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0 16:01:4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小学音乐教学进度,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347-01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到“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为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关注阅读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笔者结合自己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心得,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
一、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教师要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必须使学生产生“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二、注重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提高阅读兴趣及阅读能力无不有益。基于小学生的阅读特点,更需要在每篇课文的教学中坚持不懈、科学的训练,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以致用。首先,要养成认真的阅读态度。必须口到、眼到、心到,不要三心二意,这样才有利于准确地从阅读中获取信息。第二,要养成动手的阅读习惯。教师应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习惯地对重点词句、不解之处,做上记号,再勤于动手去查阅工具书及向老师提问。在阅读中“君子动口不动手”是难以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的。第三,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读书动口不动脑,则纯属“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便无法理解课文更谈不上创新,也将失去了阅读的意义。因此,在读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读思结合,不断地去发现问题,在积极的思考中,尽可能地去解决问题。这才是课改中我们想要达到的小学语文教学目的。
三、精心选择内容来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不仅书籍报刊众多,而且网络上有很多阅读资料。小学生接触的信息量大,如果全部采用“拿来主义”,不加选择地进行阅读,则势必会对小学生的身心产生影响,尤其是那些宣扬暴力、凶杀、、迷信的内容,一旦小学生对那些荒诞离奇的故事情节入迷,将浪费大量的时间,还有可能染上不良的习气。教师要精心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内容,为学生朗读或介绍一些短篇名著,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情感的升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激发小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等。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很难持久,小学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学会思考,掌握阅读的方法,发散思维,使他们保持长期的阅读兴趣。
四、倡导创造性阅读以提升学生的审美个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功能之一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同时,阅读是为了丰富学生的阅历,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等,是属于创造过程,而不应该是被接受。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笔者在教学过程汇总中,首先诱导学生拓展阅读范畴,广泛积累阅读;其次,尊重学生的选择,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思维,倡导个性理解,即让学生用自己的思想、语言等与作者、文本进行对话,实现自我独特的阅读感受;最后,带领学生感受、品味文本内涵,深化其个性审美,升华其情感体验,感悟阅读文本的内涵。
五、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以满足学生的阅读成就感
小学生都期望得到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应该开展一些朗诵比赛、讲寓言故事、讲成语故事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引导学生阅读之后讨论交流,有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阅读和讨论交流也是心灵净化的一部分内容。讨论可以使孩子更明晰是非、善恶,感受好的品格,还益于相互启迪,共同提高。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与热情。实践同样可以对阅读能力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在课余时间我鼓励学生自办手抄报,学生为了办报,需要大量阅读有关的知识,然后再对所读知识进行选择、编辑、抄写、插图,这样才能办出像模像样的报纸。对学生办的报纸无论好坏都张贴展览,学生在相互观摩、互相学习中,又领悟到很多东西,同时在办报刊的过程中,提高了选择及加工信息的能力。
第一环节:启发幼儿想象猴子的动作
由于幼儿具备有关模仿猴子动作的经验,因此在教师问幼儿猴子有什么本领并要求幼儿用动作表示时,他们个个跃跃欲试。教师及时引导幼儿介绍、交流各不相同但又能表现猴子典型特征的动作,并发动大家来模仿。虽然此环节模仿的只是一些肢体动作。但是幼儿的情绪得到了放松,这为后续的动作创编作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环节:捕捉来自幼儿的动作并进行加工
教师选择了部分幼儿的模仿动作,结合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将动作加工提炼为优美夸张的舞蹈动作,并为幼儿作了示范性的表演。幼儿惊喜地发现教师的示范动作均来自同伴的创造,而且配上音乐以后,原本的动作更优美了,因此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在跟着教师做动作的过程中,幼儿对动作的音乐性也有了初步体验,自然习得了猴子的基本舞蹈动作。
第三环节:利用舞谱让幼儿在情境中统一动作
为了让群体的舞蹈动作更为整齐,有必要统一动作。但我们并没有直接规定动作,而是提供了一个个富有情趣的图谱,例如猴子挠痒痒、摘桃子、四处张望等。这些动作特征鲜明的舞谱便于幼儿理解,大家能在舞谱的提示下统一动作。另外,我们还特别设置了一个按音乐“啊——呀——呀——”插编动作的环节,以便幼儿在统一动作的同时留有各自想象的空间,做到有分有合,活而不乱。
第四环节:带领幼儿学习“传帽子”
幼儿学会了猴子的舞蹈动作,为开展游戏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该游戏有一个传帽子的主要环节。在传递帽子的过程中如果出现失误就会影响整个游戏的进程。于是,我们又分解难点,将传帽子和猴子传帽子的练习分为两个环节。在传帽子时又从无音乐开始,然后加入猴子舞蹈的音乐。由于幼儿已经熟悉猴子舞蹈的音乐节奏,又学习了传帽子的方法,只要将两者合二为一,就能顺利地表现猴子传递帽子的情景了。
第五环节:组织幼儿开展音乐游戏“猴子学样”
这个环节游戏性最强,是部分,它的玩法是:大家共同确定一位幼儿扮演拿帽子的猴子,由该幼儿确定一个大家共同做的模仿动作。音乐开始,大家边做动作边传递,直到“啊——呀——呀——”部分时放下帽子,做各自想象的动作。然后由下一位接到帽子的幼儿做第一个动作,重新开始新一轮游戏。随着动作的逐步熟练,帽子数量的逐步增加,幼儿游戏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
以上五个层层递进的环节无须在一次活动中完成,第一、二、三环节为学猴子舞蹈的动作,第四、五环节为做“猴子学样”的游戏。教师可按幼儿的学习情况安排数次活动,引导幼儿自然地将舞蹈动作融入音乐游戏,逐步提高音乐创造、表现的能力。
附:
猴子学样(中班)
目标:
1.尝试按音乐的节奏模仿和创编猴子跳舞的动作。
2.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欢快情绪,体验玩音乐游戏“猴子学样”的快乐。
准备:
1.《恰恰》音乐。
2.“猴子学样”舞谱。
3.帽子数顶。
过程:
一、模仿猴子的动作
1.简单回忆故事“猴子学样”的内容。
2.幼儿自由讲述猴子活泼调皮的样子并表现相应的动作,给相关动作命名,如猴子摘香蕉、猴子回头看、猴子挠痒痒等。
二、学编猴子的舞蹈
1.欣赏“猴王”的表演(教师选取幼儿的动作加工提炼成舞蹈动作并示范表演)。
2.说说、学学“猴王”跳舞的有趣动作。
3.幼儿集体学跳“猴王”的舞蹈。
三、看舞谱跳猴子舞
1.教师出示“猴子学样”的舞谱(根据音乐、动作画的舞谱),幼儿讲述自己对舞谱的理解,并根据舞谱学做单一动作。
2.教师运用舞谱提示幼儿,全体幼儿边看舞谱边学跳猴子舞。
3.引导幼儿想象在音乐“啊一一呀——呀——”处猴子可能会做什么动作,尝试创编舞蹈动作。
4.全体幼儿共同听音乐跳猴子的舞,并按自己的想象穿插“啊——呀——呀——”部分的动作(练习2-3遍)。
四、玩玩学学:猴子传帽
1.探索传帽子的方法。教师和幼儿共同回忆猴子学样的舞蹈动作,探索哪一个动作适合传帽子。
2.共同确定某一动作,徒手尝试传帽子(无音乐伴奏)。
3.结合舞谱请幼儿验证传帽动作。
(箭头为传帽子,辅助语言为:朋友;圆点为拍腿,辅助语言为:你好;“M”为耸肩膀,辅助语言为:耸耸 肩或帽子真好看。)
4.幼儿在音乐伴奏下按节奏传帽子。
5.逐渐增加两到三顶帽子,使幼儿有更多的传帽机会。
五、音乐游戏“猴子学样”
1.共同确定一位幼儿扮演拿帽子的猴子,由该幼儿确定一个大家共同做的模仿动作。
2.音乐开始,大家边做动作边传递帽子。到“啊——呀——呀——”部分,放下帽子,按节奏做各自想象的动作。
3.由下一位接到帽子的幼儿确定一个模仿动作,开始新一轮游戏。
4.增加帽子的数量进行游戏。
延伸活动:
随着近年来我国小学教育的不断发展完善,小学音乐课程也得到了有效的推进与发展,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展开的过程中加入了大量的乐器教学内容。竖笛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等都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
一、选择教学内容,遵循儿童发展规律
音乐教师在开展竖笛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性格以及思维特征安排教学内容,尽可能地满足每位小学生的成长需要。
针对刚接触竖笛的中年级学生,应选择节奏欢快、旋律简单的儿歌展开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卖报歌》《小星星》等。针对已经掌握了部分竖笛技巧的高年级学生,则可以选择具有较强节奏感的歌曲展开教学活动,例如,《彩云追月》《雪绒花》
等。乐曲的难度要符合学生所能接受的水平,要根据学生已知的音乐知识来选择乐曲,不断加强,不断深入,遵循循序渐进的
原则。
二、设计教学方案,把握教学进度
竖笛是一种常见的乐器,学生要想对竖笛进行有效的掌握,首先应对竖笛演奏的基本知识进行了解与学习。因此,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竖笛的难度,保障学生按部就班进行竖笛的学习,我国小学音乐教师在进行竖笛教学的过程中,应对竖笛教学的步骤进行有效的把控。首先,小学音乐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竖笛教学的实际,合理地制订出教育教学的方案。在方案制订的过程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将竖笛的教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应是竖笛认识与了解阶段;第二部分则为竖笛基础知识学习阶段;第三部分则是竖笛演奏升级阶段。这三个阶段教师应按照具体的教学情况进行合理的安排,结合学生的接受情况灵活地对各阶段进行延长或者缩减。其次,小学音乐教师应对教学的进度进行把握。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因此其在进行乐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定的困难。鉴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教学进度的把握,避免教学进度过快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
三、激发学生的兴趣,建立课外小组
兴趣是保障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在进行竖笛教学的过程中,小学音乐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对竖笛学习的兴
趣,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竖笛学习中去。首先,小学音乐教师应带领学生对竖笛音乐作品进行欣赏,让学生对竖笛演奏产生向往。其次,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还应注重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得学生可以对竖笛学习充满信心,激发其继续学习竖笛的热
情。除此之外,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竖笛的掌握情况,小学音乐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建立课外兴趣小组,以小组互动学习的方式,共同进行竖笛的学习,进而提升小学生竖笛演奏的水平。例如,教师可安排学生共同排练《牧羊曲》《泰坦尼克号》等曲子,并为他们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
四、保障课堂秩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小学生具有爱玩、爱闹的天性,而在竖笛学习的过程中,由于不同学生其学习能力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师要想保障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就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而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有效地保障课堂的秩序一直是音乐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可以从强化课堂纪律,规范学生行为着手。小学音乐教师在进行授课之前,应让学生明确课堂学习的纪律,并让学生养成遵守纪律、规范行为的好习惯。其次,教师应对课堂学习的氛围进行有效的营造。例如,小学音乐教师在进行课堂指导的过程中,就可以先与学生进行沟通,告诉学生老师将要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分别指导,学生要自己好好练习,老师要看看哪个学生演奏得最好。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可以融入课堂练习中去,进而避免教学质量的下降。除此之外,小学音乐教师也可以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在教师进行分别指导的过程中,由班干部带领学生进行分组练习,这样也可以有效地保障好课堂的秩序。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有着良好的帮助作用。就小学竖笛教学而言,其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关音乐教师应对其教育教学进行不断完善,进而促进小学音乐教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195-02
自从我国的学堂开设以来,教学法就随之悄然而生,在课堂上,教与学相辅相成的,没有纯粹的教,也没有纯粹的学,教服务于学,学服从于教,我们常说,“取之有度,用之有度”,在教学法的运用上也是如此的,我们要学着如何把握各种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用的度的问题,使我们所采用的教学法能真正发挥其最佳的效果。
随着20世纪末美育写入国家教育方针,学校音乐教育逐步受到重视,如今小学音乐教育事业发展得如火如荼,尤其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法的运用上更是各具特色。每个音乐教师都从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角度选择教学方法,并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然而,也有很多音乐教师在选择教学法时,常常从自身的角度来设计课堂教学,而忽略学生的真正需要,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是教学上的真理。本文是以小学音乐教师在课堂中结合使用讲授法和发现法为前提,而展开探讨这两种教学法在使用时如何把握两者之度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使两种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的结合使用中发挥其最大的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讲授给予后得“鱼”,在引导发现后有“渔”。真正把握好小学音乐教学的讲授法与发现法之间的度,是“授鱼”与“授渔”能否达到最佳的关键。
“授鱼”是“授渔”的充分准备和前提条件,“授渔”是“授鱼”的目的,协调和兼顾好“授鱼”与“授渔”的关系是准确把握讲授法与发现法之度的关键。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讲授与发现之度的把握是没有硬性规定的,但要适当把握两种方法的度,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两者之度的把握的基本要求
(一)以课前准备为基点
音乐教师在授课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教材的选择、教案的拟定、课件的设计等,这都是音乐课前最基本的准备,只有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才更充实,“授鱼”的量才有更好的积累,因此以课前准备为基点是“讲授法”与“发现法”之度的把握的基本要求之一。如,在教唱广西民歌《渔家姑娘在海边》时,教师在课前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所教年级的学生年龄特点,对歌曲的情感表达和背景教学中选择讲授的方式,在歌曲中出现较难的节奏和装饰创设游戏环节引导学生在快乐中解决重难点。
(二)以随机应变为手段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化。”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过程是不能预知的,教师不能限定学生的想象空间,而应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当遇到学生问到比较无厘头的问题,或是学生钻牛角尖时,教师则要通过随机应变的能力,用通俗易懂和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让课堂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因此,以随机应变为手段是把握“讲授法”与“发现法”之度的另一基本要求。如音乐教师在课堂中设问:“请问有没有同学知道贝多芬呢”,当学生没有反应时,教师不要鲁莽地点学生回答,否则会出现较尴尬的课堂气氛,而应通过讲授法与发现法给予学生一些提示和引导,等到有学生跃跃欲试时再点名回答,这样随机应变的教学方式会更有效。
(三)以有效互动为关键
“讲授法”与“发现法”之度的正确把握应以课堂上师生的有效互动为关键,适当进行语言、演唱、舞蹈上的互动,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音乐的主动性。讲授法只是通过语言传授知识给学生,但我们常说“言传身教”,传授到一定程度时,就要采取“发现法”来引导学生参与表现音乐。然而传授的量要精练、简洁,以重点带一般,并在讲授重点后紧接着引导学生发现其重要性,从而实现了两者之度的很好把握。在音乐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是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关键因素,也是讲授法与发现法得以有效运用的体现。如,当音乐教师在教唱《山歌好比春江水》时,应将课堂还原于生活,再现对歌场景,师生对歌与学生间对歌相结合, 通过对歌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在这过程中让学生能从讲授理解后的学唱到引导发现后的体验山歌对唱,让学生在有效的互动中真正体验对歌的乐趣,巩固歌曲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二、两者之度的把握的统筹兼顾
(一)教学时间的控制
音乐教师在讲授每一个知识点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智力等因素来把握讲授的时间,对年龄越小的学生讲授的时间就应稍短一些,因为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然而把“讲授法”与“发现法”相间穿插运用,对于小学音乐教育是效果甚佳的。如在一节以唱歌为主的音乐课中,音乐教师给六年级学生进行音阶练习时,不应花费太多的时间,把音阶的理论含义讲得过于细致深入,运用讲授法把理论知识点到为止即可,然后更多的利用发现法来引导学生做一些音阶的模唱和创造,让学生在学习歌曲中,体会和发现音阶练习与歌唱的关系,从而能不断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达到省时有效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的简洁化
音乐教学内容的简洁对在小学音乐课堂上较好拿捏“讲授法”与“发现法”之度是有直接关联性的,内容的简单明了,板书的整洁美观,学生一目了然,一听便懂,这不仅可以缩短讲授的时间和讲授的量,还能给发现法的引导更大的更自由的空间。比如,教师在音高位置教学中,让学生辨别G音在高音谱表中所在位置,教师需讲授的内容包括高音谱号、G音的唱名等,学生明确后,运用发现法引导学生做“动手比一比”游戏,让学生在白纸上画五线谱,再标上高音谱号,后用手指出G音的位置。繁杂的内容简洁化,平淡的课堂活跃化,这无疑是“讲授法”与“发现法”运用之度的把握的效果。
(三)教学形式的新颖化
新颖的授课形式对于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而言的极为重要的一方面,同样的学习任务和内容,采取创新的有趣的授课形式,会更得到学生的喜爱和积极参与,然而,讲授的新颖是需要与引导发现的新颖相结合的,这个结合的度则是灵活的,没有硬性规定的。音乐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在引导发现环节,运用钢琴或虚拟键盘跟学生玩一些声音游戏,以创新的方式结合讲授法和发现法来引导学生。比如:对音高的感受,教师通过简短的讲授后,在琴上用缓慢的速度和宽舒的节奏弹出大字二组的一个旋律片断,再在小字三组用快速和密集的节奏型弹出一个旋律片断,引导学生从动物的形态或人的心情等方面进行联想、想象,这时,学生能体会到两组旋律片段的对比,后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动作或表情来表现。这样既活跃课堂的氛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也培养学生综合的音乐表演能力和敏锐的音高感受力。
三、两者之度的把握的考虑因素
(一)总体的教学进度
正确把握讲授法与发现法的度,必须考虑总体的教学进度,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照顾到有音乐天赋的学生。总体的教学进度较慢时则要以讲授多一点,总体进度较快时就以引导发现多一点,平衡各个班级的进度,使学生在课堂上收获到的音乐知识是持平的。如在节奏训练环节中,附点、切分等节奏型,对小学生来说是较难的,教师应选择讲授法以简洁、具象化来讲解,再选择发现法来引导学生通过身体律动来表现节奏。教师不能因为班上部分学生已学会,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快速地进入另一个教学环节,应以全班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进度为准,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大部分学生都能接受的教学进度。
(二)学生的接受程度
每个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上的接受程度都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必须以因材施教的讲授和引导发现方式针对学生程度不一的问题来教学,充分发挥讲授法的作用,也使发现法的效果得到体现。如在音乐教学中,在讲授附点节奏的时值和准确表现时,教师不应使用过于专业和理论化的方式来表达,而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使用符合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年龄特点的教学语言来讲学。针对接受程度较快的学生,教师可给学生布置课后的节奏练习作业,运用发现法来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某个动物(小猫、小狗、小兔子等)走路的节奏;针对接受程度较慢的学生,可在课堂中运用讲授法来简单明了的讲解,再运用发现法来创设节奏游戏,引导学生通过拍手、踏步等动作来练习、巩固,从而使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课堂的学习内容。
(三)师生间的默契度
音乐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问答或游戏时,应善于观察课堂的细节,学生在互动时的状态和情绪怎么样,互动的效果如何,这也就要求师生间应培养的默契度,通过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就能更准确地进行讲授和引导发现,也能准确地把握讲授和引导发现的度。如,在教学《采蘑菇的小姑娘》时,教师应通过讲授让学生理解歌曲的意境和思想感情,后在引导学生叙述发生在自己身边与歌曲贴切的故事,通过师生与学生间彼此交流。在创造故事环节中,教师不能框定学生该如何想象和创作,而应通过多次的交流和互动,让学生潜移默化中形成善于与教师互动的习惯,从而提高师生间的默契度。
坚持“教”服务于“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支持者、辅助者及合作者,使讲授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有效地转化为发现法的“质”。并将以上三方面的内容与小学的音乐实际课堂融会贯通,即可恰到好处地拿捏“讲授法”与“发现法”运用的度,使遨游在音乐海洋里的孩子既得到“鱼”也学到“渔”。
讲授法与发现法之度在小学音乐课堂的把握这一探讨,是针对当下的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法运用中出现的一些弊端。“授鱼”与“授渔”是对“讲授法”与“发现法”的具象化解读,“授鱼”是通过教师的讲授使学生获得知识,“授渔”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发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讲授法”与“发现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恰当,既有利于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质量,也有利于小学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和全面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玉丹.音乐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第56页.
[2]谢嘉幸,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第2版.
随着现代经济与科技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人的素质结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音乐教育作为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的观念已被普遍接受,学校基础音乐教育在硬件与软件上也逐步完善。与此同时社会音乐教育与家庭音乐教育也蓬勃发展起来。音乐特长生”顾名思义就应该是那些在音乐方面非常突出之人。在中小学音乐特长生培养中,怎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专长,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呢?下面,本文就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一、设计和开发适合特长生的音乐教材
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系统的音乐教育体系,让学生掌握系统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在任何基础课程中,都会有较为系统的知识与技能体系,所以,对于音乐特长生来说,必须设计和开发适合特长生的系统音乐教材,这是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基本需求,也是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必然条件。但是从目前出版社出版的音乐教材来看,音乐知识与技能对于特长生来说稍嫌浅薄,不利于深层次挖掘学生的学习动力。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不断为学生提供新的知识,才能给予学生新的刺激,促使学生努力追求和探索。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好奇心是驱使学生努力探究与学习的最佳动力,因此,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需求自主编制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声乐》、《乐理》、《视唱》等教材,作为国家统编艺术类教材的补充,适当提高音乐知识和技能的难度,充分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 通过歌唱及基本乐理知识的讲授与训练,提高学生基本功和歌唱技巧,培养学生独立视唱的技能,深入挖掘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节奏感,巩固学生的基本功和基本能力。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学习音乐的重要性,巩固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为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奠定基础。
二、根据学生实际制定科学的培养计划
任何教学都要有科学合理的计划,音乐特长生的培养也不例外,需要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这在特长生培养中,不但具有很强的指导性,而且是不断优化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 教学和训练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学期教学计划、每月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具体化等,都是保障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重要方法。学期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避免教学进度的盲目性,有助于提高教学工作的科学性,因此,教师在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时,应依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分别制定月计划和周计划,保证学生在相应的时间内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钢琴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布置月作业与周作业,结合学生的不同情况,灵活设置作业的难度,如果曲目的篇幅较长,需要学生用一两个月的时间完成,那么可以将其作为月作业;如果篇幅较短,能够在一两周内完成,那么可以将其作为周作业。另外,可以根据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在适当补充一些和弦、音阶、琶音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互相监督、互相促进、共同完成,不但不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三、每一节课前都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在新课标教学背景下,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不再充当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是要认识到自身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引导者、参与者、指导者的作用。实际上,音乐特长生培养过程,不但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是师生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例如,在上钢琴课之前,教师要弹好每一首即将教授给学生的曲目,把握扎实的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将知识准确的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在上声乐课之前,教师要练好歌唱功底,科学合理的运用各种歌唱技能;在上舞蹈课之前,教师要熟练掌握各种类型的民族舞,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此外,乐理、视唱练习、欣赏等课程都是一样的,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库,便于从容回答学生问题,给予学生更好的指导。
四、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交流活动
不管是声乐、舞蹈还是乐器表演都是舞台艺术,离不开实践活动,实践是检验培养效果的最好方式,也是进一步提高学生舞台技能的重要方法。因此,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音乐交流活动。一般情况下,特长生每周或每月的作业都是由教师进行检查,同学之间的交流活动并不多,导致学生的思路狭窄,思维不开阔,缺乏相应的创新性。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良好的平台,让学生经常参与实践锻炼,如: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鼓励学生自主编排节目,充分发挥每一位成员的特色和特长,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总之,培养音乐特长生的过程应该是平衡的、和谐的过程,教师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有效的培养方案,提高特长生的综合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199-01
在音乐特长生培养中,怎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专长,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呢?下面,本文就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一、设计和开发适合特长生的音乐教材
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系统的音乐教育体系,让学生掌握系统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在任何基础课程中,都会有较为系统的知识与技能体系,所以,对于音乐特长生来说,必须设计和开发适合特长生的系统音乐教材,这是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基本需求,也是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必然条件。但是从目前出版社出版的音乐教材来看,音乐知识与技能对于特长生来说稍嫌浅薄,不利于深层次挖掘学生的学习动力。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不断为学生提供新的知识,才能给予学生新的刺激,促使学生努力追求和探索。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好奇心是驱使学生努力探究与学习的最佳动力,因此,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需求自主编制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声乐》、《乐理》、《视唱》等教材,作为国家统编艺术类教材的补充,适当提高音乐知识和技能的难度,充分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通过歌唱及基本乐理知识的讲授与训练,提高学生基本功和歌唱技巧,培养学生独立视唱的技能,深入挖掘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节奏感,巩固学生的基本功和基本能力。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学习音乐的重要性,巩固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为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奠定基础。
二、根据学生实际制定科学的培养计划
任何教学都要有科学合理的计划,音乐特长生的培养也不例外,需要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这在特长生培养中,不但具有很强的指导性,而且是不断优化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教学和训练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学期教学计划、每月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具体化等,都是保障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重要方法。学期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避免教学进度的盲目性,有助于提高教学工作的科学性,因此,教师在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时,应依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分别制定月计划和周计划,保证学生在相应的时间内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钢琴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布置月作业与周作业,结合学生的不同情况,灵活设置作业的难度,如果曲目的篇幅较长,需要学生用一两个月的时间完成,那么可以将其作为月作业;如果篇幅较短,能够在一两周内完成,那么可以将其作为周作业。另外,可以根据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在适当补充一些和弦、音阶、琶音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互相监督、互相促进、共同完成,不但不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三、每一节课前都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在新课标教学背景下,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不再充当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是要认识到自身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引导者、参与者、指导者的作用。实际上,音乐特长生培养过程,不但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是师生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例如,在上钢琴课之前,教师要弹好每一首即将教授给学生的曲目,把握扎实的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将知识准确的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在上声乐课之前,教师要练好歌唱功底,科学合理的运用各种歌唱技能;在上舞蹈课之前,教师要熟练掌握各种类型的民族舞,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此外,乐理、视唱练习、欣赏等课程都是一样的,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库,便于从容回答学生问题,给予学生更好的指导。
四、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交流活动
不管是声乐、舞蹈还是乐器表演都是舞台艺术,离不开实践活动,实践是检验培养效果的最好方式,也是进一步提高学生舞台技能的重要方法。因此,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音乐交流活动。一般情况下,特长生每周或每月的作业都是由教师进行检查,同学之间的交流活动并不多,导致学生的思路狭窄,思维不开阔,缺乏相应的创新性。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良好的平台,让学生经常参与实践锻炼,如: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鼓励学生自主编排节目,充分发挥每一位成员的特色和特长,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总之,培养音乐特长生的过程应该是平衡的、和谐的过程,教师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有效的培养方案,提高特长生的综合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6-0060-02 收稿日期:2016-07-11
作者简介:黎志华(1978―),男,江西萍乡人,南昌航空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 占晶晶(1986―),女,江西上饶人,江西省南昌市高新区昌东第二小学教师。
钢琴即兴伴奏就是用钢琴为歌曲快速并且有效地伴奏,从而起到对歌曲的补充和衬托伴奏。钢琴即兴伴奏是一门实用性强的艺术,是音乐教师组织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钢琴即兴伴奏具有即时性、不可逆转性、即兴性,这要求演奏者具有较强的移调能力、视奏能力、反应能力、感悟能力、音乐想象能力、创作能力以及良好的钢琴弹奏技巧。所以,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实现钢琴即兴伴奏并不容易。对此,本文将对钢琴即兴伴奏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应用进行分析。
一、钢琴即兴伴奏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重要性
1.引起学生兴趣,创设良好教学氛围
有效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开展需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恰当应用钢琴即兴伴奏,可以准确塑造作品形象,用或悠扬或舒缓的音符将小学生的心紧紧抓住,将歌曲的风格、情绪、意境准确地表达出来,使整个歌曲的音乐效果更强,使整个音乐课堂教学转变成音乐的海洋,使小学生在感叹老师美妙钢琴演奏技巧的同时,能够轻松自在地学习音乐,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有很大作用。另外,在歌曲教学环节,音乐教师娴熟地运用钢琴即兴伴奏为学生找准音调、节拍,对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增强学生参与度有着很好的效果。
2.培养学生想象,提高音乐感受力
小学音乐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更多的音乐知识,还要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增加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钢琴即兴伴奏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是教师组织课堂、表现教学重点的有效教学手法,而且是提升小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剂良方。钢琴即兴伴奏能够及时弥补音乐教学中的空白和单调,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使学生融入音乐课堂中,感受立体化的音乐,陶冶学生情操,培养艺术情趣有重要作用。学生还可以凭借教师的钢琴即兴伴奏,在悠扬的乐曲中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四季美景的时节变换,体味祖国山川的大气磅礴,体验人间世情的悲欢离合,领略不同文化下的音乐百态,这一方面能起到陶冶情操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对增强学生的艺术想象力非常有帮助。
3.激发学生情感,发掘音乐审美潜质
很多时候,没有伴奏衬托的音乐课堂,容易枯燥无味,让学生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而即兴伴奏可以恰到好处地凸显出歌曲的风格、情绪、情感、意境,表达音乐的情感,感染学生的情绪,可以促使学生在歌声中感受到歌曲中情感的渲染,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投入歌曲的学习中,并乐于学习唱歌,演唱时也特别富有情感,这可以大大促进小学生音乐水平的提高。小学音乐教育是一种美学教育,是一种审美活动,当然也是一种富于思维的脑力活动。用钢琴进行即兴伴奏,就是用形象、可感的音符教会学生审美的一种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即兴伴奏能起到前奏的预示,启发和引导学生进入;间奏能连接歌声的段落,用琴声的铺垫来激发音乐的转折并掀起音乐的;尾声的演奏能进一步延伸歌曲的意境,使余音袅袅,在学生心中回旋。学生在聆听美妙的音符的过程中,就会对音乐中所展现的情感、思维产生形象的感知,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钢琴即兴伴奏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实现
1.修炼基本功,提升钢琴即兴伴奏技能
大部分的小学音乐课,其教学内容都是歌曲的教与学。对于一个小学音乐教师来说,拥有较好的钢琴即兴伴奏能力尤为重要。钢琴即兴伴奏是一项很考验演奏者的基本功和应变能力的技能,它不仅强调技巧性,还强调反应能力,需要演奏者在听到歌曲的音调或看到表演时能够根据现场的氛围和表现效果来伴奏。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如果要实现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将钢琴即兴伴奏发挥到极佳的效果,就需要在平日里加强基本功训练,做好钢琴弹奏的基本技术如非连奏、连奏、断奏、音阶、琶音、和弦及转位、八度等各种调中的练习,不断提升自己的钢琴演奏技能,做到快速流畅、得心应手。
2.研读教材,控制课堂节奏和教学进度
钢琴即兴伴奏是一种有效组织课堂的教学手段,但却不是万能的,适时的运用能有效组织课堂进度、控制课堂节奏;如果运用不当,则可能会造成课堂的混乱无序,从而大大影响教学进度,甚至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小学教师在运用钢琴即兴伴奏教学前,必须深度研读音乐教材,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小学音乐教材是按一定的体例编排的,譬如每一单元的标题即这一单元的总目,随后的教学内容都要依照单元教学目标进行。教师只有掌握好教材,才能让钢琴即兴伴奏成为有效组织课堂的“好帮手”。在伴奏过程中,教师还要随时根据需要灵活转变,从而求得配合上的和谐与效果上的突出,这可以赋予歌曲更丰富的演唱内涵,同时在音乐课堂中取得更良好的效果。
3.了解学生,把握思维特点和情感需求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相互配合的过程,二者缺一不可。小学音乐教师要想在课堂上有效实现教育教学目标,使小学生在音乐课堂上有所收获、有所启迪,就需要对学生行为、思维习惯和情感需求进行深入了解。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兴奋点,以及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根据小学音乐课本上的歌曲基本特征,结合小学生的生活情趣、年龄特征和偏好等,教师才能制订出既易于小学生理解和接受,又能将教学重点“一网打尽”的教学方案。小学音乐课本中的歌曲大多旋律线条较为简单,节奏和歌词易于把握。这就要求即兴伴奏不一定要体现变化多样和配置的丰富,而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合学生年龄段的伴奏音型去配合学生的音乐学习,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佳发挥。
三、钢琴即兴伴奏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一)钢琴即兴伴奏在小学歌唱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歌唱教学中应用钢琴即兴伴奏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效果,能够增强歌曲的感染力,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投入音乐课堂学习中,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1.采用最适合的钢琴即兴伴奏
在小学歌唱教学中应用钢琴即兴伴奏主要是使学生能够懂得并且熟记歌曲旋律,促使学生独立完成曲目。在这一过程中,钢琴的现场演奏就尤为重要。基于此点,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音乐作品中不同段落的情绪变化,在歌唱教学中应当选择与曲目相得益彰的旋律,让学生清晰直观地感受到钢琴不同的演奏技巧对于情绪变化的作用,这样才能够使歌曲立体化,方便学生准确地掌握音调、懂得旋律,从而有效地锻炼学生的音准和听觉,最终使学生懂得注意歌曲演唱的难点、重点,优美动听地将歌曲演绎完成。
2.正确传达歌曲的情感
在运用钢琴即兴伴奏配合歌曲演唱过程中,通过钢琴演奏来传达歌曲情感至关重要。教师通过对音乐作品中所包含的节奏、旋律、和声和音色等诸多音乐要素的理解,掌握歌曲内在的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歌曲的和声及调性,选择能够表现歌曲特定情绪的和弦与音型,做到内容和艺术的统一。这可以使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歌曲的思想和情感,促使学生在歌唱的时候,能更好地感受到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提高歌曲演绎效果。如一些动感较强的歌曲,如教师在弹奏时适当地运用加花的技法,会将歌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衬托得更加生动、活泼,从而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二)钢琴即兴伴奏在小学欣赏歌曲教学中的应用
1.抒情类歌曲的钢琴即兴伴奏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抒情歌曲欣赏是比较常见的,抒情歌曲易懂易理解,其特点是旋律、节拍、节奏和力度等方面都比较自由,词曲结合紧密,旋律线条起伏较大,学生比较容易掌握抒情歌曲的旋律、节奏、风格、情感。在抒情歌曲欣赏中应用钢琴即兴伴奏可以逐个对抒情歌曲比较特别的旋律进行反复弹奏,促使学生准确把握抒情歌曲的特点。如《摇篮曲》的伴奏,可以运用半分解和弦织体,即左手的和弦根音不动,只用三音五音与根音转换,这可以将摇篮曲中来回摇晃摇篮的感觉弹奏出来,促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摇篮曲所表达的情感。如在给歌曲《卖报歌》伴奏时,运用分解和弦织体,实现有旋律伴奏,即伴奏和弦音恰当地发出旋律,左手采用八度内的半分解和弦音型跳跃式进行,右手弹奏旋律,衬托出卖报孩童的艰辛和苦涩,能使学生通过音乐的旋律,深深地感受到孩童的辛苦,继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钢琴是一门高雅艺术,她无穷的魅力,吸引了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人们对她的青睐和喜好。
少年时期,又称学龄中期,一般指11―15岁的儿童。在钢琴初级阶段的学习者中11、12岁正值小学四、五年级,这个年龄段是钢琴初学者的高发群体。少年时期学生骨骼组织里含水成分仍旧很多,含钙、盐、磷成分少。骨骼系统中还有许多软组织如:脊椎、骨盆区和四肢的骨骼还没有完全骨化,同时腕骨和指骨也正处于生长的过程中。因此,要注意指导少年时期学生养成良好弹琴演奏的姿势。这个时期的学生腕骨和指骨正处于生长的过程中,指挥小肌肉的神经系统的机能尚未成熟。这时学习演奏钢琴有助于小肌肉群的发育和大脑神经系统的成长。少年时期的学生生理发展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而心理发展则处于一个重大的转折时期。在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学习钢琴对少年脑的发育是极为有利的。
一、少年钢琴教学目的
这一时期是全方位的钢琴教育活动。学生希望通过钢琴的学习,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提高自身素质,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表扬,这是学生的目的。家长不仅希望学习钢琴可以开发智力提高素质,而且还能拓宽孩子日后的发展方向。对钢琴教师而言,则是根据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选择有针对性的教育手段与教学方法,因人施教,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同困难,培养学生钢琴演奏的能力。所有以上这些目的都是这一时期钢琴教学的目的。
二、少年钢琴初级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在钢琴初级教学中,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心理发展水平以及审美鉴赏力水平。教学中应善于设计精巧的提问,启发学生音乐上的思考和灵感,具体来讲就是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力,培养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及学习方法。
教学中的教材使用可以从车尔尼作品第599号开始。教授钢琴的基本弹奏方法(断奏与连奏)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将车尔尼作品第599号中各课的连线、跳音加以改动。
在钢琴课堂上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应有别于幼儿时期。在教授断奏时应明确指出一断奏是一切演奏的基础。首先,钢琴教师通过范奏让学生明确断奏的声音效果。因为音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时间和声音的艺术,只能用耳朵听,用心灵感受和体验。声音是检验弹奏动作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非连音弹奏的声音是清脆结实、明亮集中、富于弹性的。启发学生学会分辨声音的优劣好坏。当学生对声音效果明确了。再进一步要求弹奏动作,就会便于掌握。少年时期比幼儿时期在思维方式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因此,在钢琴教学上要注意结合学生思维特点,使用学生能理解的语言,运用直观形象化的语言来解释弹奏动作。非连音弹奏动作应体会重量落下。先将手臂慢慢提起,手放松下垂,手指自然弯曲,略高于键盘后自然落下。要注意的是,掌关节的支撑和指关节的巩固以及其它手指的放松。所有这一系列动作的目的是发出好的声音。
跳音的声音是短促、清脆明亮、集中富有弹性的,它与非连音的不同在于跳音比非连音在时间上要短得多。让学生想象成一只皮球在键盘上跳动,在教学上让学生明确弹奏断奏的关键是指尖要站牢,触键和离键要快。
连奏的声音是圆润丰满、柔和如歌的。演奏连音关键是重心的移动。这种移动是指整个手臂手掌的重量在不同指尖上的平稳移动。手指要降低触键高度,用平稳贴键的方式缓慢触键。奏出歌唱性的连贯声音注意两音之间的连接。如果在第二个音下键之前第一个音过早的放开,声音就会不连贯,如果第一个音的手指不及时离开,声音则混浊不清晰。
当遇到某个具体作品时,教师可以提提问题如:有几个升降号?是什么拍子的?对以前学习过的同类技能、乐理知识,让学生在具体作品中实际掌握并充分理解。每首新作品教师应先进行讲解示范,让学生在演奏中注意这些问题。这样学生就会逐步合理地组织自己的知觉和观察能力。
在钢琴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将连音、跳音的时值、节奏弹正确,还要求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作曲家的创作特点,掌握作品的演奏风格。并细致处理每一个乐句的音乐,且力求学生达到作品的演奏速度。教师对作品的示范应正确、清晰。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对作品的个性处理能力。教学中,可采用平等讨论的方式,不要轻易的否定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少年时期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独立评价的能力。所以,尊重学生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少年时期的学生有一定的能力去理解乐曲,教材的选择要多彩多样。在教授基本奏法的过程中,多穿插使用一些中外乐曲。如果学生练琴时间较充裕,可让他们弹奏大量的乐曲来提高弹奏技能,培养音乐上的感受。如采用鲍蕙养老师编的《新思路钢琴系列教程》和但昭义老师编的《新编钢琴入门与进阶》。这些教材不仅可以使学生在钢琴学习的初级阶段巩固基本奏法,还可以广泛浏览古今中外的作品,扩充知识和作品的积累。
2.学校对音乐器材投入不足,音乐教学器材的欠缺制约着音乐课堂教学效率音乐器材、设施的完善是小学音乐教学能够顺利开展的物质基础,现阶段我国大多数中小学校对音乐器材方面投入不足,采用多人共同使用一台音乐器材或者学生轮流使用音乐器材的方式,无形中制约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音乐教师为了不拖延教学进度,只能马马虎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点带面”地把乐器操作这种实践性的技能训练一笔带过,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二、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学效率,促进学生音乐艺术素质的提高,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加强
1.校方要提高认识,端正态度,从思想深处认识到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要想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学效率,校方对其的高度重视是关键。作为学校,要摒弃过去应试教育中不好的、落后的体制和观念,大胆改革,不断探索在素质教育中的新理念、新方法。只有在音乐教育的观念上进行非常深刻的变革,才能真正地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体,被动的、“填鸭式”的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做到以人为本,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2、小学低年级学生爱唱、爱跳、爱动,对音乐有着一定的兴趣。本年级有四个教学班,每班有70多人。由于班级人数多、年龄小、组织纪律性相对较差。又由于学校处于城乡结合部,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弟较多,所以学生的音乐素质肯定会存在个别差异,因此对学生应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让他们在鼓励和赞扬声中不断增强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
2、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3、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4、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三、教材特点:
1、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心理特点,从教材内容与色彩都采用趣味化,鼓励和启发学生去学习。
2、发挥了音乐教学的创新优势,在呈现上,给师生留出足够自由想象和随意发挥的空间。
3、建立了发展性综合评价体系,课后——“音乐小花在开放”包括:今天表现真棒、音乐的感觉真好、我们班的小明星、老师对我说、爸爸妈妈对我说。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把每个学生的发展摆在第一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多唱、多听、多动、多想、多说,在音乐实践中获得学习音乐的愉悦和能力。
2、要积极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营造音乐学习的良好氛围,让他们在感受、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3、要善于发现孩子们的长处,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泻,让他们在鼓励和赞扬声中享受成功,不断增强学习音乐的兴趣。
4、发挥自己的特长,积极探索、努力钻研。
五、教学进度安排:
六、各方面要求:
(一)、发声基本要求:
1、培养练声的兴趣。
2、歌唱姿势要正确。
3、发声要自然,用中等音量或轻声唱歌。
4、按教师的手势,整齐地唱歌。
5、用正确的口形,唱好u、o、u韵母。
(二)、读谱知识:
1、知道音有高低。
2、知道音有长短。认识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二分音符的形状,知道各唱几拍。
3、知道音有强弱。
4、认识小节、小节线、终止线、换气记号。
(三)、视唱:
能用听唱法模唱歌曲。2、能打出x、x——、x—、x等节奏。
(四)、练耳:
1、听辨音的高低,比较不同乐器、人声及统一乐器的不同音区音的高低。
2、听辨音的长短,比较全音符与二分音符、八分音符与四分音符的长短。
3、听辨并说明音的强弱差别,比较ff与pp、f与p的强弱差别。
(五)、欣赏:
1、初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和欣赏音乐的习惯。
2、发展音乐听觉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力。
3、使他们具有初步的音乐感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