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论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模板(10篇)

时间:2023-07-09 08:32:5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论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论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篇1

(一)中小学音乐课程的内涵

起初通过教育学习音乐,最终达到通过音乐教育人的目的。通过教育学习音乐,是让学生去感受、表现、创造音乐,体验到音乐的美,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有责任让音乐文化在他们身上传承下去;通过音乐教育人,是开设音乐课程的最终目的,通过学习音乐,培养出更能适应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人。

通过了解音乐课程的内涵,我们看出音乐课程的价值也就在于它本身和育人方面。

(二)解析《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

1.传承文化

音乐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的结晶,成为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音乐诞生之日开始,人类社会就自动形成或者是主动创造出音乐文化的传承机制。先前是没有正规的学校音乐教育的,这种传承主要是靠音乐职业人师徒之间的传宗接代。随着正规的学校音乐教育出现之后,虽然还依然存在社会音乐环境、家庭音乐教育等多种传承途径,但不得不承认,学校的正规音乐教育和所开设的音乐课程已经成为了传承音乐文化的主要途径。

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可以了解到祖国的音乐文化,借助着华夏民族音乐产生的强大的凝聚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学生通过学习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感受世界丰富多样的音乐文化,拓宽审美视野,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

由此看来,学校音乐课程所具有的音乐文化传承价值是巨大的,其他方面都是无可比拟的,这种传承方式远远超过了音乐文化本身。

2.发展个体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发展个体,音乐教育也是如此。通过让学生学习音乐课程,培养他们适应社会、张扬个性、创新的能力,最终能够全面和谐地发展。音乐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个体,音乐文化价值的体现也离不开个体,所以个体价值的体现是其他一切价值体现的根本前提。

(三)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个体体现出来大体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

1.丰富生活方式,提高审美修养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了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有这样看似很不起眼的一条: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通过这句话我们感受到了这次课程改革“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基本理念。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学校所开设的音乐课程在这方面毋庸置疑地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可以这样说,音乐课程最直接的价值莫过于提高个体的审美能力,在享受音乐的同时愉悦身心,提高生活质量。

从人类诞生之时起,音乐无时无刻不在身边,是音乐装点了人类的生活,是个体真正体现了自身的本质。

我们需要音乐,因为它唤醒了人心灵最深处最隐秘的东西,本来沉睡着的情绪、欲望和愿望都瞬间活跃起来,让我们体验到一种难以名状的愉悦。

具体到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从学校教育的现实来看,目前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学习生活比较单调,导致这样后果的直接或间接的原因就是学生的学习任务过重,因此要“减负”。音乐教育必须在这场“减负”战争中能够有所作为。

2.开发潜能,培养创造性

①在开发个体潜能方面,我们尤其要着重提到音乐对于特殊群体(如智障、残疾人)的意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音乐给予他们全新的生命。

武汉的舟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特殊“指挥家”了,在他身上充分证明了音乐节奏智能的开发。正是音乐,开启了舟舟的音乐潜能,使他不仅没有成为社会的包袱,还有着独特的社会贡献。

假如没有音乐开发他们这类人的潜能,他的命运又会怎样呢?我们不难想象。

②音乐课程的价值也体现在培养人的创造性方面。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发展前进的动力源泉。音乐的创造性体现在它本身以及创作、表演、欣赏活动中。

音乐因其有着强烈且清晰的个性而充满魅力。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冲动,让他们在这样一个轻松的氛围里快乐地学习,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尽显自己的个性和才华,任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到极致。

3.完善教育

对于学校教育而言,音乐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它本身,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它对学习其他课程的激励和被借鉴作用。

在中小学教育中,过分偏重科学教育,忽视或轻视音乐教育是不对的。音乐教育应该加强,但牺牲科学教育也是不可取的。只偏重科学教育不行,只注重艺术教育也不行。英国着名博物学家托马斯·赫胥黎说过,“最好的中小学教育应该是那种能使学生受到最好的科学教育和最好的艺术教育的教育,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真正地使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山区音乐教育的现状

(一)我国山区普遍音乐教育情况

1.受重视程度不高

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人们普遍对音乐课摆出一副轻视的态度,音乐课程在学校的教育体制里显得可有可无。

很多学校表面上倡导实施素质教育,事实上仍实施着应试教育的管理体制,把追求升学率作为唯一目标,把考试排名当作衡量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师工作业绩的评价标准。音乐、美术等不列为是考试科目,因此有的学校安排的一两节所谓的音乐课就会被其他课程占有。

山区县中小学校的老师、家长对音乐教学、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使得音乐教师也随之成为不受重视的对象。

2.音乐师资缺失严重

山区县中小学音乐专职教师的配备一直是很难解决的老问题。现在,除个别重点学校有配备专职的音乐教师外,有90﹪以上的学校还缺失专职的音乐教师。有的专职教师因为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够转行,有的即使没转行,因为受到年龄、经验、环境、文化背景等的影响,在教育观念上和城市的老师有所差距。

很多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到乡村教学,认为没有什么发展前途,很多农村人由于对音乐的认识不够,也根本不让自己的子女向音乐的方向发展。种种因素,使得农村的师资严重紧缺,更不用说配备专职的音乐教师了。

3.音乐教学设施不足

教学设施是一所学校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基本保障,良好教学设施的配置可以帮助学校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令人遗憾的是,虽然随着“普九”工作的展开和深入,全社会正打理捐资助学,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是发生了变化,但对于音乐的教育工作经费还是非常的有限。有的学校即使购置了部分乐器,但常年的闲置,破损的乐器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导致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4.教材的不合理配置

音乐的学习很系统化,必须采取递进式。结合现有的农村音乐教育状况,很难落实每册教材的学习任务,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费劲。这样的情况下,有的学校即使订了教材也是闲置一边,自己制定学习任务,还有的学校干脆不订教材。现有的教材有简谱和五线谱两种,山区县中小学采用的是简谱教学,在课堂上教师不涉及或很少涉及基本的乐理知识,学生也无法欣赏各个不同的音乐作品。

上述几种情况直接导致学生学习音乐时,没有感受到这门课程的系统性和丰富多样性,影响了整个音乐教学。

三、关于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设想

面对在山区县中小学音乐教育不够重视、教育师资紧缺、设备配置落后、课本不合理等诸多问题,我们必须针对地采取一些可取的积极办法,尽量改变当地中小学现在的相对落后状态。

(一)强化对音乐教育的认识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教育对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良好的审美、创造能力,从而健康地发展,把音乐教育作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首先,当地的教育部门要给予大力的支持,为各个学校推行素质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其次,各级领导以及各校长应该尽量带头加强自身对音乐的学习和认识,俗话说“真正的课程改革必定是观念和体制的同步改革,人们不可能做的事,往往不是由于缺乏力量和金钱,而是缺乏一个先进的理念”,利用领导强有力的号召力,在学校掀起一股真正的素质教育狂潮。

(二)加强建设师资队伍

师资是教育的根本,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直接影响到该学科领域的教学水平。那音乐教育师资必定是很好地实施音乐教学的重要保证。

在很好的认识到音乐的价值之后,家长对孩子的培养也就不要专门避开艺术,根据孩子的兴趣给予很好的支持与引导,从根本上解决了音乐从事者的稀缺。其次,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给予支持,鼓励毕业生回到乡村发展,改变现有的较为片面的就业观念。再有,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师资源。在前面提到的问题中,比如教师转行、素质较低和技能较差,我们完全可以抽少部分经费,利用假期时间为教师们开设培训班,系统地学习,提高现有的专业水平。各个学校的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中也可以相互交流、学习、探讨关于音乐教学的经验方法。当然还有很多可以采取的办法,比如广泛招聘,这样也可以给农村输送大量的音乐专业的人才。

篇2

现如今,大大小小的学校都日益关注与音乐鉴赏相关的一系列活动,越来越注重音乐鉴赏在大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那么在大学的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又具体通过那些方法来培养音乐鉴赏能力呢。

一、在大学音乐教学中,音乐鉴赏具有的重要性

1.音乐鉴赏,使得学生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体味到其中的乐趣,感受到愉快、轻松,再或者产生强烈的成就感和满足感。那么,他们会更加主动积极的去学习。音乐鉴赏课的设立,会让每一位学生在感知音乐的过程当中,深切体会到音乐的美好以及音乐为我们的感官带来美的享受。因此,同学们就会怀揣积极的兴趣去积极的学习音乐,于此,教学的效果也会大大提高。

2.音乐鉴赏,使学生情感达到共鸣,陶冶高尚情操

音乐鉴赏,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使人们的情感达到共鸣,音乐鉴赏让人们的道德得到了升华,与此同时,也陶冶了人们的高尚情操。在音乐鉴赏的过程中,音乐中所独有的情感会渐渐的转化为受众的切身体验,这也让受众自动的跟着音乐的变化而陶醉其中,使审美得到了良好的享受,让学生们有如在广袤的天空自由翱翔一样。陶冶了学生们的情感世界,也进一步锻炼了学生们的理性思维。

3.音乐欣赏课的设立,增强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在音乐鉴赏课教学的过程当中,不同的人在鉴赏的过程中,会存在差异。因为鉴赏音乐的人员在生活习惯、文化背景上都有所差异,所以,音乐的鉴赏上也会存在一些差异。也就是这些差异,导致了学生们在音乐的鉴赏过程当中,鉴赏能力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拥有较高鉴赏能力的学生,不单单只热衷于古典音乐的喜爱,对流行音乐也应较为欣赏。这样才会有利于学生们更加全面的理解分析音乐作品,更加好的鉴赏音乐作品。

通过音乐鉴赏课学习后,让同学们更加懂得欣赏、聆听和总结,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培养了良好的音乐鉴赏力,提高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

二、提高大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具体措施

1.提高学生的音乐情感,培养对音乐鉴赏的兴趣

若想要想真正的体会并感受到音乐为我们带来的的美,就必须真真切切的走进音乐中去,跟随着音乐的节奏曲调与其一起走进丰富的联想世界,只有这样,才可以将过去的感性上欣赏音乐变化为理性上的理解音乐。在每个音乐作品中,包含着诸多方面的信息,大致上可以根据高低层次划分为三种,一般低层中所蕴含的信息,展现的是音乐的感性素材;中层中所蕴含的信息展现的是音乐语言的形式结构等等;高层蕴含的信息展现的是音乐语言将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艺术境界和音乐形象等等。在音乐鉴赏的过程当中,不单单要注重音乐的感性素材,只知道的展现那些优美的旋律、节奏以及音色等等,更加要全面具体理解音乐将要展现的思想情感以及精神境界。因此,在音乐的鉴赏过程中,音乐教育从业人员应更加注重提高学生们的音乐情感,这样能够有利于加强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例如,《梁祝》可以说是大家都很喜欢的一首经典的小提琴曲,西方国家追求爱情的人们把它命名为“蝴蝶的爱情故事”。《梁祝》主要根据民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爱情传说创作的,也是以两人的爱情悲剧为主要核心的,将梁山伯与祝英台这场凄美的爱恋,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也借此对古代的严守的封建礼教进行了严厉的抨击以及鞭挞,与此同时,还展现了现今社会下人们对于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梁祝》的每一段乐曲都会伴有一段故事情节与其对应,这些故事情节大致包括:草堂结拜、长亭相惜、英台抗婚、楼台会、化蝶等等。我想听过《梁祝》的学生们,应该都会很快的爱上这部作品吧。所以,在音乐的鉴赏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情感的的表达,培养对音乐鉴赏的兴趣。

2.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培养创新能力

从事音乐教育的工作者在上课之前,应先全面的了解一下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之后更多的挑选一些学生乐于接受的音乐作品,例如,一些脍炙人口的电视插曲等,比如《》中的主题曲《十送》,先让学生们对这首歌曲进行鉴赏,再让他们学会唱这首歌曲。这首《十送》不仅曲调优美、亲切、舒畅,而且十分感人,让人忍不住流泪,乐曲当中展现了乡亲们十送的不舍之情,充分展现出了队伍和老百姓之间亲如一家的鱼水之情,也将队伍的伟大精神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出来。这首歌的曲调不难,学习起来较容易些,通过教唱后,同学们应该会对歌曲有了更加深切的理解和感悟,使得其感情也得到了进一步升华,音乐的鉴赏能力又进一步得到了提高。为了能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参与音乐鉴赏的教育教学当中,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多组织一些活动,多多提供一些机会,就像《黄河大合唱》一样。授课之前,必须严格要求同学们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献,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并了解要学习作品的历史背景以及创作过程等等,然后再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加强学生们交流讨论,并进行总结。因为,在同学们保持着较高积极性的状态下,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会更为全面。所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对于提高和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结

总而言之,我们了解到了音乐鉴赏主要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音乐的表达能力。所以,在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一步一个脚印,一层层深入的引导学生并且培养学生们的音乐鉴赏能力,要使学生们真切的感受并体会到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美。

参考文献:

[1]王希.浅谈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感体验[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03).

篇3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1-0155-01

自主性学习的核心任务就是对既定的学习态度、行为的表现形式施以改变,鼓励学生主观能动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积极创新和开拓教学场景规模,感受新一轮素质教育体制所具有的独特功能,尤其是对高中音乐教育来说,需要依靠学生正确的自主性来完成教学中学习准备方案的预制、自我管控以及学习效率的反馈等。

一、高中音乐教育中自主性学习的内涵及意义

在认知构建主义层面上看,自主性学习就是一种无认知的监控学习,是让学生结合自身潜能、学习能力和要求,采取适合自身音乐学习的方法以及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学习进度、方式等方面的过程。自主性学习需要学生能够对学习内容、原因和方法等方面加以自觉反映,其开展基础就是在学生明确学习任务的前提下,自主进行音乐学习,并且尽可能地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方式。而且自主性学习的重心就是有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音乐教学中的主体性,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自主学习精神,同时也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创新实践。

在高中音乐教育中,教师应该创设一个让学生感到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发挥,而且自主性学习能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并让学生对自身的学习潜力加以充分挖掘。学生在自主性学习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音乐经验,并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扎实自身的音乐知识。在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中,始终都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的讲解,学生被动听讲,学生只能被动接受音乐教师的灌输,不能真正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兴趣,使得学生的音乐素养得不到提升。但是在自主性学习的理念提出后,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感受音乐学习的乐趣,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出自身的创新能力,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加深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热爱,促进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深刻理解。

二、促进高中音乐教育中自主性学习的措施

教师需要不断创新音乐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用有趣的、直观的方式向学生展现出音乐的内涵与魅力。在对学生进行音乐知识理论讲解的时候,将理论知识加入到有趣的游戏活动中,以此来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音乐学习的趣味,从而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以此实现寓教于乐和寓教于趣的教学目标。每一首歌曲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故事,如果能将歌曲背后的故事充分了解,那么就有助于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感悟。例如在拓展课程中,教师可以将《野蜂飞舞》播放给学生听,让学生感受音乐作品中高低起伏不断变化的旋律、张弛变化的节奏,并根据旋律和节奏的不断变化想象出蜜蜂在花丛中嗡嗡地飞舞,又或者是想象当蜂巢遇到危险,蜜蜂一涌而出追击敌人,或者是仓惶出逃的情景等等,让学生根据不同旋律和节奏,自由想象舞动自己的双手双脚,纷纷表演出野蜂飞舞或疾行的场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时代的不断进步,教师也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音频、视频、图片等信息手段,让音乐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的生动形象,将学生带入到五彩缤纷的音乐世界里,进而引导学生对音乐产生热情,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因为大部分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音乐面都比较小,差不多都是流行音乐,对于古典音乐、民族歌剧等却并不熟悉,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多媒体等方式对音乐加以全面了解和认识。而且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技能和技术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是音乐始终都是基于情感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想象就是其情感的源泉,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再结合学生的专长以及课堂音乐教学内容、要求,创设出音乐情境,调节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沉重负担心理,让学生在一个愉悦、放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开展学习活动,进而让学生音乐学习的自信得到提升,进而实现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将自主性学习元素加入到高中音乐教育中,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这种方式势必会广泛应用于今后的组织改造活动中,也是推动学生主体性体现的必由之路。而且在现实实践中,自主性学习具有的可行性以及有效性,都让其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成为可能,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佳.浅谈高中音乐教育中的自主性学习[J].中国校外教育,2013,(31):149.

[2]张爱君.试析高中音乐教育中的自主性学习[J].音乐大观,2012,(02):108.

[3]张亚东.高中音乐教育自主性学习策略探析[J].金田(励志),2012,(11):161.

篇4

节奏是音乐音响的根本,在构成音乐的三个基本要素中(节奏、旋律、和声)旋律与和声都必须依附或借助于节奏,绝不能离开节奏而单独存在。节奏是体现生命的运动、风格、韵律的不断变化的运动说。有运动就有节奏,节奏在人类之前并不依赖人类就已经存在了。所以说节奏是音乐中最早显现出来的艺术,渗透在音乐形式的纵横结构之中。由此见之,节奏在音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节奏的产生与发展

丹第(V.d’lndy.1851-1931)在《音乐创作教程》中说:“节奏是普遍存在的,它表现在天体的运行,季节的转换,昼夜的更迭,生命的兴衰,特别是人类生活和语言之中。”节奏起源于万物,它无时无刻不伴随着我们的生活。在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不难发现最先产生的要素也是节奏。早在远古时期,当音律乐器还没有出现时,人类的祖先已经会用打击乐器来演奏音乐。他们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各种不同的打击乐器,敲打出有节律的变化多样的节奏。原始部落的音乐中,除了节奏几乎没有其它音乐要素,他们运用敲击的节奏及呼唤来表达他们不同的情绪内涵,运用于祭祀、庆典、狂欢的活动中。

随着音律乐器的产生,人们注意力逐渐转移到旋律上来,有意无意淡化了节奏的作用。从十六世纪西方的教会音乐到浪漫派音乐之间二三百年的音乐作品中就能说明这个问题。十六世纪的西方教会音乐,为了使人们内心世界得以宁静和超脱,他们单纯追求旋律的美感,节奏较自由。到了巴洛克时期,复调音乐逐渐转到主调音乐,其节奏也是比较简单的。它是以有规律的重复出现的重音为基础构成节奏支柱。而旋律上则运用连续扩展的方法来突出和增强音乐的内涵,从而构成了巴洛克的音乐风格。①古典主义时期,以维也纳为中心的古典乐派,以主调音乐为主追求和声色彩,讲究旋律表现,直到后来的浪漫派音乐,无不受维也纳模式的影响和制约,只不过在和声上做了一些改进,大胆使用不协和和弦,仅此而已,节奏上并没有什么大的突破。由此可见,从西方教会音乐到巴洛克的音乐作品,再到维也纳古典主义乐派,作为音乐骨架和灵魂的节奏,其地位和作用就这样被淡忘和削弱了,这正是传统音乐教学法只注重旋律与和声而忽视节奏的历史原因。

在某些欧洲以外的地区和民族,没有受到以维也纳乐派为代表的传统音乐的影响,而是按照本民族特有的方式发展继承了“节奏”的观念。如拉丁美洲的拉丁音乐、中国戏曲、中国民间打击乐曲以及亚、非、拉美等地许多少数民族的打击乐其节奏技巧都相当高明。音乐大师们通过吸收拉丁音乐特有的节奏因素,发展形成了爵士乐和摇滚乐。在爵士音乐中,节奏起着主导作用,打破常规的律动,重音切分的出现使音乐具有独特的魅力。摇滚乐是从爵士乐中发展而来的,而摇滚乐在节奏上有了新的突破,节奏内容更为复杂多样,侧重于打击乐器的表现功能。摇滚节奏已广泛运用于各种音乐题材,已成为音乐生活中一大主流。鲜明的区别于传统音乐形式,并为广大听众所接受,从现代音乐到爵士乐、摇滚乐,节奏的表现功能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音乐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儿童音乐教育应从节奏开始

节奏在音乐中具有重要的表现意义,也是儿童最容易引起兴趣和感受的音乐要素。当婴儿还在母体时,就感受到母亲心脏有规律的跳动,这种有规律的跳动可以刺激婴儿体验稳定,感受节拍。母亲的心脏跳动,便赋予了人们最原始的节奏本能,正如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所说:“人无不具有天生的节奏本能。”②通过节奏的运动唤醒儿童的音乐本能,在研究过程中,他发现音乐与身体运动的结合特别适合于儿童的天性与本能,能唤醒儿童的音乐意识,他要求老师尽可能的发现和研究儿童身体活动和他们周围世界的自然节奏。所以儿童的音乐教育也应该从节奏启蒙,这符合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和生理需求。当幼儿听到有规律的节奏时,就会情不自禁的手舞足蹈,而对音高的辨别就比较模糊,对旋律性较强的乐曲比较难接受。所以在幼儿还不能唱好音准的阶段不要过早的进行旋律训练,而应当根据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从他们熟悉的日常生活和事物入手,借助于手脚拍打或打击乐玩具进行节奏练习,从游戏中引导和培养他们的节奏感。这样可以使儿童感到身心愉快,增强其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循序渐进,使儿童可以从自己的活动中理解长短、强弱的区别,逐步把握“节奏”这种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

三、高师音乐教育中设立节奏课

高师音乐教育的针对性是中小学音乐普及与音乐教育。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的扩招以及音乐专业高考较低的文化分数线吸引了一大批学生突击报考音乐专业,从而造成目前各高师院校学生的音乐基础差异极大。根据调查,有很多学生对节奏的准确性,感知敏锐度不高,对节奏型以及较复杂节奏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比如钢琴专业的学生,有的钢琴学习已经很多年了,但对一些基本的节奏型掌握还不够准确,在单手弹奏时节奏更是一团糟。所以说在高师音乐专业教学中,加入一些相对独立的节奏课是非常必要的。通过系统的对学生进行基本的节拍、节奏以及较为复杂的特殊节奏,加上双声部及多声部节奏的训练,培养他们精确、敏捷而生动的节奏感。

1.基本节拍节奏的训练

节拍与节奏在音乐中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节拍是指有相同的时间片段,有强弱的循环重复。而节奏则是有长短不同的音符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通过节拍的练习使学生正确掌握节拍重音,体会节拍感与律动感,并能准确把握好各种拍子所表达的基本音乐形象及不同的律动特征。

以四分音符为一拍的二拍子和三拍子是节拍的基础,通过学习,学生容易掌握。二拍子由于强弱拍的均衡出现,体现了节拍的刚健性和平稳性;而三拍子由于一强两弱的不均衡节拍出现,给人一种活跃、跳动、旋转的音乐风格,更具有动感及流畅性。

节奏则是音乐音响的根本,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节奏的基础是单纯音符,最小的节奏单位是由单纯音符组成的节奏型,不同的节奏型有着不同的性格和表情。通过学习要让学生了解节奏在音乐中的重要作用,理解不同节奏型的不同音乐情感的表现。例如:

这条节奏可以一个学生独立完成,用嘴念节奏,手打拍子。也可以用右手打节奏左手打拍子。这样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协调性。还可以两个学生一人打节奏一人打节拍进行练习,或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打节拍一组打节奏进行练习。这样他们可以互相牵制,克服赶拍与拖拍现象。例如:

右手

左手

2.二声部节奏练习

通过练习可以让学生用双手打出两种不同的节奏声部。例如:

右手

左手

也可以唱一个旋律声部敲击一个节奏声部。例如:

唱旋律

打节奏

3.多声部节奏练习

对于多声部节奏训练也是很有必要的,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也可以让学生独立进行,通过捻指、拍手、拍腿、跺脚等动作打出各种不同声部的节奏。例如:4/4

捻指

拍手

拍腿

跺脚

以上练习可以一个人单独进行,也可以两人、三人一组进行练习。在训练中要求学生通过力度、音色的变化打出节奏中的音乐来。为了提高学生对传统乐曲的演奏或演唱水平,增强他们的表现能力,还可以进行一些变重音的特殊节奏练习。例如:4/4

这是个很简单的节奏型,按照常规出现的律动是强、弱、次强、弱。如此循环重复,就显得单调缺乏推动感。通过节奏重音的变化,其律动效果就大不一样了。例如:4/4

这种奏法是四连音三过法,是一种复合型节奏。另外还可以变化出一些切分重音节奏。例如:4/4

通过重音的变化这些节奏的推动力及音乐表现力大大增强。将这些节奏根据不同的音乐表现运用到旋律与和声中去,便会产生其特的音乐效果。

总之,节奏教学与训练是音乐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技术性、理论性都很强的一门课程。是学习音乐打好音乐基础以及音乐教育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音乐专业学生整体音乐素质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节奏表现力丰富而复杂,重视节奏训练,探索节奏奥妙,开创音乐更为广阔的新领域。

注释:

①约瑟夫•马克利斯著.《西方音乐欣赏》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2年4月 378页。

②达尔克罗兹.《节奏 音乐和教育》(rhythm,Music and

Education) 118页

参考文献:

[1]刘沛编著.《美国音乐教育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年10月

[2]蔡觉民,杨立梅编著.《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

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

[3]谢嘉幸,杨莹萱,孙海编著.《德国音乐教育概论》.上

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

[4]杨立梅编著.《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5]缪裴言 力 林能杰编著.《日本音乐教育》.上海教育出版

社,1999年5月

[6]李旦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

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7]约瑟夫•马克利斯著.《西方音乐欣赏》.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2

篇5

幼儿是指一岁至六岁的孩子,这个时期是音乐学习者掌握音高、音色等的最佳时期,他们听到的音符不必依附在标准音上,听到的音乐更纯粹。在未达到学习乐器的最佳年龄之前,比如2-4岁的幼儿,老师或家长可在钢琴上弹奏单音,让学习者模仿听到的音,长时间做这样的练习可以使其对固定音高有一个最初的基本的概念。这样的启蒙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幼儿可能不会一次就记熟音高,但是在潜移默化中会很自然的对音乐有自己的理解。在当代,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人注重胎教,其实胎教是音乐启蒙教育中很重要的的一个环节,有研究表明,胎儿可以听清并分辨音乐。

人类大脑发育在幼儿时期(两岁)已经很接近成人,大脑中不论学习、肢体动作等功能在五岁的时候已经完全健全,这个时间段的听觉启蒙教育是一个人所拥有的所有听觉记忆的基础。所以在学习者五岁至六岁之间可以选择一门乐器来帮助他们更清楚的认识音高,由于前期对学习者的有意启蒙,他们在学习乐器、乐理知识的时候也更加容易接受。

听,是利用我们的听觉来感受声音,所以这个阶段的教学是可以不需要教科书的,家长和老师要做的只是诱导孩子们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音乐,并将这些声音与钢琴或其它乐器联系起来。生活中的任何声音在孩子们听来都是新鲜的音乐,大自然给了他们最好的教学,生活中的音乐不但能让他们分辨出音高,更加能使音色这个概念在他们的脑海中存在。所以只要老师或家长稍微加以诱导,他们会很自然的将这些声音与琴键上的音乐联系起来。这些教学方法对这个年龄段的音乐学习者来说就是最好的教科书。

二、“唱”出来的音乐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沙连娜?哈伯迈耶认为:“人类的嗓音是乐器之一,实际上也是我们所学的第一件乐器。它被称为最动听、最完美的乐器。”所以“唱”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有研究表明,儿歌可以很好的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和音高感,家长可以挑选节奏欢快明显的儿歌来完成初期的节奏节拍训练,在训练中可以适当加一些舞蹈动作来帮助其更好的感受节奏感。每首儿歌都有不同的节奏变化,所以唱儿歌可以提高孩子的记忆里和听觉功能。比如在学习英文单词的时候,比较复杂的单词只要加上旋律,学生就会很快又有效的记住它。

如果孩子在4-5岁时开始接触钢琴,就要配备相应的教材,在练习弹奏的同时,学习者会真正认识节奏节拍的意义,但是在识谱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最好的解决方法之一就是在弹奏前先唱。所以在学习者熟悉了五线谱之后,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就是让他们学会唱。把要弹奏的曲目按照其节奏节拍唱出来,在心里形成一段旋律,然后再弹的过程中就没有那么困难,节奏也能准确地把握,比较容易识别弹错的音。在乐器教学中,指法、手型、坐姿等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让学习者弹奏出音乐,而不只是音符。

目前越来越多的钢琴教师主张练琴之前,尤其是拿到一首新的作品时,先唱谱,在唱的过程中,注意节奏、节拍、音高等问题,这样就为弹奏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把练习做到水到渠成。事实上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唱谱已经成为了一种最重要的教学内容,视唱练耳对幼儿音乐教育的启蒙也越来越重要。

篇6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4-134-001

情感是指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是人所特有的,是人的重要心理活动。在当前的音乐教育中,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不大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或者说情感教育没有提到应有的位置。事实上,情感是构成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如果忽视了情感的作用,能力的培养会受到严重的影响。那么,在音乐教育中怎样培养学生丰富、深厚、高尚的情感呢?我认为有以下四个环节:

一、激发兴趣

这一环节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论述:

1.情感与活动。情感与活动两者关系非常密切,学生们大都热情、活泼、喜欢音乐,最喜欢老师组织各种课外活动。例如组织男声小合唱、女声小合唱、男女声大合唱等比较普及的演唱形式。还可以对喜欢乐器的同学进行课外辅导,组织民乐队、管乐队、电声乐队等。

2.情感与语言。情感教育离不开语言,美的语言是情感的载体。在音乐教学中,教师的言行举止决定了教师在学生中的威望,同时决定了学生对教师的信任程度。所以,“课堂教学语言要鲜明生动、忌拖沓;幽默风趣、忌乏味;逻辑严谨、忌无序,而且要快慢有致,轻重得当,感情充沛。”①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音乐,享受到音乐带来的快乐。

3.情知交融。“在情知交融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是学习的催化剂,教师的情感是催化剂的催化剂”。②教学是师生的协同活动,在这活动中包含着情感的交流。教师以情育人,不仅用充沛的感情去感染教育学生,去陶冶他们的情操,而且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理解艺术作品的感情,从而做到在艺术创造活动中能充分表达与表现自己的感情,推动学生积极地学习音乐技能、发展技能等。

当学生处于愉悦状态时,使“学习是一种艰苦劳动”披上一层乐于主动接受的色彩。这种变“苦学”为“乐学”的状况,最适宜在音乐教学中体现,这就是所谓的“乐(音乐)即是乐(快乐)”的道理。这样会使学生对音乐发生浓厚的兴趣,带来极大快乐。所以,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激情。

二、体验情感

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后,就要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来体验情感,这样才有教学艺术魅力的深度。体验是情感活动的基本特征,体验能力的培养是情感教育的主要内容。“情感体验在形式上虽然是主观的,就其内容,却又是人与现实之间的反映”。③因此,不能将他人的情感当作自己的情感来体验的人,并不真正具备情感体验能力,也不真正具备艺术气质和艺术心理的。因此,无论艺术创作或艺术欣赏,都必须把人的情感当作自己的情感来体验。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实现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音乐教育以审美对象来激发人的审美情感,使受教育者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而获得心理满足、情感的共鸣。”④音乐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进行形式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感受和表现音乐的情感,使学生把自身的生活体验与情感表达结合起来,使他们能逐渐从现实生活的情感体验中,不断丰富和积累不同情感与相应的音乐语言表现方式。

三、情感内化

情感内化就是受教者在体验情感之后,内心情感发生的调节变化。

情感虽然为人之必需,但它却像一把双刃剑,既可以起到激发人们的思想感情,鼓舞人们的斗志,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激励人们战胜困难奋发向上的积极作用,也可起到消极甚至破坏作用。如感情用事、义气用事所造成的恶果。因此,情感是必须调节的,也是可以调节的。而音乐艺术则恰恰具有情感的调节功能。

为什么说音乐艺术具有情感的调节功能呢?是因为:一方面,音乐艺术虽然诉诸于人的情感,却又不止于情感,其中包含大量的认知和伦理因素,它们对于情感的升华与调节起着极大的作用,即所谓“以理节情”、“以理导情”;⑤另一方面,音乐艺术虽然表现人的情感,却又不仅仅是情感,而是情感的形式化、物态化及对象化,它不是情感的宣泄,而是情感的传达。

四、表达情感

当人的情感体验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与自己的心灵撞击,产生共鸣,感到既有兴奋性又有压迫感,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时,就会产生一种表达情感的欲望,想将情感传达给他人的冲动,这是情感教学追求的一种最高境界。

我们知道,情感作为人的一种内心体验,不但是可以传达,而且是必须传达的。也就是说,当人体验到自己的情感时,他的内心深处就必然会产生一种冲动,要把自己的情感传达给别人。但是他要想使他人体验到的情感与自己的相同,则必须通过一个中介物的媒介作用才能实现,而音乐艺术作品便是这样一种媒介。因为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让人欣赏的,欣赏意味着情感的共鸣,而共鸣则使欣赏者体验到了和艺术家相同的情感,甚至当两个不同的欣赏者对同一作品产生共鸣时,他们的情感也得到了交流与传达。

综上所述,情感是人的心理知、情、意三维结构中不可缺少的有机构成部分。人的心理是一个整体,知、情、意三者也是一个整体,它们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缺一不可。因此,情感对于人的认识和行为,对于人的整个社会生活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列宁全集》 第20卷 第225页)⑦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是每个心理健康的人都必然体验也必须体验到的心理过程。可见,情感是人之必需的;进而说,加强情感教育也是头等重要的。

参考文献:

[1]田秀菊.《音乐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教学艺术修养》,《中国音乐教育》,1999年第5期第43页

[2]董远骞等著.《教学的艺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29页

篇7

情感本身就是心理的主要品质,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内部感受和心情反映。中国最早的音乐理论专著《乐记》记载:“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这提示了艺术情感的心理特点,艺术情感是对人的一般情感的浓缩、改造和升华,是带有感性内容又放射理性光芒的情感。艺术家对情感同化作用特别敏感,能迅速用自己的情感同化生活,把自己的情感表现在太阳、月亮、蓝天、大海、一花一草等艺术形象上。李斯特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有较强的革新精神。他认为一场音乐演奏会往往是一个人的勇气和内在素质难以置信的展示,是情感驾驶他的十个手指进行了上百次演出,共同创造出全部的和谐。他认为真正的艺术家必须从一切源泉得到营养形成自己的完整人格。

1.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良好的道德人格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支柱。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情感、情操包括品德、修养、理想、信念及传统观念等,是对学生实现素质教育和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是情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认为一个人缺少了知识没关系,可以补,但如果缺个“德”字,他就是社会的“危险品”。因此,音乐教学的选材和引导是非常关键的,如每星期一早晨的升国旗奏国歌启发学生从雄壮的旋律、铿锵有力的节奏中听出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为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赴后继与敌人战争的背景,就是对学生爱国主义理想、道德、情操的教育。

2.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美育的基本任务是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鉴赏能力,培养创造的技能,激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塑造完美人格。美的来源,概括起来有自然美和艺术美两方面。自然美是指以自然事物为对象引起人们对美的感受和体验,如天空、大地、山水、树木、花草等,让学生从中体会出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峨眉山的秀丽和江南水乡的灵气等,体会到自然景物的美。艺术美属于意识形态的东西,是现实美经过加工而成的。它既来自现实又高于现实,使分散的东西更加集中、概括,使庞杂的东西更加净化。它比现实美更高、更强烈、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更有普遍性,因而具有更大的教育作用。

3.情感的培养和导入

音乐教育是最好的情感教育课程,是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有效途径。好的音乐作品能引起共鸣、激动、联想,使人受某种道德情操、精神品质、审美观念的渗透,从而达到崇高的思想境界。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生活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

二、音乐能力的培养

人有各种各样的能力,比如工作能力、生活能力、学习知识的能力,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欣赏音乐的能力等,这里主要指音乐的欣赏能力、记忆能力和创新能力。

所谓能力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这是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基础,是素质教育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将能力贯穿到教学实践中,从而达到提高音乐艺术质量的目的。

1.欣赏能力的培养

“倾听”是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以一种尊重的态度,专心致志地“倾听”音乐是艺术欣赏的必经之路。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教师首先要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明白作者是谁,什么调式,让学生感受这些作品,演奏这些作品,认识到专业“倾听”和平时的背景音乐有本质的区别。背景音乐是一种以消遣与休息为目的的音乐欣赏方式,它的特点是欣赏者并不以听音乐为主要目的,而是把它作为休息或从事其他工作和活动的衬托与背景,对调整精神状态起到一定的作用。

2.记忆能力的培养

音乐的记忆,指以往感知过的音乐现象在当前没有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情况下,在脑海中再现出来的印象。它是音乐信息的贮存,音乐学习心理过程承前启后的中间环节。由于音乐有转瞬即逝的流动性,因此,音乐记忆是音乐意象形成的必要条件,音乐创作表演和鉴赏一刻不能离开记忆。若没有记忆,则绝不会有音乐。

3.创新能力的培养

音乐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一位优秀的器乐演奏者在不破坏原作完整的基础上,总能够进入自己的想象驰骋,进行二度创作。

技能和技巧是在艰苦磨炼中形成的,但并不是说所有的练习都能达到同样的效果。有些练习可能加快技巧的掌握,另一些练习可能效果甚微。为了能使自己的技能技巧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达到高水平,练习者必须注意:(1)明确技能技巧的作用;(2)有正确的练习方法和步骤;(3)正确掌握动作练习速度;(4)把技能技巧变成良好的习惯。

三、音乐素养的培养

1.音准方面

在许多学校,实际的教学情况是:钢琴不能随时调律,甚至由于调律本身原因,上课的钢琴经常处于音高不精确的状态之下。这为学生练习埋下一个巨大的隐患,没有一个准确的音高如何能够练出一双“准确”的耳朵。对多媒体来说,这是微不足道的小功能,不但能够给你一个绝对准确的音高,还可以方便地调整具体音高参数,精确到赫兹、音贝。

篇8

关键词:素质教育 美育 舞蹈教育 舞蹈基本功训练 

 

2000年,资深政协委员资华筠在全国政协九届三次会议上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强舞蹈美育建设,规范美育教材的提案。 

资华筠指出,舞蹈的美育功能:舞蹈被誉为艺术之母,它古老而又具青春活力。舞蹈是可以直接作用于人自身生命质量的一门艺术,是通过人自身的形体运动来实现的艺术行为,其本体特质决定了它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作用于人的生理、心理的特殊效用和不可替代的功能。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舞蹈美育不可或缺。资华筠介绍说,美国曾制订了《艺术教育国家标准》,规定舞蹈是所有学校规定性课目,同时提出了实施方法和具体标准。目前,西方国家的高等院校也普遍将舞蹈作为必修或选修课,这显示出当今世界艺术教育的发展潮流。在我国,艺术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普及发展方兴未艾,但至今仍没有一个科学化的统一评估标准。其实,美国搞的这个艺术教育标准是有局限性的,我们完全可以制定出比它更好的。 

另外,舞蹈教育和青少年素质教育的主旨是通过创作,训练、表演,对青少年进行德、智、体美的教育,开发他们的潜在能力,为培育社会主义新人打好扎实的基础。舞蹈训练可以锻炼青少年身体各部分的协调能力,不仅增强对形体美的认同,也增强他们的感知能力。舞蹈教育可以锻炼和培养青少年的集体意识,不仅增强青少年的社会模仿能力,也增强他们主动参与社会的能力。舞蹈表演可以培育青少年的艺术美感,美感不仅增强个人欣赏能力,也增强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想象,热爱和追求。 

作为一名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中小学生进行美育是必不可少的。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方向是:培养合格的、全面发展的、适应新时期社会需要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舞蹈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必备的能力之一,它不仅要求教师本身会跳舞,更重要的是能组织编导、排练音乐舞蹈节目。因此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课教学是课程设置中一门重要的必修课。 

要使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掌握一定的舞蹈基础,舞蹈基本功训练则是舞蹈课程中十分重要一部分。如不经系统、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学生必跳不好舞,将来也教不好舞。这恰如一个不会写字、不懂语法修辞的人,必然不会写文章一样。道理似乎人人都懂,但实践起来往往背道而驰。 

舞蹈的动作都是经过美化、夸张、人为塑造条理化了的,是最有典型性的动作。一方面,舞蹈在一定程度上要遵循或利用人们生活中的自然动作及其法则;另一方面,还要在更大程度上加工、改变和美化自然动作,“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就是这个道理。 

舞蹈基本功训练包括: 

力量训练:舞蹈者所需要的力量就是肌肉的“速度力量”、控制力和弹跳力等。它们是在肌肉收缩或张力增加时所产生的一种能力。 

柔韧性训练:就人体关节活动幅度的大小而言。柔韧性好的人身段不僵不板,优雅美观。 

控制力与稳定性训练:控制力是指舞蹈中肌肉拉紧保持平衡的控制力和保证舞姿形成的固定的力;稳定性是指在表演中调整、控制、恢复人体平衡和稳定的能力。 

协调性与灵活性训练:协调性指全身各肌肉群都能相互协调配合;灵活性是指能够迅速改变身体或肢体某些环节的位置和方向的能力。 

舞蹈基本功训练内容一般分为把上和把下两部分。把上动作可分:擦地、蹲、画圈、小踢腿、跨掖蹲(单腿蹲)、腰、控制、压腿(朝天蹬)、下叉、大踢腿等;把下动作可分为:大踢腿、擦地、蹲或控制、转、腰或翻身、跳(小、中、大)、手位或身段、步或圆场步等。 

篇9

音乐教育哲学恰恰与此相反。它以哲学的观点,特别是以艺术教育观来研究音乐教育的基本方针、根本原理和指导原则。这个方面的研究主要探讨的是“音乐教育的价值”“音乐教育的功能”“音乐教育的任务”“音乐教育育人目的”等问题。可以肯定的是,音乐教育哲学就是音乐教育实践的理论基础,它从理论的高度引领实践工作的发展,就音乐教育哲学这一教育学体系中的分支学科而言,其学科价值对我国现阶段器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性作用,无论是其主旨思想,还是其主要内容均对器本文由收集整理乐教学具有启发性作用,音乐教育哲学的理论研究成果在器乐教育实践工作发展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如何在器乐教学的过程中借鉴大教育体系中的音乐教育哲学的理论研究成果,并将其有效地贯穿、运用于器乐教学过程之中呢?

笔者认为,以音乐教育哲学为理论基础,以器乐教学特性为教学实践基础,结合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特点,对现阶段器乐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这将有利于器乐教学工作的发展。究其原因在于:

一、音乐教育哲学的研究成果为器乐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它解释了器乐教学工作的存在意义

当前很多器乐学习者,特别是器乐专业学生,甚至教师都对其专业的学习目的不太明确,对其专业选择犹豫不决。他们的潜意识中并不清楚器乐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传授(或学习)器乐演奏技巧,还是为了灌输一种音乐审美的理念或标准。有的教师或学生从事音乐并在多次比赛中获得奖项,或举办了多场个人演奏会之后,却仍然对自己所从事的器乐演奏或教学工作并没有准确的定位,其内心世界仍然渴求社会各界对器乐演奏或教学工作存在价值的肯定和尊重。很多教师由于对器乐教育工作缺乏明确的理解,因此,他们很多人都往往只能依靠个人预感去指导其工作方向,支撑其工作信念。

产生以上种种问题的原因,正是因为现阶段的器乐教育过程中缺乏音乐教育哲学理论的支撑。

音乐教育哲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器乐教育工作的存在意义在于其深层次的人文价值,也在于其对人类社会音乐文化的丰富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器乐工作者必须认识到其自身并非一个单纯的音乐演奏技师,而是为创造本时代的精神文明成果的贡献者。由此可见,器乐教育并非社会其他领域的附属品,而是必需品。这一研究成果为器乐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有力地肯定了器乐教育工作的存在意义。

二、音乐教育哲学的研究成果指导着器乐教学的发展方向

当前诸多器乐教学课堂中,器乐教师往往会借助自己的演奏向学生示范教师本人对作品的理解,学生亦将教师的演奏方式作为模仿的对象。学生模仿得越像,教师就越发满意,如果学生不能和教师的要求保持一致,便很难得到理想的成绩。应该说,这一教学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演奏技术的提高。然而,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的发展却受到了相当大的阻碍。

篇10

二、理论与实践脱节

理论与实践脱节是大学教育普遍存在的现象,在教育教学中缺乏将理论成功转化为教育实践的方法和途径。现阶段,大学教育教学中对音乐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度不够,学校音乐教育教学普遍停留在学生业余文化活动方面,这种教学理论模式对教育实践形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作用。目前,新教育体制改革工作正在逐步推进,但是,我们也发现一些学校仍然将培养学生智力因素作为教育教学的重点,根本不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以这种教育模式和方法培养学生,这会对教育改革工作的进展形成极为不利的影响作用。

三、提高大学音乐教育水平的有效对策

(一)科学、有效的设置音乐课程

现代高科技的快速发展与音乐教育理论的不断丰富,为提高大学音乐教育水平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大学音乐教育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这些条件,保证音乐教育的发展有据可依,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广大教育学者共同努力探索,将大学音乐教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不断完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对音乐的需求,不断丰富音乐教学相关的内容,科学设置音乐课程,促进学生能力的全方面培养,进而实现大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二)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大学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将音乐课程单独设立部门,构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使教师能够在教学中结合实际情况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大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学习音乐浓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教学活动,从而实现大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三)理论联系实际

大学音乐教育要在理论、文化素质教育中突出自身的重要性,就应该充分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够顺利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实现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