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1 16:19:4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公司主要经营模式,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2009年深圳交易所正式挂牌创业板上市公司,标志着我国创业板市场正式启动。创业板指交易所主板市场以外的另一个证券市场,其主要目的是为新兴公司提供集资途径,帮助其发展和拓展业务。创业板市场上市公司大多从事高科技业务,具有较高的成长性,但往往成立时间较短,规模较小,主要经营一种业务。相对主板市场,创业板上市公司具有业绩不稳定、经营风险高、退市风险大等特点,往往使投资者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
与主板市场不同,创业板市场现阶段的主要目的是为高科技领域中运作良好、发展前景广阔、成长性较强的新兴中小型公司提供融资场所。由于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普遍经营规模偏小,营运时间较短,市场前景不确定,盈利能力不稳定,存在一定市场风险,使得银行不敢为其贷款;而我国主板市场因进入门槛过高也易将它们拒于门外,这样就特别需要一个有别于主板市场的创业板市场为它们提供融资渠道。国家政策扶持创业板市场的目的,一则是建立多层次的市场体系;二则是希望创业板公司中能脱颖而出明日之星,产生像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中微软、苹果那样的巨人公司。
在考察创业板公司时,思考公司的成长性问题显得特别重要。这也是投资者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本文将从财务会计、业务与技术和发展规划等方面初步探讨创业板公司成长性问题。
一、财务会计问题
(一)法规规定
根据《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最近两年连续盈利,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一千万元,且持续增长;或者最近一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五百万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五千万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百分之三十。净利润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孰低者为计算依据。”
上述规定是两套财务指标,适用其中一种就可以。若采用第一套标准“净利润标准”,即“最近两年连续盈利,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一千万元,且持续增长”,只要净利润有增长即可,没有30%的要求;采用第二套指标“营业收入标准”才有30%成长性要求。
(二)实践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1、对于近期净利润波动的情况
以报告期2007年、2008年、2009年为例,“持续增长”按以下标准掌握:
若净利润2009年大于净利润2008年,净利润2008年小于净利润2007年;如果净利润2009年小于净利润2007年,则不符合“持续增长”规定。
如果净利润2009年大于净利润2007年,则符合“持续增长”规定。
2、对于最近一期净利润存在明显下滑的情况
如最近半年净利润不足上一年度净利润的50%,或者前三个季度净利润不足上一年度净利润的75%的,创业板公司应当提供经审计的能证明保持增长的财务报告,或者作盈利预测。
二、业务与技术问题
(一)法规规定
根据《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第十四条规定:“发行人应当具有持续盈利能力,不存在下列情形:
1、发行人的经营模式、产品或服务的品种结构已经或者将发生重大变化,并对发行人的持续盈利能力构成重大不利影响;
2、发行人的行业地位或发行人所处行业的经营环境已经或者将发生重大变化,并对发行人的持续盈利能力构成重大不利影响;
3、发行人在用的商标、专利、专有技术、特许经营权等重要资产或者技术的取得或者使用存在重大不利变化的风险”。
(二)实践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1、经营模式、产品或服务分析
(1)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监管体制、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等;
(2)行业竞争格局和市场化程度、行业内的主要企业和主要企业的市场份额、行业进入障碍、市场供求状况及变动原因、行业利润水平的变动趋势及变动原因等;
(3)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如产业政策、技术替代、行业发展瓶颈、国际市场冲击等;
(4)行业技术水平及技术特点、行业特有的经营模式、行业的周期性、区域性或季节性特征等;
(5)公司所处行业与上下游行业之间的关联性,上下游行业发展状况对本行业及其发展前景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6)出口业务比例较大的公司,分析产品进口国的有关进口政策、贸易摩擦对产品进口的影响、以及进口国同类产品的竞争格局等情况。
2、公司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分析,包括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占有率、变化情况及未来变化趋势,主要竞争对手的简要情况等。
(1)主要产品或服务的用途;
(2)主要产品的工艺流程图或服务的流程图;
(3)主要业务模式,如采购模式、生产或服务模式、营销及管理模式,以及盈利模式;
(4)业务及其模式具有创新性的,应分析其独特性、创新性以及持续创新机制。
3、公司主要产品或服务的核心技术分析,包括技术来源、技术水平、成熟程度。公司保持技术创新的机制,研发的组织、促进技术创新的制度安排等。公司核心技术人员、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例,所取得的专业资质及重要科研成果和获得的奖项等。
三、发展规划问题
(一)关于“创业板公司主要经营一种业务”的问题
根据《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发行人应当主要经营一种业务。
只要是同一类别业务或相关联、相近的集成业务均认可。关键看是否原有业务自然延伸形成的,是否源于同一技术、或同一原材料、或同一客户,只要不是拼凑的。
同一类别业务或相关联,相近的集成业务;一种业务之外经营其他不相关业务的,最近两个会计年度以合并报表计算同时符合以下标准:其他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总额不超过一定比例,按30%计算;其他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不超过一定比例,按30%计算。
关键要看是否自然形成的,证监会的认定标准为:同一类别业务或相关联、相近的集成业务;一种业务以外经营其他不相关业务的,最近两个会计年度以合并报表计算
(二)发展规划问题分析
分析公司发行当年和未来三年的发展规划及发展目标,在增强成长性、增进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核心竞争优势等方面拟采取的措施。
结合募集资金运用,审慎分析公司的未来发展及在增强成长性和自主创新方面的情况,具体分析可能涉及扩大市场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实现现有产品或服务升级、进行技术开发和持续创新、加强管理和技术团队建设、改善公司财务结构等情况。
公司的发展规划和目标应当具体明确,合理分析规划和目标所依据的假设条件,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的主要困难,确保实现规划和目标采用的方法或途径。发行人应声明在上市后通过定期报告持续公告规划实施和目标实现的情况。
分析上述业务发展规划和目标与现有业务的关系。若实现上述规划和目标涉及与他人合作的,应对合作方及合作条件予以分析。
四、创新能力及其他问题
创业板公司主要经营领域为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生物与新医药、节能环保、航空航天、海洋、先进制造、高技术服务。其他领域中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成长性强的企业也可以进入创业板。
投资者应重点关注企业的创新能力,深入分析企业是否拥有关键的核心技术、突出的研发优势、创新的业务模式以及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并结合企业的行业前景及其地位、业务模式、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及市场前景、营销能力等因素;同时考虑企业持续成长的制约条件,综合分析判断企业的成长性。
投资者应重点分析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对成长性的影响。企业的业务属于产品制造类的,分析其核心技术和持续技术创新能力对成长性的影响;企业的业务属于非产品制造类的,分析其业务的特色和业务模式的创新性对成长性的影响。
另外,投资者应重视相关创业板公司的监管治理问题。创业板的监管原则是“以信息披露为主”的原则和“买者自负”的原则。创业板公司规模较小、业务处于初创期等特点都说明创业板是高风险市场,故创业板市场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要求也比主板要求严格。与主板相比,创业板应更注重效益、追求的是高风险和高效益,因此,创业板的投资者主要是对市场有充分了解并希望参与高风险、高增长性公司的投资机构。
参考文献及注解
二、财务核算系统与业务系统的底层数据需要实现共享,使财务核算系统能及时获取和整合业务信息,跟踪业务活动变化,发挥财务核算决策支持功能
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公司作为连接商业物业持有者和使用者的媒介,承载了大量的外部资源。比如,房地产开发商、投资者、品牌商、供应商和消费者等。商业地产服务商参与了房地产业、商业服务业、金融业的市场资源整合和重新配置活动。商业地产服务机构在商业项目管理的各个阶段与众多外部供应商紧密合作,共同服务于商业资产的增值服务。比如,商业项目市场定位和规划阶段,商业地产服务机构需要与专注项目所属区域的市场调研机构紧密合作;商业项目工程改造阶段,需要与工程咨询供应商合作;招商阶段,需要与招商经纪服务商合作;市场推广和营运阶段,需要与媒体和市场运营供应商合作。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公司作为市场资源整合者的角色定位,要求财务核算体系设计中必须考虑将外部市场资源沉淀在公司信息化系统的底层数据库中,并实现企业内部各信息子系统数据共享。比如,OA系统、采购系统、合同管理系统、商户销售系统、会员管理系统、租户结算系统等各信息子系统的底层数据库必须与财务核算系统保持信息共享和互换,使财务核算系统能及时获取和整合业务信息,跟踪业务活动变化,发挥财务核算决策支持功能。
三、财务核算体系构建需要集团统一核算管理体系,实现财务信息集中管理,为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做好铺垫
针对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机构轻资产、多项目运作的商业模式特征,其主要公司构架一般设计为集团管理公司、区域管理公司、项目公司三级。集团管理公司主要核算集团总部费用、集团直接管理的项目池;区域管理公司主要核算区域总部管理费用、区域公司直接管理的项目池;项目公司主要核算特定项目。除了以上三类公司以外,集团公司还会通过持股方式控制专业公司,比如,为项目提供工程改造的工程咨询公司、提供物业管理服务的物业管理公司、提供招商服务的招商咨询公司等,这些专业公司既可以为集团内项目提供服务也可以在市场上独立运作。以集团直接管理的承租经营类项目为例,项目公司作为承租方,通过租赁方式取得项目整体经营权,会计核算主体为项目公司,主要核算项目租金收入和项目直接经营成本。集团层面对项目的直接管理成本主要体现为集团专业管理部门为项目运营管理服务投入的人力资源成本、集团集中招商职能为项目发生的招商成本、集团集中营销职能为项目发生的营销成本等,这些直接成本记录在集团管理公司的核算账套中。此外,集团内专业公司为项目提供的专业化服务成本,比如,工程咨询服务成本、物业管理服务成本等记录在专业公司的核算账套中。从集团母公司视角,对外报告需要抵消内部公司关联交易产生的内部服务结算收入与支出,反映公司整体经营成果;对内报告需要集合集团内各核算主体的经营数据分析各项目完整的投入产出情况,跟踪项目财务状况的变化。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公司集团化统一运营管理、集约化经营的特点,要求在财务核算体系设计方面,必须首先考虑统一集团内各公司核算科目体系、核算细则,统一集团内各公司财务对内和对外报告体系。集团统一核算管理体系,有利于实现财务信息集中管理,为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做好铺垫。
一、管理会计体系建设需要摒弃财务核算仅为实现企业对外报告的传统功能,推进财务核算向管理决策功能拓展
对于新兴行业的初创型公司来说,管理会计工作的开展一般会滞后于财务会计工作,管理会计体系构建需要有一个逐步认知和布局的过程,而财务核算体系一般会伴随业务的发展先行建立起来。为了推进企业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财务核算体系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需要摒弃财务核算仅为实现企业对外报告的传统功能,推进财务核算向管理决策功能拓展。本文以商业地产服务行业为例,强调用管理会计理念构建财务核算体系,使财务核算体系建设符合企业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远景目标。
二、财务核算需要从简单核算向多维度、精益化核算转型,使财务核算数据能够有效运用于管理决策
商业地产服务行业在我国属于新兴行业,除了房地产开发商转型或涉足商业地产领域成立商业地产管理公司以外,第三方商业地产服务机构也逐步发展起来。房地产开发商旗下的商业地产管理公司主要为自身开发的项目提供商业地产管理服务,一般不参与其他房地产企业的商业项目运作,而第三方商业地产管理公司作为专业化的商业地产服务机构,为多个房地产开发商或业主提供商业项目增值服务,其主要商业模式为轻资产、多项目运作。本文所探讨的商业地产服务行业财务核算体系构建以及管理会计信息化基础建设主要针对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公司。
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公司主要经营管理模式有受托经营、承租经营、股权投资、商业策划服务等。受托经营模式,即商业地产运营管理机构作为资产管理方,接受商业地产开发商或业主方委托为商业地产项目提供全程资产管理服务,获取资产管理收益并分享项目物业增值收益。承租经营模式,即商业地产运营管理机构作为承租方,以租赁方式取得商业地产项目整体经营权,通过对项目重新定位和改造以及后续运营管理,获得项目租金收入并分享项目物业增值收益。股权投资模式,即商业地产运营管理机构作为投资方,以直接购买或收购兼并方式获得商业地产项目股权,通过对项目的直接投资和直接管理,提升项目整体价值获得股权投资收益。商业策划服务模式,即商业地产运营管理机构作为专业咨询机构,为商业项目提供项目规划、市场定位、招商租赁等服务获取咨询收入。
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公司主要利润来源于多项目资产管理利润、承租经营利润、商业策划收益、物业增值收益以及股权投资收益等。由于其运营管理的服务对象为商业项目,核算体系设计中,所有的核算元素都必须以项目为中心进行精益化核算。比如,核算细则要求所有的直接成本费用必须核算到项目层级;对于总部层级发生的间接成本费用,凡是受益对象为项目的,必须核算到项目层级;对于受益对象为项目,但无法明确到具体项目的,核算前需要与管理层沟通具体分配原则后核算至具体项目;对于受益对象不能归属于项目的,核算上需要记录为“非项目”成本费用。对于管理层来说,总部层级发生的成本费用受益对象不能最终归属于项目的并不多见,这些成本费用可能是项目的前置成本,也可能是潜在项目的拓展成本,核算上要求财务人员深入到业务前沿,跟踪这些成本的最终归属项目。
由于商业项目经营管理模式不同,财务核算上需要反映不同管理模式下的项目运营状况。此外,不同管理模式下的商业项目可以细分为不同的管理服务阶段。比如,受托经营类和承租经营类项目,可以细分为商业定位阶段、工程改造阶段、招商阶段、预开业阶段、正式开业后运营管理阶段等。商业策划类项目,可以细分为商业定位阶段、工程改造阶段、招商阶段等。财务核算方面,需要根据项目在业务上的多元化属性,对项目进行多维度核算,使经营分析既可以从项目整体又可以从不同维度方面反映项目的财务状况。
从以上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公司经营管理模式的特点来看,财务核算需要从简单核算向多维度、精益化核算转型,使财务核算数据能够有效运用于管理决策。
三、财务核算系统与业务系统的底层数据需要实现共享,使财务核算系统能及时获取和整合业务信息,跟踪业务活动变化,发挥财务核算决策支持功能
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公司作为连接商业物业持有者和使用者的媒介,承载了大量的外部资源。比如,房地产开发商、投资者、品牌商、供应商和消费者等。商业地产服务商参与了房地产业、商业服务业、金融业的市场资源整合和重新配置活动。
商业地产服务机构在商业项目管理的各个阶段与众多外部供应商紧密合作,共同服务于商业资产的增值服务。比如,商业项目市场定位和规划阶段,商业地产服务机构需要与专注项目所属区域的市场调研机构紧密合作;商业项目工程改造阶段,需要与工程咨询供应商合作;招商阶段,需要与招商经纪服务商合作;市场推广和营运阶段,需要与媒体和市场运营供应商合作。
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公司作为市场资源整合者的角色定位,要求财务核算体系设计中必须考虑将外部市场资源沉淀在公司信息化系统的底层数据库中,并实现企业内部各信息子系统数据共享。比如,OA系统、采购系统、合同管理系统、商户销售系统、会员管理系统、租户结算系统等各信息子系统的底层数据库必须与财务核算系统保持信息共享和互换,使财务核算系统能及时获取和整合业务信息,跟踪业务活动变化,发挥财务核算决策支持功能。
四、财务核算体系构建需要集团统一核算管理体系,实现财务信息集中管理,为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做好铺垫
针对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机构轻资产、多项目运作的商业模式特征,其主要公司构架一般设计为集团管理公司、区域管理公司、项目公司三级。集团管理公司主要核算集团总部费用、集团直接管理的项目池;区域管理公司主要核算区域总部管理费用、区域公司直接管理的项目池;项目公司主要核算特定项目。除了以上三类公司以外,集团公司还会通过持股方式控制专业公司,比如,为项目提供工程改造的工程咨询公司、提供物业管理服务的物业管理公司、提供招商服务的招商咨询公司等,这些专业公司既可以为集团内项目提供服务也可以在市场上独立运作。
以集团直接管理的承租经营类项目为例,项目公司作为承租方,通过租赁方式取得项目整体经营权,会计核算主体为项目公司,主要核算项目租金收入和项目直接经营成本。集团层面对项目的直接管理成本主要体现为集团专业管理部门为项目运营管理服务投入的人力资源成本、集团集中招商职能为项目发生的招商成本、集团集中营销职能为项目发生的营销成本等,这些直接成本记录在集团管理公司的核算账套中。此外,集团内专业公司为项目提供的专业化服务成本,比如,工程咨询服务成本、物业管理服务成本等记录在专业公司的核算账套中。从集团母公司视角,对外报告需要抵消内部公司关联交易产生的内部服务结算收入与支出,反映公司整体经营成果;对内报告需要集合集团内各核算主体的经营数据分析各项目完整的投入产出情况,跟踪项目财务状况的变化。
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公司集团化统一运营管理、集约化经营的特点,要求在财务核算体系设计方面,必须首先考虑统一集团内各公司核算科目体系、核算细则,统一集团内各公司财务对内和对外报告体系。集团统一核算管理体系,有利于实现财务信息集中管理,为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做好铺垫。
五、财务核算向管理决策功能拓展,需要企业管理层权衡成本与效益,使财务核算体系建设符合企业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战略规划
财务核算向管理决策功能拓展,要求财务核算体系随着行业的变革和公司商业模式的变化持续改善。财务核算向管理决策功能拓展,需要企业管理层权衡成本与效益,综合考虑企业发展的阶段性以及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布局和时间节点,使财务核算体系建设符合企业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战略规划。
参考文献:
1 我国证券公司业务结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我国证券公司主营业务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证券公司主要经营投行业务、证券自营、证券经纪业务以及资产管理等业务,以上四部分业务收入构成了证券公司总营业额的绝大部分。将这些业务进行分类可概括为常规性业务和流程性业务。
经济业务的开展有赖于交易所提供席位,为投资者进行交易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证券公司总收入的50%均为经纪业务所提供,同时经纪业务又是证券公司赖以发展的基础和核心。目前,我国证券公司主要采取营业部制的形式开展证券经纪业务,同时客户关系管理落后以及客户服务不到位等现象屡见不鲜。而且证券公司未形成完整的、系统的经营模式,绩效考核制度、管理机制以及培训体系等不够完善。但是随着证券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尤其在实行佣金自由化后,各个经营公司需要不断进行管理模式和流程的创新。
投行业务主要涉及企业融资与并购、资产重组、财务顾问、IPO、资产证券化业务以及证券发行与承销等,它除了为证券公司带来高额利润外,还能推动相关业务的发展。目前我国证券公司的投行业务相对而言比较狭窄,证券的发行与承销和IPO为其主要业务。自2004年2月1日起,我国证券市场逐渐打破原有通道制,开始施行保荐制度。保荐制在为证券公司提供福利的同时,要求其承担更多的义务,此种方式改变了证券公司传统的运营模式,无形中增加了证券公司证券发行与承销的风险,要求证券公司具备较高的投行业务综合能力。
资产管理和自营业务的获利主要是依靠二级市场,此种模式下证券市场的涨跌和盈利水平具备相当的关联性,无法有效的对冲风险。例如,在2001—2006年,证券市场处于低迷状态中,大量证券公司出现亏损,但是到2007年股票市场的行情逐渐好转,各证券公司的利润也随之上涨至50%左右。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中,我国的证券公司没有规范合理的证券交易法规政策进行约束,投资理财理念没有及时更新,导致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力不足,产品结构相对简单。[1]
1.2 我国证券公司业务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业务结构趋于单一,收入来源的趋同性明显。目前,我国的证券公司与国际证券公司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业务范围相对狭窄,一级市场的承销业务、二级市场自营业务以及经济业务仍是证券公司的主营业务。在此形势下,证券公司的业务品种逐渐单一,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相关的金融衍生产品较少,导致证券公司的业务无法达到高度的成熟。
1.2.2经纪业务的营业部体制弊端日益凸显。我国证券公司的主要营业收入来源于证券经纪业务,我国证券公司为了扩大营业部模式,大量新建营业场所,同时配备了齐全的电子交易设备,增加了证券公司的运营成本和固定成本。同时,证券公司盈利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营业部的各项成本支出。所以,营业部体制作为我国证券公司经纪业务的支撑,在新形势下其弊端日益凸显。营业大厅相较于网上证券交易面临更高的交易成本,经营效率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亏损增加、服务单调等问题突出。
1.2.3投行业务范围相对狭窄。 证券公司的收入来源较为广泛,但投行业务是其中较为稳定的一项。这个与其它的业务相比,投行业务的业务范围相对狭窄,所以导致营业收入不高,行业平均值也处于偏低状态。目前,我国证券公司的投行业务主要以上市保荐和证券的发行和承销为主,但是证券发行与承销的边际利润已经达到饱和,而财务顾问、并购重组等新的投行业务也未获得较好的发展。
2 改进我国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措施和建议
2.1 积极推进创新业务的发展,保持各项业务的平衡发展
2.1.1实现资产管理业务的创新。《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行办法》于2004年2月颁布,对证券公司的业务创新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证券公司实现资产管理业务的创新,必须加强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集中精力打造品牌,实现品牌效应。在资金的运用方向这一方面可以尽量选择债权类、衍生工具投资、股权类以及汇市产品等;在资金的运作方式上,可以选择私人账户、集合性经营以及基金等。美国券商的主要经济来源即资产管理业务,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为证券公司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证券公司要实现自身发展,必须充分把握住资产管理制度变革的机遇,依靠最新科研成果,最大限度的发挥专业优势,逐渐改变传统的资产运营模式和管理理念。同时要借鉴新的基金管理运作方式,保证产品与需求的衔接,提高抗风险能力,提升证券公司管理水平。除此之外,证券公司还要发挥品牌优势,拓宽业务范围,为投资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和稳定的财产管理,尽可能规避市场波动从而带来的金融风险。[2]
2.1.2加强防范风险意识,促进自营业务的稳步发展。自营业务与其它业务相比存在显著的区别,面临的市场风险较大,且受二级市场的影响大。以往,我国证券公司将眼光放在短期效益上,自营业务的投入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在市场行情较好的环境下证券公司会获得较高的利润。但是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投行带来了毁灭性灾难。由此可见,证券公司应合理控制自营业务规模,实现债权、股票资产的优化配置,树立科学的投资经营理念,形成以价值型投资为主导的投资模式,推动证券公司的稳步发展。除此之外,证券公司还需要加强产品创新力度,大力发展市场波动相关度低的产品,有效规避风险。
2.1.3金融衍生品业务。 金融衍生产品虽然交易策略的制定以及定价过程相对复杂,但是券商一般具备较强的研究实力和股市经验,所以它仍为券商营销部门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由此可见,金融衍生产品的大力发展会极大的改变我国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目前,证券公司要不断转变思路,实现理财产品的个性化经营,加快营销部门、研究部门以及资产管理部门的整合重组,减少次贷危机对金融衍生品的危害,降低潜在风险,实现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转变。
2.2 树立品牌意识,大力发展名牌业务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仍处于三类市场分级中较弱的市场,法律法规以及监管机制相对落后,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明显,进一步加大了股票市场的不稳定性。所以,证券公司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必须提供优质的理财咨询服务以及稳定的增值服务。由此可见,证券公司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从现有资源以及经营环境中出发,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大力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推动特色业务的发展,逐渐树立起品牌优势。正如著名营销大师科特勒所说,一项伟大的服务和产品是我们成功品牌的关键和核心。
2.3 逐渐变革营销部体制,实现经纪业务的创新
2.3.1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不断提升经纪业务的服务水平。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基础设施也不断得到改善,所以证券公司要转变经纪业务的发展方向,扩张方式立足于低成本,发挥实体网点的作用,大力进行虚拟营业部制的建立,创新交易手段,尽可能降低经营成本。目前,受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的限制,独立的虚拟营业部在建立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所以证券公司要不断解放思想,逐渐建立起核心的实体营业部,以此为依托发展若干个虚拟营业部,最终建成以专业网络运营商、银行资源以及IT终端厂商三位一体的经营模式,建构起经纪业务完整的价值链。[3]
2.3.2创新经纪业务的定价策略。 自2002年开始我国证券市场逐步实行浮动佣金制,各公司为了争夺客源展开了大规模的佣金战。由此,证券公司为了增强经纪业务的竞争力,不可避免的开始使用合理的定价策略。在此情况下,证券公司可以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不同的佣金收取方式。证券公司使用合理的定价策略,能有效避免行业间的恶性竞争,同时还能从根本上提升证券公司经纪业务的竞争力。除此之外,证券公司在开展经纪业务的价格竞争时,除了考虑如何降低佣金,还要将着眼点放在创新增值服务上。我国证券公司要不断借鉴外国经验,利用国内现有的市场环境,同时实现信息资讯的不断创新,进一步完善我们证券市场。
2.4 扩大资产规模,提高研究能力
证券公司要实现证券多元化必须扩大资产规模。这个与国外大型证券公司相比,我国证券公司的资产规模普遍较小。我国证券公司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推动证券公司上市,加快证券公司间的整合和并购,实现“强强联合”。随着国内证券市场的发展和国际市场的扩张,证券公司的研发能力逐渐成为衡量其综合实力的关键,所以证券公司要获取较大的经济利润,必须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
3 总结
我国证券公司现有的盈利模式阻碍了证券公司的跨越式发展,而且导致了过度竞争及不正当竞争的出现。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证券公司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证券公司要顺应市场形势,借鉴吸收外国先进经验,实现盈利模式的创新和发展,为证券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黄雪梅;我国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研究[J]山东大学;2012(03)
一、引言
从踏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就一种飞快的速度发展着,中小企业成为了中国经济的基础和社会经济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成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和繁荣稳定的重要因素。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人们都认同中小企业将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角。但是从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不难看出它存在着许多的制约因素,其中融资渠道困难与资金链薄弱是重要因素之一。会计信息的披露是对一个企业财务状况以及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发展前景的重要判断因素之一。提供高质量的、可靠地会计信息是对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负责任的表现,同时也是吸引融资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由葛家澍、余绪缨等主编的《会计大典第一卷:会计理论》一书中对可靠性的定义为:“可靠性指财务报表所反映的信息足以信赖。具体地说,对一个理性的,对会计信息有充分理解能力的人来说,依据这些信息,能够做出合理的决策。这样,我们就可以认为信息是可靠的。”影响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因素分析:
(1)法律制度。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我国在2011年10月18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颁发了《小企业会计准则》。但由于我国法律偏向于大陆法系,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在为企业会计信息提供保障的同时不能涵盖全面,会计人员灵活性不够,可能会出现合法但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情况或出现有些会计人员利用法律漏洞修饰财务报表,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可靠性下降的情况。
(2)经济环境。在国家所有和控制的企业和组织中,政府可以依靠其对企业的所有权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控制和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作为企业的拥有者对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的需求很强烈,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质量要求相对较高。但我国中小企业大部分都属于私有企业,受政府的制约较国有企业相比相对较低,政府对其监管力度不够会使其信息质量较低。
(3)市场化程度。市场化程度的高低也会对企业会计信息可靠性造成影响。我国企业整体上而言,虽然市场化程度在逐步增加,但是市场经济只发展了三十年,整个市场化程度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较低,还处于中等水平,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总体上较发达国家低。
三、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一)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进入2011年以来,在流动性紧张和通货膨胀压力持续高压的形势下,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状况普遍加剧,盈利空间有所缩小,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再次成为焦点。抵押担保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手段,金融机构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对中小企业发放信用贷款的,而基于中小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经营能力,其经营者很难从金融机构获得长期贷款。对于很多中小企业来讲,申请到的短期贷款往往对于企业的经营来讲是杯水车薪,无法解决企业的根本问题。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在内因方面,第一,中小企业多为个体经营或家族经营,组织结构上相对简单,管理方式人格化。第二,很多中小企业都有着财务管理不规范,信息透明度较差的问题。第三,中小企业具有不确定性,对于市场的波动承受力较差,致使很多金融机构不敢像此类企业放款。第四,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往往是以租赁资产为主,自有资产少,无法按照银行的要求进行抵押。就外在原因而言,主要在于第一我国金融体现对中小企业提供资金的门槛较高,对中小企业贷款发放缺乏激励政策,对中小企业的风险性看的太重。第二在于,社会法律法规的不健全。
四、实证分析
案例:北京银辉生化科技有限公司忻州分公司
企业简介:北京银辉生化科技有限公司忻州分公司于2010年在山西省忻州市注册成立,注册资本50万,原股东张某与李某与2011年1月将全部股份转让给股东银某,目前公司主要经营保健药品的生产、销售和服务。公司成立于山西省忻州市开发区,于2010年注册之时获得专业资质的审核。
融资背景:在2012年企业为了扩大生产经营模式希望通过自由房产抵押,向当地银行进行流动资金融资。该公司先后与几家银行洽谈过该贷款业务,但都没有成功。主要由于洽谈中遇到的;两个问题。第一、截止2012年1月,公司在运营了两年之后一直处于负利润状态,而且在股权变动之后,银行不看好该公司的偿债能力。第二、公司在两年经营中,由于人员的变动一直没有建立完善的财务机构,公司一直存在着财务状况混乱、会计信息不健全的问题,银行不看好其经营前景。
公司改革:为了进行成功融资,挽救企业,该公司在2012年1月聘请专业的财务人员,组建了完善的财务制度,提高了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加强了其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透明度,同时对公司共注册开始的所有经济业务进行了清理,保证了其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提高了其公司的财务信息质量。
苏龙公司党委副书记何国华向记者回忆称,“如果被询问时回答不上,那肯定是工作没做到位,就很紧张。” 据何介绍,只要陶不出差,每天早上6点便进厂,7点左右召集高层在餐厅开会“边吃边谈”,十多年来天天如此。
2008年10月,陶建华被委以重任,兼任国电江苏电力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次年,他扭转了国电江苏公司因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颓势,盈利15.9亿元。
在经济下行煤电矛盾突出的大背景下,国电江苏公司在陶建华的带领迅速崛起业内瞩目,其超前的市场化思维与其在煤电市场的纵横捭阖,也引发了诸多热议。由此,这个电力领域的标杆式人物,也多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用明天的方式工作
在江阴苏龙热电公司大门口写着两行字:“如果不用明天的方式工作,就可能回到昨天的生活。”
陶建华一直用这句话,提醒自己不能再倒退到当年艰难时期。1953年出生的陶建华,曾当过市计委副主任和化肥厂厂长。在进入电厂的最初两年,由于资金链紧张,企业只能去附近借地养鸡办厂。当时的情况,常常是一边等米下锅,一边又贷款无门。
这些年,在市场中多年的摸爬滚打,让他有着很强的市场意识,深知广揽市场信息的重要性。“每天上班我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电脑了解市场信息,尤其紧盯发电市场、燃料市场和资金市场。”在接受《能源》杂志记者采访时陶建华表示。
正因如此,他对江苏当地调度的用电计划,各大港口的煤炭价格,甚至省网哪些电厂机组要检修等等信息,都了如指掌。
2008年8月,煤价高位运行,江苏地区发电企业“多发多亏”,对电网9、10月份调整电量都不感兴趣。陶建华却果断决策,先后两次从电网签回8.3亿的调整电量计划。
9月,煤价开始下降,但电力需求下降幅度更大,到10月底,江苏省三分之一的发电机组因用电量不足而停机,在各发电企业“为煤价降而喜、为电量少而愁”的时候,苏龙公司却因为提前争取了电量计划,9、10月用的是调整指标,自己的那份“口粮”还省着。
陶建华不仅有超前的谋划意识,他还是一个爱琢磨事儿的人。他琢磨最多的还是电煤。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要烧“性价比最好的煤”。他在用煤上采取了措施——“杂粮”、“细粮”混用。机组在满负荷的时候烧点好煤,但是在部分出力的时候,为什么不能让锅炉吃点“杂粮”。
他还真为锅炉找到了一种很实惠的“杂粮”——煤泥。这煤泥当初的遭遇跟电厂的粉煤灰差不多,属选煤厂的下脚料,装运、存放都是难题,还污染环境,谁要能废物利用,还能享受国家的退税政策。经过设备改造,苏龙公司135MW系列机组的煤泥掺烧率高达60%。苏龙公司掺烧煤泥的经验被同行们纷纷仿效。
在陶建华眼里,市场无“”,经营无“死角”。
苏龙模式
在国电江苏公司,每个管理者大都随身携带着一张特殊的表格,表格上清晰地列着苏龙电厂与江苏公司所属谏壁电厂、泰州电厂、常州电厂、宿迁电厂的发电份额、煤炭采购单价、财务费用、供电煤耗、厂用电率等主要经营指标。
这就是有江苏公司特色的对标体系,“四个市场、一个表格”。所谓“四个市场”就是与发电厂经营密切相关的电力、燃料、资本、热力市场。近年来,苏龙公司紧紧围绕电力、燃料、资金、热力“四个市场”,形成了以发电为主体,以供热和煤炭经营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产业格局。这一产业格局改变了传统电厂的经营模式。而这也恰恰是中国国电集团公司所倡导的战略。
在陶建华任国电江苏公司总经理后,这“四个市场”的经营策略被广泛推广运用到国电江苏公司所属电厂经营中来,并在各个厂依实际情况有所创新。
其中,苏龙公司着力做好电量置换、来煤加工、技术改造和设备检修,将发电主业做到了极致。它的锅炉制粉系统在整个发电行业是个“异类”——输煤皮带采用了变频系统,煤量多时皮带转速加快,煤量小时转速下降,能耗就此下降了一截儿;原煤仓一分为二,一仓加优质煤,一仓加劣质煤,根据用电负荷,随时变换优、劣煤掺配比例,发电成本就此降低了。
与苏龙公司堆高的“煤山”不同,在国电常州发电公司储煤场,眼前是片开阔、黑漆漆的“平地”——多达80万吨的煤炭就储存在脚下。
同时,国电泰州发电公司利用两道大堤之间自然地貌,稍加改造后建成储备煤场;国电谏壁电厂采用联合储备的煤炭储备方式,把短期周转的煤储存在港口,把长期储备的煤储存在同一航道上的泰州发电公司和常州发电公司的煤场。当谏壁需要用煤时,直接将这两个公司的船调至谏壁电厂码头卸煤。
各种储煤方式改善了国电江苏公司的储煤条件,也打破了传统电厂储煤时间仅够20余天用量的惯性思维。
在苏龙公司,总长约75公里的供热管线,覆盖了江阴市区和开发区约 150平方公里的范围。供热,对于苏龙公司而言,是一举多得的事。陶建华把这笔账算的很精细,“目前苏龙电厂6台机组每年供热136万吨,可以产生可观的供热利润,这是第一笔;因供热降低的煤耗节约了相当一部分燃料采购费用,这是第二笔;因为热电联供,苏龙公司每年还能增加至少500小时的电量,多发电多获益,这是第三笔。”直接利润和间接利润叠加在一起带来了丰厚利润,使苏龙公司坚定不移地加快拓展热力市场。
在陶建华的带领下,2010年,江苏公司明确提出了“以高效率低排放的大机组+远距离供汽占领区域热力市场”的工作目标,积极创造条件,加大供热技改的投入,不断延伸供热范围,拓展热力市场取得新的突破。
众所周知,电厂是资金密集型企业,在国家货币紧缩政策下,资金供应对于保障电厂正常运转更加重要。金亚洪,是分管电厂经营的副总经理,曾在金融行业的从业经历是陶建华看重他的原因之一。
这一时期金融业发展水平低下,金融监管落后,相应法律法规不健全,金融机构缺乏足够的自律约束,同时国民经济不断震荡。1992、1993年间,社会上出现了房地产热和证券投资热,大量银行信贷资金通过同业拆借进入证券市场,导致了混业经营中的金融业出现秩序混乱、效率低下、金融风险增大。面对这种情况,国家从1993年开始大力整顿金融业秩序。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分业经营阶段 由于1992、1993年出现的金融过热、金融秩序混乱、不良资产居高不下导致金融风险加大的现象,1993年12月25日国务院通过了《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各金融机构由全能制经营转向分业经营。随后又成立了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这样银行业与证券业、信托业、保险业的分业经营制度在我国形成。由此可以得出我国银行业实行分业经营的主要原因就是1993年之前混业经营带给金融体系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增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作为短期资金的同业拆借资金进行长期投资,必然大大降低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加大了收益的风险;其次,投机行为和泡沫经济的加大。我国资本市场较小,而且不够规范,大量银行资金进入市场投机必然加剧了价格的波动和市场纵的可能,导致价格机制无法有效发挥作用;再次,增大了金融监管、宏观调控的难度。资金流向被隐瞒,导致货币政策更难以达到预定目标。
实际上,当时的这些危害,并非由于商业银行从事证券投资、房地产业务,而是由于商业银行借助于同业拆借市场,将拆借资金引入长期投资与投机。我国当时金融监管还很薄弱,法律法规也不健全,难以有效阻止和处理此类违规行为。而且商业银行自身也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真正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以达到对风险的自我控制。因此,这一时期实施分业经营是十分必要的。
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混业经营阶段分业经营的实施是为了降低风险,然而,从中国银行业分业经营的实践来看,分业经营模式并没有使我国商业银行取得理想的结果,业务范围限制在存贷款方面使业务风险更加集中和扩大。而且从实际情况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分业体制最终没有完全完成。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混业经营的现象,如中国建设银行于1995年与摩根斯坦利合作成立了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根据特许从事投资银行业务;中国工商银行和东亚银行合作在香港收购了西敏证券,改名为工商东亚金融控股公司,从事香港和内地的投资银行业务。另一方面,一些各地商业银行以及信托投资公司原先分别组建的证券公司还未完全从原单位分离出来。
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的浪潮不断高涨,新技术革命和金融创新风起云涌,以及外资银行的大量涌入,我国商业银行由于法律的限制不能开展混业经营,这造成了对国有银行的不平等,削弱了我国银行的竞争力。为了增强我国银行的竞争力,在国际金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国政府逐步在政策上打破了银行、证券、保险和基金四者之间的资金壁垒,陆续出台了放松金融管制的措施。第一,允许基金管理公司和证券商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国债回购市场;第二,允许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以自营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作为抵押,向商业银行借款;第三,允许商业银行接受基金管理人委托,办理开放式基金单位的认购、申购和赎回业务;第四,允许商业银行直接出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
从1999年起,在法律许可范围内,中国商业银行积极推动银行、证券、保险和基金之间的合作,逐步由分业过渡到混业。商业银行以多种形式积极承办投资银行业务、股票质押贷款、银证转账业务、销售和托管基金、代售保险产品、参与保险单质押贷款、开办基金管理公司等混业经营业务。1999年7月,中国银行与平安保险公司全面合作;同年12月,中国工商银行与华夏证券公司联手。
中国银行业混业经营渐进发展
中国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混业经营是有序和渐进式的,自推行混业经营以来,中国商业银行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中更有佼佼者为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的转变树立了样板。
目前,中国银行业不论是国有银行还是股份制银行都已有序开展混业经营业务,四大国有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更是凭借其强大的实力,成为了混业经营的领头羊。
中国银行 中国银行主营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包括公司金融业务、个人金融业务和金融市场业务,旗下拥有多家控股金融机构从事多方面金融业务。1998年7月在香港注册成立的中银国际,是中国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主力平台。2001年10月设立的中银香港,同时拥有南洋商业银行、集友银行和中银信用卡有限公司的股份权益。2004年7月中国银行和美林投资管理合资组建了中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从事基金业务。2005年1月成立的中银保险,是全国性财产保险公司。
中国农业银行 农行虽然在混业经营领域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也在积极开展多种业务。2004年2月,农行与长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达成长期全面合作协议,将经营范围拓展到基金领域。到2004年10月,农行已与一些保险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并与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和法国巴黎银行签订了QFII托管合作协议。
中国建设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经营领域包括公司银行业务、个人银行业务和资金业务,多种产品和服务。1995年由多家国内外著名金融机构和公司共同投资组建了中金公司,是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投资银行。2004年1月成立了建银国际,是建设银行在香港全资拥有的投资银行,代表建行总行对外开展投资银行业务。2005年9月建设银行、美国信安金融集团和华电集团共同建立了建信基金,从事募集、管理证券投资基金等业务。2006年8月,建设银行与美国银行达成收购协议,成立建行亚洲。
中国工商银行1998年2月,经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核准,中国工商银行成为国内第一家证券投资基金托管银行。工商银行也是国内首家在商业银行架构内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截至2006年12月,工商银行已在国内27家境内分行设立投资银行业务部门。同时,工商银行在企业年金服务上与太平洋保险、平安保险积极合作。
混业经营发展目前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风险控制能力薄弱 混业经营最大的隐患在于不同金融业务所引发的风险可能会在金融机构内部传染,导致整个金融集团陷于危机。在国外,大型商业银行的经营业务相互交叉,但存在着非常严格的“防火墙”,如法人“防火墙”、业务“防火墙”等手段,从而防止出现扩散至整个集团的风险。而在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目前普遍缺乏健全、有效的混业经营风险防范机制。银行的经营管理者缺乏风险意识,风险管理手段落后,风险控制能力薄弱,对暴露出的风险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预警和解决。
其次,监管真空与多重监管并存 混业经营过程中不断出现的产品创新和业务创新常常导致业务交叉,如投资连接保险,既有保险的功能又有投资的功能。各监管主体由于各守一方,缺乏沟通和协调,因此在监管上不是出现了重复监管耗时费力的问题就是出现了监管漏洞无人过问的盲区。这对中国银行业开展混业经营造成了一定的隐患。
再次,专业的监管人才匮乏 随着混业经营进程的不断加深,风险与日俱增,监管难度加大,需要既对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专业知识有所掌握又要对计量、财会、法律、计算机、外汇等知识全面了解的监管人才。发达国家成熟的监管技术、手段是与他们拥有大批优秀的监管人才分不开的,而我国这类复合型人才非常稀缺。
中国银行业实施混业经营应多管齐下
健全法律法规和金融制度 混业经营模式下,风险加大,多种金融业务交叉,多个业务部门和经济主体利益相关,如何防范风险,如何促进各项业务有条不紊开展,如何维护各经济主体的利益,必须依赖于完善的法律法规和金融制度。健全而严密的法律法规以及金融制度不仅能为混业经营提供法律保证,并能对混业经营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避免压制金融创新。
强化金融监管,完善监管体系混业经营模式下,银行的业务更为复杂和多元化,风险程度更高,这对我国金融监管部门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监管不到位或者监管过于严格,都会造成不好的结果,前者会允许不规范金融行为的滋生,加大金融风险,而后者则会加大监管成本,降低金融效率。因此,我国的金融监管部门必须提高对银行进行全面监管的意识,加强国内监管机构与国际监管组织和其他国家监管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交流监管技术,完善监管体系,切实提高我国监管部门的监管水平。
与经验丰富的国际先进金融机构合作 中资银行通过选择与经验丰富的国外先进金融机构合作,能从它们身上学到先进的管理方法、管理体系、创新理念和监管技术,从而在管理、业务、金融产品方面完善自身的不足,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从而对中国银行业未来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
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一、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现状
我国小额贷款公司于2005年在山西省挂牌成立,揭开了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序幕,其成立目的就是为了引导民间资本流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以此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直至2008年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指导意见》,小额贷款公司从此以合法的身份进入借贷市场。几年来,小额贷款公司数量和贷款余额都取得了较快速度的发展,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截至2014年3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8127家,贷款余额8444亿元,与2001年相比小额贷款公司机构数比2011年增加3845家,贷款余额较2011年增加4529亿元人民币,由此可以看到小额贷款公司在规模和实力上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一直以来,各省地区的小额贷款公司通过实践,初步探索出了发展模式。但是,对于小额贷款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该如何走,本文试图对此问题作一探讨。
二、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身份定位不清晰
根据央行和银监会颁布的《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指导意见》,小额贷款公司主要经营小额贷款业务,从其业务范围来看,属于金融业范畴,但是其不能吸收公众存款,并没有银监会颁布的金融许可证,所以不能认为其为金融机构,这也给小额贷款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在税收方面,小额贷款被认定为工商企业,对其贷款利息收入全额征税,而普通银行是按照存贷款利息的差额来计算缴税的。另外小额贷款公司设立时对其的定位是为那些无法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取贷款的中低收入农户和中小企业提供一种融资渠道,但在经营过程中,不少企业为了增加收益,倾向于质量优、贷款数额相对较大的优质客户,这样就违背了设立的初衷,影响小额贷款公司的长远发展。
(二)融资渠道较单一
根据《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指导意见》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模式为“只存不贷”,对于其资金来源主要三种方式:自有资金、捐赠资金、不超过两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入资金。虽然说小额贷款公司可以向银行融入资金,但是在银行获得融入资金的额度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0%,这意味着小额贷款公司财务杠杆只有1.5,小额贷款公司的杠杆率被严格限制在低水平上。在通过自有资金融资时,部分地区对小额贷款公司投资设立了资本规模上限,小额贷款公司必须经由监管当局审批才能追加投资,且单一股东投资占比受到或宽或松的限制,股东增资扩股、追加资本难度较大。所以,资本规模有限,后续资金来源不足不利于小额贷款公司业务进一步发展。
(三)风险控制能力有待加强
由于小额贷款公司其主要客户为中低收入农户和中小企业,由于所面临的客户群体较为分散且规模较小,这些客户财务制度不健全,资信程度不高,使得小额贷款公司存在着较大的风险隐患。另外小额贷款公司的客户大多是被排斥在传统的银行类金融机构之外的群体,他们无法提供相应的贷款抵押物,缺少对风险进行预测、识别、度量、监测、分析、检查和控制的能力,这样就给小额贷款公司发放贷款时埋下了一定的信用风险隐患。因此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比传统金融机构贷款风险较高,并且由于人力资源、信息化程度等原因,其抗风险能力却不能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较,这样制约了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
三、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明确小额贷款公司身份地位
小额贷款公司自成立之初就被视为“准金融机构”,这样最直接的弊端在于其无法享受到税收方面的优惠,沉重的税收负担也侵蚀了小额贷款公司的利润空间,也使得小额贷款公司倾向对收益高的优质客户发放贷款,违背了最初设立的初衷,因此应该明确小额贷款公司的身份地位,使其能够享受到与其他金融机构相类似的待遇。再者,小额公司在经营的过程中也应牢牢坚守其服务三农和服务小微企业的使命,贷款投放坚持“小额、分散”原则,坚持走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不同的差异化竞争道路,努力开发适合自身的客户群和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因此一方面监管方面应给予小额贷款公司更优惠的政策,其自身也应该在目标市场上精耕细作,做出自己的特色。
(二)建立有效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机制
“只存不贷”模式容易使得小额贷款公司面临短期内无法收回资金而周转不灵的问题,因此迫切需要为小额贷款公司建立长期有效的融资渠道。目前小额贷款公司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得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0%的融资限制。所以政府可以考虑放宽融资比例。另外可以允许经营业绩好,信用较高的小额贷款公司可以相互拆借资金,吸收转贷款;允许小额贷款公司进入同业拆借市场拆借资金。如重庆市2012年就在全国率先打破了小额贷款公司的融资渠道和规模,该市小贷公司可以向多家银行融资,资产回购转让融资扩大到各类金融资产交易机构,还可向主要股东定向借款和进行同业资金拆借,这样可以降低小贷公司融资成本,还可以放大贷款杠杆。
(三)增强风险控制能力
增强风险控制能力可以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来着手。在内部首先注重人员管理,加大员工培训力度,可以跟当地央行等监管部门合作,代为开展财务管理、风险内控和金融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业务知识培训,切实防范操作风险。其次还要规范业务操作流程,在发放贷款时应严格审查客户的信用和担保人的资产情况,授信应通过适当的授权审批,严防越级放贷。在外部应该建立尽早建立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可以借鉴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建立和完善小额贷款公司信用评级系统,约束和激励贷款人按期还款,并且根据不同等级的客户设定不同的贷款利率,从而通过贷款利率来收取风险费用予以补偿。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717.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5-0-02
一、概述
(一)发展历程
1.小镇起家:1950年山姆・沃尔顿在阿肯色州的本顿维尔小镇开办了一个沃尔顿特价商店,当时当地最大的商店,叫做“沃尔顿 5&10 商店”;1962年第一家真正意义的折扣商店在罗杰斯城开业,叫“沃尔玛廉价商场”,从此沃尔玛零售巨头的辉煌成就开始书写。
2.快速扩张:截止1970年,沃尔玛已有38家分店,此时扩张速度已经超过了所能借到Y金的增长速度,为此公司选择股票上市正式成为上市公司。接下来十年发展,沃尔玛从名不见经传的小镇零售店一跃成为最年轻的全美年销售总额超越10亿美元门槛的零售公司。
3.做到美国零售业第一:沃尔玛通过并购进军全国,采取”逐步填满“策略,在主要零售商忽视的小镇开新店,以每三年销售额翻一番的速度增长,超越百年老店西尔斯,成为全买第一大零售公司。
4.国际扩张:首战美洲市场,取得成功之后,大局进攻欧洲、亚洲以及非洲的许多国家。
(二)主要经营模式
沃尔玛的主要经营模式有四种分别为:1.折扣店即针对低收入家庭阶层消费者,做卖出商品的商店,而不是提供花色品种齐全货物的商店;2.山姆会员店即面向小企业主和其他需要大量购买的个体消费者,以大包装、低利润的经营方式,是顾客可享受低廉的苍术价格;3.购物广场即消费群体定位在低收入家庭,以天天低价为基础,力求“一站式购物”,替顾客节约时间和金钱;④社区店即贴近社区,为顾客提供方便快捷的购物体验。
(三)沃尔玛的供应链
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进行设计、规划和控制,从而增强竞争实力,提高供应链中各环节的效率和效益。沃尔玛的供应链体系属于顾客需求驱动的拉动式供应链,以最终顾客的需求为驱动力,整个供应链的集成度较高,数据交换迅速,反应敏捷。因此,沃尔玛的供应链管理现在已经从企业内部延伸到外部,不再是单纯涵盖制造商及供应商,而且囊括了仓储、承运者、零售商和最终消费者。沃尔玛天天平价的背后是强大的供应链管控能力带来的成本降低和效率提高。在沃尔玛的供应链体系中最核心的其高效的物流系统,高效的物流系统依托整条无缝对接供应链、配送中心、运输系统及信息系统。
二、与供应商无缝连接
沃尔玛倡导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沃尔玛的供应链形成过程中供应商参与到企业价值链的构成, 从而对企业的经营效益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同供应链上下游合作方完美配合做到无缝联接是供应链管理的重点。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强大的信息技术做支撑。沃尔玛在1969年成为了最早利用计算机技术跟踪库存的零售企业之一;1974年最早全面实现S.K.U.单品级库存控制;1980年最先使用条形码技术;1983年史无前例地发射了自己专属的通信卫星;1985年与供货商进行协调最早利用EDI;1988年成为最早选择使用无线扫描枪的零售企业之一;1989年最先开始与宝洁公司等大供应商实现供应商管理库存-快速用户反馈产销合作。
根据上面的分析总结,我们不难看出沃尔玛总是成为行业中的先行者,在先进生产技术领先率先采取行动占领先机。正是因为这些领先行为,沃尔玛与其上下游的合作方实现了各项数据信息互换,各方共同进行严密地数据分析,至此形成双方满意的商品制造生产与销售决策,从而实现连续补货。正是以高效的信息系统,双方共同参与管理业务以及信息共享为支撑,沃尔玛才可以改善与合作方的伙伴关系,提升订单采购的可规划性、市场需求预测的准确性、供应链协同运作的效果和存货周转率,从而实现了其作为核心企业对供应链上下游各方的技术锁定。
三、高效的配送中心
早在1962年沃尔玛就成立了第一家门店,但是第一家配送中心一直到1970年才正式设立。早期的沃尔玛商店位于偏僻的小镇,交通不发达,闭塞的运输环境使得供应商基本不愿意为其送货,无奈之下沃尔玛选择在总部本顿维尔镇开设第一家配送中心。当然,仅仅一家商店是不能够独立负担一个配送中心全部营运成本的。为此以配送中心为圆点,以500公里为半径,凡是一天车程内的商店都由此配送中心承担配送工作,相应的商店承担对应的成本。这一模式大获成功后,沃尔玛快速拷贝此商业模式,并在美国迅速扩张壮大。
仅在美国沃尔玛就设立了70个采用高新技术支撑的物流配送中心,其平均面积在10万平方米左右,大约等于23个足球场,并能够完美供应700家商店。沃尔玛的配送中心每个星期作业量可以达到120万箱,每个月自行整理的商品货物金额达到5000万美元。沃尔玛的配送中心可以称为当今最先进的配送中心,其完美实现了高效率低成本的目标,并为天天平价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一)采用先进技术,降低配送成本
为了完成高效的配送,沃尔玛采用的先进技术主要有:1.上世纪70年代沃尔玛针对自己公司的业务情况专门建立了专属的管理信息系统即零售链接系统,负责处理各业务的数据报表,一方面减少了人工劳动,提高了数据的准确度,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各项业务的效率。2.到了80年代沃尔玛同休斯公司合作,发射了自用的商业通讯卫星,成为史上第一家拥有独立卫星的公司,傲世全球。3.1983年,沃尔玛率先采用销售始点数据系统即POS机。4.1985年成功研发了EDI电子数据交换系统,使用无纸化办公作业。5.1986年建立了快速反应机制,成为历史上首家采用计算机技术对内部物流网络实现全天候监控的零售企业,实现了订货、采购、库存、配送、销售一体化。6.越库配送,即商品在到达配送中心后,并不进库而是在站台上直接向对应的客户配送,物流成本明显降低。
(二)设计科学的配送中心
一般情况下沃尔玛的配送中心设立在100多家零售店的中央位置,其商圈或称为“运输半径”为320公里。每个配送中心的商品有4万多个品种,主要是食品和日用品,畅销品占60%。在配送中心的两边分别是进行装货和卸货的月台,装货月台能满足30台卡车同时装货的需求,卸一端则配备了135个车位,数量惊人。配送中心每天24小时不间断连续作业,600多名员工配合保证日常运作,每个工作日会有150辆左右的货车不断进进出出送货。不难看出沃尔玛配送中心具有极高的效率,任何商品在配送中心的滞留时间绝对不可能大于两个工作日。这个效率还体现在极其低的订单失误率,值得注意的是配送中心每年需要处理数亿次的商品,可见效率存在于极高的水平。
(三)运用先进的信息系统
沃尔玛基本全部的物流信息系统都是以UNIX系统为基础,采用长长的传送带、宽广的开放式平台、产品代码、自动补货系统和激光识别完成高效配送。在沃尔玛的配送中心中,每一件货品都由人工或机器贴上条形码,一件商品无论是进库或是出库,计算机系统都会通过扫描条形码信息进行全程追踪。长约13.7公里的激光传送带在库房里进进出出繁忙时期一天能够处理约20万件商品。
四、快捷的运输系统
与一般的连锁经营企业简单地把运输业务外包给专业的物流运输企业不一样,沃尔玛选择自主建立运输车队,专门进行本企业的货物配送。采取这样的做法使本企业拥有自己的车队和司机,能够保持物流的灵活性,从而可以为一线门店提供更优质的配送服务,促进商品在全球范围内灵活销售,成为沃尔玛的核心竞争力来源。沃尔玛车队是从1978年开始组建的,最开始有70多个牵引车头,近900个拖车,1000多位司机。
农业保险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农业经济补偿体系、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是个农业大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同时,浙江也是一个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省份,洪涝、台风、风暴、霜冻等灾害几乎年年发生,多项指标都排在全国受灾第一位。自然灾害的大量存在和频繁发生,严重阻碍了农业发展,制约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因此,探索浙江省农业发展现状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农业保险模式十分必要,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出发,通过对农业保险的经济属性分析,结合浙江农业保险发展的现状提出相应对策。
一、经济学视角下农业保险的属性
(一)正外部性的公共产品:政府参与
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是相对应的。那些用于满足私人需要的物品称为私人物品,而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我们都称为公共物品。农业保险产品属于准公共产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保险产品在效用上不可分割性。农业保险作为政策性险种,体现了政府的行为,它不仅可以分担农业风险,还可以以政府的信用带动全社会分担。2、农业保险产品的经营需要规模。农业保险根据大树法则进行经营,如果经营规模不够大,不能在时间和空间分散风险,一旦发生灾害,赔付率过高,导致农业保险的成本过高。3、农业保险在本质上具有排他性。一旦农民购买了农业保险就能获得保障,农业保险的消费是非排他性的,不购买这种保险就不可能获得发生灾害损失后的经济补偿。4、农业保险产品的取得方式不存在竞争。农民购买农业保险,不仅能保障自己生产生活和收入稳定,而且还发挥着保证农业再生产顺利进行和稳定国民经济的作用,使全体社会成员受益。因而,农业保险是一种具有正外部性的准公共产品。它的正外部性体现在农民对农业保险的“消费”(或需求)与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的“生产”(或供给)两方面。对于农民而言,购买农业保险所得的个人利益小于其为整个社会所提供的利益总量;对于保险公司而言,提供农业保险所得的个人利益小于其供给成本。农业保险出现了消费和生产的双重正外部性。
(二)保险信息不对称性:多方支持
在农业保险中,由于保险人无法观察到风险程度不同的农民之间的差别,保险人就不会对不同的风险征收统一水平的保险费,在这种情况下就产生了逆选择,农业保险中的逆选择分成以下二种情况:(1)假定在产量分布中存在不对称,投保人则偏向于那些具有较高赔款预期的农民。(2)如果投保每年更新,投保人则偏向于有临时性损失预期的农民,如前一年刚经历过较大的虫灾,或降雪量较大可能会影响出芽率等。(3)潜在投保人可能会利用熟悉十地肥力的优越性,投保那些产量风险较高的十地。投保农民比保险公司具有更多的有关保险标的(土地、气候、作物、畜禽状况等)风险和损失信息,它们也比保险公司更确切知道什么水平的保险费率是公平的。因此,费率过高他就不买,费率低了他就买。这样一来,赔款必然超过保费收入,逼得保险公司提高所有潜在保户的保险费,这必然又创造了一个更大的逆选择市场。
(三).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是重要的,经济增长的关键在制度因素。有效率的制度安排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无效率的制度安排则会抑制甚至阻碍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农业保险制度的变迁同样遵循所有制度变迁的一般演变过程,从低效的制度向高效的制度变迁。这样的一个历史过程可以提高效率,节约成本,增加社会福利。农业保险的正外部性和农业保险信息不对称性决定农业保险制度的特殊变迁路径:政府运用权力或法律手段实施强制性农业保险制度变迁,政府承担一定的责任,同时激励商业保险、农户的互助合作参与农业保险,在适当的时候,政府机构逐步推出原保险的经营,提供更多的政策和法律以及制度环境支持。即:商业单轨制 -- 国家主导,商业、互助共营 -- 商业主导、互助共营,国家渐出。
二、浙江农业保险模式-“共保体”的发展及现状
浙江农业保险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承保的业务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2006年4月,
浙江省政府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采取“政府推动+共保经营”的试点模式,提出了一条新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
(一)浙江省共保体的发展
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共保体由浙江省人保财险、中华联合、太平洋产险等10 家商业保险公司省级分公司共同参与组建,其中首席承保的省人保公司承担具体业务经营;共保体经营范围为农险、以险养险、涉农险三类,实行“单独建账、独立核算、盈利共享、风险共担”。 2008年,浙江省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试点品种扩大到了能繁母猪、油菜、奶牛、水稻、大棚蔬菜、露地西瓜、柑橘树、林木、生猪、鸡、鸭、鹅、淡水养鱼等13种。浙江政策性农险试点,实行全省范围内农险风险责任在当年全省农险保费5 倍以内的封顶方案,承担在此以内的保险赔付责任。
(二)浙江共保体的经营现状
1.保费收入逐年增高
浙江农业共保体从2006年试点工作以来,取得了很好的成就。截至2007年6月30日,浙江省共保和互保两种模式共有27415户农户参加了农业保险。累计保额14.9万元。2006年累计保额6.56亿元,实收保费1315.01万元,保费收入同比增长了472.9%, 2007年上半年累计保额8.34亿元,实收保费1796.09万元。农业保险业务结束了前几年的萎缩状态,逐步显出成效(见图1)。
2.农户的参保率进一步扩大
两年试点工作的展开,全省的农户参保率进一步扩大。截至2007年12月31日止,全省参保农户达.59万户,投保金额为16.9亿元,大户参保率达67%。2006年,通过农业保险理赔已使1555户农户受益,占参保农户的9%。2007年上半年农业保险理赔中有956户受益,占参保农户的9.6%。
3.农业保险赔付率过高
从浙江省统计年鉴的统计资料来看,浙江1991-2006年农业保险的平均赔付率高达118%,有些年份甚至高达145%(见图),而70%的赔付率是保险业界供认的盈利临界点,农业险的赔付率远远高于临界点,做得多就亏的多。从2006年3月,浙江省开始启动“共保体”,总体赔付率有所下降。但是如此高的赔付率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的积极性。
4.道德风险、逆选择现象
浙江省南北地理环境差异大,沿海和内陆的差异也很大,高风险地区和低风险地区并存,而高风险地区参与共保体的积极性显然高于低风险地区,这样就极易导致逆向选择问题。比如试点之一的台州市温岭的大棚西瓜全国闻名,因为地理位置沿海,每年7、8月份的汛期常常遭遇大的台风,该地区的保险需求较大,2006年曾出现过农民排队买“露地西瓜”保险的景象,主要原因在于看好共保体能够给这样的高风险产品提供保障。可见,在试点新型模式之初,必然无法回避高风险地区、高风险产品比低风险地区、低风险产品投保积极性更高的倾向。二是保户之间的逆向选择。目前共保体对投保农户产业经营规模和保额的要求起点较高,但是只保大户并不能完全回避风险,因为大户也有良莠之分,有靠技术吃饭,经营风险比较稳定的大户,也有“靠天吃饭”的大户,这些大户很有可能在年景不好的时候沦为小户。当这些保户面对的是同一费率,统一赔付条件时,风险越高的大户参与共保体的积极性就越高,而风险较小的大户参保的可能性则比较小。三是险种之间的逆向选择。农保户按“1+X”模式对参保险种自主选择,“X”给了各地投保户自主选择投保险种的自由,但是也容易导致高风险险种集合和高风险客户集合的趋势。
5.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不健全
浙江地处东南沿海,属灾害频繁地区,巨灾风险频繁,实现农业保险可持续性发展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化解巨灾风险,而浙江省的共保体设定的保证金制度只是为了促使各成员遵守章程、履行合约、承担责任。共保体设定5倍赔付封顶方案限制了赔付范围,也使得共保体没有足够的积极性考虑大灾因素。真正发生大灾时,风险基本上只是落在政府和首席承包人的肩上,最终由财政兜底,这是由于共保体成员的份额悬殊造成的。风险分散的能力受打很大局限。一旦发生了巨灾风险,保险公司难以承受。
三、浙江农业保险的发展模式选择
基于农业保险的准公共物品属性,比较合理和符合国情的制度安排就是发挥政府在制度创新、供给和宏观调控力方面的优势,构建农业保险运行的基本制度、规则,由企业来直接从事农业保险的经营,并受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管理。因此,本文分析认为,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中央政府提供支持,商业保险公司或其它保险机构代营或自营,遵循农业保险准公共物品属性,调动政府、企业、农民三方积极性的有效的农业保险组织发展模式(图3)。
这种模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国家根据社会效益最大化原则,建立政策性的农业保险管理机构,负责农业保险的发展规划、政策制订、宏观调控管理、基木险种设计、费率厘定和提供农业保险再保险支持。由商业保险公司、保险合作社、相互会社等市场组织经营农业保险。具体运作方式如下:
第一,在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内部单独设立“农业保险管理局”,该管理机构隶属于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事业性机构,不直接经营农业保险业务,其经费由财政拨款。
第二,允许商业性保险公司(主要是财产保险公司)自愿申请经营由政府提供补贴的政策性农业保险项目,政府补贴可分为保险费补贴和经营管理费补贴,具体补贴比例和数额根据政府的财力状况和不同险种而有异。获准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的商业性保险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农业保险管理机构会对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规定的农业保险业务,除补贴外不承担其他责任。
第三,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商业保险公司主要经营农业保险管理局设计的基本险种,采用规定的费率规章,也可以自行开发自愿投保的农业保险险种,但必须经农业保险管理机构审查和批准后,才可以出售。商业保险公司可直接向农户提供农业保险,也可通过其人进行展业、核保、厘赔向农户提供保险。
第四,这种制度下的农业保险项目要实行法定保险与自愿保险相结合。根据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经济和社会目标,对关系计民生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并且经营规模达到一定规模的主要农产品(如粮食:水稻、小麦、玉米,棉花、油料:油菜籽、大豆,生猪、生鸡、糖料:甘蔗、甜菜等)生产经营实行法定强制保险,其他一些商品率高、价值大的农产品的生产经营实行自愿保险。对有农业生产借贷的农业保险标的,即使属于自愿保险项目也应依法强制投保。政府对法定保险项目的投保农户直接给予保费补贴,对自愿保险的项目投保农户可根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可给予适当补贴或暂时不给予补贴。
第五,农业保险管理局会对商业保险公司所经营的政策性农业保险项目还应该给予财政和金融方面的支持和优惠政策。这种支持和优惠可以通过减少公司的营业税和所得税或低息贷款的间接方式,也可以通过对其经营农业保险的亏损给予直接补贴的方式进行。但是对保险公司所经营的法定保险项目应免除其一切税赋,自愿保险项目也应该免除大部分税赋,以利其健康经营。
第六,农业保险管理局要为经营农业保险的商业保险公司提供农业保险再保险,其他国内外商业性保险、再保险公司也可以向其提供再保险,以便使一地的风险能在更大的空间上和更长的时间内分散,减少经营农业保险的商业保险公司的风险责任,提高其承保的能力。再保险可以采取自愿方式,必要时也可以采取一定范围的法定分保方式。
参考文献
[1]茅临生,2006:《走出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农业保险新路》,《浙江经济》,第6期
[2]胡军辉、卢衍,2006:《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困境及出路》,《浙江金融》,第11期
[3]龙文军,2007:《我国农业保险试点现状》,《中国保险》,第1期
[4]关伟,郑适,马进,2005:《论农业保险的政府支持、产品及制度创新》管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