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状况分析模板(10篇)

时间:2023-07-09 08:33:1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教师心理状况分析,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教师心理状况分析

篇1

【关键词】 高校;青年教师心理问题;心理健康;心理干预

Analysis on the mental healthy status of youth teachers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rvey the status of mental health of young teachers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Methods 117 young teachers were tested their mental status with mental healthy testing scale, 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 Results 18.8% youth teachers had mild mental problem, 0.9% ones had moderate mental problem. 25.0% young female teachers had different poor psychological bearing force poor adaptability, emotion disturbance, depression, and somatization. The rate of mental problem in female teachers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in male ones(13.8%). Teachers of arts had higher poor adaptability than teachers of science did(41.1% vs 13.8%), while teachers of science had higher hostility than teachers of science(9.8% vs 1.8%). The total score and every factor scores of mental healthy testing scale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arts and science teachers(P>0.05),but the female teachers had poorer adaptability and higher depressive score than the male ones(P

【Keywords】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ion; young teachers;psychoproblem; mental health;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压力是影响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适度压力能引起积极的反应,而压力过度可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1,2]。近年来随着高校持续扩招及大学生就业困难等诸多问题,对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为此,我们对我省某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相关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样本选自2000年~2004年分配到我省某高校工作的青年教师,发放问卷138份,收回有效问卷117份,回收率84.8%,其中男65名,女52名,平均年龄25.5 a。排除有精神疾病史及心理障碍者。

1.2 方法 采用心理健康状况测验量表[3]对样本进行问卷测试。共80个项目,包括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心理承受力差、适应性差、心理不平衡、情绪失调、焦虑、抑郁、敌对、偏执、躯体化10个因子,每因子8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1分无精神症状,2分为轻度,3分为中度,4分为重度,5分非常严重。所有数据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高校文理科及男女青年教师心理问题发生率比较,见表1。

表1 高校青年教师心理问题发生率比较(略)

表1显示,18.8%的大学青年教师有轻度心理问题,其中以心理承受力差、适应性差、情绪失调、焦虑、抑郁多见。25.0%的青年女教师主要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承受力差、适应性差、情绪失调、抑郁、躯体化等心理问题,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教师(13.8%)(P

2.2 高校文理科及男女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测验结果比较,见表2。

表2 文理科及男女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评分比较(略)

注:*P

表2显示,心理健康状况测验量表评定理科系与文科系教师的总分及各因子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女教师适应性差、抑郁因子分均显著高于男教师(P

3 讨论

本调查显示,18.8%的高校青年教师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以心理承受力差、适应性差、情绪失调、焦虑、抑郁为主;其中,男女教师在适应性和抑郁等心理问题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女教师以躯体化症状为主,男教师以偏执为主,可能与女教师在工作中遇到困难与挫折即产生灰心情绪、感到工作负担重、对环境变化不能适应、学校对教师的要求高等有关。

高校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提高青年教师的心理素质,可采取以下措施[4,5]:(1)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及时排解其心理冲突与矛盾。(2)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使青年教师正确认识压力的作用,适度的压力可以促使改善自己的不足,提高能力,使之更加成熟。(3)对青年教师给予一定的关怀与帮助,尤其对女教师给予更多的帮助。(4)提供一定的娱乐场所。(5)学会自我调节与适应。

此外,青年教师要适应环境,正确理解自己学习、工作的重要意义,正确面对高校的现状,尽快适应教师的角色及人际关系,尊重同事,恰当处理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情绪,保证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吴秋凤.谈心理调节与提高青年教师素质[J].教育探索,2000,(1):37

[2] 彭雷生.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与调适[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1,(4):110

篇2

【中图分类号】 R 395.6 G 4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10-1209-03

Meta Analysis of University Teachers' Mental Health Research in China/WANG Ping*, ZHANG Yue-ping, HUO Yong-quan.* Counseling Center of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Xi'an (71005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vide the bases of improving university teachers' mental health, a meta analysis was used to discuss their mental health by empirical research in China. Methods A literature research through Chinese network database, and 26 literatures were obtained. Finally meta-analysis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 Results University teachers' mental health differed with norm of China significantly. Female teacher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male teacher in anxiety and depression factor. The elder teachers' mental health was mostly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younger teacher. University teachers' mental health was better than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Conclusion University teachers' mental health should be positively regarded by their family, their university and our society.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Bibliometrics; Comparative study; Student health services

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善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在公众的温饱问题解决之后,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人的健康问题,而心理健康则是其中的关键问题。针对心理健康,1946年的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具体表现有4点: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1]。

目前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种学术期刊,但是仍显不足,这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是研究问题单一,重复研究的问题很多,研究领域没有扩大和深入;第二是目前多数研究都是停留在理论分析和经验总结的层面,实证研究仍然有限;第三是研究工具比较单一,一般主要使用某几种问卷,常见的是SCL-90,而对其他研究工具的应用研究不足[2]。由于以往的教师心理健康研究大多使用SCL-90问卷,因此本研究以此作为心理健康的衡量工具,通过采用Meta分析方法,尝试通过文献的历史回顾,从以往的轨迹中得出我国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综合结果。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使用网络数据库,包括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万方数字化期刊库,检索的关键词包括高校教师、SCL-90。

1.2 文献纳入标准 (1)文献的研究类型是实证研究;(2)文献的研究对象是高校教师或包括高校教师的群体;(3)文献的研究量表必须包括SCL-90;(4)文献的数据必须包含SCL-90各因子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1.3 数据提取 经过文献检索后笔者得到26篇符合条件的文献,从符合条件的文献里提取出数据。SCL-90量表共包括9个因子,提取后数据太大,所以只列出数据简表,见表1。

1.4 方法 进行Meta分析,使用Cochrane协作组织的Review Manage 4.2完成。Meta分析是利用统计技术,综合多个独立的同类研究结果,对结果或某特定方法/措施的效应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3]。

2 结果

2.1 与全国常模组比较 表2表明,目前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常模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2 不同性别教师比较 表3表明,不同性别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在个别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来说,高校女教师的抑郁和焦虑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男教师。

2.3 不同年龄教师的比较 表4表明,不同年龄阶段的高校教师在心理健康的多数因子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4 不同类型教师比较

2.4.1 高校教师与中学教师比较 从表5看出,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中学教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来说,高校教师的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得分均显著低于中学教师(P值均

2.4.2 高校教师与小学教师比较 从表6看出,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来说,高校教师的躯体化因子、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得分均显著低于小学教师(P值均

3 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目前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常模有显著差异,表明除个别因子之外,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总体来说情况不佳。以往研究发现,高校教师和全国常模只在偏执因子存在显著差异[4]。分析中发现这篇不一致的文献在纳入文献中所占权重并不高。从国外学者的研究来看,教师、医生、农民、律师、家庭主妇等几类人中,教师患神经官能症的可能性相对更高[5];有研究认为,今天的教师正经历着比以往更多和更严重的压力[6];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量比工人还大,并认为国家应该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7]。对于国内高校教师,社会有必要提供给他们更多的关注,高校应该开展针对他们心理健康的教育和辅导活动。

高校女教师的抑郁和焦虑水平都显著高于男教师,表明女教师可能比男教师具有更多的情绪困扰。这可能与高校女教师的多种社会角色压力有关。相对男教师,她们必须是优秀的教师、称职的母亲、体贴的妻子、孝顺的女儿,如果担任领导的话,还必须是个杰出的领导,这样容易产生角色冲突现象,就会产生心理压力感。

高校中老年教师因子得分显著高于青年组,表明高校中老年教师可能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心理健康明显差于青年教师。一般认为,年青教师的压力高于中老年教师,因为他们要结婚、要买房、要建立事业、要搞好人际关系,但是结果可能并非如此,实际生活中中老年教师可能会比人们想象的要面对更多的问题。在学校里中老年教师多数为学科带头人或重要的管理工作;在家庭里,必须面对老人赡养、子女上学和就业等问题;目前社会对高校中老年教师支持也往往不够。

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均显著低于中小学教师,表明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好于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教师可能面临更多压力。中小学教师的第一个压力是学生升学带来的压力,第二个压力是经济利益和教师水平及其任职班级成绩挂钩带来的压力,第三个压力是教学任务繁重带来的压力。而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只是教学和科研,不必承担提高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和升学率的压力。

4 参考文献

[1] 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284.

[2] 林小群,殷恒婵,马强.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现状综述.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55-65.

[3] 汤旦林,李晓强.Meta-分析:一种量化的信息综合方法(上).数量统计与管理,1997,16(4):59.

[4] 钞雪林,万爱兰.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研究.江西医学院学报,2005,45(6):149-151.

[5] 王建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北京:开明出版社,2001:101-128.

篇3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人的身体、增强体质、完善人格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体育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重要一员,与其他教师一样,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要责任。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不仅要具有健康的体魄,还应该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状态,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体育教师的心理行为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学生心理发展,体育教师心理健康已经不能被忽视。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对通化市区所在的12所中学的体育教师进行研究。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教与学、心理学等相关书籍作为理论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

制定相关问卷,进行实地发放,共发放问卷82份,收回82份,有效问卷80份,有效率为97.56%。

1.2.3访谈法

实地对其中几所学校的教师进行走访,以深入了解中学体育教师的工作现状。

2、体育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通化市中学体育教师主要存在烦躁、易怒、焦虑、抑郁等主要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个人原因

体育教师在学校既要承担体育教学、指导课外体育锻炼和课外运动训练,还要协助学校领导搞好学校体育管理工作、维护场地器材等工作,有的甚至还要抓学生纪律,超负荷的工作使得身心疲惫,影响了心理健康的正常发展。

很多学校体育教师在学校内评定职称、选教学优秀及其困难,与其它学科教师相比并不占优势。有的学校甚至规定班主任评职时多加分,这一下就把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老师在评分上拉来了档次,因此心理上极为不平衡,工作没少干,却不被学校领导认可。

2.2社会因素

社会上的舆论给体育教师很大的压力,“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是对体育教师的一个总体评价。对体育课的印象就是“一个哨,两个球”,谁都能上体育课,等等舆论给体育教师的心理造成了负面影响。久而久之,出现工作情绪的减退,厌烦等心理。

2.3学校因素

学校领导对体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教育部规定:初中每周三课时体育课,高中每周两课时体育课。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学校存在消减体育课时,挤占体育课时情况。有的学校体育课都被科任老师和班主任占用了,在其他学科老师眼里,体育课是无关紧要的,主科多上几节课,会提高学生成绩,影响到升学率的。有的学校甚至根本取消了体育课,全部时间都放在文化课学习上,体育教师没有课上,而且学校还要求坐班,剩余时间就打网络游戏,有的甚至赌博、喝酒等等,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3、针对中学体育教师出现的状况应采取的措施

3.1自我缓解压力

体育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关注自己的情绪,要努力克制自己,并能找到合适的宣泄方式,切莫将怨气撒在学生身上。充实自己的生活,使其丰富多彩,扩大人际交往,以舒缓精神压力和提升生活质量。

3.2为体育教师创造平等的工作环境

正确对待体育课,尽量少占用、不占用体育课时,给体育教师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空间。学校要对体育教师的付出给予回报,课间操、课外活动、课余体育训练都要给相应补助,以提高工作积极性。对于国家规定的劳动保护要按时发放,评定职称要适当的放宽一些政策,解除后顾之忧,体育教师才能将学校的体育工作做得井井有条。

3.3加强与外界的交流

由于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我们接触的范围,最多是和同行有个交流,和社会其他人群沟通甚少,但课余时间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比如和球友一起打打篮球、踢踢足球,组织俱乐部,周末搞友谊赛,这就加强了与社会的交流,锻炼身体的同时还结交了新朋友。

3.4呼吁社会正确面对学校体育的重要意义

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增强体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任务,体育教师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各种体育活动来实现这一任务。学生时期是其身心发展快速时期,此时加强对学生体格、身体素质和心理等方面的培养对其一生都将产生及其重要的影响,学校和家长要真确看待这一问题,既关系到个人的全面发展,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4、结论

学校要高度重视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既影响自身的发展,又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要努力提高体育教师的待遇和地位,以此来保证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参考文献:

[1]贾晓波.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

[2]王建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1.9

篇4

【中图分类号】 R 395.6 G 4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 17(2007)09-0840-02

近年来,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研究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 并不令人乐观[1-4]。而这些研究的对象大多是中小学的正式教师,代课教师特别 是代课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似乎有所忽视。生活事件是造成心理应激并可能进而损害心理 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但如果个体的应对方式有效的话,就会大大缓冲负性生活事件对心理 健康的影响[5-7]。该研究从实证角度探讨甘肃临夏地区回族中小学代课女教师的 心理健康状况与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民族地区教师的心理健康工作提供 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和政、东乡、康乐和积石山4个县 的回族代课女教师206人进行测试。回收有效问卷186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0.3%。

1.2 研究工具

1.2.1 生活事件量表(LES) 采用郑延平等[8]于1990年编制的“紧 张性生活事件评定量表”,涉及工作问题、经济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家庭问题4个部分, 主要以1 a内生活事件的紧张值为统计量(生活事件的紧张值=生活事件的次数×刺激强度× 影响持续时间)。其内部一致性指标Cronbach α系数为0.75,该问卷的同质性信度较好;重 测信度r=0.81,P<0.01。

1.2.2 应对方式测试 采用肖计划等[9]修订的应对方式问卷,该 量表由62个题目组成,分为6个因子,即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各 分量表分值越高,表明越倾向用该种应对方式。

1.2.3 心理健康水平测试 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由90个项目组 成,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9种症 状因子。每一项目均采用1~5分5级记分,要求被试评定1周以内的自觉症状,得分越高,症 状越明显。

1.3 方法 运用问卷调查法,对代课女教师进行统一指导语,由主试讲解测 试的目的和要求,采用小组测试和团体测试。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回族代课女教师心理卫生问题检出率 宁夏回族代课女教师SCL-90各因 子得分明显高于国内其他人群。心理卫生问题检出率按因子分≥3分者统计,代课女教师心 理问题总检出率(2级以上的项目数占总测试项目数的百分率)为46.6%,被测教师中有中 度以上心理问题(因子分≥3分者)人数占17.1%。代课女教师心理问题的检出率由高到低 排列依次为人际敏感、恐怖、躯体化、焦虑、抑郁、强迫、精神病性、偏执和敌意。以此数 据为依据,将被试群体划分为心理问题组和对照组。

2.2 有心理卫生问题回族代课女教师及其对照组生活事件评分比较 见表1 。

结果显示:对照组教师的负性生活事件(消极性质的事件)少于心理问题组教师,且在 生活事件总分、家庭有关问题和工作学习问题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有心理问题回族代课女教师与对照组女教师应对方式比较 见表2。

应对方式问卷显示,对照组教师在解决问题、求助项目上的得分均高于心理问题组教师 ,在解决问题因素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对照组教师倾向于运用成熟的应付方式,而心 理问题组教师倾向于运用不成熟的应对方式。

3 讨论

甘肃临夏回族代课女教师心理问题总检出率为46.6%,说明该地区代课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 题较为突出。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在少数民族地区,女教师对女童的入学、女童性别行为模 式及家长的安全期望等方面产生影响[10-12],使得女教师不仅有升学率的压力, 还要 做大量工作以保证女生尽可能低的辍学率,使她们承担着较大的工作负荷和责任。她们每天 还要忙于家务,双休日要在地里劳动。繁忙的教学工作与生活事件不断产生矛盾和冲突,且 面临着教师、贤妻、良母、女儿、儿媳等多重社会角色挑战,使她们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 。二是由于代课女教师的社会地位边缘化以及职业素质的低质量状态,使其在教师专业化进 程中承受着巨大的职业压力,并成为最脆弱的教师群体,且她们不轻易向别人求助,较少通 过体育活动、放松训练等方法来解除内心紧张,加上待遇低、工作压力大,容易导致人际敏 感、焦虑、强迫和恐怖等心理症状。

研究结果表明,在影响该地区代课女教师心理健康的多种因素中,生活事件是主要因素之一 。体现在心理健康水平中等程度以上教师(对照组)的负性生活事件明显少于健康水平在中 等程度以下的教师(心理问题组)。因此,面对来自于工作、学习、家庭等方面及社交中的 负性生活事件及多重社会角色的挑战,代课女教师应学会释放压力,减少冲突。

研究结果显示,应对方式是预测该地区代课女教师心理健康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心理健康水 平在中等程度以上的代课女教师(对照组)多采用解决问题、求助等成熟的应对方式,心理 健康水平在中等程度以下的代课女教师(心理问题组)多采用自责、幻想、退避等不成熟的 应对方式。一般认为,人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关系中,会形成一定的人格和一整套内在的心 理品质和行为方式,从而影响个体的应对方式的选择和心理健康。因此,鼓励该地区代课女 教师尽量消除男尊女卑、男女隔离及妇女深居简出的观念影响,善于寻求社会支持,以积极 的态度和行为面对现实。

4 参考文献

[1] 廖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中国学校卫生,2005,26(4):346-348.

[2] 刘恩允.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教育探索,2001,121(7):54-55.

[3] 林小群,殷恒婵,马强.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现状综述.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 55-56,65.

[4] 张冬梅.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策略.教学与管理,2006,3:21-22.

[5] RUFFIN CL.Stress and health:Little hassles in major life events.Austr Psy chol,1993,28(3):201-208.

[6] 李建明,张小远.军队医科大学学员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6,14(5):571-573.

[7] 肖建伟,石国兴.高中生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及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河北师范大学 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7(2):75-78.

[8] 郑延平,杨德森.中国生活事件调查(一):紧张性生活事件在正常人群中的基本特征.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0,4(6):266-267.

[9] 肖计划,许秀峰.“应对方式问卷”效度与信度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4): 164-168.

[10]邱莲.农村小学代课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公共卫生,2005,21 (4):505-506.

[11]玉丽.农村缺少女教师:值得关注的问题.中国教育报,2005-08-07(3).

篇5

1.前言

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人们日常生活离不开道路车行,同时也给道路交通安全带来诸多隐患。在影响交通安全事故诸多因素中,人的因素占着主导的地位。因此本文从机动车驾驶员违章的行为现象分析出发,对其产生的根源心理健康状况因素对交通事故影响进行深入探究,并对控制驾驶员违章行为,及提高驾驶员心理素质,保护心理健康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措施,为减少交通事故做出贡献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

2.驾驶员心健康状况对交通事故安全的影响

2.1危险知觉

要做好行车安全,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必须随时充分的获得有关信息,在危险发生之前对可能引起安全事故危险信息能有准确的感知能力,可是在行车过程中,各种信息,无论是有关的、还是无关的,是安全的、还是危险地,这些信息总是混杂的,还要靠驾驶人直接利用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做出整体的反映,这就是知觉。危险知觉应该是驾驶重要技能之一,是对外来环境潜在危险因素进行主观认知、及判断和评价,以及应该具有的准备行为,危险知觉能力高低与驾驶员的年龄、以及实际经验有关,还和驾驶员身体状况有关。对感知能力的提高可以可通过培养和实际的训练来完成,尤其是瞬间筛选判断有用信息的能力。假如感知外界的信息发生了失误,比如驾驶员在患病,疲劳,酒后,压力过大,精神过于紧张都会对大脑产生不良的影响,这时极易发生感知错误,就会造成人们对信息的记忆、思维、以及对信息作出的判断和决策等一系列都发生错误,严重的会造成事故。所以,加强驾驶员的危险知觉能力测试及训练是尤其重要的。

2.2 驾驶风格因素

驾驶风格实质上就是指驾驶员长期行车过程中养成的驾驶习惯,其包括是否好超速,是否好超车以及是否好违章等,驾驶员危险的驾驶风格甚至能掩盖了高超驾驶技能,不安全的驾驶风格主要有两个来源。首先,来源于不正确的驾驶态度和对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不够重视。其次,来源于驾驶员对其驾驶技能过高评价,太过自信,以及对安全水平不能正当的评估,因而有可能增加他们发生事故的危险性。

2.3感知运动能力因素

是指驾驶员的在行车时的反应速度、知觉能力、注意力、判断力等基本能力。驾驶员对复杂情况反映能力主要表现在其完成驾驶动作的准确、及时、协调以及可预见性方面。尤其是发生紧急情况时操作动作是否失误取决于操作的熟练程度。还表现对注意的分配上。驾驶员要安全可靠地进行驾驶,既要正确地完成操作动作;同时又要观察好道路交通情况,及时发现和判断有关的危险信息。这就要求对驾驶员的注意力进行有效地分配。要完成这种分配,这就要求驾驶员具有高超熟练的驾驶技术,以保证各种驾驶动作能“自动化”地完成。

2.4人格因素

在人心理特征个性化方面,个性心理特征是驾驶能力的核心部分,所以驾驶员培养和塑造良好的性格可以大大提高安全行驶的可靠性。据有关交通心理学研究,具有冷静、沉稳、温和开朗热情、情绪不易冲动、为人谦虚等性格特征的驾驶员不容易发生交通事故.要有良好的性格特征,离不开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情操,良好的性格和道德情操可使驾驶员在行车中正确处理好各种个人和他人的关系,理智处理行车中的各种问题,自觉地接受交通法规的约束,以确保行车的安全。

3.加强驾驶员考核、安全培训及心理健康教育减少交通事故的措施

3.1加强对驾驶员的选拔、安全培训与考核

对驾驶员的身体健康条件要有硬性标准规定之外,还要对其进行立体视觉检查和测试。对于专门从事运输的专职的驾驶员,还要增加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标准进行考核选拔。对驾驶员的培训要以驾驶知识、驾驶技能训练及安全驾驶心理健康为主要内容,其中驾驶知识包括交通法规相关知识、车辆保养、性能及操作,安全行车和道路常识等。驾驶技能训练主要是掌握和反复训练动作要领,保证动作熟练协调,形成一个的动作整体;以保证驾驶动作“自动化”地完成。培养驾驶员安全驾驶的心理品质的培养主要针对职业道德和工作责任心方面,重点是解决工作的态度问题及解决交通活动的社会关系,并且制定相关的考核标准。

3.2加强交通法规的宣传力度和执法力度

对新驾驶员考执照前要对交通法规进行系统地学习,特别对第五条第六条的主要条款,不仅要理解还要熟记;还要学好交通安全方面的知识,特别是交通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提高行车安全意识;强化交通管理以及违章处罚力度;特别对故意违章行车的驾驶员,对其学习班进行安全教育,调整驾驶员的心理素质,保证其心理健康,减少和预防心理违章,同时也利用广播电视做好交通法规的宣传,用来提高全社会的交通安全意识,形成大众交通安全文化。

3.3加强心理训练,提高心理素质

加强对驾驶员的心理素质健康教育,按着交通心理学研究成果要求,对新驾驶员要进行适应性心理培训,及相关知识的学习,引导驾驶员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做好针对驾驶员心理健康问题的各项安全措施,从而控制交通事故的源头。

4.结束语

本文对交通事故中起主导作用的人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先从驾驶不安全行车行为分析,对其产生的根源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得出驾驶员的心理健康因素是产生交通事故主要因素的结论,进而提出加强驾驶员安全意识,强化安全及心理素质教育培训,积极保护驾驶员的心理健康的合理化建议和措施,可以有效降低交通安全事故,大力发展交通事业。

5.参考文献

[1]李辉,张涛,崔军等《宁波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上海预防志,2007,19(9):4540,4587.

[2]陈爽.驾驶员《心理应激与事故倾向性的相关研究》.山东交通学报,2005,13(4):77-81

篇6

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的重要阶段,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护生从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独立工作岗位的第一步。两个月的实习中,护生在焦虑、抑郁和人际关系敏感等负性情绪方面存在较多问题,这可能与学习方式、角色冲突、就业压力和生活环境等因素有关。此次调查的结果与同类调查的结果相比无特殊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成都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2003级已进入临床实习近3个月的护生191名。其中,女生182名,男生9名,年龄21~24岁。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由焦虑自评量表(SAS)、自评抑郁量表(SDS)和实习期间可能导致焦虑及抑郁产生的因素三部分组成。以寝室为单位或网络个人为单位采取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调查时间为2007年5月8~13日。共发放问卷85份,收回74份,有效74份。收回率为87.06%,有效率为100%。

1.3 统计方法

将答卷整理分类,全部资料输入计算机,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 问卷的内容和调查结果

第一部分为焦虑自评量表(SAS),采用原始分进行分析,40分以下正常,40~49分为轻度焦虑,50~59分为中度焦虑,6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护生焦虑的程度:轻度焦虑33人(44.6%);中度焦虑3人(4.1%);重度焦虑1人(1.4%);其余37人(50.0%)为正常。

第二部分为自评抑郁量表(SDS),针对护生的实际情况修改版本。采用原始分进行分析,36分以下为正常,36~45分为轻度抑郁,46~55分为中度抑郁,55分以上为重度抑郁。护生抑郁的程度:轻度抑郁30人(40.5%);中度抑郁4人(5.4%);重度抑郁1人(1.4%);其余39人(52.7%)为正常。

第三部分为实习期间可能导致焦虑及抑郁产生的因素,护生根据实际情况填写,结果见表1。

3 讨论

3.1 角色转变对护生的心理影响

护生的角色由在校学生转变为护士,相应的义务增加了,责任心也增强了,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全面的临床护理操作技术,要求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去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也担心操作过程中发生护理差错或医原性伤害等。由于受传统习俗和社会偏见的影响,有些护生产生了消极的应对方式,如专业思想不牢固,自卑心理,心不在焉,常有烦躁、紧张、焦虑和抑郁等消极情绪。

3.2 就业的期望值过高

近年来,医学类毕业生的就业率呈下降趋势,城市医护人才呈饱和状态,大医院抬高就业门槛,民营医院吸收能力有限。社会就业方向发生变化,城市重点补充社区,农村重点补充乡镇,整个就业重心下降。而护生的择业心态和择业价值观存在一定问题,就业目标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的大医院[1]。尽管大城市、大医院的要求高,竞争激烈,但大部分护生仍不愿意到小城市和基层医院就业。

3.3 临床经验方面的影响

虽然护生实习前进行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训,但面对患者时,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能力、应急能力和操作技能均感到不足[2]。有些护生担心自己的理论基础不够扎实和护理技术不熟练,从而产生紧张、自卑、焦虑或抑郁情绪;有的则比较自信,认为自己具备了较全面的能力,担心独立处理问题的机会少。

3.4 带教老师的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护理质量的要求提高了。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层次逐渐由原来的中专向大专、本科发展。但是某些带教老师的观念则没有转变,由于自身素质不高,不能满足本科护生的需求,由此使护生产生了焦虑和抑郁。

4 对策

4.1 稳定护生的专业思想

受传统习俗和社会偏见的影响,护生感到护理工作缺乏社会支持,没有得到应有的社会认可,由此便产生了消极的应对情绪。对此,应通过加强护生的专业思想教育,提高其对护理专业及工作的理解和热爱,使其认识到,只要有娴熟的技术和热情、周到的服务就会赢得病人的尊重和信赖,得到社会的认可。

4.2 预防医疗差错或事故措施

应教育护生强化“三基三严”知识,加强责任心和护理安全意识,避免盲目执行医嘱,做到医嘱“五不执行”。应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增强责任感,强化慎独的工作精神,以预防差错事故的发生[3]。

4.3 确立正确的择业观

护生要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除要强化专业知识和良好的技能外,还要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市场竞争力。学校方面应加强就业指导,增强服务意识,帮助护生树立健康、向上的择业观;积极提供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做到有的放矢,为护生创造良好的择业环境。

4.4 带教老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带教老师要改变传统观念,学习掌握心理学、教育学等基本知识,提高临床护理和教学水平。把知识传授与技术训练结合起来,针对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护生分类带教。在带教过程中对实习护生要求不要过高,要调动护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她们积极参与临床护理,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及自我调控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帮助她们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愉快地接纳自己,促进其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4.5 加强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

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的提出,要求护理人员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学校要重视护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的培养,帮助护生减少人际关系问题带来的心理困惑,减轻心理的焦虑及抑郁。同时,要重视非语言的培养,把所学的护理礼仪、护理美学等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

4.6 适当运用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是个体应对挫折情景的一种潜意识的心理适应机制,它通过调整自身的价值系统,改变对挫折的认知,缓解内心冲突,减轻负性情绪[4]。护生应学习心理防御机制的相关知识,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的帮助下有效地运用该机制,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叶涛.当前医学生就业面临的形势和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5:96-97.

[2]吴蓓雯.护理本科生临床前期实习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护理杂志,2005,5(22):7-8.

[3]李群英.浅谈护理差错的发生及预防措施[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6,4(12):121.

篇7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8.090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bus drivers in Wangcheng District of Changsha city. Method: self made questionnaire, expert review, by the independent completion of the subjects. Result: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such as easy trouble and excitement, headache, and breaking things were more prominent, and the differences of body, hostility, sleep quality and diet were all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general population. Conclusion: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ccurrence of human error and the mental health of drivers in driving safety.

Key words psychology; investigation; bus driver

公交车司机每日奔波在车来车往的大街上,没有正常的上下班时间,没有固定的节假日和休息日,他们每天的工作压力和身心承受的负荷非常人所及,促发了许多身心健康问题。在导致交通事故的众多因素中,由驾驶员造成的占70%左右。②人为失误的发生与司机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着密切关系。现在,项目组对长沙市望城区公交司机进行心理状况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有利于对其进行心理干预,确保行车安全。

1 对象与方法

(1)对象。于2015年8月在长沙市望城汽车站向公交车司机发放问卷 200份,回收189份,回收率为 94.5%。男性168名,女性21名。

(2)方法。自制问卷,专家审核,由受试者独立完成。评估过程中研究者在旁指导;受试完成后由研究者复查,以免漏填或误填。问卷设计大致分3类,分别是躯体化、敌对性、睡眠及饮食。

(3)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躯体化

本次调查发现公交司机主要的躯体化因素是头痛,占全体调查人数的56%,其中重度头痛的为6.88%;其次是恶心、胸痛和头晕,分别为29.63%、21.16%、19.05%。具体统计数据,见表1。

2.2 敌对性

公交司机的敌对性,参照了SCL-90,设有以下3个因子:易烦恼和激动、不能控制脾气和想摔东西。大多数司机容易烦恼和激动,而且3个因子同时具有的比例也高。具体统计数据,见表2。

2.3 睡眠和饮食

调查发现,多数公交司机睡眠不佳,多梦。饮食方面,胃口好,极少数人有多食现象。具体统计数据,见表3。

3 讨论

公交司机这一群体,因其职业的特殊性,不仅要承担行车和人身安全的重大责任,并且长期受到噪声、振动的影响;工作时长保持强制性坐位,并要求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这些因素均易导致公交司机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调查发现:公交司机突出的心理问题是容易烦恼和激动、头痛、想摔东西,都大于50%;躯体化、敌对性、睡眠质量差和饮食情况均高于普通人群。③这可能与公交司机的工作环境嘈杂、车厢的整洁程度差、空气不清新、生活作息无规律、高度的精神紧张、肌肉活力不足、驾驶室环境微小有密切关系。

针对长沙市公交司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存在的心理问题,下面给出几点建议:

3.1 改善工作环境

上下班人流高峰期给公交带来较大客运压力,乘客是否文明乘车,对公交司机的心理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为提高乘客素质,改善公交司机工作环境,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其一,加大“文明乘车”宣传力度,倡导“排队上车,先下后上,自觉投币”等乘车知识;公交站台上,粘贴相关标语。其二,设立公交车行驶专道,严禁摩托车、的士等车乱占道,保证公交车正常通行。其三,改善车内环境,保持车内清洁,放置空气清新剂。

3.2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开展公交司机的心理健康教育,公交公司应邀请专家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培训,定期做心理健康筛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还可以自我排查心理问题,做到及时治疗;同时培养并保持他们的健全人格。才能避免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特别是人为因素所导致的交通事故。

3.3 适宜的体育锻炼

对于公交司机来说,坐的时间较长而活动少,宜每趟车跑完后,休息10~20分钟。走出驾驶室,到外稍活动一下。这不仅可以缓解肌肉酸痛,还可以预防脊椎病。休假期间,可以选择慢跑或者打球,这样可以发泄工作中积蓄的火气,调节身心。

总之,行车安全中,人为失误的发生与司机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排查公交司机心理问题,及时治疗,对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意义重大。当然,也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确保公交行车安全。

篇8

【中图分类号】 R 395.6 R 1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8-0732-02

心理干预已成为21世纪现代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心理健康促进及心理障碍人性化干预模式[1]正在探索中形成并逐步完善。有效的心理干预机制人性化,就是针对不同人群和不同障碍类别,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关注个体人格偏差的倾向和原因,帮助学生解决阻碍其潜能开发的心理障碍。大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自身学业的成功,也关系到高等教育和培养人才目标的实现。分析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障碍或人格偏离的原因,对高校人才素质培养、心理健康促进和个体人格完善,提出人性化心理干预建议,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医学生和师范生的心理健康测查结果进行了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整群选取青岛大学医学院学生640名,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同年级学生616名。剔除无效试卷后,医学生有效被试611名(男生311名,女生300名),有效率为95.47%;师范生有效被试585名(男生229名,女生356名),有效测试率为94.97%。

1.2 方法 测量工具采用由宋维真等[2]修订的“心理健康测查表”(Psychological Health Inventory,PHI),该量表共168题,包括躯体化、抑郁、焦虑、病态人格、疑心、脱离实际和兴奋状态7个临床分量表,以及无法回答的题目数(Q)、说谎分数(L)和诈病或装坏分数(F)3个效度量表。以T分60分作为区分健全人格与偏离人格的临界点,如果某个临床分量表的得分在60分以上,则认定受试者在此方面存在心理异常,如果得分在70分以上,则认定受试者在此方面的问题比较严重。分值越高,问题越严重。测查以班级为单位,由专业人员使用统一指导语进行标准化集体测试。个人笔答,30 min内完成。实发问卷1 256份,剔除Q量表原始分>10的被测试卷,获得有效测试答卷1 196份,有效测试率为95.22%。将原始分转换为相应的T分后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不同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受检对象心理异常(T分>60)检出率为43.39%(519/1 196),心理问题(T分>70)检出率为12.21%(146/1 196)。医学生心理异常和心理问题检出率高于师范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不同性别、不同专业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比较 医学男生的心理异常检出率是54.34%(169/311),高于女生的39.67%(119/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7,P<0.01);师范男生心理异常检出率为48.03%(110/229),高于女生的33.99%(121/3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9,P<0.01)。医学男、女生心理异常率高于师范男、女生,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2.3 不同专业大学生PHI分量表得分异常率比较 医学生前5位心理问题依次为躯体化、抑郁、脱离现实、病态人格和过度兴奋状态,师范生前5位心理问题依次为过度兴奋状态、抑郁、病态人格、躯体化和焦虑。医学生的疑心、躯体化和脱离现实明显高于师范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师范生的过度兴奋状态率高于医学生,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2.4 不同专业不同性别心理异常大学生的PHI分量表得分比较 不同专业同性别比较显示,医学男生的躯体化、脱离现实和疑心高于师范生;医学女生脱离现实、师范女生兴奋状态水平较高(P值均<0.05)。相同专业不同性别比较显示,医学生的躯体化、病态人格和疑心平均分男生高于女生(t值分别为6.61,3.51和5.66,P值均<0.01);师范专业心理异常学生的躯体化水平男生高于女生(t=3.47,P<0.01),病态人格女生高于男生(t=2.02,P<0.05)。见表3。

3 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在校医学生和师范生有心理问题或人格偏差倾向的比例为43.39%,有较严重心理问题比例为12.21%。与以往同类研究[3-4]结果基本一致。在2类专业的群体比较中发现,医学生的心理异常和心理问题检出率均高于师范生,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显示医学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应引起高校足够的重视。

3.1 不同专业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共同点 不同专业群体的性别比较显示,医学生和师范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均为男生高于女生,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提示高校男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如女生,人格不完善的比例较高。这可能与受社会传统文化和传统观念影响,进入高校后男性比女性对自己今后的成就有较高的期望,因而学业、事业、职业的社会化角色压力感普遍较女性大有关;另外,也与男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差、人际交流相对不足,因而获得心理支持相对较少等有关。

3.2 不同专业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异同点

3.2.1 心理问题严重程度不同 在PHI检出的心理异常(T分>60)的群体中,心理问题比较严重(T分>70)的人群比例各专业不同,医科生约为1/3,而师范生不到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如师范生,说明医学生需要心理辅导的人群更多。

3.2.2 心理问题的侧重点不同 医学生的首要心理问题是躯体化,有近50%的心理异常学生会在高度的精神压力下有身体的不适感,即心理问题常以躯体症状反应表现出来。按其出现频数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抑郁、脱离现实和病态人格、过度兴奋状态。师范生的前5位心理问题首推过度兴奋状态,有超过50%的心理异常学生精力过度充沛,表现为乐观、外露、轻松、无拘无束、无压力感,其余依次为抑郁、病态人格、焦虑和躯体化。这可能与男生比例较高的为5年制医学生[5],专业课程的难度和学习考试的紧张度以及就业的压力均高于师范生有关,未受过系统心理学教育的医学生容易倾向于从医学和病理角度解释心理冲突或压力;而女生比例较高的为4年制师范生[6],因学业相对轻松和包括心理学等在内的文科知识涉猎较多,故心理、情绪和人格特点轻松活泼的成分较多,有较多时间和精力参加各项文体活动,人际关系比较融洽,心理支持系统比较完善,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较少,躯体化较轻。

3.2.3 心理问题在各性别组突出表现不同 PHI分量表之一的脱离现实显示异常心理的医学女生平均分高于师范女生(P<0.01)。项目分析表明,医学女生除有医学专业躯体化、疑心较高的特点之外,还有紧张,退缩、企图逃避现实和情绪不稳定的特点。应有针对性地鼓励医学女生勇于与人沟通交流,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患者交流的技能;而过度兴奋则以师范女生为高(P<0.01),表现为精力过度充沛,也不乏轻浮和不扎实的学习、生活姿态,提示在女生较多的师范专业应培养学生稳重和扎实的工作学习风格,减少夸张的、冲动的行为。医学男生躯体化、脱离现实和疑心平均分高于师范男生,显示他们既有男性的心理期望值高,心理调适、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低的特点,又有医学专业学生特有的职业敏感――疑病倾向,容易将心理冲突或心理压力以躯体不适形式表现出来。提示应针对躯体化学生心理压力过大的原因,给予相应的心理减压辅导帮助。

总之,应根据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适合学生个体人格和社会人格健康发展[7]的心理健康促进活动,帮助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认识自己的个性缺陷,提高心理调节能力,以有效应对今后的发展和社会适应中的心理问题。

4 参考文献

[1] 雎密太,张建新.大学生心理障碍干预模式研究述评.心理科学,2005,28(3):639-642.

[2] 宋维真,张建平.心理健康测查表(PHI)使用指导书.北京: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1993:9.

[3] 范存欣,马绍斌.大学生心理健康测查结果的研究.中国学校卫生,1998,19(4):262.

[4] 刘欣,徐海波.15年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总结.中国心理卫生,2003,17(2):124-126.

[5] 王岚,闫勃,王立金.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征调查.中国健康教育,2006,22(6):433-435.

篇9

【中图分类号】R3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8-0221-01

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期间,常常会面对各种压力,如若不能很好的应对,不仅会影响自身心理健康和工作绩效,甚至会动摇从事医学专业的决心,从而影响医院工作次序的稳定。为保持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提高助产工作的质量,有必要了解医务人员的心理状况,同时采取相应的干预、对策[1]。笔者对本市653名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现报道如下。

1 对象

选择江苏省昆山市3所二级医院医务人员653名,发放问卷共653份,回收653份,女性为298名,年龄在23岁-53岁,平均39.12岁;男性为355名,年龄在25岁-59岁,平均42.12岁;未婚人员有315名,已婚人员有338名;平均工作时间为12.62年;文化程度为:研究生189名,本科336名,大专128名。

2 方法

2.1 测评工具

(1)焦虑自评量表(SAS)[2],由张(W.K.Zung)编制于1971年。SAS能较好的反映有焦虑倾向者的主观感受。此量表含有2 0个反映焦虑主观感受的项目,按照中国常模结果,其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69分以上为重度焦虑,SAS每一个项目均采取5级评分制,分为没有、很轻、中度、偏重、严重5级,分别给予0、1、2、3、4分,得分越高,心理健康的水平就越低。

(2)自行设计原因调查表,共包括了16个相关影响因素:年龄、婚姻、学历、护龄、职称、睡眠质量下降、管理层次重视不够、害怕工作太疲劳而出差错、担心对患者处理不当而与病人、家属闹纠纷、常与工作伙伴争论、影响规律生活节奏、对家人照顾不够、对周围事物烦躁不感兴趣、忘性大、感到自己精力不够、工作中做事须反复检查。

2.2 统计学处理方法:填表前统一指导用语,每个人独立完成问卷。问卷采取自愿、不记名方式,当场独立完成后立即收回。应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

发放问卷653份,回收653份,回收率100%。653名医务人员的焦虑得分(51.92±9.7)分, 与国内常模比较,t=11.52,p

在自行设计原因调查表中的6个项目作为自变量,以SAS总分标准分为应变量,在α=0.05水平上,以stepwise法,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医务人员焦虑心理状况的主要因素。对SAS影响较大的影响因素依次排序为:害怕工作太疲劳而出差错、担心对患者处理不当而与病人家属闹纠纷、常与工作伙伴争论、影响规律生活节奏、对周围事物烦躁不感兴趣,一般回归方程为Y=36.01+0.25X1+0.23X2+0.21X3+0.18X4+0.15X5,见表1。

4 讨论

4.1 医务人员焦虑心理状况:调查显示在医务人员群体中,存在着明显的焦虑情绪。调查对象焦虑分值(51.92±9.7)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P

4.2 医务人员焦虑心理状况影响因素

4.2.1 工作太疲劳而出差错:由于临床工作繁重,且多有为急诊,要求医务人员时刻头脑清醒且反应敏捷,加上目前医疗体制改革后社会人群的健康需求的差距使得医务人员相对减少,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明显加大,忙不过来而带来心理紧张,同时医疗过程中时常有患者死亡,终末处理直接导致医务人员不良情绪刺激,一旦不能很好的科学调节自我,容易造成心理焦虑。

4.2.2 担心对患者处理不当而与病人、家属闹纠纷:担心对患者处理不当,而导致病人、家属不理解以至引起矛盾、纠纷成为影响医务人员焦虑心理的首要影响因素。随着法律知识、医疗知识的普及,人群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各项制度的改革,医疗纠纷案件日益增多,工作相对特殊性,病人、家属更容易产生误解,医务人员的压力较大。

4.2.3 常与工作伙伴争论:医疗工作有时很难分清具体岗位职责,忙碌时大家都要互相帮助,交接班无法短时间完成,往往造成医务人员烦躁、焦虑情绪。

4.2.4 影响规律生活节奏:医务工作人员夜班较多,既影响正常的生活节律,也影响他们与家人的相处和对家人的照顾,这样长久以往就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4.2.5 对周围事物烦躁不感兴趣:由于夜班较多,睡眠质量下降,长期的紧张情绪也容易让医务人员对周围事物减少甚至丧失兴趣而感烦躁。

5 对策

5.1 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医务人员具备良好的伦理道德修养,加强心理卫生知识学习,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耐受力。

5.2 缓解工作与生活的冲突:管理人员应注意开展心理知识培训,学习如何激发工作积极性,管理人员要多和下属沟通,注意帮助其调节不良情绪的影响,帮助其解决具体问题或正确发泄不良情绪,正确处理好自己的工作与生活。

5.3 加强科学管理:合理明确分工,建立有效科学的激励策略,帮助医务工作人员建立并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建立和谐、融洽的工作关系,达到有效完成工作任务并提高医务工作人员心理水平。

5.4 增加医务人员:作为管理者,可试行培养年轻业务骨干,培训年轻医务人员、医生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急救技术等,提高工作的应激能力,全面提升医疗工作质量。

篇10

1 引言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对广大农村建设者的文化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农村基础教育给予更高的期望,农村初中教师作为实施农村基础教育的关键力量,其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受到公众关注。郑州市是河南省的省会城市,以跨越式发展的步伐在中原地区快速崛起。由于城乡差异大,教育资源不均衡,留守儿童人数众多,广大农村初中教师工作压力大,生存状况差,心理需求长期被忽视,急需加以关注、关心、理解与呵护,从而促进教师队伍的健康成长。

2 对象与方法

2.1对象:郑州市农村地区的初中教师354名,有效问卷319份,有效回收率为90.1%;其中男教师102人,女教师217人。

2.2方法:本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编的个人基本情况调查问卷,使用统一的指导语,对被试进行测试。自评量表是目前国内外广泛应用的评定心理健康的常用量表之一,共90个条目,采用1~5计分:1分表示从无该情况,2分表示频度和强度上较轻,3分表示中度,4分表示偏重,5表示严重。个人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经济状况等项目。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3 结果

3.1农村初中教师SCL-90测查的整体结果与分析(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郑州市农村初中教师的SCL-90各因子均值中除人际关系敏感外,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症状八项均高于国内成人常模,其中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症状有显著差异,表明其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全国正常人水平。该结果与董爱国等《商洛市农村初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王龙《张掖地区农村初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的结果相似;从单项因子看,有强迫症状者最多,占总人数45.85%。这说明位于河南省会农村地区的初中教师在生活、工作、职业发展、医疗保险等方面有许多不如人意之处,生存状态不十分满意,主观幸福感低,心理健康水平偏低。

3.2不同性别农村初中教师SCL-90总分和各因子分的比较与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性别的初中教师在9个项目上的各因子分和总均分均无显著差异。这一结果说明本研究不存在性别差异影响心理健康状况。

3.3 不同婚姻状况农村初中教师SCL-90总分和各因子分的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的婚姻状况在敌对、精神病性因子存在差异。现代社会婚姻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的婚姻状况亦呈现多元化状态,作为已成年的知识分子群体,既渴望享有恋人、配偶在精神世界的融洽和心灵的默契,又要兼顾物质生活的满足,使生活水平不低于普通生活水平。但是受社会地位、经济收入、人际关系、工作时间的限制,教师对家庭的管理、关怀与照顾常常是力不从心。已婚教师的生活压力较大;再婚教师家庭组合情况复杂,亲子关系的维持、婚姻的经营、心灵的修复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处理不好,就会产生负面心理影响,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心理健康水平降低。

3.4 不同经济状况农村初中教师SCL-90总分和各因子分的比较

从表4可以看出,在经济情况方面,除了敌对、恐怖外,其余各因子均存在差异,抑郁因子、强迫因子差异较显著。农村初中教师工作任务重,工作时间长,但经济收入有限,除工资外,其他收入少,经济负担较重。家庭贫困的教师心理压力大,面对清苦、艰辛的生活现实和超负荷的工作量,产生烦躁、紧张、多虑、担心等负性情绪,使心理健康受到损害,易引发心理问题。

4 结论

郑州市农村初中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偏低,状况不容乐观,教师的心理素养直接影响到当地农村少年的健康成长,故急需给予积极关注,特别是再婚教师和经济条件差的教师的心理健康更是不容忽视。只有为农村教师营造一个健康的工作、生活环境,才能保障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才能促进郑州市农村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在花,许家成,吴玲.聋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6(8):91-95 .

[2]董爱国,刘爱军.商洛市农村初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6):552-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