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云家访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2-07-16 16:05:1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校云家访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高校云家访总结

篇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41-02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体制也出现了新的变革,单纯的学校教育模式不能全面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学校与家庭的沟通显得越来越重要。作为高校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最有效的与学生家庭的沟通方式就是家访,如何利用家访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方位发展是值得思想政治工作者深入思考的课题。

一、新时期辅导员家访的必要性

1.深入学生成长环境,使学校教育更有针对性。时代的变革,社会思想多元化对大学生的冲击,使新时期的大学生都有很强的独立精神,但是他们的生活能力和自律能力并不是很强,这些能力的培养很大一部分来自家庭教育。进入大学后,我们看到的一些学生问题不断,无论采取什么教育方式都无济于事,这就是我们忽视了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成长环境对学生的思想、性格有着巨大的影响。作为辅导员,工作的主体就是学生,只有深入学生家庭,全面了解他的成长环境,才能准确分析学生的思想动态,在实施思想教育过程中与学生产生共鸣,使学校教育更有针对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

2.建立辅导员与家长的有效沟通途径,形成教育合力。学校和家长都肩负着培育新时期优秀大学生的历史责任,建立辅导员和家长的有效沟通是教育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前提。家访就是为学校和家长搭建的一个沟通信息,了解情况的平台。在家访过程中,辅导员向家长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在校表现,并准确介绍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方针,全面的提供家长希望了解的信息。家长通过辅导员介绍情况,正确评价孩子的能力素质。辅导员与家长共同探讨如何教育管理学生,为每位学生制定一个发展规划,在今后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行为管理上形成合力,随时沟通,相互监督,共同促进。

3.与学生家庭建立联系,有效解决学生、家庭的困难。家访工作最终受益者就是学生和他们的家庭,辅导家访是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的有效途径。一些学习困难的同学,一直没有认识到学习问题的严重性。直到辅导员进行家访,给学生以精神上的促动,在老师与家长双方的教育下,他们能悬崖勒马,重新意识到努力学习的重要性。一些经济困难同学,辅导员家访可以适当地给予经济资助,使学生和家庭感受到学校的关怀。更重要的是给予他们精神上的鼓励,使他们看到未来的希望。

4.家访是对辅导员工作的推动剂。要做好辅导员工作,一定要深入学生内心。通过家访活动使辅导员近距离了解学生家庭实际情况,拉近了与学生、家长的距离。通过对学生成长环境和成长经历的深入了解,不仅加深了辅导员对学生的感情,也为今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对经济困难、单亲家庭学生的家访,对辅导员自身有很大的触动和教育,更加坚定了辅导员踏踏实实工作的信心。

二、家访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1.学生对家访有抵触情绪。在新时期大学生盲目的独立意识主导下,家访被部分同学视为辅导员侵犯隐私、干涉人身自由的行为。"问题学生"害怕"告状式"家访,"优秀学生"害怕辅导员过多干预自身发展。所以部分学生对辅导员家访十分抵触,借口外出,恶意阻止辅导员与家长邀约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学生逃避学校的关心和教育,没有认识到家访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2]

2.部分家长对家访工作认识不正确。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走访部分家庭时家访的实际意义没能得到体现,原因就在于家长对于家访工作认识不端正。一些家长在家访过程中表现得过分热情,其目的是借助家访的机会为孩子在学校谋福利,功利色彩浓厚。还有一些家长在家访过程中简单应付,对于学校的师资力量、教育模式和管理制度等问题不太关注,所以任何问题都交给孩子自己处理,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性。[3]

3.受经费和时间限制,实地家访的范围太小,时效性差。对于一些全国范围招生的学校,生源遍布全国各地。例如笔者所在高校,有很多云南、贵州、四川偏远山区的经济困难学生,还有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就目前的经费情况很难专门对这些学生开展实地家访。但是恰恰是这样的学生更需要辅导员深入他的成长环境,与家长面对面沟通。这样的家庭也十分需要学校给予人文关怀。同时实地家访具有周期性,基本集中在寒暑假期间,对于突发问题,很难在第一时间深入家庭与家长交流,很多问题不能及时解决。

三、结合新时期实际情况,如何完善家访工作

1.加强正面宣传、严守家访纪律,改变学生和家长对家访的态度。家访工作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更好、更全面的发展。为了提高家访工作的质量,必须调动学生和家长的积极性,使之全力配合。对于学生,家访前要与其进行有效沟通,让他们更多地了解历年家访的成功案例,理解家访的正面效果,同时在家访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伪造、夸大事实,不抱怨,不涉及个人隐私,用积极的态度解决问题,建立师生间的信任。对于家长,要严格做到不接受吃请,不接受礼品,不做任何违背原则的承诺。对任何学生,都要全面分析其优点和缺点,消除家长印象中单纯的"告状式"和"浮夸式"家访。提高学生和家长对家访的认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学校可以每年树立优秀家访实例。

2.创新家访模式,扩大家访范围,使家访工作日常化。目前家访工作最棘手的问题就是范围太小,时效性差。基本就是利用寒暑假时间,访问临近的学生家庭。但对于全国招生的院校,家访对象分布十分广泛,实地家访的模式很难覆盖全面。为了扩大家访范围,我们应该以典型学生为中心点,延伸访问周边学生家庭的方式,还可以利用出差的机会,顺路进行家访。同时可以利用现代技术,创新家访模式,例如QQ视频聊天,电子邮件,电话家访等,使家访工作真正融入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4]

3.辅导员要加强对家访工作的分析和探讨,建立一套完善的体系。长期以来,部分辅导员仅仅把家访工作当成教育问题的一种手段,没有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去认识家访工作的功效。辅导员家访是对老师、学生、家长三方受益的工作,有必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体系,使之成为一个重要的、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为了使今后的家访工作更有针对性和指导性,我们在家访过后,应该对家访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同时跟踪关注受访学生的思想转变过程,定期组织辅导员分享成功家访经验,探讨失败家访原因。把家访工作当做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形成一种制度。

家访作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重视。相信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家访工作定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让更多的青年学生受益。

参考文献:

[1]罗辑,张贺楠.关于高校辅导员家访工作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7).

篇2

关键词 CUBA 省预选赛 分析 研究

一、前言

第十五届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四川省预赛暨四川省高校篮球联赛于2012年11月2日在西南交通大学举行。作为代表队,感受其中。CUBA作为大学生自己的篮球联赛,其赛事级别来讲,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大学生篮球盛会。纵观比赛全过程,使我们看到了各别高校加大了对高水平运动员的引进和球队队风、队纪的建设。加之主办方西南交通大学对本次联赛悉心的投入都使这一联赛更具魅力,使比赛进行的井然有序、赛况报道的及时、准确。可就其联赛本身来讲,也存在着联赛体制等问题。除了高水平运动队外的普通高校业余代表队则少人问津、呈现出发展滞后、比赛和训练水平较低的现象。

二、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的联赛宗旨

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始创于1996年,是中国体育史上第一个面向高校、面向社会的大学生专项运动联赛。它是由教育部、大学生体育协会主办的高校之间的篮球联赛。在CUBA创立初期,CUBA组委会在考察NCAA发展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篮球运动的现实情况和发展前景下,建立和完善联赛制度和全新的篮球人才培养体系。重视对运动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行为规范引导,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采用社会化、产业化的运动方式,以建立和健全小学—中学—大学的篮球人才培养体系为目标的系统工程。CUBA联赛已经以它“健康积极、公平公正、纯洁向上”的品牌形象成为被社会认可的中国体育最好的品牌赛事之一。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维护CUBA联赛的纯洁性,确保联赛健康有序地发展,提出了CUBA联赛的宗旨——“发展高校篮球,培养篮球人才”。

三、现阶段联赛背景

在阐述中国梦时说道:“让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那么CUBA作为完全面向在校大学生的篮球联赛,理应承担着这样的使命,使爱好篮球的大学生们有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随着2013年1月大体协在西安召开大篮协的换届改选大会,上海交通大学成为了新一届大体协篮球分会的主席单位。这也加快了“校园四级篮球联赛” 的进程,即拟建设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级篮球联赛。用“一条龙”的篮球联赛贯通各级学校,是为了“让体育的教育功能在校园得到充分发挥”。但视观CUBA各省预选赛的比赛状况,使我们发现了很多制约着CUBA基层选拔赛的因素。它的问题不仅仅存在于由下自上分级进行,还有其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把本身的联赛做大、做强、做出规模、做出水平。现就相关问题进行提出和解决。

四、CUBA联赛省预选赛面临的问题

(一)各省预选赛规模有待提高,男、女参赛队伍数量有待均衡

根据资料所查到,四川省普通高校总数为86所。这其中包括教育部和部委直属大学、省级教育厅下属的本科院校、大专院校、独立学院,均是有资格参加CUBA省内选拔赛的大学。在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四川赛区的比赛中男篮报名数量最多,也仅仅为16所学校,参赛率仅为19%。在女篮的比赛中参赛队伍数量仅为12所。而另外的云南赛区也呈现出了男、女篮参赛队伍严重不均衡的情况,男篮参赛数为26所,女篮仅为5所,参赛率仅为8%。数据显示两省的预选赛规模较小,参赛数量有待提高。这一现象不仅仅是两省存在,在很多省的预选赛都时有发生。只是研究的局限性,在此不一一列举。

(二)参赛积极性不高,水平普遍较低

在参赛队伍中,四川赛区有男篮高水平招生的学校三所: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女篮高水平招生的学校两所:四川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云南赛区有男篮高水平招生的学校有两所:云南财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女篮高水平招生的学校一所:云南师范大学。就当前来看,云南赛区仅有云南师范大学有女子高水平篮球队,其余球队实力与之相差甚远,所以近五年代表CUBA云南赛区参赛的都是云南师范大学女子篮球队。究其原因,主要是省内其他高校均没有专门的女子篮球运动队,女子篮球运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联赛中,高水平队伍的基础是最好的,基本功扎实,且能保证一周2-3次正规的训练,其余学校均是体育专业的学生或普通在校学生,无专业训练经历,且大多课业繁忙,不能坚持长期训练。很多学校也只能采取临时准备赛事、临时进行训练等措施。导致队伍比赛积极性不高,对成绩的渴望不是很强烈,最终导致联赛的整体水平相对较低。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各高校领导对篮球项目重视程度不一,高校对篮球项目的组队、训练、参赛等相关的人力、政策、经费投入有限。对大学生体育竞赛的理解程度不够,影响了部分高校参赛的积极性。二是高校里的很多领导和老师们对CUBA营造大学校园文化的作用认识不足,在学生训练、比赛时难以得到相应的激烈政策,因此部分学生不愿参与。

(三)学校需加强球队建设

球队建设包括队员的选拔、球队的管理、配套的运动设施及经费保障等。而目前参加四川省CUBA预选赛的28支队伍中,只有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有高水平特招生资格的队伍能保证常年坚持训练,学校在球队投入、场馆建设等方面较为重视。所以,球队的竞技水平一直在四川省内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而其他学校尚不能解决队员们在招生方面的体教结合和训练时的学训矛盾等相关问题。影响了学生参与体育竞赛的积极性,导致阻碍了学生通过体育竞赛培养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五、建议

针对学校对体育竞赛重视程度不一的问题,需要高级别的教育主管机构出面对联赛的权威性、认可度做出认可和支持。要让各高校的领导们、老师们了解学生体育竞技比赛的重要性,使他们能够理解和投身于CUBA性质的联赛中来。从而重视高校在体育项目上的投入、在招生方面的选拔、在体育比赛经费上的大力支持。

主管高校的教育部门需加大组织力度,建立奖惩制度。使各高校重视学生篮球队的管理和训练,积极参加每年一度的相应赛事。

不仅仅建设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四级篮球联赛,还需要把现阶段的大学生篮球联赛按招生方式分为相应组别,实行晋级制。这样没有高水平资格的组别也会按体育专业学生和公体课学生区别对待,各自进行相应级别的比赛。实力相当,会更大程度上增强学生们对联赛的向往和准备训练和比赛的积极性。使比赛更有观赏性、更具拼搏性。

参考文献:

[1] 虞重干,张军献.“体教结合”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J].体育科学.2006.26(6):79-84.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6-0117-02

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为统筹做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2010年5月4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2012年8月1日,教育部办公厅又印发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要求各地各高校结合本地本校实际,精心组织开展创业教育教学活动,增强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长期以来,云南师范大学的创业教育在最初的KAB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师范院校特色,从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实践与探索,对西部地区高校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提供了借鉴。

一、结合学生特点,明确教学目标

创业首先是一种理念、一种精神,是一种不满足于现状、敢于创新并承担风险的精神,是一种在考虑资源约束的情况下把握机会创造价值的认识。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目前,在大学生群体中,创业的氛围很浓厚,有创业意识的学生很多。据我们在云南师范大学校内调查发现,这些有创业意识的学生本身对创业的知识和技能的需求有所不同,分为“想要了解、学习内容、转化技能”三个层次。

结合工作实际,在课程总体设计上,我们坚持“主体性、高标性、人本性、超越性”的理念,遵循符合大学生成长规律的创业教育设计原则,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明确创业课程教学的总体教学目标,就是要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简而言之,就是在学生心目中埋下“创业的种子”,到了适宜的时间和环境,促其自然地萌发和生长。

二、理论联系实际,完善教学体系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任务不是狭义的“课程”所能承载的,其本身就是一个课程教学、模拟创业、实践过程的循环体系。云南师范大学的创业课程起步较早,最初是由校团委利用第二课堂平台,成立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开设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并以开展创业计划大赛为契机来模拟实践。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当中,我们发现KAB这种类似训练营的集中、互动、紧凑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创业和就业能力很有帮助。但就课程本身而言,还存在课程开设内容较为单一、知识面不够,参与面和辐射面较小等不足。结合学校本身工作实际,云南师范大学从三个层次来不断完善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体系。

首先,学校招生与就业指导中心就业处牵头成立了大学生创业指导教研组,开设《大学生创业指导》基础课程。课程分为两个板块,一是必修课,以网络课程的形式在全校本科学生中开设,纳入人才培养计划。网络课程系统由学校自主研发,采用自主选学的模式,设有必选模块和自选模块,学生必须按完成必选模块的学习,适当修满自选模块课程,完成课后练习,提交学习报告,才能获得学分。大学四年内,学生必须完成就业指导、创业指导和生涯规划三门网络课程学习的2个学分,才能获取毕业证。二是选修课,以校级公选课的形式在大学二、三年级的本科生中进行小班授课,课程多采取体验式、参与式教学方法,设有游戏环节模拟经营,最终考核要求学生以团队或个人形式提交完整的创业计划书,并通过创业教研团队组织的创业模拟答辩。这种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形式,扩大了学生接受创业基础知识学习的普及面。除此之外,学生还可参加昆明市劳动就业保障局与学校就业处联合举办的SIYB创业培训以及学校团委KAB培训,“青帆夜校创业培训”等各级各类培训,进一步强化创业技能。

其次,依托学校创业基地、大学生创业园等创业实训基地及各类创业比赛给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平台。一方面学校有依托就业处设立的大学生创业园,团委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动感地带-MM创业就业基地”等创业园区,校就业处还从学校争取到校园内的铺面15间,提供给创业学生作为创业经营场地。另一方面学校由校团委牵头,以开展大学生创业大赛为契机,组织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面向社会参与科研开发和技术服务,或协助教师共同进行课题研究,指导学生按程序体验创业过程的演练。通过创业计划大赛这个课堂,有效地缩短了学生从理论知识到企业现实之间知识迁移的距离,强化了创业教育课堂知识讲授的效果,有助于把一些创业活动的优秀成果直接推向市场,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创业活动的热情。与此同时,学校还通过成功企业家、校友企业家论坛、校董会企业设立创业基金等,大力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机会和平台。

最后,学校教务处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以项目的形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创新性实验改革,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发展。在多次的创业大赛组织和参赛实践中,我们发现科技创业是大学生创业的主体,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通过项目申报、实施、完成、验收,促使学生巩固了专业知识,学会了团队协作,增加了实践能力,激发了创新思维。该计划在2009年至2011年的第一阶段实施中取得了明显成效,10个项目累计24篇,获得外观设计专利2项。

在“创新、创业、创造”三创教育的活动理念指导下,学校学生科技创业活动得到了大力推进。目前,云南师范大学已经形成了“课程教育、实践训练、科研创新”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三、研究开发教材,加强师资培训

创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还要在全国课程材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完善,结合自己学校特色和地方特色,编写适应本校学生的学习材料。云南师范大学创业指导课程选用的教材分别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编的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示范教材《创业基础》,以及学校在就业创业指导必修课、公选课分块实践教学总结的基础上,据教育部新的要求整合提升而自主编写的通用教材《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教程》。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除去大纲要求的创业、创业精神与人生发展、创业者与创业团队、创业机会与创业风险、创业资源、创业计划、新企业的开办等知识点外,还安排了两次的模拟经营游戏环节,学习基本企业周期、供给和需求。两本教材结合使用,提高了教材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创业课程教学内容的丰富化和实践性必须有一批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敏锐洞察力的教师团队来进行引导和实践。云南师范大学创业课程教育教师团队主要由两部分教师组成,一部分是专业专职教师(具有经济学、法学、工商管理等专业背景的教师)和接受过创业讲师培训的教师组成的基础教师团队。另一部分是相关企业家,学校采取邀请企业家进课堂、企业家访谈的方式传授学生实战经验,增强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同时,学校不断加强创业教育师资储备,一方面选派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创业指导师、创业讲师培训,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的创业指导师培训、教育部高校创业指导师培训等,获取资格证书。目前学校共有50人获得教育部创业指导师资格证书。2014年7月,云南师范大学成为教育部首个在西部地区设立、全国第三个设立的“全国高校创业指导师培训基地”。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开展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大赛,并选派优秀选手参加全省、全国的比赛,以赛促练,锤炼教学本领。2013年12月,云南师范大学选派的教师以云南赛区选拔赛一等奖第一名的成绩代表云南省参加了全国首届创业指导课程大赛并取得全国第30名。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是服务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需要。国家政策的引导,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云南师范大学的实践,为我们西部地区高校进一步加强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提供了借鉴。但我们也发现目前还存在着师资匮乏、投入不足、精品课程建设不够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和完善。创业教育教学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应当积极拓宽思路,借鉴国外经验和模式,提高创业教育教学效果,打造精品课程,开拓海外创业实践基地,努力构建一个覆盖创业全过程的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服务联动系统,为大学生就业创业营造良好氛围,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蒋焱.高职创业教育课程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10,(8):28-30.

篇4

6月29日我们踏上了支教的征程,队友们在车上唱起了队歌,大家都怀着同一个梦想走到一起,有(本文实用工作文档频道)了队友的鼓励,我更加坚信我会做得更好!不一会儿,我们就来到了支教的地方——插花小学。大家下车后将自己的物品搬回自己寝室,然后将寝室整理好后,便下去开会。会上校长给我们介绍了学校的办学历史,随后介绍了学校周围的一些概况。此时,学校给我的整体印象不错,毕竟有一百多年的办学历史了,而且该校深得群众的好评。我想一个学校能做到这样已经很不错了。

七天的支教生活,从第一天晚上到插花的那顿饭开始,我们就和那里的村民打上了交道,他们的淳朴、热情使我们很快融入他们的集体。一路的疲劳经过第二天的休整早就烟消云散了。第三天我们的支教生活便正式开始,那天走进教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群孩子渴望知识的眼睛,还有村里孩子那份质朴与纯真。看着这样一群孩子,我们怎能不尽我们那份力!很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几乎每天都有新学生加入到我们这里。混合年级的人数一直在不断增加,刚开始班级还有空的桌位,到后来有的同学都挤在一起。

在支教期间,我们除了每天有课的老师去上课外,没课的老师也要去做助教。此外,我们实行每天一会制,我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对我们的帮助也很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试图打开学生的视野开设了丰富多彩的课程:语文、英语、数学、日语、历史、化学、生物、思想品德、生活小课堂、手工、绘画、舞蹈、古筝、象棋、跆拳道、书法、乒乓球,让他们通过学习了解外面精彩的世界。

我所带的课是数学,当我第一次踏进五年级的时候,那时的我有点紧张,毕竟第一次走上讲台去给学生们上课,那一刻的我有点自豪同时也有点担忧,自豪的是我能够站在这个讲台,担忧的是自己教不好,尤其是站在窗外的家长,无形中给我增加了些压力。见到孩子们,最先受吸引的绝对是他们那双双闪亮的眸子,我找不到任何词语来修饰他们给我带来的感觉,原以为会很尴尬,会很难和他们沟通,但我们很快进入角色和孩子们打成一片,上课时同学们很活跃,也许是年龄差不多的缘故吧,下课后同学生的家长交流,才知道大部分同学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他们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当时我很心酸,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为孩子付出了太多。虽然交流时语言有时存在一定的障碍,但我们的心是彼此相通的,那就是让他们的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对外面的世界有更广的了解。当然除了教数学外我还带象棋班,象棋班的小朋友们水平参差不齐,各个年级的都有,于是我们将水平差不多的小朋友安排在一起,对于零基础的小朋友我们手把手式教学,教他们摆棋,给他们讲棋盘上棋子的走法等。

篇5

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核心、骨干力量,其工作具有压力大、事务繁琐、程序复杂等特点。这就要求辅导员要以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工作,要在职业生涯中逐步完成对自身职业角色的转变和认同。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以理想信念不断完善辅导员的职业道德建设。

一、学生教育――从管理者到服务者

当前,生硬、机械的管理者身份已经不再适合高等学校学生教育工作的实际,同时也不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因而高校辅导员以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抓手,努力完成从管理者到服务者的角色转变。

(一)学业成绩方面

一般情况下,从大二下学期开始,尤其在专业课程陆续开设之后,本科学生在学习能力、方法和习惯上存在差异性,因而在工作中要突出重点班级和重点人群,因班而异、因人而异地通过重开自习、学习小组帮扶、学情自我分析等形式实现学业服务的精细化。只有以服务者的姿态低调介入学生的学业成绩管理,才能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才能保证无一人因学业问题出现学籍异动,不及格率和学业预警率保持在较低水平,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省二级、国家二级等等级考试通过率高。

(二)日常生活方面

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的监护人,辅导员的角色转变还体现在对家长身份的认同上。在生活中辅导员要努力像家长一样,从细微处关心、照料学生。针对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细微心态变化,辅导员必须做到“四个及时”:及时发现、及时到场、及时干预、及时解决。通过谈心、短信、微信、QQ等手段,时刻关注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珍惜学生每一次开口倾诉心声,珍惜每一份信任,疏导学生心理产生的细微变化。

对辅导员来说,手机24小时不能关机是基本要求,处理突发事件是常态。正是每一次的陪伴与照料,铸成了高校辅导员的果敢与担当,正是每一次的抚慰与关心,增进了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家人般的情感。

(三)课外活动方面

在指导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方面,辅导员服务意识的最好体现就是参与度;是以朋友身份融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是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是通过一次次讨论、演练、修改后取得成功后的成就感。

通过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到课外活动和学课竞赛的每一个环节,在拉近辅导员与学生之间距离的同时,也使得指导效果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最大限度地提升团队成员的组织协调、人际交往、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等方面的能力,充分发挥了细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育人功能。

二、课堂教学与学术科研――从授业者到传道者

在目前各高校的教学体系中,辅导员及其讲授课程的地位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一般情况下。辅导员会担任《形势与政策》、《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的教学工作。虽然不是主干课,核心课,但是辅导员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努力让自己从知识、技巧的讲述者向思维模式、思想意识的引导者转变,实现从授业者向传道者的蜕变。

在教学过程中,辅导员要从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完善课程考核考评方法三个方面下功夫,有意识地以时事热点问题作为切入点,调动同学们的学习兴趣;通过人文社会学科思维方法的传授,改善理工科学生的思维缺陷;在每个专题的教学中都额外开设诸如“中国电影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恐怖袭击的应对和防范”、“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一般流程和常见误区”等一系列知识拓展版块,开拓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的全新途径。

在学术科研方面,辅导员要积极主动地撰写论文、参与科研项目。学术科研成果力求站在理论高度重新审视实践经验,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升华,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三、 资助工作――从执行者到施助者

资助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奖助学金的评定到审核再到发放,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要求精准,这种精准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同时也是精神层面的,辅导员只有实现从执行者到施助者身份的转变和认同,才能真正做到资助工作的三个精准。

(一) 精准识别

1、民主评议小组职责延伸。在困难认定之前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和教育,要求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牢记自己的职责,对参加困难认定同学的家庭情况以及在校期间的消费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2、推行基于“家庭经济情况+在校消费情况”的困难生认定方法。制定困难认定后的跟踪考察制度,通过假期家访、调查问卷等形式对经济困难学生特别是受资助学生的经济和消费情况进行考察,确保困难学生甄别工作的准确性。

(二)精准奖助

1、在奖助学金发放过程中要采取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了解是否存在违规违纪情况,一经发现,绝不姑息,严肃处理。

3、深入开展资助育人工作,培养受助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诚信观念,推动资助工作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

(三)关于精准管理

1、资助档案以学年为单位,下分“民主评议原始材料”、“公示材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国家助学金申请表”等类,方便档案的查找和整理。

2、定期对档案进行审查和整理,学年内每一环节工作完成后及时对相关材料进行归档,学年资助工作完成后,对各类材料进行审核整理。确保重要原始材料,无遗失,无差错。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曾萍.当代大学生的成长需要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实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2).

篇6

专升本学生小A,通过电子邮件反映本年级同学临近毕业忙于考研、就业等事务,没有关注各类奖助学金的评审、发放,还有一周就要离校,从和同学交谈中感觉辅导员以及某些班干部利用职务和手中的权利,将奖学金占为己有并截留学生奖学金,邮件中重点强调辅导员参与了该事件。

二、涉及学生基本情况

专升本学生来自不同办学层次的高校,经过比高考还残酷的专升本考试后,进行两年的本科专业学习,深知在严峻的就业现实中的劣势,继续保持心无旁骛地学习态度,坚定唯一的目标:考研。专升本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缺乏深入交流,对学校和上级政策缺乏了解。

三、围绕个案所采取的措施

(一)高度重视。学校资助管理中心收到学生邮件后,有关人员专门召开会议,安排专人负责,及时回复学生尽快开展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反馈给学生,并向分管学生工作的学校领导汇报具体工作措施。二级学院也在接到来信内容后第一时间召开会议,安排分管学生工作的学院领导进行调查。

(二)分析事由。专升本学生在校两年,仅有一次享受各类奖学金、两次享受国家助学金的机会。刚入学两个月就有一次评选国家助学金的机会,当时学生之间互不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手中《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而有些学生提供证明材料的可信度值得怀疑。究其原因,一方面,某些家长在高额经济利益驱动下想钻国家、高校资助政策的空子,采取托关系,请熟人等不良手段获取假证明;另一方面,目前,生源地经济困难认定证明往往缺乏监督与约束,导致虚假证明出现。

(三)多措并举。根据学生邮件中提供的有关学生名单,有关二级学院及时约谈有关学生和辅导员,讲清邮件反映是否属实决定了该事件的性质以及对学生和辅导员的影响,要求有关人员作出书面报告。

四、调查结果

经过调查,结果如下:

(一)邮件中提到的班干部无论学习成绩或综合测评成绩均符合有关奖学金的评审条件。

(二)邮件中提供的资金往来经核实学生中确有这种意向,而还没有形成事实。

(三)预截留部分奖助学金是个别学生干部行为,并无辅导员授意或参与。学生初衷是临近毕业,准备给学校、老师买些纪念品,再组织一些其他活动。只是学生干部没有告诉老师资金来源,而擅自做主让获奖学生自愿拿出一部分钱,但前提条件是自愿捐出而无具体金额要求。

(四)学生资助中心在随机约谈中,学生均表示知道评选工作,也知道一些获奖学生名单,但具体人数、金额不能全部记住。

五、处理结果

(一)责令学生干部将写出事件整个过程,鉴于没形成事实而要求其写出书面检查。

(二)责令辅导员写出书面检查,反省整个事件中个人应该承担的责任。

(三)给来信人回复邮件,讲明事件处理结果,征求其意见。

六、工作反思与下一步工作

(一)继续加强辅导员队伍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职业能力建设,促使辅导员牢固树立发展意识、质量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开放意识、节俭意识,进一步提高辅导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能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辅导员队伍。

(二)继续加强学生干部培训,使学生干部具备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干部的全局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廉洁意识、创新意识,加强学生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学生干部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干部适应新环境、接受新挑战和自主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同学,服务于学院。

(三)学生管理部门必须做辅导员的坚强后盾和强有力的监督者。学生各类评奖评优不单单是学生、班级、学校的事情,而是牵扯到家庭、社会。

(四)继续巩固 “一个中心,六个重点”的资助理念,以政府和学校有关奖助政策为指导,以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工作为基础,以“奖、贷、勤、补、免”资助体系为主体,强化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管理职能、宣传职能、资助职能、教育职能、服务职能、监督职能,践行“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庄严承诺,积极推进助困育人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1、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强化校院两级管理背景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管理职能,加强规章制度科学化规范化建设、校院两级资助工作队伍建设,为学生资助工作有效开展提供坚实保障。

2、挖掘资助政策宣传载体,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宣传职能。将一系列国家、省和学校的资助政策、管理制度,进行细化和具体化,并将有关文件内容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宣传,增加资助工作的透明度,确保资助工作政策宣传到位。

3、统筹资助渠道,拓宽学生资助广度、力度,强化资助职能。着力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为做好学生资助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让家庭经济真正困难的学生享受到资助阳光。

4、精神上培育学生,强化教育职能。继续加强经济资助与精神资助相结合,创新资助工作帮扶形式,突出诚信、感恩和励志三项教育,推广典型工作经验,扩大资助工作的影响力。

5、能力上锻炼学生,积极探索“勤工助研”渠道,强化服务职能。继续将“育人”思想融入到勤工助学岗位,在“济困”、“励志”的基础上,加大向“助研、助创新”模式转变力度,积极拓展学生“勤工助研”的渠道,促进勤工助学的岗位类型从“劳务型”向“知识型”、“管理型”发展,借助勤工助学岗位,促进专业所学与实践的结合,实现学习、能力培养和经济资助三重功效的有机结合,在提供经济支持的同时,着重锻炼贫困生的素质和能力,为他们今后成才就业积累资本。

6、不断加强督查指导、考核评估和资金监管,强化监督职能。继续通过不断健全资助工作制度,建立稳定有效的考评体系,开展“廉洁从学,诚信守法”主题教育活动,畅通信息反馈渠道,开展假期家访活动,构建校、院、学生、家庭四级监督体系,不断强化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监督职能。

学生资助工作的重点是创新理念、扎实工作,更好地把资助与教育结合起来,把帮困助学与育人成才结合起来,努力开创学生资助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春雨.论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完善[J].教育与职业,2012(5):173-174.

[2].王宣淇.国家奖学金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教育,2011(23):30-31.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303-02

本世纪初,由包括国家体育总局在内的众多部门合作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国民体质水平调查,结果表明,我国青少年学生的身高、体重以及胸围等指标都有所增长,但其爆发力、耐力、速度和力量等都有明显下滑。这意味着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情况已连续20年呈下降趋势,这从表面上看只会对学生个人产生影响,但实际上这对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是十分不利的。接下来,笔者将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1.研究方法分析

1.1专家访谈法。咨询相关领域的专家,了解他们对于"阳光体育"的认识和造成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分析,并将其解读与看法记录下来,作为对于之后进一步研究的有力支持。

1.2文献资料法。在中国知网中使用"阳光体育"、"青少年身体素质"等关键词进行搜索,通过整理检索到的数百篇文献,选出其中参考价值较高的200余篇,对其进行整理与总结。

1.3逻辑分析法。剖析"阳光体育"的内涵及其与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之间的潜在关联,从而为"阳光体育"在抑制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衰退过程中的作用提供理论支撑。

2."阳光体育"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影响解读

"阳光体育"的宣传口号是"运动、健康、未来、阳光",其宗旨在于对青少年智力、审美以及思想品德发展过程中体育的重要作用进行研究,通过体育锻炼等手段扭转当前我国广大青少年体质普遍变差的现状,其终极目标在于实现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并结合青少年的实际情况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和推行体育活动。

"阳光体育"不仅能够对我国各级学校体育教学带来巨大的影响,也能为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阳光体育"所针对的是各学校、各年级的学生,他们不仅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体育事业的重要基石,在我国体育人口中占了非常大的比重。就目前来说,我国有着数量极大的在校青少年学生,只有从小就开始引导他们了解并爱上体育,使他们切身体会到体育运动对身体发育和精神成长的重要意义,才能在他们心中种下"终身体育"理念的种子,进而使全民健身的目标得以实现,真正推广和普及社会体育。

3.能够对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产生影响的因素

3.1教育体制。尽管我国近年来一直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高考的唯一鉴别标准依然还是分数,学生成功与否的标尺也只有分数,学生即使身体素质十分优秀,但若考不上理想的大学,仍逃脱不了家长的责骂、同学的嘲笑,自己也会陷入羞愧、自责的情绪之中。长此以往,越来越多的学生只好放弃了体育运动,将所有的时间和经历都用来进行学习,这也正是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用身体素质的下降来换取更高分数的原因。

3.2家庭方面。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普遍下降不单纯是由学校造成的,家庭在这个过程中也有着很大的影响。现阶段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健康观、教育观和成才观往往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如过度溺爱孩子,担心孩子在参与运动量较大、较为激烈的运动时受伤;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对孩子身体素质的锻炼,等等。许多学生在家中的空闲时间都面对着电脑、电视,很少进行体育锻炼,这自然会增加学生肥胖的几率,导致学校中的"小胖墩儿"越来越多。因此我们可以说,家庭因素在青少年身体素质变差的过程中也有着巨大的影响。

3.3学校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深,学校校园受到越来越多来自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限制,再加上城区重点学校常常出现招生人数超标的情况,导致可供开展体育活动的人均面积逐年下滑,进而形成了小场地、大班额的状况,整个操场在体育课时挤满了学生。除此之外,因学校管理层不够重视而导致的体育教师数量不足、体育教学经费短缺等问题也会严重制约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若学生无论在小学、初中还是高中阶段都不得不在狭小、拥挤的校园中开展课外活动,长此以往必然会失去对体育锻炼和体育课程的热情和兴趣。

3.4社会因素与学生自身因素。在我国人口政策的影响之下,学生中的独生子女比例逐渐提升,家长也越来越溺爱和娇惯孩子,这必然会直接导致孩子在体育课中怕累、怕苦、怕受伤,不愿到操场进行锻炼和运动。同时,许多社区都设有健身器材区,但主要的服务对象是老年人,不适合青少年进行锻炼,青少年自然很难提起对锻炼的兴趣。由于缺少适宜的锻炼器材和活动区域,越来越多的学生只好选择在家里玩电脑或看电视,这是恰恰是更多学生所喜爱的。

综上所述,与学生自己的主观积极性相比,家庭、学校、社会等都只是外部因素。但这些外部因素会对前者产生巨大的影响,不仅使学生锻炼积极性有所下降,也不利于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因此,国家只有及时出台各种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尽可能削弱外部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才能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在这一背景下,"阳光体育"对学生的重要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

4.结语

体育锻炼能够帮助青少年更好地成长,使他们不仅拥有健康的身体,也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少年强,则中国强,"阳光体育"能够激发校园乃至整个社会的活力,为国家的复兴和民族的进步奠定基础。同时,青少年在投入到体育锻炼之中时还能够得到社交能力的锻炼,通过结识新的朋友、延续纯洁的友谊,不仅能够满足其成长过程中的社会需求,也能使其拥有更强的适应社会的能力,进而培养起青少年更加高尚的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0)11-0063-05

Construction of a model of characteristics of competence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ZHU Da-peng

(Departmen of Sports Psychology,Wuhan Sports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

Abstract: Basing his investigation or interview subjects on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management department leaders, and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s, the author analyzed and constructed a model of characteristics of competence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which consists of 20 characteristics of competence. Based on this model, the author compiled and tested a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Competence Characteristic Evaluation Form,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such 9 factors as confidenc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professional skill, initiative mobilization, retrospection ability, lifetime learning, specific development goal, creativity and detail caring can well interpret the model of competence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this form has good trustworthiness, can be used as an effective tool for evaluating the characteristic of competence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Key words: sports psychology;mode of characteristics of competence;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麦克里兰将胜任力定义为:胜任力是指能够区分在特定的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个人绩效水平的特征[1]。教师工作胜任力特征是指教师在各种教学环境中有效教学所必需的个性特质、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体[2-3]。现代的教师胜任力评价基于多学科支撑下概括的胜任力概念,研究的是“能显著区分优秀绩效和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4-5]。不同学科教师的胜任特征模型具有差异,以往学者们通常都是建立教师通用的胜任特征模型[6-8]。笔者认为当使用通用的胜任特征模型评价具体的学科教师时,还需要对模型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正。随着高校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体育教师的角色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从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转变;从单一的课程执行者向课程开发、实施和评价者综合方向转变;从管教者向教学关系的协调者转变;从单一技能传授向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方向转变。而目前对体育学科教师岗位的胜任特征模型的区分与比较研究还比较少,本研究针对这一状况,试图建立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的胜任特征模型,编制《高校体育教师胜任特征评价量表》,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方法学上的参考。

1高校体育教师胜任特征指标体系的建立

为了全面反映高校体育教师的胜任特征,研究改变以往只有教师本人、教师所在院系领导和人事管理部门领导参与评定的模式,增加了教学的对象,即体育专业大学生。具体参与调查的被试者包括138名高校体育教师、31名体育院系领导、23名学校人事部门领导和128名体育专业大学生。另外,在确定胜任特征词典的过程中选取了包括体育社会学、高等教育学、心理学专家和体育教师在内的15名专家作为访谈对象。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调查采用集中测试、当场回收的方式完成,而对其他类型的被试者调查则采用集中测试,当场回收和通过电子邮件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发放问卷320份,回收320份,有效问卷312份,有效率97.5%。

1.1研究程序

1)确定胜任特征词典。

研究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确立胜任特征词典的条目,首先通过专家访谈初步了解优秀高校体育教师应具备的胜任特征;其次,参考他人类似研究中出现的体育教师或教练员胜任特征的因素。因此,在分析、综合、归纳的基础上,制订了包含65个词汇的高校体育教师胜任特征核检表(即特征词典)。

2)确立高校体育教师胜任特征。

对320名被试者进行调查,根据各词汇出现的频次高低,确定20项高校体育教师胜任特征。

1.2高校体育教师胜任特征指标

1)高校体育教师胜任特征。

研究结果显示,根据被试者选择的频数为序进行排列,前20位的胜任特征分布如表1所示。

2)高校体育教师胜任特征分类。

在确立20个高校体育教师胜任特征之后,编制《高校体育教师胜任特征初步问卷》,要求被试者对每一个胜任特征的重要性进行评价。问卷采用Likert 5点记分,从“不重要1”到“非常重要5”。

根据优秀教师的选择标准,本研究随机选择了85名高校体育教师作为调查对象。根据核检表的频次分析,结合聚类分析结果以及Spencer(1993)关于胜任特征的分类,把表1中高校体育教师胜任特征所包含的20项胜任特征,分成3类教师胜任特征群:专业能力、个人特质、驱动能力。这些胜任特征群及其所包含的具体胜任特征,共同构成完整的高校体育教师胜任特征模型。

专业能力是指教师进行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必备的素质与能力,主要包括专业技能、组织管理能力、沟通技能、调动积极性、关注细节;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是高水平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高超的组织管理能力是教学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和和谐课堂气氛的前提条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保证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条件,关注教学活动的细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个人特质指对教学工作会产生重要影响的个性心理特点,主要包括自信、理解能力、灵活性、正直、个人影响力、稳定的情绪、创造性;人格特质方面的胜任特征,使高校体育教师快速而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根据教学对象的基础不同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不断创新,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相信能够使学生的体育技能和知识、情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大发展和提高。

驱动能力指个体迎接挑战、追求成就和更高目标的力量,主要包括责任心、成就欲望、团队协作、毅力、终身学习、反思能力、明确的发展目标、接受挑战。它对教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态度、对教学活动本质的认识和对教学的情感投入程度。

2高校体育教师胜任特征评价量表的编制与检验

在确立高校体育教师胜任特征和初步模型的基础上,编制《高校体育教师胜任特征评价量表》,并验证量表的有效性,为研究高校体育教师胜任力提供有效测量工具。另一方面,通过对量表的检验,进一步验证所建立模型的有效性。

综合考虑被试者的年龄、性别、学校层次等因素,选取不同高校体育教师417名为测试对象,被试者来自河南、广东、天津、宁夏和安徽等地。其中27名被试者中途退出测试或收集的数据不完整而被删除。最后收集到390份有效数据用作对量表的检验,男性259名,女性131名,平均年龄(38.4±4.45)。访谈对象包括2名省级优秀体育教师(教授职称)、2名高校人事管理领导以及运动心理学专家和教育心理学专家各1名。

1)量表条目的选择与编制。

量表条目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根据高校体育教师胜任特征的定义编制相关条目;二是借鉴其他关于高校教师和教练员胜任特征的相关研究结果或量表中的条目,结合体育教学进行适当修改后变为本量表的条目,主要有徐建平[9]的《教师胜任力测验》、陈小蓉[10]的《教练员创新心理质量、创新能力测量问卷》和邱芬[11]的《教练员胜任特征评价量表》。

结合建构的高校体育教师胜任特征模型,以及专家访谈内容,初步编制《高校体育教师胜任特征评价量表》,包括93个条目,9个维度(自信、责任心、专业技能、调动积极性、反思能力、终身学习、明确的发展目标、创造性、关注细节)。经过筛选条目,形成《高校体育教师胜任特征评价量表》。

2)筛选条目,改进专家效度。

邀请6名专家对初步编制的93个条目的表面效度以及语言适当等方面内容进行评定,根据专家意见修改或删除部分条目,然后将修改后的量表再请专家审定,在专家认可量表内容效度的基础上最终形成包括78个条目的《高校体育教师胜任特征评价量表》。

3)进行项目分析,改进初测量表。

项目分析就是对组成测验的每个条目进行分析。进行项目分析,删除不可靠条目,是编制有效测量工具的重要步骤。

本研究对量表条目进行筛选过程中主要考虑以下问题:

①题总相关:题总相关是该项目与测验总分之间的相关,表明它与测验总分的一致性程度。根据统计学的标准,相关显著性的分界为0.40。因此题总相关大于0.40的项目保留,小于0.40的则舍去。分别计算9个分量表每个条目的分数与除去该条目后分量表总分间的矫正相关。删除相关系数低于0.40的条目。

②题他相关:题他相关是该项目与其它分量表总分间的相关,表明它与所属分量表的同质性程度。分别计算9个分量表中每个条目的分数与其他8个分量表总分间的相关。如条目的题他相关高于题总相关,则应考虑改变该条目的从属分量表,以提高各分量表的同质性。

③内部一致性系数:该指标是标准化心理学量表信度的重要指标,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从克隆巴赫a系数中反映出来。分别计算9个分量表的克隆巴赫a系数,如果a系数低于0.70,则需要修改或删除该分量表的条目。

研究对①、②分别进行了3轮筛选,对③进行一次性筛选,因为每一次删除部分条目之后,其余条目所属分量表可能会发生变化,导致在新一轮筛选条目过程中的题他相关与题总相关都会发生变化。此轮筛选删除了26个条目,保留52个条目。通过3轮筛选后,在第4轮分析时,检验了题总相关、题他相关和内部一致性系数:量表各条目题总相关均大于题他相关,各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结果均达到统计学标准。通过项目筛选的标准与程序,最后确定包括52个条目的《高校体育教师胜任特征评价量表》。

4)量表的检验。

(1)信度检验。

①内部一致性信度。从表2看出,《高校体育教师胜任特征评价量表》多数分量表的克隆巴赫α系数接近或达到0.80;有2个低于0.80,可能与分量表题目较少有关,总体α系数为0.938,表明量表有较高内部一致性信度。

②重测信度。随机选取参加初步调查阶段的50名被试者参加间隔时间为4周的重测信度检验,结果表明,9个分量表的重测信度介于0.861~0.920,具有高度相关,并达到显著性水平(P

(2)效度检验。

①结构效度。本研究中,经过项目分析保留的52个条目用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以检验量表的结构效度。样本量为230人,方法为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矩阵为协方差矩阵,输入数据类型为原始数据,统计软件为AMOS5.0。用于检验的胜任特征模型为10因素2级模型,胜任特征为2级因素,其9个维度为1级因素,即高校体育教师胜任特征量表包含9个1级不相关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χ2/df(2 036.21/901)为2.26,P

②实证效度。实证效度是指测验对特定情境中的个体行为进行预测时的有效性。研究选取优秀组和普通组各30名教师为被试对象,比较在测验中各分量表上得分的平均数差异,来检验《高校体育教师胜任特征评价量表》实证效度。优秀高校体育教师选取的标准为曾经获得过校级以上“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称号或单位考核达到“优秀”等级的一线在岗高校体育教师。结果表明(见表3),两组被试者在除了专业技能这一维度之外的其余8个维度上,差异均表现出了显著性(P

结合各分量表分数认为,编制的《高校体育教师胜任特征评价量表》是有效的,模型研究中建构的高校体育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的各项胜任特征有较强区分能力,能够有效测评高校体育教师胜任力水平。

3讨论

本研究编制《高校体育教师胜任特征评价量表》,对测试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验证构建的胜任力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提出的自信、责任心、专业技能、调动积极性、反思能力、终身学习、明确的发展目标、创造性、关注细节9个因素能够较好地解释高校体育教师胜任力模型。测验的信度和效度指标,都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接受标准,验证性因素分析也表明该测验工具的拟合指标也接近或达到理想的标准;实证效度检验也支持了该测验能够较好区分优秀教师和普通教师,具有较好的区分性。

研究中提到自信指教师在客观而实际地对自己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某项任务和能采用某种有效手段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信念;高校优秀体育教师在遇到不同观点时,仍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在外界质疑的情况下,对自己的观点或决策充满信心。责任心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态度具有较高的期望,能够耐心对待体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对基础较差或对体育课有消极认识的学生能够耐心指导;教学活动中在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时能兼顾到每位学生的需要,通过教学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发展。专业技能指教师对所教学科内容的熟练程度,包括专项技术水平、示范讲解能力、课堂组织能力以及对所教学科理论知识的掌握,包括每一运动项目的特点和发展历史。调动积极性指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位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在体育课上的畏难情绪,教师能够采用有效措施解决,使学生在体育课上习得运动技能的同时获得心理的愉悦体验,形成对体育运动的良好态度。反思能力指教师在体育教学课后及时总结和反思,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对体育技能、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心理反应,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解决措施,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不断改进、精益求精。终身学习指教师不满足于自己现有的知识技能,不断学习各种新颖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学科发展最新进展,掌握体育领域的最新资料,学习教学训练的新技术,提升自身素质能力。明确的发展目标指教师对自己在职业成长过程中有明确现实的目标,并且尽最大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并把自我发展与教师的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创造性指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最大化发展,积极思考,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不断创新。教学形式上不拘泥于常规方法,敢于革新,以促进学生身心最大发展为第一目标。关注细节指教师在把握事件总体发展脉络的情况下,对细节进行充分关注,不放过每一个细节,通过细节的处理来获得更好绩效。

与以往研究结果不同的是,高校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并没有被作为一种胜任特征而表现出来[12]。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首先,广大高校体育教师对于科研的重要性以及科研工作对教学质量提高的作用认识不够,认为高校体育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学,只要搞好教学就行了,科研无关紧要。这种思想认识上的误区成为制约高校体育教师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其次,科研能力素质与其他的胜任特征密切相关,科研能力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的创造性、责任心、发展目标等胜任特征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把科研能力理解为一种综合胜任素质,渗透在其他胜任特征中。再次,由于本研究与以往同类研究对象的选取上有所区别,在本研究中选取了部分体育专业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而大学生对教师胜任特征的认识可能更多地关注教师教学方面的因素,而对教师的科研能力则考虑不多或认为不重要。调查对象选取的差异可能也是导致研究结果不一致的重要原因[13]。

优秀组教师和普通组教师在专业技能这一胜任特征上并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这可能是专业技能对所有高校体育教师来说都是胜任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必备素质,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专业技能对高校体育教师的重要作用。

研究结果认为自信、责任心、专业技能、调动积极性、反思能力、终身学习、明确的发展目标、创造性、关注细节9个因素能够较好地解释高校体育教师胜任力模型。这些因素包括了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对教师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的特定要求,反映了体育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在建构的高校体育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的基础上,编制的9维度52个条目的《高校体育教师胜任特征评价量表》,具有符合心理测量学标准的信效度,支持了所建立的胜任特征模型,是有效测评高校体育教师胜任力水平的工具。

参考文献:

[1] 李玉华,林崇德. 国内外教师胜任力研究比较及思考[J]. 辽宁教育研究,2008(1):105-108.

[2] 王沛,陈淑娟. 国外教师工作胜任特征理论建构述略[J]. 国外教育研究,2007,34(10):28-32.

[3] 王沛,陈淑娟. 教师从教质量标准――教师工作胜任特征及其模型建构理论[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7(5):99-104.

[4] 罗小兰. 教师胜任力研究的缘起、现状及发展趋势[J]. 育理论与实践,2007,27(12):42-44.

[5] 李英武,李凤英,张雪红. 中小学教师胜任特征的结构维度[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4):115-118.

[6] 胡晓军. 高校教师岗位胜任力的评价方法研究及其应用[J]. 理工高教研究,2007,26(3):60-63.

[7] 刘叶云,李雪. 我国高校教师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2):89-94.

[8] 刘鎏,王斌. 我国专业体育教练员胜任特征模型的研究[J]. 体育科学,2007,27(3):3-11.

[9] 徐建平. 教师胜任力模型及测评研究[D].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4.

[10] 陈小蓉. 创新――高水平教练员必备的能力[J]. 中国体育科技,1995,31(1):44.

篇9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077-02

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在整个国民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如在第30个教师节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而基础教育又是整个教育的基石。因此,高等学校作为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摇篮[1],有责任、有义务为基础教育输送人民满意的合格教师。然而,地方高校作为向本地区输送基础教育师资的主阵地,在师范生和教育硕士人才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不强、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陈旧、教育实践质量不高等突出问题,导致高校培养与中小学用人脱节。

一、构建“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

1.建立三方联动的师范生和教育硕士招生、就业机制。自2010年起,学校充分发挥本校毕业生在陕北地区政府部门和中小学中人员多、分布广的人力资源优势,由高校牵头,地方政府与中小学参与,每年定期召开一次教育实习基地和教学工作研讨会,在增进三方相互了解、深度融合的同时,深入研究和探讨中小学数学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三位一体”协同培养中支持和引导作用,厘清生产者与用户的共生共荣关系,逐步确立了由中小学负责向政府部门提供用人数量与规格,政府部门依据本地区教师的整体需求情况向高校提供人才需求计划,高校依据人才需求计划制定招生计划,由高校和中小学共同完成对师范生的选拔和实验班课程体系设置,鉴定协同培养协议,实现高校招生与中小学教师需求之间的有效对接。

2.建立高校与中小学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的教师发展机制。陕北地区基础教育底子薄,教育理念相对滞后,教学资源短缺,从事教学研究的气氛不浓,学历结构整体偏低。因此,在师范生和教育硕士人才培养中,学校坚持从陕北地区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现状出发,通过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引导,高校和中小学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岗位双向互聘、管理岗位双向互换”的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在全面提升师范生和教育硕士生培养质量的同时,促进双方教师育人能力和教育技能的不断提升。

3.建立四年不间断的培养机制。前两年,高校在完成学科专业基础课、公共基础课、人文素质课等专业通识基础课教学的同时,聘请地方政府部门负责人或领域专家以讲座和报告的形式,对学生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聘请中小学数学教学名师和德育负责人以现场教学的形式,对学生实施中小学数学教师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教师修养等数学教师基本素质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师范生遴选工作,组建实验班,并完成实验班学生校内外导师遴选;第三年,依据实验班课程体系和协同培养协议,高校完成学科专业课教学,高校和中小学共同完成教育技能类课程教学,双方共同制定教育见习和学生兼职辅导实施方案并完成相关的指导工作,地方政府负责具体协同培养协议的落实与督查工作,保证协同培养质量;第四年,在地方政府部门的宏观指导下,高校与中小学共同制定教育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论文实施方案,并在双方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工作。真正形成前两年打基础、第三年提能力、第四年促卓越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

4.建立三方共同承担和管理实践教学的机制。教师是实践性很强的职业[2]。过去学校教育实习时间为6周,远远达不到培养合格教师的要求。近几年,三方通过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增加教育实践经费的投入、实施高校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教育硕士生的“双导师制”和“兼职辅导制”、建立标准化的教育实践规范、出台实践教学管理相关制度等举措,为卓越中小学数学教师培养搭建了优质的实践平台。

5.建立三方多途径交流、研讨的长效机制。一是通过资深中小学教师上示范课,使高校教师、师范生和教育硕士生对中小学数学课授课模式有直观的感受和认知,引导他们及时跟进、不落伍;二是聘请中小学教师讲解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理念,使高校教师、师范生和教育硕士生真正理解新课标的内含,深入理解高科技时代数学教育的本质;三是校校间定期举行教学研讨,及时了解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动态,探索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思路与实施措施;四是组织专业教师在中小学进行短期挂职教学,使他们在学习交流中得到亲身体验,促使他们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能动性;五是建立了师范生和教育硕士生兼职辅导的机制,使他们的教育教学素质在实践中得到不断提高。

二、“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

1.修订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形成“六模块”协同培养模式。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课程体系设计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坚持以提高师范类人才能力为核心,将理论知识、教育实践、人文素养、科学精神的教育与培养融为一体的基本原则,积极推进课程体系的整合,构建由专业理念与师德模块、公共基础课模块、学科基础课模块、学科专业课模块、教育技能课模块(包括专业见习和兼职辅导)、综合实践模块(校内模拟、中小学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论文)等六个模块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

2.依据课程特点,大力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以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在专业理念与师德模块教学中,以专家报告、专业讲座、现场教学、在线学习、分组讨论、专题汇报等形式进行;在学科基础课、学科专业课模块教学中,采用问题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占总课时的30%左右;在教育技能模块教学中,使用现场观摩、探究式、演示法、案例教学法,占总课时的60%左右;在实践教学模块,采用模拟法、示范法、案例教学法和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占总课时的50%左右。充分发挥现代教育信息化技术作用,依托“三位一体”资源共享平台、数字图书馆、精品课程等,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

3.着力强化师范生和教育硕士生的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育实践方式上采取名师讲堂、教育见习、兼职辅导、校内试讲、混合编队实习、顶岗实习等,使中小学全程参与师范生和教育硕士生的培养,深化高校与中小学协同培养机制高效运作;在教育实践的内容上,由高校和中小学共同制定教育实践实施方案,将教育政策法规、师德师风、理想信念、职业技能、班主任工作、谈心与家访、课外活动与社团活动开展、教学效果评价等纳入到师范生和教育硕士生的教育实践中,使师范生和教育硕士生能够对中小学数学教师岗位应具备的专业素质、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社会责任等有全面系统的认知和深入理解,在提升他们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职业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4.参加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推进会,提升专业教师、师范生和教育硕士生对中小学课堂教学的认知能力。通过每年参加省、市中小学数学课堂改革推进会,使专业教师、师范生和教育硕士生能够深入学校、进入课堂,现场感受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内涵,倾听中小学数学教学一线专家名师导学、导教,并针对目前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归纳规律,在中小学数学教师培养过程中,改革现行的教学模式,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5.大力推进第二课堂活动深入开展,提升师范生综合素质。在三方的共同参加下,通过举办三字一话、“祖国・社会・人民与我”演讲比赛、“读・思・行”征文比赛、经典诵读、必读书目、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比赛、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数学建模竞赛、大学数学竞赛、名师导航、中小学数学示范课等系列活动,使师范生和教育硕士生能够全方位、多渠道充分认知教师职业,注重自身综合素质提升,立志成为一名合格教师。

6.加大课程资源建设,建立“三位一体”协同培养资源共享平台。近几年学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全方位改变高校和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搭建了以政策与法规、经典案例、名师讲堂、难点赏析、精品课件、精品教案、教学研讨、师生互动等内容为板块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资源共享平台,改变了师范类人才传统单一的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方式和途径,使师范生和教育硕士生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地方高校作为向本地区输送基础教育师资的主阵地,全面提升本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是地方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是实现高校培养与中小学用人无缝对接的一条有效途径。但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和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全面实施,地方高校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仍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如何为本地区基础教育输送大批合格的人民教师仍有众多方面需要我们去思考、去探索、去实践。

篇10

关于新闻的定义,历来有多种,比较权威的有:的“就近发生的事实报道”,著名记者范长江的“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还有传播学角度的“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布”等。但可以总结出共性:新闻是离不开事实的。真实是新闻的本质属性,真实美是新闻最本质的美。

一、什么是新闻的真实美?

谢逸溪在《新闻美学》中提到,新闻的真实美包括:要素美、细节美、真情美和整体美。简而言之,就是指新闻中的主体及客体人物必须真实,不能人为捏造或改编,新闻不像小说般可以按照主观来改动;细节描写作为一种写作手法也可运用于追求客观的新闻报道中,曾获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说:“用故事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白描、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时间中的情节和细节,突出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故事化日益成为新闻报道的一种手段,越来越多的人更加注重新闻中的人文情怀;真情往往是最打动人的,虚假的“真情”只会让人不屑,整体美,谢逸溪认为就是高唱主旋律,近两年重庆“唱红打黑”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不少西方媒体甚至将其与四十年代的初期“”联系起来,给予了正面评价。此举弘扬了正气,打击了邪恶,有利于促进现代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二、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离开了真实性,新闻的本质也就不复存在

近年来受各种利益的诱惑,不负责任的新闻造假层出不穷。尤其是新闻工作者,他们责任重大,更应坚守工作的底线。正像谢逸溪所说:作为新闻人来说,没有什么比真实来得更重要了。不管在哪家新闻媒体工作,只要上级领导核准发给你记者证,就意味着你要坚定不移地履行真实的职责。否则就不要做记者。社会赋予了新闻工作者很大的权利,在传播资讯方面必须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地干好本职工作。

去年黑龙江新华社分社就出现了一位“摆拍造假”记者,她在多篇报道中以自己的家人为采访对象,直到有网友发现其文中的“阎大爷”“阎红”“ 卢东兴”“ 卢小瓤”等“出镜率”过高而质疑,她的“采访速记”才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事件发生后,很多网友表示了自己的看法,有人表示“难怪人家都觉得中国新闻太假,原来是不花钱雇的托,真有中国特色”, 在反思的同时,这也给我们的新闻工作者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那就是我们的新闻工作到底应该为谁服务?靠“家访”反映出的问题是公众真正关切的问题吗?“近水楼台先得月”无可厚非,但若作为采访的出发点就是一种狭隘、自私自利的伎俩,推卸了对全社会服务的责任。客观事实是新闻报道的第一要素,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对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虚假新闻对于新闻界自身就是“致命毒瘤”,不但损害了媒体公信力,而且侵害他人权利,还会对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影响,也背离了媒体人的本分。记者的采访是为了反映民意,没有规定禁止记者的家人发表心声,但这种“家访”还得是有限度的,可以偶尔为之,但若“家访成瘾”就不免折射出新闻记者的懒惰和不负责,频频借“一家之言”来反映社会民声从本质上来看就是一种造假行为,就相当于新闻图片的“摆拍”,它失去了新闻赖以生存的真实性,属于人为的制造“新闻”。

“新闻摆拍”已成为媒体界的扩散“毒瘤”,反映了新闻从业者的职业操守在某些投机者的引领下日渐荒芜,这是对受众的极不尊重和极不负责任,而且是对新闻职业道德的亵渎。新华社黑龙江分社及时做出了处分决定也是对此现象坚决不包容的公开表态,也希望新闻工作者进一步强化新闻职业道德观念,切实维护媒体公信力,真正为民服务、为大众说话。让“摆拍”重新回归到艺术摄影领域,告别新闻这块真实性领地。

三、如何坚持新闻的真实美

(一)记者要深入一线采访报道。

美国新闻学家曼切尔说过:“最优秀的新闻作品往往来自记者的直接观察。”闭门造车、充分发挥想象而来的作品只能是天马行空、浮云一片。最近美国两大传媒巨头展开了“口水战”,先是福克斯埋怨CNN的记者被利比亚政府利用作“人盾”阻碍了北约的轰炸进程,而后是CNN的记者反讽“看到他们(福克斯的记者)买早餐比采写新闻的机会要多得多”。其中的是非我们不做深究,但从中可以解读一种信息:不深入一线,只靠外界的消息是写不出好新闻的,最基本的是它无法保证真实性。

(二)真实性需要理性的支撑,不能太感性。

摄影界一个广为人知的例子就是当年非洲大旱,摄影师无意中拍到的一个骨瘦如柴的小女孩爬着去救济所,旁边是一只等待她死去的秃鹫的照片。照片刊登后引起了巨大轰动,无人不为之动容,同情过后更多的人回过头来开始责备这名摄影师:为何不先救助那小女孩,而是先拍照?不通过镜头记下来,外人又如何知晓非洲的惨状?我们讲新闻要有人文情怀,但也要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人为地杜撰、美化也脱离了新闻的本质。

(三)加强记者队伍的道德建设。

新闻工作者担负着传播的重要任务,必须恪尽职守,以老一辈的记者为榜样,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开展全国性的教育活动。

(四)国家的政策完善。

要从根本上杜绝新闻造假,只靠记者的良知是不够的,还要有法律法规的约束力,维护新闻秩序需要法和道德的双重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