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0 16:01:4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乡镇的发展方向,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城镇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而且城镇最早出现时,居民很少,然而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口也随之增多,规模也随之增大,城镇的功能逐渐的完善。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一方面,是农村迈向城市化的突破点,另一方面,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结合,同时也是实现城镇农村现代化、劳动力转移的合理选择,有利于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使人民素质得以提高。
1 刘家场镇情况介绍
位于湖北的西南部,属于松滋市的一个小镇,是其城镇体系中的二级城镇,而且刘家场镇在松滋市中也是重要的工业基地
1.1 刘家场镇的地形地貌
刘家场镇位于武陵山余脉,四面环山。整个城镇从西向东分为两大块,刘家场镇的地势走向是东低西高,属于低山地区。海拔在124-800米之间。
1.2 刘家场镇的自然资源
在明代,刘家场镇是一个荆棘丛生、人烟稀少的贫困山沟,在络水的河流到达官渡坪之后,受到了寨子上的阻隔,于是就行成了一个官渡湖。刘家场镇的物产资源非常丰富。有2000万吨的煤炭储量,1亿吨的炭质叶岩储量,12亿吨的石灰石储量,此外,还有很多硅石、重晶石、白云石等大量的矿产资源。
1.3 刘家场镇的经济社会发展
刘家场地的投资环境非常优越,全镇横贯着三条省级铁路与公路,具有非常发达的交通运输,目前已经建造的城区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卫生、供电、供水、教育以及通讯事业的发展在全省名列前茅,而且城镇中的功能设备十分完备。
1.4 国家政策的变化
在刘家场镇的发展政策中,实行三大战略一起抓得发展模式,使其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与进步,被国家先后命名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中国300佳乡镇投资环境之一、湖北省重点中心镇以及湖北省重点口子镇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刘家场镇逐渐形成了石油化工、纸品加工、煤炭开采、边界贸易以及水泥建材五大支柱性产业。2 小城镇发展的条件分析——以刘家场为例
2.1 小城镇发展的优势
2.1.1 建成了平江达到,将小城镇的建设推上了一个新起点与新台阶,同时使其建设小城镇的品味得以提升。
2.1.2 刘家场镇的地理环境比较优越,处在二镇五乡的连接地带,而且是临近乡镇经济交流与贸易的集散地。
2.1.3 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煤矿企业有8家,煤矿企业也带动了第三产业、商业以及运输业的发展。
2.1.4 刘家场镇的主要农产品有玉米、烤烟、花生、水稻、油菜以及辣椒等。
2.1.5 集镇建成区的地形比较平坦、宽阔,比较适合城镇的建设与发展规模,同时对合理规划城镇的布局也非常有利。
2.2 小城镇经济发展的劣势
2.2.1 小城镇没有良好的建设政策环境,受到各个因素的阻碍。主要表现在:改造老城区时,所用成本比较高、手续比较繁杂、难度比较大,而且时间也比较长;有限的乡镇建设财力,使得政府没有多余的资金进行城镇的发展与建设。
2.2.2 城镇规划僵硬,缺乏弹性。很多小城镇的发展非常快,而且都已经对原有的城镇规划进行了突破,逐渐形成了一个高水平的城镇区域,但是,这种城镇区域中,不能共享有基础设施,各个镇政府出现各自为政的情况,争市场、争设施、争资源的情况经常发生。
2.2.3 很多地方将工业化和城镇化相适应的体系绝对化。很多城镇中,经常会忽视服务业的发展和城镇化是共同带动、相互促进以及互为前提的,甚至有的城镇会直接出现与本地实际相脱离的情况,片面的追求高标准体系。
3 地理空间要素分布对小城镇发展方向的影响
3.1 自然资源和地理因素对小城镇发展方向的影响
城镇发展方向的基础是河流、水源等自然条件,城镇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水源,而且水资源的充足能够加速一个城镇的发展进程,相反,水资源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都会成为城镇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失衡条件。而农业及矿产资源的发展是一个城镇产生与发展的关键,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通常都会以点的形状分布,只有在矿产资源的储量比较大的情况下才会以片的形状分布,当这些资源比较适合集中性的开发时,一个城市就会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点而产生。
3.2 交通因素对小城镇发展方向的影响
从各个城镇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城镇区域的电力、交通以及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直接支撑着城镇发展的空间格局与方向。由此可见,区域城镇的交通对城镇格局的支撑性是其发展与演变的关键因素。一个地区的交通比较发达,那么这个地区的经济也就会很发达,城镇的人口集中吸引范围大,这些都对小城镇发展的方向产生一定的影响。
3.3 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小城镇发展方向的影响
日益繁荣的知识经济日益影响着城镇发展的方向。越来越多的高级服务与高科技产业逐渐向发展前景比较广阔的小城镇集聚与迁移,这种情况下,中心城市就逐渐成为跨国公司机构管理的孵化地域新兴产业的集聚地。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及交通走廊的逐步形成,使得城市高密度集聚的过程中,在其空间上也开始向开阔的郊区以及周边小城镇发展。这就促进了城镇进一步向兼容性、产业交叉性以及综合性的状态发展。
3.4 社会政治因素对小城镇发展方向的影响
在研究以往城市中,社会政治因素通常会被当作社会背景及环境来看待,从而导致了对城市主导作用的忽视。一般情况下,经济的增长决定着城市的发展,但是通过对城市发展历史进行细读发现,经济的增长并不会直接促进城镇的发展,相反,城镇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依赖于国家的宏观发展政策、社会政治体制和制度等。一般情况下,国家对小城镇的宏观发展政策直接决定着城镇的资源开发、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生产力布局以及生态环境维护等各个方面,这种宏观发展政策一方面促进了城镇经济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也缓解了其经济的发展速度,城镇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都受国家宏观政策的主导。
4 山区小城镇发展方向的选择方法
4.1 影响小城镇发展方向的因素
4.1.1 地形地貌
山区小城镇受地形地貌的限制比较严重,地形崎岖不利于城镇的建设与发展,甚至还有的山区极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的情况,导致了小城镇的发展举步维艰。
4.1.2 自然资源
虽然山区小城镇的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但是开采难度大,危险系数非常高,可开采和利用的资源少之又少,造成山区人民出现傍山不能靠山的现象,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山区小城镇的发展方向。
4.1.3 用地分布
山区小城镇的可利用平地分布不均匀,基本上都是曾点状或者带状分布,形不成一个比较大的城镇发展区域,制约着城镇发展方向的选择,很多都只是小范围的区域性发展。
4.1.4 国家政策
建设、资金以及管理被称为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三驾马车。但是,在很多山区小城镇中,地区政府并没有贯彻执行国家政策,其执法工作仅仅局限在检察权与监督权方面,对小城镇中那些违章建设、违法占地、占道经营以及车辆乱停乱放的现象无法有效遏制,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山区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
4.2 影响因素的权衡与取舍
首先,就是要对山区小城镇的用地情况予以解决,积极进行土地政策的改革,尤其是那些试点镇的扩权强镇,必须保证山区的建设用地,对存量土地进行盘活,提高山区土地的有效利用率。其次,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地区整体发展的基础,要想找到小城镇的发展方向,就必须要保证这个地区的经济进步。
4.3 选择方法总结
制约小城镇空间发展方向的因素有很多,但是我们必须要在一定的自然资源条件下,对山区城乡的布局进行合理的规划,找到适合山区小城镇发展的选择方法,促进小城镇更快更好的发展。
5 结语
要素的自由流动与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一个小城镇发展的活力所在,然而,城镇自身对利益追求的最大化,直接导致了这个地区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发挥。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阐述了山区小城镇发展方向的选择,在利益主体多元化区域中,怎样保证城镇经济发展利益最优化以及对城镇发展诉求的满足,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与讨论。
参考文献
[1] 李晓江.城镇密集地区与城镇群规划[J].城市规划学刊,2008(1).
[2] 姚士谋等.中国城市群[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 张京祥.城镇群体空间组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5-0184-02
一、文化旅游的概念
关于文化旅游的概念,从目前看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解释:一种是以人文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包括历史遗迹、建筑、民族艺术和民俗、宗教等方面。中国文化旅游可分为以下四个层面,即以文物、史记、遗址、古建筑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层;以现代文化、艺术、技术成果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层;以居民日常生活习俗、节日庆典、祭祀、婚丧、体育活动和衣着服饰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层;以人际交流为表象的道德伦理文化层。
另一种解释是:文化旅游就是以旅游经营者创造的观赏对象和休闲娱乐方式为消费内容,使旅游者获得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参与旅游体验的旅游活动的集合[1]。
对于上述这些有关文化旅游的解释,我以为都没有把文化旅游的内涵描述清楚,或者说是不全面的。文化旅游不仅仅局限于人文资源,也应该包括自然资源。许多自然景观其实都是通过人工开发和打造才体现出它的旅游价值的,在这个开发和打造的过程中,文化的因素必然渗透于自然景观中。比如,附着于一些自然景观的神话传说、典故,景点的命名等等,都有着浓郁的文化色彩,如此的旅游当然也是文化旅游。鉴于此,我认为所谓文化旅游,就是指包含了丰富文化内容,具有独有文化特色的一种旅游活动。在这个解释中,特别强调的是旅游活动的的文化特质,文化旅游的核心实际就是特色文化的展示和体验,也是旅游企业的旅游吸引力所在。
对文化旅游的概念进行了辨析,还应该搞清楚的是另一个与之密切相关的概念,即旅游文化。我在《现代旅游中的旅游文化》一文中,曾就旅游文化的概念进行过这样的解释:旅游文化是人类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根据我对旅游的理解,凡是“游览观光、娱乐消遣、运动休闲、享受体验”等旅游行为所产生的文化现象,都是旅游文化所包含的内容[2]。显然,文化旅游与旅游文化是两个联系紧密却又有较大差别的概念。一种是旅游活动,一种是文化现象。文化旅游必须以旅游文化为依托,旅游文化是扩展旅游方式和旅游内容的重要依据。
从这个角度分析,“5・12”大地震后的四川旅游业就应该把文化旅游作为其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5・12”大地震对四川旅游业的影响
让世界震惊的汶川大地震,对四川旅游业的破坏是惨重的。最近国内众多媒体对此已经有了比较多的报道和论述。
1.部分景区、景点、文物和旅游设施严重损坏
据四川省旅游局数据显示,“在此次汶川地震中,四川省4 000多个旅游景区被损坏了568个,累计损失达278.40亿元。”[3]位于震中区的两个世界级文化遗产(都江堰、卧龙自然保护区)损失尤为严重。其中,青城山――都江堰景区主要建筑二王庙、伏龙观损坏严重,经济损失达12亿元;江油的窦 山双峰,其中一座严重倾斜,连接两峰的供表演的铁链已经绷直;桃坪羌寨墙体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裂缝;三星堆博物馆建筑物轻微受损;四姑娘山、海螺沟景区的部分基础设施建设,也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文物的损坏也不容乐观,全省共有6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11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许多已经全部垮塌或面临垮塌;馆藏文物损失841件,其中珍贵文物148件。
这些损失给四川旅游业的带来的影响同样是灾难性的,四川省旅游局局长张谷说:“汶川地震已造成四川旅游业损失达624亿元,相当于去年四川省全年总收入的一半。”[3]
2.旅游者的心理阴影
旅游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旅游者要产生旅游动机,必须依赖于两个条件:一是旅游者自身的的旅游需要;二是旅游目的地吸引物或旅游项目内容的刺激[4]。目前四川旅游客源地的旅游者,大致有三类人群,即:灾难幸存者(主要指重灾区的)、灾难目睹者(救援者、志愿者等)、一般旅游者。对于这些人群来说,地震的影响是无可置疑的,只是不同的人群影响程度不同而已。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安全顾虑。应该说这是影响所有旅游者旅游动机的最重要的因素。地震灾难带来的恐惧感,不可能在较短时间内消除。考虑到安全的因素,许多旅游者即便曾经有过旅游的计划,也会因为地震而改变。如果旅游能够成行,对安全的要求将会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情感困扰。对于灾难幸存者而言,他们有的失去亲人,有的家园被毁,地震给他们的是噩梦一般的撕心裂肺的痛楚。他们的旅游行为,应该成为灾后心理重建和康复的组成部分。就是说,要把旅游作为灾难幸存者情感释放、精神放松和心理治疗的重要方式之一。
歉疚心理。对于灾难目睹者来说,他们看到的是变形的尸体和残垣断壁,听到的是呼救和,一幅幅惨烈的画面将在脑海中很长一段时间内挥之不去。因为条件的限制,这些救援者或者志愿者们可能没有能力把那些困在废墟中的人们全部救出,强烈的歉疚感会折磨着他们,这必然影响到如果他们作为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和旅游行为。
触景生悲。对那些故地重游的旅游者而言,过去的美好印象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满目疮痍,睹物思旧,也会让旅游者伤悲不已。而那些幸存者们,更可能回想起逝者的音容笑貌,悲伤会更加强烈[5]。
3.旅游从业者的流失
地震后,许多旅游从业者开始流失。一种是因为四川一些景区被迫停业,有的景区甚至不复存在,从业者失去了工作岗位。为了生存,他们只有另寻工作;一种是无法排除的恐惧感,让一些灾区的旅游从业者不能安心工作,希望寻找更加“安全” 的岗位,流失也就在所难免。
一场震惊寰宇的8级地震,对人们的影响远不止这些。但从长远看,着手灾区旅游业的重建应是当务之急。
三、把文化旅游作为复苏四川旅游业的发展方向
四川旅游业虽然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灾难性打击,但从四川经济发展总的格局看,这种打击带给旅游业的影响是短期的,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在此次地震中,遭受地震破坏的区域主要局限在阿坝州和都江堰。而从2007年四川旅游统计来看,四川省全年1719.4万的游客接待量主要由17个主要景区完成。全年接待人数达60万以上的旅游景区是:峨眉山(256.8万)、乐山大佛(276.7万)、西岭雪山(62.1万)、碧峰峡(71.3万)、都江堰(219.6万)、三星堆(61.1万)、九寨沟(252.2万)、青城山(152.0万)、黄龙(164.4万)。从这个统计可以看出,四川主要旅游景区受地震破坏应不算严重,受灾的景区回复重建和对外开放也指日可待。
复苏四川旅游业,因该把文化旅游这种新兴的旅游方式,作为其发展方向。结合上述有关四川旅游业受到的影响,灾后文化旅游应关注以下几点:
以灾后重建为契机,新建一批与地震相关的旅游景点,突出学习和怀念的主题。已经有业内人士指出,应该在四川重灾区建地震博物馆;四川旅游局也有意围绕汶川地震带开辟一条新的旅游线路。地震是灾难,为了减少灾难,我们就应该多从灾难中去吸取教训,学习我们不懂得的知识。比如通过对汶川地震震中原貌、地震断裂带、堰塞湖等的参观和讲解,都能让许多不知地震的人们懂得许多地震的知识和防震的技巧;走进地震博物馆,我们还能缅怀那些在地震中罹难的同胞和牺牲的英雄。
用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包装一批四川旅游景点。四川是旅游资源大省,旅游景点众多,旅游吸引力巨大。但是,要把这种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品牌,文化内涵的贯注显得特别重要。九寨沟、黄龙的美景与阿坝藏族风情紧密联系,海螺沟、康定的风光与甘孜当地的习俗相融合……成都最近几年打造出来的“锦里”、“宽窄巷子”等,体现出浓郁的三国文化和成都的市井文化氛围,给旅游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四川其他旅游景区景点,可以参照成都模式打造有自身特色的旅游项目。
推出以心理治疗为主要内容的旅游项目。
在我们进行灾后重建的同时,应该结合上述受地震影响的旅游者心理,发挥“旅游愉悦信心、抚慰心灵的功能,探索开展与心理救治相结合的旅游疗养休闲活动,推动部分受灾者尽快走出劫后余生的心理阴影”[6]。这不仅有利于旅游业的当前恢复,而且更有利于提升四川旅游的形象。
参考文献:
[1] 国家旅游局[EB/OL]..
[4] 杨艳华.浅议旅游者旅游动机[J].科技咨询导报,2007,(6).
[5] 小爱善华・J.梅奥,等.旅游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杜,1987.
[6] 孙喜林,荣晓华.旅游心理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Culture Tourism: Tourism Trends of Sichuan After the Earthquake
YAO Hui
关键词 空竹 小城镇 发展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一)因为从小生活在小城镇家里在镇里做生意,由于镇里经济不好,运动设施只有小学有一片简陋的篮球场地,更没有公园、休闲等场所。在镇里生活这么多年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镇里的人们每天都在忙于自己的生意足不出户,导致身体状况出现亚健康状态。
(二)亚健康是指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身体状态,处理得当会向健康转化,反之可能也会走向“疾病”,出现适应能力和精神活力下降。
社会环境压力和人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与亚健康密切相关的外部和内部因素,亚健康在人群里集中地表现为高血压、高血糖、高血粘度和免疫功能偏低等现象。处于亚健康这些症状,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将会发展成为心身疾病。包括:心理障碍、高血压、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心情烦躁等,甚至有欲死的感觉。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现代社会符合健康标准者也不过占人群总数的15%左右。属于不健康状态的也占15%左右。如果把健康和疾病看作是生命过程的两端的话,那么它就像一个两头尖的橄榄球,中间凸出的一大块,正是处于健康与有病两者之间的过渡状态——亚健康
二、空竹运动走向农村的可行性
(一)空竹运动在我国有近千年历史,在民间广为流行,是我国一项传统的集娱乐、游戏、健身三位一体的民间体育活动。目前,我国北京、天津、河北、河南、上海、安徽等均有空竹协会,也被一些大杂技演出团作为表演节目,并多次在国际杂技大赛获奖,我国春节联欢晚会也有空竹节目深受全国观众喜爱。目前从事空竹的人们也越来越多,著名大学把空竹活动已纳入自选体育课程,影像资料传授空竹课程,在国际上广为传播,已成为二十一世纪风靡全球的体育运动。
(二)空竹运动从健身性来讲,有动有静,刚柔并用,对人们的呼吸系统、心肺功能、心血管都能得到锻炼,使人体的骨骼、关节、肌肉、韧带、神经系统都能得到改善,起到了强体健身的目的。
可以单人抖耍,双从抖玩,乃至三人或多人配合摆出多种造型,更具有极富观赏性,此项运动器材简单经济,对场地几乎无任何要求,老少皆宜,方便易学,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一项健康运动,同时它还能与舞步、太极步伐结合起来,并且没有时间的要求,具有极强的灵活性。
三、空竹运动走向农村之我见
(一)由“河南新乡市空竹运动发展现状调查研究”显示,当地有些居民不知道什么是空竹,更没有什么兴趣而言。根据资料显示:在受访问的人群中,约92.4%的人们认为空竹运动能为他们带去健康,但是,从事空竹运动人群的跨度很大,分布不均,很多的中小学生只是从电视上看过,甚至还有些人不知道什么是空竹运动。在这种现状下对空竹运动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二)从中小城镇入手,目前空竹运动的发展大多数在大、中等城市流传,一般在中小城镇渐渐被人们所遗忘,由上次济南阳光空竹俱乐部组织的全国空竹文化节了解,全国来自四面八方的“空竹”队伍依俱乐部的形式存在,如果把这些俱乐部组织起来,到各地中小城镇,包括学校进行义务“巡演”宣传,不仅能能够促进空竹运动的发展,而且还能给人们带去一种健身的手段。
只有不断地交流,事物才能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当然空竹运动也是如此。空竹运动的发展也离不开交流,为了能让人们更好的了解空竹运动,从中小城镇入手最为关键。
四、空竹的运作状况
(一)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空竹俱乐部积极配合
政府作为社会公共领域的代表,肩负着保证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的使命。利用当地空竹爱好者以俱乐部的形势存在,联系当地俱乐部选定时间,开展地方空竹交流表演,来影响当地人们对空竹运动的了解。
(二)空竹“嘉宾”的现场献艺、交流和宣传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工作效率的提高,人们的消遣时间也在增多。利用余暇时间参加体育锻炼、观看体育比赛,欣赏影视,学习运动技能。体育明星也在以自己较高的技术、顽强拼搏的精神和美丽的外表征服着广大体育爱好者。是广大体育爱好者模仿的标准,学习的动力。
空竹运动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嘉宾的表演不仅能展现自己较强的技术水平,让空竹运动在人们心中扎根落户,而且也是与当地的空竹文化的一种交流,只有不断的交流中,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
(三)赞助商经费提供
一般来说,赞助会增加品牌知名度,使消费者对企业产生友好的态度,最终达到扩大销售的目的。赞助作为体育营销的重要内容,是建立或改善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双方籍体育运动产生共同的关注焦点,由此塑造出来的企业形象和企业品牌,更能深入人心,带动业绩的提高。赞助能在活动中提供经费的需要,从而能使活动达到预想的目的,顺利地完成。
参考文献:
[1] 于智敏.走出亚健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
[2] 李晓飞.空竹运动队老年轻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干预效果的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0(12).
[3] 欧阳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制约因素与对策[J].广州体育学院.2007.11.
[4] 林南枝,李天元.旅游市场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
[5] 毛林根.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自1895年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射线开始,在1896年射线便应用到医学上来,至今放射技术的应用已有100多年历史。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众多科学家的不断努力研究下,如今在放射领域已出现了各种先进的检查技术手段,如ct、mri、超声波等,对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有了质的飞跃。然而我们国家基层卫生院中的放射诊断技术,在对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运动系统疾病等方面仍具有重要价值。由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还没有赶上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在医疗设备和放射技术人员方面的分布都不均匀,尤其是我国西部地区基层医院放射科的器械设备和工作人员缺乏是普遍现象。笔者自大学毕业以后,便在一家乡镇医院从事放射工作,在通过我平时的调查和总结,再联系自己的亲身感触,想就我生活的周围基层卫生院放射科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做简要分析。
基层医院的发展现状
1.1工作环境不理想
目前,在我们这样一个中西部不发达地区,虽然国家在近几年里对基层医院的建设也做了大量的投入,建起了新的住院大楼,但是基本上都只是供临床科室使用,而且多数基层医院的放射科都是处在比较偏僻的角落,这样虽然像是考虑到了射线的危害性,但是却没有去考虑它对工作人员真正的危害性,即使个别医院的放射科是设置在新建的房子内,但是在装修质量上却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多数只能勉强达到国家安全标准。这样对长期从事放射工作的医生来说是有很大潜在危害性的,从而也就会影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1.2工作人员队伍质量不高
现在在我们周围的基层医院中从事放射科工作的医生大部分为非专业学校毕业,基本上都是从其他专业改行而从事放射专业工作的。而低学历是普遍存在现象,大部分工作人员都是中专学历,同时具有专业技术资格者更是在少数。当然,我在这里提到的,并不是指非专业人员不能从事放射方面的工作,而是笔者认为,在当今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影像学的发展更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渗透到医学的方方面面,所以,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影像工作者,我们不单是要能胜任自己的工作,而是要不断努力探索和发展自己工作,跟上时代的步伐,了解当今世界影像学的发展趋势,并能不断的努力自学,去了解和掌握一些影像学的前沿技术和新的理论知识。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专业技术人员不单是要有广泛的医学知识,更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对工作中所遇到的情况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每一种技术操作不但要做好而且也要做的规范,出现问题要能及时恰当地处理,提高我们放射科的工作质量。
1.3放射设备落后
目前,随着世界医学影像学在数字化方面的发展,全国各大医院放射数字化的建设亦早已兴起,而在占全国75%左右的基层医院也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因为随着现代经济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影像学在医学和医院中的应用亦越来越广泛,人们对医疗服务亦提出了更多更新的需求,而怎样合理使用各种医疗资源,来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作为从事影像工作的我们来说,正是我们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已成为当前社会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然而在我们这样一个偏远山区,在二级乙等以下医院的放射科中,普遍存在设备陈旧、简陋、档次低下等现象,一般仅有1台200~500ma常规线机,很少有自动洗片机,而用这种常规的普通线机摄影时,摄片的清晰度、对比度、黑化度、灰质度等都比较差,从而导致误诊、漏诊的病例较多,而且这种机器的维修率也比较高;大量胶片的储存也需要很大的空间,不便于我们工作人员的管理和学习,在给病人去不同医院就诊时也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尤其是基层医院,很少有cr,dr,mr,dsa等大型现代化医疗设备,工作人员所从事的也基本上都是应用常规线检查,这些问题就表现的更加明显。
1.4放射技术水平与临床工作要求有一定差距
这是由于基层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少,因为工作的需要而不便于外出进修学习。这样我们的工作人员长期得不到培训和学习,知识老化,跟不上现代医学发展的步伐,便不能很好地为临床提供确切的诊断依据。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对物质等个方面的也有了新的要求,然而部分基层医院的经济效益不好,工作人员待遇偏低,甚至低于人民平均生活水平,与他们心目中的期望相差甚远,因此导致部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低下,不能更好的努力学习而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也就不能与临床科室配合开展新的技术合作。
1.5部分医院对影像科室发展的重视不够
自1972年起,以ct问世为标志,现代医学影像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医学影像学科室是现代化医院的支柱之一,医学影像学是临床医学的主要研究手段和推动现代医学不断发展的动力。随着医疗行业数字化进程的不段深入,医疗影像的数字化发展也越来越成为业界关注的话题。而在基层医院中,因为平时的病人数量有限,同时考虑到医院的效益情况,辅检科室在医院领导的重视上相对不及临床科室,所以在建设发展方面有时候容易被领导忽视。而我们现在在医学上的方方面面都已经进入了数字信息化时代,只有跟上时展的步伐,医院的发展前景才会更加的明朗。笔者曾经实习的医院是一家国家二甲私立医院,但是谁能想到,这家医院所配备的影像设备中有2.0t的mri、64排的双源ct、四维彩色超声诊断仪、新一代陀螺刀肿瘤治疗仪等等,这些却是国家许多三级医院至今还没有配备上的呢!因此它的综合业务水平得到一定提高,它的综合效益也非常好,年收益近两亿元。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要我们这些医院都像它来学习,但是它肯定有我们值得来思考和借鉴的地方。
2基层放射科的发展趋势
时至今日,我们可以发现基层放射科大部分工作人员都是一直默默无闻的工作,安于现状。但是放射学的发展一刻也没有停歇,如果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不能及时得到提高,将不利于医院在放射学方面的发展。我们现在都能看到,辅检科室就犹如临床科室的一双眼睛,可见其发展的重要性,然而目前它们的发展现状却不容乐观,如何加快基层放射科建设笔者有以下几点想法:
2.1争取政府和医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
争取政府和医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就是希 望首先能帮助基层医院解决在硬件设施和工作人员上所存在的困难。今天,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在医疗卫生事业方面的投入也在不断的增加。在此之际,基层医院的放射科室只要能得到各级领导的支持,就一定可以找到合适的发展机会。如今,大部分基层医院的住房条件得到改善,医院也专门为放射科室建设了新的线机房,从而进一步保障了医患的身体健康安全;各种影像设备也得到更新换代,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为了满足对各种疾病诊断的需求,我们希望在对影像设备更新的时候,也要不断引进新的技术人才,上级卫生系统也要鼓励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单位工作,且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照顾。而这些在基层医院都基本上得到了一定的证实,比如说我们市今年就直接招聘优秀大学生到基层医院工作并将其纳入国家在编人员,所以我们相信以后各方面的发展会更好。
2.2加强学习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素质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在精神物质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从而在医疗质量及服务上对我们医务工作者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所以我们首先应加强自身修养,养成热心为患者服务的习惯,并提高学习积极性,通过自学及技术交流在实践中获得实用的技术。同时我们要积极参加短训班,因为短训班要求的时间短,针对性强,是一种实用的教育方式,能够短时间内解决临床中一些问题,也便于记忆和掌握。另外,基层医院的医务工作者应定期到上级医院专业进修,这是每个专业技术人员不可缺少的继续教育方式,可提高整体医疗技术水平。
2.3积极参加相关学术交流会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医学界经常举办的各种学术交流会是我们走出校门以后接受再继续教育的重要机会。因为许多学术交流会上所讨论的问题,都是我们平时工作中所遇到的疑难病症以及当今社会医学界发展的前沿技术,特别是在影像学领域的发展,更是十分的迅速,需要我们时时刻刻去关注和学习。及时掌握新的专业基本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在医院领导的关怀支持下,加强与当地上级医院的联系,并得到上级医院在业务上对基层医院的支持。搞好与当地上级医院的业务联系,有利于我们基层医院在遇到疑难病例时能得到及时的解决,能很好地帮助基层医院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技术水平。
2.4提高科室经济效益保障工作人员经济收入
只有尽力去更多地开展各项业务,很好地为病人服务,才能提高科室的经济效益。而在利益分配上偏向工作劳累风险大的人员,使其能够安心本职工作,在科室内部建立激励机制,对科室及医院作出贡献者进行奖励。随着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及各种图像后处理技术进入临床实用阶段,时下医学影像技术已得到空前的发展。而且以影像学的发展速度,对提升医院的发展还有巨大的空间,对一个医院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5影像学设备要跟上医院发展的需要
影像学设备要跟上医院发展的需要,这是基层医院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推动基层医院不断发展的新的动力。虽然近年来基层医院的影像设备得到了一定的更新,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医学影像学是高新技术与临床医学的结合点,二十一世纪医学影像学发展首先依赖于以计算机为主导的高新技术的进步。由于计算机的性能以几何级数升级,必将带动多种医学影像学设备向小型化、专门化、高分辨率和超快速化方向发展,医学影像学检查亦将由大体水平逐渐深入至细胞、受体、分子和基因水平。
如今医学影像设备数字化已逐步成为影像科室必然发展的趋势,同时在客观上医学影像诊断报告书写必须计算机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换句话说:数字化是放射影像学的发展,特别是将现在放射科的常规线模拟成像水平转变为pacs是基层医院放射影像科室发展的方向。因为在应用pacs以后,通过存储影像可以明显减少以往胶片所需的大面积储存空间,避免以往胶片存储影像资料而引起的影像毁损等,并可节约大量的胶片,显、定影液、洗片机、胶片打印机等所需的成本;应用pacs,可以提高放射科医生的工作效率,减轻工作人员的压力;通过pacs的使用,可使放射科的管理水平有明显的提高,也有利于工作人员对疑难病例的学习和总结;通过pacs可及时了解整个放射科的工作状况:包括工作量及完成情况、积压项统计数据及每个员工的工作状况。使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便于跟踪管理。数字化放射系统包括数字成像设备以及放射科数字化网络与his的整合,分为微型、小型、中型和大型pacs。基层医院放射科多用于微型、小型的pacs。pacs能够将长期保存病人影像检查的信息检索调出,传输到各工作站,便于医生将治疗、诊断完善,可使医疗信息资源达到充分共享,进一步优化医院和放射科的工作流程,提升医院和科室的管理水平,提高医疗品质和工作效率,改善服务质量,使病人的诊治更为便捷,降低医院的运行成本。特别是pacs的建设,将有利于人才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景德镇陶瓷雕塑艺术的现状
1、定义的问题
景德镇的瓷器素有“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磬、薄如纸”之誉。陶瓷的创造之初是为了使用,功能性第一,陶瓷上釉之初是为了追求玉石的质感,温润性第一。由于对玉的追求和模仿,陶瓷行业从一开始就被划分为工艺美术的范畴,陶瓷材料未被当作一种艺术语言来表达艺术家的思想,而仅仅展示工艺美和材料美。古代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和君主集权政治的社会体制,使陶瓷创作不得不以满足上层社会阶级的品味为目的。这的确是陶瓷工艺发展的推动力,却也使人们形成“陶瓷工艺品”的固定概念。为了满足上流阶层的审美需求,陶瓷需有观赏性或者实用性,上等品是二者皆有。这限制了创作者的艺术思维。而后色釉工艺有了发展,表明人们对各种呈色剂的发色规律已有熟练的掌握,使景德镇瓷器装饰异彩纷呈,从而结束了元代以前主要为仿玉质的局面,渐渐走上了发掘材料本身特性的历程,由工艺的外向型探索转向艺术内涵的内向型探索。在一千九百多年的今天,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上为陶瓷材质专门划分出一个大类别,与油画、国画、雕塑等大类同级参加评比。这标志着陶瓷艺术终于通过了官方的认可,登上了艺术品的大雅之堂。2、艺术不艺术的问题
景德镇瓷雕艺术品到底艺术不艺术是个严肃的问题。我们正处于盛产大师也是大师贫瘠的时代。官方的陶瓷工艺美术人才的选拔制度虽能促进陶瓷产业的发展,却很难保证陶瓷的艺术价值。许多作品因为被冠以大师的名称而身价倍增。名人效应使市场价值与艺术价值难以成正比。艺术品是作者个人对内心和世界的理解,不仅只展现纯熟的工艺技巧。提升作品的艺术性需要天赋、学识、经历、实践,但思想是根本。陶瓷雕塑是工艺品还是艺术品就看其是否融入了创作者的艺术思想,它必须是唯一模式。虽然是唯一的,却形成了规模,其意义不指作品数量上的唯一,而是作品特性的唯一,以至于别人只可借鉴不可抄袭。因为这些作品已经打上了某一位艺术家的烙印。虽然艺术性可能一时难以被市场认同,直接变成经济价值,但艺术的创作本来就关乎于人的自身,而非市场炒作。3、传统的羁绊
当代的瓷雕艺术难以走出困境主要是国家当前的经济水平还没发展到非要消费艺术品不可。美国、日本和欧洲的陶艺虽为后起之秀,却能轻松走出一个“新”字,与国家的经济实力大有关系。当我们还在陶瓷商品中追求实用价值和工艺美学时,发达国家早就开始了对内心精神和世界的探索。景德镇的瓷雕艺术家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景德镇陶瓷雕塑工艺在早期由于师承关系,使创作者从学徒到独立完成作品的限制比较大。比如,师父做观音就教徒弟做观音,徒弟基木上只做观音,虽有时也会创作其它类型的作品,但是观音题材仍是自己创作的中心和技艺的集中体现。我们可以在景德镇雕塑瓷厂、老厂等陶瓷创作基地看到一个工作室只摆满同类传统产品,而这些传统的瓷雕产品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鲜有创新。师承关系中更多是学习师傅的技艺,较少融入新一代继承人的理念,所以造成了景德镇走不出传统的局面。继承是发展的基础,可是发展却没有大规模体现在当代瓷雕艺术创作中。
另一方面,学院派和非学院派的实际操作时的感性第一经验并未上升为一套完整的理论。把实践经验总结成创作理论的欠缺是另一个瓷雕发展的限制因素之一。创新的不易源于对继承的选择和发展。瓷雕的创新离不开创造性的艺术思想。需要艺术家对周遭的生活和身处的时代有敏锐的洞察力、反思和实践能力,并且敢想敢做,有勇有谋,这是艺术家生命力的保障。
二、景德镇陶瓷雕塑艺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副所长刘伟大师曾说:“景德镇不缺乏陶瓷技术,缺乏的是陶瓷艺术的创新思想。”这句话深刻地触探到当代景德镇陶瓷行业的两大问题:一个是陶瓷的发展需要创新,一个是陶瓷艺术品需要新思想。融入艺术思想和形式与技术的创新将是景德镇瓷雕艺术寻求发展的不变主题。
1、确立景德镇瓷雕艺术的话语权
我认为,中国的艺术发展方向必定随着综合国力的崛起而更强调本民族意识,追求中国艺术精神的创新,但不以西方审美为标准。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教授提出,今后世界美术的发展方向必然是以两头小中间大—橄榄球式的趋势发展。两头小是指各国不断地从本国民族文化中寻找灵感,中间大是指同时积极参与到世界美术浪潮中,推动世界美术的发展,并体现本民族的价值。对中国民族文化的深入认识不再生硬地引经据典,而是对中国人文精神的选择性继承,即用现代的语言讲现代的事情。新的艺术思想将为当代瓷雕艺术的发展指引方向。
我们可以用西方当代艺术史作参考。西方的当代艺术可谓是风起云涌,一波接一波的流派和主义轮番上阵,给人们的审美带来巨大挑战。西方的当代艺术让人眼花缭乱,干脆走向极至的虚无,宣扬作品的无意义性,甚至与艺术无关。西方的批判主义精神固然值得我们学习,但不该成为我们的行动指南。后现代的观念、装置、行为、偶发等艺术对传统架上艺术不是继承,是消解。美国的抽象主义画家波洛克的崛起代表这一时代的主流艺术形式的确立。后现代的反美学传统如一般,给孩子洗澡,却连着孩子一起把水给倒了。批判精神很重要,完全摒弃就不对了。
中国也曾因历史原因表现出极大的反叛精神。时期的美术一反含蓄、悠远的意境,直接拿苏联的形式做思想宣传。而今,事过之后,我们的审美该如何重新建立?西方因经济、政治的强势掌握了话语权,迫使我们不得不好好参考他们的发展经验。于是有了著名的八五美术新潮。八五新潮以反对在专制文化背景下所主张的艺术形式与意识形态的同律,追求人性的解放和自我的复出。在这个激动人心的运动中终于显现出中国艺术家的批判精神。这的确给后来的先锋艺术家展示了新的视角,提供了其它表达方式的可能,却不触及中国人文精神的根本。
但从另一方面讲,西方当代艺术流派之形成都是有源之水,与哲学思潮有紧密联系。而中国的哲思已经难以跳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高度,人类新有可能的生活和思考方式都已经被提出来了,所以我们不再前人,而是寻求有时代性的继承。继承中国本民族的艺术思想才有可能为中国的艺术争取话语权。艺术思想是核心问题,瓷雕艺术的创新,技术壁垒的攻克都将建立在一个坚实的艺术思想体系之上。思想的瓶颈一旦打开,形式和技术的创新都指日可待。总而言之,思想为骨,形式为筋,骨之不存,筋将附焉?
2、材料与技术的创新
①材料的创新 泥土材料的创新可能为艺术家开启一个全新的世界。例如,英国材料学家指出,纳米陶瓷是解决陶瓷脆性的战略途径。它有望成为汽车、轮船、飞机等发动机部件的理想材料,能大大提高发动机效率、工作寿命和可靠性。瓷泥由于精细的质地在高温烧制时容易出现倒塌、开裂的现象,影响成功率。试想如果有可能将纳米技术投入到艺术陶瓷材料中,可能会激发起一系列瓷雕造型上的革命。这只是设想,技术、成本、市场运作等因素并未考虑在内。但大胆的设想有可能成为发展方向的引导。
由于瓷泥的特性,瓷雕中的重心非常重要。窑火中渐渐软塌的瓷坯无法对抗地心引力,导致造型多以重心正中、上轻下重、上小下大的造型为主。例如,站立人物的腿大多隐藏在裙或袍中,动物的腿脚多以蜷缩姿态。若要站立,除非素胎,否则上釉后不可在施釉处打撑,打撑处不施釉又会影响整体效果。重心及重力将会成为下一轮改革的中心问题。瓷雕未来还需更多努力来挑战地心引力对雕塑造型上的限制。
2、烧成技术的创新 瓷雕的烧成工艺的创新也将成为一个大方向。目前景德镇还未进入天然气时代,烧成工艺是以气窑为主导,液化气和焦化气为原料。窑炉结构老式,能源消耗大。我们可以借鉴其它国家的技术,制造适合本国需求的窑炉。欧洲陶瓷窑炉由于采用陶瓷纤维与轻质高铝耐火材料,轻体窑炉已大范围普及。连窑车也普遍采用轻型结构,以此减少窑炉体的蓄热与热损失。窑炉内装配式窑具规格整齐,质量好,使用寿命长,当然更具有明显的节能效果。从欧洲窑炉的发展上可以看到窑炉结构与烧成技术相互依存,减少能耗的发展轨迹(摘自Furtech品牌介绍)。日本是陶瓷生产大国。日本陶瓷窑炉业扎根于本国的实际需求,坚持以高新科技创新,独立自主开发研制新型窑炉,在许多方面做得很成功,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与参考。景德镇如何开发节能高效的烧成工艺也是关系到未来瓷雕质量的关键因素。
中图分类号:U445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隔震、耗能减震技术逐步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并广泛应用于建筑结构和桥梁结构。隔震、减震技术是通过隔震、减震装置将结构最大限度的与地震时的地面运动或支座运动分隔开,从而大幅减少传递到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大量理论研究和部分隔震工程震害经验表明,隔震与耗能减震技术是目前为止性能最为稳定且最有效的控制技术之一,已有部分采用了隔震及耗能减震技术的工程结构经受住了强烈地震的考验,证实了这种被动控制技术的有效性。
二、研究现状
(一)桥梁减隔震装置的研究
现阶段世界范围内已经开发出了多种隔震装置,如叠层橡胶隔震支座(Natural Rubber Bearing)、铅芯橡胶隔震支座(Lead Rubber Bearing)、高阻尼橡胶支座(High Damping Rubber Bearing)和摩擦滑移支座(Sliding-Friction Bearing)等,这些隔震装置在过去的40多年中在许多工程中得到了实际应用并经历了地震的检验。隔震装置在桥梁结构中的设置主要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将隔震装置设置在下部结构和上部结构之间,二是将隔震装置设置于桥墩底部和承台之间。对于高墩桥梁,桥墩的抗震设计由其自身的振动特性控制,场地条件允许时宜采用桥墩底部隔震。但到目前为止国内外仅有少数几座桥梁采用了墩底隔震技术,大多仍将隔震支座设置于桥墩顶部与上部结构之间,其主要原因是桥墩支座可以直接代替普通支座,技术上较容易实现且经济可行。
叠层橡胶隔震支座由薄钢板和橡胶交替叠合经过高温硫化粘结而成,橡胶一般采用天然橡胶或者氯丁胶,叠层橡胶隔震支座技术是在上世纪60 年代由美国学者Kelly 提出来的。叠层橡胶支座具有较大的竖向承载力和竖向刚度,且在水平方向具有良好的柔性,可以达到很大剪切变形而不至于失稳,并且能够保持较小水平刚度(仅为竖向刚度的1/500~1/1500)。由于薄层钢板和橡胶层为硫化粘结,叠层橡胶支座还具有一定的抗拉能力。叠层橡胶隔震支座水平剪切变形时能够提供的滞回阻尼很小,一般应与其他阻尼装置联合使用。目前对普通叠层橡胶隔震支座的研究主要包括滞回性能力学试验[1]和抗拉性能、计算模型及其参数的确定等方面。
铅芯橡胶隔震支座是新西兰Robinson 教授在1975 年发明的[2],主要特征是在普通的叠层橡胶隔震支座中心插入一个或多个铅芯。制作铅芯橡胶隔震支座时,在分层钢板叠层橡胶支座加工后钻孔或者做成带孔的支座,然后直接浇铸铅芯,或者先加工成体积比开孔体积大约1%的铅棒,将铅棒直接压入孔内,这样在支座剪切变形时铅芯能够发生纯剪切变形。铅芯不仅能够为铅芯橡胶支座提供较大的初始刚度,而且能够提供良好的滞回耗能阻尼特性,减小隔震器的相对剪切变形,铅芯橡胶支座的等效阻尼比能够达到20%~30%左右。近年来国内外对铅芯橡胶隔震支座的研究主要包括支座非线性滞回力学性能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3],非线性计算模型及其参数的确定方法[4]等。多铅芯橡胶隔震支座是在圆形或方形橡胶隔震支座中插入多个铅芯来满足耗能需要,国内部分学者也对多铅芯橡胶隔震进行了非线性滞回性能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分析[5]。
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采用高阻尼橡胶材料,在天然橡胶中掺入石墨,通过控制石墨掺量的方式调节材料的阻尼特性,高阻尼橡胶也可由高分子合成材料制成。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能够提供较好的水平剪切刚度和阻尼耗能特性,支座阻尼比可达到10%~15%左右。目前对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的研究主要包括滞回力学性能试验[6],计算理论模型及其参数确定方法等。日本的Yama-age 桥采用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10 年后对采用新支座替换下的两个高阻尼隔震支座进行剪切和压力滞回性能测试,并与10 年前相同支座进行对比,发现剪切刚度增加3%~4%,但等效阻尼比和竖向刚度没有明显变化,并且极限剪切性能仍能满足位移设计需求。
滑动摩擦隔震体系也是一种有效的隔震装置,主要是通过滑动面之间的摩擦来耗散上部结构振动能量,同时一旦滑动摩擦隔震装置承受的剪力超过初始摩擦力,支座水平剪切刚度迅速下降,从而达到水平隔震目的。滑动摩擦隔震体系对输入地震激励频率不敏感,下部结构受到的最大水平剪力近似等于滑动摩擦力;但滑动摩擦隔震体系可能导致较大的水平剪切位移,如果滑动摩擦接触面为平面时,地震后没有弹性恢复力,滑动摩擦隔震支座不能回复到原来位置。对此,研究人员提出弹性滑动隔震支座[7]、摩擦摆隔震系统[8]等来弥补此缺陷。
(二) 桥梁减隔震理论的研究
减隔震技术经过近40 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保护建筑与桥梁结构免遭强烈地震危害的有效手段之一,并且在很多工程结构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在上世纪末1995年日本地震和1999 年台湾地震之后,减隔震技术在日本和台湾地区更是得到了大量推广应用;我国2008 年汶川地震以后,减隔震技术也在建筑和桥梁结构的加固及重建中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近年来,桥梁减隔震技术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新型智能减隔震技术的实施和有效性分析、特殊地震动输入和桩-土-桥梁结构相互作用对减隔震桥梁的影响、减隔震桥梁现场原位测试和强震观测、减隔震桥梁设计方法研究等几个方面。
新型智能减隔震技术在桥梁工程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分析,是目前桥梁减隔震技术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摇摆机制隔震是指在桥墩底部和桩帽之间设置摇摆系统,当地震造成的倾覆力矩超过自重提供的恢复力矩时桥墩发生摇摆隔震;理论分析和模型试验表明,摇摆机制隔震能在强震中有效地]保护高墩高架桥桥墩,是具有远大发展前景的桥梁隔震技术之一[9]。MR 粘滞液体阻尼器在隔震结构中可以与叠层橡胶支座、滑移隔震支座等隔震装置组成混合隔震体系;理论分析和隔震桥梁模型试验验证表明,附加MR 阻尼器等智能阻尼系统能有效抑制隔震桥梁结构的位移,特别适用于控制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隔震桥梁的大位移反应,而不增加结构剪力,这种混合减隔震体系对桥梁结构具有更好的控制效果[10]。形状记忆合金具有超弹性和良好耗能能力等优良特点,近年来在建筑和桥梁振动控制技术中引起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Ozbulut 和Hurlebaus[11]探索了SMA 和叠层橡胶支座或扁钢-聚四氟乙烯摩擦滑移支座的混合隔震系统用于桥梁结构隔震系统的有效性并进行了参数敏感性分析。
隔震桥梁结构具有较长的自振周期,在地震作用下上部结构一般会产生比较大的水平位移,可能造成隔震桥梁上部结构与相邻结构或桥台、挡块之间的碰撞及隔震支座失效等问题,因而碰撞及隔震结构限位也是隔震桥梁结构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近断层地震动特性及隔震桥梁结构本身特性可能引起相邻联隔震桥梁的碰撞以及隔震主梁和挡块或桥台之间的碰撞[12]。以往采用的限位装置大都是限制隔震桥梁上部结构横桥向运动,但隔震桥梁纵桥向限位问题也是需要引起重视的新问题,Mitoulis 和Tegos[13]提出一种新型外部纵向限位装置,安装在刚性下部结构边沿以限制上部结构的地震运动,通过伸缩接头和引板来发挥作用。另外,以往的桥梁隔震设计均假定地基是刚性的,不考虑桥梁建设场地柔性土层的影响,但柔性场地土很可能对隔震桥梁结构造成较大影响,桩-土-桥梁结构体系对隔震桥梁结构地震反应影响是目前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Olmos 等[14]研究了硬土层和中等土层条件下根据现行规范设计的铅芯橡胶隔震器对桥梁地震反应的影响,结果显示即使在中等土层条件下隔震桥梁仍然是有效的。
(三) 桥梁减隔震技术应用概况
目前,至少有17 个国家已建成隔震建筑或桥梁结构,世界上已有超过五百余座隔震桥梁。现阶段桥梁减隔震装置最常用的是铅芯橡胶隔震支座和叠层橡胶隔震支座,常用的隔震方式是采用隔震支座安装在桥梁上部结构和桥墩或桥台之间直接代替普通桥梁支座,铅芯橡胶支座和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在支承上部结构重量的同时,还具有隔震和耗能的功能,并且能够提供一定的弹性恢复力。
日本早在20 世纪90 年代初期就开始了隔震技术的系统应用,1991 年建成的宫川大桥是日本第一座隔震桥梁, 1995 年阪神地震中公路桥梁和城市高架桥的严重破坏加速了隔震技术的广泛应用,在震坏桥梁重建中对于多跨连续桥梁推荐采用隔震技术,后来这种规定引入到1996 年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中[15],铅芯橡胶隔震支座和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开始大量应用于桥梁结构隔震。
美国最早在1985 年对Sierra Point 桥梁采用铅芯橡胶隔震支座代替刚性球铰支座进行隔震加固,第一座新建隔震桥梁为1990 年建成的Sexton 桥梁[16],该桥采用了20 个铅芯橡胶隔震支座。目前美国已建成20 多座新建或加固隔震桥梁,绝大部分隔震支座都采用铅芯橡胶隔震支座。近年来,在美国中部和东南部的印第安纳州、伊利诺伊州、田纳西州、密苏里州等地对抗震能力不足的桥梁进行了隔震加固,其中一些桥梁采用了铅芯和无铅芯叠层橡胶隔震支座以及滑移隔震支座[17]。
欧洲国家中意大利的隔震技术应用最为广泛,也是最早将隔震技术应用于桥梁结构的国家之一。1975 年被动控制技术在意大利开始得到应用,首先在Somplago 高架桥上采用由滑移隔震支座和橡胶缓冲器构成隔震系统,这是隔震技术首次应用在欧洲的桥梁结构上;1976 年弗留利地震的震中距离此桥很近,但该桥在这次地震中表现良好,而震中区域其他采用传统抗震措施的桥梁表现较差,由此推动了被动控制系统在意大利泛应用,到20 世纪90 年代初意大利就建成了150 座隔震桥梁。欧洲在2001~2003 年间应用了大概140 个被动控制装置在新建和已建桥梁结构中,几乎一半是在意大利,其他分布在法国、德国、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
新西兰的第一座隔震桥梁是1974 年建成的长170m 的钢桁架Motu 桥 [18],该桥采用滑动隔震支座控制上部结构的水平位移,由U 型钢弯曲梁阻尼器提供耗能能力。20 世纪70 年代初到90 年代初,新西兰已建造了超过50 座隔震桥梁,其中4 座为隔震加固桥梁,37 座隔震桥梁采用了铅芯橡胶隔震支座[19]。
1999 年10 月在新疆阿图什建成的南疆铁路布谷孜大桥是我国首座采用叠层橡胶隔震技术的铁路桥梁,该桥在2003 年2 月新疆巴楚伽师地震中表现良好。位于山西晋州石黄高速公路上跨越石津渠的石津渠中桥则是我国首座采用铅芯橡胶隔震支座的公路桥梁。从1976 年唐山大地震到2003 年,我国已经建造了超过450 座隔震建筑,其中大部分是公寓房屋建筑,但也包括了12 座桥梁结构和一些特殊结构。
(四)减隔震桥梁结构震害经验
减隔震技术在桥梁工程中的应有40 多年的历史,已有一批新建和抗震加固桥梁工程采用了减隔震技术,并且一些桥梁经受住了实际地震的考验,从对减隔震桥梁的震后调查以及强震观测来看,减隔震技术的有效性得到了很好验证。
在美国,1987 年采用隔震技术加固的Eel River Bridge 在1992 年的加利福尼亚地震中表现非常好,震后得到很快恢复,由于在该桥没有安装强震仪,没有得到该桥址处的实际地震加速度记录,但在桥梁附近的Painter Street Overcross记录到纵向和横向加速度峰值分别为0.55g 和0.39g,地震中该桥梁主跨的纵向和横向移动分别为200mm 和100mm,基本上证实了隔震技术在强烈地震中能够有效保护桥梁主体结构。
在日本,建成于1991 年采用铅芯橡胶隔震支座的Miyagawa 桥梁是日本第一座采用隔震技术的桥梁。该桥在1991 年遭受到一次4.9 级地震,震中位于桥梁东北方向30km 处,桥面上记录到的加速度是地面以下10m 处加速度的50%,很好地证明了隔震技术的有效性。建于1992 年的Maruki-bashi 桥梁采用圆形铅芯橡胶支座在纵向和横向隔震,在1994 年遭受7.5级Sanriku-haruka-oki 地震,震中距离桥梁190km;隔震支座没有进入屈服状态,桥面纵向峰值加速度比墩顶峰值加速度减小11%,横向加速度峰值减小5%。
1999 年的土耳其地震中,地震断层地表破裂带穿过了采用减隔震技术的Bolu 高架桥,强烈的近断层地震动导致桥梁产生非常大的水平位移,造成了减隔震支座的失效以及横向限位挡块的破坏[20]。
2000 年6 月17 日和21 日在冰岛南部两次右旋走滑断层地震中,两次地震震中距离Thjorsa 河桥分别为16km 和5.3km,该桥主跨在1991 年采用铅芯橡胶隔震技术加固并安装了强震仪,在两次地震中分别记录到0.53g 和0.84g 的峰值地面加速度,该桥都得以幸存并且没有任何严重损坏,在地震后很快恢复交通[21]。
三、结语与展望
综上所述,桥梁减隔震技术的应用呈现以下特点:桥梁减隔震设计中应用最多的是铅芯橡胶隔震支座,其次是高阻尼橡胶支座和叠层橡胶支座以及摩擦滑移支座,隔震支座通常安装在上部结构与墩顶或桥台之间;大部分隔震桥梁位于高烈度区,但由于隔震支座同时具有一般桥梁支座功能,目前在一些低烈度区也开始了减隔震技术的推广;通常桥梁减隔震技术主要应用于连续梁桥,在桥梁加固中使用时通常先将简支桥面板连续化,再将原桥梁支座替换为隔震支座,也有少量隔震支座应用在斜拉桥等桥梁结构中起到支承和耗能的作用,目前隔震技术开始逐渐应用于超多跨连续梁桥;大部分隔震桥梁都经受住了强震考验,只有部分隔震桥梁在强震中发生了比较严重的破坏,主要由于隔震设计不够合理以及遭受到特别的近断层地震动等原因,已有隔震桥梁震害经验基本上证实了隔震桥梁结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现阶段桥梁减隔震技术的研究重点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由于桥梁结构形式多种多样且地震激励具有较大的随机性,在推广桥梁减隔震技术过程中应根据场地提条件及结构形式等对减震效果综合评估,确定隔震装置的适用范围。
(2) 由于隔震装置的减震性能受隔震装置的动力参数、结构的自振频率、地震激励的频谱特性及场地特性等影响较大,为取得良好的减震效果,需系统研究隔震装置的力学特性和地震激励特性对隔震装置减震效果的影响,以便准确选择隔震支座。
(3) 由于地震波沿桥梁纵向到达各支承处的时间差异,导致支承处输入的地震时程具有一定的相位差,对桥梁结构本身及减震效果有一定影响,因此有必要对空间变异性地震作用下隔震桥梁的力学特性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S.K. Jain, S.K. Thakkar. Quasi-static testing of laminated rubber bearings. Journal of the Institute of Engineers, India, Civil Engineering Division, 2003, 84: 110-115.
[2] W. H. Robinson, A. G. Tucker. A lead-rubber shear damper. Bulletin of the New Zealand National Society for Earthquake Engineering, 1977, 10(3): 151-153.
[3] 吴彬,庄军生,臧晓秋,铅芯橡胶支座的非线性动态分析力学参数试验研究,工程力学,2004,21(5): 144-149.
[4] 原媛,李汝庚,石琼辉,铅芯橡胶支座的双线性模型研究,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3): 272-276.
[5] 杜修力,韩强,刘文光,赵建锋,方形多铅芯橡胶支座力学性能研究,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26(2): 125-130.
[6] 庄学真,沈朝勇,金建敏,桥梁高阻尼橡胶支座力学性能试验研究,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26(5): 208-212.
[7] B.C. Lin, I.G. Tadjbakhsh. Performance of earthquake isolation systems.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1990, 116(2): 446-461.
[8] 焦驰宇,胡世德,管仲国,FPS 抗震支座分析模型的比较研究,振动与冲击,2007,34(10): 13-118.
[9] Y. L. Chen, W. H. Liao, C. L. Lee, Y. P. Wang. Seismic isolation of viaduct piers by means of a rocking mechanism.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tructural Dynamics, 2006,35(6): 713-736.
[10] Sanjay S. Sahasrabudhe and Satish Nagarajaiah. Semi-active control of sliding isolated bridges using MR dampers: an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study.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tructural Dynamics. 2005, 34(8): 965-983.
[11] Osman E. Ozbulut, Stefan Hurlebaus. Seismic assessment of bridge structures isolated by a shape memory alloy/rubber-based isolation system. Smar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2011, 20(1): 1-12.
[12] J. E. Padgett, R. DesRoches.Three-dimensional nonlinear seismic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retrofit measures for typical steel girder bridges. Engineering Structure, 2008, 30(7): 1869-1878.
[13] Stergios A. Mitoulis, Ioannis Tegos. Restrain of a seismically isolated bridge by external stoppers. Bulletin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2010, 8(4): 973-993.
[14] B.A. Olmos, J. M. Jara, J. M. Roesset. Effects of isolation on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bridges designed for two different soil types. Bulletin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2010, 9(2): 641-656.
[15] Japan Road Association, Design specifications for highway bridges, Part V Seismic design. 1996.
[16] 廖顺痒,吴在辉,金吉寅,桥梁橡胶支座,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
[17] Timothy Wright, Reginald DesRoches, Jamie E. Padgett. Bridge seismic retrofitting practices in the Central and Southeastern United States. Journal of Bridges Engineering, 2011, 16(1): 82-92.
[18] R. I. Skinner, W. H. Robinson, G. H. McVerry, An introduction to seismic isolation. 1stEdn. John Wiley and Sons, New York, ISBN-13:978-0471934332, 1993.
中图分类号: R126 文献标识码: A
正文:
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国家,一切的一切都在按照事态发展的规律快速发展。城市也不例外,它就像一个正在长大的孩子,吸食着周围的土地来让自己成长,让自己变得强壮。但那这些被城市吸食的村镇去哪里了呢?是作为营养,成为城市的一部分?还是被当成垃圾排出体外?答案似乎不是唯一的,因国家而异,因地方而异,因情况而异。然而可以肯定的一点,村镇在国家发展与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国内大量出现圈地造城现象,村镇就地发展成城市,大量的农村房屋被拆,农民宅基地收回,建起多层住宅,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民住上了,实行“农转非”,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然而农民真的幸福幺?虽然农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住上了楼房,可是实质上,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相继出现,农民无法融入城市生活,生活得不到保障,从前赖以生存的土地没有了,当然这其中也存在像北京大望京村子拆迁一夜暴富的现象,但是那同样出现了问题,农民肆意的挥霍金钱,家庭因为财产的分割变得支离破锁,许多人不再努力奋斗,坐吃山空……当然许多地方政府采取了很多有效地措施,例如遵义市专为试点乡镇出台了过渡期政策――3至5年,可以继续享受农民的权利;政府鼓励农民进行流转土地,房屋及宅基地折价,与房屋价格相抵补差的方式得到新的住房,同时政府招收农民进行统一生产,有一农民算过这样一笔账,土地流转每年每亩600元,农户在自家的土地上为企业打工,每年每亩收入可达到3000元以上,农民流转土地收益每年每亩可达3600元,这是常规农业收入的3-5倍。虽然这些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这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先生提出田园城市,为我们描绘了美好的城市形象,“田园城市”既是城市规划的一种理论指导,也是社会改革的创想。这一理论不仅针对规划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独创性的见解和主张,还设计了一套较完整的统筹城乡发展的社会制度。其目标在于不断解决大城市畸形发展引起的各种问题,推动城乡平衡发展这一城市规划思想体系。田园城市不但使城市越来越美好,最重要的一点是这种发展模式能够保护了农民的权益。未来的城乡发展应沿着这一思路发展下去。
“田园”并不是“公园”,首先它应具备产出高品质农产品的功能。保留大量的农田可以解决农民的生活问题,住到楼里农民可以继续拥有土地进行耕种。法国巴黎11963平方公里的都市近郊和远郊土地,农业用地依然占50%,林地占23%,建成区仅占25%。在农业用地中,各类农作物用地占97%,草地、果园和花卉用地占3%;在农作物用地中,谷物类农作物用地占60%,油类占11%,甜菜占7%,土豆和蔬菜类占1.4%,草料占0.4%,休闲农田占7.5%,所以巴黎的郊区为乡村郊区,而不是居住功能的“睡觉郊区”。
其次,具有都市体验和都市休闲功能。大片的农田科技园、果园可以允许城市人进行活动,不仅能够作为市民观光旅游的重要场所,还兼具农业耕作体验和休闲的功能,并可体现农业传统文化及展示农业高新科技,为市民扩展放松身心的生活空间,借此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将田园文明与城市文明融合。
再次,它应具备都市生态和绿色环境功能。大片的田园调节城市的气候,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在国外的田园城市建设中,都突出体现了“田园”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改善。如德国的市民农园、英国的森林城市,以及法国巴黎大区的农业,都对整个城市的气候、空气的净化、营造自然景观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田园”城乡系统应是多核心,以农田绿化分割区域,同时城乡内部也应插入农田,实现田中有城乡,城乡中有田。这里主要说明田园村镇的建设,其具体的实施措施如下:
一:加强中心镇人口聚居点与生态环境的建设
中心镇是整个村镇体系的核心,是大量人口聚集之地,聚居点的建设使因村镇建设而部分拆迁的居民有房可居,生活得到保障,政府可提供拆迁居民安置费,控制新建居民点房屋价格,以及居民入住后管理方面的调控。加强对已建中心镇的生态环境治理,加强道路绿化以及公园的政治和建设,同时在镇中强化田园风光的建设,在可切入之地形成休闲农场,方便居民随时可进入休闲和参与劳动,体验“田园”乐趣。
二:加强镇的其他方面建设,并放射状深入农村
每个镇应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在满足自身镇的需求基础上,应重点考虑对农村的服务,呈放射状深入农村,直接服务于农村。同时优化地区的产业结构,强化三次产业互动,提高镇的承载力和辐射力,推动经济发展,形成主导产业明确,有地方特色的产业结构。
三:加强保护历史文化村镇以及对特色旅游村镇的建设
对有历史文化特色的村镇应加以重点保护和恢复,在现代田园风光中展现传统文化特色。对于历史老街区,古建筑和历史风貌区进行保护和恢复,将镇区的传统特色与镇外的风景名胜、田园风光融为整体,扩大古镇及村庄的利用空间。
四:结合土地整理对农民集中居住形态建设
田园式的农村,应该是农业产业特色化、聚居形态多形式、农房建筑多样性、服务功能现代化的新农村。为节约土地,将农村住宅建成集合住宅形式,每户农民依然享有宅基地,但以集合住宅为单元集中存在,每个集中住宅中的农民宅基地统一布置,这样既节约了土地同样没有剥夺农民拥有宅基地的权利,农民的生活依然有所保障。同时严格控制每户居民拥有宅基地的面积。将节约下来的土地用于村镇集中生产,成立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鼓励村内农民参与就业。在农村现有房屋拆迁时,村内统一建设居民安置房,保障居民生活。
五: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
了解农村现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对缺少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加以建设,扩大公共服务覆盖面,重点加强医疗、教育的建设与完善,中国现在农村就医难现象非常严重,同时中国人口正趋于老龄化,会出现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所以一定要保障农民的方便就医,使农民能够享有城市服务水平,完善社会体系。
加强对村内广场和小公园等公共空间的建设,为居民休闲机会提供场所,村内多举办娱乐活动,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
六:建立快速交通系统,加强村镇与外界的联系
道路是整个体系结构的骨架,建立快速的交通,实现城市向村镇的渗透,使村镇到城市的时间缩短,加强内外之间联系。同时在村镇中建立完善的公交系统,方便居民出行,对于人口较少的村庄,可依实际情况考虑,成立地方式独特交通,并由政府部门加以调控和管制。
七:加强村镇环境整治
完善村镇风貌建设,有条件可建设特色村镇风貌,重点加强村镇环境建设。良好的居住环境是实现田园的基础,现在中国农村居住环境较差,大部分都没有固定的垃圾收集站,居民的生活垃圾随意丢放,这一点是造成农村环境差的主要原因。所以加强农村垃圾收集及转运系统的建设,成立专门的机构加以管理和运行,保障农村街道环境美观。村内统一栽种行道树,确立行道树树种,树种的选择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形成地方特色。
鼓励农民对集中宅基地的美化建设,村内可举行宅基地评比活动,调动农民的积极参与的热情,并实行奖励措施。
八:成立专门机构,加强对农民的培训
现代农业生产基地的建设需要农民参与,这就需要农民要有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村内成立专门的机构,集中辅导农民学习,为农民讲解现代农业技术,传播先进文化,辅导农民上岗。同时村镇可以每个月举办两次讲座,请专业人员例如大学教授、理财专家、心理咨询师、企业单位负责人、行政干部等来讲授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生活。
九:远近期结合发展
1 引言
神户地震和历史上发生的大震一再表明,对软土地基中的地铁车站等地下结构的抗震设计开展研究有重要的意义。对地下结构地震响应的计算,迄今已提出多种算法[1],然而由于对其涉及的各类复杂因素的影响尚认识不足,不同的计算方法或模型得出的结果存在很大的差异,且很难鉴别各自的合理性。本文建立软土地铁车站地震响应的分析理论与计算方法,并通过对模型试验进行拟合分析验证了所建立的车站结构动力响应的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和合理性,以便工程设计实践参考。
2 软土地铁车站结构的振动台试验
软土地铁车站结构的振动台模型试验分自由场振动台模型试验、典型地铁车站结构振动台模型试验和地铁车站接头结构振动台模型试验等三种。试验开展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包括对地铁车站纵向长度的模拟,场地土的动力特性与地震响应的模拟,模型箱的构造与边界效应的模拟,以及量测元件设置位置的优选等。笔者对这些技术难题逐一进行了研究,并都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使试验取得了可靠的数据[2][3]。
试验过程中,首先进行了自由场振动台模型试验,用以模拟自由场地土层的地震反应,据以获得模型箱内不同位置处的土的加速度响应,确定“边界效应”的影响程度和鉴别模型箱构造的合理性;然后通过典型地铁车站结构振动台模型试验了解地铁车站结构与同作用时地震动反应的规律与特征,为建立地铁车站地震响应的分析理论和计算方法提供试验数据。振动台模型试验记录了在不同荷载级别的EI-Centro波、上海人工波和正弦波激振下,加速度测点传感器的反应;由动土压力传感器,得到了各测点在不同加载工况下的动土压力反应时程;根据结构模型构件上布置的应变片,测得了构件应变的变化。
3 软土地铁车站计算方法
将自由场土体简化为多自由度体系,其动力平衡方程可表示为:
[M]{ü}+[C]{u}+[K]{u}={f}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1-0154-02
一、城镇化内涵
城镇化发展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涵,即城镇化发展速度与城镇化发展质量。城镇化发展的速度主要表现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不断提高、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规模不断扩大等方面;城镇化发展质量主要表现在城镇经济总量的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基础设施的完善、科技文化的发展、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城市环境质量的提高、社会保障的建立以及城镇管理的加强等方面。
中国城镇化已进入快速发展期,但是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只重视城镇化发展速度,忽视城镇化发展质量的现象。传统的“人口城镇化”论往往只简单地用人口这一单一指标来反映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水平,这只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城镇化的发展,并不能反映城镇化的整体发展水平。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能源消耗大、基础设施落后、土地资源浪费、失业率提高以及贫富差距加大等各类城镇化质量问题,这严重影响着城市发展潜力的巩固和提升。所以在重视增加城镇人口比重的同时,还要充分重视城镇化发展质量的提高,即不仅要强调城市“量”的扩张,更要重视城市“质”的提升,促进城镇化发展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转变,找准质与量的平衡点,实现城镇化速度与质量协调发展。
二、中国城镇化发展速度对房地产业的影响分析
1.中国城镇化发展速度对房地产需求影响分析
1996年,中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30%,中国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人口由农村进入城镇,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住宅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是一切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必然会带动房地产需求的不断增大,主要体现在:农村人口大量进入城市,首先必须满足的是居住需要,这就必然会带动新增住房需求快速增长;在城镇化过程中,物质生产部门和服务部门为吸纳更多的新增城镇人口,必须扩大企业规模,建造更多的商店店铺、办公用房、厂房、服务行业用房以及其他各类生产经营性用房,从而拉动房地产市场需求,此外,城镇数量的增加,城镇规模的扩大,也会促进房地产需求的增加。
2.中国城镇化发展速度对房地产价格影响分析
房地产价格问题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市场经济,房地产市场也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逐步正式形成。1991―2009年,中国房地产价格有涨有跌,但是总体处于上升的趋势,中国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国快速推进的城镇化进程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3.中国城镇化发展速度对房地产投资影响分析
在房地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房地产投资主要分为两部分:房地产开发投资和房地产置业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主要是指投资者在购买土地使用权后,建成可以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房屋,然后再出租、出售的过程。房地产置业投资主要是指投资者购买新建房屋或二手房屋的行为。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向城市,从而导致大量住房以及相应的基础配套设施的需求,无论是房地产开发投资、还是房地产置业投资都会自然而然的随之增加,只要城镇化进程不停止,房地产投资就会不断增加。
三、结论
1.中国城镇化发展速度对房地产业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
中国城镇化发展速度与房地产需求、房地产价格、房地产投资三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城镇化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将增加5.5个百分点,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将增加2.99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企业投资完成额将增加7.46个百分点。从长期来看,中国城镇化发展速度是房地产需求、房地产价格、房地产投资的格兰杰原因,中国城镇化发展速度对中国房地产业发展影响显著。
2.中国城镇化发展质量的提高促进房地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在中国城镇化发展质量指标中,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对中国房地产业发展水平的直接影响作用最大,其次是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用水普及率、城市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以及城市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对中国房地产业发展水平的直接影响作用较小,但是通过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房地产业发展水平间接影响显著。
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随着城镇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交通越来越便利,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逐渐现代化,对旅游、休闲、娱乐等的需求大大增加,从而带动诸如酒店、休闲会所、度假村等非住宅类房地产业需求不断增加。但对房地产业影响效果最为显著还是居民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使人们具备足够的购房能力,才能刺激房地产的有效需求,从而使得商品房销量增加、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加,以驱动房地产业的不断发展。
3.中国城镇化发展对于房地产业而言,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人口不断增加,住房需求不断加大,城镇化为房地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空间,同时也对房地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房地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密切关注城镇化的发展动态,积极应对城镇化的挑战,合理把握房地产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实现中国城镇化与房地产业的协调发展。
1.引言
随着铁路旅客列车运行速度的不断提高,各型提速、高速客车转向架应运而生。由于油压减振器能够将客车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振动能量吸收并转换为热量释放,提高客车运行品质,因此广泛运用于我国铁路客车转向架一系、二系悬挂系统中。
油压减振器依靠拉伸、压缩活塞杆往复运动形成液压阻尼力,衰减列车在运行速度范围内临界共振区的振动。在运用过程中,油压减振器若发生性能失效、脱落,其后果轻则使客车运行品质恶化、振动加剧,重则危及行车安全。因此,油压减振器作为客车走行部的重要组成部件直接关系到列车动力学品质和高速运行的平稳性、舒适性、安全性。
目前,我局各型配属客车所装用的油压减振器主要有一系垂向、二系横行、二系抗蛇形油压减振器三种类型。国产油压减振器、荷兰康尼(KONI)、法国阿尔斯通(DISPEN)、德国萨克斯(SACHS)为代表的进口油压减振器是我局现有铁路客车油压减振器的主要供货来源。我局近年来配属的大量新造DC600V客车基本全部装用德国萨克斯(SACHS)所生产的油压减振器,但该批新造客车进入第一个段修后,该型号油压减振器漏油故障率较高,大大增加了我局客车段修的维修成本。因此,我们需要对油压减振器发生的故障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改良建议,尽可能的降低油压减振器故障率和检修成本。
2.油压减振器运用情况
对我段近几年油压减振器运行及段修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当油压减振器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后,其中一部分减振器会发生漏油现象,也有个别减振器由于外力击打导致缸体变形。为确保旅客列车安全、平稳、舒适的运行,我段库检人员通常对发生故障的减振器全部从转向架上拆下,然后重新安装备用减振器。而更换下来的减振器基本都返厂进行维修,由此一来,不但库检人员工作量增大,而且也增加了客车的检修成本,同时产生了减振器备用量不足的情况。
3.油压减振器故障浅析
3.1油压减振器漏油故障
3.1.1从油压减振器作用原理上进行分析
油压减振器对消除运动中的低频波,能起到比较理想的减振、消除作用,而对高频波则起不到很好的效果,这是减振器的作用原理所决定的,它是利用节流阀和阀片的开口大小来制约受压液压油的容积改变速度以达到节流减振目的的。在提速后旅客列车产生的较高频作用下,由于减振器的节流阀开口是一固定值(已经被选定型号的减振器),当活塞被急速提拉(或压缩) 时,被压缩的工作腔就会产生比较大的压力,如果此压力不能得到迅速的缓解,它将严重破坏原设计中的密封系统,从而产生了“漏油”现象,导致油压减振器使用性能的降低,而使其不能正常运行。
减振器不同阻尼值对 “漏油”的影响在低速运行的状态下,由于振动频率比较低,低频振动波可以比较充分地被油压减振器所吸收,在较高速运行的状态下,由于振动频率发生了变化,较高频率波得不到及时的缓解,油压减振器在受到较高频率振动时不起作用,表现为即时刚性状态,破坏了原设计结构性能。
3.1.2从油压减振器机械结构上进行分析
活塞杆与密封件这一对摩擦副不匹配,导致活塞杆密封件磨损、活塞杆和导向套磨损、活塞杆镀铬层剥落等问题,随着减振器运行时间的加长,摩擦副磨损加剧到一定程度时,最终发生漏油现象。由于活塞杆运动部位长期处于高频低幅运动,因此漏油一般出现在活塞杆运动部位。
3.1.3从减振器制造角度进行分析
活塞杆和密封件制造原材料质量不达标,活塞杆的制作工艺不合理,导致生产出的活塞杆耐磨性能低,容易导致减振器活塞杆未达到使用期限而提前损坏。
3.1.4从油压减振器受力情况进行分析
减振器作为列车运行的辅助设施,其能够承载的列车纵向和横向冲击力非常有限。当列车运行在大曲率半径的线路时,列车与转向架间会产生一定的侧倾角度和相对位移,同时车体侧倾产生的压力使得减振器两端的弹性节点发生错位,从而导致活塞杆摩擦副间产生较大的摩擦力,加速了活塞杆及其附属配件的磨损。
3.2示功图作用不良原因分析
示工图作用不良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减振器相对阻尼值超出绝对值±10,另一种是示工图不对称率超出±15。其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主要有阀弹簧变形、压力缸内孔尺寸增大、减振器油液变质等造成。
3.3油压减振器机体损坏原因分析
减振器机械性故障主要有杆接结构接头端部联接螺纹脱扣、缸体变形、破损,球铰结构的接头弹性节点脱出等。由于减振器受运行环境影响,一方面减振器缸体长期暴露在外受到腐蚀,另一方面在外来物体的击打下缸体很容易发生变形和损坏。当减振器进入段修后,在分解和组装过程中由于职工的作业不当,会造成的联接螺纹脱扣、接头变形、缸体变形等。
3.4列车运行环境对油压减振器的影响
旅客列车运行区间所处的地理环境差异大,部分区段环境恶劣会对减振器产生较大影响。例如:从呼和浩特站始发终到二连浩特的6856\6857次旅客列车,途中必须经历一段较长的沙漠铁路,而风沙对于减振器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当大量细沙进入到缸体内后,会粘附在活塞杆上,即使有防尘套的保护,仍然不可避免的加剧了活塞杆摩擦副的磨损。从包头站始发终到杭州的T284\T281次旅客列车,其从内蒙古大草原穿越华北平原进入江南腹地,在冬季时,南北方温差可以达到20摄氏度,如此大的温差对减振器的液压油产生重大影响,根据油液的粘-温特性可以得出,大的温差变化会导致减振器功能性失效,同时也会加速密封件的老化。
4.改良建议和针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措施
1.提高减振器各零部件的材质,采用较高规格的锻件来制作活塞杆,设置合理的热处理方式来提高活塞杆的强度和耐磨性。密封材料应采用低摩擦、耐磨的材料,活塞杆表面喷涂材料需要有较好的耐磨性及自性。由于活塞杆和密封件的磨损在减振器故障中占有很大比例,提高其材质质量可在很大程度上延长减振器的使用寿命。
2.提高减振器设计、制造工艺,提高活塞杆表面电镀质量,避免因制造工艺不良引起的减振器故障。由于球铰结构的减振器在安装时使其橡胶节点出于预压缩状态,因此其在运行过程中所受的拉伸力比杆接结构的橡胶垫所承受的力要小很多,使用寿命也会更长久。
3.由于细牙螺纹在减振器分解及安装过程中易发生磕碰而脱扣、损坏等问题,应避免使用细牙螺纹,而普遍采用粗牙螺纹。粗牙螺纹能够减少作业人员在检修过程中因螺纹腐蚀造成的联接不良和套扣困难等问题。
4.在转向架进行分解、组装的检修作业过程中,技术人员设置合理的作业流程,作业人员必须保证减振器在转向架上的正确安装位置,确保减振器上车不发生偏斜和偏压,避免造成减振器缸体变形、联接螺纹脱扣等损坏。同时,在减振器装车前,对联接丝扣进行,同时清除缸体外部的锈蚀和积尘,并对活塞杆防尘套进行吹尘和清理作业,减缓活塞杆和密封件的磨耗速度。
5.结束语
随着旅客列车运行速度的不断提高,尤其是动车组及高速列车的大量运用,我国也必定需要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客车减振器。目前,针对普通客车而言,油压减振器的零部件材质、制造工艺、技术设计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来适应铁路运输的需要。而对于高速列车,固定阻尼值式的油压减振器越来越难以适应运行需求,双向作用式的减振器、匹配速度传感器来自动调节阻尼力的减振器也将会在高速列车中不断被采用和发展。而我们在日常生产工作中,严格按照铁路总公司、铁路局的相关技术文件要求,做好油压减振器的分解、组装和检修工作,并采取积极措施避免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油压减振器零部件损坏和安装不到位等问题,进一步提高铁路客车检修质量。(作者单位:呼和浩特铁路局包头车辆段检修车间)
参考文献
[1]严隽耄,车辆工程,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
[2]王福天,车辆动力学,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1
[3]陈泽深,王成国,铁道车辆动力学与控制,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
[4]华茂昆,中国铁路提速之路,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3
[5]陈泽深,王成国,车辆随机振动的协方差分析方法,中国铁道科学,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