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传统文化的理解模板(10篇)

时间:2023-07-09 08:32:5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传统文化的理解,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传统文化的理解

篇1

一、引言

现代行政管理理论源于西方,我国行政管理理论深受其影响,但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行政管理制度不可能不根植于悠久的传统文化而完全移植西方的理论。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构建一个适合目前生产力状况和民族特点的行政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是一个必然要完成的历史性课题。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代行政管理的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涵着丰富的管理思想,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层次,与现代行政管理有着深刻的联系。把古代优秀文化与现代行政管理的实际结合起来,构建一个高效、和谐并具有中国民族性格的现代行政管理制度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现代社会中的人,是有意识、有感情和有社会关系的“人”。每个人都有其特殊的社会关系及以此为依托的复杂的人文背景,行政管理制度在其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它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不多的几种原生性文化之一,具有文化本源的意义。这就决定了中国的现代行政管理体系不可能抛开中国传统文化而重建。只能是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

中华文化的核心是人。正是基于这种心理品质,中华民族才有着强大的凝聚力。现代行政管理同样以人为中心,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胜,政府的执政能力起着某种程度上的决定作用,就必须有立足本民族的思维及行动模式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给予中国古代管理智慧一个全新的阐释。

三、现代行政管理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比较

现代行政管理源于西方,根植于西方文化,然而,其中许多基本哲理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至深的渊源和高度的融合。

道家个人管理的目标是“内圣外王”;儒家主张通过“修己”、“安人”实现“大同”,体现了个人管理目标与组织管理目标相统一的辩证关系。对现代行政组织而言,就是要注重营造一个协调个人、群体乃至社会三者利益的目标链,使前一目标的完成成为后一目标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后者的达成又是前者的印证和升华,由此循环往复而形成一个合理的目标流程网络,促成组织最高战略目标的实现。

任何管理目标的实现,都要靠一定的组织来完成。有效的组织应遵循目标一致、跨度合理、指挥统一、权责分明、职能明确等基本原则。早在战国时期,中国人就已经意识到合群是人类的本性之一,而“分”又是人类结成社会群体的必要前提,没有等级划分的限制,群体内部就会发生争夺。“合”与“分”是由社会分工和职业差别所导致的,也是解决各类组织矛盾的必要手段,是组织良性运转的前提。

在现代管理理论中,领导和激励密切相关,只有理解了人们的真实需要和行为动因,才能更好地理解激励问题,从而实现有效的领导。

我国古代有代表性的人性理论是儒家的“人性可塑说”。西方行为科学都假定人性不是一个“变数”,管理者只有设法去适应人性。而中国传统文化更强调后天的塑造与引导,如荀子主张“导人去伪”,孟子主张“领悟善端”,这比起单纯被动地适应人性会取得更好的管理效果。

今天我们大力倡导“经营人性”,只有在“人”的意义上,才能够对行政管理的良性、持久发展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道理很简单:管理,只有基于对中国人内在价值观与幸福感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收获成功。

相对而言,西方管理学注重对物化结果或阶段性成果的控制,强调控制的实效性;中国传统文化则偏重于对人的控制,因而控制的标准模糊、不精确但更具柔性。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恰是最有效的控制。这一思想被彼得.圣吉称为“无为而治的有机管理”。给下属充分的行动自由去实现某构想,并对所产生的结果负全责。不再通过传统的复杂的控制系统,而是“通过学习来控制”,致力于改善思考品质,加强反思与团队学习能力,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最高管理境界。

“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中的核心命题,老子讲的“无为”是达到“无不为”、“无为治’这一目的的手段。确切地说,无为管理的实质是把人的社会性减到最低限度,通过恢复人的自然属性的方式来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

四、传统文化与现代行政管理的共生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的契合绝不是一种偶然,它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西方物质文明是可以共生的。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董事会主席罗杰.史密斯曾这样谈及他在《孙子兵法》中学到的东西:“今天没有一个对战略的相互关系,应考虑的问题和所受的限制比他有更深刻的认识,它的大部分观点,在我们当前环境中仍然具有和当时同样的重大意义。”历史上积淀下来的诸多文化遗产瑰宝,在形成中国现代行政管理模式的战略运筹理论过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西方管理惯用“二分法”把完整的组织划分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两大对立阵营。中国文化推崇圆满和谐,认为只有组织内处处融通一致,才能形成一广大和谐的系统。打破这一系统,组织便不得安宁。

现代行政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在人本管理从“以个性为本”、“以人性为本”到“以人文为本”的转化过程中,文化对行政管理的影响权重日益增加,绵延五千年的华夏文化充分说明了我国在对文化的整合与管理方面的巨大成功。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贵“和”持“中”。注重和谐,已浸透中华民族文化肌体每一个毛孔,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持才能趋向管理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治”。

参考文献:

[1]哈罗德孔茨等著,郝国华等译.管理学.第十版,经济科学出版社.

[2]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宋光华,王文臣.企业管理科学化、现代化与中华文化.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篇2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Leveraging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o Make Moral Classroom Shine

QIAN Hui

(Suzhou Industrial Park Loufeng School, Suzhou, Jiangsu 215021)

Abstract Five thousand years of Chinese cultural treasure in more of our inexhaustible teaching resources, leveraging traditional culture make products shine is worth pursuing and exploration of our classroom teachers.

Key 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moral classroom; revisit classic

中华传统文化中存在大量的经典的思品教学材料。这些材料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积淀,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也或是在思想深度上面都极具教学价值。作为一名思品老师,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思品课上重温经典,借力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教学可以让思品课堂熠熠生辉大放异彩。经过近几年的摸索,在利用中华传统文化教学方面,笔者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

1 深挖源头、活水自来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其中彰显正能量的内容更是数不胜数。诗、词、歌赋、对联、传说则更是其中的奇葩。它们语言优美、文字精炼、思想深刻、发人深省。新修订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涉及到的关于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内容都可以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宝库里寻觅到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辅佐资料。大致可以有以下的分类。

1.1 励志劝学类

学生的第一要务是学习。端正的学习态度,明确的学习目标是取得优良学习成果的重要因素。学生在每学期开学初期,往往因延续于假日的休闲娱乐之中难以集中精力学习。此时思品课堂则可不急于讲新课,结合古代名人苦读成才的故事可教育学生发愤读书可以有所成就。

如: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古文家之一的欧阳修幼年丧父,在寡母抚育下读书。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母亲用芦苇类的植物在沙地上写画,教他写字。他渐渐长大了,但家里没有书可读,前往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借着进行抄写。还没抄录完毕,就可以背诵这本书了。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致力读书。最终成为了文坛的大师。学生听完故事,精神振奋。“学习改变了欧阳修的命运,同学们你们想实现你们的人生理想吗、想改变你们的命运吗?你们应该怎么办?”我适时提问。学生们异口同声“想,读书!”再一起分享几句名言古训,为学生的座右铭。让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1.2 修身养性类

拿破仑说:“播下一个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个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习惯对人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七年级新生入学的第一个月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不仅影响到学生整个三年初中的学习生涯对学生的将来也会产生深远的意义。教育学生文明礼仪要从一言一行做起。结合我校德育课题的善小活动,以刘备的名言告诫学生:“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朱子治家格言》“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善于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面对一些学生在生活方面相互攀比,铺张浪费的举动,教育学生节俭节约。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诸葛亮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修身”之道;朱子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当作“齐家”的训言。勤俭节约是国人的一种传统美德,是中华的优良传统。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整个人类,要想生存,要想发展,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这四个字。

1.3 齐家治国类

孝亲友爱方面的。中华民族是一个礼仪之邦,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说:“百善孝为先。”其中孝亲典故也是数不胜数,如:《三字经》“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悌,次见闻”; 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些都是耳熟能详的了。还有“缇萦救父”“谢柱打虎救母”以及《增广贤文》“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孝顺还生孝顺儿子,忤逆还生忤逆凶”。描写友情的古诗句,如: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爱国爱乡方面的。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司马迁“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位卑未敢忘忧国。”“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三 万 里 河 东 入 海,万 千 仞 岳 上摩 天。遗 民泪 尽 胡 尘 里,南 望 王 师 又 一年。”这些诗句无一不向后人传递着祖先们崇高的爱国之情。

自然环保方面的。我们国家坚持的基本战略之一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也能在古代典籍中找到踪影。如《增广贤文》“但就方寸地,留与子孙耕……竹篱茅舍风光好,僧院道房终不如……亭栽西凤竹,池养化龙鱼。”孟浩然的《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高鼎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等。

2 环环相扣、珠联璧合

2.1 预习环节感悟神韵

结合教材内容,笔者要求学生在上新课前,搜集传统文化中与珍惜时间相关的资料,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学生们的力量是强大的,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搜集了很多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等古代大家们的名言名句。

2.2 授课环节手到擒来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请同学们分享他们的劳动。有了课前的准备,学生们头脑中便有了思考,他们将这些惜时的名言进行解释并加上自己的理解。在这样的前提下,我再结合课程要求,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指导,知道他们如何在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真正做到珍惜时间不浪费时间。从点滴小事做起,今日事今日毕。最后以明朝文嘉的《今日歌》送给大家共勉:“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复今日歌,努力请从今日始”。

篇3

一副正宗的麻将牌是由六类42种图案组成的,其中有序数牌108张、风牌(即东、南、西、北)16张,箭牌(中、发、白)12张,花牌(春、夏、秋、冬、梅、兰、竹、菊)8张。这种组合来源于中国古代36天罡、72地煞的思想,反映了中国古人朴素的宇宙观。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主要以五行说为代表,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等最基本的物质组成,和方位相配分别为:东方甲乙木、西方庚辛金、南方丙丁火、北方壬癸水、中方戊已土。而中国古人又认为宇宙形态是天圆地方,所以,“白皮”代表地,“发”代表天,“发”是在人的最顶部,所以用发代表天。

麻将牌中的万、饼、条3种花色,则分别反映了物质的存在形式,数字则代表了物质存在的数量。在中国古代思想中,3为基数,9为极数,所以万、饼、条分别有9张。另外,在麻将规则中,规定每人抓13张牌,而l3乘以4等于52,这正暗合了一年有52个星期的规律。

从麻将牌的牌面图案设计来考量,不难发现,其实麻将牌中的每一张牌的图案都具有某种寓意,暗含了某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诉求。以“花牌”为例,梅、兰、竹、菊占尽春、夏、秋、冬,被人称为“四君子”。“梅”表示高洁傲岸,“兰”代表幽雅空灵,“竹”象征虚心有节,“菊”则暗示冷艳清贞。“中、发、白”3张牌就寓意着“中正”“发达”“纯洁”之意。

儒学讲求公允平等,麻将本身于此也体现得较为充分。更为独到的是,在114张组成的一副牌中,每张牌身价平等、作用相同,相互间没有大小、主从、尊卑、好坏之分。

儒学倡导的是“中庸之道”,教育人们在“忠恕”的原则下,加强人性修养,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此,从入局者的水平、心态和气势中都能反映出来。亦即牌品见人品。尽管牌桌上风云变幻,暗藏玄机,有的人却沉着冷静,处惊不变,胜不骄,败不馁;有的人急功近利,输赢未见分晓,自己先乱了阵脚……

篇4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4月10日

一、引言

概括地说,企业文化是指用于指导企业经营和管理的一些思想理念和基本原则,也是企业制定各种具体规章制度和实施各种具体经营行为的基本指南。企业能否取得长期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企业文化是否先进与适当。然而,企业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每一种企业文化的发展、形成都有其特定的社会环境和背景。每个国家的企业都是这个国家的一部分,那么企业文化自然也会受到这个国家传统文化的影响,脱离了传统文化的浸润和滋养,企业文化就像没有根的树,不可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儒家文化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瑰宝,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在东亚一些国家也有着广泛的传播。这是因为一方面儒家传统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曾经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品格和社会生活活动,而这种影响至今也或多或少地依然存在。如果将儒家文化的这种影响有效地运用于企业文化的建设,能够使我国企业形成既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又具有现代精神风貌的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另一方面儒家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观点和理念,即使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当代社会,也仍然是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思想价值的。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行为对于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影响几乎无处不在。因此,吸收儒家传统文化中那些积极、有价值的内容,将其应用到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实践当中去,不仅有助于我国企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而且也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长期平稳发展。正是基于上述的原因,本文在此选择一些儒家文化中具有积极现实意义和思想价值的理念加以阐释,就是希望其能够从传统文化中为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当然,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这里很难将其进行全面地论述,所以本文只是选择其中的一些与企业文化建设相关的重要理念予以阐释。

二、义利统一、先义后利的理念

儒家的“义利观”在历史上对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产生了很大影响,其重义轻利的理念也曾经被认为是抑制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思想因素。但是如果加以全面的理解和认识,我们就会发现在儒家学说里,义与利并不总是全然对立的,也并不总是非此即彼的排他式选择。它提倡的是人们在面对“义”和“利”的选择问题时,应该先“义”后“利”,需要首先考虑公众的利益而不是只顾及自身利益。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尽管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但是孔子同时也说,“富而可求也,虽持鞭之士,吾亦为之”。由此可见,即使在非常强调义的重要性的孔子看来,义与利也是可以并行不悖,统一结合的,合理的利也是应当求取的。所以义与利,在儒家学说里并不总是冲突和矛盾的,只是在获取利益的过程中始终要把义放在优先的位置加以考虑,需要“见利思义”、“见得思义”。所以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认为追求富贵是大众的天性,没有人想要过贫穷的生活,因此人们才会努力去追求金钱与利益。追求利益在孔子看来是人的正常需求,但是如果用不正当的方法去获取,这种利益就是不应当获取的,不要也罢;贫困卑贱的窘况是每个人都厌恶的,但是如果以不正当的方法去除,不去也罢。所以在儒家思想里,“义”和“利”可以是统一的,只是想得到的东西应该用正当的方法获得,自己讨厌的东西也不应该用不正当的方法去除。也就是说,君子取财,要取之有道。无需否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发展是以追求利益为目标的,但是不能为了获得利益而不择手段,无所顾忌,不能因为受到利益的驱使,对社会道义不闻不问。企业只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一个社会公民,所以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有悖社会公德,对社会、消费者和生态环境造成损害。一个有责任心、有道义感的企业,应该是把“义”作为企业行为的基本准则。企业在赚钱实现“利”时首先要考虑“义”这个基本准则,在不违法、不失德的前提下,以为顾客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的方式,实现自身的利润。这才是市场经济中企业的取财之道,也是实现儒家思想中义与利的结合与统一的取财之道。不义之财、不当之利,在任何情况下,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说都是不应当谋取的。因此,儒家文化中义利统一,先义后利的理念,对于建设现代企业文化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应当成为指导所有企业经营活动的一个基本行为准则。

三、重诚信的理念

诚信的理念在儒家的学说中是经常提到的,它也被称作“修身之本”,因此孔子说“人无信,则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由此可见,诚实守信在孔子看来是做人做事的根本,失去了诚信,一个人将一事无成。因此,诚信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基本的道德规范,一个人只有讲诚信,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也才能够建立起自己的事业根基。同样诚信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市场经济大规模、高效率地运行是建立在有效的信用制度基础上的。如果完全依靠面对面的钱货两清的交易方式,那么无论是交易的规模数量还是交易的地理空间都会受到很大的限制。这样商品交易可能就只能停留在较小的数量和较小的地理范围内了,也就不可能产生规模化的现代市场交易体系了。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愈发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交易的规模和范围早已超过地理空间的限制。那么怎样才能让企业和企业之间便捷高效地进行交易和合作?其中的答案就是讲诚信。一个不讲诚信的企业,很难有长期的合作伙伴,当然就更谈不上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因此,“诚实守信”是企业必须遵守的经营信条。企业要取得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就需要在合作伙伴和顾客中建立良好的信誉。这样对方才有可能将企业视为长期可靠的交易对象,企业也才有可能获得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而如果企业不讲诚信,弄虚作假、以次充好、以假充真,轻则损害个体顾客和消费者的利益,重则影响到整个市场经济体系的良性发展,甚至引起系统性的经济风险。据国家统计局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每年在我国因为合同双方毁约或诈骗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多达五六百亿元,而每年因为企业不讲信用而产生的不良贷款坏账更是高达上千亿元。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交易信息公开透明、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的时代背景下,重诚信、守信用,更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立业之本。一个失去了消费者信任的企业,将会失去在市场中的立足之地。因此,儒家文化中重信义、守信用的理念,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应当成为建设现代企业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仁爱的理念

儒家文化强调“仁爱”的理念,一部《论语》共一万多字,“仁”字被提到了一百余次。可以说,整部论语都是以主张和宣扬仁爱为宗旨的。尽管对于“仁”的含义,在不同的论述里,有不完全相同的解释。但是如果加以全面、概括地理解,孔子所说的“仁”,其本质含义就是“仁爱”。在《论语》中孔子的学生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儒家的另一位先贤孟子也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儒家学说中所强调的爱人、敬人的理念,使中国传统文化中在很早的先秦时期就突出了人的重要性和对人的尊重、关爱,这也是中华文化进入到一个新的文明高度的重要标志。尽管历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远去,但是不论在任何国家和任何时代中,关于仁爱的理念,始终是各种伟大的文明中一个居于重要核心地位的主题。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向前发展,人的地位在进一步地上升,人的重要作用也在进一步地显现。在一个现代企业里,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的人是管理者,有的人是普通员工,但从基本的文明理念来说他们首先都是人,因此只有工作职位的区别,并没有尊卑贵贱之分。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许多企业也在强调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但是却少有企业真正地理解以人为本的实质含义。如果要真正地做到以人为本,就需要将儒家文化中的“仁爱”理念真正贯穿到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去,真正地做到仁者爱人,真正地从内心去关心和爱护企业的员工。企业也是一个大家庭,企业的员工就是这个大家庭的成员。如果企业把员工当作家庭成员一样对待,企业员工也就会把企业当作自己的家一样,愿意为它做出自己的贡献。所以企业应当把“仁爱”的理念融合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去,对企业的员工施以仁爱,真正地关心和爱护员工,这样企业才能保持长期健康的发展。在后工业化时代,人才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更加凸显,很多公司的竞争其实追本溯源是人才的争夺。企业如果要留住人才,首先就需要怀有“仁爱之心”,从员工的切身利益出发重视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和心理需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样才能让员工觉得在企业里工作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从而更加充分地发挥员工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此外,也应该在企业大力提倡互相尊重、团结友爱的互助精神,这样才能让员工有对集体的归属感,因此也更加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共同促M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因此,儒家文化中强调的仁爱观念,对于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五、反求诸己的理念

儒家文化非常重视自省、自强和自律对于提高个人修养的作用,在遇到问题和困难时主要从自身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另外还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儒家所主张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源自于自身的修养和德行,而不应当依赖于外界。企业的发展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但很多企业管理者在分析挫折的原因时,往往把责任归咎到外部环境,而没有意识到自身原因往往是根本症结所在。有些企业负责人认为企业停滞不前、缺乏创新是员工水平低、人才平庸导致的。结果企业管理者就对已有员工不加重视,另外又大量招聘新员工进入公司。然后又由于新员工对企业业务不是非常熟悉和了解,进而导致公司业绩发生下滑,由此产生了企业经营的恶性循环。最后原本公司的人才流失了,也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管理者没有发现由于自己的一些原因,导致企业没有一套完善的机制、制度实现物尽其才、人尽其用,这样企业就会遇到一些经常性、反复性出现的问题。企业发展过程中也肯定会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如果这种问题是经常性、反复性出现的,企业管理者就应该先思考自己身上或企业制度是否存在什么问题,而不是一出问题就去责怪外部环境、怪罪企业员工。这样非但于事无补,而且可能会使问题恶化。如果出现问题时采取儒家文化中“反求诸己”的理念,遇事多从自身寻找原因,从改善自身因素和制度设计的角度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将会更加有助于问题和矛盾的化解。而且由于上行下效的影响,员工在自己平时的工作中也会学习上司“反求诸己”的做法,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由此可见,“反求诸己”不仅是一种引导我们正确地认识问题的方式,也是一种指导我们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儒家文化中反求诸己的理念,对于建设现代企业文化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也具有非常有益的现实借鉴意义。

六、结束语

从对儒家文化中一些重要理念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儒家传统文化对于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仍然是具有非常有益的现实借鉴意义的,本文只是选择了其中几个基本的理念进行了阐释和分析。儒家文化源远流长,是历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和演进过程中的重要精神力量。当然其中某些部分的内容与现代社会的文明进步是不相适宜的,尤其是其中强调封建专制部分的内容。但是同时也应当看到,儒家文化中也存在着一些即使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普遍实用价值的有益成分。只要我们采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扬弃的方式,择其有益成分而用之,择其无益成分而弃之,就能够发挥儒家传统文化对于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经营管理的积极促进作用。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优秀文化的指引,文化的发展也需要现代经济的载体。在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形成过程中,如果能够有意识、自觉地吸收和利用儒家传统文化中对于企业经营有着积极作用的有益成分,不仅可以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延续。而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并不仅仅是全部依靠其物质文明的发展程度,同时也需要依靠其精神文明的发展程度。儒家传统文化中优秀部分的内容,是我国几千年文明史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文化标志。如果能够很好地运用儒家传统文化这个宝贵文化资源,将儒家思想中符合现代文明的有益成分,比如重道义、重诚信、重仁爱等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之中,将会使我国企业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单纯谋取经济利益的工具,而且也成为一个造福于社会和广大消费者的贡献者,进而使我国企业成为真正令人尊敬的企业。这样不仅有利于我国企业的长远发展,也会让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找到现实的传承载体,进而重新找回其原有的文明价值,让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再次显示出绚丽的光彩。由此在伴随物质文明进步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我国在精神文明领域的软实力,最终实现国家综合影响力的全面提升。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文松.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22.

篇5

一、挖掘传统节日中德育的元素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56个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民俗,几千年来,这些民俗通过口传手教的方式世代传承,成为民俗文化之根。在传统节日中蕴含着很多的教育元素,例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所包含的重亲情、重和睦、重和谐、重家庭的美德,端午节所蕴含的重国家、重社会的责任担当,重阳节所提倡的敬长辈的优良传统,清明节所蕴含的缅怀先人、弘扬传统、感恩思源的情怀。尽管我们在研究中不可能把全部的节日纳入其中,但是我校选择了大量有针对性的、学生比较熟悉的、具有较多元素的节日进行学习和教育。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都是有高度认同性的中国传统节日,它们包含着中国五千年来的悠久历史和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精神和伦理道德是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开展以体验为主的民族精神教育活动、为我校逐步探索小学德育教育的新模式提供了充实的内容基础。

二、明确传统节日文化的意义

小学生年龄偏小,理解能力有限,他们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程度和对开展活动的意义能否理解,是整个实践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为此,学校以班为单位,由班主任对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统计本班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并把问卷推广到学生家庭和社区,了解学生家庭对传统节日的认识程度以及他们过节的方式等,从而掌握学生的家庭和社会资源。学校收集整理适合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各类传统节日的资料,在遵循科学性的基础上,从节日由来、风俗习惯和庆祝方式等方面将传统节日以校本课程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并根据他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给予其最初步的体验,从而让学生明确了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意义,使学生和家长有了参与、学习的愿望,也对课题的开展有了正确的认识。

三、开展以体验为主的多样化的活动

传统节日丰富的内涵和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我校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方式的多样化。学校充分发挥语文、品德与社会、音乐、美术等学科人文教育的优势,结合教材中所阐述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与互动。例如,语文课教师让学生收集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诗词,结合图画、手抄报,通过欣赏会、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等来表现传统节日的人文教育元素。在端午节组织开展以端午节为主题的“端午节诗歌欣赏会”,让学生用自己独特的眼光设计端午节的装束、吟诵端午节的诗歌、用小品表演端午节的由来。音乐课教师让学生欣赏春节的贺年歌曲,特别是有着广东年味的粤语歌曲,把它们渗透到亲子活动中加以诵唱,还鼓励学生把贺年的粤语歌曲应用到春节拜年中,这样既充实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又丰富了学生的春节体验。美术课教师引导学生把他们眼中看到的新广州与传统的广州结合起来,融入节日的元素,画出一幅幅富有童趣的通草水彩画,再利用科学课上学到的物品保湿方法对通草画进行保存,还鼓励学生把心目中的传统节日用“广彩”和“通草水彩画”这两种广州的传统工艺表现出来,不仅让学生在浓郁的节庆氛围中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提高,更使学生在民族文化的浸润中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

我校还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分层次开展各种传统节日文化体验活动。例如,在体验“喜庆春节”活动中,给不同年级的学生布置了成果收集的不同方式:一、二年级学生收集喜欢的“利是封”,并用相机拍下与家人共度佳节的温馨照片;三、四年级学生收集关于春节的年俗,并用相机拍下与家人参与年俗的照片(如:包油角、年二十八洗邋遢、逛花街、走亲戚、正月十五赏花灯等);五、六年级学生设计有特色的“利是封”,写春联,写以“开心过大年”为主题的日记(并配上自己画的画或自己拍的照片,图文并茂)。此外,我们还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记录春节,创设充满童趣、有创意的表达方式。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段,结合其心理特征,给予不同年级的学生从简单到复杂的阶梯式提示,让他们找准体验春节的切入点,把抽象符号引导到具体可行的日常活动中,使他们对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有更鲜活的体验和更深刻的感悟。

我校通过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在活动中加深对传统节日的兴趣和了解,不断体会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内涵,使教育的收效最大化,把传统节日文化的精华传承下去。

四、体验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魅力

作为教育者,我们在思考,为什么有些学生会对洋节日那么热衷,而自己的传统节日却与现实生活渐行渐远?其实外来的很多节日很注重参与精神,例如:万圣节将基督教用南瓜灯和杰克灯驱逐鬼神的传统延续下来,让家长和孩子都能参与其中;圣诞节的圣诞礼物和各种装饰带给孩子们的视觉冲击与遐想,这些不可否认是值得借鉴的。所以我们重在通过体验去开展以“知传统节日、继中华传统、承中华文明”为主题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

体验是指在实践中认识事物、亲身经历所获得的经验,每一种体验都会在生活的经历中产生,是对以往的经验的一种升华与超越,甚至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经验,因此我们的教育主旨是让学生学会体验。比如,在春节的时候主动参与贴春联,走亲戚拜年、收集春节的由来、春节的节日习俗,做“春节小状元”,还让学生抄写春联和拍摄反映春节活动的照片进行分享,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体会浓浓的中国味和中国情,体会我国传统春节活动的热闹氛围和文化习俗的精粹。元宵节时,让学生通过图片展示元宵,介绍元宵的来源和品种,拍摄制作元宵过程的电子教程,亲手尝试用团、捏、滚等技能制作元宵,并现场分享自己的作品,还有做灯笼、猜灯谜等活动,让学生体验、熟悉我国传统的元宵节的热闹氛围,体会人们对团圆这种和谐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在端午节,让学生通过包粽子、陆上龙舟、端午“变变变”等活动体会独特的民间风俗及历史人文文化。在中秋节,通过让学生做月饼、赏月,使学生不仅仅了解中秋节的来历,更感受古人过中秋的喜悦。重阳节开展的敬老活动,更展现了广中路小学少先队员孝老爱亲的良好精神风貌……丰富的节日民俗体验活动,让学生主动收集节日资料,主动进行学习。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让学生有所感悟和认同,在亲身体验中真切感受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

五、校本课程是实现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的有效途径

篇6

中图分类号:G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6-0225-02

一、中华传统节日的变味

(一)商业炒作而引发的传统节日变味

对于商家来说,假日经济是近年来最大的黄金增长点。各行各业纷纷从攫取利润的角度,打造节日品牌:旅游行业人员考虑的是充分调动人们的旅游热情;商业部门考虑的是充分调动人们的购物热情;饮食部门考虑的是充分调动人们的吃喝热情。佳节原本的意义被商业泡沫和人情关系歪曲抹杀了。人们几乎忘记了节日本身的实际内涵,而留给人们更多的记忆是“花钱找罪受”。

(二)因腐败现象而助长的节日变味

近年来,由于政府官员腐败现象的屡禁不止,中华传统节日中“礼尚往来”的形式被人变相利用,成为一些人送礼拉关系的有利借口。许多人把中国的传统节日当做是巴结领导的黄金时机,节日也因此成了滋生腐败现象的温床。狂热的“月饼大战”令人口瞪目呆。月饼越来越奢华的包装,越来越离谱的价格,成了腐败作风的催生物。在月饼盒里,月饼只是以一种点缀物出现,精美的手表、照相机,昂贵的高档酒等等,则成了月饼盒中的主角。

(三)因崇洋心理而造成的节日变味

随着改革开放的成功,许多舶来节日越来越受到青睐。“圣诞节”也像招商引资一样被引进了中国,在“圣诞节”的三天里,戴圣诞帽的年轻人随处可见,打折促销的商家比比皆是,歌厅夜总会家家爆满。除了圣诞节,还有“情人节”、“愚人节”、“感恩节”……如今的洋节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虽然这些“洋节”在中国还没有享受到“假日”的礼遇,但是它们却已成为商家和众多城市年轻人心目中的“名牌节日”。

二、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渊源流,内涵深刻。这些节日风俗,是古代人民留下的一笔宝贵的文化资源。这笔文化资源需要充分挖掘,再进行整合利用,才能显示出它的特殊价值。

(一)“礼仪”文化资源的利用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雅号。中华传统节日的礼仪形式丰富多彩。这些礼仪形式如不加保护就会逐渐流失。因此,国家有关部门,一方面应给予尚有活力的传统民俗活动以政策性宽容,如借助节庆、寺庙、祠堂、地方戏及各种游艺形式,进行祈禳、庆祝、迎送、婚丧活动等等。并且在政府举办的庆典、开幕式一类的公共活动中,有意识地采用一些中国传统礼仪形式。另一方面通过大众媒体大力宣传传统民俗礼仪形式。

传统礼仪的倡导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曾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既承担着维系社会秩序的作用,同时也发挥着动员社会、凝聚人心的社会功能。礼貌、礼仪的缺失是当今社会、尤其是青年一代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应更多地提倡中国习俗仪规。在大中小学校、国家公务机关、社会服务行业、演艺界等场所,应广泛展开中国传统礼俗文化教育和行为举止培训;设立中国礼俗学校或专业,培养专业人才。尤其是要对中小学生的日常礼仪有所规范。学生们经过外在的礼仪约束,经过一定的时间就可能会转化为一种内在需求,从而使学生成为文明形象的代表。

“礼尚往来”――这种特有的表现形式,是中华传统节日内容的一大特色。“礼尚往来”主要体现的是一种礼节上的往来、情意上的往来。正是这种礼仪特色,使得中华传统节日成为欢庆、吉祥、安康、团圆、幸福的象征。因此,在传统节日的“礼尚往来”中,应大力倡导“礼轻情义重”的传统礼仪美德。通过传统礼仪的回归,实现建立良好社会风尚的目的。尤其是政府机关在组织春节团拜会、老同志慰问等形式时,更应实践这一宗旨。同时,在舆论宣传方面,更应倡导、弘扬这种礼仪风气。确实使“礼尚往来”的形式体现真情实意的内容。

(二)娱乐文化资源的利用

1.以节日的狂欢形式增强民族凝聚力

中华传统节日历来体现了欢乐、祥和的特点。这些节日,不但具有丰富的礼仪内容,而且往往还形成了众多的文艺娱乐形式。中国的除夕是全民族的狂欢之夜。一年365天,除夕可说是中国人的重要驿站。一路的辛劳,一路的喜悦,都在除夕中得到溶解和升华。除夕的狂欢形式,既是一种快节奏工作状态下的彻底放松的,也是一种民族自豪感的宣泄。人们通过节日的狂欢感受浓浓的亲情和欢乐祥和国泰民安的氛围。这种狂欢的方式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大好时机。这些年来,传统节日的味道越来越淡。以某些大都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做法为例,这一做法,无疑将削弱传统节日的欢乐气氛。应该对“燃放烟花爆竹”这一问题采取“疏导”的办法,如从改进烟花和爆竹的生产制作工艺入手,使它减少或降低破坏力。

与此同时,还应大力支持和推广传统节日的许多文艺娱乐形式。如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元宵节的闹花灯、清明节的踏青、重阳节的“九九”登高,这些活动既反映了民族特色,又烘托出了浓厚的节日气氛,所以应该加以支持和推广。一方面,政府应给予政策上的扶持,给这些文艺娱乐活动提供人力物力的帮助。如一些民间团体的戏班子,他们往往由于经费紧张而陷于尴尬的境地,政府应给予一定的扶持;另一方面,在庆祝传统节日时,要让传统节日还其本来面目,让每个节日过得更独特些、传统元素更丰富些。要倡导一种传统文化回归,开展多种形式的庆祝方式。中秋节在古时候就有许多不同的庆祝方式,如赛诗会、灯谜、月谜等等。现代中秋节也可以采用这种形式,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体现欢乐祥和的气氛。

2.给传统艺术切入现代技术模式,提高观赏效果

中华传统节日中的许多艺术娱乐内容,往往因为形式过于陈旧,观赏效果较差,已经很难提起人们的兴趣,而现代艺术又往往缺乏文化内涵。为此,可以对传统艺术进行包装和改换,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赋予一些传统艺术以适合的现代形态,扩大中国审美模式的影响,从审美趣味和认知方面增进对中国文化品格的认同。如把木偶、皮影等表演艺术形式影视化;在说唱、快板等艺术中穿插“TV”形式。使它们更多的汇入现代艺术的新格局,增加表现力度和观赏效果。

三、亲情文化资源的利用

作为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传统节日,向往亲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形成了中华传统节日的主要内容。每逢节日,人们最盼望的就是与家人和亲属平安团圆、欢度节日。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不惜钱财、时间、体力,只是希望在同一时刻,与家人团聚,共享佳节。因此,节日无疑是人们联络感情的纽带。

(一)突出节日亲情主题,凝聚海内外华人

中华民族侨居在世界各地的人员很多,这是一笔十分可观的人力资源。中华传统节日像一剂强力的黏合剂粘合着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侨居海外的华人华侨,无论他在哪一国家,只要到了节日时间,他们就会想到自己是炎黄子孙,而深深地眷恋祖国。这种人间真情的传承,正是中华传统节日的深刻魅力所在。这种亲情的传递如加以弘扬,紧紧拴住海内外华人的心,使他们不管定居在何处,红心永远向着祖国,一旦祖国需要,随时都将奔赴祖国。因此,在庆祝节日时,务必突出亲情主题,使传统节日成为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的最佳时机。

(二)以亲情传递为契机,发展交通信息事业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应使更多的人暂时放下紧张的工作,拥有与亲人团聚的机会,享受天伦之乐。在传统节日期间,还应充分提供交通信息便利,使更多的人与家人团聚,享受亲情。铁路、公路、民航应给旅客充分提供方便,如增加班次、加强人员监督管理等等。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和舆论监督作用,广泛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及时提供春运动态、车船、飞机班期信息等,为旅客出行提供有效信息。通信部门在节日期间也可以大力开发,电话、短信等形式都将为联络亲情起到很大作用。

四、道德文化资源的利用

(一)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纪念,弘扬道德精神

有许多传统节日都有独特历史意义。如提起“端午节”,人们就想起屈原;一提起清明节,人们就想到了介子推。这些历史人物在人们的心中都留下了美好的形象。屈原的爱国主义形象、介子推的清廉淡泊的形象,都可以成为目前道德文化宣传教育的材料。因此,在节日里,开展对一些历史人物的纪念,将为思想教育提供材料。在烟雨迷蒙、万象更新的清明时节,踏青扫墓,怀念先人,实际上寄托了生者对生命的敬畏,对往昔的尊重,反映了人性中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愫。通过感激先人的赐予生命,缅怀先人的道德风范,实现先人的理想追求等方式,表达自己的寻根心理与归属意识。既实践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净化了自己的心灵。

(二)通过节日礼仪形式,提倡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家庭和睦、尊老敬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通过节日的习俗,通过全民的节庆活动,民族文化精神得到普及、延续和发展,促使中华民族更加团结。如把重阳节作为广大民众表达敬老尊长情感与美德的最佳机会。由于历史造成的原因,中国老龄人口比例将越来越高。老龄人员在中国既是很大一个负担,也是很大一笔财富。倡导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既能充分利用老龄人口资源,同时,更能形成团结互助、祥和温暖的社会风气。

民俗节日的传承,对保持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传统节日忠实地映射出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是千百年来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是民族文化的一条主脉。在充满竞争的国际格局中,国家文化战略的指归是要捍卫民族的文化生存。中华传统节日,是抵御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的重要武器。保护中华传统节日,对于光大中国传统文化、发扬中华优良传统,推动经济发展,将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韩养民.郭兴文.中国古代节日风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10.

篇7

现今社会,学生已经不仅仅通过教师学习,而是能够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完成自学。高校学生除了需要满足学业内容,更加重要的是应当能够更好地在未来工作之中获得学习能力。但是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表现出缺少或者轻视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文化传播同样受到负面影响。为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端正态度,能够让学生充分掌握本国文化,促进学生愿意了解本国文化。

1大学英语教学中传统文化的缺失及成因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神州大地天翻地覆,早已今非昔比。遗憾的是,由于对自身文化的价值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不善于向外界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一些外国人曾误认为中国男性至今仍保留长辫子,女性继续裹着小脚。说起中国,很多外国人仅仅知道长城、故宫或长江与黄河。他们不明白中国人为何如此喜欢设宴聚餐,更不明白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在餐桌上高声喧哗。其实在中国,饮食之道也是建立和巩固人脉资源之道,是亲朋好友交流思想、加深情感之道,是互通有无、携手合作和宣泄人生压力之道,并非为聚餐而聚餐,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另外,聚餐同样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群体与社会意识,就连中国餐具筷子也蕴含着中国文化的一个“和”字。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促使国家之间的交流增加,国家地位进一步提升,英语在现实生活之中的作用也更加重要。一方面,大学生不断接受着来自西方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在西方文化的作用之下,传统文化的地位不断丧失,进而造成了学生无法更好地了解和认知传统文化。(吕红兰,2015:10)大学阶段开展英语教学互动,教师也偏重对实际能力的训练,再者就是对西方国家的文化风俗习惯等的学习。但是,本国文化却很少提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更加成为不可能,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无法真正使用英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播。(肖萌,2015:23)一些学者认为这是“中国文化失语症”的表现,集中体现了中国英语教学活动中传统文化要素的缺失。大多数高校没有在大学英语教学之中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课堂,这主要是由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1)教材过于重视西方文化长时间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所使用的教材都是《新视野大学英语》。该教材主要是介绍西方文化的内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并没有提及。这种内容的编排对学生了解西方文化有极大的好处,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2)英语教学过于应试化中国传统教育主要是应试教育,造成了我国学生在学习中片面强调考试分数,完全忽视了对素质文化方面的培养,大学英语教学同样也不例外。本研究发现,当前大多数高校英语教学都十分重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这种教学方式的后果则是学生一味地追求分数,而忽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3)部分教师对我国传统文化缺少必要了解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教师因为受到知识结构以及专业背景影响与限制,对西方文化产生的了解多于中国文化。同时由于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欠缺,课堂之中也很少使用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授课,教师在教学时也仅仅停留在英美文化之中,也就更加严重地阻碍了中华文化的广泛传播。(毛军社,2016:3)

2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中国传统文化英语推介能力的重要性

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培养中国传统文化英语推介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以培养中国传统文化英语推介能力为重心的大学英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1)提升大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运用英语对国家问题进行讨论,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具有较高的实用性,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元素及具体的语言表达方式。例如在课堂实践教学中对hop的讲解,教师引导学生对中国现阶段社会流行相关热门词汇进行联想,能够想到“跳槽”“跳进黄河洗不清”等等。这些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流行的词汇,更具有贴切性,与英语课本上的词汇相比更容易让学生记忆与掌握,学习兴趣也更加浓厚。(刘梦月,2013:21)同时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学习气氛较好,学习效率较高,语言沟通与交际能力有效提升,这对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2)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英语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会对英美等西方文化进行传授,侧重对西方文化的推介。但长期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过分追求英语文化,忽视了本国家文化的重要地位。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积极培养以中国传统文化推介能力为重心的教学模式,以改善现阶段的教学现状,使学生正确认识东西方文化。另外通过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进一步促进中国文化渗透,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提升其民族自豪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传承。(3)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交流大学英语课程学习目的不仅仅是对英语语言技能的学习及语言文化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将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发扬。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不可否认的是存在着中国文化被误读、误解现象,英语教学中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田国力、朱燕,2007:1)这种现象是文化传播中的一种贫血现象。大学生是未来中国国际交流的主力军,承担着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因此只有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英语推介能力的培养,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才能进一步推进中国传统文化交流。

3在英语教学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策略

在实现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大学阶段学生应当充分认清,中西方文化之间需要保持兼容并蓄。但是,当前我国大学生对本土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有限,这就需要进一步建立一种对民族文化的了解。英语教学可以充分结合实际情况,在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当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尽可能降低文化冲击造成的负面影响。在学习中西方文化的过程中,作为学习者需要在掌握西方文化的同时能够对中国本土文化进行弘扬与传播。(1)教师应积极探求中西方文化比较差异教师需要充分结合大学阶段英语教学的实际特点,找到中西方文化之间融合的位置,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两者之间的异同。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学生一般会提升用英语表现本国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跨文化交流能力。例如在分析中西节日的过程中,一些学生对西方节日了解较多,这个过程中教师就应当在课堂之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与节日,包括七夕、端午以及春节等节日文化,并进行口语交流与表达;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意义,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中西方文化所具有的意义。同时,在讲解西方圣诞节的过程中,可以引入春节进行对比,并通过这种方式分析不同国家地区之间文化上的差异性。同时,也可以在教学中利用影音媒体等技术条件,以此更好地丰富中国传统文化教学。(2)提高大学阶段英语教材中传统文化比重中国在大学英语教材方面更多讲述的是关于西方文化,因此造成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的内容较少。因此,教材中应当增加传统文化内容,增加有关中国历史、地理以及经济等方面的内容,或者包括阅读国有关中国文化的英文著作,也可以包括华裔作者的相关作品等。这也是多元视角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方式。(3)发展课堂活动的多样性课堂上应当充分完成对文化的传播与比较研究,但是由于教学课时有限,教学效果也受到影响。学生如希望能够实现文化交流,可以在课外花一定的时间自主学习。同时,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学习,鼓励学生借助当前信息技术手段了解知识。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西方文化中的内容进行学习,实现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可以邀请专家与学者对英美文化以及中国文化的内容进行讲解,通过电影、音乐等形式实行中西交流,丰富学生文化兴趣点,打开学生的视野,能够让学生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学习东西方文化。(林有鸿,2014:15)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CHINADAILY的英文版报纸,并收看中央电视台英文频道;也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渠道,观看有关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电影,例如李安导演所创作的《推手》等影片。通过借助电影艺术形式,学生能更有效地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对应的英语表达。(4)提高教师水平,完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能力与水平,提高教师综合文化素质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之一。现阶段,英语教师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有限,也就不可避免会造成在课堂之中学生也无法更好地掌握有关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身水平,增强传统文化掌握能力,更加主动承担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责任,借助多元方法在教学之中开展对传统文化的传播,才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真正意义上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加以弘扬的目的。

4结语

综上所述,在给学生讲解英语知识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还应当让学生提升自我探究能力,将自己打造成符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样更有利于发扬本国传统文化,中国才能在世界的舞台之上更好地发挥其实力。因此,高校要对学生教育给予充分的重视,需要将英语教学与本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实践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有鸿.基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高校英语教学模式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5):194-196.

[2]刘梦月.民办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J].知识经济,2013(21):149-150.

[3]吕红兰.EAP教学在高校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策略[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5(10):71-72.

[4]毛军社.探究提升英语专业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途径[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39-141.

篇8

我国自古以来有着清晰的以礼仪教育为主的德育理念,还有着严密的礼仪教育实施体系待我们继承与弘扬。对于传统礼仪文化,礼仪教师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忽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礼仪,而应该恰当地与国际通用礼仪相结合。那么,如何在礼仪授课中融人传统礼仪文化之精华呢?礼仪教育其实就是一种素质教育。2013年8月18日凤凰卫视的〈濱宇大战略》中的解说员解说道:“在100多年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打破了传统的政治社会体系,抛弃了主要由儒家塑造出来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观念,努力学习西方,建立现代文明秩序,但时至今日,现代文明秩序还没有完全确立,而传统文明秩序已经荡然无存,使中国人失去可以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规则,无所适从,种种社会乱象由此而生。从“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一批思想家,对中国人的精神素质做了深刻的剖析,致力改造和提高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可惜他们付出的心血并没有取得多大的成效。如今,中国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民物质生活逐渐丰富,然而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却出现了基本礼仪缺失、行为失去规范甚至道德沦落、价值观混乱等种种严重的问题”。那么,中国要成为世界第一流强国,需要什么样的国民素质呢?《寰宇大战略》提醒了礼仪老师——中国亟须一场国民素质改造运动。如果再不抓紧进行素质教育,中国梦就是一句空话,而礼仪老师的责任就是当好素质教育老师。

篇9

文化管理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旅游业在逐步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贴近文化底蕴这一深层次的东西。而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文化旅游业发展较为迅速,并从多个方面得到了支持与发展。但是,发展就会带来相关的问题。文化的渲染逐步被商业化所取代,一些传统文化在旅游业的发展与带动下变得偏离了主旋律。这些现象表明,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文化旅游需要进行适当妥善管理,从而保证文化与旅游的双重保障。

二.结合传统文化的文化旅游发展

文化旅游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文化传播方式,结合传统文化的旅游模式能够在某种意义上带动传统文化的发展,从文化传播的角度上分析,其更好地传播了传统文化,以吸引游客的目的,让游客在游玩中了解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底蕴与内涵。而从能动关系的角度分析,也正是因为作为游客身份的国民对于传统文化也有着非常大的兴趣,才促使了这一新兴文化旅游形式的发展。从基本形式分析,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在文化旅游具体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很容易找到众多较为成功的文化旅游的案例。北京故宫作为封建王朝的历史遗产,对于我国国民而言,充满着莫大的吸引力。故宫是清代君王生活、从政的地方,人们都有一颗帝王之心,都憧憬着这一代表着权利与地位的圣地。因此,这一简单的理由,就足以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鱼参观。如此,文化旅游的游客源就有了保证,对于其发展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

要真正发展传统文化的文化旅游,拥有了游客源这一基础后,还要进行文化的结合以及文化的旅游式传播演示。仍然以故宫为例,游客来到了故宫必然是有目的性的去探寻这里的奥秘。但是故宫的奥秘众多,如果没有一定的秩序性供游客参考,必然会如走马观花般毫无收获。因此,作为相关的文化旅游管理人员,应该从传统文化结合的角度进行分析,将故宫的整体脉络进行必要的划分。例如,将故宫的整体景致进行分块处理,在进行游览的时候就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游览。这样目的性较强,也能保证游客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了解最多的文化内容以及文化魅力。让游客真正有不虚此行的感觉,并在游览过程中体味其中的文化底蕴。

总体上可以这样总结,即文化旅游的发展首先要保证有值得游客游览的文化景观;在拥有了这一基础的情况下,再进行相关内容的搭建与设计,从而大力发展传统文化的文化旅游业。

三.结合传统文化的文化旅游管理

传统文化的文化旅游得以大力发展,在收获利益与效益的同时,却也伴随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复杂而多样化,无法从单一的角度去分析其出现的原因以及解决的办法。但是,却可以从管理的角度去分层解析,避免一些弊端的发生,减少问题的出现,从而保证文化旅游的健康发展。

(一)文化旅游带来了文化的破坏。文化旅游的文化破坏主要体现在一些实体传统文化,例如洛阳的龙门石窟等这样的文化圣地,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不正确的举动,造成文化古迹的损坏。很多传统文化的旅游景点经常会遭受一些有意或者是无意的破坏。因此,相关部门就要重点加强对文化古迹的保护。在一些重要的景区添加游客提示牌,提示以及警示游客注意对这些重点景点的保护。

(二)文化景区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旅游出行游客必然会携带一些用品,而这些用品就成为了景区的主要污染源。游客往往在游览的过程中,会因为比较劳累或者一些其他的原因而随手扔掉这些垃圾,造成了文化景区的污染。对于此类问题的管理,相关部门应该重视景区内垃圾箱的分布密度,在各处路口以及不同的景区节点处安置垃圾投放设备。并采用一些劝导式话语,提醒游客要保护景区自然环境,注意环保。

总之,妥善合适的管理对于传统文化的文化旅游发展非常有利。

篇10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富而璀璨的文化,这些经典文化在教书育人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健康发展。以下,我仅结合自身的班级管理经验,就传统经典文化在班级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展开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一、以传统文化打造和谐、融洽的班级氛围

班级是一个大集体,需要其中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团结他人、

友爱相处、互帮互助,这是和谐、融洽班集体的最主要特征。可是,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家中的独生子女,父母亲人的长期宠爱使得他们缺乏同外界和谐、融洽相处的意识,更有甚者大有“我是老大,我怕谁,你们都要听我的”这一错误认知。此种背景下,学生之间的小矛盾、小摩擦时有发生,从而为和谐、融洽班集体的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与挑战。针对这一情况,我曾进行了多次的批评式、指责式教育,纵然苦口婆心,但效果却并不理想。

对此,我及时调整了教育策略,改为带领学生进行传统经典文化的诵读与学习,并特意组织了“学习传统文化,明白做人道理”这一主题班会。在班会上,我向学生详细讲解了《孟子》中的经典语录“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意义与内涵: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习惯用对方对待自己的态度和方式去对待对方。所以,爱别人的人,别人也永远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永远尊敬他。大家认真回想一下,在现实生活中哪有你对他人客客气气、坚持以礼相待,对方却会无缘无故地对你恶语相向、拳打脚踢呢?可若是你之前就对他人不尊重,要么谈论其是非隐私,要么就是出言不逊,那对方必定也不会对你和颜悦色、好语相向了。所以我们在日后的集体生活中,一定要时刻牢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句经典语录……

在我的详细阐述与讲解下,学生逐渐体会到了我的用意,也真正明白了尊敬他人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二、以传统文化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小学班主任应当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班级管理活动的重要教育目标之一。其中,对国学经典文化的科学与合理利用有利于上述教育目标的更好落实与实现。

1.珍惜时间

小学阶段的学生受到年g因素的制约,尚未建立起明确的时间观念,更谈不上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之中珍惜时间、善用时间了。考虑到这一现象,我特意将传统国学里有关“时间”的经典语录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论语》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使得学生明白了时间就像奔流的河水一样,不论白天黑夜不停地流

逝;“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使得学生明白了时间的宝贵性,懂得了应当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时光,而不能任由其白白虚度……学生从这些国学经典里汲取了关于时间的人生智慧,也逐渐养成了惜时如金的良好行为习惯,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2.热爱学习

学习不仅仅是在校学生的主要任务,更应当成为每一个社会个体应当持有的正确理念。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高度密集的社会,对人才有着较高的要求。也正因为如此,小学班主任应当通过传统国学经典里蕴含的大量“学习资源”,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形成积极进取的学习观念。

如,我将《三字经》中关于“学习”的经典语录讲解给学生:“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还将具体的含义讲解给他们:“人要是不好好学习,连小动物都不如。反之,若是好好学习了,才能为人民谋福利,为国家壮大做出重要贡献。”这无疑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有力地推动了他们以更加努力、认真的态度投入学习活动中,确保了积极向上学习态度的形成。

3.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是一种美德,更是一个人立足现实生活的基本要

求。传统国学经典里更是包含有大量关于“诚实守信”的语录,我充分对其进行了挖掘,如下所示:

凡出言,信为先。――《弟子规》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孟子》

在讲解与诵读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诚实守信的意义与作

用,将诚实守信的美好德育教育落到实处。

传统经典文化广博高深,蕴含丰富的德育教育思想资源。对此,小学班主任应当积极汲取其中的精华,并将其科学、合理地运用在班级管理建设活动中,这既是传承中华传统文明的必然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