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化学知识模板(10篇)

时间:2023-07-10 16:01:5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实用的化学知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实用的化学知识

篇1

一、应用意识

在传统的中职教学中,应用意识一直不受关注,直到前一段时间,人们才渐渐地意识到应用意识的存在和重要性。首先提到的,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意识,它提到的是当面对实际问题的时候,能主动尝试着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主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信息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这一切跟中职教学的应用意识又有一定的差别,中职教育,重在传授学生们动手实践的能力,所以,在中职化教学中渗透的应用意识,应该是强调学生们的动手能力的,即从课堂走向工厂车间,从课桌走向机床,亲自动手,在实践中学习实用的知识。

二、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们的应用意识

1.摆脱陈旧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注重的都是理论知识,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不是很看重,这是一个弊端,也是阻碍应用意识渗透的最主要的阻碍力,所以想要将应用意识渗透到如今的中职教学中,首先要做的,就是摆脱陈旧的教学模式。

根据调查显示,目前,在中职教学的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模式单一陈旧,应用意识没有得到有效的渗透,学生对于应用能力的重要性不是很了解,不注重自身应用能力的提升。作为培养技术性人才的学校,老师要强调应用能力的重要性,最好是带着学生从课堂走向工厂,亲自动手实验。

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是很强的,既然能够接受理论上的东西就同样能够接受实际性的东西,关键是看教师怎么教授,所以,中职的教师应该快速摆脱单一陈旧的教学模式,将应用意识渗透到教学中,进而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摆脱传统因素的困扰

影响应用意识渗透的最主要的因素主要分为三大类:

(1)教材因素

传统的教材内容抽象、枯燥、乏味,对于学生没有多大的吸引力,甚至就像是一本天书一样,看上去一窍不通,再加上传统的教材注重理论知识,专业性过强,涉及的化学结构式、反应过程复杂、难记,代谢过程仅有文字叙述,学生难以理解。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要求根据实际,制定简单易懂,便于学生学习操作的教材,教材的内容要注重于实际应用,要让学生们看完之后能够自己动手操作,专业性要强,但是没有必要涉及太多的理论性的东西,不便于学生们的记忆,毕竟,中职的学生他们的基础相对比较都比较差,有一定的缺陷,领悟能力不是很高,太高深的东西,不易于接受。

(2)教师因素

基于教材因素的基础上,在教学的时候,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都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性,要将书本上的东西讲明白,就需要他们不定的强调理论的重要性,而为了保证理论知识能够被学生们所接收和吸收,关于课程的安排就被局限在了课堂上,失去了动手操作的机会,应用能力自然就提升不上来。

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老师脱离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开辟新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不能够在局限于死板的课本上和无用的课堂上,教师要敢于做出突破,带着学生们走出课堂,给他们实打实的接触实用技术的机会,以此来提升学生们的应用能力。

(3)教学方法因素

这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的话,即使前面两个问题都得到了解决,也只能解决片面的问题,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的中职教育现状。传统的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发展,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播。如果要让应用意识在中职化教育中渗透开来,传统的教学方法就需要随之做出改变,注重应用而不是注重理论。

3.改变课堂气氛,提升学生们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只有拥有了兴趣,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才能够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调解自己的课堂气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内容有趣,学生就容易对所学科目产生直接兴趣,才会用心去学,用心去做,才能够学好,做好。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在一定的程度上脱离书本教材,多以自身或者是他人的实际经历来教导学生,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所举事例最好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符合他们的现实需求,让他们能够在心底深处产生一种共鸣,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进而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把知识牢牢地记住。毕竟,只有学有所用,学有所得,学生才会学得认真,才能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

教师要多给学生们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并且亲自给予指导,加深学生们的印象,使其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知识才能学得深刻通透。课堂上教师可以主要讲一些较难的、易错的地方,给学生介绍一些更快更有效的方法,把大部分时间节省下来,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和上机实践。提倡学生们共同学习,相互交流经验,在互助式学习中,给学生们更多的发挥的机会,让他们可以更轻松地交流、学习。

三、结束语

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技术工人服务于生产第一线,而我国作为世界上的工业生产大国,对于一线工人的需求量更加的大,要求也更加得高。所以,作为专门为国家输送技术性人才的职业学校,一定要加强教育,提升学生们的应用能力和技术水平,为我国的工业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

参考文献:

篇2

一、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师在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做好家庭小实验,或适时的布置一个家庭小实验,可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长久不衰。这样,对教和学都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学习了酸的性质后,布置一个家庭小实验――“巧除水垢”,这个简单而又实用的家庭小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化学是有用的,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激发了他们学好化学的愿望,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许多家庭小实验均为探索性实验,如九年级化学中的“自制简易净水器”“调查家庭用水情况”“调查空气质量”“铁的锈蚀”等。这些实验需时较长,无法在课堂实验中完成,所以安排为家庭小实验。家庭小实验不像演示实验、学生实验那样有规范的仪器用品等,学生在家里没有实验室里的优越条件,要做好每个实验,就必须积极动脑思考,找出可以利用的实验用品。学生在这样的实验中通过动手操作、管理,亲自观察、记录,并且动脑筋去比较、分析和思考,不仅获取了新的知识,而且学会了探求新知识的方法。最后,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在完成这个实验的同时,一个创新成果也就诞生了。也逐步养成了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也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对于学生的学有裨益。

三、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演示实验,学生只看不做,没有动手的机会;对于学生实验,因为条件所限,学生也得不到大量动手的机会。这对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很大的缺陷。但是家庭小实验是在课堂之外进行的,所以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器材使用、实验对象管理、实验现象观察和实验结果分析、整理等环节均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需要学生独立解决,所以与课堂实验相比,家庭小实验更能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例如在“测定雨水的pH”的小实验中,老师可以指导学生自制雨水收集器。

四、有利于巩固和深化课内知识。

家庭小实验,既是对所学知识的一种巩固,又是对所学知识的一种延伸。经过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示讲解,学生已基本掌握了一些基础知识,但可能还存在着不少疑问。因此,指导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一是可以验证自己对所学知识掌握巩固情况,二是可以发现更多的疑问,促进自己进一步的学习。例如在讲完“乙醇”后,指导学生自己完成课后的家庭小实验――“自制甜酒”,学生通过自己动手,验证并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也可能发现新的问题。

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学会共处、学会合作是21世纪教育的新命题。当今社会竞争与合作并存,具备积极合作的精神和有效的人际交往技能,是现代人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开设的家庭小实验的方式就是小组合作,这种方式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有诸多益处,他们在与同伴分工合作、共同努力、制订方案、收集信息、寻找答案、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与别人达成一致,如何分享共同的成果等等。从而合作能力也提高了。例如,学生提交的家庭小实验的各种成果中,很多是难以独立完成的。

由此看来,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分析,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而且在每种能力的培养中,又都包含着其它能力的发展,它们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如何充分发挥家庭实验的作用,有效地组织家庭小实验,我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对此问题进行以下的讨论:

首先,我们要明白家庭小实验的实施过程大概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教师拟定详细的研究计划、动员和组织培训学生,激发学生的热情,使学生明白课题内容及其重要性。

第二阶段: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学会联系学科知识和生活实际、具有初步的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第三阶段:老师布置任务,学生分组自行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进行实验的设计以及实验分析,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和通过实验探究或查阅资料解决问题。

篇3

中职卫生学校作为我国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课程教学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和实践应用为重点。化学是中职卫生学校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课程的学习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及长远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然而在目前中职卫校的化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文化课基础比较薄弱、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化学学习兴趣不高、教学的针对性不强、教学的质量水平不理想诸多问题。要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水平,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培养合格职业人才。笔者结合化学教学实践,对开展因材施教进行了应用探索,并取得了较好教学效果。

一、因材施教在化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因材施教是中职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中等职业教育虽然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然而对大多数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初中学生来说,受到传统人才观念的影响,还是更愿意接受普通高中教育,上职业学校是许多学生不得已的无奈选择。因此,造成了中职学校学生能力素质不高的问题。在这样的生源条件下,要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技术应用人才,就必须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由于每个中职学生的认知能力、化学基础、学习兴趣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要求教师在开展化学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树立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取得进步,获得发展。

(二)因材施教是中职学生就业发展的需要

对职业学校来说,学生的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因此,课程教学要以就业为中心,要面向市场来办学,根据社会需要来培养学生,要坚持“做中学、做中教”,按照“实用、够用”的原则,注重加强动手实践能力的训练和突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为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因材施教,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与主动性,对学生加强学习方法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创新。开展因材施教还体现在:进行课堂教学要尊重学生差异,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指导学生按照自身学习能力与专业需求合理选择学习内容;教师要根据学生能力的差异和不同的教学内容来选择教学方法、手段和策略,从而提高学生能力。

(三)因材施教是中职卫校化学教学的需要

由于许多中职学生的化学基础比较差,虽然在初中时接触过化学课,但由于学生认知能力不高、学习不努力,不少学生连基本的元素符号、化学式、简单的化学方程式都不会写。而教材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又显得偏多、偏难,同时教学内容安排的课时相对不足,每节课的教学容量较大,造成学生对化学课的学习内容不能完全理解掌握,使学生对化学课的学习感到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化学教学必须实施因材施教,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内容。因此,在中职卫校进行化学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因材施教在中职卫校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在课程教学目标上体现因材施教

教学目标是教师课堂施教的总要求,它是教材和教学大纲要求的体现,进行化学教学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只有在合理教学目标指引下才能取得理想教学效果。由于中职学生学习能力的个体差异和化学基础差别较大,少数学习好的学生,对化学教学内容不满足,而多数化学基础差的学生感觉化学学习比较吃力。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中经常是顾此失彼,此时运用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就显得非常重要。(1)对学生进行分层。在化学教学中要进行因材施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化学基础、学习兴趣、专业需求方面差异等进行分层,把学生分成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三个层次。对优等生要以化学知识拓展学习为主,对中等生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进行适当拓展,对学困生要以基础知识学习为主。对学生进行分层,就能使教师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制订不同教学目标,采取不同教学方法。(2)教学目标分层。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化学基础进行分层后,需要教师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各层次学生通过学习达到自己的教学目标,并完成相应层次的练习题。制订的教学目标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例如,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时,对中等以上学生的学习目标是能使用电子转移或化合价升降的原理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而且要能理解其反应的本质,会用“双线桥”的方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会进行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对学困生来说,要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了解反应的本质,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判别方法。进行了这样的目标分层后,就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能够因人而异开展教学,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二)在课程教学内容上体现因材施教

化学作为中职卫校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其学习内容与后面的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专业课有着重要的联系。然而由于化学教材的内容较多,教学课时比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根据学生的专业需求对教材内容合理选择与取舍,从教学内容上体现因材施教的思想,重点突出医用化学知识这个重点,使学生重点学好相关的化学知识。(1)突出医用化学这个重点。卫校的化学学习内容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等课程。在每门课的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把与医学相关的化学知识作为教学的重点,这样既能突出教学重点,又能节省教学时间,还能降低化学理论知识学习的难度。此外,还可以联系具体的临床实用的化学内容进行教学,既能提高学生对化学教学的兴趣,又能更好体现中职卫校“实用、够用”的教学理念。(2)对化学实验教学内容进行因材施教。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对中职卫校的学生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它不但能加深学生对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进行实验教学,需要教师对不同层次、难度不同的实验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既要注重教师课堂的演示实验,又要注重让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实验,以此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在课程教学组织上体现因材施教

进行化学课堂教学需要借助一定的组织形式来开展教学活动,在多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中,除了运用以教师为主的教学形式外,还应积极运用多种组织形式进行辅助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相互补充学到更多的化学知识,取得更好的因材施教效果,提高化学学习的效率。(1)加强班级教学。在学校教学中,班级教学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能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组织纪律性。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教师积极更新教学理念,创新化学教学方式方法,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加强对学生多种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来提高化学学习效率。(2)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质量、效率有重要促进作用。教师应对全班学生的学习能力、化学基础、学习兴趣、合作意愿进行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按照每组四至六人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对每个学生进行合理分工,以此来开展合作学习。在合作交流学习中学生能够相互取长补短,相互进行帮助,拓展自己的化学思维,以增强学习能力。(3)重视自主探究学习。自主探究学习方式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方式,教师通过培养学生以问题为中心开展自主探究学习,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有效提高学生化学学习能力,增强因材施教的教学效果。

(四)在课程教学评价上体现因材施教

在中职卫校化学教学中开展因材施教,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改变传统的仅以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对学生的化学学习评价方式,创新对学生的化学考核评价方式,采用综合全面的方式来考核评价学生,以此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建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考评体系。要在学生的化学学习考核评价体系中体现因材施教的思想,就要建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思想,通过考评体系的引导、激励来促进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建立化学考核评价体系,既要注重学生当前的学习,又要注重学生的未来发展,除了对知识和技能的考评外,也要注重对化学学习过程与方法、对化学学习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考评,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化学学科的育人功能。(2)建立多元考评机制。为了更好地体现因材施教的考评机制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应建立多种考评机制、多元考评主体,加大对学习过程、平时学习成绩和操作技能在考评中的所占比重。例如,可以把学生平时的作业及其完成质量、阶段性测验、课堂提问、综合作业、实验操作技能、实训课的考核、出勤率、课堂纪律等作为综合考评的内容。除了教师的评价外,还应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学生互相评价等。以使考评更加全面客观,更有利于促进化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中职卫校化学教学中,要提高教学质量水平,就要重视在教学中对学生开展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等实际情况开展化学教学,并把因材施教的思想理念与方法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等方面,从而有效促进化学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篇4

1、化学用语指的是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

2、元素符号(symbols for elements)是用来标记元素的特有符号,还可以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大多数固态单质也常用元素符号表示。 元素符号通常用元素的拉丁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来表示,如碳-C。如果几种元素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就在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后面加上元素名称中另一个字母(必须小写)以示区别,如氯-Cl。

3、用元素符号表示纯净物组成及原子个数的式子叫做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也称为化学反应方程式,是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化学方程式反映的是客观事实。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讲究严谨扎实和一丝不苟;文学作品是反映社会、生活的,思想自由、浪漫,二者似乎是永远走不到一起的平行线。其实不然,仔细分析一下,化学和文学两个迥然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少相通之处。文学作品和化学公式、定律都是从纷繁复杂的社会、自然现象中提炼出来的。事实上文学作品中常常会用到化学知识进行比喻来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或者隐含着某种深刻的化学道理。

一、利用诗歌辅助化学教学

如明代民族英雄于谦曾作《咏石灰》一首:“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不但是于谦忠烈清白一生的真实写照,还精辟地阐述了生石灰的生产过程。先挖掘石灰石矿,然后将其高温煅烧,最后生成白色的生石灰。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能适当应用与化学有关的文学作品,能使课堂气氛妙趣横生,培养学生的兴趣;学生既深刻地理解了所学知识,又受到了文学艺术的熏陶;引用名诗,使学生在学到化学知识的同时,受到诗的熏陶,培养了学生的高尚情操。

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当学完这个微观规律,可引用:“墙角数支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北宋王安石《梅花》)让学生指出其中的道理,使学生直观、愉快地理解了枯燥、抽象的知识。又如没有新生成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或化学反应。让学生举例说明这两种变化后,还可补充的著名诗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和广为传诵的名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护花”、“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让学生辨别它们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学生的热情很高,基本上都能辨别出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学习过程中身心愉悦,受到了诗的艺术感染,于不知不觉中加强了文学修养。

在学习石灰石这节课时,一开始可引用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客从南溟来,馈我泉客珠。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这首诗一下子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再与学生一起探究碳酸钙的性质。最后让学生解释这首诗,诗中说从南方来的客人送给诗人一颗珍珠,珍珠上好像有花纹字迹,诗人珍藏在箱中。过了好久,开箱寻看,珍珠不翼而飞,只剩下一些红色液体。原来珍珠是贝的外套膜中受到刺激后产生的分泌物聚积而成的,它的主要成分是碳钙,还有少量的有机物质。碳酸钙难溶于水,在酸性条件下能转变为酸式盐而溶解:CaCO3+H2O+CO2=Ca(HCO3)2。杜甫居室漏雨潮湿,竹箱无防潮性能,遇到水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珍珠发生了化学反应变成了红色液体。因为杜甫当时还不具备这些化学知识,所以迷惑不解。

二、适当运用成语中的化学知识,激发兴趣,加深理解

炭是一种无机物,能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放出大量热量。“雪中送炭”这个成语就是借助炭的这种化学性质表达在他人危急之中给予帮助。在学炭的知识时,引用这个成语,让学生从所熟悉的成语中加深理解,激发兴趣。讲硫化物硫化砷(AsS3)性质时,可引用成语“信口雌黄”,这“雌黄”乃天然的硫化砷(AsS3),俗名鸡冠石,橙黄色,可作黄色颜料用。古字多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雌黄涂抹后再写,由此而沿用的成语“信口雌黄”意即不顾事实、随口乱说。类似这样的成语还有冰清玉洁、铜墙铁壁、一诺千金等。

三、引用名言中的化学

化学知识繁多,难免枯燥,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名言,学生精神往往为之一振。比如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这些知识有点琐碎、单调。让学生分析法国著名幽默家拉罗什非科的一句名言“风可以把蜡烛吹灭,也可以把篝火吹旺”。学生眼睛一亮,精神一振,认真思考。篝火是用含碳量多的树枝等和氧气发生反应,风就是空气流动而形成,空气中含有氧气,氧气能助燃,所以风可以把篝火吹旺。但风太大带走燃着的蜡烛上的热量,使蜡烛温度下降到低于着火点而熄灭。

四、文学作品中化学知识的引用

文学作品经常用化学知识譬喻,如“可能流行的胡思乱想猜忌病菌传染你的大脑神经,引起你的酸性反应,如果是这样,请用大量的洗衣粉冲洗一下你的每一个细胞吧,酸碱中和,也许可以使你过多的酸性小到最低程度。”酸碱中和反应是一个重要化学反应类型。家用洗衣粉呈碱性,它的主要成分是碱性物质。学完这节课,介绍这个譬喻,学生高度紧张后,能放松一下神经,张弛结合。

《冰是睡着的水》,主要讲述的是情报干部与众不同的一生。他们在黑暗中是为了守卫光明。“那是水,那是冰,冰是睡着的水――你是问水,我也是,但我是睡着的。”水在零度到一百度之间是液态的,在零度以下结成固态冰,他们是同一种物质,但存在的状态不同。作者借助于水和冰的关系比喻普通人与情报干部的关系,情报干部都是普通人,但他们又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他们一生充满误解、恐怖、艰苦,他们渴望但无法像常人那样无忧无虑地生活。学习水的三态时,介绍这篇作品,学生饶有兴趣,紧张学习之余,能巧妙地休息一下,又能加深理解。有兴趣的学生课后可以阅读这篇作品。

长篇连载奇幻小说《化学召唤师》题材新颖,构思巧妙,把很多化学知识融进奇幻情境中。小说中召唤师惊奇地发现,召唤兽的构型,全都是有机化学结构式。召唤法师,完全是有机化学。元素法师,完全是无机化学。所谓的魔法元素,不过是元素周期表内某些元素的集合体。主角手中的《有机化学》,在这个世界,竟然是“召唤师的天书”。

有机化学结构式是有机化学中的基础和重点,课堂中利用多媒体适当放一点片段,肯定能使沉闷的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激活学生的思维。

综上所述,文学与化学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经常互相渗透,与化学有关的文学教不胜举,在这就不一一赘述。或于知识点前,激发置疑;或于知识点后,加深理解。在化学都学中适当加以应用,能帮助学生轻松地学习理解严谨、抽象的化学知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兴趣;又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普遍联系规律的教育;还能加强学生的文学素养。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是以前教学中被忽视,而现在化学新课标中很重视的不可缺少的一方面。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5-0089-01

一、引言

化学作为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初三才开设这门课程,学生对化学充满着好奇心,并有一定要学好化学的决心,但化学本身具有知识高度抽象,反应机理错综复杂,化学用语枯燥、难记、易忘的特点,随着所学知识的不断深入和增多,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就减弱了。据许多调查统计的材料表明,在化学教学中应用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对于教师来说,掌握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是很有必要的。

中学生是学习化学的起始,对新鲜的东西比较感兴趣,这是由这个年龄段的特点所决定的。不同基础,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学校的中学生对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兴趣较高[1]。所以教师应该抓住这一特点,弄清楚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作用,用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来促进化学教学的进行,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出对社会有用之人。

二、生活中的化学知识,使学生学习化学时不在感觉神秘

中学化学教材之所以有别于其他学科,就在于它更贴近生活实际。化学科学起源于人类对生活世界的认识,在生活世界中,人类通过对周围世界的直接感知,获得了关于周围世界的感性知识,这些知识经过进一步概念化、系统化就形成了化学科学理论。因此德国的思想家胡塞尔认为,科学世界是生活世界的抽象图景,是生活世界的理性产物[2]。但科学理论如果仅仅是作为观念上的产物,而不回到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也就体现不出其应有的人生追求和价值,也就无法经过实践的检验使自身得到发展和完善。因此,化学科学其实就来源于我们的生活世界。

生活为化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教育因人的生存和发展而产生,因人类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变迁,没有人的生活便没有教育。所以在生活中学习化学,能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化学不再是神秘的,而是就在我们的身边,有利于促进学生课堂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生活中的化学知识,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起来就有劲,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怎样使学生保持并拓开这份兴趣是化学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驾驭课堂教学的关键。大量资料都表明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是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这样可以使他们把课本知识转化为直接经验,有利于知识的巩固、深化和能力的培养,又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认真听完本节课的信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讲醋酸时可以告诉学生几种醋酸在日常生活中的几个小用途:在鱼类不新鲜的情况下,加醋烹饪不仅可以解除腥味,而且可以杀灭细菌;醋可以作为预防痢疾的良药;醋还可以预防流行性感冒。将室内门窗关严,将醋倒在锅里漫火煮沸至干,便可以起到消灭病菌的作用;杀鸡鸭前20min,给鸡鸭灌一些醋,拔毛就轻易了;衣服上沾染了水果汁,用醋一泡,一搓就掉;用醋浸泡热水瓶中的水垢,可以达到除垢的目的;夏天毛巾易发生霉变而出异味,用少量的醋洗毛巾就可以消除异味。

四、生活中的化学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

传统的教学是以考试为中心,以分数为目标,脱离了生活,忽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可帮助学生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性化学知识,以致多数学生学了化学用不上,不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技术等的密切联系,读到高中毕业,竟解释不了身边的简单生活现象。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把课本知识鲜活起来,把学校小课堂与生活大课堂联系起来,把大自然社会生活搬到课堂里来,也可让学生进行调查,到工厂、农村、商店等地进行参观、访问、调查。写出专题调查报告,并联系生活实际,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条件许可的可以进行研究方案,并帮助实施。使学生课内所学、课外有用;课外见闻,课内升华。在这样的内外交流过程中,课堂变大了,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促使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等发展性目标的达成,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体验化学的应用价值。

化学是一门根植于生活之中,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人体自身的生化反应、大自然的化学变迁、生活中的化学常识,无不闪耀着化学知识的火花。而且随着新的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的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学生经过较长生活中的观察和感受,都积累了一定的化学知识,明白生活是获取知识的源泉,只有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才能更好地接受知识。

在高中新课程实施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重视知识与实践的联系,注意在做、用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习,注意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帮助学生通过现象、直接观察和操作演练,将知识与学生个人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启发学生运用已知的化学知识去感知和理解新的化学知识,并引导他们解决一系列的新问题,允许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自己,显露和发挥自己的才能,使之感到骄傲和自豪,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尊感,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淑,应桃开.中学化学教学中结合真实背景的调查与分析[J].化学教育,2007,(4):38-51.

[2]刘克文.从生活世界到科学世界[J].化学教育,2007,(05):8-10.

篇7

一、前言

本文针对中学化学知识在军事中的运用研究,将从国防教育对我们的重要意义入手,结合我们学到的化学知识,对军事武器的研发进行研究,进而列举出中学化学知识在军事中的重要运用。希望能够用本文浅要的分析与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发现更多军事中的奥秘,同时为对军事武器感兴趣的同学们提供一份参考与借鉴。

二、国防教育对我们的重要意义

国防事业的建设是为了保障我们国家的。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21世纪的接班人,我们更应该关注国防建设,正确认识学校设置的国防教育课程。通过国防教育老师的讲解,我们深刻认识到,国防事业离我们并不遥远,国防事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我们平时在书本上学习到的知识也有较大的关联。而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标。老师市场教导我们,学习需要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这需要在学好理论的前提下进行。在国防事业的建设中,与其最相关的学科要属化学了。并且,我们从国防教育中了解到,国防军事中的所有武器都有化学的成分。因此,结合我们所学的初中化学知识,分析国防军事中的化学应用,对我们的进一步的军事武器研发具有重要意义[1]。

三、中学化学知识在军事中的运用

(一)烟雾弹

无论是军事的真实上,还是在电影中烟雾影视效果,都有利用化学的成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军方使用烟雾弹将军舰隐藏在烟雾中,避免了敌军的轰炸。烟雾弹不仅可以隐蔽被保护事物,还可以躲避红外线与微波的扫描,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军事中的烟雾弹,很有可能有白磷的成分。因为在是实验中,白磷燃烧的现象与烟雾弹的现象具有一致性。老师告诉我们,“烟”是固体小颗粒,“雾”是小液滴。烟雾弹就是通过化学反应在空气中制造烟和雾的过程。装有白磷的烟雾弹引爆后,白磷迅速燃烧,形成的五氧化二磷与空气继续反应形成磷酸物质,磷酸物质带有毒性,并与遗留下的五氧化二磷一起留在空气中,形成烟雾朦胧的景象。另外,四氯化硅也可制作烟雾弹,与水发生发硬形成盐酸雾态。

(二)石墨炸弹

石墨炸弹是在1992年的海湾战争中第一次登入军事战场,当时,美军方向伊拉克投掷了石墨炸弹,攻击其供电设施,导致伊拉克国家80%以上的供电系统受到破坏。90年代末期,北约对南斯拉夫的空袭中,型号为BLU-114/B的石墨炸弹,导致南斯拉夫70%的地区发生断电[2]。因此,在军事上,石墨导弹可以对电子设备、发电厂等产生大面积的破坏。在学习石墨性质时,老师为我们介绍了石墨炸弹是经过处理的碳丝制成的,碳丝非常细,可以漂浮在空中,碳丝经过流体研磨加工和化学清洗后,碳丝传导性能增大,可以依附在物体表面。通过爆炸的形式散播在敌军所处范围内,甚至进入到电子设备内部与系统管道内,破坏敌军的发电设备[3]。

(三)燃烧弹

在学习燃料与应用的课程中,我们学习了燃烧弹的成分。燃烧弹在现代地道战中具有重大的作用。汽油密度非常小,热效应较高,而且经济成本较低。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燃烧弹原料中,加入与能够与汽油结合的胶状物,制成凝固状态的汽油弹。为了有效攻击水中的目标,有的固体燃烧弹中加入了碱金属等成分,金属与水发生反应释放出氢气,氢气燃烧发生爆炸效应,提高了爆炸的威力。在矿物基础材料的学习中,铝热反应原理可以制作燃烧弹,尤其是对坦克具有破坏性作用。铝粉与氧气的化学反应,可以释放出足够的热量使坦克的钢铁融化成液态。而且,铝热反应在没有空气的情况也可燃烧,加大了其爆炸效能。

四、结论

本文针对中学化学知识在军事中的运用研究,是从国防教育的重要意义入手,结合课堂中学习的化学知识,进而列举出中学化学知识在军事中的重要运用。包括烟雾弹、石墨炸弹、燃烧弹等。除此之外,军事中的应用还包括了火药。在有机物的课程学习中,老师还介绍了甘油炸药与无烟火棉炸药等。军事上火药的成分包括硝酸钾、硫化物、木炭等物质,黑火药非常容易发生燃烧,产生的热气体能够迅速膨胀,发生爆炸。总之,还有更多的军事化学应用等着我们去开发和探索。因此,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尽快实现这个任务。

参考文献:

篇8

自从有了人类,化学便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钻木取火,用火烧煮食物,烧制陶器,冶炼青铜器和铁器,都是化学技术的应用。正是这些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人类进步的标志。从化学发展的五个时期①来看,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化学发展史,化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基础学科发展起来,是生产、生活经验的高度总结和理论的概括,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生活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 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1、 让深奥的化学理论深入浅出

很多同学都反映化学难学,既看不见又摸不着,非常抽象,因此,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是每一位化学教师在上课时必须解决的问题。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是学生拥有的最熟悉、最直观、最感性的知识。如果教师在上课时,把这些化学知识和授课的内容联系起来,能让深奥的化学理论深入浅出,获得明显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化学平衡移动时,可引用生活中的一个例子:牙齿的损坏实际上是牙釉质[Ca5(PO4)3OH]溶解的结果。在口腔中存在着下列平衡:Ca5(PO4)3OH 5Ca2+ + 3PO43- + OH- 。当糖附在牙齿上发酵时,会产生H+,试用化学平衡理论说明经常吃甜食对牙齿的影响②。为了解答这道题,设计以下提问:(1)、为了保护牙齿,我们该让以上平衡向哪个方向移动?(向逆方向移动) (2)、常吃甜食对牙齿有何影响? (糖附在牙齿上发酵时,产生的H+和溶液中的OH-反应生成水,OH-浓度减小,平衡向正方向移动,牙齿损坏)(3)、Ca5(PO4)3F是一种比Ca5(PO4)3OH更难溶解的物质,为什么加氟的牙膏对牙齿有保护作用?(因为反应生成比牙釉质[Ca5(PO4)3OH]更难溶的物质Ca5(PO4)3F)完成了这几个问题的提问,这道题也不攻自破,深奥的化学平衡理论在生活里却变得通俗易懂,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

2、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兴趣是学习动力之源泉,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无疑是改变化学教学的一个突破口,也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途径。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知识通俗易懂,趣味性、故事性、知识性、实用性并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来,使课堂教学接近学生的生活,提高课堂教学的亲和力和吸引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的气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3、 培养学生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生活、生产服务。我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会遇上各种各样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掌握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而化学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提高,不是凭空想象、无中生有的,而是通过平时的教学活动,特别是结合生活和生产中的典型例子,长期的努力,逐渐地培养起来的。例如前面讲的"常吃甜食对牙齿的损坏"的例子,通过这个例子,不但完成了化学平衡移动的理论教学,而且也解决了如何保护牙齿这个实际的问题。能力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培养起来的。

4、结合生产生活中化学知识的化学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新动向

执教多年的老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新教材和旧教材相比,有了比较大的改变,旧教材中那些偏、难、繁的内容没有了,与生活、生产联系密切的知识和例子增加了。"这种课程(指旧课程)观的最大弊端是:教师向学生展示的知识世界具有严格的确定性和简约性,这与学生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为特征的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毫无匹配,教育、课程远离了学生和实际生活"。"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课程的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这些问题的存在,以及它们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及产生的不良影响,都足以说明推进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针对性③"。教育要为现代建设服务,不能脱离生产生活实际。旧教材存在种种弊端,说明课程改革势在必行。结合生产生活中化学知识的化学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新动向。

5、联系生产生活的教学是教师劳动价值的再创造,是化学教学的升华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歌颂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但现代教育认为教师不但要"无私的放电",而且要及时"充电",教师不单是教材的实施者,而且是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使教材不断的得到补充和完善,让教材更接近生产生活实际,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特别是联系生产生活的教学是检验教材和完善教材的重要途径,也打破了你给什么我教什么,你考什么我教什么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联系生产生活的教学是教师作为教材的实施者,精心研究,长期探讨的结果,是教师劳动价值的再创造,也是化学教学的升华。

三、 课堂教学中,如何将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知识与化学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1、收集理论联系实际的资料

①收集生活生产中的化学知识的资料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些书籍里有关化学家的故事、化学的发现、发展及应用等都能成为丰富课堂教学的素材,成为课堂上引人入胜的例子。收集资料,不但丰富我们的知识,增强我们的技能,而且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具有号召力和说服力。

②积累生活生产中的化学知识的例子。

化学是来自于生产生活。只要我们留心,我们会发现有许多的例子,与我们的化学教学有关。例如:2005年3月29日,京沪高速公路淮安段液氯泄漏事故中,为了消除危险源,对翻落的液氯槽罐的处理是:将液氯槽罐安全吊起移至水池,进行碱液稀释中和④。如果上《卤素》时,能把这个例子运用到课堂教学中,那对完成氯气的毒性、氯气与碱液的反应、氯气的制备中尾气的处理等内容的教学,可以说有立竿见影的作用。在生活、生产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多留心、多观察、多思考,积累这些实例,它可能成为课堂教学中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典型例子,给我们的化学教学带来很大的帮助。

2、熟悉学生情况

教师在上课前必须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兴趣爱好、课外阅读等方面的情况,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这样才能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发展状况的典型例子,做到有的放矢。

3、熟悉教材,将生活生产的实例与授课内容的有机结合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只有对教材高度稔熟,详尽占有课本内外的材料,对教材相关的知识点做到博学精通,心中有数,以及注意对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这样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将生活生产中的化学知识与化学教学结合起来。熟悉教材,将生活生产的实例与授课内容有机结合,体现了教师不再是为了教书而教书,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教师劳动价值的再创造,再提高;熟悉教材,将生活生产的实例与授课内容有机结合,让课堂教学更风趣、有味,也更富有内涵和层次感。例如,我在上《淀粉 纤维素》这节课时,在学习了《淀粉和纤维素》的化学性质后,我向学生提出一个与生活有关的问题:我们人吃的米饭中有淀粉、吃的青菜中有纤维素,食物中的淀粉和纤维素是不是都被人体消化吸收?有关吃的问题,大家再熟悉不过了,个个都踊跃地回答,但大多数的学生都认为,这两种营养物质都能消化吸收,要不我们吃这些东西有何用。但实际上不是这样,淀粉的水解是在稀酸中进行,而纤维素的水解却在浓酸中进行,人体内的胃酸还没有达到浓酸的程度(人的胃内是酸性环境,其pH值l一2⑤),所以纤维素不能水解,只有淀粉被消化吸收。有的同学提出:我们吃的青菜不是白吃了吗?不,青菜中的纤维素是不可消化吸收,但其它的物质如维生素等是可以被消化吸收的,还有 "它刺激肠道蠕动和分泌消化液,有助于消化和排泄⑥",纤维素对人体也是有用的。通过对淀粉和纤维素化学性质的比较,学生容易掌握刚学的内容。如果不熟悉教材,提不出这样的问题,或不在这个地方提出问题,而在学习了淀粉的化学性质后就进行提问,没有了淀粉和纤维素化学性质的比较,效果可能就不这么明显。

四、 教学过程中,联系生活生产中化学知识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生活生产中不健康的、不利于学生成长、与学生身份不符的内容不要搬到课堂

社会生活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这些内容中好的就像一坛陈酒,醇香四溢,激励青少年奋发向上;也有不好的,像一个粪坑,恶气冲天,影响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因此,在选材时,我们要注意学生的身份,不健康的、不利于学生成长、与学生身份不符的内容不要搬到课堂中来,以免祸害下一代。

篇9

心理学研究表明,轻松、愉快的心情能使人头脑清醒,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观察力等方面得到相应的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更浓。反之,心情压抑、焦躁不安、学习不开心、不愉快的情绪会抑制人的思维活动,同时思维混乱,学习效率大减。因此,根据这一心理常识,教师在上课时,既要整理好外在形象,又要调整好心态,然后以一个精神焕发、情绪激昂的面貌出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耳目一新,赏心悦目。在课堂中也要面带微笑,多一些幽默,多一些争议,多一些乐趣。如,不同的表情、讲讲小笑话、用谐音打个趣等,让学生觉得教师的教法独特,情趣横生,让学生保持愉悦的心情。

如,在“氮气”的教学中,我是这样提出问题:

(1)闪电打雷常发生的地区为什么树木生长得特别茂盛?

(2)在铜的还原实验中,将还原出来的铜用氮气使之冷却到常温;假如是镁,也可以用氮气来冷却吗?

这样让学生感到了学习化学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从而把学海无涯苦作舟变成学海无涯乐作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公演教学的全过程。

二、充分应用赞赏与鼓励

德国有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清代的颜元先生便深谙“适时夸奖”的教育之妙,他留下的“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的至理名言显然值得现代的教师好好去思考、回味与体会。教师的赞赏与鼓励会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唤起成功的希望。反之,批评、惩罚过多容易导致学生情感的饥饿。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运用赞赏与鼓励的手段,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正面强化。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的“闪光点”,对有创新或有不同观点的学生首先给予肯定,对有进步的学生每次给予不同的表扬方式,尤其要注意多为学困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得到体会成功的滋味。例如,在课堂上对于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哪怕这些答案近乎可笑,甚至脱离实际的,但教师在课堂上始终要呵护学生的发言热情,及时鼓励。并对回答好的学生,我们给予最真诚、最热情的赞赏与鼓励。赞赏与鼓励的方式有三种:

1.运用特别的语气、音调、速度和节奏,进行语言赞赏。如“哎!非常好!”“太棒听!”“真了不起了”“很有创意”“你的答案正是我所需要的。”等等。

2.运用教师的表情、手势、眼神等体态语进行肯定。如点头、真诚的微笑、赞许、鼓励的眼神,甚至摸摸他的头或拍拍他的背。

3.运用班组体的力量,如热烈的鼓掌等。即使回答错了,教师也诚恳地说:“没关系,下次还有机会,我相信你一定能行!”整节课贯穿着“激励、唤醒、鼓舞”的教法,这对学生心理有积极的暗示、抚慰作用,同时也有利于保持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激情。

三、课中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在自学中体会成功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这是课堂教学的高层次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我努力引导学生既领悟课中的难题,又掌握了学习方法,既积累了化学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钠的化合物”中碳酸氢钠时,我安排了碳酸氢钠和碳酸钠对比学习,且补充做了碳酸氢钠和碳酸钠在水中的溶解性大小的实验,然后在这两种溶液中分别滴加同浓度的盐酸,学生都知道会放出二氧化碳,但反应的速率(即放出二氧化碳的快慢)相差较大。通过学生实验总结,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的速率比碳酸钠和盐酸反应放出二气氧化碳的速率快得多。这时我就引导学生从溶液中存在离子的成分进行分析,从反应的原理给予解释。接着我提出一个问题,把盐酸滴入碳酸钠溶液中和把同样的碳酸钠溶液滴入同样的盐酸中现象有没有相同?绝大部分学生都会回答“现象不一样”。然后根据实验事实讲明了原理,书写了离子方程式。创设一个好的实验情景,学生能很好掌握知识,而且运用知识,发挥想象,运用类比方法,变抽象为形象。

篇10

中职学校的化学教学方式一直是以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所教的知识内容也往往自成体系,注重学科本身的系统性,而忽略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师希望通过引入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改变课堂沉闷的气氛,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开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亲身的参与学习活动,亲身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是面对这一问题应运而生的。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一般来说有六种:(1)支架式教学;(2)抛锚式教学;(3)随机进入式教学;(4)情境式教学;(5)协作学习;(6)自上而下。本文立足于抛锚式教学模式,通过对其理论的研究,掌握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方法,逐步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从而应用于课堂,培养学生从矛盾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养成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

1 “抛锚式”教学方法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1.1研究方法

(1)文献法

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了解国内外建构主义抛锚式教学发展现状,构建适合中专学生的抛锚式化学教学模式。

(2)实验法

中职化学建构主义抛锚式教学对学生化学学习和发展的影响研究,主要采用实验法。通过对我校一年级同一层次的园林10级1班(对照班)和林业10级3班(实验班)一个学期的教学,在实验班实施抛锚式教学模式,对比班实施传统教学模式,比较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倾向、学习能力发展情况。

(3)调查法

编制问卷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感受进行调查。

(4)观察法

对课题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观察记录。

1.2 实验的基本过程和主要步骤

1.2.1被试确定

研究对象为齐齐哈尔林业学校不同专业一年级八个班中的两个班,其中林业103班为实验班,入校人数33人,园林101班为对照班,入校人数31人,由于入校学生为初中毕业生或初中未毕业的学生,有些学生未接触过化学,所以没有对他们的入学成绩进行比较,而是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他们的学习基础和学习兴趣进行比较。调查结果统计后列于表1。

1.2.2变量设计

自变量:教学方式

a抛锚式教学(林业103采用)

b传统教学(园林101采用)

因变量:中学化学抛锚式教学对学生的影响。

控制变量:学生入校的化学基础;被试的学习内容;教师的水平;班级的管理水平;实验的期望效应。

1.2.3抛锚式教学实验研究材料

a.自编中职化学校本教材

b.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前测问卷

c.自编学生调查问卷

1.2.4数据的处理方法

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历次考试成绩及同质性检验,采用分析统计软件Excel进行t检验和Z检验处理。

1.2.5问卷调查结果

以图表的形式统计出实验班和对比班各选项的人数,然后以各项人数占本班的百分比,列出柱形图,进行对比分析。

2 研究结果及讨论

2.1抛锚式教学对中职学生学习发展的影响

我的教学实践过程是在一年级进行的。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态度、化学学习自主性、化学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情况并获取教学实践效果的评估依据,我设计了调差问卷,分别在开学初前和期末进行了二次问卷调查。

2.1.1化学学习兴趣与态度调查

调查问卷第一组问题(1)“我上化学课时,常常会精神不集中”,统计结果表明,在前测中,实验班和对比班的学生课堂精神不集中的很多,实验班占42.4%,对比班占38.7%,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说不清,实验班占30.3%,对比班占48.4%,这说明他们对学习的目标还不够清晰,能够有兴趣并坚持听课的学生实验班仅占27.2%,对比班仅占12.9%.而通过一学期的抛锚式教学之后,实验班上课能够集中精神的同学上升到了72.7%,增长了45.5%,而对比班为25.8%,增长了12.9%,并且实验班回答说不清的同学已经明显减少了,这部分同学能够从不太清楚的状态回归到课堂。以上比较说明抛锚式教学能够使学生听课的兴趣明显增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摒弃厌学的情绪,从而完成每一个知识点的连续学习。

调查问卷第一组问题(2)“对老师的课堂提问,我能积极思考作答”。结果表明,课堂上能积极思考作答的同学猛增,回答同意的占到了63.6%,而对比班不明显,同前测时只有略微增加,而在说不清一项中,后测中实验班的同学明显下降,而对比班反而略有增加,这说明如果不施加这种积极的教学方法,学生跟不上学习进度,那么放弃学习的学生会增多,消极混日子的学生会增多,所以抛锚式教学方法对引领学生积极思考,端正学习态度有很大的帮助。

调查问卷第一组问题(3)“课堂化学演示实验,会提高我的听课兴趣”的统计结果表明,对于课堂化学演示实验,实验班和对比班的回答都是很相似的,超过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同学都很喜欢课堂教学演示实验,这也提醒教师,在课堂中多运用实验,合理设计实验,因为实验可以促进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使学生记忆更深刻,所以实验在抛锚式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2.1.2化学学习自主性调查

调查问卷第二组问题(1)“有空闲时间时,我会找一些有关化学知识的文章来阅读”。在前测中,实验班和对比班大致相当,表示很同意的实验班有2人,而对比班没有,表示同意的实验班有7人,而对比班只有3人,这说明绝大多数同学都没有阅读化学知识的习惯;而在后测中很同意的人数实验班上升到了8人,而对比班仍然没有,同意的人数实验班上升到了13人,而对比班只有4人,没有明显的增加。说明通过抛锚式教学,给学生留一些开放式的问题,要学生自己去查阅,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调查问卷第二组问题(2)“我每次都能认真的完成化学作业”。在前测中实验班仅有5个占15.2的学生回答很同意,能够自主认真的完成作业,对比班有3个占9.68的学生能独立完成作业,两个班能独立完成作业的人数非常少,只有几个人,回答同意的同学实验班有9个,占27.3,对照班也有9个,占29.0,也就是基本能自主完成作业的实验班总计14人,占42.4,对比班总计12人,占38.7;在后测中,实验班基本能自主完成作业的人数大大增加,达到22人,占66.7,而对照班11人,占35.5,略有下降,说明实施抛锚式教学对促进学生完成每一节作业,独立自主的学习有很明显的效果。

2.1.3化学学习方法调查

调查问卷第三组问题(1)“学好化学,主要是靠死记硬背”。

调查问卷第三组问题(2)“化学与物理、数学知识一样都是有规律可循、有条理的”。

调查问卷第三组问题(3)“我的化学听课方法是……”

对比三个问题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班的学生学习方法有明显的改善,对于是否需要背题,对比班的同学有一大部分回答说不清,虽然他们也不同意死记硬背,但是很多知识还不会,所以只能停留在背复习题的水平上,他们不知道怎样摆脱这种状态;而实验班的同学则有72.7的同学明确表示他们不同意死记硬背,这是因为抛锚式教学促进了他们学习的良性循环,使他们能学进去,学明白,所以对于复习过的知识都能理解。在抛锚式教学中,老师锁定问题,要学生一步一步去思考,学生真正学会了,也就能体会化学中的规律,学生学习有兴趣了,记忆和理解都变的容易了,因为这样的课堂能让他们记忆深刻,所以在二表中有75.7的同学认为化学是有规律可循的;实验班的听课方法也有所改进,对比班有22.6的学生根本不想听课,22.6的学生只是坐在那里听,没有任何记录,而实验班不想听的人数则大大减少了,这说明课堂能把绝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调查表明,抛锚式教学对于课堂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深入学习,改善学习方法,都有很明显的效果。

2.2抛锚式教学对中职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我对实验班及对照班的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成绩做了统计,统计结果列于表2。表2表明:期中成绩实验班和对比班的P =0.39 > 0.05,两班成绩无显著差异;期末成绩两班P = 0.036 < 0.05,表明两班成绩有显著差异。以上两个阶段学习成绩表明,入学时学习水平相当的两个班,经过短期教育后,实验班的成绩明显高于对比班的成绩。实验班本身的成绩并不是很高,特别是期末考试,这是因为考试试题难度与学生学习水平有一定差距,很多学生在初中未接触过化学,就来到中专学习,而且学生进入第一学期,虽然化学课的观念发生了改变,但是课时较少,学生复习较少,而且其他课的观念未发生改变,学生的整体进步较慢,成绩较低实属正常。另外中职的化学课跨度较大,这给初中无基础的学生带来较大困难。但从期末成绩看,两个班的学习水平具有显著差异性。因此实验班与对比班已经不是同质性班级了,实验班的学习能力在上升。

3 实验结论

(1)通过对学生考试成绩的研究和调查问卷的分析,认为抛锚式教学对中职化学课堂教学效果是显著的,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整体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抛锚式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具有很明显的效果。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明显的提高,对很多学生的学习方法有明显的改善,使很多不想听课的学生转向听课,听课是学习知识的最重要的基础,是教学方法得到开展的重要保障,这在中职学生中是一个突破。

参考文献:

[1]埃瓦尔德・特尔哈特.张桂春译.建构主义与教学(二)[J].外国教育资料,2000,(4):7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