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9 08:32:5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国外银行发展现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目前我国网上银行外汇业务的现状
(一)我国网上银行外汇业务的优势
从当前我国各大商业银行的官方网站上调查,我国商业银行的网上外汇业务相比传统的外汇柜台业务,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因为对银行和客户来讲可谓共同形成一种“双赢”的局面。从银行方面讲,网上银行外汇业务的开通,既减少了银行柜台压力又节约了人力成本;从客户方面来说,当外汇业务只需在网上办理,大大减少了客户来回银行以及排队的时间,同时也简化了办理过程中的一系列繁杂的手续。以外汇买卖为例,其显著的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交易方式灵活:为客户提供实时买卖、获利委托、止损委托、二选一委托四种交易方式,供客户选择;②交易时间更长:网上银行外汇业务可以方便了国际外汇市场全天候交易(休市和其他非交易日除外),因此白天、晚间均可投资;③投资机遇更多:网上可以实时进行资金结算,这样一天就可进行多次外汇交易,因此方便实时捕捉市场机会;④方便了解行情第一信息:网络的现代化为客户提供实时的市场行情信息,以便让客户把握市场先机;⑤交易随时查询:提供当日外汇交易状况和一定时间内外汇买卖成交状况查询。
(二)目前网上银行外汇业务的种类
自从网上银行外汇业务开通以来,各大商业银行都尽其所力,大力发展各自的业务种类。但从功能方面来说,目前网上已开通的外汇业务种类又大同小异。网上外汇业务主要有个人外汇业务和企业外汇业务两个大类。个人外汇业务主要有:外汇买卖、外币理财、外汇基金、个人外汇账户管理、个人小额结售汇、国际汇款、B股银证转账、国际卡境外消费后购汇还款等;企业外汇业务的品种主要有:网上信用证管理、账户查询、国际汇款、集团内外汇资金上收下拨等。
(三)发展网上银行外汇业务过程中的局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虽然网上银行外汇业务有很大程度的发展,但是相比网上银行人民币业务,外汇业务因外汇管理政策、货币流通等原因,处于一定的劣势,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局限性:(1)从个人网上外汇业务看,业务主要分布在不涉及或涉及较少外汇管理政策的方面,业务量主要有:外汇买卖、外币理财、个人小额(小于5万美元)结售汇、个人外汇账户定活转换等业务组成,其他方面业务量较小;(2)从企业网上外汇业务看,业务量的分布与个人业务相类似,发生的事务历史记录主要为接受客户在网上提交进口信用证及信用证修改、转让信用证开立、转让信用证修改、进口信用证汇付款/承兑、进口代收代垫/承兑等业务申请,以及外币账户查询、集团内资金的集中收付等。(3)大多数名义网上外汇业务仍依附于柜台操作,如农行,据统计,该行2008年1-8月份网上银行国际汇款业务达210亿美元,占其外汇业务总量的10%左右,实际上该行网上银行国际外汇业务仅是将企业本来通过柜台递交的书面汇款申请改为从网上提交申请,但汇款相应的单证仍需在汇款时递交柜台,经柜台审核、批准之后,汇款交易才算结束也就是说大部分的手续仍然还是要在柜台办理,其他银行网上国际业务也均为此种情形。
二、网上银行外汇业务的风险
(一)个人小额结售汇总额难以控制
根据我国外汇管理局的规定,个人因私结售汇的年额度最高为5万美元。然而目前,大多数的商业银行均已开通了网上银行个人小额结售汇业务,但由于各家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系统并不直接和外汇管理局的因私结售汇系统相互连通,造成有关统计数据无法及时共享,因此各家银行对金额的控制不一,从而导致各商业银行对个人小额结售汇总额很难予以控制,如工行规定小额结售汇金额低于5万美元,汇丰银行规定为5万人民币。
(二)信用卡境外消费购汇总额难以控制
信用卡境外消费后购汇还款也是目前已推出的网上银行个人外汇业务产品之一。从银行层面,主要设定对个人购汇还款金额不得超过实际透支额的限制,因此银行设定的信用卡透支额度应该不高于外汇管理局规定的个人年度购汇额5万美元。但实际上,个人年度购汇额是否超过5万美元,还受非信用卡业务影响,明显难以控制,是否存在资本项下的支出更是难以认定。随着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和人民币对美元不断升值,各商业银行VIP客户信用卡的透支额度基本都超过了5万美元,例如中国工商银行的白金卡客户最高可透支额就达到100万人民币,这也就意味着VIP客户在境外使用信用卡消费的金额可以超过5万美元。另外,从结售汇统计角度,由于信用卡业务的区域性特点,某家分行对具体发生的业务量无法及时统计,这需要总行层面给予统一扎口。是否每家银行的总行均有这方面统计数据并向总局报送,也需要明确规定。因此,信用卡境外消费后购汇还款有可能超出个人年度限额。
2.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欧美国家二战以后,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所得的收入一般占整个比重的30%-65%之间。在欧美国家一些特别重视个人银行业务的商业银行整个比重会更大一些。特别是在实行混业经营之后,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得到了长足有效的发展,规模也逐渐扩大,他们在保险、证券、个人理财等方面的业务已经成为了整个银行十分重要的业务。在整个银行业务中,正常的收付业务却成了次要的工作,这个现状和我国目前的情况正好相反。而且在西方的很多国家,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服务手段科技化程度更好,软硬件设备等管理信息系统更为先进,可以再任何时间、任何地方向客户提供景荣服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银行的服务时间和空间,降低了经营的成本。
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统计与核算
1.统计中的数据的采集。统计核算是指对事物的数量进行计量,通过计量来研究和监督大量的或者个别典型经济现象的一种方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数据采集应该是包括国内所有的具有中间业务的商业银行,在这个范围内进行数据的采集工作,其选用的采集方式可以采取外部社差、抽样调查、报表及直接管理人员对话等方式,在这些方式中,要以报表的方式为主要的采集方式,定期报表能够更准确的展现出所采集的数据的特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可以借鉴目前我国信贷业务所采用的定期报表的制度,在各级商业银行指定好报表之后,将报表报与同级别的人民银行,下级的人民银行上报至上级的人民银行,最后由中国人民银行各个地区的分行汇报上报总行即可。
2.统计指标的设定。统计指标是综合数量,反映的是总体现象数量的特征,是用来描述总体基本状况和各个变量分布特征的综合数量,不同的统计指标所反映的内容不同。统计指标包含三个构成的要素,一个是指标名称,一个是计量单位,另外一个是计算的方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统计绝对指标大体上包含以下几个内容,中间业务的数量,中间业务的金额,单项中间业务笔数,单项中间业务发生额度,单项中间业务收入,中间业务的收入,单项中间业务净收益,中间业务净收益。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统计的相对指标包含结构相对指标,计划完成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和动态相对指标,下面列举几个相对指标的计算公式。例如,比较相对指标=A单位某指标数/B单位某指标数,通过这种指标的相互比较,可以看出我们目前不同的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数量和收入水平,例如可以比较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国际结算的水平。统计指标是从整体上研究,几乎无法或者很难得到基本的特性,所以在进行总体的研究之外,还需要对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分析研究,这就需要进行统计分组,统计分组是指根据事物内在的性质和统计研究任务的要求,将总体各个单位按照某种标志划分为若干组进行研究的一方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统计分组不但可以反映和研究中间业务的内部结构,而且可以划分中间业务的类型,反映各个中间业务之间的相互关系。需要明确出一共包含多少个类别,每个类别下面有多少小类别和品种,做完划分之后,就可以整理出“关于建立中间业务统计制度的征求意见稿”,并将意见稿发送到有关部分,请求他们提出修改的意见和建议。这样确定的中间业务的统计分组会更具有权威性和客观性。
3.统计信息的披露问题。目前各个商业银行在统计信息的披露上存在着共同的一致性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指标统计的口径不一致,各个商业银行所采用的统计指标口径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第二个问题是披露的信息内容有限。因此,我们的商业银行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的商业银行的做法,完善信息披露相关规范。银行作为特殊的行业,其信息披露可以促进银行自身与社会的协调发张,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和价值。
1.引言
汽车金融是指汽车销售过程中对消费者和经销商提供的资金支持,截止到2006年,全球41个国家有38.2%的用户是通过贷款买车的,汽车金融公司已经成为汽车公司利益重要的利润来源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具成长性和规模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之一。
图12008年中国汽车贷款比例与其他国家对比图
如图1所示,在中国,汽车金融尚处萌芽阶段,而在国外,汽车金融公司早已在多年的市场考验中成熟壮大,发达国家的贷款购车比例平均都在70%左右。金融服务是汽车产品流通和消费的剂,对促进汽车产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消费群体的年轻化,大家消费观念的不断发展,以及汽车金融自身的不断完善、发展,贷款购车的比例将逐年升高。而对车企来说,汽车金融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拉动销量,本身的利润也很可观,再加上经营多元化等方面优势,将被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看好。与国外汽车金融服务发展相比,我国汽车金融服务在经营品种的开发方面还远未达到应有的水平。因此对汽车金融业的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对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完善具有积极作用。
2.国内外现状分析
2.1国外汽车金融发展现状
国外汽车金融完整的服务具备三项职能:第一,为厂商整合销售渠道,提供市场咨询;第二,给经销商提供设备、库存等融资;第三,为消费者提供汽车贷款。
2.2盈利模式现状研究
2.2.1汽车融资租赁式增值盈利模式
汽车租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融资租赁(如图2),另一类是经营租赁,即有“融资”与“融物”之分。
汽车融资租赁在汽车厂家和消费者之间架起桥梁,让消费者先取得汽车的使用权,然后每月付租金,在租赁期满后一般要购买设备的所有权。
2.2.2汽车金融投资理财式增值盈利模式
汽车投资理财业务是以汽车消费为目的专业性投资理财服务(如图3)。
图3 汽车金融投资理财模式操作流程
3. 国内汽车金融发展现状
汽车金融服务是一个规模大、发展成熟的产业,有着多样化的服务类型。如价格浮动式、投资理财式、以旧换新式、公务用车汽车金融服务等与股票、债券、银行存款等大众化的金融服务相比,汽车金融服务较为复杂,它是围绕汽车销售而展开的。
当前我国汽车金融业务开展主体包括银行和汽车金融公司。在我国汽车金融公司 是指:经银监会批准设立的,为境内的汽车购买者及销售者提供金融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3.1我国汽车金融的发展
2004年8月18日,上海通用汽车金融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这是《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实施后中国首家汽车金融公司,标志着中国汽车金融业开始向汽车金融服务公司主导的专业化时期转换。随后又有福特、丰田、大众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相继成立。2004年10月1日,银监会又出台了《汽车贷款管理办法》,以取代《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汽车消费信贷业务。中国汽车消费信贷开始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截至2008年底,全国各金融机构共发放汽车消费贷款余额1583亿元,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余额743亿元,股份制银行余额311亿元,汽车金融公司余额 318亿元;国内汽车和汽车配件生产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共发行短期融资券217亿元,中期票据20亿元;以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为基础资产的汽车贷款资产支持证券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已试点发行19.9亿元。上述数据显示,我国汽车金融公司在业务开发和市场拓展等方面仍显欠缺。目前我国汽车贷款比例低于20%,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3.2我国汽车消费信贷现状
在我国,汽车金融服务的主要内容是汽车消费信贷业务,该业务的主体主要涉及银行、汽车经销商、汽车集团财务公司以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图4是我国自1998年到2008年以来的汽车消费信贷发展现状。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汽车消费信贷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起步阶段,井喷阶段,冷却阶段,专业化发展阶段。
图4国内汽车消费信贷发展状况
按照各主体在信贷业务过程中所承担职责及与消费者关联度的不同,目前国内汽车消费信贷盈利运作模式可以分为3种:以银行为主体的直接模式,以销售商为主体的间接模式和以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主体的直接模式,一般性的业务操作流程如图5。
图5 国内汽车金融消费信贷服务操作流程
3.2我国汽车金融资产证券化现状
资产证券化在我国起步较晚,2005 年 4 月 20 日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 《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后,才对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性质、结构安排、各机构职责、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与交易等各项内容作了初步规定。
中国汽车金融业发展主要存在三个问题:第一,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少,而且资金成本比较高,还不稳定。第二,汽车金融公司服务能力不强。第三,部分法规和政策制约了业务开展和产品开发。第四,汽车金融公司融资担保问题比较复杂。
4.对策研究
2008年以来,国家已经先后出台《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汽车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关于促进汽车消费的意见》等政策,给汽车金融发展提供了宽松环境。
其次,应鼓励汽车金融与汽车产业进一步融合。
第三,应建立和完善统一规范的汽车金融业务法规,降低贷款成本。
参考文献
[1] 杨波.我国汽车金融盈利模式研究[D],四川大学,2007
[2] 栗勤.汽车信贷市场的问题与出路[J],汽车工业研究,2004, (4)
[3] 周昭雄等.国内外汽车消费信贷模式比较分析[J],工业技术 经济,2005,(9)
[4] 王艺明等.我国汽车消费贷款发展与完善的对策[J],农村 金融研究,2004,(6)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目前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的思考
地方金融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新时代下工商管理的职能所在
房地产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低碳经济中林业的地位与重要作用
房地产营销策划的发展趋势
论房地产评估市场问题及解决措施
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会计
论建筑蒌程中施工质量管理
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中的风险与对策
浅析“三公经费”公开的意义
试论新形势下铁路企业劳动用工管理之路
农村经济发展面对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论我国当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化工循环经济思考及建议
中国建设银行操作风险管理
对电子档案安全管理与防范措施
企业民主管理的创新与发展
对贸易融资业务初探
浅析银行海外代付业务发展
我国银行业的历史问题与对策
区域经济均衡增长和非均衡增长
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分析
浅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住房保障制度
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趋势
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抉择
黑龙江省工业经济景气预警指标研讨
商业银行积极拓展中小企业贷款难点与策略
低碳经济中金融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论解决我国企业诚信缺失问题策略
关于财政如何支持地区经济发展探讨
金融对现代农业的支持研讨
国际贸易企业风险管理
浅谈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现状及建议
我国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现状
出口信用保险对我国外贸企业重要性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模块的探究
政务信息系统的成本测算与控制
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人口就业与经济增长方式的关系
我国促进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法律对策
论当前我国地勘单位人才机制建设
论房地产市场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
试论强化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管理措施
1.网络金融的内涵
网络金融是传统金融服务与现代互联网技术服务相融合的一种技术模式,或者被称为服务模式,互联网金融在支付体系、海量数据分析处理、金融资源二次分配优化等方面与传统金融行业有着极大的区别,主要特点是交易流程方便快捷且不受地域限制。网络金融在国外一些地区又被称为“电子金融”,由金融电子化的研究建设成果与信息技术的充分融合而产生的一系列电子交易、账务往来、资金流动操作,从而形成了网络金融初步的生态体系。比如,国内当前十分火爆的P2P网络贷款、大数据金融、余额宝、众筹等概念,都属于网络金融生态中的一部分。如果对网络金融进行狭义以及广义上的区分,可以分为狭义上金融服务从线下转为线上的交易过程以及服务模式,广义上则可以认为所有实现数字化、虚拟化的金融交易过程都可以归属于网络金融概念内,同时,广义上的网络金融不仅仅是单一的网络金融服务,还包含周边的网络金融安全管理、金融风险监督管理等,将几大种类融合在一起,统称为网络金融生态体系。
而对于网络金融业的安全及监督管理问题,特别要引起我们的关注于重视。国家层面对于网络金融行业的发展虽然持支持态度,这也就促使了我国网络金融的快速增长,但金融行业与其他行业不同,对于安全性的管理十分重视。在传统金融行业内,安全和稳定高于一切。而这句话也应该在高速发展的网络金融方面引起从业者的思考与反思。
2.我国网络金融的发展现状
我国网络金融发展的现状可以简单用两句话来概括:“高速增长,持续创新”。大量的互联网公司结合原有的互联网思维来改造甚至是革新传统的金融服务以及金融产品,如果从主体政策、发展形势方面来去分析我国网络金融的发展现状,很难完整地对现状进行全面的了解,从现如今各主要网络产品的角度入手分析,将能够清晰地完成对发展现状的梳理,具体如下:
2.1第三方支付平台发展迅猛――支付宝
第三方支付作为我国网络金融发展的“启蒙”产品,在国内的存在时间已经长达十余年,第三方支付在互联网进入我国、发展普及的过程中就已经产生了。国内拥有大量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公司,例如:财付通、京东支付、支付宝等。阿里巴巴集团依托子公司“淘宝”搭建了全国最大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并通过多年的发展树立了其在国内电商领域的NO.1地位。消费者如果通过淘宝平台进行电子商务交易,就可以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进行快速的金额支付,这样的交易方式之所以能够被广泛采纳,是因为第三方支付产品,通过简化交易流程,快速完成电子商务支付过程。极大地提高了用户体验,而早期的网络金融支付过程往往被各大国有控股银行的网上银行交易平台所把持。但最终不能够及时满足客户需要,优化交易流程而逐渐被第三方支付平台所打败。传统的国有控股银行虽然也开辟了网络金融支付方面的渠道,但在与民营互联网企业的竞争中逐渐败下阵来,因此,使得网络技术公司成为了现如今网络金融发展的排头兵。
2.2 P2P网络贷款成为小微企业以及个人贷款的主要融资渠道――玖富网
P2P概念起源于网络点对点下载服务,但随着技术的发展,金融服务行业的进步。P2P又被人们赋予了全新的概念,即person to person。是利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为网络两端的放贷人与借款人之间搭建一个平等沟通的桥梁,而这样的贷款方式正可以利用网络高效的信息传播性,剔除传统金融服务行业的信息不对称性。P2P网贷的概念最早起源于国外,2008年传入我国,2010年以后逐渐成形,并有部分企业开始开拓P2P网贷市场,而P2P网贷真正火爆的时间节点正是2014年。大量的网络用户开始认可P2P网贷这种方便、投资收益高的产品,甚至部分净资产超过千万的高端客户将P2P网贷作为一种资产增值保值的渠道,P2P网贷公司也开始遍地开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公司有玖富网,玖富网创始人在公司建立之初就注重P2P网络贷款安全性的问题,通过技术手段来筛选贷款用户,建立完善的信用审核机制,最大程度降低坏账率。这使得其他公司还在疯狂扩张的阶段,玖富网就默默的完善自身产品,终于随着市场的发展,用户认知的提高,越来越重视P2P网贷产品的安全性,这也使得该公司一跃成为P2P行业首屈一指的公司。
2.3网络金融产品的全民化――京东众筹
5年前,众筹概念在国外开始流行。众筹的本质,就是通过大量的人出资很少量的钱,然后大量的小额资金汇聚在一起而形成数量可观的资金,利用资金去完成某件事。众筹由发起人、平台、用户三部分构成。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予了众筹模式高速发展的空间,发起人或者团队,利用网络平台创意以及产品设计方案,然后由用户决定是否要支持该项目,支持者需要支付一定的资金,而支付过程全部利用网络金融模式完成,其中最著名的即为京东众筹,京东是国内最大的数码3C类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仅次于阿里巴巴集团的第二大电商。京东结合技术产业前沿模式,优化原有众筹方式,在京东网上推出了自有的众筹平台,且对众筹产品进行严格的筛选,同时,初期发展以最擅长的数码产品众筹做起,凭借京东的品牌影响力以及专业的众筹服务模式,很快赢得了大量的用户。且众筹这种零散化的网络金融交易方式,让用户能够花费最少的钱得到最大的收益,因此,可以说众筹模式的火爆使得网络金融的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
3.我国网络金融的发展趋势
我国网络金融发展迅猛,但各领域公司将注意力放在了开拓市场阶段,忽视了金融产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且金融交易的虚拟化、数字化也可能给网络黑客、病毒等入侵带来可乘之机。
3.1网络金融交易安全性的完善
网络金融交易过程的方便快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用户进行使用,但使用量急剧扩张的同时,监督管理制度却没有相应的完善到位。现有的监管体系多用于传统金融行业的监管与服务对于快速发展的网络金融并不适用。因此,需要由政府行政部门牵头组织各互联网金融服务公司以及技术公司来制定符合网络金融交易方式的监管措施,让行政部门在监督执法的过程中有法可依,而不是盲目的借鉴案例经验。同时,在未来网络金融发展的过程中,金融交易的虚拟化、数字化势必进一步深入,因此,制度保障的同时,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也十分必要,例如:各网络金融服务公司,组建专业的金融技术服务团队,构建完备的金融数据加密技术、购买企业级的防火墙软件,同时,注重硬件服务器管理的稳定性。促进行业快速稳定向前发展,未来网络金融交易过程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将更加安全稳定。
3.2法制建设护航网络金融的快速发展
确保网络金融安全性的同时,仍然不能够忽视网络金融行业的进一步发展,网络金融的概念最先有西方发达国家提起,并建设开展的。我国通常是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而在国内形成一套符合国情的网络金融服务标准。虽然网络金融的用户量不断增加,市场规模不断增大。但我国的发展现状仍然以模仿为主,这样永远的模仿、复制难以走在世界技术的前列。因此,我国在模仿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经验的同时,也要大胆地进行自主创新,利用我国原创的技术来推动下一阶段的网络金融行业发展。而国家行政部门应该加快完善法律制度建设,为网络金融技术以及模式的创新提供保障,严厉打击网络金融公司难以触及的层面,例如:线下用户信息失真、个人征信信息造假等。不要让线下的金融服务陋习阻碍网络金融行业的进一步快速发展。
3.3传统商业银行信用体系与网络金融产品的逐步融合
传统商业银行对于网络金融的发展仍然持有很大的敌视态度,认为网络金融的快速发展侵占了线下传统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因此,虽然网络金融行业的企业拿出了极大的诚意想要与传统商业银行进行合作。但传统商业银行的反应依然十分冷淡,这就给线上网络金融服务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瓶颈,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应该协调好传统金融服务机构与新兴的网络金融服务企业,为两方找到一个合作共赢的切合点,既让传统商业银行在网络时挥重要的金融服务作用,又使网络金融行业的发展进一步深化,完成线上金融服务与线下传统商业银行的有机融合,为我国金融行业的整体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内网络金融发展形势整体良好,但在线上、线下信息交流以及服务融合方面仍然存在部分问题,需要各传统金融行业企业与新型互联网公司开诚布公地进行行业发展交流,寻求合作共赢的发展基础。促进金融行业进一步快速发展,跟随发展趋势,完成线下金融机构向线上网络金融信息服务的过渡与转变。
银行业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运行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国外的改革经验,我们可以得知利率市场化会加剧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会有更多自主经营的权利,例如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规定银行的利率。因此,不少商业银行试图通过提高存款利率来吸收更多的存款,以降低贷款利率、获得更多优质客户。但这会造成存贷款利差的降低,而存贷利差是收入利润的主要来源,其降低必将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所以,商业银行应逐渐进行业务创新,革新盈利模式,调整业务结构,实现多元化的经营。
一、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首先,存贷利差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盈利模式,其中利息净收入要占很大一部分比重。同时,负债的稳定对于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及中间业务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银行经营的亏损状况。近几年,一方面有商业银行负债过于依赖存款、负债波动幅度大的现象,另一方面尽管央行逐步放松了存贷比考核限制,但存款仍是商业银行获取利息的主要根基,随着存款利率差别化,行业间的竞争激烈,存在恶性竞争现象。第二,以投资银行业务、理财业务、电子银行等为代表的中间业务发展迅猛,逐渐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主要焦点。最后,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客户结构仍未改变,仍以大中型企业客户为主,缺乏对中小型企业的投资。
(二)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我国的商业银行获利渠道不足,营业来源单一,过分依赖传统的贷款业务,中间业务盈利能力不足,非利息收入占比重较低。第二,商业银行的投放对象以制造业、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为主,贷款投向行业高度集中,投资风险高。第三,家庭投资理财观念提高,理财产品逐渐被更多人接受,但我国的理财产品种类较少、缺乏创新、缺乏核心竞争力,产品有时不能与市场客户需要匹配。
二、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
(一)冲击商业银行传统业务
存贷款利差收入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来源,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可以在央行制定的基础利率上根据自身情况决定银行利率。银行利率自主决定会加剧商业银行间的竞争、缩小存贷利差、压缩企业盈利空间。第二,融资渠道趋于多元化,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银行金融机构等发展迅速,企业及个人对商业银行传统的贷款业务的依赖性降低,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受到冲击。
(二)促进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
我国金融业同质化严重,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剧了商业银行间的竞争,同时也提高了商业银行创新的积极性。各商业银行要想实现稳定发展就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商业银行为了改变营业种类、营业来源单一的现状,必须重点发展中间业务及表外业务,减少对贷款业务的依赖,同时,创新理财产品,开拓银行盈利来源。
三、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对策
(一)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及表外业务
第一,商业银行需借鉴国外经验,进一步波分析金融市场,调查客户群需求,以研发技术含量高的中间业务,深入发展财富管理、理财业务等具有新型盈利能力的业务。科学地组合金融产品,丰富商业银行收入来源。第二,拓展新型金融工具,创新还款方式、担保方式、服务手段,引进企业财务咨询顾问、投资银行等业务,创新金融产品。第三,创新服务方式,为客户提供更加贴近生活、方便、快捷的服务,满足客户日常需求。
(二)优化信贷投向结构
首先,支持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以优化信贷投向结构,提升盈利空间,分散投资风险。其次,增设服务于中小微企业的特色支行,专门服务于中小微企业发展,针对不同领域的中小微企业设计不同的金融产品、服务,在解决中小微企业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的同时,提高营业收入。
(三)利用网络平台,发展网络化服务
商业银行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利用互联网,设立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线上金融服务。例如,可以为电子商务领域内的客户提供资金托管、贷款融资、支付结算等专业性较强的金融服务。发展电商金融不仅可以满足更多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还可以降低商业银行的运行成本,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四)深化政企和战略伙伴间的合作
商业银行与政企和合作伙伴间的合作可以更好的整合客户资源,提升金融服务质量,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例如北京银行与广电局和文化局建立的战略合作关系保障了文化企业健康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银行的经济效益,提高了银行的软实力。
四、总结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商业银行传统的业务模式在改革中受到冲击,但改革也为商业银行的创新注入了活力,为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提供了契机。本文介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现状,并就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影响提出了如下策略: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及表外业务、优化信贷投向结构、利用网络平台,发展网络化服务、深化政企和战略伙伴间的合作。希望可以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提供建议。
物流金融(Logistics Finance)是指在面向物流业的运营过程,通过应用和开发各种金融产品,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的运动。本文主要通过研究我国银行的物流金融发展现状,结合当前环境和物流金融发展的趋势,对我国银行物流金融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一、我国银行物流金融发展的现状
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物流金融已成为物流企业新的利润来源,也成为我国银行拓宽贷款规模、降低信贷风险的新途径。现在我国银行物流金融的情况可以细分以下几方面描述:
1.运营模式。我国银行开展的物流金融主要有三种模式:模式、担保模式、自营模式。模式下多用于物流不发达地区,风险主要由银行承担,从中银行也获得了高收益;担保模式则多用于物流较发达地区,相对于模式,风险由物流企业较大承担,银行相应风险较低,收益也较低;而物流企业的自营模式是在物流企业拥有自己完整成熟的管理模式、管理经验情况下产生的,物流企业更有能力承担风险,银行在其中的风险和收益是三种模式下相对最低的。
2.业务类型。现在我国银行的业务有资产和资本等,资产包括替代采购、信用证担保等,资本包括一些仓单和结算等。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物流金融高级模式还没有,现有多是传统的质押监管等业务,虽然在原有的贸易融资以及代收垫付等基础上不断推出一些新的物流金融产品,还是在层次上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
3.业务管理。我国银行起步较晚,在管理上,不够规范,没有在标准化、统一化上达到要求,与发达国家银行物流金融的管理有着很大的差距。未来要注重充分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和模式,合理运用在我国银行自身的物流金融管理上。
二、我国银行物流金融出现的问题
通过了解我国银行物流金融发展的现状,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物流企业的发展落后。物流企业的发展滞后,严重影响了我国银行物流金融的发展。由于整个物流行业在我国的起步比较晚,物流企业的整体规模和经营管理赶不上现在经济发展的需要。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在商业、物资储运、运输等方面出现了物流服务行业,但仍未在工商企业中彻底普及,物流企业提供的数量和质量也都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现在国内的物流企业有规模小,服务单一,缺乏专业的物流人才,企业管理不够,现代化程度不够等等问题。
2.缺乏专业的人才。一个行业的蓬勃发展,依托于大批的专业人才。我国银行和发达国家相比,在精通物流和金融,以及法律和拥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储备上差距很大。不仅是缺少精通物流金融的人才,就是懂金融知识的高级专业人才都很少。未来拥有大量熟悉精通金融和物流的人才将是我国银行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关键。
3.体制不健全。除了物流企业的落后、人才的匮乏,我国银行业开展物流金融的体制也存在问题。我国银行由于开展物流金融服务的时间尚短,还没有相对科学的规范,没有统一的标准可以依据。银行没有专门的物流金融操作规范,也难以与物流企业在信息化上进行沟通,在监管跟踪上也存在问题,难以保证业务实施中的风险处理。除了银行方面的体制不足,我国银行外部环境也不足以保证银行实施物流金融的利益,大体表现在我国相关法律依据构建不足。我国现有的一些法律法规还不适合物流金融的开展,而且在处理业务纠纷的过程中执行效率低,成本高,不能保证银行的应得收益。
三、物流金融发展趋势和相应对策
我国银行的物流金融业务仍是初步的开展,今后的趋势分以下几点:流程上由静态质押向动态质押监管过渡;客户也从目前的流通型贸易商向生产型的客户发展;参与者增加,从第三方现货质押向第四方买房信贷发展,形成银行、监管方、贸易商、供应商的合作模式;实施中从原来的单一环节向供应链全过程监管发展。针对我国银行物流金融当前的状况和出现的问题,结合物流金融未来的发展趋势,除了政府完善法律法规和物流企业资源整合的外部因素,对我国银行提出以下几点要求:
1.培养物流金融的专业人才。对银行从事物流金融服务的人员,不仅要加强金融知识培训,更要注重传授先进的物流知识和管理经验。在银行内部多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普及国内外最新最先进的物流金融知识和管理经验,为我国银行物流金融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2.加强银行物流金融管理。加强银行物流金融方面的管理,有助于顺利开展物流金融服务,减少银行面临的风险,保证银行的收益。可以通过开展统一授信来提高银行对质押贷款的监控能力,优化环节降低风险提高效率,以及减少银行内部人员的失误并严防作弊行为,保证服务过程的准确等方面加强银行的物流金融管理。
3.注重风险的防范。银行开展物流金融服务,风险来源于服务产品的风险和物流企业带来的风险。必须通过银行科学的管理程序在质押品的来源和品质以及质押品的种类上加以谨慎,在仓单和提货单的管理上加以注意。一些中小的物流企业由于自身实力不足,管理不够也容易给合作中带来额外的风险,另外也要尽量避免同行业间的恶性竞争带来的风险。
四、总结
我们可以看到我国银行物流金融服务目前所取得的成就和进步,未来我国银行应该注重服务内容的细化、业务模式的多元化以及完善信用体系,不断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更好地开展物流金融服务,规避风险创造更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1]张墨晗.我国企业物流金融研究[J].财经研究,2010,(2).
银行作为一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担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其能否稳健运行关系该国的经济、政治的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因此,银行监管受到了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的普遍重视。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纷纷根据本国银行业运行的实际情况对本国范围内的银行实行严格的监管。这里当然也包括该国境内的外资银行。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金融市场的界限越见模糊,外资银行大量存在于各国金融领域,它的高速发展给该国经济稳定和金融安全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各国不得不加强对它的监管置于重要位置。但截至目前,理论界尚未形成完备的外资银行监管理论体系。各国的外资银行监管实践仍依靠原有监管理论体系的指导。对此,作者认为,外资银行本是银行,对其监管的区别主要来自各国实际情况的不同,而监管理论对它是完全适用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中国尚属发展中国家,对发展迅速、影响日益扩大的外资银行实行审慎的监管,能维护国家经济稳定,保证国家金融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一)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截至2007年10月,我国已有外资独资银行20家;中外合资银行3家;另有72家外国银行设立了130家分行,191家外国银行设立了241家代表处。截至2007年底,我国共批准汇丰、渣打、花旗等21家外资银行将在华分行改制为法人银行。(注:法人银行在业务范围、税收等方面享有优惠。外资银行随时可转为法人银行。)外资银行在我国发展十分迅速,现已具有相当规模。
(二)外资银行的发展特点
1.外资银行经营范围、业务范围不断扩大。2006年12月11日,我国对外资银行实行全面的国民待遇,外资银行不再受到行业和地域限制。外资银行发展进入加速阶段。依托成熟的市场营销策略,外资银行经营范围和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力逐步加强。
2.外资银行资产质量、盈利能力逐年提高。随着外资银行逐步熟悉我国市场规则,其经营状况日趋稳定,市场份额逐步恢复,盈利能力稳步提高,资产总额持续增加,仅2002年至2004年就从3330.5亿元增至5159.95亿元,占我国银行业资产的1.8%。
3.参股中资银行速度加快。在《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的指引下,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速度不断加快。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一是出于对长期经营战略的思考;二是希望借中资银行不受政策限制和网点设置完善之利,绕开各类限制,快速进入零售市场。如花旗银行和浦发行联手推出的花旗参与管理和技术合作的双币种信用卡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三、我国外资银行监管中的问题
(一)监管法规不健全
监管的有效性依赖于监管的法制化,而我国的金融立法严重滞后。引进外资银行已近20年,却无一部约束外资银行的专门法律。这使外资银行有机会利用法律漏洞规避监管,严重影响了对外资银行的监管效力。200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和《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弥补了这些漏洞,但相关法规的健全工作远未完成。
(二)监管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外资银行监管还停留在传统“经验式”管理阶段。主要实行报送稽核。监管部门对各外资银行报送的报表、材料进行全面分析,以确认其经营的合规性。而对于外资银行运营的风险性监管上处于空白状态。
(三)监管资源严重不足
由于外资银行的开放性比较强,对其的监管需要高质量的资源。目前,我国外资银行的监管在资源方面相对缺乏。包括监管人员、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不足。在监管人员方面,表现为量不足、质不高。尚未建立完善的认证制度和后续教育系统。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缺乏灵敏、准确、高效的监管信息系统。在监管信息流程上,表现为低效率性。金融监管当局与相关机构缺乏信息交流。
(四)缺乏与外资银行母国监管者的合作
当今世界金融体系间的跨国联系不断加大,仅在某一国范围内考察金融监管问题已不能满足金融监管的需要。政府和金融监管当局要加强与各外资银行母国监管者的合作,以协调监管措施,降低共同面临风险。而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再这一方面尚处于十分被动的境地。
四、对改进我国外资银行监管的建议
(一)健全监管法制
要加强外资银行监管,我国就必须结合本国实际,参照国际公认的准则(如巴塞尔协议),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监管法律,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外资银行法。从法制角度,规范外资银行的行为,授予监管机构足够的权利,为监管工作提供基础条件。
(二)多元化监管方法和手段
当前我国对外资银行监管的手段单一,落后,主要是现场与非现场监管,而且两者缺乏衔接。因此,必须使监管手段多元化,由行政监管手段向经济性、法律性监管手段转变,充分实施现场与非现场监管、外部审计、审慎监管会议、三方会议等多样化监管手段。
(三)健全风险监管体系
目前我国对外资银行的监管多停留在合规性监管层面,而忽视了风险性监管。我国应根据巴塞尔协议的有关标准,制定严格、周密的风险监管体系,将外资银行的经营风险纳入监管,保证全面、客观、合理的实施监管。
(四)建立监管人才培养和认证机制
加强我国外资银行监管要依赖大量专门人才,监管当局应主导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和认证体系。可邀请高校等研究机构参与其中,确保培养认证机制的专业性。
(五)加强信息交流,与各国监管机构坚强合作
为了应对各国金融体系相互联系不断加强的现状,我国监管当局应主动同各国监管机构建立长期、高效的信息交流和合作机制。以协调各国监管手段,降低共同面临的风险。
参考文献:
[1]程芳,李仲明.银行业全面开放下外资银行的监管问题[J].甘肃金融,2007,(6).
[2]耿明英.对在华外资银行不同商业存在形式下的监管探讨[J].武汉金融,2008,(4).
[3]邓静.如何加强对外资银行的监管[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6,(10).
[4]杰姆斯·巴茨,丹尼尔·诺勒,张坤.外资银行的准入与监管:承诺与实践[J].银行家,2008,(5).
【关键词】外资银行 银行监管 对策
一、对外资银行实施监管的意义
银行监管,是经济金融监管的一个分支,是由中央银行、银行监督委员会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有关机构,代表社会公众对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实施监督管理的行为。
银行作为一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担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其能否稳健运行关系该国的经济、政治的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因此,银行监管受到了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的普遍重视。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纷纷根据本国银行业运行的实际情况对本国范围内的银行实行严格的监管。这里当然也包括该国境内的外资银行。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金融市场的界限越见模糊,外资银行大量存在于各国金融领域,它的高速发展给该国经济稳定和金融安全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各国不得不加强对它的监管置于重要位置。但截至目前,理论界尚未形成完备的外资银行监管理论体系。各国的外资银行监管实践仍依靠原有监管理论体系的指导。对此,作者认为,外资银行本是银行,对其监管的区别主要来自各国实际情况的不同,而监管理论对它是完全适用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中国尚属发展中国家,对发展迅速、影响日益扩大的外资银行实行审慎的监管,能维护国家经济稳定,保证国家金融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一)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截至2007年10月,我国已有外资独资银行20家;中外合资银行3家;另有72家外国银行设立了130家分行,191家外国银行设立了241家代表处。截至2007年底,我国共批准汇丰、渣打、花旗等21家外资银行将在华分行改制为法人银行。(注:法人银行在业务范围、税收等方面享有优惠。外资银行随时可转为法人银行。)外资银行在我国发展十分迅速,现已具有相当规模。
(二)外资银行的发展特点
1.外资银行经营范围、业务范围不断扩大。2006年12月11日,我国对外资银行实行全面的国民待遇,外资银行不再受到行业和地域限制。外资银行发展进入加速阶段。依托成熟的市场营销策略,外资银行经营范围和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力逐步加强。
2.外资银行资产质量、盈利能力逐年提高。随着外资银行逐步熟悉我国市场规则,其经营状况日趋稳定,市场份额逐步恢复,盈利能力稳步提高,资产总额持续增加,仅2002年至2004年就从3330.5亿元增至5159.95亿元,占我国银行业资产的1.8%。
3.参股中资银行速度加快。在《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的指引下,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速度不断加快。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一是出于对长期经营战略的思考;二是希望借中资银行不受政策限制和网点设置完善之利,绕开各类限制,快速进入零售市场。如花旗银行和浦发行联手推出的花旗参与管理和技术合作的双币种信用卡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论文出处(作者):
三、我国外资银行监管中的问题
(一)监管法规不健全
监管的有效性依赖于监管的法制化,而我国的金融立法严重滞后。引进外资银行已近20年,却无一部约束外资银行的专门法律。这使外资银行有机会利用法律漏洞规避监管,严重影响了对外资银行的监管效力。200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和《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弥补了这些漏洞,但相关法规的健全工作远未完成。
(二)监管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外资银行监管还停留在传统“经验式”管理阶段。主要实行报送稽核。监管部门对各外资银行报送的报表、材料进行全面分析,以确认其经营的合规性。而对于外资银行运营的风险性监管上处于空白状态。
(三)监管资源严重不足
由于外资银行的开放性比较强,对其的监管需要高质量的资源。目前,我国外资银行的监管在资源方面相对缺乏。包括监管人员、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不足。在监管人员方面,表现为量不足、质不高。尚未建立完善的认证制度和后续教育系统。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缺乏灵敏、准确、高效的监管信息系统。在监管信息流程上,表现为低效率性。金融监管当局与相关机构缺乏信息交流。
(四)缺乏与外资银行母国监管者的合作
当今世界金融体系间的跨国联系不断加大,仅在某一国范围内考察金融监管问题已不能满足金融监管的需要。政府和金融监管当局要加强与各外资银行母国监管者的合作,以协调监管措施,降低共同面临风险。而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再这一方面尚处于十分被动的境地。
四、对改进我国外资银行监管的建议
(一)健全监管法制
要加强外资银行监管,我国就必须结合本国实际,参照国际公认的准则(如巴塞尔协议),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监管法律,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外资银行法。从法制角度,规范外资银行的行为,授予监管机构足够的权利,为监管工作提供基础条件。
(二)多元化监管方法和手段
当前我国对外资银行监管的手段单一,落后,主要是现场与非现场监管,而且两者缺乏衔接。因此,必须使监管手段多元化,由行政监管手段向经济性、法律性监管手段转变,充分实施现场与非现场监管、外部审计、审慎监管会议、三方会议等多样化监管手段。
(三)健全风险监管体系
目前我国对外资银行的监管多停留在合规性监管层面,而忽视了风险性监管。我国应根据巴塞尔协议的有关标准,制定严格、周密的风险监管体系,将外资银行的经营风险纳入监管,保证全面、客观、合理的实施监管。
(四)建立监管人才培养和认证机制
加强我国外资银行监管要依赖大量专门人才,监管当局应主导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和认证体系。可邀请高校等研究机构参与其中,确保培养认证机制的专业性。
(五)加强信息交流,与各国监管机构坚强合作
为了应对各国金融体系相互联系不断加强的现状,我国监管当局应主动同各国监管机构建立长期、高效的信息交流和合作机制。以协调各国监管手段,降低共同面临的风险。
参考文献
[1]程芳,李仲明.银行业全面开放下外资银行的监管问题[J].甘肃金融,2007,(6).
[2]耿明英.对在华外资银行不同商业存在形式下的监管探讨[J].武汉金融,2008,(4).
一、对外资银行实施监管的意义
银行监管,是经济金融监管的一个分支,是由中央银行、银行监督委员会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有关机构,代表社会公众对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实施监督管理的行为。
银行作为一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担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其能否稳健运行关系该国的经济、政治的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因此,银行监管受到了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的普遍重视。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纷纷根据本国银行业运行的实际情况对本国范围内的银行实行严格的监管。这里当然也包括该国境内的外资银行。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金融市场的界限越见模糊,外资银行大量存在于各国金融领域,它的高速发展给该国经济稳定和金融安全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各国不得不加强对它的监管置于重要位置。但截至目前,理论界尚未形成完备的外资银行监管理论体系。各国的外资银行监管实践仍依靠原有监管理论体系的指导。对此,作者认为,外资银行本是银行,对其监管的区别主要来自各国实际情况的不同,而监管理论对它是完全适用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中国尚属发展中国家,对发展迅速、影响日益扩大的外资银行实行审慎的监管,能维护国家经济稳定,保证国家金融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一)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截至2007年10月,我国已有外资独资银行20家;中外合资银行3家;另有72家外国银行设立了130家分行,191家外国银行设立了241家代表处。截至2007年底,我国共批准汇丰、渣打、花旗等21家外资银行将在华分行改制为法人银行。(注:法人银行在业务范围、税收等方面享有优惠。外资银行随时可转为法人银行。)外资银行在我国发展十分迅速,现已具有相当规模。
(二)外资银行的发展特点
1.外资银行经营范围、业务范围不断扩大。2006年12月11日,我国对外资银行实行全面的国民待遇,外资银行不再受到行业和地域限制。外资银行发展进入加速阶段。依托成熟的市场营销策略,外资银行经营范围和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力逐步加强。
2.外资银行资产质量、盈利能力逐年提高。随着外资银行逐步熟悉我国市场规则,其经营状况日趋稳定,市场份额逐步恢复,盈利能力稳步提高,资产总额持续增加,仅2002年至2004年就从3330.5亿元增至5159.95亿元,占我国银行业资产的1.8%。
3.参股中资银行速度加快。在《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的指引下,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速度不断加快。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一是出于对长期经营战略的思考;二是希望借中资银行不受政策限制和网点设置完善之利,绕开各类限制,快速进入零售市场。如花旗银行和浦发行联手推出的花旗参与管理和技术合作的双币种信用卡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论文出处(作者):
三、我国外资银行监管中的问题
(一)监管法规不健全
监管的有效性依赖于监管的法制化,而我国的金融立法严重滞后。引进外资银行已近20年,却无一部约束外资银行的专门法律。这使外资银行有机会利用法律漏洞规避监管,严重影响了对外资银行的监管效力。200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和《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弥补了这些漏洞,但相关法规的健全工作远未完成。
(二)监管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外资银行监管还停留在传统“经验式”管理阶段。主要实行报送稽核。监管部门对各外资银行报送的报表、材料进行全面分析,以确认其经营的合规性。而对于外资银行运营的风险性监管上处于空白状态。
(三)监管资源严重不足
&n
bsp; 由于外资银行的开放性比较强,对其的监管需要高质量的资源。目前,我国外资银行的监管在资源方面相对缺乏。包括监管人员、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不足。在监管人员方面,表现为量不足、质不高。尚未建立完善的认证制度和后续教育系统。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缺乏灵敏、准确、高效的监管信息系统。在监管信息流程上,表现为低效率性。金融监管当局与相关机构缺乏信息交流。
(四)缺乏与外资银行母国监管者的合作
当今世界金融体系间的跨国联系不断加大,仅在某一国范围内考察金融监管问题已不能满足金融监管的需要。政府和金融监管当局要加强与各外资银行母国监管者的合作,以协调监管措施,降低共同面临风险。而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再这一方面尚处于十分被动的境地。
四、对改进我国外资银行监管的建议
(一)健全监管法制
要加强外资银行监管,我国就必须结合本国实际,参照国际公认的准则(如巴塞尔协议),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监管法律,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外资银行法。从法制角度,规范外资银行的行为,授予监管机构足够的权利,为监管工作提供基础条件。
(二)多元化监管方法和手段
当前我国对外资银行监管的手段单一,落后,主要是现场与非现场监管,而且两者缺乏衔接。因此,必须使监管手段多元化,由行政监管手段向经济性、法律性监管手段转变,充分实施现场与非现场监管、外部审计、审慎监管会议、三方会议等多样化监管手段。
(三)健全风险监管体系
目前我国对外资银行的监管多停留在合规性监管层面,而忽视了风险性监管。我国应根据巴塞尔协议的有关标准,制定严格、周密的风险监管体系,将外资银行的经营风险纳入监管,保证全面、客观、合理的实施监管。
(四)建立监管人才培养和认证机制
加强我国外资银行监管要依赖大量专门人才,监管当局应主导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和认证体系。可邀请高校等研究机构参与其中,确保培养认证机制的专业性。
(五)加强信息交流,与各国监管机构坚强合作
为了应对各国金融体系相互联系不断加强的现状,我国监管当局应主动同各国监管机构建立长期、高效的信息交流和合作机制。以协调各国监管手段,降低共同面临的风险。
参考文献:
[1]程芳,李仲明.银行业全面开放下外资银行的监管问题[j].甘肃金融,2007,(6).
[2]耿明英.对在华外资银行不同商业存在形式下的监管探讨[j].武汉金融,2008,(4).
[3]邓静.如何加强对外资银行的监管[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