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的交易方式模板(10篇)

时间:2023-07-09 08:33:0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投资的交易方式,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投资的交易方式

篇1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6-0145-03

一、TPP争端解决机制概述

秉承自由贸易的精神,TPP中的很多规则打破了传统国际贸易规则的守旧模式和弊端,这其中就包括了争端解决机制的创新和变革。TPP的争端解决机制设置在B部分,它通用于TPP成员国政府间就TPP协定的普遍适用、解释和实施所引发的纷争。TPP争端解决机制的框架主要为适用范围、磋商和谈判、仲裁三大部分的内容,也就是说,TPP的争端机制为“一局终裁”制,通过建立临时专家组(Ad hoc panel)一次性解决问题[1]。

B部分适用于当事方与另一当事方的投资者之间有关协定涵盖投资的争端。协定涵盖投资指:就协定一当事方而言,在协定另一方投资者领土内的投资,该投资在本协定生效之日业已存在的,或本协定设立、取得、随后扩展之日存在的,该投资是根据法律和法规具有符合宪法地位的,前提是这种形式要求没有实质性地损害一当事方给予另一当事方投资者的保护,或本章下涵盖的投资。

如果发生相关的投资争端,争端相关方应该先通过磋商和谈判解决争端,这包括利用无约束力的第三方程序,如斡旋、调解和调停。磋商应以书面形式提出并说明争端的性质。一旦收到相关通知,国家当事方可要求相关投资者在3个月内先寻求国内可适用的行政审查程序解决,该种程序是该国家当事方法律和法规有专门规定的。这实际上规定了“先用尽国内行政救济措施”的程序。这里需要注意的,仅提出了用尽行政程序,而不是法院程序。

TPP国家当事方与投资方之间的投资争端的解决方法主要是仲裁。TPP内涉及内容包括提交仲裁的事由、同意仲裁的表示、各方同意的前提和限制、仲裁员的选择、仲裁的进行、仲裁程序的透明、适用法律、案件合并、仲裁裁决和文书送达等内容。

总体来看,这种争端解决机制打破了传统国际贸易多边解决机制的做法。也应该看到,之所以有这种争端解决机制的出现,缘于成员国以往国际贸易谈判的经验和对传统争端解决机制变新的要求,是区域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纵深发展的最新成果。

二、TPP投资争端解决机制对传统解决机制的冲击及其评析

(一)TPP争端解决机制对传统解决机制的冲击

1.对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冲击

对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争端解决模式方面。根据WTO《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英文简称DSU)的规定,WTO成员自身经贸措施所引发的成员政府间的纷争实行“两审终审制”,以常设上诉机构(Standing Appellate Body)的上诉复审(Appellate Review)强化WTO争端机制的司法功能。该制度是WTO最引以为傲的成就,并成就了其国际法典范的地位。而TPP实行的是“一局终裁”制的争端解决模式,一次性解决争端,不可谓是对WTO多边争端解决模式的突破和创新。

二是引发管辖权争议。这是由于TPP力主自由磋商解决争端,TPP参照WTO确立的争端解决机制,设置磋商机制和专家组裁判机制,各方一旦将争议提交至专家组,那么专家组的最终报告将对成员国具有法律效力,成员国将必须履行。这种争端解决机制在简化争端解决程序和强化专家组报告法律效力的同时,也导致与WTO争端解决机制相竞合的可行性出现。也就是说,争议的各方既是WTO的成员又是TPP协定成员时,将必然会出现“挑选法院(Forum Shopping)”、“平行诉讼(Parallel Litigation)”等管辖争议问题的出现。而关于这个问题WTO未做规定,TPP协定尽管对冲突条款进行了设置,但对于WTO产生平行诉讼应如何解决也未作进一步的权威性说明和解释。①

2.对TPP对亚太区域自贸区争端解决机制的冲击

2010年10月APEC会议上正式决议成立亚太自由贸易区,截至目前,该自贸区仍处于推进建设中,相关争端解决机制还未出炉。但是,在亚太区域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区域性自由贸易区,也就是有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这两个区域自贸区自成立以来,运行良好,强有力地促进了本自贸区经济的发展。本文以这两个自贸区作为亚太区域自贸区的代表,论述TPP对亚太自贸区争端解决机制的冲击。

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包括两项补充协定)规定了六套争端解决机制,几乎涉及到各个领域的争端,并针对不同的领域设置了配套的争端解决机制,为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活动提供了全面而有效的制度保障。因此,NAFTA的争端解决机制最大的特点就是多套争端解决并存,受案范围广泛。但是,该配套解决机制的不足也显而易见,诸如程序复杂、没有固定而统一的争端解决机构以及仲裁机构的效力无法保障等问题。而TPP争端解决机制恰好在吸收NAFTA优点的基础上,弥补了以上不足。

相对NAFTA来讲,由于CAFTA是后来成立的,因此CAFTA的争端解决机制相对要成熟一些,在很大层面上弥补了NAFTA争端解决机制的不足,并结合了成员国多为发展中国家的特点,设置了一些个性化的规则。例如,实行“一裁终局”模式、采取准司法争端解决机制、操作性比WTO以及NAFTA争端解决机制要明显加强、协调了与WTO管辖权问题等等。但是经过多年的实践,CAFTA争端解决机制的不足也凸显出来,如仲裁员的组成、裁决的效力以及执行力度等等问题。与NAFTA争端解决机制相同的是,TPP也对CAFTA争端解决机制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优越方面进行了吸收,并对以上缺点进行了弥补。

因此,可以说TPP争端解决机制是成员国对以往国际自由贸易争端解决机制优点的集大成,在对旧有争端解决机制形成冲击的同时,另起炉灶,代表了新时代自贸区争端解决机制的新典范。

3.与中国自贸协定下的常规争端解决机制的比较

当前我国已与多个家和地区建立了自由贸易区关系。在具体争端解决机制上也采取了不同模式,并没有统一化。当前学术界比较关注的自贸区就是CAFTA、中韩自贸区以及上海自贸区。本文就这三个自贸区的争端解决机制问题做简要阐述。CAFTA的争端解决机制上文已经简单论述,不再赘述。

中韩自贸区于2015年6月1日刚刚成立,关于双方争议的解决规定在第20章。从此章的内容来看,中韩自贸协定争端解决机制的解决继续遵循采取双方合作和磋商的方式,并可以选择WTO或者双方共同参加的协议中规定的争端解决机制来解决纷争,明确规定了对国际公法解释惯例和世贸机构裁决的采纳和考虑。①

上海自贸区于2013年9月正式成立,其争端解决机制在很多方面吸收和借鉴了我国双边和多边自贸区的经验,形成独具特色的争端解决机制。上海自贸区争端解决机制力图在国内建立一个自贸区典范,因此在争端解决机制上设立了集中管辖制度、允许当事人自由选择适用法律、审理临时仲裁和友好仲裁制度,创新出“一局仲裁”制,确立严格的专家组遴选标准以及简化裁决程序等,呈现出与TPP同趋向的争端解决规则。但也可以看到,在审理透明度以及对裁判者资质、遴选的要求方面,没有办法与TPP争端解决机制相媲美。

通过以上三种我国自贸区争端解决方式的简述,可以发现我国在争端解决机制的构建和规划方面一直秉承的是时代特色和自有特点相结合的方式。由此,可以看到TPP协定确实对以往的争端解决机制,尤其是以WTO为代表的争端解决机制造成冲击。但也应该看到,随着国际自贸区实践的发展,旧有的争端解决机制已经显现出滞后性,区域性自贸区争端解决机制的灵活性和特色恰好说明了这一点。TPP协定规定的争端解决机制在很大程度上秉承了美国自贸区的实践和成员国以往经验,因此,TPP新型争端解决机制的出现是一种必然和趋势,我们必须慎重以待,吸收和借鉴其先进之处。

(二)TPP争端解决机制评析

TPP协定带来的冲击不仅仅表现在自贸区争端解决机制方面,它所要求的全领域、高标准以及高透明化的投资贸易方式以一股飓风般的架势席卷着亚太地区的各个生活领域,包括一国的政治生活。因此,很多学者在讨论TPP时往往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然而,通过上述TPP对现有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的冲击可以看出,TPP代表的是一种时代趋势,因而,它的积极方面是应该得到我们的正确看待和评价的。就TPP的争端解决方式而言,它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1.力促争端解决机制在公法与私法性质方面最大限度的衔接和融合

众所周知,传统的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机制仅处理国与国之间的争议,也就是受理的内容主要为成员国内的措施涉嫌违反了协定的规定而导致的纷争,对于私人主体性质的纷争往往无所作为。TPP的争端解决机制在这一方面实现了突破。TPP争端解决机制一方面规定了常规化的争端解决机制,也“鼓励多元化争端解决机制的运用,只要成员国认为有益于争端的解决[2]。”但这并不意味着私人可以在国内提讼,并且TPP明令禁止这种行为[3]。TPP鼓励多元化的争端解决机制伴随着成员国一定义务的设定,也就是说,“成员方应当提供适当的程序,以确保有关提起仲裁的协议得以遵守,并确保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4]这也说明,此规定将争端解决机制在公法和私法性质方面尝试做最大程度的融合。可以看到,我国上海自贸区争端解决机制在此方面吸收了此规定,或许这也代表了今后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的方向。

2.实现对“非贸易价值取向”义务的同等维护

TPP协定以全面性著称,这里的全面指的是贸易领域的全面性以及在争端解决机制上最大限度的多元性。但全面也只是相对的,TPP协定也不是以多元化为发展追求的。因此,在争端解决机制方面也只是确保TPP整体上能够得到有效实施,故而也不乏例外规定的设置[5]。从TPP争端解决机制排除在外的情形,有很大一部分WTO所未能调控和涉及到的领域,因此,就这些排除情形的争议解决问题,构成了TPP强制力无法覆盖的领域。但这也并不意味这些领域的争端无法解决,因为TPP争端解决机制赞同磋商和合作,这也就意味着允许政治手段来解决纷争。

TPP争端解决机制最让其成员引以为傲的突出亮点在于其争端解决机制对“非贸易价值取向”义务的维护,这主要表现在TPP争端解决机制对劳工标准和环境标准的严格设置上[1]。它打破了传统争端解决机制对这两个问题的不重视,辅之以常规解决机制来保障协议的效力和执行力度,因此,是迄今为止最为严格以及最高标准的劳工和环境问题争端解决机制。而这两个方面的问题体现的是“非贸易价值取向”义务,体现了TPP对这两种义务的同等维护。

3.TPP争端解决机制的司法性更为鲜明

前文中讲到TPP实行的是“一局终裁”模式,打破了WTO传统的争端解决机制模式,并且吸收了NAFTA争端解决机制的有益经验。从处理争议的时效性来看,TPP争端解决的时效比WTO缩短了数月。此外,在裁决的执行上,也相较WTO有很大程度的简化,并没有规定复审程序,这就大大提高了争端解决的效率。

众所周知,WTO上诉程序的设置是为了保证裁决的公正性和司法性,但上诉机制却不是唯一路径。因此,为了强化争端解决机制的司法性,TPP争端解决机制改进了WTO中同样存在的专家组程序,并实现了突破。这主要表现在对庭审公开性的要求、争端方诉讼材料最大限度公开的要求以及要求专家组接纳非官方书面意见的要求等[1]。另外,对于专家组成员的资格及其遴选也在WTO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和更为严格的要求。这些都凸显出TPP争端解决机制鲜明的司法性。

4.法律技术操作上更为精细

由于TPP争端解决机制实行的是“一局仲裁”的简易模式,因此对专家组法律技术的操作性明显加强,这也是争端解决的核心和关键环节。在具体操作上,TPPM行了细致化和精细化的要求。这就为具体的法律适用提供了明确的公约依据。这是因为WTO的只是笼统以“依照解释国际公法的习惯规则”来进行说明,并无明确的法律依据,并且给争端方也留下了很大的操作空间。

TPP法律技术的精细还体现在对WTO裁决的先例的认可上,通过明确的法律规定,要求专家组对已有WTO裁决意见的考虑,将WTO法理纳入了TPP协定的解释要素中,这也是对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突破。

三、TPP争端解决机制对我国的启示

(一)提高适应争端解决机制的能力

通过前文对TPP争端解决机制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TPP争端解决机制无疑是目前最为先进和前沿性的争端解决机制,集大成以往国际贸易传统争端解决机制,它代表的是今后国际自由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的方向,因此,问题的焦点已经不是制度本身的合理性,而是如何提高自身对这种争端解决机制的适应能力问题。尽管我国新签订的自贸协定(诸如《中韩自贸协定》、《中澳自贸协定》)以及上海自贸区的争端解决机制在很多制度设计上都有TPP争端解决机制中的类似设置,但也应该看到我们背后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也已经不仅仅是规则层面上的简单考量,而是国家的整体能力方面的考虑。因此,为了更快地与国际接轨,我国应在国家整体经济建设以及暂时不能加入TPP谈判的一些考虑因素方面,得到提升和强化,以争取尽早加入到TPP谈判中,实现我国自身的利益诉求。

(二)自贸区争端解决机制对庭审透明度的强化

近年来,信息公开成为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举措。信息的公开化和透明化,是保证权力得到有效监督的重要途径。同样的,对于争端解决机制而言,庭审透明化是裁决司法化和公正化的强力保障。我国新近签订的自贸协定中均对这一方面没有明确规定,不可谓是明显的不足。我国应积极借鉴TPP争端解决机制中对庭审透明化的要求,接受公众对庭审裁决的监督,从而保障裁决的效力和公信力,并逐步实现与国际争端解决机制的要求接轨。

(三)严格对裁判员资质的要求和遴选

前文中讲到,上海自贸区争端解决机制、《中韩贸易协定》以及《中澳贸易协定》对专家组裁判员资质的要求上,较之以往更为严格,并呈现出与TPP同趋向的要求,但裁判员的资质水平要求和遴选程序上仍有不足,应以TPP为范本,积极借鉴有益经验,构建一套更为完善的裁判员资质和遴选规则出来。

参考文献:

[1] 《TPP协定》概要.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官方网站[EB/OL].https://ustr.gov/about-us/policy-offices/press-of

fice/press-releases/2015/october/summary-trans-pacific-partnership.

[2] 龚红柳.TPP协定下的常规争端解决机制:文本评析与启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6,(1).

[3] Onathan Band,The Sopa-TPP Nexus[M].American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Law Review,2012.

篇2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08)04-0060-05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相关文献和主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上证50ETF的市场表现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对上证50ETF的收益与指数收益的定量分析,对上证50ETF折、溢价水平的定量分析,期望能够更好地了解上证50ETF的市场表现和运行特征,进而提供相对应的投资策略。

一、国内外主要研究成果

2002年,美国被公认为交易所交易基金专家的Gary Gastineau撰写的“The Exchange-Traded Funds Manual”一书的出版,被认为是国外金融界首次对ETFs详尽全面的研究。该书系统地比较了ETFs与传统共同基金的异同和优劣,详细探讨了执行一项以ETFs为主导的指数化投资的成本优势,以及投资计划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以较大篇幅讨论了ETFs的发展趋势。Morgan Stanley Equity Research于2003年发表的研究报告“Exchange―Traded Funds:Global Summary”和“Growth in ETFs User:GlobalSummary”则对当时全球范围ETFs的成长情况作了系统的统计分析。高盛(亚洲)有限公司课题组(2004)也对ETFs的套利进行了研究,并得出结论:首先,随着ETFs的发行,套利经验的积累,套利成本在缩小;其次。ETFs取代现货投资组合成为指数现货及期货套利的最佳工具,降低了指数期货及现货价格的偏离,强化了价格发现功能。

学术界对ETFs的研究侧重于对该产品的跟踪误差、折溢价水平、交易量决定因素、波动的相互影响等各技术层面。如Edwin J Elton,Martin J Gruber,George Comer和Kai Li 2002年发表的“Spiders:Where Are the Bugs?”就对ETFs和它的目标指数――标准普尔500指数的收益率进行了多个层面的比较分析,发现在剔除管理费和股利因素的影响后,ETFs的资产净值收益率与指数收益率之问的追踪误差很小;文章还对ETFs的折溢价程度作了考察,并就ETFs的二级市场交易量与市场整体日波动幅度和SPDR的折溢价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剖析了ETFs交易量的决定因素和主要交易主体。Richard J Curcio,Joanna M Luipka和John H Thornton Jr.2004年发表的“Cubes and the Individual Investor”也详细研究了纳斯达克100ETF(Nasdaq-100,QQQ,又称Cubes)的交易量决定因素。通过对多种估计模型的选择,文章发现Cubes二级市场日交易量与Cubes本身的日价格波动程度显著正相关,但与Elton等(2002)的研究结果明显不一致的是,Cubes的交易量与Cubes上一日的折溢价水平没有显著相关关系,而与Nasdaq-100指数的股指期权所暗示的第二日的价格波动即预期价格波动程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国内业界对ETFs的研究成果则比较有限。2002-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最早向国内介绍此种新颖的投资品种,并提出了最初的设计方案。随后的相关研究报告如上海证券交易所第九期上证联合研究计划ETF专题:《交易所交易基金套利成本分析》、国泰基金管理公司专刊:《上证180ETF产品发行及运作管理实务研究》、易方达基金管理公司之《ETFs与所追踪指数的拟合度分析》等都对我国引进ETFs的可行性和实务性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编著的《中国上证50ETF投资指引》一书则对我国第一只ETF产品――上证50ETF的成功创设和市场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比业界稍晚,学术界对ETFs发展的关注开始于2004年。2005年后,随着上证50ETF等ETFs产品在中国的正式推出和运行,学术界对该产品的关注逐步上升。李勇2005年7月发表的学位论文“交易所交易基金在叶国的运用研究”就不仅对ETFs的一般特性和ETFs在全球的主要商品予以了介绍,还最先对上证50ETF运行以来的市场表现作了分析。到了2006年,学术界对ETFs的研究更加细致和特定化。王婧2006年的“ETFs对其成分股波动性影响的实证研究”就对上证50ETF与其成分股之间的关系作了细致地分析。

二、上证50ETF市场表现的实证分析

(一)、样本和数据

1.上证50指数和上证50ETF。

本文进行实证分析的对象是上证50指数和上证50ETF,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上证50ETF是我国国内市场上的第一只ETF产品,经过近几年的运行已具备相当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从实证分析的角度考虑,上证50ETF较充足的数据资料也有利于我们进行有关的统计分析,得出的实证结果也更为可靠。

2.原始数据的说明。

在本文中,我们将主要采用上证50ETF和上证50指数在2006年3月6日至2007年6月29日期间的日数据序列进行检验。其中,原始数据包括上证50ETF样本期内的日单位净值、日收盘价、日交易量;上证50指数日最高价、日最低价和日收盘价,数据来源主要为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金融实验室“天相高校金融教学系统”中的行情资讯系统和作为上证50ETF基金管理人的华夏基金管理公司的公司主页(省略)。

3.数据的处理和变量的选择。

通过对原始数据的相关处理,得到了以下变量。

上证50ETF的日基金净值收益率反映了持有该产品的收益情况,我们用日基金净值(NVt)增长的百分比RNV来表示,即

RNVt=NVt-NVt-1/NVt-1*100%

上证50指数的日收益率RSHI由指数日收盘价

格(P*t)的变化来表示,即

RSHIt=Pct-Pct-1/Pct-1*100%

上证50指数的日波动水映了指数的日价格波动性,我们用指数日最高点的价格(Pht)和最低点价格(P1t)之间的差值与指数日收盘价格的比例来表示,即

SPREADt=Pht-PIt/Pct*100%

另一个重要的变量是上证50ETF的日折、溢价水平(deviation from the net value),这里用DEV表示。ETFs的折、溢价是指ETFs的二级市场价格PETF与基金的单位净值之间的偏离,与封闭式基金的折、溢价概念相似。本文将选取上证50ETF日收盘时的折、溢价水平作为度量依据。根据定义,它的量化应通过以下方法:

DEVt=NVt-PETFt/NVt*100%

为实证分析的必要,还要再设定一个变量ADEV,用于表示折、溢价水平的绝对值,则ADEEt=|DEVt|

最后一个变量是上证50ETF在二级市场上的价格百分比收益率

RSMt=PETFt-PETFt/PETFt-1*100%

4.样本期的选择。

本文选取2006年3月6日起至2007年6月29日的样本区间,时间跨度超过15个月,样本数约为330。

本文以下将运用Eviews3.0对上证50ETF在样本期内的市场表现作实证分析。根据前面对数据的处理和变量的定义,我们分别得到以下几个研究变量:上证50ETF日净值收益率RNV、上证50指数日收益率RSHI;上证50ETF日折、溢价水平DEV、其绝对值ADEV、上证50指数日波动性水平SPREAD及上证50ETF日交易量。

(二)上证50ETF的收益RNV与指数收益RSHI的比较

1.RNV与RSHI的回归分析。

ETFs是一种追踪指数变化的可交易型开放式基金,因此,评判一只ETF产品的表现主要是看该ETF对标的指数的复制,而衡量对指数复制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就是考察ETF的收益率与指数收益率之间的误差。下面就RNV与RSHI的相关性作线性回归分析。为避免伪回归现象,我们先对两列收益率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简记为ADF检验)。这里,笔者选用带截距和无时间趋势的ADF模型。检验结果见下表1。

(其中,检验形式(C,T,L)代表检验模型中的常数项、时间趋势项以及滞后项的个数,滞后项数由AIC信息准则确定;“**”表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即使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RNV和RSHI两列收益率的时间数据序列都是平稳的,可直接用于回归。

因此我们对如下模型可进行估计:

RNVt=α+bRSHIt+εt

估计结果如下(括号内为t值):

RNVt=0.00016+0.937761RSHIt

(0.77) (65.83)D-W值:1.94R2=0.97

对回归模型及相关统计量进行分析,我们可得以下结论:

第一、根据对D-W值的判断和White检验,模型的残差项不存在异方差和自相关;模型的拟合优度值为0.97,F统计量也远超过临界值,因而模型的整体拟合优度较好,模型对数据的解释力度也较高。第二、RNV对RSHI回归系数的t检验值为65.83,表明了该系数的高度显著。约为0.94的回归系数表明指数收益率每增加l单位,RNV将增加0.94个单位。

2.RNV和RSHI收益率误差的分析。

上述模型同时也反映RNV和RSHI两组收益率之间还是存在误差的,那么误差的可能来源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产生误差的原因多样化,有些是不可避免的,如现金拖累和成份股调整导致复制误差等,但股票的红利,尤其是上证50ETF的基金运作费等是导致上述误差的重要因素。

股票的红利与基金的分红是不同的概念。后者是基金对其份额持有人的收益分配,而前者是基金所购股票对基金因持有其股票而非定期派发的股息、红利。该部分红利是基金的资产,一般不直接也不全部派发给基金份额持有人,但却能实质性地增加了基金的资产净值和收益。可见股利的存在,使上证50ETF单位净值的收益率在理论上应高于上证50指数的收益率。

基金的运作费用则是对基金收益率的重要反向影响因素之一。运作费用是指基金运作过程发生的一系列的成本和支出,它主要包括基金管理人的管理费,基金托管人的托管费,基金上市费及年费,证券交易费用和基金收益分配中发生的费用等。上证50ETF的基金管理费按前一日基金资产净值的0.5%年费率计提。基金托管费按前一日基金资产净值的0.1%年费率计提。显然,这两项相对固定的基金费用年费用额约占基金净值的0.6%。而美国主要ETFs产品的管理费率,一般在0.10-0.20%之间,不难发现上证50ETF的管理费率是相对偏高的。因此,偏高的管理费是上证50ETF收益率的一个不可忽略的负面影响因素,它严重地影响了该产品的市场表现。

(三)上证50ETF折、溢价水平实证分析

1.上证50ETF的折、溢价水平与上证50ETF二级市场收益率关系之间的实证研究。

以上我们对上证50ETF的收益率指标与上证50指数的收益率进行了横向比较,下面我们将对上证50ETF产品自身的折、溢价水平进行研究。如前所述,ETFs产品存在特有的一、二级市场的套利机制,该套利模式的基本原理是利用ETFs产品二级市场上的价格与基金净值之间的差额,通过在二级市场上买卖和一级市场上申购或赎回ETFs的份额来实现利差。

当上证50ETF的二级市场价格明显高于基金单位价值时,投资者通过在二级市场上卖出该ETF,结合在二级市场同时买入ETF所对应的一揽子股票用

于申购ETF份额的办法,可实现套利;反之,ETF二级市场价格偏低时,投资者可通过在二级市场上买入并向基金管理人赎回ETF,然后将赎回所得一揽子成份股在二级市场上售出而套利。

从这一套利模式出发可以推测,当上证50ETF出现折价时,上证50ETF的二级市场价格会在套利者发现折价并实施套利行为之后出现回升,则从出现折价到折价基本消失这段期间内,上证50ETF二级市场上价格变化导致的收益率必然为正,而且前期的折价越明显,套利行为结束后引发的二级市场价格的收益率越高;反之,当上证50ETF出现溢价时,上证50ETF二级市场价格的随后下降将导致负的收益率,且溢价越明显,收益率负得越多。从这个角度来说,考察上证50ETF二级市场价格的收益率与其折、溢价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是反映投资者对上证50ETF套利行为活跃程度的一个有效方法。

因此,笔者初步设定以上证50ETF的二级市场价格的百分比收益率为因变量,以上一日即滞后一日的上证50ETF收盘时的折价水平为自变量展开回归分析。根据前一日折、溢价水平与隔日可能的套利方向之间的关系,我们预期上证50ETF隔日的二级市场收益率与前一日的折价水平正相关。同时,将另一解释变量,即当其折(溢)价水平加入模型,以便充分考虑套利的预期。我们对如下模型可进行估计:

RSMt=α+b1DEVt-1+b2DEVt+εt

其中,RSM,根据前面的公式为:

RSMt=PETFt-PETFt-1/PETFt-1*100%

RSM和DEV两列数据通过ADF平稳性检验后,在E-views中回归估计结果如下:

模型的估计结果还是可以接受的。除没有破坏经典线性回归的假设条件外,我们发现RSMt与DEVt-1存在较高的正相关性,与理论预期一致,即前一日上证50ETF的折价水平越高,其第二日在二级市场上的收益率就越高,而DEVt的系数为负,这说明二级市场上价格的收益率与当天折价水平呈负相关关系。这个结论既不同于Elton等(2002)的结论(两者不相关),也异于Curcio等(2004)的结论(两者负相关)。笔者认为,如果前一天收盘时基金出现了较高的折价,那么第二天基金二级市场上的收益率将因为其价格的上升而为正;而伴随这种价格的回升,该日的折价水平必然有所下降。这也就产生了该日ETF二级市场收益率上升,而折价水平下降的负相关关系。

既然前一日的折价水平会引发隔日ETF二级市场上的正收益,那就意味着套利者在隔日的ETF二级市场上确实大量买入了ETF产品用于赎回。那么,前一日较高的折价或溢价水平就应当意味着隔日ETF二级市场上交易量的较大增长。下面我们就将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2.上证50ETF的折、溢价水平与上证50ETF二级市场交易量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

显然我们这里要研究的两个变量分别是上证50ETF日绝对折(溢)价水平,即前面提到的变量ADEV和上证50ETF二级市场上的交易量VLM(以亿份为单位)。考虑到投资者很有可能运用上证50ETF作为套期保值或避险的工具,借鉴Elton等(2002)的做法,我们将上证50指数当日的价格波动性变量SPREAD也引入模型,作为上证50ETF交易量的解释变量,同时为消除模型误差项存在的自相关,我们考虑在模型中补充加入VLM的滞后变量,并根据AIC准则选取相应的滞后阶数。

在这三列数据通过ADF平稳性检验后,得出如下回归估计结果:

VLMt=0.373851+4.066864SPREADt+3.078786ADEVt-1+0.311388VLMt-1

(3.196541)(1.051805)(0.300667)(3.073732)

D-W值:1.967896 F统计值:3.430368 R20.105776

虽然上述模型经过多方修正,但遗憾的是,模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虽然VLM滞变量的系数显著,说明该变量对VLM有较强的解释力度;变量SPREAD的系数显著,说明也能部分解释VLM,但ADEV的系数在统计意义上仍不显著。同时模型的整体拟合优度偏小,说明还存在其他更重要的影响VLM的因素需要进一步的挖掘。

这样我们发现,尽管上证50ETF的二级市场价格的对其折(溢)价水平变动敏感,但其二级市场上的交易量并不如此,折(溢)价水平对交易量的影响力度有限。虽然价格的敏感变动一般意味着相应的交易量变动,但后者似乎受到其它更多因素的左右,这些因素对交易量变动的影响不能由折(溢)价水平来解释,它们甚至可能抵消折(溢)价水平对交易量的影响。

篇3

作者简介:黄明(1956-),男,四川藉,1980年从事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农业、开发农业和农村经济管理工作;1999年到北方希望、通威大型饲料企业技术服务;“huangming”<2875705676@qq.com>

DOI:10.3969/j.issn.1004-6755.2015.03.007

随着饵料价格和塘租等费用的不断上涨,特别是北方地区一些小规模养殖户,埋怨现在的养殖行情不好把握,收入不高或又白干了一年。尤其是水产常规养殖品种,养殖水面集中,集中放养,产品集中上市,鱼产品压塘压价;涨价周期短,受养殖时间限制,达不到预期上市规格,而错过良机;涨价幅度不高,养鱼朋友很现实的比喻:“毛猪价格是一元一元地涨,鱼的价格是一毛一毛地涨”,养殖效益不高,投资利润率不划算。笔者通过北方地区水产常规品种12种养殖模式的投资效益分析,供养鱼朋友根据养殖条件、市场特点、资金和技术管理能力,参考选择恰当的养殖模式,提高养殖效益。

1主要养殖模式效益比较

目前北方地区常规养殖品种主要养殖模式有:主养鲤鱼、草鲤鱼混养、主养草鱼、鱼套虾、鱼虾混养、主养武昌鱼、精养虾、精养黄颡鱼,正在起步的泥鳅养殖;放养大规格鲤鱼、草鱼种,缩短养殖周期,提早上市模式;放养1kg左右的商品草鱼继续养殖成2.5kg以上的大型商品草鱼模式。现以1hm2水面为例,就其投资效益比较列表如下。

说明:

(1)灌注排水指每1hm2水面(1.5m水深),灌水养鱼15000m2;养殖过程排水注新水调节水质15000m2;排水清塘消毒15000m2;泥鳅养殖模式水深0.5m,灌、注、排水共计15000m2;以3kW农用泵每小时抽水60m2计算用电量;

(2)3台3kW增氧机,主养鲤鱼、草鱼,草鲤鱼混养模式,6-9月平均每天开机5h;鱼套虾、主养武昌鱼、黄颡鱼模式平均每天开机7h;鱼虾混养、精养虾模式平均每天开机15h;泥鳅养殖无需配备增氧机。

(3)捕捞人工费:每次10人,每人150元,网具费100元。

(4)按养殖户计算惯例,不计算花白鲢产量。主养鱼综合成本和利润仅以主养鱼(包括吃食的鲫鱼)计算。

(5)各项投资分段时间不等,以平均6个月计算利息。

2分析讨论

根据目前北方地区水产常规品种,在同等面积不同养殖模式的投资分析,总投资由大到小分别是精养泥鳅、精养黄颡鱼、大型商品草鱼、精养武昌鱼、草鲤鱼混养、主养鲤鱼、主养草鱼、放养大规格鲤鱼、鱼套虾、放养大规格草鱼、鱼虾混养、精养虾;总利润由大到小分别是精养泥鳅、精养黄颡鱼、大型商品草鱼、精养虾、放养大规格草鱼、鱼虾混养、鱼套虾、主养草鱼、放养大规格鲤鱼、精养武昌鱼、草鲤鱼混养、主养鲤鱼;投资利润率由低到高分别是主养鲤鱼、草鲤鱼混养、精养武昌鱼、主养草鱼、放养大规格鲤鱼、鱼套虾、养殖大型商品草鱼、鱼虾混养、精养黄颡鱼、放养大规格草鱼、精养虾、精养泥鳅。但是,不同品种和养殖模式的养殖风险、养殖条件、市场需求、销售范围各有特点。

2.1主养鲤鱼模式

是北方地区的传统养殖模式,从长江以北到北方和西北地区养殖面积广、病害少、产量高,是北方家庭用餐、办理红白喜事、企业、学校食堂主要消费对象。根据目前鲤鱼养殖水平,综合养殖成本接近9元/kg左右。每年春季放养10~20尾/kg的小规格鲤鱼种,秋后集中上市季节,鲤鱼的塘边价一般9元/kg左右,甚至更低,仅能保本经营,其利润靠配养的白鲢和花鲢获得,投资利润率不足10%(包括套养鱼),是常规养殖品种中投资利润率最低的。随着塘租费、饵料价格等费用的不断上涨,放养密度越来越高、产量大,很容易造成供过于求,抗市场风险能力极低。每年这个季节,有一大批养殖户因承包期满或急需归还贷款、支付赊欠饵料款,加之饲养管理水平、饵料质量的差异,而亏损或保本经营的不少。值得注意的是鲤鱼虽然适应性强,容易养殖,随着养殖环境的恶化,近年来鲤鱼的暴发性鱼病频频发生,防不胜防,一夜之间死亡上千斤甚至万斤,2~3天死绝产的事例不少,养鲤鱼也存在很大风险。

2.2主养草鱼模式

从苗种培育到成鱼养殖,1-2龄是发病高峰期,防不胜防,一旦发病,死亡率很高,也难治疗断根。北方一般大规模养殖的不多,鱼种和商品鱼产量不及鲤鱼多。餐饮行业的招牌菜式“水煮鱼”、“酸菜鱼”和“火锅鱼”,以草鱼为上等原料,需求量大,草鱼的出塘价格一般比鲤鱼差价每千克在1元以上,6-7月高温季节价格更高,即是在秋后鱼产品集中上市季节,价格随鲤鱼下降,但稳定和恢复上升快。养殖草鱼在常规水产养殖品种中利润较高,投资利润率达32.22%,与武昌鱼接近,但需求范围比武昌鱼大。主养草鱼可以通过免疫、饵料选择、投喂方法等措施控制病害;或面积较大的养殖场可按8∶2的面积配套苗种培养池,培养二龄草鱼种供养殖商品鱼,降低发病率,减轻损失。草鱼种价格较高,春季放养秋季上市的养殖模式,宜选择10~20尾/kg的小规格鱼种放养,降低鱼种投资,而且增长倍数高,降低了综合成本。

2.3草鲤鱼混养模式

养草鱼比养鲤鱼赚钱,养草鱼有养殖风险,养鲤鱼有市场风险。大部分养殖户将草、鲤鱼混养来降低风险,结果适得其反。草鱼种比鲤鱼种贵,草鱼病多不仅增加了总体防病治病费用,而且大量鲤鱼抢食药饵,降低了治疗效果。草鱼的比例占30%以内,起不到增加养殖效益作用;比例各占50%,虽然增加了鱼种和药品费用,养殖效益能提高50%。

2.4鱼套虾、鱼虾混养、精养虾模式

虾是一项投资小、效益高、高风险的养殖项目,鱼套虾、鱼虾混养和精养虾的投资利润率虽然分别可达到36.90%、55.18%和76.55%。近几年有120天成为百万富翁的,也有几十天将多年的积累付之东流的。华北地区养殖南美白对虾,养殖区域以天津和唐山为主,这些区域水质特点是盐碱,盐度高有利于虾的成活率和品质的提高。近几年养虾销路不愁,面积不断扩大,产量随着增加,虾价应该下降,但虾价却稳中有升,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虾与鱼相比,养鱼常年都有出塘,虾一年出一季;部分有眼光的投资人,收购鲜虾分级冷冻保鲜,确定商品品牌,淡季分批上市,增值空间很大,稳定了鲜虾集中上市的价格;另一方面,养虾存在很大养殖风险,种虾品质下降,抗病能力减弱,养殖环境的复杂性、不可控性,一旦虾病发生,几天之内全军覆没。据了解,养虾的成活率和成功率不到30%,而且,池塘条件和增氧配套设施要求高。

2.5主养武昌鱼模式

武昌鱼养殖在华北地区的北京市通州区永乐店镇和平谷区马坊镇河奎村比较集中,有定向的商贩采购贩运,配送高档宾馆、酒楼、饭店。发病率低比草鱼好养,养殖水面集中、养殖面积有限,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养殖效益相对稳定。但武昌鱼需求量小,农贸市场卖鲜活的武昌鱼少见,不宜大水面养殖,因每次需求量不大,捕捞拉网成本高。武昌鱼耗氧高,要求增氧设备配套齐全,水质调节和夜间管理不得疏忽。

2.6黄颡鱼养殖模式

以天津蓟县青淀洼较为集中,及周边零散养殖,由该地鱼场专职人员负责鱼种、饵料、商品鱼销售,主要销售对象为高档宾馆、酒楼和饭店。以9月底前北京市场空缺和高温季节本地产品运输优势,商品规格0.1kg以上,养殖成本在14元/kg左右,平均利润近15万元/hm2左右;既促进了苗种、饵料的销售稳定,又维护了养殖户的养殖效益;黄颡鱼危害较大的是一点红病(出血病),一旦疏忽会全军覆灭。

2.7泥鳅养殖模式

养殖泥鳅对池塘条件、水源、配套设施要求不高,而且运输方便,流通范围广,国内南方市场需求大,出现季节性货源不足,也可出口韩国、日本等东南亚地区。在华北地区刚起步,苗种靠外地引进和收集当地野生苗种,养成商品泥鳅成本17元/kg左右,苗种成本占40%;商品鳅以秋季最低价30元/kg左右,投资利润率可达82%左右;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冬季货源少,价格可达40元/kg左右,投资利润率达141.36%。华北地区起步较早、有销售渠道的养殖户,利润在30万~45万元/hm2,比养虾利润高和风险小。目前还没有具备规模的苗种繁殖、养殖技术、市场产销一体化服务的经济实体,养殖规模零星分散,出现有价无市的现象。

2.8放养大规格鲤鱼、草鱼养殖模式

是在秋季或春季投放小规格鲤鱼或草鱼养殖模式的基础上,改放大规格鲤鱼或草鱼种,鲤鱼种要求在0.5kg、草鱼0.25kg以上,能在7月底前上市,养殖周期缩短,提早上市,以缓解秋季鱼产品集中上市、压塘压价的矛盾。这个阶段的鱼价正是北方地区新鱼和存塘鱼交替时期,新鱼商品规格偏小,存塘鱼不足,外地商品鱼因气温高,成活率低运输量小,运输成本高,对本地鱼价冲击小,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鲤鱼每千克鱼价比秋季至少高0.5元、草鱼高1元以上。此外,该阶段北方地区气候温和、无高温、闷热、阴雨天气,养殖鱼类生长速度快、发病率低、饵料系数低;主体鱼上市后,7-10月水体环境宽松,气温高天然饵料繁殖快,热水利于花鲢生长,温水有利于白鲢生长,可以提高配养鱼的个体规格和总产量。据调查,白鲢个体1.5kg以上,出塘价可以达到5~6元/kg,花鲢个体2kg以上,达到9~10元/kg,而白鲢个体1kg左右,只有4元/kg以内,花鲢个体2kg以下,8元/kg左右;高温季节也是鱼病高发期,主体养殖鱼已经上市,可以减少用药量,既环保又有利于食品安全,两方面都可以降低养殖综合成本,提高养殖效益。每公顷放养大规格鲤鱼种养殖模式总投资减少26025元,总利润增加38749.52元,投资利润率由常规养殖模式的10?08%,提高到33.42%;放养大规格草鱼种总投资减少9386.80元,总利润增加24486.80元,投资利润率由常规养殖模式的32.22%提高到59.30%。这两种养殖模式的总投资减少,投资利润率大幅度增加的原因,养殖主要成本的饵料投喂量减少、反季节上市鱼的价格高,主养鱼上市后,延长了花白鲢的生长期,个体和总产提高。

2.9大型商品草鱼养殖模式

是指将1kg左右的商品草鱼继续饲养至2.5kg以上的大型商品鱼,小规格商品鱼来源可在原池保留一定密度继续饲养,也可在秋季或春季低温阶段购买放养,要求体质健康、皮毛好、耐运输,减少伤亡。该养殖模式的草鱼已进入到3龄,快速生长、发病低、成活率高是这一阶段的特点。投喂全价饵料当年可达2.5kg以上,如结合投喂青饵料体重可达5kg以上。大型规格的商品草鱼货源少,常年货源无保证,市场价格高,但有一定的消费对象、区域和时间段,如华北的保定、沧州、石家庄地区重量2.5kg以上的草鱼,出塘价14~16元/kg,主要由鱼贩配送宾馆、饭店、农家乐、旅游点加工一鱼两吃或三吃。据了解西北的内蒙地区2.5kg以上的草鱼市场价格可达24~30元/kg。个人消费主要是作为礼品礼尚往来,寓意年年有余;笔者在白洋淀旅游区见一游客购买两条平均重量7.5kg左右的草鱼,价格达到42元/kg,而且连鱼带水保持鲜活,小车携带极不方便,如加以包装保持鲜活,便于携带,作为垂钓鱼或礼品鱼附加值更高。该养殖模式占用的资金时间长,常规养殖模式可以一次性出塘,收回投资;该模式以分次出塘,传统节日为主,资金回收缓慢。

3发展趋势

3.1市场变化的特点

据预测,我国“十二五”末,水产品人均需求量为12.36kg,总需求年增长率为4.16%,总需求呈增长趋势。但局部地区由于水面资源、养殖模式、消费市场的差异,生产量的增长很容易超过需求量的增长或季节性需求,不可避免地引起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像主养鲤鱼这类养殖容易、面积较大、集中放养、上市集中的大宗常规产品,很容易出现大起大落。当年鱼种生产量不足、价格高时,会引起当年秋季商品鱼价格比常年稳中有升,价格好销售快,元旦、春节两个消费高峰期消耗,存塘鱼少,第二年开春和上年商品鱼价格比常年高;同时,当年的鱼价高会刺激鱼种生产,激发养殖户的养殖热情,加大放养密度,秋后引起商品鱼价格开始下降。由于上年开春鱼价高,鱼种生产量不减,又给第二年秋季商品鱼价格趋势定向,价格不会很高,至少两年一个周期。极端气候、畜禽产品的疫病、质量安全负面影响的新闻报道,也会引起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这就是大宗常规养殖品种的市场特点。

3.2餐饮日常消费的变化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健康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水产品是餐饮行业、大型企业、学校食堂、人们日常生活、药膳保健、防病治病不可缺少的农产品。其中,餐饮行业是水产品消费的重点市场,据了解占50%的消费份额。随着国家对公款高消费、高档会所的整顿,许多高档餐饮企业也降低消费标准,食材、菜谱平民化,大宗常规水产品需求量更大,特别是草鱼、花鲢是流行菜式水煮鱼、酸菜鱼、火锅鱼、砂锅鱼头等菜式的上等食材;大型企业、学校食堂是值得开发的消费市场,目前仅占30%的份额。北方大型企业较多,仅大学就有几百万人,以大锅菜为主,适合鲤鱼等大宗水产品的需求,但在储运加工过程中,花费人力成本高,目前消费量不大,必须做好配送、去鳞、剖腹清洗销售服务,才能扩大消费量。人们的日常生活消费对水产品的需求仅占20%,与人们的饮食习惯有关,蛋、奶、禽、肉仍然是目前主要消费产品,几乎天天必不可少,三五天甚至十天半月吃一次鱼很普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食品结构不但要求吃饱、好吃、吃好,还要吃出健康与长寿的意识增强,以及对“吃鱼的男人更健壮,吃鱼的女人更漂亮,吃鱼的儿童更聪明,吃鱼的民簇更兴旺”的倡导,“一日三餐有鱼虾”的局面会在百姓餐桌呈现。此外,人们对食品的风味、营养、品种、品质安全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生产者适时调整养殖模式、品种结构,质量安全控制,满足消费市场需要。

3.3养殖水面的限制

土地和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环境资源的保护受到世界各国重视,随着我国环境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各行业排放标准的完善建全,执法队伍、执法力度的加强,养殖水面将从几方面受到限制,也给现有养殖水面带来商机。

(1)新增开挖渔塘将得到合理控制,特别是耕地、湿地、湖泊的资源保护。

(2)大中型引蓄水工程,网箱养鱼合理控制,禁止向水体投喂饵料、施用肥料、农药,避免水质污染和富营养化。目前南方一些省份已禁止在水库网箱养鱼和向水体施肥,北方地区已开始实施,河北省正在清除水库网箱养鱼,天津市余桥水库周边集雨区内1300多hm2水面禁止养鱼,还有4600多hm2耕地改种经济林木,避免水体被农药、化肥污染,特别是迁西水库面向华北、东北、西北的网箱草鱼养殖基地的清退,给华北地区池塘草鱼养殖带来商机。

篇4

关键词 :高职学院;教育投资效益;评价;数据包分析方法(DEA);广州

基金项目: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高等职业教育投入机制与效益问题研究—以广州为例”(项目编号:2013A157)

作者简介:王超辉,男,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监察审计处经济师,高职研究所兼职研究人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教研究、内部审计。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4-0017-05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迅猛,如何对其教育投资效益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以往学者对高等职业教育投资效益的研究大多数停留在定性分析方面,鲜有从定量分析的角度进行研究,而衡量教育投入产出最根本的指标就是其生产效率。因此,本文从教育投入产出实际出发,以广州市属高职学院教育投资效益为研究对象,尝试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以下简称DEA)对广州市属高职学院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行数据包络分析。同时,通过投入产出指标的不同组合,探讨人力资本、教育经费和物力资本的相对效率,以期发现广州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为相关政府部门和高职院校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育投资效益提供参考,从而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帮助。

一、DEA评价方法的选择

DEA最早是由美国运筹学家查恩斯(A.Charnes)、库伯(W.W.Cooper)和罗兹(E.Rhodes)等学者于1978年基于“相对效率评价”原理而建立起来的一种非参数分析方法[1],基本思路是运用线性规划的方法构建观测数据的非参数分段曲面或前沿面,然后相对于这个前沿面来计算效率。即把每一个被评价单位作为一个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以下简称为DMU),众多DMU构成被评价群体,通过对投入和产出比率的综合分析,以单元的各个投入和产出指标的权重为变量进行评价运算,确定有效生产前沿面,根据各单元与有效生产前沿面的矢量距离,确定各DMU是否DEA有效。基于法雷尔(Farrell)测量的数学规划方法,查恩斯、库伯等学者提出了CCR模型(规模报酬不变),而后又修正为BCC模型(规模报酬可变),从而扩大了CCR模型的应用范围。总之,所谓的DEA就是评估一群DMU之间的相对效率,当某个单位的投入越少,而产出越多,显示这个单位的绩效较高。因此,DEA常用于多投入与多产出的评估。

诚然,衡量高等职业教育投资效益的方法有多种,如比例分析法、回归分析法和包络分析法。相比于其他测量方法,DEA的优点在于适合处理多投入、多产出的效率评价;不需要预先估计参数,在避免主观因素、简化运算和减少误差等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优越性;DEA分析不受指标量纲的限制,相对于一般生产函数衡量方法而言,DEA方法以整体为研究的基础,更符合系统原理。因此,DEA被广泛应用于包括企业绩效研究、金融机构绩效评估、产业效率评价和高校等非盈利机构绩效评价等方面。

DEA中的效率具体可分为技术效率(crste)、纯技术效率(vrste)和规模效率(scale)。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是指在既定的产出组合量下,所投入最小的投入组合量,或以现有的投入组合生产最大产出组合量,来衡量DMU是否以最少的投入达到最大的产出,若DMU能够在维持相同的产出水平下,减少多余的投入,即可增加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是生产量与资源投入量的比例,当产量与资源投入量成等比增加时,即具有规模效率,若不成比例增加,代表不具规模效率。本研究主要在衡量教育资源投入下所产生的效益,并采取以BCC模式中的产出导向效率作分析。另外,由于DEA效率值的测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投入和产出指标的组合[2],本文也通过不同投入—产出组合来分别探讨效率值,即单一投入对应多产出和多投入对应单一产出,借此说明各投入与产出的效益情况。

BCC模型原理可以理解为:假设存在N个DMU,每个DMU都有P种投入和T种产出,而对于第m个DMU,Xm表示投入向量,Ym表示产出向量。将X定义为(P×N)的投入矩阵,而将Y定义为(T×N)的产出矩阵。在规模收益可变的假定下,第m个DMU的投入型效率值可以通过求解获得。其函数简化形式如下[3]:

minθ

s.t.∑tj=1λjxj≤θx0,

∑tj=1λjyj≥y0,

Iλ=1

λj≥0,j=1,2,…,t,

其中θ(θ≤1)是一个变量,约束条件Iλ=1,可以确保前沿面满足凸性,表明规模收益可变。我们能够用BBC模型判定是否同时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当θ=1,且s1+=s1-=0,则DMU为DEA有效,DMU的投资活动同时为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当θ=1,但至少某个输入或者输出大于0,则DMU为弱DEA有效,决策单元的经济活动不是同时为技术效率最佳和规模最佳;当θ<1,DMU不是DEA有效,投资活动既不是技术效率最佳,也不是规模最佳。[4]

二、指标选择和数据处理

在用DEA方法评估高等职业教育投资效益之前,必须先确定高职院校投入与产出的指标。国内外文献关于教育投入与产出的研究表明:高等职业教育可以看作将一定数量的教育投入(人力资本、财力资本、物力资本)转化为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科学研究等产出的运营过程。所以,人力资本、财力资本、物力资本等可以看作投入指标,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科学研究等为产出指标。而在确定基本指标之前,我们对所有候选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除出了一部分无效指标之后,本次研究选取的投入指标有专任教师数(X1)、教育经费总额(X2,万元)、教学行政房面积(X3,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X4,万元)、纸质图书总数(X5,万册);产出指标为在校生数(Y1)、为学校社会服务收取的服务费(Y2,万元)、技术专利项目(Y3)及论文数量(Y4)。我们把参加评估的所有广州市属高职学院看作是同类型的DMU(所有的数据均来源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2014年度报告》及中国知网),表1为2013年6所广州市属高职学院投入产出指标的具体数据值。

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组合效益包括人力效益(B1)、财力效益(B2)、物力效益(B3)、基于人才培养数量的效益(B4)、基于社会服务产值的效益(B5)和基于科学研究成果的效益(B6)。如表2所示,其中含“√”为参与指标。

三、评价结果分析

(一)综合效益分析

应用DEA分析方法评价广州市属高职学院教育投资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结果可见表格3。从整体上看,2013年,6所广州市属高职学院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平均值分别是1和0.997,纯技术效率皆为1而规模效率却相对较低,这说明广州市属高职学院在不考虑规模规模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其教育投资有效率,但是由于其办学规模的不合理,导致了整体投入产出效率的低下。其中,6所学校中有5所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同时为1,说明这些高职院校教育投入产出效益全部有效,并且全部处在规模收益不变阶段。而DMU4纯技术效率虽然为1,然而由于其规模效率的偏低影响了整体效率,而从该学院所属类型来看,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这种规模效率的降低来源于学校办学规模的不合理扩大。因此,就目前数据结果来看,大部分广州市属高职学院的规模基本达到最适合的状态,必须严格控制办学规模来实现效率的整体提升,在保证办学规模的适度扩张的同时,还要注意通过教育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等创新手段提高自身的办学能力即纯技术效率。

(二)组合效益分析

应用不同投入—产出组合来分别探讨人力、资本、物力资源以及这些投入对于广州市属高职学院人才培养数量、社会服务产值和科学研究成果的影响程度,表4给出了通过DEA方法评价的不同组合条件下的相对效率数值。

由表4可知,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的纯技术相对效率平均值分别为1、0.961、1,这与综合效率比较接近,然而由于财力资源的规模效率值仅为0.807,这严重影响了广州市属高职学院教育财力投资效益,这也说明存在财力资源利用方面的规模无效性,这种无效性对于广州市属高职学院的影响甚至高于财力对效率的影响。另外,从表中可以看出,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的规模效率平均值依次是0.951、0.807、0?981,有效性排序为物力>人力>财力,这表示只有80.7%的办学经费投入有效地转化为了教育产出,其中,有2所学校(DMU2,DMU5)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2所学校(DMU1,DMU4)处于规模报酬递减状态,剩余两所学校处于规模报酬不变阶段。总之,人力、财力、物力资源DEA效益数据显示,广州市属高职学院虽然纯技术相对效率整体有效,但是三者都不具备规模效益,处于弱有效阶段,即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投入将产生少于一个单位的产出,尤其是财力投资效益更为突出。

从表5可以看出,基于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科学研究纯技术相对效率平均值分别为1、0?949、0.972,这与综合效率也是比较接近。人才培养数量的规模效率(0.941)相对于科学研究成果的规模效率(0.942)有些偏小,这说明广州市属高职学院教育教学水平相对于自身的学术科研质量偏低。

然而,基于社会服务产值的规模效率为0.847,并且仅仅有1所学校处在规模递减阶段,显然,广州市属高职学院应该适当增加参与社会服务活动,从而可以提高自身教育投资效益。而从基于科学研究成果的规模效率及规模报酬类型可以看出,科学研究是带动教育投资效益的重要动力,而对人才培养数量的不合理扩张,则成为了一种不容忽视的阻力。

四、讨论与建议

由前文对广州市属高职学院教育投资DEA效率的研究结果可知:在现有教育教学水平下,学校规模、人力、财力、物力的有效利用、参与社会服务、教育科研水平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投资效益的主要方式。

1.严格控制学校规模增长,充分利用教育经费。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国家技术人才的摇篮,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石,然而,从前文研究结果可见6所学校的规模效率(0.997)和人才培养数量的规模效率(0.941),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广州市属高职学院办学规模的教育效益带有弱有效性。因此,政府和学校必须严格控制学校规模增长,使得高职教育投资效益实现最优化。诚然,教育投资必然涉及教育经费,财力投资的技术效率(0.961)和规模效率(0.807)要求我们不能盲目地加大财政投入,必须充分利用教育经费,只有这样,才可以向着高职教育投入与产出的理想化道路迈进。

2.适当增加人力和物力资本,努力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由前文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广州市属高职学院人力和财力的纯技术相对效率平均值皆为1,规模效益分别为0.951、0.981,但是其规模报酬类型大都没有处在递减阶段。所以,适当增加人力和物力资本方面的投入,诸如扩大专任教师数量、引进高素质人才、扩大校园基本设施建设等,都可以有效地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投资效益。事实上,这也与解决人才培养数量上规模效率较低的路径不谋而合,即努力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众所周知,教育教学最终是要落实到课程教学实践中,而这需要学校人力资本(教师)和物力资本(设施)的强有力的支持,才可能达到较高水平和质量。

3.积极参与社会服务,高度重视科学研究。由于广州市属高职学院社会服务产值的规模效率(0.847)和整体所处类型,以及科学研究成果的规模效率(0.942)和规模报酬递增(IRS),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和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则成为政府和学校提高教育投资效益的必然选择。对此,国家和高职院校应更加积极参加大量的社会服务活动,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融入社会的理想目标,同时重视自身的科学研究水平,加大自身学术论文、学术专著、科研成果、专利项目的产出数量,从而进一步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投资效益。

最后,由于本研究是对截面数据进行的横向比较,因此结论只能反映广州市属高职院校某一阶段的教育投资效益,以后将通过对各年数据及各省市院校进行纵向分析,探讨其效益效率发展变化的情况及趋势,并考察近年来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和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科学研究的变化给教育投资效益带来的改进是否显著。

参考文献:

[1]A.Charnes,W.W.Copper,E.Rodes.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 Research,1978,(2):429-444.

[2]Jenkins,L,Anderson,M.A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pproach to Reducing the Number of Variables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3,147(1):51-61.

[3]Alm T,Chames A,Cooper W W.Some statistical and DEA evaluations of relative efficiencies of public and private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J].Social Economic Planning science,1989,22(6):259-269.

篇5

一、企业收购合并涉税问题概述

企业收购合并是企业之间通过多种购买方式,将两个或以上企业合并成一个企业的过程。通过收购合并,多个企业可以形成一个在行业或经济中更具有影响力的大企业,从而达到影响市场、甚至控制市场的目的。

按照交易的方式分类,收购合并的方式主要有现金交易方式、股权交易方式、债务交易方式三种主要的形式。在这三种交易方式各有不同的优缺点,不同的收购方式对企业的现金流有不同的要求,也会给企业的日后的现金流带来不同的影响。企业在收购合并中应当综合考量多方面的因素,将税收给企业现金流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选择最适合本企业的收购方式。

按照参与交易企业的分工不同,收购合并又可以分为横向合并、纵向合并和混合合并三种模式。横向合并是企业合并与自己主营业务大致相同的企业以扩大本企业在行业中的占比,提高影响力。纵向合并是企业合并主营业务上下游的企业来形成自身的产业链条。混合合并是兼有横向合并和纵向合并的合并方式,是一种更大规模的企业发展方式。

二、企业收购合并的交易方式

(一)现金交易方式

现金交易方式是收购方企业通过直接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被合并方的股权的交易方式。由于被收购企业要有一定的规模才会被考虑为收购的对象,因此要取得被收购企业一定数额的股权对被收购企业形成一定的控制权,并且一般由于被收购企业的经营状况较好,还存在商誉这一溢价的存在,因此之间以股权的方式收购企业将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对企业现金流的要求十分的高。企业在发展前景十分看很好,现金流足够充裕的情况下采取现金交易方式是可选的。

(二)股权交易方式

股权交易方式是企业以本企业的股票为对价,通过股权交换来实现企业的收购合并。企业在股权交易的过程中,并不一定是完全等价的,收购方和被收购方股权之间的差额多通过现金或实物资产来弥补。股权交易方式可以实现收购多方之间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营模式,是多方之间形成相互控股以达到相互控制的目的。同时,股权交易方式对于现金流的要求较低,企业只需要对其中一小部分出资,甚至完全不用出资,是现金流不够充裕但又需要扩张的企业的更多选择的方式。

(三)债权交易方式

债权交易方式是收购方通过向被收购方发放借款,发行债券等方法来达到控制的方式。由于收购方发行借款和债权具有特定的目的,因此只能是场外交易。债权交易的借款等项目在借款期满后通过债转股的形式形成被投资企业的股权,以实现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的控制。在债权交易方式下,对收购方企业的现金流有较大的要求,但是由于双方合同条款的不同,企业所需要支付的现金流也不同,这有赖于双方的沟通交流。

三、不同交易方式的纳税与筹划

(一)现金交易方式的税收分析

企业通过现金交易的方式取得被收购企业的股权,被收购企业相当于将自己的股权出售,因此要确认股权交易的收入。根据取得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与股权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为股权转让收入,以此作为计税依据。

被收购企业被收购后,双方企业成为关联企业。关联企业之间交易产生的收入在税法中确认为收入,而企业双方并未产生实质的生产经营活动。且收购企业由于本身采用现金交易方式取得被投资企业的股权已经承受了较大的现金流的压力,且这部分收购支出的资金是为了支持被收购企业生产经营的,而由此增加的一道税收将会给收购双方的经济方面带来极大的压力。这道税收在收购过程中将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企业在收购之后将进行一系列的整改重组工作,额外的税收负担会给企业的现金流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在企业合并收购过程中,除非是现金流特别充足的企业或者是处于其他考虑一定要采取现金交易之外,迫于现金流和税收的压力,企业极少采用现金交易的方式来并购企业。

(二)股权交易方式的税收分析

股权交易方式的情况下,合并多方的企业通过股权交易取得的对等的股权形成的收入是不需要计算因股权转让取得的收入而缴纳的企业所得税。股权交易日后,企业在转让收购合并中取得的该项股权时需要就转让该项股权取得的收入和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在采用股权交易的情况下,企业不需要承担因为股权转让而负担的税收,即使在日后转让时才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也具有递延纳税的效果,使企业能够充分利用资金使用的时间价值。企业的收购合并采用股权交易的方式,不仅能够避免大量的现金流出对自身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同时能够将合并方企业应为股权转让需要交纳的整体税收降到最低。同时,企业股权交易后合并的多方能够互相持有多方的股份,关联企业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错综复杂的关联关系也对税务当局在税务稽查过程中造成混乱的影响,减少税务当局对关联企业交易之间调整的频度和力度。因此,企业在收购合并中多采用股权交易的方式进行。

(三)债务交易方式的税收分析

债务交易方式下,收购企业向被收购企业提供的资金以债务的形式体现,对多方的税收利益都有照顾。对收购企业来说,企业提供的债务并不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完全转让,对其现金流的影响是细水长流,不会对其生产经营造成过大的影响。对于被收购企业来说,企业不用确认因为转让股权而产生的收入,同时,企业因为承受数额较大的股权而产生的利息收入可以在税前扣除,减少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

此外,企业在享受因为利息的税前扣除时,还应注意税法对于税前可以扣除利息限额的规定。比如企业对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比例的问题,企业适用的最高的利率扣除标准。

由于债务交易的收购合并方式的现金流和税收的利益,企业在合并收购中也较多的采用债务交易的方式,或者债务交易与其他交易方式的配合。联想在收购IBM的电脑业务时,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以债务交易的方式进行的。使联想公司在这一跨国收购大案中,结合自身收购的实际需要,将自己的税收利益最大化。

(四)其他税收问题分析

企业在横向合并中,由于被合并双方应缴纳的税收的类型大致相同,企业合并后需要交纳的税收种类并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在纵向合并中,企业合并自己的上下游企业时,有可能会因为被合并企业缴纳税收与合并企业的不同而缴纳不同的税收。如工业企业收购保险公司成立内部保险公司时,将会因为保险业务缴纳营业税。在混合合并中,企业的税收情况将会有更为多样的变化。如合并前合并方企业要缴纳多次缴纳增值税,合并之后只需缴纳一道增值税,减少了纳税环节带来的税收遵从成本。

企业在收购前无法享受一些特定的税收优惠措施,比如未达到高新技术企业对于公司高新技术人才比例的要求就不能享受企业所得税15%的优惠税率。在符合条件的收购合并还能够享受被合并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这又给企业因为收购合并带来更多的税收利益。

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收购合并盈利不佳的企业来降低自己的应纳税所得额。联想公司在收购IBM的电脑业务时也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收购时IBM 的电脑业务已经连续亏损,合并后联想利用IBM 电脑业务的亏损减少了自己的应纳税所得额。

四、结束语

企业收购合并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尤其是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跨国公司之间的收购合并更是愈演愈烈。中国的企业在抓住了这一时机,试试积极的“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扩大自己在全球市场范围的影响力,或者为我国发展所需的能源资源饿供给保驾护航。在企业跨国收购合并中,企业应当以收购地的税法为依据,制定适合自己的合并收购策略,避免因为税收法制的不同造成企业承受过大的税收负担,对企业未来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篇6

对个人投资者来说,国内葡萄酒投资主要有3种方式:现酒、期酒和葡萄酒基金。其中葡萄酒基金属于专家理财,其实物形式即投资标的也是现酒和期酒。但无论是现酒还是期酒,都存在着市场定价机制缺失和流动性不足的问题,业内亟需交易所性质的交易服务平台出现,建立属于自己的定价机制。

今年年初,记者欣闻我国第一家、全球第三家葡萄酒交易所――明庄酒交易所正式开业。针对“液体黄金”中国价诞生的背景、交易方式以及今后的发展走向,记者采访了明庄酒交易所董事赵东庆。

葡萄酒中国价诞生

问:明庄酒交易所的产生,无疑是业内的一件大事。它成立的背景是什么 ?

赵东庆:我国葡萄酒市场刚刚兴起,以人口基数来看,市场发展空间非常巨大。但市场未深度发掘,自身机制建设远未完善,对国际葡萄酒市场的影响力还未形成。葡萄酒作为一个全球性的投资品种,流动性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在我国的发展,使得投资者无法全方位地抵御时间等不确定风险。建立一种更为完善的交易机制,已是当务之急。经多方协调,明庄酒交易所最终通过了有关部门核准,并于今年2月在天津滨海新区落户注册。

此前,葡萄酒的出货渠道主要是靠拍卖和关系营销。我的周围就有不少朋友,所收藏的葡萄酒的价格涨上去了不少,但是苦于没有办法出手,最后只能喝掉。即便是1982年的拉菲,虽然炒得火热,但买的人其实特别少,有些人买一瓶回来就是作为镇店之宝。尽管国内外有各类拍卖机构,但进行拍卖的葡萄酒往往是有一定收藏年份的稀缺酒品,而这又是大多数投资者很难拥有的。除此而外,一般的投资者很难用充足的凭据证明藏酒品质,就难以进入拍卖程序,更无从谈变现了。

世界上目前有3家葡萄酒交易所,第一家是英国伦敦国际葡萄酒交易所,第二家是设在法国的波尔多葡萄酒交易所,我们是第三家。明庄酒交易所是专业提供葡萄酒、窖藏白酒、原酒的电子交易机构。类似于证券交易所,只不过一个交易的是股票,一个交易的是酒票。

问:明庄酒交易所采用连续现货交易方式推出葡萄酒交易,这种交易模式的优势在哪里?

赵东庆:连续现货交易方式是明庄酒交易所在总结了其他投资产品交易方式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经济的需要和中国市场的需求研究开发出来的,是交易制度的核心。

与传统的期货交易方式不同,连续现货交易方式最大的特点是所有交易的葡萄酒全部存放在交易所酒窖里,投资者可以将持有的葡萄酒卖出,也可以随时到交易所的酒窖中提取酒,完全满足了投资与消费需求。

另外,与期货中定期交割不同,每天交割的创新制度为现货商和投资者化解了传统期货交易中确定的交割风险,可以吸纳大量国内外的交易商参与到交易中来,同时吸引大型现货商参与实物交割,既能满足一般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又能满足现货生产企业和贸易商的实物交割需求。

独领

问:相对实物投资,您认为明庄酒交易所的优势是什么?

赵东庆:明庄酒交易所是一个创新型的交易所,优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葡萄酒实物投资需要投资者对酒有很好的认识,要辨别哪些酒具有投资价值,同时要求有良好恒温储藏环境,这是很多投资者目前不具备的。到交易所进行投资交易,这两个问题都不用考虑了。因为交易所上市的葡萄酒都是保真的,直接由酒庄交接到交易所酒窖中,不存在假的问题;能到交易所上市的葡萄酒基本都有收藏价值,交易所建有3个顶级酒窖,所有现酒可以储藏在这里。

明庄酒交易所采用创新的电子撮合方式。明庄酒交易所具有真正的每日现货价格发现功能;能够满足投资、保值、实物交割等多种交易需求,采用20%保证金及T+0的电子交易服务。

在结算方式上,资金开户方便,投资者可在合作银行的全国各网点就近开立资金账户;资金托管安全,银行监管保障交易资金安全;资金汇划便捷,交易保证金实时进出。

流通体制市场化

问:有人说,明庄酒交易所只能作为现酒的价格发现平台,短时间内不能进行期酒交易。如何看待明庄交易所的“中国价格”对葡萄酒市场的影响?

赵东庆:所谓期酒,其实是准现酒,是指在葡萄酒完成发酵工艺后,刚放入橡木桶陈酿环节,就由客户购买其所有权。此时的葡萄酒尚不能饮用,还需存放在酒窖中经过18~24个月的陈酿之后,葡萄酒完全成熟,才能装瓶出窖,交付饮用。如果把交易放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来考察,明庄酒交易所的业务显然已拓展到了期酒。

明庄酒交易所采用连续现货交易方式推出现酒与准现酒,可以打造一个新型的葡萄酒报价体系,对于中国谋求国际葡萄酒定价权和话语权,推动流通体制市场化进程,大力促进国际葡萄酒人民币报价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虽然现在只是个价格发现平台,但我相信明庄酒交易所将逐步形成我国市场化的国际葡萄酒价格体系。获得国际葡萄酒价格话语权,还要在国内形成公开、公平和竞争的价格机制,避免被许多非市场因素所扭曲,这样形成的价格才会被消费者、投资者所承认。

葡萄酒投资之门即将打开

问:作为交易所来说是不是希望所有的人都来进行葡萄酒交易?葡萄酒投资是否适合普通投资者?对进场交易投资者有什么建议?

篇7

外汇期权指的是在购买期权的一方支付费用给出售期权的一方之后,在签订的合约期限内购买期权的一方可以买进或者卖出自己购买的期权来进行获利。外汇期权交易的实质其实是权利的买卖,外汇期权交易的优势是它锁定了未来的汇率,给投资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外汇保值方式,投资者可以灵活地根据市场中汇率的上涨或下降浮动购买或出售自己的期权,获利的机会更多。投资者在外汇期权交易投资中只承担购买外汇期权时的支付费用就有可能在汇率变动中得到巨大的收益,而出售期权的一方只有来自期权费转让的收益,风险比购买方大很多。

1.2 外汇期权交易投资重点内容

外汇期权交易的投资风险与收益几乎在交易过程中占有相同的比重,投资者要想在外汇期权交易市场中获利,必须对外汇期权交易的特点和投资中的重点内容做到充分的了解,这是进行外汇期权交易投资的基础准备。外汇期权交易投资的特点是不管购买方是否在规定的时间按照合约办事,在这个购买过程中支付的期权费都不会退还给购买方,期权费用支付后即属于期权的卖方所有资产。但是买卖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也非常的不均等,期权的购买方具有选择权,卖方要承担被选择的义务,无法拒绝购买方的选择;然而购买方只需付出一定的期权费就有可能收获巨大的利益,但期权卖方的最大收益也只限于期权费用。另外,外汇期权交易中协定的汇率以美元价格为报价标准。

2 投资者选择外汇期权交易的原因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股票、期货等交易品种在国内资本市场中逐渐流行起来。虽然外汇期权交易属于我国资本市场中近年来新兴的一种交易品种,很多人对它的了解并没有比对股票和期货的熟悉程度高,但是外汇期权交易还是吸引了很多投资者。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投资者的个人认知和爱好

由于国内资本市场中,股票市场在2007年开始投资者人数暴增,之后就进入好几年的连续熊市,流失了很多投资者。随着近一年股市的好转,很多投资者都选择进入股票市场,想要分一杯羹,但是牛市并不持久,近期大盘大幅振荡,涨涨跌跌之后基本又处于萎靡状态,对股民来说每天都像在坐过山车,一大部分新进的股民被套牢,大量的资产投资都付之东流,虽然还有一部分股民想要继续留在股票市场中等待奇迹的发生,很多人面对这种鸡肋行情已经默默地淡出了获利机会变少的股票市场转而投入其他交易市场。外汇期权交易与期货交易相比没有那么高的风险,于是很多投资者根据个人对投资理财和外汇期权交易的认知和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进入外汇期权交易市场。

在国外,外汇期权交易投资理财的方式受到了很多普通投资者的欢迎,比如在日韩等国家,很多家庭主妇早已进入外汇期权交易市场进行投资理财,这已经成为非常大众化的现象,但是目前国内比较流行的还是股票和期货,外汇期权交易这一投资方式还不为大多数人所了解。但是仍然有很多投资者已经开始大胆地尝试,因此研究外汇期权交易投资理财的风险并对其控制和规避显得尤为重要。

2.2 外汇期权交易的价格优势

很多投资者选择外汇期权交易的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它的价格优势,因为外汇期权交易市场每天交易量数额可达数万亿美元,这样巨大的市场交易额之下很少有出现国内股票市场中的庄家操盘现象,而股票市场中由于有庄家,很容易出现庄家用较大的资金操控大盘走势,赚取散户资金的风险。但是外汇期权交易市场中价格与股票市场的价格相比就具有更高的透明性和稳定性。

2.3 外汇期权交易的盈利模式

投资者在进行操作时,应该对外汇期权交易与投资者个人实盘外汇买卖加以区分,外汇期权交易投资的盈利模式为,当投资者根据银行的报价支付了期权费用,就可以享有在合约规定的价格内买入或卖出投资理财产品的权利,这样的盈利模式具有巨大的优势,就是不单纯以美元汇率的某一种变化而盈利,即美元汇率上涨和下跌都为投资者提供了可以赚取利润的空间,不像股票市场交易中股民基本上只能通过等待股票上涨后赚取买入价和现价的差额利润。在外汇期权交易中只要投资者能抓住汇率浮动的时机,就有可能赚取一定的收益。

外汇期权交易另一个吸引投资者的特点就在于,投资者可以在可控和可接受的风险之内以小博大,一般情况下只需投入与其他金融品种相同数额的资金,就有可能获得比普通交易中更多的收益,这样的高利润是一个巨大优势,十分适合想要在交易市场中利用较少投资成本赚取大量财富的投资者。

3 外汇期权交易投资风险规避及盈利方法

外汇期权交易市场对投资者的进入要求很低,比如在招商银行缴纳数百元就可以开户,但是在国内交易市场中期权交易并不是很普遍,大多数人都不敢进入外汇市场,很多进入投资者也只是处于刚刚进入外汇市场进行摸索的阶段,还有一些进入市场的投资者因为不熟悉外汇期权交易的特点对其投资风险程度评价过低,其实外汇期权交易的投资风险还是很高的。

因此虽然外汇期权交易投资有着低投入、高收入的诱人优势,但是投资者们不应存在侥幸心理,经过知识储备之后,不做任何实践准备和风险预防工作就将自己的资金盲目投入外汇期权市场中,这是非常不理智的投资行为。投资者可以参考以下方法进行外汇期权交易投资中的风险规避,争取在外汇市场中盈利。

3.1 进入市场之前的模拟交易训练

进入外汇期权交易市场之前,投资者最好先进行一段时间和足够多次数的模拟交易训练,熟悉外汇期权交易的交易规则和风险,巩固自己在之前进行的理论知识储备,为自己以后的实际交易操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减少投资亏损的风险。目前有很多手机软件都是专门为外汇期权交易爱好者开发的,投资者可以下载安装这些软件,每天抽出一定的精力模拟操作进行交易,了解市场的节奏并及时获得金融市场的最新资讯,不能闷在书本里或者单纯看一些交易专家的评论,要自己亲身体验一下外汇市场的交易特点,并根据这样的模拟训练考虑自己是否适应这样的交易方式,能否在外汇期权交易市场中立足和盈利。在进行过模拟交易训练之后,投资者再根据自己的实际资金额度和交易水平等情况,量力而行,选择是否要进入外汇期权交易市场进行真实的投资。一旦进入市场,就要有长期钻研外汇期权市场规律和投入大量精力的准备,不能因为困难就轻易地放弃。

3.2 正确认识外汇期权交易的风险

外汇交易市场是错综复杂的,单凭模拟交易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投资者在进行真实的选择时,要正确认识外汇期权交易的风险,不要因为过于恐惧而不敢下单。投资者要认识到,外汇期权交易的风险高,但是可控,亏损的最大数额不会超过购买期权时支付的期权费用,不需要缴纳保证金或其他费用。同时,投资者一定要慎重选择外汇保证金交易和期货交易,目前在国内资本交易市场中,外汇保证金交易因为风险过大还属于非法交易的范畴,因为在外汇保证金交易中,如果投资者做错方向且仓位过重就需要缴纳保证金,如果不能及时上缴就面临着被强行平仓的风险,甚至损失更加惨重。相比之下外汇期权交易的风险是可控的,属于合法交易品种的范围。

3.3 根据实际选择外汇期权交易方式

投资者在进行外汇期权交易理财时,要选择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交易方式。外汇期权交易中主要的变化来自于以美元为基准的其他货币汇率变动,而汇率变动又受到各种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影响,波动的范围和频率都不容易确定,这正是外汇期权交易的利润机遇,同时也增加了外汇期权交易的风险。

举例来说,如果投资者进行进出口贸易或者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有其他外汇收付的需要,当投资者选择外汇期权交易以后,既能够保证汇率发生不利变动时投资者的经济不受损失或减少损失,又能够在汇率发生有利变动时获得相当的利益。例如,如果一个投资者进行的是美国进口贸易,2个月后他需要支付一笔欧元货款,并且在2个月之后或者在这2个月之间欧元的汇率肯定会有所变化,但是至于是上升还是下降投资者是无法预见的。针对这种情况,建议投资者购买欧元的买进期权,这样2个月之后,如果欧元汇率上升了,美元汇率下降,这时他就可以按照2个月前签订的合约中约定的汇价和数量行使买入的权利;反之,如果2个月以后的欧元汇率下降了,美元汇率上升,投资者就可以选择不履行签订的合约,按照合约中约定的汇率从2个月之后的市场买入欧元,这样就可以在英镑汇率下跌之后获得好处。反之,如果投资者进行的是美国出口贸易,2个月后会收到其他人支付的欧元货款,根据当前的政策形势他能肯定的是2个月后欧元汇率会发生大幅的变动,但欧元的汇率到底是上升还是下跌无法确定,这种情况下,不管投资者是否在远期外汇市场卖出,都会困扰这个投资者,因为如果2个月后欧元汇率下跌而他没有卖出就会承担货款损失,自己的出口利润降低甚至大量的亏损;如果2个月后欧元汇率上升而他已经卖出又不能赚取欧元升值的出口利润。投资者可以选择进行外汇期权交易投资,买入外汇卖出期权,只需要支付期权费用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减少欧元汇率改变为自己带来的收益困扰。

外汇期权交易中的双向开仓交易方式是比较建议有经验的投资者选择的交易方式,因为这种交易方式中投资者有双向的准备,也就有了双向的机会,投资者将资金分成两部分投入,不至于冒着孤掷一注的风险,拥有看跌期权以后还可以购买看涨期权,是比较安全的,盈利方式更灵活,不受汇率的单方面波动影响,但是双向开仓交易方式对于投资者对交易时间的把握和交易者对看跌看涨期权的价格处理都有着比较高的要求,一般投资者在这样的价格变动中很难找准机会下单获利,因此投资者在双向开仓交易方式中需要保持良好的价格和收益计算思维,在价格的跌跌涨涨中看准时间平仓盈利。

3.4 总结经验找到投资盈利的机会

要想真正在外汇期权交易市场中立足并适应这个市场的规律生存下来,甚至赚取大量的财富,投资者必须总结经验,找到适合自己的交易方式。天上不会掉馅饼,外汇期权交易市场中也不会

篇8

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充满曲折,又波澜壮阔。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债市最初从实物券的场外市场起步,在实物券托管结算系统的风险暴露后转向记账式债券。债券市场的第一次繁荣随后在交易所市场出现。但交易所方式并不适应债券市场的大规模发展,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市场应时而生,规范的中国场外债券市场至此才开始成型。

目前,中国债券市场形成了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所债券市场(主要指上海证券交易所)和凭证式国债市场三分天下的格局。这三大市场中,银行间债券市场身具和国际接轨的场外交易方式的优势,又有中国债券的最大机构投资人银行的参与,其规模远超其他两个市场,是中国债券市场的主导市场。但这个市场还没有拓展到企业和居民,距涵盖全社会投资者的场外市场还有很大差距,其主导功能远未充分发挥。交易所债券市场在名义上可以允许社会投资者普遍参加,交易活跃,但其进一步发展受到交易方式的制约。凭证式国债市场是当前居民个人购买债券的主要渠道,但凭证式国债不能流通转让,因此只有一级市场,没有二级市场。

篇9

升级改造主要是交易方式的升级,改变中国传统的单一摊位制的商品交易市场格局,采用现代商品交易所式的交易方式、拍卖交易方式(包括电子拍卖)、物流配送的交易方式、产销衔接的产业链方式等,从商品交易市场的类型来说,应采取多种形式,如封闭型市场、开放型市场、商业街区型市场、交易所型市场、摊位型市场、店铺型市场、网上交易市场等多种类型,不管怎样,必须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商品的物理特点、符合商品的分销渠道规律等。升级改造包括硬件的升级改造,提供商户和消费者良好的经营环境、良好的购物环境、良好的市场信息和价格环境,不能仅仅把商品交易市场的购物环境改造作为升级改造的唯一内容,除了硬件方面的改造外,还包括软件方面的改造,交易方式的理念、交易方式的运作等现代化。

管理创新

硬件的创新:如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和设备的完善,没有先进的的工具,很难进行现代化

的市场管理;

软件的创新:(1)商户的管理――市场交易主体的准入制度的建立,这是最主要的管理;

(2)商品的管理――市场客体的准入;也包括交易行为的规范;(3)市场运营的管理,形成商品交易市场特有的管理理念和风格。一旦商品交易市场形成了特有管理模式,可复制、可拷贝的模式,那么市场的管理模式就成熟了,就可以作为资本进行管理模式的输出。变粗放管理为精细管理。

篇10

引言

由于我国房地产业具有高投入、高回报、高利润的特点,加之我国土地资源交易方式高度集中,大部分的土地使用权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因此我国的房地产业成为了富商的摇篮。我国的土地交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采用协议转让的方式,这种交易方式规则模糊,可操作性低,导致很多房地产商不愿意通过招投标或者拍卖的方式购买土地,反俄日采用协议转让的方式勾结地方政府,以低于市场价格的购买价格收购土地。在购买土地以后,不是进行房地产开发,而是进行土地炒卖,导致土地价格上涨。因此土地公开交易成为避免的有效手段,通过土地公开交易,杜绝了土地的私下交易行为,外来开发商也可以花钱买地,把钱花到明处。土地公开交易方式包括招标、拍卖与挂牌,房地产开发商可以通过公开交易方式获得土地的开发权,但是有些学者认为招标、拍卖和挂牌会导致房价的上涨,因此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应科学的实行招标、拍卖、挂牌政策,在确保公平公正公开的土地交易的基础上,同时稳定房地产市场。

1 土地资源配置

1.1 土地资源配置方式

土地资源具有双重特性,即自然性和经济性。土地资源的自然性包括面积的有限性、使用支配方式的可持续性、肥沃程度的差异性以及土地资源位置的空间性等;土地资源的经济性表现在报酬的递减性、供给的稀缺性、土地资源的增值性以及用途的多样性等方面。在一定时间内土地的总供给量是不变的,一定时期内可利用的土地不可再生,一种用途的土地的产生是以另一种土地的减少为代价的。因此,所谓的土地交易就是土地的用途在不同性质之间进行转换,即土地资源配置到不同的活动中。

1.2 土地资源配置机制

土地资源配置包括计划经济模式和市场模式两种形式,其中的决策模式和决策主体不尽相同,并且拥有不同的政府管制模式。市场模式是基于价格机制而发生作用的,参与到市场经济中的组织或个体是以个人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价高者自然得到资源的配置权。但是价格机制并不是一种零成本的机制,人类行为机会主义往往影响到市场的正常运行,当人类的干扰对市场的影响达到一定程度时,通过市场进行资源配置模式就会失效。因此,为了防止市场失效,就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游戏规则”,就是成立具有一定规范的市场制度,或者采取行政计划的方式决定资源配置。土地资源配置体制和土地交易机制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展现在土地的实际使用效果。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土地资源配置政策不一定适应市场机制对所支配的土地资源配置的要求,因此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共同对土地资源配置发挥作用,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防止土地资源的滥用与浪费。

2土地交易方式

2.1 土地交易方式

我国土地资源配置的法定交易方式包括协议、招标、拍卖以及挂牌四种,但是协议出让方式受到严格控制,仅限于划拨土地使用权以及具有特殊用处的情况,不属于土地公开交易形式,因此土地交易以招标、拍卖、挂牌三种为主要交易方式。

(1)土地招标方式。招标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是指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即土地出让人公告,邀请特定或者不特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加土地使用权的投标活动,根据投标结果确定土地使用者的行为。

(2)土地拍卖方式。拍卖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是指出让人编制拍卖问文件,拍卖公告,由竞买人在指定时间、地点进行公开竞价,申请竞买,并交纳不少于拍卖文件规定的竞买保证金,然后根据出价结果确定土地使用者的行为。

(3)土地挂牌方式。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是指出让人挂牌文件,按文件规定的期限在指定的土地交易场所将待出让土地的交易条件挂牌公示,接受竞买人的报价申请并更新挂牌价格,根据挂牌期限截止时的出价结果确定土地使用者的行为。

2.2 土地交易种类

(1)国家标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采用一级和二级两个层次的分类体系,一级类有12个,二级类有56个。其中一级类包括耕地、林地、园地、草地、工况仓储用地、公共管理、商服用地、住宅用地以及特殊用地、公共服务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以及其他用地。

(2)国有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进行转让,包括两种形式,一是以划拨方式获取国有土地的使用权的转让,另一种是以出让方式获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以划拨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法定条件包括:a.土地使用者为公司、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b.另有国有土地使用证;c.签订国有土地出让合同,并向当地市县政府缴纳一定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d.具有地上建筑物、其他附属物的产权证明。国有出让土地使用权转让的法定条件:a.按照出让合同约定已经支付全部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并取得土地使用权证书;b.按照出让合同约定进行投资开发,属于房屋建设工程的,完成开发投资总额的25%以上,属于成片开发土地的,形成工业用地或者其他建设用地条件。

3 实施土地交易中的几点建议

3.1 制定合理的标底价

2002年6月北京市国土房管局制定的《北京市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暂行规定》,进行公开招、拍、挂的宗地的标底或者底价由市国土房管局根据土地评估结果和政府产业政策综合评定,科学地制定出让底价,在历年的土地公开招标和挂牌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过程中,由于标底价格过高而导致流标或者无人竞买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为了保证国有利益,稳定土地市场价格并保证土地市场的活跃性,需要评估并制定合理的标底价格。

3.2 合理选择拍卖的交易方式

土地拍卖与一般的汽车、邮票等物质性拍卖有明显的不同,购买土地不是要获得土地本身,而是获得土地的开发和使用的权利,需要考虑土地的开发方案以及实施方案。因此,在土地交易方式的选择时要谨慎性的选择拍卖方式,对于发展较为成熟度额地区以及面积较小的土地,可以选用拍卖方式。相反的,对于新地区的土地以及面积较大的地方,地要将方政府对地区的发展计划以及居民的承受能力进行综合考虑,采用招标的形式选择有能力的开发商来承担大规模的土地开发任务,一方面区域经济得到发展,另一方面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3.3 制定完善的土地供应计划

要明确新土地的供应机制,加强地方政府前期土地的储备,并制定相应计划,定期向市场提供必要的土地供应计划,以便投资者充分了解土地市场信息,制定相应的投资计划。另一方面还可以避免出现盲目高价竞争现象的出现,导致开发商在获得土地的使用开发权以后而无力实施。除此以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对土地供应量的调整而调整房产价格。

3.4 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

由于政府享有土地的支配权和使用权,并且还担任土地交易制度制定者的角色,因此在招标、拍卖以及挂牌交易过程中,要加强对政府机构的监督,使交易过程公平公正的进行,更加透明化。从土地价格的评估到开发商资质审查,加之后期的评标开标等过程均应设置监督机制,对于每块待转让土地的评选结果应予以公示,不允许有私下协议的土地通过公开招标、拍卖以及挂牌的形式而达成交易的目的,避免钱权交易的现象发生。

4 结论

综上所述,土地交易是一项全面而系统的工程,在最初实行公开的土地交易方式时,交易流程的设置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要积极吸取成功的经验教训,使土地公开交易方式尽快成为主要的交易形式,确保土地交易市场的稳步运行。

参考文献:

[1] 彭淑媛.规范土地交易行为,完善土地交易市场.财税与会计,1998(5):49-50

[2] 史建东.浅谈土地交易方式与价格的关系.中国土地,2005(5):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