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的行业现状模板(10篇)

时间:2023-07-11 16:19:3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教师职业的行业现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教师职业的行业现状

篇1

一、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困难原因分析

1.办学条件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是最薄弱的

其一是学校办学条件差,设备技术含量低。实训场所严重缺失,甚至一些国家示范学校的教学设备还比不上民办培训部,数控专业没有一台像样的数控机床,还在用老掉牙的普通车床;汽车专业没有多少台发动机和整车;计算机专业没有足够的计算机供学生上机,只能学习一点理论知识,毫无动手能力,三年所学还不如到民办培训部三个月学的内容多。

其二是教学内容、方法陈旧。中职学校开展教学活动偏重于教与学,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职业道德、法律意识、转业转岗能力等。中职学校提前为学生做好转岗转业的准备很有必要。

2.师资队伍面临着数量和质量的双重短缺

一些学校前几年要完成三年职教攻坚任务,盲目扩招,在校学生人数上去了,可是教学质量却是连年下滑,造成毕业生质量低下,很难符合企业的用人要求。目前在国内,职业学校培养学生最短缺的不是在知识结构,而是短缺企业岗位的操作流程、操作规范等最根本的职业技能本领,而这些技能本领,在过去是通过实习让学生获得的,学校根本不需要建立自己的职业训练基地。

3.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还没有制度性的突破

校企合作办学应该是学校的立足之本,因为学校培养的是学生,学生毕业后的走向当然是到企业工作,为企业服务。但是现在的校企合作办学很多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大多都是依靠私人关系建立的合作关系,合作的目的也只是为了安排学校的一些毕业生,没有形成制度上的突破,这对中职校的后续发展是很不利的。

二、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1.突破传统办学模式,构建职教集团多元化的办学机制

部分中职学校办学思路和模式老化,重理论,轻技能。一年学习文化课,一年学习专业课,一年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已经严重滞后。一些农村职业学校在“三段式”的影响下,甚至变相成为文化补习学校,其自身的专业建设与实践培养能力逐年萎缩。

职教集团是校企合作的新路径、新趋势。它按照产业规律,将企业集团化经营模式引入职业教育,旨在依托行业、联合企业,加强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整合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推进

转贴于

职业教育做大、做强、做优。职业教育集团的产生是教育发展过程中优胜劣汰的结果,是生存的需要,是发展的必然。

2.紧跟市场,及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

近年来,在利益驱动下,许多中职学校一窝蜂地开办经济类专业、机电类专业、计算机专业等专业,导致低层次人才重复培养。特别是近年来新兴产业如物流仓储、信息咨询等还是一片空白。这些行业存在非常可观的潜力,是值得探索和开发的领域。

3.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办学质量

“培养双师型的教师”是近年来一直提的最响的口号,就目前师资队伍现状来看,专业课教师和“双师型” 教师比例严重偏低。职业学校的教师与实践接触机会相对较少,对最新技术的掌握相对滞后,无法解决教师融入产业现场的问题,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岗位脱节,教师专业技能老化、弱化问题日渐突出。

现阶段职业学校应重视教师的专业化培养:一是让教师深入工厂实际,学习工厂的新工艺、新设备、新方法、新的管理理念,使教师系统的掌握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营销、售后服务等整个生产和经营过程。二是拓宽职业教育“双师型” 师资队伍的外延,把从企事业单位聘用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双师型” 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

三、未来中职教育的发展趋势

1.各地区各职校将出现大面积的整合兼并

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深远影响,全国总生源数量的不断下降,成为不争的事实,未来几年中等职业教育,乃至高中的人数将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各职校间的合作兼并,做强做大,重新布局将是今后中职校的命运。

2.校企合作办学将成为制度化

未来校企合作办学将成为制度化,国家将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企业参与中职校的合作办学,企业不仅乐意接受实习生,而且把企业文化带到学校,真正做到校企合作名副其实。以企业“订单”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计划,课程开发与建设是专业改革与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与企业应联合组成课程开发团队,制定课程方案、选择课程内容,并共同对课程的实施与评价做出必要的规定。突出技能培训,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

篇2

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指幼儿教师在幼儿园工作中体会到的快乐和幸福。我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北京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太太为了给重孙子在好的幼儿园报上名,连续排了3天的队,如今好的幼儿园少,好的幼儿教师更少,幼儿园的老师为什么会跳槽?离开幼儿园,另寻工作?其中幼儿教师缺乏职业幸福感就是其中原因之一。

本人在某幼儿园学习了个多月,闲暇之余听到最多的就是教师的牢骚和抱怨,很少有人提到工作中有幸福感。如果幼儿教师在工作中能够找到幸福感的话,那么离岗的老师就不会有那么多,要想让幼儿教师在工作中得到幸福感,多一些快乐,少一点烦恼,找出幸福感的来源是解决问题的症结。

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来源于以下几方面:

一、源于幼儿

幼儿是幼儿教师服务的对象。幼儿教师每天的工作不外乎照顾幼儿的生活,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让幼儿学会自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处理,我们该怎样从孩子身上得到幸福感呢?

方法一:教师要有爱心。教师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幼儿,理解、尊重幼儿。要学会接纳包容。包括接纳孩子们犯的小错误或小缺点,教师要完全地接纳幼儿,这就意味着教师所持的是一种宽容的态度,意味着教师对孩子们的宽容,尊重,理解,使孩子们感受到老师真正接纳自己所犯的小错误或是小缺点,而教师这种原本的尊重和理解就会使我们产生一种职业幸福感!

方法二:教师要有童心。教师要学会以平等,真诚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孩子,呵护每一位幼儿,用一颗童心与每一位幼儿交往。如果在与孩子们交往的过程中多以命令的口吻与孩子们讲话,这就是一种不平等,没有感情的交往方式。长期以来,孩子们就会对老师产生一种畏惧,对老师而疏远,这就是等于老师剥夺了一个让自己感受童真童趣的机会,教师与幼儿缺乏心灵上的交流,教师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没有得到心里上的沟通,最终会变得干涸,你说,这样教师还有职业幸福感可言吗?所以,在与孩子们交往中,我们要放下老师的架子,以真实的自我与幼儿交往,和孩子们打成一片走进孩子的世界,这样我们才会发现幸福和快乐就在自己身边。我们会发现,以真诚、平等的态度与孩子们交往,得到孩子们的喜爱,同时你就会感到职业的幸福感和快乐。

方法三:教师要有接纳心。爱是心灵和心灵的碰撞。在给予孩子爱心的同时,我们要学会接纳孩子的爱心。偶尔孩子们会为你画一副画,或许孩子们的这幅画糟糕透了,但是你一定要知道这是孩子的爱心。你一定要高兴地接受,并且让孩子们感受到你的快乐。孩子的爱是教师幸福感的重要来源。孩子们的爱是真诚的,是纯洁的,孩子们的爱更能体现出爱的本质。但是得到孩子们的爱的前提是,教师要对孩子们付出爱,爱、被爱着,你就是一个幸福的人。

二、源于家长

在幼儿教师的工作中,家长是代言人,是幼儿教师工作的直接批评者,家长的信任、尊重都意味着一位幼儿教师的教育能力,人格力量;家长的任何评价都体现着对老师辛勤劳动的的承认和回报。家长的认可,承认,都是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来源。想要获得家长的认可,信任和尊重,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尊重家长,尊重幼儿,用心倾听家长的意见,多站在家长的角度想问题,尊重家长提出的宝贵意见。真诚地和家长沟通,建立良好友善的幼教关系。

具体做法如下:

方法一:做一个有责任心的老师。在独生子女居多的我国,幼儿就是家长甚至一个家族的掌上明珠,宝贝疙瘩,家长几乎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幼儿身上,也寄托在幼儿的直接教育者――幼儿教师身上,因此,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我们身上的使命和责任,以极大的责任心投入工作,以责任心赢得家长对我们的信任和尊重。虽然我们不能成为幼儿前途命运的主宰者,但是我们可以成为幼儿忠实的朋友,成为幼儿蹒跚学步的领路人,成为幼儿生活中的良师益友。当我们看到幼儿依赖的目光,看到家长满意的笑容,幸福感会油然而生。

方法二:做一个和家长交心的老师。幼儿是家长的宝贝,也是每一个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因此,幼儿教师一定要积极主动和家长交流,交心,共同完成培养幼儿的任务。如果你对幼儿家长期望、愿望、要求有所了解,你一定会更好地做好幼儿教育工作,你一定会赢得家长的真心相待,那么家长是快乐的你也是幸福的。

方法三:做一个能够给家长提出有益建议的老师。教育者不等同于家长,幼儿教师作为专业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我们学到了更多的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只有在和家长的沟通中你才能了解到家庭教育中的某些失误和错误,如果你能够及时和家长沟通,及时发现并纠正孩子在日常行为中出现的不良现象,那么你也会以一个“专家”的身份受到家长的尊重和好评,你会为你从事的职业而感到幸福和骄傲。

三、源于幼儿园

1、现在对幼儿园的教育很重视。设备不完,待遇低的幼儿园,教师在工作中就会缺乏稳定感和安全感,离开岗位成了他们的选择。实习不久的幼儿教师觉得留在幼儿园没意思,整天像一个高级保姆一样为孩子们服务,这就导致了幼儿教师的离职和离岗。

建议:国家应该扩大规模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大量资金注入,这样幼儿教师觉得到国家需要他们,工作稳定,工作环境好,心里得到了满足感,这样才会让他们觉得幸福而留下来。

2、得到领导的支持和肯定。对老师来说自己的工作,自己获得发展的机会有多少,在组织中的位置,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和得到成功是否得到领导的认可而这些都会影响着教师的幸福感体验。

四、源于教师自身

幸福感是一种由内向外的感觉。如果一个人不善于体会幸福,那么他永远不可能获得幸福感。无疑,幼儿教师的工作是辛苦的,是劳累的,是繁琐的。甚至有人说幼儿教师就是一个高级保姆。其实,各种职业,各项工作都有其辛苦和繁琐之处,为什么有些人很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感动光荣,感到幸福,为什么有些人总是抱怨、总是叫苦,决定的因素还在于自己。正如辩证唯物主义所说:内因永远是事物的本质。

要找到职业幸福感,就必须从自身做起:

1、热爱你所从事的职业,找到从事这个职业的意义。

教育工作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当我们把心放在这些孩子身上时,我们会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是可爱的。当我们引领着他们渐渐长大时,我们会体会到像他们一样的新奇感和快乐感。像一棵小苗,每天都会有新变化,每天都会有新发展,每天都会有新的奇迹出现在我们面前,难道你还不以这样的生活而感到快乐和知足?

2、热爱你的生活,找到生活的乐趣。

对于生活充满好奇和热爱的人,他的生活就不会乏味。如果一个人不满足于自己的生活,不能发现生活中的乐趣,那他对待工作也会乏味的,缺乏热情的。学会生活,学会寻找快乐,这有助于你找到生活的幸福感。著名作家、心理学家毕淑敏在她的散文《提醒幸福》里说:“享受幸福是需要学习的,当它即将来临的时刻需要提醒。”“你需要以平和之心,体验它的真谛。”

篇3

高职会计专业要想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必须与时俱进,进一步加大会计实践教学改革的力度。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从而形成科学的技能训练体系,则是会计专业教师急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高职会计实践性教学的现状

教学观念现在高职院校都很重视会计实践教学工作,并把技能训练作为会计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由于培养目标的模糊和理解的片面性,会计实践教学偏重手工模拟实训,理论教学和模拟实训内容在时间安排上脱节,没有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真正意义上的渗透与融合。这些阻碍了会计教学的深入开展,影响了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教学方法实训教学角色错位,教学方法因循守旧。在实训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往往先说明实训的步骤和要求,然后布置实训任务让学生去完成,在指导学生完成实训任务时经常代替学生解决问题甚至代替具体操作。殊不知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显露在设计性实训中的弊端更为明显,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环境随着信息技术在会计中的广泛应用,实训室在开设手工模拟实训的同时,还要开设以创新为主的会计电算化仿真实训。由于缺乏后续投资,有些高职院校的实训室建设仍旧停留在手工记账的程序上,远未达到仿真要求,无法满足会计实训的需求。另外,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水准不高,实践设施的投入严重不足,致使学生的专业实习无法真正落实。

师资水平从目前高职院校会计教师队伍的现状来看,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相融合的“双师型”教师为数不多。有些会计教师从学校毕业后便直接进入教学岗位,驾驭课堂的能力不强,动手能力较差,缺乏实践经验。还有些高职院校未能把会计专业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制度化,使他们的专业知识难以及时更新,在讲授会计理论和指导实训时缺乏真实性和权威性,不能有效地组织会计实践教学。

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滞后,内容重叠。课程强调会计核算而忽略会计监督,缺乏应有的针对性,无法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课程体系设置不尽合理,未能把职业道德教育摆在应有的位置上,会计教学只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而淡化了学生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造成会计人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

实训教材实训教材的质量也是制约和影响实教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缺乏系统的、高质量的会计实训教材,没有完整的会计模拟数据系统。在设计会计模拟实训资料时,也没有充分考虑高职院校生源的不同情况,对专业基础不同的学生设计相同的模拟实训资料,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考核办法有些高职院校没有建立一套关于实训实习的管理制度和相应质量管理评价标准。会计考试与会计实际工作相差甚远,缺少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方法,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无法全面衡量学生的素质,同时也使学生忽略了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高职会计实践性教学的改进途径

更新教学观念,实施素质教育会计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实践性极强。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当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毕业后能立即上岗。因而要以“理论够用,实践为重”作为培养学生的理念,培养符合时代需求、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操作能力和独立分析与处理问题能力强的会计专业人才。

改善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积极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内容的真实感。会计专业课程内容复杂、图表数据较多,要想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所学内容,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提倡演示教学和案例教学,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调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交叉互动、渗透融合,以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以上是会计教学方法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重视实训基地建设,提高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水准会计实训基地是培养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会计教学缺乏实践性,没有合适的实训基地,或者实训基地建设的水准不高,人才培养也就成了空谈。走校企合作之路,拓展会计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和研发基地,不但可以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还能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结合起来,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把校内教学和校外实习结合起来,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地适应实际工作。

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培养“双师型”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要鼓励会计教师通过自学、考研等方式来提高学术水平;紧密联系企业,选送会计教师到企业兼职或任职,使教师能及时了解企业会计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弥补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不断提高会计教师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强化会计教师的终身学习思想,把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化;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聘请会计师事务所或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师来校任课或举办讲座,或者对教师进行培训;创造有利于教师发展的用人机制,建立一支爱岗敬业、愿意献身会计教育事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调整课程体系,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重视会计应用性课程的开设,尽量减少理论教学的内容,增加实践教学的内容,并删除一些不必要的基础课。课程设置要适应会计环境变化的需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善于发现各门课程之间的结合点,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尽量避免内容的重复。课程体系建设应当重视课程内容的理论性与应用性,难度应适当,要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建立起与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体系的科学化、合理化。还要加强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树立“诚信为本”的职业素质,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这对于扭转当前普遍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编写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相融合的实训教材高职会计实训教材的编写应当向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和资深的会计从业人员请教、学习,因为他们知道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材。在教材结构上,应充分吸收和借鉴其他院校会计教材的成功经验,多采用会计实际案例,使教材更具生动性和说服力。会计实训教材仿真度要高,尽可能全面反映会计核算时可能遇到的各种复杂的经济问题,以一个会计主体的业务来设计案例,并且前后要一致,这样学生学起来才更有兴趣。另外,对于生源结构和专业基础不同的学生,应安排不同的会计模拟实训数据资料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改革考核办法,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考核形式要多样化,根据不同的课程和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变的考核办法。对于一些以实践活动为主的会计课程,要突出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的考核。若想检查学生综合技能的掌握情况,可以采取随机出题的考核方式。实行教考分离,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量化考核,这样既可加强实习指导教师的责任心,又可提高会计实践教学的质量。总之,要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制定规范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做到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否则实践教学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参考文献

篇4

Practical Teach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tatus of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 and Innovation

Luo Houzhao

Abstract:This article through to duty accountant specialized practical teaching 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 and to practical teaching innovation preliminary exploration,proposed will practice the teaching link penetration teaching activity throughout,advocated the case teaching,the project teaching method,will widely apply the multimedia teaching method,will consummate the practical teaching gradually the support system,will train accountant vigorously the specialized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application ability.

Keywords:Practice teaching Present situation Innovation Project teaching Multimedia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9-0074-03

实践性教学是中职教育的基本特征,离开了实践性,什么技能、技巧、运用能力、操作能力等等,也就无从谈起。新世纪的中职会计教育,要面对经济全球化、面对新的会计环境,必须高度重视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重,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技能高手、管理高手。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然而,传统的以强调学科为主线教育思想和“填鸭式”教育模式已经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因此,对实践性教学的重视与否,会直接影响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能否实现,也是中职会计专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现状

1.1 会计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尚未转变。

在会计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上,没有完全脱离传统应试教育模式,过度的重视学科知识的灌输,强调会计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认为只要给学生的知识愈多、愈深,考试成绩愈好,学生的质量就越高;在教学内容上:轻实践,重理论;重政策,轻应用;强调传统与现实,忽视发展与变化。在教学方法上,采取注入式、满堂灌的做法,教师讲个不休,学生记个不停,学生思维闭塞,学习被动;在考核方法上,采用单一的闭卷考试,命题考背功的多,考应用的少,一些学生靠几个晚上死记硬背就能获得好成绩;在对学生的评价上,只要遵守纪律,完成习题,考试分数高,就是好学生。

上述情况暴露了教育思想上的两大弊端:一是重知识,轻能力,把传授知识视为教学的唯一目的,把灌注视为教学的唯一手段,把记忆当作接受知识的唯一途径;二是重教轻学,片面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些陈腐的教育思想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不仅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

1.2 课程设置没有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点且实践性课时偏少。

在课程设置上,主次不清,内容重叠,一贯强调提高质量就拼命增加课程和学时,加重学生的负担,受过去计划经济和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在会计课程的教学计划上仍偏重理论性教学,而实践性教学课时数偏低。职业教育强调的是“用什么学什么”,专业应用技能的培养。理论教学的任务应是传授从事相应职业所需要的最实际、最基本的知识,能为技能教学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以够用为原则。

1.3 教师的实践经验缺乏,难以胜任实践性教学任务。

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杜会开发劳动力资源、直接向社会输送实用性人才的重任,这就决定了它对教师队伍的建设,特别是对专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有着特殊的要求。它要求中职专业的教师不仅要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并能及时掌握教育、专业方面的新信息和相应产业技术进步的新内容。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90%是普通高校毕业学生,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实际工作经历,自身动手能力不强,熟练的操作技能也就谈不上,对学生只有“纸上谈兵”传授一些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中职教育的能力本位原则也就难以有效的落实,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1.4 资金投入不足,实训、实习设施、基地严重缺乏。

资金投人不足,使得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建设不能适应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有的学校已开设会计专业但没有专门的会计实践、实训基地,或几个专业共同使用一个实践、实训(或实习)场所。即使有会计实践、实训基地,也把标准定在能应付上级教育部门检查或评估的最低线。同时,由于职业学校所开设的专业大部分都需要实验室或实训基地,少量的资金也难以满足这些专业的需求。然而会计专业是一个成本低见效快的专业,很多学校领导不愿意在会计专业实践、实训基地建设上投入重金。

2.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创新

2.1 更新观念、强化“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

中职学校领导应带头更新教育观念,拓宽教育思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确立会计专业的教育目标和指导思想,实施以就业为指导,以能力为本的办学理念,不断改善实践、实训环境,加强对会计专业学生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技术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就业的规律。应将会计专业实践课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将传授知识与培养实践能力相结合,强化学生的应用知识能力。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中职会计教学也不可能把滚滚而来的新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因此,中职校会计教学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着重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智能结构。

会计是一门实用型很强的学科,如果仅仅记住一些理论,不会应用,那可真是“书呆子”。书是死的,我们老师必须把它教活,让学生学活。例如在基础会计课堂教学中,若是老师只注重把要掌握的理论和操作教给他们,他们会觉得老师讲课喋喋不休,所讲内容不知如何使用,很难集中精神听下去。本人在注重精讲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多练习,多动手进行会计基础技能的操作,既避免教材的枯燥无味,又有利于逐步巩固所学的知识。例如在讲到“账簿的填制”一节时,仅在课堂上讲授如何操作,往往流于表面。如果让学生按照要求,模拟企业会计实务中的“账簿填制”的实际工作,让学生从理论化的书本知识走近实践,改变被动的灌输式教育,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一点一滴地领会课本知识,在实际操作中将书本知识烙印在大脑中。这样一来不仅使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对这一部分知识及基本技能的掌握也得到了巩固。

2.2 创新课程体系,增大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

在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够用”的前提下,尽量增大实践、实训的课时比重,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改革教学内容人手,对会计专业的若干课程内容,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对会计人才市场需求,适应予以调整,简化、删除空洞的或与本专业不密切的内容,增添会计实践应用性较强的内容。如在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引进项目教学法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既能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又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我校就为教师征订多版教材和参考资料,组织教师广泛查阅资料和到企业调查,与会计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共同制定了会计专业主干课程的课程标准,在会计实务举例和习题练习中应用本地丝绸行业的会计资料为实例,通过向学生展示各种原始凭证:如增值税专用发票、购物时收到的发票、提货单、收款收据、各种车船机票、领料单、入库单、差旅费报销单、工资单等,在熟悉这些凭证的基础上,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展案例教学法,在课上向学生介绍一些假原始凭证的表现形式:如伪造凭证、发票与存根不一致、私人购买物品开为单位购买等等,此时可介绍一些鉴别的方法。如:先准备几张购进物资的发票,让学生学会审核原始凭证,如购进某材料2000 千克,单价200 元,共计400000 元,从发票上看符合原凭证的有关要求,没有任何可疑的地方,但仔细审核单价便可发现,近期同类材料单价为150 元,两者相差50 元,仅50元差价使总成本比原来多10000 元,该单位应采取什么办法查明原因呢? 可私下查证核实,是经办人获得了10000 元的额外收入,讲这个问题可激发学生善于思考。这样就把原始凭证审核相关内容讲到了实处。

2.3 尝试开发项目课程校本教材,开展项目教学,倡导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学校在专业建设委员会课程改革专家的指导和参与下,建立了会计专业课程改革课题组,按会计工作流程和会计工作岗位设计课改方案,以职业实践为主线进行项目课程开发,重新构建以会计基本技能训练为抓手,以会计工作流程为主干,会计岗位业务为平台,融合会计职业道德和法规的课程结构体系,把知识附着于任务,用典型的经济业务作引领,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相关的会计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熏陶等;重组教学内容,打破学科型课程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体的项目教学模块的内容,针对胜任实际工作任务需要,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教学内容强调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先进性,根据学科发展的现状以及职业对学生知识结构及能力的要求,一方面,及时、动态地更新专业教学内容,整合、归并有密切联系的交叉、重复内容(如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的整合、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的整合;将财经法规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与经济法统一设置为财经法规课程……);另一方面,根据《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的要求,结合我地的产业背景,以纺织企业的会计资料为内容,重新组织和设计《基础会计实训》、《会计综合实训》的教学内容,并编写了《会计岗位实训》和《会计综合实训》的项目课程模块化的校本教材;对06级会计班的《财务会计》采用分项目式的模块教学,形成了任务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和理论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4 创新会计专业师资建设举措,提高教师动手实践能力,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2.4.1 加强专业教师在实践能力方面的继续教育,安排教师到工厂企业做兼职或脱产会计。

2.4.2 招聘引进兼职教师。积极从企业引进一些专业基础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人员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强化教育,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素质。这也是一个缓解会计实训教师不足的一个重要措施。同时,也是现任会计教师学习和提高的极好机会。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职业学校外聘教师占总教师的比例平均为10%左右。而在德国、美国等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职业院校的外聘教师与本校教师的比例接近1∶1。可见,聘用有实际经验的兼职教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

2.4.3 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将多种现代化教育手段运用到教学中。

我国会计理论在日新月异变更,逐渐与国际惯例接轨,会计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教育观念也应更新,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我校鼓励每位专业教师在取得教师系列职称外的专业技术职称和相近专业的高级工证书。

新时期的教师要掌握WINDOWS、文字处理、演示文稿制作、网页编写、课程制作、动画制作、教学软件制作等。鼓励教师将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优化教学过程。在目前我校专业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各教学部门都设立“科研小团队”,实行强强联合,以强帮弱,以老带新,发挥各自的特长和能力,加快制作一批高质量的教学课件,应用在教学中去。由于多媒体教学能将有效地把图像、文字及讲解词组织起来,通过简单地操作,生动、清晰地体现教学思路和教学内容,能使课堂教学变得高效而有序,也大大地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我校为了满足实践性教学的要求,投资建购买了现成的会计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师在会计多媒体教学中,演示和讲解基本理论的同时,可以演示模拟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过程,同时还可以在讲完一部分理论之后,可以通过会计教学软件,对这部分内容让学生进行实践训练,这样就避免了单一讲授理论的枯燥无味,同时满足学生急于实践的心理。

2.5 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多方筹集资金,建设校外内实训基地。

职业教育要实现其办学特色,培养出社会需要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就必须有实训场地,这是职业学校质量保障的一个基本条件。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学校一方面加大投入,在校内原有的财会技能实训室、手工模拟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ERP沙盘实验室、会计信息化实训室的基础上再新建开票及税务申报实训室、模拟银行、证券交易模拟实训室、国际经贸实训室等,努力成为大市经贸实训中心。另一方面在继续巩固已有的校外实习基地的同时还不断开拓新的基地,与我镇的几家大型进行了企业联合办学,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把实践教学环节向企业转移,学生按学校规定的学习内容和目标,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处理实际业务,完成实习任务,学校并对每个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跟踪考核和反馈。实习结束后,每个学生必须写出详实的实习报告。这样学生通过半年顶岗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增强感性认识,不仅容易掌握知识,而且记忆深刻,也可以让自己很快地适应企业的经营情况而不需要太长的过渡期。

中职教育的立足点在于社会需求,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也不例外。它必须以市场为向导,以社会需求为己任,通过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例,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操作水平,才能达到会计专业的预定培养目标-向社会输送合格的高素质、中初级应用型会计技术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更好地为市场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 盛蔚、刘建伍.《项目导控型教学与专业能力的培养》《上海社讯》2006.8

[2] 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技术学范式[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篇5

论文关键词:“三师型”教师;建设;现状;必要性

一、“三师型”教师队伍的基本内涵

在明确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这个概念之前,首先需要指出的是职业院校教师作为教师的一般,必须符合教师的一般要求。即具备思品、文化、身心、专业、教育、管理六大模块的基本素养,而每个素质模块又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如反映教师本质特征的教育模块包括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专业模块包括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二者缺一不可。职业院校教师作为教师的特殊,必须符合职业院校教师的特殊要求,即满足“职业针对性”的特殊要求,理论上要针对职业岗位(岗位群)要求的专门理论知识,实践上要针对职业岗位要求的专门技能、技巧和其他实践活动。本文探讨“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在明确了职业院校教师具有一般性教师素质的基础上,对“三师型”的基本内涵进行探讨的,也就是说“三师型”教师不但具有一般性教师的素质,更具有我们所强调内容的素质和能力。简单来说,“三师型”教师队伍应该是一种具有复合能力的综合型人才队伍。

那么具体来说什么是“三师型”教师,它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三师型”教师是指具有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能力、具有专业技术能力以及职业指导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对职教师资严格按照“三师型”教师来要求的,除了强调具有教师和专业技师(律师、会计师、医师等)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以及职业指导能力外,尤其强调真正的“三师型”教师不是教师和工程师和就业指导师这三者的线性叠加,而是作为教师的教学实践,以及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生产实践以及就业指导能力的三维一体化的具体统一。在这个三维实践中以完成教学与培养学生的任务为切入点,不断渗透、开发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为学生以后的职业选择提供良好的服务。指明方向。因此说,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以及良好的职业指导能力将是“三师型”教师队伍具体内涵不可缺少的三个方面。

“三师型”教师可以改变目前职业学校中专业知识由专业教师来任教,实践操作技能课程由实验教师来指导,就业指导课程由学工处或各系分管学生工作的人员来承担的现状,做到教学、实践、就业指导三位一体,实现1>1+1+1的效果。突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发展指导,就业心理测试,人才测评。个性化创业”的一体化、专业化、专家化、全程化。

由此可见“三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研究不是简单地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和职业指导师进行组合,而是在“双师型”教师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深化,甚至可以说“三师型”教师是职业院校在师资建设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师资建设内容进行的一种必要的创新。这种创新是进一步深化职业院校在管理模式与制度建设方面的需要,也将为职业院校培养一支热爱本职工作、专业功底与职业技能扎实、能够从多角度指导学生成长的师资队伍与管理人员队伍,以优质的人才资源形成职业院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二、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一)“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薄弱

目前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目前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非常少,据对江西省部分职业院校2947名教师调查统计:30岁以下的“双师型”教师有811人,占32.34%;31-40岁的“双师型”教师有564人,占38.22%;41岁以上的“双师型”教师有306人。占21.12%。而具有“三师型”教师能力或者资格水平的仅仅有60多人,占到9.32%。由此不难发现,中青年教师是职业院校教学和科研的中坚力量,中青年教师数量的增加,改善了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增强了师资队伍的活力,为职业院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青年教师既缺乏专业经验和必需的专业技能、也缺乏职业指导能力,显然青年教师要想成为“三师型”教师还任重道远。

还有目前职业院校教师存在一个现象,就是本科学历多,研究生学历少,中级职称多,高级职称少。据对江西省部分中职、高职院校2947名教师调查统计来看,具有博士学位(含在读博士)的有9人,占0.66%,硕士学位(含在读硕士)的有219人,占16.09%,而学士学位的有1049人,占77.08%。中级职称多,高级职称少。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有5人,占0.37%,具有副高级职称的有589人,占43.27%,而具有中级职称的有767人,占56.36%。在职业院校中,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偏少,是目前职业院校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显然这样的师资队伍结构,并不具备培养“三师型”教师的基础和条件,由此可见目前我国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还十分薄弱。

(二)教师实践能力偏弱

实践课教师从事的主要是实践性教学,必须具有较高的技能水平,他们的教学既要善于示范、演示,又要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操作原理和过程讲解给学生听,学生要学会的是实实在在的技术与技能,因此,教学经验和专业实践能力对实践课教师是很重要的。但是,在调研中。很多实践课教师认为自己实践技能弱,且实践技能的获得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造成教师实践能力偏弱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校不断扩招,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师的编制紧张,大多数专业课教师处于一种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很难有机会长时间到生产一线参加培训和锻炼:二是社会提供给教师的实践场所和实践机会少,学校缺乏切实有力的激励机制,重数量轻质量,忽视加强双师教师的培养,造成双师教师实践能力提高较慢:三是随着工业结构调整的加快,高新科技的广泛应用,原有的一些双师教师。由于未能及时地接受、消化和使用新的科技手段,或因年龄、知识结构等原因。在实践动手能力方面表现为由强变弱。

(三)多数职业院校教师缺乏职业指导能力

很多职业院校教师都是高校毕业直接到职业院校任教。根据数据调查,江西省部分职业院校专任教师中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任教的占63.05%,他们是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到企业一线工作的经验,专业实践水平有限,如果谈到他们是否能够引领他们教育的学生进入行业、职业领域,指导学生按照行业职业规章办事,熟悉并遵守相关行业的职业规章,清楚其制定过程、具体内容及其在行业中的地位、作用等,并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及职业素养,这些要求恐怕是勉为其难了。

三、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一)“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建设我国和谐社会与加速经济发展的需要

近几年来,高校与职业院校的规模发展,带来的结果是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问题解决不好,必将对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而“三师型”教师概念提出的一个重要背景就是基于学生的职业选择与发展需要,“三师型”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就业前景以及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有利于职业院校学生以后的发展和进步,从这个层面来说这无疑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目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创新为标志的经济,是超越于工业经济的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其核心是以智能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知识因素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人的现代化素质成为最重要的国力。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化分工日益繁杂,每个劳动者都应该具备一定的理论思想水平,也应该具有更强的动手实践能力,更应该在社会分工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合理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从这个角度来看,通过加强“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能有效地实现学生理论学习、实践操作以及职业规划三位一体的统一,从而让他们能够找到适合发挥自己特长和技能的最佳位置,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贡献他们的力量,从而推进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

(二)“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办好学校、办好教育,教师所起到的作用是不一样的,由于职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仅仅依靠职业院校的一般性教师是不行的,还必须具有高端人才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从而提高职业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显然如果一个职业院校仅仅有一个或者几个“三师型”教师也是不行的,因为这样不能满足职业院校发展的需要,对我国整体的职业教育来讲,必须大力培养“三师型”教师队伍。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实现职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各职业院校应十分重视在保证教师个体质量的基础上,不断加强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群体效应,提高教育质量。

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好职业院校的根本,是提高其教育教学质量上一个新台阶的重要保障,是发展职业教育事业的基本建设,是职业院校工作的永恒主题,否则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就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是加强骨干师资队伍建设:“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原则是充分信任、全面要求、选拔与培养相结合:“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是以学术梯队建设为中心,努力创造条件,强化中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和培养工作:“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条件是改善、提高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优化社会和学校方面的精神环境及物质环境。总之,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必将被人们视为提高教育质量,发展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重要工作和根本保证。

(三)“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有效地促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完成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职业院校办学实力的强弱,取决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主要看所具备的实训、实习条件及各种设施;“软件”主要看师资队伍建设。从目前情况来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专业学习指导、专业技能指导、职业指导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有针对性的、专业性的指导不够,使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浮于表面。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较强动手操作能力的专门应用性人才,各职业院校正在积极探索与实践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目标在于有效地培养人才的职业素质,缩短上岗适应期,提高用人单位满意度。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要让学生产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和喜爱,并且对所学专业有科学和合理的认识。“三师型”教师应该对学生如何认识专业与职业的关系、如何选择专业及进行有效地专业学习、如何树立正确的职业心态、如何择业等方面进行全程、全面辅导,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学习态度,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为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三师型”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专业学习与职业选择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让学生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职业能力,完成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四)“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完善职业教育功能的现实需要

职业教育有两大功能,一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多层次的技能人才,这主要是生产、服务一线工作需要的技术型实用人才,此种需要暗含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技术型实用人才跨越在科学研究型人才和直接操作型人才之间,既需要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又需要面向生产和管理的一线,是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其职能是将科学研究、技能提升贯穿、转化为现实产品和具体的应用:二是职业教育的长足发展,可以增加青年学生的受教育年限,将就业时间延长,客观上减少了进入工作领域的劳动力,从而减轻社会就业的压力。与此同时,还可以为企业、为部门、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高级技术型人才,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竞争能力、适应能力、开拓能力,为社会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职业教育的优势还在于,可以通过职业培训、技能培训,将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稳妥转移,缓解因为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而产生的劳动力富余问题,有利于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

现在需要说的是,如何完善这两个功能呢?让学生实现良好的就业,既需要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也需要加强学生对职业前景的认识,而“三师型”教师这个概念就是为了完善职业教育这两个功能而提出的,“三师型”教师不但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学到良好的职业技能,而且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职业选择和职业规划,从而延长学生的就业时间和空间,减少社会的矛盾与冲突。可见“三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对于职业教育功能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根本需要

篇6

 

一、“三师型”教师队伍的基本内涵 

 

在明确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这个概念之前,首先需要指出的是职业院校教师作为教师的一般,必须符合教师的一般要求。即具备思品、文化、身心、专业、教育、管理六大模块的基本素养,而每个素质模块又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如反映教师本质特征的教育模块包括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专业模块包括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二者缺一不可。职业院校教师作为教师的特殊,必须符合职业院校教师的特殊要求,即满足“职业针对性”的特殊要求,理论上要针对职业岗位(岗位群)要求的专门理论知识,实践上要针对职业岗位要求的专门技能、技巧和其他实践活动。本文探讨“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在明确了职业院校教师具有一般性教师素质的基础上,对“三师型”的基本内涵进行探讨的,也就是说“三师型”教师不但具有一般性教师的素质,更具有我们所强调内容的素质和能力。简单来说,“三师型”教师队伍应该是一种具有复合能力的综合型人才队伍。 

那么具体来说什么是“三师型”教师,它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三师型”教师是指具有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能力、具有专业技术能力以及职业指导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对职教师资严格按照“三师型”教师来要求的,除了强调具有教师和专业技师(律师、会计师、医师等)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以及职业指导能力外,尤其强调真正的“三师型”教师不是教师和工程师和就业指导师这三者的线性叠加,而是作为教师的教学实践,以及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生产实践以及就业指导能力的三维一体化的具体统一。在这个三维实践中以完成教学与培养学生的任务为切入点,不断渗透、开发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为学生以后的职业选择提供良好的服务。指明方向。因此说,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以及良好的职业指导能力将是“三师型”教师队伍具体内涵不可缺少的三个方面。 

“三师型”教师可以改变目前职业学校中专业知识由专业教师来任教,实践操作技能课程由实验教师来指导,就业指导课程由学工处或各系分管学生工作的人员来承担的现状,做到教学、实践、就业指导三位一体,实现1>1+1+1的效果。突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发展指导,就业心理测试,人才测评。个性化创业”的一体化、专业化、专家化、全程化。 

由此可见“三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研究不是简单地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和职业指导师进行组合,而是在“双师型”教师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深化,甚至可以说“三师型”教师是职业院校在师资建设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师资建设内容进行的一种必要的创新。这种创新是进一步深化职业院校在管理模式与制度建设方面的需要,也将为职业院校培养一支热爱本职工作、专业功底与职业技能扎实、能够从多角度指导学生成长的师资队伍与管理人员队伍,以优质的人才资源形成职业院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二、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一)“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薄弱 

目前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目前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非常少,据对江西省部分职业院校2947名教师调查统计:30岁以下的“双师型”教师有811人,占32.34%;31-40岁的“双师型”教师有564人,占38.22%;41岁以上的“双师型”教师有306人。占21.12%。而具有“三师型”教师能力或者资格水平的仅仅有60多人,占到9.32%。由此不难发现,中青年教师是职业院校教学和科研的中坚力量,中青年教师数量的增加,改善了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增强了师资队伍的活力,为职业院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青年教师既缺乏专业经验和必需的专业技能、也缺乏职业指导能力,显然青年教师要想成为“三师型”教师还任重道远。 

还有目前职业院校教师存在一个现象,就是本科学历多,研究生学历少,中级职称多,高级职称少。据对江西省部分中职、高职院校2947名教师调查统计来看,具有博士学位(含在读博士)的有9人,占0.66%,硕士学位(含在读硕士)的有219人,占16.09%,而学士学位的有1049人,占77.08%。中级职称多,高级职称少。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有5人,占0.37%,具有副高级职称的有589人,占43.27%,而具有中级职称的有767人,占56.36%。在职业院校中,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偏少,是目前职业院校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显然这样的师资队伍结构,并不具备培养“三师型”教师的基础和条件,由此可见目前我国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还十分薄弱。 

 

(二)教师实践能力偏弱 

实践课教师从事的主要是实践性教学,必须具有较高的技能水平,他们的教学既要善于示范、演示,又要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操作原理和过程讲解给学生听,学生要学会的是实实在在的技术与技能,因此,教学经验和专业实践能力对实践课教师是很重要的。但是,在调研中。很多实践课教师认为自己实践技能弱,且实践技能的获得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造成教师实践能力偏弱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校不断扩招,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师的编制紧张,大多数专业课教师处于一种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很难有机会长时间到生产一线参加培训和锻炼:二是社会提供给教师的实践场所和实践机会少,学校缺乏切实有力的激励机制,重数量轻质量,忽视加强双师教师的培养,造成双师教师实践能力提高较慢:三是随着工业结构调整的加快,高新科技的广泛应用,原有的一些双师教师。由于未能及时地接受、消化和使用新的科技手段,或因年龄、知识结构等原因。在实践动手能力方面表现为由强变弱。 

 

(三)多数职业院校教师缺乏职业指导能力 

很多职业院校教师都是高校毕业直接到职业院校任教。根据数据调查,江西省部分职业院校专任教师中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任教的占63.05%,他们是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到企业一线工作的经验,专业实践水平有限,如果谈到他们是否能够引领他们教育的学生进入行业、职业领域,指导学生按照行业职业规章办事,熟悉并遵守相关行业的职业规章,清楚其制定过程、具体内容及其在行业中的地位、作用等,并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及职业素养,这些要求恐怕是勉为其难了。 

三、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一)“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建设我国和谐社会与加速经济发展的需要 

近几年来,高校与职业院校的规模发展,带来的结果是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问题解决不好,必将对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而“三师型”教师概念提出的一个重要背景就是基于学生的职业选择与发展需要,“三师型”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就业前景以及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有利于职业院校学生以后的发展和进步,从这个层面来说这无疑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目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创新为标志的经济,是超越于工业经济的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其核心是以智能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知识因素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人的现代化素质成为最重要的国力。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化分工日益繁杂,每个劳动者都应该具备一定的理论思想水平,也应该具有更强的动手实践能力,更应该在社会分工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合理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从这个角度来看,通过加强“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能有效地实现学生理论学习、实践操作以及职业规划三位一体的统一,从而让他们能够找到适合发挥自己特长和技能的最佳位置,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贡献他们的力量,从而推进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 

(二)“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办好学校、办好教育,教师所起到的作用是不一样的,由于职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仅仅依靠职业院校的一般性教师是不行的,还必须具有高端人才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从而提高职业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显然如果一个职业院校仅仅有一个或者几个“三师型”教师也是不行的,因为这样不能满足职业院校发展的需要,对我国整体的职业教育来讲,必须大力培养“三师型”教师队伍。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实现职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各职业院校应十分重视在保证教师个体质量的基础上,不断加强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群体效应,提高教育质量。 

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好职业院校的根本,是提高其教育教学质量上一个新台阶的重要保障,是发展职业教育事业的基本建设,是职业院校工作的永恒主题,否则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就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是加强骨干师资队伍建设:“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原则是充分信任、全面要求、选拔与培养相结合:“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是以学术梯队建设为中心,努力创造条件,强化中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和培养工作:“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条件是改善、提高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优化社会和学校方面的精神环境及物质环境。总之,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必将被人们视为提高教育质量,发展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重要工作和根本保证。 

 

(三)“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有效地促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完成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职业院校办学实力的强弱,取决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主要看所具备的实训、实习条件及各种设施;“软件”主要看师资队伍建设。从目前情况来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专业学习指导、专业技能指导、职业指导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有针对性的、专业性的指导不够,使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浮于表面。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较强动手操作能力的专门应用性人才,各职业院校正在积极探索与实践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目标在于有效地培养人才的职业素质,缩短上岗适应期,提高用人单位满意度。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要让学生产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和喜爱,并且对所学专业有科学和合理的认识。“三师型”教师应该对学生如何认识专业与职业的关系、如何选择专业及进行有效地专业学习、如何树立正确的职业心态、如何择业等方面进行全程、全面辅导,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学习态度,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为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三师型”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专业学习与职业选择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让学生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职业能力,完成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四)“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完善职业教育功能的现实需要 

职业教育有两大功能,一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多层次的技能人才,这主要是生产、服务一线工作需要的技术型实用人才,此种需要暗含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技术型实用人才跨越在科学研究型人才和直接操作型人才之间,既需要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又需要面向生产和管理的一线,是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其职能是将科学研究、技能提升贯穿、转化为现实产品和具体的应用:二是职业教育的长足发展,可以增加青年学生的受教育年限,将就业时间延长,客观上减少了进入工作领域的劳动力,从而减轻社会就业的压力。与此同时,还可以为企业、为部门、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高级技术型人才,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竞争能力、适应能力、开拓能力,为社会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职业教育的优势还在于,可以通过职业培训、技能培训,将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稳妥转移,缓解因为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而产生的劳动力富余问题,有利于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 

现在需要说的是,如何完善这两个功能呢?让学生实现良好的就业,既需要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也需要加强学生对职业前景的认识,而“三师型”教师这个概念就是为了完善职业教育这两个功能而提出的,“三师型”教师不但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学到良好的职业技能,而且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职业选择和职业规划,从而延长学生的就业时间和空间,减少社会的矛盾与冲突。可见“三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对于职业教育功能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根本需要 

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开发劳动力资源,直接向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的重任。它的办学方向决定了其专业设置的灵活性。一方面,根据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及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比较灵活地调整专业结构:另一方面,瞄准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使之能够促进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因为“三师型”教师具有职业性和综合性的特质,他们最了解职业院校的专业方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专业技能等教学环节: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什么样的专业:能及时洞察预测行业的发展变化,捕捉行业人才供求信息,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以适应国内外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他们能使教学改革和专业设置更有针对性、实用性,做到有的放矢。因此说,“三师型”教师对职业院校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篇7

一、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现状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观念有待更新。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基础性问题认识不足,已经直接影响到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各高职院校的专业师资的整体水平和“双师型”教师个体水平参差不齐的主要原因。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比例偏低。首先,目前高校教师大多数是直接由学校走向学校,缺乏企业工作、生产的实践经验,造成在教学内容上偏重理论传授,专业课的实验实训环节很难有效开展。其次是很多教师本身对成为 “双师型”教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没有重视,此外,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师或因教学任务过重,或因学校资金困难,多年没有外出学习进修。再次,在一些高校的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没能落实,比如学校不够重视,或者企业不太支持。

(三)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需要的满足水平较低,而且工资水平低、报酬不合理在其工作积极性受挫的因素中所占比例较大。因此,如何改变高校教师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现状是一项很迫切的任务。虽然有些高校已经对“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机制进行了改变,但是,大多数高职院校经费紧张,对“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扶持政策力度不大,无法真正调动教师参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积极性。

(四)“双师型”教师队伍不稳定。由于教师的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因此出现了专职教师队伍不稳定的情况。另外,兼职教师缺乏相对稳定性也是一个普遍问题。表现为在某些时间段很难保证教学的连续性,且对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也缺乏深入了解。而且,在实践课兼职教师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技术过硬而理论欠缺,实践过硬而表达能力欠缺,水平够用而发挥作用欠缺的现象。

(五)培训渠道不通畅。首先从宏观层面上看,一是我国专门的“双师型”教师的职前培养机制尚未建立,缺乏规范的完整的师资培养计划,缺乏职业教育方向的师范教育。二是我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训资源较为有限,教材资源匮乏、培训基地设备资源陈旧老化以及培训经费资源匮乏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训质量。其次从微观层面上看,一是培训机会少,许多新教师一到学校,就接受了繁重的课务,无暇再参加培训。二是受经费所限,去国外培训也很困难。三是校企产教融合不紧。虽然大多数高职院校均建立了校企合作实习基地,但进入实质性合作还不多,校企融合的产学研合作的教学模式没有形成一定的档次规模。

二、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对策建议

(一)统一思想,转变观念。高职教育是应用型、技能型、能力型教育,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但要拥有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还要拥有工程师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高职院校领导应统一认识,更新观念,对“双师型”教师培养目标、培养途径和培养模式做出整体规划和部署。在指导“双师型”教师队伍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应贯彻“能力本位”原则。

(二)兼职教师配备。一方面兼职教师可以给学校带来生产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另一方面可以补充教师专业方面的不足,还可以在与学校教师共同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促进学校教师向“双师型”转化。其实在实践中聘请专家到校任教不是问题,关键是如何对外聘专家进行管理。为此,职业院校首先要对外聘人员进行遴选,做到宁缺毋滥;其次,要与外聘人员签订协议,并纳入到学校教师系统的管理中;再次,要与外聘人员所在单位进行沟通,争取实践部门的大力支持。同时,对于不履行相应职责的外聘人员要及时清理,以防止对其他外聘人员造成不良影响。

(三)大力拓展“双师型“教师培养实践渠道

1、积极参加全国高职高专师资基地培训。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为了加快高职高专“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批准建立了天津、上海等多个全国高职高专师资基地,旨在提高教师的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水平、专业基础理论、实践能力与专业技能、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目前,我国重点建设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已经发展到50多所高等职业院校和近几十家企业实训基地。这些基地拥有相关的实训环境和条件,教师可以得到职业技能的专门培训。

2、开拓与国外院校和培训机构合作培养。随着科学技术国际交流的不断加深,师资培养的国际合作也在逐步扩大,教师到国外参加职业培训有利于教师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教学理念,扩大了培训教师的国际视野,提升了专业教师国际化教育理念与教育教学能力,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与教学能力。

3、深入进行校企合作。校企合作仍然是“双师型“教师培训实践的最佳渠道,然而许多企业由于种种原因,对于校企合作并不热衷。高职院校应当加大合作力度,给予企业一定的资源共享,使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能够获得实惠,从而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

(四)实施福利工程。高职院校要生存发展,不断提高自身办学水平,必须依靠全体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应提高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工资收入,扩大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工资津贴在国家专项教育拨款中的比例,尽可能解除教师后顾之忧。教师的工作是复杂劳动,做一名真正称职的教师非常辛苦,应该充分尊重教师、理解教师、体谅教师,在工资、奖励、福利等方面向教师倾斜,对做出突出贡献者给予重奖。

参考文献:

[1]陈小燕.基于校企合作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新思路[J].中国大学教学,2010(1).

[2]黄辉.高校教研室建设与教学团队建设关系辨析[J].高教论坛,2010,(2)

篇8

【关键词】

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教育

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日益受到重视。在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中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接来下笔者利用工作经验和体会,谈一谈解决方法,以达到共同推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之目的。

1 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不透彻

尽管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已经被人们所重视,但是还是比较肤浅,一般被认为是就业指导。由于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教育活动的开展在我国高校还是没几年的事,给同学们教授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课的教师在大学期间也没有科学、严谨地为自己进行过职业生涯规划,所以,他们认为只要把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讲清楚,再把自我认知理论、择业理论、生涯发展理论教给同学们就可以了,同学们就应该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设计了。但实际上大部分的同学在上完职业生涯规划课后仍不知道怎样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大部分同学在上了职业生涯规划课后,参加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时仍不知道怎样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基本上仍是从头再来。

我国长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缺乏社会大环境的支撑,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日增的情况下,全社会对此的关注必定是就业指导而不是职业规划。不仅整个社会如此,高校对大学教育也是关注的就业率。大多情况是忽略了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特殊性,也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要关注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问题,对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教育缺乏前瞻性。此外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需要有专业人员来从事的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这方面的师资力量还不是很完善,从负责学生工作的队伍结构来看,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人员负责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辅导员扮演的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角色,教师扮演的是学生导师。可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实践层面也被简单的等同于就业指导。

2 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在职业选择中忽视了职业价值观

在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自我认知环节中,我们都会借助专业职业测评工具帮助、引导同学们客观科学地认识自己。全面、真实、客观地认知自己是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基础,但很多同学都存在片面迷信“测评工具”结果而忽视了自己近20年的成才经历,从而导致自我认知结果的“失真”。那么按照这种“失真”的自我认知结果进行职业规划,结果可想而知。

自我认知的内容包括自己的兴趣方向、职业价值观、性格、气质、技能、智商、潜力、思维方式等。一般来说,性格、气质、兴趣、能力是影响每个人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人们选择职业,如果说有一个“网”的话,那么构成这个选择之“网”的性格、气质、兴趣、能力、职业价值观中,职业价值观是最重要的。现实中,不同的人之所以有不同的职业选择,关键在于职业价值观的取向不同。由于我们的大学生大多没有社会实践经验,对于职业价值观的理解不够清晰和深刻。很容易与职业的表面特征,如丰厚的经济收入、光鲜的职业刻板印象相混淆。这样很容易导致选择职业时出现偏差。

3 从就业指导到职业规划的转变

3.1 职业规划教育应引导学生找适合的职业

目前大学生择业的误区主要表现为职业发展期望值过高,普遍追求大城市、大企业和大机关,高收入、高福利和高地位。这不仅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困难,也不利于自己职业的将来发展。单纯追去高薪与高福利只能是短期目标,短期目标导致短期行为,尤其是一个人所从事的工作与自己的兴趣不符,往往会导致职业生涯失败。

针对大学生的择业误区,在职业生涯教育中要引导大学生学会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适合的标准就是“人职”匹配。“人”的因素涉及对自身的性格、气质、职业理想等内在因素以及专业知识。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展现自己并客观的了解自己。“职”的需求涉及市场和劳动力的变化等因素。要达到“人职”匹配要有正确的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职业认知的形成也是职业目标的确定过程。

3.2 职业生涯规划要培养大学生的适应能力

职业生涯发展的动态性要求我们在职业生涯教育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首先要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求职心态,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国家政策,一个人要做好转换几次工作的准备。其次,在学生中树立终身学习和继续教育的观念。使学生在离开正规学校教育系统后能通过各种途径去继续接受教育,为将来的职业转换做好充分的准备。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现在已经成为高校一项经常性的活动,我们的专业是相对稳定的,每年每个专业的同学们所进行的职业探索过程和内容都是大同小异的,所以,我们要做好同学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探索和引导等工作,建立职业生涯目标职业资料库。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同学们做低层次的重复劳动,还可以不断丰富我们的教学资料,加深我们对各专业相对应职业的了解。

【参考文献】

篇9

1.研究对象:山东省青岛、烟台、潍坊、威海、日照五市区20岁以上的职业女性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

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胶东地区5个城市20岁以上的职业女性的体育健身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560份(青岛1820份,烟台1530份,威海980份,潍坊1360份,日照870份),回收有效问卷622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4.8%。

二、结果与分析

1.胶东地区城市职业女性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意识

胶东半岛是以青岛、烟台等沿海开放城市为主,在我国处于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为我国输送了大量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然而,胶东地区的大众体育发展却远远滞后于竞技体育的发展,尤其是女性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意识和动机不够积极。调查发现:胶东地区城市职业女性中很喜欢和比较喜欢体育运动的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57%,对体育运动持一般态度的占32%,不喜欢体育运动的占11%。有65%的职业女性知道《全民健身计划纲要》,30%的女性不太了解其具体内容,还有5%根本就没听说过。可见,胶东地区城市职业女性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意识还比较薄弱,大约有1/3左右的职业女性不理解体育健身的意义,因此忽略体育健身的重要性,她们把大部分闲暇时间用来做家务活,照顾孩子而不是选择体育健身活动。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胶东地区的职业女性体育健身的意识不强,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

2.胶东地区城市职业女性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项目

调查中我们发现城市职业女性所选择从事的体育健身项目特点为,运动量较小、节奏感强,对抗性小、趣味性强,这也与女性的生理和心理呈现出一致性。职业女性进行体育健身的主要目的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缓解工作压力。选择跑步作为健身项目的最多占32.7%、其次是健美操占19.2%,交谊舞、小球、游泳共占36.8%,器械和户外运动占比例较少只占9.2%,其他的占2.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职业女性选择体育健身的项目更加多元化,体育作为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载体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城市职业女性所接受。

3.每次参加体育健身的时间

参加体育锻炼时间的长短直接关系到体育锻炼的效果。从参加体育锻炼时间调查的结果发现:胶东地区城市职业女性每次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时间,一般选择在早上和晚上,健身时间超过2个小时的占27%,1-2个小时之间的占53%,30分钟至1小时的占13%,30分钟以下的占7%。由此可见,大部分职业女性选择锻炼的时间在早上或者晚上,具体锻炼时间一般不超过两个小时。职业女性由于工作的压力大,很少选择在工作时间进行体育健身活动,即使在双休日她们也更多地愿意选择在家休息或做家务,而不是去从事体育健身活动。

4.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频率

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频率是体育锻炼效果的保障,反映出锻炼者对体育健身活动作用和效果的认识。在调查中发现,有22.9%女性平均每周参加3次以上体育活动,有47.9%女性平均每周参加1-3次体育健身活动,有16.6%的女性每月参加1-3次体育活动,8.6%的女性每季参加1-3次体育活动,还有3.7%的女性每年参加体育活动不超过3次。

5.参加体育健身的场所

体育活动场地、设施是居民参与体育健身的基本场所。通过对胶东城市职业女性参与体育健身场所的调查发现:在健身中心和俱乐部锻炼的人数占29%,大多为35岁以下的青年职业女性;在不收费的公共场所(公园、广场、社区等)进行健身锻炼的占53%,在单位进行健身锻炼的占12%,另外,还有6%选择在家里锻炼。从职业女性选择健身的空间场所看,大多还是以公共场所为主。值得注意的是,到健身中心和俱乐部去锻炼的这部分群体有很大的扩展空间,这种健身方式深受城市职业年轻女性的喜爱。

6.胶东地区职业女性体育健身的消费水平

从调查中看,有些职业女性常年坚持体育锻炼,保持体型,经常在体育场馆进行健美操、羽毛球等项目的活动,这部分消费支出较为固定,占调查总人数的27%,也有相当一部分职业女性在闲暇时间,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在公共场所、住宅小区、公园等处进行体育活动,这部分女性体育活动的消费较少,消费主要投资于体育服装,占总调查人数的56%,另外,还有17%的职业女性基本没有体育消费。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地的运动健身中心和俱乐部不断增多,以满足人们对健身的需要。与过去相比,人们不再是单一地选择在楼前、房后、广场和公园等固定运动场所进行健身活动;有一部分职业女性选择到健身中心或俱乐部里进行有目的有计划锻炼。调查的结果从侧面反映出,一少部分职业女性的体育健身消费趋向合理,大部分职业女性的体育健身消费观模糊不清,还需进一步提高,同时,反映出胶东地区体育休闲娱乐业发展较为缓慢。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职业女性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项目受城市规模、体育设施建设和经济状况的制约,胶东地区城市职业女性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和动机不够积极,运动项目的选择、分布极不平衡,多以简单的在公共场所进行的项目为主,每周坚持锻炼3次以上的仅占22.9%,每次锻炼时间超过两小时的占27%,用于体育投资消费的比例不大,体育休闲娱乐业发展较为缓慢。因此,应引起广大职业女性和城市建设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建议

(1)随着城市体育人口的不断增多,城市的体育基础设施日显不足。因此,应进一步加快胶东地区城市和社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完善学校、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建设。

篇10

作者简介:李晓峰(1962-),男,陕西宝鸡人,南华工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博士后,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李祥英(1987-),女,江苏连云港人,广东白云学院财经学院教师,经济学硕士。

基金项目:本文受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与南华工商学院重点合作项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研究”(编号:10KH01)的资助,主持人:李晓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7-0025-04

2010年广东省生产总值(GDP)45472.83亿元,比2009年增长12.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86.86亿元,增长4.4%,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7%;第二产业增加值22918.07亿元,增长14.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2.9%;第三产业增加值20267.90亿元,增长10.1%,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5.4%,当前的三次产业结构为5.0:50.4:44.6。在现代产业中,先进制造业增加值9466.35亿元,增长16.9%;现代服务业增加值11102.80亿元,增长7.8% [1]。随着广东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在广东的产业结构中地位越来越重要。产业结构的变化带来了人才需求的变化,反过来人才又是推动广东产业升级的关键一环。广东现代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加旺盛,而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的供给者,如何依据市场需求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技能人才,这不仅关系到高职院校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到未来广东能否将现有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以推动经济发展。

一、 广东产业发展概况

人力资本的需求结构由经济发展阶段及产业结构决定。人力资本的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是从持续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知识结构的要求中派生出来的。经济转型要求人力资本结构也进行适应性调整。健康人力资本和制度人力资本是所有经济社会所需要的,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增长方式对人力资本的需求差异主要体现在知识人力资本和技能人力资本的比例及具体内容上[2]。广东经济的转型升级对人力资本的需求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以第二产业中的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中的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人才需求将逐渐成为人力资本需求结构的核心。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广东的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29.8:46.6:23.6到1997年12.6:47.6:39.8再到2007年的5.7:52.0:42:3,最后到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演变为5.0:50.4:44.6,产业格局中二、一、三转变为二、三、一,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逐年上升。

在第二产业中,传统的加工制造业虽然还占有重要地位,但从2006年开始广东工业开始适度向重型化发展,机械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及大型化工产业都有较快增长。另外,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2010年两大类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9年的66.1%上升到67.8%,其中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增加值占工业47.2%,初步形成装备制造“海陆空”全面发展的格局。同时,策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在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高技术服务等领域建立了12家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和半导体照明等三大产业发展迅速。

2008年金融危机一方面严重影响了广东的对外贸易,另一方面也促使广东加快了产业调整的步伐。广东省政府根据现实需要制定出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战略,安排了一批产业调整和建设项目。在广东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的存量大,对金融危机之后的经济复苏起主导作用。但是若从转型升级的角度来看,2010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产业结构正常的2008年仅上升0.1个百分点,同期第三产业比重上升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幅度大于第二产业,广东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而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主要得益于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到2010年广东现代服务业已占到第三产业增加值的56%,金融、商务会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总部经济等发展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