍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县域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着一定的考验,各县区经济下行压力凸显。在为实体经济服务这方面,除传统银行业金融支持外,在新型的金融业态中,互联网金融利用互联网消除了投资者和借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产业基金、资本管理公司等新业态由于政府的引导作用目前来看正蓄势待发。但是实体经济的风险,新型金融业态的管理水平、风控水平依然是制约新型金融业态发展的极大障碍。

1.互联网金融发展规模遇瓶颈。P2P等互联网金融业态的行业门槛虽然不高,但实际上是一个需要相当专业水平和管控能力的行业。长兴作为一个四线城市,互联网金融的行业基础较薄弱。具体表现在:一是本地P2P公司实力弱小,抗风险能力差。绝大部分P2P公司注册地都在一线或二线城市,且行业前40位的大平台占据了行业总贷款额的65%。这些大平台背后都有雄厚的资本支撑,有强大的专业团队管理。比如陆金所背靠平安集团,宜人贷有宜信集团。落户长兴的恒昌财富、易贷帮等都是小型P2P平台,抗风险能力不足。二是长兴本地的众筹平台还是空白。2015年以来,淘宝、京东、苏宁易购等电子商务大佬相聚成立众筹板块,行业洗牌即将开始。目前长兴的众筹行业处于起步阶段,专业的众筹平台还没形成。

2.传统金融“触网”但用户体验不足。互联网时代,银行、证券、保险等传统金融行业,也在利用互联网,打造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手机证券客户端、网上保险销售超市等业务。但是,传统金融公司做自主互联网平台存在一定劣势,一方面,金融公司的人做互联网还是金融思维模式,用户体验方面比较差;另一方面,金融公司平台最大的问题在于其平台流量不足。

3.政府主导的产业基金运营能力有待验证。浙江省长兴县的县域经济虽然比较发达,但是有高科技含量的企业不多,有前景有成长性,未来可以冲击资本市场的企业数量也是有限的。产业投资基金应该定位于长期投资者,应着眼于被投资企业未来3~5年的长远发展。对于需要融资的企业而言,股权融资是优先考虑的方式,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资金压力。目前长兴的太湖产业发展基金已经成立,但是对于基金的投资和管理能力,还未经历实践的验证。

4.民间资本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业态较落后。民间资本管理公司是规范民间融资的一种金融创新工具,资金来源于股东的资本金和以私募形式向特定对象募集的资金。资金投向一般有私募股权投资、项目投资、短暂性财务投资。长兴县域的民间融资一直比较活跃,近几年也陆续暴露出一些问题。通过建立民间资本管理公司,有利于政府对民间资本进行阳光化管理。资产管理公司通过收购、整合、盘活不良金融资产,并可以从中赢利。鉴于目前的不良资产整体都比较高,应该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并尽快运营。近期商务部放开租赁公司审批,外资租赁注册资本在3亿美元以下的审批下放到省商务厅。各县域应紧跟政策形势,发展金融租赁,为实体经济和政府民生工程提供融资便利。

5.小额贷款公司坏账率高,资金来源不足。目前来看,小贷公司基本遵循了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的原则,但存在的问题也会影响其可持续发展,值得关注。比如,性质定位不够清晰。小贷公司的定位是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企业法人。从实践来看,小贷公司的业务本质上是一种金融行为。从经营模式看,小贷公司的政策定位是以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为宗旨,从事小额放贷和融资活动,但在实践中,小贷公司实际上提供的是金融产品服务,是以企业为名行金融之实;另外还存在经营方向存在偏差、后续资金不够充足、日常监管力度欠缺等问题。长兴县共4家小额贷款公司,近几年来各公司的不良贷款仍然处于上升通道中。

三、县域新型金融业态未来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鉴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新型金融业态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应确立金融行业的总体l展战略和目标。打造县域金融城市,使县域金融业辐射更加广泛,要努力拓展横向辐射面。在发展思路上,要注意“三化”的发展原则:一是规范化:如互联网金融行业,要严格准守银监会等相关监管部门的管理办法,控制风险,保护投资者利益。如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决不可吸收民间存款等。二是市场化。虽然在新型金融业态发展方面,政府引导必不可少,但是政府切不可越位,市场的事情让市场去做,政府只需要做好监管。三是专业化。必须积蓄足够多的专业人才,政府应更加重视金融人才的引进工作。针对县域新型金融业态发展存在的问题,笔者有以下几点具体的对策和建议:

1.对互联网金融既要鼓励又要加强监管。引进行业中优秀优质的P2P网贷公司、众筹平台进驻本区域,为地方经济发展带来的便利是,可以降低投资者风险,避免发生平台跑路事件。政府的金融主管部门如金融办应重视对长兴本地P2P网贷公司、众筹平台的专项监管,着手研究国家对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政策、管理办法等,并及时落实到位。

2.新形势下传统银行业要加快金融创新。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银行业有条件、也有必要进行金融创新。有了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就认为是互联网化了,实际上却还是在按照老思维老办法经营,这是银行深化创新的极大障碍。银行应向优秀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如蚂蚁金服、陆金所等公司学习,学习他们先进的管理模式、组织体系、快速应变能力等,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发展形势。除了进军互联网金融外,还可以尝试入股产业基金、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等。

3.小贷公司加快上市步伐建立贷款网络平台。由于小贷公司“只贷不存”,资金来源为股东注册资本和银行贷款,在经济下行的形势下,经营风险很大。因此借力资本市场,是降低风险实现健康发展的最有效手段。事实上,小贷公司大步迈进资本市场正呈现争先恐后之势,H股、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甚至美国纳斯达克都出现了中国小贷公司的身影。据公开资料显示,德清的佐立科创小贷、重庆的瀚华金控已在港交所上市。更多的小贷公司则在备战登陆新三板。阿里小贷之所以能成功,依靠的是大数据分析。县域小贷公司可以考虑建立基于本县域的贷款网络平台,实现县域内企业、个人用户的大数据分析。一方面,推进有条件的企业进入新三板、战略性新兴板块、创业板、中小板等,加大一级市场股权融资力度,打造资本市场的“县域板块”;另一方面,推进有条件的企业(包括政府平台、类平台、实体企业)进行一级市场债券融资,降低融资成本,优化债务结构。以上两个方面可以共同提升一个县域在资本市场的影响力,打响县域金融的知名度。有利于引进更多更好的新型金融业态企业,有利于提升县域金融的发展水平,有利于实现“金融大县”的战略目标。

4.引进社会资本进入资本管理公司等业态。政府引导成立民间资本管理公司、民间融资服务中心、资产管理公司,但是政府更应该也更适合站在监管方的位置,应避免直接干涉公司的经营决策。因此,吸收社会资本进入,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经营效率高的优点,使这些新型金融业态健康发展。比如,引进长兴本地的上市公司、银行、国内大型金融企业参股这些新业态公司,促进这些新业态的健康发展。并要善于利用新型金融业态化解部分地方债务。比如,产业基金用股权或债权形式投向县域地方平台企业以后,可以化解一部分地方债务,同时也能为这些新型金融业态企业提供稳定的收益。

5.加快新型金融人才的培养。在业务的推广和适应性方面,为了使地方金融业态发展有一个良好的快速的转型期,应该对县域内相关的金融行业服务人员、相关的企业人员定期在长兴举办金融专项讲座,邀请券商、信托、评级公司等金融机构人员作为嘉宾,解读最新金融政策和融资方案,组织政府工作人员、平台企业人员、实体企业人员参加各种讲座,进行学习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杨海燕.产业技术升级、融资结构变迁与金融中介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2006(02)

[2] 唐志武.区域金融发展推动东北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07(07)

[3] 卫彦琦.我国金融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2(03)

[4] 王春丽.金融发展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1(06)

[5] 陈凯.经济增长模式、银行类型与盈利优势[J];财经研究,2012(07)

[6] 蒋水冰.我国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理论与实证[D];复旦大学,2010

[7] 吴昊.中国金融发展与出口结构优化研究[D];重庆大学,2011

[8] 闫海洲.转型期中国金融发展的生产率效应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

[9] 王聪.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D];西北大学,2011

[10] 姜新.中国金融结构研究[D];吉林大学,2005

篇8

广东省历史悠久,资源丰富,自古便是我国文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经济发展中不容忽视的力量,但广东省也只是我国的一部分,与其他的省份共同经历了祖国近代史中的坎坷命运,虽然有领改革之先的荣光,但也有民族经济惨淡收场的经历。

本文着重探讨民国时期广东省的县域经济在民族经济蓬勃发展阶段的差异性,以陈济棠先生主粤的这段时间为代表,来论述广东省的县域经济差异性自古有之,是一个政治历史以及水文地理等综合条件作用下的产物。

一、民国时期的广东县域经济

陈济棠,字伯南,光绪十六年生于广东防城,在1929到1936年间主政广东,而此时正是那次历史上著名的经济危机的兴起以及深化时期,广东作为外贸的前沿阵地,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加上手下军阀的庞大开支,经济上的困境可想而知。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陈济棠利用广东原有的民族经济基础大力发展了工业、农业以及广东的金融业,改变了广东经济结构的同时也对地域经济的结构带来了极大影响,对县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经济成果

首谋工业之兴,体现了陈济棠对工业经济的重视,为此而制定的三年计划更是验证了其对工业的偏爱,截止到抗战开始之前,广东的民族经济囊括了制糖、缫丝以及食品等行业在内的众多产业,据广东省制糖工业发展简史相关资料记载,当时比较著名的具有代表性的厂商包括番禺新造糖厂、揭阳糖厂、顺德糖厂以及东莞糖厂,这些厂商无疑不是在政策的支持帮扶下下利用当地的自然优势,充分发挥组合良好的水热条件,发展了县域经济。另据广东省制糖工业发展简史上记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土糖产量最多的是汕头地区,其次是惠阳地区,两者合计超过全省土糖产量的80%,一定程度促进了当地县域经济的发展[1]。

(二)发展原因

1.先天优势

在当时的民族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是以降低原材料环节的采购成本来实现经济利润的,所以建厂的前提便是拥有廉价的原料,便利的运输,据广东省制糖工业发展简史(一)相关研究标明,当时闻名的几大糖厂建设都是因为当地的水热条件利于糖分的积累,甘蔗等产糖作物长势旺盛,便于就近取材,才发展了制糖业,并由此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如果当地不具备丰富的原料,就近选择原料产地也是一种较经济可行的办法,比如吴川梅的麻纺织厂,使用的就是产自南方的麻;另外如广东西村土敏土厂,其生产的主要原料是石灰石,一开始全部进口自德国,不仅增加了成本,也难以保证质量,之后才转为开采附近采花县的石灰石,降低了成本的同时,也带动了采花县的经济发展,一举双得[2]。

2.政策扶持

蚕丝一直是广东出口的主要产品,但是由于世界经济形势的影响,加上诸如日本等对手的竞争,许多依靠蚕丝经济的县域陷入了发展的困境,为此陈济棠专门为蚕丝业的复兴拟定了五年计划书,拨出专门经费,用来恢复广东的蚕丝生产能力。经过政策上的重视、经济上的支持以及技术上的提高顺德、南海以及中山地区的养蚕缫丝业开始逐渐崭露头角,成为行业的领军人物,并为地域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

制糖业是广东农业经济的支柱,农业部门为了糖业的复兴,在沿海地区推广了甘蔗的种植,充分利用当地的土地,建立良种甘蔗种植繁育基地,选育国内外良种进行培育,提高甘蔗的产糖量以及糖品的质量,截止到1936年,建立了广州、惠阳以及潮汕三个经营区,发展了包括东莞、番禹、海丰、陆丰等十多个县市在内的县域经济,同时由于县域经济的发展也催生了县域金融业的兴起与繁盛,大大改观了广东的经济面貌。

自身的条件加上政策的扶持往往是一个县域地区经济发展的两大根本性推手,比如顺德。顺德自古出产蚕茧,塘鱼,鱼米,花果,这些是拉动顺德经济的支柱,加上经济形势的影响,缫丝也更是发展迅速,在民国初年的时候,达到了顶峰,同时也带动了金融业的发展,一时之间顺德有了“广东银行”的美誉。

但是这也只是顺德一地的发展状况,在当时没有蚕鱼优势或是对外出口便利条件的其他县域,正处在社会动荡变革的阴影下,苦苦探索自己的经济发展之路,与顺德的差距逐渐拉大,县域经济的不平衡性显而易见。

二、当前条件下广东的县域经济

无论是基于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还是竞争力指数,广东的县域经济在全国的排名与经济大省的称号都不相适应,不仅表现在与同等经济实力的省份相比排名的靠后,还表现在入围的县域个数在逐年的减少,并且榜上有名的总是那几个县域,体现出了县域经济总体实力弱小的同时,也反映了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事实。

三、广东县域经济发展策略

结合历史经验以及现实经济发展建设中的弊端,发展县域经济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认识到发展的紧迫性

县级建制在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承上启下、传达沟通的作用,自古便有郡县治、天下安的说法,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涉及到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是关系重大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基于县域经济如此重要的关键地位,提高对县域经济的重视,增强发展县域经济的紧迫感,具有现实的重大意义。

县域经济具有自己的地域特色,它是以农业和农村为基础的经济体系,以实现发展工业化为方向,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广东省,84%左右的土地面积以及63%左右的人口分布在县域,对于广东省的社会经济综合实力起着关键的影响左右,是实现现代化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3]。

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经济便一直是经济发展中的短板,经济基础薄弱,拉大了城乡差距,加剧了地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与经济大省的名号不相匹配,相较于其他的经济大省,县域经济的比重也是远远落后,在发达地区日趋发达的现实条件下,县域经济只有加快追赶速度,才能有效缓解对经济的拖后腿影响,改变自身的被动地位,放弃对机遇以及发展条件的死等态度,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增强自身的进取意识,充分意识到时代以及形势对自身的要求,增强发展的责任感,提高发展的紧迫性。

(二)改革管理体制

县域经济的特点便是有自己的县级政权以及自己的财政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自由决策权,是一个可以大有所为的经济系统。

浙江通过对县域经济的扩权放权,给予那些有实力、有能力快人一步的强县以优先发展的权利,县级的财政直接对省级的财政负责,县级的人事任命直接由省级来完成,减少了行政审批的环节,提高了办事效率,实现了经济发展的活力,使得全国百强县的排行榜中,浙江省屡屡完胜。

广东省也学习了浙江发展的经验,根据“能放都放”的原则,进一步放宽了县域政府的经济管理权限,调动了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目前看来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该放开的权利还没得到解放,反而那些应该收回的权限继续在放开,这主要是因为管理体制的不顺,市级管理县级的体制存在的弊端有[4]:

(1)大部分地区发展的决策权都集中在市级政府手中,县域政府对自己的经济发展没有话语权,影响了县域政府职能的发挥;

(2)一些经济实力弱小、对周边经济辐射带动作用较弱的地级市为了保住手中的控制权,而与管辖下的县域政府不停博弈,不仅仅浪费了时间,耽误了效率更影响了整个县域乃至地级市的经济发展;

(3)管理层过多,没有直接拍板决定的负责人,所有的政务都要层层报告、审批,才能最终定案,再经过层层传达,才能真正的付诸行动,耽误了时间的同时就可能延误了商机;

(4)市级对县级的“刮、卡、要”,很多时候应该市级财政负担的任务都因为权利级别的关系,被转嫁到了县域财政的身上,导致县域财政吃紧甚至巨额入不敷出,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因此,当前县域经济的管理体制改革应将重点放在减少对县域的管理环节层次,减少上级的限制,确保县域经济的发展策略能及时有效的落实,保证县域经济的独立自主性,才能真正的实现县域经济的发展[5]。

在对县域进行放权扩权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县域的基础进行区别,对那些经济基础较薄弱的县域,必要的财政帮扶以及一定的转移支付都是扶持发展的手段,这与激励弱县探索自我发展的机制并不相互矛盾,关键是要选对帮扶的办法与途径,培养出落后地区发展的基础,才是真正的扶贫。

(三)规划发展思路

政府在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只能是方向的规划者、政策的制定者以及发展的指引者,通过详尽的规划,确定县域的发展方向,通过政策对资金以及经济主体进行引导,让县域经济在清晰的思路指导下逐步走上发展的正轨。

发展战略决定着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县域政府在制定战略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自身的地域特色,结合自己的优势,找准发展的路子,所以决策的过程一定要科学化、民主化,听取多方的意见,对决策方案反复论证与修改,从根本上避免战略错误带来的后果。

正确清楚的战略也需要清晰明确的实践思路来进行实施,所以明确发展思路,并且坚持贯彻到底,不因官员的更换而废止,造成计划的中断,资源的浪费,才会保证县域经济发展的持续进步。

目前适合广东省的发展思路有:

(1)主攻民营经济,可以通过放宽民营经济的经营领域、投资范围以及消除一些歧视性、不公平的政策限制来调动民营经济的活力;

(2)发展园区经济,因地制宜、客观灵活的选择工业园的建设模式,只有依据市场形势建设的工业园才能更好的吸引外资,招商引资才会顺利进行;

(3)发掘特色产业,广东省地域广阔,经济基础以及先天条件多样,所以一定要灵活的进行产业调整,发挥地域的比较优势,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实现农业的产业化[6]。

四、结语

广东省是我国的经济大省,但相比于其他的经济大省,却存在着县域经济发展落后的现实缺点,无论是因为县域面积与人口在广东省确实占据着较大的比重,还是因为县域经济基础薄弱,没能跟上改革的步伐、从中受益,发展县域经济都成了广东省当前必须解决的难题。

本文认为根本的解决途径在于对县域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实现行政管理的便捷性、行政审批的快捷化,给予县域政府充分的自,才能保证改革的动力、发展的活力,才能贴切的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实现县域经济的腾飞。

参考文献:

[1]编纂委员会.广东省制糖工业发展简史.《广东省志―轻工业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版.258―312页.

[2]丘传英主编:《广州近代经济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版,第301页.

[3]陈济棠:《救济广东农村计划》,《广东西北区绥靖月刊》.1934年第31期。

[4]张淑芬.广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研究[J].华章,2011(04)

篇9

中图分类号:F830.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9)增-0039-0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和长期的工程。在这一社会实践活动中,金融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并且大有作为。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地处太岳山麓,山大沟深,地广人稀,自然条件较差。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人民银行沁源县支行引导和协调辖内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始终把支持新农村建设当做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做出了一些成绩,得到地方政府肯定。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值得很好关注。本文以沁源县金融部门的做法为蓝本,就金融如何更好地支持新农村建设进行了调查,并就今后的支持方向提些看法。

一、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沁源做法

(一)机制上给予保障

一是建立支持新农村建设领导机制。由人民银行负责牵头成立沁源县金融机构支持新农村建设领导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日常工作由人民银行货币信贷管理部门负责协调。通过组织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和分析金融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新课题。二是制定出台《关于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国人民银行沁源县支行关于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方案》。要求各金融机构把支持新农村建设提上工作议程,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二)措施上加以推进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一改过去一说支持首先是送资金的做法,变为“输血”与“输智”并举,组队分组,开展以送政策、送知识、送信息、送技术、送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五送”活动。帮助农民朋友转变思想观念,转换思维方式,让他们更多地了解国家政策,掌握金融知识,提高种养水平,尽快走上富裕小康之路。

二是扎实推进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从提高农村居民信用意识,净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出发,制定出台《沁源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全面开展了信用乡(镇)村、户的评定工作。全县共评选出级信用乡镇5个,信用村62个,信用户5714个。通过信用村、信用户的带头示范作用,促进了乡村文明建设。

三是加强“窗口指导”。积极建立“窗口指导”工作会议制度,取得地方政府理解和支持。宣传货币政策,增强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支持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信心,合理增加信贷有效投量。“窗口指导”会议每半年召开一次,参加单位为县政府主管领导,各相关部门,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负责人。

四是充分发挥好支农再贷款作用。“好钢用在刀刃上”。 人民银行沁源县以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改善民生为突破口,通过农村信用社向全县发放支农再贷款年累计1.5亿元,有力地支持和帮助了广大农民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共计扶持了17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其中:种植合作社58个,养殖合作社112个,农副产品加工合作社3个,其他合作社2个。

(三)重点方面进行突破

一是开好银企洽谈会,促成举龙头、舞龙身、摆龙尾之势,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动农民发家致富。按照“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扶持农民就是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理念,自2006年起,每年组织召开银企洽谈会,研究商讨支农大计,建设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据不完全统计,几年来,先后扶持马铃薯、中药材、食用菌、小杂粮、肉牛繁育等一批农副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实际投放资金1.3亿元,带动农户1.3万户,直接增加农民收入7500万元。

二是开好信用现场会,形成样板示范、典型引路、整体推进之局,提升农民信用意识,助推生产发展。通过积极宣传讲究诚信、致富有方的农户,引导、带动更多的农户树立信用意识,转变思想观念,拓宽发展思路,增加致富渠道。现场会上,对发展生产过程中有资金需求的信用户、信用专业合作社进行现场放款,起到示范作用。信用等级越高,获得资金支持额度越大。

二、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实际问题

(一)金融支农体系的不完备与引导全社会力量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

金融支农体系的不完备,一方面表现为金融支农机构设置的不完备,沁源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受自然气候等条件影响较大,尚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由于没有相应设立农业保险机构,不能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保驾护航作用。金融支农体系的不完备,另一方面表现为金融支农定位、机制的不完备,弱化了金融支农作用的发挥。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实施了向大中城市转移的战略,对县域分支机构进行了整合、撤并,并集中上收了信贷资金的审批权限,造成县域分支机构仅有小额质押贷款权限和额度较小的个人消费贷款权限,其支持县域经济特别是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得不到发挥;而作为金融支农主体的农村信用社,尽管在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的扶持下,在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对农村信用社资金支持渠道不顺畅影响,其支农实力大大折扣。

(二)农村信贷资金供给渠道狭窄和资金大量外流并存,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巨大资金需求不相适应

从目前的现实来看,受信贷资金审批权限的制约,县域国有商业银行逐渐演化成为上级行的“吸储器”,加之邮政储蓄机构的只存不贷,对农村信贷资金的供给除了人民银行少量的支农再贷款外还没有其他渠道,使得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血液被大量抽走,流向了大中城市。2009年8月末,县域国有商业银行上存资金为20亿元,邮政储蓄机构汇划资金余额为3亿元,这些金融机构贷款总余额只有0.27亿元。农村信贷资金供给渠道狭窄和资金大量外流并存,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和巨大资金需求形成强烈反差。

(三)传统的金融经营理念、经营方式和金融产品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不相适应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其中重要的一点是:不仅要注重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改善,更要注重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这就对金融机构支农的经营理念、经营方式和金融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崭新的课题,国有商业银行无论是在金融支农的理念、经营方式方面,还是金融支农产品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适应性;农业银行虽然扩展了业务范围,但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做为金融支农主体的农村信用社,仍然习惯于“春放秋收”传统的经营理念和以存贷款为主的经营方式,金融产品创新滞后,且受自身资金实力、农村金融的不充分竞争等因素的影响,贷款期限以1年为主、贷款额度以几千元为主、贷款利率以“一浮到顶”为主,影响了支农效果的发挥,特别是贷款利率“一浮到顶”的做法与国家的惠农政策是相悖的。

(四)农村信用社的服务设施、手段落后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提供的金融服务不相适应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高效、快捷、便利和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做支持。但金融机构服务功能逐步衰退。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机构网点的收缩,信贷业务向中心城市集中,原有的业务品种急剧减少,新品种又发展不起来,县域网点逐渐演变成了“存款服务所”。目前,大小额支付系统在县域已推广运行,各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主要通过系统往来进行业务处理。目前农村信用社的电子化建设水平还比较落后,还没有建立独立的联行清算体系,特别是大部分处于农村基层的信用社还维持在手工操作的原始水平,这显然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提供的金融服务不相适应。农村信用社则主要通过信汇方式进行处理。农村信用联社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系统内电子化网络建设进展缓慢,会计基础核算基本以手工核算为主,农村金融服务方式、服务手段落后,电子化、票据化程度较低,支付结算体系建设落后。调查显示,县域各金融机构的支付结算方式仍比较单一,所使用的支付工具也比较少,县级金融机构主要办理支票、汇兑和信用卡业务,由于这些金融机构不仅市场占有率下降,而且已有的功能也逐步丧失,其最终退出县域这块阵地也就成为必然。最为重要的是,以支持“三农”为己任的农村信用社结算手段落后,资金流通不畅,连接城乡的信用社还未在全省乃至全国实现资金存取的通存通兑,很难真正成为为县域经济服务的金融主力军。

三、金融更加有力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改革现行的农村金融体系,改变农村信用社“一农支三农”的尴尬局面,形成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现行的农村金融组织中,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公司化改革方向明确,目标是利润而不是“效益”,而农业贷款具有风险高、期限长、额度大、成本高、收益少等特点,使一般的商业银行在服务农村这个弱势行业上无利可图,必然退出农村,向城市发展。况且,农村有很多现实的、有还款能力且能盈利的资金需求多数得不到满足,加上政府引导不够,致使融资渠道不畅,筹资成本过高,必然是产业化项目落实少,导致“三农”发展的有效信贷需求严重不足。而分布在县域农村的国有银行分支机构中,农业银行基本在“吸血”,而不输血;邮政储蓄机构只组织存款,不使用资金,充当“抽水机”的角色,将农村资金反“抽”到城市。这种种的制度安排,造成了现行农村金融体系整体服务功能弱化。客观上使服务“三农”的金融机构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这个“农民自己的银行”尽管改革步履蹒跚,也要其承担“一农支三农”的重任,当然是“独木难支”!且由于自身筹资能力和经营性质的制约,难以补“三农”领域的投资缺口。这方方面面的困难和问题客观上需要借力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确保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支持。

(二)改革政策性银行,完善政策性银行服务功能,使其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属于财政投融资范畴,是财政手段的延伸,是财政和金融的有机结合,能有效弥补财政支农职能的不足。这也应成为我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改革方向。在新农村建设中,在商业银行不能提供有效金融支持的情况下,作为政府的宏观调控工具,农业发展银行可以成为资金回流农村的载体,同时在合作性、商业性金融服务薄弱的领域以及在弥补市场功能缺陷方面发挥方向性、基础性主导作用,引导企业、个人、社会等多元化资金投向农村。凡此种种,呼吁农业政策性金融这些功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改革农业银行运行机制,创新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金融产品,增强服务功能

篇10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随后也在今年的银监会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抓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加快推进农行改革。刘明康指出,要配合有关部门抓紧制定改革实施方案,推动财务重组和股份制改造,明确工作方向和各阶段的具体要求。

事实上,农行一直在遵循着“整体改制,择机上市”的思路,有条不紊地进行各项内部改革。

去年,农行启动了全面的外部审计和人力资源改革,而这“两步走”恰恰是农行整体改革的重要步骤。

另外,农行目前已经开始“选秀”,并与中信证券和中金公司达成了非正式协议,欲聘请其为改制的财务顾问。股改办挂牌、内外部审计、成立法律与合规部、启动人力资源综合改革等一连串动作表明,在坚持商业化运作的基础上,农行股改已进入全面启动阶段。

截至去年9月末,农行实现经营利润425.72亿元,同比增盈110.02亿元,增幅达34.85%;不良贷款余额较年初下降78.21亿元,不良贷款占比较年初下降2.68个百分点。

农行高层人士此前表示:“待金融工作会议明确农行改制方向之后,农行一系列的股份制改革工作将会迅速推进,今年将被定为农行的改革年。”

据了解,本次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改革方案后,农行上报给国务院的方案将迅速出台,随后,注入资本金、成立股份公司、引进战略投资者及上市等工作将逐步推进。

目前有消息称,国家将总计拿出数千亿元人民币,帮助农行整体改制,在完成财务重组后择机公开上市。

有专家指出,农行的股改方案将沿袭工行模式,即在汇金公司注入新资本金的同时,保留财政部原在农行的资本金,国家将为此付出大量改革成本。其中,相当部分将用于帮助农行冲销呆坏账,汇金公司则会向农行大量注资,以改善其资产负债表,进而启动农行股改与上市进程。据他分析,改革成本是按照目前农行24%左右的不良贷款测算出来的。

继续强化农村业务

业内人士指出,从温总理的讲话可以明确,农行的市场定位于农村,服务于农村,这也是农行在今后发展过程中的主业所在。这意味着,农行今后将加强在农村地区的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