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7 16:09:4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劳动教育的出发点,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40-0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9-0160-02
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提出:“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但劳动还远不止如此,它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劳动的意义提高到前人所没有认识的高度,这也是我们深刻认识劳动素质教育在整个素质教育中地位的根本出发点。20世纪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了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生活和文化幸福的基础,劳动教育具有普遍性。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对学生的劳动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一、劳动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地位和意义
1.劳动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把“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列为“五育”,并作为教育方针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予以落实。高职学生要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离不开较高的劳动素质,必须通过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和校内校外的实习实训来培养,例如,通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的劳动价值观,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通过劳动生产实践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真正将劳动素质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部分。
2.劳动素质教育是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高职学生要成长成才,自然包含了提升其劳动素质。高职学生需要在学校教师的引导下,克服自身惰性,增强劳动意识,培养劳动技能,提升劳动就业和创业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自身全面发展。
3.加强劳动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提升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高职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必须在办学理念、办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做出调整,深化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加强劳动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就业为导向,加快形成校企紧密合作、产教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
尽管劳动素质教育意义重大,但是各高职院校在执行的过程中却不尽如人意,部分学生劳动素质低下,亟待查找原因,采取科学的对策。
二、高职学生劳动素质低下的原因
我们通过对日常生活观察、问卷调查、带队实习收集的相关情况进行研究,发现目前部分高职学生劳动素质一般,甚至个别同学劳动素质较差。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教育的缺失是导致高职学生劳动素质低下的重要原因。首先是家庭教育的缺失。现在高职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很高,他们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中长大,过分溺爱与纵容导致他们劳动观念淡薄、不尊重劳动成果、不懂得感恩,甚至好逸恶劳,对体力劳动怀有偏见,没有良好的劳动意识与习惯。一些学生眼高手低,出现了学机械的不愿意下车间,学建筑的不愿意跑工地,学管理的不愿意跑市场之类的现象,缺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部分家长对学校组织的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不支持、不配合,少数学生不愿意参加,家长也纵容学生的做法。
其次是学校教育的缺失。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方面没有将劳动教育落实到位,劳动考核的机制没有形成。比如,实习实训的考核上没有更多地考量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以及学生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而主要拿实习实训报告作为评分的依据,无形中抹杀了劳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应有的地位。另外,顶岗实习的重要作用没有真正实现,校企协同育人的局面没有形成。
2.高职学生劳动理念上存在偏差。一些学生在劳动认知、劳动价值观上存在偏差,不懂得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甚至连自我服务劳动的意识都没有,更谈不上吃苦耐劳的精神。一些学生片面地认为劳动就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缺乏社会公益劳动的理念,对要求全员参与的志愿者活动不闻不问,功利意识很强。由此可见,他们对劳动及劳动素质的认知还比较肤浅,没有真正将具备良好劳动素质作为自身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缺乏通过各种措施来进一步提高自身劳动素质的意识,加上没有一定的劳动实践活动作为保障,良好劳动习惯的形成和提高也就无从谈起。
3.高职院校对学生考核评价不够科学合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推优入党、评优评先、评定奖学金等方面更多地注重的是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课业成绩,并未对学生的劳动素质进行综合评价并纳入评价体系之中。如果学校从人才培养目标上设计出劳动素质教育系统方案,并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一定能引导学生对自身劳动素质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一、思想方面
遵守园内的各项规章制度,遵纪守法。如:积极参加园内组织的有益活动,以热爱本职工作为出发点,认真、努力工作,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热爱自己的职业,无论是面对孩子还是家长,始终要保持微笑,用老师和"妈妈"双重身份去关爱每一位幼儿,滋润每一颗童心.
二、教育教学
制定好每月、每周、每日教学计划,一尊重幼儿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赏识教育,留心每个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同时,日常生活中,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取长补短,积累经验,有计划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二教育工作
1开展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主题活动。
1大主题如下:健康宝宝”树”纸”蓝色的大海”炎热的夏天”
体现“生活既教育”教育观念,2灵活运用幼儿园、家庭、及社会的本土资源。继续开展“主题生成”从多方面考虑主题活动内容,体现幼儿活动的主体性。
主要让幼儿参与进来,3根据幼儿的兴趣、幼儿的生活经验、季节的特点来决定主题活动。环境布置符合主题内容。让幼儿成为环境布置的主人,让环境与幼儿对话。创设与主题相适应的区域,并随着主题的深入增添、更改区域内容。充分尊重幼儿的自主性,教师只是支持者、合作者。
2结合节日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
教育幼儿热爱自己的母亲、老师等。三月份:开展“爱妈妈”主题教育。
开展以环保为题材的活动,四月份:开展“植树节”活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利用“清明节”为契机,萌发幼儿爱英雄的情怀。
让幼儿了解周围人的工作,五月份:开展“好帮手”劳动教育。理解他劳动和自己的关系,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感受节日的欢愉。六月份:参加“六一”汇演筹备活动。布置节日的班级。
然而,新一代独生子女由于受家庭几代人的宠爱,自理能力的匮乏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近几年出现的中学生家长陪读现象,大学生人才招聘家长陪聘现象,足以说明新一代独生子女自理能力的薄弱。即便是在农村,独生子女们的自理能力也同样的缺乏。我校的升旗手中就有不少学生一开始不会系国旗,有时候系好了又掉下来的情况也发生过几次,有的小学生不会削铅笔,有的小学生书包不会整理……至于洗衣做饭,那可真是寥寥无几了。
一、小学生应该具备的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自理能力、社交自理能力。本文所讲的自理能力主要是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小学生到底应该具备哪些自理能力!《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二条是这样写的“尊敬父母,关心父母身体健康,主动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第九条规定“衣着整洁,经常洗澡,勤剪指甲,勤洗头,早晚刷牙,饭前便后要洗手。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衣物用品摆放整齐,学会收拾房间、洗衣服、洗餐具等家务劳动。”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可以看出,小学生的自理能力主要是指:自我服务性劳动,家庭生活服务性劳动。自我服务性劳动包括:梳头,洗脸,洗脚,洗澡,穿衣、裤,系红领巾,剪指甲,整理书包,刨铅笔,包书皮,铺床单,叠被子,折衣物等;家庭生活服务性劳动主要包括:扫地,拖地,擦桌、椅、柜,洗衣,洗锅、碗、盆,择菜、切菜,削果皮,烧开水,煮面,煮小菜、汤等。
二、小学生自理能力现状
通过对本校学生网络调查、个别调查,对其他学校小学生通过上网浏览了解,笔者认识到当前农村小学生的自理能力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
1、学生不爱劳动,怕脏、怕累。
低年级中大多数学生不能独立完成自我服务性劳动,往往是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的;有的学生真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有的学生上学迟到不找自己的原因,往往埋怨家长,甚至索性发脾气;经常进行家庭服务性劳动的学生不到10%。
2、祖辈对孩子宠爱变溺爱,捧在手里、含在嘴里。
现在孩子的家长大多受过初中以上教育,对孩子的教育有一定的正确认识,也有较正确的教育孩子的理念,但是祖辈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他们往往对孩子更加溺爱,对孩子护短,更别说是让孩子自己做事了。有的时候还出现家长教育孩子,爷爷奶奶训斥爸爸妈妈的现象。
3、学校教育偏重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劳动教育。
学校教育是学生接受劳动教育,形成自理能力不可缺少的因素。然而,一些活动课,实践课成了自习课、语数课的情况屡有发生,学生失去了活动与实践的机会;有的老师以劳动为惩罚,致使学生对劳动产生厌恶。
三、对提高小学生自理能力的建议
1、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劳动兴趣。
综合实践活动、少先队活动都是队员们喜爱的活动形式,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活动来训练和培养队员的自理能力。如“我是小主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做一些简单的班务劳动;“我是小帮手”,在家长的指导下,练习并学会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我是小大人”,在师长的指导下,学会一些简单的自我服务内容。还可以根据低年级的队员上进心强的特点,设计一些竞赛:整理书包比赛,系鞋带比赛等。
2、加强家校联系,更新家长育儿理念。
一、各种精品展示,提高学生的动手兴趣。
由于受到上课时间、环境等的限制,无法用较复杂的图案上课,加上市场上十字绣图案有限。目前我们的十字绣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完成最简单的小图案,由于图案简单,固然容易使学生产生动手兴趣,但却也因此降低了学生做十字绣的质量和效果。为此,我们在学校开辟展示室,将各种绣品,如挂件、摆饰、手机套、纪念品、画等,甚至引入一些国外十字绣图片进行展览,以此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十字绣课的兴趣。使学生明白,一块特殊的小方布、一根针、一些五颜六色的线,可以绣出自己十分欣赏的图案,同时也可以在特殊的日子里通过自己亲手动手,将绣出的作品送给父母亲、亲戚、朋友、同学,这些作品能够充分体现自己时尚SHOW,展现每个人的个性。同时达到了让学生在课堂学到的知识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去,巩固和发展教学成果,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目的。
二、开展学生绣品展示,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鼓励为主、发掘每一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是教育重要出发点之一,本课重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平时课程有很大差异,学生在十字绣课程学习中,没有明显差距,往往成绩好坏与动手能力没有等号连接。十字绣是完全的手工劳动,一块普通的十字绣白布,在学生们手中,通过自己上上下下一针一线的劳动,最后变成一幅美丽多彩的图案,也许这是他们自己亲手完成的第一个作品,学生们在内心有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我们可以在十字绣展示室内开辟一个学生作品区,将学生的十字绣作品展示出来,相互鼓励和促进,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就是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培养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现在一些学校、家长对青少年劳动教育不重视,滋长了青少年好逸恶劳的恶习,有不少青少年轻视劳动,不爱惜劳动成果,花钱大手大脚,只讲享受不讲劳动,因此我们必须提倡艰苦奋斗的精神,提倡社会主义公德,用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来教育青少年。
一、勤工俭学工作的原则
一要坚持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开展勤工俭学要与课程改革、职业技术教育、劳动实践综合课程紧密结合,与优化校园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为素质教育服务,为师生生活服务。
二要坚持科学、安全的原则。要科学安排活动内容,切实加强农村学校开展勤工俭学的安全管理,始终把学生安全放在首位。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生理和心理特征,由学校统一组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开展活动。不得让学生从事长时间、高强度的生产活动,不得从事有毒、有害、有危险和有碍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对勤工俭学的组织形式、劳动实践安排和安全管理等问题,要以制度的形式作出明确的规定,使整个勤工俭学活动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二、要突出勤工俭学工作的重点
农村学校开展勤工俭学要紧密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宜农则农,宜林则林,丰富勤工俭学的内容。要结合勤工俭学活动的开展,积极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的创建活动,以学生食堂为课堂,以抓好食品卫生安全工作为出发点,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培养节约粮食、珍惜劳动成果、防范食品安全的意识;以学生宿舍管理和校园绿化、美化、保洁工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参与活动,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自律能力、自理能力;要加强学校消费市场体系建设和规范管理,建立健全学校消费市场良性机制,为师生生活提供便利;要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学校行动,指导和督促学校加强包括环境教育、绿色教育、生态教育在内的节能环保知识教育;结合德育工作,培养学生爱护环境、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质。要积极开展安全教育和学校风险预防,建立学校风险预防体系,确保学生的安全和权益受到保护。
三、勤工俭学工作的指导思想
勤工俭学的工作目标是服务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具体工作目标应突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通过勤工俭学开展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帮助农村学生了解农村社会、了解农业生产、了解农民群众;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家乡、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发展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服务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二是将勤工俭学活动课程化。要以育人为中心、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将勤工俭学活动与劳动技术课、综合实践课等课程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这些课程教学要以勤工俭学场所为依托,将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增强教学的实践性、趣味性、针对性;勤工俭学要以课程教学为引领,将学生的实践活动规范化、制度化,提高综合效益。学校要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严格按规定开设相关课程,科学设计课程教学理念、教学方案,建立完善课程教学效果评估体系。三是抓好课程资源建设。勤工俭学课程资源包括校内资源和社会资源。对于校内资源建设,主要是建设好勤工俭学劳动实践场所。四是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要建立完善勤工俭学资助体系,将勤工俭学实践活动产生的收益主要用于改善师生生活和资助贫困学生,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四、勤工俭学的意义
学生参加勤工俭学活动,在培养人才方面与课堂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在勤工俭学活动中让学生搜集一些废旧材料用来搞一些小发明、小创造,做一些工艺品,孩子们会惊奇地发现原来这些废品还是很有用的,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智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中,学生可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实际,丰富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培养了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爱护公物、遵守纪律、艰苦奋斗的良好品德。
“四化”教育,即家、孝、农耕、准军事化。我们棠科校长期坚持四化教育,培养出有特色的合格的中职毕业生,输送个社会,获得好评。
一、“家”、“孝”文化。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中国是一个讲究家庭和睦的社会,家和孝的观念深入人心。“家和万事兴”,学校的发展,更取决于“家和”。校园中的爱“家”教育爱家教育形式多元化,如,绘画、朗诵、表演、书法和日常生活和关爱,在家文化的感召之下,更爱家,爱班级,爱社会,爱祖国。校园特色文化教育的优势越来越明显。
“百善孝为先,以孝行天下”,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鉴于此,学校把孝德文化贯穿于学校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各方面,从师生的课堂教学、日常行为、校内外活动、养成教育等方面,以“读”“说”唱培“演”等形式,培育学生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行善德做善事,让孝德教育发扬光大,让学校教育更具特色。特别是教育督促学生利用假期在家中行所能行孝行、孝心,体谅父母的家庭实践活动,让家长大为感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父母养育恩情的伟大。
二、“农耕”文化教育
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生产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提供了丰厚、多样的衣食产品,也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色彩缤纷的精神财富,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文化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学生轻视农民、漠视农业,不参加农业生产,农耕文化更是一无所知。为此,学校结合实际,在校园里实施“农耕文化”特色教育旨在以“农耕教育”为基础,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现代农业意识,培养学生“田园文化”素养,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打好人文基础。
把“家”、“孝”、“农耕”传统文化教育继续向纵深推进,把感恩励志教育、敬老孝亲教育、挫折教育、劳动教育、红色革命传统教育纳入到学生成长的全过程中,让学生赓续红色基因,爱国、爱党、爱家。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德育教育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统领德育工作全过程。
三、准军事化管理 准军事化管理,是棠湖科技技术学校的传统之一。
学校坚持文化、专业教学的同时,注重对人的培养,而准军事化管理是是学校有效的管理措施之一。具体体现:
1、各班以“中队”命名,并授旗。让学生有一种军人的自豪感,自我约束力,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
2、坚持每天早晚集合点名。
3、坚持寝室军事化管理。
健康人格学生的语文素质主要包括:语言素质、文学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特有性质,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达到提高学生人格的目的。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呢?
一、教师要悉心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作为语文课教师,要纵观整篇教材内容,准确把握各年级知识点以及课文在这一阶段中的位置及目标要求,循序渐进地传授给学生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如,守疆卫土构成了我们全民族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渊源;岳飞“还我河山”的呐喊;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高尚的民族气节成为教育了一辈又一辈中华民族;《冯宛贞》率众痛击英法联军,激起民族万丈豪情;《最后一课》像一只警钟唤醒学生学好祖国语言文字,洋溢着浓郁的爱国情;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救济粮”的坚贞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这样就使作家的良好性格和伟大的人格潜移默化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行动的指南。
二、注意学习品质的培养,充分发挥审美教育功能
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情景艺术,通过图像、画片、音乐、表演等手段进行情景渲染,使学生闻其声,观其形,临其境,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向往,兴趣浓厚地接受教育。如,在教学《背影》一课时,教师动情地讲起了自己的父亲如何关怀、培育自己成长,全班沉浸在浓重的情感氛围中。接着,水到渠成地进入了新课教学,此时无声胜有声,把孝心献给父母、感恩父母的观念早已深刻在每个人的心底。《散步》中“我”作为中年人扶老携幼,表现出好人好事承前启后的庄严。教师引导学生对人物事迹进行审美注意,在获得美感享受的同时,净化心灵,汲取塑造健康人格有益养料,对学生进行了品德陶冶。
这是一个有着强大凝聚力、生命力、创造力的集体
“团结进取,活泼向上”一句响亮的口号,凝聚了初一(一)班全体同学的努力,短短八个字,显现着他们走过的足迹,作为班级奋斗的目标,它让他们有欢笑、也有泪水······
文明的集体
班集体健康舆论的形成,对优化班集管理,促进良好班集的形成至关重要。有一批敢抓、敢管的干部,就形成了健康的舆论,班委就如一块磁铁,能形成一个“磁场”,吸引周围同学,“磁化”周围同学。这样,健康的舆论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形成一股巨大的力量。为了强化健康的舆论,平时生活中,选择有教育意义的文章在上班会时宣读,进行理想教育、挫折教育、心理卫生教育、劳动教育、意志品质教育、为人处世、社会经验教育,塑造学生健康、和谐的人格、也通过这些陶冶学生的情操。这一年来,班上从未发生过不安全事故、也无打架斗殴违反校纪校规的事件,学生吴怡等人主动帮助其他班级打扫卫生,万睿捷、荀扬等人常常帮助学习后进生……
团结的集体
初一(一)班是一个有着高度凝聚力的集体,全班全体同学亲如一家,彼此相爱。融融乐乐的学习环境,勤奋浓郁的学习氛围,体现了这个班集体的团结。学习上,我们成立了“互帮小组”,在那个小组里,好的同学会耐心帮助在某门学科上有欠缺的同学,仔细辅导,百问不厌,几个尖子学生聚在一起,会共同探讨问题,刻苦钻研,共同进步;生活中,我们互敬互爱,上学期,正当学校举行月考时徐仁喜同学因病住院,同学们更着急,都急着去探望他,给他送去温暖和真挚的祝福,你一句安慰话、他一句鼓励,一下子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人。在学校各项活动中,你都能看见一个初一(一)班的良好形象:运动会上那嘹亮的加油声;爱心行动中全班同学豪不犹豫地捐款、升旗仪式中同学们整齐的队形、元旦汇演时我们活跃忙碌的身影······初一(一)班是一个整体,向着同一目标,团结前进。
进取的集体
课堂上,为了维护严肃的“课堂气氛”,教师们往往制定“严格”的坐姿和机械的问答学习方式。回答问题先举手,得到允许后再发言,像这样凝固的学习空气,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发展。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敢于向传统挑战。具体做法如下。
可以多设计学生可以自由活动的环节。如《我和星星打电话》一课,教师让学生在自主表演,相互评价中对夏季星空的秘密产生浓厚的探索欲。可以多采用激励措施。如“你真棒”、“你聪明”等激励性语言,让学生愿说、敢说、敢做。可以改进发言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自由发表见解、表现自我的机会。
二、情境体验
低年级儿童年龄小,都是刚刚入学的小朋友,自控能力较差,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从悦耳动听的音乐、精美奇特的动画中,诱发学习动机,开发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夏天到了》一课时,我首先用多媒体呈现出夏季特征的画面。一幅幅精美的图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又播出了这节课的问题:同学们,关于夏季的知识你了解了多少?今天我带着大家走进夏季,让大家看看这个季节有什么特点,我们应该怎样度过夏天?这种图貌并存的情景,吊起了学生的胃口,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接受挑战的意识,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提供了条件。
角色的扮演是情境体验的又一形式,也是儿童最乐意的一种学习方式,活动的关键是让儿童获得体验。演技好坏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孩子能大方、勇敢地上台展示自己、介绍自己,这对培养儿童的情感,让儿童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有很大的帮助。如在教学《节约小能手》一课时,我让孩子们主动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用多种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既锻炼了表达能力,也让自己展示的优点接受同伴的评判和监督。
三、图文结合
由于教材本身就以图画为主,画面活泼,文字较少,特别给了学生很多留白之处,让他们用手中的笔展开想象,去思考、去创造。低年级学生本身就爱涂涂画画,老师就应该抓住这一点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在教学《金色的秋天》这一单元时,当时我提出了《怎样留住秋天》的问题,同学们积极动脑思考,在回答中我及时抓住画图这一好的想法,鼓励孩子们画完之后再互相欣赏交流,让大家共同分享秋天带来的欢乐,分享创造带来的喜悦。 四、合作探究
《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众人合作的结果,集体智慧的结晶。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多给学生探讨、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去倾听、质疑、说服,共同得出结论,是培养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式。如在教学《左手右手好朋友》这节课时,我先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请小朋友做智力游戏,画一画、剪一剪、贴一贴、拼一拼等活动。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共同认可,并从中认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合作探究这种教学方式还能使智力好的学生得到发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分享到学习的快乐,并在经历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到合作的益处,使“交流”与“合作”成为他们共同认可的一种解决问题的合理方式。
关键词:
音乐教学;素质教育;课堂内外
音乐教学是用独特的音乐艺术的形式来实现美育教学的目的,它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教育功能。还是加强德、智、体、美和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具有其他学科教育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素质教育应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发现发展个人特点个人能力来提高国民素质的,使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全面的提升。现如今,承载着美育教学内容的音乐教育是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关键时期,要站在全局性的素质教育视角,采取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原则,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文艺活动为辅,使学生通过美的感知得到美的实践,有理性的审美最终达到自身价值乃至自身修养的升华。
一、抓住课堂教学主线,在丰富的教学内容中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音乐是情感的感知艺术形式,必须用以音乐教学来彰显个性情感的表达形式。因此,教师应客观全面地把握教育教学乃至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发现、发挥情感教学,努力使一部好的音乐作品凝情于笔、注情于音,认真斟酌,做到教与学的合理衔接与提高。中学音乐教科书中有着不同民族乐曲的风格和内涵。从其教育的角度:有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彩色的中国》、《长江之歌》等等,有歌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歌曲,如《沂蒙山小调》、《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等。这些歌曲都具有思想健康、词曲优美等特点。但是如果想要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认识和领会这些作品的思想性及作者意图,找准教育的结合点,那么在整个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语言、板书和适当的教具等手段,组织好、运用好恰当的教学方法用以再度对音乐作品进行引导、理解和创新,采用最为理想的教学方法来启发和诱导学生的审美兴趣,使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培养学生创造力。关于这一点,主要是抓住课堂教学。音乐课堂毋庸置疑是美育教育的主阵地,音乐教育应是面向全体学生美育的普及教育。既然是美育教育,那么,教师的课堂教学就应该创设美的环境,学生在美中学,让美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既然是普及教育,那么,全体学生则不论背景与天赋如何都有享受音乐教育的权利。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性的认识和理性的发展。关于这一点,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绪要符合内容的需要:穿着、语言、所表现的动作与所教内容配合协调,这便是“境”与“意”的搭配。例如在教唱七年级教材上册中的《彩色的中国》时,教师应该着装简洁大方,映衬出轻松愉快的心境,然后采用多媒体展示中国大好河山,地图图片,这样的创意会直接关系到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也是具有感染力的,因此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做到声情并茂,音乐分析要深入浅出,感染学生,启发学生,同时,体态语言如手势、肢体、表情、眼神能巧妙的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牵牢课外活动不放松,在多彩的兴趣活动中优化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仅通过有限的音乐课是远远不够的,还应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内容,那就是课外文艺活动。这是音乐课的补充和延伸,这里有普及更有提高。音乐是情感艺术,其独特性在于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要组织合唱队、鼓号队、竖笛队等,坚持常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创作、表演及欣赏能力,作为学校应努力创造这样的氛围,除组织音乐知识兴趣小组外,还应创造文明优雅的学习环境或经常性地组织校级歌咏比赛、演讲比赛等,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在课外休息时间通过广播室开展音乐欣赏是一种可行的好办法。通过“校园百灵鸟十分钟广播”可以使学生欣赏到更多的音乐曲子来开阔他们的音乐视野,更好地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编选欣赏曲及健康向上的歌曲,在选曲时以培养学生欣赏能力、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心理素质为出发点,既要安排好教材中的曲子,更要重视穿插好反映正能量的歌曲,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素质的的全面健康提升。让学生在全校性的大环境里感受到贴近自己学习的共性知识从而诱发学生的“触景生情”的感受,进而达成共识。这样,利用课间十分钟进行音乐欣赏,不仅调节了学生课堂学习期间的紧张劳累情绪,又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还能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因此,课间音乐值得提倡和丰富内容。学校除安排“六一”儿童节,庆“国庆”等校级的大型文艺汇演之外,还应立足班级以及学生实际开展“微音乐”等多项健康有益的音乐活动,如:班级演讲比赛、演唱会、音乐之星擂台赛以及相声、小品表演赛、地方戏曲展示等。通过丰富多彩的“微音乐”文艺活动,不仅能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提升学习音乐的情趣,展现学生个体音乐特长,开阔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无疑是音乐教学的一个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