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可视化管理模板(10篇)

时间:2023-07-10 16:01:5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公司可视化管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公司可视化管理

篇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贫困生资助力度不断加大,学校通过社会资助、校友赞助的方式提供多渠道、多种形式的资助,给广大贫困生提供了必要的生活费,帮助其完成大学学业,为维和和谐校园[1]做出了较大贡献。实验室勤工助学有技术型、创新型、管理型特点,引导学生利用岗位资源,发挥专业优势,与职业生涯规划结合,提高运用知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积极参与勤工助学,探索精细化管理,实现勤工助学育人功能。

1.实验室勤工助学岗位存在的问题

1.1工作内容单一

为鼓励贫困生自强、自立意识,通过劳动获得报酬,学校规定按岗位结算工资,120元/月,每人每月至少工作25小时,其中5小时为义务工作,这样容易出现人浮于事混时间的现象。为解决这一矛盾,学校将助学金评定与勤工助学挂钩,提高参加勤工助学学生积极性。在实验室,打扫卫生和修理仪器设备等往往成为勤工助学内容,时间一长,学生流失严重,还出现很多同学外出打工现象,做家教或临时促销,既能增加收入又能增加社会阅历。

1.2工作时间不易调整

大部分学生利用周一至周五课余时间参加勤工助学,但由于工科学生学习任务重,课余时间相对较少,所以参加勤工助学的时间相对较少,到月底又面临工时不够的压力。另外,实验室存在安全管理规定,学生必须在教师在场的情况下工作,我校两校区办公,就存在老师与学生时间不匹配的的问题,进一步减少了勤工助学时间,降低学生工作积极性。不少同学反映,图书馆晚上可以上班,可以补充工时,实验室就不能。

1.3缺乏专业引导

由于我校在市区和郊区两地办公,大一到大三在郊区,大四和研究生在市区,因此在专业上,低年级学生没有得到高年级学长很好的引导,对专业认知度不高,导致对专业缺乏兴趣,自然对实验室工作缺乏动力。如果有研究生和大四毕业生在实验室,甚至晚上也能参加工作,还能进行学术探讨,工作氛围会大大改善。对学生专业引导,光靠课堂和教师远远不够,更主要是靠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实验室恰恰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2.对实验室勤工助学的改革与探索

实验室属于专业型岗位,这不仅需要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和自我管理的自主能动性,也需要老师的耐心指导,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随着社会化分工的日益细化,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由主要从事劳务型、服务型、事物型工作岗位逐渐向从事专业型、技术型、管理型工作岗位转变[2]。同时,高校更加应该注重学生智力的开发,注重发挥专业特色和优势,将学生自身所学专业知识与勤工助学实践相结合,并将勤工助学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就业创业、生涯规划有机结合,实现了专业学习、能力培养和经济资助三者的有机统一。工作类型上应由普通型向专业型发展。

2.1结合学校发展,强化学生管理团队建设

学生是勤工助学管理和参与的主体,学校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凸显勤工助学社团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打造一支责任心强、思想觉悟高、专业能力好的勤工助学管理精英团队。

近几年来,我校开始实施从教学型大型向教学研究性大学的转变,尤其注重教师和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通过科研带动学校各项改革和发展。教师带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可以作为教师考核项目之一,因此大大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科研的积极性。学校鼓励学生参加科技立项项目。

学院从2009年起,成立节能车社团,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通过组织面试,完全由学生自主管理,其中不乏有很多是在实验室勤工助学的学生,开放部分实验室,时间由学生调节,再加上有专业老师和研究生带领,已参加两届本田节能车大赛,并取得不俗的成绩,形成了勤工助学优势品牌,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

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和思考,不能只是“等、靠、要”,成立科技创新兴趣小组,咨询指导老师,拓宽组织成员,同时鼓励非贫困生参加,从09年至今学生获得物理实验竞赛以及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15项各类奖项,这些学生大部分是贫困生,可谓硕果累累,一项专利正在申报过程中。

2.2加强指导,转变学生勤工助学观念,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

要转变学生勤工助学是为了赚钱的观念[4],鼓励学生对大学生活进行合理规划,将勤工助学与学生就业创业有机结合[3],根据学生的潜能、特长、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条件,引导学生进行及早定位,指导学生参与勤工助学体系建设,根据未来规划需求选择勤工助学岗位,实验室是属于技术类和管理型相结合的岗位,致力于继续深造,想在专业上有建树或者想以后从事技术研发和管理的同学可以参加。

引导学生结合勤工助学岗位,把职业理想、社会理想、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发展要求紧密结合起来,以勤工助学活动增强职业适应性。引导他们把勤工助学岗位的实践与毕业后的就业创业联系起来,鼓励他们把握学业、思考就业、勇于创业[1]。

3.结语

实验室只是高校勤工助学的一部分,但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做到人职匹配,激发学生活力和创造力,这不仅依赖国家、高校的发展和各项政策,更要研究岗位以及学生特点,走可持续发展模式,走精细化、人性化管理的路子,才能勤工助学达到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开春.当前高校勤工助学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9,4:69

[2]牛京平.浅谈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J].教育发展研究,2002,3

篇2

《资产评估实务》课程作为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职业素质的养成、就业岗位的适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资产评估实务》课程教学质量是课程组每位成员值得深思和研究的课题。本文在前期课程建设的基础上,以高职人才培养定位和学院新一轮课改要求“提高课程与职业岗位的匹配度、提高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整合度、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参与度、加强课程改革成果的固化”为依据,在资产评估专业班级实施“公司化”管理模式下,对《资产评估实务》课程教学与班级公司化管理对接方面进行了改革研究与实践。

一、搭建公司化班级,创建评估职业情境

班级公司化管理模式就是直接把”社会”搬进了校园,将企业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融入班级管理中,把班委会管理模式改成公司化管理,将公司的组织机构、管理模式、劳动计酬、劳动合同关系等因素与学校的组织机构、管理模式、量化考核相结合的创新教育模式。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新生班级按照公司来建制,如:11资产评估与管理1班摇身一变成为广厦学院春江资产评估公司。公司架构、管理模式充分体现岗位靠技能、地位靠作为、收入靠业绩等评估公司经营理念。公司设一名经理、两名副经理,下设学习指导部等6个主要部门,部门经理分管学习、纪律、后勤、宣传、企划和人事等事务。部门以上经理通过竞聘上岗。学生既是经理也是员工,老师则充当公司顾问的角色。员工的德智体美各方面发展就是绩效考核指标,为公司带来效益就奖励虚拟工资。

在《资产评估实务》课程教学中,为了实行课程教学与班级公司化管理的对接,首先明确学生的角色为广厦学院春江资产评估公司评估员,按3-4人一组构建评估团队,组长任评估项目负责人。学期初下发任务,开展市场调查和收集学校、家庭所在地的房地产价格信息库,为后续开展房地产评估奠定基础。推荐相关网站,及时了解行业动态,构建立体教学资源,拓宽学生职业素养。

搭建“公司化”班级,与课程教学相衔接,围绕未来职业活动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与内容,使学生在逼真的工作情境中实践和协作学习,不断建构自己的感性认知,提高学生的企业适应能力,缩短从“校园人”转变为“职业人”的时间。

二、立足评估岗位需求,修订课程教学目标

根据专业调研,企业专家、学生对课程的建议,结合评估职业岗位需求分析,课程组首先适时地修订《资产评估实务》课程教学目标,提炼为“三种方法、四个能力、五项素质、两种精神”。知识目标为熟悉经济、管理、财务、税收、法律、资产评估等较综合的基础知识,重点掌握市场法、收益法、成本法的运用。能力目标为具备评估业务分析能力、现场勘查能力、价值估算能力、报告撰写能力。素质目标为具备爱岗敬业、客观公正、依法执业、坚持准则、强化服务等职业素养及较强的评估专业技术素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其次,根据修订后的课程目标,提出课程的改革思路:拓宽行业视野,做到知识结构框架完整,为房地产估价员及今后的执业资格考证打基础;课程教学与班级公司化管理衔接,创造真实的职业情境,提高学生资产评估能力和适应能力,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评估专业技术素质。

三、依据评估岗位业务,重构评估教学项目

《资产评估实务》课程针对培养“资产评估”这一核心业务技能,结合行业法规的更新和企业专家的建议,基于工作过程出发,按职业岗位业务构建房地产评估、机器设备评估、流动资产评估、无形资产评估、企业价值评估等8个评估项目,分两个学期进行授课,使教学内容紧贴评估工作业务,与职业资格考试内容衔接。同时,课程组深化校企合作,不断开发《资产评估实务》及配套的《资产评估单项实训》、《资产评估综合实训》课程,并先后完成《资产评估实务》、《资产评估单项实训》、《资产评估综合实训》校企合作开发教材,完善评估案例库、考核试题库、自编习题册等,为班级公司化管理模式下《资产评估实务》课程教学奠定基础。

四、按照评估工作流程,探索“教学做”合一

《资产评估实务》课程教学设在实训室,引入校企合作单位实际工作任务,以评估岗位实际工作步骤为主线,要求学生完成业务承接、资料收集、方法选用、评定估算和提交报告等工作过程,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掌握评估技能,并在产生知识需求时以“必需够用”为度引入相关的理论知识。评估报告要求要素齐全、用词准确、格式规范、资料完整等。并按照评估公司内部审核要求,各评估项目组对评估报告实行自查、交叉、组长三级审核制,重点审核评估报告的完整性、评估假设和限制条件、评估目的及价值定义、最高最佳利用分析、估价方法选用、评估结果确定及结论表述、评估报告的规范性及文字表述等。同时引导学生运用综合基础知识开展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评估创新。对表现优秀的小组颁发最佳评估团队证书。整个评估教学过程与评估岗位实际工作步骤一致,突出培养学生业务分析、现场勘查、价值估算、报告撰写能力及常用word、excel等办公软件、设备的操作能力。课程教学紧贴高职学生特点,以学生为主体,融“教、学、做”为一体,有效实现了课程教学与工作实践的零距离对接;同时以就业为导向,为学生创造了逼真的职业情境,培养学生对企业的适应能力,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的管理氛围,感悟企业精神。

五、突出课岗证融合,深化驾证式考核改革

(一)优化实践项目设置

《资产评估实务》课程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搭建逼真职业情境,引导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课程对接评估实际工作项目,在每个评估教学项目中分别设置实践教学项目,各项目实践课时比例占50%,并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和学校周边教学资源,突出培养学生评估方法的运用能力、计算能力、案例分析能力及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能力。同时各实践项目考核评价由学生自评、组长评价、教师评价三部分组成,突出成绩的客观、公正、公平性,并与公司综合素质测评考核挂钩。

(二)深化驾证式考核

为了突出课程考核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和房地产估价员等职业资格考证的进一步融合,《资产评估实务》课程打破传统期末考试模式,注重平时,淡化期末,课程推行“驾证化”考核评价方式,即从“应知”、“应会”两部分考核学生。课程成绩由理论考核成绩和技能考核成绩两部分组成。两部分成绩都合格才能通过课程考核。同时理论考核、技能考核均采取阶段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理论考试突出核心知识,融职业资格考证内容,采用网络在线考试方式进行,试题库各阶段理论考试知识点做到覆盖全面,确保理论知识够用,题型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计算题、案例分析题等。学生考试试卷随机抽题,机器统一阅卷,做到阶段考核阶段通过,即上一阶段未通过,无法进入下一阶段的考核。技能考核面向工作岗位,以工作过程、岗位技能需求为依据,实行训考分离,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如第一学期技能考核总评成绩=阶段一(资产评估的基本方法40%)+阶段二(房地产评估60%)。第二阶段考核要求学生选择自家的住宅、商铺、厂房为评估对象,设定评估目的,选择评估方法,先后完成现在勘查、拍照,询价,收集、整理资料,评定估算,撰写、打印评估报告等过程。整个技能考核过程与评估工作流程一致。考核学生对资产评估必备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价格信息库的收集、利用情况;考核同学间的团队协作性以及学生对评估业务综合分析、应变能力和出具评估报告的能力。同时对考核优秀的学生,颁发优秀评估员证书,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与公司综合素质测评考核挂钩。通过“应知”和“应会”两个环节的考核,融“应知”“应会”于一体,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技能培养,与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接轨,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

综上所述,在班级公司化管理模式下的《资产评估实务》课程教学与实践,营造了一个企业化的学习、工作场景,可以使学生提前了解和学习企业文化、企业制度和管理程序,提高学生评估职业能力和企业适应能力,增强职业意识,提升就业能力,为学生走出校门后的就业和创业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课程教学与班级公司化管理的对接实践,能深化课程建设,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篇3

中图分类号:G423.07

*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学实验技术改革重点项目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相继实施了实验室中心化、平台化改革[1],使得实验室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系级管理,成为与院或系平级的功能单位,突出体现了实验教学和科研在高校职能中实现与理论教学与科研并驾齐驱的同等地位,体现了高等教育改革认识的深化和现代高校办学理念的发展方向。对过去依附与院或系的实验室进行中心化、平台化改革,其目的就是改革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实验中心化、平台化建设的目标是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科研资源,使其在创新人才培养、原创性知识成果获取和服务社会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然而,当前的实验室中心化、平台化建设依然存在着明显的历史痕迹,最突出的就是几乎所有的中心化后的实验室,无论是教学计划、教学管理、还是教学评价都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时期的框架和体系,教学功能较为完善,而科研功能普遍较为薄弱。如何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不断增加、完善科研功能模块建设,使有科研想法的学生和教职工能够方便的了解和使用现有的设备、发掘它们的潜在的功能、提高大型仪器的利用率等问题,是深化实验室中心化、平台化建设过程中不可回避和亟待解决的课题。

本文结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理学院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大平台建设、改革所面临的问题,针对如何构建实验中心科研功能模块提出了几点思考和设想。

1 改革管理运行机制,整合实验资源

以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为主体,改革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首先要赋予实验中心整合物理学院实验资源,包括人员、设备和学科发展方向等相关职能,增加科研功能模块。实验教学中心改为实验教学科研中心;中心直接受学院的领导,与其他各系平级;中心独立于其他各系,其他各系的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由中心统一安排人员和设备进行;中心根据服务对象的创新科研项目需要,组织专家论证可行性之后,调度有关人员和设备给予支持;对于现阶段实验条件尚达不到的实验研究项目,形成书面报告,形成发展规划,提交给上级领导争取支持。

改革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的同时要改革实验室管理人员的隶属关系。过渡时期可以赋予各系专业实验室管理人员双重身份,不但隶属与各自的系(材料、光电、应物和基础)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同时服从实验中心管理,有义务向实验科研办公室提交所管实验室的功能、仪器状况、开放时间等各种资料,服从实验科研相应的工作安排。进一步的改革将实现管理人员完全的实验中心管理化。

2 改革管理机构,建立科研管理部门

近年来,物理实验教学中心通过引进和培养,已经拥有了一支高学历的人才队伍,虽然队伍的知识背景、科研经历比较庞杂,不存在较为统一的科研方向;但是不可否认,这样一支队伍蕴含着各种可能性,由于缺乏必要的组织管理,暂时还无法形成合力。目前物理实验教学中心指定一位副主任,管理中心的科研活动,主要工作内容和形式就是定期传达学院或学校下发的科研项目申报、科研成果提交等既定工作,人员配备单薄,没有真正形成对人员科研活动的组织、管理和考核。当前中心的工作重心无疑是实验教学,然而科研是突出中心话语权、提升中心各项工作水平的必然选择。要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必须改变科研活动各自为战的局面,改变对现有科研活动放任化管理方式。管理机构中增设实验科研部门(具体名称可用科研办公室,与现有教学办公室呼应),增设实验科研主任和秘书各一名。实验科研部门的职责包括:科研用实验设备的管理和建设;科研性实验活动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实验课题的规划和整合;提高学生和教职工的实验知识和技能;实验仪器设备的改造和研发;组织实验技术类成果的评价等。

3 完善实验室信息化平台建设

构建实验室科研功能模块离不开现代化技术手段,尤其是网络信息技术。实验室信息化建设是实验室各项功能发挥的重要基础。信息化建设不仅表现在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更重要的应该表现在实验室资源上网的程度。当前,实验中心所从事的"实验项目卡"工作,就是这一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该项目针对开设的各类实验项目,要求登录、完善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性能指标、操作规程等各方面的内容,方便了查询和学习。物理实验教学中心通过近几年来持续不断的实验室信息化建设,已经实现了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过程的信息化,查询、预约、反馈交流、成绩统计与公布等都可以在网上轻松完成。该项工作为进一步实现实验科研信息化系统开发提供有益的借鉴,尤其对于较大型仪器设备,信息化建设,可以帮助实行实验中心统一管理,打破专业界限和设备垄断,提高利用率。

4 构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机制

构建实验室科研功能模块,关键是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实验技术是开展实验教学与科研的物质基础,直接影响到实验的质量和学生能力的培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实验仪器设备日趋电子化、数字化和自动化,要求实验技术人员具有超前意识和较强的接受能力,能够在短时间内熟悉并使用新设备、新仪器,为理论教师、学生和科研工作者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指导。实验技术队伍要适应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业务素质和水平。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做好实验技术队伍的培训工作。要培养一支实验素质高、技术全面、结构合理的实验技术队伍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变革后,中心日常工作应增加人员学习机制,提高实验中心人员的服务水平和自身的教科研能力。

总之,在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心构建科研功能模块的改革,是一个涉及到多方面因素的系统工程,其目的就是使学生和老师形成重视实验的观念,从实验中培养创新能力、形成创新成果;使进入一个实验室成为一件非常轻松和快乐的事,并真正通过实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实验真正成为培养人才、创新成果的有力途径。

篇4

作业现场可视化,就是通过在必要或合适的部位、场所,设置安全标志、标色、标线、示范图例、状况图集、工作看板等,便于员工认知、判断所处现场安全状况、遵循作业标准(程序)安全操作,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推行作业现场可视化管理,就是要把安全生产标准化,在现场执行的标准内容,延伸显示到作业现场每一个作业岗位、每一步作业环节,促进作业人员自主按照安全标准化要求工作,给员工安上一双安全的“慧眼”,让安全风险可见,隐患管理直观,事故应急可查,从而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提高现场作业安全管理水平,减少和杜绝“三违”现象,有效防范和减少各类事故发生。

眼见为实,当现场的信息清晰可见时,员工就能更快更好地处理信息,从而避免因现场缺失信息带来误操作,进而导致事故发生。

二、可视化创建过程和内容

第一阶段是摸索、交流阶段。公司接到可视化创建工作的通知后,认真阅读通知中的各项内容,领会通知精神,结合公司生产作业现场实际情况,自我摸索;同时与区内企业交流对可视化管理的理解,明确了创建作业现场可视化管理的重要行和必要性。

第二阶段是动员、培训阶段。公司在确定创建可视化管理目标后,充分考虑到可视化是涉及到作业现场的每一个工作岗位、每一步作业环节,这就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共同探索并确认,把作业现场的人、机、物、环四大生产要素涉及的安全标准化规范,进行全面详细的收集整理,细化风险分析,统一设计岗位作业现场的各种图示、标识。公司将市局关于可视化创建的培训指导内容结合企业现状转化为企业内部的培训资料,对全体员工开展了动员培训,让每一位员工都参与到可视化的创建工作中,知道什么是可视化,为什么要做可视化,如何来做好可视化。

第三阶段是实施、布置阶段。公司重点按照5S现场管理和风险辨识控制的要求,参照作业现场可视化管理基本要件,将全体员工共同整理、分析辨识的内容设计制作成图示、标识,通过宣传栏、沟通板、图标张贴,悬挂等方式将作业现场涉及到的操作流程、工艺控制、危险警示、安全告知等展现在现场,让每一位进入现场的人员可以用直接、简单、易懂的方式得到现场安全信息,做到岗位按规操作,现场清洁有序,无跑冒滴漏,作业环境粉尘等有害因素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要求,工具物品定置摆放,安全通道畅通,员工积极开展安全活动,确保风险在可控范围之内。

第四阶段是持续、改进阶段。公司一直遵循持续改进发展模式,对于可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作业现场设备、生产工艺、人员等发生变更,都会及时将整改和变更后的内容更新到现场的可视化图示、标识中,不断的完善、提高作业现场可视化管理水平,减少和杜绝“三违”现象,有效防范和减少各类事故事件的发生,从而带动企业整体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可视化创建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篇5

年来,大型企业在企业管理信息化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国家电网公司为例,遵循业务与财务系统高度集成、业务协同处理的原则,企业资源管理系统(SAP ERP系统)已贯穿公司总部、省、市(县)三级,并全面覆盖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物资管理、生产运维、工程管理等生产经营主要过程,与企业生产管理系统、营销管理系统等专业系统建立有效接口,实现对设备资产信息、电量电费信息、财务资产信息等各种海量业务信息的一体化运用。随着信息化的高度集成发展,会计业务所需要的数据已从业务末端向业务前端转移,业务前端的事前控制和管理已成为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和全面风险控制的重要手段,财务管理所涉及的数据已从会计数据走向更广阔的业务数据。对于业务和财务高度信息化的企业而言,一个大规模生产、分享和应用数据的时代正在开启,那么如何高效地挖掘、整理、运用和分享海量数据呢?笔者试以数据可视化理念突破数据迷雾,借此建立财务管理可视化路径进行有益的探讨和思考。

一、财务管理可视化的基本概念

计算机系统在企业中的广泛运用导致海量数据的产生,可视化是大数据简单化的有效形式,也是跨区域、跨行业经营的企业集团在信息化进入高度成熟阶段后进行信息整理和挖掘的常用方法。基于此,海量、异构、时变、多维数据的可视化表示和分析在大型企业后信息化时代日益受到重视并得到广泛运用。可视化以数据挖掘为基础,将数据以图表等形式展现,能够一目了然地揭示数据中的复杂信息,同时通过对细节的翔实展示、或对总体及分类数据的重新梳理和展示,能够使受众有效地产生对数据的洞察和新的理解。也就是说,可视化就是把数据、信息和知识转化为可视的表示形式并获得对数据更深层次认识的过程。

电网企业由于跨区域多层次经营,除主营业务电力供应(购电和售电)外,还存在电网建设、电网检修、物资供应等各项专业性子公司,财务和业务系统高度信息化后,可视化技术可以帮助人们突破大数据技术中人的瓶颈和突破时空的界限,通过一体化平台或数据仓库将不同系统的数据汇合整理在一起,并将冗杂的数据(不仅是财务和业务数据,还包括邮件、文档、图片等)进行有效分析处理,使其简单化、直观化、视觉化,然后依据这些统计分析结果来衡量整个管理效果,并据此进行下一步的经营决策。电网企业的业务和财务数据“可视化”管理最终为实现企业各项资源的一盘棋管理和最优化配置提供最有效的支撑手段,成为新型的财务管理手段和方式。

二、电网企业财务管理可视化的实现路径

借用信息手段,当前电网企业财务管理可视化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基于数据仓库基础上的运营监控可视化

所谓数据仓库是指一个支持DSS(决策支持系统)的数据集合,并且该数据集合具有面向特点主题、集成性、随时间变化和非易失的特点,利用数据仓库,整个公司的所有的信息系统数据包括当前的和历史的被合并到一个数据库中,用于支持规划和预测等功能。以SAP为例,SAP BW(Business Information Warehouse)被认为是功能比较完善的一个数据仓库解决方案,可以满足SAP(如SAP 的R/3 Master和Transaction Data)和非SAP系统(如Flat File和Database)的整合,拥有丰富的数据转换工具、易于使用的前台报表和整合的Web报表,可以通过不同的工具将数据转换到非SAP系统中,以及拥有非常实用的报表展现工具,将集成的数据以报表、图形、文档等直观地展现出来,从而为财务管理决策提供可视化的有用信息。

通过基于ERP系统和相关业务系统基础上的数据仓库建设,可以构建企业级的运营监控和风险预警体系,包括综合绩效指标体系、核心资源指标体系、运营状况指标体系、关键流程监控体系,以及通过信息搜集和整理对企业内部指标及外部宏观指标进行有效监控和预警,通过数据模型分析企业发展能力、竞争能力、风险管控能力,并通过指标体系搭建、场景构建等要素实现全景展示企业运营状况,通过可视化的财务及业务管理能力实现对公司经营情况的全面掌握。可视化的运营监控中心可以有序开展监测、分析、运营数据资产管理、协调与全景展示等业务,实现电网公司对人资、财务、物资、规划、建设、运行、检修和营销等主营业务活动、核心资源以及客户服务的全天候、全方位、全流程24小时在线可视的监测分析,及时发现数据异动和问题并协调解决。最终,通过可视化对大数据的有效管理,促进企业资源全面集约和高效利用、业务紧密衔接和高效协同,促进企业效益提升。

(二)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基础上的资产管理可视化

电网企业固定资产具有点多、线长、面广、数量多、价值高、技术密集等特点,由于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容易脱节,造成账实难以一一对应。电网企业的资产管理与电网系统息息相关,电网系统结构本身又是非常复杂,如果仅用数据表格或文字的形式来展示网络,理解起来非常困难,导致网络所包含的信息无从体现,将复杂网络方便、直观地展现出来的最好方法就是将其进行可视化。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是用来处理与空间位置有关的数据,使数据转化为有价值的信息并被使用者所利用的一种计算机技术或工具。从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来看:地理信息系统有着对地理、空间进行分析的巨大能力,与此同时电网企业ERP系统固定资产主数据本身就包含了地理信息。电网设备具有地域分布广、管辖设备量大的特点,可以很好地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实现现有设备(资产)数据的图形化显示,实现直观可视,增加灵活性,对电力部门的生产、经营发挥重要的作用。随着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电网规模日益扩大,需要管理的电力设备数据、用户数据、规划数据越多,电网地理信息系统可以最大限度地从空间和位置角度将有关信息集成起来,与企业ERP系统的固定资产主数据和营销客户数据通过编码联动来实现资产数据到设备空间位置、属性特征和时域信息的可视化、直观的管理,实现电网企业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的统一,通过直观、可视化的实物管理和价值管理为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奠定物质基础。

(三)基于远程图像处理的原始凭证可视化

现代的远程图像处理与传输为会计和业务的原始凭证电子化提供了可能。原始凭证电子化是指通过信息系统深度开发实现原始凭证影像管理功能,通过扫描枪、扫描仪、摄像设备、摄影设备等进行原始凭证信息的采集、处理和传输,实现原始凭证的电子化管理,电子化为在线原始凭证可视化提供可能。在SAP系统、电子报账系统、营销系统、协同工作平台等的影像管理功能中,通过原始凭证分类编码管理等技术方式来实现原始凭证及其电子影像的全过程跟踪、电子影像与会计凭证自动挂接等功能。原始凭证电子化可以采用“非结构化数据管理中心(SG-UDS)”作为原始凭证影像的统一管理平台,根据实际业务需求加入自定义属性管理和自定义维度查询等增强功能,并与各财务应用系统间建立接口,实现原始凭证电子化信息与业务系统的深度融合。

在原始凭证电子化、可视化过程中,通过影像识别技术,实现原始凭证信息结构化管理,使数字内容与业务凭证可以正、反向查询,可通过凭证编码查询相关挂接的数据内容信息,也可通过数字内容信息查询到挂接的凭证编码;实现对原始凭证的内容分类管理、带属性管理、综合信息检索及查询管理等多维的管理方式,从而达到原始凭证的结构化、规范化管理要求。基于远程图像处理的原始凭证可视化可以实现各类经济业务纸质原始凭证管理过程的规范化、电子化、结构化,加强财务与前端业务集成以及各系统间的信息融合,可以随时、随地便捷、高效地查阅原始凭证,提高经济事项在线审批、稽核效率,防范财务风险,全面提升财务集约化、信息化水平。

三、结语

大型企业后信息化时代必然面临大数据的生产、分享和应用问题,电网企业更是如此。可视化是大数据简单化的有效形式,可视化财务管理也是企业集团财务面对大数据时代必然的结果,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出发,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已全面联动和协同处理,基于数据仓库基础上的可视化运营监控、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基础上的资产可视化管理、基于远程图像处理的原始凭证可视化正是电网企业致力于财务可视化管理的有益探索和实践,当更多的文字、更多的图像、更多的方位、更多的沟通变成数据,当更多的数据变成资源,基于可视化视角的财务信息化提升工作将会为大型企业财务管理创造更多的价值。X

参考文献:

1.苏坤.运营检测(控)在电力行业的应用研究与分析[J].现代电子技术,2013,(6).

2.耿建新,洪图.会计原始凭证无纸化问题探讨――基于电子商务的视角[J].会计研究,2011,(8).

3.蔡勇.数据挖掘技术在电网运营监控平台建设中的研究与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3.

篇6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4.193

一、背景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坚强智能电网和“三集五大”管理体系建设的不断开展,“两个转变”推进得不断深入,信息通信系统作为实现公司战略发展目标的重要支撑保障,作用日益突出。

国家电网公司信息通信系统是当前全球规模最大的企业级信息通信系统。信息系统覆盖所有网省公司2100余家县级及以上单位以及公司所有直属单位,实现了公司范围内信息的横向集成和纵向贯通,信息系统关系着公司生产经营活动有序开展。通信站点达3.2万座,主要承载电网继电保护、安控装置、调度自动化、调度电话和综合数据网等重要业务,通信网络关系着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信息通信调度作为信息通信架构体系的核心枢纽,为更好的实现信息通信管理“监控自动化、服务流程化、展示互动化”目标,优化整合调度监控资源,打造智能化监控效果,制定了电网企业信息通信调度监控大屏可视化建设方案。

二、信息通信调度大屏可视化设计原则

(一)基于现有系统提供数据支撑

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通信管理系统,构建标准化数据平台,结合信息通信调度工作实际需求和特点,以当前信息通信调度监控大屏为基础,开展信息通信展示主题的大屏可视化建设工作。

(二)实用性原则

坚持实用为主,兼顾先进性和前瞻性,满足实时在线监测的工作需求。

(三)可靠性原则

系统关键环节软硬件资源采用冗余配置,确保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四)可扩展性原则

采用柔性设计,提升系统的可扩展性,实现业务与系统同步调整。

(五)经济性原则

充分利用现有信息调度监控中心大屏硬件和信息通信系统,有效节约投资成本。

三、信息通信调度大屏可视化设计目标

信息通信调度监控大屏展示的建设目标是实现信息通信资源和网络全面的、实时的、全景式的大屏可视化监控,建设监控全方位、服务全过程、展示全视角的大屏可视化监控模式,以多视角、直观和创新的形式,合理有效的利用大屏显示交互设备,实现信息通信管理的“监控自动化、服务流程化、展示互动化”,全面反映公司信息通信运行和管理水平,提升网省公司日常检修、运行、运维的工作水平。

四、架构设计

(一)物理架构

大屏可视化系统分为软件和硬件两部分,软件系统采用三层C/S软件体系架构,画面和数据保存在数据库中,由应用服务器读取然后推送画面和数据到图形工作站,再由图形工作站上的播放器将画面播放展示出来;硬件系统由图形工作站将画面信号输出到拼接控制器,再由拼接控制器将信号投放到大屏幕进行展示。

(二)数据架构

大屏可视化展现平台数据处理主要分为数据采集、数据加工和数据展现三个步骤,所包含的元数据模型主要有数据采集、采集服务定义、数据展示、指标模型、维度模型。

数据采集主要是将数据转化成数据集的过程,不论外部数据的来源是数据库、WebService、数据总线、JMS消息服务,或者是文件系统,都将这些数据根据结构化的定义转换成可视化系统能够识别的数据集对象。

数据加工主要负责对可视化数据做统计、分析、校验、清洗等数据处理工作,最终将数据输出为展现数据集供展现服务调用。

(三)技术架构

可视化平台从架构上共有两个部分组成:

服务端部分:包含有可视化服务框架、数据采集、数据加工、数据推送、可视化数据集管理、数据存储、历史数据管理等模块。

可视化服务框架主要包含定时调度、接口、核心包、综合数据平台等业务组件,通过这些业务组件支撑数据采集、加工、推送、存储等功能。它是可视化服务的核心。

数据采集主要是将数据转化成数据集的过程,不论外部数据的来源是数据库、WebService、数据总线、JMS消息服务,或者是文件系统,都将这些数据根据结构化的定义转换成可视化系统能够识别的数据集对象。数据加工主要负责对数据做统计、分析、校验、清洗,等数据处理工作,最终将数据在客户端进行展现

客户端部分:包含展现引擎解析、适配输出、交互控制、展现画面及可视化设计器、可视化控制器。

1.可视化展现解析引擎:包含展现描述文件格式定义、开发展现描述文件解析引擎等工作。

2.可视化设计器:包含有界面框架、图形画面编辑、画面预览、数据绑定、指标维护、样式设置、版本管理、属性设置等功能。

3.可视化展现端:利用解析引擎输出展现画面,具有接受交互控制的模块,开发适配大屏、桌面、移动和触摸屏的展现适配器。

篇7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目前市政道路等设施网格化管理现状

上海从1999年提出“管养分开”,2006年提出市政设施“网格化”管理,进一步深化养护管理。目前,养护网格化管理、精细化管理、日常巡视管理,三位一体有机结合,逐渐形成一套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而日常巡视与热线电话是最常用的两种手段,及时发现道路质量或路面积水等问题,然后按专业派发任务单形式进行应急处置,要求在2小时内到达现场,6小时内解决质量问题,使市政设施各种质量问题在第一时间内得到了解决,弥补了以前传统、被动、定性和分散管理的不足,转变为今天现代、主动、定量和系统的管理,使市政设施养护管理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网格化管理日常巡视常规方式为:人员巡视、车辆巡视;发现质量问题用手机打热线电话,然后按专业派发任务单及时进行处置。上述日常巡视方式存在人多、量大、描述点位及内容不具体,相对速度慢等缺陷。

二、可视化网格化管理模式的设想

2.1、建立可视化网格化管理系统

首先开发一套全区市政设施养护电子图,然后运用GPS跟踪与定位系统,市政养护巡视车上装载巡视仪,巡视人员配备数码相机或摄像机,巡视仪上设置一个数据输入系统。使现场拍摄的照片或摄像、以及简要文字描述,通过巡视仪输入系统直接上传至网络系统,电子图上指定位置立即有一个红灯闪烁点,点击电子图上闪烁点,就能显示该点的照片或摄像、以及简要文字描述。坐在监控中心即可第一时间看到现场存在的市政设施质量问题,并立即安排专业队伍到现场进行处置,真正实现可视化网格化管理。

以出租公司为例,每一部出租车均装载车装导航仪系统,公司网络终端系统即可将所有出租车进行跟踪控制,若有叫车,即可用网络语音报话系统,出租车驾驶员即可知道附近有没有叫车,即可第一时间到达客户现场,为客户进行服务。

2.2、建立可视化网络系统

建立网站,并设置密码,根据需要可设置权限。公司领导只要打开电脑,进入网站,进入网格化电子图,点击图中显示市政设施报警点,即可清晰看到图像及简要文字概述,就可立即安排专业队伍,达到快速处置的目的。

如图所示:

说明:

(1)、红灯闪烁:未抢修

(2)、蓝灯闪烁:正在抢修

(3)、绿灯闪烁:已抢修完毕

可设置不同级别(用颜色区分):

(1)、抢修(非常急);

(2)、中修(一般急);

(3)、日常养护(正常处理);

以二手房买卖市场为例,现已建立电子网络图,只要点击该电子图,然后点击该电子图上不同闪烁点位,即可知道该路段,该房子基本情况,进行实时化管理。

2.3、功能系统

建议巡视仪增加定位导入功能,增加照片、文字输入输出功能(可能都有),若有即可做到:

2.3.1、跟踪定位保存功能,利用GPS跟踪定位功能,输入内容自动定位到电子图指定位置;

2.3.2、定位点具有自动显示功能:点击电子图上闪烁点位,可自动显示照片、录像、文字,以及时间等简要内容。

2.3.3、设置手机同步报警功能,巡视仪数据上传至网络,网格化监控中心可显示报警点,手机同步也显示报警点,且手机上能显示报警点的具体内容。

2.3.4、具有数据转化、统计功能,将电子图上内容自动转化为excel表格,表格上有事件发生具置、发生时间、内容、处理时间、处理结果等项;并具有打印功能。

三、可视化网格化管理

3.1、运用范围

3.1.1、日常养护;

3.1.2、抢修、抢险;

3.1.3、防汛、防台;

3.1.4、突发应急事件等。

3.2、可视化跟踪管理

3.2.1、养护巡视车装巡视仪,巡视车开到何处,公司可同步跟踪;电子图上可显示该车的行驶路线,即可做到实时跟踪。

3.2.2、巡视车一旦发现路面质量问题,或下水道质量问题,即可现场定位,同步将该处情况拍照片或录像,实时现状输入巡视仪;公司网格化监控中心就可实时看到现场存在的问题。

3.2.3、报警点过程处理、以及已处理完毕等信息,巡视车可跟踪拍照片或录像,实时现状输入巡视仪;公司网格化监控中心就可实时看到现场处理及处理完毕等整个过程。

3.3、快速应急处理系统

公司网格化监控中心,第一时间知道:准确地点、准确的路面或下水道存在问题,立即组织专业队伍进行抢修,即可达到快速化反应机制。

也就是说领导不出办公室或出差,只要打开电脑进入网格化监控中心,即可同步知道全区道路、下水道等设施养护情况、突况、处理结果等;对发现的问题即可利用监控中心,第一时安排抢修。

同步,领导在会议期间或出差途中,手机报警功能,也能让领导第一时间知道现场养护情况,以便第一时间指挥现场。真正实现全过程、全时段的可视化网格化无缝管理。

3.4、可视化网格化管理优点

3.4.1、管理署、养护公司通过可视化网格化管理系统,可第一时间掌握全区市政设施动态,可第一时间作出应急处理,真正实现联动管理的快速反应机制。

3.4.2、数据库可永久保存,具有可追溯性,具有存档的依据。

3.4.3、具有可对比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时间、解决好的照片,即可上传网络,作为解决问题保存的依据,包括施工情况均可跟踪。

3.4.4、可建立同步excel表格化处理系统,将现场情况同步生成excel表格,同步显示可完成情况,具有表格化管理功能,以及表格化汇总功能,真正实现城市数字化管理。

3.4.5、可有效监督全区市政设施日常巡视频率,通过网络数据处理系统,进行自动统计与汇总功能。

3.4.6、可建立一套考核体系:日常巡视频率、网格化应急处理考核表等。

四、建立全区可视化网格化监控系统与处理系统

4.1、可建立全区可视化网格化监控系统

4.2、可建立全区可视化网格化处理系统

五、可视化网格化管理运用与推广

市政设施可视化网格化管理可先在一个区进行试点,然后根据试点经验,可向全市进行推广。

篇8

一、引言

企业的管理包括正常情况的维持和异常情况的处置管理,而异常情况的发生及延迟解决不仅造成企业经营成本的上升,制造资源的浪费,而且也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随着轨道车辆制造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要打造国际级现代化企业需要不断提高对不确定性因素的快速反应和处理能力,以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多品种、小批量和出口产品质量要求高等特点,致使生产过程环境的复杂性大大提高,容易引起生产异常。当前,轨道车辆制造企业面对的不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这些因素包括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两大方面。对于大多轨道车辆制造企业来说,生产过程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导致生产异常情况时有发生,生产异常时常会造成工位制节拍化流水线中断,甚至较长时间的停产,从而影响产品质量及交期。因此,要打造国际级现代化企业迫切需要建立一种对生产异常进行可视化、升级管理系统,以实现对生产异常事件快速反应和处理能力,将生产异常对生产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二、某轨道车辆制造企业生产异常管理现状

(一)生产现场异常的分类

生产现场异常大致分为人力资源异常、设备问题异常、工艺问题异常、能源问题异常、物料问题异常、技术问题异常、品质保证异常、突发异常等。

(二)异常信息响应程序

1.生产现场异常信息采集与传递。

(1)生产异常问题发生后,操作者立即将生产异常信息填写到SQDCM看板的《改善公报》上。

(2)对于30分钟内未能解决的异常,管理人员将生产异常信息在公司的生产现场留言板上。

2.生产现场异常信息传递。

(1)操作者通过手机短信、电话沟通等方式,将生产现场采集的异常信息及时传递给相关的管理人员。

(2)管理人员将制定的异常处理方案和指令通过电话或手机短信的形式及时传递给现场的操作人员,同时利用“FeiQ.exe”、电子邮件、电话等形式向主管领导及相关责任人传递生产异常信息。

3.异常问题的解决措施。

(1)对于2小时内没有关闭的生产异常问题,生产单位向归口管理部门反馈,归口管理部门在8小时内,组织相关单位进行落实,并将处理结果反馈给生产单位。

(2)对于8小时没有关闭的生产异常问题,生产单位向公司生产部门主管副部长反馈生产异常信息,由主管副部长协调解决。

(3)对于16小时没有关闭的生产异常问题,由公司生产部门领导组织召开专题会进行落实。

4.异常问题统计与处理。

(1)2小时以上的生产异常,由各中心、分公司记录、统计,对异常持续时间在4小时以上8小时以下的问题,由各中心、分公司制定临时措施,并编写《异常问题处理报告》。

(2)对异常持续时间达8小时以上的问题,由异常问题的责任部门组织编写《异常问题处理报告》,报公司生产部门存档。

(3)每季度对异常统计在累计持续时间前3位、发生频次前3位的异常问题,由公司专家团队牵头组织攻关,并编制《重点攻关项目报告单》,制定长期对策,杜绝异常再发生。

三、异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由于生产异常的责任单位界定不清,延缓了问题的解决。

2.缺少必要的压力传导机制。

3.评价机制不健全,异常信息上网对责任单位触动不大。

4.相关单位对异常管理不重视,把异常当成正常。

5.准时交付率较低,加班常态化。

6.与轨道车辆制造同行相比生产周期长、在产资金占用过多。

7.异常频发、主要工序生产时常处于中断状态。某轨道车辆制造企业2015年各主要工序生产异常累计停产1507天、累计频次586次(8小时以上统计口径)。

四、对异常信息可视化、升级管理模式的探讨

(一)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建立生产异常可视化、升级管理系统

1.预警信息录入。由操作者把即将影响生产的信息录入到异常信息可视化、升级管理系统中,注明生产需求时间后在处理问题第一责任人栏中选择相应的人员,系统中将显示出第一责任人姓名、档案号、异常创建人、异常生效时间、异常反馈时间、异常内容等信息,同时本单位领导将收到生产异常信息短信。

2.主管领导审核。异常信息录入以后,由本单位有审核权限的领导在2小时内审核,在审核栏打“V”确认以后信息完成上传,所有开权限的人员信息共享,同时问题处理第一责任人将收到短信群发平台的相关信息及异常信息的电子邮件。

3.到了生产需求期以后,预警信息将自动转为生产异常信息,并开始计时(按有效工作日统计)。

(二)用智能化技术实现异常信息升级管理

1.异常问题在4小时没内有关闭,系统自动将异常信息以短信及电子邮件的形式转给责任问题所在单位的主管副部长。

2.异常问题在8小时内没有关闭,系统自动将异常信息以短信及电子邮件的形式转给责任问题所在单位行政正职领导,该领导在办公室可视化终端显示平台上将显示因本部门责任导致的生产中断问题。

3.异常问题在16小时内没有关闭,系统自动将异常信息以短信及电子邮件的形式转给负责责任单位业务的副总工程师,该领导办公室可视化终端显示平台上将显示需解决的生产中断问题。

4.异常问题在24小时内没有关闭,系统自动将停产信息转给公司主管生产的副总经理,领导在收到短信群发平台的异常信息的同时,在可视化终端显示平台上将显示亟待解决的产中断问题。

5.异常问题在32小时内没有关闭,系统自动将停产信息转给公司总经理,总经理在可视化终端显示平台上将看到重大停产信息(可手动关闭)。

(三)终端信息显示平台设置

1.公司领导办公室:总经理、主管生产副总经理。

2.技术部门领导办公室:总工程师、主管工艺、设计副总师、开发部部长。

3.管理部室办公室:生产物控部部长、生产经理办公室主任、业务部部长、采购部部长、资产部部长、质量保证部部长、动力厂厂长。

4.生产单位总经理办公室:高速中心、转向架中心、客车中心、动检中心、冲压分公司、内饰件分公司。

五、生产异常可视化、升级管理系统运行效果分析

生产异常可视化、升级管理系统投入运行后,除了给企业带来直观经济效益外,更为重要的是可望实现企业生产现场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1.信息传递流畅有效。通过实施生产异常可视化、升级管理系统,异常信息得到及时传递,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接收到准确的异常信息,杜绝信息传递的错误及延后,整体提升了生产异常信息的反馈速度。

2.产能得到明显提升。生产异常得到及时处理,减少了停产时间,从而提升了整体产能。

3.异常反应能力提速增效。以前的生产异常信息逐级人工反馈,效率低,现在由计算机网络终端自动完成。

4.责任明确并落地生效。以往生产发生异常时,各个部门之间容易相互推诿塞责,给问题的解决带来诸多不便。实施生产异常可视化、升级管理系统后,由于实施了压力传导,大大缩短了异常处置时间。

5.企业竞争力得以增强。上述思路建立的异常可视化为核心的生产异常升级管控系统,给管理人员处理生产异常问题设定了时限,减少异常处理时间,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实现更少的在制品、更短的交货周期、更优的社会经济效益,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篇9

一、引言

数据可视化技术是当前信息技术的前沿技术,旨在借助于图形化手段,清晰有效地传达与沟通信息。在贵州电网公网资源管理项目中,对于复杂的统计数据的展示,一般的折线图、柱形图、饼图等展示手段无法满足客户的需要,使用更新、更好的数据可视化手段势在必行。

二、原理与设计

2.1 数据可视化技术

数据可视化技术依据数据及其内在模式和关系,利用计算机生成的图像来获得对数据在某一主题上的全体认知,充分利用人类感觉系统的广阔带宽来操纵和解释错综复杂的过程。

目前,数据可视化技术发展以来,出现了多种的可视化技术,集成于Excel中的柱形图、折线图、饼图等就是最基本的可视化图形工具,如图1所示。

但是,这些基本的图形可视化工具仅仅能表现二维数据,当数据的维数增加或者更加复杂时,这些基本工具就缺乏足够的展示能力。随着可视化和图形技术的发展,在Web页面中提供了更多的数据展示能力,并提供互动功能,使数据的展示更加的人性化。

如图2所示,气泡图,可以很好的展示多维数据,除了X轴和Y轴以外,以气泡的颜色展示图例,以气泡的大小展示第三维数据。

如图3所示,TreeMap图是一种Tree数据的图形可视化数据。每一个矩形的大小可以展示该节点占全体的百分比,颜色可以作为图例。

另外,有其他一些常见的可视化工具,如Sun Burst图,Voronoi 图,雷达图,鱼眼图等,如图4所示。

2.2 公网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贵州电网公网资源管理系统之中,在首页展示数据统计和数据分析的结果,为给使用者更好的感觉和操作性,实行图形方式进行展示。

贵州电网依照组织机构以及组织机构所属的各个项目展示资源的分布,能够给予系统用户对电网所有公网资源的全体认知。但是,由于组织机构和项目的数量都比较大,同时各个单位之间资源的分布极不均衡,使用传统的饼图进行展示时,给人难以分辨,不易理解的感觉。

通过对可视化数据展示工具的研究,最终选择TreeMap图作为资源分布的展示工具,如图5所示:

各个节点表示贵州电网下属各个分公司和直属部门,以矩形的大小表示该部门所拥有的资源数,以颜色表示部门的资源增长速度。

通过本图可以将资源的分布一目了然,并且可以互动,当用户点击某个组织时,将显示该组织中各个项目所使用的资源分布状况,如图6所示:

贵州电网信通公司管理公网资源,最为关注的是各个组织机构发生异常的资源卡的数量,但是由于各个组织拥有的资源数量差异较大,单纯比较异常资源的数量无法体现各个组织管理工作实施的差异,所以同时显示组织的异常资源数量和拥有的资源将更好的展示数据。所以我们通过对数据可视化技术的研究,选择气泡图作为异常资源数量的展示工具。如图7所示:

如图7中所示,各个气泡代表各个下属分公司或者部门,以颜色区分组织机构类型,以气泡大小显示拥有资源数量,X轴显示异常资源的数量,以Y轴显示资源的增长率。

通过本图我们可以容易的分辨出各部门资源管理的执行力度。图中,位于图左上角并且圆圈较大的就是执行力度最好的部门。

三、结论

在贵州电网公网资源协同管理项目中,通过对数据可视化技术的深入研究和调研,使用图形化的有效工具展示系统的统计数据,能够让使用者更加容易、更加直观的观察数据的变化和数据所展示的信息,极大提高了系统可用性和数据的展示效果。

参 考 文 献

[1] Ben Fry 著 张羽 译,可视化数据[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年

篇10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c)-0169-03

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自身面临机构臃肿,层级过多,信息传递缓慢,失真率高的困境,导致决策缓慢、失误或缺乏快速应变。同时,企业面临环境的变化,竞争激烈,客户需求多元化、个性化,产品更新换代快,企业需要及时了解客户需求及变化。

面对组织规模的扩大,传统组织理论认为,由于管理者受精力、知识、能力、经验的限制,所能管理的下属人数是有限的。因此惟有增加管理层次才能实现对人员的管理和控制。应对各级管理人员对信息品质需求的不断提升,可视化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更全面,更直观的信息展示,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应用于管理活动中。可视化管理系统以其突出的可视化特性,突破了管理者管理幅度的局限性,简化了传统锥形组织结构的繁杂层次。它的应用,使得企业形成简单清晰的扁平化组织结构成为可能。

1 可视化管理对组织设计的促进作用

可视化管理是利用IT系统使现场的信息得到充分的收集、有效整合、加强关联性等使得管理决策更为科学有效(如表1)。

可视化管理使得管理效果可以渗透到企业人力资源、供应链、客户管理等多个环节,对组织结构具有较大影响。大幅度的加快信息在组织中的传递速度,简化业务流程,有效提高主管与下属之间的沟通效率。对于管理者来说,他有更多精力关注更多的下属,增大了管理幅度,减少了组织层次,组织设计趋于扁平化。同时,借助可视化管理,管理者可以直接深入的了解各环节发生的真实状况,信息经过可视化管理系统处理与锥形结构中一级一级的人工传递相比较,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达到了管理渗透的目的,使管理透明化,各部门之间相互监督,减少组织中监管的工作任务,使组织结构更加精简,分工明确。

在可视化管理应用于企业后,企业的组织结构从锥形更多的转向扁平型,形成扁平化的组织设计模式。

2 基于可视化的扁平化组织结构设计框架

2.1 基于可视化的扁平组织结构设计模式

2.1.1 结构设计流程图

扁平组织设计流程从设计到形成,每个步骤都有具体的任务分工(如图1)。

(1)职务设计是在目标活动逐步分解的基础上,设计和确定组织内具体管理工作所需要的职务类别和数量,分析担任每个职务的人员应负的责任,应具备的素质要求。可视化管理系统提供了强大的辅助功能,对工作量的分配有了重新的定义,要求员工具备更加专业的技术技能,下属拥有更多自主解决问题的空间的同时负有更多的责任,使每一位下属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精简结构层次,以更轻巧的组织形式更有效的解决业务中的问题。

(2)根据职务从事的工作内容的性质以及职务之间的相互联系,按照因事设职和因人设职相结合、权责对等和命令统一的原则,将各个职位组合成不同的部门。部门的划分在可视化系统中能够突出工作内容的差异性,更好的合并工作内容的一致性,减少资源的浪费,以更少的层次结构,更少的部门,具备更出色的团队能力。

(3)在职务设计和部门划分的基础上,还要根据组织内外能够获取的人力资源进行调整,并平衡工作量,以使组织机构合理。如果再次分析合理,则根据工作内容性质规定各管理机构之间的职责、权限以及义务关系,使各管理部门和职务形成一个严密的网络。可视化管理的充分应用网络技术,构建组织的网络结构,层次清晰,职责明确。

2.1.2 扁平化组织结构系统图

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下,公司管理层次大体分为四层(如图2)。

2.1.3 职务说明书

扁平结构的影响体现在组织设计的各个方面,在这种组织结构下,包括对工作能力的要求,工作内容和性质的划分,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的改变,随着可视化的融入,都产生了较大的改变,形成了扁平化的组织设计新的分析要素特点(如图3)。

(1)主管和下属的工作能力:主管综合、表达、理解能力强,可以就下属请示提出恰当的建议,缩短与下属接触占用的时间。下属如果经过系统培训,则可以在很多问题上根据符合组织要求的主见解决,减少向主管请示的频率。这样,管理幅度可以适当放宽。

可视化的信息传递形式通过图元集的使用,更清晰,准确表达,降低知识负载带来的理解上的时间消耗。从主管角度,可以提高主管的综合分析能力,跟快捷的提出合理的建议,减少与下属接触的时间。从下属的角度,透明化的管理系统中,他们可以方便的获取需要的信息和知识,更加自主的完成任务。通过可视化强大的交互功能有效的提升了主管和下属的工作能力,进而拓宽管理的幅度,使组织设计趋于扁平化。

(2)工作内容和性质:主管的工作在于决策和用人。处在不同层次,决策与用人的比重不同。越接近高层,主管人员的决策职能越重要,其管理幅度较中层和基层管理人员小。

可视化管理系统的应用使得高层领导者突破较小的管理幅度的瓶颈。高层主管人员重要的决策职能在可视化管理系统的辅助下,缩减了常规步骤,使决策效率提升,主管人员的时间和精力可以投入用人方面。这样,高层的工作在决策和用人两边可以更加均衡,更全面的了解公司运营全貌,促进高层管理者结合业务和人员两方面做出更加合理的决策。同时,组织设计的层次减少,公司业务责任更加明朗。

下属工作内容越相似,主管指导和建议也大体相同,管理幅度就可以较大一些。在可视化管理系统中,透明化的管理可以更容易发现内容相似的工作,这样主管人员可以进行统一指导,同一时间给多个下属提出建议,管理幅度自然增大,管理层向扁平化过渡。

计划本身制定的详尽周到,主管指导下属所用的时间就少,增大有效管理幅度。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不能完全预测未知的事情是因为人脑不能记忆所有的信息并对其加以利用,分析。通过可视化管理系统将所有的信息汇集在一起,并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加工,分析,就可以制定出更加合理的计划,使计划的每个方面的都较为完善。这样,在执行中下属执行就不需要过多的请示,有效管理幅度增大,所以就不需要复杂的层次结构,给业务带来组织内的麻烦。

(3)工作条件:给主管配备必要的助手,由助手和下属进行一般联络,直接处理明显次要问题,减少主管的工作量,增加其管理幅度。可视化管理系统就扮演了主管的助手的角色。它具有一定的智能功能,对于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通过计算机运算,模拟,可以提供一些决策建议,提供给主管人员选择。

利用可视化管理的先进技术掌握信息,可以使下属更自主的处理分内事物。有利于扩大主管的管理幅度。

不同下属地理上的分散,会增加沟通之间的困难,影响主管直属部下的数量。可视化管理打破管理的地理局限性,信息在系统内流通,组合,分配,有效结合各种资源,使业务的管理范围进一步扩大,增进管理幅度的扩展。

(4)工作环境:组织环境稳定影响组织活动内容和政策的调整频度和幅度。环境变化越快,变化程度越大,下属向上级的请示就越有必要、越经常。环境越不稳定,各层管理人员的管理幅度越受到限制。输入可视化系统的信息能够让管理活动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及时预防、发现、解决存在的问题,维持组织长期运行的稳定性,形成扁平型的组织结构。

2.2 基于可视化的扁平化组织结构设计特点与实现方式

2.2.1 扁平化组织结构设计特点

传统的锥形结构如图4所示,管理幅度较小,从而形成管理层次较多的高、尖、细的金子塔形态。

与锥形结构比较,在层次幅度,权利结构,决策权,沟通方式等方面,扁平结构具有更符合当今企业环境的优势(如表1)。

2.2.2 扁平化组织中可视化管理的实现方式

(1)通过可视化管理系统直接观察生产作业,发现问题;观察其他人员工作情况,自动调整工作状态或帮助其他人员,充分发挥团队协作。

(2)从大量、动态、异构的数据中,发现隐性知识和数据结构特点,参照工作人员需求,设计统计分析模型库,如趋势外推法,结构分析模型(饼状图,柱状图,雷达图,曲线),展示数据处理内容,促进工作人员对信息的认知和运用。

(3)利用组态和图像渲染技术对各个管理对象的各个属性单元采用标准化设计和展示,使界面图像能够形象生动模拟现场。嵌入实时属性信息,促进人机交互。

(4)利用传感技术和识别技术实现有效的采集、传输、储存,根据需要挖掘,吸取,降维和可视化映射等方法挖掘潜在价值,提高信息利用率。

(5)智能挖掘与在线分析,以及统计分析,预警,防控,视频监督和图像模拟功能的实现,为工作人员提供判断决策信息,事故分析,概率分析和迭代计算功能描述各个方案的可能性。

(6)通过知识库和知识检索,使企业与专家的知识、经验通过一定的渠道和网络传播学习,实现建设学习型组织的目的。

2.3 基于可视化的扁平化组织结构管控

2.3.1 提高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素质

首先要求管理者提高责任意识。扁平化后管理者的责任范围加大,管理职位更加明朗化,管理责任更加明确化,管理者必须主动承当责任。其次,要求管理者提高应变与沟通能力,管理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角色,适应变化的环境。最后,要求管理者掌握并运用可视化沟通手段,提高沟通效率。就被管理者而言,在掌握必要的技术技能之外,还需要掌握先进的沟通手段和技能,以实现与管理者及其他部门的有效沟通。公司也应加强对员工持续不断的培训。公司鼓励在组织内部建立学习型小组,使团队获得知识的同时,增进团队的凝聚力。

2.3.2 提高组织内信息传递的速度和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提高信息传递速度的途径,一方面靠人、一方面靠技术,只有两者协同作用,才能真正实现信息在组织畅通无阻的流动。提高人对信息传递贡献的最好途径是给信息传递作出贡献者给予适当奖励,提高信息传递速度的技术方法主要是通过建立支持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培育组织内开放的文化也是提高组织内信息传递速度的有效途径。

2.3.3 按照顾客导向重组企业业务流程

传统的业务流程中存在许多缺少附加价值的冗余环节,使得组织运行效率低下,而这种低效率就是由等级森严、办事拖沓的中层组织带来的。扁平化组织要求流程的各环节都以顾客至上而不是上司或公司导向。流程重组的整体观要求为顾客提供准时、有效和全面的服务。因此,组织结构扁平化改造必然伴随业务流程的重组。新流程节省了中间转手的程序,使顾客的问题可以获得立即解决,真正体现了顾客至上的思想。

2.3.4 保持组织的柔性

保持组织柔性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建立一些临时性的、以任务为导向的团队式组织。这种组织具有相当的柔性,其成员是临时的或流动的,一个临时团队一般都要完成一个完整的生产过程,如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计划及准备、产品销售等。

3 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在可视化管理应用于企业中后,企业的组织设计从锥型结构过度为扁平型结构,更加适应企业的管理需求,我们可以归纳如下:

可视化管理使应用的组织促使其将原有的锥形组织结构转变为扁平型结构,减少了管理的层次,增大了管理者的管理幅度,更好的让管理渗透到各个环节,为主管人员节省更多花费在常规工作的时间,为更多的下属提供指导建议。同时,对下属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整个组织在紧密联系的扁平化,宽幅度,更深入的组织结构中创造更大的价值。从主管角度,他们具有更大的管理幅度,对组织中的下属具备更大更多的管理权限。从下属角度,更多的下属跟随同一个主管,在具体工作中,能够根据系统的支持和主管的建议拥有更多的自主抉择的权力,在一定意义上,将权力分配给下属更多一些。透明化的管理便于解决员工之间的矛盾,促进部门间的协调。扁平化的组织结构需要一支更加高效的团队,每一位员工的职责都对业务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在人才较多的当今社会,扁平的组织结构更有利于选拔人才,降低组织内部的管理消耗,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在具体的业务中,创造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苗发华.我国大型国有企业集团组织结构变革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

[2] 彭学兵.扁平化组织及其效率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6,23(2).

[3] 史后波.基于认知理论的煤炭企业可视化管理与应用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12.

[4] 谭章禄,史后波,方毅芳,等.矿井安全可视化管理平台研究[J].煤矿机械,20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