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9 08:33:1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大学思想政治课,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作为思想政治课是高等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品德修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教育教学中,一些学生没有意识到政治理论课学习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并且认为政治理论课的内容较为空洞,观点、概念抽象,难理解。学习感觉不到其与切实利益的重要关系,也就没了兴趣。为改变这种局面,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外,重点要加强政治课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彻底改变目前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不愿学的重要途径就是激发学生的良好学习兴趣。
一、兴趣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能力,是学习的促进剂。古人说:“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教师要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就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我们怎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优化师生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对学生兴趣的激发。首先教师必须对学生具有亲和力,其次,培养其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这样营造一个师生相容的良好学习环境,在师生心理相容的前提下,自然学生在尊重教师之下对老师讲的课程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如果学生对这位老师就不感兴趣,甚至惧怕,他岂能对这位老师上的课感兴趣?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在精心备课,认真讲好课的前提下,虚心的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信任、尊重、团结、帮助、发展的共同进步的师生关系,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基础。
2、挖掘人文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名言、谚语、诗词、图片、媒体、标语、对联等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它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理,发人深思,回味无穷。在教学中将其有效信息生动的语言用于教学之中,使之新颖,趣味的信息可以引起学生极大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
3、教学的生动活泼、方法的灵活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形式的生动活泼,开放自主,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探索者,如“辩论会”,“研讨会” 像小品演出、知识竞赛、答记者问、成果展示、模拟法庭等。开展各种形式的有针对性活动等。活动是激发学生兴趣学习的有效方式,也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手、口、脑及身体等多种器官的协同运动。
二、学生培养自学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教学这一环节尤为重要。我们要善于指导和开导学生,启发学生解惑。没有教师的开导,学生就没有积极地思考,也就没有真正的学习。
1、教师要指引学生质疑。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这就是说,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对于疑和问,疑是条件,问世结果。因此课堂上要使学生乐于提问,教师要培养学生质疑的方法,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要引导学生产生疑问,教师应知道哪些东西要讲,哪些东西不要讲完,从而为学生的思维埋下一段“导火索”,引发学生探索知识奥秘的愿望。老师要留给学生适当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学、去思、去问。老师不应独占课堂,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2、教师要对“存疑”进行意识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巧妙“存疑”,将“问号”装进学生的头脑里。进而让思想“在学生的脑袋中产生出来”。这样可以使学生经常表现出疑惑,惊奇和探究的欲望。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竭力反对某些好心的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时,马上给予解答。他说:“教师的责任是把学生培养成独立行动和独立思想的人”。当他在自学碰到疑难问题向人请教时,总是先说:“给我指个方向,不要把结果全都告诉我,留着让我思考”。
3、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计划、有目的组织进行讨论。
大学课堂与中学课堂相比而言,气氛要活跃得多。为了使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某种问题或现象,在教学活动中,有计划和有目的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在实际教学情境中,要引导学生去进行自觉地概括和总结。在讨论时,不但要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而且要鼓励主动解答问题。即使在讨论初期。学生提出的问题及回答的方式也未必中肯,但通过这一阶段之后,至少可先澄清所讨论的原则中包含的概念。在这个时期,教师发现学生对原理中某一概念缺乏了解,就必须设法补充,再继续进行讨论。教师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时候给予诸如反问、设问、提示等诱导信息,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将讨论进行下去。如果组织和运用得当,讨论法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并且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要创立良好的讨论氛围,善于倾听学生的各种看法,愿意与持不同观点的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意见与见解。
4、教师要鼓励学生探索,激发学生创造性自学。
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在指导学生自学时,还要让学生带着发现新答案,提出新观点、探讨新方法的目的去从事自学,即进行创造性自学,要鼓励学生不要都信书本,要大胆设想,敢于探索,勇于创新。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到图书馆、档案馆、网上来查阅资料,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来提高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三、鼓励学生参与各种课余活动,提高自学能力。
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和锻炼,应是多类型,多渠道,多形式,不同环境,不同层次交叉进行的复杂过程,单靠课堂上听讲是不够的。大学生每学期课余时间,约为课堂时间的一半。因此,政治课教师,利用这个时间,改变学生“三点一线”式的单调生活,鼓励学生广泛参加各类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社会的进步是永无止境的,人的科技业日新月异,我们政治课教师只有对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断探索才会使其今后立足于社会,不会被时代所淘汰,对社会有所贡献,适应人们对新一代的要求。
思想政治课作为高校大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三观”教育的主渠道。但目前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思想政治课教育所达到的客观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归纳起来有如下几方面。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困境
(一)课堂出勤率低、纪律差
目前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都采取合班上课的形式,班级人数多,不利于课堂管理。很多学生上课自觉性不高,长期不上课。课堂上,学生看手机、电脑、睡觉、打游戏、看其他书籍等现象普遍存在。
(二)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不高
在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为了调动大学生的听课积极性,基本改变以往的“注入式”方法,进行一些师生互动。但是参与教学互动的学生积极性普遍不高,有的学生即使参与,也是应付了事,学习态度不认真,老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
(三)对思政课缺少认同感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关键是增强认同,树立正确的“三观”。而现在的一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持消极态度,认为这门课程对将来就业没有用处,常以一种能逃则逃、能躲就躲的敷衍态度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不受学生欢迎。
(四)课外实践活动难以落实
思政课需要一部分课外实践作为理论课的有益补充,但在现实教学中,一部分实践课无法真正落实,其原因普遍是学生人数多、教师人员不足、经费难题、安全问题及校外实践是否与校内课程的时间安排有冲突等一系列问题。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困境的对策
为了解决上述困难,在思想政治课改革中,首先要尝试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主动探究问题”的乐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
(一)课堂教学――思政课教师要使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更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状况、心理特点、思想动态,在认真研究教材、分析学生的基础上,力争采取学生最乐于接受的方式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寻找新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在怀疑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由、愉悦、和谐、安全的精神环境中,增强参与意识,培养协作精神,激发创造热情,提高创新能力。
1.创造人性化的学习氛围
以“学生发展为本”,诱导学生在充满人性化的教学氛围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学的意义是引导学生在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在没有机会的地方寻找机会,在没有道路的地方开拓道路。这就要求教师营造自由欢快而又富于激情的竞争氛围,利用学生“机灵而富有创见”这一优势,组织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对某些带争议的“热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帮助学生消除疑虑,培养能力,拥有智慧,提高觉悟。
2.增加热情的“情境表演”
目前,大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强烈,在课堂上增加观赏性与参与性强的“情境表演”,让学生通过“情境表演”使自己的表现欲得到释放,让参与表演的学生从发亮的眼睛、兴奋的神情和热烈的掌声中体验成功后的自豪、满足、振奋等情感,让观看表演的学生在笑声中放松身心、调节情绪,从而诱导每个学生情绪高昂地参与教学活动,感受学习的快乐,提高知识的传递效率。
3.组织激烈的“课堂辩论”
组织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有利于诱导学生开启思维的闸门,迸发智慧的浪花,激发创新热情,加深知识的理解。而课堂辩论这一环节是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实现教学过程的互动,促进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有效途径。通过设置诸如“先就业再择业还是先择业再就业”的辩题,这些与学生思想实际密切联系的辩题,不仅让学生认识到就业及择业的先后选择对一个人一生的重要性,而且有利于教师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课外管理――思政课教师对大学生进行校内外的管理和指导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主题的选择要紧跟时代主题和社会热点,结合专业特点,考虑实践的可行性。实践的方式可以是:思政课教师兼职做班主任或辅导员、指导学生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等。
1.思政课教师兼做班主任或辅导员
在大学中,班主任和辅导员是直接接触大学生的老师,是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教育和进行管理的教育工作者。他(她)们是大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生活的引领者,是大学生的贴心人,可以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健康等全面负责。思政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都应有兼做班主任或辅导员的经历,这不仅对自己能力的锻炼提高大有裨益,而且可在大量接触和了解学生中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2.思政课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的社团活动
思政课教师可通过做学校内党员培训班的兼职教师、指导教师,给大学生进行课外辅导。这部分大学生在校是骨干,走上社会以后,其中一部分将进入各级领导岗位,成为党的事业的接班人,需要思政课教师为之倾注心血。同时,思政课教师也要积极指导学生的社团活动,这些活动都带有政治性、公益性、学术性与娱乐性等。这对于提高大学生素质,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发挥特长、锻炼能力、扩大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陶冶情操有重要作用,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好形式。
3.思政课教师兼职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
大学生处于青年期,是“三观”塑造的有利时期,常常会出现生理、心理发展不平衡、不稳定等特点。大学这一特定的环境,有着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条件,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有些大学生会因学习、生活、就业、恋爱、经济、人际关系等问题产生诸多矛盾。据调查研究表明,目前大学有近两层的学生有心理障碍,甚至产生心理疾病,然而,目前各个大学的心理咨询室的教师往往人员不够,直接接触学生的机会不多。而思政课教师教恰好有便利条件,接触并了解学生多,思政课教师如果在教课之外的业余时间里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则一定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正面积极的作用。
4.思政课教师带领学生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课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其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性,必须紧跟发展变化着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形势。思政课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开展各种有意义的、健康的课外实践活动。2013年5月,教育部在上海召开专门会议,全面部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教育工作,要求各高校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到改革开放前沿地、现代工业、科技发展中心、贫困落后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进行调查研究;到革命历史纪念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文化名胜进行参观考察。在对大学生进行实践课指导方面,思政课教师应该带领学生针对当地的实际状况开展实践活动,例如可以进行行业调研,职业生涯人物访谈,岗位体验、指导学生政党志愿者,等等。
(三)考核方式――思政课教师应探索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式
在积极的探索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式的时候,要突出学生主体性和参与性。考核评价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通过考试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只能采取全面综合的方式评价,评价的方式应重在引导学生、激励学生,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
考核的方式可采取平时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平时成绩可由:论文、读书笔记、课堂发言、出勤、作业、社会实践报告(调查)等多项组成。平时让学生写论文、体会、调研报告等,能促进学生动手、动脑,能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总之,一套行之有效、灵活宽松的考核方式有助于减轻学生压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思考问题。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者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广大教师只有适应应形势的发展,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才能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
一、大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动角色的成因分析
在大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大多数学生虽然有课本,却没有“心”去学习,这就使得课堂学习的内容不够积极,而真正做到学习课堂教学内容的仅仅是个别人。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存在多方面的因素,即学生的原因、教师的原因、教学内容的原因,以及方法、测评结果的原因。
(一)学生的原因
对于学生来说,大部分是以自己为主,即根据自我的需要、意志去行动,常常忽略了对思想政治课内容的掌握,他们认为思想政治课所讲的理论比较空洞,尤其个别学生往往注重的是自身利益方面的要求,不重视在社会、精神等方面的要求,认为思想政治课是次要的课程,只要背背就可以了。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上课的时候不积极回答问题,有些大学生甚至存在叛逆心理,违背道德,不赞成崇高,漠视理想,把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作为“榜样”。种种思想的原因造成了学生的被动表现,出现了各种消极的被动现象。
(二)教师方面的原因
每一位教师的个人知识能力不同,导致了学生认识上的不同。对于大学生来说,属于一个大的社会集体,他们能够关注的是在国内、国际所出现的大事情,但大多只愿意考虑自己在社会上如何正确把握自己的位置。作为教师,应该针对一些时事给予评价、分析。而部分教师对于知识结构的认识是单一、简单的,在教学中往往是按照书本去讲课,不能满足学生提出的问题。这样一来,思想政治课变成了一门普通的文化课,这种单一的理论解说不仅无法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甚至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的叛逆心理。
(三)教学方法、结果测评的原因
在我国,对于传统的道德教育来说,以社会为根本,把教师作为中心,以道德理论作为核心内容,即通过硬灌、死记硬背的方法来进行道德方面的教育。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常常没有条件地去识记、跟踪、仿效,以及信从这些所谓的道德、规范。在这一背景下,传统的教育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和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从教师方面考虑:必须培养具有完整知识结构的、优秀的中青年教师,通过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教学等能力,提高他们的人文、科学素养,最终优化其年龄的结构、知识结构、学历及学位的层次。
二、大学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优化、创新是历史的必然
(一)从内部因素考虑
大学思想政治工作,是大学生能够接受思想教育的一个有效方法,它可以及时更新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性。而对于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在所有的要素之间,联系是没有对称、均衡的,往往是在思维方式的改变、时展的前提下而变化的,所以工作体系、角色的扮演具有很大的不同,在内部要素之间具有的是从属的关系、主次之分。所以,我们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改变在工作中的方式,以达到优化、创新,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在最优化的状态下发展。
(二)从外部因素考虑
在现阶段,对于大学生来说,思想是活跃的,学风是活泼的。所以,通过有效的引导来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进行,可以将思想政治工作变得具有时代特征,能够以新颖的方式去工作,达到有效的工作。
三、大学思想政治工作实现优化性创新的对策
(一)情感的投入要得到重视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情感的引导是教学的一个中心。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该以肢体的描述、语言的引导,以及情感的渲染,引起大学生在情感方面的认同感,从而使大学生能够在思想政治觉悟方面达到有效的加强。需要注意的是,对大学思想政治工作所进行的创新,需要在学生与师生之间在情感交流方面达到有效的加强,这样才会使教育工作变得轻松、有趣。
(二)构建思想政治工作网络体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多高校都把网络的使用作为了一个主体,而这正是思想政治工作达到优化、创新的一个有利的条件。为了实施思想政治工作,教师可以理念作为一个根本理论去引导学生,以此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大班教学指高校为了解决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将原有的一个以上的班级合成一个大的教学班上课的教学方式。这是高校扩招后解决教学设施不足、师生比例失衡等矛盾的重要途径。因为没有专业的明显区分,而且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大班上课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家常便饭。大班环境下的教学,学生参与课堂程度低,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一、大班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出勤率低
大班上课出勤率低的现象较为普遍。据有关调查显示,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公共课的逃课率在50%以上。大班上课人数多;学生学习功利心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就业没有帮助等是学生逃课的主要原因。
2.课堂纪律差
教室大,人数多是大班教学的特点,教师把控课堂的能力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大班教学人数一般都在100人左右,甚至更多。在这样的教学环境里,教师很难兼顾到后排的学生,而后排的学生也很难听清楚教师授课内容。大班上课较小班上课的课堂纪律要差得多,有些学生虽然到教室上课,但无视教师的存在,玩手机、吃东西、睡觉的现象非常普遍。教师其实都知道这些问题的存在,但由于大班课堂环境的限制,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3.课堂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大班教学使用的大多是阶梯教室,具有桌椅固定,学生座位流动性大的特点,课堂教学互动如专题研讨、课堂辩论等往往因此受到限制。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一般采用的是教授法,以教师讲解为主,师生互动范围小,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程度低,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它讲究的是知识内化的过程,知与行的统一。教学内容必须紧密结合时代特点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大班教学环境下,教师满堂灌的照本宣科,只会造成理论脱离实际,课堂枯燥无味,很难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成效可想而知。
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教学质量的途径
1.整合教学资源,实施教辅结合教学模式
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和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他们在工作目标、任务等方面是统一的,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具有可行性和现实性。在大班教学环境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排课时尽可能安排同一名辅导员所带的班级一起上课,辅导员作为高校一线的学生工作管理者,他们是大学生成长道路上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通过教辅结合,辅导员可以配合思想政治课教师做好课堂考勤、课堂教学调查反馈等工作,共同解决大班教学背景下出勤率低、课堂纪律差的问题。
同时,也可以选配一些具备教学资格的辅导员参与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来。在实际教学中,辅导员把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得到的具体案例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放到课堂教学实践中,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教学效果更好。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解决了大班教学环境下,任课教师对学生不熟悉,难以因材施教的矛盾,也有利解决大班教学教师任务重,师资不足的问题。
2.化大班为小班,建立合作学习模式
合作学习是指旨在促进学生在小组团队中互动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方法。在学期开学时,任课教师把大班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并确定组长人选。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都以小组的形式展开,个人成绩与小组团体成绩紧密结合。分组后,就变成了面对几个或者十几个小组的教学,教师掌控课堂的难度明显降低了。针对合作学习的特点,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分成几个专题,供学习小组自主选择。学生确定选题,明确成员分工,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查等方式参与教学,并将小组学习成果通过课件讲解、图片资料展等形式向全班同学作汇报。由小组代表和任课教师对小组汇报成果进行打分,小组成绩计入个人成绩。合作学习和专题教学模式的融合,极大限度的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真正达到了知与行的统一。
三、贴近学生实际,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否受欢迎,主要在教师,关键在教学方法。大班教学采用的是单一的教授法,课堂氛围沉闷而枯燥。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的“填鸭”模式,采用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和灵活的教育手段对学生实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学生自主学习和接受的基本理论的目的,对提高思想政治课学习实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给予学生的是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观察社会现象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将大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校园热点以及大学生面临困惑和矛盾等引入课堂,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亲身体验和生动的例子比空洞的说教更能让学生信服,也更加容易进行知识的内化,真正做到“进头脑”。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除了加强课堂教学效果外,还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目前许多高校对这方面也进行了不断探讨。
参考文献:
基金项目:浙江农林大学2011年教改重点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浙江农林大学2012年教学团队建设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TMTD1203)》阶段性研究成果。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事业的接班人,是社会中最为活跃又富有文化知识的青年群体。他们感知敏锐、积极进取,年轻热情、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富于想象。历史经验证明,在任何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过程中,青年中的优秀知识分子总会成为扬弃或者创造新的经济文化、道德观念和精神文明的急先锋。因此,大学生道德素质培养得优劣,直接影响到国家发展和振兴的前途命运。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主流是好的,但不乏有一些大学生由于经济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恋爱困惑、就业困惑、发展目标不明确、专业课程学习任务繁重、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等种种原因,忽视了对自己思想政治理论素质的进一步提高,相反出现思想品德滑坡的现象,甚至走上了犯罪之路。如:马加爵事件、药家鑫案、李启铭案、罗卡娜案、东莞理工大学男生未遂杀人案、复旦投毒案等等。此类大学生由于思想品德堕落所犯下的罪恶行径不得不引起高校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深刻反思。
一、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
从自身教学实践和高校德育现状情况调查来看,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提高的因素主要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方式,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等等。
首先,教师是主导因素。高校思想政治教师作为大学生思想品德素养提高的引路人,担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人的艰巨而繁重的任务。所以,师德师风是否高尚对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有些大学思想政治教师受到市场经济“利益至上”的熏染,上课不认真备课,马虎应对,不能很好完成这份神圣使命,达不到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得一些大学生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无味,甚至对人生意义和理想信念逐渐淡漠,以至最终堕落到犯罪地步。
其次,学生是主体因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既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更是学生生命活动过程。[1]所以,思想品德素养提高的决定因素是学生自身这个主体。现在的大学生几乎全是“90后”了,“90后”学生跟“70后”学生相比,从思维方式到行事风格都截然不同,甚至是背道而驰;和“80后”学生相比,他们的特点更突出、更明显,个性也更张扬。从与“90后”学生交流来看,“90后”学生乐于与人交往和分享喜忧,多数学生在言行表达中流露出乐观、阳光的积极信号,因此,在陌生环境中适应能力明显强于以往学生。同时,“90后”学生思维独立、自主意识与自我观念较强,喜欢离经叛道,对传统权威、秩序、价值观念嗤之以鼻,对自己喜欢的事不遗余力,甚至不计后果。比如:近来网络上各种所谓“门事件”,“90后”主角占相当大比例。因为“90后”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更宽松,条件也更优越,对事业成功及其相关结果的理解比以往学生更简单直接。所以,他们善于沉迷做梦,不善于踏实做事,对取得成功道路的理解也渴望能走捷径。例如,很多学生希望在大学就能创业成功,发大财,成为暴发户;面对奖学金评定、评优、入党等问题,容易使公平竞争变成不择手段的恶性竞争;追求物质享受,崇尚“娱乐精神”,标榜生活高质量,吃苦耐劳精神退化;集体意识不强而自我意识强烈,崇尚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价值目标利益化、功利化、短期化等等。[2]这无疑给教育带来很大的压力。
第三,教学内容和方式。从2006年秋季开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新教材(《基本原理概论》、《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陆续在全国投入使用。[2]这套教材不仅集纳全国相关领域优秀专家学者的智慧,也广泛征求了高校师生的意见,与以往的教材体系一脉相承,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最新经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心灵,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秀教材。从教材内容更贴近大学生的实际来看,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创新,考核方式也必须改革,才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的思政教育发展趋势。清华大学学院常务副院长艾四林教授认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课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让每个课堂色彩都不一样。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川生认为,为区别于以往的授课方式,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增加 “导入”、“视频资料”、“案例讨论”、“延伸资料”、“补充讲解资料”等形式,可以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强化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最后,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当今大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因素之一。家庭环境的好坏,城乡的差别,父母的职业,父母的价值观,父母关系的好坏,父母与子女的交流,父母对子女的关爱程度都对大学生的经济生活与心理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家庭环境对子女的人格形成起主要影响。从近几年出现的大学校园事件事看,肇事学生的家庭环境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城乡差别与独生子女问题。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心理素质略为脆弱,这源于社会沉积而成的城乡差别。独生子女在人格社会化和心理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病态心理倾向,有些甚至形成了不健康的人格类型。在经济转型的今天家庭经济条件的好坏,对子女的影响更为突出。一般而言,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子女的语言、适应能力和智力的发育均优于社会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父母的文化程度和职业作为构成家庭智力环境的基本因素,对子女智力发育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父母自身的文化素质不仅会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的教育和投资还会对子女产生重要影响。
当前,“中国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己成为不争的事实。”[3]这些软或硬的文化要素以不同的方式渗透在大学校园的方方面面,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成熟本科层次的大学学习氛围相对浓厚,竞争意识强,学生身处其校,更利于其端正的学习态度的培养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层次较高的院校学术交流、学术讲座、大学生自身组织的一系列文体活动都会影响学生的人格的形成与内在的素质。社会的不断开放、多元文化的激荡、传媒环境的影响、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使高校更加成为社会信息的集散地。大学生受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更加直接和强烈。高校大学生往往处在社会坏境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张力之中进行着比较与选择。这些都会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路径选择
针对影响“90后”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培养的如上因素,笔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因时而变,有的放矢,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情动人。受“爱的教育”启发,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转变自己的传统理念,不要以为大学生是大孩子,就可以对他们讲大道理,不必像教育小孩子那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相反,因为青年学生思维活跃,往往产生会一些“怪异另类”式的新思想,来与老师沟通交流,如果老师没有与时俱进的思维能力,没有能力对学生讲出个所以然,解决学生的问题,学生不仅不会喜欢你上课,还会慢慢疏远你,不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从而达不到思政教育的目的。所以,思政老师应更加以宽容的胸怀接纳学生的“奇思妙想”,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感情,发现学生的优点和创新思维加以表扬,发现学生的缺点及时谈心交流,加以举例说服。比如学生有见解、有胆识、敢表达等优点值得表扬的地方就不要吝啬,应该多加以表扬鼓励;学生易冲动和早恋现象就要通过实际案例来说服。思政教师还可以通过结合自身的实际生活,更加容易融入大学生的生活,与“90后”大学生平等真诚相待,情感共鸣,形成谈话式教育而不是说教式传授的教学方法。
(二)以德育人。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为了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感素养,教师首先就必须应有高尚的情感素养”。这里,苏霍姆林斯基明确提出了德育不仅需要提高学生的品德,更要有教师的高尚品德。因此,“正人先正己”,思政课教师要言传身教,就必须自身先做到德才兼备,“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思政教师自身品德高尚,德高望重,才可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言行,思政课的教育内容才能让学生佩服、喜欢,乐于接受教导,最终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4]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思想政治教师的职业,长期受学生尊敬和学习,在教育和影响学生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三)以爱感人。“教育的真谛是真诚而无私的爱。”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实与自己思想意识之间的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切身体验。在现实生活中,爱的感情内涵具有广泛性,包括人与人之间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极其丰富多样的心理活动。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之间只有通过平等地交流沟通才能知晓学生的内心活动,施以爱的情感教育。可是,现在“90后”的学生普遍认为自己与教师缺少沟通和平等对话,缺乏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容忍。这就要求思政教师要不断努力进入学生的内心生活世界,让自己成为他们心中的一员,同其心,感其痛,对于他们的寂寞空虚、迷惑彷徨,要感同身受;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自己真正融于群体,学会换位思考,让他们能更乐群,学会妥善将自己的个性与群体、团队和谐相容,增强社交能力。
(四)以事动人。在思政教学中,如果教师通过案例故事“来扣响学生的心弦,讲清道理、切中要害,既可避免教师在课堂上言之无物、空洞说教,又可以让学生在感悟中感动、思考并行动,潜移默化地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髓’深入人心。”[5]一些简单的哲理故事往往启人心智,发人深省,足以给人意味深长的人生启示,具有很深刻的教育意义。因此,在课堂上,思政教师若能讲述一段精彩感人的小故事和亲身经历,就会远比书本里的大道理更有说服力和震撼力。当然,思政教师要选取最具时代感和离学生生活最贴近的故事,让他们知道教师所讲所教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而且是他们自己亲眼目睹、亲耳听闻,甚至是发生在自己班级、寝室的事例。这样,思政课就会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触及大学生的内心深处,达到共鸣与震撼的效果。[4]
(五)以趣引人。在思政教学中,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思政教师要想方设法采取多种多样的课堂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引领学生的思路,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诲。但是,主导不是主宰,不一定非要老师主宰课堂。教师主宰课堂,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这往往是思政课不受学生欢迎的主要原因。所以,真正好的课堂教学过程应是师生教学相长、互相启发,和谐相处,学生具有浓厚兴趣的学习过程;思政教师不是教给学生结果,而是要设计问题,不断提出问题,引领和启发学生思考,或者陪着学生一起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的思政课堂教学才会更和谐、更快乐、更健康、更有效。
(六)以诚待人。“诚信是沟通心灵的桥梁,善于欺骗的人,永远到不了桥的另一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下的生意讲究诚信,同样,改革开放、思想解放时代的教学也要讲究诚信。在思政教学中,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有自我成长、自我发掘的能力,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缺点,及时加以鼓励和辅导。当学生取得进步和成绩时,要及时加以鼓励;当学生做得不足时,要辅导学生敞开心扉,表达歉意,促使自己进步。这不仅是学生自我成长的标志,也是我们思政教育的目标和成果。因为诚信就像一股清泉,它可以洗去欺诈的肮脏,让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流淌着洁净;它可以让清澈小溪汇流成奔腾不息的大河。
总而言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思政教师不能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进行教学,应当事先设计好种种教法作为备案走进课堂,因人而异,因时而变。现在,思政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思维活跃的“90后”大学生,不能无视大学生的积极发问、“奇思妙想”而不调整教法,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个性的差异、教师自身的素质与能力以及学校现有的客观条件等因素,适时调控,灵活选择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飞.对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最优化的探究[D].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7.
[2] 刘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8,7.
2、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环节的缺乏。思想教育课程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思维的过程,表现出学生主动的表现能力,只有亲身经,学生再教学过程中获得的知识才是有效的。但是在现阶段许多大学教学课堂没有面向全体学生,也没有体现人人参与的原则,学生没有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3、教学模式仍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在现阶段的大学思想教育课程中,教师占据主要的地位,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师上课的内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难以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门课程作为特殊的教学课程,其中许多教学知识理论源于实践,因此在教学中更应该重视教学与理论实践的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学生真正接受和学会运用思想政治的知识。
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构想和实践
1、建立大学思想政治课程案例教学模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案例教学模式具体的内容是:在完成每一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接着进行一堂课程的案例讨论分析课。要求每位同学在将受到知识点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上台发言。改革考核方式,案例讨论课占期末成绩的10%,以促进学生对案例讨论课程的重视。通过案例教学的环节,能够提高学生们的逻辑表达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开设与专业相关的思想实践项目。根据各类学科专业的特点,开设相应的教学实践项目,开设一些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与实际联系较大的项目。比如高校要多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大量的社会服务与课外活动实践性和服务性,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践项目是提高教育实效性的一个最佳途径,在实践项目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使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增。
3、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平台在许多高校都已开通,我们能够利用现有的选课、课程安排、教室安排、功能外,还可以增加习题解答、课后辅导答疑、期末考试复习等功能。利用这些网络资源与学生进行网络的交流,这样不仅能开拓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还能够及时的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任务驱动”教学方式是指教师将教学内容穿插干任务,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实现自主探讨的主动性,充分体现“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教学内容中设计教学任务,是学生在完成任务中主动学习,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主动解决任务的疑惑,以达到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3-0116-02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整体思路是:不断坚持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与课程育人理念相结合,坚持灵魂塑造与方法多样性相结合,坚持学生动手和动脑相结合,坚持传统嫁接与现实需要相结合,坚持课程思政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坚持可持续发展与思政课的时效性相结合,注重全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实施。
一、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交叉重复
具体表现为:1.与中学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重复。经过对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原理概论》与中学政治课程的比对可以发现,大学时期的思想政治理论观点,如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等都与中学政治教学内容中的理论重复,的哲学原理内容更是大面积雷同。教学内容的重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枯燥无味且早已熟知的理论观点,很难激起学生的求知欲。2.公共学科间的教学内容交叉重复。如民主政治问题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容,在《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有过详细论述,但是在《基本原理概论》中也有类似的原理性内容。虽然这有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但是完全没有必要重复教学。
(二) 大学思想政治学科建设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的大学思想政治学科建设还不够完善,这集中表现在:1.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和大学生对我国新课程的设置内涵和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部分教师和学生对课改的要求和作用并不完全理解,他们只是在任务性地完成教学和学习。教师主导课程,一味灌输理论知识;学生盲目学习,习惯性被动,师生交流和日常联系不足,学生实践性学习少,没有自主体验等。这些都严重削弱了课改的贯彻力度和执行强度,脱离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缺少一级学科地位,不利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的加强与改进,更加不利于学科内涵的丰富与发展。
(三)教学内容与专业教育失去链接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从中小学阶段开始,学生就一直在接受思想政治的专业教育。进入大学后,学生的思想政治思维已经基本定型,很难再接受新的思想,这导致他们更加容易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新时期,高校的招生政策改革和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让很多学生选择放弃思想政治理论课。这就使得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专业教育失去了链接。
(四)教学方法单一,缺乏针对性
目前,大学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方法依然比较单一,其具体表现为:1.重理论,轻实际。其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正确地运用到社会中、生活中,正确地认识与分析社会热点和社会疑难点。而现实中大学生对社会热点的理解与分析,只有很少一部分是来自思想政治理论。这种理论与现实的脱节和实证说服力的薄弱,势必将学生误导,导致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重视。2.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目前,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依然盛行,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并不明确。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引导与创新性探索。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强制性的教学与学习、没有引导与启发,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下,怎么能够独立思考与求索?
(五)大学思想政治理论缺乏实践性
目前,在课改氛围下,尽管许多高校已经在逐步改善自身的教学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性教学仍严重不足。当代的大学生是有理想、有激情、思维活跃、自我意识明确、参与性强的一代,面对社会中的各种现实问题,如果没有强大的理论支持,他们很容易出现理解片面和过激的行为。社会本身就比较复杂,大学生来自不同家庭、不同阶层,他们对社会经济文化的认识本来就不同。因此,要完全强化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需要不断地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性,在思想与行动上统一他们的认识,帮助他们理解社会。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方案
(一)思想政治学科建设与教学内容设计
在进行大学思想政治学科建设时,要充分贯彻课改方针,加大课改的实行力度,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课改意识,严格监督教师教学情况,加大师生交流。此外,要针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特点和原则,确定重点学科地位,摒弃统一式教学,对一笔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性学习。对于教学内容重复问题,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可以将重复内容进行提问式教学讲解,还可以随机进行重复理论知识的抽取式学习,进行跳跃式讲解等,在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起步上让学生摆脱厌烦心理,不重复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的设计
思想政治教学方法比较多样,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我们完全可以将它们灵活运用。
1.对话式教学
对话式教学以学生提问,教师答疑为主,同时将教师的谆谆诱导穿插其中。在这里,教师就是学生的朋友,跟学生是平等的,教师的平易近人更容易获得学生的尊重与理解。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下,在心与心的交流中完成教学内容与学习,会得到更多的感受与收获。这种教学方式不但能活跃课堂氛围,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学是最完美的教学,也是教师应该积极追求的教学模式。
2.演讲式教学
演讲式教学也是学生参与课堂,师生互动的一种表现。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和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社会热点等,凝练一个或两个题目,通过演讲的方式进行教学。此法有两种含义,一是由学生自愿报名进行演讲,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二是由教师进行演讲式教学,通过演讲的方式,将教学内容传达给学生。
3.辩论式教学
辩论式教学的教学效果比较明显,它完全摆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枯燥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抒发自己的观点。在此,教师根据课程要求和社会实践进展,选择若干有争议的观点,在教师和学生的综合选择后定下一个可辩论的题目,将学生分为正方、反方和旁观者点评三方。在正反两方辩论后,先由学生旁观者点评,最后由教师评讲。通过辩论,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与矫正。
4.案例式教学
该法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选案例,课堂上让学生思考案例、讨论案例,由教师分析案例、解剖案例,最后引出需要学生掌握的理论观点。
5.角色互换式教学
在角色互换时,教师可以选取课程中的几个教学内容来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制备教案,自己登台讲授,教师走下讲台成为学生,并在学生教学基础上组织学生对该内容的教学进行研讨,以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当然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学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这种教学方法效果很好,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加其自信心,更能引起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爱好与重视。
(三)教学手段的设计
1.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在多媒体教学普及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作用。多媒体教学形式比较丰富,教学信息量巨大,教学直观性强,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板书教学,不同的课堂感受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环境
高校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创作一个思想政治学习的平台,建立较完善的网络课件。如在自己的校园网站上传相关的理论课程课件和课题,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自主答题与测评,这都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利用网络资源来弥足自身学习中的不足。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047-02
什么是大数据,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但经过对多位学者和其著作的分析综合,可以对大数据进行简单解释,大数据就是针对非常庞大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获得相应庞大的经济效益,以此来引导和服务于实践。
一、大数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
高校教育是丰富知识的来源地,这里也是大数据应用最明显的区域,会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方法、思维形式产生重要影响[2],同时,还对高校如何教育和管理大学生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怎样在大数据化的时代背景下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任务,对于大学生以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数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
1.完善教育对象。过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都是单独的个人,开展的教学内容也比较单一,但是在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全部的大学生,开展的教学内容是庞大的数据信息体系的知识。在大数据时代,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时,可以使用非常多的数据信息,来说明教育的发展。大数据时代,是信息发展数据庞大以及信息加技能发展更全面的时代,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途径查找和收集大量数据信息,开展知识的分析和研究。
2.使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复杂化。在大数据时代,学生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由于学生自身知识和经验有限,难以判断所了解的信息是不是正确,或者有没有用,最主要是这些信息的出现我们无法规避,并且这些信息内容量比较大以及复杂,所以导致学生无法进行正确的选择和学习,因此,在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比较复杂。
二、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和谐发展
人格一般指个人基本稳定且相对重要的心理特点的综合,指一个人的思想品格、道德水平、性格变化[3]。在大学中,进行人格教育就是教师依据学生现在性格思维的发展,进行一定规划,对一定的教学数据信息进行整合,来对学生进行教育,达到目的教学的状态,即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行为以及使其朝向现代化需求的方向发展,这是必须要进行的教育实践活动,能够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格教育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同时,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也越来越重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格教育的基础和指导,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现和目的,在人格教育的发展中可以表现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培养人格发展的能力,为了达到人格教育的目的,就要开展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大学生思维和知识的全面发展。以下基于大数据时代的前提,提出两方面关于开展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对培养大学身良好人格的表现和意义。
1.大学生人格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表现。提升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需要通过高校开展思想政治课教学来实现,同时也反应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教育学生的能力。
高校政治思想课教学不仅要教授基本的思想知识,还要使学生将知识进行应用,通过学习思想知识来完善自身修养和知识素养。开展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自身品格的完善,能够拥有远大的报复理想和健康的心理状态,来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如果在开展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不去注意和及时了解学生由于心理障碍而产生极端思维的情形,就会造成学生思维发展和心理发展朝着不健康的方向发展,这样的教学模式就会阻碍学生的思想修养的形成,就不能实现教育学生的目的。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性格和思维独立性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给予学生一定的关注,将教学同社会发展的实际相联系,以及同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自身性格相联系,这样可以有效的促进大学生性格特征、人际关系、行为习惯的完善和发展,并且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较好的素质和人格品行。
教育学生是开展教学的目的,而教育学生的目标就是培养和促进学生形成健康以及完善的人格。基于高校教育,开展思想政治课教学就是实现大学生人格教育完善发展的基础和必要前提,通过大学生人格教育的表现,可以充分体现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教育功能和教育效果。
2.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是进行大学生人格教育的主要方式。教育教学的基本内涵是教育学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行,即良好的人格。由于现在社会发展较快,大学生基本上都会进行网络交流和通讯,在网上查阅以及浏览信息,由此可知,大学生接触的信息面就比较广泛,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信息在大学生的思维中产生印象,有的不利于大学生性格的发展,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课教学,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正确的引导,有助于大学生主观接受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学习相应的知识,积累相应的经验,促进大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指导大学生以后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是进行大学生人格教育的主要方式。
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不同于高中所学的思想政治课,只学习政治、经济、文化和哲学的相关理论概念和社会发展,在高校学习思想政治课不仅要学习高中所接触的基本思想政治课知识,同时还要学习正确世界观、人生价值观、道德法制观、社会伦理观以及社会政治观教育等,在这些教育观念中,正确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是基本的知识理论,道德观的学习是思想政治课得以进行的基础和前提。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标就是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及通过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和掌握,将这些理论知识进行运用和实践,促进大学生自身知识的增加和打下良好人格教育的思想观念基础。在高校思想政治课实际教学中,教师依据现在社会的发展和要求以及学生的思维形态和知识经验,来开展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方向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行适合社会的需要,避免学生极端思想的出现。
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根据教育发展、学生思想行为、社会发展的现状,营造相应的生活和社会氛围,设置相应的学习场景和经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并且主观上愿意进入到这样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不仅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培养学生自身知识、学习经验、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学生更好的认知和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经过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进行,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开展学习,发展自己独特的性格,还学习各种各样的观点理论,使学生可以不断完善自己的思维,形成正确、可行以及适合的思想观,同时,进行世界观、价值观等观念教育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将自身人格中的缺点进行自控和改善,使大学生形成建好的人格,积极并个性化学习。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基于大数据时代的背景,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和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发展。大数据时代是信息量庞大的时代,也是难以控制的时代,在高校中体现在学生普遍运用网络学习和通讯,在网络中会存在各种各样的思想和信息,有的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有时还会导致学生性格扭曲,不适应社会现在的而发展,而思想政治课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发展,在教学内容中,会涉及很多方面的知识,来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学习和思维修养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和大学生人格教育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前者是后者的主要方式和理论依据,后者是前者的表现和目的,只有两者共同发展,才能促进学生人格教育全面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8-0029-02
高校思想理论政治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也是传播理论的重要途径与推进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的重要平台。目前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教学模式的探讨偏重于理论探究,具有较强操作性与推广价值的成果较少。本文通过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情知教学模式,力图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与针对性做出新的探索。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情知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与教学目标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情知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思想政治理论课情知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基于现代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相关探索成果。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探索认知与情感内在结构的研究由来已久。美国教育心理学家B.S.布卢姆认为教学目标包括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其中情感目标的实现对认知目标的实现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情感之中的动机、内驱力和情绪是引起掌握认知行为的因素,认知目标的实现又是情感目标实现的手段。中国教育家冷冉提出的情知教学理论,将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辩证统一起来开展教学,主张认知目标与情性目标的统一,强调学生的认知心理活动与情性心理活动和谐和共进。
这些理论都强调了认知与情感不可分离的关系,但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应用而言,情感的内容与载体,情感与认知的促进与融合等具体过程都需要深入探讨。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情知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
第一,认知目标。通过情知教学模式的展开,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系统掌握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了解国史、国情,并能够利用马列主义、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为指导去观察与分析社会。
第二,情感目标。通过多种情知教学手段,深入学生的思想与情感领域,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形成情感共鸣,增强学生的理论认同感,潜移默化地影响受教育者,从而帮助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将理论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第三,实践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情知教学模式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应在于是否能够通过学生政治认识的提高与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而作用于他们的实践活动。这一目标的衡量既应该包含短期内对学生在校日常行为的考察,也应该包含长期内对体现人格素质与社会公共道德情况的社会行为的考察。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情知教学模式的过程
在情知教学理论框架中,教学的基本环节包括情知并进、情知互动与情知交融三个环节,它们循环往复、逐步深化。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与特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情知教学模式过程构设如下。
1.激活认知与调动情意的情知并进环节。在教学活动之初,一方面激活学生的认知,通过复习等方式唤醒学生的认知结构,例如对之前所学政治理论课基础知识与其他相关课程知识的简单回顾;另一方面调动学生的情意,通过具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采用案例法、情境法或实践法,运用多种现代教学手段,感染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热情,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情与知同时并进,使学生做好情与知互动及交融的准备,为下一步的教学创造出良好的情知背景。
2.以知启情与以情促知的情知互动环节。这一环节促成情知逐步深入的互动。一方面以知启情,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把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和学习意志等激发起来。另一方面以情促知,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的氛围中,通过教师适时的引导促进学生有效地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个教学环节中,情知的双向推进是关键所在,教师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与推动作用。
3.知中有情与情中有知的情知交融环节。在情知互动的基础上,将教学活动推向更高的阶段,即知中有情、情中有知、情知交融。认知中融入情感因素,情感中蕴含认知因素,使学生对理论的认知从模糊到清晰,情感由空泛至丰富,对所学理论观点由兴趣萌发到自觉接受。情知交融的三个教学环节循环往复,多轮推进,逐步深化。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接受新知,萌发新情,从而使情知交融不断完善,教学效果日益提高。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情知教学模式的特点
1.教学过程的动态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情知教学模式实施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既强调学生通过以情促知,提高认知,也突出以知启情,深化情感体验,从而影响学生的情绪、态度、兴趣乃至品格。而学生在思维的探知与情感的体验中,由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认识与情感从量变发展到质变,不同的学习个体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此外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所激发的思维火花与所产生的情感愉悦也常常会在预料之外。所以,在教师备课之时,不可能提前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与课堂的气氛准备细节完备的教学方案,而是基于教学的基本目标,理清教学思路,明确教学重点,选择教学方法,并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过程予以引导与调节。
2.教学主体的综合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情知教学中,教学主体并非简单地由教师转变为学生,而是转变为全体课堂成员。这一变化首先能够适应当前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性格特点,即一方面习惯于独立思考与自我判断,对空泛的说教拒绝接受;另一方面强调个性化,参与意识、竞争意识与表现欲望强烈。其次,教学主体改为全体课堂成员,对教师的角色承担也提出了新要求,需要在与学生实现充分交流的过程中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情知教学模式的采用,克服传统教学的单一性与平面性,教师面向学生单一传授知识的点对点、点对面的结构,形成既有教师与学生之间、又有学生与学生之问、个体与集体之间广泛的多方位的信息传递与情感交流;可以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当前普遍呈现出的逻辑严密但严肃、沉闷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与求知兴趣,创造乐学的氛围。
3.教学方法的融合性。互动式教学法与启发式教授法相融合。情知教学模式中的互动式教学法既要求师生互动,也要求生生互动,教学成为情知结合背景下不断发展、不断深入的教与学、学与学相互促进、相互统一的过程。教师对重要理论的准确阐述与对当前社会重大问题的深入分析,以及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应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思想实际与情感实际,使学生在自觉探索与排除困惑中形成正确的判断。
案例式教学法与情境式体验法相融合。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关注现实社会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方法,可将现实案例材料引入教学过程,将严肃的理论与鲜活的现实相结合,这样容易触动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利用理论对现实的分析,会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深刻的印象,增进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研究式教学法与实践式教学法相融合。教师通过选题与开题论证、资料收集、调查研究与理论分析、结题与成果交流几个基本阶段,帮助学生开展自主研究学习。每个阶段都可以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组织引导学生走入社会,贴近生活,在实践中选定问题,在社会大课堂中开展调查研究,使学生了解社会,有所感并有所思,情知结合,观察与思考相融合,加深对理论的理解的同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情知教学模式的评价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情知教学模式的评价与该模式的教学目标紧密关联。所以,设定评价标准与选择评价方法时均应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状况展开。通过设定新的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改变传统思想理论课教学评价重理论而轻实践,重能力而轻德育,评价主体片面化,评价方式与评价标准单一化的缺陷。
1.评价内容的多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情知教学模式的评价包括对认知目标的评价、对情感目标的评价与对实践目标的评价。由此,构建以学生对基本理论与国史国情的掌握为基础,以德育效果为核心,以政治认识的提高与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为重点的多维度的评价内容体系。
2.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情知教学模式的评价主体应该是多元的。评价体系中包括教师自评、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同行评价、以及家长、社会的评价等。而同行、家长与社会的评价有助于在横向与纵向的比较过程中更为真实地反映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成长状况与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情况,并形成学校、家庭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3.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情知教学模式的评价方式是多样的。可以将书面考试、小论文与课堂讨论发言相结合,将教师观察、访谈与学生自我总结相结合,凡是可以体现学生学习之后所表现出的认识的深化、能力的提高、情感的体验及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等效果的方式都可以考虑作为评价方式的组成部分。
在具体的教学模式的构建中,可以按照以上三个方面制定完整的教学模式评价指标体系,为教学工作的开展作有效的引导、鉴别与激励,同时要建立完整的评价与反馈机制,通过评价与反馈,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9-109-02
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实习支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重要途径,前者是以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为主要职责;后者是以通过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开展教学实践、社会调查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习支教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各有优势,各具特色,各有长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实习支教的实践配合,实习支教也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理论指导。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全面、健康发展。
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实习支教育人功能的进一步提升,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今年三月底,笔者在忻州师院开展了“实习支教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700份。回收有效问卷1660份,回收率为97.6%。调查结果显示,实习支教对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实习支教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各行其是、各自为政的倾向,呈现“两张皮”的局面。
一、实习支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忻州师院开展扶贫顶岗实习支教,时间维度为一学期,空间维度是经济水平低下、生活条件困难、办学设施落后的农村基层学校,总体上属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基本上可以被认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教学社会实践以实践活动为教学载体与形式,要求学生以实践为师,向实践学习,在实践中去为学悟道,从社会实践中把握理论、深化认识、升华情感、磨练意志,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回归教育的本来面目。
(一)实习支教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显著
1.提高了大学生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认同感。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把自己看作是某一政党的成员、某一政治过程的参与者或某一政治信念的追求者等等,并自觉以组织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与这个政治组织保持一致,支持这个组织的路线、方针、政策。调查表明,有65%的大学生打算在支教期间申请入党。当大学生了解到当地的经济情况和教育状况后,有59%的同学表示会考虑毕业后在当地工作。调查显示,扶贫支教顶岗实习能使学生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通过了解国情、区情,培养工农感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坚定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决心。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增强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提高了大学生的总体素质。通过实习支教,使大学生增强了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了自立动手能力,人际合作和交往能力。调查表明。有43%同学认为有必要提倡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有45%的同学表示善于交往,人际关系十分和谐或较和谐,偶尔出现的矛盾可以自己解决;对于在支教过程中你是否愿意与别人合作的问题,有60%同学愿意与别人合作,并分享成果。
(二)实习支教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原因
在肯定扶贫支教育人功能的同时,调查数据也反映出实习支教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如有的理想信念动摇,有的害怕艰苦生活。有的和别人关系不协调,有的支教回来的同学甚至表示“支教后,再也不到农村去了”。为什么会产生这些问题?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支教实习前的准备工作不到位。不少同学对实习的意义、目的、指导思想、理论依据等没有全面、深刻、准确地把握和了解,实习前的思想教育和理论准备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2.指导教师督促引导不力。由于实习指导教师大多是专业课教师。对学生的专业实习,教师技能提高,生活安全等方面较为关注;而思想政治教育意识较为欠缺,对实习学生疏于引导和督促,无法很好地达到实习支教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4%的同学认为,在支教中,指导教师没有提醒过自己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乡土人情;分别有44%和26%的同学感觉带队教师对自己的人生指导很少。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扶贫支教关注和介入不够。首先,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目的不明确,过分关注理论灌输,对于大学生思想转变较为忽略。其次,实习指导教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学校属于不同的管理序列,互不沟通,导致前者忙于应对学生的专业实习,生活安全等日常事务,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忙于理论灌输。对支教生的思想状况不了解,也没有对支教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引导、辅导。
4.实习支教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考核评价体系有待完善。调查显示,有47%的同学认为支教中的思想品德考核简单化和需要改进,没有制定专门的扶贫支教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并记入学分。实习支教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易被学生忽略,最终出现学生道德认知水平较高,但在实际生活中诚信缺失,道德扭曲,价值失衡,必将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扶贫支教的相互脱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得不到有效提高。导致学生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应对课堂考试,实效有限却还拿高分,让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颇感尴尬。
二、实践环节的缺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不同程度存在着各种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课堂教学方面的因素,也存在着实践环节普遍缺失的突出问题。
1.从课堂理论教学方面来看,主要是内容陈旧枯燥,方法单一。首先,公共理论课教学内容落后于形势发展。公共理论课教材改革已经进行了十余年,但是理论体系、框架和内容仍显陈旧。未能充分地吸收现代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以及关于全人类发展的最新理念,没有对社会现实的科学的理论阐释,没能及时把握当前大学生思想状况。有45%的同学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内容脱离大学生实际,教育内容和时代严重脱节,枯燥无味,难以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方法单一。在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仍然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甚至照本宣科。脱离社会现实和学生思想实际问题,使理论教学与社会实际、学生实际形成“两张皮”,对学生关心的社会问题没有给出很好的理论说明。这样,教师将学生置于被动和绝对服从的位置,缺少师生互动,忽视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注重采取受教育者乐于接受的方法和手段,难以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直接影响了教育的实效。
2.实践环节的缺失已成为最突出的原因。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树立正确
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必要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调查数据充分说明,12年支教中,注重专业实习,教师技能的提高,而对实习支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存在认识不到位,方法措施不得力的缺憾。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主要侧重于课堂教学,顶多辅之于所谓“第二课堂”活动,几乎所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在课堂教学和校内进行。课堂教学当然有它的优点,但是,其不足也是明显的。它使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学生没有实际的情感体验,仅仅是一个单向的“入耳人眼”过程。这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缺少学生参与,鲜见师生互动,搞强行灌输,甚至是精神虐待。这样就无法实现社会要求和规范为学生意志的内化,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自然也就难以完成学生意志情感的外化。教师把学生看成“德育袋”,加工器物,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关注学生的人格。这种教育教学方法极易造成学生的消极、被动、反感。
在实习指导教师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督促引导下,让大学生在实习支教中,广泛认识社会,体验人生,接受再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支教学生理论素养能否真正合格,思想道德素质能否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习支教的实践教学是否落实。它不但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道德素养,还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指导实习能力,从而指导学生搞调查研究,充分了解社情、了解校情,督促学生进行家访,带领学生参观革命史迹、场馆等,引导学生走访当年的战斗老英雄以及新时期农村致富带头人。以此充分营造和利用社会文化氛围来完成意识形态的教育任务。
社会实践教学可以充分激发和调动大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对社会现实产生理性和感性认识,使大学生加深对社会、对人民群众的了解。通过活生生的社会实践,有助于学生自觉理解、认同、接受科学理论,实现理论从“入耳人眼”到“人心人脑”的转变。实习支教作为师范类大学生的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为我们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三、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实习支教的全过程
如何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实习支教的全过程?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确立思想政治大教育思想,形成由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和当地教师广泛参与的支教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机制。为此,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把实习支教作为己任,积极配合作好工作。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和实习指导教师加强联系,就学生学习和实习支教中存在问题进行广泛交流,共同研讨。三是选拔优秀实习指导教师充实到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中来。
2.将实习支教纳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使之规范化、制度化。根据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方案和教学内容,将实习支教作为必修课程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统一部署。要落实和确定具体的教学单位,制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把实习支教的学分作为思想政治课的必修的学分。教学单位特别是承担《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研室,在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中要详细规定教学目的、要求、方法、进度、内容、学时、指导教师、经费、考核办法等内容。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积极关注、大力支持和主动参与实习支教工作。调查显示,分别有48%的同学认为思想政治教师没有讲解过或很少讲解过支教的意义和必要性。这充分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对实习支教介入程度严重不够。有不少同学希望思想政治教师介入支教,特别是实地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