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高校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模板(10篇)

时间:2023-07-11 16:19:4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校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高校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篇1

一、教师对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作用

教师的主体地位是由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所决定的,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者,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组织者。高校教师的数量、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及学术能力与水平等方面都是保障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

1.教师是教学理念的具体实践者。高校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引领教学活动的精神导航,教学理念的科学树立与及时更新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教学理念决定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为了适应时代的潮流和社会发展需求,高校必须革新已有的传统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而教师作为高校教学过程的具体执行者,直接影响高校教学改革的实效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2.教师的业务素质与治学态度是保障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教学设计环节的优化、专业知识结构的及时更新、科学研究能力的提升、学术行为的规范、治学态度的严谨等方面都是高校优秀教师必备的业务素质,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教师对广博知识的掌握和对专业知识的精通是有效完成教学工作的重要保证。教师较高的业务水平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与分析问题,及时向学生传递学科领域最新科研动态和学术成果,进而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3.教师的道德水平和人格修养潜移默化并长久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力、道德修养水平及人格完善程度,是实现学生全面素质发展不可忽视的要素。教师作为教育过程的主体,育人意识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要用自身健康完善的人格、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为人师表的风范去影响学生的人格和素质。教学过程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传授的过程,更是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独立完善的人格、科学的信念和良好的修养等各方面素质的过程,使学生达到人格和智能的全面发展、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全面完善。

4.教师指导的有效性是保障高层次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基本组成要素之一,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性作用,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促进者。高校教师的专业水平、学术能力等方面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但是教师指导学生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和学生进行思维的交流、思想的对话与情感的沟通,直接影响学生内化知识、更新知识结构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5.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评价者与管理者。教师和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全程引导者与监控者。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互活动贯穿于高校整个教学过程当中,从教学计划的付诸实施、教学内容的编排、教学方式的选择、对学生的指导、考核、评价与反馈都反映了教师作为教学过程评价者与管理者的重要角色。教学质量最终体现在学生自身的发展上,而教师则是除了学生自身之外的第一评价人,教师的质量观、知识观、人才观、育人意识及自身综合素质都直接决定对学生的日常管理方式与教学效果。

二、学生对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作用

1.生源质量是保障高校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生源相当于尚未接受高等教育打磨的“毛坯”和原材料,其本身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理解分析能力及科研潜质等基本素质是进行更深层次学习的先决条件和基础。尤其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逐步推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得到明显提高,生源质量更是参差不齐,导致高校生源竞争日趋激烈。生源质量是否符合高校招生单位自身层次水平、人才培养类型和培养目标及自身特色,影响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生源质量决定高校教学工作的起点,是保障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基础环节[3]。

2.学生自主性与独立性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进行独立自主学习是高校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不仅可以延伸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而且通过自主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依据高等教育的基本特点,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具有更高的要求,同时,要为大学生从学习生活过渡到独立工作做好准备,应当培养大学生更高的创造性钻研能力与独立性的工作能力[4]。高校教学过程独立性特征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独立地进行专业理论及相关知识的学习,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进行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活动。

3.学生是文化的重构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高校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更新知识内容,重构自身文化并内化为自身素质的过程。高校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指导者,通过教学、科研、实践等方式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创新思维与探索能力,但是作为教育质量载体的学生必须通过自主建构,才能把外在的知识和技能内化为长久的自身能力与个体素质。关于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多项调查表明,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与被动、机械学习的学生相比较,无论是在知识、技能的学习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上,还是内化知识为能力并自觉用于实践的水平方面都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更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培养条件与校园环境对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作用

高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高校环境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首先,良好的学风建设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其次,健康良好的学术氛围是高校宝贵的“精神资产”和“软实力”,为学生提供自由、纯净的学习环境和学术研究空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术兴趣、学术动力、学术兴趣、学术态度、学术素养及学术积极性等。另外,经费、设备等办学条件是保障和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物质前提,教学基础设施、生活设施、住宿条件等,图书馆、网络等教学资源都是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条件基础。科研经费是保证教学各个环节顺利进行的经济基础,尤其是支持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经费。教师的水平、经费、资料与设备的拥有状况,不仅决定着一所大学、一门学科科学研究的能力,而且也影响着一所大学、一门学科研究生教育的质量[5]。

四、教学管理对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作用

管理是为了实现确定目标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控制的行为过程[6]。高校教学管理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全面管理,是高等教育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保证和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途径。

篇2

为了充分激发学生对乒乓球的兴趣和爱好,并挖掘学生的潜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实际教学环境和授课对象的情况,围绕乒乓球专业性强和运动周期较长的特点,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更好、更快并扎实地掌握乒乓球的基本技能,了解和掌握乒乓球的竞赛规则,选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下面针对如何提高乒乓球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质量,阐述对乒乓球选项课教学的研究。

一、高校乒乓球选项课的特点

(一)乒乓球运动的特点

乒乓球运动是一种技巧性的运动项目,对运动者的身体协调性、灵活性、节奏感、反应能力要求较高。它不同于技能型和对抗性的运动项目,由于球小、速度快、旋转强、变化多样,而且动作与技术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特点,对技术动作和控球感觉的要求较高。且因为乒乓球对技术动作的复杂性,其技术动作的定型所需时间和运动训练的周期都相对较长。

(二)乒乓球运动在高校的优势

1.具有将乒乓球的技术掌握扎实,全面提高技术能力,较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熟练专项技术相结合的特点。

2.互动性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强,且考核方式比较客观。

3.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集中处理学生在技术方面遇到的难题,有利于提高其独立思考能力、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及钻研能力等,使其自身的综合水平和乒乓球的技术水平有较大提升。

4.通过对乒乓球各项基本技术的教学,学生所掌握专项技术的熟练程度和控球感觉有了较大进步,整体教学效果显著增强。

(三)乒乓球教学探讨

结合教学对象的不同,因材施教,就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当前乒乓球教学打法对于非体育专业高校的学生而言,主要分为直板快攻、两面弧旋、快攻结合弧旋、弧旋结合快攻四种打法。

在乒乓球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授课班级学生人数及打法的不同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根据教学效果详细记录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尤其是对于多次练习仍掌握不了的技术要详细认真记载,最后组织各小组间交叉练习,做到互相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和提高。还可以组织班级内的比赛,提升学生的基本技术水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书写分析报告,做好总结评价。

二、实施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一)提高师资力量

乒乓球教学的实施不仅要求教师掌握乒乓球所涉及的所有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并掌握乒乓球技术。教师应该在精心的备课和授课过程中将乒乓球的各项技术全面细致地传授给学生,因为授课教师的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对于能否顺利实施乒乓球教学具有决定性作用。所以,开展乒乓球教学的教师必须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不断进修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加强对学生心理因素分析和体育竞技精神的培养。

(二)做好课程改革

根据授课对象的身体素质和所掌握的乒乓球技术情,制定出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步骤及教学目标,深化教学课程改革和考核标准。结合学生的基本素质,除了按照传统的闭卷方式考核专业知识以外,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单项技术竞赛、升降级擂台赛等多种竞赛方式考核学生的学习质量。

(三)实现整体技术能力的提高

乒乓球教学过程是一个人人参与实践与创造的活动。因为学生上课过程的自我运动和自我管理,教师要认真记录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公布学生掌握专项技术知识程度的情况,还要通过授课过程和竞赛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以激励先进鼓励后进,避免学生两极分化,旨在促进学员整体技术能力的提高。

(四)健全完善的监督评价机制

乒乓球教学是以培养学生全面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因此,学生的全面能力就成为教学评价对象,具体包括自评、小组评价、专业教练员或运动员及教师评价四方面。我校乒乓球课采用的是以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为主,教师评价为辅的评价机制。评价参考指标包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单项和综合技术水平、协调能力、团队精神、责任心、坚韧力、拼搏精神等,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乒乓球属于技能类运动项目,在授课过程中应该避免过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单调,过多灌输指定技术思想,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重视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因为乒乓球运动不仅是技能、体能项目,更是智能项目的运动,所以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自我感知、自我发挥作用,实现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开展多样化的乒乓球比赛项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乒乓球技术,掌握乒乓球的运动规律。

总之,乒乓球选项课教学应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对乒乓球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进行不断探索和创新,在教学方法改革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乒乓球运动习惯,提高乒乓球教学质量,从而使乒乓球教学过程向着最优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一、工商管理类专业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特点与学生需求

 

1、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特点

 

从微观经济学课程本质来看,其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核心课程,涉及到的知识点与知识面都很多,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也相对较多。目前我国高校中几乎所有与财经和管理相关的专业都开设了这一课程,而这一课程也使学生对本专业相关知识的学习起到一种铺垫和推进作用。因此对于高校教师来说,提高教师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成为非常重要的问题。微观经济学的产生几乎可以说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从理论体系上看其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围绕价格理论展开,在具体的研究对象上主要为消费者和单个的生产者,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一学科由消费者、生产者、分配等相关理论构成。而从现代微观经济学发展来看,其发展出许多经济学派和经济理论,这些理论有的互相联系,有的却互相对立。因此在教学过程对不同学派的基本理论,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进行不同的鉴别与分析,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从具体的教学特点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目前高校中的微观经济学教学较为开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鉴别分析,取长补短。其次是微观经济中的很多理论都是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产生的,即产生的历史背景有所区别。而目前很多教材都在理论背景阐述上较为欠缺,有时会使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介绍不同理论产生的背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分析和探究。除此之外,现代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还有很多方面是需要我们所注意到的,在后文中笔者将一一阐述。

 

2、学生学习需求

 

大部分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的求职意向都主要为企业管理者、职业经理人等,因此学生专业素质的高低对他们寻求工作以及在工作中的实践都会起到很大作用。

 

从学生素质来看,由于很多高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会招很多文科生,这部分学生在人文素养上基本没有问题,很多学生的问题都出现在数学学习上。而微观经济学课程中数学是基础性的学科,因此学生在学习需求上不仅需要掌握学科理论知识,同时也需要掌握经济学专有的数学基础知识。其次,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上课时往往会认真听讲,但在课后不会复习。高校的教师授课模式与传统中学授课模式存在很大问题,因此学生的预习与复习需求往往难以满足,这也成为高校授课模式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微课教学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引进后,就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在学习需求方面的很多问题。

 

二、微课相关内容分析

 

1、微课的基本概念

 

微课从字面意思看就是微小的课,即微型课程,最初由美国的学者在2008年提出,在此之前已经有一些美国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微型课程的相关理念,但微课的最终理论体系成熟在2008年。根据美国的微型课程理念,微型课程就是在联系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的核心提炼总结,将教学过程上传到网络之上,帮助学习者构建一个网络学习平台,让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程内容的核心部分,在适当情况下,教师可以在一旁给予相应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以及对知识的理解。而在社会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微课不仅仅可以在课堂中应用,甚至可以通过不同的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上传播,便于学习者的重复学习。

 

2、微课的基本特征

 

微课是微型课程的简称,因此其就具有微型的特点,即教学时间段,内容短小精悍。从我国现代教育模式结构来看,目前我国高校课堂基本上每节课控制在45分钟左右,有的甚至可以达到50分钟。但从微课的基本要求来看,一般的微课时间最长不过二十分钟。有的老教师会对此产生质疑,只有传统课堂一半不到的时间内学生是否真的可以学习到知识。但是根据科学表明,人的注意力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逐步减弱。因此二十分钟左右的课堂教学看似缩短了教学实践,但这二十分钟基本上讲述的都是课程的核心内容,因此对于学生加强理解知识点以及增强记忆力都是很有好处的。而且二十分钟的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比较重要或者比较难的知识点,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看更加具有侧重点。而便利的存储方式可以方便学生随身携带,加快知识的传播速度,拓宽知识的传播面。

 

从微课自身的特质来看,微课资源具有半结构化和模块化的特征。微课教学不像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是将所有知识一一讲述,而是有针对性的通过对教学内容整合,形成模块化的资源包,学生和教师根据不同的需要来选择学习。同时微课资源也具有一定的活态性,尤其对于微观经济学来说,有时不同的国际形势和经济环境都有可能对课程的讲述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微课资源进行适当修改,这就说明微课也具有半结构化的特征。

 

三、目前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微观经济学课程微课教学模式现状

 

1、发展现状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其基本的理念来源于国外,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在我国高校教学中也逐步推广开来。从目前发展的基本状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在一些工商管理类专业中一是作为一种实践课程,供学生选修学习。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虽然引进了微课课程教学,但在学校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微课只是作为一种试点型教学模式在学校中开展,学生选修微课课程基本上只是为了体验微课的教学过程,感受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学习方式。

 

其次,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来说,微观经济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习内容,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较多。因此目前很多高校之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开拓视野,丰富知识面,有时会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微课教学,通过微课教学中不同的思路和讲解方法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中的相关重难点。

 

2、存在的问题

 

微课引进高校之中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在真正的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微课在中国高校之中的发展仍旧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从学校层面来说,很多教育工作者仍旧认为微课只能作为一种辅助型教学方式存在,尤其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这门课程本身设计的知识面较广,内容中的重难点都有很多,很多人甚至学生自己都认为这种看似新型的教学模式如果推广开来,很难在课堂上学到所需要的知识。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微课在制作过程中尤其是在视频的录制中,所选取的都是优秀的教师以及重要的课程内容来录制,因此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因此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微课推广存在的最大问题。

 

其次,微课制作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视频的录制,而这些视频构成了微课资源的最主要部分。但从目前微课资源储备量来看,很多资源都是很久之前录制,并没有及时的更新。在内容上只有部分重要内容有资源供人们下载,很多学生、教师即使想要使用微课资源,却无法下载使用,因此微课资源的匮乏也是目前微课教学模式推广所存在的一大问题。

 

四、推动工商管理类专业微观经济学课程微课教学模式发展措施

 

目前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中的微观经济学课程文科教学模式正在逐步发展,具有极大的潜力,但从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来看,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仍需注意到。在笔者看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从微课的组成整体来看,微课教学模式推广的基础是微课资源的建设。但从国内微课教学的发展历程来看,其起步相对于国外较晚。而在工商管理管理专业的微观经济学课程中,本身这门课的很多理论都来源于国外经济学家的一些理论,国内教材在总结吸收国外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经济情况编纂而成,因此这门课的重难点有很多。为了方便学生学习,应当培养专门的微课资源建设教师,和相关教育工作者共同构建一个完善而丰富的微课资源平台,将资源平台构建在网络上,供学生、老师等下载学习。

 

其次,微课资源以及微课课程的教学离不开互联网,因此应当积极发挥互联网的作用。高校在进行微课教学时,首先面临的就是微课资源平台的构建。高校中应当组织专门的人员,搭建适合的网络平台,将微课资源传到网络上,及时更新,保证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

 

同时,最需要我们注意的就是需要培养专门的微课人才。很多高校中微课课程的教学过程都由本课程的教师直接进行。本课程的教师虽然在课程教学上没有问题,但这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下。微课课程教学模式不仅仅由教师的讲解构成,还涉及到很多方面,例如对相关资源的维护更新,尤其是对一些影像资源的制作、编辑等,乃至相关网站的日常维护,这些都需要专门的人才来进行操作。针对这一点,高校应当建立专门的微课教学团队,将优秀的教师和相关技术人员都纳入其中,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为高校微课教学模式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结语

 

篇4

从微观经济学课程本质来看,其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核心课程,涉及到的知识点与知识面都很多,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也相对较多。目前我国高校中几乎所有与财经和管理相关的专业都开设了这一课程,而这一课程也使学生对本专业相关知识的学习起到一种铺垫和推进作用。因此对于高校教师来说,提高教师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成为非常重要的问题。微观经济学的产生几乎可以说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从理论体系上看其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围绕价格理论展开,在具体的研究对象上主要为消费者和单个的生产者,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一学科由消费者、生产者、分配等相关理论构成。而从现代微观经济学发展来看,其发展出许多经济学派和经济理论,这些理论有的互相联系,有的却互相对立。因此在教学过程对不同学派的基本理论,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进行不同的鉴别与分析,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从具体的教学特点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是目前高校中的微观经济学教学较为开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鉴别分析,取长补短。其次是微观经济中的很多理论都是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产生的,即产生的历史背景有所区别。而目前很多教材都在理论背景阐述上较为欠缺,有时会使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介绍不同理论产生的背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分析和探究。除此之外,现代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还有很多方面是需要我们所注意到的,在后文中笔者将一一阐述。

2、学生学习需求

大部分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的求职意向都主要为企业管理者、职业经理人等,因此学生专业素质的高低对他们寻求工作以及在工作中的实践都会起到很大作用。从学生素质来看,由于很多高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会招很多文科生,这部分学生在人文素养上基本没有问题,很多学生的问题都出现在数学学习上。而微观经济学课程中数学是基础性的学科,因此学生在学习需求上不仅需要掌握学科理论知识,同时也需要掌握经济学专有的数学基础知识。其次,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上课时往往会认真听讲,但在课后不会复习。高校的教师授课模式与传统中学授课模式存在很大问题,因此学生的预习与复习需求往往难以满足,这也成为高校授课模式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微课教学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引进后,就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在学习需求方面的很多问题。

二、微课相关内容分析

1、微课的基本概念

微课从字面意思看就是微小的课,即微型课程,最初由美国的学者在2008年提出,在此之前已经有一些美国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微型课程的相关理念,但微课的最终理论体系成熟在2008年。根据美国的微型课程理念,微型课程就是在联系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的核心提炼总结,将教学过程上传到网络之上,帮助学习者构建一个网络学习平台,让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程内容的核心部分,在适当情况下,教师可以在一旁给予相应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以及对知识的理解。而在社会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微课不仅仅可以在课堂中应用,甚至可以通过不同的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上传播,便于学习者的重复学习。

2、微课的基本特征

微课是微型课程的简称,因此其就具有微型的特点,即教学时间段,内容短小精悍。从我国现代教育模式结构来看,目前我国高校课堂基本上每节课控制在45分钟左右,有的甚至可以达到50分钟。但从微课的基本要求来看,一般的微课时间最长不过二十分钟。有的老教师会对此产生质疑,只有传统课堂一半不到的时间内学生是否真的可以学习到知识。但是根据科学表明,人的注意力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逐步减弱。因此二十分钟左右的课堂教学看似缩短了教学实践,但这二十分钟基本上讲述的都是课程的核心内容,因此对于学生加强理解知识点以及增强记忆力都是很有好处的。而且二十分钟的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比较重要或者比较难的知识点,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看更加具有侧重点。而便利的存储方式可以方便学生随身携带,加快知识的传播速度,拓宽知识的传播面。从微课自身的特质来看,微课资源具有半结构化和模块化的特征。微课教学不像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是将所有知识一一讲述,而是有针对性的通过对教学内容整合,形成模块化的资源包,学生和教师根据不同的需要来选择学习。同时微课资源也具有一定的活态性,尤其对于微观经济学来说,有时不同的国际形势和经济环境都有可能对课程的讲述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微课资源进行适当修改,这就说明微课也具有半结构化的特征。

三、目前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微观经济学课程微课教学模式现状

1、发展现状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其基本的理念来源于国外,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在我国高校教学中也逐步推广开来。从目前发展的基本状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在一些工商管理类专业中一是作为一种实践课程,供学生选修学习。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虽然引进了微课课程教学,但在学校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微课只是作为一种试点型教学模式在学校中开展,学生选修微课课程基本上只是为了体验微课的教学过程,感受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学习方式。其次,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来说,微观经济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习内容,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较多。因此目前很多高校之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开拓视野,丰富知识面,有时会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微课教学,通过微课教学中不同的思路和讲解方法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中的相关重难点。

2、存在的问题

微课引进高校之中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在真正的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微课在中国高校之中的发展仍旧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从学校层面来说,很多教育工作者仍旧认为微课只能作为一种辅助型教学方式存在,尤其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这门课程本身设计的知识面较广,内容中的重难点都有很多,很多人甚至学生自己都认为这种看似新型的教学模式如果推广开来,很难在课堂上学到所需要的知识。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微课在制作过程中尤其是在视频的录制中,所选取的都是优秀的教师以及重要的课程内容来录制,因此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因此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微课推广存在的最大问题。其次,微课制作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视频的录制,而这些视频构成了微课资源的最主要部分。但从目前微课资源储备量来看,很多资源都是很久之前录制,并没有及时的更新。在内容上只有部分重要内容有资源供人们下载,很多学生、教师即使想要使用微课资源,却无法下载使用,因此微课资源的匮乏也是目前微课教学模式推广所存在的一大问题。

四、推动工商管理类专业微观经济学课程微课教学模式发展措施

目前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中的微观经济学课程文科教学模式正在逐步发展,具有极大的潜力,但从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来看,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仍需注意到。在笔者看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从微课的组成整体来看,微课教学模式推广的基础是微课资源的建设。但从国内微课教学的发展历程来看,其起步相对于国外较晚。而在工商管理管理专业的微观经济学课程中,本身这门课的很多理论都来源于国外经济学家的一些理论,国内教材在总结吸收国外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经济情况编纂而成,因此这门课的重难点有很多。为了方便学生学习,应当培养专门的微课资源建设教师,和相关教育工作者共同构建一个完善而丰富的微课资源平台,将资源平台构建在网络上,供学生、老师等下载学习。其次,微课资源以及微课课程的教学离不开互联网,因此应当积极发挥互联网的作用。高校在进行微课教学时,首先面临的就是微课资源平台的构建。高校中应当组织专门的人员,搭建适合的网络平台,将微课资源传到网络上,及时更新,保证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同时,最需要我们注意的就是需要培养专门的微课人才。很多高校中微课课程的教学过程都由本课程的教师直接进行。本课程的教师虽然在课程教学上没有问题,但这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下。微课课程教学模式不仅仅由教师的讲解构成,还涉及到很多方面,例如对相关资源的维护更新,尤其是对一些影像资源的制作、编辑等,乃至相关网站的日常维护,这些都需要专门的人才来进行操作。针对这一点,高校应当建立专门的微课教学团队,将优秀的教师和相关技术人员都纳入其中,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为高校微课教学模式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篇5

虽然我国政府很早就公布和规定了高等教育艺术学院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尤其是民族乐器的演奏方面,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民族乐器的教学并没有得到较高的重视而被忽视。很多高校的教学目标都围绕教育部公布的人才培养目标而设计,并且一旦目标制定后,它们的教学目标就很少变更,造成过去的目标不能适应时代进步的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艺术的追求也越来越高,高校对艺术教育的教师的要求也不断增加,同时由于社会艺术团体的数量也在不断减少。这些现象都使得艺术学士的就业和发展成为了主要的问题,因此,真正提高艺术类学士的实际能力,解决好艺术类学生就业的问题,这就要求我国教育部门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的模式和目标。民族器乐教学是艺术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采取有效措施改变高校民族乐器演奏教学的现状,促进艺术类学生就业,这些内容都需要对高校民族乐器的教学进行积极的探索。

二、我国高校民族器乐演奏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革新民族器乐的教学理念

为了解决严峻的就业问题,很多高校已经转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对于民族乐器的教学,主要是要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优化课程的设置,进而制定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从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两方面来提高艺术类人才的综合素质。同时,高校还应该很好地分析民族乐器是市场需求,然后对学校的资源进行较好地整合,针对学生的发展需要,进行分层次的教学,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这样的教学方式具有较好的针对性,不仅能体现我国传统教学理念的优点,还能体现出现代的教学理念,有助于培养全面的音乐人才。因此,革新民族乐器的教学理念是高校民族乐器演奏教学改革的一个主要方面。

(二)培养学生的基本演奏技能

演奏是一个学生基本技能最直接的体现,对于任何乐器都是如此,只有熟练的基本技能才能完成高质量的演奏。目前,我国的民族乐器已经取得了很快的发展,音乐也变得丰富多彩,这些都与乐器的演奏有很大的联系。然而,我国的高校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一般都忽视了对演奏技能的培养,而将学习的重点放在乐曲的整体演奏方面,使得很多学生缺乏较好的演奏技能而无法完成演奏。因此,在我国高校民族乐器教学中,有必要加强对学生演奏技能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

(三)加强学生掌握作品风格能力

由于民族乐器专业的学生接触的音乐作品一般都比较单一,主要是传统的民族音乐,然而这些音乐都含有很强的文化背景和民族习俗,使得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民族音乐的内涵。因此,只有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民族音乐的风格,才能完成更高水平的演奏。因此,民族音乐的教学要加强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风格的理解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使得学生能够更多地接触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积累更多的音乐素材,理解更多的音乐内涵。通过不断的学习,学生就能够加深对民族音乐的理解,不断提高自己欣赏音乐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高校应该注重培养民族音乐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主要是由于民族器乐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需要将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这已经成为了高校面对的重大问题。目前,有很多高校都注重了加强对民族音乐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民族乐器的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有效地提高演奏技能。因此,在民族乐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显得至关重要。学生只有具备了更好的创新能力,才能从分发挥自己的知识技能。

(五)在教学中把握民族特点

由于民族乐器不同于其他乐器,它具有很强的民族特点,在民族音乐的教学过程中不能脱离民族音乐所具有的独特特点而单一地追求演奏技能和演奏效果。一旦民族音乐缺少了民族特点这个灵魂,这样的民族音乐就失去了其生命力。目前,我国的民族乐器教学都只是按照音乐教材来进行,使得到部分学生也按照教材的要求单一地进行学习,没有理解音乐演奏的真正意义,长此下去,就会使得学生的演奏缺乏感情,也会造成学生失去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因此,在高校的民族乐器演奏教学过程中,既要依据教材也要能够脱离教材,教材的作用只是让学生理解乐器的基本构造和音乐的基本组成等,而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能够真实地体会到音乐的本质。因此,需要对高校的民族乐器演奏教学的方式进行改革,采取形式多样和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认识音乐和理解音乐,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演奏能力。

(六)把握乐器演奏与感情的培养

众所周知,对于民族乐器专业的学生而言,学生除了需要对乐器的演奏进行必要练习外,更要注重将乐器练习与学生的感情培养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实际的演奏过程中表达出学生对音乐的感情,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演奏技能。因此,在高校的民族乐器演奏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学生的乐器演奏与感情的培养,进而实行教学方式的改革。这能够使学生明确自己学习的目标,还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演奏技能,还能使学生将感情融入到演奏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学生的真正才能。

(七)把握因材施教的原则

篇6

长期以来,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完成专项技术动作和身体素质的教学,并把技术动作和体能测试作为考试内容和成绩的衡量标准,而没有对学生在体育课该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才能学得快和全面没有做过多的实践和思考,这些恰恰是在全面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因素。因此如何行之有效的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是体育改革的重点。有效教学的含义有多种分析,那么本文认为有效教学是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达到预定教学目标,满足学生的需要,使教学科学、合理、高效。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目前对高校体育教学过程有效教学的研究不够深入,本文将对高校体育有效教学的价值和途径就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分析。

1.高校体育有效教学的价值

高校体育有效教学的全面落实能够使体育教学目标充分和具体的落实到体育教学中来,是全体学生共同提高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保障。

1.1是教学目标有效体现和落实的最优方法

对于体育教学来说,与其他学科的最大区别就是体育教学在认知与动作技能两大方面的交错融合。心理状态和动作技能往往同时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有时难以区分。体育教学的另一特点是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必须兼顾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积极灌输体育锻炼意识.这样的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提高其教学有效性,在一种先进、合理、高效的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来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将理论和实践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才能使教学目标全面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另外教学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教学的主体,那就是全体学生,有效教学的实现首先解决的就是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想学愿学到主动学习。这样就会提高和促进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也为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起到积极作用。所以说有效教学是教学目标体现和落实的最优方法。

1.2是全体学生共同提高的前提和基础

有效教学会全面具体的考虑到每一个学生,以教学目标为基础,从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教学方法等等,保证全体学生都能够得到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提高。高校体育有效教学的基本目标就是全面提高,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就要求教学过程的多样丰富性。教学过程的多样丰富性就要求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和完整性,作为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和知识技能的传授者的教师一定要考虑到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结合本校的体育资源现状并全面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来制定出合理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计划。有效教学的实现可以考虑到体育教学过程和学生日常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普遍提高和个体差异之间的协调,还有个体爱好和锻炼习惯之间的关联。那么进行具体的体育教学时,要充分开发本校体育教学内容资源,选择适应本校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内容,形成特色化体育教学体系。实践计划与安排要具有全面性和针对性,体育教师必须从学校、学生、季节、器材等各种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具有班级特点、学生特点、教师特长的教学大纲与实践计划。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学的客体,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发挥学生体育学习自主性是体育教学内容个性化的重要体现。课堂教学内容是师生互动的内容,这就要求课堂教学内容必须普及性和针对性融合,体现不同课堂的特点,不同教师教学特点,不同学生学习特点。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体育教学过程的全面性发展要求。

1.3是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保障

衡量高校体育教学效果的标准不仅仅是身体素质和达标成绩,更主要是综合素质的提升。有效教学的全面落实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有效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弱化了“教”而强化了“学”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样能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减轻学生心理压力,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真正地做到自尊自信。其次有效教学以提高学生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为基本来展开教学手段,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使学生的基本技术迅速提高,基本技能得到正常发挥,促进学生的各种智能的协调发展,让学生的智能水平通过体育教学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最后有效教学的注重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和紧凑型,进而提升了教学密度,是学生获得了更好的锻炼效果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

2.高校体育有效教学的途径

高校体育教学普遍存在对“健康体育”的教育思想认识不足,没有明确体育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对体育教育过程中的个体差异情况认识不够深刻,还存在着教育内容竞技化和教学方法技能化的情况,教学组织方式单一化,课程的个性化、针对性、特色化不明显;对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性体现不够,这些都可以通过加强和落实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来改观,因此加强高校体育教育有效性是深化体育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2.1制定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对高校体育有效教学的实施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让学生提前知道,通过体育教学能够学到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并利用学生了解并支持的评价体系去检验学生的体育知识、体育技能的掌握情况,然后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教学生喜欢的教学内容。制定合理明确的教学目标首先了解教学对象的情况,既深入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年龄性别、锻炼习惯、兴趣爱好、接受能力等情况。根据学校的体育教师资源、体育硬件资源等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符合以全面提高学生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这样才能促进有效教学的落实。

2.2增强教学过程的针对性和个性化

当代大学生知识面广,理解能力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同时个性发展也千差万别,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古板、教学方法老套单一就没有办法实现有效教学的全面提高,针对教学中同一年龄阶段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在教学中改革传统的共性教学基础上采用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方法进行教学,从组织形式入手,制定科学、全面、系统的教学目标,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身体素质、兴趣爱好、运动技能等因素基本相同进行组合,化分不同学习小组,确定各不相同的学习目标,优化教学效果,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教学,使其形成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培养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和身心健康的目标。有效教学过程的主体是全体学生,兼顾到每一个学生也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情况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同时也要敢于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发展、找出适合新时代大学生的个性化的教学理念。

2.3确定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体育教学是一种师生互动的社会活动。教育是一种以人为主体,教材为工具,教学方法、手段为媒介,完善他人与自我的过程。学生是体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要实现教学的有效性,首先,高校体育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身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师生的相互协调作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之更好地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产生对体育的浓厚兴趣并培养终生体育意识。其次,高校体育教师首先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水平并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与方法和教学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努力实现角色变换,创造活泼开放的课堂气氛,教师要参与到学生中去并制造平等互相尊重的课堂环境,与学生一起游戏,一起练习,这样会对学生的课堂参与性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最后,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保证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就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从而提高每一个学生自信心、积极性,寻找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力求教学的普遍性和针对性相互融合。新形势下,教师只有更加关注教材、关注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推陈出新,才能更加深入的实现有效教学,才能使高校体育课堂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练习、自我发展的舞台。

2.4加强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生动性

有效教学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教学的前提就是兴趣,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发挥每一个体育项目的独特魅力,并使学生愉快的参与到运动中来,把运动过程中的乐趣作为目的和内容来学习,那么有效教学就会充分的体现出来。体育教师是是所有有效教学环节中的实施者,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的课堂氛围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条件,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先决条件。其次,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合理安排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学生练习的兴趣和学习效果。再次,教师还应按照人体生理解剖规律合理安排动作和负荷量,也可将游戏和拓展训练运用到体育教学中。例如,体育教学过程中,还可融入时尚体育元素,例如:街舞、拳击、轮滑、台球、体育舞蹈、瑜伽等项目,其新颖性、流行性、时代性、健身性等特点会吸引广大朝气蓬勃的大学生,给大学生带来发自内心的快乐,满足大学生休闲的多种需要,以推动大学生快乐地进行体育锻炼。

体育教学是一门艺术,里面有很多学问。成功的体育教学过程一定是有价值的高效的,有效教学永远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制定,到教学方法的设计,再到评价体系和考试标准的实施都在围绕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怎么有兴趣的学等方面来进行。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课的结构和类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因此,要想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和价值,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教学的有效性,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姚利民.大学有效教学特征之研究.现代大学教育,2001(04).

[2]邝志明. 对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体育师友,2011(05)

[3]高胜光.应重视体育新课程的有效教学.体育教学,2006(01)

篇7

运动教育模式(sport education model,SEM)最早是由美国学校体育学家俄亥俄州立大学的Daryl Siedentop教授提出的。在运动教育模式发展的初级阶段,其主要是被用于球类项目的教学的,而且多是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用的。但是,如今随着运动教育模式的不断发展和运动教育模式研究的逐渐深入,运动教育模式也开始逐渐在其它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中得到了应用,而且也被引入了高校体育教学领域之中,为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鉴于此,本文就在系统阐述了运动教育模式的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运动教育模式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希望能够借此进一步促进我国高校健美操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一、运动教育模式的概念与内涵

率先提出运动教育模式的Daryl Siedentop教授在自己2004年出版的《Complete Guide to Sport Education》中,对运动教育模式做出了如下界定:运动教育模式是一种课程和教学模式,其主要强调的是学生在体育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真实的、愉悦的学习体验。如今,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运动教育模式的概念也有了更为详尽的阐述,具体来说,运动教育模式就是一种以游戏理论为主导思想,以竞技比赛为教学主线,以团队分组为主要组织形式的一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真实的竞技运动体验的课程和教学模式。

运动教育模式相较于其他的体育教学模式而言,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在运动教育模式下,整个的教学单元实际上就是一个赛季,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单元而言要明显更长;二是,群聚性的基本特征。通过上文所阐述的运动教育模式的概念可知,运动教育模式是以团队分组为主要组织形式的,且在整个学年中学生分组是固定的,而且无论是在课上还是在课下,均采用同样的分组来开展体育活动,从而使得整个学习活动带上了群聚性的特点。

二、高校健美操运动教育模式的构成要素

要确保运动教育模式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注意明确高校健美操运动教育模式的构成要素,只有明确了高校健美操运动教育模式的构成要素,才能够确保高校健美操运动教育模式的按部就班开展。概括而言,高校健美操运动教育模式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了教学目标体系、教学过程结构以及教学策略系统和教学评价系统四点:

首先是教学目标体系。教学目标体系,简单来说,指的就是通常所谓的教学任务,是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所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目标体系的合理制定是确保运动教育模式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有效应用的基本前提。结合高校健美操教学的特点和实际,高校健美操运动教育模式下的教学目标体系主要应囊括发展学生的健美操技术、培养学生健美操动作的创编能力、理解健美操项目的规则、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其次是教学过程结构。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应用运动教育模式时,教学过程的实施是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教学过程结构则是支撑运动教育模式的基本骨架。对于高校健美操运动教育模式的教学过程结构而言,其指的就是整个运动季的教学设计。而在开展整个运动季的教学设计工作时,为了确保工作的科学性和高效性,应从赛季前准备阶段、课堂教学的实施阶段两个方面入手来制定合理的赛季日程和课堂教学过程。

再次是教学策略系统。教学策略指的就是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所采用的关于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和教学媒体等因素使用的总体思路。为了完成高校健美操教学的教学目标,确保运动教育模式的应用成效,在高校健美操运动教育模式的教学策略系统中,主要应包括课堂管理与行为发展策略、学生分组策略、分配角色与职责的策略以及比赛设计策略和氛围营造策略等几个主要的方面。

最后是教学评价系统。教学评价系统的合理制定也是运动教育模式在高校健美教学中有效应用的重要保障。由于运动教育模式不但关注学生运动能力的提升,还非常重视学生运动文化和运动热情的培养,所以高校健美操运动教育模式下的教学评价系统也应围绕以上三点展开,将学生健美操技术的评价、健美操理论知识的评价、学习过程中角色职责完成情况的评价、学习态度的评价等都纳入教学评价系统之中。

三、高校健美操运动教育模式的实施条件

运动教育模式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必须依托一定的教学条件才能够实现,因此,在开展高校健美操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要因为运动教育模式所具有的优势,就在教学中盲目的套用,而是要在全面考虑学校现有教学条件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取舍。具体来说,要确保运动教育模式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一是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有专业的教师负责督促和引导;二是,运动教育模式中的分组练习只有在运动场地器材充足的情况下才能够进行,因此,要注意学校现有的场地器材条件能否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三是,教学时间的保障。因为在采用运动教育模式开展高校健美操教学时,一个教学单元就是一个赛季,如果教学的时间无法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存在随意挤占、停课或者是延课等问题必然会影响到这一教学单元的质量和教育成效。

篇8

(一)科学利用基本乐理教学的规律

基本乐理教学讲求实事求是和循序渐进的规律,这对于提高高校基本乐理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有着非常关键的价值与作用,进行高校基本乐理教学时应该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对高校基本乐理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进行讲解,在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基础上,突出基本乐理教学的重点,使学生学习高基本乐理知识的兴趣得到激发,对于基本乐理教学的重点予以强化,使学生能够更为轻松地掌握基本乐理知识,更为主动地接受基本乐理教学。

(二)完善基本乐理教学的体系

高校基本乐理的课程内容多样,涉及的门类多种,相关概念繁多,因此基本乐理教学过程中讲求系统性学习和系统性练习,应该将基本乐理教学建设为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通过教学来实现对基本乐理主要内容和关键知识的系统呈现,形成环环相扣、先简后难、深入浅出的教学系统,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在做到文图并茂、讲练结合的方式,达到对基本乐理教学重点的掌握,对教学难点的全面突破。

(三)注重基本乐理课程中内在的联系

进行高校基本乐理教学的过程中一个主要的问题是知识点的分散导致的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对此,应该鼓励基本乐理教师强化基础知识的讲授,使学生能够获得扎实的基本乐理的基础,这样就可以更为有效地开发出高校基本乐理课程内部的教育教学资源。通过广泛而普遍地联系来提高学生参与基本乐理教学的热情,激发他们对基本乐理教学的兴趣,更为快速而全面地把握基本乐理教学各关键,形成系统性的基本乐理基础,有利于音乐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注重高校基本乐理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一)高校基本乐理教学与视唱的结合

视唱与基本乐理是高校音乐专业最初的两个重要课程,在高校基本乐理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与视唱教学的有效统和,使两种教学得到相互渗透和相互提高,这有利于学生在基础和专业两个方面取得进步和发展的成果。

(二)高校基本乐理教学与练耳的结合

基本乐理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在练耳过程中掌握节奏、音高、分句等关键要素,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熟练高低音谱表,更好地掌握各种节拍节奏,培养学生调内音程音级感和节奏型的感觉,使基本乐理和练耳的教学得到充分地提高。

三、高校基本乐理教学中应该做到因材施教

(一)调整基本乐理教学的教学内容

在高校基本乐理章节安排上应更加注重与其专业性相结合的原则安排教学内容,在教学的内容选择上不应过难,应相对简单易懂些,突出实用性,不断提高舞蹈学生对基本乐理的学习兴趣,特别对于节奏节拍的掌握,可以多给学生听旋律片段、舞蹈音乐等激发学生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中采用区别对待的方法

音乐类学生在进校之前,绝大多数都学习过一些音乐知识,有的是从小就开始学习,有的是为了考试而学习,甚至有的只是参加了考前辅导,因此,这些学生进入高校后,音乐基础知识参差不齐,接受能力也明显不同。基本乐理教学中必须关注这些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的差别,采取不同的方式因材施教。对于音乐基础知识特别薄弱的,应强化基本概念的认知,甚至要采取个别辅导来强化其乐理知识,对于音乐基础知识较好的,主要强化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基本乐理的教学,力求使学生的基本功达成统一,这样才有利于其后续专业方向的学习。

(三)主动应用多媒体音乐课件

篇9

二、健美操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健美操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推广以来深受广大锻炼者的热爱,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已基本得到普遍推广性教学。社会体育发展的新方向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高校健美操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成为广大体育学者的研究课题。从2001年到现在,我国三本高等院校逐渐重视学生健康发展,注重培养学生能力。但是在三本院校健美操教学中,仍是以往旧的教学模式与制度,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为此,对健美操教学提出改革,健美操教学要适应当下社会体育发展的潮流,更好地培育学生技能。1.随着健美操的在高等院校的不断推广,已经成为了大学体育教学中学生较为喜欢的体育教学项目。健美操自身的特点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受,学生通过肢体动作极大程度表达了自身对健美操的热爱。通过研究调查表示,约有95%以上的学生愿意选择健美操作为体育教学的课程,甚至有不少学生表示会将健美操作为日常课余时间的活动项目。健美操教学的开展不仅能对学生形体起到良好的调整作用,而且通过健美操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优秀的生活态度。2.健美操教学在高校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问题。由于健美操肢体表达的特殊性,在高校中往往是女生更愿意接受健美操教学课程。其次通过调查发现,高校中健美操的课程往往不注重学生的理论学习,只关注实际的健美操动作,导致学生在后续学习中系统性不强。现阶段高校的健美操教学往往采用以往较为落后的教学手段,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会学生学习健美操并不是难事,但是往往却使学生无法在健美操学习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针对现在高校健美操教学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不管是从学生发展层面还是从高校大学体育教学发展层面来讲,健美操教学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事情。

篇10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有所不同,教材由国家统一编写,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开出让学生满意、教师满意、社会满意的课程,教学方法的问题就凸显出来。教学方法不仅是教育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实践性、可操作性等特点。虽然大家对教学方法持有不同的观点和理解,然而,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最主要的途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以课堂教学为主辅助其他教学方法仍然是学校教学的主要方式。我们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就一直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问题,并从系列课程建设人手,努力在课程设置、教学理念、知识结构、教学评价等方面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探索和研究并付诸实践,为构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程“课型群”建设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以基本课型与辅助课型共同组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型群”建设问题。

一、“基础”课“课型群”建设教学方法研究的意义

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学科建设、教材体系、教学手段等方面都作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的地位和作用也逐渐受到重视,课程建设也逐渐走上了正轨。然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与改革方面却始终难有新的突破,究其原因,有两个倾向性的问题值得注意:一种倾向是偏重对某种具体的教学方法的研究,例如,我们非常熟悉的案例教学法、理论灌输法、疏导法、沟通法等等,这些教学法非常重视实践操作,因此课堂效果比较明显,也便于教师学习操作。具体教学方法的研究通常采用的是“一法一议”的方式,研究比较细致具体,针对性强,也达到了将某一种教学法典型化的要求,但是局限性也是一目了然。虽然很多人期望从改变研究的角度和途径取得新的突破,但是,针对某种具体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毕竟与教师个体的教学理念、个性风格以及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有密切的关系,同样的方法,同样的内容,同样的案例,不同的教师运用起来却会有完全不同的效果。这种单一教学方法的研究往往表现出浓厚的个性化色彩而难以透视其内在规律,很难达到示范性的效果。另一种倾向是把教学方法的研究理解为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组成的教学模式,如程序教学法、实践教学法、传统教学方法等,期望教师,特别是新教师掌握了某种模式后能够胜任教学工作。这些研究基本上是遵循了一般教育学理论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虽然具有普遍性的意义,但是针对性不强、特点不鲜明,所以总是让人有隔靴搔痒之感,很难有所突破。

上述研究的主要缺陷表现在:(1)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研究中仍然突出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的主体地位,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没有体现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主体的特殊性和不断变化的新要求。(2)研究内容和方法过于陈旧,研究思路过于狭窄,缺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整体把握。我们曾经走访过省内外的多所高校,他们在教学方法的研究中均缺少系统性和理论性的思考,往往是因为某一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了某种方法受到了学生欢迎,提高了教学效果,由此就其教学实践进行经验总结。因此就出现了多所高校都在研究一种教学方法的局面,案例教学法研究的普遍性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由于这种方法只局限于对某些方法的简单重复,所以也严重地束缚了教学方法研究的理论探讨和深入发展。(3)研究成果缺少应有的理论性和科学性的总结。绝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研究并没有形成科研团队,研究的目标、步骤都不明确,教师多是单兵作战,能力有限。因此,成果只能在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延续,很难形成系统研究,也无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致使多数成果得不到推广和应用,起不到示范的作用。

高校“基础”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任务,旨在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基础”课程是“使人成为人的学问”,其课程内容主要讲授做人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价值标准和道德行为取向,使学生具备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成为合格的现代人。因此,课程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要达到这个要求,切实提高“基础”课乃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必须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和创新。以“双主体学导式”教学理念为基本思路的教学方法研究,是在多年教学改革与探索的基础上,构建“基础”课“学导式”“课型群”。“学导式”教学是一类教学方法的总称。它是《基础》课教学过程“双主体”结构的载体,体现了“学导式”教学的规律性。“基础”课“学导式”教学方法十分丰富,是由基本课型与辅助课型共计6个课型相结合的“课型群”系统。在教学中,通过各具特色的课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调动和发挥学生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内在因素的作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做出正确价值是非判断和行为选择的方法,逐渐丢弃不良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和自觉的法律意识。通过对不同课型基本要素和基本规律的研究,使“基础”课的教学方法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特点,增强教学效果。

“课型群”的研究与实验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单一教学方法研究的思路和范围,涉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规律、构建教学模式的原则、教学的组织形式、不同课型之间的内在联系等等理论问题,因此,该项研究对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教学方法论的研究思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基础”课“课型群”建设的理念与原则

教学方法的分歧往往源于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对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作用的认识不同。由于教育者所处的立场不同,有的强调教师的作用,有的强调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就形成了不同的教学思路和多种教学方法。十几年来,吉林大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在陈秉公老师的积极倡导下,我们在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双主体学导式”的教学思想理念,强调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通过“双主体”互动实现教学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均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但是其作用并不相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持者和施教者,对教学过程负全责,主持设计、规划安排教学过程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和接受者,如果教师授权,学生也可以主持个别教学活动。例如,体验式教学方法就强调在老师指导的情况下,由学生自己设计完成某一部分教学内容,但学生不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持者。“学导式”教学方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指导、引导和激励等措施,吸引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使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以及探索性、创造性不断地得到发挥,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活动的展开,成为教学过程中学习的主体。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够实现教师与学生“双主体”互动,依靠师生共同努力探索问题、寻找答案,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双主体学导式教学理念是我们进行“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基础,也是构筑基本课型与辅助课型“课型群”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