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9 08:33:0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校辅导员网络学习,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2005年1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路人和引路人。[1]这是对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最为清晰完整的描述。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和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求共同决定了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必须是畅通的。因此,信息沟通渠道建设情况如何很重要。相比于传统渠道,后网络时代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沟通渠道,应引起辅导员的高度重视。
一、传统信息沟通渠道的优势和不足
后网络时代之前,高校辅导员和学生之间信息沟通渠道也有很多种,每种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有一个共同点是主要是依靠人脉来传递,效率比较低。以下是几种比较常用的沟通渠道。
1、班会。班会是比较典型的辅导员和学生之间信息交流的方式,这种方式侧重于上情下达,辅导员通过班会传达学校的相关信息,如各种文件通知、布置年班级工作等,留给同学们发言讨论的时间和机会都比较少。在辅导员所负责年班级人数较少,如100人以下时,每个人还有可能较为充分的发表意见和反映情况。高校扩招后,每个辅导员负责的学生人数急剧增加,负责的年班级人数也相应增加,平均在240人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加上辅导员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这就使得班会很难使每个人畅所欲言。因此,这种信息交流方式信息量的流动下达远远大于上达。信息流动的方式是一对多,属于单向交流,信息反馈比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的回流。双方的信息交流是不对称的。
2、访谈。辅导员获取信息的传统手段之一是对学生宿舍进行访谈或个别约谈。这种信息交流方式的好处在于,师生面对面进行交流,可以观察对方的情绪和反应,便于深度沟通,在良好的氛围里能够获知事情的全貌,同时又富有强烈的人情味。在高校扩招前,辅导员多费一点功夫,对每个宿舍或大部分学生约谈是完全有可能的,因此,基本把握学生动态也是可能的。
现在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基本情况是专兼职相结合,每个专职辅导员面对的学生数翻番,工作量大增。按平均每天约谈一名学生,一轮下来也需半年时间。因此,只有当辅导员发现问题,需要了解情况时才可能会安排谈话。但是访谈的方式是后发制人,辅导员是后知后觉,难以了解学生思想和生活的“进行时”,有些问题通过访谈发现时可能已错过解决的最佳时机。不过,作为一种有效的信息交流方式,在后网络时代仍需加以重视。
3、信息公告栏。通过信息栏有关信息一直是高校一条重要的信息告知渠道。如在学校层面的信息公告墙,特别著名的有北京大学的三角地;在学院层面上有信息公告窗等。公告栏内信息丰富,贴满了关于课程安排、讲座信息、就业信息、学术报告等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报信息,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大部分学生也知道关注信息栏以获取信息。但是,如果是一些比较重要而时间要求比较紧的信息,学生稍不留意就会错过。而部分辅导员也不善于利用信息栏,不懂得利用信息栏为自己服务,导致信息公告栏长期不更新,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忽略这个信息渠道。何况还有部分学生不关注信息公告栏,导致无法及时获得有关信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习和生活。
4、学生骨干。高校学生骨干主要包括班干、党员、寝室长、学生会和社团干部等学生骨干,是辅导员进行年班级事务管理的左右手,是辅导员和普通学生之间信息沟通的主要中介。这种信息传递方式分为往上和往下两种。辅导员通过学生干部往下传递的信息往往是一些比较简单的事项,如开会通知、卫生检查等。这种信息传递方式的主要不足是,信息经过多人口头传递之后可能失真。学生干部通过主动反映情况,可以帮助辅导员了解同学们的思想动态。但是这种信息往往不是第一手资料,里面加入了学生干部个人感情和理解的成分,难以保证真实可靠。
一般而言,信息传递追求的是准确、及时和高效。从对以上四种信息沟通渠道的分析可以看出,传统的沟通渠道虽然基本达到了辅导员和学生间信息传递的目的,但在满足信息传递的特性要求方面是有一定不足的。而后网络时代的来临则提供了新的信息沟通方式,有望弥补传统沟通渠道的不足。
二、后网络时代概念的提出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目前中国的部分地区已经进入新的时代,即后网络时代。后网络时代是建立在诸多媒体相互融合的多维传播时代。各个媒体相互渗透,在发挥自身特点与优势的基础上,也在努力扩容,使自己成为兼容其他多媒体的集团,经过一个时期重组、整合、兼容之后,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信息网络。[2]这个网络将一个区域甚至国际社会的传播版块有序包容进来,实现信息的多方位流通。这是一个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有机结合的新型传播时代。研究者认为后网络时代的特点是,大规模的硬件环境建设已退居其次,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成为主要问题。[3]高等学校是信息化建设比较快,层次比较高的区域,如手机、电脑、网络在高校普及程度比较高,师生对信息产品利用的比例和熟练程度都比较高,如果说传统条件下辅导员和学生之间信息沟通的方式较少的话,那么后网络时代则真正开启了“潘朵拉盒子”,为人们之间的信息沟通提供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新工具。而高校师生往往是传播和应用新工具比较快速的群体,因此,相比于传统的师生信息沟通渠道,后网络时代提供了新的条件和挑战。
三、后网络时代提供的便利条件和挑战
后网络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电话、手机、网络等工具的出现为人们获取海量信息提供了便捷的手段。在信息时代,人们在信息交流中希望尽量的减少中间环节,努力追求信息直航。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突飞猛进,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日益增多,特别是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求知欲比较强,对新生事物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大学生利用网络的获取和信息广度与深度都已突破人们可以设想的范围。辅导员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与学生之间信息沟通的渠道。在大学生可资利用的工具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是手机短信、网络飞信、QQ、论坛、博客、电子邮件等。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这几种新方式可以在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方面扮演何种角色。
1、短信。短信是指通过手机或网络发送的短消息。这种信息传递方式的一出现就吸引了广大青年特别是大学生的注意力。由于短信表达更加自由随意,更符合中国人含蓄的个性习惯,许多在公众场合不方便表达或口头难以表达的事情都可以通过短信快速高效,恰到好处的解决,加上短信费用实惠,符合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因此大学生是“拇指一族”的中坚力量。一项专门针对大学生短信消费情况的调查显示,九成大学生月发短信数量在100条以上,52.5%的大学生表示配备手机主要是用于收发短信。[4]
学分制目前在全国高校普遍实行,同一班级的同学已经很难像以前那样聚在一起开会,在这种情况下,短信必然成为学生和辅导员之间一个重要的沟通工具。虽然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每个辅导员平均负责的学生数都在250人左右,要做到每条短信尽回也不现实,因此,利用短信作为沟通工具,要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因人因事因时而异。有些事情知道即可,有些事情需要立即回复,有些事情则可以采取群发的方式。
这种信息沟通方式的好处是信息是点对点发送,瞬间直达,因而及时准确。它使用的范围非常广泛,从会议通知到就业信息,不一而足。但是这种利用短信沟通的只能是一些比较简单的事项。而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则还需要面对面的交流。随着技术条件的不断改进,网络运营商也在不断推出新的短信工具,如最近在高校快速流行的飞信(Fetion),比手机短信更快捷便利。辅导员应密切关注,主动适应形势,学习利用新工具,努力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
2、网络论坛。上网时进论坛转转,通过发贴,灌水,回复等方式参与一些问题的讨论已成为大学生上网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各大高校的BBS,更是成为大学生获知信息,关注热点,发表意见,表达观点,发泄情绪的重要场所。
《教育部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中也强调指出,校园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机遇。因此,主动占领网络新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5]加强网上互动交流,及时解决大学生关心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服务之中。
因此,网络论坛应引起辅导员的高度重视。辅导员和学生进行沟通时,一定要知道他们的所思所想,工作做到有现实性和针对性。由于网络用户的匿名性,大学生和辅导员在网络论坛上都是平等的,双方可以自由真实地发表意见。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吐露真实心声,发泄心中不满。辅导员可以通过学生在论坛上的发言获取大量相对真实的信息。在发现不实消息时可以予以反驳,用先进的思想和具体的事实来引导论坛舆论,营造积极的建设性的论坛氛围。因此,在后网络时代,要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辅导员就必须关注学生喜欢光顾的论坛。在论坛上要充分发挥引导甚至是主导的作用。经常浏览网络论坛也要成为辅导员日常工作的一项内容。
但是,由于辅导员日常事务比较繁杂,特别是每年的新生报到、学生毕业、综合测评等时节,很少有时间上网浏览信息,更别说在论坛上发帖讨论引导了。还有的辅导员由于个人兴趣和年龄原因,很少上网,对论坛如何运转更是不懂,因而在全面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方面有一定的不足。
3、网络贴吧。贴吧是互联网上一种具有沟通功能的粘贴板,是一个网民可以、获取、交流信息的平台,一个表达和交流思想的自由网络空间。由于其具有登陆简单、匿名发帖、管理相对松散等特点,所以很受部分青年大学生的欢迎。但从高校贴吧的整体情况来看,不容乐观。很多的消息都是负面消息,特别是不实传言和人身攻击,跟帖回复讨论的大多也不客观和理性。但也可以得到一些相对真实的信息,比如学生对学校发展的一些看法、热点问题的讨论等。所以,这里是一些具有偏激倾向和观点的大学生的聚集地。因此,辅导员必须重视贴吧这个网络社区,跟踪发帖情况,了解学生的想法,必要时可跟帖进行理性地讨论,引导舆论。要致力于造成这样一种局面:不实传言和人身攻击逐步消失,理性声音和建设性意见成为舆论主导方向。
4、博客。博客是一个生造词,其英文原根词是BLOG,作为一种十分简单的傻瓜化个人信息方式,任何人都可以像电子邮件注册、写作和发送一样博客,完成个人网页的创建、和更新。[6]由于博客具有平等、自由、开放的特性,所以深受广大青年学生的喜爱。很多大学生都建有自己的博客,通过博客这个平台,彰显个性,倾诉心声,表达观点。很多不方便和辅导员、同学交流的东西都可以在博客上公布,与陌生人交流。辅导员在关注学生博客的同时,可以开设自己的个性博客,通过合理设置博客的内容,科学分类,适当展示自己的心情,发表对班级或学校事情的看法,对学校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平等的和大家交流,营造开放、互动、民主的沟通环境,把自己的博客变成大学生愿意去,喜欢去,浏览后愿意发表自己看法的场所,在潜移默化中起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作用。另外,辅导员还可以创新管理模式,创建班级博客。班级的每个成员都可以在博客上留下自己的痕迹,使博客成为学生交流思想,增进团结和凝聚力的场合。
以上所列只是后网络时代辅导员和学生之间信息沟通的部分方式。相比于传统的师生信息沟通方式,新的沟通方式在信息传递方面更为快捷、方便和高效,在后网络时代辅导员与学生之间信息沟通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可应用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新的信息沟通方式肯定会不断的涌现,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改变思维模式,敏锐的把握工作环境和对象条件的改变,主动适应日新月异的形势,尽量贴近大学生生活的实际,在不放弃传统信息沟通方式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开发和利用信息沟通渠道,努力走入大学生的内心世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构建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2005,1.
[2]赵晓秋.论后网络时代新闻舆论引导的偏差[D].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6.
[3]潘克明.对后网络时代信息资源建设的思考[C].区域推进教育信息化暨第三届中国电脑教育年会论文,2005,10.
[4]安徽科技学院.关于大学生使用手机情况的调查报告[R].2008,5.
[5]教育部、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2004,12.
[6]戴跃侬.博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J].中国高等教育,2007(10).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 问题 对策
Key words: Management Strategies of College Students
一.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网络的发展与普及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问题。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网络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观念产生重大影响,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便利更带来了新的问题。网络信息涵盖面较广,内容比较丰富,学生可以从网络上获得各种知识,为人的交往提供了便捷的渠道,对传统的以学校、教师为权威的思想产生冲击。在网络普及的情况下,大学生能够借助这个网络媒体更迅速地获得信息,包括腐朽落后的有害信息。大学生迷恋网络,使得一些学生精神空虚、封闭自首,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可见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比较大。
2.辅导员整体素质不高,数量不足。辅导员是与高校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一线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要与学生直接面对面交流与管理,做学生工作事务繁多,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目前高校一直在扩招,学生数量大增,但辅导员的编制却一再缩减,致使高校学生管理中辅导员在量与质上都达不到要求。一些高校辅导员所带学生远远超过教育部规定之限,加大辅导员的工作量,使辅导员无法对学生进行细致化的管理。还有很多高校因为辅导员数量不足,直接使用本校留校生,对辅导员不加重视,待遇偏低,影响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了求得更大的发展,很多辅导员只把岗位当做暂时的工作,一有机会就会改行,造成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
3.现有高校学生管理体制与大学生观念相脱节。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体制僵化,落后于时展,对学生的管理一刀切,要求学生绝对服从。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大学生思想越来越活跃,自我意识增强,喜欢接触新事物,紧跟时展步伐。同时因为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加之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功利性比较强,奉献的意识淡薄。大学生处于一个过渡时期,逐步走向成熟,但是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还比较差,不能自我约束,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特点都令辅导员感觉到学生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如果不结合大学生特点制定出新的管理方式,还用旧的管理方式是不会出效果的。
4.社会体制变革与高校扩招给学生带来就业压力,学生心理问题凸显。高校扩招使得高学历的人才成倍增长,毕业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金融危机以及国家体制方面的改革,缩减了对人员的需求。供给与需求之间产生反差,造成毕业生就压压力增大,致使一部分毕业生因为就业压力产生心理问题。还有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比较多,这些学生有些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人际交往方面存在障碍,这些都是需要疏导的心理问题。
二.解决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转变管理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目前要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首先要从思想上进行转变,改变传统的学生管理方式,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为了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现在的高等教育趋向大众化,学生是受教育者,辅导员要为之提供相应的服务管理,解决学生生活、学习方面碰到的问题。辅导员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身处地为学生考虑,了解学生的生活,把学生的问题当做主要问题进行解决。积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这些问题,提高学生承受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辅导员素质。高校辅导员对学生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提高高校辅导员素质显得尤为重要。高校辅导员除了要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外,还要知晓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高校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措施,对辅导员队伍作出整体规划,明确规定辅导员工作的职责与目标,同时加强对辅导员的管理与培训,鼓励有奉献精神的辅导员继续学习,不断提高辅导员的素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的高校辅导员队伍。
3.引导学生健康上网,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网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便利,辅导员可以利用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进行引导,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网络化。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管理,是引导学生健康上网的有效方法。高校辅导员要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中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同时教育学生认识网络,利用网络优势进行学习、工作,使网络成为学习和工作的好帮手,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网络意识。另外,高校要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设置一些与学生生活、学习、娱乐密切相关的内容,丰富校园网的内容,吸引学生。
4.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点在于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及时进行疏导。辅导员的工作之一就要要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辅导员要经常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同时高校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立心理咨询中心,开展心理健康调查,解决大学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在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方面,出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外,各学院要设立就业指导课,具体指导学生就业。
总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长期的、艰巨的工作,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管理者,要与时俱进,改变管理理念,探索切合实际的高校学生管理方式,为人才的培养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Key words network media; college students' counselors; reflection
我国高校学生辅导员制度由来已久,最初是以政治辅导员的形式建立的,教育部在1952年10月28日的《关于在高等学校有重点的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中提出:“为加强政治领导、改进政治思想教育,全国高等学校应有准备地建立政治辅导员制度”,这是我国首次明确提出建立高校辅导员制度,可以明显看出辅导员制度是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工作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制度的改革深化,高校学生辅导员的工作性质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开始由思想政治教育转向全方位的学生管理,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承担者。近年来,网络媒体的兴起对社会生产生活造成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的服务者和管理者,与社会环境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在网络媒体视野下,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和职业观念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媒介素养,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技术,发挥全方位的学生教育职能。
1 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1.1 基础角色定位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者。高校辅导员制度最初是以政治辅导员制度建立的,肩负着高校思想政治辅导教育的重大职责,这是高校辅导员最初也是最基础的职能定位。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者,高校辅导员首先是党的思想方针的坚定拥护者和执行者,然后是党思想政治理念的宣传者,以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发展为目标,为我国社会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接班人。高校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引导不仅仅停留在政治观念、学习风气上,而是深入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专业学习指导、职业规划指导以及心理健康指导等,是与学生接触最全面、最深入的管理教育者。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者和实施者。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中,不是以简单的思想引导和教育的方式进行,而是结合具体的学生日常管理工作进行,涉及到复杂的学生管理事务,具有明显的“事务性”。一个优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和实施者,应该具备成熟的思想政治理念和教育理念,并能实现两者的有效结合,在与学生的工作接触和日常交流中时刻发挥着思想导师的作用,引导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
1.2新时代的拓展角色定位
(1)以学生为本的服务型管理者。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转变,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开始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者向学生服务者转变,从单纯的教育管理者走向集管理、教育及服务为一体的综合者。这要求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以学生为本,以为学生提供服务与帮助为目标,同时要改变传统的领导意识,积极主动地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环境,以朋友式的平等交流开展工作,增强彼此间的信任和尊重,人性化地完成学生服务工作。
(2)专业化的学生管理者。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是于2006年提出的,教育部指出,信息时代下社会价值观逐渐向多元化发展,对传统思想观念和高校学生工作产生了重大的冲击,高校辅导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化素养,应对新时期的学生工作。因此,高校辅导员不再仅仅是一名学生工作的服务管理者,还要成为一名有所长的专业学者,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完善的知识体系,在实践工作中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从而指导实践活动更好地开展,同时还要善于归纳总结,在实践活动的开展中总结经验教训,丰富理论体系,形成一个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发展理论的良好循环。
(3)全方位的学生教育者。网络媒体视野下,开放的网络环境衍生出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主张,时刻冲击着大学生的意识形态,这种影响是实时发生并且广泛存在的。因此,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再次延伸,成为学生成长各个环节的引导者和教育者,影响范围深入到学习、生活、娱乐等所有过程,全方位实现辅导员的育人职能。在具体的管理制度中,辅导员开始深入学生群体,下课堂、下寝室、下操场的“三下”制度将辅导员与学生紧密联系起来,成为共同生活学习的伙伴,既帮助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也方便辅导员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使学生工作的开展有了依据和支撑。
2 网络媒体视野下高校辅导员工作面临的新要求
2.1 掌握一定的网络媒体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我国网民的数量跃居世界第一,根据《CNNIC:2015年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统计结果得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已经达到6.4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7.9%,而处于潮流浪尖、喜爱新事物的大学生正是最主要的网络用户群体之一。大学生在信息获取、沟通交流等方式上对网络有很强的依赖性,因而广泛受到网络中参差不齐的思想观念和多元化的价值取向的冲击,给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开展造成了很大的难度。因此,高校辅导员需要掌握一定的网络媒体技术,根据学生的网络习惯,具备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学生工作的能力,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正确使用网络,避免网络不良信息对学生身心发展造成危害。
2.2 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传统的辅导员教育模式多是依托两课、校团委活动以及辅导员谈话等形式开展。这样的教育模式单调枯燥,学生积极性差。而网络媒体提供了一种与传统教育模式完全不同的交流模式,具有明显的自由平等色彩,更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高校辅导员应该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到网络媒体的教育优势,以更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形式开展平等自由的交流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升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2.3 把握舆论导向
网络媒体为信息的和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渠道,在方便有效信息传播的同时,各种文化思潮和观点的碰撞也滋生了各种不良信息和偏执观点。而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尚不健全,对社会的认识还很有限,很容易受到媒体观点的影响。同时,虚拟化的网络空间道德约束力弱,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无所顾忌,容易出现肆意传播消极思想甚至从事违法活动的现象,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高校辅导员需要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及时掌握网络舆论信息,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促进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
3 网络媒体视野下高校学生辅导员的角色完善
3.1 转变职业观念
网络媒体视野下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完善首先需要转换自身的职业观念,变传统的教育管理观念为引导服务观念,充分认识到信息时代背景下网络媒体带来的社会信息环境变化,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媒介习惯,以积极的心态应对网络媒体对辅导员工作的挑战,以学生为本开展人性化的引导工作。具体来说,就是以符合学生交流习惯的形式建立平等自由的交流平台,取得彼此之间的信赖和尊重,充分了解学生的成长状态,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疑惑及遇到的困难,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此外,网络媒体突破了时空的限制,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成为教育界的一大发展趋势,高校辅导员应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优势和资源,不断提升自我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践行终身学习的学习理念,同时应该保持与学生的良好联系,帮助步入社会的学生解决困惑,使其更快地适应新角色,实现大学教育的延伸。
3.2 转变教育模式
网络媒体以开放、自由、平等的特点赢得了大学生的青睐,成为大学生信息获取、交流沟通的主要渠道,这是传统教育方式所无法企及的。因此,高校辅导员要转变教育模式,利用网络媒体丰富的信息资源搭建教育工作平台,时刻把握网络舆情,并进行有效的分析和针对性的教育,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育工作,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从而达成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3.3 提升媒介素养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网络已经全面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显著地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学习方式与生活方式,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社会生存状态。在新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大学生,身处网络变革的最前沿,受网络的影响无疑也是最大的。高校辅导员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面对网络化的浪潮,不仅要充分认识网络化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变革,而且要深刻发现网络化给辅导员工作带来的机遇。高校辅导员必须对此高度重视,加强对网络平台的利用,更好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高校辅导员工作在传统工作模式下的不足
1.1当前辅导员工作对学生引导较少。
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部分辅导员受传统教育方法的影响,对学生采用灌输理论和“填鸭式”的教育方法,这种教育方式缺乏对学生个性的尊重与了解,容易引起学生的消极抵抗或逆反心理,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1.2当前辅导员工作对学生的理论教育多于实践教育。
目前,高校辅导员对学生的教育普遍存在“只知不行”、“知行分离”的问题。辅导员工作阵地基本上局限于室内,户外拓展活动较少。许多教育课程仅仅限于课堂时间,实践教育和应用远远不够。另外,虽然国内已经有部分高校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多流于形式,比如开一些课程、做一些课件、办一些网站等,有些课件甚至只是文字网络化,图片动画等素材少,也没有什么实例。没有提供网络讨论的环境,就谈不上引导。这种流于形式的教育没有真正利用网络技术来改善教育效果,自然无法吸引学生,也无法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1.3当前辅导员工作难以做到“一对一”的学生教育。
当前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性质与特点决定了辅导员很难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与教育。一方面,繁杂琐碎的工作占用了辅导员的工作时间和精力。日常事务的处理耗费了辅导员的大量时间精力,使其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倍感力不从心。另一方面,悬殊的师生配比使辅导员与学生之间沟通不畅。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总体上按不低于1:200的师生比配备专职辅导员,想要做到“一对一”地联系和辅导几乎是不可能的。对于这些问题,如果辅导员善于利用网络平台的话,就可通过灵活安排时间,利用网络实时的“一对一”辅导来解决。
2.基于网络平台开展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优势
2.1网络信息量大,可以充实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内容。
在网络时代,只要高校辅导员掌握网络技术,就能找到自己所需的各类信息。网络信息既有时事性的,又有数据库的。时事性信息能在事件发生后极短时间内报道出来,能够使辅导员把握学生当前关注的信息焦点。而数据库中的各种经典著作及党和政府的各时期的方针政策等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可以提升辅导员的理论素养。只要高校辅导员善于利用,就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充实辅导员工作的内容。
2.2网络丰富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形式,提高学生管理效率,增强影响力。
网络的发展使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可以摆脱时间、空间的限制,迅速而广泛地传播。在网络时代,辅导员工作可以融入网络的各种形式当中,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渗透其中,以增强感染力和影响力。同时,网络作为新的通讯手段,信息传递迅速高效,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例如,辅导员可以建立个人网络平台,更能有的放矢地实现与学生互动,把握和引导其思想趋势。具体说来,辅导员个人网络平台包括辅导员个人的工作日志、E-mail、QQ留言、博客等形式,是一个集教育、管理与服务于一体的网络园区,也是信息传播、展示风采、互助服务、网上学习及交流沟通的虚拟平台。这样的网络平台既可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扩大辐射范围,提高影响力,又有利于辅导员职业的自我发展。
2.3网络使高校辅导员工作可以采取交互的方式,更易于被学生接受。
网络的交互式沟通可以吸引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式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思想交流,在思想碰撞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引导。学生在网络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也不再采用“你讲我听,你打我通”单向强制性的方式。网络上的交流可以不见面,不用真名,交流者可以畅所欲言,把平时不愿讲出来的想法在网上都讲出来。而且,网络具有声色俱全、图文并茂的特点,通过这种信息表达,可为师生提供真实的表现效果,感染力强。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感知,学习效果更优于单一的感官感知的效果。网络的交互特点可以帮助辅导员迅速准确地开展日常工作,在工作布置、消息等方面落实到具体个人,提供师生之间有效交互。随着高校网络成熟发展,在学生工作领域构建一张全面的“网”,有助于学生成才成长服务体系完善,告别过去层级递进式地汇报情况和解决问题,采取更为及时和准确的方式,扁平化、统合地处理学生问题。
2.4借助网络,可以使高校辅导员工作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化。
辅导员工作要达到良好效果,离不开社会、学校、家庭三方的共同支持。而网络正好为三者的结合提供了方便。网络没有地理上的界限,不同地点的学生都可通过网络共享资源,进行学术探讨和思想交流,并且家长也可随时查询子女在学校的表现,学校也可随时和家长联系。做到家校结合,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同时网络还为社会各界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方便,并能实现家庭与社会力量的有机结合,使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收到更好的效果,有利于形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巨大优势。
3.利用网络平台提升辅导员工作绩效的途径
3.1借助网络平台,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平台表现形式多样,可以集合多种媒体形式生动地展示,让学生更易接受。熟练应用网络平台可实现与学生良好互动的效果,形成平等沟通模式。构建个人网络平台,可以树立辅导员个人形象、展现个人素质、能力和知识视野,可以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强化个人魅力,让学生消除与老师间的隔阂,在日后工作开展中拉近师生间距离。
高校辅导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来加强学生管理,帮助学生合理使用网络。通过网络,辅导员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创新工作:一是加强工作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如相关信息通过网络平台及时,日常工作布置用网络平台准确传递给具体个人,避免了传统信息传递产生的信度衰减。而需要及时回复的通知也可借由网络平台得到及时准确的回复,有利于工作顺利开展;二是提高工作的普及性。多数学生在课余时间上网,并常通过电脑或手机上网的方式登录QQ、飞信、MSN等即时通讯软件。通过这些软件可将通知即时发送给学生,方便辅导员和学生之间联系;三是节省工作成本,开展校园文化等活动往往会产生很多文件、总结、图片和录像资料,可将这些材料上传到网络平台,由网络服务器保存原始资料。在这些情况下,既节省了实物成本,又节省了人力成本,还节省时间成本。
3.2利用网络平台,融教育于服务,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网络平台提出了“班级”群组概念,应用这种“小圈子”来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从策划阶段就利用网络平台,让学生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地组织活动。活动结束之后,在网络平台上交流各自的心得和经验,提升学生归属感。要把教育融于服务之中,以丰富的内容、生动的形式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服务,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机地渗透其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取得实效,关键在于如何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只有在服务于学生的前提下,对学生潜移默化地教育,才能产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效力。利用网络的隐蔽性特点,为更多的大学生提供及时的心理疏导和疑问解答,更体现服务性,也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使这个教育阵地在得到广大学生的关注和认可之后,倡导理流的氛围,从而逐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上的主导地位。
3.3利用网络平台,与学生家长沟通,展现校园动态。
辅导员可利用BBS讨论版、博客、E-mail、QQ等网络平台来加强学生家长和学校之间联系。例如,通过QQ邀请家长一起加入到聊天中来,让他们询问自己孩子的在校表现、请教教育孩子的方法,辅导员及时地将学生好的表现告诉家长,对于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及时提出忠告,并给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这样,可解决辅导员进行电话家访的时间矛盾,实现随时在线家访,也给辅导员和学生以及家长情感交流的最大空间,辅导员能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及家长激扬文字,探讨人生。这种交流方式不再有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也免去了家长因自己孩子表现不好而直面老师的尴尬。
辅导员亦可借助院系门户网站学生学习和生活动态,让家长可以直观地了解学校工作动态,发挥家庭、家长在学生学习成长中的积极作用,保证学生教育工作的全面性。从学校到家庭,从老师到学生,“亲其师”就会“信其道”,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对学生的言行具有更大的影响力、更多的约束力,起到“不待扬鞭自奋蹄”的效果。
3.4利用网络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与自我发展的平台。
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提供了基础,但网络资源良莠不齐,学生辨别能力又不强,这就要求学生家长和辅导员的相互合作,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网络,使学生更有兴趣,更便捷、更有效地投入到自主学习活动中去。大学生自身在校园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靠辅导员有限的工作是很难一一解决的,也不利于学生的独立成长。辅导员可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给他们以不同的建议,引导他们自己去网上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然后与辅导员谈出自己的学习体会,提高学生自我发展能力。比如:辅导员可以让学生上网搜索有关学习方法、考试技巧、就业技巧、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口头表达能力训练、心理健康与自我调试、青春期情感处理等方面的资料,针对自身存在问题寻找合适的解决办法。
4.结语
网络时代,辅导员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结合工作实际不断改进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渗透力,使网络成为辅导员教书育人的课堂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网络成为辅导员与学生有效的沟通与反馈渠道;增强大学生自我发展与成长的积极性,使网络成为辅导员与学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寿萌吉,阮财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效能建设探析[J].现代商业,2008,(33):284-285.
[2]马海艳,高晓霞,王莉.网络时代给高校辅导员工作带来的挑战和机遇[J].文教资料,2009,(8):209-210.
引言
“信息化”已成为21世纪的时代潮流,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种基础设施已得到全面的建设,我国各个领域都深入进行了信息化、网络化。高校作为教育领域的主要场所,网络已经给高校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如何做好网络时代下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已成为高校高度重视、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
1. 网络时代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心
1.1大学生的“三观”教育
传统的媒体如电视、广播以及报纸等的传播是需要经过一个严格的审查流程的,因此,传统媒体传播的内容具有较强的道德规范与法律约束。然而进入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之后,WEB给人们带来了信息自和个性化,使得信息传播的约束力遭到严重的削减,“黄”“赌”“赌”等通过网络渠道入侵到大学校园之中,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有害信息以及负面情绪,西方国家占据着网络技术的绝对优势,在网络上大肆宣扬其价值观、道德观。身处“象牙塔”中的大学生,面对如此庞大的信息流时,难以去粗取精,辨别真伪,极易导致学生意识形态的扭曲。大学是学生确定自身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的重要阶段,“三观”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未来成长道路[1]。有鉴于此, 网络时代下高校辅导员应将大学生的“三观”教育作为工作的重心,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宣扬正能量,求真去疑,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1.2大学生的心理教育
统计表明:80%的大学校园有自身的校园网,90%的男生和63.5%的女生在大学校园中接触过网络游戏,在接触过网络有效的男生中有4%的学生沉迷网络不能自拔[2]。可见大学生是网络成瘾的高发人群。网络以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必需品,上网以成为他们的习惯,一天不上网学生就容易产生失落感,断网后精神萎靡、头昏脑胀、烦躁不安。网络成瘾造成了学生自我迷失、角色错位等一些列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正常生活,对其身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网络时代下,高校辅导员应该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关注学生的网络状态,当出现沉迷网络的学生时,应该及时地与他们进行沟通,帮助他们走出游戏的阴影,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
2. 网络时代给高校辅导员工作带来的机遇
网络技术使得师生能够异地进行沟通交流,突破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随着网络应用的不断推陈出新,网络已经渗透到了校园的各个角落。在以前辅导员开展工作的形式主要开会、会谈以及授课等,而在网络时代之下,辅导员应该与时俱进,积极利用WEB、E-mail以及各种聊天交友工具来开展工作。例如,辅导员可以通过博客发表言论引导舆论,可以通过学生网站公示、告示,可以向班级群上传学习资料等等。总之,网络拓宽了辅导员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渠道,使得辅导员的工作形式变得多样化。虽然网络环境下有些人肆无忌惮的发表一些错误言论,但是事情具有两面性,网络同样营造了一个让人们吐露心声的空间,更容易反应人们生活中遭遇的困惑[3]。因此,网络时代下,辅导员可以通过浏览学生博客、空间动态、聊天群信息等,及时的了解学生在生活学习以及思想上遭遇的难题,进而加以解决。
3.网络时代下创新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策略
3.1搭建权威网站平台,以点带面,传播正能量
当前,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思想观点,一些错误危险言论甚嚣尘上。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一个人的学识有限难以一眼就分辨出真假伪劣,在从众心理的作用之下助其传播,另一方面则是缺乏相应的权威网站进行辟谣、辨伪存真。因此,学校建立权威网络平台,传播正能量,有利于建立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4]。另外,建立的网站平台应该一扫“大而空”、“说教浓”的现象,要根据青年人的喜好、学习需要进行内容的丰富,内容应该囊括学习知识、生活信息、时事新闻、不文明现象曝光、任务访谈秀以及辟谣专栏等,而且内容的展现形式应该根据年轻人的口味而定,积极使用视频剪辑技术以及FLASH动画进行内容的表达。
3.2建立预警反馈机制
网络具有传播迅速而广泛额特点,因此,网络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场所。听八卦、骂学校、攻击人身等在许多学校的网站上屡见不鲜,导致许多学生在潜意识层对许多积极乐观的言论存在抵触心理。为净化校园网络环境,辅导员一方面要对已发生的事情进行及时的处理,另一方面学校要建立起一套可行的预警反馈机制。通过设立专门人员从事网络舆论的管理工作,设定“收集信息―识别危机―发展预测―决策―处理”的工作流程,努力做到及时发现处理校园网络中的危险言论。
3.3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时俱进
思想观念的高度决定了个人的成就高低。在网络时代的大潮下,辅导员要有效地开展工作,一方面需要借助外界工具,另一方面需要提升自身能力。辅导员不应固守经验,以经验为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系统,提高自身能力。在网络背景之下,辅导员的网络应用技能成为关键,辅导员要善于将新兴、时髦的网络应用于教学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网络终究是外在的工具,工具产生的效果最终由使用者决定。因此,辅导员应该以高度的责任感对网络环境下德育、心理学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努力使自己能够应对一切网络危机。
4.结语
总之,网络给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机遇。高校辅导员要在网络时代下做好自身的工作,不仅需要利用网络渠道来解决网络问题,积极利用各种网络应用传播社会正能量,还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只有通过“两手抓”,辅导员才能得心用手的处理网络环境下层出不穷的问题。(作者单位:1.沈阳建筑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2.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曾学毛.浅谈网络时代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广州大学学报,2011,4(09):30-31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互联网自诞生以来对世界的发展及改变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它作为信息资源的巨大网络媒体推动着社会发展及国家经济的增长。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注重网络教学及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高校也要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这方面的工作需要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落实。辅导员对网络的使用可以有效地进行学生工作的管理,QQ群、飞信等网络资源的利用使原本复杂繁琐的工作简单化。
1 运用网络开展学生工作的潜在可能性
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注重信息化教育,学校加大网络的教学并且增加信息教育的投入。同时,拥有个人电脑的学生也逐渐增多,学生对电脑知识也加深了了解,这些发展的因素都为运用网络开展学生工作带来了潜在的可能性。高校的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会在高校学生及教师间的群体中带来一种新的价值观及社会环境。因此,辅导员充分运用互联网与学生进行交流,并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及管理,借助网路平台顺利开展师生之间良性互动。
2 运用网络开展学生工作的必要性
网络的高速发展与迅速普及对高校学生影响深远,其中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就是一个重要表现。此外,网络还会影响高校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法及社交方式等。
2.1 网络给高校学生带来的正面影响
(1)网络是一个资源平台。网络是一个资源平台,高校学生可以充分使用这种资源进行学习与社交,同时还可以运用它丰富课外生活。网络给学生的自学带来了方便,不仅可以扩展知识面而且还开拓了视野,使他们能涉猎大量书本外的知识,接触不同的人生经验,为高校的学生走入社会打下基础。同时,教师在网络平台方面也有很大收获,特别是辅导员在面对众多学生的管理中,网络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它能高效快捷地传递信息而且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交流平台,辅导员可以在网络上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辅导并进行思想教育。
(2)网络带来新文化。互联网的产生改变了社会原有的状态,它带来了一种新文化,既平民文化。这种与过去传统精英文化相对的平民文化属于一种先进文化,它与现代社会所提倡的民主、自由、平等相符合。通过网络的使用及传播可以在大学生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
(3)有益于促进思维方式转变。传统思维方法注重逻辑和条理,属于一种线性思维方式。网络的发展促进了思维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向多元化发展,对传统思维方式会形成一定程度的挑战。
2.2 网络给高校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也会使部分学生沉溺于计算机中的虚拟世界。网络是复杂的,它的虚拟性对学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目前,我国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沉浸在网络中不能自拔,这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受到很大影响,也危害了他们的生活与学习,甚至让学校与家庭都会处于不良后果中。尤其是有部分学生在沉溺网络后造成了社交障碍或暴力犯罪等。
因此,网络作为一个交流平台,它有其优点,也有弊端。辅导员要充分认识网络的好与坏,充分使用网络开展学生教学工作。
3 辅导员运用网络开展学生教育工作措施
高校辅导员主要工作就是负责学生的日常学习及生活,尤其是注重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一般负责的班级比较多,面对众多的学生,传递信息及交流对话如果只局限于面对面会有很多困难,因此,高校辅导员充分使用网络有助于日常工作的顺利进行。
3.1 充分使用QQ群构筑网络交流平台
QQ群是当前最普及的多人交流系统,它以腾讯QQ为基础为小群体设立的一个公共交流平台。它整合了各种网络交流形式,包括协作工具、沟通工具等等。高校辅导员通过建立QQ群可以扩大工作空间以满足不同的工作需求,也让学生在群里面各抒己见,熟悉彼此,辅导员也可以将这种网络的人际交往形式变成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
为了工作的顺利进行,高校辅导员首先应建立一个辅导员交流群,让高校辅导员建立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工作交流平台。这样,辅导员一方面可以彼此交流经验,集思广益,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可以完善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激发辅导员自主学习的能力与热情,从而提高工作的质量。同时,高校辅导员QQ群还可以促进辅导员之间的了解与认识,突破了各个院系之间的限制。
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最基础的一步就是要求各班的学生干部建立班级QQ群,然后辅导员加入其中,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动态。学生可以在QQ群里面自由表达班级意见或教师教学意见等,班级体的干部也可以在里面公开讨论工作经验、增进彼此的合作、讨论活动方案等,在公开讨论的环境下,每个参加讨论的班级体干部都处在思想竞争的平台上,他们会认真思考并提出相关看法,活跃整个讨论气氛。在班级QQ群里,大家可以群聊也可以单独进行对话,形成多对多或一对多或多对一的交流模式,任何人都可以随时加入到讨论,任何信息都可以在群里面交换与流动。辅导员在群里面可以了解他们的思想及一些活动,并提出相关指导,并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形成一个整体,拥有共同目标。
建立学生的党支部QQ群有助于完善学生的骨干培养任务。辅导员通过建立党支部的QQ群,可以在群里面传递许多相关的理论、学习政策及一些非机密性质的通知,积极在群里面交流学习后的心得体会,增强学生党员的理论基础,并且可以在QQ群上开展小型会议。
3.2 充分利用微博与学生互动
微博在近几年发展相当迅速,是博客之后的又一个全新信息平台,它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公开性等特点,深受年轻人的喜欢,成为新时代里不可忽视的传播工具。微博有它独特的优点,首先,微博信息简短,及时。相对于其它网络交流平台,微博的特点之一即时性主要表现在:微博结合了手机与网络等各种不同的信息渠道,任何人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都可以运用手机或者网络在最短的时间内信息。其次,微博的双向互动性强,反馈及时,参加讨论的人数多。第三,微博信息具有公开化特点,但是由于可以转载或复制,重复率也比较高。微博的这一特点使微博信息的动态性加强,高校辅导员可以充分使用微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学生与辅导员之间毕竟是师生关系,无论在思想上还是生活中两者的交流都存在一定的界限,但是在微博中,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进行平等对话,都可以在微博上面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评论。两者成为彼此的收听者后,通过微博更好地表达自己。高校大学生一般都对新鲜事物感兴趣,他们大多喜欢将自己的日常生活、娱乐及工作等各方面消息通过微博呈现出来,以获得更多的关注度。所以,辅导员日常可以通过浏览学生的动态消息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及心理状态,可以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去处理问题;辅导员通过微博得到了另一个开放性的便捷交流平台,在微博里,辅导员发表自己的生活感悟及工作体会,也可以一些对社会时事的看法,这正好也是学生比较关注的问题,正好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让他们谈论的话题更多。
3.3 充分运用飞信
“飞信”是一种新型的沟通工具,功能非常强大,它能完成短信、语音、消息等多种不同沟通方式的综合通信服务。它不仅省钱省时,更省力,运用非常安全方便。辅导员在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时,飞信沟通更高效且及时,并且可以群发,很多学生可以同步收到通知。此外,飞信涵盖了三种不同的形态的客户通信需求,包括准实时、完全实时及非实时,它特别适用于发送紧急通知或临时通知、督促学生及大批量快捷传达信息。飞信的恰当使用会提高辅导员的工作质量与效率。
4 结语
信息社会的到来,网络的发展,给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传统的管理方法落后而且比较复杂,网络便捷而且效率高速度快,同时管理系统化。辅导员要正确引导学生参与网络资源的使用,同时还要注重对学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力度,以开放的心态及以人为本的观念贯穿工作的始终,使网络不仅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成为学生学习与交流的重要平台。辅导员对网络的认识程度与运用程度对工作的业绩有很大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福州.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手段QQ模式的建立与应用探索.北京: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
(一)信息推送,实现移动式学习
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带来巨大变革,网络空间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要活动空间之一,因而可以在网络资源与网络空间的充分利用种,促进学生的移动式学习。传统的学习空间主要集中在教师、图书馆或自习室等,但是由于空间有限,大学生自习“占座”现象普遍,教学资源利用率不高。在这种情况下,高校辅导员通过微信公众号的利用能够在信息的及时推送中帮助学生及时从网络平台上下载、观看相应的学习资料,资料形式包括视频、音频和文本,学生获取学习资料后即能够开始在线移动学习,学习时间和空间不受限制。
(二)信息传递,促进班级管理
高校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综合教育管理的过程中既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动态,又要将学校、学院的相关文件命令、政策等及时传导给学生,包括关于期末考试、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考试、奖学金评定、助学贷款发放以及省级比赛等,对于这些,辅导员均要通知到位。但是在召开班会下发各项通知的过程中仍旧有部分学生临时有事不能参加,在这种情况下,应用微信公众号老师能够在精准的信息传递中使学生能够不限时、不限地的获得信息通知,同时也大大降低了辅导员的工作压力,促进班级管理进步。
(三)交流互动,共建良好师生关系
高校辅导员在教学管理中需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班级管理效率提升,但是由于高校辅导员分管的班级、学生数量大,难以对每一个学生做到细致化管理,辅导员也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的都及时关注。通过微信公众号的应用,能够为高校辅导员和学生提供更加便利的互动路径,辅导员在微信公众号上相关信息后,学生能够随时参与讨论,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辅导员则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反应和意见,在教学管理计划和班级管理策略上进行适当调整,使各项辅导管理工作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
(四)内涵建设,信息共享
高校辅导员在工作实践中通过微信公众号的应用,能够在平台上及时信息或链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有效路径,同时在平台上,老师可以在信息更新与推送中加强内涵建设,增加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能够在主流思想文化的教育熏陶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与道德水平。另外在管理实践中,辅导员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生活中的经历分享的微信公众平台上,内容可以是工作经历也可以是学习经历,主要是为其他学生提供借鉴。学生在相互分享过程中不仅能够减少工作、学习中的“弯路”,同时有益于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结语
高校辅导员开展各项教学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用微信公众号能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在交流互动中把握学生的情感、态度变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管理策略。微信公众号在高校辅导员工作实践中的应用,充分体现了高校辅导员教学管理模式的转变,充分满足了学生的互动参与和移动式学习的需求,且微信公众号的信息推送功能强大,信息承载力大,能够在大量数据信息的分析和参照中促进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号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应用具有功能强大、价值和效用突出的优势,能够促使高校大学生和辅导员之间的良好沟通,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在良性互动中有利于主流文化的传播,实现高校辅导员工作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金媛. 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模式创新研究[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08):38-40.
[2] 王云.浅谈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研究[J]. 才智,2016,24:21-22.
[3] 李艳超. 微信在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中的应用[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6,30(04):18-20.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2-0139-03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成为信息传播的一种新媒体,其作为高校师生获取信息、知识的重要渠道,对高等学校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以及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广泛的影响。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不仅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和渠道,而且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较新的理论分支,成为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的全新课题,对我们在网络化背景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当前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媒介信息资源成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重要资源,报纸、杂志、电视、广播、手机、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自然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新媒体具有传播的便捷性、互动性、高效性和多样性等特征。从事德育工作的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同时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大众传媒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机遇,但同时也提出了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增强,要求高校辅导员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因此,了解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的现状,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教育培训工作,对全面提升信息时代高校辅导员的整体素质有重要意义。
一 自媒体与辅导员媒介素养
互联网的诞生促使媒介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伴随着网络通信和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日益普及,成为现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2003年7月,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利斯的研究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自媒体的定义,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和新闻的途径。这也是目前普遍公认的自媒体的定义。
自媒体与传统媒介相比,传播途径从由点到面的传播转化为点到点的对等传播,同时自媒体的内容构成也很特别,没有既定的核心,只要个人觉得有价值即可直接分享。目前,由于网络不实行实名制,给网民带来了“随心所欲”的方便性,有些自媒体过分追求点击率而忽略了新闻的真实性,导致虚假新闻大肆传播,降低了自媒体的可信度。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及新媒体的推广和应用,新媒体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冲击着大学生的头脑,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时,这些新媒体的使用会对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式造成很大的影响,这也给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新事物的不断出现很容易造成一些尴尬的局面,如学生知道现在发生的一些重要事情,而高校辅导员却不知道,这样就无法进行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的影响使得传统的教育模式受到冲击,挑战着教育权威。因此,要改变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辅导员要与时俱进,实时掌握社会发展动态,及时学习最前沿的知识,从而胜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校辅导员作为高等学校中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承担着集教育、咨询、管理、服务和研究为一体的育人工作,是一个多角色的传播者。在现代媒体高度发达的环境下,辅导员能够多大程度地影响学生、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直接与辅导员个人媒介素养的高低成正比例,因此,媒介能力是反映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的重中之重,也是此次调研的关键点。
二 当前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现状分析
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不仅包括一般个体媒介素养所指的内容,还应包括其职业、岗位所赋予的特定内容,
即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有效使用媒介以及帮助学生提升媒介素养的能力,也就是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能力。因此,高校辅导员的媒介素养应该由个体的一般媒介素养(获取、分析、传播和运用媒介信息的能力)和特殊的职业素养(教育管理中有效利用媒介资源的能力以及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能力)两部分构成。
1.高校辅导员获取信息的能力
信息获取能力是指对媒介有所了解,能利用多种媒介或通过特定媒介获取相关的信息,为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服务,也就是有效进行网络信息定向搜索的能力。高校辅导员获取信息的渠道呈现多元化态势,大多数调查对象有着多样化的信息获取渠道,其中网络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据统计,近96%的人表示多通过网站获取信息。人际传播依然是信息流通的主渠道,72.8%的人选择口头获取信息。电视和报纸在高校辅导员的媒介选择中有着重要的地位,60.5%的人选择了电视,56.8%的人选择了报纸。而通过信件、广播和杂志获取信息的人则较少,分别为9.9%、12.4%、24.7%。高校辅导员使用媒体的主要目的按比重排列,依次是学习、工作、娱乐、通讯交友和消磨时间。对于偶然中接触到的自己不熟悉但是与工作相关的信息,91.4%的人认为有必要做精读分析,反映出较强的信息意识。
2.高校辅导员的信息分析处理能力
信息分析处理能力一般指对媒介信息所包含内容的梳理、整合、提炼能力,也指辨别信息的真伪、核实信息以及分析信息来源的能力。媒介信息一般由两个基本层次构成,即事实信息(显性信息)和意义信息(隐性信息)。解读者要运用理性思维去伪存真、去粗存精,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分析判断中形成自己的理解,在提炼整合中生产新的信息。绝大多数高校辅导员都具有一定的质疑和批判精神,能利用多种渠道来解读信息,通过媒介报道之间的相互印证来确认事实,保证理解的准确性,具备正确运用大众传媒的基本能力。
3.高校辅导员的媒介参与、应用、制作能力
媒介参与主要指高校辅导员对媒介的关注程度和参与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8%左右的高校辅导员经常利用媒体(如博客、论坛、空间、报纸等)发表自己的看法,约64%的人偶尔参与,8%的人则几乎没有参与过。可见,高校辅导员的媒介参与度不高。
高校辅导员信息的媒介渠道呈现多元化、立体化特点。以应对突发事件中的媒介选择情况为例,手机通讯、召开会议、当面通知、网络即时聊天工具(QQ、MSN、IS信等)和校园广播排在前列。实时传播是高校辅导员选择媒介的标准,主要是保证信息的快速传达、事件涉及各方的全面沟通、事件的及时处理,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小影响,降低损失和危害。这表明高校辅导员具备较强的媒介使用能力和危机处理能力。
高校辅导员大都掌握了一般的通信和网络技术,如使用手机通讯、网络即时聊天工具,使用微博、微信和BBS论坛,利用电子邮件收发和处理信息(Office、WPS)等。而对于有较高技术要求的活动如平面设计(主要指Photoshop等图形编辑软件、制作海报等)、网页(网站)制作、影视录制编导技术、手工海报制作和数字音频技术(广播技术)等,能够参与的人不多。从信息制作准确性情况的统计看,69%的人在编制、信息时,可以做到内容描述准确、全面、无歧义;约30%的人基本能做到;仅有1%左右的人表示偶尔能做到。
三 提升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的对策和建议
1.增强辅导员的媒介意识,主动占领新媒体的文化阵地
媒介意识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素养,它不仅要求辅导员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主动了解新媒体的运作方式,正确认识、辨别和选择媒介信息,而且能够有效地运用、评价和监督媒介信息。在日常的学生工作中,辅导员要利用新网络工具和网络平台主动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占领新兴媒体的制高点,帮助大学生科学地利用媒介、审视媒介、明辨是非、趋利避害。同时,辅导员也要跟上网络发展的步伐,重视自身媒介素质的培养和信息处理能力的提高,及时了解和掌握新媒体文化,培养敏锐的媒介意识,进而正确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2.提高辅导员处理媒介信息的能力
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力量,在新网络环境下要注重锻炼,跟上时代步伐,掌握新网络技术的技能,学会对媒介信息进行有效的选择、获取、处理、生成和传递,进而创造和传播媒介信息。在信息化时代,媒介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无处不在,媒介的社会地位得到空前提高。辅导员生活在媒介社会里,就要懂得运用丰富的媒介知识和熟练的媒介技能去教育和影响学生。辅导员在使用新网络媒体时还应注重自身信息解读、思辨、反应和应用能力的提高。
3.加强辅导员的媒介素养培训,打造媒介电子平台
辅导员媒介素养能力的高低已成为衡量其工作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标志。当前高校辅导员由于每天忙于处理学生日常事务,对媒介素养方面的知识缺乏系统的学习。因此,高校应积极加强对辅导员媒介素养的系统培训,采取有效的措施多途径、多层次地提高辅导员的媒介素养。高校应将信息技术、媒介资源、人力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可建设媒介素养教育网站,打造媒介素养分享平台。
参考文献
[1]袁军.媒介素养教育的世界视野和中国模式[J].国际新闻界,2010(5):23~28
[2]李馨.高校教师媒介素养现状及应对探析[J].新闻天地(下半月),2010(5):14~15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学生们接受新鲜事物的数量和能力都在不断的增加,也就使得当今的大学生性格更加多样,个性更加鲜明,对其进行管理工作的难度也就更大[2]。另外,社会对辅导员工作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不光要保障学生的日常生活,还必须时时刻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这也迫使辅导员们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如何能够在繁杂的日常工作中抽出时间来进行自身学习,提高自身能力,也成为困扰很多辅导员的一个难题。
而目前各个高校的辅导员配备明显不足,往往是一个上千人的院系里只有四五名辅导员,每一个辅导员要去管理数百名学生,这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即使有部分高校可以达到教育部规定的1:200比例的指标,一名辅导员要面对200名学生展开各项工作,工作压力和工作难度可想而知,还要保证工作的细致更是难上加难。许多高校为了完成教育部规定的辅导员和学生1:200的比例指标,大量使用兼职辅导员,这些兼职辅导员不但要完成上面说的各项工作,还要完成日常的教学任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的质量很难保证,对学生和学校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二、高校校园信息化建设已经为工作网络化奠定了基础
随着计算机网络向高校校园延伸,信息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更为全面、深刻,高校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学校发展竞争的重要软实力[3]。各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可使用多种多样的设备,方便、迅速的接入网络,随时随地获得教学、科研、管理信息,查看学校、部门的通知公告,财务、后勤服务信息,参加网络会议,使用网络电话,欣赏网络音乐、电视、电影等。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有比较完善的“校园一卡通”系统,实现了餐厅、超市、图书馆、浴池、开水、计算机机房、文体馆、校医院、电费收取等的“一卡通”管理。此外,各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学校网站以及各个二级部门网站和专题网站、数字资源库、多媒体资源库、教学课件库等网络资源。比如基于校园网的应用系统有校务信息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数字图书馆、科研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招生管理系统、就业管理系统和校园保卫安全监控系统等等[4]。
虽然网络办公正在不断地被推广普及,但专门针对高校辅导员的网络办公系统数量还非常少,现有的自动化办公系统或者教务管理系统虽然可以实现一部分辅导员的工作网络化,但所涉及方面不全面也不利于辅导员在网络上开展工作,大多数辅导员还是在利用计算机上的EXCEL、WORD等软件,甚至是用纸和笔在对很多事务进行管理,促进高校辅导员工作网络化建设是很有实际意义的。
三、国外的辅导员工作网络辅助系统有很高的建设性和可借鉴性
欧美的学校,早在1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辅导员这一工种,并称为counselor,counselor与我国现在的辅导员有一点区别,国外的辅导员又细分为促进成长,指导就业,心理辅导等各种类型,每一种辅导员都有其专门的工作领域[7]。外国针对辅导员工作的网络办公系统发展也较国内起步早很多,现在已经有一些专门的组织在制定系统的规范和统一标准,使得不同的管理系统之间可以进行互操作,规范了接口也可以提高信息的利用率。例如1996年美国制定的IMS规范,使学生从中学开始输入进计算机的信息可以规范的被大学和未来的就业企业查询了解,方便了企业和学校之间的数据交换,促进了学生就业[8]。
我国的网络化虽然发展速度快,但是起步较晚。现在各所学校基本上都建立了各自的校园网络,同时也都将自己的校园网连入了互联网。与此同时,各所学校的管理工作基本上也都脱离了只靠纸张和笔墨来技术数据管理数据的阶段,开始在工作中大量的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管理,利用校园网甚至互联网对数据进行传输和交换。学校利用校园网进行网络在线办公因各个学校的自身特点不同而各有特色。
四、促进高校辅导员工作网络化建设有助于辅导员把工作重心放到思想政治建设上来
党的十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高校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重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着力提高辅导员的育人能力。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辅导员再一次深刻领悟到“育人为本”工作职能的重要性,这为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抓住育人职能这一重点指明了前行的方向。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特点给新时期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一、高校辅导员育人功能表现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高校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发展与形成的重要时期,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做好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引导,尤其是做好新生价值观的正确树立显得尤为重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高校学生建立起认识社会、评价事物的正确标准,并帮助学生在学生事务中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形成社会主义发展建设所需要的思想道德品格是高校辅导员育人职能的重要体现。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这一育人功能同样也贯穿于整个辅导员学生事务管理的体系中。
2.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
在我国当今的高校中,由于辅导员制度的职业化发展尚不成熟,高校学生的学生事务中,行为规范方面大多是由辅导员直接管理。通常情况,从规范学生行为习惯的方面来看,高校辅导员在班级建设管理和宿舍管理两个方面的工作表现得比较明显与突出,具体是以表扬嘉奖和批评惩戒两个方面作为规范手段。
3.激发学生的奋斗动力
激发学生的奋斗动力作为高校辅导员在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的一项育人职能,主要从奖助学金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两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国家在高校中施行的奖助学金政策无疑是对高校学生的一种激励措施和鼓励政策,以奖励的形式激发高校学生的学习动力,是为广大高校学生树立榜样,明确学习目标,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种鼓励与鞭策。
社会实践活动是激发学生奋斗动力的另一个有效途径。高校辅导员在指导和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引领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理论的匮乏,从而激发学习动力。在实践活动中,辅导员通过引导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而激发学生的奋斗动力,在实践中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唯有珍惜时间,努力学习,才能习得一技之长,为祖国、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同样,在实践活动中,辅导员带领学生开阔视野,提高精神境界,引领学生树立更高的人生目标与人生价值。
4.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在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中,学习、经济、就业、情感等压力因素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要压力来源。高校学生的精神支柱变得脆弱,心理承受压力能力变低,抑郁、郁闷、压抑等词汇常出现在高校学生的言谈中。如今随着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高校辅导员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育人职能效果凸显。
二、高校辅导员育人职能存在的问题
1.辅导员工作中重管理轻育人
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使部分高校辅导员没有更多的精力与能力将学生事务性的工作作为手段,对高校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相反他们只能将工作的中心与重点从育人职能转向管理职能,将做好学生事务工作,处理完成学生事务工作作为自身的全部工作内容和任务。
2.辅导员育人工作重形式轻内容
随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文件精神贯彻的不断深入,辅导员育人职能不断被提及与加强,高校辅导员制度体系的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部分辅导员对自身职业的育人作用认识不够,在学生事务工作中育人职能表面化、形式化,不能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融合到学生事务工作中,不能很好地履行自身工作育人为本的教育职能。
3.辅导员育人工作缺乏专业性
高校辅导员日常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涉及内容繁杂,入学教育、学生奖惩、心理咨询、学生资助、就业指导、宿舍管理、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干部培养、班级建设等。每一项学生事务的处理中都可以包含育人职能,然而高校部分辅导员由于自身素质、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种种因素的制约,在学生事务管理的育人职能发挥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专业性不足的问题。
高校辅导员虽然是工作在学生事务工作第一线上的德育教育骨干教师,他们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动态了解程度最深,对学生当前心理、思维、情绪把握最准确,但是他们往往因为缺乏专业的德育理论知识、技能而使得德育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例如:在对干部的选拔培养上,高校辅导员对落选干部的教育,往往只停留在安抚、安慰层面,而缺少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的人生教育。在高校中,学生发生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事件时,高校辅导员对学生进行的教育通常批评内容占有很大的部分,而缺少对学生心理疏导和行为规范意义上的教育内容。再如:学生在大学期间极易发生情感问题,有些学生由于失恋导致情绪低落甚至不良行为,有些学生由于情感问题影响学业甚至影响日常正常生活,高校辅导员由于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不能从理想、人生价值、恋爱婚姻观、责任感等角度全方位疏导教育学生,只是从表面现象入手,不能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
4.辅导员育人工作缺乏稳定性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党和国家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也有所加强,但是长期以来在社会和高校中形成的对高校辅导员重视程度不高的现象,严重制约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定位与发展,从而影响高校辅导员育人职能的稳定性。
目前,我国高校中辅导员岗位的人员变动比例相对较大,在部分高校中工作五年的高校辅导员就被称为“老辅导员”。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一届学生经历两个或者三个辅导员的现象出现,甚至更换辅导员的次数更多。从整个高校辅导员队伍看,其稳定性远远低于高校中的其他职位。
高校辅导员是工作在学生学习、生活周围的德育教师,是处理学生在校期间一切学生事务性工作的育人群体,因此一支持续而稳定的辅导员队伍,是对学生在校期间全部思想、心理、行为全面了解,系统培育的有效保证。目前,部分高校出现辅导员队伍不稳定、工作连续性不强的现象,这是高校辅导员育人职能弱化的众多现象之一。
三、高校辅导员育人功能的实现途径
1.以人为本观念的确立是首要前提
以人为本观念,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前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是:“强调要突出人的发展,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当代大学生注重个人权利,讲求民主平等,渴望相互尊重,以个人发展为目标,突出自我中心。面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高校辅导员必须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充分发挥大学生的活动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综合素质创新奠定正确的思想前提和观念先导。
2.实践教育能力的培养是必然选择
在以往辅导员工作中,往往存在中理论灌输、轻实践培养的倾向。其实,在高校教育培养的各项环节中,存在很多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和效果的实践教育方式,既包括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作用的活动,如军训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主题班会、主题团日活动、最佳党日活动,又包括以学习研究为主导的活动,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高校辅导员必须提高组织开展实践活动的能力,从活动目标设定、形式选择、流程安排、过程控制、效果反馈各个环节,周密布置,认真实施,以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方式开展实践教育活动,最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3.网络教育载体的运用是重要方向
网络载体作为21世纪人类发展的必备工具,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快捷性、平等性、交互性和融合性的特征和强大的交互功能与覆盖渗透功能,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早已达成共识。而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信息化高速发展阶段,对网络的运用更是日益纯熟。高校辅导员要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必须提高自己的网络素养和网络教育能力,通过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或网页,大力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利用网络互动平台,如QQ群、微博、微信、飞信等,做好网上思想引导工作。在大学生群体中加大网络道德的宣传力度,建设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
高校辅导员育人功能的转化,由于教育主体、教育客体和教育介体、教育环境的不断变化,处于一个相对稳定而又不断创新的状况中。在当代大学生大量涌入高校校园的背景下,高校辅导员的育人功能既要在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心理健康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不断提高,又要在以人为本观念确立、实践教育能力培养和网络载体运用方法等知识储备方面不断有所突破和创新,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群体需求,增强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