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9 08:33:0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保护环境的方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我国环境保护有其独特的特点,我国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每个时期的经济和政治决策都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过去几十年,我国为了追赶其他国家的发展步伐,将发展的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使得环境保护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同时,也使得我国环境呈现出复合型和结构型的特点。总得来说,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是旧问题堆砌未彻底解决,新问题又层出不穷。环境保护的成效还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期待。
1.当前我国环境保护的严峻形势和突出问题
我国近些年来从未停止过环境保护的探索步伐,也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来保护环境,取得了相应的成绩,但是这些成绩相对于我国环境现状来说是微乎其微的。我国环境保护依然面临着严峻形势,依然存在突出问题需要尽快解决,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水污染问题仍然存在,饮水安全无法保证
水污染问题一直都是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的大问题,我国已经开始重视水污染问题的治理,但是效果不甚理想。当前,我国城市生活污水还在呈每年递增趋势,我国诸多城市基础环境设施的建设都无法与人口和工业建设等相协调,不能充分满足城市污水处理能力的需求。特别是随着城市人口的每年递增,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不断增加,我国城市的排污能力还需要不断提高。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药和化肥等造成的水污染问题也开始日渐突出。
1.2城市污染仍然严重,空气质量不合标准
通过近几年对我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测试显示,每年,我国都有近70%的城市出现环境空气质量不达标的现象。特别是我国中东部地区,由于受极端气象条件的影响,很多城市都连续多日出现大范围的重污染阴霾天气,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1.3农村环保问题日渐凸显,农业污染严重
以前,我国环境保护的重心都放在城市,但是随着近些年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以畜牧养殖和种植业为主的发展模式给农村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很多农村都没有建设相应的环境基础设置,这使得农村每年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处理成为难点问题,农业发展污染更是亟待解决。
此外,工业污染和化学品企业的污染等造成的环境问题依然存在,给我国环境造成了严重负荷。
2.我国环境保护的具体方法
2.1坚持环保宣传不松懈,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是利国利民的,环境保护也离不开公众的参与。但是当前,仍然有很大一部分公众不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环境保护工作,认为环境保护是环保部门和政府部门的事,与自己无关。在这种意识的作用下,很多公众不能够从自身做起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不能够从小做起为环境保护工作贡献一份力量。这说明,我国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仍然需要提高,加强环境保护宣传仍然是环境保护工作中一项长期的事业。我国各地政府和环保部门要持之以恒的进行环保宣传,要充分利用党政媒体、社会媒体开展广泛而深入的环境保护宣传。
(1)全社会覆盖宣传。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必须要做好打长期战的准备。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报纸等电视媒体和平面媒体,要保证这些媒体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经久宣传,让环境保护成为社会的一种常态,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都能看得见、说得着的谈资。
(2)学校环保教育。环境保护也应该从娃娃抓起,从幼儿园课程开始到大学结束,要保证不同教育阶段对环境保护教育的渗透。要增设环境保护教育课,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教育活动,让环境保护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学校教育来完成对学生群体的环保教育。
(3)环保宣传内容要广泛。虽然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热门话题,但是很多人对环境保护都缺乏足够深刻的认识,在部分社会公众的眼里,环境保护就是不随手乱扔垃圾 、不随地吐痰,这种认识是极为狭隘的。因此,在进行环境保护宣传时,必须要丰富环境保护的宣传内容,拓展和延伸环境保护的内涵。除了要加强基本环保知识的宣传外,还要让社会公众知道什么是环保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让他们知道如何保护天然植被,如何保护周围的生态环境。让他们了解环保保护的法律法规,并自觉遵守。
2.2完善环保基础设施,提高环境治理能力
上文提到过,当前我国诸多城市都存在环保设施不健全的问题,这种不健全直接导致了环境保护的乏力。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要建设完善的环保基础设施。我国各地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应该中城市环境保护,要加强环保规划,成立环保专项基金,要有计划的投入环保资金,加强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已经陈旧的环保基础设施要逐渐实现更新换代,对于居住比较密集的地区要考虑增加环保基础设施,对于污染严重的地区可以考虑采用更为先进的环保基础设施。通过完善环保基础设施来提高当地环境污染的治理能力和处理能力,从而改善城市环境,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2.3加强环保执法,坚持依法治理
依法治国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方针,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也应该沿着法治轨道进行。我国目前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环保法律法规,这些是环境执法工作的重要依据。我国必须要加强环保执法人员的培训,要让他们能够熟练的掌握和应用环保法规,在执法工作中严格遵照法规执法,对于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对于非法开采和建设活动,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要给予严厉的打击。要加强对我国水土、森林和矿产资源等的保护。要加强对环境执法人员的培训,让他们树立强烈的执法意识,绝不姑息任何环境破坏行为,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乱丢,提高环境保护的成效。
2.4加强水污染治理,提高用水安全
水污染问题是我国最为突出的环境问题,其治理是比较漫长的。我国政府必须要下大功夫解决这一难题。要从我国实际施法,坚持三大创新,即政府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走出一条适合我国水环境保护的新路子。在水污染的治理上,要坚持不懈的探索治理现有污染问题的新路子,同时要避免和抑制出现新的污染问题。要坚持清洁生产的推进,在我国工业生产领域、化工产品生产领域推广清洁生产,降低工业生产中污水的排放量。
2.5重视农村环保问题,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农村环保问题在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地位将逐渐提升,这是因为农业是我国的基础,农业污染问题的治理已刻不容缓。我国要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要建立农业生产的生态体系,要在农村推广现代化的种植和养殖生产模式,减少农村规模化种植和养殖过程中带来的化肥污染和污水排放污染问题。要在农村推广有机肥的使用,并加大先进的农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同时,要加大农村环境保护的建设,要建设相适宜规模的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处理厂。要确保农村生活和生产污水得到及时处理,确保农村生活垃圾能够得到科学的填埋或焚烧,避免造成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作为一个正处于上升期的发展中国家,必须要重视环境保护工作。要全面分析当前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分析我国环境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改善环境保护问题,落实环境保护的各项法规和政策,全面提高环保成效。
【参考文献】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建设对于促进土地利用与交通发展的进一步融合。构筑与城市布局及交通需求走廊相一致的交通体系,优化城市结构和布局,强化区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中心城市功能,缓解中心城区交通压力等方面均具有积极作用,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显著。
1国内外轨道交通的发展情况
伴随着工业化及城市化的发展,小汽车逐步进入普通家庭,但是轨道交通仍然占据着交通运输业非常大的比例,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许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都大力推行“公交优先”的交通管理模式,以伦敦和东京为例,居民出行的主要方式都是轨道交通,而且比例分别承担了71%和86%的客运量。此外,一些发展中国家及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也都在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以墨西哥城为例,该国于1966年动工兴建地铁,目前已逐步发展成为有10条线路,总长为178 km的地铁,总运客量居于世界第3位,仅次于莫斯科和东京。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起步相对较晚,20世纪60年代,北京市才采用浅埋开挖法修建了我国首条地下铁道线路并于1969年10月建成,即目前的北京地铁1号线。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已逐步进入大发展时期。尤其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准确及适时地提出了扩大内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政策指出各级政府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因此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政策规划,掀起了各地兴建轨道交通的高峰。截至2010年,我国第一批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投资规模近10000亿,规划线路总长度为2400公里,未来陆续还会加大投资力度。现阶段,各有关方面已达成共识,一致认为我国必须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而且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才是解决中国大城市交通的主要途径。虽然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总体规模较小,但已经显现出了比常规的公共交通更高的运输效率和更大的经济效益。
然而,在轨道交通施工过程中,不免会产生大气、噪声和震动等环境方面的问题,如何在轨道交通施工的过程中保护环境一直是相关者(例如轨道沿线居民、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等)所面临的问题。当前我国处于轨道交通的施工的高峰期,各地因轨道施工产生的环境问题也逐渐凸显。
2轨道交通工程施工与环境保护
轨道交通工程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和要求较大,尤其是我国的城市情况比较特殊:地面建筑较多,地下上下水纷繁复杂,煤气、电力、热力和通讯等管道设施繁多,加之市民环保意识也有待于提高,所有这些因素都加大了地铁和轻轨等交通设施的修建难度。
因此我国就面临一个两难的问题:如何一方面使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又不致使环境遭受破坏,影响自然的和谐。面临这个棘手的问题,需要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就需要我们技术施工人员对于环境和轨道交通建设有深刻的认识并进行合理的规划及改进施工的方法,合理的利用环境和保护环境,将保护环境也放在重要地位,另外一方面也要呼吁市民增强环保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和谐施工,促进我国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的环境友好型施工,实现轨道工程施工与环境的和谐。
3轨道交通工程施工期间保护环境的方法及实践
轨道交通工程施工期间,要对环境做出良好的测评并采取有效的保护环境的措施,1998年国家颁布并实施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就明确规定:建设产生污染的建设项目,必须遵守污染物排放的国家标准及地方标准;污染物排放总量必须严格的控制在区域内,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因此,施工单位必须积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进行环境背景的分析和调查说明,预测工程施工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危害及影响,二是根据测评结果制定出预防及减轻施工行为对环境影响的对策。如果施工单位不遵守该例,负责审批该项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责令其停止生产并处10以下的罚款。
3.1环境背景的调查与分析
环境背景分析与调查主要是调查工程施工可能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具体包括其受污染范围、影响程度及起因等都要详细指出并列表说明。此外,个别的轨道交通建设可能会对减少一些污染有利,因此施工及设计人员应对于施工新引起的环境影响(包括积极和消极)做出与原环境情况的对比分析,进而采取双赢的有利对策,合理支付轨道交通建设中的环境治理费。
3.2预防及减轻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轻轨和地铁等轨道交通工程的施工特点是施工范围大,施工周期长、路线长,影响范围大、涉及面广。虽然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轨道交通工程的设计方法有所创新,建筑设备有所改进,建筑机械有所改进,轨道交通的综合施工水平也有很大提高,但是由于我国的城市地面建筑林立,地下上下水、电力、热力、煤气、通讯等管道设施繁多,地面轨道交通的建筑,包括挖掘、打桩、回填等一系列施工作业,仍不可避免地会给对当地的交通、管道、河流,尤其是市民的日常生活带来影响,所以建筑施工人员必须将环境保护问题放在首位,施工过程中合理的设计方案及施工方法。
3.2.1合理施工方法的选择合理施工方法的选择不仅有利于轨道交通工程的建设,更有利于环境的优化,一般来说,地铁的暗挖法施工要比明挖法施工对环境响小得多。因此,根据土壤加固改良的方法和地质情况,车站和线区间均可采用矿山法施工。近年来,盾构法修建区间道也越来越普遍,由于暗挖法可能导致变形或地表沉降,因此设计与施工前,设计和施工人员都要有详细计算与监测,尽量控制与避免土体沉降或过量变形对已有建筑和路及面的破坏。明挖法施工可从减少扬尘、控制噪声及处理废水几个方面降低对环境的影响,详见表1。
轨道交通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尤其是挖地铁隧道和降、排水时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如可能造成地面沉降;引起地下水动态变化失衡;使地面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的变形乃至损伤和破坏等。因此,进行地铁施工前,设计施工人员要对施工的整体环境进行全面测评。近年来,国内桩基施工技术发展较快,如深圳地铁一期工程和广州地铁一、二、三期工程等都采用了桩基托换技术,上面建筑有几十层,地铁从基础下通过。盾构开挖时,桩基被切断,整个建筑骨架受力引起变化,如控制不当,就可能会造成应力失衡,最终造成建筑物沉降、开裂、或倾斜。因此,针对桩基托换施工的风险性、技术性很高的特点,施工人员要制定详细、可行的安全技术,做到文明施工和安全管理,方可保证桩基托换施工的质量与安全。此外,施工过程中对于降、排水方法还需进行充分论证,因为许多城市面临水资源紧张的问题,此时,技术人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潜水承压水要研究其回灌问题;对上层滞水要研究水的循环和利用问题,施工过程中尽量减少水的浪费;尤其是当施工线路穿过农田、湿地乃至郊区线路时,技术人员更要处理好灌溉和湿地保护的关系,兼顾环境保护和农民的经济利益。
3.2.2施工泥浆要换代轨道交通施工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桩、墙施工,施工时要用泥浆稳定钻掘壁面。目前,国内多采用皂土(也称膨润土)泥浆。随着工业的发展和高科技材料的进步,国外与香港、台湾都已逐渐研制出一种具有更具粘合性的高分子聚合物材料—聚丙烯酸胺超泥浆稳定液。这种泥浆与水拌合后产生膨胀效果,具有高的水的粘滞度优点,因此可在钻掘壁面形成一层富有韧性的胶质薄膜,防止钻掘平面崩塌,达到稳定孔洞与沟槽的目的。而且此中材料更易于与泥浆拌合具有无粉尘污染、不需泥浆搅拌池、沉淀池,能促使悬浮泥沙产生凝絮,加速沉淀,并可多次循环使用的优点。北京地区一些水利工程连续墙施工和市内道路、立交桥旋挖桩施工,上海地铁明珠线二期工程浦东南路地下连续墙施工,都已有采用超泥浆的案例。
3.2.3控制地铁爆破震动的影响我国的个别城市修建地铁时可能会面临有部分或多处线段通过岩石地层的情况,此种情况下,以当前的技术条件,爆破法算是开挖岩石隧道最经济适用的方法。目前,国内外控制爆破震动影响范围,降低爆破震动影响的主要途径是:降低爆破震源的爆炸能量,以控制爆破震动的危害程度;阻断震动波传播扩大,减少爆破震动波的影响范围,因此决定采用爆破法时一定要进行全方位的测试,获得当地爆破衰减规律及尽量避免可能造成的受害影响程度。
4结论与展望
城市轨道交通的施工与环境保护的问题必须引起有关各方的关注,因为其是保持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必然要面对和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合理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并尽可能减轻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才算是处理好了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才能打造成可持续发展轨道交通工程。目前我国轨道交通施工日趋成熟,在环境保护方面已形成一定的基础和条件,如何在这方面做的更好,还需更多的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王春宇.环境保护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前期建设中的应用[j].工程技术.科技信息,2010(5).
[2] 中投顾问.2009-2012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与设备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r]. 2009(2).
1.环保意识的定义
从根本上讲,环境意识是一个哲学的概念。是人们对环境和环境保护的一个认识水平和认识程度,又是人们为保护环境而不断调整自身经济活动和社会行为,协调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互相关系的实践活动的自觉性。也就是说,环境意识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水平,即环境价值观念,包含有心理、感受、感知、思维和情感等因素;其二是指人们保护环境行为的自觉程度。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培养中学校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性、必要性及紧迫性
环境教育是全民教育、终生教育和全程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重视环保意识的培养是社会赋予教育的责任,目前环保已成为全球人类关注的问题。教育影响着一代人思想,所以我们责无旁贷。近年来中国工业迅速发展,人们在享受它带来的巨大利益的同时,也遭受着污染的严重危害。有人说环境污染都是化学惹的祸,这话虽有点偏激,但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许多导致空气、水体被污染而对人体形成危害的污染物的形成都与化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化学学科对环境污染的预防与治理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已成国家的议事日程。而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向中学生渗透和强化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环保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致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环境保护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是一件事关未来,影响深远的事情。
二、环境及环境污染的定义和环境污染的分类和危害
1.环境的定义
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综合体。
2.环境污染的定义及分类
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的各种社会活动而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进而有害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环境污染一般可以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按污染源的性质可以分为生物污染、化学污染和物理污染;按污染源的形态则可以分为废气污染、废水污染和固体物污染及噪声污染、辐射污染等.
(1)大气污染的定义及对人类的危害
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并危害人体健康、生物生存或环境污染的现象。
大自然曾经山清水秀、美丽如画,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化工厂及机动车数量的增加,废气的任意排放,使得我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改变,尤为重要的是我们的空气变得污浊最近引起人们恐慌的事件是雾霾现象,冬雾有“冬季杀手”之称,加上工业废气、车尾气、空气中的灰尘、细菌和病毒等污染物,附着在水滴上,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出行中,这些物质会对人体的呼吸道产生影响,引起急性呼吸道感染(感冒)、急性气管炎、肺炎、哮喘、鼻炎、眼结膜炎及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对幼儿、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和体质均有一定的影响。雾霾天气不仅对人类引起各种疾病、还影响人的心情甚至引起交通阻塞,发生严重交通事故等。这些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2)水体污染的定义及其对人类的危害
水体污染是指由于某些物质进入水体而使水体发生物理或化学的变化,且超过其自净能力范围的现象,并对人类及生物生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水体污染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造成的,它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以及农业上的农药不合理使用而引起水体污染,水污染是对人类健康危害最严重的污染。因为人在生活中摄入的水很多,人体中的污染物经过代谢富集起来,从而造成各种严重的危害并导致疾病。如1953年的水俣病事件,主要是含甲基汞的毒水排入水中,甲基汞被鱼吃后,人又吃了甲基汞的毒鱼,由于食物链的富集,而使人类摄入过量的甲基汞,从而使患者大脑受损,导致患者口齿不清、步态不稳、面部痴呆、耳聋目瞎,非常痛苦。造成180多人死亡,水体污染对对鱼类也造成很大的危害,造成大量的鱼类死亡。
(3)土壤污染的定义及对人类的危害 土壤污染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排出的有害物质进入土壤直接或间接的危害人畜健康的现象,如铅、镉等重金属引起严重的土染污染。
土壤污染主要是由于农药残留、化肥滥施以及使用工业污染过的水体灌溉造成的。1992年全国有不少地区已经发展到生产“镉米”的程度,每年生产的“镉米”多达数亿公斤。仅沈阳被污染的灌溉区已达2500公顷土地受到严重的镉污染。粮食产量遭到严重的损失。一旦人们吃了含镉浓度达到0.4~1.0mg/kg就会引起疼痛病,而我们所说的水俣病和癌症都与土壤污染有着一定的联系。当土壤污染严重时会造成土地板结。 可见,环境污染给我们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危害,为了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需要加强环保知识的大力宣传,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
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方法及措施
1.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在化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的,充分挖掘教材中环保素材对学生进行环保知识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当讲到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应及时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如介绍,大气污染物的头号“杀手”二氧化硫,其产生途径主要是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及工厂排放的废气。二氧化硫进入空气中会形成酸雨,酸雨的危害性很大,当酸雨进入河流会污染水源,导致鱼类死亡,影响水生生物的繁殖;进入土壤会使土壤酸化,植物枯死,影响作物生长;酸雨还能腐蚀建筑物酸雨更会危害人体健康。要防治大气污染应从源头入手,化学科学家正在研制开发替代化石燃料的新型能源、化石燃料的脱硫方法、廉价回收二氧化硫的技术、尾气处理技术等,为减少以至消除大气污染而做出贡献。再如水资源,地球虽有“水球”之称,但可供给人类使用的淡水资源却十分有限,而水体的污染又加剧了水资源危机,应用化学原理可以防止水体污染,如研究反应条件实现产品无污染生产、研制无污染的化肥农药、研制无磷洗涤剂、研制高效低耗污水处理技术等。通过这类实例的学习,都能提高学生对环境污染的重视程度。
2.结合化学实验教学,强化环境教育
(1)收集有毒气体时,要进行尾气处理,强化环保教育
中学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后备劳动者,中学化学教育对环境科学的学习将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化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进行各种各样的实验来巩固和深化学科知识。在教学实践中,要在有限的实验中融入更多环保方面的东西。众所周知,在化学实验中,会使用或产生一些有害的物质,如果这些物质进入环境,就会对环境产生污染和破坏。
化学实验,特别是制备硫化氢、二氧化硫、氯气等气体,做铜与硝酸,浓硫酸的反应实验等,往往会污染教室、实验室的空气,直接影响师生健康。我们可将制备过程中多余的气体或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气体,通过导管,通过三角形的导管,进入相应的吸收液,进入相应进行尾气处理。(如图6所示是实验室制取氯气的装置图)制取氯气的反应原理:2MnO2+8HCl(浓)3Cl2↑+2MnCl+4H2O
尾气处理反应原理:(Cl2与NaOH 溶液的反应方程式)Cl2+2NaOHNaCl+NaClO+H2O
(2)对实验后的废液、废物应放入指定地点,来加强环保教育
教师可以把环境污染物作为试验样品,进行观察分析与研究。例如测定大气飘尘的浓度、测定雨水的PH值、用SO2生成硫酸、硝酸的过程,化学老师在自己做或指导学生做实验时,也可以进行环境教育。对实验结束后的试验废液、废物应放入指定地点,这样既可减少污染物污染,又可教育学生环境保护要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只有这样,才能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3.在化学课外活动中,加强环境保护教育的方法及措施
(1)参观水泥厂、化工厂等课外活动时、加强环境保护教育
我们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和社会调查(如参观造纸厂、水泥厂、化工厂,调查周边的水环境)等活动,并通过测定大气污染物浓度,附近河、湖水的酸碱度,从而使学生了解周围环境污染原因及对策,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或利用节假日到野外收集废电池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污染的程度及其危害性,增强环境观念。
(2)通过办展览和出黑板报,加强环境保护教育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根据我国环境的现状问题,提出一些具有宣传意义的寄语。如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为了我们美好的明天,请爱护我们的环境。还有如1998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为了地坏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等等。让学生通过这些寄语的渲染来提高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如2002年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主题的宣传语:生命如歌,让绿色渲染这美丽的旋律。
(3)聘请环保专家来校作讲座的形式、加强环保教育
通过聘请环保专家讲座的多种形式和途径,让学生对环境污染的来源、危害以及对其的治理方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让学生通过收集身边环境污染的事例,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污染的程度及其危害性,增强环境观念。还要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时刻牢记环保使命,充分利用节约能源(如节水、节电、充分燃烧煤气、石油液化气等),并开发使用新能源(如图9所示风能),合理分类存放生活垃圾(如电池回收、不乱到污水等),不使用污染环境的物品(如含磷洗衣粉、喷发胶等),敢于同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做斗争,努力将环境污染降到最低程度,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通过课外活动,并结合现有法律法规的宣传,加深学生对环保意义的认识,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利用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 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让学生在宣传中了解我国有关这方面的规定和常识,提高学生在环境管理环境文化方面的认识。并利用节假日、夏令营,组织学生对当地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水土保护区和环境污染区等进行实地考察,使他们认识到人与气温、气候、空气、谷物增产、水土流失、森林砍伐,以及环境保护等都存在着密切关系。通过现场对比,丰富学生环境方面的知识,结合已学的知识,开展有关环境污染与保护知识的问答活动等。
4.透视社会热点,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关注化学生活也是成功教学的一个标志,经常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话题,如雾霾、苏丹红事件、塑化剂、三聚氰胺、低碳生活和绿色生活等。以上都是化学物质与人体健康的话题,不妨在课堂上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在教给学生化学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做一个热爱生活和关注社会的公民。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指导学生做到不乱扔脏物,不随意丢弃废旧电池,不使用含磷洗衣粉、捡塑料袋、督促父母不焚烧秸杆、节约用电、节约用水等活动。同时,也可指导每个人都应从防止家庭污染,保护环境通过这些信息的介绍,使学生切实感到环保要从自身做起,节约用水少使用一次性餐具少用化学用品,以减少污染,为保护环境而改变生活习惯。
雾霾是由大雾与灰霾相叠加形成的一种严重的污染天气,从2014年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受到了雾霾天气的影响,特别是北京、广东、天津等地,雾霾的持续时间逐渐增加,雾霾的频发为人们的工作、生活都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而且长久的呆在雾霾环境中对人的健康危害也是很大的,其中含有的可吸入颗粒物能够对人们的呼吸道、心血管造成影响,雾霾治理成为了当务之急。
1 雾霾的产生原因分析
雾霾的发生主要受到四个方面的影响,其一就是污染物的大量排放,比如燃烧煤炭、机动车尾气排放、工业废气污染和扬尘,这些污染源都是空气中PM2.5浓度过高的元凶[1]。第二个方面就是气候与环境的影响,比如一个地区如果受到中低压的包围,气温就会出现大幅度降低,在气温升高之后近地面就会出现逆温层,逆温层会像一把伞一样笼罩在区域的上方,对于低空的空气的正常的垂直运动受到了阻碍,高空气温比低空气温更高,这种状态下对于空气中含有的悬浮颗粒的飘散是非常不利的,这样就会引起雾霾。第三个方面就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造成的,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城市人口越来越密集,更多的高楼大厦得到建设与应用,对城市季风形成了很大的限制,对悬浮颗粒的扩散与稀释也是非常不利的,进而造成了PM2.5在城区与其周边的沉积,使得城区的雾霾状况更加严重。最后是区域污染的叠加因素,比如江西省因为受到周边经济区域发展污染物的输送,与本省污染物相叠加,增加了空气中PM2.5的含量,使得江西省的污染更加严重。
2 雾霾的外部特性及治理的特殊性
2.1 雾霾具有的外部特性
雾霾可以看做是一种公共产品,与其他类型的环境污染比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从雾霾的外部特性来分析,首先其具有时间的积累性特点,雾霾的形成属于一个长期的过程[2]。空气中PM2.5含量达到了一定的指标就会造成严重的雾霾天气,在积累与加重的演变中,会逐渐增加雾霾的治理难度与成本。另外,雾霾的发生还具有空间转移的特点,因为雾霾并不只局限于局部地区,而是区域性的天气情况,而且雾霾能够被运输到很远的地方然后发生二次反应,也就是外来污染与本地区污染的结合。尤其在我国大部分的南方地区,雾霾的发生通常是由外来污染造成的。此外,雾霾还具有污染主体分散的特点,在污染的实体辨别中比较困难,本身雾霾的形成就有其复杂性,它会受到工业排放、尾气污染以及生活排放等方面的影响,在部分经济发达地区,雾霾还会与酸雨、光化学污染共同构成复合性的大气污染,为区域环境的治理增加了难度,结合雾霾的这些特点可见,其造成的不良影响更深,治理难度也更大。
2.2 雾霾治理的特殊性
雾霾所具有的一系列的外部特征使得其具体的治理方式与一般的污染治理存在很大的差异,首先,根据雾霾的空间转移特性分析,以往那种治理固体污染的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也就是不能单纯地依靠地区环保机构去开展局部治理清除雾霾,需要积极的实行地区间的合作模式。其次,雾霾主体所具有的分散特性,使得污染主体的准确识别具有较大的难度,也就是说要治理雾霾不是通过单个机构或者企业的管理就能解决的问题,在雾霾天气的影响之下,人们都有责任,雾霾治理可以说是需要不同行业、地区、群众共同参与的一场长久的斗争,在治理过程中需要人们的共同协作,这样才能取得一个良好的治理效果。
3 环境保护中雾霾治理的方法
3.1 加强环境保护的教育与宣传
在雾霾的治理中需要不断的强化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让人们从思想上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只有具备了环保的意识才能做出环保的行为。首先可以从学校教育环节去开展相关的宣传,政府相关机构可以在幼儿园、中小学校园内积极的开展相关的课程教育与活动,对学生进行环保知识的普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能够从小就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还可以将环保的有关知识加入到教材或者课外书中,使环保知识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还应该面向全社会进行雾霾治理与环保知识的教育与宣传,通过政府机构的宣传可以加强人们的社会责任感,使其能够逐渐建立与企业之间的联控体系,一起参与到雾霾的治理工作之中,在责任感不断强化的同时人们的环保意识也会随之增强,这样更多的社会群众就会去关注与选择绿色节能的生活方式,从而就会提升城市的环境保护质量水平。在实际的治理工作中不应该忽视一些细节问题,环保部门实行的一些细节处的管理手段往往会比举办的一些宣传更有效果,比如针对一些工程用车、长途客车等会在晚上进入市区带来大量的粉尘、煤灰等的情况,石家庄市政府就对洒水车的作业时间进行了调度,增加在凌晨洒水的次数,采取水从上到下喷洒的方法,这样就将空气中的灰尘都清除干净了。
3.2 增加环境保护新技术与新能源的应用
我国大部分城市化进程仍在发展阶段,工业企业正在转型,城市交通高速发展,住宅楼以及配套设施不断兴建,这是采用环保新技术与新能源的好机会[3]。在城市化尚未完成之前,相关的技术与能源应用系统也没有建设成熟,因此新型技术与能源的推广使用是环境保护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比如余热余压利用技术、绿色照明等等,政府部门应该对环保技术与能源的使用与推广进行积极的鼓励,逐渐增加新型技术与能源的利用率,提高单位能耗的作用发挥,使得总能耗量得到减少。国家应该对新技术与新能源的使用单位或个人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因为新型的技术与能源使用一般会成本较高,通过补贴的方式可以增强其推广的吸引力,在其普及之后生产技术能力就会得到提升,进而生产成本就会降低,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3.3 改善交通拥堵状况,增加绿化面积
交通拥堵,汽车尾气排放是造成雾霾加剧的原因之一,根据现代交通的发展趋势,应该逐步建设公交、高速公交、地铁、轻轨等立体化公共交通体系[4]。另外,还需要尽量的降低出租车的空驶率,根据实际情况去改变出租车的运营方式,避免在非打车高峰期存在大量空驶车辆的状况,降低尾气污染带来的危害。比如增加出租车固定等候区以及落客点等方法,还可以通过推行打车软件的使用,政府监督软件的服务状况,增加其可信性,向人们宣传打车软件的正确使用方法。此外,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起到净化空气的效果,因此应该增加区域的绿化面积,达到治理雾霾的作用,在绿化土地稀少的城市地区还可以使用楼顶绿化或者墙面绿化的手段去开展绿化工作。
4 结束语
在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污染物的排放量逐渐增加,造成了整体生态环境的恶化,人们需要对当前的生产与生活方式进行分析,认识到生态问题的严重性,在知道雾霾出现的原因的基础上,应该结合我国的发展国情以及其他国家治理雾霾的经验,有针对性地开展雾霾治理工作,促进生态环境的好转,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张集钧.石家庄市雾霾治理政策分析及建议[D].河北师范大学,2015.
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以《环境保护法》为主干,以《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等污染防治法为分支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但是,我国目前尚未制定有全国性的全面规范农村环境保护的基干法律或专门性法律,而其他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还无法对农村环境保护活动进行科学、系统、全面、准确的调整与规制。[1]对此,《银川市农村环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银川条例》)作为一部地方性法规,以农村环境保护为着眼点,在农村环境保护立法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一、地方性农村环境立法的首创意义
《银川条例》是我国第一部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专项立法。我国已有的涉农环境立法主要集中在农业环境保护立法,如《湖北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江苏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地方性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其着眼点主要在农业生态环境,这种以某一产业环境效益为保护对象的立法在发挥其预期效能时相对于以往单纯的要素性环境污染防治法当然会有更明显的作用,但是在环境保护的整体性上仍然有明显的缺憾,主要表现为:其一,农业环境立法人为地将农村的农业生态环境与农村其他生态环境割裂,从而使农村人居环境、农村乡镇企业等区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而已有的要素环境污染防止法从整体上更多的是考虑城市环境或一般性的环境问题,对于农村环境特有的问题缺乏针对性的对策;其二,农业生态环境立法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为重点,这样的立法导向体现了以城市利益为重的视角,而在全国性环境立法中仍然是以城市为主导,以解决工业三废(废水、废渣、废气)为重点,呈现出强烈的城市中心主义色彩[2],缺乏对农村和农民环境利益的整体考虑。
从农业生态环境立法的两个缺憾来看,《银川条例》首创了以农村环境为保护对象,这样的立法视角较好的解决了上述问题,首先,农村环境立法将保护范围覆盖到农村整体,克服了单一产业生态环境立法调整范围较窄的局限性,使法律贯穿在农村环境的各个要素中,使不同区域、不同要素的污染防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有助于从整体上推动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
其次,农村环境立法以改善农村环境、保护农村居民环境权益为出发点,这使其在具体问题的立法设计上更具有针对性,更能解决农村环境的具体问题,也更容易关注农村居民具体的环境诉求,从而使农村环境立法的效用更强。《银川条例》生效次日,环境执法人员即依据该条例第二十四条和四十条的有关规定对焚烧秸秆的行为予以了处罚,改变了以往危害农村环境最普遍的秸秆焚烧现象无法可依的局面,使当地农村环境保护走上了法治化的轨道。
最后,农村环境立法仍然会覆盖农业生态环境立法涉及到的相关问题,并以之为立法重点。农业目前仍然是农村的主要产业,而农业污染则是农村环境的主要污染之一,这一现实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因此农村环境立法不可能脱离这一现实,仍然需要在立法设计时予以重点考虑,以此来保护农民的环境权益。
二、农村环境――《银川条例》的基本维度
一部具有首创性的地方性立法有其积极意义,同时也必然具有一定的风险,风险不仅来自于法律层面,如是否违宪或违反其他上位法的风险,这往往只需要从立法技术上把握,尽管立法技术的运用也是一项具有高难度挑战的工作;更多的风险还是来自于法律本身的适用性上,也就是具有首创性的立法能否发挥其预期的立法效益。而要化解这样的风险,取决于立法本身的科学化程度,就地方农村环境立法而言,主要要看这样的立法能否有效解决当地农村环境问题,其落脚点主要体现在农村环境上。
《银川条例》第一条开宗明义,确定了该条例的立法宗旨为:“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这说明条例以农村环境为保护对象,以提高居民首先是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维护其环境权益为出发点。保护对象确定为农村环境,这就使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具有了鲜明的指向性和针对性,需要注意的是,保护对象不同于调整对象,农村环境法是以农村环境为保护对象的,但并不等同于以农村环境为调整对象,按照我国法理学的一般观点,调整对象界定为某一社会关系,因此农村环境法的调整对象亦可界定为在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明确保护对象和调整对象的区别,既能藉此更加明确农村环境法的立法宗旨,也能厘清农村环境法的适用范围,亦即农村环境法不以农村环境为调整边界,凡是涉及到影响农村环境并受农村环境法调整的行为,无论该行为发生在农村或城市,也无论是由农村居民或城市居民做出的,均应当受农村环境法的调整,正如前述焚烧秸秆行为,该行为是由一家公司在其位于城市边缘的自家场地引起的,不是农村居民做出的,也不是在农村发生的,但因为会危害到农村环境,符合《银川条例》规定的各项要件,属于农村环境法的调整范围,因此《银川条例》的调整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农村环境”在《银川条例》第二条中定义为:“影响农村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因素的总体,包括土壤、大气、水、生物和农民居住场所等。”这种表述紧扣农村环境的特点,如定义的内涵限定在农村,外延涵盖了土壤、大气、水、生物、居住场所等,所列举的农村环境若干要素皆是农村的典型要素。
农村环境和农村居民有着完全不同于城市环境的自身特点:1.农民居住和人的活动较为分散,污染的分布较为分散,污水、垃圾等污染物处理也较为分散;2.农民经济承受能力普遍较低;3.农业污染比较突出,如化肥、农药污染较为普遍。基于这样的与城市环境完全不同的特点,农村环境法也应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体现出自身独有的特征,首先,应当针对农村的环境问题量身定制,而不是照搬传统环境法以城市环境为重点的立法传统,农村环境法解决的是农村环境问题,因此就应当围绕着农村环境问题的诸多特点提出针对性的法律对策体系;其次,农村环境法也应当考虑农村的适应性问题,尽管环境污染具有传导性,农村环境问题的恶化可能传导到城市,但是农村毕竟不同于城市,特别是农村地域广大、农村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普遍弱于城市,因此农村环境法在管理体制、保护防治的重点、法律责任的设计等方面也应当体现出不同于一般环境的特点。
《银川条例》围绕着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这一主题,在农村环境治理上契合农村环境法的自身规律,体现了颇具首创意义的探索,第一,在管理体制上,打破了农村环境保护无人负责的空白,规定在乡(镇)设立环境保护机构,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可以聘任农村环境监督员。有人可能担心在乡(镇)机构精简的形势下,设立环境保护机构是否可行?实际上环境保护机构并不需要新设,可以在原有的乡(镇)有关机构下加挂一块“环境保护站”的牌子,这样既不需要新增加编制,又从法律层面实现了农村环境保护落实到具体的机构和人的目的。
第二,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农村环境污染点多、面广,但都和农村的地域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银川条例》抓住突出的六大类型,包括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水质改善、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农村地区工业污染、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自然生态保护,规定了针对性的防治措施,这些规定既符合农村实际,也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如第二十一条要求各级政府“划定畜禽、水产养殖业禁养、限养区域,对在划定的禁养区内已有的规模化畜禽、水产养殖场及集中的散养区,要予以关闭”,以此来防止畜禽、水产养殖对农村居民的污染;第二十五条为防治农村工业污染规定“新建工业生产项目应当进入园区,审批部门不得批准在园区外新建工业生产项目”。类似的规定为防治主要的农村环境污染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第三,法律责任,重在实效。法律的生命在于实践,而法律责任的设计是保障法律实施的最重要手段,没有法律责任的法律是苍白无力的,往往沦为纸面上的法律,成为一纸空文。《银川条例》针对所有设置了义务性条款的规定都同样设置了法律责任条款,这样就使义务性的规定具有威慑力,能够发挥实效,同时法律责任条款的设计也注意了可行性,一方面在国家有相关规定情况下,注意和国家规定的衔接,另一方面又结合实际情况,特别是要考虑农村居民经济承受能力较弱的实际情况,使法律责任不致于难以落地实施,如第三十九条规定:“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或者个人随意抛弃盛装农药的容器、包装物、过期报废农药和不可降解的农用薄膜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法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责令限期回收,逾期未回收的,处以警告或者五十元以上一百元以下罚款。”第四十一条规定:“将农村土地、房屋等租赁给他人从事产生污染的生产经营活动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法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责令改正,并对租赁人处以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这些规定很好的注意了当地实际,考虑了农村居民的承受能力,又保证了了法律的严肃性和可操作性。
三、《银川条例》对农村环境立法的启示
农村环境保护关系到我国数亿农民的环境权益,因而很早就有学者极力呼吁应当在《环境保护法》修改时体现对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视[3],即将生效的《环境保护法》也确如所望,强化了对农村环境的保护。但是作为一部环境保护的基本法来说,农村环境仅仅是其关注的一个方面,要真正做到农村环境保护的有法可依,制定专门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是其应有之义,这也是《银川条例》给我们带来的最重要的启示,这一条例开创了农村环境保护立法的先河,体现了立法机关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关注,使地方农村环境保护走上了法治化的轨道。
不仅如此,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立法还应当重视自身的立法质量,特别是要强化法律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使制定出来的法律能靠得住,用得上,而不是沦为纸面上的法律。这方面,《银川条例》也堪称以后类似法律的示范,该条例既考虑了农村环境保护的特殊性,也注意到了农村居民的适应性,从而使法律发挥实效具备了必要的现实土壤。这对今后农村环境保护立法的推动和完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对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现在世界上最受关注的问题。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高中化学教学中需要将环境保护教育融入其中。目前,多数的高中化学教学常用的方法是将环境保护教育的目标、要求和内容,通过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渗透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这样不仅可以完成化学教学任务,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本文将从基于改进实验方法来促进环境保护教育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高中化学课程中有关环境保护教育的内容分析
环境保护涉及方方面面,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很难达到全面实现环境保护教育的目标,只能将环境保护教育渗透到相关学科中。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化学课程应当从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出发,理解化学对人类的生活、工作、生产和环境改善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化学教学改革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保护环境以及改善环境的活动。根据新课程标准改版之后的鲁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有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内容,教师在授课时可将理论同实际联系起来。比如讲氮氧化物时,应当向学生介绍氧化氮对环境的危害,以及我国因为氮氧化物造成的环境污染状况。让学生了解到目前我国的环境现状,激发学生树立起环境保护的意识,达到环境保护教育的目的。
二、高中化学促进环境保护教育的要求
1.改进实验方法做到绿色环保
化学实验是高中化学教学的基础,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物质的性质,对于化学学习十分有利。过去在进行化学实验时,教师为了使实验顺利进行,不耽误上课时间,都是按照教材中给的材料来进行实验。但是教材中提供的实验材料是给老师一个参考,不一定都是最佳的。有的实验所采用的原材料都不是最经济、最节能的,并且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对环境会造成一定的危害,所以要求高中化学教师改进实验方法,做到绿色环保。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应当对于教材中的实验方法深入思考,尽量采用无毒无害的材料来做实验,同时对于实验结束后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应当再次利用,如果不能进行二次利用则应当采取恰当的方法进行处理,达到对环境造成最小污染的目的。
2.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
高中化学教材包含了许多实验,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在进行化学实验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树立绿色环保的理念,尽量控制污染的产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时以身作则,做到节能、环保,在实验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环保的理念,增强学生环保的意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应当在进行实验教学之前认真思考,仔细推敲传统实验的方法。首先,在进行实验时要尽量选择毒性低、污染小的化学药品,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其次,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按照实验操作规范严格执行,避免因为不规范操作造成的环境污染。此外,教师在进行备课时要进行不断的反思和改进。比如,在做一些较大的实验时,可以将其改成微型的化学实验,这样不仅可以节约化学药品,减少浪费,而且也可以避免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废渣,造成较大的环境污染。
3.教师要打破传统,进行环保教学
长久以来教师在给学生进行实验教学时都是按照传统的实验方法来进行授课。这些传统的实验方法很多都会造成实验材料的浪费,十分不利于节省资源和能源,而且有一些实验采用的是污染严重、有毒的化学药品,这样不利于环境保护教育。因此,教师可以在实验之前,将同学分成小组,对传统的实验方法进行改进。通过学生之间小组讨论、假设、分析选出最节能环保的绿色实验方案。进行这样的小组讨论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于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
三、改进实验方法,促进环境教育的具体实例
在进行鲁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氮的循环”这一节有关硝酸性质的学习时,传统实验方法是向两只放有等质量铜片的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的浓硝酸和稀硝酸,让它们进行充分反应观察现象。浓硝酸和稀硝酸都可以与铜进行反应,区别是浓硝酸与铜反应更剧烈,会产生红棕色的气体;稀硝酸与铜反应较慢,产生无色气体,气体在试管口变成红棕色。两个反应生成的分别是NO2和NO,这两种气体都是具有强烈刺激性的气体,而且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同时也会危害到师生的健康。笔者在授课时发现由于NO被空气中氧气氧化过快,导致许多学生无法观察到气体颜色的变化。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对于本实验方法可以进行如下改进。
改进措施:首先,可以将教材中使用的铜片换成铜丝,这样做不仅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终止,同时也有利于节约资源。其次,将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将原有的实验中的敞口装置变为密封装置的具体方法有两种,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通过密闭的实验装置可以防止有害气体挥发到空气中,有利于对废气的收集,减少对空气的污染,同时有利于师生的健康。
第一部分实验装置:使用橡皮塞、单孔大橡皮塞、试管、锥形瓶来组装,具体如下图。本实验装置进行操作时,首先向两个锥形瓶内加入20 mL20%的NaOH溶液,然后在一支试管内放入一块铜片,另一只试管内放入三只铜片;装有一块铜片的试管中滴入1mL的68%硝酸溶液,在另一只试管中注入2mL的20%硝酸溶液。试剂加完之后立即用小橡皮塞将试管口塞住,同时带有试管的单孔塞塞进锥形瓶扣。在反应结束后,轻轻振荡锥形瓶。
第二部分实验装置:利用带孔橡皮或者将注射针头扎入橡皮内,组装实验装备。本装置在进行实验时采用细铜丝、68%的硝酸溶液或者1∶4的硝酸溶液。在进行实验时将细铜丝放入注射期内,并且将活塞压至顶端再用该注射器吸入1~2 mL的硝酸溶液,之后再用橡皮封住针孔,达到密封的作用;将硝酸和铜反应的注射器针孔向上放置,并取下橡皮,随后抽拉活塞让少量空气进入,此时让学生认真观察气体颜色的变化情况。在实验结束之后,将注射器中剩余的溶液注入NaOH废液中。
本实验进行改进之后,操作变得简单易行,同时可以通过改变注射器的朝向来终止或者继续进行反应,非常容易控制。而且这种装置可以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无色气体NO变为红,现象更明显。改进后的实验是在完全密闭的环境中进行的,能够非常方便地收集NO2和NO,防止发生空气污染。
环境保护是全球关注的热点,将绿色环保理念融入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不仅响应了国家的号召,达到健康化学和绿色化学的教学要求,也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树立环保的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改革创新高中化学实验方法,不仅可以更好地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真正达到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过去的十年间,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的发展。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3年至2011年,中国人均GDP由2002年的1135美元上升至2011年的5432美元。在经济跨越发展的同时,公众对环境问题的高度关注也将政府推到了环境保护的前台。我国政府体制改革始终在探索中不断前行,由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同时涉及到工业、农业、交通、资源等众多政府部门,地方政府在履行经济职能和环保职能时会不可避免地遇到诸多职能冲突。本文对地方政府经济职能和环保职能冲突进行研究,可以为我国地方政府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协调好部门间运作提供理论基础。
2 地方政府经济职能和环保职能冲突
2.1 经济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冲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各方面高速发展,这使得经济效益这项指标越来越多地起到衡量社会发展趋势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地方政府往往在不经意间用经济目标代替了社会发展目标,常常将经济效益作为判别政绩是否出色的指标。这种片面追求经济数据的不良趋势,导致了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政策价值取向上的偏差,环保部门的目标很难在经济增长指标、区域规划、投资方向和技术选择上得以实现,进而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收入差距、社会保障欠缺等问题的出现,最终影响到社会的全面进步。
2.2 角色定位冲突
政府的职能本应是保证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坏境等健康、有序、和谐发展。但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地方政府逐渐拥有了经济管理的自及相对独立的利益,所以在决策时,地方利益成为了地方政府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环境保护等涉及公共利益的问题,导致了地方政府在角色定位上出现了偏差。
2.3 内部职能关系冲突
地方政府内部设有若干职能部门。在环保职能实施过程中,地方政府各部门之间由于对职能的认识不同而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调,导致了环境政策执行上的失效。此外,各环保职能部门的权限划分不清,多头审批、越权行政等现象也时有发生,造成环保决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种种矛盾。
2.4 政府决策与公众参与的冲突
政府决策与公众参与的冲突可以总结为两方面。一是民众作为弱势的利益相关者在决策过程中的缺位。在大型项目的决策中,民众缺乏切实有效的参与渠道,一些市民有心参与,却苦于找不到相应的参与渠道而不得不放弃,一些建设性的规划理念也无法贯穿到政府决策中[1]。二是民众对地方政府的公众参与机制不信任,表现为参与政府决策过程的市民认为自己提出的不同意见并未被政府采纳,或者未参与政府决策过程的市民认为政府决策“走过场”。
2.5 职能运行冲突
职能运行冲突可能有多重因素。首先,环境问题存在多个利益主体,既涉及到企业的利益,又涉及市民的利益,同时还可能牵涉到政府的利益,这种复杂的利益关系往往影响环保职能执行的效果。其次,环境政策的治理对象是各类排污企业和生态资源利用企业,地方政府的环保职能会限制企业追逐利润最大化的行为,这势必会造成企业对环境政策的执行抵抗,导致环保职能失灵。第三,地方政府环境保护的任务绝大部分由环保职能部门承担,这些部门的财政资源是有限的,这种资源的局限性也是环境政策执行失灵一个重要原因。
3 缓和地方政府职能冲突的对策
3.1 加强环境保护立法与执法
重视环境保护立法,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明确将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注重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并举。同时发挥执法权力,强化执法管理,在加强地方环保立法的同时,强化环保执法监督。环保部门制定普查、抽查相结合的环境监督管理机制,调动社会资源,通过群众举报、限期治理、行政处罚等手段依法管理,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严肃查处。
3.2 明确政府职能定位
首先,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行使者和政策措施的制定者,决定了它是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行为、克服市场缺陷、保证市场有序竞争的中坚力量,同时政府对转变发展方式、追求绿色发展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和广泛的重要影响。[2]其次,提高环保部门的地位也是转变政府职能,缓和政府经济、环保职能冲突的重要措施。地方环保部门由地方政府决定其人事任免和财政拨付的体制造成了面对违法排污企业时受到太多干扰,显得力不从心。应当提高环保部门的地位,甚至将其从地方政府独立出来,直接由上一级环保部门垂直领导,将地方政府的干预因素排除在外,真正发挥环保部门的职能。[3]
3.3 规范政府职能运行
在体制上实现环保部门的垂直领导,实现独立的执法监管地位,有效地解决环境问题,避免地方政府干预过多;政府在治理环境工作中不仅要抓重点,而且要建立长期有效的监督制度;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能,健全和强化环境管理体系,加强部门合作,提高政府政策的一致性、协调性和预见性,避免重复执法,减少利益冲突,提高环境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4]
3.4 建立绿色GDP评价体系
在核算经济增长指标体系中,应加入对生态环境保持情况及资源利用情况的核算,逐步替代现行的GDP核算体系,使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资源环境代价可以正确衡量,成为评价地方政府经济业绩的指标体系。这样的体系就是绿色GDP评价体系。要完善绿色GDP评价体系,必须注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是搭建统一的工作平台。绿色GDP评价体系的核算技术复杂,需要在国家层面上协调多个部门、多个学科配合实施。其次是确定绿色GDP评价指标。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要确定科学的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可以包括反映自然资源的统计指标、反映生态环境的统计指标以及反映环境污染的统计指标等部分。最后,在完成平台搭建及指标确定步骤后,可以率先在一些地区开展绿色GDP核算试点工作,检验绿色GDP核算理论的可行性,并为全国绿色GDP核算体系积累人才、资料和经验。
3.5 制定切实可行的公众参与模式
一套完善的公众参与过程,应该包含问题发现、决策制定、政策实施三个阶段。发现问题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市长信箱等形式进行;决策制定过程中可以通过政府公告、问卷调查、听证会、政策规定等形式进行;政策实施过程可以通过现场实地观察、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公众参与过程中,参与对象的选定是极其重要的环节,参与对象的选定可以有三种形式:一是将所有相关公众资料输入数据库,由软件随机抽取;二是吸纳主动参与的民众;三是邀请精通专业的学者、行业人员。选定对象时应以第一种形式为(下转第317页)(上接第138页)主,第二、三种为辅。
【参考文献】
[1]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司.更加重视环保在转变发展方式中的作用[J].环境教育,2011,9.
刚才,县政府与各镇(办)、县直有关部门和部分企业签订了责任书。会议还对全县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和先进企业进行了表彰。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受到表彰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企业表示热烈的祝贺!下面,针对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我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看到问题,切实增强做好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的责任感
过去的一年,各级各部门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中心,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紧紧围绕重点工作,狠抓关键环节,强化监督、协凋、配合,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撑。
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较好控制,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大力实施工程减排,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老城区污水管网得到改造,城市生活污水实现集中处理。污水处理厂完成技术改造,污水排放质量进一步提高。积极推进结构减排,严格环境准入,严把新建项目审批关。不断加强管理减排,强化监督监管,“五大体系”建设进一步巩固,重点企业、区域环境治理成效显著。大鲁阁、旺旺、达利等企业污水处理设施得到提升,县新华能源有限公司烟气炉后脱硫治理项目进展顺利。人民群众环境保护意识明显增强。深入开展以创建生态县为目标的建设活动,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我县顺利通过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初审和省级生态示范区的验收,标志着我县生态环保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高度重视节能工作,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发展循环经济取得初步成效。成立了县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和节约能源办公室,制定出台了《县人民政府关于节能减排工作的实施意见》、《县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办法》等文件,建立了政府节能减排工作问责制,将万元GDP能耗等节能目标纳入了科学发展考核体系。严格项目节能审批,大力发展高新技术,鼓励发展自主创新,实施了多项重点节能工程,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坚持依法管理,通过日常检查和集中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加大了对节能降耗重点环节和突出问题的依法监督管理力度,节能工作取得了较好的阶段性成果。
坚持安全发展,安全生产形势保持了稳定态势。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进一步健全完善安全生产的体制、机制、责任制,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手段,严格落实政府安全监管职责和企业安全主体责任,安全生产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各镇(办)均建立了安全生产执法监察中队,落实了监管人员。县政府投资建立健全了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信息平台,实现了与市级平台信息的共享和部分企业的远程监控。强化日常查处与专项治理,加大监督检查和隐患整改力度,先后开展了四次全县安全生产大检查。共检查生产经营单位703家,查出事故隐患1280条,当场整改824条,限期整改456条,下达整改指令书356份,提出合理化建议1382条,查处重大事故隐患3条。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制定了14个应急救援专业性预案,组织开展应急救援演练26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同时,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培训教育和科学管理,提高了重点行业安全生产水平,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经济损失均有大幅下降。
切实加强消防工作,社会防控火灾的综合能力明显提高,火灾形势平稳。认真落实各级消防安全责任,大力加强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和消防装备建设,完成了济北消防站建设。不断强化消防队伍建设,组建了合同制消防队,抢险救援能力、战斗能力、业务水平不断提升。严格消防审批和验收,依法加大对消防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狠抓社会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和火灾隐患排查整治等专项治理活动,火灾事故明显减少。年,全县共发生火灾338起,损失80万元,轻伤1人,没有发生重特大火灾事故,
虽然我县在环境保护等几项工作中均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也应该清楚的看到,与上级的要求相比,与群众的期盼相比,我们的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在环境保护方面,部分企业治污意识淡薄,治污能力建设和投入明显滞后,农村面源污染较为严重,全县环境监测能力和执法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随着我县招商引资工作的持续推进,每年都要有一批工业项目陆续竣工投产,势必会对全县减排目标的实现产生较大压力。在节能方面,经济结构、工业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度依然较高。特别是土地问题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资源短缺显然已经影响到了我县的发展。大多数企业目前节能技术水平比较薄弱,能源、资源浪费现象依然存在。部分企业对节能工作的认识尚不到位,节能意识有待提高。在安全生产方面,事故总量仍然偏大,少数行业和企业潜在隐患较严重,个别单位、部门和企业仍存在麻痹松懈思想,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事故隐患长期得不到解决。在消防工作方面,消防责任制落实、消防经费投入、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和全民消防安全意识诸多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诱发火灾的因素依然较多。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给予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认清形势,明确任务,进一步抓紧抓好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
近年来,中央和省市对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提出了“生态文明”、“安全发展”等重大决策,“一票否决”、“区域限批”、宏观调控等政策的执行力度持续加大。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作为必须完成的硬指标,必须遵守的“硬杠杠”,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影响日益加剧,任何违背政策的行为都会受到清理和制止。各级各部门要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县的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新形势下做好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抓紧抓好。
(一)关于环境保护和污染减排工作。要以生态县建设为总抓手,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总目标,抓好以下几个重点。
一是生态城市建设。建设生态园林城市,要突出“绿”、“水”两个特色,在城市周围和入城干道两侧建设绿色屏障和绿色走廊;在城内广场、公园、空地建设大面积的绿地和片林;努力扩大老城区绿地面积,下决心拆墙露绿、见缝插绿、搬迁护绿,均衡绿化布局;要充分利用环城水系,在两岸形成水树相映的带状公园、绿色组团,创建“城在林中、水在城中”的生态园林特色。
二是生态工业建设。要强化企业环境管理,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对新建项目,严格执行环保法规、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严格落实清洁生产审核制度和公开监督制度,全面开展清洁生产审核,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聚集”的原则,集中搞好园区产业配套,实现园区综合效益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力争把济北开发区建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生态工业园区。
三是生态农业建设。要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实施土壤改良工程和环境绿化工程,加强农村水污染预防和治理,引导农民科学合理地施用化肥农药。要加快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综合治理,实现养殖废物无害化和资源化,建设各具特色的生态种植业、养殖业园区。重点抓好太平西瓜、曲堤黄瓜、垛石西红柿、县食用菌等8大生态农业园区和奶牛、生猪养殖小区的建设。要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建立起符合国际标准的农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监督检验体系和清洁生产体系,加速和扩大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研发和推广,走优质、高效、有机农业的路子。要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重点扩大太平宝西瓜、垛石西红柿、曲堤黄瓜、崔寨香瓜4大标准化基地规模,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这里,我要特别强调的是,今年麦收期间,各镇(办)要采取有效措施,严防秸秆焚烧,防止“狼烟四起”。
四是生态林业建设。要以抓好绿色通道、沟渠河道、围村林等林带为重点,把发展林业生产与改善生态环境紧密结合起来,在巩固现有41万亩生态林的基础上,加大对220线、104线、248线、249线等重点干道和“村村通公路”两侧绿色林带的建设力度,把林业生产打造成县的“绿色名片”。同时,大力发展林下种养业,加快推行“林-菇”、“林-菜”、“林-鸡(鸭)”等生态种养模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五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要努力改善农村生活和生产环境,以农村“五化”(硬化、亮化、净化、美化、绿化)、四改(改水、改厕、改厨、改栏圈)、三通(通自来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为建设重点,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要抓好科学编制乡镇建设规划这个关键,加快乡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做好产业布局与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的文章,创建环境优美乡镇,促进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孙耿镇、曲堤镇今年要完成省级环境优美镇的创建任务。
六是抓好污染减排。要大力构建环保型产业体系,努力实现增产不增污、增产要减污。要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着力改变以煤、油为主的能源结构。要提高工业、交通、建筑、服务业等重点行业减排水平,抓好旺旺、大鲁阁等7个重点企业减排,完成全县7家重点排污单位的环境自动监控设备安装,确保热电厂烟气炉后脱硫治理项目建成使用。要强化政策导向,强化属地管理,强化环境执法,进一步加大日常监管力度。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减排指标体系、准确的减排监测体系和严格的减排考核体系,确保减排目标的顺利实现。要切实解决好关系民生的环境问题,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努力改善空气质量,严厉打击各种环境违法行为,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关于节能工作。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要坚持新型工业化战略,把能耗低、污染少、附加值高的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生态农业放在优先发展地位。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应用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大力提升产业层次,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构筑充满活力、富于竞争力、高效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要按照有关规定,对达不到能耗准入条件的高耗能企业一律不予审批、核准和备案。
二是完善目标责任制。县经贸局要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分析全县能源、水资源的基本状况和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的能耗、水耗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找出节约潜力和工作重点。要强化重点企业节能管理,进一步抓好去年确定的全县22户重点耗能企业管理,加强对重点企业节能工作的检查和指导,全面落实目标责任和节能第一责任人制度。企业要加强对节能管理人员和重点用能岗位操作人员的节能培训,加快节能技术进步,深入开展创建节约型企业活动。
三是依法加强管理。要严格节能执法监督检查,加大节能执法力度,依法查处违反节能法律、法规的违法行为。县政府将每年组织开展节能检查和监察专项行动,重点检查高耗能企业执行节能法律、法规和标准的情况。要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的日常监督检查,公开曝光违反节能法律、法规的单位,依法依纪严肃查处,并对重点案件挂牌督办。要强化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执行节能标准情况的检查,对建设单位开工建设不符合强制性节能标准的项目或者将该项目投入生产、使用的,责令停止建设或者停止生产,限期改造,不能改造或者逾期不改造的生产性项目责令关闭。要加强对淘汰落后用能设备或生产工艺的检查,对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设备或者生产工艺的,依法没收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设备,情节严重的,依法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关闭。要继续加强节能降耗的基础管理,建立健全能源利用的统计指标体系,逐步完善建设节约型社会统计公报制度。
四是建立健全政策机制。要建立和完善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逐步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重点推进阶梯式水价和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加价制度,对高耗能行业中淘汰类和限制类项目实行差别电价政策。要结合我县实际和特点,逐步建立节约能源的相关制度。财政部门要积极安排资金,支持节能降耗的技术推广、示范试点和宣传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大财政基本建设投资向节能环保项目的倾斜力度。同时,完善鼓励节能降耗的税收政策,落实国家相关优惠政策。
(三)关于安全生产工作。年是国务院安委会确定的安全生产“隐患治理年”,我们要以四个“不放松”为重点,查隐患,治隐患,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工作,确保不发生较大安全事故。
一是隐患排查治理不放松。要牢固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把功夫下在平时,改变重事后查处、轻事前防范的现象。各级各部门要围绕“隐患治理年”的总体部署,对目前还存在的事故隐患,按照落实整改方案、落实整改责任人、落实整改措施、落实整改期限、落实整改经费这“五落实”的要求,建立事故隐患“排查台帐”,做到一企一档,一患一档。要摸清一些共性的隐患和容易诱发事故的因素,认真排查,坚决整改,做到防患于未然。要重点加大对高危行业企业、食品卫生行业、人员密集场所等安全隐患的排查力度,做到发现一起,整治一起,排除一起。同时,要坚持经常回头看,反复抓、抓反复,不断巩固整治成果,杜绝产生新的隐患,努力实现长治久安。安监部门要发挥好综合协调作用,该督促有关部门解决的,必须督促有关部门限期解决,对在规定期限内不解决,又不能说明理由的,要及时通报,并提出处理意见。
二是专项整治行动不放松。在重点行业和领域继续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对于遏制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各级各部门要紧紧围绕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压力容器、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安全等重点行业和领域,针对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抓紧制定方案并组织实施。要把专项整治同隐患排查治理紧密结合起来,强化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各类事故隐患并跟踪督促整改,隐患不消除、问题不解决,绝不放过。要严把市场准入关,进一步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安全事故的发生。这里需要强调是,有毒有害作业场所、建筑施工行业要高度重视,重点加大这方面的专项整治力度,坚决杜绝发生较大安全事故。
三是规范安全管理不放松。要从源头治理入手,加快体制、机制和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进一步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符合我县实际、有利于依法行政和依法治理、标本兼治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安全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做到看得见、摸得着、易操作。要按照上级要求和安排,扎实搞好安全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使各地、各部门、各生产经营单位达到“安全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健全、管用,安全责任层层落实到人且履职到位,所做工作有记录,基本数据、台帐完整真实,各项工作扎实有效且无较大责任事故发生”的基本要求,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范管理的长效机制。
四是执法监督监察不放松。安全生产的发展过程,大体上经历自由发展--法律约束--自我约束--安全文化这四个阶段。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县安全生产正处于法律约束向自我约束过渡的阶段,这个时期的企业还不能完全实现自我约束安全生产行为。必须依法严厉打击安全生产领域的违法行为,县安监、公安、工商、质监、建设、交通、交警、消防等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能的部门,一定要加强执法监察,完善安全生产的监督监察制度,重点搞好事前监督检查,严防事故发生。
(四)关于消防工作。目前,全国“两会”正在召开,在这一关键和敏感时期,必须确保消防安全保卫工作不出任何纰漏。消防部门要严格执勤备战,强化实战演练,切实做好扑救各类火灾的准备。各级各部门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制定周密细致的工作措施,切实抓好落实。就全年来讲,消防工作要重点抓好以下几点:
一是强化消防安全检查,继续保持整治火灾隐患的高压态势。各级各部门要按照《消防法》的要求,深入扎实地组织开展消防安全整治,全力消除火灾隐患。要进一步加大消防执法力度,对违反法律法规、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营业性场所,公安、工商、安监、文化等有关部门要依法注销注册登记或者吊销许可证照;对未依法取得许可证照擅自从事经营活动的,要依法予以取缔;对确定的重大火灾隐患,公安消防部门要及时报请政府挂牌督办。对因火灾隐患整改不积极、措施不得力、工作不到位酿成火灾事故的,各级监察、公安消防部门要严查快办,依法追究单位领导和有关人员的党纪、政纪和法律责任;对失职渎职而造成重特大火灾事故的,要视情节轻重严肃追究刑事责任。
二是深化“消防平安”创建,推动消防工作社会化进程。今年是为期三年“消防平安”创建活动的关键之年。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在巩固完善前期创建成果的基础上,对照创建标准,进一步落实各层面的创建工作责任,确保顺利完成年内创建目标。要重点抓好农村、社区等基层消防平安创建,进一步提高基层火灾防控能力,把创建的成果实实在在地体现在关注民生、保障民生上来。
三是加大消防投入,加强公共消防设施和装备建设。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要求,尽快配齐消防器材设施,进一步改善消防装备,确保消防工作万无一失。全县各级公安机关、消防部门要以健全基层火灾防控体系为目标,坚持硬件、软件建设同时抓,着重抓软件,进一步提升消防“三基”工程建设的层次、质量和效果,确保完成消防“三基”工程建设的阶段性任务。
三、加强领导,强化责任,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做好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加快工作指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细化责任,狠抓落实,确保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无论是环境保护工作、节能减排工作,还是安全生产、消防工作都是复杂和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把以上几项工作纳入本地、本部门工作的整体格局之中,与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和本部门的业务工作通盘考虑、统一部署。各级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要切实负起领导责任,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企业法人代表要负总责,该管的事必须管,该花的钱要舍得花。分管领导要集中精力具体抓,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调度、重要案件亲自督办。要建立相应的部门协调机制,加强部门配合,形成通力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是强化责任落实。抓好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落实责任是关键。要进一步完善监管责任体系,强化工作责任落实,严格工作责任追究,在全县建立起一个层层覆盖、逐级负责的责任体系。刚才,县政府与各镇(办)、各有关部门和企业签订了五种责任书,大家回去后,要认认真真抓好目标任务的分解和落实。县委、县政府将把责任书的执行情况纳入了重大事项督查范围,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对完不成任务,出现问题的部门和单位,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并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决不姑息迁就。
摘要:本文拟在分析现有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结合的指导思想、技术方法、行政管理体制的局限和不足基础上,通过借鉴香港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成功经验,探讨两者结合新的思想和方法。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资源分配;环境价值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一、环境影响评价——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的传统理论和方法环境影响评价(EIA)概念最早在五十年代的美国产生,其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普遍使用的环境保护技术。我国在这方面虽然起步较晚但成绩显著。从197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至1990年国家环保局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程度》,十几年的环境影响的环境影响评估实践,将整个社会的城乡建设,基本纳入了规划的控制之下,改变了无序发展的状况,但是高速发展的城市系统和日益复杂的城市环境问题,使EIA这一理论和手段,越来越暴露出其局限性。1.1 对于环境问题,EIA只着眼于单个项目的环境影响,而未能顾及环境的次生影响和积累影响。
1.2 EIA对项目的约束作用受行政管理体制影响。
1.3 实质上,城市环境保护包括公害防治和自然环境保育两大部分,后者的保护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事实上,城市环境恶化的根源在于城市有限的资源和城市活动对其的过度消费的矛盾上。要解决环境保护的问题,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环境规划,都应该将环境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作为发展衡量尺度和限制性因素。那么,环境资源分配和使用的合理性的界定,是以什么为准则,界定的手段是什么,技术路线又是怎样 ?二、环境资源的分配——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结合的新部位2.1 可持续发展——环境资源分配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正是源于人类对环境资源过度消耗的忧虑,它的含义是:在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前提下,追求一种最大限度地满足当代人生产、生活需求的模式,它提倡任何地区和国家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的发展能力为代价,当代人的发展,也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能力为代价。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便是资源的分配,既包含了不同代之间的时间上分配,又包括当代不同国家、地区、人群间的分配,它涵盖了需要、限制、平等三个概念。延伸到城市这一特定区域时,城市各种发展计划对环境资源的利用合理与否的界定的准则,便是这种发展的资源代价,不会影响到城市下阶段(同代)和更长远时期(代间)的发展能力。2.2 环境价值及价值评估——界定的手段 环境(包括自然资源)具有价值这一属性长期以来一直被人们的价值观所排斥,直到环境危机的出现,人们才意识到,环境对于人类而言,不再是俯拾皆是的无价物品,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等)有价值,不同的环境要素组合状态也是有价值的。环境的价值可划分直接和间接两大部分,前者是指能直接进入消费和生产活动的部分资源的价值,比如矿产和土地资源,后者是指支撑当今的生产和消费的正常运作的服务价值如生态功能、水环境质量,这部分可用各种污染所引起的损失或为了治理这种污染所付出的代价来衡量,如某市政详规中,为了应付今后20年出现的水环境污染问题,将用17个亿建设污水管道和污水处理厂, 那么这17亿元人民币,便体现了环境价值。但至今为止,环境和资源的价值没有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也没有计入城市发展的成本里,正是由于城市无偿或低价地提供土地和环境容量资源,才使城市聚集超过了其应有的限度,出现环境恶化的现象。从这一意义上讲,城市也有边际环境成本,即由于城市环境容量有一定限度,超过这一限度之后,每增加一个人、一辆车、工业增长每一个百分点,都会令其它所有的人、交通工具和城市建设的成本增加。那么可以通过研究对城市发展的承载力,比较边际环境成本和社会效益产生,来确定资源利用的合理性。至今,这方面的研究尚不成熟,但环境承载力和城市发展的边际环境成本两概念的提出,已经为此研究提供了必要条件和理论上的准备。2.3 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结合的技术路线以现时的技术手段,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将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结合更深入一步。第一,在城市总体规划或次区域规划层次上,确立环境限制是城市或区域发展限制性因素之一的观念,并通过对主要的环境限制因素及潜在的污染源的分析,合理界定城市的规模,选择适合的用地和人口分布交通运输方案。第二,在改造和城区重整规划中,尽一切可能改善环境质量,包括完成基础设施的配套,降低太高的容积率和人口、居住密度,增加城市空间和绿地,消除用地布局不当如工业与居住相邻引起的环境干扰。第三,在郊区发展中,通过对非建设性用地的功能区划,确定生态保护区和敏感区、景观敏感区,保护其不受城市化的不利影响。第四,在市政详规层次上,将污水管网的设计、污水厂与环境 响评估结合起来。在这一问题上,香港的城市规划思想与管理模式都值得我们借鉴。三、香港的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香港对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结合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过程。1978年香港建立了第一个环境保护机构——环境保护小组,1981年改名为环境保护局(即后来的环境保护署),全面负责环保政策法规的制定和环境监测工作。但在以后几年环境保护工作中,香港政府意识到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的脱离,使政府处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局面,而且城市资源的储备和可动用性对城市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关键,正是基于以上原因,1989年香港的环境保护署归到了规划署的环境地政司,以加强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的结合。这一认识过程的转变还反映在历次“香港发展策略”(相当我国的城市总体规划)的修订上。60年代香港发展策略首次制定,着重在各类用地和人口分布方面。1980年为了配合华南地区的发展,首次修改并制定了首份全港土地用途——运输规划大纲,但环境的限制仍未被意识。直到最近一次的香港发展策略的修编,环境才被列为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1993年对全港发展策略检讨中,明确提到本次修改的主要目标是“制订一个整体的、长远的土地用途——运输——环境规划大纲”,以便政府能在“资源许可的情况下,按照大纲的建议,提供必需的土地和基础设施”,为香港谋求一个“较美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策略中评价一切发展的计划,都从环境的整体承受能力,就可动用的资源和对环境的影响两方面加以衡量,无论是运输系统的建立还是新市镇的发展规划,评定的依据是能否配合香港的环境,而不会加剧或构成重大损害,尤其留意现时的空气已受交通的高度污染。至今,环境问题的考虑已自始至终的贯穿在城市规划的各层面,表现在:3.1 在城市规划布局上充分考虑环境问题。如新机场地址,选在远离市区的大屿山,其考虑的因素之一是减少噪音污染对城市居民的影响。启德机场关闭之后,约有50万人可以免于机场噪音的干扰。此外,把新工业区向西转移,以减少原中心区的人口密度和工业过度集中带来的许多环境问题。3.2 在旧城改造规划中(都市计划)首要目标是降低建成区的建筑密度,尽量提供绿地以改善环境素质,并将污染大、具有潜在危险的工业迁往中心区以外的适当地区;广泛设置舒缓景区,使居民免受来自交通干线的噪音和黑烟滋扰;对近郊受采石场影响的地区加以整治,改为康乐或适当的社区发展用途。3.3 为了保护郊区发展免受城市化的不利影响,通过立法和严密的规划,将非建设用地严格控制保护起来。在建设新市镇和拓展市区的过程中,为保留新拓展区风景优美的环境,香港政府曾专门责成规划部门制定了一个环境美化大纲,它包括环境美化策略和相应的设施规划和设计。3.4 建设郊野公园并通过《郊野公园法》确实保护。自1981年至今,香港已经陆续建成了21个郊野公园,占全港面积的40%,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休息场所,同时也保护了郊区山地的自然生态环境。3.5 修改早年颁布的《城市规划标准和准则》中有关内容,将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纳入其中。
中图分类号:X3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35(C)-0107-01
一、生态环境监测的概念
生态环境监测是通过各种物理、化学、生化、生态学原理等技术手段,运用可比的方法,在时间和空间上对特定区域范围内的生态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测试,为评价生态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恢复重建生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供依据。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的一个分支,监测的对象是以生态系统为中心的生态环境,包括环境监测和生物监测两部分。监测的目的是通过动态分析评价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为保护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提供依据。
根据生态系统的类型,生态环境监测可划分为城市生态环境监测、农村生态环境监测、森林生态环境监测、草原生态环境监测和荒漠环境监测几种类型。自然保护小区的生态环境监测是介于农村、城市、森林生态系统之间过渡型特点明显的生态监测。
二、自然保护小区环境监测的特点
自然保护小区是农村村宅附近风水林、绿化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有保存价值的古树名木、原始次生林等,以自然村为单位由当地政府批准建立的一种小型独立生态系统,尤其是风水林是由于风俗文化进行了长达数百年不间断的保护,其生态系统稳定,生物多样性丰富,是鸟类、小型动物、昆虫的天然分布区域。而且具备人类生存的条件、可以被当代旅游者享用的自然生态或人文生态系统,是对现存生态环境的完善和提升,使旅游者能够亲近自然、观赏自然、体验自然、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直接交流、满足当代人类回归自然愿望的旅游区域,不同于城市、农村等人类占主导地位的生态系统,也不用于森林、草原、荒漠和湿地等自然占主导地位的生态系统。对自然保护小区的生态生态环境监测不同于一般的生态环境监测类型,具有自己的特点。
(一)自然保护小区的环境监测是加入农田与人居生态系统和旅游因素的生态环境监测。在我国,自然保护小区一般位于各级别的保护区之外,但不同于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监测,它是基本的生态系统与人类居住环境和农田生态系统的综合,是人与自然结合的纽带,其环境监测是自然生态监测的升级,监测项目除了非生命系统和生命系统外,还有包括旅游者和保护小区附近的村落的人文系统。自然保护小区的环境监测不仅能完成基本的生态环境监测任务,而且为农村和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二)自然保护小区的环境监测是包括人类和自然的综合性监测。自然保护小区一般是生态系统发育完好和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生物监测和环境监测十分必要。自然保护小区因为有农业生产者和旅游者的活动,这些活动都将对旅游区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所以,对包括旅游者和当地社区的人文系统的监测是必不可少的,这就形成了自然保护小区环境监测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环境监测的特点。
(三)自然保护小区的环境监测方法有多种多样。由于自然保护小区的特殊性,其环境监测方法多种多样。自然保护小区环境监测本质上属于微观生态环境监测,但又离不开宏观监测技术的支持。同时,既要注重地面监测在人文系统监测中的作用,又要利用“3S”等新技术监测方法的优势。“3S”技术和地面监测相结合,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来全面审视生态质量是生态监测的一个总体趋势。为了达到生态环境监测的综合目的,必须充分利用各种监测方法,如利用自然保护小区外的气象台、环境监测站等多个平台搜集相关资料。
(四)建立监测样地
保护小区应建立以国家级省级重点保护动物和植物等保护对象为目标的长期定位监测样地,并进行长期定位监测,对于了解保护对象动态和当地生态环境发展趋势十分重要,获得的资料和成果是十分有意义的。
当然,在自然保护小区内建立什么样观测样地和建立多少观测样地、观测项目多少都要实事求是地量力而行,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从少量的最有代表性的小区建立样地开始,观测项目也从少量、必须的项目开始,但是现在就开始做起来,做得越早越主动。在小区内建立观测样地并形成观测网络,一次性投入即能力建设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长期坚持,为此,地方政府和社区的支持、以当地生态保护志愿者和学校为主的技术力量、长期监测的经费补助对于长期的开展监测更为重要。
作者单位:南昌市环境监测站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