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发展与研究模板(10篇)

时间:2023-07-10 16:02:1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水利发展与研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水利发展与研究

篇1

Abstract: The economy of water resources including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and so on. Since the economy of water resources from the last century, put forward a comprehensive business philosophy so far, it has many experience. This preliminary study and analysis of the related to China's current situa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economic system. And for some of the water industry in China under the planned economy system, puts forward some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 water economy; water industry; policy

中图分类号:TV5

一、 我国水利经济体制的现状

1.“政事不分,事企不分”严重 我国的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的现状基本上是“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有数量众多的所谓事业性质的企业,但企业的相关管理还是处于市场经济的边缘地位,不能够作为企业的独立单位直接进入市场。纵观我国水利建设的现状,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现有的水利行业在生产、交换、分配以及消费等相关环节都不能与社会化大生产的趋势相互协调,同时这与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水利行业的相关要求不能很好的协调,而有些水利管理部门单位还都不能维持简单的生产。扩大与再生产也成了极为困难的事情。水利行业中面对的诸多问题正逐渐成为一项制约我国生产力快速发展的“瓶颈”。受计划经济体制的约束,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机构条块分割。责权不能很好的分开,而水利建设的现代化管理程度相对较低.管理和相关的控制条件也不能得到很好的统一以及相关部门不能很好的互相衔接配合等众多问题,尤其对于一些管理机构大多数属于地方水利部门下属事业单位。这种运行体制在计划经济时代,受国家相关政策的严格保护,因此在水利工程管理的运行方面所面临的种种弊端很难引起相关管理者以及有关部门的重视。

2.相关的水利管理思想观念不能得到很好的转变 在我国水利工程建设是一个国家垄断性的服务行业,有关部门担心相关的成果改革不好会进而影响到我国的“国民生计”,因此相关的水利管理思想观念相对落后,同时整个水利系统的相关的干部职工没有很好的市场经济意识。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的水利水电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多卓有成效的业绩,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推动了我国了水利体制的改革与发展,然而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还面临着管理发展还相当不平衡,有关的水利建设的价格体系以及资产经营管理体系建设不能很好的配套。某些水利单位还普遍存在着计划经济下的相关的管理思维方式,水利建设过程中忽略了市场的相关融资渠道,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更多的注重投入,而忽略了相关存量资产的盘活。

3.在水利建设过程中缺乏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相关的水利经济管理人才在我国众多的水利行业的相关管理者,绝大数都是源自于水利系统的技术人员,这些管理者有着丰富的水利工程建设经验和学识。但市场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也正逐渐进入市场经济时代,而这项水利工程管理人员普遍存在着不能及时熟悉、认识、新的经营管理模式的现象,并且不能及时转变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理念.不能及时、迅速的改变相关的管理模式,进而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的管理水平,缺乏对于我国水利行业发展前景的远瞻性和相关的市场应变能力。

二、对于水利工程建设中相关思考与对策

1.采取措施进而加快水利资产相关的经营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改变过去计划经济时代那种极为分散的管理运营体系。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将水利资产进行条块分割,会产生并且强化生产集中性与资产分散之间的相关矛盾,进而极大的影响着我国水利资产的整体优势的最大化发挥。为改变水利工程管理的弊端,可以从下面几点做起。第一,尽快完善并且确立水利部门相关的法律地位,同时要采取措施推动和进一步深化我国水利国有资产产权相关的界定工作。要运用市场经济发展的思路,采取众多办法加强和完善我国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系的相关建设,转变实物管理使之向价值形态管理方向转变,并且逐步形成一个中央、地方的相关水利部门进行出资,相关的水利建设企业作为主要的资产经营主体,充分发挥良好运作的资产运营管理体系。第二,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大我国水利经济体制的相关改革。在转变相关的水利水电建设的思想观念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原则。此外为了防止国家相关资产的流失,进一步发挥相关的水利资源优势,可以做下面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强和做好相关的价格收费的基础性工作,各行各业要遵循为社会服务的相关宗旨。但是服务并不等于无偿服务,同时服务也不是不计经营成本。在制定相关的水价过程中要遵循相关的原则并且尊重相关的价值规律。通闸费、河道维护费、水土保持补偿费、水土流失防治费、采砂费的收取都是我国水利部门利用有关的工程设施和资源开展的合法的经营活动。这些收费不仅是行政事业性的服务,而且也是具有经营性意义的收费项目。因此在进行费用的确定过程中既要考虑相关的运行成本,又要充分考虑相关投资的回收。

与此同时,还要着重抓好价格收费体系中的人员配置、机构建设和有关管理制度的建设等,这样才能促进管理、定(调)价以及相关收费等几个环节相互配合,形成一条完善合理得当的收费网络。二是要进一步理顺水利工程的相关的经济关系,进而做好相关的资产评估工作。总起来看,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是以块为主,人、财、物全都由中央、省、地(市)、县进行四级的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有着相关的优势,但也存在着众多弊端,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极其容易出现画地为牢,增加相关矛盾的问题。水资源有其独特的自然规律.在开发和利用水利资源的过程中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同时还要严格遵循水利资源的合理配置的基本原理。要充分调整和优化配置水利资源的资产结构,严格按照相关的经济规律办事,并且还要充分兼顾各方的相关利益。

2.进行水利工程经济体制的改革,逐步实现树立建设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公有制经济可以有众多的实现形式,一切能够反映生产社会化规律的各种相关经营方式都可以大胆的引用并且进行勇敢的尝试,具体尝试可以采用股份制也可以采取股份合作制。

3.进一步建立一个具有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特点的水利工程建设的投入体系 在水利建设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劳动力。因此,相关的部门和政府机构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动员各方面的建设力量.增加实际投入的建设主体,对政府、受益单位以及水利产业经营单位等各方面的利益和职责进行严格的职权划分,使各方机构能够很好的实现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并且促使各方充分承担起各自应有的责任。要从机制上进行改革,大胆改变以前水利投资过程中存在的不受益、不讲效益、等众多弊病,并且还要严格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和市场价值原则,建立一个主动投入的新型的管理机制。充分按照“谁建、谁管、谁受益”的相关原则,进而打破在地域、行业以及体制之间存在的相关界限,进一步鼓励有关单位、外商以及相关的个人严格的按照相关的产业规划要求进行独资、合资、合作等众多形式进行水利产业的经营管理工作。首先,相关部门要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对相关的水利企业,特别是一些大型水利企业的投资管理力度。其次要对传统的投资方式、相关的资产结构进行改革。积极开辟新的筹资、融资渠道,努力进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培植。同时可以将一些具有相当经济实力的水利企业进行重组,增强之间的联合,进而组建起一个新的诱惑力的水利企业集团。

三、结术语

通过本文的论述,分析了经济体制的现状 ,对其更好更快的稳步提升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设性意见和改革措施。发展水利必须深化水利运行机制,在相关水利人员管理方面,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的队伍建设,加强对我国水利建设的监督工作,在工作中根据实际需要,认真总结积累经验,不断的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我国的水利经济才能稳步健康不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玉章.水利经济浅析[J].中国外资(上半月),2011(10).

篇2

中图分类号: S1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国的物质生活水平及经济发展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然而目前大多数的发展基本都是建立在大量耗费资源从而造成环境迅速恶化的基础上的。在合理利用地球资源及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是当今世界遵循的原则,而可持续发展则是保证这一原则顺利实现的有效、唯一的方法。水利实现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水土保持,水土流失对水利危害很大。

一、水土流失对水利的危害

1 枯水季节水量大量减少,洪水季节水量大量增多。水土流失的后果很严重,最突出的就是在枯水季节,水量大量减少,容易出现水源枯竭、河道缺水断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土壤水量大量减少。一般来说,土壤颗粒间的空隙是储存水分的空间,也是水分存在于土壤中最重要的地方。空隙在土壤总体积中所占的面积比例为30%一50%。若发生水土流失,将会造成土壤丧失,储水空间崩塌,致使土壤蓄水量大大降低,因此在枯水季节,会加重失水量;在雨水季节,地面水量增加,容易引起洪水。2)水土流失对梯田、湖泊、水库等的影响很大,容易引起淤积,使得蓄水容积减小,也容易发生汛期水更多,枯季水更少。

2 加剧洪水侵蚀程度。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植被严重遭到破坏,而植被原本缺乏的山区更是水土流失的常见地。当雨水大量来临时,地面坡度大,且植被不足,导致坡面对水的截留作用很小,土壤蓄水能力降低,从而使得降雨速度大大超过水的土壤渗透速度,雨水在土壤表面大量、迅速堆积,很容易瞬间崩塌,形成山洪,山洪发生的时间一般较短,但破坏力很大,洪水夹杂着泥沙更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

3 形成淤塞,降低水利工程的防洪效果。植被的严重缺乏,导致土壤表层在水力的冲击下,大量泥沙流入江河、水库,这大大减弱了水利工程的防洪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库容减少导致水库防洪能力降低,使用寿命也相应减弱,淤塞严重时还可引起垮坝等情况;2)泥沙流入,河床抬高,容易引起洪水泄流不顺畅,水位相应上涨,才会经常看到10年、20年一遇的水位升高现象。

4 引发泥石流等灾害。植被破坏,造成雨水径流改变,土壤、地质结构易受外界影响,一遇暴雨,地质结构崩塌,从而形成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这些灾害的发生不仅能够冲毁房屋、影响通讯及道路设施,更重要的是水利设施如农田、水库等受到严重冲击,尤其是使河道断流,从而影响航运。

5 加重水污染。发生暴雨的次数增加,雨水中的含沙量增加,使得洪水浊度愈发严重。此外,流失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农药等,这些物质随着水体向周边扩散,经过其它土体、流入其它河流,扩大了污染面。因此,水土流失越严重,污染程度就会越大。此外,由于河道等容易发生淤积、雨水季节雨量增加、枯水季节水量减少,导致水体的自净能力降低,加重了水污染速度。

二、水土保持实现水利可持续发展对策

1 源头治理。防治水土流失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做好源头治理,只要源头工作做好,后续的工作将会大大降低人力、物力的使用,并提高水土保持效力。水利工程是一个系统化的工作,点、线、面都应考虑到,统筹规划,以防为主、治为辅。由于我国各地的土壤、地质结构等不同,因此要因地制宜。一般来说,以大流域治理为主,小流域为一个单元,突出重点,做好以下几点措施:1)改善传统耕作方法,大力推广水土保持耕作,增加土壤蓄水能力,提高雨水资源利用率;2)加大植被种植,扩大林草面积,增加蓄水能力,使地下水得到有效补给;3)建立水利工程,提高洪水防治能力,增加地表水的利用率;4)合理利用化学试剂,改善土壤结构,减少蒸发,提高土壤质量。做好以上措施,能够充分利用雨水及地下水资源,从而缓解雨水急剧减少、积聚增加的现象。

2 提高监督力度,减少河道淤积。河道淤积最主要的原因是人为造成的。在施工建设中,应以生产建设项目为单位,采取边施工边预防的措施,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如修建铁路、公路应充分利用荒地,减少对农田的占用及植被的破坏,减少废弃土石;隧道开挖工程的废弃土石量较大,应将其集中到有河流的地方,做好植被保护工作。总而言之,这些防治措施的实施必须由监督机构加以监督,避免所罗列的预防措施成为形式而没有实际意义。

3 利用先进技术,防治水体污染。水土保持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尤其是保持水体的自净能力更应讲究过程。1)做好各项规定的水土保持措施。从源头出发,控制水土流失情况,减少土壤含有的农药、化学物质等残留物对水体的污染;2)种植水土保持林,减少有害气体的污染。市区可适当增加如松、杨等水土保持林的种植面积,这些树种可以分泌杀菌素从而减少空气中的有害菌体,增加空气质量。在工矿区,有毒气体较多,因此可在该地区大量种植垂柳、侧柏等一些能够吸收有毒气体的植物;3)增加树林的种植面积,净化水体。在河道旁开渠,种植柳树林,污染的河水通过柳树林的净化,会使大部分污染物留在树林网中。有数据显示,欧美国家采用该方法使得污水处理效力达到了90%,因此可大力推广。

三、结论

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唯一之路,而水利作为我国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更应强调可持续发展。水土流失对水利的危害严重,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TV 文章编码:

众所周知,农业大国的背景下,其农业人口规模大,比重高,农业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促进农业发展,不仅仅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还将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为了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健康发展的政策与法规,尤其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加大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学审视目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保证合理的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将成为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

一.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发展之间关系

毫无疑问,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农业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也渐渐的显现出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的地区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过低,相关的配套设施不全,相关的资金投入难以到位,工程耗时太久,缺乏相应的维修体系等。由此角度出发,注重理解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争取合理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将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点。

1.1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农业发展起着保障作用

我们知道,农业对于基础设施建设要求比较高,无论什么时候,农业的发展,其前提就是需要健全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古时候的都江堰,现代的云南梯田。其都是水利工程,在区域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更加需要我们去健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使之最大限度的去服务于现在的农业发展。其基础性的保障作用,将在未来的农业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1.2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对于农业结构起着调整作用

随着国家对于城镇化建设的重视,要求我们现在的农业发展做出实时的改善与调整,尤其在农业结构方面。我们知道在城镇化程度不断加强的背景下,农村人口势必会渐渐的融入到城市中去,由此导致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失,这就要求农业的产业结构做出实时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其二,农业规模化的形成。这两者的顺利完成都有赖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就是说,农业结构的调整需要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

1.3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农村消费起着激发作用

显然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部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激发农村地区的消费,从而扩大内需,实现国民经济的发展。微观上来讲,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源,使得农村地区的资金需求不断增加,另外一方面基础设施的完备,势必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与质量得以显著提高。

二.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通过对于实践经验的总结发现,我国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取得重大进步的同时,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首先表现为,其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质量处于低下水平,难以保证长期的服务于现在的农业发展;其次,国家对于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不大,在农田水利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所需的资金来源于人力来源有限,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其三,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的维护意识差,难以保证水利设施能够长久的服务于农业发展,这主要是因为维护体制的不完善。其四,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工程的融资问题明显,一时之间难以得到解决。若果上述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将导致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滞后,难以适应现代市场对其需求,不利于农村地区的稳定,不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

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策略

综上所述,关系到我国农业发展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系列问题与缺陷,由此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归纳经验,总结教训,保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效机制,使得其充分的服务于我国的农业发展。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的几个角度出发:

3.1加大对于农田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

我们知道,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隶属于公益性质的基础工程范围,需要公共财政给予大量的支持。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到每一户,其经济效益低,却能够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对于农田基础设施的受惠者来说,其是弱势产业,是弱势群体,需要公共财政予以扶持;综合历史来说,工业反哺农业的时期到了,加大对于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其应尽的职责。由此三个角度来讲,从各个方面加大对于农田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使得其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充分的发挥作用,这一点是很明确的。也应该是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将其纳入到公共财政的支出范围,是现实需求。

3.2加强对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力度

以良性的工程管理制度去促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成果,这是是整个建筑过程中的关键点。对此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审视:其一,重视工程建设的质量,对于使用劣质材料,违规操作的建设行为,要进行严厉的惩罚,保证整个工程开展的顺利,从根本上保证农田基础设施的质量;其二,不断总结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对于工程管理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相关的调整与改革,明晰工程的所有权,强化其责任意识,保证工程建设的正常运行;其三,结合国家对于水利工程建设的相关规定,开展全面深刻的改革,实现办事效率与管理水平的提高;其四,建立责任体制,以此来管理与维护农田水利工程,坚持谁投资,谁治理,谁负责的原则,使得工程所有权进一步明晰,保证其长期的运行下去。

3.3保证对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职权分明

长期以来,小型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都处于资金缺乏的局面,主要原因是其筹资主体涉及面太广,相关的部门太多,其中甚至出现了很多的交叉行使职权的时候,这不利于其资金的有效使用。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不断加大对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支持的同时,明确其各个职能部门的权责,保证其能够合理的分配其专项资金和其他方面的资金,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保证整个农田树立基础工程的顺利开展。

3.4建立以政府为主多元化的农田水利筹资渠道

在农田水利的资金问题上,需要以多元化的角度来审视问题,积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筹资体系,使得农田水利的筹资渠道进一步扩展。对此我们需要从以下角度出发,其一,对于政府来说,应该积极创造有利于农田水利事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发挥其招商引资的作用,使得资金流融入到农田基础设施上;其二,对于农户来说,积极引导农户以投资主体的身份进入到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去,充分发挥其自身的能量,从而保证农村地区经济内需的扩展;其三,积极鼓励金融机构进入农田基础设施领域,在筹资贷款的时候,以担保人的身份去协助农业获取资金来源。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与缺陷。对此,我们应该积极探索与发现,实时总结目前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问题,在对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发展关系的研究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去解决问题,争取在科学策略的引导下,能够促进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健全,从而充分发挥其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毫无疑问,这将有利于极大程度的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有利于我国农户生活水平与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覃桂鹏,蒋志胜,谢俊莹.浅谈办工自动化系统(OA)在测绘生产管理中的实践应用[J]. 科技创新导报. 2010(23)

篇4

中图分类号:F426.91 文献标识码:A

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响应国家的号召,也是为农民的切实利益做保证的措施。在铁岭市响应号召的同时也发现了不少问题,由于铁岭市部分地方一直存在干旱缺水的问题,部分地方降水量在季节变更上差距颇大,因此严重制约着这部分地方的农业发展,在农田的灌溉上常常因为缺水问题而导致收获普遍降低。因此全面掌握部分地方的水资源情况,运用和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作用于农田上,是农业水利发展必不可少的措施。

1 辽宁铁岭市农业水利发展状况

作为辽宁省的直辖市之一,铁岭居于辽宁之北,位于松辽平原中段,是辽宁省的主产粮区之一。在铁岭市有39条100km2以上流域面积的河流,从水利工程上看,截止2008年统计,全市有82座水库,具有水文资料水库全市有:大型水库4座,19座小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其各类灌溉展站有326处,从这个数据上看,水利工程的建设还是有相当大的力度的,但是真正作用于农业上的农业水利工程由于在技术措施和一些部分地方政策原因,未能达到百分之百地作用于农业上,而且即使达到百分之百作用,也无法深入到部分山区地方,从铁岭市实际灌溉面积只达到全市耕地面积的1/4这个数据上看,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点。从平均降水量上看,铁岭多年平均的降水量达到663.3mm,但主要是在铁岭的东南部降水量较多,而西北部降水分布不均,其西北部的降水一年之中不同时节的差距可能在一倍以上。由于降水分布不均的情况时有发生,导致丰水的年份常常随意弃水,枯水的年度农田灌溉力度跟不上,常常出现农田枯黄的情况。

在铁岭地区,人均使用的水资源量是农田每667m2使用量的3倍,人口与土地使用水资源量分配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并不是说人均使用水资源量过多,而是农田占用水资源使用量过少的缘故。加上部分地方农业和人口使用水资源过多,而另外部分干旱缺水的地方,人们在首先必须满足自身使用水资源的情况下,再进行农田灌溉,因此这些地方的农田出现严重缺水的现象。虽然我市对水利的开发利用较高,但是目前和将来的水资源利用及其形势的发展依然不容乐观。作为农业水利工作者,我们应该把有效合理的灌溉技术去传授给农务者,应该不断研发新的技术去作用于农田上,在坚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同时,也为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2 农业水利工程发展的作用

2.1 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与质量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要完成新农村建设,就必须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为前提。因此在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上,就要对水利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节水灌溉技术上要不断运用和提高,既能解决农民饮水问题及安全的保障,也能为农民在耕作收入上得到提高,只有农务这一基层生产力得到保证和提高,才能为我国的新农村建设计划做出有力贡献。

2.2 发展农业水利的必要性

建国30年以来,全国时有旱灾发生,灾害总面积达到1.30万km2,每年平均超过230km2有旱灾发生,有的地方甚至一年发生2~3次旱灾,以至于造成青黄不接的现象发生,这不仅是自然灾害造成的后果,同样也是农业水利并没有在该地域得到有效运用的后果,因此推广和应用农业水利节水灌溉技术,是降低灾害破坏农田的有效措施,也能提高农田灌溉水资源的利用率,从最大程度上环境水资源供需不足的现象发生。

3 农业水利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3.1 喷灌技术

在农田节水技术灌溉中,我们有时需要利用喷灌的技术来对农田实行灌溉,运用喷灌技术所需要的设备大致有:喷头、水泵、动力机各种管道以及控制设备,其技术的原理是利用水落差将水资源输送到各个田地,其喷灌技术的过程是利用设备产生的水压,把水呈雾状喷洒各个作用田上,达到最大均匀、节水的目的。一般喷灌的形式大致有3种,第1种是固定式喷灌,固定式喷灌是指只有喷头在活动进行灌溉作业,其他控制设备无需跟随移动。第2种是半固定式喷灌,半固定式喷灌是指喷头和支管在工作时是移动的,其他控制设备一般采用固定的模式。第3种是移动喷灌,移动喷灌是指除了供需灌溉的水源是固定不变的,其他工作设备随时可能更随农务工作开展而移动,需费更多的人力物力,一般针对极度缺水的农田上。

3.2 渠道防渗技术

目前铁岭市部分地方采用渠道灌溉的技术,但是如果渠道防渗技术处理不好,也同样会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在进行渠道灌溉的时候,不仅仅要注意渠道的畅通程度,也要注意其防渗的措施。在进行渠道防渗作业时,要针对农户各自不同经济状况、农田具体情况展开作业, 对于经济条件稍好的农户,可以让他们用混凝土进行砌渠,从而有效防止渠道渗水,这样的技术不仅使农作物得到有效灌溉,也同时节省了水资源,也更提高了渠道的预防自然因素冲击的能力。

3.3 节水抗旱栽培技术

节水抗旱栽培技术的需用条件,必须是以深耕深松的技术为前提,要想节水抗旱栽培技术得到充分有效的运用,就必须在耕作的时候在加厚土层的同时,也要注重土壤的透水性,深耕至犁底。选农作物品种,选农作物品种不仅要注意其成色的好坏,更应注意品种的抗旱性能,让其农作物的发育在抗旱上具有先天性优势。 正确运用耕种技术保持土壤水分利用地面覆盖保墒技术,采用防旱保墒的田间管理,如秸秆覆盖或者薄膜覆盖等。

4 结语

总之,农业水利工程技术关键是以农业节水为中心,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技术的应用来合理利用水资源,从实质上解决农业用水和农作物需水等一些实际问题,为铁岭市的缺水干旱地区的农作物灌溉上,做出切合实际的预防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篇5

一、引言

项目后评价不仅是水利水电工程基本建设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对项目决策、实施过程和运作等工作及变化的原因和影响。进行项目后评价是为了总结经验,提高项目决策的准确度和运营管理的水平,有利于充分合理利用现有流动资金,提高投资与收支效益,并未制定相应政策提供理论基础。

二、开展水利水电建设项目评价的意义

(一)对水利电力工程前期测评评价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进行检验

通过对水利水电建设整个过程包括项目决策、建设和运营等的评价,有利于水利水电整体项目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对各工程项目建设的最初预测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进行佐证。与此同时,根据验收总结经验和教训,采取及时有效的补救措对前期工作中的不足进行弥补,这样有利于水利水电工程的发展,并且这对于国家相关部门对有关于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评价方法和参数标准提供科学且有效的依据。

(二)提高水利水电的资金利用率和决策者的管理水平

杜绝投资浪费,提高投资管理水平这也是水利水电项目后评价的另一个重要作用。通过项目后评价,我们可以检查出投产运行的实际效益,以便尽早发现投资风险的滞延问题以及不适应性;如果后评价结果与之前预计的评价结果相距较大,那么我们也可以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原本的计划和方向进行改变,调整分配资源,纠正前评价结果出现的失误,以此来减少损失,以合理化利用工程建设的流动资金,保证工程项目适应生产、经济规律以及市场的变化需求,达到获得更大更多的经济投资效益的目的;与此同时,通过进行后评价,可以调查清楚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决策者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管理。

三、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后评价内容、特点与评价原则

(一)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后评价内容

水电工程建设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较大,社会影响较深远,所以其后评价内容的范围就更加的广、多、杂, 这主要包括项目在目标、实施过程、效益、影响以及可持续性评价这五个方面。

(1)项目过程评价

将立项评估(理论)与实际执行过程(实践)进行对比和分析,找出失误,仔细分析造成失误的原因。

(2)项目效益评价

通俗来说就是财务评价和经济评价。效益评价的基本指标和方法与前评估基本一样,依旧是对内部收益率、净现值、贷款的还款期限和敏感性进行分析。

(3)项目影响评价

项目的影响评价范围广,内容多,主要由经济、环境和社会影响组成。经济影响评价就是指这个项目对于所在的地点、所从事的行业和国家由此产生的相关经济造成的影响;环境影响包括项目所在地的污染情况,此地的环境优劣、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等。社会影响是指项目对社会的经济和发展方面造成的影响,尤其是项目所在地的影响。

(4)水利水电项目具有持续性,这主要是指在项目资金投放完毕之后,项目的既定目标还能不能继续,项目还能不能正常发展以及项目是否具备重复性等。这类评价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国家的基本政策、地方的基本政策,资金力度、技术因素、社会文化和其他相关的因素等。

(5)综合评价主要是对项目的目的和完成情况。效应和成功的程度进行评价。

(二)后评价的特点

(1)现实性。水利水电项目后评价是对项目的实际状况进行研究。依据的数字资料是已经存在的实际数据和根据与此预测的数据。

(2)全面性。水利水电项目后评价是对整个项目从开始到结束的全面评价,包括方方面面。

(3)探索性。水利水电项目后评价要对项目的运行管理状况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探索,分析项目效益发挥的主要原因,提出真实合理的改进方法。

(4)反馈性。进行水利水电项目后评价的目的是向相关部门反馈信息,为将来的水利水电建设、经验、投资和制定相应政策积累经验。

(三)后评价原则

(1)独立性、公平性。后评价必须以“公平”、“客观”、“独立”为原则,后评价必须站在国家角度,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2)科学性。项目后评价的科学性是判断项目成功与否的重要准则。这主要与资料信息的可靠性和评价方法的适用性有关。

四、水利水电建设项目后评价展望与研究发展趋势

(一)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我们应把水利水电建设当做是我国发展的重点。因其具有涉及广、因素杂乱的特点,故应建立一套完整的后评价指标体系。

(二)后评价研究方法的探索

对于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的后评价,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逻辑框架法和综合评价法等。在我国的水利水电建设评价的具体实施中,一般采用有很高知名度的逻辑框架法和成功度分析法,这就导致了很难针对项目给出具体成功或失败的判断依据。

(三)注重对全过程进行评价

根据评价时点,可将后评价划分为跟踪评价、实施效果评价和影响评价。传统观点认为,后评价的时点应当选择在项目完工之后的一段时间,通常是5年左右;而另一种新型观点认为,传统观点的选择范围小,对于如今快速发展的水利水电工程,传统观点已不适应当今社会,应把评价时点前移。

五、结束语

水利水电项目极大的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建设与发展,而水利水电项目后评价是对项目前期的预测结果进行的检验,与此同时,这又是判断水利水电工程成功或失败的重要准则。开展水利水电项目后评价将更准确和科学的加快工程建设。水利水电建设项目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我们要更加关注此行业的发展,最终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虎成,魏浪,张习传等.水利水电建设项目后评价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贵州水力发电,2007,21(5):12-15

[2] 徐玖平,姜曼丽,卢毅等.大型水利水电建设项目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统筹模式[J].系统管理学报,2013,22(5):695-707,714

[3] 刘元华.水利水电建设项目质量管理的分析[J].中华民居,2012,(3):947-948.

篇6

进行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是能够有效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因为我国人口众多,水资源又相對较少,所以只有采取相应的水资源配置方法,才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终保证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我国也在积极地进行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的研究和探析,通过目前的研究成果,能够为我国的水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并不断提高我国流域水资源配置水平,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涵义

虽然水资源合理配置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体系,但是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具体涵义至今还没有定论。国外学者在进行水资源配置的过程中,也有很多成功和经典的实例,但是并没有将水资源合理配置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课题,而是将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水利的设计和运营管理相结合,所以對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涵义并没有进行具体的研究。

我国人均水资源的占有量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所以相关学者将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作为一项水利方面的重要研究工作,希望通过對流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来缓解我国日益严竣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并不断提高我国饮用水的质量,使我国的生态环境能够不再恶化,逐渐朝好的方向发展。

在我国“八五”重点科技项目中,首次提出了水资源合理配置这一概念,并以此为起点,在水资源配置的理论基础和决策方法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通过我国学者的不断发展,及借鉴外国的相关研究理论,逐渐确立了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大体框架。而水资源优化配置可以与水资源合理配置的理论相符,因为水资源优化配置指的是在原有水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改革,使水资源的配置情况与以前相比更加更加优良,最终使水资源的配置情况逐渐趋于合理。所以可以将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含义理解为在进行水资源配置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还不会對环境发展和人类生存造成破坏。

2 流域水资源配置的研究和探析

因为水资源是一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所以在进行水资源配置研究的过程中,应该将水循环的全过程考虑在内,在综合考虑各方面要素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水资源配置工作。因为我国水资源配置的领域局限于径流性的水资源,因此在进行水资源合理配置的过程中,应该以流域内水资源的评价作为流域总量的约束,还应该以水资源规划作为操作的框架。国家對整体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逐渐加强,所以更应该對水资源配置的相关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因为對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是一种规划性的行为,所以还应该制定相应的评价,来對水资源配置的合理性进行检验,使水资源在进行合理配置的实践过程中,能够更加优化。

而在进行流域水资源配置的过程中,狭义的定义则指的是配置内的机制研究和相关的实践操作及合理性的评价等方面的研究。

3 水资源配置研究

目前国际上的水资源配置主要依据水资源配置的内在机制划分为边际成本价格、行政管理手段、水市场运行机制和用户等方面。因此,现行的水资源配置模式主要有市场配置、行政配置、综合配置及用户参与式配置等模式。且多数是以国家为机制进行水资源的配置的。但是随着水资源配置模式的不断发展,配置的主体也逐渐冲出了政府的限制,纯粹的政府配置已经很难满足水资源的配置要求了。我国现行的水资源配置模式主要以行政指令的配置模式为主,部分地区采用市场配置和用户参与式的配置模式。

我国在进行水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受我国经济发展及认识的影响,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时间约在1949年到1965年,这一阶段,因为水资源是无偿供应的,所以在进行水资源配置的过程中,主要采用按需配置的方式。第二阶段发生在1965年到1978年,虽然这一阶段水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发生了分离,但是由于在计划经济的政策下,所以水资源实行的是低价配置的模式。直到1978年后的第三阶段,在市场经济政策的指导下,我国的水资源配置的情况才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经济成为进行水资源调控的主要依据。水资源配置机制也逐渐在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4 我国水资源配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水资源配置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总的来说配置的情况并不乐观,在进行流域水资源配置的过程中,主要存在水资源的配置研究系统性和整体性较差,在实行一系列配置措施的过程中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分离。而且在进行水资源配置的过程中,没有将水资源这种再生资源的特性考虑在内,忽视了在科学的基础上确立水循环模式的重要性。使水资源在进行配置的过程中缺乏统一的配置基础,伴生问题逐渐突出,并最终對水资源的配置产生了影响。我国在进行流域水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包括没有建立有效的水资源配置评价体系,当进行水资源配置时,没有及时的通过相应的评价机制进行有效的监督,使水资源在配置的后期缺乏实效性,最终影响了水资源配置的整体水平。

而就狭义上的水资源配置来说,在进行配置的过程中主要存在缺乏有效的初始水权的分配机制。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与我国固有的发展模式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我国虽然對水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在法律上进行了明确的界定,但是水资源的具体配置和经营的权力却没有进行明确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流域水资源的在进行配置的过程中,出现“市场失灵”或是“政府失灵”的现象。在进行流域水资源配置的过程中,还存在缺乏有效的补偿机制和激励机制的问题。因为同一流域内,上游和下游的水资源的质量和流量不同,所以下游流域进行水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应该进行相应的补偿和激励,但是我国在目前的水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却没有建立相应的激励和补偿机制,导致水资源的配置不合理。在进行水资源配置的过程中,没有建立相应的后效评价机制,无法對水资源的配置情况进行系统的监控和评估,没有反馈机制,使水资源配置后的合理性得不到验证。

5 水资源合理配置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5.1建立现代水循环认知模式

为了改变原本一元静态水资源配置的形式,使水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应该建立“天然-人工”的动态水资源循环模式,通过對流域内的水资源进行合理认知,使水循环中的天然水循环和人工侧支水循环之间能够处于动态的联系之中,并最终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5.2进行统一的水资源配置调控

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应该充分考虑区域的不同发展层次,站在全局和长远的立场上,使社会的经济效益都能够被兼顾到,同时因为经济层次不同,所以對水资源的需求也会不同,因此应该在水资源需求与供给的共同基础上统一的进行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對管理的层次进行调度,使水资源的调控能力也能够不断地得到提升。

5.3建立有效的水资源后效评价机制

为了实现對水资源配置情况的合理评价,對水资源配置后整体流域内的发展情况进行合理的评估,应该认识到评价机制在这当中的重要作用。在评价机制建立的过程中,应该在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生态及效率等方面合理性的基础上进行。

因为造成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为了能够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必须對现有流域水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应该综合分析我国流域水资源的配置现状的基础上,积极地寻找解决的措施。

参考文献:

[1]王浩,王建华,秦大庸,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的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J],水科学进展,2009(01)

[2]柳长顺,陈献,乔建华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原则探讨[J],水利发展研究,2009(04)

[3]任加锐,唐德善,洪娟,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研究[J],人民黄河,2009(05)

篇7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内涵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历史过程。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发展阶段对水利的要求以及水利自身的发展水平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进程及相应的标准也有所不同。根据对国家现代化、水利现代化进程及其经验的研究,以及我国长期以来水利建设和近年来一些地区关于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实践,可以将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内涵概括为:适应经济社会现代化和水利现代化的客观需要,建立现代科学水利工程管理体系的过程,包括管理理念、管理体制和机制、管理手段和管理水平以及管理人才的现代化。

二、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具体措施

1.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现代化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现代化的实质就是对原有管理体制进行完善和发展,建立一个良性的管理运行机制,实现对水利工程的有效管理,确保水利工程能够更好地担负起维护公众利益、提供基本水利保障的职责。现代化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与机制就是要

1.1建立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的水利工程分级管理体制;妥善处理水库公益职能和经营职能的关系。既要承担起公益性水利保障的职责,又必须纳入公共财政支付,保证经费渠道

周转畅通。

1.2建立管理科学、经营规范的水管单位运行机制;加大水库管理部门内部改革力度,确立一个精干高效、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水利行业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核定管养经费,实行管养分离,定岗定职,科学管理,规范运行,更好地保障水库长期安全可靠地运行。

1.3建立水利工程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水库维修养护体系;在稳步推进水利工程管养分离的基础上,水库管理部门内部实行管理与维修养护人员分离,维修人员和养护人员的工资分别按照维修、养护工作量和定额标准计算。同时将维修养护部门与水库管理单位分离,通过招标方式择优选择维修养护企业。推行工程维修养护规范化管理.水管体制改革。

1.4建立规范的资金投入、使用、管理与监督机制;

1.5建立保障有力、配套完善的政策、法律支撑体系。

2.水利工程管理手段现代化

随着传统经验管理模式弊端的出现和高新水利信息手段的发展,水利工程管理手段的现代化趋势日益显著。只有不断积极探索管理创新、推广管理新技术、引进先进管理设施、增加管理工作科技含量,才能推进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建设, 提高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水平。现代化管理系统建设的基本解决方案通常是借助先进的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遥测遥控技术以及图文视讯技术,建立专用的通信传输线路、信息采集网络、远程监控系统,实现雨情、水情、旱情信息的实时监测,并将信息及时传递给上级指挥部门,突破防汛信息和指挥调度的时空限制,使工作人员可以在调度中心及时获取基础信息,从而对防汛方案、水资源优化配置以及水利调度做出准确及时的决策。

3.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水平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职责。水利工程管理手段现代化与信息化制订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积极探索管理创新,引进、推广使用管理新技术,引进、研究开发先进管理设施,改善管理手段,增加管理工作科技含量,推进管理现代化、信息化建设,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依托信息化重点工程,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水平主要体现在:通过积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改造和替代现有设备,改善水利管理条件;加强自动监测系统建设,提高监测自动化程度;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提升监测、预报和决策的现代化水平;积极探索管理创新,增加管理工作科技含量,提高管理水平。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现阶段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理念的主要内容。

4.水利工程管理理念现代化

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优质的工程建设和良好运行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人民提供可靠的防洪保障和供水保障。树立公平公正的意识.公平公正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基本要求。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保证水利建筑市场规范有序。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要高度重视水利建设与运行中的生态和环境问题,水利工程管理工作要高度关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发挥。

5.现代化的管理人才

人才是创新的主体,是全面推进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根本保证。要根据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大力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水利人才队伍,保障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建设。

国家要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水利也要实现现代化,水利工程管理也必须实现现代化。水利工程管理的好坏直接体现水利现代化水平,今后必须继续加大改革和创新力度,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创新的治水理念、科学的管理制度、完善的基础设施,继承和发展传统的水利工程管理模式,充分实现水利工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创建和完善一个现代化的水利工程管理系统。保证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完好,确保水利工程各项功能的顺利实现,长期高效的发挥水利系统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翟浩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推进现代水利建设[J].水利发展研究,2007(1):4-10.

【2】刘会民,基于新时期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27-29.

篇8

水是生命之源,更是现代社会最为珍贵的自然资源。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的国家,总的来说,呈现东南多、西北少的局面,为了解决西北地区用水困难的问题,国家制订了南水北调工程,将长江流域的充沛的水资源通过人工渠道或改道输送到北方严重缺水的省份和地区。从历史发展来看,黄河流域的中原大地曾是我国社会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在很长一段时间也是典型的温带气候环境,水资源绝对能够自给自足,但是随着黄河中上游地区的环境破坏和支流断流,导致黄河流量急剧下降,水土流失问题更是使得黄河水患连年不觉。水利工程项目能够有效的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管理利用,在保障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的同时,更能够消除水患,但是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形势下,水利运行机制需要有新的创造和发展。

一、当前水利运行机制的局限性

水资源是当前最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资源物质,也是引发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的根源所在,由于水资源管理不善或者水资源缺失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更是不可计数。正是由于水资源的巨大社会影响效应在当前的水利运行机制中,为了眼前利益而忽视了水利运行的长远效应,甚至给生态环境造成了永久性的损伤。

1)水利运行投资体系缺失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水利项目都是国家重点投入、重点规划的基础项目,也由此造成了水利项目完全国家投入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固然能够保障水利运行和水利规划的有序性,但是受制于国家政府预算,水利运行一直难以真正发挥实际效用,大型水利工程项目涉及面广、施工周期长、维护成本高,如果没有民间资本的投入,很难真正正常营运。

2)水利运行市场化程度不高

从本质上来讲,我国的水利工程项目一直是公共基础项目,其承担了大量的公共任务,管理经营中也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和计划性,水利项目预算中很少涉及到水利项目的运营方案,缺少市场操作的水利工程项目很难真正在水价调控、水利市场管理和水循环管理上发挥作用。

3)水价波动频繁,市场观念落后

目前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都有明确的单价,甚至在用水高峰时段还会出现议价环节,水利工程往往是地区性水资源的核心管理机构,它对于水价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目前水利运行管理机制中,没有发挥这种效应,也没有体现出水利运行在水环境保护、水资源合理运用、水资源经济价值保障上的重要价值,这些都是水利运行市场化观念落后的典型表现。

二、基于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水利经济运行机制

正是由于水资源的战略性意义以及水资源的不可再生性,我们需要在水力资源运行管理中重视水资源的循环使用,提高水力资源的使用价值和经济效益,并且要立足长远发展,制定水利运行可持续性机制,造福于后世。因此,针对当前在水利运行管理中暴露出来的主要问题,基于可持续性发展的水利经济运行机制主要内容有:

1)健全水利运行的市场管理机制

水资源不仅仅是生产生活必需品,更是具备经济价值的高附加值商品,因此在水利经济运行管理中,建立健全水利经济运行的市场化管理十分必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水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本原则,以稳定水市场经济为目标,建立符合我国水资源开发现状的经济运行体制。从水利工程项目的立项招标开始,明确水利工程项目的社会责任、公益性目标和经济运行方案,使水利经济的发展同时兼顾社会性和经济性,保障其日常运营的可持续性。

2)水价合理调控

水资源对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日常生活的影响巨大,要保障水资源供应的市场稳定性,就必须制定水价的合理调控机制。其一是要保障正常的水需求,通过水利工程的蓄水和放水,保障水资源需求方的正常水需求得到保障;其次是要对水资源的有效利用进行控制,对于水资源浪费的现象要进行严厉处理;再者是要对水污染问题进行防治,控制毒害废物废水的排放。要实现水利经济运行的上述三个功能,可以在水价管理上实现阶梯性水价和附加水价,对于水资源浪费严重的行业和个人,进行水价处罚机制,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3)完善水利经济运行中的投资渠道

要真正发挥水利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就必须扩大水利项目中市场资本的份额,建立起一个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市场机制和企业运作有机结合筹资办水利的新举措。通过引入民间资本和强化水利经济运行中的市场化行为,扩大水利运行的经济效益,提高水利运行的市场投资吸引力。政府要重视对水利项目的政策扶持,提高水利项目的银行贷款额度和市场准入机制,建立水利项目建设的专项管理资金,并对水利运行施行高效的股份制管理,扩大水利经济运行的可行性与操作性。

三、总结

水利事业是农业、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基本保障,也是防治水利灾害的有利方法。我国传统的水利运行机制中,普遍存在投资力度和投资多样性不足、水利市场功能单一、水利市场意识淡薄和水价调控混乱的局面。本文针对上述问题,针对性的提出了在水利运行机制中合理优化水市场分配机制,实行水价市场调控制,透过明确水利项目的具体要求,扩展水利投资渠道,建立具备可持续性发展的水利经济运行机制。

篇9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0(c)-0176-02

“水文水利计算”课程是水文学与水资源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内容多且抽象,该课程的内容可以分为三大块:(1) 基本原理;(2)水文分析计算;(3)水利分析计算。最后安排两周的课程设计将所学内容串联起来,综合运用。 根据内容性质不同, 遵循多元智力发展理论。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传统的学校教育只重视语言能力和逻辑智力,对于其他智力,诸如:社交智力、自我认识智力均有所忽视。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为教学的多元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1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学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1983年出版的《智能结构》一书中,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1999年他又提出了存在智力的概念,丰富了多元智能的内容。多元智力理论的主要论点有[2]:(1)智力的多化。每个人具有八种智能,这些智能彼此独立,但在解决问题时共同发挥作用;(2)智力的独立性。每个人的各种智能高低程度,具有一种很高的智能,不一定有同样程度的其他智能;(3)智能的情景化。

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如何思考 ” 和“如何解决问题 ”的教学理念[2]。作为大学教师,学习多元智力理论,要求在教学中:(1)及时更新课程内容,扩充能力范围。传统的学校教育只重视学业智力,对其他能力诸如社交智力、自我认识智力有所忽略,而这些能力对于现实生活极其重要;(2)丰富课程资源,营造合作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学生展示了更丰富的学术世界、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 ,并把它们统一起来。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是“知识的建构 ”,这是一种交互作用的能力观。学习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也是人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3)注重个别性、个性化设计。教育的目标就在于“尊重每一个人的不同的成长 ”,人尽其才。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有多元化的教学研究,以个性化的学习方式,适应不同的学习风格和特长。

2 多元智能发展视角下的《水文水利计算》教学研究探讨

目前市场上《水文水利计算》教材任何一本至少都有10章基本理论。笔者使用的是武汉大学雒文生教授主编的《工程水文及水利计算》,共计14章。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安排44个学时及两周的课程设计。因此,时间紧迫,必须对部分重复内容进行删减,将更多学时投入到重点教学内容中。水文水利计算与其他专业课均有部分内容重复。主要是这些课程都是为了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而设置的,并非完全独立。因此,这门课程中难免会牵涉到其他课程的内容。比如《气象与水文》章节内容中的每一节是《水文学原理》课程内容中对应的每一章。对于此部分内容,可以利用一大节课的时间帮助学生复习回顾。重点放在《水文统计基本原理与方法》上,因为这是后面水文计算部分及水利计算部分应用时需要的主要方法。学习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就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重点地培养学生各项能力。教师必须具备广泛的知识面,在教学课堂中结合科研和实际教学内容。

2.1 科研为教学服务

科研和教学是教师的两项日常工作,但教学是基本。如何做到教学助长,科研服务教学体现在教学课堂设计上。教材在短期实测径流资料时的设计年径流计算以及缺乏实测径流资料时的设计年径流计算中只提及到方法,比如利用参证变量方法及水文比拟法。但具体如何应用呢?这时教师必须引入工程实例,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工程实例相结合,降低课程的难度系数,提高教学效率。笔者将科研中的曾参与的科研项目,积累的工程实例整理,及时填充到教学内容中,为该课程提供充实的教学素材。

2.2 归纳,总结传统教学手段不能丢

学生从小学入门开始,老师就采用归纳,总结传统教学手段指导学生学习。特别是在一章节学完之后的总结复习尤其重要。该方法同样适合在高等教学中,引导大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点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好办法。如学完第七章《由流量资料推求设计洪水》第六节设计洪水的地区组成分析,引导学生归纳典型洪水放大的两种基本方法同倍比,同频率。在设计洪水的地区组成上又遇到三种方法,典型洪水地区分配法、同频率控制地区组成法以及相关法。他们之间有没有联系?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典型洪水时间上同倍比,也可以地区上同倍比。可以时间上同频率,也可以空间上同频率。这就需要不断归纳,总结,发现新问题。事实上地区上的同频率控制法最先由鲍尔明[3]发现的。

2.3 鼓励学生自己动手

《水文水利计算》是一门应用型很强的学科。整个教学中要求学生自己动手。鼓励他们自己开发小软件。比如P3曲线的绘制,将在后续的设计年径流计算及设计洪水计算中具体应用。目前已有大量成熟的自编软件可供应用。如果直接把软件告诉学生,输入数据--输出结果,学生学会了软件运用,但对理论知识掌握不深。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不光会用软件,还能自己利用Excel里面宏功能开发小程序。

2.4 严格把控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内容,是巩固和深化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学生学习完水文计算和水利计算两大部分内容后,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安排两周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内容是某水库水利水电规划,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设计一个合理的水库。内容包括6个方面。基本涵盖课堂所有内容。分别是:(1)水文气象资料的搜集和审查。熟悉流域的自然地理情况,广泛搜集有关水文气象资料。(2)设计年径流量及其年内分配。①设计年径流量的计算。先进行年径流量频率计算,求出频率为P、50%、1-P的年径流量。②设计年内分配根据年、月径流资料和代表年的选择原则,确定丰、中、枯三个代表年。并按设计年径流量为控制用同倍比方法缩放各代表年的逐月年内分配。(3)选择水库死水位①绘制两个特征水库曲线,包括水库水位容积曲线和水电站下游水位流量关系曲线。②根据泥沙资料计算水库的淤积体积和水库相应的淤积高程。③综合各方面情况确定水库死水位。(4)选择正常蓄水位:根据该地区的兴利要求,要求调节流量不低于Q,保证率为P,通过兴利调节计算后能满足要求就作为确定的正常蓄水位。(5)推求各种设计标准的设计洪水过程线。下游防洪标准为P1,设计标准为P2,校核标准为P3,需要推求P1、P2、P3设计洪水过程线。(6)推求水库防洪特征水位。①起调水位。②防洪高水位的计算。③设计洪水位的计算。将学生以3~5人一组,并推选一名组长负责协调。不同组学生分配不同的Q,P,P1,P2,P3组合。组内同学发挥团结互助精神,课设过程中遇到任何困难,一起讨论解决。

3 结语

有了多元智能理论的理论指导,通过采用启发引导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将科研素材补充到教学中去;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开发水文计算小程序,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探索求知精神;严格把控课程设计,使得学生更深层次地掌握及运用水文水利计算知识的同时,动手能力以及思维能力一起大大提升。

参考文献

篇10

    1 我国污水处理现状

    我国在20世纪30年代才开始污水处理的事业,比外国晚了很长一段时间。虽然事业起步晚,但改革开放后的20年来还是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可是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我国城市的数量与规模也快速地增加与扩张,与之相配套的城市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出现了严重不足的情况。

    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目前的年排污量大约为350亿m3,但城市的污水处理率仅为15.8%,而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早在1980年就已达到了70%。全国有大约超过80%的城市直接排放未经任何处理的污水到附近的水体,这使得水污染加剧。尤其在全国2 000多座县城与19 000多个镇中,其污水的排放量约占全国总量的一半以上,但这些中小城镇的污水处理能力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突出表现在污水处理的基础设施严重贫乏。

    在我国目前的城市污水处理厂中,有80%以上的都是采用活性污泥法,不到20%采用稳定塘法、土地处理法及一级处理等。随着对水资源质量要求的提高,使得城市污水处理厂不得不开发许多改进型的工艺技术,如A/O法、氧化沟法、SBR法等。这些改进的工艺技法在我国被广泛运用。

    总的来说,我国的污水处理还处于发展阶段,而且存在着许多的制约因素,面临重重障碍。

    2 我国污水处理问题的原因

    相比于先进国家,我国的污水处理无论在数量、规模上,还是在自动化程度、机械化上,都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3个方面:

    1)资金不足,运行维护管理费用高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防止水污染、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就是有个好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因此资金是个根本问题。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是比较落后,用于污水处理的资金还很紧缺。统计资料表明:2010年增加了约6 700多万吨的处理污水,约需1 300多亿元的环保资金投入。按照2009年及以前的日处理能力2 600多万吨,每立方米的运行费用0.5元计算,需运行费用49亿元/年,则2010年需171.7亿元,可以看出,资金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

    近几年来,国家对城市污水处理增加了不少投资,但与国外相比差距还是很大。据相关数据统计:发达国家包括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德国在内的国家用于污水处理方面的国家投入约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0.53%~0.88%。而我国仅为0.02%~0.03%。因此,我国应该通过各种宏观调控措施,大力调整投资结构,加大投资力度。

    2)技术落后,污水处理率低

    据清华大学紫光顾问公司调查:目前我国污水处理设备运行状况是1/3运行正常、1/3处于闲置状态、1/3不正常,污水处理率只达到50%。这不仅是由于资金不足,还有技术的原因。因为污水处理技术是污水处理设施能否高效运转的关键点。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污水处理技术都是引进欧美发达国家的,虽然在学习国外技术的同时也创新了一套自己的技术,在污水处理上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我国目前采用的技术与同期国外的技术水平相比依然还很落后,一直存在能耗高、效率低、自动化程度低、维修率高等缺点。

    3)操作人员技术素质及管理水平较低

    污水处理效率低的重要因素还有操作人员的技术能力与管理水平。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工作重心一直是经济建设,而对污水处理的管理没有引起很高的重视,直到后面环境保护被提上议程,污水处理才慢慢发展起来,管理水平也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的阶段。由于机械与技术大都引进自国外,处理技术较为复杂,我国目前很多操作人员的技术素质不能很好地适应,使得设备运行率不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严重制约了已建污水厂的正常运行。

    3 我国污水处理事业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还处在发展中国家阶段,资金与技术有限,用于污水处理基础设施上的投资在大城市和中小城镇之间的分配很不平衡。由于中小城镇不同于大城市的是管理水平与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低,使得对污水处理厂运行操作的要求增大。污水处理是项综合技术,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政府提出了至2010年要求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60%,建制镇污水处理率不低于50%的目标。因此,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污水处理将是大城市和中小城镇并举。 根据中小城镇区别于大城市的特点,必须采用适合的污水处理技术,要求高效、经济和简便易行。因此,我国目前污水处理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大力研究和开发传统工艺与新工艺的改造、创新与结合,努力发展处理效率高、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能耗低的污水处理技术。结合目前的具体情况,确定走高效率、低能耗、简易的技术路线适合我国的国情。

    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经济发展的速度越快,带来的水污染就越严重,污水处理的重要性也就越突出。因此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污水处理的关系,是走高效率、低耗能、简易的技术路线的关键。为防止污水处理不力而造成的水污染进一步恶化,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项措施:转变污水处理的主导目标,必须由传统的“污水处理,达标排放”的模式转变为以水质再生为核心的“水循环可再用”,由以前单一的“污染控制”上升到“水的修复和恢复”的高度;加快建设小城镇污水处理厂,使污水处理厂分布更广,功效更大;把污泥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比如污泥经过无害化处理后,可用做农肥,从而达到综合利用资源、节能的目的。

    4 结论

    总之,污水处理是刻不容缓的一项事业,它关系到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更是影响我国未来经济建设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必须严肃重视,处理好其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不断探索创新,走出一条高效率、低能耗、简易的污水技术新路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