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小学数学质数模板(10篇)

时间:2023-07-10 16:02:0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小学数学质数,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小学数学质数

篇1

质数和合数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约数和倍数的意义,了解了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之后学习的又一重要内容,它是学生学习分解质因数,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基础,在本章教学内容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①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概念,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②知道自然数还可以分成质数、合数与1三类。

(2)过程和方法:通过100以内的质数表的制作,使学生学会合理选取学习材料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说学情

《数的整除》这一单元,概念多,理解难,易混淆。学生通过对约数和倍数以及能被2,5,3整除的数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约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三、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转变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根据本节知识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遵照课标精神,我采取了动手操作,引导探索,发现规律,培养分类归纳的数学意识和品质的教学方法。

四、说学法

教师的任务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因此,我在设计这个教学内容时分了这样几个层次。

第一层次:首先让学生从1到20中随意挑选5个数写出这5个数的约数,然后通过汇总整理归纳,使学生发现自然数还可以按约数的个数分成质数、合数与1。

第二层次:接着通过判断一些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质数与合数的概念以及掌握质数与合数的判断方法。

第三层次: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来制作一张质数表。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就设计了4张数表,让学生通过对数表的选择,来感悟学习材料的选择对方法的应用是有影响的。从而使学生领悟到今后在研究问题时,要注意选择最方便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找2到50中的质数这一环节,我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组内互相交换意见,这样学习方式就变得多样化了,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了合作交流的重要性,从而自发地掌握了学习方法。整个过程,从思维的形式上说,是有联系的,有序的,处于“做数学”的水平。促使学生学习和反思“动脑”的方法,真正学会学习。

第四层次:在制作完质数表后,我安排学生用质数表来判断质数和合数,使学生体会到质数表的优越性。

第五层次:最后安排了一个小游戏,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和以前学到的知识来介绍自己的学号。游戏练习、符合小学生的兴趣,学生都乐于积极参与,在收到巩固的最佳效果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一、说教材:

质数和合数是在约数和倍数以及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质数和合数是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以及约分、通分的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而且能记较快地看出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这一节内容中抽象概念较多,而且有些概念容易混淆,如:质数与奇数、合数与偶数等。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能初步弄清质数与奇数、合数与偶数等概念的区别及联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水平。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4.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的区别与联系。

二、说教法、学法:

首先,在学习准备中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对小组号码数字进行分类(按奇数、偶数分,按位数分等等)。对学生不同的分法老师都给予肯定,同时引导学生对非零自然数的另一种分法,即按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来分,从而引入新课。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写出自己小组号码数的约数,并绘制成表,让学生观察表“按约数的个数来分”该怎样来分。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这三类数的特点,归纳、概括出质数、合数的概念。然后教学例2:质数和合数的判断。教师指出还可以通过查质数表来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并引导学生制作质数表。从而使学生初步发现质数和奇数、合数和偶数等概念的区别及联系。

再次是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拓展学生思维。最后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三、说教学过程:

(一)学习准备:让学生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对自己的小组号码数进行分类(按奇数、偶数分,按位数分等等),同时引导学生对非零自然数的另一种分法,即按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来分,从而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建立质数、合数概念:

找约数进行分类、观察归纳出质数、合数概念。

2.教学例2:质数和合数的判断。

“你认为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告诉学生还可以通过查质数表来判断,并指导学生制作质数表,引导学生发现,初步弄清质数与奇数、合数与偶数等概念的区别及联系。

(三)巩固拓展应用:

篇2

世界一切事物都有各自的特点,这才使人们能能区别事物,认识事物。知识也是一样,各门各类知识,均各有它们的特点。教学过程中,抓住各类知识的特点(特殊性)进行教学,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抓住各种各类知识的特殊性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各种各类知识。目前,我们小学各年级的数学连举例都有各自特点的。我们抓住各自的特点进行教学,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和掌握。如“通分”这一节,可以这样讲:引入课题后,指导学生深入研究课本的例课。例2,把下面每组中的两个分数通分:(1)2/3和5/7;(2)1/6和7/12.看看这两条小题有什么特点。通过讨论,同学们就能指出(1)题的两个分母是互质的;(2)题的两个分母大数是小数的倍数。在这基础上,再启发学生回顾求最小公倍数时,互质的两个数和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时,怎样求?同学们很快就说出:两个互质的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积;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时,大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这样,几分钟同学们对分数通分这两种不同情况就掌握了,数的整除更为突出,我们只要抓住各种数的整除特征教学,同学们就能很快地掌握。

篇3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经过多年教学的实践和探索,教师的提问方式得到了很大的改进,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的误区。那么,本文将从理论上来提出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方法,这些理论可以帮助小学数学教师进行更有效的课堂提问。

一、精心揣摩问题,提高数学提问的科学性

1.抓住模糊点,设计问题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有很多相似的、很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小学生往往对这些知识点掌握得不扎实,而且还容易弄混。所以,教师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必须针对这些“模糊点”来进行提问,使学生最终明白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区别。教师再提问的时候,可以进行对比的提问,故意让学生进入教师设计好的问题误区之后,教师再从错误点入手,归纳出不同的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例如,在学习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的时候,学生常常搞不清楚这些长度单位之间的区别,教师就可以对这些长度单位进行对比的提问。

2.抓住教学盲点,设计问题

教学盲点,一般不会引起学生的注意,但是在考试之中会影响学生的分析。那么教师就应该针对数学教学中的这些盲点,分门别类地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明白这些知识盲点。比如说,在学习质数与和合数这一节课的时候,先教给学生质数与合数的概念,这个时候教学盲点就出来了,教师就可以适当地提问:“1是什么数?”肯定有很多学生回答:“1是质数。”教师就可以依据概念再进行提问:“1除了本身之外还有约数吗?”通过这样的盲点提问,学生很快就可以总结出:“数字1既不是合数也不是质数。”像这样的盲点问题,在小学数学里面有很多,教师应该针对盲点进行提问。

3.针对发散点,提问问题

这一点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要直接地告诉学生答案或者是结果。应该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以及为什么要这么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不仅知道这个问题的结果,还知道了怎么得出来的。这样理解性地记忆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避免机械性地教给学生知识和定理,应该告诉他们为什么以及怎么得来的。

二、在提问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

1.遵循“循序渐进”的提问方式来提问问题

现阶段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发展水平还处于一个不成熟的时期,所以,教师在进行提问的时候,也应该尊重这一规律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提问。例如,教师在进行一个应用题的讲解和提问的时候,可以事先把这个综合性的应用题按照解题步骤分为三个简单的、单个的问题进行提问,最后,教师再把这三个简单的问题进行综合,就形成了现在这个复杂的应用题。这样的教学方法,很符合小学生由简单到困难的认知和解题策略。

2.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来提问问题

教师在进行提问的时候,还应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问题的提问,比如,可以提问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一些简单的问题,对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可以提问一些拔高的问题,这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体会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

三、运用多种提问方法,增强提问的效果

1.利用迁移规律,进行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融合

数学的知识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联系,教师掌握了这一点之后,也可以用迁移的方法来进行提问教学。也就是说将之前学到的知识来运用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例如,学生在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之后,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填补法的运用,来自己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的方法,经常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

2.将分合法有效地运用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提问之中

教师在讲解大的比较难的问题的时候,可以把这个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小的问题,然后分别对这几个小问题进行讲解,然后再把这些小问题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大问题的讲解。这样的分解、综合的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经常被用到,而且效果也是很好的。

3.及时地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

学生在回答了教师的提问之后,教师应该及时地进行针对性的评价。如果这个学生回答对了,那么教师就应该用赞美的话语来继续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争取更好的成绩;如果学生回答错了,教师千万不要训斥学生,这样会严重地打击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明白为什么答错了,以及正确的答案是什么,然后再对学生进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方法,包括:精心揣摩问题,提高数学提问的科学性;在提问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以及运用多种提问方法,来增强提问的效果。教师可以参考和借鉴这些理论方法,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还应该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参考文献:

[1]施联华.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J].中学理科教育,2011(11).

篇4

小学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础教育,小学数学教学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探讨小学数学教学,是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早期教育效果的关键。笔者结合近年来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体会,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简约而不简单

数学课堂练习,没有一定的容量,达不到一定的“度”,学生对于新知的理解、掌握情况就看不出来;如果超过了这个“度”,就会令学生产生排斥心理或者厌恶心理。因此,教师设计课堂练习时必须把握简约中的丰富。如在复习四年级下册《倍数与因数》一单元时,两位教师进行了不同的教学。教师甲先请学生回忆这个单元学习了哪些内容;接着让全体学生背诵了倍数、因数、偶数、奇数、质数、素数等概念,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最后,出示了很多类型的习题,如找倍数与约数的,找素数与质数的,根据条件找数的教师忙得不亦乐乎,幻灯片换了一张又一张,似乎什么内容都复习了;但收获甚微。教师乙让学生在复习课前反思自己本单元的哪些知识掌握得比较好、哪些知识还掌握得不好并整理成书面材料。教师批阅了学生整理的书面材料,发现比较集中的问题是:写一个数的约数写不全,判断二个数能否同时被2、3、5整除时有困难,对于一些特殊的素数、奇数、偶数的特征掌握不好。因此,复习时,教师请每个学生任意写一个两位数,写完后观察这个数有什么特点,并结合这一单元学到的概念说一说。在学生充分交流言己所写的数及数的特点后,教师呈现了一道开放题:“谁能根据20、15、11、21、45、60、90、48、55这些数想到与本单元的知识有关的知识?”学生思维活跃。有的提:“请判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哪些是奇数,哪些是偶数。”又提出:“请写出这些数中每个合数的全部约数。”又提问:“这10个数中,哪些能分别被2、3、5整除?哪些能同时被2、3整除?哪些能同时被3、5整除?哪些能同时被2、5整除?哪些数能同时被2、3、5整除?”每次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都及时组织学生完成练习。接着,教师在黑板上写下48口,让学生继续思考:要使48口既有约数2,又能被3整除,口里应该填多少?有学生说0、2、4、6、8都可以。有学生马上反驳说,2、4、8都不可以,只能填0或者6。教师追问原因,以复习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接着出示问题:“如果要使口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口里应该填多少?”学生讨论完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观察、比较48口和口48,同样要填一个数字,使它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为什么答案不同?”有了前面的对比练习,学生终于明白在口填数的诀窍所在:既要考虑整除的特征,又要观察数字所处的位置。教师甲是基于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在他看来,单元复习就是由教师带领学生把知识点再全部扫描一下,多设计一些习题,让学生反复操练,只有让学生当上了熟练工,才能应付考试。而这种炒冷饭的复习课,忽视了重点、难点,学生茫然地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简单的题型重复做,超过了学生的耐度,违背了最适度原则,学习效果并不乐观。教师乙复习时基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本着尊重学生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先学后教,抓住重点、难点,设计有层次的习题,举一反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求习题的多样繁杂,但求激活每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在自学中学会发现、在倾听中学会理解、在讨论中学会思辨。显然课堂设计的习题要在简约中创造丰富,让学生以充满自信的姿态自主学习,拥有令人愉悦的亲历体验。

篇5

数学概念是构建数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小学数学概念的学习,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第一步,只有让学生理解了概念,才能运用知识去判断、推理、强化数学理论知识,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一些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要求学生先把概念死记硬背下来,然后布置大量练习题进行强化,学生对概念似懂非懂,“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会机械式的练习,不会灵活正确运用。

二、用多种方法引入数学概念

(一)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概念

概念的引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充分运用实物、教具、图表等直观教具,以及动手操作等直观手段,把“纯粹”的数学知识与学生在日常生活的、熟悉的、具体的材料相联系,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索新知的欲望。例如我在教学《认识面积》时,给学生出示平面图形、实物引入面积,并让学生列举教室、学校、生活中的例子,加强学生对面积概念的感知和掌握。

(二)以新、旧概念之间的关系引入新概念

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在以往概念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的,前一个概念是后一个概念的基础和推理依据,旧概念铺垫不好,就会影响新概念的建立,如,在“整除”概念基础上建立了“约数”、“倍数”概念;由“约数”导出“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由“倍数”引出“公倍数”,再导出“最小公倍数”。 在几何知识中,由长方形的面积导出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的面积公式

(三)用情境设疑的方式引导出新概念。

小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会乐于思考。教师可以设置合适的情境,然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对所学概念有初步认识。例如,在学习《平均数》时,我提出三年级的两个班怎么比跳远成绩,学生的比较方案是一个学生一个学生的比较,显然不可行,这样我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兴趣,从而较好地引入平均数的概念。情境创设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也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的好习惯。

三.数学概念建立的有效策略

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是经过直观感受、建立表象、本质属性三个阶段,这一过程中要引导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

(一)要突出基本概念的教学

在教学基本概念时,创造机会让学生多摆,多画,多说,多动手操作、练习;要眼、手、口、脑并用,边观察、边说、边思考。对基本概念的讲解、推导,要循序渐进,让学生真正理解,牢固掌握,举一反三。

(二)强化知识的训练,系统掌握知识体系

以基本的概念为中心,在对概念的理解,运用和深化的过程中,不断把有关知识联系起来,触类旁通,以点带面,形成知识网络 。只有为知识迁移创造良好的条件,学生才能顺利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三)抓住时机渗透概念

有时候一些新旧知识有跨度,前后联系不紧密,学生掌握不了,成为学习知识的难点。 教师需要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联系的桥梁。在前面学习时为后面学习某些知识的“架桥”工作,为学习某些新知识作了准备,就是渗透。渗透要自然进行,把握机会;渗透注意适度,学生能通过迁移顺利地掌握新知识即可。

四.数学概念巩固的有效策略

(一)理解记忆数学概念

小学生的机械记忆能力较强,能很快记住课本上的概念表述,但是也很容易遗忘,数学概念的学习肯定是需要记忆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机械记忆上升到理解记忆,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延伸.达到记忆持久,灵活运用的效果。

(二)灵活应用数学概念

学生学习了数学概念,不但可以说出这个概念的名称,熟练背诵概念的定义,而且还能正确灵活地应用概念。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是前提,提高数学概念的应用意识是关键。

(三) 对比辨析易混概念

有些数学概念的语言表达相似,,有些数学概念内涵相近,学生容易混淆。如体积与容积、整除与除尽、质数与互质数等等。教师要引导学生科学对比,弄清易混淆概念的区别和联系,精准掌握数学概念。

篇6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现有知识出发,展示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让学生在需要中进入新知学习。

例如“分数初步认识”的教学,先让学生做等分除法,4个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几个?2个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几个?当学生列式解答说出算法后,老师提出:把一个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几个?怎么表示?在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需要中,引入“分数”。

二、从知识的类比中引入新知识

类比法是由旧知去获取新知的一种重要方法。小学数学中的很多知识是与已有知识进行类比而产生的。教学中,在引入这类知识时,教师要善于从新知的类比原型出发,引导学生去提炼原型的类比因素。在类比中萌发推出新知的思路。

例如,“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先引导学生复习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再要求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再要求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强化面积计算中的转化法。然后让学生思考:能否象寻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一样,通过割补(或拼接)把三角形的面积转化为我们已经学过的几何图形的面积来计算?学生不难由推导方法的类比而获得公式。

三、运用归纳法引入新知识

在引入新知时,提供学生新知背景中的一些个别对象,让学生去观察、比较、分析、综合。诱使学生萌发猜想,引出规律。这样引入,体现了编者的意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小学数学中的定律、法则、性质等规律的教学常常沿着这种思路来引入。

例如:“加法结合律”的教学,先出示如下两组练习。

第一组 第二组

(1)(8+27)+13 (1)8+(27+13)

(2)85+17+83 (2)85+(17+83)

(3)72+(28+57) (3)(72+28)+57

把全班同学分成甲乙两个比赛组,分别作第一、二组连加练习比赛。当乙组获胜甲组不服时,师生讨论:第一组算式到底能否象第二组算式那样进行简算?当学生发现,每组的第(1)题、(2)题、(3)题结果分别相等时,教师提出如下问题:结果相同的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提出:通过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四、在知识分类中引入新知识

从上可知,在教学相比较而存在于某属概念之中的种概念时,常常先让学生对属概念进行分类,然后分别对各类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在学生全面感知各概念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的基础上引入概念。这样引入背景突出,整体性强,学生思维连贯,认识自然。因而对所学的知识理解最深刻,知识结构最完整。

例如“质数、合数的概念”教学,这样引入:让学生求出1,2,6,7,9,11,14,各数的约数换引导学生按约数个数把上述各数分类(教师提示分类标准)学生列举一些分属于各类的其它自然数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每一类中各数之间有什么共同点(都是自然数且约数个数相同),不同类别中的数之间有什么不同(约数个数不同),比较中引出质数、合数概念。

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引入新知识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新知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经验之上。尤其是小学数学中那些相对独立、前后联系少、本质属性较隐蔽的知识的学习,更是依赖于儿童的生活经验。教学中,教师善于提供多种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记忆表象。从中提炼出新知“生长点”。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比较中引入新知。

例如“圆的认识”的教学,学生认识“两定”即定点(圆心)、定长(半径)是重点,也是难点。一位老师这样引入:

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硬币、钟面、饼干、车轮……)从中设疑:所列举的物体哪些一定要做成圆的?为什么车轮一定要做成圆的?(学生为难)提供学生正、反面体验材料,国外为了训练自行车运动员,设计出前后轮均为椭圆的自行车(出示示意图)。假如你骑上这种自行车会有什么感觉(学生体验到:会产生上下颠簸。进一步分析颠簸原因是:车轴心到地面的高度随车轮转动而不断变动,即轴心到轮边各点线段长短不一)。骑上圆形车轮的自行车为什么平稳(轴心到车轮上的距离处处相等)。在释疑中引入圆心、半径的概念。

六、在操作演示中引入新知识

抽象的数学知识广泛地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数学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数学教学中引入操作演示的可能和必要。教学中,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把新知的发生、发展过程寓于学生的操作或者教师的演示之中来引入新知识,符合学生的认识心理特点,以及情感需要。

例如“三角形的认识”的教学,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三角形实例请学生用自备的3根小棒搭三角形(要求搭出各种形状的三角形),并说出搭的方法让学生画三角形并说出画的过程比较所画出的各种三角形的异同在分析比较中引出三角形的本质属性。

篇7

引入新知在课题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恰当地引入新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的情绪,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新知识,受到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下面笔者结合小学数学实例拙述几种引入新知的方法与同行分飨。

一、从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来引入新知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现有知识出发,展示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让学生在需要中 进入新知学习。

例如“分数初步认识”的教学,先让学生做等分除法,4 个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几个?2个饼平均 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几个?当学生列式解答说出算法后,老师提出:把一个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几个?怎么表示?在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需要中,引入“分数”。

二、从知识的类比中引入新知

类比法是由旧知去获取新知的一种重要方法。小学数学中的很多知识是与已有知识进行类比而产生的。教 学中,在引入这类知识时,教师要善于从新知的类比原型出发,引导学生去提炼原型的类比因素。在类比中萌 发推出新知的思路。

例如,“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先引导学生复习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再要求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再要求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强化面积计算中 的转化法。然后让学生思考:能否象寻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一样,通过割补(或拼接)把三角形的面 积转化为我们已经学过的几何图形的面积来计算?学生不难由推导方法的类比而获得公式。

三、运用归纳法引入新知

在引入新知时,提供学生新知背景中的一些个别对象,让学生去观察、比较、分析、综合。诱使学生萌发 猜想,引出规律。这样引入,体现了编者的意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小学数学中的定律、法则、性质等规律 的教学常常沿着这种思路来引入。

例如:“加法结合律”的教学,先出示如下两组练习。

第一组 第二组

(1)(8+27)+13(1)8+(27+13)

(2)85+17+83(2)85+(17+83)

(3)72+(28+57)(3)(72+28)+57

把全班同学分成甲乙两个比赛组,分别作第一、二组连加练习比赛。当乙组获胜甲组不服时,师生讨论:第一组算式到底能否象第二组算式那样进行简算?当学生发现,每组的第(1)题、(2)题、(3)题结果分别相等时,教师提出如下问题:结果相同的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提出:通过比较,你发 现了什么?

四、在知识分类中引入新知

从上可知,在教学相比较而存在于某属概念之中的种概念时,常常先让学生对属概念进行分类,然后分别 对各类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在学生全面感知各概念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的基础上引入概念。这样引入背 景突出,整体性强,学生思维连贯,认识自然。因而对所学的知识理解最深刻,知识结构最完整。

例如“质数、合数的概念”教学,这样引入:让学生求出1,2,6,7,9,11,14,各数的约数换引导学 生按约数个数把上述各数分类(教师提示分类标准)学生列举一些分属于各类的其它自然数引导学生分析 比较每一类中各数之间有什么共同点(都是自然数且约数个数相同),不同类别中的数之间有什么不同(约数个数不同),比较中引出质数、合数概念。

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引入新知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新知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经验之上。尤其是小学数学中那些相对独立、前后联系少、本质属性较隐蔽的知识的学习,更是依赖于儿童的生活经验。教学中,教师善于提供多种感性材 料,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记忆表象。从中提炼出新知“生长点”。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比较中 引入新知。

例如“圆的认识”的教学,学生认识“两定”即定点(圆心)、定长(半径)是重点,也是难点。一位老 师这样引入:

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硬币、钟面、饼干、车轮……)从中设疑:所列举的物体哪些一定要做 成圆的?为什么车轮一定要做成圆的?(学生为难)提供学生正、反面体验材料,国外为了训练自行车运动 员,设计出前后轮均为椭圆的自行车(出示示意图)。假如你骑上这种自行车会有什么感觉(学生体验到:会 产生上下颠簸。进一步分析颠簸原因是:车轴心到地面的高度随车轮转动而不断变动,即轴心到轮边各点线段 长短不一)。骑上圆形车轮的自行车为什么平稳(轴心到车轮上的距离处处相等)。在释疑中引入圆心、半 径的概念。

六、在操作演示中引入新知

篇8

    一、从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来引入新知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现有知识出发,展示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让学生在需要中 进入新知学习。

    例如“分数初步认识”的教学,先让学生做等分除法,4 个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几个?2个饼平均 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几个?当学生列式解答说出算法后,老师提出:把一个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几 个?怎么表示?在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需要中,引入“分数”。

    二、从知识的类比中引入新知

    类比法是由旧知去获取新知的一种重要方法。小学数学中的很多知识是与已有知识进行类比而产生的。教 学中,在引入这类知识时,教师要善于从新知的类比原型出发,引导学生去提炼原型的类比因素。在类比中萌 发推出新知的思路。

    例如,“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先引导学生复习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再要求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再要求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强化面积计算中 的转化法。然后让学生思考:能否象寻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一样,通过割补(或拼接)把三角形的面 积转化为我们已经学过的几何图形的面积来计算?学生不难由推导方法的类比而获得公式。

    三、运用归纳法引入新知

    在引入新知时,提供学生新知背景中的一些个别对象,让学生去观察、比较、分析、综合。诱使学生萌发 猜想,引出规律。这样引入,体现了编者的意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小学数学中的定律、法则、性质等规律 的教学常常沿着这种思路来引入。

    例如:“加法结合律”的教学,先出示如下两组练习。

    第一组 第二组

    (1)(8+27)+13 (1)8+(27+13)

    (2)85+17+83 (2)85+(17+83)

    (3)72+(28+57) (3)(72+28)+57

    把全班同学分成甲乙两个比赛组,分别作第一、二组连加练习比赛。当乙组获胜甲组不服时,师生讨论: 第一组算式到底能否象第二组算式那样进行简算?当学生发现,每组的第(1)题、(2)题、(3 )题结果分 别相等时,教师提出如下问题:结果相同的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提出:通过比较,你发 现了什么?

    四、在知识分类中引入新知

    从上可知,在教学相比较而存在于某属概念之中的种概念时,常常先让学生对属概念进行分类,然后分别 对各类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在学生全面感知各概念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的基础上引入概念。这样引入背 景突出,整体性强,学生思维连贯,认识自然。因而对所学的知识理解最深刻,知识结构最完整。

    例如“质数、合数的概念”教学,这样引入:让学生求出1,2, 6,7,9,11,14,各数的约数换引导学 生按约数个数把上述各数分类(教师提示分类标准)学生列举一些分属于各类的其它自然数引导学生分析 比较每一类中各数之间有什么共同点(都是自然数且约数个数相同),不同类别中的数之间有什么不同(约数 个数不同),比较中引出质数、合数概念。

    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引入新知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新知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经验之上。尤其是小学数学中那些相对独立、 前后联系少、本质属性较隐蔽的知识的学习,更是依赖于儿童的生活经验。教学中,教师善于提供多种感性材 料,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记忆表象。从中提炼出新知“生长点”。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比较中 引入新知。

    例如“圆的认识”的教学,学生认识“两定”即定点(圆心)、定长(半径)是重点,也是难点。一位老 师这样引入:

    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硬币、钟面、饼干、车轮……)从中设疑:所列举的物体哪些一定要做 成圆的?为什么车轮一定要做成圆的?(学生为难)提供学生正、反面体验材料,国外为了训练自行车运动 员,设计出前后轮均为椭圆的自行车(出示示意图)。假如你骑上这种自行车会有什么感觉(学生体验到:会 产生上下颠簸。进一步分析颠簸原因是:车轴心到地面的高度随车轮转动而不断变动,即轴心到轮边各点线段 长短不一)。骑上圆形车轮的自行车为什么平稳(轴心到车轮上的距离处处相等)。在释疑中引入圆心、半 径的概念。

    六、在操作演示中引入新知

    抽象的数学知识广泛地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数学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数学教学中引入操作演示的可能和 必要。教学中,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把新知的发生、发展过程寓于学生的操作或者教师的演示之中来引入新知 ,符合学生的认识心理特点,以及情感需要。

    例如“三角形的认识”的教学,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三角形实例请学生用自备的3根小棒搭三角形(要 求搭出各种形状的三角形),并说出搭的方法让学生画三角形并说出画的过程比较所画出的各种三角形的 异同在分析比较中引出三角形的本质属性。

    七、在创设情景中引入新知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重的情绪色彩。数学教学中因数学知识抽象,情感因素隐蔽而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 单调。要克服这一不利因素,从新知引入起,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把知识发生的背景,置于一幕幕 使学生喜爱、令学生惊奇的情景之中,从而先声夺人,引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布置与批改;初探

相对于城镇学生而言,农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更多,除了要应对一些学习上的困难,还要应对一些由于经济条件束缚而造成的生活困难。在这种背景下,如何进行小学数学作业的布置和批改,成为数学老师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就这一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优化作业的布置

1.体现差异性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老师的一切教学工作都要围绕学生展开。在布置数学作业的时候,数学老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数学水平,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将作业分成难、一般、简单三个层次,分别布置给对应的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完成作业,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2.增加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的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数学老师在布置数学作业的时候,要适当增设一些趣味性元素,将作业的趣味性凸显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互质数”这一节内容的时候,老师如果仅仅写几组数据给学生,让学生找出这些数字当中的互质数,很难激起学生的做题兴趣。老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一道作业:有下列成语“千奇百怪、五花八门、五颜六色、七嘴八舌、四通八达、三头六臂、三心二意”,通过观察这些成语,我们很容易发现每组成语当中都含有两个数字,我们能不能找出两个数字是互质数的成语,将你找到的成语写下来。除了这些成语,我们还能不能列出其他类似的成语,看谁列出来的最多。这种结合语文知识的数学作业,让数学作业充满了趣味性,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在完成数学作业的同时增长了语文知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3.凸显开放性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学科,新课标中对数学教学也做了明确的要求,数学老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数学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而数学作业就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一种有效途径。如何利用数学作业激发学生的思维,数学老师要不断优化作业设计,结合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开放性作业,例如答案开放性、思路开放性以及条件开放性。让学生通过练习一道题获得多方面的知识点,提高解题效率。这种重视练习质量而不是重视练习数量的数学作业训练,不仅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负担,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优化作业的批改

1.及时批改

作业批改也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通过批改的作业可以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老师通过批改作业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继而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作业批改是教学过程中的收尾环节,同时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教学环节。及时性原则是数学老师在数学作业批改中首先要遵循的原则,传统的数学作业批改,老师都是将学生的作业统一收到办公室,然后集体进行批阅,隔天再发放给学生,等学生再看的时候,早已无法感受到自己当时解题的热情,很多学生看到自己的错误也懒于修改。而且农村的学生回去要干家务活,只有很少的时间做数学作业,更无法腾出时间去细细琢磨错题以及出错的原因。即使学生有时间去琢磨错题,很多学生还是无法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更不知道如何去正确解题,而学生的家长大多数文化程度较低,对于学生的错题也无法给予指导。因此,及时批改、当面批阅是针对农村小学生一种优质、合理的批改方式。在自习课上,学生将自己刚刚完成的作业送给老师修改,老师发现错题后,可以趁着“余热未减”对学生给予及时的指导,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并且让学生知道自己错在哪以及正确的解题方法。

2.创新批改方式

一般来说,数学老师批改作业的方式就是在学生作业本上简单画上一些“对号”或“叉号”,红红的“叉号”不仅会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还会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老师可以创新批改方式,学生做错题的时候,老师可以在旁边画上一个“哭脸”,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改正的兴趣,也照顾到了学生的自尊心。除此之外,一般负责批改作业的都是数学老师,而农村的小学数学老师教学任务比较重,大多数老师还要忙于农活,家庭、学校两头跑,无法全面顾及每一个学生。因此,在小学数学作业批改上可以不断进行创新,除了数学老师批改,还可以增设批改方式,如同桌对调批改、小组合作批改等,这样既减轻了数学老师的负担,也让学生在批改过程中增长见识,知道一些常见错题的原因并以此为鉴,提高自己的解题正确率。

综上所述,农村学生家务繁重,课后花在家务活上的时间比花在学习上的时间还要多,而且大多数学生上学路途遥远,除此之外,学生的居住也比较分散,这些因素造成学生学习上困难重重。数学老师要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优化数学作业布置和批改,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提高教学效率。

篇10

二、小学数学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我国公民应当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小学数学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它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①数学具有高度的广泛性和实用性,是一切科学的基础科学;②数学科的抽象性和逻辑严密性对于开发儿童的智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③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形象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可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④数学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因此,小学数学是对学行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

三、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要有对知识的渴求,也就是求知欲。有了求知欲,对学习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想对未知事物的了解,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个契点。如讲授圆的周长计算时,教师带着系着线的乒乓球进入教室。向学生提问:系住乒乓球的线都可以量出来,要使系住乒乓球的线球一米远,此线需多长?进而又问:假设我们用绳子绕地球一圈,现在把这条绳子都距地球1米远,绳子增加多少? 学生纷纷估计,有的说是一千米,有的说是一万米,有的说是一百米,答案形形,这时教师说:大家说的都不对,增加的长度比10米还短呢!在学生一双双惊异的眼光中,教师指出要是学习了圆周长的计算后,就可以很快算出结果。这样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开发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进行素质教育的核心

(一)智力是一种综合性的整体结构,是人在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