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0 16:02:0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音乐可以愉悦心灵,可以提升品位。初中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在音乐课堂上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聆听音乐,让学生学会欣赏音乐,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审美品格。纵观传统的初中音乐教学,大多数的音乐教师只会采用一般的教学方法,即不断地传授音乐知识,营造出传统课堂的严肃气氛,使用灌输性方式来讲解音乐知识,强迫性地注入学生的头脑;有的教师的方法虽然会精细一些,采用一对一的,口口相传的模式进行教学,这样的方式很容易让人想起民间艺人授徒;有的教师像专业音乐学校的教学,只强调某些技能的训练;还有的教师在课上只是为了教会学生唱一首歌,只要音调大体不错就算过关。如今,作为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初中学校对音乐课堂的重视近年来有一定的提升,初中音乐教学需要改变旧的教学模式,进行新型课堂教学思考,打造全新初中音乐课堂。
1 构建全新音乐教学理念
众所周知,传统的音乐教学主要是讲解三种唱法,即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以往的初中音乐课堂,教师的教学思路基本上是从概念人手,欣赏为辅,所有的学生整堂课都在被动接受灌输式的音乐教育。这种传统方法最大的弊端就是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毕竟单一的音乐理论对于初中学生的接受力而言,过于枯燥,何况学生们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也是千差万别。因此,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构建全新音乐教育理念,提升初中音乐教学水平和效果迫在眉睫。
对于初中的音乐教师而言,首先要对学生因材施教,培养学生演唱的能力和音乐素养,教会学生懂得如何驾驭自己的声音,如何能更好地展现声音的流畅和美妙;其次要重点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欣赏能力,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表达乐曲中表达的内涵,再教以正确的唱腔和呼吸方法;最后要学会中西结合,借鉴西方音乐的经验,要明确虽然中西方语言和音乐风格不同,但是对音乐美的探寻,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2 建立科学发声教学体系
事实上,人的嗓音就是天然的乐器,这件乐器的奇妙之处就是能够超越国界和语言的界限,完美融合成优美的乐曲。科学、正确的发声是保证歌唱者完美展现音乐的基础,同样也是初中音乐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的重点。我们一般讲到的发声原理是说声带在气的冲击下发生振动,声带因为振动而发出声音,经过人体的胸腔、咽腔、喉腔、口腔、鼻腔、头腔,因而发生共鸣,最后发出响亮而和谐的声音。长期的音乐教学,都是以传统意义上的三种唱法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将学生限定在某种唱法之内,将教学引入误区。其实,正确的发声要依照科学,摒弃传统意义上教学的主观性。
每个学生都有其不同的嗓音条件和发声特点,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去修饰学生的声音,扬长避短,因材施教。在学习的过程中,千万要在科学的基础上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更加不可刻意模仿。在学唱的过程中,要以听人家如何运用嗓音,如何演绎作品,如何使用技巧为主,切不可单纯刻板地一味还原。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有灵敏的耳朵,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记录和分析,并且掌握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使学生在不断的训练过程中提升音乐感知能力。
3 运用有效合理训练方法
初中音乐教学,最难的环节莫过于对学生的因材施教,教师想要对学生进行培养,就一定要有“伯乐”之能,全面了解学生声音能力、特点、发声习惯、发声特点、存在的问题等,整合之后制定出系统的教学方案。音乐的学习需要持续的训练,不能追求一蹴而就,初中音乐课堂要着重训练学生的基础。一是要帮助学生学习科学的乐理知识,培养正确的声乐审美和音乐感觉,这种感觉既是听觉上的,又是心灵上的。二是要发现学生唱的最好的那个音,从那个音人手,学细学精,然后再拓展学习其它音,在这个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音乐习惯。三是要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要着重提升音乐的实际掌握能力,可以是感觉上的,也可以是歌唱方面的,更加可以是有关音乐的其他方面的。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0-060-01
初中音乐课堂教学重点是音乐基础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但是传统音乐教学方式不能够满足当今教育改革需求。所以,在传统音乐课堂教学基础上,对新型的教学模式进行有效开展,从而跟进教学要求。创新模式的音乐课堂教学通过其他学科的先进教学方式,结合音乐教学特点,对音乐课堂教学进行优化处理,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一、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研究现状
音乐课程是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新课改模式下,音乐教学也在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并且需要不断的改进创新音乐教学理念。根据这一发展要求,学校对音乐教学进行不断的深入改革,并且提出新的教学理念,我国在这方面有了一定的进展。
其次,虽然我国在音乐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从整体上分析,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例如:有些教师在音乐教育意义的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偏差,片面的追求形式,甚至有些教师认为音乐课堂就是听听音乐,在教学中忽略了音乐教学目的。而有些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忽略了学生感受,对学生能力状况不是很了解。造成了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合作的低效率,没有达到音乐教学的最终效果。
二、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创新措施分析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首先遵循的原则是“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并且在创新教学模式下进行教学改革。并且,在创新化音乐教学模式下,进一步的明确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和角色。
1、多元化教学理念为基础
在多元化教学理念下进行音乐课堂教学的过程设计。在传统的音乐课堂中,教师在音乐领域的见识和理解受到一定的限制,导致学生在音乐课堂上显得被动,出现了课堂疲劳现象。因此,初中音乐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和特点,从而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有效多变音乐教学组织,在严肃的课堂中融入活跃的氛围,将音乐中重要的元素带给学生,使学生从根本上了解和理解音乐。与此同时,在现代音乐的潮流冲击下,给传统音乐教学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出现了厌倦或者是讨厌对传统音乐的学习。因此,音乐教师应该在音乐方面更加注重教学方式的多元化,结合不同元素音乐,从而改进音乐课堂教学环境。
2、角色定位
“学生为课堂主体”不仅仅是停留在形式表面,在音乐的新课程改革下需要重视学生地位,尤其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人格魅力的塑造。在教学活动中,由于音乐教学的自身特点,需要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鉴赏能力方面的培养。所以,初中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需要进行创新性的发展,并且在学生和教师之间起角色定位的重要性,从而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果。对于音乐学习方面,学生在对音乐本质的了解和领悟能力的教学内容上也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在音乐课堂上的指导,应该使学生学会自主性音乐探究学习,了解并领悟音乐元素的内涵,使学生从内心上喜欢音乐,渐渐的对音乐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形成一定的音乐素养。
3、设置课堂情境
在音乐课堂上设置情境,目的是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音乐创作过程中,沉淀了历史和其本身的价值意义。所以,在音乐课堂上需要整合音乐元素文化背景,并且设置其相应的教学情境,增加教学过程的自然性和流畅性。并且,音乐元素用语言是不能够解释清楚的,在课堂上教学设置情境,并且与多媒体或者是其他现代化的信息及时增加音乐教学的丰富多彩性。
4、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在信息化教学模式基础之上,需要跟上音乐教学趋势。在多媒体平台上进行音乐教学模式的转变,特别是教学情境设置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并且和音乐背景相结合进行教学,增加了音乐教学效果。
为了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质量,需要在现有教学体制改革下进行音乐素质培养,并且通过良好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实现音乐课堂教学最终效果,进而从根本上提高了教学质量,达到深化改革创新的教育要求。并且通过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的不断努力与探索追求下,改善了音乐教学方式方法,使学生从心理上乐意融入教学课堂氛围中,从而为学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陶冶了情操。
参考文献:
初中音乐教学是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通过创新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形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使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完善自己的思想品格,发展自己的个性特征,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和审美力,更好地了解和理解音乐作品,从音乐中感悟生活、享受生活。
一、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要基于多元化教学理念
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些音乐教师对于音乐的理解和见解比较片面,音乐课堂教学模式落后,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为了强化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效果,音乐教师要基于多元化的教学理念,结合初中生的个性和心理特点,丰富音乐教学组织形式,采用严谨而诙谐的音乐专业术语,生动地将音乐知识传输给学生,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内涵[1]。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要善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初中音乐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通过音乐自身美的力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在学习和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将音乐的审美信息呈现出来,鼓励学生经过丰富的想象,组合并创造出新的音乐形象。
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倾听一首音乐作品,例如: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有《德涅泊尔河掀起了怒涛》,在浪漫、幻想、激情的音乐世界中,倾听和感受这首音乐的内涵,体验和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音乐情绪,了解音乐作品中的表现内容,学习不同音乐作品的风格和特征,逐渐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鉴赏能力。欣赏完这首音乐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课堂上展开讨论,使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充分发挥学习主体作用,加深对这首音乐作品的理解,教师要扮演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二、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要丰富教学形式
传统初中音乐课堂教学,音乐教师多将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写在黑板上,由音乐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演唱曲目,或者通过录音机学习音乐歌曲,这种音乐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都较低,音乐教师并不是音乐家,其自身综合素质存在较大差异,一些音准或者音高并不十分标准,从而影响音乐教学质量。近年来,计算机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了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教师可以结合音响、事物、画面等多种资料,通过大屏幕向学生展示音乐教学内容,多媒体教学具有强烈的直观性,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个感官,在视觉和听觉的共同作用下,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其独到的优势能够提高音乐学习的理解能力和感知力,结合音乐历史背景,营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理解音乐作品。
例如:初中音乐教材中的《阿西里西》一课,教师可以开展多媒体教学。由于这是一首贵州彝族的原始民歌,学生学习起来具有一定难度,这时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向学生展示一些贵州彝族人民生活的片段,了解彝族文化,介绍《阿西里西》这首民歌中运用的音乐表达形式和乐器,让学生了解彝族民歌的音乐特点、演唱形式、音乐题材及风格特征,在此基础上学习这首音乐作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使学生掌握更多民歌方面的知识,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提高音乐教学质量。贝多芬《月光》片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当时创作背景,创设与之相符的教学情境,基于多媒体的试听平台,教师能够自如地进行音乐教学的转变,从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存的教学模式[2]。
三、通过流行音乐带动音乐的学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初中学生已经具备手机、平板电脑等具有音乐播放功能的电子商品,中学生会在课余时间欣赏自己喜欢的歌曲,且一般以娱乐消遣为目的,不懂得基本的音乐知识,很难欣赏到音乐节奏中的美感[3]。传统音乐教学中教师选取的音乐达不到现在学生的欣赏要求,并且教学过程比较随意,音乐教学称为应试教育。
针对中学生对流行音乐感兴趣这一特点,初中音乐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优秀的流行音乐,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进入高雅的音乐殿堂,流行音乐之所以受到中学生的广泛喜爱,因为其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明星效应,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很容易感受到流行音乐的独特之处。在学习蒙古民歌时,教师可选用凤凰传奇的《天蓝蓝》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学生在对视频充满兴趣的同时能够对蒙古民族有更深入的了解,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增强爱国意识,与其他音乐形式相比,流行音乐更容易受到广大中学生的欢迎和喜爱,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音乐审美能力。
四、结语
对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进行创新,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音乐表现力,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通过多元化的教学理念、丰富的教学形式和流行音乐带动学生对音乐的欣赏,创新音乐课堂的教学手段,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中学还应加大音乐教师和教学设备的资金投入,丰富音乐教学资源,给音乐课堂创新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引言
音乐课堂本身就应该是一个充满音乐之美和艺术气息的空间,音乐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它能够通过旋律引起人类的共鸣,教师、学生、音乐,这三者在音乐课堂上应该是相通的,音乐本身就带给我们一种美的享受,音乐学习氛围应该是美好的、轻松的、舒服的、充满活力的,音乐课堂就应该要真正地“活”起来。
让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的几点思考: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燃起学生内心的共鸣
“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的源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这是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先生曾说过的一句话。的确,音乐就是能够带给人们快乐和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都是音乐的享受者,教师需要做的是要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让学生积聚课堂的活力,并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的欣赏与学习中来。
二、开发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构建音乐课堂活力源泉
音乐的学习能力与学生的先天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有些学生对音乐的敏锐程度天生就比其他学生要强很多。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一点,不能让音乐课堂成为少部分优秀学生畅享音乐的舞台,而对一些音乐能力一般的学生置之不理,这样很容易打击到学生的积极性,音乐就是一种值得所有人享受的事物,每个学生都有享受音乐的权利,也有表演它的权利。教师要从专业角度对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加以训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进行不同程度的训练,对于一些音乐感知力较差的学生更要增加关注的力度,比如增加训练的次数,多鼓励他们表现自己,不要让他们丧失学习音乐的信心,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课堂的活跃程度需要全班同学的参与,教师需要记住一点:美好的课堂气氛是教学成功的一半。
三、创设良好的课堂情景,营造课堂活力氛围
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环境渲染的基础之上,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对于学生对音乐的感受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度。音乐课不同于其他科学知识科目,音乐更多的是向学生展现艺术之美,所以对于音乐课堂的要求也是要体现出艺术的独有魅力,只有充满艺术性的音乐课堂,才能方便学生的音乐交流,比如在音乐教师里布置一些著名音乐家的画像或者相关的一些民族乐器,让学生一进入音乐教室,学生对音乐的感觉便会立刻被点燃,对音乐的好奇心也立即被吸引,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教师讲授的音乐知识感兴趣,对音乐感兴趣。
四、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音乐之美就要表现出来,在音乐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多讨论音乐、表现音乐。对于一首歌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歌曲体现的感情。歌曲速度的快慢、歌曲的风格、歌曲的体裁进行讨论,甚至建议学生尝试对一些歌曲进行改编和再创作。教师还可以在音乐课堂上组织你唱我评的环节,学生个人演唱、个人评价,或者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演唱,再由其他小组或者教师进行评价,让学生在接受别人的点评之后,再进行重复演唱,感受吸取别人的建议之后再演唱的效果,教师要多组织一些类似于这样的让学生进行音乐演唱的方式,鼓励学生多唱、多表演,多参与、多积累,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便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很大的提升。学生生命活力的绽放,课堂才真正活起来。
五、教师要做好音乐的引导者与欣赏者,让课堂活而不乱
音乐的独特魅力就在与它会带给人无可替代的美的享受。音乐很容易引起人类的情感共鸣,音乐就是连接教师和学生之间最有力的情感纽带。教师在音乐课堂中不仅仅要做一个积极的引导者,更要做好一名热情的欣赏者。教师在带领学生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用音乐的魅力去感染和吸引学生,使学生真正享受音乐,爱上音乐。让学生呈现出一种思维紧张、情绪放松、心理安全的学习状态,教师才算做到了课堂教学的成功。音乐会引起人类的共鸣,所以教师和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情感应该是共通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处在同样平等的地位上,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应该得到尊重。
结束语
音乐是最擅长表现情感、以情动人的艺术。它的魅力在于给人自由驰骋想象的空间。音乐课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培养学生懂得理解,有表情地歌唱和感受音乐的能力,通过艺术形象,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庞中方. 让初中音乐欣赏课的音乐活动“活”起来[J]. 北方音乐,2015.
[2] 陈红. 浅谈如何让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活”起来[J].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
[3] 周杉珊. 浅析如何让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活”起来[J]. 考试周刊,2015.
依据我校初中音乐教学的实际情况,我就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感受较深的几个侧面粗略谈一谈。
一、要重视音乐课的组织教学
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是完成音乐教学大纲所赋予的教学任务的关键,而学生的兴趣和欲望来自于教师严谨而周密的教学构思。
初中生大多是十四、十五岁的学生,他们求知欲旺盛,活动性大,模仿力强,但持久性和耐力差。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法进行教学,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在一堂课的组织教学中,特别要精心设计好“开头”、“衔接”和“结尾”这三个环节,让学生像欣赏一首旋律优美的乐曲,观看一部引人入胜的影视片那样津津有味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更能使课堂教学具有“磁性效应”。
1.开头要新颖
对音乐感兴趣是青少年的共性,学生往往把每周一节的音乐课视为“一周最美好的时刻”。但如果我们教法呆板,一成不变,索然无味,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当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目的任务,将难点、重点、主导思想、作品风格、音乐知识等,形象而生动地导入到课的主体中去,让每堂课都有“新鲜”感,学生的兴趣、欲望才能“长盛不衰”。例如在初中教材中有许多作品如《梁祝》等都有故事背景,教师在教唱或欣赏之前,先把这部作品的背景故事作一些生动的描述,使学生对历史故事有所了解,从而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欣赏兴趣也随之倍增。视唱练耳是音乐课中基本技能训练必不可少的环节,极易形成固定模式而单调乏味,如果教师能收集一些不同地区有代表性的学生易于接受的民歌小调作为教材,开展“唱着民歌去旅行”的教学活动。学生就会感到新鲜而提高积极性。
2.衔接要巧妙
教学环节之间,新旧知识之间,衔接巧妙,课堂教学就会流利顺畅。教师仔细分析教材,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各环节自如地过渡,课堂教学便能保持整体性。例如在学习小三和弦时可先复三和弦,在比较中找出它们的相同之处(根音与三音,三音与五音之间都是三度,根音与五音之同是纯五度)和不同的地方(大小三度位置的互换),学生极易理解。再如,在学习自然小调时,可先复习自然大调的歌曲和音阶,当学生唱自然小调音阶时就会发现与自然大调的关系,然后把两调的音阶进行板书对照,从中发现主音各异,半音位置移位有不同之处,用两调所谱写的歌曲情调也有所不同。这样的衔接,既自然又简洁,学生接受也不难。
3.结尾要精彩
一出戏,一部电影,必定有。同样,一堂音乐课也应该有“”之处。这个“”一般宜在一堂课的结尾。“”往往是课堂教学的“华彩乐段”,此时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兴趣最浓厚,积极性最易发挥的时刻,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推敲再三,精心设计,可以在生动的故事中结尾,可以在听教师范唱或听录音中结尾,也可以请演唱水平高的学生演唱或全班学生不拘形式的演唱,甚至可以在师生对唱,学生边歌边舞中结尾。把一堂课的结尾搞得生动活跃,热热闹闹,使学生像听小说连播,观看连续剧那样在撩人心绪的悬念中盼望下周音乐课的到来。强调了音乐课堂教学的三个环节,并不意味着其他环节可以忽略。音乐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很重要,它们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不可缺少的“部件”,只有每个“部件”运转正常,才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组织教学的方式方法,还应注意各阶段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初一年级学生应该多用引导、鼓励、表扬等进行诱导;初二、初三年级则应多采用启发、思考、发现等方法进行疏导。
二、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的讲解方法
教师要努力探索,争取找到该教学内容的最佳讲解方法,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例如:学生对掌握不同的节奏型,往往会出现困难和混淆。如果死记硬背,为学生带来许多困难。教师可根据生活中的不同音响特点编写一些“节奏歌谣”或归类比较,让学生反复练唱或分析对比。如钟摆摇(的嗒的嗒)、打机枪(哒哒哒哒,哒哒哒哒)等,这不但对视唱有所帮助,对以后的听音记谱也有促进作用,同时,增加了对音乐形象的理解。
除了教师的讲解以外,教师还可以发动学生,采用提问、思考、讨论等方式来进行教学。教师的有意提问,能把学生带入思考、追求、探索的意境中去。特别是对节奏特点突出以及有特性的教学内容中,教师可把附点音符、三连音、切分音、休止符让学生找出,教师还可以故意把附点音符、三连音、切分音、休止符弄错,请学生来纠正老师的错误,从而引导学生去思索和鉴别。
三、要积极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音乐教学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夸美纽斯认为:班级课堂教学的优点是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具有积极的教育作用。新音乐课标规定:音乐教学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运用“体验”、“探究”、“合作”的教学过程与方法优化音乐教学课堂。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总成绩为评价标准、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互助、合作、学习、讨论、反思、进步的机会,使课堂学习得到有序发展,有条不紊地进行。
1激发兴趣为驱动力,活跃音乐教学课堂气氛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中的“乐”指的就是兴趣爱好。初中音乐教学中,将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作为内驱动力,可以使学生很快融入到学习氛围中,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热爱激情,为教学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活跃了音乐教学课堂的气氛、为音乐教学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例如: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之间可以根据所学音乐合作查找资料、合作表演、根据音乐合作创、编、演短剧。在《大海啊,故乡》音乐欣赏中,教师引导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展开自由的想象,然后把自己脑海中的画面用文字形式写出来,重组成故事,比赛看谁写的好。学生们忽而闭眼冥想、忽而窃窃私语、忽而哑然失笑、忽而奋笔疾书。惊人的想象力展现出不菲的魅力,有的学生描写的是一位少女在海边奔跑嬉戏的场景;有的同学联想起了《海的女儿》的童话故事;有的同学感受到了一首古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有的同学想到海底鱼儿自由自在的游弋……,每个故事的叙述都是那么的真切、感人肺腑,同学们给予阵阵的掌声加以赞美和鼓励。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针对音乐分段创编,请学生上台合作表演或者集体表演等形式。这样以兴趣为出发点的教学过程,赢在了起跑线上。
2背景音乐为暗示力,加快音乐课堂学习进程
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在20世纪60-70年代创立了“暗示教学法”,指的是运用暗示手段,激发个人的心理潜力,以提高学习效果的方法。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法重点强调了背景音乐的阶段性效果适用于任何学科,在初中音乐教学合作学习中,以无意识体验音乐促进有意识体验音乐的学习,更是加快了音乐课堂学习的进程,学习效果事半功倍。例如: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多媒体创设高清画面与立体声音效的教学情境,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视觉与听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在激情与陶醉中,加入阶段性暗示音乐背景,歌唱教学中,更容易使学生记住歌词和曲调;体会音乐所表达的内容中更容易进行透彻地理解……。既可以使学生的智慧得到有效启迪,为音乐知识的温故而知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合作学习中学生们更加积极、勇敢、团结、协作,以求共同进步与发展。在学习《歌唱祖国》中,教师指导如何正确演唱部分,背景音乐是以播放节奏活泼、轻快的音乐;学生清唱练习阶段则适宜播放悠扬、舒缓的音乐。在教室指导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受到背景音乐的潜意识指导,对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在短时间内铭记于心,合作学习的模式将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学生们在背景音乐的刺激下,在自己的小组内相互帮助、共同进步、比赛看谁唱得好。在处理歌曲的感情方面,要求注意的几方面是,第一乐段同时也是第三乐段:雄壮有力,而且平稳流畅、热情奔放、乐观自豪,旨在歌唱祖国走向繁荣富强。第二乐段:节奏舒展平稳,旋律优美流畅,因而形成一种浩浩荡荡、昂首挺胸、阔步前进的气势。学唱过程中师生之间互相尊重、生生之间团结友爱,歌唱水平迅速提高,缩短了学习时间、加速了音乐课程学习的进程。
3学用结合为导向力,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
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以教师为主导的生生互动的合作学习模式。在合作学习模式中的分组中,可以根据创编的音乐剧中的角色表演所需人数,分成几组,每组派出一个代表,所有组员都要帮助他背好台词与表情到位等工作,负责将这个角色表演好,最后由大家来评定成绩。团结、合作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深有体会,知识理解起来更深入、更透彻,知识和能力都得到相应提高。例如:《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的学习中,这是一首云南民歌的世界回响的优美旋律,曾在1957年的莫斯科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荣获金奖。歌曲表现的是云南彝族人民在丰收后的节日里,与远方的客人共渡佳节喜悦、快乐的心情,体现出彝族人民的热情好客的习俗与风尚。在为这首歌曲创编的音乐剧中,设计的是四个彝族人和两个客人,所以将班级分成了六组,由每组分派代表上台表演,在经过充分的预热后,拉开了音乐剧表演的帷幕,同学们认真表演不时赢得同学们的掌声。在这种几人主要表演,全班每个人都有参与的表演中,都包含了每一个学生为之付出的心血,以每个学生带动团队的荣誉,以点带面,体验深刻,理论付诸于实践活动中、实践活动证实理论的科学性,有助于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
新音乐课标中强调: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与空间。
参考文献
音乐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知识、技能的训练、掌握过程,在这个教学的过程中,除了相对单纯的知识性和技能性之外,更多地体现的是对艺术的美的意识教育,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审美教育。这种审美的教育贯穿着整个音乐教学过程,对增强音乐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学生从心灵深处理解音乐、表达情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音乐的“即兴”创造,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展
“即兴”创作就是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音乐课上,让学生对音乐充满创造性的愉悦,在教师正确的启蒙指导下,对较简单的乐谱,初一年级的学生可逐步地进行“口头”性的创作,初二年级以上可逐步地进行一些即兴填词、填写节奏、谱写旋律,并做一些即兴表演、演奏,个别同学可用较为完整的一首乐曲来表现自己的情感,从而达到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目的。
二、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培养
“求异”是寻求不同的方法,“求”主要来源于思维的活跃,是思维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所以,在上音乐课时,就要用求异的方法进行授课。比如,教授歌曲《给未来留下一片绿色》,可通过教师准备的画面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畅谈自己对“保护环境、关爱地球”的看法,抒发人与自然和谐的情怀以及我们在美丽的环境中茁壮成长的幸福生活感受,并通过同学们对乐曲的讨论,感受这首歌曲的情绪是什么?然后再反复播放歌曲演唱录音,进一步探索怎样唱好这首歌,怎样有效地表现这首歌曲的内涵,再由同学们用各自不同的理解去变化演唱形式,或用其他表演形式表现歌曲。通过这样求异的思维去启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巴尔扎克说:“打开发掘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是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是反映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程度。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曾将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进行对比研究后说:“中国留学生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10年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因此,我们在学音乐课时,可采用一些新的上课形式:用先不点歌曲的名称,教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听一首乐曲,并根据自己的感受说出该曲的情绪和特点;同时,也让学生对歌曲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将课堂的气氛变得热烈起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中获得知识。这样,学生可把自己对音乐的看法、理解及相应的独创进行充分的发挥,从而形成一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式。
四、讲究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
教学语言是传递知识,交流信息的媒介,起着直接沟通教与学两方面的作用。讲究教学的语言美是音乐课堂教学美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语言是师生交往的第一要素,清晰的抑扬顿挫的语调和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往往能引起同学们的喜爱和积极的情绪反应,也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课堂教学语言美有着控制、引导学生学习的 “魔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的语言会使对方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美好的语言使人高兴,心情舒畅。单调、呆板甚至粗劣的语言使人心情沉重、烦恼、急躁。高尔基说:“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蝗和动听。”因此,音乐教育要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的目的,就要讲究语言美。教学的语文美不仅仅指口头语言,它还包括副语言和身势语言。所谓副语言是指笑、哭、、叹息、嗯啊之类的声音;身势语言是指面部表情、点头、摇头、耸肩等动作,这两部分统称伴随语言。在教课时,动用伴随语言一定要紧密结合课堂内容和口头语言,做到自然贴切。这也是教学语言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教学要以审美为核心,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突出音乐特点,重视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并且,音乐这门学科具有其它学科所不具备的审美功能,是最能培养人陶冶学生情感的一门学科,在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审美素质、道德素质等方面都有着特殊的影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如何上好中学音乐课,我采用了以下一些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有没有激情,会不会创设教学情境,能不能带领学生步入音乐描绘的境界,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教师在认真备课的过程中深深被音乐所感动,在课堂上才能通过抑扬顿挫,生动形象的语言以及丰富多彩的面部表情,形态恰到好处地创设教学情境,将情绪传染给学生,使学生如临其境。讨论活动也是增加师生之间双向信息交流的一种活动模式。实践证明,以上做法对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音乐作品有着积极的意义。每个学生在听过一首音乐作品后所感受的音乐形象都是不尽相同的。在他们聆听音乐之后,教师引导他们分析作品,相互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是一次重要的提高机会。因此,要积极的肯定这些同学的不同见解,不要扼杀学生的丰富想象力。由于教师的正确引导,适时点拨,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也就越发深刻。
二、创设意境,把学生引入到音乐殿堂
培养兴趣,是音乐教学的关键。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前一分钟的组织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用轻松,活泼的节奏作为纽带,能把学生不知不觉中带入音乐殿堂,并且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和谐,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例如:师生问好。
新课导入是音乐课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之一。教师要采用讲故事、图画构思、情景设置、视频、提问、配乐诗朗诵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喜欢歌曲并主动的去学习歌曲。譬如:在学唱歌曲《走进》时,我提前搜集了关于文化的资料,视频等并简单的给同学们讲述一些使他们对有了一定了解的情况下才教唱歌曲。学会了歌曲后我又配了舞蹈动作让同学们对藏族舞也有了初步了解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现在的学生对流行歌曲非常感兴趣,如果在课堂上穿插一些流行音乐或歌曲,一定能够提高课堂效率,增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其实学生现在喜欢的很多歌曲也是不错的音乐作品,只要我们作以正确的引导,应该有很好的效果。对于流行歌曲引入课堂,可以促进音乐教师的再学习,并可以和学生更容易沟通,走得更近,也可以更好的调节中学音乐课堂中流行音乐的氛围。所以,教师应注意选择适宜学生身心健康的内容,如周华健的《朋友》、孙楠的《红旗飘飘》等歌曲,正确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并陶冶他们的情操。
三、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中学音乐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没有一种是普遍适用的,这就是常说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方法所适用的情况和取得的效果是不同的,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以现代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各种教学方法的特征,选择一种或几种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就像厨师要烹制一道道美味可口的佳肴,会用到蒸、炒、煮、炸等不同的方法,还会加上不同的调料一样,要想让一堂课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既能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又能提高能力,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选择和灵活运用很关键。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用生动、形象、富有表情的讲解和范唱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欣赏、演唱、讨论和创作。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感受、体验音乐的情感,从而达到“学中乐、乐中学”的教学目的。
四、针对其年龄特点选择适应的歌曲是上好中学音乐课的关键
初中阶段是从11、12岁至14、15岁,属少年期或学龄中期。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发展有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他们已不满足于小学阶段的活泼、快乐、描写小动物和描写人生活的音乐,他们对世界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开始逐渐将兴趣转向能满足其多方面感情需要的音乐作品。因此,不能单一的教教材上的内容而是从课外书、电视或网络上找一些适合他们年龄段唱的歌曲或欣赏的曲子,来提高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养成欣赏音乐的好习惯。
五、要开展丰富多样的音乐课外活动
开展音乐课外活动,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音乐技巧训练的好机会。 要使音乐课外活动能更好地开展下去,就要组织好多种形式的课外兴趣小组,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地开展活动。
在教唱完一首歌曲后利用课堂上的十到十五分钟时间把学生分成两到三组进行唱歌比赛或以游戏的方式来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坚持经常化,开展经常性的课外活动开展经常性的活动,主要是在课间休息和课外活动时间进行。在课间休息时,可利用学校的有线广播,多播放歌曲和乐曲,开展“每周一歌”活动。在课外活动时间,可开展“合唱团”、“独唱”、“舞蹈队”等兴趣小组的活动,也可组织音乐游戏、音乐欣赏、音乐知识讲座、作者与音乐作品介绍等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音乐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学好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
总之,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审美素质、道德素质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多思考、多学习不断挖掘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中乐、乐中学”,让他们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生,并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在学习新课标的同时,所感悟到研究我们的学生,创造出我们的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造出我们的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师生共同营造和谐、愉快、合作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变“厌学”为“乐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已经成为当前广大教师所共同探讨的课题,这正如教育家舍吉宁所说:“我们的任务是――不要孤立的学生,孤立的教师,而要学生+教师。
为此,我们在新课标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根据“互动”的原理,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笔者进行了“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一、 师生共同创造良好的教学开端
新课标下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应“面向全体学生”,“音乐课的全部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上,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可见,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已从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客体分离的、对立的模式转移到互为主体的“师生互动”模式。“师生互动”作为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目前音乐教学改革的重点。“师生互动"是在轻松、融洽、和谐的教学环境和自由、活跃的教学氛围中,师生双方共同参与教学、共同发现问题、共同思考问题、共同讨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应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学生学习主体性的表现,它体现了互为对话、互为包容、互为共享的师生关系。但是,目前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只是形式上的互动,音乐课上的提问太低效,不具备实际价值。如:教师在播放完一首歌曲后,常以“这首歌曲好不好听?大 家想不想学?”的问题提问学生,学生也很自觉地配合老师,“好听,想学”脱口而出。类似的提问方式在音乐课堂中屡见不鲜,这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不是良好的“师生互动”。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讲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成功中的喜悦和乐趣,会极大地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开放评价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不断品尝到学习音乐和获得创新的成功乐趣。
教学中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好奇心,这是一门技巧。在“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启发下,为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情境,如:在教唱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时,我改变了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听音乐进教室的作法。在音乐教学中应努力营造音乐氛围,引导学生抓住音乐特点,“读”懂音乐,感受音乐。在学生的座位排列上我也有所改变,将传统的成排成行的座次形式改变成“马蹄形”、“圆形”的座位形式。这些作法不仅消除了教学中师生间相互交往,相互合作的心理障碍,而且还大大的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二、 师生营造和谐、愉快、合作的教学氛围 让音乐成为师生沟通的情感桥梁。
在开放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营造一种民主、自由、轻松、愉快的氛围,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大多数时间可以走到学生中间,缩短和学生的距离。教师是导演,有序地领着孩子走进音乐的殿堂,不断给孩子新的内容,让他们有新的发展。教师又是演员,与孩子们一起欢歌跳跃。教育心理学认为,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形成友好信赖的关系,那学生就可能更愿意和教师相处,接受老师的教诲。同时在这种平等、和谐、热烈的氛围中,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和创造的积极性。
1、创设舞台,展示自我。“互动式”教学模式启发了我们,在音乐教学中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人际关系,坚持以学生为主,教师则普通身份加入,通过适当点拨,发挥向导作用,促进师生间相互交往和愉快合作的和谐关系,从而发展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健康的个性,使学生的更多的参与,合作过程中得到素质上提高。
1.1具备扎实的专业素质,使学生被老师所表现的艺术美所感染。
音乐是一种艺术美,音乐教学具有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的特点,从而激发起学生对音乐艺术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优势,而这种优势的取得,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如果音乐老师特别精通弹拉跳唱中某一样甚至某几样,在教学示范中深深陶醉在音乐美中,必能使学生受到感染,引起学生羡慕并无意识地学习模仿。
1.2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使学生被教师的才华所吸引。
音乐不是一门孤立存在的艺术,每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必定有孕育她的土壤,那就是作品后的大文化背景。因此,在让学生体验理解音乐时,教师常常要结合文学诗歌、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传统、语言语音特点、对外文化交流等诸多方面知识来进行讲解,让学生借助这些文化更深刻地理解音乐作品。
在信息时代,音乐教师紧跟时代步伐,除了及时了解社会音乐信息外,还掌握先进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文化,使之服务于音乐教学。在音乐课上,播放CD、VCD、DVD,可以大大提高录音录像的质量,把最美最好的艺术形象展示给学生;利用多媒体电脑制作授课软件,图文并茂,音画同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密度,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学习速度;尝试利用音乐软件辅导学生进行音乐创作,打开思路,让音乐教学向更广、更深、更精的领域延伸,使学生通过音乐课更多地开阔视野,更深刻地感受音乐。这样,学生必然会对这个老师产生钦佩并且愿意学。如此,学生怎能不被教师的才华所吸引,怎能不发自内心地钦佩教师和服从管理呢?
2.注重培养及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2.1背景引导法。
音乐的想象是自由的,但是这种想象并不是脱离主题胡乱想象,任何一个作品、一首音乐都是有它的历史背景和前因后果,如华彦均的二胡曲《二泉映月》,不了解它的创作背景,单是让学生聆听,就会觉得很乏味,曲子再不断地重复,让学生只想快些结束。但是如果了解音乐背景,再去聆听,学生就可以正确地进入到想象的世界里,而且可以在其中感受到作者坎坷的一生、凄切悲惨的生活,领悟到作者流露出对黑暗社会的愤恨,对无情社会生活无奈的感情。再如琵琶曲《十面埋伏》,乐曲选材于公元前202年楚汉在决战,汉军以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的历史事实,将其集中概括写成,是我国古代壮观的战争场面典型而具体的生动写照。学生了解到背景后,便会从中体会战场激烈紧张的场面,激发兴趣,丰富想象力。
2.2自由想象法。
在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活动时,不要限制过死,而要允许学生多方面思考,驰骋想象,展开自己的想象力。比如在欣赏课中,教师常请同学们把欣赏过的音乐作品的感受用颜色表示出来,很多同学都会选择黄色、红色、蓝色、绿色等,但有些学生却用了灰色或黑色,并说出用这两种颜色的理由,这是允许的,应该给予鼓励。教师不应该轻易地对学生给予否定,只要符合艺术规律,就要保护学生的独特思维活动。如在学唱歌的时候,按一般规律,唱到有标点符号的地方才应该换气,但有个别学生经常胡乱换气,虽然和老师的引导有所出入,但不能轻易否定,而应该师生一起分析,指出这种唱法虽然有特点,但感觉像是一个结巴的人在唱歌。
3.创设情境,感受体验
一般来讲歌曲、乐曲都有一定的意境、情境,只要曲目合适,就应该予以关注。要想方设法营造一种可以让学生视、听感触的环境、氛围,创设感染、陶冶、诱导学生的情境,师生共同分享音乐带给我们的体验。创设情境可以借助语言、绘画、光线、服装、道具等,更可以借助影视、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手段,以便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比如在学习歌曲《大海啊故乡》时就可以考虑根据歌曲创设情境。可以用一些油画、水彩画、图片、大海的相关视频、电子琴模仿海浪、海鸟的叫声,还可以让学生用身体模仿海浪的起伏(一人的多人的),给学生展示出一个形象、直观的大海,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对故乡、大海、母亲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