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专业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4-21 03:28:3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语文教育专业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语文教育专业论文

篇1

2应对策略

2.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国著名的教育专家庞维国曾说过:“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由此可见,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信息的输入、存储和输出的过程,它必定是学生主动参与,外化和内化相结合的过程。高职高专学生学习情绪化较强,对理论强的课程兴趣往往不大,长期以来,古代文学课堂上老师滔滔不绝,学生埋头笔记,从思想内容到艺术特点,从文学史到作品选的教学模式,在今天的高专的课堂上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教学的组织过程当中,拉近古代文学课程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增强教学的生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中“想学”的环节。古代文学在语文教育专业的全部课程中由于时间久远,文字障碍多、识记信息量大,一直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感到困难较多的课程。因此在课程开设之前,帮助学生正视困难、树立学习的信心、兴趣是尤为重要的。以《诗经》的学习为例,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两种办法:一是带学生走进《诗经》的时代,在课余时间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了解周代的政治、历史、文化的相关知识,利用晚自习的时间进行交流、分享;二是让《诗经》走进我们的时代。大学阶段,正是学生情窦初开的年纪,我们可以从《诗经》中的婚恋诗的学习入手,拉近学生与古代文学课程的距离,共同体会爱情追寻过程中的甜蜜与苦闷。有了感同身受的理解,学生会认识到抛开文字的障碍,古代文学中这些经典作品其实距离我们很近。在古代文学的学习过程中,经典作品的背诵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往往也是让学生们头痛不已的事情。在这个环节中,强迫性的记忆往往会让学生们丧失学习的兴趣。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搜集经典作品的诵读音频,亦可将同学们中优秀的诵读上传至网络,在闲散时间,利用电脑、手机、MP3等电子设备,反复聆听,并可定期开展诗歌朗诵比赛。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诵读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文学习的热情,达到熟记的目的,同时又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提升了自信。

2.2利用多媒体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生理学研究表明,视觉接受信号的能力要优于听觉。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视觉与听觉结合在一起已成为现代课堂教学中教师们的共识。在古代文学课程中运用多媒体,一是可以补充大量的文字材料,扩大知识容量,节约板书时间,缓解课时压力;二是通过图片、音乐、视频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枯燥的讲授变得更加直观、有趣。例如,在讲庄子寓言时,可以将寓言做成动画、漫画;讲唐代文学时,展示唐代的版图、壁画、书法、绘画等来说明其在政治、文化方面的先进与发达;在讲授《春江花月夜》、《红楼梦》等作品的时候播放相关音乐作品,既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情感、意境的理解,又活跃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多样的文化情趣。当然,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的辅手段,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在使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适度的原则,不可喧宾夺主。此外,还可以通过网络打造“多媒体教学资源库”,搜集网络精品教学资源,如名家名作诵读、《百家讲坛》、爱课程网站中古代文学相关讲座,建立网络课堂,使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把课堂学习延伸的课外。

2.3“散点透视教学法”在古代文学课堂上的应用

近年来,由于课时不断压缩,很多篇幅较长作品没有时间仔细研读,只能进行片断解读,点到即止。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精华内容,成了每一位高专古代文学专业课程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采用“散点透视教学法”来解决这一难题,即“定点定位,以点带面”。定点定位,指教着确定所讲授的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的历时发展和共时结构中的位置,并能根据这位置来确定讲授的重点难点,“点”和“位”的选择,都必需具有代表意义和典型性的。通过对“点”、“位”的讲授,带起了对那个时代、那段历史、那类人物的思考与发现。例如在《诗经》中通过选讲《卫风•氓》,使学生认识到古代社会女性在恋爱婚姻问题上的受迫害与不自主,并使之对《诗经》、汉乐府中的弃妇诗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在教学中,要用联系的观点来加以讲授,既要联系到时代、环境等外部因素,又注重作品在内容、风格、手法的纵向的因袭沿革、推陈出新。这样可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又可辨析异同、把握规律、挖掘深隐、体味好处。

篇2

(一)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的内涵和外延

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内涵和外延,《普通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向我们传递了五个核心信息:第一,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是“祖国语文”,而不是其他的;第二,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具体地说就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第三,这些能力是“实际需要”的能力,而不是高级能力;第四,学生要获得的语文素养是“基本”的,而不是高层次、全方位的;第五,学生的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是“逐步形成”的,而不可能在某一阶段完全形成。

在短短的六年中,中学语文教学只能教给学生听说读写的最基本方法,使他们在进入大学或走上社会的几年里能运用这些方法,较好地学得他们以后赖以生存的知识和技能,并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掌握这些最基本的方法,为以后漫长的学习、工作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服务。

(二)研究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的现状

1.研究语文教学改革试验和语文教育研究学派

全国比较有影响的语文教学改革试验项目很多。有“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和“三主四式”教改试验,“卡片教学”和“初中语文能力过关”教改试验,“初中语文能力过关即管用”教改试验,“六课型教学法”和“培养自学能力”教改试验,“点拨”教改试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习惯”教改试验,“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教改试验,“课堂教学模式”教改试验,“反刍式单元教学”教改试验,“导学式”教改试验,“课内外衔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教改试验等。

全国已形成了众多的“语文教育研究学派”。有以“求实、创新、去弊、兼容”为其特色核心的福建学派。有以追求“新锐”“专业”“沟通理论与实践”“植根于社会文化背景”的浙江学派。有在语文教育史研究、语文教材研究、语文美育研究、语文教学艺术研究、语文教学改革实验实证研究等方面都走在全国前列的江苏学派。有“学术气氛活跃,学术主张纷呈,注重学理建构;推陈出新,标新立异,彰显海纳百川、开拓创新的学术气派”的上海学派。有“开创了语文教育文化学、语文教学解释学、语文教学本体论、语文教学智慧论、语文阅读活动论、语文阅读体验论等理论新模式”的山东学派。有以“立足湖南、服务民众,开创湖南语文教育的致用学风;博采众长,融汇百家,建立湖南语文教育的开放机制;改善条件,营造气氛,建设富有活力的语文教育环境;求异创新,与时俱进,走湖南语文教育的科学之路”为理念的湖南学派。有以构建“语文学”为突破口,同时又直指语文教学实践,一方面彰显出浓厚的学理气息,另一方面也凸显了力图切实解决语文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求实”风格的北京学派……

2.研究目前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及其治理的办法

对教学研究重要意义的认识,目前主要存在四种问题:“教育规律取消论”,认为有一定知识水平就能教好学生;“远水不解近渴论”,认为教研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不能让眼前的学生得高分;“教研神秘论”,认为教研是专家学者的事,故而强调条件不够,工作繁忙,存在畏难情绪;“实用至上论”,只看现实教学常规,墨守过时落后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与教学研究方面,目前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是:教学活动程式化,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薄弱,应试教育的影响严重,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不尽如人意;教学研究还未形成特色,教研形式还比较单调,教研力量还比较分散,教研课题的设置还未形成完备的体系等。

针对上述问题,必须研究“综合治理”的有效办法。

(1)树立现代化、科学化的语文教育观,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2)明确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审美能力和思想道德情操。(3)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教学活动。(4)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得到最大的收获。(5)把语文教学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做到课内外有机衔接。(6)以品味和运用语言为教学重点,注重语言训练和语文训练,加强思维训练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训练。(7)教法与学法结合,课型多样化。(8)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

(三)研究写作教育教学研究论文的规律

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有知识型、经验型、研讨型、评述型和学术型五种类型。

写作知识型论文,着重介绍、阐明、分析以及矫正语文教学中的某些知识,或对教材体系及其内在联系进行研究而后得出的结果。写作经验型论文,注重介绍在获取教育教学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所总结出来的理性认识,把那些收获最大认识最深做法最有效的东西条理化,并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加以阐述。写作研讨型论文,主要针对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出解决的意见、方案和措施。写作评述型论文,立足于对教育教学领域里在一定时限里的活动、情况、现象、论争和做法等问题进行专项评述或分析。写作学术型论文,重点论述系统研究教育教学领域的理论问题,表达科研成果和阐述学术观点。

二.在善于“述而且作”中推进“三化”

善于“述”且能“作”,这是对教师素质及其专业化发展的一个较高要求。所谓“述”就是教学,就是口头表达。所谓“作”,含义是多方面的,本文在此讨论的只是写作教研文章的“作”。

这里的“作”与“述”,是相互促进的。经常写,容易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长处与缺陷;经常写,能更积极主动地吸纳别人的最新教研成果;经常写,能对各种纷繁的教育教学现象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这里所说的“三化”,是指教师在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把实践知识理论化,把理论知识实践化,把日常工作问题化。

怎样才能做到在善于“述而且作”中推进“三化”呢?

(一)留心观察仔细分析

留心观察仔细分析的过程,是一个把实践知识理论化的过程。

学生课堂作文,常有不爱写老师给定的题目而自己命题,且自命题大都季节性很强,常常是“新学期的打算”“假期见闻”“纪念五·一”“庆祝五·四”“国庆颂歌”“元旦献辞”之类的。究其原因,与八股式、程式化的教学有着直接关系。教师一方面要积极想办法纠正过去不当的教学模式给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一方面又可积极构思“作”,或谈论教改,或针砭时弊,或总结所得。

虚情假意,无病;言辞偏激,牢骚满腹;盲目求新,不近人情;格调低沉,消极颓丧:这是个别学生作文中常见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研究切实有效的纠正方法。经过实践证明其方法确实有效,便可将其述诸文字。

(二)认真阅读勤于思考

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会经常阅读一些有关素质教育的文章。在阅读过程中,假若发现谈得最多的是教学方式教学手段问题,便可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如素质教育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素质的高低,素质教育的关键不仅在于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而更在于教师自身的素质,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做人,其本质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那么,怎样才能教会学生做人塑造他们的健全人格?运用哪些教育原则才有效?如热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统一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统一原则,言行一致知行统一原则等。这些原则,是单项应用还是综合应用?是阶段性应用还是贯穿于教育教学始终?

认真阅读并勤于思考且精心实践,“作”出的文章才会有见地,才会有理论知识实践化、实践知识理论化的特点,才不会去“云”人之所“云”。

(三)努力实践及时总结

一个班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他们的家境、经历、条件、性格、认识水平、知识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有甲乙两组学生,甲组来自城镇,乙组来自农村。面对老师的提问,两组学生的反应有明显不同。甲组积极思考,主动回答,并希望多有这样的机会。而乙组则不然,他们有的会竭力避开老师点名时的视线,有的甚至视被提问为受到惩罚,有的带着明显的抵触情绪对付老师提问,要么一言不发,要么就是简单地“答不出”“不知道”了事。这些学生,或许是他们以往缺乏锻炼,过于紧张,或许是他们思考还不到位,确实答不出来,或许是他们误解了老师的善意……

教师“作”时可以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谈如何因人施教因材施教问题,谈课堂提问的技巧问题,谈教师学生的相互理解问题……通过对具体工作问题化的精心研究与实践,教学会明显好转。这样,“作”起来也就更有话可说了。

三.需要有淡泊名利耐得住寂寞的精神

在权钱都有极大诱惑力的今天,能安下心来“述”,已实属不易,能静下心来“作”,就更难能可贵了。潜心于教师专业化发展,要达到在善于“述而且作”中推进“三化”的境界,非淡泊名利耐得寂寞不可。

篇3

具备扎实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和必备的相关学科基础知识,是新课改对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最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还需要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在实践教学中形成的与语文学科相关的教育理念、职业理想、专业能力和完善人格等多方面的综合素养,这也是新课改为实现预期目标对中学语文教师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是,在当前的中学语文教育中,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令人堪n,尤其是县级非重点中学、乡村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更是参差不齐,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新课改的实施。

一、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存在的问题

为了深入调查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本课题组做了一次针对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平顶山市八中、平顶山市九中、叶县叶公中学等9所初级中学和叶县一高、鲁山一高、平顶山市二中、襄县一高等4所高级中学的语文教师125人,其中初中78人,高中47人。调查内容涉及中学语文教师教育观念、职业理想、所读教育论著论文、语文教学研究、最新教学技术手段应用情况等31项,共回收有效问卷118份。对有效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后不难发现,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缺乏职业理想与职业热情。问卷调查中不难发现,75%的中学语文教师缺乏职业理想与职业热情,究其原因在于这一群体感觉工作压力较大。压力主要来自于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长时间的超负荷运转以及各种名目繁复的评估、考核、总结使得中学语文教师耗掉不少的体力精力疲于应付,并逐渐产生一种职业疲惫感;而家长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期望和对教师的评价以及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的道德绑架带来的精神与心理压力都令他们缺乏职业的幸福感。长期的压力积累得不到释放,进而产生了职业倦怠,使得教师这一职业沦为谋生的工具,哪里还有职业理想与职业热情?怎么会努力完成好教书育人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缺乏职业理想和职业热情是教育事业的最大威胁。段落修改

二是教育观念滞后,角色难以转换。调查问卷显示,68%的语文教师教育观念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墨守成规,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依旧按照原来的套路实施课堂教学。对于新出现的教育理念无法接受并且具有抵触情绪,认为这些新的教育理念打破了原有的教育方式,说到底其实是中学语文教师固步自封、宁可守旧不愿革新的思想所致。新课改背景下视阈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来了一个不同于传统教学的大翻转,中学语文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激发学习兴趣,开拓思维创造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完成角色的转换。但是,大部分中学语文教师无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离开满堂灌无所适从,角色转变僵化,使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仅仅停留在理论和概念上而无法实现。

三是知识更新率不高,教学方法呆板,教学技能有待提高。问卷中86%的语文教师每学期没有完整地看完一本与本专业相关的书籍,78%的人近三年没有看完过三本教育方面的论著,67%的人很少关注语文教学的教研论文。而且,问卷调查中“您课堂教学中常采用的教学方法都哪些”的回答中,仅有35%的教师能够写出“导读法”、“自主探究法”等体现新课改精神内涵的教学方法。不难看出,中学语文教师的知识更新率比较低,没能及时把握时代的脉搏,依旧满足于旧的知识体系固步自封,无法与新课改对不断更新的知识体系精神实质的要求接轨。而且教学方法单一不求新变,问卷中同样显示出65%的语文教师对于基本教学技能运用比较薄弱。

四是教学反思能力与科研能力差。调查问卷中,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与科研能力堪忧,经常进行教学反思的教师仅占被调查对象的45%,而发表科研论文的数量与质量更是不容乐观。

二、新课改对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

新课改要求建立一支专业素养较高的教师队伍,以崭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到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去,积极推进新课改的实施。教育部为了推进教师队伍建设,2012年出台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这是国家对各科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它对中学教师在职前教育的培养、入职门槛、入职后的各种职业培训、考核等各方面的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指导性意见。它从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出发,强调中学教师在“职业理解与认知”“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学科教学知识”等14个领域内要达到61个方面的专业素养指标与要求。从本课题组发放的问卷调查来看,绝大部分的中学语文教师持有传统的专业理念故步自封,与新课改相关的新的专业理念缺乏,专业知识结构不健全,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不全面,语文教学的专业能力需要极大的提高,与新课改以及《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对中学语文教师素养的要求相差甚远。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和新时代对语文教师从业标准的逐步提高,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必将是一个历久弥新、持续长久值得关注的话题。

三、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措施

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养成非一日之功,而专业素养的提升更需要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高师院校、中学、教师个人等各个方面、各个层面共同来努力才能达到成效,绝非是中学语文教师个人的行为。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提升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

(一)树立职业理想。中学语文教师要从灵魂深处热爱自己的职业,发自内心的关爱自己的学生,升华专业理念,树立为人民教育事业甘愿奉献的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是中学语文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奋斗希望达到的个人在教育事业方面的职业目标与职业境界,是语文教师献身于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对于每位教师来讲,树立职业理想都具有重要作用和潜在意义。只有树立了自己的职业理想,才有为实现理想而激发的内在动力,才能刻苦努力,为实现职业理想而不断加强自己的专业内涵提升和专业素养提升。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文化的传承者、灵魂的塑造者,要领会到教师这一职业所承担的历史重任,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宁做教育家不做教书匠。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深刻懂得教师职业的伟大和重要意义。段落修改

(二)转变教育观念。思想决定行动。任何一种改革,其先导首先是思想观念的革新,并在新的理念引导下付诸于切实行动。如果没有教育观念的彻底转变,中学语文教师不可能充分理解新课改要求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等新的教育理念,自然不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去迎接新课改。新课改从本质上来讲,是强调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中解脱出来,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也即是说,新课改让学生由传统教学模式中被动地适应教师的“教”向主动的适应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的“学”转变。对教师来讲,要由原来的满堂灌的“教”向“引导”转变,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进行角色的调整与转换。新课改语境下,中学语文教师已经不再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比较全面的知识架构的呈现者、现有知识信息地整理者和传递者,而是比原来的单纯“教”有着更高要求的课堂教学设计者、课程开发者、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组织者,教师的角色由台前的主角转变为幕后的极其重要的配角。知识的更新与爆炸使得教师即便穷毕生精力也无法将其全部“教”给学生,而“引导”学生掌握如何获取知识的思维与方法并自觉养成信息处理的能力,才更为重要,正如前人所讲,“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鱼”。

(三)扎实做好中学语文教师职前教育。中学语文教师的职前教育阶段主要在师范院校,因此要从源头做起,加强师范院校对师范生的培养力度,实行严进严出的原则,对师范生高标准严要求。

从专业素养的视角来看,师范院校对中学语文教师的职前教育与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构建科学合理的语文教师的知识体系,培养师范生的教师意识和职业理想。师范院校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即明确培养目标是为中学输送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课程体系设置上,除了文学类、语言类、写作类、文学理论类、语文教学法等核心专业课程之外,还要设置教育学、心理学、课件制作、等相关课程,使师范生意识到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学科知识,并且将教师意识、专业意识、职业理想和职业教育贯穿与课堂教学的内外。甚至在第二课堂活动中,举办师范生技能大赛、演讲大赛、教学课件制作大赛、三笔字大赛等学科专业竞赛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构建师范生的学科知识体系,树立师范生的教师意识和职业理想。二是树立师范生的师德观念。师范院校教师要以自己的高尚师德、渊博知识、谦逊有礼的行为处事方式和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地熏陶师范生什么是“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明了“师范”的真正含义,帮助他们树立师德观念。三是培养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教育实践环节应该是一个“教育实习――反思――再教育实习”的三个阶段环环相扣的过程。而许多师范类高校只重视第一个阶段教育实习,缺少最为重要的“反思――再教育实习”后两个阶段。缺少教育实习的反思阶段和在教育实习阶段,使得教育实习生对教育实习认识不深,找不到自己在学校学习期间专业知识掌握方面的短板和不足,没有机会有针对性的弥补中学语文教学所缺少的专业知识,不能更好的做到查漏补缺。教育部充分认识到教学实践的重要性,2014年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文件中明确要求师范生到中小学教育实践不少于十八周即一个学期[2]。这一硬性要求目的在于祛除教育实习流于形式的弊端,切实提高师范生的教育实践的质量。

(四)做好入职后的培训与学历提升。入职后,中学语文教师还要不断通过各种形式的“充电”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参加各级各类的课程培训与学历提升是较好的途径。一是加强新任中学语文教师的岗前培训。大力加强新任教师的岗前培训,强化师德意识和教师的行为规范,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有计划有目的的拓展延伸中学语文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面,是新时期提高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教育部通过制定并实施“国培计划”,要求对所有新任教师进行入职前岗前适应性教育培训,“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培训时间不少于120学时” 。这一举措,有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快速提高和角色的转换,更好的胜任中W语文教学工作。二是鼓励语文教师积极参加学历提升。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市提高了中学教师的任职学历标准,通过中学语文教师在职进修语文教育硕士学位、文学硕士学位等提升学历渠道以及招收高学历高层次人才投入到中学语文教育中去,使得中学语文教师队伍专业素养和学历层次得到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中学语文教育的教学、科研整体水平。三是鼓励语文教师积极参加各类短期培训。短期集中培训课程的时间一般很短,形式灵活,可以脱产集中时间学习,也可以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这种培训方式具有较强的可行性,通过培训可以帮助中学语文教师解决在教育和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五)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新课改无论是从知识的广度深度还是知识的时代性来看,都对中学语文教师知识素养提出了新挑战,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充电,树立终身学习意识。诚如孔子所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中学语文教师只有多读书勤于思考,掌握多方面的知识,活跃创新思维,才能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并逐渐适应新课改对中学语文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进而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思想,努力向着学者型教师的标准迈进。新时代的发展不仅要求中学语文教师积极了解我国语文学科领域内最新的学术动态,把握时代脉搏,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语文教学,还要对于其他学科如教育学、心理学、历史、哲学甚至理工科的知识也要有一定的了解。否则,面对某些交叉学科的科普说明文以及与学生沟通中如何把握学生的心理世界等等将无从下手。因此,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的重要性,决定了中学语文教师要树立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此外,中学语文教师还要善于向同行业专家和同事学习。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通过多观摩优秀语文教师的示范课,多阅读语文学科领域内专家学者以及优秀同行的专著、教研论文、教学感悟、教学心得体会等,可以将别人的优秀经验借鉴过来,帮助自己提高专业素养。

(六)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教学反思是中学语文教师对自己日常教学实践活动的深入思考和课堂教学经验的总结。通过教学反思,探索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不断地通过教学积累形成自己独到的教学经验,使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得到将逐步提高。而且,教学反思也是中学语文教师对自身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教学实践的全方位的理性思考和自我诊断,是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的必由之路。而教师的科研能力恰恰就是在教学反思基础之上的提高与升华,没有经常性的教学反思与经验总结,很难有高质量的科研论文。语文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反思和教学心得通过文字形式表现出来,并用文字将这种教学反思加以固化,就是教研活动的开端。教研活动的开始,往往意味着中学语文教师不再单单是个优秀教案的搬运工,而是一个有创新意识、有独到见解的的、善于思考和总结经验的学者型语文教师。因此,教研论文可以看成是教学反思的提高和凝练,是中学语文教师思维活动中由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迈进,也是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必由之路。所以,教学反思可以说是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过程中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显著性标志。

作为应用性极强的基础学科,语文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成为学好数学、历史、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课程的基础条件。因此,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提升,对于新课改的实施和预期目标的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注释:

[1]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印发和的通知》(教师[2012]1号)

[2] 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号)

篇4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具有的教育特色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的职业定位是比较模糊的,它不像建筑工程学、会计学以及医学类专业那样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因此难以与应用型直接相提并论。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的人文类学科,不仅承载展现人文精神风貌的重任,还承载着发扬和提高全民整体语言文化素质的重任。它的主要内容是对中外优秀文化及其遗产的学习与传承,其核心内容是关心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意义与价值,即对人类、国家、民族、集体、个人与自身的一种认知和社会责任。因此,其专业教育的特色在于其培育出的毕业生主要就职于人事的相关工作,对专业生人文素质的培育比较重视;教育非直接体现于应用方面,而是从对社会人文观念及精神文明择取的影响上加以体现;不注重直接创造出的、可以进行计算的经济收益,而是注重对无法以数值计算的社会收益的创造,等等。目前,在社会不断进步以及就业形势逐渐严峻的情况下,教育的实用性逐渐成为教育的追求目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来讲,进行适当变革是很有必要的,在坚持传统的同时,积极与社会需要接轨。

    二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比普修课课程安排,专修课的上课时间明显太少,导致对专业的深度学习出现不足;其次,教育教学方式中存有的问题,实践类课程安排较少,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不强。

    考核体制与考核形式方面的问题。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研究及掌握不足,但是都能够顺利获得相关学分以及通过最终毕业考核,这其实是对专业考核体制与专业考核形式存在缺陷的一种展现。例如:部分试卷考核的只是一些简单的专业概念,等等。同时,试卷决定课程最终成功的观念使得学生们只关心考试的最终结果,而忽略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

    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热爱程度不足的问题。对自身所学专业的认知不足,缺少对优秀文化传承与发扬的光荣感及使命感,同时自身专业素养还有待提升。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可采取的措施

    1专业教学借助实用性理念来指导

篇5

二、体育教育专业理论教学的模式

策略指导。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讲,与普通的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在体育专业的学生中,在神经系统的分布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特比是在灵活性及兴奋性上占据着比较高的比例,而在其他类型中占据的比重则比较低。体育专业的学生在了解自己专业的特点后,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能力,保证自己上升到高一个阶段,在此同时也不要放弃对文化课程的学习,要保证充分的劳逸结合,是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同时进步提高。开拓知识面。学生的知识面窄,统一造成学生在专业知识上的匮乏,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专业知识课程的更新换代较慢,课程种类比较单一。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要做出积极的改进措施,要积极的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引导和互动,能够为学生指出正确的方法和理念。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所有学生的学习过程都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到达教学目标的要求,在教学工作中,要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这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不要将教学的重点单纯的停在理论知识的教育阶段,也要提高对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要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相结合并综合运用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在实践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非常有效果的。

三、加强体育教育专业理论教学的主要途径

(一)创新教育理念

根据目前我国在体育教育中的现状分析,改变目前在体育专业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目前不合理的课程结构,同时改变现在的教育理念。要从整体的课程出发,按照规定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按照大课程的教学理念,将教学工作与多媒体及多种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对学生的教学要注重在主要的知识点的讲解,保证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理解、掌握并在实际中熟练运用。

(二)制定策略引导

制定策略引导主要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性格,制定不同的教学引导策略。在体育专业的学生与其他普通专业的学生相比,一定要保证学生可以有足够的营养摄入,保证学生具有良好的身体状况,这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基本条件及必备因素,所以在这个时候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和生理特点制定合适的强度训练。

(三)实行多媒体教学

在教学工作中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辅导对于目前的教育工作是非常必要的,不但可以很好的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同时还可以在教学工作中更形象的进行教学工作。在体育专业的教学工作中,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工作也是非常必要的,对于体育教学而言,不但要保证教学方法的改进,同时也要保证教学手段的改进,要做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同时也可以多多的鼓励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多从网络中收集相关的资料信息,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

篇6

2.美术专业课程内容与学校美术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缺少对接现在高师美教课程设置普遍由美术教育类课程和美术专业类课程两大模块组成,其中的美术专业类课程内容基本套用美术院校的模式,与当前我国学校美术教育改革发展缺少应有的对接,加上执教美术专业类课程的教师大都是由美院毕业的,他们对中小学美术教育改革了解不多,这使得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形成将美术专业教学与中小学美术教学需要联系起来的学术自觉,这带来了师范生在大学所学的某些美术专业知识在基层学校美术教学中难以施展的困境。

3.最终评价课程缺失了高师美术教育应有的综合评价机制“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课程是高师学生在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最终总结与呈现,因此,我们可以称这些课程为最终评价课程。长期以来,高师的“毕业创作”都是以美术创作作品展览的形式进行,完全照搬美术院校“毕业创作”的做法,这导致高师学生很自然地将自己的毕业创作与美术院校学生的毕业创作相比拼,教师和学生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到毕业创作中,多少影响了高师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的精力投入和对美术教育理论及实践的总结与反思,此外,“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各自侧重在美术专业和美术教育两大块,缺失了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高师美术教育将二者综合评价的机制。

二、高师美术课程设置策略

1.增设美术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突出美术教育专业特点众所周知,一名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基础知识结构应包涵美术教育和美术学科两大体系。美术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是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学院依据国家教育部的发展要求,在原有基础上增设了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各类美术课教学方法研究、微格教学、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与制作、教育见习、第一次美术教育实习、第二次美术教育实习等课程,使美术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占有相当比重,突显出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这些课程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美术教育专业的认识及其教学技能,尤其是学院将美术教育实习由原来实习一次调整为实习两次,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第一次教育实习时间安排在大三上学期,实习时间为三周,均有带队指导教师带领,这样能随时给予学生指导。第二次教育实习安排在大四上学期,实习时间为四周,可让学生自由选择联系实习学校或组成一到二个实习小组,选派实习指导教师带领。前后两次教育实习给学生教学反思和回炉的过程,第一次教育实习返校后,教师针对学生们实习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深入的分析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教学反思,从实践中认识教育理论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从教学理论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理论认识,以便指导其第二次的教学实践;有了第一次教育实习的基础,学生在第二次教育实习中更显从容和自信,教学更规范化,并在教学中有目标性地观察分析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两次实习中感受深刻,在一次次的教学实践中提高了他们的教学技能和专业认同感。合理安排每个学期的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一方面确保学生每一学期至少有一门以上的美术教育理论或教学实践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又将各课程相互串联,形成体系,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比如美术教学论、美术课程标准解读等核心课程被有意识地安排在教育实践课程之前,旨在引导学生掌握美术教育理论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教学理念,以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微格教学、教育实习等实践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各类美术课教学方法研究等课程旨在指导学生在一定教学实践基础上寻找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形成研究教学的思考。同时还可结合举办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说课比赛等活动促进学生的教学评价与反思,使教学更有成效。

2.科学整合美术专业课程内容,彰显美术教育专业特色学院在对中小学一线教学调研中发现,因教学条件、学生兴趣等原因,那些偏难和较复杂的美术学科内容在学校难以展开,如油画人体、石版画等,因此,结合基础学校实际需要,科学整合美术学科课程显得尤为重要。以“双基+创造力培养”来整合美术学科课程的思路是基于中小学“双基”教学的特点提出的,即在大学低年级阶段着重于美术学科基础理论与基础技能的学习,在大学高年级阶段着重于美术表现及创作学习,并采用选修的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美术学科发展方向,在侧重研究某门美术学科的同时,又在相互交流中触类旁通地了解其他画种的表现手法,形成“一专多能”的美术能力。此外,在原本单纯的美术专业课程中整合美术教育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将美术学科与教育专业学习相结合,更能明确美术教育专业的本质,如《艺术考察》通常是带学生们深入乡村写生及收集美术创作素材的课程。经过整合,可将这门课程改革为《艺术考察与中小学教学调研》,教师带学生下乡写生、收集素材等活动之余,带领他们深入到乡村学校进行教学考察,了解地方办学条件和状况,并让学生提交中小学教学调研报告,思考开发利用地方美术教学资源等课题,这种一举两得的教学活动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引导学生在美术学习的同时,思考美术与美术教学的关系,另一方面,创造了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观基层乡村学校,增进其对美术教育的责任感。再如,《民族民间美术》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民族民间文化的同时,让学生形成开发利用民族民间美术资源于学校美术教学的思考,如将该课程改革为《民族民间美术与校本课程开发》会更能明确其课程本质。

3.调整最终评价课程结构,明确美术教育专业本质目前,美术教育专业中有许多重要课程与美术专业课程极为相似,特别是“毕业创作”课程多以学生美术作品展示为主,不能全面体现出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大学四年所学。只有合理调整最终评价课程的组织结构,才能进一步明确这类课程的实质。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学院的美术教育专业“毕业创作”课程改革为“毕业综合展示”。“毕业综合展示”主要侧重于美术教育教学展示和美术学科技能展示两个方面,旨在全面展示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美术教育教学展示方面,包括有教学活动展板、教学实物和多媒体教学实录等形式。教学活动展板是在150cm×90cm的展板上呈现学生的教学实践成果,整个设计制作过程也是学生对教学实践进行整理、反思和总结的过程,指导教师组织学生整理充实教育实习中的教案、教学示范图、学生作品、教学录像、教学现场照片等资料,并有序地将教案、教学示范图、学生作品布置在展板上,这也是对学生设计能力的考验。教学实物展示包括学生教育实习的教案、示范图等,还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的执教录像、教学课件等内容。人们在参观学生的美术教育教学展示内容时,都投以极大兴趣和充分肯定,并感受到学生们扎实的教学能力。在美术学科技能展示方面,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在大学四年学习的美术技术门类较多,学生们的兴趣也十分广泛,这就需要给予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可选择进行新作品创作,可选择整理完善自己认为平时画得较好的作品进行再创作,还可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某类美术内容进行表现;多元选择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创作面貌,有油画、国画、版画、水彩、素描外,还有手工、剪纸、摄影、电脑绘画、设计等内容,这些作品都真实地记录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其创作能力,切实展现了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每次的“毕业综合展示”都收到极好的效果,有观众戏称:看美术专业“毕业创作”就像逛“艺术精品店”,看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综合展示”就像逛“艺术精品超市”。“毕业论文”也是美术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过去,教师们在指导“毕业论文”时发现许多学生写的毕业论文往往照搬照套,缺乏自己对美术教育的真情实感,而他们对亲身经历的教育实习却有着许多体会和想法。学院将“毕业论文”改革为“毕业实习综述”,让学生从深有感触的教学实践中进行理论性梳理和分析,从中感悟实践上升到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的研究性方法。同时,我们还将原来在教室进行论文答辩的场所改在“毕业综合展示”展厅进行,将“毕业实习综述”答辩与“毕业综合展示”密切联系,学生们在相对开放的环境中由感而发,教师们也能从学生的答辩及其美术教学展示、美术创作中对学生形成全面综合的认识。

篇7

在开放教育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即使有集中的面授辅导,自主学习还是占据着主导地位。部分学生在入学前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有些甚至多年未接触英语。而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又决定了这个专业的大部分课程都与英语相关。因此,这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在工余时间自主学习这些课程的难度可想而知。虽然教师的面授辅导和网上答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的学习困境,但自主学习进程的无法顺利推进还是会让学生不可避免地产生学习焦虑和挫折感,使他们觉得自己的能力水平不足以应对英语专业的课程学习,从而大大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归因倾向偏消极

根据韦纳提出的归因理论,大多数人都将自己行为的成功或失败归纳为以下六个原因,即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及其他。开放教育英语专业的部分学生把考试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考试题目太难或者运气不好等外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而不是自身努力不够等内在的可控制的因素。这种消极的自我归因倾向会使学生对考试产生畏难情绪或无助感,从而丧失学习动力。

3.英语学习兴趣下降

有些学生在刚开始学习英语专业时,对英语持有浓厚的兴趣。但在经历过阅读、听力、语法、口语、写作等分门别类的专业课程学习之后,发现学好英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非想象中的轻松有趣。面授辅导课教师以梳理学习中的重难点知识为主,而自主学习时可用的网络学习资源又多以知识性内容为主。这些或多或少都使得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有所下降,进而影响其后继学习动机的激发。

4.学习环境不理想

使用英语的机会、学习氛围和学习时间等环境因素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影响。与全日制英语专业大学生相比,开放教育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环境不够理想。每天听到的、读到的英语相关的材料都相对较少,而使用英语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虽然开放教育的学生也有自己的班级,但相互之间的学习交流往往仅限于班级QQ群,因而很多时候都是“孤军奋战”。工学矛盾则是开放教育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他们能用来学习的时间通常只有晚上和假日,而加班和家庭琐事等则使得他们原本就不多的学习时间进一步压缩。这些不理想的学习环境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二、开放教育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动机减退的对策

1.增强学生的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开放教育英语专业的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使其认识到成人学习英语的优势,如:有较强的认知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起来会更快;有丰富的工作经历和社会实践,能更好地把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自身的社会实践联系起来等。同时,教师要对学生为学习英语付出的努力及已取得的学习成果给予及时、积极的评价,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所谓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对自己是否具备达到某一行为水平的能力的评判。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越强,学习英语的主动性越高,付出的努力越多,学习行为的持续时间也越长。

2.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归因

如果消极的归因倾向得不到正确引导,学生就容易对应付学业上的困难缺乏信心,产生逃避行为。因此,教师应对那些考试失败的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足够的了解并帮助分析其学业不良的具体原因,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归因,如把失败归结于自身的努力还不够等内在的可控制的因素。尽量消除他们的畏难和逃避心理,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或考试中加倍努力,迎难而上,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对那些考试成功的学生,教师也因对他们的勤奋努力给予赞许,引导其积极归因,如付出努力就会有回报等,从而激发其后继的学习动力。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之于学习的重要性在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和爱因斯坦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等话语中均得以体现。因而,一方面要加强开放教育网络资源建设,向学生提供丰富实用且有趣味的学习资源。网络资源是开放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优质广泛的学习资源可以给开放教育英语专业的学生提供教材以外的自主学习材料,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要加强师生互动,提高面授辅导课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教师在面授课上为学生梳理学习中的重难点时,可根据学生的需求适当加入一些实用性或趣味性的话题与学生进行师生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8

二、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

由于旅游职业学院的学生在学习诉求上,容易走入“应试教育”“技能和工匠型教育”的误区,不少人以取得“职业资格证”为目标。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容易忽视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这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后续职业能力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在旅游专业课堂教学中,笔者在教学环节、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更注重将学生作为“学生”来培养,而不是作为“考生”来教学,主要目的是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因此,培养学生正确科学观的就很重要。“科学”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②,如果教育的意义是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人,也即有学问的人,那么正确的科学思维与方法论就应该在旅游专业课堂教学中有所体现。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可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诠释,一是“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二是“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③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专业课堂讲授中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以旅游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学生道德修养的培养一脉相承、相互促进的。从理论的教学来看,正确的科学观是以哲学为基础。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其核心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是,笔者认为,马克思理论也是需要超越和发展的。任何观念或思想,都有其适用领域,正如同数学的精确不能够拿到《诗经》中微分求导一样。随着复杂性科学哲学的兴起,我们看到了辩证法关于对立统一、斗争和运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哲学学说,也是有其适用的边界和局限的。因此,笔者尝试着将复杂性科学理论的思维与观点贯穿在旅游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全面的、整体的、系统的运用复杂性科学思维思考问题。使学生能正确的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他人,能以一种平和、稳定的心态看待事物的发展,处理问题能站在客观的角度,不偏激、不走极端,从而能正确的处理在生活、学习中的各种关系和矛盾。这些观点在讲授“旅游政策法规”这门课程时,结合具体案例,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认识与处理好法与情、法与理的关系。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宗教观

宗教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文化现象,宗教是旅游专业的学生在旅游专业课程中涉及到较多内容的课程。在导游、酒店、烹饪等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中都有许多相关知识点,如:“导游基础知识”、“酒店文化”、“旅游宗教文化”等。其中旅游公共课程“旅游宗教文化”,更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其较为详尽的讲授了几大宗教如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道教等宗教的起源、教义、宗教文化与禁忌等主要内容。世界这几大宗教的共同特点是相信宇宙中存在着固有的、本质的基本规律,包括自然进化定律、人世命运的定律、伦理定律、道德定律、因果定律等等规律。通常我们认为对人类社会而言,宗教之功能仅在于灭除苦恼不安、获得希望、安宁与幸福。因此,如何把宗教的社会性和文化性教授给学生呢?这可以回到前面引发学生讨论并回答本文上述从人生目标所衍生出的相关问题上来:什么是幸福的人生?什么是成功的人生?什么是人生的价值等问题。通常学生的讨论过程既热烈又激烈,学生会提出读书无用,赚钱才是王道的看法。由此又引申出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讨论的结果和最终达成的普遍共识是:幸福与物质没有必然的直接联系,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而物质总是有限的,因此物质给人带来的感受一定是有限的,所以有限的物质是永远不会满足人的需求的,真正的幸福是内心的宁静与满足。而真正成功的人生是能够给予别人帮助,并带来健康与快乐。而受教育与读书也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教育的目的在于知识的积累与文化的传承,而学习读书的目的首先是学会做人,然后才是做事。那么宗教与哲学、科学有什么关系,宗教是迷信吗?笔者在教授“宗教文化”这门课程后,对宗教问题、不同宗教的文化做了一些研习和比较,重点是佛教文化。笔者认为佛教在两千年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佛学知识与文化,并不单纯局限于精神范畴的问题。佛教也讨论哲学的问题,如世界的本源、精神与物质的关系等。同时佛教也讨论物质的问题,如什么是物质、物质的存在形式等。佛教认为精神与物质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关系,精神与物质并存、精神与物质也能相互转化,“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这是否就是爱因斯坦相对论中“质能定律”提出的“物质就是能量”的印证。

篇9

2语音知识在教材中的比重

“教材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特别是零起点的初级教材,既是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学习用外语交际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教师安排教学教法的主要依据”(林洪,1994:31)。如前所述,入门阶段的语音教学基本通过基础阶段综合日语课实施,因此语音知识在教材中所占比重直接关系到学习者和教师对语音教学的定位。笔者考察了几种目前使用率较高的基础阶段综合日语课教材———《新大学日本语》《综合日语》《新编日语》和《基础日语综合教程》。考虑到语音教学多集中于入门阶段,以下均选取教材第一册进行比较。表1中,《新大学日本语》的语音课占总课数比例高达39%,充分体现了其前言提出的“配有规范、准确的发音指导”这一特点。《综合日语》语音课的比例虽低于《新大学日本语》,但其特色在于后续的综合课每课均含“解説•音声”专题,并贯穿整个基础教学阶段。相比之下,其他三种教材虽也有后续的语音专题,但比重偏小缺乏连续性。表1数据大体反映了语音教学在基础日语入门阶段所占的比例,但该比例不是绝对的。因为对语音教学的处理反映了教材的编写理念,且一课的内容量也不尽相同。以《新编日语》为例,从第2课起除语音知识外已经导入了词汇、语法的教学,准确地说当属包含语音课的综合课。《基础日语综合教程》于开篇设立发音书写篇,大体相当于综合课一课的教学内容,且前言中提示可以将其中部分内容穿插于第一单元的各课中分散处理。综上,由于教材编写的理念不同,语音知识在各教材中的比重存在一定差异,由此产生的对学习者习得程度的影响值得关注。

3语音知识涉及的范围

笔者依据教学大纲及附表内容就以下4个方面进行考察:1)音素2)音节3)声调4)语调。考察对象仍为表1所列四种教材。结果表明,所有教材均涵盖了上述4方面内容,但具体细节存在一定差异。如:1)音素教学是否采用舌位图和国际音标;2)音节教学是否包含外来语中出现的拗音①;3)声调教学在基础概念和声调类型教学的基础上,是否延伸介绍用言活用形的声调规律。四种教材中《综合日语》涉及的范围最广泛且深入。尤其是声调教学内容颇为细致,涵盖了诸如动词第一连用形甚至是“Vないでください”等的声调解说。由单词过渡到句节、进而到完整句子的训练,强化了声调、语调的内在联系,展现了语音教学的体系性。此外,四种教材均未涉及句子重音(プロミネンス),这源于大纲的规定“句子重音既具有社会性又具有随意性。本阶段只要求掌握具有社会性的句子重音,随意性的句子重音只要求听懂,领会其意思”(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组,2001:2)。大纲将句子重音纳入第2学年的教学目标。

4语音教学的模式

对于目前语音教学中普遍沿用的传统教学模式,先行研究大多持否定态度。直觉模仿式、听说式等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环节设计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以音素和单词发音为教学重点,注重机械操练。学习者只能被动接受,效率低下,容易产生倦怠,语音模仿不到位且容易回生,进而影响学习者的兴趣,阻碍语音习得和后续阶段的技能发展。(金成花,2007:67.祝玉深,2007:37.郭梅,等,2012:76)。基础日语课程中的语音教学环节受制于教材、课时等,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落后的教学手段和单一的教学策略进一步阻碍了语音教学的发展。如不及时改变这一现状势必导致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的下降,制约专业的发展空间。

5语音教学改革的提案

先行研究表明学习者语音方面的不足会使其处于不利地位。(国际交流基金,2009:5)。日语教育者和研究者不断反思日语语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通过引入新的理论和教学模式以提高语音教学效率的途径。(金成花,2007:67.张思瑶,2011:116.郭梅等,2012:76)。以先行研究为基础,通过对前述语音教学现状的分析,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对语音教学进行改革。1)尊重语音教学在日语教学中的地位,强化教师的语音教学意识。河野俊之指出,促进语音教学的因素,教师比教学法更为重要。(河野)就目前的基础阶段综合日语课而言,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语音教学的重视程度和教师自身的语音知识积累。2)加强语音教学在教材和课程中的渗透。①必须将大纲的总体目标分解为阶段性目标,使之更加具体,更具可操作性。②优化课程设置,将语音教学融入课程体系中。除综合日语课程外,增加会话和视听课程中的语音教学要素。依托情境和交际互动,可以让学习者切实体会到语言的物质性和语音的社会性。③系统地有序地实施语音各要素的教学,并在教材中确立下来,让教师的语音教学和学生的语音学习有法可依。3)用情境化模式等新模式取代传统的语音教学模式。支援学生的语音习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其克服语音学习的心理障碍。促进语音教学方法的多元化,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直观形象地导入语音知识。

篇10

1.1.1教材与课程内容缺乏先进性课程内容陈旧,缺乏更新,一些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无论是在具体课时安排上还是重视程度上,都处于从属的位置,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影响着“术科”的教学质量,而“术科”课程的自身魅力也吸引着学生的积极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1.1.2课程评价缺少多样化从评价形式看,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重视群体甄别不重视个体提高,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而忽视过程性评价。从评价主体看,主要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而忽略了学生自评和互评。

1.2缺少政策扶持

1.2.1对“术科”精品课程建设重视不够随着精品课程建设的实施,高校体育院系对精品课程建设也加大投入力度,然而对“术科”精品课程建设重视不够,精品课程建设不够重视,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特别是需要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从现有的国家级、省级、校级“术科”精品课程建设情况也反映出对“术科”精品课程建设重视不够。1.2.2经费投入不足虽然有些高校制定有精品课程配套奖励政策和建设补助支持经费,但迟迟不能到位或不能按比例兑现。比如,有些高校虽然对获得国家级和省级的精品课程制定有1:1配套建设经费的政策,但是落实不能到位,影响了精品课程的维护和更新,影响了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1.2.3缺乏合理的用人政策精品课程建设的评价标准之一就是人员的合理配置,不仅包括教师的构成,也包括管理人员和教辅人员的参与。如何组成结构合理的课程建设团队需要政策的支持。然而,由于缺少用人政策无法选用合适的人才组建精品课程建设团队,影响精品课程建设的实施。比如,课程负责人在调配人员、使用人员上没有自。因此,制定相关的用人政策对“术科”课程建设也十分重要。

2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策略

2.1明确指导思想,树立先进理念

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未来社会的变化需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有必要从社会进步、学科的发展、行业的需求及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等方面进行考虑。创建具有体育教育专业特色的“术科”精品课程。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建设指导思想: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加强“术科”课程的改革、创新和整合;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强化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树立以学生为本,全面发展,开拓创新,适应社会的现代教育理念;努力达成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体育人才的目的。

2.2创新课程体系,实施整体改革

课程体系是体育教育专业“术科”建设的核心,只有创新课程体系,突出课程特色,才有可能成为优秀课程。只有通过研究国内先进的“术科”精品课程,优化课程结构,充实先进的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评价模式,从整体构建,才能达到促进“术科”课程建设。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目标设定不能以掌握运动技术、技能为主要目标,更不能以提高运动成绩为目的。应当从学科中心的课程观向整体教育观转变。密切结合基础教育改革和全民健身活动创编教材。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之一是中小学体育教师,课程内容直接影响到将来从事中小学体育教学人才的知识结构。

2.3提高综合素质,锻造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制约“术科”精品课程建设的瓶颈,通过自身培养、人才引进以及合作共享教师资源是加强师资力量的有力办法。加强自身“造血”功能,培育高职称、高学历人才,培养教学名师担任“术科”精品课程建设的负责人,整合教师资源,配置合理的年龄、知识结构和数量的人员,组成教学团队。通过引进人才、特聘教授等措施,提高师资队伍力量,加强教学团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