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模板(10篇)

时间:2022-05-30 18:08:2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

篇1

斯宾塞快乐教育》读后感

读《斯宾塞的快乐教育》,真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应该说这是一本写给孩子父母的书,主要讲的是家庭教育问题,但我从教师的角度来审视,同样获益匪浅。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家庭教育就是学校教育的前奏,学校教育就是家庭教育的延伸,父与子,师与生,谁人能轻易否定这两对关系的相似性?

赫伯特·斯宾塞,出生在英格兰中部德比城郊的一个不知名的小镇,祖父、父亲和两个叔叔都是教师,他本来有很姐妹,但不幸的是先后有六弟妹夭折,在斯宾塞看来,这是由于父母“缺乏最起码的育儿知识造成的”。书中反复提及的小斯宾塞其实并不是他的亲生儿子,而是他的远房兄弟丹尼·斯宾塞的遗孤,但赫伯特·斯宾塞为了这个可怜的孩子,竟担当起了父亲的角色,甚至为此终身未娶。可以这样说,他遭遇了家庭的不幸,但又拯救了不幸的家庭。也许是承受的不幸太多,所以特别看重快乐。作者以小斯宾塞的成长经历为线索,以快乐教育为主题,融理论于实践,寓思想于方法,以小见大,因事说理,读来颇有教益。涉及教育、心理、医学、生理的方方面面,确系一本难得的育人全书。

做一个快乐的教育者,首先要会寻找快乐,努力做一个乐观、快乐的人。在教学工作中我们的可能会遇到很多令我们不快乐的事,如有的同学上课趴桌子,有的同学练习册没写,有的同学考试又得了零分。每当这时我们应该学会克制与宽容。一个快乐的人,看待自己的学生时,更多的是看到他的优点,而一个不快乐的人看到的更多是学生的缺点。其实,当我们以快乐的心态、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会发现身边有很多很多优秀的学生;每当批评完一个学生的时候,他都不忘记和你说声“谢谢老师,老师再见”,因为他并没有记恨在心,他知道你是为他好;每当放学回家的时候,学生们总是争先恐后地和你再见;每当过节时候,总是有无数的祝福包围着你。想到这些的时候,心里就有许多暖意。这就是快乐,这就是生活中最难得的收获。和学生们在一起,感受到的是他们的快乐和纯真。那种快乐的感觉常常包围我整个的心灵,而这种快乐是无法用金钱买到的。只有在快乐中工作,工作才不会成为一种负担;有热爱工作本身,我们才会被这种快乐所滋养,所润泽。

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应该是快乐的。就像一根细小的芦苇管,你从这一头输进去的如果是苦涩的汁水,在另一端流出的也绝不会是甘甜的蜜汁。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相反在情绪低落、精神紧张的状态下,他的信心会减弱,这时即使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面对他们,也不会有任何办法。惟一的方法是先把他们的情绪调节到快乐、自信、专注,然后再开始学习。

篇2

既然是美术老师那就先从绘画说起吧,斯宾塞先生在孩子心智成长的规律一章中谈到绘画,是否对所有孩子的心智培养都具有普遍作用?绘画仅仅是一门专门的技艺,还是也是儿童早期教育的一部分?经过多年的争论和教育实验,这个问题已基本得到了答案,绘画,的确是智力教育的一部分,特别是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而且,由于绘画几乎完全是由孩子自己完成的,因此也是一个快乐的自我教育的过程。

绘画的兴趣对孩子来说,会持续很长时间,不管他是否会在这方面去发展,鼓励和培养这种兴趣对孩子都是有益的。

二、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最有效

斯宾塞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长期以来的教育误区,把教育仅仅看做是在严肃教室中的苦行僧的生活,而忽视了对孩子来说更有意义的自然教育和自助教育”,对于知识的学习,斯宾塞谈到:痛苦的功课使人感到知识讨厌,而愉快的功课会使知识吸引人。那些在恐吓和惩罚中得到知识的人们,日后很可能不继续钻研;而那些以愉快的发现获得知识的人们,不只是因为知识本身是有趣的,而且许多成功的体验将促使他们终身进行自我教育,所以教育的过程与学习的过程都应该是快乐的,在如何对孩子进行快乐教育一章中,斯宾塞先生说起他做过的一个试验,带两群孩子来到河边,他告诉其中一群孩子:我一发出口令你们就跑到教堂那里去,那里正在举行婚礼,先跑到的有可能会得到小糖果。另一群孩子只告诉他们:你们要尽快跑到教堂那里,越快越好,谁落后我就会惩罚谁。随着一声口令,两群孩子都飞快地跑起来,要知道从河边到教堂不是一段很短的路程。结果呢,知道教堂在进行婚礼的孩子,先跑到的很多,而且到了以后,大多还很兴奋。而另一群孩子,有的掉队了,有的干脆跑了一半就停下来了。停下来的孩子多了,大家也就不怕惩罚了。

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一群孩子在开始跑的时候,就把“跑到教堂”这件事当成了一件快乐的事,因此跑起来就轻松得多,而另一群孩子则把“跑到教堂”这件事当做了一个命令,只是被动地去执行,尽管有惩罚的威胁,但仍然作用不大。

孩子的快乐是多种多样的,大多是没有社会目的的,教育则是要引导孩子得到“有目的的快乐”。因此,对于教育者来说,应该先让孩子们快乐起来,然后再给出可行的目标。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最有效。

三、教孩子懂得爱的情感

对于教育来说,爱的情感使教育中太尖锐的矛盾得到化解,也使孩子以更高的热情去实现教育的目标。斯宾塞先生在这里又说起了一个事例:

小斯宾塞10岁的时候,有一天夜里,下起了很大雨,一个人捎信来说,我父亲病得很重,需要从德比买些药送去。这时已经是晚上9点多钟,我赶紧去买好药准备连夜送回乡下去。从德比到我父亲住的地方有20多英里,这时已没有马车,天又下着很大的雨。小斯宾塞一定要和我同去,他脸上紧张严肃的表情让我无法拒绝,于是我们很快上路了。

雨下得越来越大,风一阵又一阵的吹来,雨点密密地抽在我们脸上。不时还有闪电从夜空划过,把路面和四周的田野照得雪亮。小斯宾塞紧紧地抓住我的手,不时用另一只小手抹去顺着头发淌下的雨水,眼睛睁得大大的。路上坑坑洼洼,四周漆黑一片。我们手中的小马灯只能照到很小的一点路面。走了大约一半路程时,路边出现了一户人家,我也感到小斯宾塞已经太累了,于是建议我们在这里躲躲雨,歇上一会儿。但小斯宾塞却说“我们还是走吧,去晚了也许爷爷就不行了。”听到这话,我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于是我们继续在风雨里赶路。当我和小斯宾塞最终把药送到时,小斯宾塞已经累得站不稳了。小斯宾塞醒来的第一句话就问“爷爷好了吗?”

我心里反复感叹:这就是爱的力量啊!

篇3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思想就像一块宝石,经过岁月和时光的打磨后,更加光彩夺目,它因为揭示了教育的规律和儿童心智发展的规律,而使无数的孩子和家庭受益。也正因为如此,许多教育学家和科学家们把斯宾塞尊称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二个牛顿”、“现代的亚里士多德”,说他是“一位真正的教育先锋”、“他的教育思想值得每一位父母和老师聆听”。著名教育家杜威也称赞他为“教育史上的一座纪念碑”。学习他的教育思想,一定对我们今天的父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父母进行专门的教育”!这是一个世纪以前这个欧洲富有智慧的哲人对后人的忠告。让我们记住他的教诲吧。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这是一本对世界上许多家庭和学校都产生过巨大影响的著作,作者斯宾塞博士客观地分析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快乐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为父母探索教育孩子的道路点亮了一盏明灯。在这本书里,斯宾塞博士告诉父母: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效果最好,父母要遵循孩子心智成长的自然规律,诱导孩子的兴趣发展,鼓励孩子进行自我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发挥父爱的积极作用,帮助孩子树立快乐的心态和学习方式。

其实,每一个家庭都应该读一读《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它好像一位睿智的良师益友,时刻帮助你在智力上、道德上、意志品质上以最好的方式培育孩子,使孩子健康文明地成长。

我深深地被斯宾塞富于人性的教育思想所震撼,为他奇妙的开创性的教育方法所吸引。真正的有成效的“快乐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系列完整的教育方法和观念;只有“快乐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求知欲、创造欲和自信心。我想,快乐应该是学习的真谛,是人生的真谛。我不时为自己在日常教育中曾经有过的一些过失而惭愧,也为自己偶尔的一些与斯宾塞的方法相同的成功教育方法而高兴。

对于知识的学习,斯宾塞谈到:痛苦的功课使人感到知识讨厌,而愉快的功课会使知识吸引人。那些在恐吓和惩罚中得到知识的人们,日后很可能不继续钻研;而那些以愉快的发现获得知识的人们,不只是因为知识本身是有趣的,而且许多快意和成功的体验将促使他们终身进行自我教育,这不就是教育的真谛吗?我相信每一个有责任心的老师都如我一样,希望自己的课堂成为愉快的课堂,希望自己的学生快乐学习并学有所成,这也将成为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我很羡慕斯宾塞先生,因为他说他可以完全按自己快乐教育的方法来教学,而我们却有着种种束缚。但不管怎样,我期待着能以斯宾塞快乐教育的精髓,努力学习做一个快乐的教育者,带着孩子们去“享受学习的快乐”。

范文二

这天,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其中明白一条是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爱心,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别人的爱心(或是痛苦)的潜力,进而才有可能把他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爱心的善良的人。

爱是教育的永恒的主题。韩军的人文主义精神,教育在线中的朱永新教授高举的爱的旗帜的新教育实验;李镇西的“走进心灵”的教育,似乎无不凝聚着爱的核心。

反思自我的成长经历,尤其是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所奉行的不也是爱的惟一原则吗?

记得,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我就发誓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我要用我的善良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那时候,我在学校住宿,在同寝室中,我的人缘很好。因为,我当时做人的准则就是:无论是谁,只要有事求我,我就务必答应他;既然求我肯定就有难处,我要帮忙每一个有困难的人。那时,我家里也不富裕,我吃和穿都很节省,但是只要有同学跟我借钱,只要我兜里还有钱我就必须会借。渐渐地,我发现我眼中的世界似乎变了,每一天我都会有无穷的快乐,每当我躺在床上要入睡的那一刻,我似乎都能感受到明天又是一个灿烂辉煌的日子。

再之后,我当了一名老师。在教育教学中,我首先教育孩子要学会关爱他人。关爱他人是现代社会中人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的人,才能把我融入到使周围的人都快乐的大我之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忙,相互提高。学会帮忙他人,也就学会了关爱自己。我给他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充分说明了关爱与合作对人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上帝到天堂和地狱去考察,发现天堂里的人同地狱里的人一样都是围着一口锅,拿着两米长的勺子喝着相同的肉汤。但是,天堂里的人却精神焕发,满面红光,地狱里的人却萎靡不振,面容憔悴,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先,地狱里的人心中只有自己,手里拿着长勺子舀汤喝,勺柄太长,总是喝不上,而天堂里的人则相反,他们的心中有他人,手拿长勺子舀汤第一口总是先喂他人,然后再被别人喂。由于有了先己后人和先人后己之别,于是也就有了天堂地狱之分。在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发现了,比我的世界更动人的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在那里如小石潭记中的潭水一样的清澈,在那里如桃花源记中的桃源一样的美丽;在那里像圣经里的天堂一样没有苦难只有关爱,在那里像佛教中的佛心一样没有憎恨只有善良。你爱他们,他们也爱你。

篇4

快乐教育起源于西方国家,19世纪60年代,斯宾塞出版了

《教育论》一书,主张从情感入手,以情感为动力,以“以人为本”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且能够体验成功的快乐。事实证明,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思想对近两个世纪西方国家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我国快乐教育发展概况

我国针对学生课业负担重、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等问题,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北京、上海、广州、四川、江苏以及辽宁等省市的一些学校开展了以儿童情感为切入点的快乐教育实验班,二十多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国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国内快乐教育实践者中,北京市第一师范附属小学(简称“一师附小”)可谓一枝奇葩。自1986年起,一师附小就大胆地提出了快乐教育,并坚持快乐教育的实验研究。根据20多年的快乐教育历程,“一师附小”教师总结出了快乐教育的核心理念:(1)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2)不要去强制人的灵魂,要去细心关注每个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关注他的特性、意向和需求。(3)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国家的建设者,更应该使受教者和施教者成为幸福的人。

目前国内一线教师越来越关注快乐教育。周宁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探究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李东红在品德和社会课教学的实践中,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正其身,善其行”“享其学,用其成”。

二、中学历史快乐教育发展现状

近年来,就中学历史教学而言,历史快乐教学研究不断深入,“历史快乐课堂”正向我们走来。因此,历史教学如何使学生获得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达到“乐学、会学”的目的,已经成为历史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金春琴探究了历史快乐课堂中的幽默教学方法,她认为要认真对待幽默,运用时要慎重、含蓄,所授知识寓于其中,不能搞低级趣味,应该“乐而不嬉”;胡月琴基于英国著名教育学家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思想,围绕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要求,结合多年的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从教师角度出发探讨构建中学历史快乐课堂的理论、手段和方法,并用教学案例进行阐述和说明。

三、中学历史快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国内目前从事历史快乐课堂教学、实施历史快乐教育的情况看,笔者认为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教师在传统教育和快乐教育之间徘徊

新课改后,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但对于大多数中学历史教师还存在很多的疑惑:尽管新课改在积极推进,但实际上“唯分数论”还在主导着教育部门和学校管理者的理念,学校对于历史教师的评价制度没有改变,历史教师的利益仍然与学生的考试成绩挂钩。有些历史教师想创新,想开展历史快乐课堂教学,但担心教学后果,所以没有真正实施历史快乐课堂教学。这些历史教师的教学方式在传统教育和快乐教育之间徘徊。

2.历史快乐课堂教学理论和实践缺乏系统性

国内兴趣教学、快乐教育和历史快乐课堂教学的理论主要来源于西方国家。由于中国和西方国家文化背景、教学观念的差异,中国历史教师若完全采用西方那一套快乐教育理念,则不一定适合目前中国历史教学的现状,因此,需要国内中学历史教师自己摸索、探讨历史快乐教学。

3.历史快乐课堂教学思想缺乏宣传力度

在国内一些较落后地区,特别是农村和偏远山区,传统历史课教学得不到学校和学生家长的支持,停留在“副科”不被重视的阶段,更谈不上实施历史快乐课堂教学。所以必须加强历史快乐课堂教学思想宣贯,让这些地区的学校和先前开展历史快乐课堂教学并取得显著教学效果的学校教师间进行交流和研讨,让国内更多地区的学生享受历史快乐教育。

参考文献:

[1][英]赫伯特·斯宾塞.斯宾塞的快乐教育[M].颜真,译.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5.

篇5

一、关于斯宾塞教育思想

19世纪后半期英国著名的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科学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精髓,在近代科学教育的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1861年,他的教育思想的重要著作《教育论》正式出版,该书是集合其最为重要的四篇教育论文,即《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智育》《德育》和《体育》。在《教育论》中,他继承并发展了实证主义的哲学思想和庸俗进化论的社会政治思想,全面阐述了科学的教育思想。

1.斯宾塞《教育论》主要内容

(1)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斯宾塞将个人生物体的生存、繁衍与生活的安乐舒适概括为“保全自己的活动”“获得生活必需品的活动”“抚养教育子女的活动”“维持正常社会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满足爱好和感情的各种活动”共五种活动,以此建立了科学课程体系,并总结性回答了“科学知识是最有价值”的论点。

(2)在《智育》中,根据对人类心理发展规律,提出“快乐教育”思想,建立四条基本教育原则和四种学习方法,即循序渐进原则、自我教育原则、自然教育原则、快乐学习原则,归纳法、实物教学法、观察法、实验法。这些原则和方法遵循教育规律和客观事物发展规律,使整个教学成为一种“愉快的教育过程”,对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内容及过程提出了科学性、艺术性的要求。

(3)在《德育》中,斯宾塞借鉴了卢梭的思想,提出了“用当时或者日后的整个结果是否有益来判别当时行为是否良好的‘自然后果法’”,以此判别正确与错误行为,最终达到一个能够自治的人。

(4)在《体育》中,斯宾塞依据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提出了科学的体育原则和实现方法,从而使幼儿园和学校的生活制度符合了近代科学上确认的真理。

2.斯宾塞教育思想对当前校外科技教育的价值

斯宾塞《教育论》中的科学教育思想则反映了近代科学教育的趋势,他强调建立近代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体系,重视学校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强化自我教育,主张教学过程应当适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并使整个过程充满“温馨”和“快乐”。

校外科技教育有别于学校教育,侧重对青少年个性品质的培养,在课余时间提供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关注青少年在科技方面的兴趣和才能发展,这些教育目标与斯宾塞的科学教育思想有相同的观点。

因此,借鉴斯宾塞的教育思想精髓对发展当前校外科技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非常有价值。

二、在我区校外科技教育中实施斯宾塞教育思想的原因

1.我区校外科技教育新一轮发展的需要

“科技教育以培养科学创新精神、深化科技活动内涵为指导……培育优秀青少年科技人才……”这是校外科技教育的基本理念,因此为了进一步探索我区信息科技人才的培养机制,我尝试在信息科技教育中实践斯宾塞的教育理论,以更符合学生心智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来培育科技创新人才。斯宾塞《教育论》的《智育》中所提及的归纳法、实物教学法、观察法和实验法,这四种符合学生心智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为培养创新人才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法。

2.学科发展的需要

信息科技学科比较受学生的喜爱,这门学科最能直接让学生感受到现代科技的发展,因此要保持学科活力,就必须总体规划课程体系,使体系中的课程能够相互支持,并建立短期、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这样就能使学生相对稳定地在所设置的课程体系中参加学习,课程内容也会更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同。斯宾塞《教育论》中提出的构建一个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教育课程体系,为此提供了一个参考依据。

3.学生发展的需要

校外信息科技教育作为学校课程的补充,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学生可以不再受学校学科教学内容的局限,根据自己的兴趣,主动选择喜爱的内容进行发展,通过培训、参加科普活动、竞赛等方法,逐步成为这一领域中学有专长的学生。斯宾塞在《教育论》中,集中探究了儿童的心智发展规律,这为校外科技教育开展以素质教育为基本内容,体验科学探究的教育过程,指明了发展方向。

4.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教师作为研究者,经常要进行教学反思,以此来提高教学水平、自身的专业素养。这个过程既需要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又需要教师创造性地运用一定的理论,来解决实际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累教学经验,并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逐步使自己成为教学的研究者。斯宾塞《教育论》中所阐述的基本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斯宾塞的教育思想运用到校外信息科技教育的尝试

校外信息科技学科是校外科技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既有学校信息科技学科的特性,又有校外教育的特点。我将所理解的斯宾塞教育思想运用到校外信息科技学科的课程建设及课堂教学中,以此推进我区校外信息科技人才的培养。

1.制定科学的、系统的信息科技学科课程内容

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提出“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的教育目的,将人类生活划分了五种教育类别和五大类课程,从而推导出综合的科学课程体系,这就可以成为我们构建课程体系的参考标准。因此,结合学校一线教师的建议,并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进一步发展出发,对原有的课程内容进行了梳理和调整,现将我区校外信息科技类课程分为4个大类(16个子类),即程序设计类、应用设计类、硬件动手类和课题研究类。在动手类、应用设计类等基础性课程的设置,倾向于中低年级的学生;有关课题研究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侧重于高年级同学,同时兼顾中、低年级学生。

2.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习形式

斯宾塞提出了自我教育的原则,这个原则是指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教师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推论、发现知识。根据这个原则,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创设更多让学生自主实践和与他人交流的机会,以实现鼓励个人发展的目标。例如,在程序设计类和应用类课程中,我让学生来做“一分钟IT名词解释”,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坐在学生之间,每次请1位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IT名词进行解释,让学生成为1分钟小老师。这样的学习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在教学环节中的参与度和发挥主体作用。

3.问题设计的生活化

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提出“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的教育目的,也就是说,学生从教育中获取的知识是用来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能够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背景,找出课题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中的切合点,将生活中丰富的教育资源引入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发现学习的知识就是生活中遇到的,例如,在教授“选择语句结构”(程序类课程)时,就会尽力将例题组织成为“今天你和妈妈在超市购买日用品……”类的生活情景题,学生经常会遇到,有亲切感。这样一方面,使学生对例题中所引出的教学内容更容易理解,另一方面,对这些常常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获得科学的解决方案,一举两得。

4.问题设计情景化

在教学过程中,长时间、单纯的知识灌输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产生厌烦感。斯宾塞在《智育》中表述,“教育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事实证明,如果学生对某些知识感兴趣,就会主动参与学习,这有利于学生的智慧活动和道德水平成长。因此,我尝试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故事,让学生参与其中角色出演,以此来提高学生兴趣,调动积极性。例如,在教学程序类课程中“枚举算法”的时候,引入名侦探柯南遇到命案的情节,教师做案情演示,请学生来做侦探团成员判断结果,并将推理结果演绎得最好的同学称为“小柯南”。这样情景化设计创设了乐学和愉快的教学情景,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情景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辨别是非的能力。

5.增加走出课堂的教学形式

斯宾塞吸取了夸美纽斯的“自然适应教学原则”,在《智育》中指出“没有任何一个成功且具备良好品行的人,不是大自然这位导师的受益者”。他认为,体验自然可以培养儿童的美感,又可以启发儿童的悟性。处在初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天性好动,如果校外课程的学习与校内课程一样,一味采取坐在课堂中听老师讲授的教学形式,长此以往就会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课程也缺乏生命力。校外教育的最大优势在于灵活,可以灵活地组织课程和教学内容,因此增加学生进入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科普场馆,就能使学生亲自演练课堂上了解的理论知识,得到体验科学的机会。例如,本学期组织某校兴趣小组学生参观上海科技馆,科技馆中“信息传递模拟器”,对网络传输信息有很好的模拟,它用实体来表现信息传递的过程,对学生理解信息传递有很大的帮助。

6.提供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

斯宾塞在《智育》中,对古典课程的教育方法进行了改革,提出实物教学原则,其表述为“科学训练的最大特点是使心智能直接和事物接触,并运用科学归纳法从直接的自然观察的知道的特殊事物中概括出一般结论。”孩子的天性是好动的,因此在“课堂听讲”或者“动手实践”的学习环境时,大多数学生都愿意选择后者来获取知识。如果采用实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动手,学生就能感性地得到事物及事物发展的规律,学习效果更显著。例如,在动手类的硬件组装课程中,主要安排学生打开计算机机箱,用手来实实在在地接触硬件设备,通过看、摸、装来感受硬件的不同,并归纳出组装的方法和步骤。

7.制定“等级评测”来衡量课堂教学效果

学校中信息科技学科有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中体现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校外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拓展和补充,长期以来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这样的情况不利开展课程内容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斯宾塞在阐述“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过程中,提出了知识的实用价值、比较价值、训练价值和教育价值,根据这个观点,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参考知识的价值来制定衡量标准。因此,我根据当期课程的大纲和参考教材,将知识的实用价值、训练价值作为参考依据,提出了阶段性的等级评测标准。例如,在第五期解题类程序设计课程的评测中有这样的综合题“从1开始的自然数中,把能表示成两个整数的平方差的数从小到大排成一列,则这列数中,第98个数、第198个数、第1998个数分别是几,请写出该题涉及到的数学知识,并设计程序求出这三个数字?”在这题中出现的知识点就是检验学习的实用价值,在平时有相类似的题目曾经让学生练习过,这就是在检验学习的比较价值、训练价值,最终以测评结果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的教学效果、所开设课程价值。

四、结束语

在以斯宾塞教育思想为指导而建立的课程体系、教学效果评价机制逐步受到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的认可。最直接的表现为我们开设多达4个大类16个子类30个科技常规班,每年约500人次左右的学生参加培训,这说明课程内容符合社会的需要。其次表现为,常规多期班的学生巩固率逐年提高,现已达到85%左右,学生对课程内容喜欢,学习的忠诚度也会提高了。再次表现为,经过统计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学习的学生中,50%左右在各级竞赛中获得等第奖项。

在经过三个学期的实践后,我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发现仍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例如,学生的实践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体现在哪些地方?教师专业化发展如何体现和衡量?诸如这些问题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和数据的比较来得到正确的分析结果。

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珍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去负担。”校外科技教师更有机会创造“快乐”的教育过程,让学生学在快乐的氛围中培养学科兴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注和谐交流、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天一.外国教育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英]斯宾塞著,胡毅,王承绪译.外国教育名著丛书-斯宾塞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英]斯宾塞著.方舟编译.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北京:朝华出版社,2010,11.

篇6

一、理论支撑:自然和自由教育思想

当代学者在论述愉快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时更多地诉诸教育学和心理学,而没有意识到自然教育思想和自由教育思想也是愉快教育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其实,这个重要的理论基础早在西方自然教育家那里就形成了传统,得到了确认。早在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夫斯辩证地指出:“教师应该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所传授的知识选择所教的东西。最重要的是,孩子们必须习惯于一切令人高兴的好事并热爱它们,见到坏事便伤心憎恶它们。但是,他们关于善和恶的看法应该适应其思想能力,因为他们不能一下子便领悟最高最完全的东西。” [1 ]夸美纽斯一方面强调“教导的严谨秩序应当以自然为借鉴,并且必须是不受任何阻碍的”,这是“教与学的方法所能根据的磐石一般的原则” [2 ]。为此,他要求尽可能地使教学艺术的步骤符合自然的步骤,只有当教学艺术步随自然的后尘,教学过程才能来得“容易并且快意”,才能使教学成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另一方面,他强调应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不压制自然本性。因为“人性的特点自然地显露出什么东西使它高兴,什么东西使它不悦” [2 ],因此,他把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看做是愉快教学的总原则。他指出:“把自然本性看做本性的要求,这是愉快的进步的基础。不?@样看待自然倾向就是与本性作斗争,也就是阻碍、破坏和压制本性的努力。” [2 ]在卢梭看来,“自然教育”的意蕴就是遵循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让儿童回归自然状态,在自由自在的环境中愉快地成长。“愉快”是自然教育的内在意蕴,是衡量儿童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指标。卢梭对“爱弥儿”的教育过程始终充满快乐,无论是由活动、游戏或作业构成的教育内容,抑或是由天性教育、消极教育、自由教育、感觉教育、智慧教育、生命教育等构成的自然教育路径,都有快乐的意蕴,无不折射出卢梭对儿童的关爱以及以儿童为本位的精神。他提出的“把儿童看作儿童”的儿童观,更是彰显出他对儿童天性、需要的尊重,是为了儿童的幸福,“按照人的天性处理人的欲念”。正因为自然教育是快乐的,因而培养出来的儿童充满自由和快乐。斯宾塞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更是强调自然教育思想在愉快教育中的基础地位。一方面,无论是儿童的心智,还是能力的发展,都是有一定顺序的,教育者应为儿童心智或能力的发展找出这个顺序,提供不同的知识。另一方面,无论儿童的品质、性格和智慧,还是在以后的生活中是否感到快乐和幸福,都必然与自然教育相关联。他提倡的快乐写作和快乐教育都是建立在自然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因为顺应儿童自然的次序、兴趣比其他教育方法来得更有效果、更有益处。由此,他断言:“真正的自然教育是快乐的。” [3 ]

此外,西方自然教育家还论述了愉快教育思想的另一个理论基础――自由教育思想。西班牙的维夫斯认为:“人类的思想都倾向美好的自由。它允许自己从事工作,但是一旦被强迫,便会受到损害。我们知道,当驱使一个人怀着勉强的思想去从事一件不合志趣的工作时,结果便会很糟糕。” [1 ]在卢梭的视野中,自由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儿童的意志实施的让儿童自由自在地学习和生活,成为自己的主人的活动。在《爱弥儿》中,卢梭对自我意志的重要性给予高度的肯定:自我意志是可贵的,它比其他所有财富更为重要。因为按照自我意志行事,儿童才能体验到自由,反之,当儿童与自我意志分离的时候,他就不可能获得自由。而没有自由的教学,就会使学生的身心发展受到限制,难以获得愉悦感。

这两个理论基础应成为当代愉快教育思想的重要的理论支撑。就前者而言,只有遵循自然法则和自然本性的教育,才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才会为学生所乐意接受,才会唤起学生快乐的情绪,为儿童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和背景。因为愉悦的情感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起着动力的作用,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知觉、记忆、思维和注意。学生就会体验到学习的愉悦,正如斯宾塞所言:真正的自然教育是令人愉悦的。快乐的功课会提升学生智力活动的效率。没有愉快的情感,学生就不会有发现真理、掌握知识、发展智慧后的快乐体验。就后者而言,首先,自由是愉快教学的前提。如果学生的言行处处受到强制和束缚,身心处在不自由和被动状态,就不会产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强烈的学习兴趣,更体验不到教学中的快乐。反之,如果学生的身心处在自由状态下,学生的行为不受拘束,可以自由自在,其学习就会充满乐趣。其次,“自由”意味着做自己的主人,能按自己的意志行事,使自己的行为、意志、情感、精神处在自主的状态,不受外力的干扰和压迫。总之,愉快教学是在自由自在的状态中发生的,自由是愉快教学不可或缺的前提。

二、愉快教学目标:快乐的发展

快乐的发展作为教学目标得到了夸美纽斯、卢梭和斯宾塞的一致认可,构成了西方愉快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传统。夸美纽斯把获得快乐看成教育的重要目的。他建构的“大教学论”的意图在于:“将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无所不包的艺术,它是真正能以确定性教授它们、务使必有成效的教学艺术,它是愉快地进行教授的艺术。” [2 ]卢梭期待的教学目标是:爱弥儿度过了他的童年,他长大为成熟的儿童,不仅获得了快乐,而且发展了理智。他获得完满成熟的过程与他度过的快乐和自由时光是齐头并进的。也就是说,理智、自由和快乐在自由教育中可以同时获得,不必牺牲一方而成全另一方。“他比任何人都更应该依靠他自身,因为他完全达到了他那样年龄的人所能达到的圆满境地。他没有犯过什么过失,或者说,他所有的恶习都是任何人不能保证自己没有的。他的身体强壮,四肢灵活,思想健全而无偏见,心地自由而无欲念……因而可以按大自然所能允许的范围生活得尽量的满意、快乐和自由。” [4 ]可以说,满意、快乐和自由是自由人的必备素质,也是自由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斯宾塞强调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儿童在教育过程中保持快乐,并断言这是一个有价值的目标。

我们应当继承这个传统,把快乐作为教学目标,以实现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在传统的教育目的中,人们过多地重视学生知识的获取和智力的发展,而忽视了情感的发展,割裂了认知与情感的统一。唯理性的教育和模式化的教育,过度地发展了人的理性,使人的情感、个性的发展边缘化,被排除在教育目的的视野之外。事实上,情感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维度。没有爱和情感,就不会有学生的幸福和快乐,也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更不会有学生身心自由而愉悦的发展。教育的成功并不在于获取多少知识,而在于造就对生活充满爱、能快乐地学习、积极地生活、身心愉悦发展的人。爱、赞许等情感在学生的认知活动和身心发展中起着内驱力的作用,能使学生高效地获取知识,推?幼叛?生的身心朝着快乐和幸福的方向发展。可见,快乐是一个有价值的教育目标,只有在快乐教育目标的指引下,学生才能学得愉快,学有所成,身心才能得到生动、活泼和主动的发展。

三、愉快教学过程:愉悦、探究和自我教育

西方自然教育家关于愉快教学过程的研究为我们把握愉快教学过程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启示之一:教学过程是令人愉快的过程。正如夸美纽斯所指出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消解和防止教学的祸患――厌烦和憎恶的潜入,必须依赖于愉快,因为它是刺激学生的心理、吸引学生对功课感兴趣的重要手段。斯宾塞同样要求教学过程应是愉快的过程,因为他认识到:愉快的功课会使知识富有吸引力,而痛苦的功课会败坏学生的兴致,产生厌烦的心理。前者会导致学生热爱知识的学习,蕴含于其中的成功体验有助于学生进行终身的自我教育;后者会让学生体会到恐吓和惩罚,中断学业。这也就是说,趋乐避苦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喜欢在愉悦的环境中快乐地学习,这种愉快氛围能激活知识和智慧,唤醒儿童的潜能,张扬他们的个性,使他们对知识的获得充满乐趣。因此,教师的教学要讲究艺术,既合目的又合规律,使教学具有美的特性,使师生都陶醉于美的和快乐的情景中,既乐教,又乐学。虽然愉快教学主要彰显的是快乐,但并不排斥学生刻苦钻研,以顽强的意志克服困难,更多的是要使苦学转变为乐学,乐学既是手段,又是教学过程应达成的目标。所谓“学海无边乐作舟,书山有路趣为径”就是对后者的真实写照。

启示之二:教学过程应是激发学生兴趣、发现知识的过程。卢梭对这一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刻阐释。卢梭认为,教学过程是激发学生兴趣、发现知识的过程。他强调教师只要用巧妙办法,就既可以使儿童对任何事情发生兴趣甚至热爱,又可以使他避免产生不良的心理,如虚浮、竞争和妒忌。他们的活泼的性情、模仿心,尤其是快乐的天性,能够帮助他们有把握地做到这一点。“问题不在于怎样用强力迫使他进行活动,而是要使他产生某种欲望,从而促使他去进行活动。这种欲望,如果在自然的秩序中善加选择的话,就可使我们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 [4 ]在卢梭看来,培养学生对学问的爱好和兴趣,并在此基础上让他掌握研究学问的方法,比掌握各种学问的本身更为重要。毫无疑问,一切良好的教育都应遵循这个基本原则。这也就是说,兴趣是学问获得的前提条件,没有兴趣,学问就难以获得。学生对事物的探索和发现,是由兴趣驱动的,兴趣是学生认知活动的推动力,是动机中最具活力的成分,有助于学生进行智慧的和创新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激发,是愉快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要激发学生乐学的兴趣离不开教师的乐教的兴趣,后者是前者的基础。教师只有在教学中精神饱满、精力充沛、充满愉快,才能对学生产生同样的效果,使学生的灵魂和精神得以唤醒。因为只有在精神与精神的影响中,生命与生命的唤醒中,爱与爱的交流中,双方体验到美和愉悦,才能实现马斯洛所说的“高峰体验”。因此,我们不仅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乐学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做愉快教学活动的主人,同时也要注重教师乐教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使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统一,乐教与乐学有机结合。只有如此,才能高效地启动学生乐学的兴趣。

启示之三:教学过程应是自我教育的过程。斯宾塞对教学过程理论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构建了一个自我教育与快乐教育相结合的教学过程。斯宾塞对这一过程中自我教育与快乐教育的关系作了辩证的阐释:培养自我教育能力应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教学过程所引起的心智活动应与儿童的心理特点相适应,是儿童乐意接受的。前者科学概括了心智成长的规律,后者彰显了心智成长的艺术。斯宾塞还进一步探讨了自我教育过程的机制。他认为,在情绪不好的情况下,儿童的学习效果就不好,而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是最有效的。在同等情况下,教学的效率显然与学生体验到的快乐学习的程度成正比。快乐、自信、专注是学习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这一教学过程观对于我们理解自我教育的过程富有启示价值。自我教育是教学过程的核心,这取决于如下因素:首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现代教育主张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中心,处于主体地位。知识的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必须依赖于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学生只有经过刻苦钻研、独立思考、积极内化的过程,才能把外在的教育影响和客观化的知识转换成自己的精神财富,把知识学活,融会贯通地掌握和应用。在这一过程中,自我教育是关键,离开了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彰显。其次,教学过程是通过自我教育,促进学生乐学的过程。斯宾塞的关于自我教育蕴含着快乐的观点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在自我教育中,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对教师课堂提问的正确回答,实现了由未知到已知的转化,求知欲的满足蕴含着快乐,学生对困难的克服,由失败到成功的转换,同样蕴含着成功的愉悦感。

四、愉快教学原则:激发好奇心等多重启迪

西方自然教育家对愉快教学原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建构了独特的愉快教学原则体系,主要包括激发好奇心原则、兴趣性原则、情感性原则、愉悦性原则。这些教学原则对我们今天如何进行成功的愉快教学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1. 激发好奇心原则

卢梭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原则作了精辟的阐释。首先,充分肯定了好奇心对儿童获取知识的重要意义。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命题,即“好奇心是儿童寻求知识的第一本原”,因为好奇心只要巧妙的引导,就能成为儿童寻求知识的动力。一方面儿童与生俱来就有获取幸福的欲望,另一方面他会不断寻求满足这种欲望的新方法。这种本原是内在于人心中的,是自然而然地产生的,但它推动着儿童对知识的获取和欲望的发展,是同后者成比例的。其次,提出了激发学生好奇心的路径。第一,研究好奇心。教师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后,就要根据好奇心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他的爱好、倾向进行研究,以发现儿童“天才的第一道火花”。第二,教学要讲究趣味性,力求用有趣的内容引导学生的好奇心。不过,这时候,既不能脱离学生所能理解的实际的物质关系,也不能让学生在心中产生不清楚的观念。教师要不断使学生接触他将来必须知道的重大关系,认清人类社会中的善恶,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琐碎的事情上,这体现了教学的艺术。

这一原则启示我们,好奇心是儿童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和强大的推动力,是愉快教学可以值得信赖的最原始的力量。它能引发学生对当前刺激物的积极探索与思考,提升学生的认知活动的实效。当学生好奇心不断地被唤醒、增强时,他们就能体验到认知过程的兴奋和愉悦。“强烈的好奇心是人生来就具有的基本本能……在心智还不成熟时,好奇心以其宽容性引导人们去接收、记忆各种信息,而当大脑稳定地记忆了一定的信息模式时,好奇心又与这些稳定的模式一起定向地对外界信息进行变换,引?Ц?多的新奇性信息进入人的心理,通过信息组织促使心智进一步地成长。” [5 ]可见,好奇心与信息的扩充、知识的增长是成正比的。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教学内容的“新鲜”和“有趣”以及巧妙的提问等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不断地营造一种奋发向上、积极求知的氛围。

2. 兴趣性原则

夸美纽斯和斯宾塞较多地论述了这一原则。首先,兴趣是愉快教学的前提。夸美纽斯认为,教学的最好时机是儿童对功课抱有极大热情、有渴求学习的求知欲望时,因为教一个对学习不感兴趣的人是白费力气。因而,必须尽一切努力使学生体验到功课学习的快乐,这无疑会激发学生的喜爱、渴望和用功。夸美细斯说:“除非学生的求知欲旺盛,不要着手对他施教。” [6 ]斯宾塞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教育使人愉快,要一切教育都带有乐趣。” [3 ]在他看来,儿童智慧的本能比我们自己的推理更为可靠。因为,让儿童产生兴趣和满足,会给儿童带来快乐,因此,教学如果使儿童先产生兴趣,儿童获取知识的效果会事半功倍。其次,夸美纽斯和斯宾塞提出了兴趣教学的策略。夸美纽斯强调,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激发儿童求知和求学的欲望。例如,称赞教师及其教学技巧,使学生信任、热爱教师;和善、温和地对待学生,循循善诱;把所教的内容亲切地、诱人地放在儿童面前,用对话的形式诱导学生争相答复,并对深奥的问题加以解释。斯宾塞认为,兴趣教学反对灌输知识,使学生负担过重。那些急于培养儿童心智而不顾其身体的教师,往往没有意识到成功的人更多的是依靠其精力和兴趣,而不是依靠强行的知识的灌输。他要求教师在儿童表现疲倦之前,就应该停止课程的学习。他还提出用兴趣诱导学生快乐学习,认为诱导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

这一原则启示我们,首先要充分肯定兴趣的教育价值。兴趣是儿童求知的引路人,是儿童认知活动的强大的内驱力,应让兴趣成为儿童最好的老师。哲学家梁启超把兴趣教育称为“趣味教育”,并对它的动力作用以及教育者的责任作了重要的阐释。他指出:“趣味是活动的源泉,趣味干竭,活动便跟着停止,好像机器房里没有燃料,发不出蒸汽来,任凭你多大的机器,总要停摆,停摆过后,机器还要生锈,产生许多毒害的物质哩。人类若到把趣味丧失掉的时候,老实说,便是生活得不耐烦,那人虽然勉强留在世间,也不过行尸走肉。” [7 ]既然趣味在儿童的活动中如此重要,教育者的责任就是把趣味当作目的,唤起儿童的趣味。兴趣还能使儿童的活动充满乐趣,能给儿童带来认知活动的愉快体验。因为兴趣总是和积极的情绪相关联。“事实上,很多时候,当感兴趣的事物出现时,人们便产生愉快的情绪,并主动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这类对象上。反过来,人们也能从个体接近某类事物时快乐的情绪表征,来推测个体对这类事物的兴趣程度。学习兴趣则是个体对学习活动的定向反射,个体一进行学习活动便产生愉,并能将注意力集中于学习内容……如果兴趣很浓,则个体不会仅仅等待对象的出现,而是迫不及待地积极寻求、探究。一个学生如果对某类学习内容很感兴趣,他便会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到快乐,积极主动探究同类学习内容,并保持高度的愉。” [8 ]

3. 情感性原则

夸美纽斯和斯宾塞对这一原则进行了阐释。夸美纽斯认为,情感在教学中起着动力的作用。因为一个人不可能使人受益而不同时使人愉快。情感是儿童生命的一半,它们能吸引儿童走向或者离开目标。如果精神缺乏吸引力,没有愿望,儿童的学习活动就会缺乏爱好和动力,变得困难。为此,教师要做到:一是让学生知道学科的美好和用途,因为儿童固有的天性是爱好更美好的事物,如果教师能够把美好的事物呈现在学生面前,就会吸引他们去满足自己的天性,渴望了解事物和力求精通事物。二是教师要以父亲般的仁慈情感对待学生。也就是说,教师在执行任务时不能发脾气,而应以仁慈的爱的情感影响学生,以便使学生能感受到爱,并把它作为勤奋学习的动力。

斯宾塞认为,情感教育能对儿童潜能的开发、智力的发展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因为人类的一切高尚和伟大的行为都与情感息息相关。它是道德的真正基础,也是人类从事理智活动的生生不息的原动力。如果教师在对儿童进行智力培养时经常流露出亲切和善意的情感,就会激励儿童,使他们乐意接受教师的指导和教诲。自在、安适的情绪有利于儿童接受新知识、容纳新形象。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唤醒和培养儿童爱的情感,使他们以此为动力去实现教育的目标。斯宾赛主张用积极的暗示激发学生的情感,因为积极的暗示总是和真挚的爱的情感相联系,“它有时是发现孩子在某方面的潜能,有时是对他性格中优秀成分的敏锐捕捉,有时是对他智力的真诚赞美” [3 ]。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感受到爱和表达爱,以激发儿童身上相应的积极情感。

从夸美纽斯和斯宾塞对情感教育原则的论述中,我们知道,情感在愉快教学中起着支柱的作用。情感是天下最神圣的东西,它像具有磁力一般,吸引儿童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之中,是儿童从事所有活动的原动力。没有爱的情感,就没有教育可言。然而,传统教育的教学过程只关注知识和理智,忽略了情感,导致教学过程唯理性化,使得本应结合的理智和情感分离。由于情感被排除在教学过程的视野之外,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死记硬背知识,不能很好地消化知识,教学过程的动力主要来自外在的奖励和惩罚。然而,“如果一个活动被某种外在的奖品或代替所奖励――一些活动本身之外的东西――当没有奖品报偿时,这个活动就很难成为自由和自愿性的活动,同时儿童也较无法享受活动本身的乐趣” [9 ]。教学要取得实效,必须使理智与情感有机结合,使教学过程的两条信息回路――认知信息回路与情感信息回路畅通,不受阻碍。

篇7

我们应该时常以同情之心去体会孩子在各种境遇中的不快乐。一旦你知道了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不快乐,要想帮助他解决问题就容易多了。

不是每个人都能完全改变孩子的境遇,即使父母已经意识到这种不快乐境遇对孩子的坏影响。但是,几乎每个父母都可以改变自己的家庭。为什么有的家庭总能够帮助孩子应付各种问题,有的却不能,反而会因此埋怨孩子呢?我认为家庭是否能够给孩子力量,取决于成员之间的感情和思想联系的密切程度。因为不管孩子在外面遇到什么,家庭是他的加油站,是他的坚强后盾。

我在一次座谈会上,给热切希望得到帮助的父母,提出了八个建议:

(1)互相认识可以使孩子获得心灵的力量

做父母的常常只注意现实的家庭琐事或家庭开支这样的事情,而没有时间和兴趣去探知自己以及孩子的感情。你曾有几次和家人坐下来谈你的理想、目标呢?你又有几次向孩子询问:你担心什么?你快乐和不快乐的事是什么?

(2)适当地让孩子为家庭分忧

很多父母像遇到疾病、经济紧张、亲人死亡的事,常常会瞒着孩子。他们的理由是怕孩子被吓住。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只要你在讲述时不去夸大,而且表现得有信心,孩子是不会被吓住的。如果完全对他们隐瞒,他们大多会把事情想得更糟,或者有被抛弃和不被重视的感觉。

孩子也只有在这些事情中才能培养起生活必需的勇气和处变不惊的镇定。

(3)珍视全家一起用餐的时光

每个星期至少有一两个晚上和孩子轻松地用餐,而这时不要数落孩子的不足。

适当的时候,要鼓励孩子请他的朋友来家做客,这样可以让父母认识子女的朋友,也使孩子感到自己在家里受尊重。

(4)定期和孩子合作完成一件事

某个人提出一件大家都感兴趣的事去做,会使所有人的心情为之振奋。

我经常和小斯宾塞一起合作去做一件事,比如种植植物,比如把许多散乱的照片整理成家庭影集或一起烤出一盘香气扑鼻的面包。

(5)建立相对固定的家庭传统和仪式

相对固定的家庭传统和仪式,会让孩子对家庭产生必要的敬畏和归宿感,也能培养孩子从小学会区别哪些是一般的事,哪些是重要的事和有特别意义的事。

比如春天出去远足、秋天登高、特别的生日晚会。

(6)不可缺席的游戏

和孩子一起游戏,并不是每个父母都愿意。在游戏中一定要公平,不能因为他们是孩子而轻慢他们。

我最让小斯宾塞伤心的事,是有一次我们在月光下捉迷藏,等他躲好后,我突然想起一件很重要的事要做,没和他打招呼就离开了。最后小斯宾塞的失望和伤心使我内疚了好几年。

(7)在孩子睡前给他讲一些家庭里的往事

最早我们从什么地方搬来,那时这里是什么样子?这事有时会比讲虚构的故事对孩子的吸引力还大,同时这会让孩子体会到亲密、体贴的感觉。

篇8

钱学森临终遗言,最重要的疑问是:“中国的学校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笔者不时会看到这样的结论:中国的学生想象力倒数第一,创造力倒数第三。暂且不问其调查的严谨性,这不禁让我们反思我们的教育到底是干什么的,答案应该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教育是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因此,教师的智慧不是堵塞道路,而是开拓道路,照亮一条知识路,一条人生路。

一、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和技能

数学家苏步青回忆其日本的老师——著名的几何学家洼田教授,对其的指导时说:“洼田似乎不曾用什么方法,面对学生的难题,他只是推荐阅读书目,让学生自己去解决。仔细想来,这就是为师的最高智慧。”苏霍姆林斯基曾多次强调,课堂教学有两项教育任务,其一是传授一定的知识,其二是启发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教师一定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照亮学生前进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教,是为了不教”“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等教育名言也指出了这一教育真谛。在教育功利化的今天看来,第二个任务“启发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显得更为重要。因为有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如想象和创新等,但这都需要第二个任务的完成才能实现。那么怎样启发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呢?《学记》中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教师只有拥有不断学习的愿望和兴趣,才能为学生打下终身学习的基础。

二、课堂上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

在《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做老师》这本书里,有一句话:“如果教师利用自己的智慧过多地强调孩子们的无知,在他们身上显示作为教师的某种优势,这是十分有害的。”我觉得每个老师在能意识到的时候是不会这样做的,然而,可能有时我们是意识不到的。这让我想到一件事,某班有个学生在学期初前几节课是非常认真的,积极思考并发言。但后来几次课似乎总不能积极投入,让我很费解,又很有压力。但总不能直接去问,太直接也肯定得不到答案,或许结果更糟。后来,我总是在课间有事没事与他和他周围的学生一起聊天。有一次聊到国际形势,事件,朝韩局势等,他讲得滔滔不绝着实让我学到很多。直到上课,奇迹发生了,这位学生又恢复了以往的热情和积极,整整一节课都很投入,以后也是这样。我想,有时“被关注和被需要”本身比得到表扬和鼓励更让人有前进的动力。按理说,追求知识本身就应该满足其心理需要。但由于教育等种种原因,学生因为好奇心而学习的情况越来越少。本来也不是所有的心理过程都是由好奇心这一单一的心理需要所引领,如表扬和鼓励等外在强化手段的运用也满足了其被肯定、被接纳的心理需要。我想,被关注、被需要、被肯定等心理需要应该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宝贵、最隐蔽,开发得最少的教育资源。

三、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中,有一封作者写给小斯宾塞的信,结尾是这样一句话:“我最满意的是,你已经具备了科学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我希望你能好好运用它。”相信读完这本书后,我们都会折服于作者斯宾塞的教育的敏锐和智慧。这是他最满意的,也是我们所追求的。这就需要学会质疑与独立思考——不轻信,不盲从,不唯书,不唯上,一切放在理性的天平上来考量。为此,教师不能总按自己的意图执教,将自以为是的知识和课标里的重难点一厢情愿地传给学生,要注重课堂的生成性和生命性,切忌让学生只是围绕教师的套路思考,这就失去其本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现在的有效课堂,提出课堂教学目标的出示以及课堂效果的巩固,这都无可厚非,但是以记忆为目标的训练过多会阻碍学生心智的自由发展。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独立人格和个性的人,不是要培养人云亦云的应声虫。总之,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指引方向,但又不是代替他们去行走,教师要智慧地照亮学生前进的道路。

篇9

英国著名教育学家斯宾塞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写成了《快乐教育》一书,提出了快乐教育的理念,强调对儿童的教育应当遵循其心理规律,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由于斯宾塞提出的是一种符合孩子天性的教育理念,所以,它为各国教育提供了可贵的借鉴。但我国快乐教育的研究则更多地是将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力图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快乐教育的价值取向、科学依据及实践探索,并逐步将快乐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程和全员中去。

立德树人是中国快乐教育的价值取向。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里首先强调的是传道。也就是说,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做人,然后才是学会做事、学会做学问。而做人之陕乐价值观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所体现的是我国先贤忧国忧民的价值追求与真挚情怀,也理应成为当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尚品德。所以,中国快乐教育的价值指向是教育学生将个人的快乐融于他人和集体的快乐之中,将个人的快乐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统一起来。因此,当代中国的快乐教育应当是以实现中国梦激励学生的进取心,润泽学生的幸福感,进而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绝不是宣扬盲目的享乐主义。

心理健康是中国快乐教育的科学依据。快乐是心理健康的核心,快乐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近年来,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乐观的性格是学生优良品质的基础和来源,悲观的性格几乎是许多缺点的起源。《论语》开篇即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快乐的心态、快乐的性格,是学生学习与交往的动力,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创造力的源泉。在推进快乐教育的过程中,大家最大的担心是怕一味强调快乐,而放纵学生,放松对他们的严格要求,使其难以改正缺点、错误甚至恶习。而实际上,快乐教育绝不是降低教育的标准,更不是不让学生吃苦,不进行必要的批评。快乐教育基于立德树人的宗旨,努力让学生在经受成长中的各种困难、挫折、错误、失败的体验时,能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良好的心态,从而使自己的生命有一个明亮的底色,为一生乐观向上奠定基础。

篇10

一、研究背景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在1854年提出了“快乐教育”的思想。他认为学习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他的理论完全符合心理科学,因此,根据他的理论创造的各种课堂快乐教学法,在英国教育界普遍受到师生的欢迎。我国对快乐教学法的研究也是近十几年的事情,并且主要集中在对儿童和中小学生人群方面。

语言教学活动是交际的活动,交际活动中充满着情感和乐趣,这种情感和乐趣对英语教学成效的推动尤其重要。而课本中蕴含的这种情感和乐趣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运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激活它,使其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提高能力的动力。如果没有一种合适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也就是说,将快乐教育引进教学活动中来,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自然大学商务英语也需要借助快乐教育的方式,增强教学成效。笔者参阅了大量快乐教学法的研究文献,发现快乐教学法的研究范围比较小,研究者的研究出发点与实际结合的不够紧密,更多停留在一种设想阶段。另外,研究者强调学生接受多于学生与教师共同进行教学的快乐情境创设。

在基于快乐教育的大学商务英语教学行动研究课题中,有几个主要问题需要解决:(1)商务英语教学情境创设的种类如何设定。(2)教师与学生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究竟对双方有什么意义,如何正确操作。(3)教师教学反思与教学成效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必然联系。(4)从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以至于最后的解决问题,快乐教育的情境创设怎么进行。

本课题旨在通过创设各种愉快的教学情境,把教师和学生联系起来,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合在一起,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在进行各种教学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去挖掘问题,解决问题,把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合作讨论的方式去解决。通过不断反复的研究、试验,创设一种适合大学商务英语教学的情境,让学生可以在轻松、快乐的课堂环境中获取知识,提高商务交流技能。而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的过程中,结合时代信息,不断反思教学内容和形式,从而找到一种最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教师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在他们之间形成互帮互学、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良好教风,对教学质量的提高都可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文献综述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教”与“乐学”是孔子最先提倡的教育思想,而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于1854年提出了“快乐教育”的思想,我国“快乐教育”这一提法,始自上世纪的80年代中期。国内外对快乐教育的研究学者比较多,但国内对快乐教育(快乐教学)的研究涉面比较狭窄,延伸的深度还不够。然后在实践方面,全国各地的小学中涌现了一批推行快乐教育和快乐学习成功的学校,比如1987年首先提出和实施愉快教育的上海第一师范附小,继该校后,不少学校也相继了愉快教育的实验,各自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和有益的经验。有实施了“愉快教育,全面发展”的整体改革实验的浙江省东阳市实验小学,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还给孩子欢乐的童年为主题,走入愉快教育行列的沈阳铁路第五小学等。

但是,对大学阶段课程的快乐教育研究数量极少,更别说大学英语和商务英语的快乐教育了。并且这极少的研究文献中,大多处于一种设想阶段,没有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对各种教学情境的设计也不尽合理,也就是说,研究者把教师放在一个想当然的位置上,对学生进行快乐教育,对快乐教育的效果没有建立相应的反馈机制。

本课题采用教学行动研究的方法,结合快乐教育的情境创设,在大学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记忆一些乏味的单词,学生根本没了解商务情境对话,跨文化交流应注意的禁忌等方面,创设相对应的教学情境,采用“计划—行动—观察分析—反思”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郑敏,陈凤兰,2000),不断改善教学情境创设,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商务英语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的目的,同时针对他们的个性,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指导。在这个教学行动研究的过程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三、教学设计

本课题拟从2010学年开始,选取丽水学院外国语学院2008英语本科1班和2班为实验样本,开设商务英语课程,时间设定为2个月,1班为实验班,2班为参照班。对1班学生授课时,通过创设游戏情境、直观情境、合作情境、问题情境等,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投入到商务英语的学习中来。对2班采取传统的授课方式,不采用快乐教学法,也不对课堂进行情境创设。

四、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丽水学院外国语学院2008英语本科1班和2班的60名学生。1班和2班学生的英语成绩相当,优、良、中、差分布均衡。在同样起点上,有利于分析实验后两班的变化,同时两个班实验一段时间后让学生交流,收集不同班级对快乐教育中各种情境创设的意见和建议,分析参与快乐教育的学生与不参与的学生之间看法的差异,找出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同时对不完善的情境创设进行改善。

2.数据收集与处理

①数据收集。通过设置调查问卷,收集实验前两个班学生对商务英语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兴趣所在;采用与学生面对面访谈的方式,获取学生对快乐教育方式的看法;将两个班学生集中进行讨论,收集学生对快乐教育的建议;实验一周后,收集实验班对快乐教育方法及形式的意见和建议;对两个班学生进行测验,分析试卷中的主要错误。

②数据处理。将收集的意见和建议归类,对占据比例比较大的意见和建议重点分析、考虑;对测验试卷中错误率高的题目进行分析,辅之以与学生交流的方式找出错误的原因,然后分析正在实行的教学方法,可能存在的缺点;根据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修正正在进行教学方法,根据后期的变化,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法。

3.研究经费预算

带网络的电脑一台——已有资源

打印机一台——700元

录音机一部——300元

相关文献购置及复印、扫描费用——500元

合计:1500元

参考文献:

[1]冯克诚.斯宾塞科学教育思想与《教育论》选读[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学苑音像出版社,2006.

[2]郑敏,陈凤兰.教学行动研究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6):431-436.

[3]李炯英.行动研究:概述、理据及应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6):134-138.

[4]唐玲.实现“快乐教育”要跨越的几个障碍[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58-59,62.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