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公司的主要经营风险模板(10篇)

时间:2023-07-11 16:19:3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公司的主要经营风险,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公司的主要经营风险

篇1

【关键词】

财产保险;经营风险;防范;化解

财产保险公司有着较高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经营的主体业务是商业性质的财产风险。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人们对财产保险的需求逐渐增多,财产保险公司因此应运而生,对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有着显著作用。但是,财产保险公司面临着较高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而且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财产保险公司面临着更大的经营难题。所以,财产保险公司在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对不确定因素和风险的有效控制。此外,我国财产保险行业的经营风险显著增加,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无法有效处理这些风险因素,将会对企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所以,财产保险公司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对企业的经营和长远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1 财产保险公司面临的主要经营风险类型

1.1管理缺陷所造成的经营风险

我们对保险公司经营风险进行了细致分析和探讨,发现风险发生的主要原因是部分人唯利是图,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做出的不法行为,而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就是财产保险公司缺乏有效的管理。正是由于内部管理和监管体系的不健全,导致谋取私利的行为屡见不鲜。财产保险公司由于管理缺陷导致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财产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定价不准确,加剧了财产保险公司面临的经营风险。由于财产保险公司在计算方面存在误差以及越来越激烈的行业竞争,所以最终导致定价不准,加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保险定价明显低于正常水平是定价不足造成的主要经营风险,公司的实际收益难以对风险进行补偿,从而导致支出大于收入,不利于经济效益的提升。

第二,分保加剧了经营风险。财产保险公司为了切实降低风险,往往采取分保的形式,即加强与再保险公司的合作,扩展风险承受力。尽管这种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经营风险,但是正因为有了这道屏障,部分保险公司得过且过,在风险划定过程中不遵守基本准则,制定分保措施时也消极怠工,承保时未对项目进行严格把关和审查。这些都是风险隐患的直接来源,一旦发生意外,保险公司将面临灭顶之灾。而且,在保险公司经营过程中,严重的地质灾害也会造成巨大的经营风险,包括严重人为事故、重大疾病灾害以及地质灾害等。最近几年,重大灾情在我国频繁发生,玉树地震、汶川地震等地质灾害的发生都是对保险公司的考验。人类对于自然灾害所引起的风险是无能为力的,无法消除或者改变,保险公司要应对这项风险,只能进一步建立健全灾害防范体系,加大对重大灾害的重视力度。

1.2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经营风险

保险公司在日常经营过程中会存在经营方式上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就是造成信息不对称的直接原因,而这就会加剧财产保险公司面临的经营风险。财产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与客户沟通的责任主要由业务员负责,客户的风险信息由业务员直接获取,公司管理人员将业务重点放在对业务员的效率和绩效考核上,管理人员与业务员所处的角度存在本质上的区别,所以他们对于信息的着眼点及理解也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信息不对称。由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承保质量低下。承保环节在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实际效益。但是,保险公司及其业务人员获取风险信息的手段有限,承保环境日趋复杂,业务人员要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就不得不改变策略,被迫承保质量较差的标底。承保质量降低,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自然就会加大,阻碍了其经济效益的提升。

其次,缺乏规范有序的理赔手续和环节。目前,我国财产保险行业尚缺乏健全的财产理赔体系,在对财产损失进行评估时缺乏科学依据,人为因素仍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且,理赔过程中缺乏专业人士的专业指导和意见,保险公司在理赔过程中常常处于劣势地位。此外,保险公司缺乏健全的人才引进机制,骨干人员极其缺乏,严重限制了企业的健康发展。假若不严格控制理赔环节,那么将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造成违规操作行为的频繁发生,最终限制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再次,道德意识差而造成的经营风险。财产保险公司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投标人员在投保过程中由于自身的道德意识及行为欠缺,也会给公司造成巨大的损失。投保人在签署具体的合同时,刻意隐瞒或者虚报关键性风险因素,将会在无形中加大财产保险公司所面临的经营风险,主要包括逆选择和欺诈两种形式。

1.3资产结构所造成的风险

财产保险公司经过了经营体制方面的改革,经理人不再是保险公司的所有者而只是单纯的经营者,有些经营者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往往忽视企业效益的提升,使得企业的经营风险加大。而且,保险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价格战争愈演愈烈,这为保险公司经营埋下了巨大的风险隐患。有些保险公司为了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无限制的增加投保量,降低投保门槛,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也为自身的经营发展埋下了风险隐患。

2 财产保险公司经营加强风险防范的有效措施

财产保险公司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因素和隐患,为了有效控制和防范风险的发生,现提出以下几点措施和建议:

2.1建立健全核保和承保机制

第一,财产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要严格遵守行业规范,建立起系统完善的核保制度。在对投保产品进行核保时要实事求是,从投保产品的基本特征和公司实际情况着手,选择切实可行的核保方式。第二,投保产品的生效时间、合同规范、保险费用以及适用人群等都是核保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因素。要想切实防范经营风险,就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核保制度。可见,保险公司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自身特点为根本出发点,提高核保人员的业务素质,健全核保制度。

2.2保证保险产品的合理定价

加强产品定价管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对产品生命周期进行有效管理;第二,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履行职责,对产品定价进行有效监管。就一般情况而言,保险公司在对保险产品进行定价时,要综合考虑预计损失以及经营成本等,以以往经验和数据为根本出发点,尽可能实现投保人和保险公司双方利益的最大化,做到公平、合理、充分。所谓公平,就是指保险公司要为风险高的投保人提供较高的保单费率,相应的,风险小的投保人也只能获取较低的费率;所谓合理,就是指投保人的费率必须合理;所谓充分,就是指保险公司在制定具体的费率标准时,要使保费高于支出和赔款,满足保险公司的盈利需求。费率市场化在未来将是时展的大趋势,但是我国财产保险行业起步晚,发展慢,市场竞争激烈,相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费率的监管。

2.3优化保险投资组

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我国保险公司的主要工作即保险投资,保险公司要获得长远发展就要加强对投资风险的防范。保险公司要有效预防风险,就要做到对风险分门别类,有的放矢。保险公司要获取高额的经济利润,就要对投资组合进行优化配置。最近几年,我国保险业取得了飞速发展,保险业融集了大量资金,实现资金的良好运转,将会为保险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保险资金要增加投资机会、优化投资组合,就要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运作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资金投资的收益性、流动性以及安全性。要有效防范投资风险,其中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加强比例控制和结构管理,对保险投资进行有效监管。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对保险行业实行严格的管控,而保险业管理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加强对保险投资的管理。随着保险投资渠道的拓展,保险业要获得长远发展,就要进一步加大保险监管和控制范围,不断优化保险投资组合,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2.4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保证保险价格的公平、合理

目前,财产保险公司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保险公司要顺应形势,审时度势,充分认识到价格风险对其经营所产生的影响。保险公司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改进经营策略和发展理念,制定出公平、合理的保险价格,切实降低经营风险,提高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推动我国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2.5加强对道德风险的控制和防范,有效降低经营风险

财产保险公司要加强管理,从各方面着手有效预防各类道德风险,加强各类制度建设,提高员工的制度意识和职业道德,严格按规章制度行事,尽可能减少人为失误,将人为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从而实现预防风险的目的。

2.6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理论建设

财产保险公司要有效预防各类风险,就要加强风险管理理论建设。我国财产保险公司要不断更新经营理念,借鉴并引进外国风险管理的有益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制定出适合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发展的风险管理理论。同时,财产保险公司要加大人力资源培训的费用支出,定期对保险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风险意识教育,提高保险人员的风险意识。此外,保险管理人员上岗前必须取得专门的风险管理资格证,从而帮助企业建立起完善的风险预警系统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推动我国财产保险行业的稳步健康发展。

3 结语

在目前的形势下,保险公司只有有效预防和控制各类经营风险,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经营发展策略,才能不断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切实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主动地位,从而推动我国保险事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小额贷款公司抵御风险能力与其自身资金流动性水平直接相关。由于制度规定小额贷款公司不能吸收公众存款,其资金来源渠道较为单一,资金量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在遇到金融风险时不能及时扩大资金来弥补资金空缺,容易带来一定的经营风险。如果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流动性较强,当出现资金周转不灵危机时,也能快速以流动资金弥补资金缺口,能够最大程度降低贷款公司的经济损失。同时,良好的资金流动也能为小额贷款公司带来更高的经济利益,通过参与获益更高的投资业务,使其自身资本量得到提升。

(二)信贷风险

小额贷款公司的主要经营业务就是借出资金并收取一定的利息,信贷部门对贷款中的各种风险的预判和识别是保障小额贷款公司持续经营的有效保障。一方面,由于小额贷款公司对信贷制度的制定缺乏科学性,对贷款的长短期不能均衡有效分布,过于集中的贷款持有人和申请人容易导致风险集中。另一方面,贷款公司一般都有多种信贷产品,其申贷标准过于灵活容易引起贷款的抵押率过低,使小额贷款公司的信贷风险攀升。

(三)市场风险

小额贷款公司在充满未知的金融市场中面临着许多市场风险,市场风险如下:第一,由于缺乏完善且有效的法律法规为小额贷款公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引导与保障,小额贷款公司面临着随时都可能被改制转型的风险。第二,小额贷款公司受到市场经济活跃度的影响较大,市场经济发展平稳,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利润都有较好的保障,相反,经济发展萎缩,小额贷款的业务数量也随之减少,贷款难以安全回笼的风险大大提升。

二、建立小额贷款公司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一)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原则

1、降低信息不对称性小额贷款公司面临的金融风险受多方面影响,需要对其相关的各个涉及面信息加以收集,最大化降低信息不对称性。针对一些信息不公开的企业,要采取有针对性地措施进行信息获取,确保信息收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监测全面化要分层次全面监测各类信息变化情况。一是监测市场经济形势与政策导向等宏观经济变化情况;二是监测整个小额贷款行业和相关行业的各项活动;三是监测客户经营和财务状况;四是监测自身流动性水平及业务运营情况。

3、信息可度量化已经确定了的信息指标或参数,需要对其加以量化分析,才能将其归化到相应的金融风险等级区域,通过与对比规定的风险阀值,从而促进风险预控方案的制定。

(二)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设计

1、设置金融风险预警信息采集数据库设置专门的金融风险信息采集数据库,通过对其中的信息流加以分析,才能更好地构建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预警体系。经过计算机对信息加以整合,从而选择出符合要求的实际需求的信息资源,然后与指标参数进行匹配和分类。收集与公司长远发展联系较为密切且对发展有利的经济指标,如当前市场经济状况、通货膨胀率、利率汇率的变化、经济增长率以及金融政策等信息,同时对新的经济政策和法规或政策信息加以有效地收集。

2、设置金融风险预警指标分析系统资产的流动程度对小额贷款公司具有较大影响,资产流动性不足容易造成经营风险。对保证金比率的分析,能够有效对贷款申请人的条件与实力加以考核;对风险备付金比率的分析能够使资金得到有效地利用,解决突发的经济危机;对短期贷款比率的分析能够加快资金回笼,增强资金的流动性。

篇3

一、 引言

审计质量的实证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端于deangelo(迪安杰洛)等人相继提出的审计质量检验两步法,即先求出审计师有能力发现财务报告问题的概率,后求出审计师如实报告所发现问题的概率,再用二者的联合概率表示审计质量的高低[12]。此后,关于审计质量的实证研究不约而同地遵循了“审计师变更审计意见改善”的路径,也就是将公司企图购买审计意见的行为看做变更审计师的原因,进而成为评价审计质量的主要解释变量。遗憾的是,陆正飞等均没有发现显著的经验证据,理论和实务出现了第一次“脱线”[37]。在第二阶段,学者们开始对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反思。一方面,lennox(伦诺克斯)在方法上引入概率的思想,希望改良前人的研究思路。这在表面上似乎解决了估计方法的问题,但是理论上却仍然死守“审计师变更审计意见改善”的路子不放[8]。另一方面,krishnan(克里舍南)提出了审计质量研究的一种新思路,即“审计稳健审计师变更审计意见改善”。人们此时才开始将研究主体从公司拓展到审计行为本身,并开始关注审计行为特征对审计意见质量的影响[9]。令人惋惜的是,克里舍南的研究并没有进一步深入分析审计行为对审计意见的作用机制,他还是认为公司更换审计师的原因是公司希望遇上一个不那么稳健的审计师。以上思路会面对这样的矛盾:后一任审计师在面对前一任保守的审计意见时可能更加稳健,公司应该频繁地更换审计师,直到结果满意为止。但是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并不常见,于是我们就陷入了一个理论无法解释现象的矛盾之中,理论和实务出现了第二次“脱线”。国内学者也开始涉及以上问题。吴联生和刘慧龙对国内审计实证研究进行了一次批判性的回顾,其中就审计师变更与审计意见改善在统计上不显著的原因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审计师变更的原因是不确定的[10]。

鉴于此,无论是“概率说”还是“稳健说”,都关注公司行为对审计稳健行为的反应,却没有进一步探讨审计行为本身,这导致理论与实务的两次“脱线”。为什么我们没有进一步研究审计行为本身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认为以往的研究都忽略了审计行为对审计意见影响机制的分析,从而不能在审计行为和审计意见之间理出一条清晰的思路,进而不能对审计质量做出全面的评价,这导致理论和实务的脱节。本文力图解决一个长期被我们忽视的问题:市场中的审计行为对审计意见有什么影响?我们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出发,采用行为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成果——“前景理论”,就审计行为对审计意见的影响机制进行探讨,以期在方法上拓展审计研究的思路,在理论上深化我们对审计行为的认识。

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审计行为中存在机会主义倾向,经营风险较高的上市公司往往被出具保守的审计意见,经营风险较低的上市公司则更可能获得清洁的审计意见。本文的第二部分将分析审计行为对审计意见影响的作用机制,第三、四部分将进行研究设计和实证检验,第五部分将就本文的研究结论做一些探讨。

二、 机会主义倾向与审计意见的关系分析

以往的审计研究文献或多或少地受到新古典经济学“理性经济人”假说的影响,人们追求绝对财富的原动力是相对财富的差异。针对这一问题,tversky(特韦尔斯基)等在总结经验数据的基础之上,开创性地提出了“前景理论”和新的价值函数,提出了关于一个人效用的衡量不是“最终财富”的多少,而是“财富变化的多少”的观点[11]。

借鉴“前景理论”的基本观点,在分析投资者行为时,我们从成本视角(包括审计行为中的风险规避和投资者诉讼两个方面)入手,引入投资者作为“有限理性人”的效用函数:

u(x1,p;x2,q)=π(p)·v(x1)+π(q)·v(x2)(1)

u(x1,p;x2,q)=p·v(x1)+q·v(x2)(2)

为了对比,(2)式代表传统的不确定条件下的效用函数。(1)式这一效用函数的主要特点是纳入了投资者的“认知偏差”,即确定效应、镜像效应和隔离效应确定效应是指收益确定时,人们会高估其价值;镜像效应是指在正的收益时,人们呈现风险厌恶,在负的收益时,人们表现为风险偏好;隔离效应是指人们在多阶段处理问题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前一阶段的影响,即条件概率失效。。假定在初始状态下,xi表示收益,-xi表示损失,v(0)=0,π(0)=0,π(1)=1,p+q=1。其中,v(xi)表示投资者的价值函数,π(p)表示权重函数。纳入“认知偏差”的投资者效用函数主要有两点新的变化。

第一,在传统效用函数中引入了权重函数π(p),这使得投资者会低估不确定事件的价值,高估确定事件的价值。

第二,投资者的价值函数发生了变化。在纳入投资者的认知偏差后,投资者的价值取向不再是“单域”的,而是呈现“双域”的,如下页图1所示。当股市出现“熊市”时,投资者面临投资损失,此时的效用函数是凸的,即投资者有比较强的风险偏好,愿意投资那些经营风险大的公司;当股市出现“牛市”的时候,效用函数是凹的,即投资者抱有风险厌恶的态度,希望“稳中求胜”。这两点看似矛盾,其实反映了权变的思想,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人们往往会改变原来的偏好取向。实际投资决策中,投资者处于良好的投资环境时,投资反而显得很谨慎,并力求收益的实现;但是,当投资者已经面临损失时,他反而会冒险一搏,投资高风险的公司。也就是说,当面临损失时,价值函数呈现比较陡峭的曲线趋势,人们对损失的变化也更为敏感。

我们将上市公司的经营风险分为高(h)和低(l)两种情况,并假设两种情况等概率出现。为避免歧义,我们用高(h)经营风险表示公司价值的降低,用低(l)经营风险表示公司价值的上升。投资者的决策只有两种:投资(y)和不投资(n)。审计意见分为清洁意见(c)和非清洁意见(u),清洁审计意见表示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其他所有类型的审计意见归为非清洁审计意见。其中,投资者遭受损失的成本为δv,审计的诉讼成本为δv。

图1投资者价值函数

由此可以得出投资者和审计意见之间存在一个2×4的得益矩阵,如图2所示,l和h作为下标分别表示低经营风险和高经营风险的情况,a代表审计师,t代表投资者,c表示清洁的审计意见,u表示非清洁的审计意见,y表示投资者实施了投资行为,n表示投资者没有实施投资行为。a、b、c、d表示投资者在不同的风险和审计意见下的得益情况。其中,al表示出具了清洁意见,而投资者也做出了投资该公司的决策,此后公司价值确实上升,投资者获得收益,以此类推其他得益的经济含义。在8种得益中,我们需要关注的其实不是所有的得益,而是投资者可能起诉的情况。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al、bl、ch和dh表示无论审计意见如何,投资者都做出了正确的决策,没有遭受损失,投资者起诉的概率是比较小的。cl和bh表示投资者做出了错误的决策,导致了损失或者没有获得预期的收益,但是投资者很难提起诉讼这可以理解为审计师出具了清洁意见,说明公司至少在财务报告信息质量上没有问题,投资者如果不去投资,公司的股价又上升了,投资者当然无法归罪于审计师;同样的,审计师出具了非清洁意见,说明公司至少在财务报告信息上是有问题的,投资者需要谨慎,投资者如果还是要投资,也无法归罪于审计师。。最后,dl和ah表示投资者有机会就自己的投资损失提起诉讼,因为ah表明出具了清洁意见,投资者进行了投资,但是倘若公司未来的实际业绩呈现下降趋势,投资者就会遭受实际财富减少的损失;而dl表示当公司被出具非清洁审计意见后,倘若公司未来业绩上升,投资者会因为没有投资而没有得到更多的财富。由此可见,无论是dl还是ah的情况,投资者都可以就此发难,审计师就会面对相应的诉讼成本δv(审计风险)

图2得益矩阵

我们再比较dl和ah的大小。根据图1所示的投资者效用函数,同样增量的损失带来的效用降低会远远大于收益的减少,因此遭受损失的投资者更可能提起诉讼。那么,根据“前景理论”,前者的效用减少远远大于后者。如图1所示,当δx相同时,显然δv2大于δv1,并且投资者的损失必然需要进行补偿,因此审计师需要承担诉讼成本δvi,但是δvi与δvi一般不相等,δvi大于δvi。投资者的损失并不全由审计师独自承担,二者应该是正比例关系,因而δv2>δv1。显然,审计师不愿意承担这样的诉讼成本,审计行为中必然体现为:对高经营风险的公司出具非清洁意见,对低经营风险的公司出具清洁意见。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提出本文的基本假设: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经营风险越小的公司越有可能被出具清洁的审计意见。

三、 样本筛选与实证研究设计

本文的观测样本为深交所a股上市公司,时间的选取为1999年至2006年。观测样本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数据库(ccer),我们对样本进行了再筛选:剔除了数据不全的观测值,例如公司行业类型未分类、最终控制人类型未分类、会计师事务所未分类等;剔除了当年交易状态异常的公司,例如st、pt的公司;剔除了相关财务指标异常的观测值,例如速动比例、总资产周转率小于0等;剔除了金融保险业的观测值。最终,我们筛选出3386个观测值。

(一) 样本行业特征

我们将所有样本按照1998年《中国上市公司分类指引》中的产业进行分类。从表1可以看出,被出具清洁审计意见比例最大的产业是采掘业,被出具清洁审计意见比例最小的产业是综合类产业,极值相差12个百分点。采掘业主要经营的是石油、矿石和煤炭等矿产资源,近年来由于此类资源的供求不均衡,这些企业的销售业绩呈现飙升的趋势,这说明清洁审计意见可能偏爱此类业绩好的企业。我们进一步发现样本中的采掘业全部是国有企业,清洁审计意见比例位列第二的水电煤产业也全是国有企业,由此可见国有上市公司被出具清洁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较大。

(二) 经营风险的衡量与自变量设计

阿伦斯和洛贝克对于经营风险的定义:“企业由于经济或营业条件,如经济萧条、决策失误或同行业之间意想不到的竞争等,而无力归还借款或无法达到投资人期望的风险。”[12]秦荣生也指出,企业的经营风险与企业的持续经营基本假设存在密切的关系[13]。可见,经营风险可以理解为企业将面临存量或流量破产的风险,无法满足会计的持续经营假设,而制度变迁、行业风险等经营风险都可以最终归结为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减弱。公司经营风险可以划分为市场的系统风险和公司自身的经营风险,前者是系统风险,后者是公司偶然风险。本文主要考察审计对公司自身经营风险与审计失败之间的权衡,我们主要以公司自身的经营风险作为研究的自变量。公司自身的经营风险一般可以将“会计持续经营”假设作为前提条件,即在持续经营假设下,倘若公司出现资不抵债或者现金流无法维系的问题,公司无法持续经营下去,这说明公司存在严重的经营风险。进一步而言,公司持续经营能力主要体现为公司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盈利能力体现投资者的资产保值增值情况,利润很低甚至为负的公司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必然面临被淘汰的危险;偿债能力主要体现债权人的权益,如果公司资不抵债,公司实际上便存在结构性破产的风险;营运能力是公司经营效率的体现,良好的经营效率往往可以抵消盈利能力弱、偿债能力不足的风险。上述能力可以通过公司的财务指标进行反映,也就是说倘若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显示该公司具有良好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就说明该上市公司具有较好的持续经营能力,从而公司的经营风险较小。同时,为了控制系统风险的影响,我们引入时间和行业作为固定效应控制变量。

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本文以财务指标作为经营风险的替代变量,从基本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三大类财务指标入手设计变量(见表2)。

四、 机会主义倾向的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目前,美国和中国学者在进行此类回归分析时,大多采用logit和probit两类回归模型。中国的社会环境、审计制度与美国不尽相同,而且相关的监管措施也有较大差异,因此财务指标对于审计意见的反应关系必然存在差异。鉴于以上因素以及研究样本的限制,我们需要谨慎选择计量模型。我国上市公司被出具清洁审计意见的比例多在95%以上,这与美国资本市场有较大差异。一般认为logit模型在多数情况下对于极值有更好的拟合效果[14],因此本文采用logit回归模型进行数据拟合,同时以probit模型作为稳健性检验的手段。本文的检验模型为:

in(p1-p)=f(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control)

篇4

国外许多公司战略研究的专家自80年代中期就注重对公司战略风险管理的研究。许多战略专家认为,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公司风险,公司就有可能产生灾难性后果。战略实施受战略风险因素的影响带来的效果的不确定性,要求在战略形成和实施过程中不断分析、研究风险因素的影响,并形成分析和辨识战略风险因素的系统方法和相应的控制机制。

对集团公司来说,战略风险的存在直接影响公司的业绩。为确保公司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得到管理控制,并实现良好的业绩,战略研究的专家对公司的风险因素进行了研究,并从公司系统化风险(beta)、非系统化风险、资产负债率、资本密集度、研究与发展程度、资产回报偏差(ROA)、资产回报(ROE)、股票分析专家的收益预测等方面来分析,找出公司经营过程中的风险。资本资产价格模型(CAPM),从公司股票的回报与一般市场变化的敏感度方面反映公司的风险。引起公司经营风险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为了便于从战略上分析公司的风险因素,帕尔漠(TIMOTHYB。PALMERT)把战略风险分为组织风险和管理风险。管理风险是指管理者预先采取的涉及资源分配的战略选择,而这些选择促使组织变化带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从而最终影响公司业绩目标的实现;组织风险是指组织输入的不确定性而可能引起的组织变化所带来的风险,一般指环境因素和管理者风险行为对组织产生的直接影响。在此基础上,帕尔漠提出风险整体分析模型,对公司战略风险进行系统分析,并从公司环境的动态性、复杂性及组织内部影响风险的因素的变化进行分析和辨识。使战略风险因素和战略管理研究在分析过程中更紧密结合。笔者结合集团公司战略管理的特点,以有关战略风险管理和战略管理的理论为指导,在集团公司战略经营计划的管理过程中,对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对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和公司业绩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对集团公司如何进行战略经营风险的管理及建立相应的控制机制进行了探讨。

二、影响公司战略管理的重要风险因素

明确地辨识战略管理的风险并加以控制,被作为组织战略管理的一个目标。公司的风险通常被认为与不确定性输入有关。根据风险理论的一些研究成果,公司风险可以从风险造成的收益和损失、风险的性质、环境、对象,风险形成的原因,风险发生的范围、可控程度、存在的方式等方面来进行分析。但作为公司战略管理所研究的风险因素,应从公司整体系统上加以考察:

(一)战略环境的风险因素

集团公司战略管理首先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战略管理环境的重要风险因素,有国内外政治、经济因素,行业结构特点,技术发展趋势,公司及子公司所处的文化环境,竞争结构,主要竞争者的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变化,市场潜在能力等。外部环境因素是通过输入不确定性产生的风险,在企业未来发展过程中,各种环境因素的变化程度及其企业经营业绩可能带来的影响难以把握。

按照帕尔漠的观点,公司或组织所处环境的复杂性、市场的潜在发展能力、环境的变化程度对组织风险有重要影响:首先,环境越复杂,组织的风险就越高;其次,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表现为相关的市场增长,处于一个快速成长行业中的公司风险就高,而处于成熟和衰退行业中的公司,风险相对较小;再次,环境的变化越大,如技术发展变化快,产品生命周期缩短,行业市场增长率不确定,环境因素变化难以预测等加大了公司经营的风险。

(二)公司战略经营方向和经营范围的风险因素

战略经营方向决定了公司一定时期内的发展方向。集团公司战略管理的特点与环境的复杂性,要求对公司战略不断加以审核和评估,以便及时做出局部和根本性调整。因此,高度复杂的环境增加了公司经营的风险。一般来说,正确的公司战略加上有效的风险控制,可以使公司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稳健地发展并取得预期的业绩目标。

公司战略按经营范围可划分为单~产品战略。相关多元化战略和非相关多元化战略。研究表明,相关多样化公司实际运行最好,单一业务公司其次,不相关多样化公司从长远来看运行得不好,因而在集团公司经营范围中,单~业务经营和不相关多样化经营都存在较高的风险。经营的不相关程度越大,业务越多,经营风险也就越大。

(三)管理者的前期战略选择对未来战略的影响

管理者的前期战略选择或重大决策,对公司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前期涉及资源分配和经营战略方向等战略性决策对公司发展有深远影响,有时那些涉及到公司战略经营结构和经营领域的重大决策是不可逆转的。因而其对公司经营业绩及以后阶段的战略管理将产生重大影响。

(四)高层管理者结构、决策者偏好与管理冒险行为对公司战略管理风险的影响

高级管理层的构成是影响冒险行为的重要因素,高层管理者理论指出了决策者特征,战略选择与业绩之间的关系。高层管理者的构成及知识结构,反映了其对所从事的经营业务领域竞争规律和发展规律的认识能力和对公司发展的驾驭能力。经理层的个人特征和历史背景、决策者偏好,直接对决策行为产生影响,并最终影响公司某一特定发展阶段的经营业绩。决策者性格和偏好不同,导致决策的风险程度不同。根据风险决策理论的研究成果,高风险决策可能带来高额的回报或更大的损失。

(五)公司战略管理的复杂性和组织结构的适应性对组织战略贯彻的影响

集团公司的组织,因职能和事业部或子公司的存在,使得组织因战略管理需要运筹规划和资源分配的正确性方面难度加大;公司总部对于公司的战略协调与管理控制因区域文化差异提高了难度。集团公司业务的发展和经营规模的扩大,其组织结构和管理流程的不适应,将直接对公司的战略管理产生影响。因而公司战略管理的复杂性越高,组织结构对管理的章应性越差,战略管理的风险就越高。

(六)战略经营计划管理组织体系的有效性对公司战略管理的影响

集团公司,因其经营范围、经营管理的层次和结构的复杂性、于公司的区域分布和文化的差异性等,使公司战略管理协调控制需要公司建立战略管理的规范化的运作模式,以准确把握影响公司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或关键环节,促成战略目标的实现。战略管理过程中,及时评估战略风险因素,进而形成一种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可以降低因缺乏对战略经营计划的管理给公司发展带来的管理风险。

三、建立战略风险因素的管理控制机制

(一)战略管理风险因素的辨识

从公司战略管理的需要出发,对公司战略风险按管理风险和组织风险加以分类和辨识,并把重要风险因素纳入战略管理的过程是建立风险控制机制的重要步骤。

1.管理风险的辨识辨识管理风险,主要是评估前

期决策对公司当前和今后的经营业绩已经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影响。具体分析因素见表1。

管理风险因素分析评估的基本步骤是:

(1)审核评估公司战略经营的方向和决定企业发展的重大投资决策。分析每一项重大投资对公司发展的环境适应性,及其适应性程度对未来公司业绩所能产生的影响。分析每一项重大投资可能给公司竞争地位带来的变化,进一步明确决策和投资效果对公司动态核心竞争优势产生的影响。分析公司投资方向可能带来的对环境的影响,及由于公共政策的出台可能带来的危机。

(2)审核评估领导知识结构、经验结构和决策偏好,及其决策水平,系统驾驭和控制能力,对公司发展的适应性程度或可能带来的风险因素及对公司业绩的影响。通过与竞争者比较、评价公司的战略领导能力强弱程度对未来公司竞争力的影响。

(3)审核评估公司的管理系统,特别是重点分析公司战略经营计划管理控制系统,预算与成本控制系统、质量改进与控制系统、科研与开发能力、营销管理系统及其它对公司战略有重要影响的管理系统的完善程度及存在的问题,及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可能导致的经营风险趋势和对业绩的影响程度。

(4)审核评估公司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机制,及公司前期人才政策对公司未来发展产生的影响,评估公司的人力资源现状,人才结构,各类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结构对公司发展、公司业绩的实现经营战略,或是公司战略的适应性影响。及因公司扩张与人才储备之间的矛盾对公司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

(5)评估公司的综合经营状况,具体表现为公司财务状况。从盈利类指标、成长类指标、稳健类指标、效率类指标和现金流量等各项财务指标,通过与同行业与竞争者进行分析比较,来分析公司在经营运作中的重要风险因素。

(6)审核评估子公司或各事业部的经营业绩及其发展态势,重点分析每个战略经营单位的发展阶段、发展态势对公司战略经营结构和未来公司经营业绩产生的影响。

2.组织风险的辨识组织输入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由于组织输入的变化可能给公司整体经营结果及对管理者产生负面影响,因而组织风险对战略管理有重要影响。而组织输入一般指环境因素和管理者冒险行为。环境复杂程度越高,组织风险就越大。高速成长的行业,行业竞争的集中程度及竞争激烈程度高,组织风险就大型管理者的冒险性决策(即高度不确定性选择),决策者期望与预期效果的差异,管理层的特征,管理者在公司的持股状况,所处行业的资源短缺程度对管理者的冒险决策产生直接影响,从而使公司业绩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管理者冒险性决策涉及的不确定性程度越高,组织风险就越大。

因此,辨识组织风险,需要从分析公司战略环境人手,既要分析政治、经济、技术和社会等环境因素,还重点分析公司所处的行业结构特点,市场需求趋势、技术发展趋势及产品生命周期变化规律和特点、竞争者的策略、市场及供应者等,从而找出影响系统目标实现的组织风险。具体步骤是:

(l)分析政治、经济、技术、社会各方面的变化对公司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及其变化的不确定性程度。

(2)分析行业结构特点,重点分析行业市场增长程度、发展阶段、竞争者及其实力,公司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及成长速度和内部能力,应用SWOT法进行分析与重要竞争者相比较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及其各因素变化的程度和不确定性。

(3)分析公司环境的复杂性,重点分析行业规模和竞争激烈程度,行业竞争者的数量,影响行业各竞争者的重要外部因素的变化程度与可预测程度等。

(4)分析行业市场需求的规模及其增长周期的阶段。一般来说,高速成长的外部需求和丰富的外部资源的供应,增加了决策者的冒险行为决策。特别是为增加市场份额使决策者增加了市场扩张和资本投入的冒险和赌博行为,则组织风险高。但经济低速期,使公司的前景降低,现金流量减少,经营风险加大,因而这一时期,使高层管理者谨慎决策,经营组织风险降低。

(5)分析公司环境中所有重要影响因素的变化频度,如技术的变化频度,经济环境或政策的不稳定因素,消费需求的变化,竞争者通过并购或联盟导致的行业竞争结构的变化,并评估由此引起的风险因素。技术的变化频度越快,用于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投入的成功率就越低。

(6)分析决策者期望与预期的效果差异,管理层特征,持股状况,所处行业资源的稀缺程度等因素对管理者冒险行为或高度不确定性决策的影响,及冒险性决策行为对后续公司业绩产生的影响及风险性程度。

(二)公司战略经营风险因素的评估、预测和计量

对公司经营风险因素进行评估、预测和计量的主要目的是评估战略风险因素对公司当前和未来经营状况的影响,并通过对将要采取的防范风险的措施所需资源的投入和规避风险后的效益的预测分析。

1.建立公司业绩评估标准(l)反映经营业绩的主要经营指标衡量公司业绩的重要指标最终反映公司的经营风险,主要指标包括;经营利润、现金流量、销售收入利润率、未来现金流量、总资产利润率、销售收入增长率、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和净资产增长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市场占有率等。(2)反映公司经营业绩的定性指标,有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表现为领导能力,管理控制能力,人力资源储备,科研与开发能力,市场开发能力等指标。(3)公司对财务指标根据行业情况和财务运作要求设立标准建立评价体系。对以上各能力要素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以综合评估战略风险因素对公司业绩的影响非定量指标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

2.分析评估战略风险因素对公司各业绩指标的影响,明确重要风险因素由于公司前期业绩对后续风险因素产生影响,风险因素又对公司未来业绩产生影响。

对各风险因素对业绩的影响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建立相应的变量分析模型,分析各风险因素造成的影响。明确重要风险因素。

3.对提出的风险因素,采取规避风险的措施,并纳入下阶段战略研究和战略经营计划的管理过程采取的规避风险的措施作为战略管理的重点,其中需技战略管理的要求分配资源,定期对管理效果进行评价。并建立相应的投入和产出分析模式,保证所制定的措施和对策既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司目标,达到预期的业绩,又能有效地化解风险。

4.建立研究、分析和控制战略风险因素的组织机制对正式引入正式战略经营管理控制系统的公司,建立正式的战略风险控制的管理机制,可以有效地跟踪评估风险因素对公司业绩和实现公司战略目标的影响。战略风险控制的组织机制的建立要和战略经营计划管理控制的组织体系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公司总部建立战略经营计划管理委员会,设计正式的组织在研究战略经营计划的过程中,研究分析和明确战略风险因素。各职能领域和事业部要在战略经营计划的管理过程中,研究探讨风险因素的管理机制。

在公司经营过程中,公司和职能领域及各事业部或子公司,通过建立内部专业管理系统,如全面预算管理系统、战略经营计划管理系统、目标责任成本控制系统、质量管理系统、人力资源开发与评价系统等,可有效地管理管理风险因素。

四、结论

篇5

一、实施预算管理的意义

(1)预算管理保障企业战略规划得以实现的有效工具。首先,现代财务理论都主张公司的目标是价值最大化,即风险调整后的资本价值最大化,价值最大化目标中本身蕴含对风险因素的考虑。同时,风险管理是公司治理的一部分,是以降低风险、增进公司价值为目标的。其次,预算管理通过交互式的有效沟通和功能的协调,以预算的方式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合理的规划、预测和监控,使企业的预算管理目标更明确,并能以更高的管理效率、更优的发展质量和更有效的资源配置来实现企业的战略发展和经营目标。(2)预算管理可更好防范公司风险。首先,企业的价值只有参与市场才能实现,管理者必须借助手市场预测进行预算管理。预算管理的这种市场导向性表明,预算管理是反风险的,这种反风险机制具有主动性和流动性。从这一角度来说,可以认为预算管理本身就是减少风险、降低交易成本的一种内在机制。预算管理可以初步揭示企业下一年度的预计经营情况,根据所反映出的预算结果,预测其中的风险点所在,并预先采取某些风险控制的防范措施,从而达到规避与化解风险的目的。

二、企业实施预算管理的思路

(1)通过编制预算明确企业经营风险目标与风险承受能力。企业预算的制定必须经历“战略规划一经营目标一预算”的过程。企业根据经营计划配置资源、发展战略和年度经营目标,综合考虑预算期内市场环境的变化等因素,明确企业承担经营风险的范围、目的以及风险控制与化解的方法,及时预测并防范风险,然后按照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编制年度全面预算。从控制的角度来看,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企业应将各种目标加以分类,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对症下药。为确保风险控制的各层结构能够一体化地融合在一起并成熟运作,应依据不同的管理角度和范围,侧重于不同的控制方式。预算的编制应当科学合理、符合实际,避免预算指标过高或过低。由于经营指标是主要经营者任免的重要依据,所以预算编报单位的经营者为了获得经营资格,往往编报的预算很高,并提出达到预算目标的理想措施,以取得预算审批部门的高度信任。事实上,预算指标究竟如何定位,预算编报单位是清楚的,但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管理层通常无法确定合理可行的方案。因此,在全面预算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详细地将企业的战略目标进行数据化和细化;另一方面也需要考虑到经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在预计的经济成果指标中加入一些能够控制主要风险的过程性指标。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对计划年度的经营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针对主要风险因素进行较为详细的定量分析;对于确实难以定量分析的风险因素,也应有针对性地做出定性描述。最后,公司应针对上述风险描述分析采取对策或措施。(2)落实风险监控点与具体责任人,加强预算执行力度。全面预算编制完成以后,需要分解下发到企业各职能部门和岗位、各个具体的人。企业全面预算应以合同的形式分解下发,由总部和各部门经理签订预算合同,部门经理再以合同的形式层层下发,直至具体的预算执行人。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核批准后,以文件的形式将预算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企业内部各部门、环节和岗位,确保预算刚性,规范预算执行。这样预算目标就很明确,所要采取的风险监控措施、风险控制的程度也很明确。因此,在预算管理的执行过程中,可以将预算指标下发到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岗位、不同的人,进而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去控制企业经营风险。(3)预算与绩效管理相结合,建立考核激励机制。预算管理是公司实施绩效管理的基础,通过预算和绩效管理相结合,使公司对其部门和员工的考核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预算执行结果的考核和激励是全面预算编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企业应当建立严格的预算执行考核奖惩制度,坚持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切实做到有奖有惩,促进企业预算管理目标的实现。绩效考评控制要求企业建立和实施绩效考评制度,科学设置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将考评结果作为确定员工薪酬以及职务晋升、评优、降级等的依据。

在实际生活中,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是多样的、复杂的,任何一种单纯的手段都很难控制企业所有的经营风险,必须结合企业具体情况把预算管理与战略管理、绩效管理等其他管理工具相结合,将各种方法融会贯通,防患于未然,努力提高企业战略实施能力和财务风险控制能力,提升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使企业朝着既定的目标平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力.预算管理探微[J].财会月刊.2009(19)

篇6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 3198.2016.22.024

SYH药业集团物流业务与国药集团、哈药集团这些从事物流业较早的集团相比,起步较晚。经过近几年的砥砺前行,奋勇拼搏,集团的物流业务由小到大,逐步发展,现已达到年营业收入90多亿元,创利1000多万元的规模,成为SYH药业的一个重要业务板块,为SYH药业做大做强、实现战略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1 SYH药业集团物流发展基本情况

1.1 板块介绍

目前SYH药业集团从事物流业务的有四家公司,分别是SYH药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物流分公司、SYH药业集团(天津)国际物流有限公司、SYH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物资供销公司以及SYH药业国际医药有限公司。前两家公司以综合物流为主,主要经营钢材、有色金属、铁矿石、焦炭等产品。后两家公司受与GYKG集团同业竞争的限制,主要依托SYH药业的供应链开展医药化工物流。

SYH药业集团物流分公司(以下简称“物流分公司”)成立于2011年9月,公司的前身是SYH药业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的综合物流业务板块和SYH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物资供销公司的供应链物流业务。SYH药业集团物流分公司承接SYH药业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的高效率优势、资金优势和信誉优势,原股份公司物资供销公司的客户资源优势、信息优势以及由应付账款多而自然形成的资金风险管控优势,组成了精干的团队,现处于快速发展时期。2015年度物流分公司营业收入2.81亿元,利润总额507.5万元;2016年1-5月物流分公司营业收入4.23亿元,利润总额为69.23万元。

SYH药业集团(天津)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津公司”)于2013年7月4日在天津市天津港保税区注册成立,注册资金:3000万元人民币,集团公司后续投入流动资金7000万元。目前,天津公司每月拥有600份百万元版增值税专用发票。天津公司主要经营钢铁、焦炭、有色金属、化工等品种,2015年度,天津公司主营业务收入6.348亿元,毛利174万元;2016年1-5月份天津公司主营业务收入29.83亿元,毛利849.45万元。

SYH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物资供销公司(以下简称“物资供销公司”)于2012年11月正式成立,负责SYH药业集团及股份各子分公司大宗物料的采购以及物资超市品种的采购、销售,并开展外采外销工作;同时对集团和股份各子分公司采购、仓储、运输等物流业务进行规范化管理。物资供销公司下设物资计划部、物资采购部、信息部、物流部、物资超市部、财务部和综合部七个部门。2015年度物资供销公司营业收入17.69亿元,利润总额603万元;2016年1-5月物资供销公司营业收入6.04亿元,利润总额350万元。

SYH药业国际医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SYH药业国际”)成立于2000年9月,是SYH药业履行进出口职能的子公司,是国内最专注于制剂药品国际市场开发的公司之一。公司致力于建设医疗机构的综合服务平台,业务涵盖国际医药贸易、国内医药商业、医疗机构服务三大板块,建立了完整的分销体系,覆盖七大重点出口区域及国内市场。主要经营范围:化学制剂及原料药、抗生素、中成药、生化制品、、蛋白同化制剂、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的批发;商品及技术的进出口业务;医药托管及资产重组、物流配送及企业管理咨询服务。2015年度SYH药业国际营业收入15.14亿元,利润总额100万元;2016年1-5月SYH药业国际营业收入36.63亿元。

1.2 当前物流指标

SYH药业集团2012-2016年5月实现销售收入362亿元,主营业务再创历史新高。其中国际物流实现销售收入17.4亿元,国内物流实现销售收入344.6亿元。截至2016年5月底SYH药业集团从事物流业务人员有187人,资产总额93144.59万元,资产负债率85.7%。

2 物流业务生产经营情况

SYH药业集团物流业务主要包括国际物流和国内物流两个部分,国际物流以药品出口为主,国内物流主要以医药化工物流和综合物流为主。

2012-2014年,SYH药业集团物流业务迅速扩张,2014年物流收入达到108亿元。2015-2016年,由于物流相关行业产能过剩、金融信贷收紧、低毛利物流业务受上市公司规定所限、业务风险增加等原因,营业收入相比2014年有所下降。

3 SYH药业集团物流产业发展主要做法和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3.1 战略层面

3.1.1 规划先行、目标引领

SYH药业集团紧紧围绕国家及省市物流产业相关政策,及时制定了“十二五”、“十三五”物流规划,将物流产业作为集团业务的支撑性产业加以发展。

3.1.2 战略合作、加快发展

SYH药业集团依托GYKG世界五百强的优势地位以及制药行业的龙头地位的层面优势,积极拓展物流合作项目,先后与国内外优势物流企业开展了物流项目合作,有力推动了物流产业发展。

3.1.3 加强市场渠道建设,打造供应链物流体系

SYH药业集团依靠自身医药化工的集采优势,上联厂商、下拓客户,紧盯医药化工市场行情波动,通过战略采购、代采代销、包销总代等方式组建供应链体系,实现互利共赢。

3.1.4 建章立制、严控风险

为有效规避物流业务风险、实现物流业务高效发展,集团先后出台了《物流业务管理办法》、《物流合作伙伴选控管理办法》等制度,在物流业务实施中,各级人员严格遵照制度办事、有效规避物流风险。

3.2 战术层面

SYH药业集团在“十三五”物流规划中提出,物流产值要达到200亿,其中综合物流实现100亿元,医药物流实现100亿元。目前,SYH药业集团形成了两大物流业务板块,即国际物流板块、国内物流板块,“十三五”期间,SYH药业集团将完善相关板块构建,拓展板块辐射范围。

3.2.1 国际物流板块

SYH药业集团践行“走出去”策略,鼓励业务人员多下市场,在国外一些国家设立分支机构;紧紧依托政府,开展援外项目,2015年取得援外业务资质,并取得3000万元收入;SYH药业集团抓住新园区建设的有利契机,大力开展国际认证工作和产品的国际注册;SYH药业集团投资20亿元建立SYH药业新工业园区,建成世界最大的头孢水针生产基地,系统推进仿制药的国际法规市场开发,聚焦欧美高端市场,提升物流业务水平。

3.2.2 国内物流板块

SYH药业集团国内物流准确剖析一系列大宗商品供应链,不断整合上下游客户资源、信息资源,逐步搭建商务平台,从而介入到市场渠道中,努力控制供应链中采购、生产、仓储、运输、销售、金融等环节的某一或部分环节。同时,对国内物流板块进行了整合重组,改变以前的管理分散、资源浪费等现状。现如今,企业开展了医药化工供应链业务、综合物流业务两种物流业务模式,经营品种主要有:钢铁、焦炭、有色金属、化工树脂、粮食类等。

3.3 成效

3.3.1 规模效益

SYH药业物流业务经过近几年的砥砺前行,奋勇拼搏,由小到大,逐步发展,2012-2016年5月累计实现销售收入362亿元,主营业务已达到年营业收入90多亿元,创利1000多万元的规模,成为SYH药业的一个重要业务板块,逐渐形成规模优势。

3.3.2 逐步完善的制度体系

为有效规避物流业务风险、实现物流业务高效发展,集团先后出台了《物流业务管理办法》、《物流合作伙伴选控管理办法》等,逐步完善物流业务规章制度,从制度体系层面做好规避物流风险。

3.3.3 人才培养

SYH药业集团注重对物流人员的培训与教育,组织与优秀物流企业开展交流会,通过几年的物流业务经验,培养了一批物流方面的人才。

3.3.4 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物流模式单一,质量效益不高。

SYH药业集团物流业务,起步较晚,虽经过几年的努力发展,但是物流模式还较为单一,主要还是物流商贸业务,质量和效益还有待提高。

(2)资金紧张,投入不足。

随着国家对物流行业政策的不断完善,加大了对物流发展业务的监管力度。SYH药业集团的资金成本也在逐年增长,客户压低价格,延长账期现象比较普遍,物流资金链趋紧,经营风险上升,对于物流业务的资金后续投入还较为有限。

(3)物流资源缺乏。

大力发展物流业务,需要专门的物流设备及快捷的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SYH药业集团现今资金紧张,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有限,影响和制约了物流业务的发展。

(4)税务风险。

目前,经济环境不断恶化,SYH药业物流业务涉及的相关行业受到较大冲击,部分合作伙伴企业出现停产或破产现象,SYH药业集团物流收入减少,利润降低,对于较高的税费负担较大,存在税务风险。

(5)小而散、未形成规模优势、对供应链掌控能力不强。

SYH药业集团现主要从事物流业务的有四家公司,物流资源较为分散,缺乏统一管理,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同时,集团在物流基础设施方面投入不足,现有物流产业以贸易为主,缺乏运输、仓储、成套信息系统的支撑,后续发展不足。上述情况,导致物流发展难以形成资金、业务规模、物流资源的有效合力,缺乏对供应链掌控能力。

4 风险管控体系建设

4.1 面临的主要风险

企业经营风险无处不在,它是客观存在的,完全避免是不可能的,但企业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这首先就是要认识风险,分析风险,预判风险可能造成的后果。我们在剖析企业经营中的各种风险后,归纳起来主要有:法律风险、合同风险、资金风险、税务风险、人员风险、市场竞争风险。

4.2 风险管控体系建设情况

为规范物流业务发展、理顺物流业务的各个环节、防范物流业务中的风险、确保集团物流运营资金的安全、审慎选择并妥善维系物流业务合作伙伴,SYH药业集团制定了严格的物流管理制度,在事前防控、事中控制和事后应急处理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4.2.1 组织构架建设

SYH药业集团成立了风控部门,对每一种物流业务模式出台针对性管控办法,从资信评估、协议签订、责任约定、抵押担保等方面严格控制风险。逐步完善了战略风险管理、财务风险管理、法律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管理、个人廉洁风险防控、风险监督评价等风险管理体系。

4.2.2 以制度构建严密防控体系

风险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防范风险的前提是建章立制、有章可循。SYH药业集团依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法律制定了《合同管理办法》、《物流业务管理办法》、《物流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使各项风险防范工作的开展有了依据。合同风险是企业经营风险的源头,SYH药业集团通过制定的《合同管理办法》,明确了部门职责,规范了业务流程,按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原则,层层建立了责任制,做到任务到位、责任到位、落实到位,使风险管控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死角。

4.2.3 构建物流企业预警文化,强化风险意识

一方面,从思想理念上培养全体员工的风险和忧患意识,使预警思想成为员工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进而使每个员工都提高对风险发生的警惕性,做到防微杜渐。另一方面,从制度上规范作业流程、明确岗位职责制度、建立预警激励机制和将强预警形象策划系统等,规范企业预警文化制度。

4.2.4 慎重选择物流业务合作伙伴

在对物流业务合作伙伴进行选择时,依照集团公司相关制度、履行严格的调查程序,通过保险、抵押、第三方承保等方式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方才予以合作。

5 对策

5.1 物流模式创新

SYH药业集团从事物流业务几年来,收入不断增加,但目前物流模式还较为单一。加快物流模式创新,提升物流业务水平迫在眉睫。

5.2 完善风险管控体系

物流企业要完善以内控体系建设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健全内控体系,降低企业风险。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培训,做到知法、懂法、用法、守法,依法治企。

5.3 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

物流行业是新兴产业,业务范围广泛,涉及多领域、跨行业,要求行业人员具备多方面综合素质,SYH药业集团现如今从事物流业务的人员多为传统制药行业老员工及新就业大学生,缺乏物流管理和从事物流业务的经验,如果培训、管理及业务操作指导不到位,在实际业务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差错,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参考文献

[1]王浩.大数据背景下基于客户需求的供应网络优化问题的研究[D].沈阳:沈阳工业大学,2016.

[2]张娜.山东高速物流交易平台建设方案设计[D].济南:济南大学,2015.

[3]李鑫.江苏恒莱科技物流有限公司物流发展战略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4.

[4]宋杨.产业变迁对物流需求影响的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4.

篇7

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具体情况是无法事先预知的,同时,这些情况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作与发展。尽管这些问题的具体情况无法预知,但这些问题的类型是可以预知,也是可以做好防范的。而有效的风险防范体系可以减少企业解决问题的成本,提升企业解决问题能力。在有效解决贸易经营性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同时,一方面有效降低企业损失和运营成本,另一方面也大大提升了企业经营能力和竞争力。

一、商贸公司的主要经营特征概述

商贸公司作为贸易经营性企业,以其商品储备和商品交易量构成了要素密集的显著特征。商贸公司主要包括商品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人才密集型、管理密集型商贸企业。商贸公司要想良好运转,需要建立严密高效的企业管理体系,同时在经营过程中统一和规范企业与员工的行为,重视各种规章制度、信息平台和企业文化建设,提升整体管理能力。

商贸公司作为贸易经营性企业,自身并不生产商品,而是在买与卖之间充当中间人的角色。界定这一标准对研究商贸公司风险是有重要意义的。贸易风险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和未知性,而商贸公司作为商品流通环节的重要部分,有着众多风险。风险成本也是经营成本中的重要一部分,风险成本既包括风险损耗,也包括为应对风险和降低风险所付出的成本。

二、商贸公司经营过程中的风险问题

要研究商贸公司在经营过程中所出现的风险问题,就需要结合商贸公司的流程和主要环节。而商贸公司在整个经营过程中的主要风险有:

(一)市场的风险

市场风险是贸易经营性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面临的最直接风险。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化,引起商品价格波动,继而影响商品销售产生一系列变化,而这些来自市场的风险都会影响商贸公司经营活动的进行和延续。

(二)交易对手的风险

交易对手是经营活动的参与方,其资金实力、履约能力、市场诚信等等决定了交易是否可以顺利、安全完成。

(三) 资金的风险

商贸公司的资金风险是指货款的支付及应收账款的回笼风险。许多商贸公司在采购货物时使用的是先款后货,销售方面采用先货后款(赊销)的交易模式。一是采购时要防范上游企业不能按质、按量、按时交货;二是销售时要及时对账、催收账款;三是设专门的稽核管理部门,严格按照合同约定监督执行。

(四)人员管理的风险

由于大多数业务人员水平有限,业务素养不高、业务经验欠缺,因此在整个经营过程中,缺乏风险防范意识,责任感也不强。同时,也有部分人员素质较低,经不起诱惑,存在收受回扣、监守自盗等不良习惯,导致整个经营活动质量低下和风险的增加。

三、研究商贸公司经营风险的必要性

(一)企业长期发展的需要

任何公司都寻求长期发展,而不是短期经营。有效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是整个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关键要求。

(二)提升企业风险防范的必然要求

商贸企业经营风险存在,这是不争事实。对风险的研究,将能够为防范风险提供依据,同时也能够为规避和化解风险提供实质性的解决方案。

(三)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风险处理是衡量企业发展程度的重要依据,成熟的企业能够有效应对和解决企业发展问题,而风险防范处理能力也是企业竞争力的一部分。通过企业经营风险的有效解决,将极大程度上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四、商贸公司风险控制管理的主要思路与对策

从2010年约1亿元到2013年度25亿元的销售额,商贸公司经过野蛮的高速增长,由一个专门为体系内供应建筑用大宗材料的供应商,发展成为完全市场化经营的综合型贸易企业。为确保集团商贸物流板块业务稳健、快速发展,争取早日达到百亿级企业目标,就加强商贸公司业务风险管理提出了以下工作方案:

(一)成立公司风险委员会

风险委员会是公司业务风险审议机构,依据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对客户信用政策等与公司经营有关的重大事项进行集体审议,审议结果报集团领导审批后执行。

风险委员会由法律、审计、资金管理、财务、业务等专业人士及集团相关领导组成。

风险委员会原则上采用召开会议的方式,通过表决行使决策权。如果个别项目需要尽快审批,而召集会议有困难时,也可采取会签审批的形式。

风险委员会评审包括:给予客户首次信用政策核定;复议项目;放宽已经核定的信用政策,包括增加信用额度和延长信用期限。

风险委员会会议就审议事项进行讨论,参会人员发表意见;对审议事项进行表决;根据表决结果出具风险委员会审议意见,风险委员会主任签字确认;审议意见报集团领导审批。

风险委员会档案资料由风险委员会秘书负责归档保管,并严格保密。归档文件的调阅必须经风险委员会主任同意,风险委员会秘书不得接受对委员个人意见的询问。

(二) 制订客户信用管理办法

科学评价客户信用状况,及时甄别客户信用风险,有效预防和控制经营风险,明确了客户信用调查、客户信用政策评定、运用与管理及公司内设部门在客户信用管理方面的职责分工。

1.客户信用调查

采取现场实地调查与客观信息分析相结合方式。填写《客户信用政策申请表》,全面反映客户的主体资质、生产经营、财务实力、现金流、资信状况等。

现场实地调查是指业务部门人员亲临客户办公场所,了解客户的经营地址、经营场所、生产设备及生产状况、产品情况、管理情况、员工情况、企业文化建设等第一手资料。

客观信息分析的基本资料包括营业执照、组织代码卡、贷款卡、法人代表身份证复印件;公司章程、验资报告复印件;最近一年度经审计的财务报告;主要结算银行交易流水;主要供应客户和销售客户名单。

2.客户信用政策评定

包括给予公司客户信用等级,按风险由小到大依次为A、B、C、D、E级。设定单一客户的信用额度设最高限额和回款期限。

客户信用政策评定结果是公司业务部门与客户谈判结算支付方式、订立贸易合同的重要依据。

客户信用政策评定坚持以下原则:

(1)总量控制原则:公司对客户的授信使用余额实施总额控制,原则上不能超过公司年度预算销售收入的20%。确因业务需要,需逐笔报公司风险委员会。

(2)区别对待原则:业务部门应根据客户的信用等级实施区别授信,确定不同的信用额度。

(3)动态调整原则:特定客户的授信额度确定后,在后期经营过程中,应根据客户信用变化的情况,及时调整信用额度。当发现客户出现信用恶化或发生不可抗力等而濒临破产或清算时,业务人员应及时上报公司并会同法务部门采取有效措施以保证公司资产的安全。

(4)风险控制原则:对经过评估给予信用政策的客户,业务部门应在合同签订时明确违约责任及救济措施。

(5)预警原则:健全客户信用跟踪和监督管理,完善风险预警机制,及时防范和化解客户的信用风险。

3.客户信用政策运用与管理

公司法务部门、财务部门在审定合同时,必须确保合同相关条款与公司给予客户的信用政策一致,并确保客户信用余额在公司给予的信用额度以内。

财务部门在执行付款时,应审核款项支付条件是否在公司最终给予的客户信用限额内,如超过限额,可拒绝支付预付款。对应收款项,财务部门应在到期前3个工作日内通知业务部门提示客户付款。

客户信用管理实行跟踪、检查制度并填写客户信用跟踪表。对于A、B类客户跟踪检查频率每半年不得少于1次,对于C类及以下客户跟踪检查频率每季度不少于1次。

对客户信用设立台账,并实行定期对账制度。建立客户信用逾期响应机制,该机制包括:催收、给予宽延期、调减信用政策、中止合作、要求追加担保、司法保全等。

4.各部门的职责分工

风险委员会是客户信用政策审议的常设机构。

业务部门是公司客户信用管理的主要责任部门,负责客户信用的申报、使用、管理和收回。业务部门经办人员是客户信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财务部门是公司客户信用政策的额度控制和核算部门。

稽核管理部门负责对公司客户信用管理情况进行监督审计。

(三) 明确资金对外支付工作流程

公司所有对外支付必须填具《资金支付审批表》 ,明确业务部、财务部及资金管理部门的责任、权利及义务。同时,为适应贸易的高效运作,实行分级授权,对不同信用等级客户的交易资金拨付尽可能简化。

五、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程度日益提高,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风险逐渐增多。对于商贸公司而言,面向全国甚至全球市场,应对市场风险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通过对风险防控的有效研究,提出行之有效、符合公司具体经营特点的风险解决思路,同时通过全面建立和完善科学风险管理系统,将能够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篇8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需求,信用风险已经在充斥着市场经济的各个角落,信用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是金融市场的关键保障。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更彰显出全球经济一体化这个复杂的背景下,信用风险的高度关联性、系统性和巨大损害性,加强信用风险控制已成世界各国永恒的主题。

我国目前处于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初期,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仍为以金融机构为媒介的间接融资,信用缺失的现象极为普遍,因此信用风险已成为我国信贷机构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能够对信用风险进行准确度量和有效管理,既是金融机构提高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的前提,同时也是进行风险性管理的基础,因此,如何准确度量信用风险是实现有效风险管理的关键。

一、我国民营上市公司信用风险评价现状

(一)对民营上市公司的界定。关于什么是民营上市公司,国内学术界也没有完全达成共识。主要观点有:

1、民营上市公司是指我国境内民营企业或自然人拥有控制权的上司公司。

2、民营上市公司是指第一大股东为民营企业的上市公司。

3、民营上市公司是指由私营企业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或主要股东是私营企业、或主要经营决策权由私营企业控制的上市公司。

4、第一大股东为产权清晰的民营企业或实际控制权属于民营企业的上市公司。

根据上述民营上市公司的定义,笔者认为应首先按照第一大股东的股权性质进行判断,剔除第一大股东性质属国家股、国有法人股、外资股的公司,若第一大股东性质属于自然人股,则可判断其为民营,若第一大股东为境内法人股,则继续看股东性质,若民营性质或自然人控股则属民营。

(二)民营上市公司信用评价现状。作为商业银行信贷的重要对象之一的民营上市公司,研究其独特的信用风险特点,预测其未来的信用风险对商业银行、投资者和资本市场监管者都具有重大意义。尽管我国证券市场对民营公司上市有着较为严格的准入限制,民营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比较好,但是由于民营上市公司经营管理能力的变化、行业景气状况以及自身发展局限的特点等因素的影响,一部分公司的财务状况会逐渐恶化,其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将会随之上升,最终可能发生债务违约或公司退市,给债权人和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损失。另外,随着民营上市公司的日益增多和监管部门对股权融资的门槛提高,民营上市公司也会逐渐增加债权融资比重,这也会使得民营上市公司发生违约事件的几率增加。因此,研究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信用状况,准确度量民营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对商业银行、投资者和资本市场监管者把握上市公司动态、制定投资策略以及规范金融市场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国内外专家对信用风险管理课题研究现状

(一)国外对该课题的研究现状。从国际银行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商业银行客户信用评级在过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里,大致经历了专家判断法、信用评分法、违约概率模型分析三个主要发展阶段。

1997年J.P.摩根银行提出了Credit Metrics方法。它是在其1994年提出Risk Metrics方法之后的又一重要的风险管理系统。

KMV公司,作为一家专门从事信用风险度量的专业公司,于1993年了Credit Monitor模型。该模型主要是基于莫顿的违约证券估价模型和风险中性原理。

CSFP公司于1997年了Credit Risk+模型。该模型主要是基于保险精算理论的违约式模型(DM)。

麦肯锡公司的威尔森在1997年提出Credit Portfolio View模型。它是一个宏观因素驱动的多因子模型。

巴塞尔委员会对发达国家大银行机构所使用的信用风险模型进行了研究,并于1999年了研究报告《信用风险模型化:目前的实践和应用》,对现有的信用风险模型量化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现有的模型在实践中应用的可行性、模型的有效性和模型在监管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二)国内对该课题的研究现状。我国学者将国外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引入国内,经过修正使之适合我国现实的经济发展情况,运用国内数据加以分析,并评价了模型的适用性,提出了改进的建议。这种实证分析大部分集中在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讨论上,认为在新巴塞尔协议的框架下现代度量模型如:Credit Metrics模型、KMV模型和Credit Risk+模型等可以较好地测量我国信用风险。相对于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研究成果,对于上市公司的研究相对较少。多数学者采用判别分析法、Logit模型、神经网络等方法研究上市公司信用风险。在具体模型的一些参数的选取上,我国的多数学者都有自己的研究内容,没有统一的定论。

我国已于2007年开始实施新版的巴赛尔资本协议,根据新巴赛尔资本协议所规定的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银行评估信用风险的第一步,就是了解授信客户的违约概率,以及其发生违约的潜在可能性,然后进行信用风险的监控。

三、对民营上市公司信用风险的识别

(一)对企业的基本信息分析。在对企业进行信用风险识别和分析时,必须对客户的基本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以判断企业的基本经营情况(业务范围、盈利状况)、信用状况(有无违约记录)等。

(二)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分析。财务分析是通过对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以及现金流量情况的分析,以达到评价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管理业绩、经营效率,进而识别企业信用风险的目的。财务分析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任何指标或数值的孤立理解都不利于分析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建立系统的分析框架,主要包括: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比率分析以及现金流量分析。

(三)对企业所处行业风险分析。每个企业都处于某一特定的行业中,每一特定行业因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而具有独特的行业风险。包括对行业成熟性分析、行业的周期性分析、行业的成本及盈利性分析、行业的依赖性分析、行业竞争力及替代性分析等。尽管这种风险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但在同一行业中的借款人可能需要共同面对某些基本一致的风险。

(四)对企业生产与经营风险分析。对大部分企业而言,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经营管理不善。通常,企业的生产经营风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总体经营风险: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企业整体特征;企业的目标及战略。(2)产品风险:特征与定位;消费对象;替代品;产品研发。(3)原料供应风险。(4)生产风险。(5)销售风险。

(五)宏观经济及自然环境分析。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科技进步以及战争、自然灾害和人口等各种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变化,均可能给企业借款人带来意外风险,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四、对民营上市公司信用风险计量的建议

(一)建立良好的信用文化环境,提高财务数据质量。由于我国整个社会的信用文化缺乏,企业的财务数据真实性较小,加上信用评级未完全在贷款决策、贷款定价中起到核心作用,而且基层信贷人员对评级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积极去核准企业财务数据,导致在使用模型过程中的财务数据不准确、不全面,风险得不到真实反映,不能真正反映企业目前的真实经营状况。

(二)建立和完善民营上市公司信用风险数据历史数据库。由于我国有关企业信用风险的数据非常有限,这使得信用风险计量模型的建立及其有效性的检验相当困难。因此,应加快信息系统建设,尽快建立有关企业信用风险的历史数据库,通过对数据库进行数据挖掘,实现共享,从而为信用风险测算模型的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加快股票市场发展。由于我国目前证券市场和债券市场都不够完善,给风险计量模型的建立和有效运行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要加强我国股票市场建设,强化股市信息披露和财务报表数据的审计监管,加强交易活动监管,从而健全和完善股票市场,使股票价格能真实地反映企业业绩。通过上市公司提供的相对真实的数据来评测民营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以降低银行及投资者的投资风险。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戴维特.信用风险模型与巴塞尔协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尹竹青.信用度量模型在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中央财经大学,2008.

篇9

中图分类号:F2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15)23—0030—02

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但长期受到资金少、融资难的困扰。在此背景下,我国的担保公司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逐渐成长起来,其标志就是1992年中国投资担保有限公司的建立。担保公司的存在和发展为我国中小企业实现有效融资,从而抓住发展机遇,不断做大做强,为中小企业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担保公司在最近几年迅猛发展中呈现出不少问题,特别是实力弱、风险大等,阻碍了其长远的发展。

1担保公司运营中的风险

在担保公司的运行过程中,企业会面临内外两方面的风险,主要包括。

1.1内部风险

1.1.1资金风险。如果担保公司为了自身短期利益盲目提高代偿率,使其资本额低于代偿额的话,很可能出现资金链断裂,以至于破产。发展下去,中小企业的贷款将会被银行提前收回。资金的突然抽离将会引发系统性的资金风险。1.1.2经营对象风险。我国的担保公司将其主要经营对象定位于中小企业。这是因为,中小企业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很难从正规的大型金融机构获取贷款。它们缺乏正规的抵押物,没有强烈的信用观念,还款意识也相对淡薄。担保公司为其提供担保就意味着面临这更大的风险和考验。

1.2外部风险

1.2.1政策风险。为了进一步的刺激内需,国家大力支持担保公司的发展,帮助其组建公司,这在客观上也为担保公司的良好运行奠定了基础。然而,在国情和市场变化的情况下,这种政策可能会做出改革,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加上政府部门进行相关决策本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贯彻落实过程中还可能出现无法全面实施的问题,从而影响投资担保公司的发展。1.2.2法律制度风险。我国在担保行业的法律法规目前还处于创立阶段,缺乏有效的、系统的、权威的法律法规约束。相关监管部门还不完善,处于多头监管的情况,监管系统相对杂乱无序,影响了投资担保公司的正常运作。

2基于模糊风险树的担保公司风险评估———以M担保公司为例

2.1M担保公司简介

2009年M担保公司成立,最初注册资本1千万元人民币,2014年最后一次增资后注册资本达到15亿元人民币。当前,该公司的主营业务是为中小企业综合信用担保服务,在此基础上公司又拓展业务范围,实现了融资租赁、典当、股权投资、小额贷款、资产管理等其他金融业务。2014年,公司应收代偿款余额较大,①是由于公司营业收入的增长,例如2013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较2012年增长了97.49%;②是整体经济环境影响,2013年、2014年国民经济增速放缓,资金成本较高,中小企业违约率有所增加,公司担保代偿率有所提高,未来的经营中需要进一步提高防范风险和控制风险的水平。

2.2风险识别与风险树构建

通过调研和总结,得出M公司的内部风险主要包括战略风险、财务风险、经营风险,外部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宏观环境风险和法律风险。其基础风险包含战略决策错误风险、战略执行风险、预算差错风险、资金流动性风险、业务集中风险、风险管理制度及内控系统不完善、人员缺失风险、道德风险、公司治理风险、声誉风险、银行无法提供充足资金风险、融资市场资金需求降低风险、受保客户违约风险、合作银行违约风险、经济下滑风险、产业内竞争风险、法律、政策的不利变动风险、合同风险、诉讼风险等19项风险。然后根据M担保公司风险结构,结合风险事件间的“或门”关系构建M担保公司风险树。

2.3确定隶属度

首先根据上述风险类别确定应赋予不同调查对象不同的权重,然后按照调查问卷进行统计结果,得到综合风险评分结果,以数值最大法确定风险的相应级别,集合Refaul等对评语级的假设和三角模糊数模型,可以得出19项基础风险的风险级别和对应的三角模糊函数。

2.险定量分析

经过确定隶属度函数,确定了所有19项基础风险的三角模糊函数,也大致确定了各基础风险的风险水平,现在按照基础风险水平确定中间风险和顶层风险的风险水平。以各风险事项的均值作为衡量风险大小的指标,可知中间风险排序如下:经营风险>宏观环境风险>财务风险>法律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战略风险。另外,风险事项对应的三角模糊函数上限与下限差代表了风险的模糊性,即风险的不确定性,从上述的计算结果也可以得出中间风险的不确定性排序,其排序结果如:法律风险>宏观环境风险>战略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信用风险>财务风险。为了得出M公司整体风险水平,根据上述的二级中间风险项计算一级中间风险项,及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水平,计算其结果如下:内部风险=(0.9145,0.9775,0.9953)外部风险=(0.8888,0.9685,0.9929)总体风险=(0.9905,0.9993,1.0000)上述计算结果显示投资担保内部风险的上下限与均值都高于外部风险,说明M公司的内部风险大于外部风险,但是内部风险的模糊性小于外部风险,即外部风险相对于内部风险更不容易把握,不确定因素更多。

3担保公司风险防范措施

通过分析发现,内部风险的可控且影响巨大,以及外部风险的不可控性,本研究的对策建议以内部风险为主,外部风险控制为辅,可以尝试采取以下措施。

3.1全面控制预算

担保公司应该加大对全面预算的管理与控制,制定规范的预算管理体制,并明确指出各部门应该承担的预算管理职责,授权批准程序要严格执行,协调好各项工作。具体来说,担保公司可以设立专门的预算管理部门,专项负责各项预算目标和政策的设定、实施和监管,最终实现公司的预算,保障公司资金安全。

3.2落实项目经理第一责任制

在担保公司中,项目经理往往处于业务的第一线,能够发现项目中存在的风险和问题发展方向。项目经理第一责任制要明确规定项目经理对所调查信息的来源、准确性及系统性、全面性负有责任。同时,在进行受保后对客户进行跟踪调查中,要认真细心,发现可能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3.3进行有效的保后管理

担保业务并不会随着担保合同的生效而结束。这是担保公司履行担保职责的起点。担保公司应该建立完善、及时、系统的管理措施,跟踪管理相关客户,直到担保终止。融资担保公司面临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可能完全消失,只可能进行控制和减轻风险带来的损失。这就意味着,担保公司需要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债务追收和资产保全体制,必要时用来降低损失,防范风险。

3.4实施外部风险补偿机制

从外部来看,政府相关部门给与了担保公司一定的支持,用以促进资本市场化的发展。因此,政府相关部门更应该加大对担保公司的补偿力度,提供定额补助或者按担保公司的担保方式进行补偿。同时,也可以采取减免税收或者经营性补偿的方法对担保公司的风险准备金进行补充。总之,政府部门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该领域,从而保障其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亮.优化制度管理,激发自主管理对全面提升担保公司风险管理水平的意义[J].企业技术开发,2014,(19):99~100.

[2]李永清,任小强.融资性担保公司展业中的错位与矫正———基于东营市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调查[J].中国商贸,2013,(23):88~89.

[3]殷智鸢.担保公司风险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3,(3):120~121.

[4]马良.我国借贷市场中商业银行和担保公司的博弈分析[J].时代金融,2011,(33):93~94.

篇10

1.操作风险管理理念不强。风险管理作为一种管理职能基本上还未纳入保险企业管理,保险经营还处于财务型控制被动经营状态;总体经营比较粗放,直接开拓市场的各基层经营单位没有把风险管理作为常规的工作来抓,即使发现了风险事故,也未尽力处理,而是把风险责任上交。

2.关注显性风险管理,忽视隐性风险管理。第一,在业务发展导向上,由于注重规模和速度,强调业务增长数量,忽视质量。我国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设立主要以当地市场的保费量(市场份额)为依据,保险法规和监管要求对保费地位的过分强调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保险公司把市场占比作为主要经营指标之一,这种没有兼顾质的基础上的量导致业务品质低下,风险因素增多。第二,保险公司的经营以抢占市场份额为主要目的,对产品风险的评估控制重视不足。第三,价格制定上以低价进行恶性竞争,盲目承保、劣质承保屡禁不止,由此引发财务风险和因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道德风险。第四,在发展的战略方针上,存在保险决策和经营的短期行为,对保险业及保险公司长远发展战略注重不够,这样势必导致对影响长远发展的风险因素考虑不周全。第五,在制度建设上,保险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法律基础建设还很薄弱,一个有效的保险法律体系还未形成。

3.注重内生风险管理,忽视外生风险管理。一是保险公司一般都忽视对公众信用风险的管理,没有认真研究因恶性竞争而引起的欺诈、误导等严重缺乏公信力的行为对操作风险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二是保险公司面对同业的恶性竞争,对如何发挥同业组织的作用来规范共同的市场行为,形成有序的竞争局面重视不够;三是对保险中介的风险管理严重失衡,部分公司无视保险中介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同业组织的自律公约,不顾中介机构经营资格、职业道德状况等条件进行合作展业,忽视或不能对中介组织进行风险管控;四是缺乏对保险欺诈和误导进行风险管控的有效手段,保险欺诈造成的损失日趋加大,保险误导给展业带来的操作困难日益严重,由此对应的管控措施却尤为不力。

4.注重财务风险管理,忽视人力资本风险管理。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凸现人才供应的脱节,由此引发同业挖角现象十分严重。在人才引进过程中,不考虑人才素质、业务品质、展业习惯和队伍结构,更不考虑竞争主体间队伍的相对稳定,导致保险公司间矛盾重重,也培养了一批专靠跳槽为生的业务员队伍,出现一批市场跳蚤。他们的行为表现在市场操作过程中本身就是风险源。

5.注重财务报表静态分析管理,忽视操作过程动态风险管控。当前保险公司一般所进行的月度经营分析、季度经营分析主要是事后静态地评价达标情况,对不达标机构和指标缺少预防硬措施,也没有月度的风险管理评价报告;由于有些风险管理指标无法量化,年初下达计划指标任务时也没有把风险管控作为关键指标;直接拓展业务的各级机构对应关键指标而制定的关键行动计划也主要是围绕关键指标的达成而进行。这些管理行为导致操作过程动态管控不力,如保费现金流的管理,应收管理人为的呆账、赖账现象时有发生。

6.没有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很多公司尤其是寿险公司没有单独设立风险管理部门及防灾防损管理部门,即使有这种机构的存在,其人力财力物力配备也严重不足。对于风险管理比较普遍的做法是成立稽核部门,而稽核的技术力量又相当薄弱,无法应对风险管理。

7.缺少针对分支机构的经营风险管理的专门政策。当前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在经营过程中面临诸多风险,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合规经营意识不强。一些基层保险公司违背市场规律,盲目或违规经营现象时有发生,同业非理性竞争手段更加隐蔽,主要通过合同外口头承诺、系统外违规操作等方式提供高保障范围来争取业务,导致保险公司经营风险积聚,特别是渗透经营中的商业贿赂问题耗蚀了行业利益,损害了保险业形象,加重了影响偿付能力的潜在风险。二是风险管控不严。如有的基层公司执行业务管理制度不严,有的营销员未在规定时间将投保资料和保费交公司,有的公司数据来源不规范,上下级机构之间销售和财务数据不一致等,这些现象导致和积累了经营风险。

二、操作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

1.经营主体自身潜在的道德风险导致习惯性的风险行为发生。保险公司为达到经营目标,违反市场规律和有关制度,为获得短期利益而对长期利益的损害是保险公司主要的道德风险,而导致这类道德风险的原因与保险公司实行的绩效考核办法有密切关系。因传统绩效考评办法中经营指标的份量大,会导致业绩冲动而潜在着道德风险。同时,行业非理性竞争必然让公司间的道德风险增加,这种看似个人行为导致的经营风险,其真正的症结却是保险公司内部风险抑制机制的缺位。我国保险公司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这种层级过多、管控不力导致的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

2.全面的风险管理环境没有形成。有效的风险管理受到很多环境因素或“软因素”,具体包括行业文化、管理风格等的影响,其中行业文化尤为突出。文化因子对于风险管理效能的影响呈倍数作用,先进的行业风险管理文化在风险管理过程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反之,滞后的风险管理文化对于风险管理效能的缩小作用也是呈倍数作用,如果从环境的角度去思考、去探索,往往能找到问题的答案。因此风险管理不仅需要从组织、流程、技术等方面去改进和完善,还需要从文化等环境因素方面去培育和经营。而当前整个行业都在急功近利地对市场进行

破坏性开采,没有进行行业的风险环境培育。

三、强化操作风险管理的对策

1.严格控制现金交易风险。保险公司应全面推行资金收付转账结算,严格遵守国家《现金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充分利用银行结算工具,尽可能减少使用现金,防范化解现金交易风险。一是要把禁止业务员经手客户现金的规定纳入公司内控制度和业务处理流程,向社会和客户进行宣传倡导,并在柜面建设、账户开立、POS机设置等方面创造便利条件,引导客户通过采取上门临柜、刷卡、柜员机转账、银行柜台交现或转账等多种方式与保险公司实现资金收付的直接结算。二是动员客户本人到营业柜台办理缴交、退保和赔款领取手续,或通过转账方式结算。

2.推广见费出单制度。见费出单是指先收费,后生成并出具保单。目前寿险公司普遍采用了见费出单制度,但产险公司一直通过应收来推动业务发展,导致人为操作风险的发生。各产险公司应对当前通行的先出单后收款的业务流程进行改造,尤其对于分散型业务应按下述基本流程进行处理:客户投保——预核保——生成投保及缴费信息提示书——客户凭信息提示书缴清保单——公司凭缴费凭据生成并出具保单及发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