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审计的分类模板(10篇)

时间:2023-07-09 08:33:0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工程审计的分类,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工程审计的分类

篇1

高校的基建财务档案是记录和反映高校在基本建设经济活动过程中形成的重要史料和证据,是基建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合同等会计核算专业资料。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就高校基建财务档案的整理分类谈几点看法。

第一,高校基建财务档案整理分类的现状。档案整理归档要求遵循文件材料的形成规律和特点,以便于保管利用。一般将基建财务档案划分为基建会计档案和基建财务管理档案,其中基建档案、行政档案、仪器设备档案等统称为基建财务管理档案。由于财务档案管理的基础工作起步较早,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对涉及基建会计核算的会计档案的整理分类比较规范。而对涉及的基建财务管理档案,由于没有具体的规范要求,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和档案管理机构、档案管理人员的理解不一,导致基建财务管理档案整理分类不统一。一种做法是将基建财务管理档案按《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分类归档,将所有的审计报告、合同、协议等按类别、时间顺序分类,这样做的缺点显而易见:一是查找不便。承包单位的资料需从不同类别的档案中分别找出,找全资料非常困难。二是从查找到的档案资料中,看不出与施工单位是否结算,不能与会计核算同步,不利于会计工作和审计工作的利用。另一种做法是将基建财务档案按照会计档案分类要求立卷归档,即将所有涉及的基建档案、行政档案、设备档案等基建财务管理档案全部作为原始凭证放之于记账凭证后,并装订成册。这样没有区别不同价值,便于保管利用的要求,其缺点是:一是各种档案保管期不同,会增加后继工作量。二是后续人员因不了解经济事项的来龙去脉,再立卷会增加工作难度,且缺乏准确性。两种做法是对基建财务档案机械地加以分类,都是不够科学的。

第二,高校基建财务档案整体分类的建议。首先,正确理解基建财务档案的意义和目的,既要符合科学性,又要体现实用性。并将基建会计档案按照会计档案分类要求立卷归档。会计凭证按月装订成册,银行对帐单、总账、明细账按年装订成册;日常报表、报告及年度决算报表、年度执行报告、分析报告等年末装订成册。其次,将涉及的基建档案、行政档案、仪器设备档案等基建财务管理档案在财务决算后,按照工程项目整理归档,并装订成册。期间可按照工程项目费用和不同阶段,采用不同分类方法整理立卷归档。涉及工程项目间接费用的档案按基建会计科目“待摊投资”32种明细分类。涉及工程项目直接费用的基建档案和仪器设备档案按工程阶段分类。在筹建、施工阶段,涉及工程项目直接费用的基建档案按施工单位分类,没备档案按合同签订时间顺序分类。再次,竣工结算阶段按工程项目重新分类。有些施工单位承建不同的工程项目,部分资料确实不便分开,可将其档案资料存放在承建金额最大的工程项目中,并在另外的工程项目中分别注明。仪器设备购买或者安装完成之时,也应按工程项目重新整理分类。工程竣工审计结算全部完成,筹建、施工阶段的档案资料逐渐变少,直至没有。筹建、施工阶段的档案资料是临时过渡型分类资料,类似于会计核算时“预付工程款”会计科目,审计结算后,收回预付工程款,科目余额为零。最后,待到工程审计结算全部完成之时,基建财务管理档案按工程项目正式立卷编目归档。涉及工程项目间接费用的档案按待摊投资明细分类,并立卷编目归档。这样做的优点:一是查找方便。工程属什么阶段,在什么阶段档案中查找,不用从头找到尾。二是结算方便。施工单位所有合同、协议等有关资料存放一起,结算时方便清楚。

高校基建财务管理档案在工程不同阶段的整理分类,与会计核算同步,既能方便会计人员,又能方便审计监督部门人员的频繁利用,达到了基建财务档案立卷整理科学和有效利用的目的。

基建会计核算刍议

唐玲玲 李一萍 董卫红

继1995年“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颁布以来,财政产陆续又印发了“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及其执行中有关问题的解释通知等文件,各单位的基建会计核算进一步地得到了规范规范统一和提高。但在日常工作和检查中发现基建会计核算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少数单位的主管财务人员对基建的业务核算比较陌生。虽然“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及相关的规定的文件已转发到各基层部门,并组织了相关的培训学习,但由于基建业务对于大部分单位而言不是经常性发生,因而没有引起财务人员的重视,单位一旦发生基建业务,财务人员对会计核算工作便无从着手,更谈不上对基建业务的财务管理。

二是个别单位公路建设账没有依照有关规定按每个建设项目单独开户、单独建账、单独核算。例如,前三年路网建设是以各个县市区交通局为建设单位,而在检查中发现有两个县的交通局的路网项目没有按项目分开核算,等到工程竣工审计时,审计人员也无法分清每个项目真实的决算投资数,资金来源及往来数额,给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三是基建工作与财务的衔接不紧密,财务人员对工程的情况知之甚少,直接影响了基建会计核算的质量。有一些工程已开工并支付了首期工程款,财务人员对该项目的工程批复、设计批复、施工合同等还未曾谋面,工程的财务监督形同虚设;按基建会计制度规定,对各项支出的归类核算是以项目核算内容为依据,而财务人员对核算一无所知,所作的核算也只能凭经验进行,等到竣工决算做“工程概预算执行情况表”时,才发现平常的核算分类与概算的项目划分完全不能配比,严重影响了报表的准确上报。

四是结算手续不齐全。单位的基建工程进度款支付仅凭项目负责人的签字就支付;支付工程款里收款单位与合同签订单位不一致时,也未有相关的证明予以证实,而采取直接支付,以致在工程中出现往来账纠纷。

五是项目成本核算不完整。大多数项目在筹建期时,资金来源尚未落实,但从自筹资金又发生了前期可行性研究费用、勘察设计、管理费等费用。项目正式开工成立账户时,该类项目资金支出未列入项目的投资支出中,结果造成概算中已安排的勘察设计等支出在单位的会计决算资料中却没有。

六是相当部分的工程竣工决算书上只有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签字而无执业造价师的审核签字。

针对以上一些单位基建会计核算混乱现象,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第一,财务人员应自觉地深入学习了解“基建会计制度”及“补充规定”等,在工作中要严格按照制度、规定等办事,不仅要做好基建的会计核算,还应通过建立内控制度等形成良好的会计监督。

第二,根据财建[2003]724号――关于解释《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执行中有关问题的通知,每个基本建设项目都必须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全面反映单个项目的资金来源及支出等财务状况。

第三,凡是基建会计上入账的款项都应该有文件(拨款文件或协议)及合同(基建借款)资料提供给会计人员;一切基建用款的工程预付款、设备采购预付款、土地征购、勘测设计、监理等活动均应备有合同,财务人员应主动索取相关文件及合同,以便付款时予以监督。

第四,严格工程结算手续,凭合同及建设、施工、监理三方签字的“中期支付证书”支付工程进度款;对结算中与合同签订单位不符的单位付款时,只认可合同签订方的结算收据,经该单位的充分授权后才能向另一单位付款;工程竣工结算发票除有当地税务局的印鉴外,还需加盖施工合同方的印章。

篇2

1.引言

电网工程审计的内容涉及到工程建设的各个方面。电网工程项目具有项目多、专业性强、建设周期长、投资金额大、范围广、对国民经济影响大等特点,这就增加了电网工程审计的难度。

所谓变更,简单的讲,就是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原来的设计在实际中发生了变化,有些工作需要变更。工程变更审计就是专业审计人员对工程变更从第三方独立的角度,按照公允的审计准则,对其行为、过程和结果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计。

本文通过论述工程变更审计在电网工程审计的立项及实施过程,分析了工程变更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电网工程变更审计的对策,认为针对电网工程变更审计存在问题,应该加强和规范工程建设过程管理,督促相关单位建立完善管理制,并严格按制度办事,具体来说,可以从加强工程变更事前控制、工程变更事中控制及工程变更事后分析三个方面入手,以促进送达审计的资料清晰、完整、连续,使现场实际与文字资料完全吻合,防止工程变更黑洞的产生。

2.电网工程变更产生的原因

2.1 因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变更工程量

施工合同中预定的工程量是按照最初设计图纸和电力行业的有关工程量计算规则来计算出来的。由于预算编制人员对施工图纸的理解和掌握工程量计算规则水平的不同,不可避免地存在偏差;加之部分地区有较多不确定因素,使建设阶段可能会发生设计变更;建设单位在施工招标阶段所提供的工程量清单与实际完成的工程量不符,造成工程量的变更;有些工程因工程量增加造成竣工结算超过预算价格,甚至超过计划立项金额,从而影响投资计划的落实。

2.2 增加工程需要的前期工程量

由于建设单位未能预见施工现场条件和不利的自然条件等,如地质条件发生变化、工程过程中遇见障碍物等,承包商处理这些问题时都会增加额外的工作量,因此造成合同价款的变更。例如:产能建设用地是否依照批准的数量征用;征用土地或临时用地是否依规定标准进行赔偿,如拆迁或青苗赔偿;“三通一平”,即路通、水通和施工场地平整的费用支出和管理是否合理。

2.3 增减建设项目的附属工程

在施工合同实施过程中,建设单位根据资金筹措情况和规划的调整情况,对建设项目的附属工程进行增减,如增建配电房、变电室等附属工程,造成合同价款变更。

2.4 变更有关工程设备材料的规格型号

在施工合同中,约定的有关设备材料的规格型号是依照设计图纸的要求确定的。在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常常因当前市场供应设备材料的规格型号不符合设计要求,要求变更相关工程设备材料的规格型号,因此造成合同价款的变更。

2.5 改变有关工程的施工时间

由于建设单位的原因所引起的施工中断和功效降低,或者是建设单位所供应的设备材料到货时间有所推迟,以及其他承包商的配合问题所引起的施工中断,造成对施工时间调整,造成合同价款的变更。

2.6 市场主要材料设备价格的调整

目前材料价格风险的预测,所需的基础资料不够完备,承包商和业主对主要材料设备价格风险预测水平不高,所以签订施工合同时,甲乙双方很少采用价格风险包干,而多采用动态调整主要材料价格的方式。随着市场材料设备的价格波动,合同的承包价格也会相应调整,造成合同价款的变更。

3.电网工程变更审计的对策

为了控制工程造价、加强对建设工程的实施过程的监督,很多内部审计单位将审计关口前移,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全过程跟踪审计的重点,在于招标文件的编制、合同的签订和工程变更的审计,而工程的变更审计则贯穿施工的全过程,是跟踪审计最费时、费力的工作。

内部审计单位的人力和精力有限,不可能对所有建设工程全部都实施跟踪审计。笔者认为,不管是全过程跟踪事前、事中审计,还是工程结算的事后审计,其目的是提高投资使用效益,规范相关单位管理行为,提高相关单位的管理水平。所以,审计建议及对策应从加强、规范工程建设过程管理,督促相关单位建立完善管理制度,严格按制度办事入手,促进送达审计的资料清晰、完整、连续,使现场实际与文字资料完全吻合,防止工程变更黑洞的产生。

3.1 加强工程变更事前控制——通过推行限额设计,控制设计的缺陷

首先,工程实施过程推行限额设计。限额设计是指工程实施过程中因设计原因产生的费用不应超过设计概算的5%。对工程承发包双方而言,设计图纸缺陷的变更和业主要求改变设计图纸的变更,其原因都是业主。因此,限额设计不仅要求设计人员更细致,对业主方工程管理的要求也应更该规范和严谨。业主在委托施工图的设计时就应确定建设的规模,明确使用功能与装修标准,同设计单位共同明确主要设备的选型及装饰材料限额单价,减少施工过程中的重要变更和重大变更的发生。

其次,对设计缺陷引起的设计变更,制定奖惩措施。业主与设计单位在设计合同中约定因设计缺陷和失误的设计变更的限额额度及奖惩额度,从合同中和制度上促进设计单位控制设计缺陷。建议业主根据工程项目的规模及各专业工程量及设计概算比例,确定各专业的限额设计的额度,设计变更通知单的变更费用按专业统计,对控制在限额之内和超过限额的进行相应的奖惩。

3.2 强化工程变更事中控制——重视对合同的管理,建立健全变更管理制度

首先,重视合同管理,推广工程量清单招标及计价模式。从合同管理角度,任何导致合同内容发生变更的事项均属于工程变更,因此,承发包双方在签订施工合同时对合同范围的约定要细致,对属于合同边缘或合同外的事项应在合同内约定处理办法。工程量清单招标及计价不仅可以使承发包双方相关人员明白承包商每项工作的内容和费用,促进专业人员树立技术经济的意识,规范相关单位的管理,也保证工程变更签证人员在签证的同时就知道变更的费用,有利于工程变更费用的控制。

其次,规范工程变更工作程序。为保证工程实施过程中各专业变更文件真实、完整、连续,建议工程变更资料要有专人负责、保管和整理,对不合规的工程变更资料不予归档。工程变更签证人员要熟悉施工图纸和施工现场,防止施工方提交工程变更计增不计减,竣工图反映不全。对隐蔽工程的变更必须以图示之。工程变更发生的工程量,特别是没有设计变更图纸的零星项目,签证人员应会同预算人员共同现场核对并做详细记录,防止施工单位将完成的工程项目以工程变更方式再次申请费用。

再次,建立工程变更限额管理制。建议业主明确工程变更签证人员的职权、分工和签署限额,防止“工程变更黑洞”产生。工程变更依据具体内容和重要程度分三个等级,即重大变更、重要变更和一般变更。重大变更是指涉及工程规模、建设标准、设备选型、总工期、施工措施方案等内容的变动;重要变更是指涉及专业工程标高、尺寸、施工工序等变动,变更费用未达到重大变更限额的变更;一般变更是指涉及分步分项工程细部及局部改变及一般设计问题引起的变动。如某业主在工程变更管理制度中规定:变更增减费用在3000元以内的一般变更,由专业工程师签证;3000-10000元的一般变更由主任工程师签证;10000-30000元的重要变更由职能部门讨论决定,超过30000元以上的重大变更由建设单位领导集体讨论决定,避免工程变更随意签证。这样管理使工程变更费用得到控制,结算审计工作顺利实施。

第四,建立重要及重大设计变更的评审制。工程变更伴随施工过程发生,设计单位、监理单位、业主及承包方均可提出工程变更,造成施工过程中工程变更的繁杂。对于变更费用超过万元的重要变更、超过3万元的重大变更,建议由业主总工程师或业主主管领导组织相关单位的专业技术和概预算人员对变更方案进行技术经济论证,集思广益,提出评审意见,决定是否同意或修改方案,使工程变更更科学、合理、经济。

最后,规范统一工程变更格式。工程开工前,业主向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通报并要求所有工程变更格式统一,重点列明变更原因、变更图纸和图号、修改后的图纸、变更提出单位、专业分类及编号等,业主专业工程师将按照工程变更管理制度执行,对不符合要求的工程变更一律退回。

3.3 重视工程变更事后分析——对工程变更进行整理、对比、分析,建立控制工程变更的指标体系

对工程变更进行整理、对比、分析,出具建设工程中标价与结算价对比的分析报告,有利于使业主更清楚工程变更费用产生的原因、专业、系统,有利于提高业主在建工程各个阶段、各专业管理水平,有利于更合理的控制在建工程的造价。整理、对比、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按专业分类:根据施工图纸专业分类,将各专业的设计概算、施工合同价及施工结算进行对比分析,针对各专业费用调整的内容进行总结,提出各专业的改进方向。

其次,按变更原因进行分类:通过对设计图纸原因、业主原因、承包商改进设计等产生的变更数量和费用进行对比,并按各专业汇总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总结控制工程变更数量和费用的关键点。

最后,按变更金额进行分类:将重大变更、重要变更和一般变更的数量和费用进行整理、对比,并分配至各专业,根据产生重大和重要变更的原因及责任,建议兑现工程变更管理的奖惩措施,实现工程变更管理的激励机制。

而根据施工措施变更方案所包含的内容及其评价特点,建立控制工程变更的技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通常包括如下7项:a.工期指标;b.质量指标;c.财务指标;d.安全指标;e.工艺指标;f环保指标;g.资源指标。工程变更需要根据自身项目特点,建立合理的控制指标体系,以更好地控制工程造价。

4.结论

本文通过对电网工程的变更审计进行研究,分析了工程变更审计产生的原因,阐述了在电网工程的立项及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审计问题,指出针对工程变更程序审计、变更价款审计、变更管理审计的审计要点,并提出审计对策,通过工程变更事前、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可以减少工程变更黑洞的产生。本文对实际审计工作具有指导作用,也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够对审计工作起到帮助。

参考文献:

[1]刘柳娟.风险导向审计在电网工程审计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09(8).

篇3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跟踪审计工作开展的背景和原因

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是审计部门或审计人员根据现行的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运用科学的项目管理方法和切合实际的审计依据,对工程投资乃至质量、进度等项目管理内容实施动态的、主动的监督、服务和控制。其产生背景和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2011年,杭州人均生产总值突破8万元,约合12380美元。从国际的经济发展经验看,这一时期,经济增长方式、社会结构、经济体制将发生转变,社会对政府资金管理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同时,杭州市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设也是领导和群众最为关心的重点之一,各级、各部门进行科学决策的基本依据越来越依赖于及时、准确的城市建设信息,需要跟踪审计履行职责。

2、投资审计发展的需要。传统的事后审计是工程投资结果的审计,虽然形式上核减了部分费用,但对降低造价只有亡羊补牢的作用。而跟踪审计是对工程过程的监督,事前和事中审计可以及时分析和发现问题,及时预测投资的效果,起到监督和辅助决策的效果,提高投资效益。

3、工程建设管理的需要。由于建设项目具有周期长、投资额大、控制环节多等特点,建设过程中的决策、规划、设计、采购、招标、施工、监理等任何管理环节出现漏洞,都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影响投资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当前,我国的工程建设领域时有发生前期准备不充分、可行性研究不充分、管理决策不科学、专业配备不齐全、监理不作为等现象,由此造成的损失令人触目惊心,需要跟踪审计来参与项目管理、控制建设成本、提高投资效益。

二、跟踪审计工作模式

目前,杭州市跟踪审计工作已经十分普遍,部分地区的政府工程已经实现了所有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跟踪审计工作根据项目重要性、审计重点和审计单位力量分类开展。

(一)根据跟踪审计的主体分类:

1、审计部门负责跟踪审计。建设项目由审计机关工作人员直接负责跟踪审计。该类项目往往属于重点项目,且投资量大。

2、审计部门指派跟踪审计。建设项目由审计机关指派社会中介机构实施跟踪审计,审计机关派人指导跟踪审计工作。该类项目相对重要,但由于审计机关人员力量受限而无法直接参与其中,采取借助社会力量的方式实施跟踪审计。

3、业主单位授权跟踪审计。建设项目由业主单位指派工作人员或委托中介机构实施跟踪审计。该类项目相对不重要,但建设单位为了提高其内部管理水平而实施跟踪审计。

(二)根据跟踪审计的监督和服务深度分类:

1、监督性跟踪审计。跟踪审计工作人员及时跟踪项目进展情况,定期检查和审计工程管理和财务资料,提出整改意见和优化管理建议,并解答业务提出的疑问,根据需要对工地进行现场检查。

2、顾问性跟踪审计。跟踪审计工作人员参与工程例会,了解工程进展和存在问题,及时和有效的实施工程管理审计工作,还为甲方决策提供政策方面的意见,协助甲方作出正确决策,跟踪审计工作人员在监督的同时也发挥顾问的作用。

3、服务性跟踪审计。跟踪审计工作人员深入参与工程管理,从审计角度为业主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充分发挥跟踪审计的服务功能,及时监督和提示业主工程可能存在的管理问题,为业主提供招标文件审查、合同审查、投资测算和政策咨询等服务,帮助业主进行科学决策。如在业主签证联系单前,开展工程量计算和计价,评估合理性,提出书面审查报告。

在实践中,上述6类跟踪审计工作在参与工程管理时也有一定规律,审计部门负责或指派跟踪审计主要以监督性跟踪审计为主,也有顾问性跟踪审计,而服务性跟踪审计非常少,主要原因是审计部门从行政职能角度出发,重点是发挥监督作用,防止国家建设资金浪费;而业主单位授权跟踪审计主要以服务性跟踪审计为主,主要原因是业主委托跟踪审计的目的为提高其工程管理水平,帮助其做出正确决策。

三、不同工程管理条件下的跟踪审计效果分析

杭州市大部分工程管理模式仍然是传统的设计-招标-建造模式(DBB),工程项目的实施必须按上述方式进行,只有一个阶段结束后另一个阶段才能开始,该模式对业主要求较高,需要业主对设计、监理、施工等方面有较强的专业性。在的工程管理中,业主的专业性往往有较大差别,跟踪审计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效果也有区别。

1、专业性较强的业主方。这类业主方往往是专门的建设单位,组织内有独立的前期、技术、造价和工程现场管理等部门,人员素质高,专业性强。这样,跟踪审计人员只能提供少量的咨询服务,但仍然可以发挥监督和检查的作用,进行廉政风险防控,并减少错误的发生。

2、专业性不平衡的业主方。这类业主方往往也是专门的建设单位,但受到专业人员配备、工作任务等因素影响,专职部门不全或专业力量不足,无法实施全方位的专业管理。业主为了按时完成建设任务,往往配备了专业的现场技术人员,而忽视设计方面或造价方面。跟踪项目时,审计单位往往会发现业主在某个方面经常出现问题,而其余方面均控制较好。由于业务的专业性不平衡,跟踪审计的监督检查时提出的整改意见将存在落实困难的情况,而全面的咨询服务也会存在资金或人员的浪费。

3、专业性较弱的业主方。这类业主往往不是专业的建设单位,实施的项目规模小、数量多,管理人员少,且多为非专业人士,乡镇、街道和社区(村)是该类业主的典型代表。跟踪审计能够充分发挥其各方面作用,但受到专业性影响,整改意见落实相当困难,提高业主专业性是有效实施项目管理的关键。

为分析不同跟踪审计对不同业主的监督和服务作用,笔者通过长期从事跟踪审计的工作人员和工程管理专业人士的介绍,结合工作经验,对各方的技术力量和能力进行了评估和分析。评估情况如下:

1、评估分数按照社会平均能力确定,分数越高能力越强,表1是对各类委托方式和各类监督、服务深度的跟踪审计能力进行评估;表2是在表1基础上,对各类委托方式在不同监督、服务深度下的跟踪审计能力评估,分数根据表1评估进行叠加。

2、评分主要考虑跟踪审计单位主要工作内容、资质、单位工作目标以及跟踪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四、跟踪审计分析结论和工作建议

1、业主专业性影响跟踪审计作用发挥。跟踪审计的监督作用在各类业主中均能发挥有效作用,但服务作用与业主专业有较大关系。业主专业性强,跟踪审计的监督作用容易发挥;业主专业性弱,跟踪审计的服务作用容易发挥。在确定跟踪审计方式时,审计部门除考虑项目重要性和投资外,还应考虑业主方的专业性。

2、跟踪审计委托方式决定跟踪审计工作重点。由于委托方式不同,跟踪审计方式明显偏向监督或服务,审计部门在开展该项工作时应当通过改变委托方式和管理模式等方式来调节侧重点,以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控制,实现跟踪审计的工作目的。如资金方面,由于无论哪方出资都是使用财政资金,但审计单位委托社会中介就可以偏重监督,而业务方委托就可以偏重服务;又如,在业务委托社会中介的前期下,审计部门可以通过加强对中介公司的行业管理来加强跟踪审计的监督作用。

3、根据业主情况定制跟踪审计方案将有效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篇4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工程设计是实现建设项目功能目标的重要环节,尽管设计费用只占工程总成本的0.1%左右,但其对整个工程造价的影响却可达到75%左右。因此,加强工程审计中的设计审计是控制工程造价,降低投资风险的重要途径。

现有工程设计审计实践中,业主委托设计院进行工程设计,内部审计机构对设计工作进行审计,由于审计机构是由专职审计人员组成,对工程设计工作并不熟悉,一般只能审计其合规性,而对经济性等专业技术方面的审计能力不足。针对这一问题,陈贵华①提出:在设计阶段,重视政府审批、设计、造价工程师在设计阶段三位一体的地位和作用,推广价值工程法,推行限额设计,加强设计变更管理是造价控制的有效措施。吴嘉慧,程书萍,盛昭瀚,刘小峰②构建了一个包括设计院、设计审查院的“两院制”工程设计审计模式,基于委托理论对现有设计审计模式和“两院制”设计审计模式进行了博弈分析,给出了这两种模式的最优激励机制。本文从构建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独立的校园工程概算定额库,基于类似工程预算法对设计方案进行审计的角度,对设计阶段的审计工作进行了探讨。

1 类似工程预算法对高校基建工程设计审计的意义

1.1 建筑结构差异调整方法

拟建工程的结构特征与已完工程结构特征发送变化时,结构变化修正概算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计算:拟建工程人工、材料、机械消耗量=J+Q1P1Q2P2。其中,J―已完工程人工、材料、机械消耗量;Q1―换入机构件工程量;P1―相应定额人工、材料、机械消耗量;Q2―换出机构件工程量;P2―相应定额人工、材料、机械消耗量。

1.2 价差调整方法

(1)已完工程造价资料有具体的人工、材料、机械台班的用量是,可以按照其造价资料中的主要材料用量、工日数量、机械台班用量乘以拟建工程所在地的主要材料预算价格、人工单价、机械台班单价,计算出直接工程费用,再乘以当地综合费率,即可得出所需的造价指标。(2)已完工程造价资料只有人工、材料、机械台班费用和措施费、间接费时,可以按照以下公式进行调整:D=AK,K=a%K1b%K2c%K3d%K4e%K5。其中,D―拟建工程单方概算造价; A―已完工程单方预算造价;K―综合调整系数。a%、b%、c%、d%、e%―已完工程预算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台班费、措施费占预算造价的比重。a%、b%、c%、d%、e%―拟建工程地区与已完工程预算造价在人工费、材料费、机械台班费、措施费、间接费之间的差异系数。

2 工程概况

某高校研究生公寓一期于2008年8月至2009年5月建设施工,建筑面积为11715m2,结构形式为框架结构,七层,工程类别为三类,耐火等级一级,设计使用年限50年,屋面防水等级为二级,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七度。工程完工后,审计部门及时针对该工程进行了单方造价分析,以土建工程为例,单方造价为714.38元/m2。

由于该校招生规模扩大,2011年10月,该校拟建二期研究生公寓,选址位于一期工程旁边,地质条件相同,拟建场地地势平坦,为抗震有利地段,该场地土类型为中硬场地土,场地类别为2类建筑场地。初步设计方案确定后,研究生公寓二期建筑面积为18183m2,结构形式为框架结构,七层,工程类别为三类,耐火等级一级,设计使用年限50年,屋面防水等级为二级,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七度,结构形式与一期基本相同。

3 审计过程分析

根据初步设计概算,研究生公寓二期土建工程单方造价为977.68元/m2,较一期工程上涨263.30元/m2,其中,钢筋混凝土工程、油漆涂料工程、栏杆隔断工程、防腐隔热保温工程上涨较大。钢筋混凝土工程中,人工费单方上涨12.10元/m2,其中人工工日含量基本持平,人工工资单价上涨(43.24%)为人工费上涨的主要因素;钢筋、混凝土价格单方分别上涨28.9元/m2、54.2元/m2,其中混凝土单方含量基本持平,单价上涨为主要因素(22.41%),钢筋单价上涨350元/t(7.22%),单方含量上涨30%,二期工程设计阶段钢筋含量上涨为重要因素。如表1所示。故审计人员建议建设单位与设计单位进行沟通,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

金属结构中工程单方造价上涨18.7元/m2,其中人工、材料(型钢)单方含量均上涨近100%,人工单价上涨43.24%。钢材单价有所下降(5%)。因此,此项工程中,设计因素使得金属结构工程较一期工程有了大幅度的增加,经了解,业主方并未针对这一方面提出新的功能要求,经审计人员的建议,建设单位与设计单位进行了沟通,对设计方案进行了优化,较大程度上控制了造价。防腐保温隔热工程为研究生公寓二期新增项目,单方造价为97.06元/m2,此项为二期工程设计中根据新规范新增的内容。

4 结论

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的控制意义十分重大,其中初步设计阶段控制造价的效果为75%~95%,技术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的控制效果为35%~95%,施工图阶段对工程造价的控制效果为35%左右,因此,在设计的各个阶段,有针对性地做好审计工作,对控制造价,减少投资风险,充分发挥经济效益有重要的意义。高校的基建工程,大多地质条件、结构形式非常类似,因此,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十分有必要建立自己独立的概算定额库,并根据不同类型的工程分类整理,如学生公寓工程、教学楼工程、办公楼工程、实验室工程等,从而使后期建设的同类工程能够更全面地参与到造价控制工作中去。

篇5

(一)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有助工程审计流程顺畅及时,提高高校工程审计效率

高校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运用了网络信息技术,具备一定的灵活、便捷的特点,使得工程审计流程顺畅及时,有助于高校内部审计与建设参与各方之间的有效沟通,提高高校工程审计效率和整体监控水平。具体说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充分利用先进可靠的网络服务平台、数据库和移动办公技术等手段,确保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及时准确地掌握工程管理信息,减少了信息沟通障碍,促进审批流程顺畅及时。如在对工程的进度款实施审计时,可以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快速核对资料、准确计算款项和查阅支付历史,加快进度款审批手续。其次,通过信息管理系统的监测功能,及时了解工程管理情况,实时汇总、分析已经发生和可能发生的各种信息,并迅速作出反应,从而提高审计监控任务执行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提高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效率。最后,充分发挥审计业务重组后的流程规范化优势,固化了审计业务执行标准和审计质量标准。审计业务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是提高高校工程审计效率的有效手段,建立在信息化基础上的标准也更符合新时期工程审计的要求。

(二)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能拓宽审计信息来源渠道,解决高校工程审计过程信息不对称问题

高校建设工程具有总投入大、周期长、利益相关者多、工程管理复杂的特点,这使得高校内部审计在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建设参与各方沟通过程中容易出现审计信息缺失或信息与事实不符的情况,这种信息不对称影响了高校工程审计质量和建设投资效益。而构建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可以使得高校工程项目管理内部的原有信息流扩展到与审计层的交互沟通,进而消除工程审计的信息孤岛现象。高校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建立可靠的信息沟通平台,整合各项远程服务及信息功能,为建设参与各方远程协作办公等提供了一体化的应用平台,与建设参与各方有效及时的传递信息,实现资源共享。由于拓宽审计信息来源渠道,使工程数据统一性、准确性、及时性得到了保证,降低了高校工程审计风险,也为内部审计人员创建审计信息数据库提供可靠而丰富的资源,有利于工程审计下一步工作的开展。

(三)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持,完善高校工程审计模式

高校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的实质就是工程审计工作与网络信息技术充分结合,通过电子技术来执行工程审计的各项工作职能。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能够为高校工程审计工作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持。首先,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为审计数据的整合提供了技术支持。高校工程审计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工作流程的电子化和各类审计数据的整合,利用数据库和分析系统对工程审计各方面信息资源加工整理及分析预测,同时根据既定的工程进度计划和阶段目标,对工程审计工作的方法和模式进行动态调整,以实现工程审计目标。其次,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为专业化的分工与协作提供了技术支持。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有助于内部审计人员在系统中的角色化,分工权限划分明确,用信息化强化工作职责。同时,系统具备汇总各个审计人员完成子项目的成果形成完整审计文档的功能,将工程审计工作由个体操作模式转变成为群体协作模式,使审计人员在面对复杂的工程审计环境时依然能够有序地协同操作、密切配合、互相制约,完善高校工程审计模式。

(四)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有助于开展持续性审计,实现高校工程审计对建设过程的动态管理

持续性审计的概念在内部审计理论研究中由来已久,但由于受技术与信息条件的限制,我国高校在实践内部工程审计时一直未能切实实现持续性审计,目前实施的多为点断式跟踪审计,而高校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将持续性审计模式运用变成现实。一方面,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打破了审计领域的局限,使高校内部审计可以常态开展对校内工程项目的建设全过程的风险监测、专项分析、持续跟踪等活动,动态掌握建设项目造价、质量、进度控制状况及风险变化态势等整体情况,有效识别和实时分析预测高校工程管理和风险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实现对整个建设过程和各类风险的“持续、全面、深层”的有效审计覆盖,并以此为主线形成对建设过程的主要风险问题的持续关注与快速反应;另一方面,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具有储存功能强大的特点,解决了高校工程持续性跟踪审计的信息数据存档问题,使持续性审计再无后顾之忧。

二、高校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构建的保证条件

高校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构建要符合时代对新兴技术的要求和工程审计发展的需要,并通过信息化机制建设、硬件和软件设施、信息化制度的不断完善,拓展工程审计信息化新思路,持续创新出实用高效的高校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

(一)完善工程审计信息化机制建设,保证高校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的有效构建

工程审计信息化机制建设的完善是高校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构建的基本保证。高校内部工程审计信息化机制的完善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完善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设置。高校工程审计信息化要求改变传统的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模式,增加信息技术部门,完善信息化保障机制,在机构设置方面为实践高校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的有效构建提供稳定的环境。二是实现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独立。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独立于其他部门的设置,不仅使审计信息化工作的实施不受外来干扰,也保证了高校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的职能设置科学合理。三是实现高校工程审计信息化监督机制。首先,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将审计工作透明化,通过广泛的监督来促进高校工程审计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其次,建立工程审计信息化监管机制,确保审计信息化的规范化,保证高校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的有效构建。

(二)完善硬件和软件设施,满足高校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构建的资源需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审计手段的不断革新,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只有顺应时展不断完善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设施,才能满足高校工程审计信息化需求和适应高校工程审计的长远发展。硬件设施是指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平台构建需要的硬件设备,如配置良好的计算机、联网所需的设备及其他信息管理系统运用辅助设施。软件设施是指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具有审计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的配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要不断提高工程审计人员的综合素养和责任意识,同时系统培养工程审计人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经验数据分析能力和信息技术创新能力,为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平台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持,以确保高校工程审计信息化工作的可靠性和持续性。

(三)健全内部工程审计信息化制度,预防高校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的信息风险

高校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具有一定的信息风险,这种风险主要源于信息操作不规范和信息泄露,这就需要有完善的工程审计信息化制度的约束和保障。健全高校内部工程审计信息化制度,主要是包括两方面工作:一方面,要完善现有的高校内部工程审计工作制度。内部审计机构要将现有的工程审计制度中不适应信息化的条款进行更新,将目前工程审计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列入内部审计规章制度中。另一方面,要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工程审计制度。这项制度的内容应该包括工程审计信息系统平台维护、系统操作规范、信息使用权限控制、资料储存、网络运行安全、信息保密等方面的内容,这样才能有效督促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在信息化审计过程中各司其职,避免高校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的信息风险。

(四)持续开拓工程审计信息化的新思路,实现高校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的创新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实践中如何运用新的技术和理念实现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和创新是值得我们不断探讨的课题。就目前来看,高校工程审计信息化建设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应结合自身工程审计信息化发展状况做进一步总结和完善,从业务思路和数据信息技术两方面出发,创新审计分析技术,增强审计的增值服务能力。在信息化发展道路上,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搜索查阅工程审计信息化最新理念和技术作为参考,也可以与相关的专家和学者就工程审计信息化问题进行及时的交流,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持续开拓工程审计信息化的新思路。总之,高校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要做到与时俱进,与社会、经济以及高校自身的发展相适应,才能实现高校内部工程审计信息化的科学发展。

三、高校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

高校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要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在统一工程审计工作标准和流程后,开放审计信息门户,搭建审计协同工作平台,整合并积累工程审计信息,在审计信息达到一定的存量后开始建设审计信息数据库,同时开展网络在线审计,对工程信息实时监测,对建设活动全方位覆盖,实时对审计数据与审计结果智能分析、比对预测,有效保证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的系统性和操作性。

(一)搭建审计协同工作平台

随着工程审计信息化发展,各参与方在一个平台上进行工作交流将成为高校工程审计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编制建设参与各方统一标准的信息目录,构建与建设参与各方的信息管理系统相连接的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搭建开放性、扩展性较好的审计协同工作平台。审计协同工作平台的建立有助于内部审计人员极具效率地获得工程信息,通过及时分析和判断,提高工程审计效率和质量。这种审计协同工作平台是建立在合作伙伴之间良好的分工协作基础之上,提供包括在线服务、远程通信、信息共享、实时数据传输、协同办公等技术支持,并加强对工程的合同和招投标资料、往来信函、质量资料、安全环保资料、进度资料、技术资料、造价资料、各类签证的信息化管理。为了实现以上功能,审计协同工作平台设计时要考虑以下技术要点。

1.基于统一界面的高度数据融合。

审计协同工作平台使用统一系统界面有助于实现质量、进度、造价各方面数据的融合,使系统中的信息可以直观便捷的方式查询或利用。同时,也要保证审计协同工作平台的信息资源使用和共享权限的严密性和合理性,各类信息的查阅和使用权限应列入信息系统设计文档在相关程序文件中给予明确。

2.符合信息标准化要求。

信息标准化是实现各信息系统无缝对接、资源共享的基础。审计协同工作平台设计中应结合高校工程审计实践采用适合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形成信息标准体系。

3.提高信息共享度的职责设计。

在审计协同工作平台程序文件中规定建设参与各方提供信息的职责,使建设参与各方有义务、有渠道将自己掌握的建设信息及时、准确地向内部审计机构传递。

(二)建立审计信息数据库

工程审计数据是高校工程审计发挥监督和评价职能的根本依据。因此,建立工程审计信息数据库以满足高校工程审计对数据整合使用的要求,成为构建工程审计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工作。审计信息数据库是高校工程审计数据存贮和管理的集中地,存储的数据类型包括工程审计领域所涉及的法规资料、工程管理信息和工程审计信息。审计信息数据库应按照“规范归整、分类存储、动态管理”的原则建设,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工程审计数据的补充和规整。

紧跟高校工程审计工作进展,不断扩充工程数据信息资源,通过将协同工作平台获得的非结构化信息数据标准化,实现各类信息资源的有效补充。

2.对工程审计数据的处理和分类存储。

从风险性、有效性视角,对工程审计信息进行筛选、清洗和分类存储,使整个审计信息数据库结构清晰、调用顺畅,能为各类工程审计作业提供强有力支持。

3.对数据库信息动态管理,实施失效信息的及时退出机制。

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要考虑工程审计业务发展需要,结合工程审计数据时效要求,通过对信息的替换、覆盖、删除,及时清除失效信息,避免失效信息对工程审计工作的干扰。

(三)建立审计动态监控系统

结合审计协同工作平台和信息数据库,打造内部审计专属的动态监控系统,为实现高校工程持续性审计提供技术工具和系统支持。

高校工程审计动态监控系统以高校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为审计监测和控制对象,实施立项评估审计一招投标审计一项目动态跟踪审计一单项工程结算审计—竣工决算审计的工作流程。内部审计人员通过运用审计动态监控系统可以进行建设过程及时跟踪并全面记录、数据的汇总分析与深度挖掘、风险的动态把握、问题整改情况定期督查,实现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的动态监控。建立审计动态监测系统要考虑以下四个技术要点。

1.重视审计业务流程的规范化。

审计动态监控系统要能有效规范审计业务操作流程、审计文书格式及审计内容要素,实现对审计业务质量的信息化管理和全过程监控。

2.建立图形界面和预警指标。

利用数据属性结合高校各类审计业务性质形成图形界面,通过对工程审计数据图形趋势和异常点的分析判断数据的准确性和发生问题的可能性。配合图形界面设置相应工程审计监测指标,实现指标的因素分析和综合判定,逐步建立在线工程审计预警指标体系。

3.发挥意外审计流程快速处理功能。

审计动态监控系统设计上要具有对意外审计流程快速处理的功能,使未按照现有标准要求流转的审计业务也能够及时进入系统监控中,同时流程各环节一目了然,各要素内容和执行情况清晰可查,历史资料追溯快捷。

篇6

一、加强对审计档案特性的认识

审计档案是反映审计机关进行审计(含专项审计调查)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审计档案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管理工作,深刻把握审计档案的特性,是提高审计档案管理质量的基础。它有其特性,通过对其分析,可以加深对审计档案管理规律的认识。其特性主要有:

1、形式的专业性。这是审计档案突出的特性之一,审计档案在形成过程中区别于其他会计文书档案,它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审计档案的立卷归档涉及范围、排列顺序、保管期限,《审计机关审计档案管理规定》中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审计档案的分类归档整理都是建立在审计工作和审计档案的专业性特性之上的。

2、内容的多样性。这是审计档案明显的特性之一。由于审计业务的不断拓展,审计项目涉及预算执行、财务收支、会计报表、干部经济责任、科研经费审签审计、基建维修工程项目的结算与决算;设备材料采购的价格审计、程序审计;单位经营理念、内部控制、风险导向控制及经济效益审计;审计业务涉及单位、部门一切经济活动有关的领域和范畴。审计档案所要记载的内容广泛、多样,手段复杂,程序固定。只有依据其多样性的特性,采取相应措施,才能确保审计档案的有效利用。

3、一事一档性。这是审计档案区别与其他档案所具有独特的特性之一。这一特性是有市场经济活动的复杂性所决定的。《审计机关审计档案管理规定》有明确要求,审计档案案卷按审计项目立卷,不同审计项目不得合并立卷。跨年度的审计项目,在项目终结的年度立卷。

二、目前审计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对审计档案的管理不够重视。现在社会和单位对审计工作的希望值是越来越高,内审项目的任务是越来越重,而审计资源又很有限。内审机构一年到头忙于应付日常纷繁复杂的审计项目都很紧张。部门领导往往是关注审计结果质量较多,当一个审计项目只要把审计报告或审计意见书或审计结果报告送达出去,该项目审计就算结束。档案则采取“谁主审,谁立卷”的方法,由主审人员自行整理案卷。主审人员经常老项目没结束新项目又上手,没有时间对审计档案的分类、归集、整理进行仔细研究。因审计任务重部门领导对审计档案的检查、督导要求也没有对审计结果质量来的重视与严格,有的甚至存在归档不及时,资料不齐全的问题。

2、对审计档案的复核与检查不够严格。审计项目很多财务会计资料都是来源于单位与部门的会计资料。现在大多数单位和部门的会计业务都实现电算化,很多审计数据都是通过电子稿来反映。为了节约审计成本,审计人员一般只对审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进行摘录,或对审计数据筛选出的选样资料进行抽样统计分析与核算后,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或审计日记。而对原始的电子档和样本资料并不完全打印。内部审计组在进行审计复核,检查时,对查出问题的结果进行检查复核的仔细和严格,而对原始样本的数量和质量情况,主要还是以听主审人员汇报或抽查部分结果的多,存在部分复核督导不到位、检查不够严格的现象。

3、部分审计档案缺乏完整性。根据《审计机关审计档案管理规定》要求,审计文件材料应当按照结论类、证明类、立项类、备查类4个单元进行排列。规定中对4单元的文件材料都有具体说。但是在审计项目归档实施过程中,特别是内部审计机构,很难完全按照规定来执行。如某内审机构一年要有二三百项零星维修工程的结算审计,在人员少、任务重的的情况下,一般只能在审计结束时,内审部门根据审计金额的大小出具审计报告或工程结算审核单,在实际建档时零星维修工程和小型基建工程就难有立项性文件书(审计通知书和审计实施方案)等。只有一份结论报告或审核(定)单。至使内部审计在部分审计档案整理时存在文件不完整现象。

4、审计档案的分类、归集、整理不够规范。内部审计机构由于按照“谁主审,谁立案”的原则来进行审计档案的整理归档。由于审计人员本身对审计资料的理解有时存在差异,如对会计报表审计时,对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报表附注说明各自排列的顺序不一。有按审计内容内容先后排列,有按审计时间顺序排列。又如在对审计项目结果进行回访或后续检查时,也存在对审计建议落实情况审计工作底稿的排列顺序不统规范,有的放在结论性材料中,有的放在证明性材料或备查类材料中。

三、解决内部审计档案管理中问题的对策思考

针对上述提到的问题,我们必须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与对策,才能有效地提高审计档案的管理质量。

1、加强对审计档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各级审计机构领导要加强对审计档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把加强审计档案管理列入审计项目质量的重要环节来抓,认真组织本部门人员学习领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审计机关审计档案管理规定》精神。做到把抓审计档案管理质量与审计立项任务同布置、同检查、同验收、同总结。制定有关审计档案管理办法,把对审计档案的检查评比与审计人员的审计质量考核评比结合起来。

2、加强对审计档案管理完整性的检查。内审机构领导要安排人员兼职承担审计档案员的职责。按“谁主审,谁立案”的原则完成档案案卷时,要由专人对结论类、证明类、立项类、备查类4个单元内容完整性、准确性、排列顺序的规范性进行检查确认,对不符合要求的退给原整理人员进行调整修正。保证在上交上级档案部门时所有案卷统一规范。

3、加强行业系统内审计档案管理评比。近年来,各地方内审协会都在开展审计质量评比,评比主要围绕审计项目的规范性、成效性、创新性等方面开展,对审计过程中执行内部审计有关制度、规范情况,审计取得的成效,审计意见落实和整改情况,以及审计方法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给出的分值占到92%以上,对案卷资料齐全,装订整齐,归档及时,管理规范分值只占8%左右。审计项目质量的优劣主要还是通过案卷中的具体内容来反映。建议主管部门在评比打分时应加大档案管理方面的分值比例。应发挥专业审计协(片)会的作用,不定期有针对性的对系统内的审计档案进行检查与评比。请审计专家对检查评比结果进行指导与评讲,举办档案管理专题讲座,对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档案重要性和规范性教育。

4、加强审计档案现代化管理。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仅靠原始的手工操作,已难以满足内部审计档案管理与发展的需要,必须将计算机、光盘、复印机、影像等多媒体等先进技术和设备参与到审计档案的收集、整理及加工工作中去,这样才能使审计档案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

篇7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the engineering cost auditing has been the topic of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ngineering cost audit of the significance and object, engineering cost audit, there are a lot risk, project cost audit is to point to construction of the project total investment of the audit pricing. At present there are construction project cycle is long, administration, more flexible, valuation methods based on more complex features, any problems, are likely to cause unnecessary waste. In order to rationally, accurately determine the value of the project, cost control, 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this paper engineering cost audit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alk about some aspects of the view.

Keywords: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udit; Attention; Aspects, risk management

一、 审核工程量的计算

工程量是工程造价计算的基础, 工程量能否正确计算是影响工程造价是否准确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实际工作中工程量计算多且烦琐, 并且图纸显示抽象, 存在多计工程量、 重复计算工程量以及只增项不减项等突出问题。 因此在工程量审计时应特别注意是否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工程项目的立项过程是否准确, 有无多列或是错列现象。二是砌体工程量计算时应注意门窗洞口、 梁、 柱等是否扣除。三是注意钢筋混凝土基础 T型交接重复计算, 以及钢筋的搭接、 弯钩的长度。四是水电安装是否存在变更后没有进行减项计算。

五是装饰部分是否存在只按图纸未依据实际施工进行计算。

二、 审核材料用量及价格的要求

材料用量在工程中占有较大比例, 用量的审核对工程造价有很大的影响, 只有严格按照签定合同中的用量标准, 才能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 另一方面, 由于市场上材料价格不同且差别较大, 即使同一品种同一规格的材料在不同的时期、 地点价格也不相同。因此材料价格的审核, 特别是主材的审核更为重要。要认真审核材料的品种、 规格、 质量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在审核材料时着重看是否存在假冒品牌、 以次充好、 虚增规格标准等现象。

三、 审核工程项目定额的套用

高套定额是在工程结算中最常见的现象。 施工单位往往就高不就低, 利用高套定额、 增加隐蔽工程量、 重复计算等方式提高决算价格。如在某绿化工程中, 买苗木的定额已经包含了运输、 栽植等费用, 在工程结算时, 施工单位还是对苗木规格、 运费等相关费用进行另外计算,在重复计算上大做文章。 因此在审核决算中工程项目的规格是否与所套定额相符, 是否有错套、 高套项目定额应重点审核把关。

四、 审核工程项目的取费标准

工程项目的取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审核: 一是审核取费标准是否准确。主要看取费标准的确定是否与地区分类工程类别相符; 按规定有些签证应放在独立费用中, 是否放在定额直接费中取的费计算;结算中是否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调整结算文件规定计取费用。 二是审核单位工程造价。审核查证时应注意掌握市场的价格行情, 了解工程的结构类型和建设特点, 掌握一定区域内同一时期的平均造价指标情况。三是审核工程费用的计算过程。重点是审计各项费用在计算时所确定的基数是否符合地方的文件规定, 取费系数是否与工程类别或施工企业资质一致, 费用内容有无重复计算的问题等。

五、专业角度对设计变更进行审查,

在工程造价审核时, 应从专业角度对设计变更进行审查,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变更的内容是否符合规定, 查审计变更内容与原工程标底预算是否重复列项。二是审查手续是否符合规定, 凡是设计变更都应有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盖章和现场人员的签字, 比较重要的变更还应有设计单位有关人员的签字, 方能生效, 手续不全者不予计算。 三是审查内容是否清楚, 设计变更都应资料齐全, 具体变更的项目、 数量内容要表达清楚, 否则应补充变更签证。 四是审查变更是否准确, 有无把不属于签证范畴的内容列入签证参与决算的情况。

六、 审核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隐蔽工程验收记录是进行工程结算的前提条件。目前, 在很多建设项目中隐蔽工程没有验收记录, 到竣工结算时, 施工单位才找有关人员后补记录, 然后列入结算。 有的甚至没有发生也列入结算, 这种事后补办的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不仅存在严重质量隐患, 而且使工程造价提高。 因此, 在审查隐蔽工程的价款时, 一定要严格审查验收记录手续的完整性、 合法性。 验收记录上除了有相关人员签字认可外, 还要加盖建设单位公章并注明记录日期, 防止事后补办记录或虚假记录的发生, 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

七、加强全过程跟踪审计及对现场签证的风险管理

从工程破土动工开始 ,工程审计人员就进入施工现场测量、拍照留下第一手资料 ,审计人员发现工程签证单存在的问题比较多 ,主要表现在:现场管理不到位 ,工程签证不及时;工程签证不真实 ,尤其是基础、 拆除等隐蔽工程工程量的签证 ,以及主要材料价格的签证 ,存在的水分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 ,全面、 彻底地揭示存在的问题 ,并形成公正的审计意见 ,作出正确的审计结论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产生审计风险也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审计风险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应属于超越审计对象的客观层面 ,例如 ,审计人员在新校区的建设中发现两个施工单位在人工挖孔桩测量中的尺子上做文章 ,每根桩多算了 1 m ,经现场审计纠偏 ,为学校挽回了近百万的投资损失。工程签证单是施工合同协议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业主或业

主代表签证认可的工程签证单是最终计算建筑安装工程费用的基础 ,分部、 分项工程的签证单如果不真实、 不准确 ,就会损害业主或承包人的利益 ,政府投资项目还可能会损害国家利益。为此 ,业主及其业主代表必须如实签署工程签证单 ,不得弄虚作假。

工程签证单不真实 ,不但给造价审计工作带来很大的审计风险和审计难度 ,同时也给业主、 国家造成了无法计量的损失浪费。究其原因 ,主要是项目业主、 业主代表法纪观念淡薄 ,未认真履行职责以及少数项目业主、 业主代表完全不在行造成的。因此 ,审计建议加强对工程签证单的管理 ,强化业主、 业主代表的法律意识 ,因弄虚作假给国家造成损失浪费的 ,应当追究其责任。

篇8

中图分类号: D922 文献标识码: A

0 引言

西部高校基建、修缮投资越来越大,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与意义越来越凸显,一方面高校基建、修缮工程的内部审计起到了高校的内控管理,节约投资资金的作用,另一方面,基建、修缮工程内部审计也有效促进了高校内部的党风廉政建设。但是,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基建、修缮工程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着内审机制不够科学、人员配置不到位、缺乏风险管控意识等许多问题。因此,逐步完善工程内部审计机制也是高校内部审计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

1 高校基建、修缮项目特点

高校基建、修缮工程内部审计的特点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基建、修缮工程具备建设工程单一性、固定性的特点,一个项目建成后,只能在固定地点发挥作用;基建、项目投资大,涵盖内容多,修缮项目复杂,不可预知因素多等。另一方面,高校内部审计又具备特殊性,比如,高校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多样,既有主管部分投资,还有学校自筹资金建设,也有地方资金资助及捐赠资金建设等;修缮工程通常由学校教学部门管理,教学部门工程专业性弱,加之高校修缮工程众多,造成修缮工程建设管理不规范,使得内部审计任务十分繁重。

2 基建、修缮工程内审机制及优缺点

由于基建,修缮工程审计工作专业性较强,工作任务重,普通高校内部审计力量不足,为了维持学校正常的发展与运行,目前大多数高校采取“内审外委”的工作机制。高校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学校自身情况,对基建、修缮工程进行划分,有的学校规定100万元及以上基建、修缮项目委托社会审计机构实施,100万元以下的工程项目由学校内部审计机构实施。有的高校规定基建项目委托社会审计机构实施,内部审计机构配合沟通协调。修缮工程由学校内部审计机构实施。各个高校具体划分办法不尽一致。图1为某高校基建、修缮工程项目审计工作机制流程。

从图1中可以看出,高校基建、修缮项目内部审计大体上是修缮审计与基建审计并行,内审与委托审计共存。流程图中显示,修缮工程的内审流程细致,在管控步骤上较为完善,但基建工程委托审计则过度依赖外审机构,偏于领导控制,在外审过程中随有内审的跟踪参与与协调环节,但这一过程中内审职责不明确。弱化了内部审计效果,同时加大了领导误判的风险。

从图中还可以看出,基建、修缮工程的内部审计过程中内审计机构虽有部分过程跟踪管控环节,但审计方式突出特点为事后审计,内部审计步骤集中于工程结算审计,审计目标强调工程造价控制。忽视工程建设系统性、动态性的特点。有证据表明工程造价的60%―70%形成于工程建设前期的决策和设计阶段,事后控制的审计极大弱化了内审对高校建设投资管理的有效性。

图1 工程项目审计工作流程

3 改进内部工程审计工作机制对策

(一)优化制度设计

高校基建、修缮工程内部审计应根据工程建设的特点优化制度设计,在工程建设项目论证、立项阶段,确立内部审计机构列席项目论证、立项的决策会议制度,为学校管理部门提供合理化建议;确立内部审计机构与学校基建部门、财务部门、后勤部门等的联席工作制度,在招投标、合同签订环节内部审计机构联席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确定中标单位,见证合同签订等过程。这都是内部审计十分必要的。

(二)全过程跟踪审计

施行基建、修缮工程项目的全过程跟踪审计,将内部审计过程有静态审计变为动态审计。全过程跟踪审计并非全过程处处参与审计,而是一种节点参与审计,在基建、修缮工程的立项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过程、竣工验收等关键环节上选择控制点与跟踪点,对建设项目的投资、造价、工程质量等重点节点实施控制,比如在项目立项、设计、招投标、合同签订、材料设备采购、工程变更签证、进度款支付、索赔、竣工验收、工程决算等节点上介入参与工作,提供建议、收集资料、做出决策等。

高校基建、修缮工程的全过程跟踪审计实现了关口前移、环节控制,实现审计目标的细化控制,对高校内部审计的作用将起到重大的促进,同时有效管控高校在工程建设中存在的管理风险。

(三)执业制度建设

高校内部审计机构有特殊性与专业性的特点。内部审计权威性由授权组织层次高低决定,而审计质量由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决定。制约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编制问题,目前多数高校内部审计人员配备数量上明显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内部审计质量和效率。应该尝试让内部审计人员的执业制度建设,学校评聘审计人员及专业职称评定时应考虑审计人员是否具备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同时也鼓励本单位现有职工参与造价员、注册造价工程师和注册建造师等的学习和执业资格证的取得。内部审计人员的执业制度化无疑是提升内部审计质量和效率的最有效途径。

(四)信息化建设

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信息化建设也是提升审计质量的重要一环,在审计过程中,规范收集与工程建设的相关文字、影像资料,针对工程建设的特点,分环节建立资料清单,在全过程跟踪审计中分类归档;建立内部修缮工程材料价格信息库,编制内部修缮工程造价的纵横向对比材料,优化基建、修缮工程内部审计的机制,提升内部审计质量。

参考文献:

[1]卢翔.高校财务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中国高等教育, 2008, (18);56-57.

[2]徐琳娜. 高校基建维修工程审计中的问题及对策[J]. 事业财会, 2007, (3):60-61.

[3]汤海燕. 五步复核审定基建工程造价[J]. 中国内部审计, 11:31-32

篇9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跟踪审计

《中国审计大辞典》中对跟踪审计的定义是:伴随被审对象的产生及发展过程所展开的审计。并指出:有些审计对象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为了对这种审计对象的过程实施审计监督,就必须进行跟踪审计。跟踪审计具有全过程性及时效性的特点,全过程性,即对审计对象从发生到结束的全过程进行审计监督;时效性,即紧紧跟着审计对象进展而进行审计。

2.公共工程跟踪审计的特点

公共工程跟踪审计与传统的公共工程结算审计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2.1审计介入点不同

传统审计模式只是在工程完工后对其进行一次集中性地结算审计,许多隐蔽性施工过程在竣工后难以看到,尤其当工程竣工结算中发生有争议的问题时,审计人员很难取得所需的证据。全程跟踪审计中,监督关口前移,审计监督贯穿于公共工程准备、施工到竣工的全过程,可以动态地监督公共工程各阶段运作是否正常。同时还可以督促各参建部门加强履行各自职责的意识,从而高效地发挥审计的经济监督职能,保证公共工程高效运行。

2.2审计的内容不同

传统审计方式主要围绕从被审单位获取的竣工决算资料进行审计,但是,有些工程比较隐蔽,或者在施工时进行过多次变更,而施工方对于这些工程的细节部分缺乏详细的记载,这样导致审计人员比较被动,无法进行正确判定。跟踪审计是在传统审计工作的范围基础上向前延伸,事先介入工程各环节,及时监督相关过程和收集相关资料,为后期竣工决算审计打下基础,这样可以衔接影响工程各阶段的有关因素,使得审核思路更清晰。

2.3审计的方式不同

事后审计中,审计人员主要采用报送方式审计,即被审单位将竣工决算资料报送给审计部门后由审计人员在审计部门的办公场所进行审计,只有当出于某些特殊考虑时,才会偶尔到施工现场实地进行观察和测量。跟踪审计则采用的就地审计的方式,即审计人员在施工现场临时设立办公场所进行工作,对项目的跟踪审计也不是在整个过程全部完工后再进行集中性审计,而是依据工程的进度,对各项目组成部分分别进行审计。

3.审计模式的分类

在我国跟踪审计工作开展的时间还不长,审计模式还处于不断地探索阶段,目前主要分为:重点介入法、适时介入法和全程介入法。

3.1重点介入法

重点介入法顾名思义是将工程活动的重点纳入其审计范围的一种跟踪审计模式。在采用该种模式进行审计时,审计部门要事先充分了解、分析工程建设的整体情况,将审计重点放在可能导致问题产生的环节和应该关注的特殊过程上,从而编制审计方案。只关注对工程建设活动有重大影响及工程竣工后无法审计或有审计困难的内容,并将其选作跟踪审计的控制点。对于其他项目内容及其管理活动,审计部门则可以采用不定期的方式,根据能力、条件等对其开展审计。所以重点介入法是一种散发型的审计模式,需要审计部门周密地规划和组织,同时也需要相关方的协助。

3.2适时介入法

适时介入法是从工程活动的过程中选择适当时点介入审计一种跟踪审计模式。采用适时介入法要准确把握工程的关键过程,进而选好跟踪介入点。这一模式下审计介入点的选择非常重要,对于不同的建设项目应综合考虑被审计项目的建设标准、工程规模、工程耗时、审计成本和审计部门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因素选择不同介入点。因此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跟踪审计经验,选择适当的跟踪审计的起点,是从项目立项着手,还是从工程施工介入,是从资金的筹集、投放到运作为主线开展审计,还是紧紧围绕合同的签订、履行情况开展审计。

3.3全程介入法

全程介入法是将项目全过程都列入审计范围的一种跟踪审计模式,审计机构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对于项目从开始准备到工程施工以及工程完工验收的一系列过程进行的审计监督,包括项目前期的可行性研究阶段、项目决策与设计阶段,修建阶段与完工验收阶段等。通过对工程的全过程实施跟踪审计,能及时揭示建设项目中隐藏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建议,使之运作合规划、高效化,同时可以真实的反映工程造价,并对其进行监督控制,促进高效的工程管理,获得良好投资效益。所以这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审计工作,需要审计部门在工程建设现场设立办公地点, 由审计机构派出的审计人员对项目实施“贴身型”全过程跟踪审计。而且参加审计的人员需要具备综合性的知识,包括:审计方面和财务方面的知识、管理理论知识、工程施工及造价方面的知识及建筑、承包等方面的法律知识等等。

4. 实施跟踪审计的必要性

从现实考虑,对公共工程的审计有必要采用全过程跟踪审计模式。由于公共工程具有投

资数额大、建设工期长、控制关键点多、技术复杂及项目管理专业性强等特点,所以很容易

出现漏洞。如:

在工程前期决策、立项、审批、招标、中标中,有些公共工程无立项报建手续,擅自动工修建;有些公共工程的建设,弄虚作假,招投标流于形式、走过场,未经过法定招、投标程序,而直接指定施工单位,排斥竞争、搞行业垄断,或者搞“明招暗定、黑白合同”,直接内定材料供应厂家和分包单位;有些投标人恶意串通,采用违法、违规操作骗取中标,一旦等到中标后变随意将工程分包、转包;还有些投标人出卖自身资质,违规挂靠,干扰建筑市场秩序。

在合同方面,随意签订合同、合同条款签订不严密、内容含混不清、价格过高等现象时有发生。在签证方面,由于公共工程需要大量的签证、而且签证内容繁多,所以经常出现工程量的失实认定或工程造价偏高等问题。在施工过程中存在基本建设的财务收支会计核算不规范,随意将工程和建筑主材变更等问题。工程完工后,不经过质量检测及完工验收程序就交付给相关单位供其使用的现象时有发生,另外竣工结算超概(预)算投资的问题也很普遍。

综上可见,在我国公共工程从立项开始到竣工都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及漏洞,而如果某一

环节失误,就可能造成重大损失,影响审计机关对国家建设项目审计监督作用的发挥,进而

影响项目效益,所以需要有一种对公共工程全面监督的审计模式,即对公共工程项目的立项、

决策、审批、招标、建设、验收等进行全程跟踪审计,发现问题的迹象,立即加以控制,尽

量及早解决问题,防止其蔓延,降低损失浪费。确保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工程质量,提高财政

资金使用效益,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免疫”功能,促进经济持续、稳定、

健康发展。

5.结语

本文重点对公共工程跟踪审计三种主要模式进行概念及实践性的分析,笔者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论证了实施公共工程事前跟踪审计的必要性,希望通过对这些问题多角度、多方位的探讨后,能够将其形成统一的定论,从而丰富和完善公共工程跟踪审计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 曹慧明.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3.

[2] 王艳艳.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费用管理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05年6月.

篇10

建设管理费是指建设项目从立项、筹建、建设、联合试运转到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及后评估等全过程所需的费用。

2.内容

建设管理费包括建设单位管理费;工程监理费;工程招标费;工程标底编制、合同签证、合同预算审查费;竣工清理及竣工验收费;工程质量技术服务费;采取总承包方式的总包管理费。

3.费用性质构成

从费用构成的性质上划分建设管理费用为固定资产投资性质的其他费用。

二、当前煤炭建设建设管理费支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超设计概算情况较为普遍,主要表现在工作人员工资、工资性补贴、施工现场津贴、办公费、差旅费、办公及生活用品购置费、通讯设备及交通工具购置费等超概算指标较为严重。

2.建设管理费用指标未能严格按规定列支,调整的随意性较大。

3.项目建设过程中对建设管理费管控的重视程度不够,管控措施不多,而是侧重于建安工程、设备及工器具的管理。

4.煤炭建设其他费用的部分测算指标标准调整滞后,已不能满足现行市场条件的变化,指标标准偏低,亟需修订调整。

5.现行煤炭建设的管理模式与其他费用指标的测定方法不相一致,造成指标与实际需求脱节。

三、建设管理费内部审计的总体思路

1.审计目的

一是监督费用支出的合法性,项目信息的真实性;二是审计建项目实施过程的合规性、合法性;三是监督建设单位内控制度的建立及执行情况;四是预警防范作用。

2.审计思路

建设管理费支出贯穿于煤炭建设的全过程,因此,内部审计工作要对其他费用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审计。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相结合全过程跟踪审计。围绕“提前跟进、全程跟踪、立足服务、着眼防范”的思路,当前应侧重于事前与事中审计。

3.审计依据

(1)现行方针政策:指与国家、煤炭行业与地方现行实施的与项目建设密切相关的方针政策、宏观调控政策、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等。

(2)法律法规:一是相关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等;二是行政法规,包括《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关于基本建设程序的若干规定》等;三是各地区、各行业颁发的地区和部门规章,如《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1号-建设项目内部审计》《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暂行办法》《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办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开工前审计暂行规定》《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等。

(3)相关技术经济指标:一是与其他费用评价相关的技术经济指标;二是与工程造价相关的定额指标,包括概算定额、概算指标、预算定额等。

4.审计方法

(1)审计的技术方法:审查书面资料的方法有审阅不法,顺序检查法,包括逆查法、详查法;范围检查法,包括详查法、抽查法;资料检查法,包括审阅法、核对法、查询法(询问法、函证法)、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统计分析法)、重点审计法、投资估算法、分析性复核法、计量经济法、期望值法、调节法、复算法。

(2)证实客观事物的方法:审阅法、现场检查法、调查法、盘存法(直接盘存法、间接盘存法)、观察法、鉴定法、文字描述法。

(3)各种方法要灵活结合运用

5.审计要项内容:

(1)建设项目控制环境的审计

主要审计项目管理机构与结构是否健性、有效,管理组织结构和职责划分是否科学有效;审计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完善,控制活动是否具有适当性、合法性、有效性、可操作性,对组织目标实现的作用如何;审计控制活动建立的适当性,不相容职务是否进行适当分离,是否建立内部牵制机制与不相容制度;审计管理权限的集中程度,重大事项是否经过科学的决策程序;审计所有其他费用的支出活动是否有适当的授权及独立的业务审核;审计权责和奖惩是否对等,员工业绩考核与激励机制是否恰当、合理;审计有效控制凭证和记录的真实性程度。

(2)费用指标准确性审计

主要审计各项费用指标是否严格按照《关于〈煤炭建设工程费用定额〉和〈煤炭建设其他费用规定〉(修订)的通知》(中煤建协字[2011]72号)所规定的要求进行编制。

(3)支出合规性与合理性审计

主要审计支出是否属于概算范围,与概算确定的内容、数量和标准是否相符,有无乱增费用内容,擅自提高费用标准,超概算指标,增加建设成本的情况;审计投资中列支的工具用具、零星固定资产、通讯及交通工具等是否必须,价款的确定是否合理;审计购置的家具、器具是否为新建项目所用,有无超标、超范围进行配置,如发生,需查明原因;审计对于超概算指标的费用追加的手续是否完备、合规。

(4)建设管理费财务审计

主要审计记账凭证、原始凭证、待摊投资发生的内容是否真实,是否符合规定,是否属于承担范围,重点审计合同、协议等有关原始凭证;审计会计核算是否正确、合规,通过检查明细账,检查科目设置是否正确,支出是否,按规定正确分类并进行明细核算;审计“待摊投资”反映的内容、数额和标准是否与建设计划和概算相符,计价是否正确,账务处理是否符合规定,分摊方法是否正确,有无把与项目无关的支出纳入待摊投资,增加建设成本;

(5)建设管理费内审的主要内容

是按照单项工程费用之和(包括建设安装工程费用和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乘以建设单位管理费费率计算,按照工程建设项目的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确定。

四、建设管理费支出明细项目内部审计

1.建设单位管理费审计

(1)定义

建设单位管理费是指建设单位发生的管理性质的支出,包括建设单位开办费与建设单位经费。

①建设单位开办费指新建项目为保证筹建和建设工作正常进行所需办公设备、生活家具、用具、交通工具的购置费用。

③建设单位经费:包括工作人员基本工资、工资性补贴、施工现场津贴、职工福利费、住房基金、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办公费、差旅交通费、劳动保护费、工具用具使用费、固定资产使用费、必要的办公及生活用品购置费、必要的通讯设备及交通工具购置费、零星固定资产购置费、招募生产工人费、技术图书资料费、业务招待费、设计审查费、合同契约公证费、法律顾问费、咨询费、工程质量监督检测费、审计费、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和其他管理性质的支出。

(2)审计内容

①人员工资及附属费用的审计:建设单位管理费中人力资源的成本较高,已达建设单位管理费的10%以上,对此,一是要审计建设工期的确定是否合理;二是检查机构的设置及人员配备状况是否超过规定;三是审计是否按规定标准计算的建设单位管理费总额。

②在审计业务招待费时,注意业务招待费支出不得超过建设单位管理费总额的10%。

③审计管理车辆购置费的使用或计提情况是否存在超概算的现象,是否按概算所列的车辆数量和金额进行控制。

④审计生活福利设施费的使用或计提情况是否存在超概算的现象,此费用不得超支,一般可采取实际建设职工住房费用分摊计入和预提两种方式。

⑤工器具、办公生活家具的购置列支范围严格按预先规定的要求,是与本项目直接有关的移交生产必须的工器具、办公及生活家具配备;生产职工培训不允许超支,新进职工培训应按实列支,如果其技能在项目建设前已发生,按配比原则,此费用可采取分摊的方式。

⑥检查应交车船牌照税和房产税、印花税计算是否正确,是否及时交纳;会计处理是否正确;是否在财务报表中进行恰当分类和充分揭示。

2.工程监理费审计

(1)工程监理费是指建设单位委托工程监理单位实施工程监理的费用。监理费应根据委托的监理工作范围和监理深度在监理合同中商定。

(2)审计内容:一是审计工程监理费是否在概算指标范围内,工程监理费的标准是否控制在《关于印发〈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收费管理规定〉的通知》(发改价格[2007]670号)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降低部分建设项目收费标准规范收费行为等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价格[2011]534号)费用标准范围内;二是依据委托监理合同或投标书,结合现场资料,审计监理单位是否严格按要求设立相关机构,配置齐全相应各类监理人员,监理单位与工作人员的相关资质是否符合要求;三是检查监理工作质量,审查监理单位“四控两管一协调”工作履行应尽的职责;四是审查建设单位有无对监理单位的管控制度或工作质量考核办法,以及具体的考核资料;五是审计有无扩大委托监理范围六是审计监理费用的计算是否准确,有无将不应计入计算基础的造价计入。

3.工程招标费审计

是指由建设单位自行组织或委托机构组织招标所发生的费用。自行组织是指招标、发标、评标等工作所需的费用。

4.工程标底编制、合同签证、合同预算审查费审计

主要审计具备工程标底编制与预算审查能力的建设单位有无将工程标底编制、签证及预算审查进行外委,从而造成费用支出浪费的情况;其次是审查概算指标是否超出按建安工程量1%计算的控制额度。

5.竣工清理费及竣工验收费审计

指为项目竣工交付使用进行资料档案、环保、劳动卫生、安全消防验收及地面和井下清理等所发生的费用。

6.工程质量技术服务费审计

指煤炭工业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根据国家法律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对煤炭建设项目实施工程质量监督、检查、技术服务等发生的费用。由建设单位向质量监督站支付。按建设项目建安工作量的3.5‰~4‰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