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9 08:33:0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古诗的语言特点,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寓言以散文或韵诗的文学形式出现,以一种讽刺或寄托的口吻,使得形象与寓意相结合,这种文学体裁产生于民间并流行于民间。寓言故事以其短小精悍且寓意深刻的特质成为世界文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深受人们的喜爱。寓言这种特殊的文学形式主要由故事和寓理两部分组成,寓言故事从古至今,经久不息,其中肯定有值得其他文学体裁借鉴的地方,而且寓言故事的语言表达特点的研究是非常有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
寓言故事是把深刻的道理寓含在语言简洁但生动形象的故事中的一种文学形式。莱辛曾经这样论述过寓言:把一句普通的道德格言引回到一个特殊的事件上,把真实性赋予这个特殊事件,用这个事件写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大家可以形象地认识出这个普通的道德格言,那么这个虚构的故事便是一则寓言。寓言的作者通过虚拟故事的描述来阐述其中蕴含的道理,这些道理中大多充满着幽默的智慧。大量的寓言通过历代文人学者的竞相引用,而后又不断创新,便逐渐地保留下来,直到今天,寓言故事的文学研究性依然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
中国的寓言故事起源于殷商,萌发于春秋,最后形成于战国时代。中国寓言与印度寓言以及古希腊寓言并称为世界寓言文学的三大源流。寓言故事的语言不同于其他的文学体裁,夸张但又独具幽默讽刺意味,寓言故事主要是靠故事的吸引力来表达其内在的寓言道理,所以语言运用相较于其他文学体裁更具有独特的魅力。通过研究寓言故事的语言表达,才能更好地了解寓言故事的发展历程,更好地知晓如何把这种伟大的文学体裁继续发展下去。本文从寓言故事的叙事性语言表达,造型性语言表达,对话性语言表达和哲理性语言表达四方面对寓言故事的语言表达进行全面阐述。
一、寓言故事的“叙事性语言”
叙事性的语言是寓言故事中比较重要的一种表达方式,叙事性的语言在表达上虽然是一种平铺直叙的感觉,但是寓言故事是通过故事来揭示其中蕴含的道理,所以寓言故事中的这种叙事性的语言表达不同于其他文学体裁,对于故事呈现给读者的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寓言故事开始总是平铺直叙,为故事接下来的情节发展做铺垫。寓言故事中的经验教训需要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出来,所以如何“讲”好故事,“讲”是十分重要的,不能“念”“望文生义”,更不能“读”“照本宣科”。讲是有声语言的一种创作,讲是口语化表达的具体体现,这种体现应该有三种原则:一.自然语态,二.朴实的腔调,三.亲近的态式。我们在讲故事的时候,通常的开头语是这样的“在很久很久以前”,这似乎成了寓言的标志性开头语。平铺直叙的开头,让人或惊讶或恍然大悟或意料之中的结尾,从而激发听众的画面感,它带你走进了“过去,群山、大海、竹林……,”这就是叙事性语言表达的魅力。例如:猴吃西瓜,“从前,有个猴王找到一个大西瓜。”这时,脑海里出现一个中年健壮的猴子千辛万苦、费了很大的劲儿才找到一个大西瓜。“可是这个西瓜怎么吃呢?猴子从来没有吃过西瓜”,此时用疑惑思考的方式进行表达。以上两句话即是叙事性语言。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就将这个寓言讲述得活灵活现,给人以画面感,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十分明了。
由于寓言故事本身的篇幅相对较小,为了更好地进行寓言故事中寓理故事的表达,告诉世人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制造矛盾冲突可谓是最好的办法。通过激烈的词语碰撞可以引起读者的兴趣,情节对比也更加分明,道理的呈现会更加浅显易懂,这也是寓言故事广泛深受喜爱,并持续流传于民间的重要原因之一。鹬蚌相争的故事我们都听过,有一只蚌正张开两壳晒太阳,这时鹬鸟飞过来了,它伸出长长的嘴巴来啄食它的肉。蚌一下子合住双壳,把鹬鸟的嘴紧紧地夹住了。鹬鸟对蚌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把你!”蚌对鹬鸟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把你饿死!”它两个各不相让,谁也不肯放谁。这时,一个打鱼的老人走过来,一下子把它们都捉走了。鹬蚌的争狠斗气,最终却造成了两败俱伤,谁也没有得到好结果。短短的语言描述,通过制造冲突,使得寓意的表达简洁明了。
二、寓言故事的“造型性语言”
造型语言是寓言故事为塑造各类形象所运用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表达特点。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在寓言故事的叙事中起到关键的引导作用,人物形象的生动与否以及是否将其自身的特点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都将影响寓言故事的整体表现效果。随着寓言故事的不断推进,主体的心理特征及语言表达应该十分贴合故事的发展。
目前,采摘的茶叶都是以人工为主,采摘的茶叶分支个数参差不齐,影响了茶叶的品质,同时也浪费了原材料。因此,对采摘的茶叶鲜叶的分选方法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而智能化茶叶生产的一个重要一步是对采摘的新鲜茶叶分支数量的识别技术。
在农业工程中,国内外研究者应用图像处理和识别技术对农作物的识别和检测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例如杨福增等通过研究颜色和形状特征识别茶叶嫩芽[1]、唐仙等人通过阈值分割方法进行嫩芽识别[2]、陈全胜等通过计算机视觉方法识别茶叶色泽[3]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对茶叶的分支节点识别,目前国内外相关报道较少。唐仙[2]等针对在自然环境下的茶叶,利用RGB空间的R、B分量差进行多阈值分割嫩芽图像。
本文采摘的新鲜茶叶图像为研究对象,基于RGB颜色空间,利用颜色分量R-B,进行阈值比较获得二值图像数据。采用Zhang-Suen算法[4]获得骨架细化图像,通过八方向链码初步计算节点位置,最后对初步的节点垂直坐标值进行排序,确定节点数量。对于茶叶分支数的识别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可为智能化茶叶鲜叶分选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1.图像采集
试验试验CCD摄像头,在图像采集过程中,在黑色背面下,采用漫反射三原色光源照射茶叶叶片。为了有效的识别出叶片的分支节点,应该避免大、小叶片完全重叠的情况。
本试验共采集了100张jpg的茶叶样本图像进行分析研究。本试验在配置CPU为I5、内存为2GB的PC机上运行matlab2013R对采集的茶叶鲜叶图像进行分支节点识别计算。
2.茶叶图像的二值化算法
茶叶的颜色大都呈现浅绿色,因此颜色特征是进行茶叶图像与背景分割的一个有效依据,而且由于色差法R减去B可以减弱光照引起的干扰,很好的将茶叶图像和背景进行分割。所以,本试验选用RGB色彩空间的R-B分量对茶叶图像进行灰度化。
R-B分量灰度直方图存在明显的波峰波谷,茶叶与背景在灰度特征上的差异。因此可以设定阈值将茶叶与背景分割开。
3.查找图像中可能的分支节点
对二值图像进行骨架细化处理。查找细化图像中像素点值为1的所有点,并对这些点进行八方向链码值和计算。
为八方向链码值和;为二值化图像的像素点值;
其中,保存可能为分支节点的当前像素点垂直坐标值。
j为当前像素点的垂直坐标。
如果,则表示该像素点可能为分支节点位置。记录当前像素点的垂直坐标值到。
4.确定分支节点
上述采用八方向链码[5]进行计算确定的是可能分支节点,真实节点包含在节点列表中。通过下述算法可以将真实节点筛选出。对记录的垂直坐标值进行由小到大冒泡算法排序,并对序列进行后、前两数差值计算,如果计算值大于2,则表示找到一个真正的分支节点。
5.识别结果
至此,茶叶的分支节点总数被确定,对采集的100组样本进行算法有效性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算法有效性分析结果
算法名称 样本数量/张 骨架图像准确性 节点正确度
颜色骨架特征算法 100 95% 95%
其中,5%样本分支检测失败原因是采集的茶叶鲜叶样本叶片出现残缺,使得骨架细化图像结果错误,从而导致后续的识别出现错误。
6.结束语
本文根据茶叶的颜色和骨架特征,实现了茶叶分支节点数量的识别。实验结果表明:根据颜色特征提取的茶叶叶片R-B分量能够清晰地区分茶叶与背景的差异;通过对茶叶图像二值化和骨架细化处理,有效识别出茶叶可能的分支节点,最后进行节点排序比较,成功的确定茶叶图像的分支节点数量,准确率可达95%。
参考文献
[1]杨福增,杨亮亮,田艳娜,等.基于颜色和形状特征的茶叶嫩芽识别方法[J].农业机械学报,2009,40:119-123.
[2]唐仙,吴雪梅,张富贵,顾金梅.基于阈值分割法的茶叶嫩芽识别研究[J].农业装备技术,2013:39(6).
[3]陈全胜,赵杰文.利用计算机视觉识别茶叶的色泽类型[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6(6).
[4]王晓静.迭代骨架化算法在汉字图像识别中的分析与应用[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0(3).
[5]王要峰.基于方向链码去除骨架图像毛刺算法[J].计算机应用,2013,33(z1).
书院是中国历史上独具特色的高等教育机构,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以私人办学为主,教学活动和学术研究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在文化传播与人才培养方面曾作出了重要贡献。
书院之名始于唐代。[1]唐玄宗开元六年(公元718年)设丽正书院,后改称集贤殿书院。当时还仅是官方藏书、修书之所,并不是教学机构。到五代时,由于战事不断,学校停办,一些文人学者选择名山胜地,修建房舍,招收生徒,进行讲学活动,如著名的白鹿洞书院,亦称“庐山国学”,就是聚徒讲学的机构。[2]作为教学组织形式的书院,这时已经基本形成。至宋明,由于理学发展与一些名师宿儒的热心推动,书院的发展进入到黄金时期,出现了著名的六大书院。至清末结束,书院在我国历史上延续了千年之久。
一、书院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特色
(一)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并重,二者相得益彰。
中国古代著名的书院既是教育教学中心,又是学术研究基地,是著名学者进行学术活动的中心。书院的主持人多为名师宿儒,既热衷于从事培养人才的教育教学工作,又积极从事学术理论的研究与传播,承担着教学与学术研究的双重职责,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二者相得益彰。
书院教学与学术发展是互相推动的,书院的兴衰与学术的发展休戚相关。如宋明两代书院的勃兴与宋明理学的高度发展有关。由于学术大师们充分利用书院来宣传与发展学术,这就使得学校教育与学术研究关系空前紧密,并且使学术流派在地理上得到广泛的传播。同时,书院实行讲会制度,不仅有利于书院本身的教学,而且为学术交流提供了机会,使书院打破门户之见而融各家之长。所以,认为:“我国书院的程度,足可以比外国的大学研究院。”[3]
(二)书院盛行讲会制度,提倡百家争鸣,形成一种宽松的学术氛围。
书院的讲会制度鼓励不同学派共同讲学、平等论学,以探究一个学派精义之处或辨析不同学派主张之异同。讲会以学问为重,推崇辩论争鸣、取长补短的学风。书院的会讲使书院打破门户之见而博采众家之长,学术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不仅不同学派间,而且即使是同一学派内部也允许有不同主张,师生间互为学友,自由切磋,学生被鼓励提出新的学术观点和见解。书院的讲会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代,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和严密的组织。书院依靠讲会扩大了教学范围,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了学术空气,提高了书院的教学水平。
(三)书院的教学注重发展学生个性,提倡教学相长,采用师生论辩式教学模式。
书院实行自由讲学,自由听讲,讲论结合。采取师生互动辩论式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提倡师生间质疑问难,平等讨论,取长补短。如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时,常与学生共同讨论。由此形成会讲形式,后世书院的会讲在此基础上有进一步的发展,把师生互讲和讨论作为一种制度确定下来。
在这种论辩式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使其“识精而思锐,不惑于常解”,并且能够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因材施教。在围绕学术著作和学术观点而展开的教学中,教师角色侧重于指引者,倡导学生的自学为主,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人格教育与知识教育并重。
书院属于中国古代教育的一种形式,在为学的同时,注重道德修养,“尊德行而道问学”,将传授知识、研究学问与品德修养、完善人格有机地结合起来。白鹿洞书院学规就明确指出:“言忠信,行驾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等道德修养的基本信条。
二、书院的教育教学制度对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启示
虽然历经历史的演变,古代书院教育和当代研究生教育在教育体系的性质和教育教学的内容等方面已截然不同,但古代书院制度蕴含的宝贵教育经验仍值得当代研究生教育汲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吸收借鉴其合理成份,以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一)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有机结合。
明确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把教学与科研置于适当的位置,使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既是书院带给人们的启示,又是当前高等学校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中国古代书院的大师们大多是某一学派的学术带头人,在从事学术研究的同时积极讲学施教,使得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相得益彰。某一理论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教育教学和深入研究这两个方面。高等学校是实施高等教育的组织机构,教学与科研是现代大学的两大基本职能,它们是两个独立而相互联系的活动。中国当代研究生教育要进一步促进理论与学术的繁荣,就必须建立教学与研究的良性互动机制。[4]
(二)重视学术创新,鼓励学术交流。
我国书院讲求学术创新,鼓励学术交流与争辩。这是古代书院教育在学术研究方面对当代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启示。随着研究生教育体制的日益完善,在学术领域不断有新突破、新进展,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际运用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随着中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学术交流也打破了地域、时空的界限,学术交流日益现代化、国际化。这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学术的繁荣与发展。但是由于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功利主义思想盛行,工具理性主义不可避免地渗透进科研领域。一部分研究生表现出急功近利,不能静下心来钻研探讨,论文抄袭的情况严重,致使学术氛围淡薄和学术道德滑坡,学术研究含金量的下降。这种学术研究上的“拿来主义”必须遭到坚决的反对,保护好学术研究领域这片净土。
(三)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构建,发挥导师育人功效。
我国教育史上素有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这在私学教育中更为突出,书院制度由私学发展而来,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在书院教学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古代书院的主讲主要是受聘于书院的名师宿儒,不仅在学术上有突出成就,而且尊重学生。学生慕先生之名而来,尊师敬道,虚心好学。这种和谐的、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当前研究生教育应该汲取的经验。
当代研究生教育实行导师制,学生跟着该领域有突出贡献的教授学者进行研究学习,这与古代书院学子师从名师宿儒学习颇为相似。但是随着中国研究生规模的扩招,每个导师所带的学生越来越多。导师由于自身工作忙碌及精力所限,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日益减少,造成师生关系的松散;随着工具理性主义的兴起,研究生把导师称为“老板”的现象普遍存在,师生交往趋于简单化、雇佣化。这样的一种师生关系,不仅直接影响了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水平,而且削减了导师育人的功效。牢固而融洽的师生关系需要双方的努力,学生要体谅导师,主动向导师请教,真诚地与导师交流;导师应关心学生,在指导学生学习的同时,辅以必要的人文关怀,使导师和学生形成一个集体。同时,导师也应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在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中,用自身的高尚情操、伟大人格感染教化学生,充分发挥导师人格教育这一主渠道之功效。
(四)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分析能力的培养。
朱熹指出:“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的人,做得个证明的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5]书院教育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这对当前的研究生教育意义重大。学生除了必须具备牢固的基础知识,还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有批判质疑的能力,富有开拓创新的思维。目前中国研究生教学大多仍是沿袭以传授知识为主、忽视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优势是有可能为研究生日后的学术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但劣势是忽视了研究生日后从事实践工作中各种研究能力的培养。学术研究不仅仅是基础理论知识的简单堆砌,更需要研究者的批判分析和创新思维能力。这就要求研究生导师摒弃传统的重知识而轻能力的教学理念,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鼓励学生就某一学术问题展开激烈讨论,师生间相互质疑,学生间各抒己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
参考文献:
[1]曲士塔.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M].太原:出西教育出版社,1996.
[2]谢笑珍.古代书院的教育教学特色及其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J].娄底师专学报,2001,(1).
诗歌语言有三个不可忽视的特点:一是凝练性,二是跳跃性,三是无序性。凝练性是指诗歌语言高度简洁,仿佛是几个动词、名词或形容词排列而成,如“枯藤老树昏鸦”;跳跃性是指诗句之间在字面上不是紧密衔接的,而是省略了一些信息,要知晓诗句的具体而丰富内容,还需要补充出它们之间省去的信息,如“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无序性是指诗句中的词的顺序不是按照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去组织,它是根据诗人的需要随机决定一句诗的词序,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因此,要读懂古诗词,有时要重新调整词序。
把握了古诗词的这些语言特点,我们才会在古诗词的阅读过程中作好调整与想象,准确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进而去把整首诗词的中心思想和表现手法。否则,错误的阅读心态和方法难以与作者共鸣,也就无以知道诗词思想情感及其它。
万丈高楼拔地起,做鉴赏题的前提是要有深厚的古诗知识储备。经过一轮的复习,老师引导建立较规范的知识体系,其知识体系的建立贵在老师只做框架,学生自己动手填充,这样也便于学生掌握。
1.积累古典诗歌的常见意象
古诗词的形象包括人的形象以及物的形象。那么,意象又是什么呢?简而言之,诗人在客观之物上加上主观之意,便创造出一定的意象。在古诗词的创作和发展中,有些事物所包含的主观感情被逐渐固化下来,用以表现特定的场景和寓意。
2.整理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语言的风格其实很大程度上可以看成诗歌的风格。一般来说,可以从总体上把风格分成阳刚和阴柔两大类,前者包括豪放、雄奇、沉郁、直率,后者包括婉约、含蓄、清新、风趣。
(1)常见的六种:清新自然 、平淡质朴、含蓄隽永、生动形象、明快简洁、绚丽飘逸。
(2)再提供一些常用语供参考(答题时可依具体情况选择一些词语搭配):简练明快、朴素平易、轻艳浪漫、清雅清逸、峻拔雄奇、沉郁顿挫、凄婉悲壮、隽永婉曲、旷达洒脱、雄浑刚健、豪放飘逸、热情奔放、大气磅礴、气势畅达、笔力雄健。
(3)梳理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有:①表达方式:叙述、议论、描写、抒情
叙述: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②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比拟)、夸张、对比、对偶、借代、双关、用典、反问、设问、反复、互文、通感等。③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象征、衬托(正衬、反衬)、借古讽今(用典)、虚实相生、先抑后扬、以动衬静、想象、渲染、烘托等。
二、审题规范,善于解读
《考试大纲》明确指出,古代诗歌鉴赏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进行评价。因此,我们只有准确的将问题与古诗鉴赏的考点一一联系起来就行,即该问题考查古诗鉴赏的哪个考点。明白了考点也就掌握了解题的钥匙。
高考的最大特点是灵活和变化,它总是对《大纲》中的每个考点变种形式考查。我们在二轮中必须注意一些变体提问,并要重点突破科学解读。每年的高考会在变中求新,具体表现在命题形式的变化。古诗鉴赏题的发问形式也在变化着,只要有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能力,才能游刃有余的解答好题。但好多学生在考试中往往没有火眼金睛。在一轮复习中,我们掌握了四个考点的命题类型及答题要领,在二轮的教学中,我们要找特殊的命题形式进行解题突破训练。例如2011年山东卷《咏山泉》的问题: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如果学生不善于解读,不知道考查的是诗歌的事物形象,那就很难答出好的答案。 2010年的广东卷《望江东》的第二问;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我们认真审题就不难知道此题考查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规范的解题思路
(1)诗歌形象类。第一步:找出并形象的描述诗歌的形象;第二步:概括形象的特点;第三步:由形象转到对作者的情感表达。
(2)诗歌语言类。第一步:用术语表明自己的观点;第二步:结合有关诗句具体谈谈语言特点是怎样的体现;第三步;指出通过该语言特点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3)表达技巧类。第一步:区分鉴赏要求,即试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从表现手发角度或篇章结构阐述,还是兼而有之。必须准确地指出用何种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第二步:指出这种技巧在诗歌中的具体表现;第三步:解释这种手法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及这种技巧的表达效果。
(4)思想感情类。第一步:根据诗句描述的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第二步:揭示主旨,表达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什么抒发了什么”。
一、抓文体知识
中国古代的诗词博大精深。鉴赏古诗词,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古诗词文体知识,就有可能盲目而被动。首先,老师要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流变进行归纳梳理,让学生有清晰的思路。学生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思潮,还要按照历史顺序理清诗歌发展脉络。其次,还应该对诗词的格律知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比如押韵、对仗、词牌、曲牌等等。比如,2008年重庆高考卷诗歌鉴赏题就是宋代王观的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有两道题,第一题概括上下片内容,第二道题分析这首词“新丽”特点的表现。针对这道题来说,如果对宋词问题知识了解多一些,一读到这首词,就能够对其进行一个大致分类。鉴赏起来就容易些。
二、抓诗歌内容
从内容来分,诗歌大致可以分为山水田园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等。读到诗歌鉴赏题的诗词,首先就可以对其大致进行一个诗歌内容的界定。这对于后面的具体鉴赏就界定了范围。
下面就这五类诗歌的具体鉴赏的要点来谈谈:
(1)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围,这类诗歌,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在指导学生学习鉴赏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白,这类诗歌有一个共同的主要特点,那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抓住诗歌中描写的景物,体会出其中蕴含的情。对于鉴赏答题就很主要了。例如,2007年全国高考卷古诗鉴赏就是王维的《新晴野望》,这就是一首典型的田园诗。其中第二道题是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有什么好处?对于这道题,如果一开始读的时候,就抓住了“原野”“明田”“碧峰”“白水”这几个景语,体会到了其中蕴含的情语。回答起来就很顺畅了。
(2)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这类诗歌,要注意把握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因素。例如2007年宁夏海南卷的诗歌鉴赏题,是刘一止的《小斋记事》,就是一首咏物诗,借咏棋琴二物来写志抒怀。第二道题是作者为什么要写棋琴二物?他借棋琴抒发什么情怀?答这道题,就要抓住“托物言志”这个特点。要明白,写棋琴二物,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诗人是在借棋琴发表自己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国事的隐忧。
(3)边塞诗: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唐代边塞诗多作于蓟北之行和入河西幕府期间,系据亲临边塞的实际生活体验写成。除七言歌行外,多采用长篇咏怀式的五言古诗,将个人的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慷慨昂扬。宋代的边塞诗,更多的表现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诗人有范仲淹。边塞诗歌的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风貌,鉴赏这类古诗,首先把握住时代特点,然后推敲出作品中所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例如2007年江苏高考卷:就是阅读唐代柳中庸的《征人怨》,然后回答问题。第二题,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参考答案: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战争之残酷。)这首唐代边塞诗,尽管主题悲凉,但豪迈之风格仍在。
(4)咏怀诗:咏怀诗的特点是即兴抒怀。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即为抒怀。鉴赏这一类诗词,首先要了解诗人写的什么事,然后体味诗人抒发了什么情怀。例如2008年湖北高考卷就是鉴赏宋代侯蒙的词《临江仙》,这就是一首咏怀诗歌。诗人借“风筝”这个物象来抒发自己的事业有成后,看“我”怎样在“碧空中”自由驰骋。这首诗歌的鉴赏就需要结合背景,抓住“物象”,才能较好的回答出问题。
(5)咏史诗:咏史诗多以简洁的语言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悟,或喟叹朝代的兴亡变化,或讽刺当政者荒,从而表现诗人历尽沧桑后的沉思,蕴含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咏史诗的代表诗人是刘禹锡和杜牧。例如2007年湖北卷,鉴赏的是吴融的《华清宫》和李约的《过华清宫》,(这是两首诗歌的对比鉴赏。高考卷中这种形式的考法出现得很多。复习时要多注意。)其中李约的《过华清宫》就是咏史诗。写唐玄宗生前沉湎女色、荒误国的史实,来抒发物是人非的深沉的历史感慨。
三、抓诗人风格
由于诗人的生活经历、情感态度、艺术修养等各方面有所不同,因而在诗歌创作中也就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势和趣味,于是就形成了诗歌的不同风格。比如,曹植为代表的建安诗人的苍凉雄健,张九龄诗风的委婉蕴藉,孟浩然诗风的语淡味浓、恬静自然,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王昌龄诗风的雄健浑厚,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等等。在组织诗歌鉴赏复习练习的时候,要多组织归纳,归纳出各个诗人的风格特点。这样,答题的时候就能够有针对性。就有利于准确把握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艺术特色。例如,2008年湖南高考卷,就是对比鉴赏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王昌龄的《龙标夜宴》。题目是:两首诗中都有一个“愁”字,分析在诗歌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有什么不同?如果抓住了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这个特点,那么就很容易把握李白尽管在写“愁”,但他展开了浪漫主义的翅膀,让愁情腾飞。写“愁”也写得洒脱,潇洒地表现出怀人之愁。而王昌龄由于其风格没有李白的浪漫洒脱,当然其“愁”也就表现的没有李白的洒脱,但他还是表现出雄浑之气,用“愁”衬托出自己不以贬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情怀。
四、抓诗歌意象
诗歌的意象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东西,诗人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例如,我们可以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等意象中,感悟到诗人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浓郁的友情。
古代诗歌中典型的意象举例如下:
古诗中的“月”是一个最典型的意象。“望月怀远”是古诗中的永恒主题。用月烘托情思是常用的手法。“月”这个意象表现的情感,常有下面一些。第一是思乡。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月,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第二是月的阴晴圆缺与人的悲欢离合的情感联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第三是情爱或相思。比如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第四感伤岁月的流逝。比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古诗中的“水”这个意象,常用来喻时光飞逝。比如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水”还可以用来喻“愁情”。比如还是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古诗中的“菊”这个意象,常用来喻高尚品格。如“堕地良不忍,抱枝宁自枯”。菊还象征“伤感”。如李清照的《醉花阴》中的菊。
古诗中的“梅”这个意象,常用来喻高尚情操。如陆游的《咏梅》。“梅”还可喻纯洁。如王安石的《梅花》。
古诗中还经常用到“鸿雁”这种鸟作意象。来象征孤独、思乡、念亲;还可喻书信和消息。比如隋代薛道衡的《人日死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又如杜甫《天末怀李白》中的“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当然,古诗中的典型意象远远不止这些,这里只是例举一些。
五、抓语言特点
语言是诗歌的载体。分析语言特点是进行诗歌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诗歌语言,才能准确鉴赏评价。诗歌语言特点,笔者概括归纳有这几点:第一是清新,表现为用语新颖,不落俗套。第二是质朴,就是用白描,不加修饰,直接陈述,显亲切平易。第三是含蓄,表现为不直接叙述,意在言外。第四是明快,表现为直截了当,一语点破。第五是简洁,表现为干净利落,言简意赅。第六是绚丽。表现为辞藻文采的绚烂富丽。
在诗歌鉴赏复习过程中,我们按照以上归纳的这些诗歌的语言特点,来给它归类。这样,赏析诗歌语言时就不会偏颇。
2、动笔勤攒
主要是积攒一些万能的经典的独到的理论论据,像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名句、“四书五经”的名句、古诗词名言警句等。这些往往能够反映考生的传统文化底蕴和语文素养。
其次,要练习压缩材料,最好用“排比+(比喻)+例子+观点”的结构。最后,要练习、积累作文开头结尾精彩语段。
1、重专题复习,轻平时积累
当前高三古诗鉴赏的复习思路,通常是一轮复习阶段集中1个月的时间进行专题复习。这1个月的教学安排,主要是按照考试说明要求,把古诗鉴赏板块分解为形象、语言、表达技巧、题材内容、情感观点等几个具体的考点,逐点进行讲解、训练。经过1个月的专题复习,有些老师认为学生已经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因此复习也就到此为止了,今后古诗鉴赏这一块基本就不碰了。
事实证明,这种一劳永逸的做法完全脱离学情,效果是比较差的。要知道,没有平时的积累打基础,作铺垫,单靠1个月的集中突击,一下子就可以大幅提高古诗鉴赏能力,是根本不可能的。学生真正缺的还是积累,除了做了部分题目以外,学生读了多少古诗?读懂了多少?能背多少?读了多少古诗鉴赏文章?有多少收获?可以说少得可怜!没有必要的积累,读懂都是个问题,何谈鉴赏?现在有些老师可能在专题复习方面动了不少脑筋,下了很大功夫,但是恰恰忽视了学生平时的阅读积累,除了零星的训练以外,没有设计具体有效的阅读内容。因此尽管老师讲得不少,但是学生的古诗阅读能力、鉴赏能力依然脆弱。比如,有一道题是这样的:
鹧鸪天 赏荷
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胭脂雪瘦熏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 山黛远,月波长,暮云秋影蘸潇湘。醉魂应逐凌波梦,分付西风此夜凉。
题:这首词善于运用侧面烘托,请作简要分析。
什么叫侧面烘托(侧面描写),平时是重点讲的,学生都知道,按理答题应该没问题。但事实恰恰相反:词的上片着重写荷花的香味、色彩,荷叶的形态,这是直接写荷花本身,属正面描写,学生却理解成是侧面描写。词的下片着重借山容水态、月色云影,是借助其它事物来烘托荷花,属侧面描写,学生却根本没有注意。这说明一味灌输空洞抽象的概念术语,脱离针对性训练,学生往往似懂非懂,一知半解,好多知识点不能真正落实到位。
2、重理论灌输,轻有效训练
现在,有些老师热衷于讲理论,讲概念,讲名词术语,在一些根本考不到的知识点上反复纠缠,做了不少无用功,这主要源于对“高考考什么”心中没数。比如,有老师仔细辨析“形象”和“意象”的区别,结果越讲学生越糊涂。其实,对高中生而言,形象和意象完全可以看成一回事,简单交代一下就可以了。再比如,有老师讲情与景的关系,分为借景抒情、触景生情、缘情写景、寓情于景、以景结情、情景交融等等。其实这几个词意思大同小异,学生只要懂“借景抒情”就可以了,完全没必要分得这么细。07年和11年江苏卷都考了借景抒情这种表现手法,学生作答时只要写出“借景抒情”就得分。
再有,学生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概念术语烂熟于心,一套一套的,但碰到具体的题目,却束手无策。这主要是因为老师讲得多,练得少,或者没有练到点子上。只讲不练,纸上谈兵是要不得的。例略。
3、重方法指导,轻文本解读
应该说,目前在答题方法、答题规范方面大家已经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套路。比如根据高考常见考点,建立了多种答题模型,有形象型、意境型、炼字型、炼句型、手法型、感情型、观点型等等。每种答题模型都有固定的答题步骤,学生有章可循,就不会乱答一气。但是有了方法,就有了一切,就大功告成了吗?事实不然,掌握方法还仅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怎样读懂文本,读懂诗歌,否则方法就是一个徒具形式的空架子。而现在不少老师上课言必称方法,却很少花功夫耐心引导学生去认真解读文本,似乎讲方法才是老师的事,而读文本自然是学生自己的事。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是,学生虽然依葫芦去画瓢,但难以画出像样的瓢来。例略。
4、重形式技巧,轻思想内容
诗歌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形式方面主要就是表达技巧(艺术手法),包括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现在不少老师在复习中喜欢大讲特讲表达技巧,分得很细,讲得很全,不厌其烦。讲到具体的题目,也总是把分析表达技巧放在第一位,似乎不讲表达技巧,古诗就没有东西可讲。事实上,这与高考动向是相背的。纵观江苏历年高考古诗鉴赏题,虽然表达技巧几乎年年考,但考的几种手法都很简单,修辞手法考的是比喻和借代(应该说,这是符合古诗特点的,因为古诗中用得较多的修辞就是比喻和借代),表现手法考的是对比、反衬、借景抒情,都是最常见的。而且考查表达技巧,都是只要求指认,不要求分析,这就又降低了难度。由此可见,高考古诗鉴赏的考查,并不在表达技巧上做文章,基本上是淡化处理。在这一块,不必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那么,高考古诗鉴赏着重考什么?应该说还是在思想内容方面。高考命题者意图很明显,首先检测考生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因为读不懂就谈不上鉴赏,再有就是防止有些考生投机取巧,不是认真审读诗意,而是用现成的名词术语瞎套。思想内容方面的考查,局部而言,就是看诗中每一句写了什么,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前后有什么关系;总体而言,就是看诗中写了什么景,叙了什么事,抒了什么情,表达了什么观点。例略。
二.应对的策略
1、在积累上下功夫
提高古诗鉴赏能力的根本在于平时大量的阅读积累。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古诗鉴赏的复习可以适当前移,不要全部压到高三,高一高二就可以讲点理论,高一高二的阅读任务中穿插古诗词及鉴赏文章,每周让学生研读一些篇幅较为短小,内容不是太深的古诗鉴赏短文,一方面建立对鉴赏的感性认识,一方面学习诗歌鉴赏中的概念术语,积累一些文体知识、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②用好教材。教材中有不少古诗词中的经典篇章,高三应杀一个回马枪,温故而知新。要利用课文熟悉古诗的常见题材和思想感情,要特别注意用好教材中的范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术语,教会学生“以诗解诗”,实现知识积累和能力迁移。③高三依然要注重积累,每周都要读一些古诗鉴赏方面的文章,一直到高考,做到“长流水,不断线”,让学生始终保持对古诗的“热度”。④引导学生做好已做试题的整理归纳,安排时间让学生经常回头看,这也是一种积累,必不可少。
2、在“读懂”上做文章
古典诗词是用文言写成的,并且它有自身的语言特点,因此读懂“诗家语”实属不易。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首先要了解古诗的语言特点。在格律方面,古诗要注意平仄、押韵、对仗;在语法方面,古诗中经常有倒序(因平仄和押韵的需要)、省略、词性的改变;在表达技巧方面,经常运用典故。古诗自身这些特点,都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难度。很有必要让学生看看一些浅易的讲解诗歌语言特点的文章,老师适当点拨,使学生对“诗家语”有一个整体的认知。有些老师怕麻烦,或者认为没必要,常常回避这个问题,这是不明智的,要知道“磨刀不误砍柴功”。②“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要读懂古诗,还是要注重平时的积累。这儿不再赘述。③具体解题时,要注意“六抓”:抓题目,题目是切入点;抓作者,作者是链接点;抓意象,意象是关键点;抓情感语,情感语是突破点;抓注释,注释是支撑点;抓题干,题干是辅助点。
二要读懂其标题。诗题多少能给我们提供一些有用信息,或是交待了诗歌所写的内容,或是点明了诗歌创作的缘由,或是暗示了诗歌行文的线索,或是点明了诗歌的思想感情,或是点明了诗歌的类别等等,因此,鉴赏古诗一定要反复地分析其题目。
三要读懂其注解。给了某个注解,就说明这个注解肯定给读者提供了某个重要的信息,所以在阅读古诗时,注解万万不能忽视。它们或许提供了如下信息: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倾向,写作的缘由,某个关键字词的意思等等。
四要读懂其诗眼。“诗眼”是指一首诗中写得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它或是最能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是最能体现作者的才情与智慧,是最能打动读者的精妙之处。所以,要很好地鉴赏古诗中的美妙精彩之处。
五要读懂其意象。古诗中的意象既指叙事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在古诗中,很多景物往往用来表现特定的感情,如月,表现思乡、思念亲人之情,暗寓羁旅情怀、寂寞孤独之意;而则代表清高,梧桐则代表凄凉冷清等。鉴赏古诗时,明白这些,才能更好地领会作者的意图。
六要读懂其类别。古诗有多种类别,同类别的有许多共同的鉴赏方法,反之,其鉴赏方法是不一样的。如从内容上,有边塞诗、田园诗、咏物诗、咏怀诗、怀古诗等,而从抒发的情感来分,就有建功立业、怀才不遇、离愁别绪、感时伤世等。只有掌握了同类和不同类的诗歌特点,才能更好、更快、更准地鉴赏到其中的妙处。
七要读懂其风格。所谓风格,是作者的创作个性在思想与艺术上总体表现出来的特色。从大处而言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分,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特征,如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不同的作者风格也不一样,如李白的诗清新飘逸,而陶渊明的诗则淡雅恬静,所以在鉴赏诗歌时要注意同种风格和不同风格的各种特点。
其次,老师在疏通诗句时与幼儿互动谈话,一句一句地对应,将幼儿已熟悉的故事内容与诗句自然对接,将生活的语言与诗歌语言完好对接——
师:我想问问小朋友,诗中所说的“京师”是什么地方?
幼:南京。
幼:袁凯在南京做事。
师:袁凯是明朝诗人,南京是当时的京都,也称“京师”,他当时就在京师南京工作,有一天,驿差送来了什么?
幼:信,家里亲人写的信。
师:我们把家里寄来的书信称为“家书”。(教师出示词卡“家书”,带领幼儿读词语三遍)
师:你能把刚才的话完整地说一遍吗?
幼:袁凯收到了家书。
师:说得好,所以这首古诗的题目就叫《京师得家书》,“得”就是收到的意思。
……
这样的对接,排除了幼儿对古诗语言难懂的障碍,不像中小学生学习古文时的一字一字的解释,一句一句地翻译,而是在给幼儿充分的表象材料的同时,紧密结合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大量的铺垫基础上使幼儿对古诗理解水到渠成。
再次,注重发挥诗歌的语言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分层次要求诵读。幼儿记忆力强,心性空灵,是感受经典、诵读古诗的最佳时期,而古诗句式整齐、和谐押韵、朗朗上口,最易于诵读。然而,只是让幼儿机械地背诵,必定会死气沉沉,使幼儿对学习失去兴趣。本课例在前期充分铺垫的基础上,幼儿已经对诗歌大意完全理解,再通过欣赏录音朗读、老师范读给幼儿以范式引导,并配之以生动的视频画面,幼儿很快就能熟读成诵了。执教老师并不停留于此,接着运用接龙游戏、小组竞赛、古诗列车、打击乐伴奏等多种形式进行诵读练习,让幼儿一方面巩固对诗歌的记忆与理解,另一方面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简洁美与意境美,让幼儿通过古诗语言这个民族符号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培养了幼儿诗心、诗性,积淀了孩子们的文化修养与生活品位。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张老师非常注重幼儿肢体语言与口头语言的配合,从刚进入课室时的表演唱《常回家看看》,到诵读游戏时的律动,都做得非常自然和谐,将音乐美、舞蹈美与诗歌的韵律美、语言美融为一体,既满足了幼儿的表现欲,又让幼儿进一步消化了古诗的文化营养,如此不断积累,孩子们的文化底蕴定会得到充实,幼儿的阅读兴趣与愿望也一定会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