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1 16:19:3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初中数学教学理论研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33-01
引言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位学生在教学中吸收应有的营养,从而促进学生心智全面、健康的成长。初中数学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由于心智发展的一般规律性原因,初中阶段的学生大多还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教学中要明确此思维转变所应经历的阶段性转变。采用分层递进式教学可以指引学会适应教学中的新理论和新思维方式。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提出:“只要给每位学生提供合理的和适度的帮助,几乎其都能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在教学中遵循分层式递进教学理念,结合合理的教学方法,从教学的各个阶段科学、细致的兼顾到学生之间的智力因素、家庭教育背景、兴趣爱好等差异,实现学生在智商和情商上最大限度的全面发展。
一、分层式教学的基本理念和原则
分层教学就是教学机构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在的智力倾向,把学生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进行区别教学,其目的是保证学生的整体发展。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群体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照顾到不同接受新知识速度的学生共同良性发展。其层次原则主要有:
1.学生分层原则
学生分层主要参考现有的知识、智力水平,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将学生分为A、B、C层等,经过详细的统计调查和调整,将学生组成新的教学集体A、B、C等教学班。分班并不打破原有的行政班,如果无视现有的实际,采用分层教学结构改变现有的行政班,或根据学生智力等因素的优劣分为不同的行政班,既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学生自暴自弃,更使得学生之间的差距愈来愈大。分层式分班采取的是“走班”模式,在实际学习数学课程的时候,按各自程度的不同上课或者接受课程辅导。在行政课程之外的补习时间,教学机构组织不同的补习班,根据初中数学中常见的问题进行辅导分类,如基础概念讲解班,函数辅导班,几何知识辅导班等,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程度选择不同的分班进行有目的的学习,使得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和理解知识的疑点,从而降低了“学困生”的学习难度,又满足了“学优生”扩大知识面的需求。
2.教师配置原则
分层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应试式教师分配机制,即用优秀教师教优秀学生,相对教学能力差的教师教相对成绩差的学生。这是现在教学机构普遍存在的通病,教学单位注重的是学校的所谓质量度(升学率)指标,而不惜毁掉学生本有的发展空间。分层式教学理念要求各个成绩层次的学生得到平等的学习机会,他们在知识上的几乎应该得到平等的满足。我们根据不同层次特点和需求,以及教师各自的教学优势进行科学配置。为善于做更细致的工作,教师可以分组:富有管理经验的A组教师;教学理论经验丰富且善于引导优生的B组教师;同时具备以上教师特点的C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A组和C组教师要花更多的时间在课时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分配辅导难于管理、学习成绩相对落后的困难生分组,B组教师更适合指导优生更进一层的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二、分层式教学对初中数学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分层式教学使得学生没有被遗弃的感觉,能激励学生的学习上进心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是一门需要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科,很多学生学习有偏科的现象,始终感觉到数学难度过高,认为自己不是学数学的材料而放弃学习。教师的针对性辅导和鼓励能逐渐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让学生从感性上理解到教师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学生之间的共同成长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生内在的自信心。
2.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
教师应当对于自身的教学理念和内在素质有一个正确、清晰的认识,才能适应分层式教学模式的需求。虽然新课程教学标准对教师有统一性要求,但是教学工作往往存在多种目标,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性可以很好的在分层式教学理念中得到再分配。一个大的环境容易改变自身存在的个体差异,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某些教师存在教学理念上的错误观念可以得到纠正和融合。从而引起教师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提高教学的质量。
三、初中数学采取分层式教学的对策
1.教师分层备课
教师在每堂数学课的教学之前,要根据每节课的教学要求和各层次学生之间的数学学习水平来区分,对各个学习小组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2.分层授课
在课程教学中,对不同层次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能力进行统一要求、学,分配1/3的教学时间讲述,其余的时间对各个小组的学生进行分层指导。例如在函数教学中,首先对不同分组的同学要求统一掌握其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然后根据学生之间的不同掌握情况提出难易不同的针对性授课,在时间分配上1/3的时间由教师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进行方法提炼和试题拓展的分成授课;剩余1/3的时间交予学生之间进行分组合作学习和探索,通过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习方法的交流和学习成绩的提升。
3.分层辅导
教师平时利用自习课和其他课余时间学生进行分层式辅导,其中包括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对学生效果的反思,指导他们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对其增加一些相应的针对性试题训练,鼓励他们向优生看齐;对优等生进行拔尖辅导,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创新性和广阔性。从整体上促进学生的均衡性发展,缩小学生之间的成绩差异,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和互相学习。
参考文献:
[1]常德香.有关分层式教学在初中数学中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3)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于是解数学问题便成为数学学习的核心内容。习题课是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课型。通过习题课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基本基本概念的理解,从而使概念完整化、具体化,牢固掌握所学知识,逐步形成完善合理的认知结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习题课的基本目的是通过解题的形式来形成学生的数学技能,并通过解题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对于教师来说还可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便适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实现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
新课程下数学活动要求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基础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精心编制习题,可避免低水平的重复,使学生拓宽学习领域。也可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以及学好数学的信心。基于数学习题课的重要性,下面就本人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和体会,浅谈一下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习题课的类型和目标,以及在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
一、习题课的类型和目标
数学习题课按教学的情境与目标的不同,大致可分成下述三类:
第一类习题课是在新概念、新规律建立时,为准确认识新知识的内涵、条件、范围及基本运用方法而设的习题课,这种习题课不一定单独进行,往往是与讲授新课结合在一起,可称为形成性习题课。
第二类习题课是一个单元结束时,针对本单元的学习过程,针对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错误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时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设的带有提高性质的习题课,可称为小结性习题课。
第三类习题课是学完数学知识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知识,或是对数学思维的形成及对今后的学习有着重大影响而难度又较大的知识后,为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及减轻学习困难、提高某些能力与方法的运用水平而设置的习题课,可称为专题习题课。
二、习题课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
(一)、习题选择要有针对性
习题课不同于新授课,它是以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类型,故要达到高的训练目标,教师在选择习题时,要针对教学目标,针对知识点,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可少做甚至不做,但普遍有缺陷的常犯错误的地方不但要多做而且要反复做。例如,学生初学绝对值,对绝对值概念的理解有困难,可设计如下一组习题帮助学生理解绝对值的概念。
1、绝对值等于6的正数是_____,绝对值等于6的负数是______,绝对值等于4的数是_____。
2、绝对值等于它的本身的数是_____,绝对值大于它的本身的数是_____。
3、绝对值小于3.5的整数是_____,绝对值小于5而大于2的整数是_____。
(二)、习题选择要有典型性
数学就是要研究客观规律,而运用数学知识于实际,因其内在联系也常常会反映出一定的规律,教学中一定要善于揭示规律,教给学生以“规律”,数学题千千万万,习题的选择要克服贪多、贪全,有时看看题目哪个也不错,都想让学生做一做,这样不分析、不归类地搞“题海战术”,其结果是题量大了,学生疲于奔命,所得无几,既增加了学习负担又降低了学习效率,能力也得不到培养,所以习题的选择一定要典型,不但要注意到知识点的覆盖面,还要让学生能通过训练掌握规律,达到“以一当十”的目的。
(三)、习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
同一个班级学生的基础知识、智力水平和学习方法都存在一定差异,在习题课教学中,对于习题的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分层处理,既要创设舞台让优等生表演,发展其个性,又要重视给学困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其获得成功的喜悦。否则,将使一大批学生受到“冷落”,丧失学好数学的信心。题目安排可从易到难,形成梯度,虽然起点低,但最后要求较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得学困生不至于“陪坐”,优等生也能“吃得饱”,让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例如,在讲平方差公式时可设计A、B、C三组习题:
A组:(1)(x+2)(x-2)(2)(1+3a)(1-3a)
(3)(x+5y)(x-5y)(4)(y+3z)(y-3z)
B组:(1)(-a+b)(-a-b)(1)(-m+3n)(m+3n)
C组:(1)16(a-b)²-9(a+b)²(2)(a-b+c)(a+b-c)
这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其中基本要求一致。A组为基础题,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B组题为发展性练习,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C组题为综合性练习,检查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程度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进行一题多变,达到举一反三
在平时的习题教学中,如果我们灵活地改变题目的条件或结论,巧妙地把一个题目化成一组要求不同或难度不断变化的题组,不仅可以使学生易于掌握应用之要领,也可使学生能从前一个较简单问题的解答中领悟到解决后一个较复杂问题的途径。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根据下列条件,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1、已知抛物线经过(1,3),(-1,4),(0,4)三点;
2、已知抛物线经过顶点(2,4),且过原点;
3、已知抛物线经过(6,0)点,且x=4时,有最小值8;
4、把抛物线y=2x²-4x-5向左又向上各平移3个单位;
5、已知y=ax²+bx+c,当x=1和x=2时都有y=5,且y的最大值是14;
(思考方法、解略)
上例是不断改变条件来逐步加深研讨问题的。还有一些题目也可以通过不断改变结论来加以研讨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解题做到举一反三。
(五)、教学的方式要多样化
习题课教学知识密度大、题型多,学生容易疲劳,如果,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化,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样容易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为了克服这一现象,在教学中一定要体现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双向活动,将讲、练、思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疑点启发、重点讲授、难点讨论”的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激发学生全方位参与问题的解决,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表现出风趣感人的语言、整洁规范的板书、科学严谨的推理、生动活泼的教法、激情洋溢的教态,就会创造一个美好的学习氛,激起学生愉快的学习情趣,形成一个和谐而热烈的信息交流环境,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疲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尖子生对数学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也有着较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在点拨尖子生的同时,重点关注后进生的成长与发展。下面,笔者从降低对后进生的学习要求、利用赏识教育树立自信、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三个方面,讨论转化初中数学后进生的教学策略。
一、降低对后进生的学习要求
很多教师在多年的教学经验下,已经形成一种思维惯式,这就使得他们在接受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后,依然无法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的主要责任是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出一批能够在数学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好学生。有些学校甚至会根据学生考上重点高中的数量,决定教师的奖金份额。这就使得大多数教师将教学重点与关注重心放在了数学尖子生的身上,他们总是想着如何才能开发尖子生的智力,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忽视了对后进生的要求。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总是以尖子生的发展为主要依据,让所有的学生在同一时间内完成所有的任务,使得很多后进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感到疲惫不堪。久而久之,后进生开始产生消极应对的心理,认为自己不管怎么学都学不好,最终选择放弃数学学习。为了转化后进生,首先要降低对后进生的学习要求,让他们能够接受与自己认识水平相符的数学教育。如在《字母代表数》的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后进生回忆小学阶段与其相关的数学知识,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并降低对他们的学习要求,只让他们掌握新知识的概念与意义即可。
二、利用赏识教育帮助后进生树立自信
赏识教育就是教师要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通过鼓励、表扬、肯定等积极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享受成功与进步的喜悦。数学学科本身比较枯燥,也十分抽象,后进生对数学学习兴趣不够浓厚,他们的数学基础比较薄弱、数学学习能力也很差,这就使得他们在面对数学学习任务时,常常感到自卑。在这种消极心理影响下,即使后进生想要学好数学,也无能为力,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心理学研究证明,在鼓励、赞美中成长的孩子,比在批评、责骂中成长的孩子的心理更健康、成长更快乐、性格更健全。初中生处于青春期,他们的身体、心智等逐渐发育成熟,这使得他们更加敏感,也更在乎得到别人的认可。如果采用严厉责骂、冷漠对待等教学态度,不仅不会帮助他们学好数学,还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教师要利用赏识教育,肯定学生付出的每一滴汗水,帮助他们重新树立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从而以更加积极、健康的精神面貌来学习数学。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做题正确率变高等细小进步表扬学生,让学生感到自己被重视、被赏识。
三、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
很多教师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对尖子生如“春风拂面”,对后进生如“狂风暴雨”,前者不管犯什么错都能得到教师的原谅,后者不管做什么都无法得到教师的认可。这种不公平的教育态度使得很多初中生丧失了学习兴趣,甚至让他们不再信任教师。“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如果教师无法取得学生的信任,自然无法教育好后进生。因此,数学教师要做到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尖子生犯e时不可姑息,后进生进步时要懂得赞美。只有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才可以让后进生自愿学习数学知识。
总而言之,转化后进生这一教学难题并非无计可施,只要数学教师善于分析学生的心理需求,懂得换位思考,真正成为为学生考虑的好教师,潜移默化地转化后进生,使其自愿学习数学。教师要降低对后进生的学习要求,让每个后进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习数学;教师要利用赏识教育感染后进生,让后进生懂得欣赏自己,重塑自信;教师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获取后进生的信任,使其依赖老师,相信老师,并且可以爱屋及乌,由爱老师延伸为爱数学。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初中美术课堂更加受到重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使美术课堂焕然一新,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学生也更加喜欢美术课。那么,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美术课在教学理论指导下,在对学生的教学实践中应当发挥怎样的作用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进行了研究。
一、《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特点出发,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理论。
1.初中美术课教学目标
新课标强调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要求美术课体现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达到对学生情感态度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的目标,并使学生在绘画中增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此外,美术教育还应当重视学生对文化传承的参与,促进学生张扬个性,全面发展。
2.美术新课标中的基本理念
初中美术新课标体现了新时期的教育理念。首先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基于学生对生活和世界的理解,让学生通过色彩和线条表达内心的思想感情。其次,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使学生情感得到抒发,文化素养得到提高。
二、在教学实践中贯彻和验证教学理论
1.渗透美学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初中美术教材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关于美术欣赏方面的,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发现教材中美术作品的独特之处,并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不同的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审美活动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教给学生最基本的美术欣赏方法,以此提高欣赏和评述的能力。如,在讲授《色彩的感染力》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观察朝阳、夕阳的色彩,春天的树叶和秋天的树叶颜色的差别,蓝天白云和雾霾中的天空,让学生通过生活中最直观的色彩的鲜明对比感受并说出哪种颜色对自己的感染力最大。这样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陶冶情操,提高精神境界
学习美术不但能让学生感受美,产生愉快的审美体验,还能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如,在学习读书、爱书的情节这一单元时,学生能够感受到书香,还能在书林漫步中欣赏到古代书籍装帧设计的特色,学生看到了古人用的竹简也产生了在上面写毛笔字的欲望,甚至喜欢上了写毛笔字,从而陶冶了情操,精神境界也得到了升华。美术的学习有助于净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单纯美好的精神境界中自由畅游。
3.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美术具有形象性,但也具有抽象性,当教师让学生展开想象画一幅“自己印象中的世界”时,美术便是抽象的。学生要先在头脑中构思要画哪几方面的内容来反映世界,然后思考用怎样的色彩、线条等表现事物的特点,还要设计怎样构图。对于这个主题,有的学生画的是繁华的街市,有的学生画的是宁静的田园,有的学生画的是晴天绿水,有的学生画的是雾霾、浓烟、干涸的河流。学生都带着独特的眼光看世界,并在建立对世界的印象时掺杂了自身的情感态度和生活体验,因此每个学生绘制的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4.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美术学习不单单是欣赏和创造,还是对文化的传承。当学习诗书画印时,学生能够了解画印是什么,为什么要为诗书配上画印,哪些诗书才会有画印。通过学习美术,学生还认识了什么是藏书票、藏书印。此外,在美术教学中,教师根据单元主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外资源,如《太行丰碑》《寒江独钓图》《柳牛图》等,在拓展学生视野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不同国画作品的文化背景,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提升,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初中生的可塑性强,教师要通过美术课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鼓励学生创新,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标,并明确教学目标,将新的教学理念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194
案例教学以其丰富性和实际性以及对学生掌握课堂内容的重要作用受到教育界和广大教师的亲睐,并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级各科的课堂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成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整体水平。初中数学因为其学科本身的较强理论性和抽象性,更需要案例教学通过提高教师教学示范性和数学理论应用性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内容。
1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就是生活中的某个情景所包含的一个或某个疑难问题需要以初中数学课堂上的某一个或者某几个理论来解决的案例。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一般由学校管理者和初中数学教师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和描述,初中学生按照学校或教师设定好的方案解决相关问题,从而学习、掌握和巩固课堂内需要学生当堂掌握的重要内容。教师通过引入案例、讲解基本理论、利用基本理论解决案例包含问题的基本案例教学步骤,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和理论应用于实践的素质和能力,也能够促进素质教育示范性教学的落实,促进改革课堂教学背景下科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实践。[1]
2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研究方法及案例类别
按照案例的制作方式、设计内容以及不同案例比较方式的不同,案例研究包含很多方法。按照案例形式、内容的不同可以将案例分为不同的类别。
2.1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研究方法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案例研究方法可以有不同的类型。按照案例制作方式的不同,案例研究包括课堂实录与分析点评方式、访谈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方式、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按照案例设计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概念教学、定理法则教学、数学知识应用教学、专题教学、综合实践教学等多种方式;按照案例研究对比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设计同一内容的不同案例比较的同课异构和对同一案例进行不同比较和研究的同课同构两种模式。由多位初中数学教师对初中数学教学某一理论或某一环节案例采用不同方式进行设计和研究就是同课同构模式。
2.2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类别
数学教学案例应用于我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不久,因此在我国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对其分类尚没有确定的标准。按照案例形式的不同,数学教学案例可分为描述性案例和可视案例两种。所谓描述性案例,是将数学教学的某一环节或过程描述成相关的文章,可视案例是指将某一理论或数学专题的名师教学案例制作成音像制品,以便更好地传播和应用。按照其内容不同,可以将数学案例大致分为片段案例和完整课型案例两类。顾名思义,片段案例是指关于某一教学情境或环节的案例,包括情境引入、问题解决、思维发展、合作交流和课外活动等多种类型;完整课型案例是就某一数学专题的完整教学内容,包括概念、复习、应用、探究等多种课型。应用课型方面又因为涉及内容的不同分为公式法则应用、实际问题应用两种;探究型课型包括数学知识探究、解题方法探究以及实践应用探究等。[2]
3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制作要求
3.1 案例制作的基本步骤
案例制作包括案例主题或案例背景、情景描述、问题讨论、诠释与研究、案例分析点评等基本步骤。具体来讲,主题既包括当堂数学课堂教学的相关内容,还包括一定的教育主题和教育思想。主题是案例制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背景是引入课堂教学的学生学习状况和学教冲突。作为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案例必须具有一定的主题,也必须考虑相关背景;情景描述是对说明问题实质的具体教学过程的描述,要求明确、详细、客观、详略得当,具有示范功能;问题讨论主要是案例作者通过比较过去教学与当前教学的异同阐述某一问题的认识过程。比较需要详实、可信。诠释与研究是指把一把数学问题升华为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并通过研究和反思得出更高、更深、更丰富的数学见解,以现代数学理论和语言概括和诠释所得理论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案例教学产生作用的重要环节,也是案例教学的精髓。案例分析点评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主要是对案例中的教学方法特点阐述、与传统教学相比优劣比较分析以及对通过案例得出的新见解进行证明和总结。[5]
3.2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举例
3.2.1 案例主题与背景
平行线的性质。希望学生通过本节学习掌握平行线性质相关定理,并能应用定理进行证明和解题,让学生在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证明中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建模能力和探索精神,使学生在亲自参与研究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热情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3.2.2 情景描述
本内容的学习采用“引导发现”和“动像探索”两种方法,应用多媒体课件和三角板、量角器等学具,通过屏幕投影进行展示和讲解。[4]
3.2.3 问题讨论
通过数形结合,对平行线性质进行探讨,并得出结论。要求学生动手,任意画两条平行线,并画一条与两条平行线相交的截线,引导学生寻找同位角并通过运用量角器进行度量,学生通过度量得出“两条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的结论,教师运用《几何画板》课件验证学生的猜想。以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得出平行线的另外两条重要性质。
3.2.4 诠释与研究
教师总结平行线性质: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参考文献:
[1]徐素娟.初中数学新课程的实施与思考[J].希望月报(上半月),2007,(2).
[2]钟振权.数学新课程中初中数学学习方法指导[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2010,(3).
[7] 李宝明.中国系统法学研究回顾与展望[J/OL].(2003-10-27)[2013-5-29]..
[8] 张国庆.生态论概述[EB/OL].(2012-04-13)[2013-05-27]..
[9] 张国庆.生态论与经济生态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28-29.
[10] 张国庆.生态论:复杂系统研究[J/OL].(2013-03-27)[2013-05-29]..
[12] 张国庆.系统企业学[EB/OL].(2013-5-21)[2013-5-29]..
[14] 张国庆.林业标准学[M/OL].(2011-02-20)[2013-05-29]..
[15] 张国庆.新森林法必须加入生物多样性保护内容[J/OL].(2009-05-10)[2013-05-29]..
[18] 张国庆.生态健康评价及生态系统管理方法[J].现代农业科技,
2012(11):245-246.
[19] 张国庆.生物灾害学[M/OL].(2012-05-25)[2013-05-29]..
[20] 张国庆.灾害学概论[EB/OL].(2012-03-16)[2013-05-29]..
[21] 张国庆.和谐林业的法律保障[EB/OL].(2007-08-23)[2013-05-29]..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5-0105-01
引言
在现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对新课标的理解以及应用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对于教师思想水平的提升也没有起到一定的作用。在对新课标教学方法进行思考的同时,要对初中数学教学方法进行系统的反思,在反思的体系中找到系列的解决方法,同时实现教学体制改革目标的拓展,为数学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能够培养出高层次的数学人才。
一、关于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误区归纳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方法中存在众多的体制障碍以及教学方法方面的障碍,这些都对教学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进行了如下归纳:
首先,教与学的衔接不当。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教授与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较为契合的过程,要实现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升,就必须对老师的教学工作提出新要求,反之亦然。数学教学尤为重要。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我们看到,教与学的衔接力度非常的小,老师一味的教授知识,而学生却在机械的进行记忆,这种方法对于数学教学是一种严重的误区,数学教学是一种思维的开发,并非纯记忆性,这说明在现实的教学中,老师与学生的定位不清晰,或者说在教学方法上存在根本上的失误。
其次,教学模式单一。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教学方法是较为单一的,最为直观的就是老师讲解与学生练习相结合的这种方式。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对老师的讲解并不能全盘接受,而在练习的过程中仍然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进行思考,很多先进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兼收并蓄的应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情景教学、实物教学等都可以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有益的引导,而现实生活中却没有得到一定的应用,是初中数学中体现出来的缺憾。
再次,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
我们知道,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学生一直是教学工作的主体,对于知识的接纳以及吸收,都起到的主体作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体现,而反之以老师为主体,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老师所传授的各种知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也得到了一定的体现,学生埋头学习知识,一切知识的接纳都在老师的安排之下,并没有自己的独立的空间进行思索和考虑,这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同时对于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的提升是一种阻碍,应该得到一线教师的关注。
最后,教书与育人脱钩
学校承载着教书育人的重任,但是在现阶段,学校的教育集中的体现在了教书的环节,而育人的任务却置之不理。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要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而并非一般的知识的灌输,所以在初中数学的教学方法上要着重实现教学育人的平衡,实现教学体制改革的目标。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在初中数学的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是较多的,对于学校、教师来说都应该有一定的反思,从中取得经验教训,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现教书育人的契合。
二、完善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相关建议
数学是启发智慧的学科,其承载的重任不容忽视,面对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提出如下建议,希望能够对初中教学方法的改善有一定的作用。
首先,贯彻新课标的教学体制
在教学体制改革过程中,新课标的各种措施已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始实施,其中的教学理念的更新是新课标的首要要求。要实现初中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就必须在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的引导下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教学相长、教书育人的教学目标,摒弃盲目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与革新,要推陈出新,结合教学实践,在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中寻找到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新动态。
其次,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这也是初中教学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学校在制定教学方案以及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过程汇总都要一切以学生为中心,自定符合学生的教学方案和目标,甚至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对学生进行个别的量体裁衣式的教学指导,这样既做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巩固,同时也实现了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在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实现教与学的完美衔接,因为学生的主体地位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独立,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尤为重要。
再次,探索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模式
教学方法是学生学习知识最为直接的方式,好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有巨大的作用。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老师要对情景教学、模拟教学等模式进行有效的探索,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在接受程度上实现突破,目的是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要坚决摒弃传统的说教式的教学思路。
总之,初中数学的教学方法上存在着重大的弊端,应该引起理论工作者以及教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要在实践中摸索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实现学校教育的目的,也才能迎合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伟.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年04期。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在新兴课堂的应用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相比于传统的教学特点,翻转课堂的产生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死板和无趣,开创了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理念。翻转课堂将课本与新信息技术相结合,以多媒体为主要载体,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了学习目标,尤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引起了学生及家长的广泛关注。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源自美国的两位高中化学教师,他们将自己要授课的内容做成了文字、声音、图片和动画为一体的PPT,并将其上传至网络,引导学生在家观看学习,并自主完成课后练习作业,上课的时候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负责答疑解惑。这一教学模式获得许多家长的好评和支持。翻转课堂模式以美国教育家本杰明・布鲁姆的教学理论研究为基础,以多媒体信息技术为载体,在学习过程中给学生极大的自主性,综合考虑学生不同智力、性格、基础水平等因素,实现教育目的。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具有个性化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教学目的的同时,也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较之传统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抛弃了教师灌输的教学特点,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和学习的管理者。翻转课堂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在数学领域中不断探索。翻转课堂以PPT的形式向学生展现了一个多元化的课堂,在这种活跃的气氛里,有利于增进教师与学生的友谊,使师生关系变得更加亲切和谐。翻转课堂也注重学习目的,对学生进行明确、具体的教学,把握学习进度,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
二、利用翻转课堂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策略
1.确立教学方向
教学方向的确立是整个数学课堂的教学基础,决定着教学的成果和效率。翻转课堂要求教师在确立教学方向之前,与学生进行商讨,结合每个学生的基础水平,制订适合有效的方向和目标,明确自己的教学任务。例如:在初中人教版数学教学中,反函数章节的概念和图像都较为抽象,学生对反函数图像和单调性难以透彻理解,所以教师在准备教学PPT的时候,可以结合优秀教师的课件设计教学视频和案例,通过反函数与对数函数图像的异同比较,对反函数的求取步骤进行着重讲解,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的理解。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以教师单向灌输为主要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使学生感到厌学,不利于求知欲的培养。而翻转课堂恰恰打破了这一模式,以模拟教学环境为基础,将学生引进课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例如:在初中人教版数学教学中,对于几何章节的学习,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图形的特点进行探索,设置新奇的情境,引导学生参与讨论研究,利用身边的事物加强对几何图形的理解,慢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3.改革原有的教学方式,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翻转课堂将学生变成学习任务的中心,教师变为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答疑解惑。在以教学目标为基础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因材施教,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既照顾了数学能力不高的学生,也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保证教学效率的关键,只有融洽的师生友谊,才能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这门课程,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在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检查、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对学生理解不足的地方加以补充说明,达到提高数学学习质量的效果。
4.优化学习评价体系,达成师生双向评价
在翻转课堂中,学习评价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学习成果的评价和反馈机制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检查学生自主学习任务时,建立良好的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完善评价体系,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1)评价标准因人而异。每个人的知识水平有差异,学习能力不同,所以评价标准不能以偏概全,要因人而异,建立适合每位学生的评价机制。
(2)发挥评价作用。学习评价是翻转课堂的最后环节,充分发挥评价体系的作用,也是教师必须达到的目标。
总之,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通过制作PPT等新兴媒体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在课上开展有序的活动编排,并且及时指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实现翻转课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更好地应用。
参考文献:
教学情境,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这是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对于初中数学而言,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消除数学课堂的枯燥感,增添新的教学生机和活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并使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对初中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策略谈几点个人意见和见解。
一、提出合理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教学应该围绕问题来设计。并且,我国现代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当根据具体的教材内容,向学生提出合理问题,以问题为主线,来调动学生学习思维的参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以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心态去对数学知识进行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索,如此,我们便能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达到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
比如,在学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这节内容时,我向学生提到古埃及人的金字塔,并让学生猜测一下它的塔基可能的形状,“四边形”“正方形”……学生纷纷回答道,于是,我继续对学生说:“是正方形的形状。公元前2700年,古埃及人就已经知道了在建筑中应用直角的知识,那么你们知道古埃及人究竟是怎样确定直角的吗?”此问题一出,便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这样,我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创设了一种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同时我们也顺利引出了本节课课题,为接下来教学活动的进行奠定了基础。
二、引进现代技术,创设直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科书的教学工具,使课堂教学过程显得极其枯燥乏味,学生既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也不能对课本知识有深层次的理解与感知。而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将文本、声音、视频、动画、图像等进行综合处理和交互的教学特点,将它运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给学生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无论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还是课业负担的减轻,都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所以,我们可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引进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一种直观的教学情境,使数学课堂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比如,在学习“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这节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了一段Flash课件,课件内容为一轮红日沿着海平面缓缓升起,观看时,要求学生仔细对红日上升的过程进行观察,如刚开始露出脑袋时、红日底端刚好落在海平面时、逐渐远离海平面时,然后通过这些画面,对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进行讲解。这样,我通过引进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直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思维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对本节内容进行学习和探索,这无论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还是高效化的课堂教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开展实践活动,创设实践性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学习任何学科,最终目的并不是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而是能够将其成功运用于现实生活问题的解决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们不能将教学范围一直局限在课本教材中,教学场所也不能始终固定在封闭式环境中,而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一些数学理论知识后,开展一些数学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机会,创设一种实践性的教学情境,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价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感受到数学学科的丰富多彩,消除对其的厌恶感和抵触感。
比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应用举例”这节内容时,在学生初步具有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和性质解决问题的能力之后,我就要求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中去测量一些无法直接测量长度和高度的物体,如学校操场中的旗杆、马路两边的树木、办公楼、教学楼等,并要求学生将测量这些物体的过程记录下来,课堂上,对所记录、整理的材料进行汇报。这样,我通过开展这项实践活动,一方面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积累了经验和成功的体验,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了数学学习的丰富多彩,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为高质量高中数学教学课堂的打造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创设教学情境对课堂教学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它为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注入了一丝新的生机和活力,消除了课堂教学的枯燥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得到了很大的转变,能使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得到大大的提高。所以,身为初中数学教师的我们,一定要积极研究各种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和策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进而取得预期的数学教学效果。
一、深挖教材,在课前制定情感目标
深入细致地挖掘教材是制定完善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在挖掘教材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还要细致地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明确的情感目标,为数学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指明方向。如,教学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在课前对教材进行了深入挖掘,在确定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同时,教师也确定了明确的情感目标,即要让学生在学习因式分解的意义和探究发现因式分解方法的过程中体会事物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思想。让学生体会事物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思想,其实也就是让学生明白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道理。即好事有时候会变成坏事,坏事有时候会变成好事。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要乐观面对各种困难,学会化险为夷……教师在课前备课过程中,深入细致地挖掘了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并将德育内容润物无声地糅合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制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成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路引”。
二、注重合作,在课中达成情感目标
扎实有效的合作探究过程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情感目标的重要途径。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扎实掌握相关知识、有效提升自身能力,还要让学生全面接受情感教育、顺利达成情感目标。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彼此合作,形成合作意识,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畅通渠道。如,在教学八年级数学上册“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一般规律。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一般规律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懂得合作共赢的道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扎实有效地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活动。在扎实的合作探究活动中,学生全面地接受了情感教育,顺利达成了情感教育目标,并将德育过程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成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
“坦途”。
三、优化作业,在课后升华情感目标
千方百计优化作业设计是课后升华课堂情感教学目标的重要外延。在优化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让学生通过完成作业巩固课堂知识与能力目标,还要注重让学生通过完成作业升华课堂情感教学目标。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课堂实际掌握情况设计出典型有效的作业题目,樵谑学课堂之外渗透德育开辟途径。如,教学八年级数学上册“勾股定理”这一章中“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作业题目:这节课通过具体的实例验证了勾股定理,即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其实,勾股定理在我国古代早已被发现和运用,这节课上只不过是做了粗略探讨。请大家在课后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继续探索有关勾股定理的问题,详细了解勾股定理在我国古代的运用等。通过设计这样的作业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教师在优化作业设计的过程中,不仅充分考虑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巩固,而且也全面考虑情感目标的延伸。教师想方设法把德育渗透到典型的作业题目中,升华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过程成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新径”。
诚然,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远远不止这些,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挥人格魅力的作用,用个人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用榜样的力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作用,用多元的教学评价方式激励学生,用正确的导向对学生进行德育。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渗透德育,让德育贯穿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外,让德育存在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