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9 08:33:1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人际交往的建议,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教师在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教师可以直接与幼儿发生互动,帮助幼儿在同伴交往中获得相应的技能;教师可以在与幼儿的直接交往中示范良好的人际交往行为,让幼儿观察学习必要的交往技能;教师还可以与家长协商,有时甚至可以指导家长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那么,教师在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中可以采取哪些策略呢?
一、给予幼儿与同伴交往的空间和时间
幼儿期的同伴交往是儿童获得社会交往技能的重要途径,幼儿与同伴有着相似的年龄和心理发展水平,更乐于和易于接受同伴的影响,因此同伴交往对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幼儿园是幼儿人际交往的重要场所,在集体、小组和个别活动中,幼儿之间或主动或被动地发生着相互作用。正是在这种交互作用中,幼儿一方面可以以亲历学习的方式发展其社会交往行为,尝试、练习自己还不会的社会交往技能和策略,并根据对方的反应作出调整;另一方面,幼儿有了观察学习的机会,可以在与同伴交流、协商和讨论中观察同伴的反应,并采择那些有效的行为方式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
有学者通过观察4~6岁儿童在幼儿园的交往行为,发现同伴间的充分交流往往能带给儿童精神上的愉悦与放松,从而使儿童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更大的热情与耐心。但是,现在幼儿在幼儿园中,自由而充分交往的机会与时间并不是非常多,一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几乎都被严格规定,甚至连活动之间的转换环节都是精心设计好的。无论是高结构的集体教学活动,还是结构化程度较低的区域活动,儿童几乎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某些既定的目标,这就造成许多教师卡着钟点在进行各个活动,而忽略了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交往的时间。鉴于此,教师在设计一日活动时应该将幼儿同伴交往视为一个重要的教育目标,留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在同伴交往中发展社会交往能力。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如下两方面人手。
第一,加强游戏活动,尤其是自由游戏。不同的学者曾经对幼儿园同伴交往发生的环节进行过统计,几乎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即幼儿与同伴交往的行为在游戏中发生得最多。在游戏中,幼儿要相互协调、商议,制定游戏规则,然后分工合作,遵守共同制定的规则,努力完成游戏。在游戏中,幼儿还会面临各种问题,甚至发生人际冲突,这些都为幼儿提供了人际交往的平台。现在幼儿园虽然非常重视游戏,但是大部分游戏活动偏重教育功能,并且有着与主题活动相关的预设目标,教9币在游戏中的主导性十分明显,从游戏的目标、内容到形式都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这种游戏忽略了幼儿的自主性,从而导致幼儿在游戏中遇到问题时首先向教师求助,而不是与同伴商量解决。而且幼儿园中大部分游戏的时间都比较短,幼儿间往往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相互交流、协商与调整。幼儿应该是游戏的主体,教师要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充分的人际互动,要相对淡化游戏的教育目标,因为游戏从本质上说应该是没有外部目的的,是受儿童内部动机驱使的。
第二,延迟干预,给予幼儿自主解决人际交往问题的机会。在同伴交往中,幼儿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同伴不遵守游戏规则,等等。教师每天都会观察到若干幼儿与同伴交往的问题,也会遇到幼儿状告同伴的情形。许多教师为了防止幼儿同伴间矛盾激化或者出现攻击性行为,往往会急于干涉,试图将人际冲突解决在萌芽状态。其实,幼儿间的大部分冲突都是他们自己可以化解的,而教师的介入有时反而会起消极作用,因为幼儿会慑于教师的权威而听从教师,不去寻求用自己的方式处理问题,从而失去学习交往技能的机会。那么,面对幼儿同伴交往中的人际矛盾,教师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呢?儿童心理学家Kostelnik提出了幼儿园教师冲突协调模型的理论。她认为,教师观察到幼儿之间发生矛盾时,应该耐心观察,不急于干涉,如果幼儿花了很长时间来讨论如何解决矛盾,或者开始制定规则来解决问题,那么教师只要在旁边观察即可,不需要介入,而且教师应该留给幼儿足够的时间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只有在观察到幼儿之间的矛盾激化或者开始出现攻击性行为时,才是介入干预的时机。但是,教师进行干预不是为了给幼儿答案。教师首先要平息幼儿激动的情绪,然后了解每个幼儿的想法,最后提出可供选择的解决问题的若干方法,让幼儿自己对选择何种方法达成一致。这样的干预才是有效的,才能为幼儿提供发展同伴交往能力的空间。
二、帮助幼儿掌握人际交往原则和必要的人际交往技能
幼儿社会性发展离不开成人的言传身教,其中身教尤其重要。教师作为幼儿成长环境中的权威,其一言一行都对幼儿起着示范作用。教师的人际交往行为是幼儿模仿的对象,在某种意义上比教师的“说教”对幼儿的影响更大。教师要注意言传身教,帮助幼儿学习与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原则和必要的人际交往技能。
第一,帮助幼儿学习与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原则。根据幼儿认知、语言与情感等方面的发展水平,悦纳、互利和自愿应该是幼儿在入际交往中首先要学习并遵循的原则。悦纳是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原则。人际交往始于个体间的接纳、肯定、支持、喜爱,教师应当教育幼儿,当别人对自己表示友好时,要作出“应答”,而这种“应答”得到强化后,会刺激交往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这有利于幼儿更进一步的交往关系的建立。同时,教师还应当鼓励每个幼儿尽力看到同伴的优点,并且身体力行。人际交往中另一个重要原则是互利原则。研究者很早就发现,学前儿童选择同伴一起游戏的最显著标准是相似性,即选择那些认知技能、社交性格、动作发展都与自己比较相近的同伴。第二个标准是互补性,即选择与自己发展水平相似、优势项与自己互补的同伴做朋友。这两个常用的同伴选择标准显示出幼儿人际交往的主要目的是互利。在幼儿园我们经常能听到教师对某个幼儿说:“班级里所有孩子都是你的好朋友。”其实,这种把朋友强加给孩子的做法并不被幼儿接受,因为人际交往还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自愿原则。现实中幼儿对于自己愿意交往的对象有着选择性。仔细观察幼儿,不难发现,幼儿在一段时间内喜欢和某几个幼儿一起玩,形成亲密的同伴关系。教师强调幼儿之间要相互喜欢,出发点是好的,但事实上喜欢一个人是一种情感体验,是很难被强迫的。教师应该允许幼儿有喜欢和不喜欢的人,与此同时可以帮助幼儿学习如何与自己不是那么喜欢的人友好相处。教师在教育幼儿遵守这些人际交往原则时要以身作则,实践这些与人交往的信条。
第二,帮助幼儿学习与掌握必要的人际交往技能。教师要教给幼儿人际交往技能,自己必须先掌握必要的人际交往技能,并在适宜的时机展示给幼儿,供幼儿模仿。下面就列举一些适合幼儿园教师的人际交往技能:(1)接纳、欣赏和赞美。人际交往中的3A技巧——接纳(Accept)、欣赏(Appreciate)和赞美(Admire),其实就是人际关系的剂。(2)动作与姿态。人们的一举一动都能体现特定的态度,表达特定的含义,而这些含义不但成人能够感受到,幼儿也可以本能地觉察到。例如,一个人在倾听时如果身体略微倾向于对方,表示这个人对对方说的话很感兴趣;相反,如果身体后仰或侧转则会让说话者感到不受重视。在幼儿说话时,教师如果侧过身体,那么幼儿就会感到教师不耐烦。(3)交谈。一次成功的交谈不仅取决于交谈的内容,更取决于交谈者的神态、语气和动作等。无论是和幼儿还是和周围的成人,教师在交谈时都要表示自己的友善之心,不能居高临下,同时还要避免长篇大论,否则容易给听话者带来压力和不受尊重的感觉。(4)倾听。教师常常教导幼儿要耐心地倾听他人说话,其实倾听的技巧不仅要耐心,还要作出适当的反应,如表情自然,经常与对方交流目光,适当地点头以示赞许,或是用微笑来表示自己很乐意倾听。这样,别人才更有信一心继续讲下去。
三、帮助家庭形成融洽的亲子交往氛围
亲子关系是人一生中的第一个人际关系,其重要性不言自明。然而,许多家庭中的亲子交往并不尽如人意,幼儿园教师常常会遇到家长来求教:“老师,我孩子在家怎么怎么不听话,你说我该怎么办?”其实,帮助家庭建立融洽的亲子交往关系,也是幼儿园教师的重要工作。
第一,教师必须认识到家庭在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并与家长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许多研究都表明,学前儿童的社会性教育最重要的基地是家庭,幼儿园只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合作者,当家庭与幼儿园建立起彼此尊重、相互合作的关系时,幼儿的社会性教育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有些教师常常抱怨:“为什么我在这个孩子身上花了这么多时间和精力,但他还是不能和其他小朋友和睦相处。”其实,这种抱怨反映出教师没有考虑到家庭在幼儿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因为如果家庭中没有好的人际交往氛围,那么仅靠教师的干预也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的。教师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改善家庭亲子交往的氛围,对提高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通过本课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网络交往的一般特点:无限性和两面性;了解网络交往对象的特点:虚拟性、间接性、隐蔽性;通过感受网络有益的特点,初步具备发挥网络交往的优势,通过感受网络有弊的特点,初步具备避免网络交往的陷阱;能够正确使用网络,使之为学习和生活服务。
(2)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感受网络生活与传统生活的不同,了解在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怎样才能享受多彩的生活。通过了解网络的无限性,激发学生对网络的向往与探索的兴趣,并能有效的避免不良网站的诱惑,合理的利用使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既不回避也不沉迷于网络交往,恰当运用网络与网络交往。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比较网络交往与传统交往的不同,了解现代人特有的多种交往方式
2、理解网络是把双刃剑
教学难点
通过列举网络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网络的丰富性、无限性
三、学生分析
针对的问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成为新的网民,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互联网对中学生的吸引都是强烈的。其中,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处理网下生活和网络生活的区别,把过多的时间花费在网络上;而目前互联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缺乏自制力的中学生由于心理生理的不成熟导致各种违纪违法现象频繁发生,造成很多家庭和社会问题。
学生的需要:学生需要感受网络交往的优越性,同时学生又需认清网络交往的虚拟性、间接性和隐蔽性。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科学合理分析网络,帮助现代学生健康成长。
四、教学内容分析
网络上的人际交往
一、网络沟通无极限
1、网络生活丰富多彩
2、网络交往是人际交往的新空间
二、网络交往一把锋利的双刃剑
1、 网络的正面作用
2、 网络的负面作用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小组教学法、活动教学法、辩证思维教学法等
五、教学媒体与资源的选择与应用
1、powerpoint、flash等课件
2、多媒体投影仪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七嘴八舌话时尚(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这段时间我有点郁闷,因为我在批改作业时经常遇到一些看不懂的时尚词语。今天我特地挑选了一些“空运”过来,希望同学们可以帮帮我。
(flash课件展示:你知道这些时尚词语的意思吗?MM、稀饭、青蛙、PK、东东、9494)
生:MM=女性、稀饭=喜欢、青蛙=外形不佳的男性网民、PK=决斗、东东=东西。885=帮帮我。
师:谢谢大家对我的帮助,让我一下子知道了这么多时尚词语的意思。不过,我有个疑问,这是什么语言,它常在什么时候使用?学生回答(网络语言,网上交往),师问,网络上的人际交往有什么特点,我们应该怎样进行网络上的人际交往呢?引出新课。
(二)、[讲授新课]
1、 网络沟通无极限(板书)
(1)、网络生活丰富多彩(板书)
学生阅读:课本P65最后第一段“引言”材料中关于“中国的小华与英国的Jack利用网络互学与交友”的例子。设想:如果在古代或几十年前没有互联网的,他们能认识并发展友谊吗?
课本P66第一段关于小梅求医的例子。思考:小梅得救与互联网有什么关系?
(可以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去分析。没有互联网,小梅的病症很难作出准确诊断,很可能延误治疗时间,从而失去生命;有了互联网后,不仅没有漂洋过海,也没有花费巨额延请名医就及时得到了诊断和治疗,这正是在互联网的时代才能发生的。)
(2)、网络交往是人际交往的新空间(板书)
互联网还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先让学生动手写一写)(补充材料,让学生体验网络的丰富性)我们可以通过网络:
A、发送电子邮件,可节省邮费且能把邮件瞬间送到对方手里。
B查找信息(如Baidu搜弧)、看新闻(如省略)、读小说、下载文件,我们坐在家中便可纵览天下大事
C、网上购物简单方便,足不出户便可挑选远在美国或墨西哥的商品,还可以享受很多优惠
D、网上学习,可以自由安排时间,根据自身特点决定学习方式和进度,令沉闷的学习变得富有情趣
(教师分析、总结:不用舟车劳顿,不用费时周折,我们的愿望就可以实现。对学习、工作以及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学校生活都会带来极大的方便。)
2、网络交往一把锋利的双刃剑(板书)
网络有这么神奇的作用,比一比网络交往与现实生活交往有什么不同?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回答:时空的无限性、交往对象的无限性。并归纳出网络交往与传交往的最大特点是:无极限。
无极限的网络是不是对我们都是有益的呢?如果不是,那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现就“中学生上网是利大于弊还是上网弊大于利”展开分组讨论,并以网络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为辩题,四小组分两队代表正反两方进行现场辩论。
学生辩论:
正方:赞成利大弊并说明理由,师在学生说的基础进行补充归纳并展示:
1、使大容量的信息得以快速传播,为我们了解时事、学习知识,与人沟通、休闲娱乐等提供了便捷的条件。2、结交新友扩大了交往领域,增强交际能力,锻炼、眼、手脑并用的能力。3、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交流思想,放松心情、学习新知、突破空间限制,提高学习、工作效率……
反方:赞成弊大于利并说明理由,学生说教师引导并总结,网络交住对象具有虚拟性、间接性、隐蔽性的特点,中学生容易沉迷于网络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1、造成精神荒颓废、荒废学业;2、加重家庭经济负担;3、产生信任危机,影响现实生活的人际交往;4、影响身心健康,有的走上违法犯罪道路;5、过分沉迷于网络游戏,使身心受到摧残…
教师归纳总结出网络交往的一大特点:既有利又有弊具有两面性。
如果我们能合理使用网络我们就可以主宰网络成为网络的主人,让它为我们服务。如果不能合理使用,过渡沉迷于网络,我们就会被这一无形的网牢牢网住,成为网络的俘虏。网络使用不当会荒废学业、损害人的身心健康,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我们应该怎样发挥网络优势正确使用网络?学生讨论并回答。
1、培养时间观念,自觉控制上网时间;
2、抵御网络上的不良诱惑;要学会”信息节食”;
3、利用网络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
4、利用网络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实现和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出谋划策:我们如何发挥网络优势,利用互联网为我们学校、班级做哪些有意义的事情?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明理容易践行难,在生活中很多人知道要健康上网、绿色上网,可以现实生活中却还有那么多人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呢?我们周围哪些人容易上网成瘾,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通过分析得出原因:缺乏关怀、失意、挫折、失败的人;性格内向、孤独、偏执的人;缺乏生活目标的人;自私的人;缺乏责任感的人、 自控能力不强的人、家庭不和的人… …
(三)、 [课堂小结] :
网络是工具,是时展的产物,代表着世界科技潮流,拥有无可比拟的信息量,上网可以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健康的人,青春是美好的,也是宝贵的,初中时的选择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认识网络的两面性,上网内容健康,有选择,自觉控制上网的时间,网络会成为我们的好帮手。
多媒体播放歌曲:“网络陌生人”。最后,我们一起听一首歌曲“网络陌生人”,让我们在轻松的音乐中,进一步感受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希望同学们能真正的成为网络的主人。
七、教学评价与反思
古语有云:“百行以德为首。”可见,道德体现在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过:“我们经常怀着无限的赞美和敬畏心来看待的东西有二:一个是高悬在上空的星斗灿烂的天空;另一个是内心的道德规律。”此话说明了道德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而人际交往作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实践活动,同样也是外在道德与内在道德相统一的体现。但是,在人际交往中,道德更体现为一种社会公德,而这也恰恰是社会中人际交往的重要支撑。
一、社会公德与人际交往
社会公德(socialmorals),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群体,在历史长河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淀下来的道德准则、文化观念和思想传统。它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约束人们的行为。只有遵守社会公德的人,才会被社会所尊重。在现实社会中,社会公德体现了一定社会的大多数公民或者全体公民在社会公共生活和交往中都应该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主要关系。大多数的社会公德者是人类社会的生活经验经过历史发展而逐渐积累和形成起来的。关于这个问题,恩格斯曾经说过:“无论是在哪一种社会制度中,所谓社会公德,都是人们用来调节人对人的关系的简单原则。”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把社会公德叫做公共生活中人们行为文明的道德准则。
人际交往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影响,是人际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从一定的角度来看,社会公德与人际交往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交往作为人类特有的活动和存在方式,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人们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如生产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都是由相应领域中人们的交往活动产生的,而人的交往活动又是各种社会关系产生、发展、变革、改善的重要动力和源泉。人们通过交往还可以促进自身的发展,只有在交往中,人们才能获取更多信息,尤其在与他人交往中,更能使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得到锻炼,从而得到全面发展。正如G.R.米德认为的,人的外部行为和内部的主观意识是一体的两个方面,都是在社会的行为过程中产生和显现出来的。因此,他强调必须从社会互动的过程来理解人的内在与外在活动。[1]同样,马克思也说过:“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它一切人的发展。”[2]可见,交往不仅对社会的发展,而且对个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只有树立正确的交往规范,以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才会发挥出交往的正确作用。以诚信为例,商家之间的交往必须以诚信为基础,否则到处都会出现欺诈行为,人们的生活必将受到影响,最终也不利于市场的发展。因此可以说,一个社会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社会公德,才会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二、社会公德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社会公德建设的作用及意义有很多,但是在促进人际交往中主要体现在交往方式、人际关系与人自身发展这三个方面。
1.有利于促进交往的和谐。
所谓交往和谐主要是指人际交往方式的和谐。《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纲要中所提出的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内容都是人与人或人与组织在交往过程中行为方式的体现,换句话说,人与人的交往应该是以爱为基础,做到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相互宽容、相互帮助。以朋友之间相互帮忙为例,如果只是为了单纯的朋友义气而不顾及自己的道德行为方式,往往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有关这样的新闻报道很常见,如有些人因为太看重朋友义气,而将社会公德抛之脑后,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等等。因此,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势在必行,要以社会公德规范人们的行为,促进人们道德行为方式的养成,只有当人人以社会公德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的时候,交往的方式与过程才会更加和谐。
2.有利于促进人际的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人际和谐,则是实现社会和谐、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有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这主要体现在消除人际冲突与矛盾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人们越来越注重主体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也促使竞争越来越激烈。存在竞争也就意味着矛盾,比如人们经常可以看见商店的售货员与消费者因为价格而吵架,甚至打架,一些类似的不道德的行为也是随处可见。可见,矛盾无处不在,它们既有同一性,又有对立性。重视同一性,寻找同一性与对立性的平衡点,发展同一性以消解对立性,是哲学的思维。因此,一个人应该善于同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学会同不同风格的人合作。在单位和社会上碰到不想打交道却又不得不打交道的角色,就需要宽容、忍让,需要理解、谅解,需要和而不同,与好相处的人一起把事情做好,与不好相处的人搞好关系。社会公德要求人们能够以宽容的态度,敞开胸怀,相互包容,这样就能很好地制止一些不道德现象的发生,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3.有利于促进自身的和谐。
社会公德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淀下来的道德准则、文化观念和思想传统。因此,它也传承了一些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思想,而这些对人的素质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今,社会公德体现的最多的是传统文化中的“礼节”,“礼”是儒家思想中一个基本概念,最早它是宗族制度中的行为规则,后来逐渐扩展到了政治生活领域,成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核心思想之一。在儒家看来,“礼”就是区别人与动物的社会性标志。《礼记》云:“圣人作礼以教人,使人以为礼,知自别于禽兽。”“礼”能够使人在处理自己行为时彬彬有礼、风度翩翩,而不至于像动物般鲁莽粗俗。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礼”还是一种法律制度,可以“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使“民不迁、农不移、工商不变、士不滥、大夫不收公利”。正因为“礼”可以作为判断是非、曲直的依据,可以作为治理军队和国家的统治工具,所以它有自身的阶级局限性。但从某种角度上说,它又有着合理的一面,对现代人素质的提高有着特定的作用。
三、加强社会公德建设,促进人际交往的和谐
社会公德对人际交往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更应该加强社会公德建设,积极践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促进人际交往的和谐。
1.以舆论引导为主,活动策划为辅。
要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必须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新闻媒体作为沟通社会信息的桥梁,在营造氛围方面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首先,新闻媒体可以通过对诚信、宽容等社会公德内容的报道,使人们加强对社会道德热点问题的普遍关注。比如通过谈话节目或者记录片等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大对社会公德内容的宣传,可以邀请群众参与到节目中来,对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展开讨论,从而达到营造氛围的目的。其次,可以加大对与社会公德内容相关的影视作品的投放,通过电影、电视剧、戏曲或者音乐等方式对人们加强审美观念的引导,提倡高雅、健康的审美情趣。此外,还可以借助媒介的平台,以媒介为主体,开展一些与社会公德内容相关的主题活动,比如体育活动、辩论赛等,要在各项活动中充分体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内容,让人们在娱乐中领会到社会公德在自身发展中的重要性。同时,还可以利用民间传统节日和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日等,举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庆祝、纪念活动,使人们在集体聚会、合家团圆的同时,增强对祖国、家乡、自然、生活的热爱,陶冶道德情操。
2.以法律保障为主,道德批评为辅。
法律以道德为存在的基础,同时又对道德起着巨大的保障作用。[3]法律可以凭借着与生俱来的强制力,调整错综复杂的社会利益关系。也正是这种强制力,才能促使具有不同道德观念的利益群体遵循相同原则下的行为规范。因此,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把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法律保障为主,道德批评为辅,在认真抓好全民法制宣传教育的同时,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危害社会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正常经济秩序、公共秩序、生活秩序,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由于各项经济、社会政策,对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行为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各地区、各部门在制定政策时,不仅要注重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而且要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公民道德建设的要求;既要保护和支持所有通过正当、合法手段获取个人和团体利益的行为,又要提倡和奖励多为他人和社会作奉献、道德高尚的行为,防止和避免因具体政策的不当或失误给社会带来消极后果,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正确的政策导向。
3.以学校教育为主,社区教育为辅。
学校是教育的重要基地,在校的广大学生恰是祖国发展的希望,因此,在学校普及社会公德教育,能够更好地提高我国居民的整体素质,也能为促进学生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奠定基础。在学校进行教育时,首先要积极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同时提倡在重要场所和重大活动中告别不文明言行,引导学生增强礼仪、礼节、礼貌意识,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其次,可以开展一些游戏活动,比如“两人三足”等,让学生真正领悟到合作的真谛。此外,在其它时间,也要坚持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统一,加强学校与社区的合作。例如在城市居民社区内,让学生参与到丰富的社区生活中,使他们可以相互了解、沟通,认识到邻里关系和谐的重要性。另外,诸如救助贫困户、尊老助残、组织献爱心、捐赠等活动,不仅具体有效,而且有助于对学生团结互助精神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专业性强,学习目的明确
医学成人教育的学员几乎都是一线的医务工作人员或者是与之相关的工作,他们之前大多接受过专业的专科教育或中专教育,都有一定的医学理论基础和实践经历,对知识的渴望比其他专业更加迫切,他们来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和医学技术、考取执业医师资格、为职称评选做准备等。总的来说,他们的学习目的明确,主动性强。
2.年龄跨度大
医学成教学生的年龄跨度比较大,有的是刚刚踏入社会的专科或中专毕业生,有的是在乡村医疗机构工作了几十年的医生,他们的年龄普遍较大,在学习能力、动手能力、接受能力等方面都不如刚毕业不久的学生。因此,在教学方法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不能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
3.学习时间少,学习时间与工作矛盾突出
医务工作者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学习与工作的时间具有不定性,学习、工作与家庭的矛盾比较突出,他们大多没有固定的休假时间,一方面要用大部分时间来工作,另一方要抽出时间学习,还要照顾家庭,学习的时间比较少,而且医学类的知识大多需要死记硬背,学习任务很重。这个矛盾在年龄比较大、已经成家的学员中表现更加突出,尤其表现在低工龄、学历低,需要接受高一层次学历教育的基层医院的医务工作人员身上。因此,在医学成教护理专业的学生上课率比较低,甚至有一些学生中途退学。
基于以上医学成教学生的特点,如果教学方法采用一刀切和普教化的传统教学模式,必然会使一部分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上课率低,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极低,学生也学不到知识。因此,在网络环境下,我们要改革医学成教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网络环境下医学成教教学模式的构建
1.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模式
医学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的知识很多,如果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多知识很难在课堂上讲解清楚,而且不容易记忆。因此,医学成教要加大网络课程的开发力度,逐步建立一套完整的、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网络课程,采用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网络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学习,大大减轻了学生学习时间上的压力,将学生从工作与学习的矛盾中解放出来。学校可以根据学生与学习内容的特点来决定是否选取网络教学模式,可以应用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使枯燥无味的内容更加形象,加深学生的理解,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
2.课堂教学与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医学课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自学能力与理解能力,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在课堂上讲,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但不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反而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出现厌学的现象。因此,可以采取将一些选修课程改为自学课程,让学生自学,教师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解决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于一些必修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将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对一些重点、难点内容进行点拨,将课堂教学与学生自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自学课程,教师在开课前做开课动员与开课报告,将课程的教学要求发给学生,并根据课程和学生的特点编写指导性的自学方法、重点和难点内容,并在每章节设置课程练习,学生通过做练习、测试来检查自学的效果。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可以借助网络、图书等手段,及时解决自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3.实施学分制管理教学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步实施学分制管理并取得了很大成效,实现了对学生的弹性管理,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管理水平。但是,学分制在成人教育方面的应用却很少,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缺乏资金,另一方面是成人教育的学生不稳定,难以实行有效的管理,因此制约着成人教育学分制的实施和管理。与传统的学年制管理制度相比,学分制的教学方式和管理方法更加灵活,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修自己喜欢的课程,能更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分制管理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可以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不同专业的学生只要选修了相同的课程就可以在一起上课,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因此,在医学成人教育中实施学分制管理,对于巩固医学成教学生的上课率,提高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实行学分制管理后,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来制订学习计划,选修自己喜欢的课程,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充分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其次,弹性的学分制管理,学生可以分阶段完成学业,大大缓解了医学成教学生学习、工作和家庭之间的矛盾。医学成教实施学分制管理也有利于整合有限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资源利用效率。
综上所述,培养适应时展需要,有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新型实用型医学人才,是医学成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只有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来促进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改革,才能整体提升医学成人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7-0096-02
一、研究背景
人际交往效能感是指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能否与他人进行良好沟通,解决交往障碍,达成交往目的的信心、预期和自我评估。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反映了大学生在进行人际交往之前对自己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完成交往活动的判断,因此人际交往效能感能够预测人际交往状况[1]。根据谢晶等编制的“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包含六个因子:亲和效能、自我印象效能、利他效能、沟通效能、情绪控制效能、自我价值感[2]。
以往关于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的研究主要关注人际交往效能感的结构以及人际交往效能感与家庭环境的关系,尚且没有研究从人际交往效能感在主客观因素上的差异出发,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进行深入探讨。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在主客观因素方面的差异,并试图根据研究结果,寻求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途径和方法。由于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3],因此对人际交往效能感进行深入研究有较重大的实践价值。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选择
选取长江大学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发放问卷326份,回收315份,有效回收309份,回收有效率94.8%。其中一年级77名,二年级73名,三年级81名,四年级78名;男生157名,女生152名;自然科学类106名,人文社会科学类117名,艺术类86名;农村185名,城市124名;独生子女215名,非独生子女94名。
(二)研究工具
采用谢晶编制的《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问卷》[2]。该问卷具有良好的构思效度,内容效度,实证效度。问卷共36个题项,包含六个因子,每个因子包含6道题目。问卷采用6点式计分法,正向记分24道题,反向记分12道题。每道题要求被试进行自我评定,得分越高,效能感越强。
(三)研究程序
1.施测方式。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进行取样,量表为纸笔自陈式问卷,随机发放给长江大学在校学生,学生完成问卷后收回。
2.数据处理。将测评数据输入计算机后,应用SPSS11.5对数据进行t检验。
三、研究结果及讨论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总体得分在性别(t=0.524,P>0.05)、年级(t=2.396,P>0.05))、是否为独生子女(t=1.932,P>0.05)、家庭来源(t=0.833,P>0.05)、学科分类(t=0.272,P>0.05)上差异不显著。这与谢莹认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总体得分在各个变量上差异不显著的结论一致[4],与薛敏等认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的结论也一致[5]。但是与谢晶认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总分在性别、年级、学科类别上差异显著的结论不一致[1]。这种研究结果的差异可能是采用了不同区域的被试。由于人际交往效能感能够预测人际交往水平,那么根据大部分的研究结果可推测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水平差异不大。
本研究发现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各个因子在这几个因素上有差异,具体结果如下。
男女大学生在情绪控制效能上差异显著(t=5.567,P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自我价值感上差异显著(t=4.553,P
家庭来源不同的大学生在六个因子上差异不显著,但在自我价值感上差异边缘显著(t=3.779,P=0.053)。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在自我价值感上的得分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由于生长环境不同而形成了与城市大学生的差异。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知识面窄,视野不够开阔,思想不够活跃,对都市文明不太习惯,而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则不然。大学更注重学生各方的综合能力,学习好也不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一般人更愿意与城市学生交往,以便从他们身上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8]。因此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在自我价值感上的得分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但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信任感、同情心、利他性、谦逊性上优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因此在人际交往效能感上总体得分与其差异并不大。
不同学科类别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效能感的自我价值感上差异显著(t=4.166,P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自我印象效能上差异显著(t=2.574,P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本研究可以得出结论:一是人际交往效能感总分在主客观因素上差异不显著;二是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各个因子在主客观因素上差异显著。
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在主客观因素上反映的情况,本研究诚恳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差异不大的情况,可采取一些大众化的措施。首先建议高校开设专门的人际交往学课程,帮助大学生构建人际交往的知识体系。其次可针对不同群体进行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团体辅导(group guidance或group counseling)是应用团体动力学,设计团体活动、课程、内容,用来预防及处理个体在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问题。许多研究证实,对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不仅可以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也可以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自信心[10]。已有研究发现,针对不同群体的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人际交往团体辅导效果显著[11]。
第二,针对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要多给予他们关注,提升他们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和判断。首先引导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做到客观公正地评价自我,做到既不清高,也不妄自菲薄,平等与人交往。其次优化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个性品质,加强品格修养,克服自卑、嫉妒等不良品质。再次要对他们进行情绪教育,培养他们准确知觉、理解和表达情绪的能力以及善用积极健康的情绪直面环境压力,调节情绪的能力。最后要帮助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熟练掌握交往技巧。高校可针对性地举办一些有关交往技巧的讲座,同时鼓励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主动参与,在交往中逐渐掌握交往技巧,提高人际交往效能感。
参考文献:
[1]谢晶,张厚粲.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研究[J].心理研究,2008,(6).
[2]谢晶,张厚粲.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的理论构念与测量[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3).
[3]Suzue,T.Association between interpersonal relation among high-school students and mental health[J]. Environ Health Prev Med,2010,(15).
[4]谢莹.家庭环境与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关系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
[5]薛敏,廖大凯,薛涛.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3).
[6]黎隽洁.影响人际交往的心理原因及其策略[J].社会心理科学,2002,(2).
[7]李珊,刘洋.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4).
[8]郑欣.农村大学生人际关系初探[J].山东电大学报,2002,(2).
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人际交往能力是一个人社会适应能力的体现,是一个人事业成功、人生幸福的保证。大学生在心理上还不够成熟,存在一些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而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大学生活的质量。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大学生获得友谊和理解,心理正常发展、个性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大学生实现其社会化的重要途径。[1]如今越来越多的“90”后大学生走进了校园,他们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有着很多不同的特点,他们在人际交往上也有各种新问题。本文以常州某高校的“90”后大学生为例,对“90”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进行剖析。
一、实证调研
为了了解“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本课题先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常州市某高校的大一和大二年级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240份,大一大二各120份,回收有效问卷232份。接着对各个年级有人际交往问题的典型案例进行调查,采访其舍友、同学、老师和辅导员,分析原因。
通过调查发现“90”后的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顾他人感受比较严重。比如当自己情绪不好时,有61.6%的同学会偶尔会把它带到宿舍去。36.2%的同学会经常把情绪带到宿舍。在被调查的同学中对于学校或班级活动的态度时,73.3%的同学是选择性参加,只有27.7%的同学是积极参加或配合。大多数同学只参加自己感兴趣的集体活动。
通过调查发现“90”后大学生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被调查的同学与同学发生生争执的主要原因缺乏团队合作48.3%,缺乏信任22.8%,自私不顾及他人感受21.6%,生活习惯7.6%。
解决矛盾的途径中找朋友倾诉帮忙52.6%,和对方说清楚34.5%,19.8%的人向老师辅导员求助,不予理睬16.4%。从他们应对问题的方式上,可以看出在“90”后大学生的心中同伴的重要作用。面对问题的应对方式是个体摆脱精神紧张的自我心理适应和心理支持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压力的后果和严重性[2—4]。
通过调查还发现与大二同学相比,大一新生的人际交往问题更多。新生刚进校主要的人际交往问题表现在与宿舍舍友相处和对待集体活动上。此外在中学阶段住过校的同学人际交往方面问题更少些。在有过住校经历的同学(占56%)中出现人际交往问题的只有6.9%,而没有住校经历的同学(占44%)中出现人际交往问题的有14.7%。
调研表明:“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缺乏团队合作意识,集体主义意识淡薄。与以往大学生相比,“90”后大学生在与人交往时更加现实,更加物质化。他们处理问题的主要方式还是倾向于同学而不是老师、家长。他们都想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但在具体交往上存在各种各样问题。
二、原因分析
家庭教育原因:大部分家长都重视孩子的人际交往教育,鼓励孩子与同学朋友正常交往。但仍有少数家长对其孩子人际交往进行管制,尤其限制其与异往,甚至一些家长给孩子灌输一些不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和人际交往方式[5]。
学校原因:大学的师生关系与中学时代有很大不同。大学老师不再整天叮嘱,督促学生。更多的是靠学生自己去自学。如果学生不主动和老师沟通,那么同学和老师的见面机会主要在课堂上。自主性不强的学生就和老师关系疏忽,感觉缺乏老师关心,就更走向自闭,不愿与老师交流。大学的课程实行选课制,每个人选课的不同会导致大家在一起学习接触的机会减少,同学之间关系也会因此变淡。大学教育中缺乏人际交往方面的课程。尽管有很多大学设有心理咨询室。但很少积极主动去为同学进行团体辅导。
社会原因:“90”后一代是一群伴随互联网普及的一代,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他们对互联网的使用更加频繁。许多大学生甚至沉迷网络。伴随着智能手机、微博等电子技术和通讯媒介的发展,很多“90”后大学生更倾向于用通讯网络进行虚拟交往,与现实世界接触减少。现在的媒体经常传播一些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如:过于物质化、拜金主义。导致“90”后大学生在与人交往时容易理想化,产生交往问题。
个人主观原因: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人格缺陷。现在的“90”后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本次调查中独生子女占96.1%),他们追求个性,喜欢特立独行。一些人在生活中只顾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不顾及其他。过于自卑或嫉妒心理都会导致人际关系问题。那些自卑,但自尊心很强的学生受到挫折后可能会更加自闭,不去参加集体活动或竞争性很强的活动。嫉妒心很强的人遇到别人某方面比自己某方面更好,可能由嫉妒转为对别人的恨意[6],此外还有缺乏信任的态度也会导致矛盾的发生。由于在家中受到优待,当遇到矛盾冲突时,不愿让步,缺乏包容的胸怀。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容易使事态恶化,交际关系变得更加糟糕。
三、对策与建议
(1)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的启蒙教育,对人影响深远。家庭结构、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都会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影响[7]。此外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也会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观念。所以家长应该营造一个温馨和谐宽松的家庭环境,鼓励孩子与同学、朋友正常交往,积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2C-0015-02
大学阶段是人际关系走向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大学生人际关系有着团结友爱、平等互助、理想色彩浓厚、人格因素起主导作用等特点。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避免不了产生一些摩擦或冲突,尽管这些摩擦冲突是非原则性的,甚至是缘于无关痛痒的琐事,但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将这些摩擦或冲突消解,便会积重难返,严重影响同学情谊和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甚至可能酿成校园恶性案件。大学校园里人际关系紧张导致同学相残的案例已经让我们痛彻心扉了。我们不能不重视大学校园内同学们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同宿舍同学的人际关系问题。
如何科学有效地化解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建立和谐融洽的校园人际关系呢?这需要从相关理论上汲取营养以获得正确行动的智慧。
一、齐美尔冲突理论对我们人际交往的启示
齐美尔的冲突理论能为我们有效处理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提供有益的指导。冲突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一种西方社会学流派。它以率先反对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结构功能主义而著称。它强调社会生活中的冲突性并以此解释社会变迁。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认为冲突是社会互动交往的一种形式,冲突是普遍存在和不可避免的,冲突既是利益冲突的反映,也是社会行动者本能的反应,冲突并不一定引起社会各系统的崩溃和变迁。在他的冲突理论中,主要突出以下两个方面思想:第一,冲突对整个社会产生整合性效果。冲突发生于一个成员与次级单位之间存在的高度功能性依赖的体系中,鼓励创造出规范协议来调节冲突,使资源的交换不至于中断。在一个理性化的社会里,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冲突会使得群体间的界限更加分明,人们为了一致对外而紧密地结合起来,群体内的矛盾也暂时或永远得到化解。第二,良性冲突能暴露问题,引起交往双方的重视和调整,减少负面能量的聚集,具有积极的社会功能。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而低烈度和低暴力性的冲突能让冲突中的人释放敌意。齐美尔认为,社会冲突有可能使矛盾激化,但也有可能使矛盾得到解决或缓解。在冲突过程中,人们之间的敌对情绪得到宣泄,反面的观点得以表达出来,这使敌对情绪者得到心理上的安慰,不至于使冲突上升到无法化解或尖锐程度。
由是观之,冲突理论给我们三点启示:第一,当冲突发生后,我们要正视冲突,不能逃避问题,把怨气埋在心里;第二,我们要理智选择冲突的方式,不要以激烈、暴力的方式进行对抗;第三,冲突只是我们发泄情绪的一种手段,不是目的,冲突是为了我们以后更加团结。
既然冲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而且冲突给我们带来的不全是消极功能,只要处理得当也有很多积极功能,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畏惧冲突,极力回避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我们需要明智地正视冲突,智慧地运用齐美尔冲突理论解决大学校园里人际交往出现的问题与冲突。
二、冲突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透视
如今我们上大学,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上自己家乡的大学,很多人因为各种情况去上外地的大学,可能是在省内,也可能在省外。当我们去别的地区读大学时,我们要面对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人际交往。因为一个大学、一个班级甚至是一个宿舍很可能就是由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组成的。大家的生活习惯、处事方法、文化理念等都有很大的差异。这时候我们就要和有不同习惯的人打交道,当我们第一天报到住进宿舍时,人际交往便成了我们在大学里上的第一门课。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大学中人际交往问题的三个案例。
案例一: A大学宿舍中一共有五个人,a同学是A大学所在城市的本市人, b同学和c同学是该城市周围县里的人,d同学和e同学都是外省人。这五个人性格都很开朗,在开学的前两天,她们都很聊得来,相处得也很融洽。可是过了一两周,问题就渐渐显露出来了。宿舍三个本地人, c同学家是农村的,还有两个妹妹,对别人很照顾,为人比较朴实,从不伤害别人。但是a同学和b同学平时做事就比较霸道,什么都她们先来,什么都听她们的。并且,别人有一点做得不好,她们就笑话个没完。举个很小的例子,宿舍楼内有电梯,若是五人一起坐电梯,a同学一定要第一个上电梯,有一种唯我独尊的感觉,她也觉得别人应该为她让道。如果这时候有人抢先上电梯,她就会把别人挤到一边去,还说“不知道应该让我先上吗?”。其实大家都知道她是开玩笑的,但时间长了,这样次数多了,c、d、e同学都会觉得不舒服,都觉得凭什么事事都要按照她的喜好做。这样的事情多了,大家不免心中都有怨气,可是都没好意思说出来,都怕影响到宿舍内的关系,于是大家就忍着。可是她们同住在一个屋檐下,时间长了,这种事情多了不免会有人觉得不爽,觉得受伤,而且会影响好几天的心情。后来再遇到这种情况时就有人不再沉默,而是以开玩笑的方式反击。a和b渐渐意识到了别人可能并不喜欢她们这样的相处方式,不喜欢她们那样开玩笑和说话,就慢慢收敛了很多。渐渐的,她们不再做有可能伤害别人的事,很少说伤人的话,c、d、e同学也包容着她们的“霸道”和“自我”,让大家不愉快事就没再发生过。
其实,a、b同学与人交往时有这样的表现是因为她过高地评价自己,也就是有过强的优越感,因而,在与同学的交往中总是不自觉地扮演领导者的角色,以居高临下的心态与大家交流和交往,并且有极强的权力欲与自尊心,常常在不经意中伤害了别人,造成了人际之间的冲突和摩擦。
案例二:这个案例是发生在该宿舍中d和e同学之间的事。在该宿舍中e同学年龄最小,在家可能也备受宠溺,刚来大学时有很多娇气的毛病,而且比较依赖别人。比如去超市买完东西她自己嫌沉就总想让别人给她拎回学校;而且在宿舍里d和e关系比较好,结果就是d做什么e就跟着做什么,d几点起床e就几点起床,d去哪里e就去哪里。长期这样下去给d造成了不小的困扰,d有时想和别的朋友独处一会儿都做不到。后来宿舍里的几个人一起针对e这种小毛病说了说她,从此以后她就注意了很多,慢慢也独立了,成熟了。
e同学这种行为与她的家庭教育有关。平时在家,家长过分关注孩子或宠溺孩子,就会让孩子缺乏独立感,与同学交往过程中就会过于依赖别人。经过将近一年的磨合后,她们都找到了一种大家都适应和喜欢的相处方式,都在提醒着、约束着自己和别人的坏毛病。大家都觉得阴霾过去了,生活中又重新充满了阳光,宿舍里的欢声笑语也更多了。到了大四毕业的时候,该宿舍是该班级所有女生宿舍中最团结的一个宿舍,成员感情处得非常深。在这些事情发生和解决的整个过程中,自始至终她们都没有出现很激烈的正面冲突,比如吵架之类的。她们都在用一种婉转的,开玩笑的方式告诉着别人她们的不喜欢与不接受,在受到别人的提醒后,大家也会注意自己言行,不再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可以说在这四年中,她们共同成长,相互学习。她们懂得了怎么和别人和谐地同住一个屋檐下,尤其是和生活习惯、行为处事有差异的人相处。她们明白了在人际交往中,遇到问题不能争吵或用暴力解决,也不能一味忍让,使自己更受伤。人际交往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当我们需要独自解决人际问题时,我们要用一些温和理智的方式提出它,让当事人感觉到问题或不足的存在,最后通过改变自己而消除它。
案例三:轰动全国的云南大学“2.23 ”凶杀案,主犯马加爵与同学产生了一些小矛盾,由于不能及时化解矛盾,日积月累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还有前段时间发生的复旦大学林森浩投毒致舍友死亡事件。这些事件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可以看出,这些恶性事件发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宿舍同学相处不和谐造成的,这些当事人没有处理好人际关系,再加上自己想法偏激,最终酿成了恶果。所以,我们应该重视人际交往,我们应该用正确的方式去处理人际关系。
三、冲突理论指导下的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建设
上述正反方面的三个案例有力地说明了齐美尔冲突理论在人际交往中的指导意义:正视冲突的存在、理智地选择应对冲突的方式、以积极的态度去重塑交往方式,这不仅能够化解矛盾,收获友谊,而且能够有效地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为此,我们基于齐美尔冲突理论的启示提出大学生加强人际交往能力建设的三点建议。
建议一,不要回避人际交往中的矛盾,要正视矛盾的存在,并且要理性思考人际交往中矛盾存在的根源与解决的办法。否认矛盾的存在,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更是不现实的。一个健全的社会并非没有冲突。相反,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充满了冲突。就大学生而言,彼此作息时间的安排、说话的方式、空间和物品资源的利用以及其他利益的分配都可能导致彼此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往往是真实存在,我们无法回避和否定,也不可能心如止水而不掀起内心的波澜,它不可能对我们的心情、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没有影响。既然矛盾存在,冲突不可回避,那么我们只有冷静思考矛盾的根源何在、解决问题最佳的手段何在,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我们便不再心情郁闷和惶恐,内心烦躁和压力自然消失,这有助于我们保持正常的心态学习、生活和进行人际交往。
建议二,理智地选择应对冲突的方式。我们在面对人际交往矛盾时,要理智地选择应对冲突的方式,而不要选择激烈、暴力的方式。就像案例一中处理问题的方式那样,要用温和的方式处理人际交往的矛盾,先要冷静地想想问题的原因出在哪,需要谁做出什么改变,然后进行良好的沟通,理智地解决,而不能像案例三中那样用偏激的方式发泄情绪,酿成大错。其实,办法总比困难多。当冲突发生时,我们一定要充满信心,相信在朋友、老师和亲人的帮助下一定能够找到处理问题的适当方式,千万不要有陷入困境无力自拔的绝望心理。绝望的心理和心态容易使人走向极端而贸然采取非理性的反抗手段,害人又害己。马加爵和林森浩非理智的人际交往矛盾的处理方式我们千万要拒绝。
建议三,要以积极的心态重塑良好的人际关系。冲突只是我们暴露问题、发泄情绪的一种手段,冲突不是目的,冲突是为了我们以后更加团结。冲突后的团结才是我们追求的,才是更重要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有缺点,但自己往往不知道,通过低烈度的冲突,让有问题的一方或双方意识到问题所在,有助于改正缺点、弥补不足,从而为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奠定基础。人是社会性动物,每个人都有交往的需要。建设和谐人际关系更是正在全面发展中的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因而,面对同学间人际交往的摩擦,不要害怕,不要回避,不要非理性地反抗,而要在合理冲突之后以积极的心态和行动去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人际关系不仅是美好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大学生不竭奋斗动力的源泉。
由此可知,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有矛盾是正常的,人际交往中有矛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能正确认识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和选择恰当方法手段去解决冲突。学习借鉴齐美尔冲突理论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和选择恰当的应对方式,有助于提升我们人际交往能力。
基金项目: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项目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育人规律探究项目(项目号:RDGD13033)阶段性成果。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7090
1调研背景
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个体具有交往意愿,积极主动参与交往,并且表现出有效和适宜的交往行为,从而使自身与他人关系处于和谐状态的能力。[1]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课余活动丰富、兴趣广泛,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但是从“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到“复旦大学投毒案”再到近期发生的各类大学生暴力行为,让我们看到目前大学生所面临的人际困惑。因此,研究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2调研基本情况
2.1项目执行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历时两个月(2015年4月15日―2015年6月20日)。此次调查的范围是东华大学本科学生,被访者不限性别、专业。调查方法为东华大学校内两个校区随机访问。
2.2样本信息统计
经过精准的问卷投放后,发出问卷为300份,有效问卷为2.75份,有效率为917%。对于回收的数据本文采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样本总量为2.75份,其中男性占4.5.1%,女性占5.49%;年级比例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分别占2.98%、2.1.1%、2.65%和2.2.5%;专业分为文科类、理科类、商科类和艺术体育类,分别占比3.16%、4.40%、178%和66%
调研主题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与技巧的调查”,意在了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现状和需求,探索通过一定措施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技巧。
3调研结果
3.1人际交往现状
当调查者被问到对自己现有的人际交往状况是否感到满意时,有将近一半的大学生选择了“一般”,这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或多或少都遇到了一些问题,且造成了困扰。选择“非常满意”的大学生仅占8%,这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比较有信心。但仍有9%的学生认为自己现有的人际交往状况十分不满意,这部分学生的人际交往已经出现了比较大的危机。总体来看,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不容乐观。
宿舍是大学生休闲娱乐的场所,良好的宿舍关系能够让大学生身心得到很好的放松。在对所处的宿舍关系氛围的评价中,有一半大学生认为“宿舍气氛融洽”,但有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在宿舍室友相处中出现问题,这表现为寝室内部不团结,部分成员间有矛盾,但值得注意的是,仍然有6%的宿舍关系出现较为严重的危机,亟待解决。
对于“大学生对班级或社团集体活动的态度”,有8%的学生对集体活动比较热心,这类学生多为班级干部或学生干部,人际交往能力也较强;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对此类集体活动持有比较大的热心和积极性,但同时也有四分之一的学生表示“无所谓”,1.3%表示“不太热心”,这类学生一般会表现为不太擅长集体活动中的人际交往。
3.2人际交往对象
当有心事的时候,有76%的大学生选择向“密友”吐露; “父母”和“兄弟姐妹”占比分别是20%和1.4%,这是由于绝大多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学校,而且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不能时时刻刻都与家人保持联系;向“班主任或辅导员”吐露心事的比例仅占5%,对于这个现象被调查者表示“在于辅导员沟通时会感到有压力,毕竟不是同龄人”。
调查显示,大学生结交朋友的渠道较为丰富,其中主要以宿舍、班级、课堂以及课外时间和社团活动为主,处理好这些方面的人际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3.3人际交往认知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对于交往的态度85%的大学生能够“听取别人的意见并考虑对方的意见是否合理”,这部分学生对人际交往比较理智;有1.1%的学生选择“直接接受对方的观点”,这样的态度表明这部分学生对人际交往稍显盲目,导致自我的独立性和主见降低;仅有4%的人选择“在交往中会坚持自己的观点,绝不让步”,他们在交往时态度较为强硬,原则性较强,比较容易和他人发生冲突。
大学生课外活动丰富,在日常生活中与陌生人交往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大学生与初次见面的人主动聊天的意愿”,64%的学生选择“在某些情况下愿意”,这部分学生既能够很好地进行人际交往,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较为理智;2.1%的学生选择“非常愿意”,他们待人热情,也很好地掌握了人际交往的技巧;另外,1.4%的人不太愿意与初次见面的人主动聊天,这部分同学在人际交往时会稍显被动,需要提高交往能力。
3.4人际交往动机和影响因素
在人际交往的目的中,占比最高的是“能使生活愉快”,达74%,可见人际交往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调节心情、缓解压力。其中选择这项的一、二年级学生占选该项总人数的79%,而选择“促进个人未来事业发展”的三、四年级学生占选择该项总人数的88%。由此可见,在人际交往的动机上,表现出年级的差异,情感性与功利性并存的状态。大一、大二低年级以情感性的获得快乐和缓解压力为主要需求,而大三、大四高年级学生开始逐步关注自己将来的事业发展,注重为自己积累人脉资源。
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中,占比最高的是“性格”,同时“个人能力”和“处事作风”也是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关注的主要因素,这些属于内在的人格特质和魅力;相反,“家庭状况”“学习成绩”“外貌”这些外在条件在交往中并不是十分看重。
3.5人际交往技巧
在“容易引发人际冲突的原因”调查分析中,“沟通不畅,导致误解”的占比最高,达到64%,证明大学生在沟通交流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价值观差异”占被调查总数的48%,“性格差异”占被调查总数的5.4%,“心情不好”占37%,“生活习惯差异”占5.1%,“意见不一”占40%。这些选项反映了一个共同问题,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更关注自我状态与自我感受,注重个性表达,有时候可能往往会忽略他人感受。面对与自己有异的观点,希望别人接受顺从自己的想法,习惯按照自己意愿行事,没有摆正自我在人际交往中的位置。
在调查“大学生最需要加强的人际交往技巧”中,大部分人认为需要加强“交谈技巧”“倾听技巧”和“自我情绪管理”这三类技巧,分别占70%、59%和56%,可以发现,这三类技巧是大学生认为人际交往中最重要也是最缺乏的技巧。
4存在问题分析及建议
4.1缺乏交往技巧,人际交往较为被动
根据之前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时容易引发冲突矛盾的情况很多,大部分学生认为这个问题是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和交谈能力欠佳才造成的。大学生由于缺乏人际交往技巧,往往会在与他人交往时显示出沟通交流问题,导致冲突矛盾差生,既会影响自己周围的人际关系,同时也会造成他人的困扰。
对策:①学校鼓励成立有利于人际交往的学生社团。大学生本身就是人际交往的主、客体,在学生社团的环境中,他们可相互交流和学习,并利用刊物进行相关的研究和探讨,形成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良好氛围。[2]②设置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指导课程。从调查中了解到,大部分大学生希望大学期间接受人际交往能力方面的训练,这反映出学生对参与提高交往能力的训练有较高的积极性,学校应当尽快开设有关讲座、选修课,帮助他们从理论上提高认识和技巧。掌握一定人际交往的理论知识,并在实际的交往活动中实现知与行的相互转化,是形成科学的人际交往方式和能力的重要环节。
4.2人际交往范围拓宽,但扩展交往的能力较弱
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不仅仅局限在宿舍、教室等活动场所,同时也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但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真正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并不高。调查发现,一部分学生对集体活动抱有无所谓或是不愿意的心态,不主动参与交友活动,将自己的人际圈子限定在并不是很大的范围,搞小团体、小圈子;部分学生不愿主动与初次见面者主动交流沟通,扩展交往的能力不够强。因此,尽管大学生的交往途径多样,但能够扩展交往的情况并不多。
对策: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往往是以团体合作进行的,是集体性很强的项目,一个团队往往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和任务。实践活动能够很好地让大学生认识到个人是集体的有机部分,每个成员都有责任正确地处理自己和集体的关系。这既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锻炼了社会活动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交际能力与组织能力,为他们提供了适应未来社会的机会,提高了未来就业的竞争力。[3]
4.3部分大学生在交往时缺乏深度
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过强,不信任并且不能够敞开内心与他人交往。而且,对于集体活动不会特别热心,助人为乐的观念也不强。这些都与大学生的不良人际交往观及交往能力欠缺有关,这导致了大学生与人交往缺乏深度。
根据调查,大学生与老师交流的频率较少,而交流内容最多的是关于学习研究以及考试就业方面的信息,涉及个人生活的很少,学生有心事也不会选择向老师或辅导员吐露。由此可见,大学生与任课老师的交流仅仅是知识层面上的交流,缺乏真诚交流,交往缺乏深度。
对策:学生管理工作中要注意化解矛盾,用心沟通。作为集体和组织代表的辅导员和班主任要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在工作中注意平衡学生之间的关系,化解他们的矛盾。尽力改变辅导员日常工作陷入日常管理的琐碎事务之中,对学生内心世界了解不多的局面,应当使辅导员与学生之间能够有更多平等的沟通交流机会,使他们对学生的人际交往辅导更为到位。
5结论
对于大学生而言,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准备跨入现代社会的人的必备条件。积极的人际交往可以帮助大学生宣泄不良情绪、转移和遗忘、放下不快,心理矛盾得到缓解,心理压力得到释放,有利于身心健康。因此,大学生需要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5-0124-02
农村大学生是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其成长环境与城市有较大的区别,而与城市大学生之间的差异很明显。进入大学之后,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适应,社会环境变化对农村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很大。进入大学后,他们可能存在知识面窄,见识不广,视野不够开阔,思想不够活跃和对都市文明不太习惯等一系列问题,且学习成绩不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的标准,大学更注重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对人际交往能力的要求更为突出。因而,在校农村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现状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领域。
但是,国内关于在校农村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的研究存在很大的不足。一方面国内的研究很少选择农村大学生作为其研究对象,并且研究内容也很少关注其人际交往状况;另一方面,在为数不多的对农村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中,几乎没有运用科学的方法将关系进行量化研究。本研究将弥补以上不足,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在校农村大学生所在班级的人际交往。
一、研究方法及对象介绍
(一)研究方法
社会是一个由复杂多样的关系构成的巨大网络。社会网络理论肇始于组织理论和社会小群体研究,探讨的主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通过改变社会安排,促使个体与组织健康发展,最终达成社会控制和秩序整合。研究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的视角多种多样,我们在本研究中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关系进行量化表征,力求更客观地揭示人际关系的结构,解释社会关系的现象。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即SNA(Social Network Analysis),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领域逐步发展起来的一个研究分支。作为社会网络理论的研究方法,近些年已经被国内学者广泛地运用到很多领域,比如竞争情报、知识管理、学科热点、引文分析、博客网络等方面的研究。
本研究将运用SNA三个分析单位:行动者、关系、联结对在校农村大学生人际交往状态进行分析与研究。SNA主要采用的分析类型是整体网络分析。本研究采用是SNA的常用的分析类型社群图(Sociogram)和社群矩阵(SocialMatrix)。本研究采用二值矩阵,即矩阵的值用0和1表示,并运用UCINET软件来画出社群图及相关其他图。
(二)研究对象
我们在研究中关注农村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关系。对于农村大学生而言,班级是农村大学生是进入城市生活后的第一个密切联系的群体,因此在研究农村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模式时,将研究放于班级关系中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在研究中我们把社会网络分析法应用到研究农村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中,进行宏观、中观和微观的分析,研究农村大学生在班级中的人际关系处于怎样的状态,进一步探索农村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模式,并根据结果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宏观:个体所在班集体分析
对于个体所在班集体分析,我们采用社群图法,社群图法是各个节点和线构成的网络图,能简洁地可视化各节点间的关系网络。图论关注一系列要素构成的集合,及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要素被称为“点”,关系被称为“线”。在图论中,一个得到最广泛应用的概念是“密度(density)”。个体在班集体的分析针对密度中心势进行数据分析。下图为五个调查班级的社会网络图。
1.关于个体所在班集体密度分析。从表2分析数据来看,中国农业大学122班密度为0.1944,123班为0.0989;北京师范大学111班密度为0.2897,112班为0.2213,113班为0.1545。相比较而言,北京师范大学111班的密度比其他4个班级更接近最多可能连接数1,说明北京师范大学111班关系比4个班的班级关系紧密度高些,个体之间的相关性也强些,合作行为较多,班级情感交流程度较好。
2.关于个体所在班集体中心势分析。中心势是实际的差值总和与最大可能的差值总和之比。弗里曼(Freeman,1979)指出中心势的测度取值介于0和1之间。中心势测度用来说明一个社会网络图是否围绕它的一些核心点建立起来的。
从表2的分析结果来看,中国农业大学122班集体中心势为71.51%,123班为22.41%;北京师范大学111班集体中心势为45.36%,112班为41.52%,113班为36.15%。中国农业大学123班数值距数字1较远,数值最低;122班数值距数字1较近,数值最高。说明中国农业大学122班比起其他班级更容易围绕班级内部核心人物组织起来,班级的内聚性较强。
(二)中观:个体所在的小团体分析
针对个体所在的小团体分析我们采用凝聚子群分析。“凝集子群是满足如下条件的一个行动者子集合,即在此集合中的行动者之间具有相对较强、直接、紧密、经常的或者积极的关系”(Wasserman and Faust,1994:249)。凝聚子群分析主要针对小群体中具有积极意义的关系(例如朋友关系、喜爱关系等),目的是找出可以“分派”的子群。
据小团体树形图可知,中国农业大学122班内部有7个小团体,123班则有8个小团体;北京师范大学12班均有8个小团体,而113班有5个小团体。
通过CONCOR块模分析,中国农业大学122班小团体总体密度值为0.452,123班为0.494;北京师范大学111班小团体总体密度值为0.470,112班为0.542,113班为0.791。利用这个数据我们可以各个班级小团体密度值矩阵转化为一个二值化矩阵,将矩阵中大于总体密度值的数字都改为1,小于总体密度值的数字都改为0,再将小团体矩阵转化为社会网络图。
结合各班级小团体社会网路图,中国农业大学123班与北京师范大学112班、113班,各小团体的成员与其他小团体的成员联系较少,其小团体社会网络非常简单。可见,中国农业大学123班与北京师范大学112班、113班帮派性表现很明显,班级凝聚度较低。
三、建议
根据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劳动能力、社会关系、个性的全面发展。作为在校大学生,班级人际关系是其社会关系与人性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基于对在校农村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的研究分析,并提出建议,有助于促进在校农村大学生社会关系的良性发展和人性的全面发展。基于第三部分数据的分析,我们提倡在大学班级人际关系中构建“互动型人际交往模型”,并从三个维度提出具体措施。
(一)针对个体所在班级的密度和中心势
基于个体所在班集体的密度和中心势分析结果,我们发现班级整体的人际交往状况对于农村大学生人际关系影响很大,营造和谐健康的班级文化与环境对在校农村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有重要的意义。
1.开设课程,组织实践活动。高校教育管理者引导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教育模式,如组织团体心理活动,在科学心理实验基础上,结合大学生身心特点制定一些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增强在校农村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适应能力。组织社会实践,鼓励学生更多地担任义工和志愿者。
2.关注学生心理状态,健全学校心理教育健康体系,同时建立人际交往预警机制。班主任与辅导员在帮助在校农村大学生建立良好心理水平的同时预防出现极端事件。
(二)针对个体所在小团体的凝聚子群
小团体关系是指在班级整体人际关系之下的紧密关系团体,该关系的特点表现为成员之间的联系密切,关系类型上倾向为轻松的私人关系,在理论上属于“民主人际关系”。该类型的人际关系利于成员更健康的心理发展。
(三)针对个体的核心―边缘和中心度
根据心理学知识,内在动机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动力,在校农村大学生应积极面对在班级人际交往中的困难,从内在自我改变做起,发展良性健康的人际关系。
1.由于自我评价机制的不同,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同质性与异质性,心理状态难以保持平衡。因此在校农村大学生意识到个体心理特点在群体关系中的差异,科学认识并自主调节在人际关系中的偏差,可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大学班级人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8-0145-01
正确看待网络信息时代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征,妥善地处理好网络社交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逐步引导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大学生网络社交的特征
(一)社交方式的多样性
大学生因其比较年轻又接受过高等教育,思想活跃、精力充沛,他们的交友范围通常不会局限于同一专业和同一性别。除了学校社交之外,大学生还会参与社会实践、实习、培训等,交际范围社会。随着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学生的交往活动还会以电话、网络等多种方式呈现,调查显示,100%的大学生会参与网络社交,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通过游戏和交友软件有固定的网络交流对象,总而言之,大学生社交方式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二)交往过程的非直面性、随意性、超时空性
网络科技的普及使得大学生的交际观念发生了改变。网络交友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可以通过网络自由交友,打破了过去狭隘的交友观念。网络交际的主要特征是非直面性、随意性、超时空性。近几年,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科技的发展,人人都有手机和电脑,使得网络交际成为大学生主要的交际方式。相关调查数据显示,以聊天为目的而上网的同学占比56%,频繁上网的同学占比为52%,上课时开启手机的同学占比为65%,上课时收到短消息或者电话而马上答复的同学占比为66%。而且,交往范畴不只是局限于本地、本省,还覆盖到了全国各个地区,甚至是国外。这足以证明,大学生的交往并不会受限于时空,且会呈现出地域、时间跨度大的特点。
(三)社交实质的虚拟性
网络是虚拟的,是一个信息的载体,具有这一特性使网络交流具有双向交互性。网络技术为人类提供了新的社交平台。因为网络交友不能直接获得对方的个人信息,在这种隐蔽的交友环境中人们更容易释放自己的感情,随意表达自身的感受。目前,网络传播的主要受用者就是大学生,大学生是受网络影响最大的群体,网络带来的影响有好有坏,有的人通过网络找到人生目标,完成人生理想,有的人沉迷网络,迷失自我。
二、P于大学生网络社交的建议
(一)逐步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并妥善处理网络人际交往和现实人际交往之间的关系
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阻止大学生进行网络交友是不可能也是没必要的。考虑到网络是把双刃剑,对大学生的影响很大,因此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交友。不法分子利用网络交友进行欺诈、传播垃圾信息,学校、社会、家庭有责任、有义务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交友,让学生提高自我防范意识,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除此之外,最主要的是要让学生正确处理现实中的交友问题,提高生活中的交际能力。人最终是要生活在现实生活里。学校可以开展专题讲座,帮助学生认识到网络交友不是唯一一种拓宽朋友圈的交际方式,融入到现实的生活环境中可以体会到更多的快乐,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对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和人主动交往的能力加以培养
培养大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培养大学生的交际心态。健康的心理是与人交往的基础。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会出现各种矛盾和困扰,如果不及时解决和疏通会使学生对人际交往产生畏惧的心态,从而削弱他们的交际积极性。二是要让大学生清楚意识到善待别人是与人建立交友关系的基础。人际交往是一门大学问,通过和别人的交流互动完成自我提升。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人交流要有选择性。三是学校要多组织开展团体互助型活动,为同学之间的交流创造条件,促进同学之间的正常交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除了开展学校活动还可以拓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同学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学会和人交流。
(三)强化力度开展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促使网络人际交往行为规范化
各大高校应当把网络道德教育纳入日常教学范围,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必要时可以将计算机等级考试纳入期末考试范围。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技术应用对学生的发展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网络环境中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学校可以构建网络教育平台和信息反馈渠道,一旦发现学生出现违反道德的行为,要给予一定的处分以示警告。处罚终究不是根本之策,根源问题还是要提高学生的自觉能力,因此要将管理和教育相结合,他律和自律双管齐下。学校有必要向学生普及法律知识,让每一位同学认识到网络犯罪和现实犯罪一样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从各个方面严格把控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相结合构建一道坚固的“防火墙”。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