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的研究综述模板(10篇)

时间:2023-07-09 08:32:4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互联网金融的研究综述,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互联网金融的研究综述

篇1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2-0101-02

人们开始正式注意到互联网金融这个概念是源于阿里巴巴“余额宝”的出现,其仅上线18天就成为拥有最大用户数量的货币基金,天弘基金也因为余额宝一跃成为国内货币基金管理公司中的龙头老大。这里的互联网技术主要是指云计算、移动云支付、社交网络等,当前主要有众筹融资、第三方互联网支付、P2P网贷以及像阿里“余额宝”一样的互联网货币基金等几种新兴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从发展趋势来看,金融市场竞争只会随着各种理财产品的出现愈发激烈,但在金融市场火热发展的同时,互联网金融在风险和监管上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因此,为保障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十分有必要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一、互联网金融的意义

(一)互联网金融的起源与发展

1.起源阶段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证券业务开始实现在网上进行开户、交易、资金结算等工作,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以1992年成立的E-Trade网络证券公司为代表的创立门户网站的模式,E-Trade公司创设了围绕金融证券业的门户网站营销体系,通过门户网站可以在证券、银行、保险和税务等方面为客户提供信息,界面清晰,操作简单快捷,且交易佣金不高。是on line to off line这种将互联网变为线下交易前台的离线商务模式,即将线下商店的活动信息通过互联网推送到互联网用户手中,进而带动线下的消费,比如,嘉信理财。三是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转型后的传统证券公司。比如,将客户定位在高端群体的美林证券,因为要为这些客户提供面对面的咨询和服务,所以不能够完全依赖于互联网。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的后期,国内才逐渐有证券公司在网上开展行情显示、交易等业务。目前,客户既可以直接到营业部门办理相关业务,又可以利用PC端或手机在网上进行交易业务。

保险业务开始向网络化方向迈进也是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期。日本在1997年出现了第一家完全在互联网上开展直销业务的保险公司,此公司是由日本电信和美国一家保险公司共同投资创立,且共同管理的。与此同时,我国也逐渐有保险公司在网上通过网站开展保险产品的选择和购买等相关服务和业务,此时的互联网保险业务有和网上直销两种模式,前者是通过销售机构在互联网上销售保险,此种模式既可以获得大批量的潜在客户群,产生规模化的经济效应,又衍生出了多家保险公司在同一个网站上开展业务和提供服务的类似网络保险超市的新模式。网上直销则是各保险公司自己通过网站直接开展保险销售业务。

进入21世纪之后,人们逐渐开始意识到原有商业模式已经因为电子金融业务的出现被打破。虽然在国外还没有互联网金融这样的说法,但实质上,电子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其实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还是可以认为互联网金融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后期。

2.发展阶段

互联网金融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是在21世纪左右,此时期内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一直在加大互联网技术改造金融业务的力度,很多金融机构在线上开展的服务已经逐步从单一的网络银行拓展到手机银行、手机证券、移动银行等多种形式。与此同时,金融机构传统的组织结构、运营模式也同样受到互联网技术的影响,阿里巴巴和中国平安、腾讯三家企业在2013年联合创立了第一家没有实体分支机构,只在网上开展业务的保险公司――众安在线财产保险公司。另外,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崛起,第三方支付也迎来了高速发展时期,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业务结合得越来越紧密,延伸到金融行业的各个领域当中,创新了支付、投资、融资的方式和渠道,即互联网金融,包括众筹融资、peer to peer的P2P以及第三方支付等新模式。

(二)互联网金融的内涵

互联网金融是指在云计算、移动技术和社交网络、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的支撑下进行资金融通、信息中介和移动支付等活动的新型金融模式,其主要基于互联网平等开放、协作共享的核心理念,深入挖掘有关数据信息,在金融领域拓展自身业务,使金融业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开展移动支付等相关金融业务,拓宽了金融活动开展方式和渠道的同时,增加了金融业务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且降低了中间成本,除了众筹、第三方支付、互联网虚拟货币以及网络理财和网络保险等多种模式之外,正逐渐向资金融通、供需信息匹配等传统金融业务核心进击。

第一,互联网金融一改传统金融模式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和成本获得与拟投资企业相关必要信息的过程,交易双方只需要在互联网上进行搜索即可获得自己想要了解的关于对方财力、信用等所有信息资源,避免交易双方信息获取的不对称。另外当贷款对象出现违约情况时,企业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公开其违约问题或降低评级信息等手段来在一定程度上对贷款对象起到制约的作用。

第二,传统的金融模式下,很多需要资金的个人或企业往往会因为无法通过银行的资格审核而得不到银行的资金支持,银行也更偏向于那些老旧固化,收益率低,但规模大或有国家保障的国企,亦或是经济发展呈现繁荣态势的行业。互联网金融则通过众筹或收集社会上闲散资金的方式改变了这种状况,让金融更贴近民众。

第三,移动智能手机等新型移动设备的出现使互联网迈入了移动化时代,创新了互联网金融模式――只要在手机终端上安装金融客户端的应用,就可以通过简单的拇指操作实现第三方支付。

二、互联网金融的相关研究

(一)P2P借贷平台的相关研究

P2P借贷是通过网络信贷公司在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的借贷行为,即网络信贷公司提供网络平台,将有多余资金的个人与有资金需求的个人联系到一起,各取所需,然后网络信贷公司从中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快捷高效。

P2P借贷行为研究。2005年出现的Zopa是世界上首个P2P网贷平台,文献针对在Zopa上开展的借贷行为进行了相关研究。文献探讨了微小融资交易成本是否会在P2P网贷平台上的互联网技术支持下有所降低,文中所持观点是基于Web2.0的互联网技术平台对降低交易成本并不会起到多大作用,认为P2P借贷交易实际上是离不开网络交易平台的提供方――运营商,即中介方的。文献认为融资项目的特性、群体因素和地理因素是能够影响P2P网贷平台上能否成功融资的决定性因素。

(二)众筹融资的相关研究

众筹融资机制的分析和研究主要分成以下几种类型,分别是奖励类型、借贷类型以及捐助类型。捐助型众筹融资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很多非政府组织加以运用,此种模式下的捐助者对资助并没有更大的期望。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一些非赢利性的产品项目比较容易获得融资;一些生产性产品的众筹项目相对于社会服务性的众筹融资项目更加容易成功融资;非赢利性产品项目能够获得融资但是对这些项目进行资助的人比较少。在众筹融资项目中回报方式是产品还是分红需要根据投资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若在投资初期,资本需求市场不是特别大,那么投资者一般会选择的回报方式为产品;如果资本需求大,那么投资者选择的回报方式是分红。众筹融资项目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那么对于风险的来源可以从发起人以及投资人的角度来分析。项目发起人的投资目的一般归结为融资以及吸引市场公众的注意力,然后从公众的视角中获得关于产品以及相关服务信息的反馈等等。在项目投资人方面,他们的目的一般归结为获得投资回报,并且产品生产志趣相投,能够与社会和市场分享自己的专业产品构想。众筹融资在应用过程中广泛的应用于新药品的研发以及娱乐方面音乐唱片的研发或者是书籍的出版等等。

三、促使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的原因

(一)互联网技术的支持

1.云计算

开展互联网金融可以收集众多网民数据,在这一过程中对计算数据的速度、存储数据的能力以及服务数据的功能有了更高的要求,而随之出现的云计算正好将此问题有效地解决了。云计算主要就是在个人电脑上分布各种计算,这样当地用户在需要数据的时候就可以把资源转换到有关应用之上,然后按照实际需求对存储数据的系统进行相应访问。同时,此种原理也促使云计算有了更强的扩展性、较高的容错率以及非常好的安全性等,进而使互联网金融在存储数据以及运算方面的要求得到了很好的满足。

2.移动支付

移动支付即用户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对其消费的商品或接受的服务进行资金结算的一种新型支付方式。据世界网讯全球技术研究中心与某咨询公司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智能手机的用户数量截至2013年已超过10亿,并会保持持续上涨的趋势,而随着WIFI、4G网络的普及和发展,互联网联合通讯技术已成为必然趋势。我们可以预测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还会将传媒网络和有线电话融入进来,甚至将移动互联同其他网络整合到一起。互联网技术与移动支付融合之后可以为金融用户带来更加便捷高效、安全及时、甚至专门定制的服务。

3.社交网络

社交网络也就是社交网络服务。社交网络的实际含义就是软件、服务、硬件和应用。一个最大的社交网络最多能容纳一百五十多人,据调查发现,在我国目前的互联网资源分布之中,社交网络占据了42%,居第一位。针对这一点而言,社交网络为接近现实社会的一主要技术改革,它将现实生活之中的社会关系附上数字应用到了网上,让社交网络变成了一个传递和信息的共享平台。

篇2

[3][5]张硕:《中国城市老年人电脑/互联网使用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北京市朝阳区的调查》,《国际新闻界》2013年第7期

[4]张硕:《让老年人从互联网使用中获益》,《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2月25日

[6]Cutler,N.E.(1997)TheFalseAlarm andBlaringSirensofFinancialLiteracy:Mid

dleAgersKnowledgeofRetirement.Generations21(2):34一41

[7]王兵兵,宫军:《老年人对互联网的需求及应用研究》,《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年第12期

[8]《老年人市场将成移动互联网创业的金矿》,《中国老年报》2015年1月19日

篇3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宏观经济;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和互联网也息息相关。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较之传统的金融行业,互联网金融交易范围更广,门槛更低,更加大众化和平民化,人们对其的印象和接受度都会有所提升,人们愿意了解和接受互联网金融,因为相比于传统金融,互联网金融不仅在程序和流程上简化,还降低了交易过程中的成本,让人更加信服且节约了相当大的广告费用,群众之间彼此口口相传无形中就相当于做了广告且拥有广泛的用户基础和良好的口碑。目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互联网金融,一是互联网行业向金融行业发展融合成的新行业,二是金融行业向互联网行业发展形成的新行业。其实这是一种理解,只不过侧重发展的方向有所不同。互联网金融依托其强大的互联网市场,产生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要加强对互联网金融方面的研究,可以更加准确的认识市场需求,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在我国,互联网金融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有第三方支付模式,P2P信贷模式以及众筹模式。随着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这种金融模式具有效率高,成本低,范围广的特点。虽然发展有些非常好的前景,但机遇的同时也意味着风险,因为发展过于迅速,我国还没来得及出善的相关的法律法规,且对互联网的金融风险意识还不够强。

二、互联网金融对宏观经济的积极影响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之所以让传统金融行业的人们有了紧迫感和压力,主要是因为互联网拥有庞大的客户群数量,同时,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使得融资成本大大下降,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企业的融资效率和整理经济的线性增长。下面从三个方面分析互联网对宏观经济的积极影响。

首先是互联网拥有的客户群,使得互联网经济下网络理财的客户群本身就是十分强大。由于客户需求多,用户反馈多,其实在初期的时候还是非常好改进的。互联网金融非常适合个人和企业,大量吸收个人闲散资金,为社会财务经济做贡献。然后是互联网经济下网络借贷更加促进了经济增长,现实生活中借贷,申请加拿到手里时间会比较更长,网络也是到帐速度非常惊人,通过融资很好的利用闲散资金,这就是中小型企业发展的福音,在促进了企业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为了后期促进企业发展的水平的提升。此外从实际生活中来看,我国有关部门对金融行业监管非常严格,对每一个环节都严严不扣,一丝不苟。这样的做法虽然安全度很高,但是资金流动速度过慢,影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现在有关互联网金融的应用还是非常广泛的,不仅有利于资金流动的速度,提高了闲散资金的利用率,促进了我国宏观经济的不断发展,不仅给予我们对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也给予银行们一定的紧张感和压力感,不过带动了我国各大银行的主动发展,这点还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

三、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问题

就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形势来看,互联网金融还是一个新兴的产业,不仅有别于传统金融行业,就和互联网行业也是存在很大差异的,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比较大,会使宏观经济的稳定受到很大的冲击。比如即将提到的存在借贷违约的风险。

(一)信用违约的风险情况比较高

借贷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一种常见模式,通过网络虚拟交易的平台来进行资金的借贷,但是借贷双方并不能对彼此身份有所详细的了解并评定风险,贷款人对借款人的资金去向和使用目的都没有真正的了解。若是借款人违约,那么风险和损失都将有贷款人承担,也就是说贷款人的资金可能无法挽回。并且国家对于这个方面的监管不是非常严格,相关法律法规也没有得到相应的完善,如果继续发生这样的事情,会对互联网金融造成非常大的信用打击。

(二)增加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互联网金融发展主要依托互联网网络平台,相较于商业银行,成本大大降低,因此投资者会更倾向于将银行里的X转入互联网理财产品中。银行失去一定市场份额以后,会想方设法的投入到互联网金融行业中来收集资金,这样一来增加了商业银行本身的成本,也使得其正常经营活动难以正常进行下去。

四、综述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更加辩证的来看互联网金融行业,它其实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调节市场方面有利于提高我国资金流动性和资金配置效率,不仅改善居民生活水平,提供更多的理财产品和方式。另一方面却也会增加我国金融行业的风险和市场经济的稳定,因此我国有关部门要对其加以重视,出台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有关部门要加强调控和监管,尽可能的通过司法手段来规范市场,保证我国互联网经济的健康友好发展。希望在不断的创新改革之下,完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最大程度的规避风险。希望在未来,通过大家齐心协力的努力,可以创设一个良性的互联网金融发展空间,让互联网金融朝着更加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风险;健康发展;监管

1 文献综述

自互联网金融诞生以来,国内关于互联网金融研究的热情从未减少。从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的冲击,到互联网金融的特殊风险,进一步到监管的缺失等方面均有学者研究。杨群华(2013)分析了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特殊风险,并提出我国应该从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的安全体系、风险管理体系、法制体系和监管体系等方面入手,防范互联网金融的特殊风险。汤皋(2013)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趋势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了规范互联网金融监管的个人建议。何虹(2013)认为互联网金融虽然以其方便、快捷、低成本优势受到大众青睐,但其安全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王国真(2013)以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为切入点分析了防范风险的可能性,并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2 互联网金融的界定与风险

关于互联网金融的定义,主流是指以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本文将互联网金融界定为非金融机构的互联网金融,即非金融机构利用技术优势,将其与金融业务结合形成的服务。目前中国的互联网金融主要有七种模式,分别是第三方支付平台、P2P网络小额信贷、众筹融资、虚拟电子货币、基于大数据的金融服务平台、互联网保险、互联网金融门户。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不断向传统金融业的多个领域渗透。相比于传统金融业,互联网金融以其成本低、效率高和跨越地域限制等优势飞速发展。在越来越注重资源配置效率的时代,互联网金融注定会繁荣发展下去。但是,在享受来自互联网金融带来的种种好处的同时,我们应认清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尤其是在目前各种卷款跑路现象频发的环境下。本文主要从两个层面认识风险。

第一:互联网金融企业行业风险。关于企业行业风险,主要有两点:一是技术风险,互联网金融企业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向金融领域渗透的,如果没有高的技术,企业一方面有可能被攻击,客户个人信息以及资金面临风险,另一方面企业有可能失去竞争优势,退出市场。二是道德风险,在目前立法、监管缺失的情况下,很多企业一方面利用这一缝隙只是通过简单的设计一个平台就进入了互联网金融领域,其后的一系列的交易的合法性根本无法保证,另一方面,有些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业务与国外正规的企业相比,交易程序不透明,客户根本没有办法知晓资金的用途,这就为一些企业在资金出现问题的时候出现卷款潜逃等现象。第二:互联网金融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互联网金融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主要是目前有关于互联网金融的专门法律的缺失,这就使得没有相关的法律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进入、合法的业务范围、相关交易主体的权利与义务等方面进行规定,互联网金融企业将面临一系列的法律风险。尽管相关的政府文件均表明会支持金融改革、金融创新,但法律缺失的风险仍不容小觑。除了以上两个比较重要的风险,还有就是所有金融机构和企业都会面临的系统性风险,关于这一点虽然也会对互联网金融企业产生较大的影响,但由于本文的研究主要互联网金融企业面临的特别的风险,因此不再赘述。

3 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其发展方向主要取决于政府的态度,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对金融体系的反馈又决定着政府对它的态度。从社会角度来讲,互联网金融还是带来了不少益处的。因此,无论互联网金融还是政府都应从自身角度做好工作,实现互联网金融的良性发展。今年三月份,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这是继周小川之后,再次表达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支持。因此,做好发展的最重要一步就是要防范风险,加强监管。

第一,互联网金融企业要不断追求技术进步,同时加强行业自律。此处的技术进步指的是加强互联网金融安全的技术创新等,不久前中国金融认证中心宣布推出蓝牙USBKEY产品,应对互联网金融安全,这一技术主要可以实现身份认证、交易信息加密等,为加强技术安全提供了很好的先例。有关于行业自律,出现的主要问题是自2013年8月互联网协会成立首家自律组织――互联网金融工作委员会以来,行业自律组织数量上也是增加了很多,但质量参差不齐,所起的作用甚微,因此亟需对自律组织进行规范,建立一个真正有效,权威的互联网自律组织。

第二,加速立法进程,明确监管机构。从法律法规层面上规范互联网金融,是实现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基础。立法方面主要是首先对当前生效的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和银行监督管理法等法律进行修改,原因是这些法律对整个金融业的最基础的法律,这些法律如果没有顺应历史潮流,就不能较好的服务于金融发展。其次是制定专门的互联网金融法,对其范畴,准入、交易等进行规范。关于监管层面,主要是明确监管主体,针对目前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基本处于“各自为政”的真空状态,有效的方法就是从央行和三会共同提供专门的人才组成一个专门互联网金融监督管理机构,专门履行互联网金融监管职责。监管机构的组建也要写入相关法律,并对该机构的一些权力与义务进行界定,才能对互联网金融行业实施有效的监管。

【参考文献】

[1]汤皋.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监管的思考[J].金融会计,2013(12):55-59 .

[2] 王国贞.互联网金融风险及防范对策[J].河北企业.2013(11):42

篇5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金融中介理论;职能解构;职能衍生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5)05010307

互联网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中,不断改变着各行业原有的属性和运作方式。其中,最为显著的是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崛起并在金融领域占领了一席之地。近几年,各种形式的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大规模兴起,尤其网络小额借贷呈现井喷式发展。如以阿里巴巴金融为代表的网络小贷模式,通过构建交易平台,获取客户交易信息,在数据筛选的基础上评估客户的还款能力,并通过网络进行贷款审批和放款。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呈现出势不可挡的发展态势。

互联网金融是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融资方式,称为“互联网金融模式”。金融中介理论曾有力地解释了传统的银行等中介机构为什么得以存在: Diamond认为在信息获取和交易监督上的比较优势使金融中介得以形成;Kapur和Dutta[3]认为当事人的流动性偏好导致了金融中介的形成;Allen和Santomero[45]认为,正是由于金融中介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参与成本和信息不对称并进行风险管理,金融中介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然而,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破竹之势使得人们会设想银行是不是会就此消亡,互联网金融是否会成为银行的“掘墓者”。

近年来,关于互联网金融对银行影响的研究屡见不鲜,但从银行职能的角度剖析互联网金融平台对银行中介影响的研究却是学术界的空白。本文旨在填补这块空白,从职能的视角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不同类型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如何导致对银行中介的“职能解构”以及相关的“职能衍生性”。

一、文献综述

当前学术界关于互联网金融是否会对银行产生冲击还未形成统一的定论,但总体的观点是基本认同在互联网金融时代银行不会消亡,其中的分歧在于这种影响会以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尽管从现实看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崛起导致了银行部分业务的萎缩,比尔・盖茨也曾预言:“传统商业银行是要在21世纪灭绝的一群恐龙。”但学术界却似乎对这种影响持有正面的积极态度,认为互联网金融的竞争会给对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带来“鲶鱼效应”,促使它们进一步降低成本,注重客户体验,加快技术创新,同时有利于打破传统银行的垄断地位等。冯娟娟[6]指出,商业银行相较于互联网企业在客户资源、资金实力、风控体系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互联网金融所具有的便捷的交易流程、庞大的用户群体与海量数据的优势也是银行所欠缺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对传统银行业务既存在推动作用又具有竞争关系,短期内不会动摇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部分文献提出这种影响不会动摇银行的地位,如罗翔[7]认为,虽然网络时代使得借贷双方可以直接在网上进行匹配进而成交,但是从大量信息中筛选有用且真实的信息仍需要成本,并且网上的借贷双方还存在着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匹配性,于是他指出互联网时代,金融机构不会消失,相反,它会比以往显得更加重要。

现有的文献倾向于从宏观来探讨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等机构的冲击,但却鲜有以相对微观的角度――金融功能――为切入点。基于此,本文从银行传统金融职能的视角对这种影响的形式进行研究,旨在更加微观深入地揭示这种影响,以及提出为应对这种影响银行应当采取的策略。根据Merton[89]的金融功能观,可知在不同时期的经济背景下,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是稳定的,但是其执行方式――金融中介的组织形式――是不断变化的,且朝着更加高效的方向发展,最终导致整个金融体系各项职能效率的提高。也就是说,银行职能是必需的,银行职能的组织形式和执行方式是随着经济社会背景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凭借其便捷性、低成本的服务正在迅速地占领小微金融市场,信用记录较低的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更倾向于通过互联网参与各种金融交易,商业银行传统职能的执行方式将会发生变革以促进机构结构的必要变化,而不是试图维持原有的结构。与此同时,银行机构自身的职能和执行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影响的不是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生存与否,而是其存在方式。

二、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类型及其对传统职能的解构

篇6

2013 年,在中国金融大变革的背景下,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全民热点话题,余额宝、团购理财、P2P 等互联网金融快速崛起。传统的金融机构也开始逐步重视互联网金融部门的设立。但是2013 年后半年也有不少风头强劲的 P2P 行业也出现了不少“昙花一现”的公司———倒闭或者跑路,反映出互联网金融先天的缺陷。对于投资者,由于互联网处于虚拟状态,可能将原本极小的风险予以放大,客户信息、资金等的安全性难以保障;对于互联网金融经营者,由于入门门槛低,加之发展迅速监管制度相对缺失,出现超范围经营、踩监管红线,造成经营风险加大。互联网虽然提供大量数据供金融机构做审计决策以及风险管理决策等,但是其本身并不具有提供防范风险管理的功能。为了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以及客户资金的安全,针对互联网金融的出现,金融审计业务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互联网金融审计面临的挑战

(一)风险审计方法有待运用

金融风险和互联网行业本身都是高风险的行业,互联网金融作为两者相融合的产物,其高风险性不言而喻。目前,我国金融审计重点在于审查各项操作业务流程是否设置了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金融机构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成果是否能够得到真实的反映等内容,主要是采用制度基础审计的方式监控金融机构经营的各个方面。但是,正如前文所述,面对互联网金融业务过程中潜在的巨大风险,金融审计应当侧重于风险审计方法的运用。通过风险审计方式,降低互联网金融所存在的风险,维护客户资金安全以及经营稳定。

(二)金融审计范围有待拓宽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金融市场结构日益复杂化。我国互联网金融吸收资金所占比例越来越高,2013 年达到金融市场的13%,对传统金融机构有着一定的冲击作用。目前,金融审计的范围主要是针对证券业务、保险业务以及中间业务等进行审计。但是,互联网金融借助网络平台使得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极低,让券商、交易所等信息中介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反而增加了对于金融机构网络信息平台的需求以及监管控制的需求。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金融审计就要调整审计对象,将网络平台的审计纳入审计范围,以满足对互联网金融业务规制的需求。

(三)金融审计技术有待提高

目前,投资者在投资互联网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时,无论是开户还是办理各种金融产品业务均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的。因此,互联网金融审计不仅面临着传统金融审计如何利用计算机进行有效的辅助审计,还面临着如何对互联网下的金融交易通过计算机程序进行审核和管理的挑战。

(四)金融审计法规有待完善

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崛起给金融市场带来了一定的活力,但同时由于其发展过于迅猛而使得金融审计产生了一片空白。传统的金融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已经不能满足互联网金融审计的需求,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相关金融审计的法律法规,对互联网金融审计的工作做出明确的规范指引。

二、互联网金融审计面临挑战之突破

(一)完善风险审计方式的运用

金融审计机构应当量化互联网金融的相关风险。审计机构可以运用定量风险分析、趋势分析以及比率分析的方法,结合互联网金融内部控制的结构、目标、控制体系等指标,抓住互联网金融交易过程中的重大以及可疑业务,对相关风险予以量化。然后,根据量化的金融风险标准设置互联网金融风险阀值。主要针对互联网金融的财务风险、客户资金运作风险进行阀值设置。通过这样一个标准划分,金融审计机构在对互联网金融活动进行审计时能够得到一个量化的标准。一旦超过该标准,审计机构能够迅速发现互联网金融风险问题所在,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发生。

(二)调整金融审计范围

互联网金融中,证券公司、协会等信息中介机构的作用被弱化,互联网金融网络平台在沟通客户与金融机构之间以及金融机构与协会之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金融机构应当调整金融审计范围,将对金融网络平台纳入审计范围内。一要增加行为审计。包括网络发帖审计、收发邮件审计、网络聊天审计、文件传输审计以及页面信息传递审计等内容。二要增加流量审计。审计机构要对金融机构开展互联网金融所使用的流量进行监控,通过监控金融机构使用流量的异常与否,发现可疑交易或者监控重大交易。三要增加权限管理审计。审计机构要对金融网络系统的系统权限、外发数据系统权限以及普通用户权限进行审计。

(三)提高金融审计技术

互联网金融均通过电子计算机开展金融业务,因此对于金融审计技术要求较高。一方面,要加强审计人员关于互联网金融审计有关的计算机知识。金融审计人员应当在加强自身审计业务能力的同时,也要加强运用计算机进行审计的知识。此外,审计人员还应当对互联网下金融业务的操作模式进行相关了解,作为金融审计工作的辅知识。另一方面,要完善互联网金融审计计算机系统。审计机构应当根据互联网金融审计自身的特点进行计算机审计系统的开发,尤其是对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审计系统方面的开发。

(四)完善互联网金融审计法规规制

对于互联网金融审计的规制主要依靠政府以及行业自律两个方面。对于政府而言,应当建立金融监管部门与互联网监管部门跨部门的审计监管制度,尽快建立相关存款保险制度,探索出能够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审计法规体系。此外,要制定相应的审计法规规范互联网金融利率以及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过程,并且加强客户个人信息的保护。对行业而言,应当加强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律。对于损害投资者利益以及导致行业恶性竞争的市场主体形成行业惩罚机制,充分发挥金融行业协会、互联网行业协会的作用,自觉规范审计风险、接受社会监督。

三、结论

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崛起对于社会各个行业的发展都有着很大的影响,一方面促进了金融市场的活跃发展,另一方面也对传统的金融机构以及非金融机构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只有通过不断完善互联网金融审计的各个方面,规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才能维护投资者的利益以及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博,董亮.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与发展[J].中国金融,2013(10).

篇7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现状

互联网金融在去年呈现爆发式增长,包括第三方支付、网络信贷平台、众筹等不同模式的金融模式以互联网为载体相继出现,而与此同时,由于其征信体系建设的滞后使得各种风险难以控制,网络信贷公司纷纷倒闭,因此建立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刻不容缓。

目前,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主要分为个人和企业两个数据库。其中企业信用信息举出数据库于1997年筹建,2006年正式运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筹建于1999年并于2006年正式运行。然而人民银行尚未将互联网金融的信用信息纳入征信系统,因此互联网金融征信系统的建设缺位严重影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数据主要来源于传统金融机构,如银行业等,电商、p2p等新兴信贷平台的征信数据有利于征信提议之外,导致的后果是缺乏征信系统信息,坏账率高,风险高。

在互联网金融的大量需求下,许多公司抓住机会,开展p2p咨询平台。2013年3月,安融惠众了一个以会员制同业征信模式为基础的“小额信贷行业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为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提供信息共享服务,降低违约分享和坏账损失。同事,上海资信旗下的征信业务也已获得央行办法的征信拍照,为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未涉及的互联网金融领域提供信用信息支持。

但由于不同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风控模型、数据来源不同,使得平台之间的数据割裂开来,无法在不同平台之间共享,使得现在任何平台提供的信用信息无法满足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的需求。

二、国外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建设现状

由于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发展早,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国际上主要以市场主导型、政府主导型、会员制三种主要模式。

(一)市场主导型

此模式下的征信系统以盈利为目的,由私人组织开发,通过手机加工信息,为个人及企业提供第三方信用信息服务。市场主导型的征信体系的特点是,市场信用机构占据主导地位,政府起辅助作业,仅负责信用管理的立法和执行,其典型的代表是美国。

(二)政府主导型

此模式下,政府主导的中央银行或金融管理部门牵头设立“中央信贷登记系统”,并建设以此为主体,私营征信机构为辅助的社会信用体系。此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强制提供征信数据和隐私保护、报告贷款信息的最低贷款规模、计算机密集型技术。为意大利、奥地利、德国等广泛使用。

(三)会员制

介于市场主导型和政府主导型模式之间的会员制模式由非盈利目的的行业协会建立信用信息中心,通过搭建互换平台共享信用信息。会员提供所掌握的个人或企业的信用信息提供给信用信息中心,同时享有了在中心查询会员信用信息的服务。这种征信体系模式主要在日本使用。

(四)对中国征信体系建设的启示

基于中国目前的国情,征信市场化状况不理想,也没有充分的社会信用环境,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而会员制模式不考虑商业性信用服务需求,难以覆盖到全社会,无法满足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系统对信息的需求。综上考虑,在我国政府主导型征信模式更符合中国国情

三、建议和意见

(一)内部环境建设

互联网有大量的信息,而且更新快,单纯依靠资金购买难以控制成本,因此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获取,商业购买为辅,通过分类获取积累信息。互联网金融征信系统筹建初始,为迅速扩大信息存量,可以通过商业手段购买征信数据,但从长期看来,物联网金融征信信托的信息数据库会随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迅速壮大。在信息迅速扩大的情况下,数据质量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为保障交易的安全性,必须建立行业性自律和约束法律法规,形成自觉诚实守信的市场氛围,必要时由人民银行采取措施对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进行整改,比如暂停业务或者取消牌照等。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征信也需要遵守征信业的法规,防止国都采集信息,高度重视隐私保护,严防客户信息和数据的泄露。互联网金融对信息的要求相比传统金融更高,因此需要建立一种能综合客户线上线下信用信息和宏观经济背景三因素的信用评级业务,来弥补传统金融机构评级业务的缺失。

(二)外部环境配套

为了确保数据采集、信息使用的有序合法,应该完善立法。2013年3月15日颁布的《征信业管理条例》标志着征信业务走上有法可依的轨道。但完整的社会信用法律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应该尽快制定相关配套制度和细则,出台具有针对性的法规,对互联网金融进行监管。其次,政府应该加大扶持力度,对我国涌现的自律性行业协会进行支持,建立奖惩机制。最后,政府应该对真心机构进行政策支持,帮助其发展成为地区或全国的征信领头企业,病加速发展数据征信技术。

在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对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迅速有效建立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尤为迫切、意义重大。本文的观点主要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设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模式。在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的平台上建立互联网金融子系统,允许互联网金融接入央行征信平台。并通过内外部环境共同的建设,形成完善的互联网金融征信系统。

参考文献

[1]姚文平.互联网金融即将到来的新金融时代[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97-304.

[2]莫易娴.P2P网络借贷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研究文献综述[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12):101-104.

篇8

一、引言

互联网金融防伪技术最常见的就是二维码。随着二维码的发展,“扫一扫”这个简单的动作可以完成人们日常生活中许多事情,其中,二维码防伪就是二维码在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应用之一,用户可以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来登陆P2P平台进行交易,又因二维码是随机生成,不易被窃取,所以防伪效果显著。

指纹防伪技术识别作为最成熟的生物识别技术,主要应用于互联网交易支付方面,比之普通的图案识别和密码识别,指纹防伪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快捷性,也是当前人们比较依赖和惯用的防伪方式。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防伪技术,就不多做介绍了。总之,防伪技术的出现是为了解决在互联网金融中的诈骗造假问题,这不仅是广大互联网金融参与者所关注的焦点,政府对此也保持高度重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提出“规范互联网金融,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可以看出互联网金融的防伪工作并不完善,仍需继续努力。

二、虹膜识别防伪技术的优点

(1)识别度高

每个人眼睛里的虹膜都是独特的,绝无仅有的。甚至同一个体左右眼睛的虹膜也有所差别。所谓的虹膜识别技术,就是读取虹膜的细节表象特征,经识别后,转化为特殊的虹膜密码,再储存到计算机内连网录入数据库。虹膜识别的出错率极低,是因为虹膜组织纹路复杂且细节繁多,一个虹膜的读取点数量大约是其他传统生物识别的20~30倍。如此庞大的信息量汲取确保了虹膜识别的精确程度,极大地提高了安全性。

(2)永久不变性

虹膜生长地很快,是人身体最早成熟的器官之一。从婴儿时期开始,只需3年时间就可以发育成熟,一旦成熟就终身不变。而且,普通疾病(如:流感)不会对虹膜造成伤害,虹膜也不会因特殊职业(如:跳水运动员等长期眼睛接触水的工作)或者特殊喜好(如:长期戴美瞳,隐形眼镜)等因素造成磨损。

(3)高防伪性

虹膜是“最难伪造的”人体生物特征,因为它极强的生物活性与人体生命现象是相呼应的。比如,在生活中,虹膜会对光线敏感,会随光线强弱变化而变化;在生理上,瞳孔会自我无意识地缩放,虹膜也相应地自然变化;在医学上,医生会用聚光手电筒照病人的眼睛也是因为虹膜会随身体状况变化而呈现不同的特征。所以,若有非法分子想用剥离人体的眼球、照片等死物来代替活体虹膜识别都是绝对不可行的,从而保证了虹膜防伪的高执行力和高辨识率。

(4)非接触性

虹膜识别需要使用专门的检测仪器,用户只需眼睛对着仪器的特殊镜头,无需触碰到仪器就可以完成识别检测。所以,在虹膜识别与个人信息录入时,全过程可高效快速地完成。没有直接的身体接触,也不会冒犯他人。

三、虹膜识别防伪技术的基本原理

虹膜防伪技术是基于虹膜识别技术与个人信息库相结合的一项防伪技术。为了更好的运用这种技术,有三个方面比较重要。

第一部分重点是虹膜图像的定位,虹膜的归一化(尽量消除由于旋转、位移、图片的放大缩小以及一些采集图像过程中的外部光线、像素等因素对每个人的虹膜特征的模糊与改变),将虹膜的图像(如图3.1)的分辨率提高以便于更好的识别不同个体的虹膜图像的特征,提取这些精化的虹膜图片以及将这些信息集合起来创立一个虹膜的大数据信息库。

第二部分的重点主要是采集现有利用互联网金融平台进行投资与理财的客户的生物特征识别的数据――左右眼虹膜。同时,将这些金融平台的客户信息与自身的虹膜图像相链接。将个人的投资信息、信用信息等个人财务类信息的信息库和之前采集的虹膜信息库结合,达到虹膜信息匹配时可以调出个人信息的目的。

第三部分重点是防伪技术。由于与虹膜系统链接的是需要安全度高的金融财务等信息,因此要最大程度上降低伪造虹膜盗取信息的可能性。外置的采集虹膜的机器需要能够识别所采集到的虹膜图像是否是活体虹膜。内部的采集虹膜特征的算法能够更加精确的提取不同个体的虹膜特征。

四、虹膜识别防伪技术在互联网金融的应用

近年来,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十分迅速,证券公司、基金公司、银行以及其他网上的小型P2P平台等等都开通了网上直接投资理财,自行赎回等业务。尽管这极大便利了广大投资者,但是存在较大的网上信息安全隐患。违法人员盗用他人的身份信息致使投资者财务损失的情况屡有发生。这使得现有的仅凭借数字字母组合密码以及身份证号码或是短信验证码等方式即可操作个人的网上账户极不安全。虽然现在已有一些平台例如蚂蚁聚宝等能够使用指纹解锁或是刷脸支付,但这些生物识别方式相对于虹膜识别精度欠缺,并且有比较大的局限性。虹膜识别技术因其特有的极高的不可复制性以及稳定性等能够有效防止他人使用违法手段伪造虹膜图像窃取个人的重要金融财务信息。虹膜识别防伪技术作为一种比指纹、脸部识别更加精准的方式,将其与蓬勃发展的互联网金融相结合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五、虹膜识别防伪技术的未来发展

由基因与外部环境共同决定的虹膜的独一无二的性质(每个人的左右眼虹膜也有较大的区别)使得其在生物识别技术中独树一帜。当下,已经有许多公司将虹膜技术运用到产品中,如三星公司决定Galaxy Note 7手机将采用虹膜识别技术、微软Lumia950/950*L搭载基于Windows Hello的虹膜识别功能以及中兴Grand S3利用虹膜识别技术安全支付或是访问机密文件等。不仅是这些公司将虹膜识别技术运用到生产的产品中,许多其他公司也在研制与开发虹膜识别技术,力图降低虹膜技术运用的成本。使得虹膜识别技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普及。

六、结束语

随着技术的发展,虹膜作为一种人体固有的生物特征,终身不变以及准确度高和识别速度快的特点,虹膜防伪技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的需求增加将会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同时,虹膜防伪技术为人们日后生活带来的便利以及创造的经济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

参考文献:

[1].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R].新华网,2016-03-05.

[2]王蕴红,朱勇,谭铁牛.基于虹膜识别的身份鉴别[J].自动化学报,2002(01).

[3]Boles W, Boashah B. A human identification technique using images of the iris and vavelet transform. IEEE Trans.On Signal Processing,1998(04).

[4]李海青,孙哲南,谭铁牛,等.虹膜识别技术进展与趋势信息安全研究[J].2016(01).

[5]田启川,刘正光.虹膜识别综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8(05).

篇9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政策的调整,小微企业融资状况有所改善,但小微企业融资还是存在较大困难。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迫切需要在理论界对小微企业融资问题进行有指导意义的探索。近年来,电子金融商业模式的建立以及互联网行业涉足金融行业等一系列的金融互联网化为我们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提供了新思路。[1]泛金融机构的兴起,为融资、投资等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渠道。如何抓住二者之间的纽带,实现其共同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从理论意义上来说,以云计算和大数据为基础的互联网金融作为金融学研究中的新兴领域,各方面理论尚未形成体系。从实践意义角度分析,通过研究互联网金融和小微企业存在的融资难问题,既可以规范当前处于混乱状态的互联网金融,又可以为小微企业提供解决融资难问题的方法。相对于以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互联网金融所面对的资金供需信息对称性强,可以便利与小微企业进行交易。[2]中小企业融资、民间借贷、个人投资渠道等问题也能得以解决。互联网金融无疑为小微企业融资实践注入了新的血液,促进了小微企业的生存发展。本文以互联网金融与小微企业融资的关联为研究核心,通过文献综述发现在这两个方面研究的重点和不足,在发现小微企业融资瓶颈问题中,认识到新兴的互联网金融的重要性。在分析互联网金融的特点模式,与小微企业融资相结合的前提下,结合目前已经发展起来的融资途径,探索互联网金融如何实现小微企业融资,并且提出新的途径用以改进和展望,为小微企业的融资发展提供有益帮助。本文采用的相关研究方法如下:一是案例研究法。对互联网金融和小微企业融资的具体实例,比如P2P借贷中的阿里小贷、积木盒子、LendingClub等进行途经分析,从个别到一般实现理论深化;二是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大量书籍和文献资料,总结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并提出新的观点。

二、互联网金融和小微企业融资概述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经历了网上银行、个人网上贷款、众筹等多个阶段,[3]在中小微企业的资金供应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技术与传统金融相结合的产物,其让市场上的闲置资金通过互联网得以实现最优配置。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科技,特别是当前热门的移动支付、社交网络、搜索引擎和云计算等,都对人类社会的传统金融模式产生深刻影响。[4]第一,依托强大的移动互联网技术,使得资金供需双方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自主完成信息甄别,加强了供需双方的互信,自然信息不对称就能够削弱了。第二,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交易,使得客户自身能够突破时间和地域的约束,得到更广阔的客户,为互联网金融赢得站稳脚跟的基础。第三,相对于传统金融业,互联网金融的操作流程完全标准化,可提高其办事效率。第四,最为重要的是互联网金融在夹缝中求生存,其针对的客户大多是传统金融业中的金融服务盲区,即主要以小微企业为主,帮助其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第五,当前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处于起步阶段,所以没有完备的监管和法律约束,缺乏有效的准入门槛和行业规范,这就使得该行业有滋生泡沫性和风险性的可能。小微企业融资难的主要表现:第一,小微企业自身不够壮大,不具有投资优势,无法吸引资金供给方的注意;第二,小微企业贷款不具有规模而且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导致其市场交易成本比较大;第三,相关担保市场、信用评价市场、资产交易市场发展不足;第四,传统银行一般会向大企业倾斜,对小微企业存在一定的信用歧视。

三、互联网金融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途径探索

1、P2P网络贷款平台P2P网贷平台的发展路径为搭建“全国征信平台+网贷互联平台+网贷信息交易平台”。[5]首先,利用互联网积累的客户信息和交易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和风险定价,搭建全国征信平台。其次,将所有P2P网贷平台的资金供需双方的信息实行共享,搭建一个全国性网贷互联平台。最后,在上述基础上,建立只提供资金供需双方信息,不提供担保的信息交易平台。互联网金融中典型的P2P网贷平台是阿里小贷。阿里小贷以其独特的自身优势,成功运用阿里巴巴及相关企业多年积累的海量数据进行信用甄别,有效控制了小微企业的风险问题,满足了小微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流动资金需求。[6]另外,互联网的批量化、流水化作业大大减少了业务成本,为电子商务平台上的小微企业、个人创业者提供了持续性的资金。2、众筹服务平台众筹融资在模式上主要表现为债券众筹、股权众筹、回报众筹、捐赠众筹等四种模式。它运用当前比较熟知的“团购+预购”形式面向网民募集资金,具体表现为项目发起人申请项目筹资,网友跟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和风险偏好给予资金支持。以小额、大量、融资门槛低、项目广、依靠网络大众力量以及强度的创意、面对的法律问题比较少等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小微企业在这个平台上筹资,为小微企业的融资开辟了新的道路。天使汇创业融资平台是典型的众筹平台,该平台为小微企业提供详细的融资指导、商业计划书模板、项目预路演、投资人约谈辅导等一站式服务,激发项目潜力,帮助项目成长。同时小微企业可以化被动为主动,规避融资风险。3、大数据金融平台大数据金融平台发展思路就是“平台+数据+金融”模式。平台可以是第三方支付平台、社交平台和电商平台,进而依据平台上积累的数据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目前针对中小微企业融资的阿里贷就是依托阿里巴巴电商平台,借助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对客户较长时间里累积的信息和交易数据进行深层次专业化的挖掘、分析和预测。[7]此平台有两种模式:一是自己做大数据金融平台,以阿里贷为代表;二是仅仅作为一个信息处理中介,一般是互联网企业借助自己的数据处理分析优势,为相应的资金供需双方提供相应的融资、筹资信息,从而减少阻碍双方成功交易的信息不对称、不透明的问题,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信息销售中介。

四、结论与展望

1、互联网金融的融资风险和困境互联网金融在传统金融领域的融资服务盲区里面,加以开发和创新,为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开辟了新的资金来源,也促进了我国小微企业这一微观主体的生存和发展。互联网的大数据技术,能够凭借大量客户曾经留下的信息,加以处理加工,提取与客户融资有关的信誉资料,了解和评估融资主体的偿债能力、信誉水平,从而降低金融机构出借资金的风险,实现了信息的双方对称,免除不必要的逆向选择以及道德风险。但是,在互联网金融与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监管方面,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形式,面临着监管上的空白问题。[8]在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的征信系统方面,由于该领域尚未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缺乏信息共享机制,容易诱发恶意骗贷、卷款逃路现象。[9]并且,有一些小微企业借贷人信誉不高,一般都是大型商业金融机构和贷款公司甄别之后不愿意对其贷款的企业,因为信誉风险大,融资风险高,存在潜在坏账的可能性。2、改进措施与展望互联网金融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方面既有重大的意义,也有相应的风险,政府、金融机构以及小微企业自身都应该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在相应领域采取改进措施。第一,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的融资方式之一,可能存在很大的监管漏洞和制度空白区域,这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制定相应的准入条款以及相关手续程序,同时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在鼓励该途径创新的情况下,加以严整和规范。第二,小微企业融资难主要还是自身内在的原因,所以小微企业需要规范自身的财务系统,避免财务状况有太大漏洞从而缺乏能得到融资机构和投资者信任的财务信息。另外,对于企业的制度设置、生产管理、信誉积累等方方面面都需要严格把关,从而建立良好的企业信誉。第三,互联网上提供的客户信誉信息处于分散、杂乱、可信度较低的状态,这就需要建立小微企业和互联网金融融资的相应征信系统和征信平台,实现信息的透明公开共享。第四,作为一个法律制度监管的盲区,特别容易引发金融犯罪和网络犯罪,所以需要健全和完善失信惩罚机制。小微企业及其他主体应该树立互联网金融思维。同时,互联网金融在利用其优势解决小微企业融资短板问题时,必须重视风险规范,从而促进该领域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涂子沛:数据之巅[M].中信出版社,2013.

[2]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3]黄子健、王龑:大数据、互联网金融与信用资本:破解小微企业融资悖论[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5(1).

[4]李恒: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及趋势预测[J].财经界(学术版),2014(19).

[5]王天捷、张贻珵:基于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中国市场,2013(45).

[6]李二亮:互联网金融经济学解析———基于阿里巴巴的案例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2).

[7]李超、骆建文:基于互联网金融的小微企业融资策略[J].现代管理科学,2015(1).

篇10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金融,特别是第三方支付、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已经对人类经济生活产生颠覆性影响。其对城市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盈利模式和服务模式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研究城市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业务发展策略十分重要。

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城市商业银行提出互联网金融化背景下银行业务发展策略。构建的互策略不仅包含城市商业银行直销银行的建设,还提出利用商业银行本身优势,同时依托直销银行尝试开展P2P、众筹和平台理财等互联网金融业务。

一、文献综述

谢平、尹龙(2001)提出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使电子货币在社会经济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传统的货币供求理论已经无法解释电子货币的现象,进而导致了货币政策、金融市场等的一系列演进。金融体系当中主、客体的变化给金融行业的治理和监管带来了新的难题。

谢清河(2013)从现代金融中介理论出发,认为信息处理是金融体系的核心,互联网金融借助其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及组织模式方面的巨大优势,在融资与风险管理控制方面很大程度上地降低了金融交易的成本,并且提高了金融功能的运行效率。但在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发展,对现有监管体系和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宫晓林(2013)指出互联网金融模式在战略、筹融资、客户渠道、定价以及脱离传统媒介等方面对传统商业银行产生了较为深远影响。作者认为商业银行应该合理利用互联网金融模式,从而赢得新的发展。同时,互联网金融业若想获得持久而健康发展,则还需要倚靠互联网金融企业建立起自身良性发展的基础,勇于创新,加强自身系统安全的建设。

二、城市商业银行直销银行业务模式方案

首先,明确业务定位。一是依托传统银行的高信誉特点,为顾客提供安全、优惠、及时的金融服务;二是要转变盈利的着眼点,业务要由传统的产品服务提供者转变为从产业需求与供给之间的连接点寻找盈利契机。

其次,丰富业务内容。其业务内容主要包含:一是传统银行产品的平台化,可在直销银行上直接销售传统银行产品,如存款、基金、理财等产品,方便用户;二是提供P2P金融服掌教ǎ与央行征信系统对接,快速评估贷款方的信用等级,提供无担保的平台金融服务;三是为小微企业和个人客户提供资金众筹,对其开展信贷调查,为资金出借方提供担保等服务;四是加强同业的合作,借助直销银行平台为客户提供投资理财服务。

再次,拓宽业务收入。直销银行的业务收入来源主要包括利差收入、中间业务收入和直销银行平台中介收入。利差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与传统银行业务盈利模式基本相同,其拓宽业务收入表现在通过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更加优惠的手续费用吸引更为广阔的消费者群体,从而增加这两项收入。而直销银行平台业务收入则为直销银行的创新业务,例如P2P贷款、众筹业务等带来的额外收入,有助于多样化城市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可以增强银行抵御政策风险等风险的能力。

最后,保障业务实施。直销银行业务的发展离不开最基本组织架构设置、人员激励和信息技术支持等。具体表现如下。

(一)组织架构

为满足直销银行建设需要,成立直销银行部,按照独立银行的方式筹备,一旦监管部门发放牌照,直销银行部立即分拆,申请直销银行牌照。前期直销银行部可设立产品研发团队、市场营销团队和业务运营团队,分工合作,密切配合。

(二)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需要注意:一是建立有利于直销银行发展的目标责任制考核机制。给予直销银行一定程度的财务权限;二是建立以利润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以营销业务笔数、金额、客户使用频率和贡献度等为关键指标对直销银行团队人员进行考核,并根据年终利润完成情况予以一定比例的奖励。

(三)信息技术

直销银行部经营管理所涉及的信息技术支持和系统建设纳入信息科技应用总体规划。系统规划和建设由信息技术派出人员根据业务需要,协调信息技术部门的相关资源进行统筹安排,不涉及银行业务的开发工作由直销银行部和信息科技部派驻人员具体组织,加快系统开发进度,抢占市场。

(四)风险管控

直销银行业务优势突出,但同时也存在包括政策风险、信用风险在内的多种风险。目前,国家已启动关于P2P业务的监管,多家P2P平台被关停;同时对贷款方的快速信用评价必然一定程度上牺牲信用评估的严谨细致。因此,管控相关业务的风险至关重要。本人建议可采取:①构建大数据平台或与拥有大数据来源的企业展开合作,为信用评估的准确性奠定基础;②发挥传统银行授信部门的优势,展开部门间合作,进一步规避信用风险,这也是城市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优势;③密切关注政策动态,贯彻中央精神,严格遵守关于互联网金融的各项规定,不要存侥幸心理。

三、结论

本文提出城市商业银行应把直销银行业务作为互联网金融化背景下城市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策略选择。同时为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开创性地在国内外直销银行业务功能基础上,建立了糅合互联网精神打造了直销银行业务的新模式,具体提出建立直销银行业务模式的组织架构、考核和技术和风险管控等保障措施,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