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物质的化学式模板(10篇)

时间:2023-07-09 08:32:4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化学物质的化学式,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化学物质的化学式

篇1

2. 高考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比值高,直接或间接的占化学单科分值将近60。

3. 部分学生在九年级化学成绩90分以上,上高中后,成绩很难达到80分以上,化学学习存在困惑和误区。

这就是说,对于新课程元素化合物知识,由于课程结构的变化,课程内容分配上的变化,使教师在教学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用什么理论来指导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时间有限怎么办、如何在元素化合物的教学中体现和落实三维目标等等。

二、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的思路与方法

(一)明确课程标准的要求

《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习常见的化学物质时,要了解它们在生产、生活和化学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在内容标准中界定了元素化合物的主要知识:一是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作用。二是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其意在于引导学生学习常见物质时,将物质性质的学习融入生产、生活和化学科学研究活动中,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去认识物质,学习物质的性质,让学生了解元素化合物与自然界和社会的密切联系,能用综合的观点去学习认识有关物质,使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直接体会到所学化学知识的社会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二)教学中应该注意的三个方面

1. 抓住元素化合物知识中的核心内容进行整合教学。由于必修化学的教学课时非常有限,因此,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内容要选择重要物质的主要性质,这和以前教师追求物质性质的细节教学有较大区别。另外,必修化学培养的是学生的基本化学素养,没有必要让每个学生都掌握枝节的知识,掌握核心内容更重要。

2.注意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分层指导作用,逐步构建知识体系。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一些具体物质的知识。众多的元素、大量的化合物,如果不能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变化规律,就会使学生感到这是一堆难以识记的、繁杂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分层指导作用,用物质分类等基本概念指导必修1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用周期表中物质结构等理论拓展和深化元素化合物知识,使学生由感性到理性逐步习得理论贯穿的、互相联系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

3.熟练使用化学用语。化学用语主要包括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结构示意图、化学式、电子式、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等,是化学反应原理的具体呈现。有的学生基础知识熟练、扎实,但是化学用语书写潦草、不规范,经常在考试中失去不必要分数,实属冤枉。

(三)教给学生研究物质性质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物质性质的思路和方法有很多。例如,鲁科版用了专门的章节讲述研究物质性质的思路和方法,人教版在第一章就介绍了用实验法研究物质,不同版本都有物质分类、氧化还原、离子反应、酸、电离、元素周期律等基本概念,为物质性质的研究搭起了很好的理论平台和研究思路。学生在必修化学要学量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必然希望学生能够建立研究物质性质的思路和方法,从而为后面能够自主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在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中要注意这些思路和方法的渗透和引导,这也是落实具体的过程与方法维度目标。

(四)合理把握知识的深广度

篇2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元素;化合物

【中图分类号】G633.8

一、制作化学元素化合物学习表格

制作化学元素化合物学习表格,要求学生自制一张表格,按照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学习的基本思路整理,即化学元素化合物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可燃性,毒性,相对分子质量等,将所学的化学元素化合物整理分类.当今社会,网络科技发达,电脑成为千家万户的必备电子产品,学生可以利用电脑,

将化学知识整理成Excel 表格形式,学一个新的化学元素化合物,就添加到表格里,表格模板如图1 所示.利用表格,可以利用Excel 的分类筛选工具,将性质相似的化学元素物质整理到一起,进行对比学习.化学学习表格的制作,首先是化学学习的形式创新,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一般都易懂,但是很难记忆,都是定性的知识,属于说明性的知识,而且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知识点非常多,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感和枯燥感,结合Office 办公软件辅助化学元素化合物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对化学元素化合物的厌倦和枯燥.其次,用Excel表格整理化学知识,比起纸质的笔记本要可靠得多,电子表格

不容易丢失,修改起来更加方便快捷,查询起来也非常方便,将化学学习信息化,提高化学学习效率.最后,利用Excel 文档的排序筛选工具,将学到的化合物进行分类排序,相似性质的物质能够迅速整合到一起,对于同一类物质的性质,能明显地概

括出典型性质.例如,观察H2 SO4,HCl,HNO3,CH3COOH 这些酸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就可以总结归纳出酸的一般性质,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其他酸,不至于完全陌生,起码可以说出一些基本性质,尤其是在考试中会出现一些课本中未提到的物质,但却与课本里的化学物质拥有相似属性.

二、加强实验,加深对化学元素化合物的认识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化学实验,可以增强学生对化学元素化合物的认识.化学实验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认识和生动再现,如果没有关于CO2的实验,学习CO2的性质时,只是按照课本文字记忆,很容易忘记,对CO2的认识不会有深刻的认识.相反,通过一系列实验,亲自去感受CO2的存在,亲眼观察CO2的各种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亲自进行化学实验,实验过程中的每一种场景都会在学生脑海留下深深印象,这些实验画面都是与CO2的性质相关联,能帮助学生区分CO2与其他化合物的性质.实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实验中,学生的眼,耳,口,鼻,手,脑都投入进去了,能够充分调动

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触觉,嗅觉等发现实验现象,从现象看到本质,这样的形式,可以使化学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更加生动,形象,学生积极投入到化学学习中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对化学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三、多做习题,巩固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

习题是对知识很好的检测和应用,多做习题,可以帮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将所学的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巩固复习,化学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繁琐难记,而习题是对重点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高度概括的总结,习题能达到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记忆效率最大化.另外,习题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帮助学生查漏补缺,通过习题,自我检测,自我改正,深入学习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提高化学水平.

万丈高楼平地起,化学元素化合物是筑起化学的最小微粒和最基本组成单位.只有学好化学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才能学习更复杂的化学知识,才能为高中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学习要与时代接轨,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鼓励动手操作,加强化学实验,学会观察,归纳,总结,寻求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化学学习效果,不断提升化学水平.

参考文献:

篇3

第二,学生学习方法不当。元素化合物知识部分记忆的内容比较多,学生在学这部分内容时,学习方法与学习基本理论、化学计算部分使用的方法一样,只注重理解,不重视记忆,由于该记的没记,做练习时就遇到困难。久而久之,部分学生,特别是部分中下水平的学生就会失去学好化学的信心。

第三,强化记忆训练不够。元素化合物知识部分有大量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大量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等需要记忆,而这些基本知识又是学好化学的基础,没有记好这些知识要学好化学是不可能的。特别是高中化学中的反应方程式,有些没有规律,记忆的难度较大。有些知识在记忆的过程中又容易混淆,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第四,课后练习做得不多。由于这部分知识点教师、学生都认为简单易懂,课本后的练习难度不大,使教与学双方都产生了错觉,导致对做一定量的练习不够重视,甚至有些学生根本不做这部分的练习,只看书,加上又没有进行基本知识的强化记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够,对学好整个高中化学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由于以上的诸多原因,使我们在高中化学的教与学的过程中都走入了误区。为此,本人认为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学好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根据化学的规律和特点,我认为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提高元素化合物的教学质量。

一、采用的方法

1.不忽略讲述估计学生看得懂的内容。

2.不剥夺学生进行必要的思考的权利。

3.不放弃教师必要的讲解和引导,避免放任自流。

4.加强记忆的强化训练,特别是课堂中的强化记忆。

5.精选一定量的练习,达到巩固和提高。

二、进行多方面教学的途径

1.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每一堂课都应给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的条件和途径。

2.交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和发言权,帮助他们解惑释疑,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推理、判断等方法,对每一章节知识进行归纳小结。

4.加强习题练习。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通过教师日积月累的点拨和学生的勤练来实现的。

三、制订确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起着决定和制约作用。因此,制订教学目标时要考虑以下问题:(1)使学生学到哪些知识?学到什么程度?(2)巩固哪些知识?为学习哪些知识做准备?(3)要结合哪些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内容?(4)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技能?达到什么程度?等等。教学目标要定得恰如其分,提法过高、过低或模糊不清,都不利于教学。当然,并非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要包括上述的各个方面,但必须有所依据,如《卤族元素》这节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1)在学习氯的性质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氟、溴、碘的主要性质以及它们一些重要化合物的用途;(2)使学生初步掌握卤素的原子结构及其性质的关系,并通过卤素性质的比较,初步形成元素自然族的概念,为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做准备;(3)通过卤素性质的比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依据现象做出结论的能力。

四、制订科学化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是指以最少时间和精力,求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要学好元素化合物这部分知识,要求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精心搞好以下三个设计。

第一,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一般认为,按时间序列把化学课划分为课的开始、课的中心和课的结尾,这种划分适合于任何一种课型。课的开始,重要的是应该向学生明确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使他们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所以,课的开始和课的结尾都要紧密围绕课的中心来进行。在课的结尾部分,要使学生对学到知识归纳、概括,重点强化,加深理解和记忆,便于使本节课和下节课更好地衔接起来。

第二,问题设计。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将对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创设多种问题情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学习《氮气》一节,讲氮气的化学性质时,首先分析分子的结构,提出:氮气在通常情况下化学性质如何?当在高温等条件下,氮气分子获得足够能量后,从氮元素的主要化合价来看,氮气可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又如,在讲授氢氧化铝的两性知识时,教师可以先演示Al(OH)3分别和HCl、NaOH反应的实验,然后设疑:为什么Al(OH)3既能和盐酸反应又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盐和水呢?氢氧化钠究竟是酸还是碱呢?接下来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兴趣能较好地得到激发,并促使学生去认真地研读教材。由于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必然对所学内容产生一股强大的求知欲,效果不言而喻。

第三,课堂练习和作业设计。布置适当数量的考查学生最基本、最主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各种类型的习题,以便打好基础。还要注意布置综合性和有一定灵活性的习题,并加强解题指导,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不要布置过深、过难和过量的习题,以减轻学生负担。这点对普通农村中学的学生成尤为重要。达到对当天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提高,认真实施这一要求,加强化学课堂练习和作业的设计是极为必要的。对于课堂练习的设计,主要是着重考查学生刚学过的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起到及时反馈、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所以要紧密配合上课内容,适时地穿插安排,多选用难度不大,全班绝大多数学生都可以答对的习题。对于课外作业的设计,要配合学生已学过的知识,达到加深理解,综合运用的目的。

五、制订实验教学的具体计划

篇4

化学学科被分为不同深度展开不同阶段的教育,在各教学阶段的衔接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然而,目前我国教育教学中高中化学和大学无机化学知识的衔接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学生化学知识的学习受到不良影响。化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中的应用广泛,因此,大学化学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高中化学课程的知识点有效开展教学,找出高中化学和大学化学知识的衔接点,其对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和人生的发展影响重大。

一、高中化学知识和大学无机化学知识的差异分析

(一)教学方式和目标的差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我国高中化学教学发生巨大变革,然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其问题依然存在,例如高中化学教学中增加大量实验环节,但是某些经济落后的地区受限于有限的教学资源,实验课程的开展受到阻碍,教师通常采用黑板教学的方式将实验环节取代,从而使学生进入大学后,对化学实验的了解甚少。如此,高中化学知识和大学无机化学知识之间就出现衔接问题。首先,高中化学和大学无机化学知识在教学目标上存在区别。高中化学知识学习是为大学化学知识学习奠定基础,大学化学知识学习则是对化学知识进行深入研究,更好地满足工作的需要。所以,大学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掌握基础化学知识的同时,要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目前我国许多地区的高中化学教学在应试制度下的化学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大学化学培养优秀人才的需求。

(二)教学内容的差异

高中化学主要是模块学习,各章节间基本上是彼此独立的,并且涉及的理论知识不多,而且为了应付高考,课程学习不全面。大学化学教学中,例如无机化学教学,其虽然包括一些实验环节,但主要以理论知识作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在课程学习中占据较大的比重,多达七成以上,而高中化学课程无法为大学的无机化学课程学习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高中化学和大学无机化学知识的衔接策略

(一)高中阶段化学教学

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深学生对高中化学的了解,明白高中化学学习是为大学无机化学学习打下基础,从而使学生的传统学习观念得到转变,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化学学习将关系到今后大学学习中哪些专业,使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促进高中化学知识和大学无机化学知识在思想层面上的有效衔接。高中化学教学在内容方面应注重“启后”,然而并非将大学化学内容的教学取代,而是基于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加强化学理论知识的教学,从而为学生大学化学学习奠定基础,从而使学生做好今后大学无机化学的学习的思想准备。

(二)大学阶段化学教学

首先,在保持教材不变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调整。其中,需要结合学生专业的不同和知识需求的差异,理论根据化学类和医药类的区别从理论和应用两方面对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内容进行调整。需要进行高中化学欠缺知识的完善,并将重复赘述和无关紧要的内容删除或跳过。也有一些知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有所提及,但是并未进行深入讲解,那么这些内容需要在大学无机化学教学中进行补充,从而使化学知识紧密衔接。其次,化学教师应使教材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贴近实际的展现形式,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得到提高;教师需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提问,通过提出问题进行化学教学活动的引导,实现学生自主思考习惯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科学性和思想性,并且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引入高中化学知识。并且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处理高中化学和大学无机化学知识的衔接,在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为学生开放化学实验室,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化学研究条件,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对化学的技能知识具有真正的了解和掌握,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树立正确的研究态度,从而更好地进行化学学习并获取实践经验。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将新知识及方法纳入学生已有的认知当中。

结语

我国教学改革一直重视高中化学和大学化学知识的衔接问题,因此,针对这一问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现状及发展需求,寻找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积极促进高中学生和大学学生化学知识水平及素质能力的提高,从而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建设进行优质人才的培养和输出,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所谓任务教学,是一种通过设置问题任务,让学生在完成问题任务中进行教与学互动的教学模式。它是在教学过程中,将目标转化为任务、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具体问题,让学生围绕任务展开分析和讨论,寻找完成学习任务的途径和方法,并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和互动合作的学习,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达到所学知识的建构和能力的培养的教学模式。如何实施这种任务教学呢?下面,笔者就以几个案例加以阐述。

一、紧扣目标,设计任务

所谓目标,就是指教学目标,也就是教学内容目标和教学价值目标:从本学科的知识系统看,明确哪些是已学过的知识,哪些是后续需要学习的知识,而这些后续需要学习的知识,重点要落实什么,难点又是什么,如何突破;从学科的教学系统看,除了落实具体的教学内容及其重点难点外,还必须考虑学生获得哪些新知识,怎样锻炼学生的能力,让他们获得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进而实现教学设计要完成的潜在教学价值与目标。

没有目标,则无法设计任务;目标明确,还需要考虑这部分教学内容有没有必要设计任务,能不能设计任务,设计成怎样的任务,总任务下,又将如何分解为几个小任务,以便学生围绕任务展开活动。也就是说,具体的教学任务,是把总任务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问题串,通过让学生完成这些具体的问题串,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实现目标。

[案例1]

“铁及其他化合物”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内容,铁单质的性质已分散在其他单元中学习过了,对铁的氧化物的性质学生也已基本了解。因而,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落实Fe(OH)2和Fe(OH)3的制备、Fe2+与Fe3+的互相转化及检验方法等。据此,本节课可以拟定三个任务。

任务一:利用已学过的知识,探究Fe(OH)2和Fe(OH)3的制备方法。

任务二: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知识,探究Fe2+与Fe3+可能与哪些物质反应,怎样才能实现它们的互相转化。

任务三: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相关信息,归纳Fe2+与Fe3+的检验方法。

本案例通过三个具体的任务,对“铁及其他化合物”的相关知识、相关性质设计了探究性的三个学习任务,既巩固与深化了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又获得了研究物质性质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实现了单元教学的多种教育功能。

二、明确重点,呈现任务

我们认为,教学重点是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是教学的重心所在。但对知识体系而言,我们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步一步地通过问题串展示出来。根据建构主义原理,我们认为:课程与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知识建构创设一种真实且能激发学生强烈学习动机的学习情境,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串,引导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探索中,逐步揭示事实的矛盾或引起学生内心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在学生逐步进入状态时突破重点,更有利于学生抓住课堂教学中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有助于学生对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学生合理高效地利用课堂学习时间,提高课堂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案例2]

“硫的转化”重点是明确如何实现不同价态硫的转化,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知识,我们可以设置几个问题来达成任务,使学生在这些任务的引导下,逐步深入地进行思考:

问题1:自然界中含硫元素的物质有哪些?

问题2:标出这些物质中硫元素的价态。

问题3:如何实现这些不同价态硫的转化?

问题4:实现上述转化的条件是什么?

问题5:从物质氧化性及还原性的角度分析硫化氢、硫单质、二氧化硫、浓H2SO4具有什么性质?

问题6:完成不同价态硫的转化关系图,并写出有关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问题7:酸雨的成因及防治。

用上述系列化问题串,为讨论实验室中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建立清晰的框架,重点是突出问题3,即如何实现这些不同价态硫的转化,最后落实的目标是问题6,即掌握实验室实现不同价态硫的转化原理,让学生在明确任务中明白学习程序后,抓住课堂教学中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有助于学生对学科基础知识、化学反应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学生合理而高效地利用课堂学习时间,提高课堂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三、通过指导,完成任务

我们已经围绕一个主题设置了一系列的任务单,形成学案,这是实施任务教学的前提。那么,如何通过课堂,有效地完成这些任务单呢?换言之,就是如何实施教学呢,即课堂教学要做哪些事情呢?

1.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英国记忆大师托尼·巴赞于1970年提出的,是一种发散性思考可视化的工具。它以树状的思维样式,运用图文并茂的技巧,将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然后将各个主题的主干从中央向四周发射,各个主题下的要点又通过更细的分支标识出来。用著名的特级教师魏书生的话说就是“知识树”。这种思维导图,将学习的知识点(学习的任务)连成线,使信息量丰富且相互之间的关系以直观的图示展示出来,便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方便知识的提取和灵活应用。将这种思维导图通过板书的方式展示出来,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于主题,保持思维的连续性,使记忆过程更简单快速了,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化学,愉快地吸收知识,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硫的转化”知识图:

2.给学生一个有效的课堂引导

任务单和思维导图像“导航仪”,是教师先行组织教学的重要手段,可以引领和驱动学生有条理地进入学习状态,但课堂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亲身实践。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差异,对于完成同样的学习任务,不同的学生在难度上感觉有难有易,在时间上有快有慢,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协调和指导工作。学生在完成任务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任务的汇报、交流和评点,要对探究获得的新知识进行归纳小结,并及时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

任务只是促进学习的一种手段,根本目的是通过完成任务体验学习的过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与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及时将任务所隐含的新知识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建立起内在的、实质性的联系,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如,“硫的转化”教学过程中,针对“问题5:从物质氧化性及还原性的角度分析硫化氢、硫单质、二氧化硫、浓H2SO4具有什么性质?”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氧化还原的特征以及元素处在不同价态时表现出的性质,从而掌握硫化氢、硫单质、二氧化硫、浓H2SO4的性质,进而完成不同价态硫的转化关系图。

3.给学生一个拓展知识的余地

让学生积累化学知识,还不是主要教学目的,还要让学生有一个自主探究的余地,突出化学对生活、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作用。如,“硫的转化”,我们设置问题7:酸雨的成因及防治,这不仅使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而且学生在查找资料过程中丰富了环保意识,开阔了视野,有助于学生深刻认识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环境的关系,并以此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美好情感,感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篇6

文章编号:1005-6629(2007)03-0016-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高中化学新课程对化学学习提出了新要求。新课程的实施,将学生置身于一种动态、开放、个性、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打破了原有学科的封闭性和课程选择的单一性,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求知,学会收集、分析和利用各种信息及信息资源。因此,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和技能,更要学会学习,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应教会学生学习化学的策略,帮助学生成长为策略型的学习者。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的基本知识构成,是化学学科学习的基础,也是认识化学物质、解决化学问题的必要调节机制之一。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主要包括主族元素、副族元素及其化合物,这类知识都是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表现,具有生动具体、形象直观的特点,学生理解起来一般不存在困难,但由于涉及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种类较多,内容相对零散庞杂,学生普遍感到元素化合物知识“繁、乱、杂、难”,导致学生记忆的困难,这也是学生感到化学好学难记的重要原因。因此,如何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有关物质的性质、制法、用途等元素化合物知识,并形成较系统的知识结构,就成为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的关键。

针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特点,在遵循一般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本文是笔者在教会学生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策略方面进行的一些探索。

1多种感官协同记忆策略

许多物质的性质、存在、制法和用途等元素化合物知识,学生自己阅读教材或者听教师讲授时,往往很容易看懂或听明白,但却难以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实际情况经常是学生“一听就会、转眼就忘”,导致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困难。

心理学实验证明,人们接受外界信息所参与的感觉器官不同,其记忆的保持率有差异。运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能加深大脑的印象,可以更多地在大脑中留下回忆的线索,从而提高记忆的效率。因此,在学习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时,应充分调动各种感觉器官(眼、耳、口、手、脑等)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全面的观察和体验,做到从各个方面明确感知化学事实,从而加深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印象,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运用多种感官协同记忆策略要求学习者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不能仅仅停留在听明白的层次上,一是要善于观察,将所学内容与身边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以加深记忆;二是要勤于动手,尽量创造条件自己动手做实验,既可以利用实验课进行实验,也可以设计简易装置进行家庭小实验、课外实验等,通过做实验来学化学。更重要的是,在实验中不能仅仅动手操作,在动手的同时还需要用眼、用耳去观察,在观察的同时积极动脑思考,将实验、观察与思维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通过对实验的操作和观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又可以通过对实验的思考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使枯燥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变得生动深刻,增进学生的记忆。

案例1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学习策略

过氧化钠(Na2O2)与水能够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氢氧化钠(NaOH)和氧气(O2),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H2O=4NaOH+O2,这是过氧化钠重要的化学性质。对于这一知识点的学习,可以采取下列不同的学习策略:

策略1: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或听教师讲授,记住教材中有关该化学反应的实验描述、实验结论和化学方程式。

策略2: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分析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实验结论,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策略3:学生亲自完成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化学实验,通过自己的操作、观察和思考获得有关的实验结论,掌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策略4:学生首先观察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根据实验现象对反应的可能产物做出猜测,即提出假说;然后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设计实验方案,收集证据,验证假说,从而获得正确的实验结论。

上述4种策略中,第1种策略,学生只是听或看,获得信息的途径单一,对反应的事实和结论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第2种策略,学生通过观察具体实验,获得生动、鲜明的印象,使抽象的结论与具体的形象相结合,能加深学生对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记忆;第3种策略,学生亲自完成实验,手脑并用,多种感官参与,获得的知识既鲜活又深刻,提高了记忆的效率;第4种策略,学生思维的参与更深刻、更生动,学生的主体性得以更充分的发挥,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使结论的获得与具体的情景、过程有机结合,增进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2联系――预测策略

尽管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相对庞杂,但是它们并非是一些孤立知识点的简单堆砌,相反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元素化合物知识与理论性知识联系密切,是理论性知识的具体体现,例如,物质的性质是由其结构决定的,并和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密切联系;二是元素化合物知识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这里的已有知识经验既包括学生从书本上获得的已有知识,又包括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三是元素化合物知识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它体现在物质的性质、存在、制法、用途之间是相互制约的,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存在、制法、用途等,还体现在同一类型的物质往往具有某些相似的性质,例如,酸、碱、盐都具有某些通性等。

联系一预测策略是指学生在学习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时,有意识地抓住其与理论性知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以及物质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以这些联系为依据对要学习物质的一系列性质先做出自己的预测。例如,可运用已学的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周期律等化学理论进行演绎推理,预测某元素及其化合物可能具有的性质,可根据物质的结构特征预测其性质、存在和用途等。然后将预测结果与教材或教师的讲授、演示等进行比较,找出正确和不足之处,并分析原因,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学习,就能把握住重点和关键,抓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减轻记忆负担。

案例2氨的性质结构的策略示例

氨(NH3)是氮族元素重要的气态氢化物。在学习氨的性质时,学生就可以运用已有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知识,对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做出预测,深入理解氨的结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联系。

预测1:已知氨为极性分子,根据相似相溶原理,氨应溶于极性溶剂(如水)中;

预测2:已知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处于最低状态,氨应具有还原性,在一定条件下能被某些氧化剂(如氧气)氧化;

预测3:已知氨分子中含有孤对电子,能够与氢离子形成配位键,因此氨能够与酸发生反应;

预测4:根据同周期原子结构及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氨的还原性比水强,稳定性比水差。

将预测结果与教材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实验、观察、思维等活动验证有关结论,从而深刻理解氨的有关性质。

联系也可以是具有比较性的物质,它与将要学习的物质在组成上是相似的,且学生又是比较熟悉的。如在进行SO2的学习中,就可以将CO2作为SO2学习的“梯子”,具体过程如下:学生首先对SO2的组成进行分析,得出SO2是一种非金属氧化物,然后自己从头脑中搜索出符合这一特征的物质,即SO2的“原型”,学生很自然会想到CO2,此时,再顺水推舟罗列出有关CO2的主要信息,接着,学生大胆推断或猜想SO2可能的化学性质,同时也引导学生辩证地思考问题,毕竟两者之间还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必然会导致它们化学性质的某些不同,最后,指导学生自主从实验活动中找到答案。可以用下列模式来表达这一过程:

基于原有的化学知识,设置促进新知识形成的“梯子”,这一策略能使学生在新知识学习过程中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一种认知的矛盾,使学生体验到化学学习并不困难,并不神秘。

利用联系一预测策略进行学习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①要做到尽可能多方面、多角度联系,大胆预测;②要保证预测有理有据,而不是无根据地胡乱猜测;③预测不是目的,只有将预测结果与正确结果进行比较,找出差异,并针对差异做进一步深入学习,才能达到目的。

3知识结构化策略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人类记忆的首要问题不是储存而是检索,而检索的关键则在于结构组织。如果知识在头脑中无条理地堆积的话,不但检索提取它存在困难,而且迟早会被遗忘。如果能够把零散的知识组织成有结构的整体,则将大大增强记忆的牢固性,并提高检索提取的效率。

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多、分布广、材料琐碎,再加上不容易记忆,学生常常感到知识杂乱无章,如果在学习过程中不注意及时整理、归纳,而是简单、机械地记忆,就会导致学习的困难。经常遇到的情况是:学生感觉都记住了,但在解决问题时却束手无策,难以提取所需要的知识。孤立、零散的知识在头脑中堆积越多,越不利于提取,无法提取的知识就变成了僵化的、无价值的知识,无法用它去解决任何问题。

知识结构化策略是指将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按照一定的线索进行归类、整理,使零散、孤立的知识变为彼此间相互联系的整体,形成一个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网络结构。经过结构化组织的材料往往给人一种形象直观、简明扼要的感觉,有利于一目了然地把握知识之间的复杂关系或内在联系。它储存在头脑中,犹如图书馆经过编码的书,可“信手拿来”,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和能力。

运用知识结构化策略的关键是要确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以此联系为脉络,形成知识框架结构。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之间的联系通常主要有以下几种:

顺序关系

以同一元素形成的单质和化合物中该元素化合价的高低为线索,将不同类别的物质联系起来形成知识主线。例如,氮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主线为:

因果关系

按照知识间的因果联系,如物质的结构决定其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其存在、制法、用途等内在逻辑关系,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因果关系的知识结构通常是以某一具体物质的化学性质为核心构建的。

种属关系

就是找出关键的知识点,以此作为知识结构的联结点,然后分析与其他知识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并利用这种联系,将知识串成“线”,连成“网”,形成知识网络结构。一般多是在单元复习时,按照种属关系组织有关内容。例如,在学完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后,可以按照其内在联系形成如下知识网络。

功能关系

即打破教材内容的章节结构,以物质的功能或活动任务为线索重新构造知识,使形成的知识结构与问题解决活动紧密联系,提高知识检索的效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以氧气的制取为线索,可以将中学阶段所学的能够制取氧气的所有反应归纳整理,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以上分析了构建知识结构的4种思路,在实际学习中,运用哪种思路要根据具体内容和任务而定。但是,不管构建哪种知识结构,结构图中各接点间必须具有内在的联系,而且层次分明,保证信息的顺利提取。

另外,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经验不同,不同的人构建的知识结构图也会各不相同。为此,可以引导学生与同伴就各自的结构图展开讨论和相互评价,澄清学生头脑中的某些模糊观念,同时,让他们通过评价自己和他人的网络结构图,可以反省自己构建网络图的过程,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加以补充修正,使之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7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2-0207-03

一、苏轼与晁补之的交往基本情况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人。苏轼是中国文人的杰出代表,集诗、词、散文、书、画、禅之大成,体现着宋代文学与艺术的最高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1]。晁补之,字无咎,晚年自号归来子,济州钜野人。晁补之“善山水而特工于摹写,每一图成,必自题诗其上。不读其诗,不知其为临笔也”[2]。晁补之与黄庭坚、秦观、张耒并列为“苏门四学士”。晁补之在“苏门四学士”中属于通才,能诗善词,攻书擅画,并且在散文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他的诗、词、文创作数量都相当可观,在他的作品中可以一窥其文学、艺术思想。晁补之的多才多艺使其创作了大量的艺术作品,取得了极大的建树。长久以来,学术界将苏轼的诗文与晁补之的诗文关系进行了梳理,但却没有很好地解决苏轼画学思想尤其是“物化”论对晁补之画学思想的关系问题。

苏轼是北宋时期蜀学的代表人物,他融合儒、释、道、兵、法、纵横等各家思想,这些思想有的甚至相互矛盾,苏轼在取舍了各家思想的优劣之后,形成了注重变化苏轼思想。由于“三苏”的影响力迅速扩大,从熙宁到元v年间,在苏轼、苏辙身边聚拢了一批文士,形成了以“苏门四学士”、“苏门六君子”等人为代表的士人集团。蜀学思想成为士人集团的基础理论和指导思想。而晁补之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亦师亦友,渊源颇深。在诗文上继承了苏轼的风格,在思想上承袭了蜀学观念,在绘画思想上也接受了苏轼的画学理论。

只有把握晁补之和苏轼紧密的关系,从两人的题画诗内容入手,才能探究“物化”论对晁补之的影响。苏轼与晁补之关系紧密,有两个例可以说明: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19岁的晁补之因其父在杭州做官,著《七述》往拜谒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这是二人第一次有正式记载的交往。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晁补之居住在山东巨野,前往汶上拜谒李师中,并于该处往会苏轼。正是由于紧密的联系,加之影响力较大,晁补之才能位列“苏门四学士”之一。苏轼对晁补之的诗、书、文、画等思想上的影响是难于估量的,尤其是苏轼“物化”论对晁补之画学思想的影响。

二、士人集团对文人画的新要求与“物化”论的提出

篇8

一、 制作化学元素化合物学习表格

制作化学元素化合物学习表格,要求学生自制一张表格,按照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学习的基本思路整理,即化学元素化合物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可燃性,毒性,相对分子质量等,将所学的化学元素化合物整理分类.当今社会,网络科技发达,电脑成为千家万户的必备电子产品,学生可以利用电脑,将化学知识整理成Excel表格形式,学一个新的化学元素化合物,就添加到表格里,表格模板如图1所示.利用表格,可以利用Excel的分类筛选工具,将性质相似的化学元素物质整理到一起,进行对比学习.化学学习表格的制作,首先是化学学习的形式创新,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一般都易懂,但是很难记忆,都是定性的知识,属于说明性的知识,而且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知识点非常多,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感和枯燥感,结合Office办公软件辅助化学元素化合物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对化学元素化合物的厌倦和枯燥.其次,用Excel表格整理化学知识,比起纸质的笔记本要可靠得多,电子表格不容易丢失,修改起来更加方便快捷,查询起来也非常方便,将化学学习信息化,提高化学学习效率.最后,利用Excel文档的排序筛选工具,将学到的化合物进行分类排序,相似性质的物质能够迅速整合到一起,对于同一类物质的性质,能明显地概

括出典型性质.例如,观察H2SO4,HCl,HNO3,CH3COOH这些酸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就可以总结归纳出酸的一般性质,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其他酸,不至于完全陌生,起码可以说出一些基本性质,尤其是在考试中会出现一些课本中未提到的物质,但却与课本里的化学物质拥有相似属性.

二、加强实验,加深对化学元素化合物的认识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化学实验,可以增强学生对化学元素化合物的认识.化学实验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认识和生动再现,如果没有关于CO2的实验,学习CO2的性质时,只是按照课本文字记忆,很容易忘记,对CO2的认识不会有深刻的认识.相反,通过一系列实验,亲自去感受CO2的存在,亲眼观察CO2的各种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亲自进行化学实验,实验过程中的每一种场景都会在学生脑海留下深深印象,这些实验画面都是与CO2的性质相关联,能帮助学生区分CO2与其他化合物的性质.实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实验中,学生的眼,耳,口,鼻,手,脑都投入进去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触觉,嗅觉等发现实验现象,从现象看到本质,这样的形式,可以使化学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更加生动,形象,学生积极投入到化学学习中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对化学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三、多做习题,巩固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

习题是对知识很好的检测和应用,多做习题,可以帮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将所学的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巩固复习,化学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繁琐难记,而习题是对重点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高度概括的总结,习题能达到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记忆效率最大化.另外,习题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帮助学生查漏补缺,通过习题,自我检测,自我改正,深入学习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提高化学水平.

万丈高楼平地起,化学元素化合物是筑起化学的最小微粒和最基本组成单位.只有学好化学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才能学习更复杂的化学知识,才能为高中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学习要与时代接轨,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鼓励动手操作,加强化学实验,学会观察,归纳,总结,寻求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化学学习效果,不断提升化学水平.

参考文献:[WTBZ]

[1]陈永红. 中学化学教学法初探——论中学元素化合物教学[J]. 遵义师专学报. 1996(1).

[2]邸来生.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的体会[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5).

篇9

植物化学物有哪些

植物化学物或是植物天然的抗菌剂、杀虫剂、抗氧化剂、生长调节剂,或赋予了植物缤纷色彩和特有芬芳(诱引昆虫授粉),或具有苦涩味道、难闻气味(阻止动物采食)。植物化学物究竟有多少种,至今尚无定论,推测有6万~10万种之多。常见的有多酚黄酮类(如银杏黄酮,茶多酚)、皂苷类(如人参皂苷)、有机硫化物(如大蒜素)、活性低聚糖与多糖(如灵芝多糖)、植物雌激素(如大豆异黄酮)等。

植物化学物的不稳定性赋予人类良好的预防保健作用

尽管植物化学物具有重要的生物活性,但大多数理化性质不稳定。例如,具有良好抗氧化活性的植物多酚、番茄红素等,能与人体自由基快速反应而生成较为稳定的复合物,从而阻止有害代谢产物对机体的损害。与此同时,植物化学物自身也迅速被氧化而逐步丧失抗氧化功能。事实上,正是植物化学物活跃的抗氧化、抗炎等特性,才赋予其对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良好预防保健作用。

烹饪对植物化学物具有双重影响

烹饪导致了植物结构的解体,促进了其中的营养成分和植物化学物的释放,从而有利于消化吸收和生物功效的发挥。例如,大蒜切碎后,释放的蒜氨酸酶催化蒜氨酸转化为具有真正生物活性的大蒜素。也就是说,生大蒜宜拍碎室温放置10分钟后食用,而不宜直接煮熟后食用。又如,烹饪灭活了新鲜水果蔬菜中的多酚氧化酶,从而防止多酚氧化降解。我们经常看到苹果、莲藕、香蕉等削皮或剥开后颜色迅速变深,就是因为此时组织结构的破坏导致多酚和多酚氧化酶直接接触而发生的生化反应,这也是蔬菜水果不新鲜时营养价值明显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此时迅速将切开的莲藕用开水烫几秒钟,就可以有效地防止莲藕多酚的褐变降解。

然而,不当的烹调也容易导致植物化学物的大量破坏或流失。比如,开水烫漂可以灭活多酚氧化酶而减轻多酚的褐变降解,但是,烫漂时间过长,植物化学物可能会大量溶出流失。溶出的植物化学物和维生素等失去了原有组织结构的保护,更加容易受到破坏。所以说,新鲜蔬菜不宜久泡和反复漂洗(尤其是切后再洗),不宜在火锅中久煮。有经验表明,植物化学物在烹调中的损失与其颜色的褪变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

烹调温度和时间是影响植物化学物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篇10

食品生物化学作为一门食品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对该专业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今后从事食品行业的工作,都有很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食品生物化学包括生物化学和食品化学两方面,教学中既要阐明生化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又要讲授与食品有关的化学问题,内容繁杂,各章节之间缺乏普遍规律性等。如此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何能够使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理解和掌握,并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对教学、实验的重点等方面进行调整。笔者提出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验室设施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提高高职高专院校食品生物化学专业学科的教学效果。

一、明确教学目的合理安排教学

食品生物化学是食品专业(包括食品加工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及就业打下理论基础。

该课程设置应依据不同专业的课程教学目标和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合理调整,有重点地进行讲授。例如,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食品科学系开设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专业,主要是食品加工专业(现酵技术、软饮料技术、粮油加工技术、畜产品加工技术等)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食品理化分析、食品添加剂、食品营养学、食品卫生学、动物性卫生检验等)。物质的代谢部分原本在食品生物化学中是比较重要、难度也较大的章节,根据该系食品加工专业(对口班级和普高班级)的实际情况,尤其是食品加工对口班级(高中学校为职业高中)基础较薄弱,根本没有必要在这一章上花费太大功夫,否则不但造成时间的浪费,还容易使学生抓不住重点,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因此在该专业学生中应将更多的教学时间放在糖类化学、脂类化学、酶化学和食品的色香味化学等,这些都是与学生的专业课程联系更为紧密的章节,同时为了加强学生对以上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验安排的重点应放在蛋白质、维生素、糖、酶等的性质验证和综合设计实验上。而对于该系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学生,学生生源较广,学习氛围较浓,有更多的学生有专升本的愿望,为了使其能够很快适应以后升学的需要,并结合教学目标及今后就业要求,应将物质代谢部分的内容作为重点掌握和理解的内容;在实验的安排上,也应侧重蛋白质、糖类、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的检测、核酸物质的分离及酶活力的测定等方面。

二、理论结合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食品生物化学是主要研究食品成分的组成、结构、性质、功能,以及食品成分在加工、贮藏和运输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的一门学科。它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涉及的知识面广,而且课程系统性不强,各章节相对独立,知识点比较零散,容易使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畏难情绪。但是,食品生物化学有其独特的优点,与日常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多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一旦学生对课程产生了浓厚兴趣,就会使知识变难为易。

如在讲到食品色素性质时,叶绿素在酸性条件下会形成脱镁叶绿素,颜色由鲜绿色变为暗淡的褐色,加热会加快这个反应的发生。教师可以联系实际,举出日常生活中例子:在做酸辣黄瓜时,黄瓜在腌渍过程中,由于发酵作用产生了乳酸,使菜的颜色变得暗淡了;炒菠菜时,加食醋也会看到蔬菜的绿色变暗。因此在烹调菜肴时,为了保持原有的绿色,则尽量不要加醋,否则很快就会失去诱人的鲜绿色。同样在讲呈味物质的消杀作用时,可以以烹调苦瓜为例,苦瓜的苦味让许多人难以接受,在烹调过程中若适量加点白糖,不仅苦瓜苦味减弱,而且味道鲜美。再如,食品加工专业学生在开学初参加了14d的月饼制作,工作中同学们体会了加工的乐趣,同时也理解了焦糖化反应和美拉德反应的意义。相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实践证明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方式不但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有助于学生对相关变化及其反应条件的理解和掌握。

三、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食品生物化学是从微观层面阐述各种生命现象的一门学科。很多内容仅凭想象和传统教学中的普通挂图等形式,难以满足食品生物化学反应高度动态化的教学要求,所以学生往往感觉食品生物化学学习比较枯燥、难学。而多媒体教学可实现图、文、声、像的结合,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动态化。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对提高食品生物化学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多媒体制作可以借助网络资源,在网络资源中可以免费下载某些高校食品生物化学或生物化学精品课程的课件、图片、动画等相关资料,博采众家之长,补己之短。这样不仅可以提高食品生物化学教学水准和效率,而且有利于拓展食品生物化学领域内新知识和新进展,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教师可以利用ACD化学结构制作软件或动画制作软件FLASH等,制作动画和书写化学结构。无论制作多媒体课件,还是利用网络,在制作中都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文本内容层次明确、重点突出、文字精练;尽量采用提纲、表格、图形等形式来概念和结论。比如用动画来演示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物质代向变化、糖酵解、三经酸循环、DNA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等;②课件要具有艺术性和实用性,幻灯片的背景、颜色、文字大小、显示方式、文本阴影及三维效果、声音等方面要精心搭配,适时插人动画和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文字和背景的颜色一定要有鲜明的对比;文字大小不应小于24号字;文字与图片的进人方式可采用启发性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某些概念的引出可先讲结果,再讲出现的条件,这样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等。

四、加强实验室建设促进实验教学

实验室是进行教学、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手段,是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的主要实践基地。因此,实验室的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巩固专业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石。首先,应加大对食品生物化学实验室建设经费投人,努力使之建设成一个设备先进、条件完备的实验室,使学生在毕业后很快就能上岗。同时,要提高实验室与实验教学的地位,重视实验师资的培养,完善实验室人员配置,稳定实验技术人员,建立起一支专业化的实验教学队伍,为实验室的开放,学生自主实验创造条件。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培养具有明显的岗位特性的特点,良好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管理水平能够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例如,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食品科学系食品营养与检验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就业都直接从事食品分析与检验或技术督导工作,学校良好的实验室条件和学生自身的实验组织业务能力将为他们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有余力及有兴趣的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准备、实验室的管理及教师的科研,鼓励“食品科技协会”的学生自行设计组织实验,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又有助于学生管理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