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大学生对人生的思考模板(10篇)

时间:2023-07-11 16:19:5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大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大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篇1

关键词: 传话;主题班会;团体游戏辅导;班主任

Key words: gossip;seminar;group counseling games;teacher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3-0229-02

1事件的发生

初夏的一个早晨 ,离上课时间还有十分钟,电XX班的部分同学已经来到实训楼的某个教室门口等待开门。这时,从楼梯处走过来一名姓陈的男生,气势汹汹地扫视了一下人群,然后冲向一名姓张的女生,上去先给该女生左右各一巴掌,然后揪住她的头发往下拽,摁倒在地,又在其身上挥拳几下。待同学们反应过来,纷纷上前劝拉,而当班主任接到报告赶到现场时,只见那女生脸部涨得通红,头发凌乱,啜泣不止;那男生依然紧握拳头,眼里喷着愤恨的火焰,嘴里还在不停地嘟囔:“你再敢在背后说我的不是,我还要打,还要打……”。见此状况,班主任将两位同学带回办公室。

2经调查后得知的事件起因

当两人来到办公室后,姓张女生表示事发突然,对为何挨打,感到莫名奇妙。而姓陈男生却理直气壮地说:“打你是轻的,打你是活该。”随着调查的深入,又有两名女生被请进了办公室……。

事情的缘由是这样的:这位姓陈的男生与本班姓陶的女生正处于热恋之中。而这位姓张女生看不惯他们的言行举止,几天前,就跟宿舍里比较要好而且非常信任的姓李女生描述此男生的种种不是,并且叮嘱对方不要告诉其他人,这仅是自身看法而已,姓李女生当时爽快地答应,并保证不对外讲述。可就在过后一天的午饭时间,姓李女生恰巧碰到姓陶女生,因为是同乡,两人平时交往慎密,关系很好,交谈之中,姓李女生随口把姓张女生说的话复制给了姓陶女生,并再三叮嘱对方千万别告诉她的男友,以免生是非。陶虽听了传话不高兴但也答应了。

晚上,姓陈男生与姓陶女生在校园散步。当徜徉于初夏醉人的环境中,姓陶女生忘了对同学的承诺,把姓李女生讲述的姓张女生的评价原原本本告诉了男友。回到宿舍,姓陈男生越想越气,决定第二天给姓张女生一个教训,让她知道知道说别人坏话的后果……于是就发生了开头的那一幕。

3班级现状分析

事件主人公所在的是三年制大专班,其中女生人数超过三分之二,女生比较活跃,在院里各类文体活动屡屡获奖,班级总体学习风气较好。班主任常常因该班的女生引以为耀,也因该班的女生常生烦恼――就因为部分女生热衷于背后传话,议论他人,从而经常发生同学之间的各种矛盾;正因为女生的活泼与多事,男生通常避而远之,影响了同学之间的团结和睦,而此次事件将这个问题激化。

4班主任的思考与对策

纵观整个事件,班主任认为:整个事件暴露了同学之间的信任危机,体现同学间人际关系及情绪管理等方面处理不当。而这也是大学生人生成长过程中必需要面对、要解决的问题。希望借助此事能引发同学们反省,提高认识,增长技能,改善人际关系。为能圆满解决此类矛盾,班主任采用两大对策:

4.1 “小题大做”之法:召开专题班会此举是希望同学们敞开心扉,相互沟通,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目的。经过事发当天班委成员的精心策划,“孰对孰错大家评”的专题班会于第二天中午召开。本着对事不对人的原则,班主任在讲述事情的来龙去脉时,隐藏事件中四名同学的真名,用ABCD替代,并请同学发表看法。

第一个发言的是班长。 她立场鲜明地谴责了打人同学的粗暴行为,同时认为女生也应吸取教训,不应在背后议论他人,这样才能使全班团结和睦。接着团支书,班委等相继发言,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认为没有因就没有果,女生们是该好好反省一下了。随后,一名男生的发言引起大家的强烈反响。他说: “我们班的女生整天唧唧喳喳,是非多,换了我,也要好好整治这些多事的女生。”话音刚落,立刻引起多数女生的反对,争先恐后上台发言,大意是背后传话的习惯确实不好,但男生也应有自己的风度,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冲动是魔鬼。其中一名女生直白地说:”一名男生现在能毫无顾忌地打女生,将来肯定会无所顾忌地打老婆,这样的男生难道不可怕吗?……”。话音刚落,姓陶女生转头看了姓陈男生一眼,姓陈男生的脸顿时绯红。正在此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转机:姓陈男生鼓足勇气走上讲台,承认自己就是那个打人的A,并主动走到姓张女生面前鞠躬致歉。此时的姓张女生被此举感动,也承认了自己就是第一个议论他人的(B),表示如果没有自己那一番话,就不会惹来麻烦。接而向姓陈男生点头道歉,同学们见此情景,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随后,姓李女生和姓陶女生也主动走上讲台,坦承自己是事件中传话的(C)和(D),认为之前的举动是辜负同学信任的不诚实行为。面对这情景,班主任适时引导:“很高兴你们能勇敢面对自己的问题,承认错误,并且道歉,这非常难能可贵。现在,大家握个手吧!”四双手在同学们再一次的热烈掌声中握在了一起。这个结局让老师感动,更让同学们感动。明辨了是非,提高了认识。

4.2 加强巩固之法:团体游戏辅导专题班会的召开,只是使同学们留于表面的客气,而要从心理上真正排除阴影,是需要时间和契机的。为了进一步加强巩固,班主任决定对全班进行团体游戏辅导,希望借助团体游戏活动所产生的愉快交互的氛围,使全班同学默契配合,捐弃前嫌,打破隔阂,学会相处,懂得包含,不断对别人有新的积极体验。

经过一周的安排准备,班主任安计划把全班同学召集到学校的素质拓展训练基地,组织他们进行“信任背摔”的团体游戏。这是一个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游戏。其特点是心理挑战性强,团队性强,趣味性强。游戏规则是每位同学站在一个1.6米的高台上,双手握拳反扣在胸、两臂夹紧,下颚抵住拳头。下面肩负保护使命的队员(一般为男生)两两组合,弓箭步、膝盖内侧相碰、两手平伸、手心向上、双手夹住对方右臂,肩膀靠紧,六组队员组成一臂床成保护状态。当每一位队员轮流站在高高的背摔台上,背对大家,高喊 “ 准备好了吗”,回答均是整齐嘹亮的““准备好了,请相信我们,我们爱……你”,得到回应直身后仰,落入下面的由伙伴组建的臂床上。

整个游戏,对于站在台上背摔的同学而言,由于看不到背后的情况而产生“我摔下去会不会受伤”的顾虑,此时能否调整自己的心态,相信同伴的力量,果断、勇敢地向后倒下去,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在游戏中一直担当保护神的男生,在保护女生的过程中体验了男人的责任,女生们在游戏后的感悟中纷纷谈到,倾倒的瞬间,大脑一片空白,此时只有信赖,别无选择。当在失重的惊恐中倒在队友富有弹性而牢固的臂中时,心里是那么的踏实。从来没有感觉和体会到我们班的男生是那么的棒,男生听到这话都不好意思的笑了,那笑声是自豪的,是欣慰的,是纯洁的 ,同时又是傻傻的。

姓张女生说道:信任背摔,让我懂得:在平时的生活中,只要你信任别人,真诚对待别人,别人才会信任你。

姓陈男生也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信任背摔,让我懂得了作为男人对待生活应有的态度。感谢张同学不计前嫌,对我的信任,在她倒下时,虽然她的腰带搁疼了我的臂膀,但我的心里却是暖暖的。感谢老师,教会我如何去学会担当,如何去赢得信任。

这次活动后,该班的面貌有了明显的的转变。基本消除了因传话引起的各种矛盾,同学间懂得了尊重,懂得了宽容,懂得了感恩,懂得了和谐的意义。通过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一年后,该班取得学校文明班级的光荣称号。

5班主任的收获

本人认为这算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教育案例,自己也有所收获:①班主任在处理学生矛盾时,不能一贯采用老一套的写检查,下处分的办法去简单处理,而是要本着以生为本的思想,把学生自己的问题交给学生自己去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意识。此种处理办法,立体感更强,效果更好。四位同学能主动上台承认错误,就是很好的例子。相信学生,就能赢得学生。②在整个事件的处理中,主角始终是学生,班主任只是起引导启发作用,把握重教育,宽处分的原则,努力运用各种教育方式去消解矛盾,创造沟通,达到和谐。一个班级只有和谐了才能步调一致,才能快乐,快乐了才能创造成绩,最终该班去的文明先进班光荣称号就是很好的证明。③作为班主任应该懂得如何与学生沟通的技巧,善于抓住事件的本质内容,运用更科学、更合理、更能让学生接受的方法去解决矛盾。追求教育的艺术美和感动效果是教育工作者的最大享受。本案中精心策划的专题班会和信任背摔游戏就是很好的方法。寓教于理中,寓教于乐中。④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运用积极心理学,以一种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同学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在赏识同学的基础上批评,批评中蕴涵赏识,给犯错误的同学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机会,最终换来了一个班级大家庭的和谐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周建伟.大学新生的不适应及其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5,(3).

篇2

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能否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民族的未来。因此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的课题。

一、什么是人生观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区别在于是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还是错误享乐主义的人生观。

正确科学的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根本态度和看法,包括对人生价值、目的和意义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它不仅决定着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态度,而且调节人的行为和活动的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就能够识大体、顾大局、克己奉公,不会为个人得失而斤斤计较,不会陷入“自我中心”而难以自拔;就能够确立崇高的理想,以顽强的意志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不被矛盾所困扰,不向挫折屈服,不为冲突而忧虑,热爱自己本职工作,积极努力作出成绩,实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大众共享幸福之乐。

实际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也是人们的一种信念,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是我们能否拥有美好生活的航标。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把个人前途和祖国命运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有意义的人生。

二、大学生人生观现状

当前大学生的人生观虽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但其主流是好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利益和分配方式多样化、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政治文化思潮和价值观的渗透和冲击、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大学生个性心理尚未成熟,致使大学生的人生观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态势。少数大学生的个人主义思想仍然严重存在,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淡薄。

1.对待人生的态度。

大多数学生对于人生的态度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把为国家社会作出贡献的大小及个人社会价值的体现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但是一些西方社会低级、庸俗的文化意识和错误的社会风气必然波及到我国大学校园,对青年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致使学生中存在着实用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等倾向,他们人生追求中,重实惠轻理想追求、重利益轻奉献、重个人主义轻集体主义、重知识才能轻道德品质,人生价值观呈现出“功利化”、“多元化”的不良苗头。

2.对待金钱的看法。

南开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杜林致教授最新调查发现:中国大学生总体上对金钱持积极、认可的态度,但不把金钱视为成功的标志,并且认同合理理财,积极投资、愿意参与慈善捐款。即便如此,2008年人民网针对中国大学生金钱观调查结果显示,有三成的大学生是拜金主义者。学生中跟风攀比现象呈抬头趋势,日常生活里比谁的衣服是名牌,谁的化妆品高级,谁的手机最潮……加上一些社会舆论的错误导向,社会阴暗面的过分渲染都导致了大学生不安分的消费心理,产生许多消费误区。校园里一度流行着“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找工作看钱途”等口头禅。因此,专家呼吁,随着社会发展,大学生“金钱观”和理财意识需要科学引导。对金钱的过分看重会导致其心理压力过大、急功近利、思想偏激。

3.对待职业的选择。

在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的今天,随着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就业难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大多数学生都能放下“天之骄子”的光环,勇敢地面对竞争,摆正位置,调整心态,甚至未雨绸缪,提前做好职业规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储备和社会实践。可是令人担忧的是,仍有一部分学生在择业时过于注重物质利益而淡化了社会责任,忽视了社会需求,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评价,甚至寄希望于社会关系上,认为“拉关系、走后门”是找工作的捷径。这些观念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对大学生择业、就业就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三、加强大学生正确人生观教育的对策

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大学生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完善的重要时期。在这个小小的社会,他们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社会价值观,具有一定的认知和判断能力。我们无法消除各类消极因素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环境,消除急功近利的思想,抵制腐朽没落的道德观、金钱观,提高学生的抗诱惑能力,把一些不良思潮的影响消灭在萌芽状态,使学生们对自己有较准确的定位,加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明确努力学习的目标,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理性地面对各种失败,增强抗挫、抗压能力,努力提高前进的动力。

1.加强自我管理。

人生观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心理塑造工作,需要健康环境的熏陶和良师益友的引导。

大学生在蜕变过程中,应从本校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强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约束,克服自身的缺点和不足,认真学好理论和思想品德课的同时,主动选修一些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蚀,立场坚定;吸取前人的优秀思想,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自己健全的心理、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情趣和追求真善美的精神,树立健康人生观。

2.加强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南北朝时的著名文学家颜之推在《颜氏家训》的开篇就阐明了家庭教育对子女的重要作用:“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道,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阅,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由此可见,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作用。进入大学的青年学生虽然意识渐趋成熟,不再迷信父母的权威,希望通过民主平等的方式与父母进行沟通和交流,解决自己所要面临的职业选择、社会交往、爱情婚恋、人生发展等重大问题,但由于他们正处于青春期,社会生活经验不足,在经济上和情感上对家庭还有很大的依赖性,家庭的支持和帮助仍然是他们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作为开放式教育的高校,主要是宏观上的指导,无论是课任老师还是辅导员都不可能经常对每位学生的生活细节,心理变化关心到位。家长更应积极配合学校,经常提醒孩子在学会自理的同时更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品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加强学校教育。

在大学的德育工作中,人生观教育一直是常抓不懈的一项重要任务。从当前大学生人生观念的现状中我们不难看出青年学生的人生观基本是端正的。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大学校园,一方面要重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更要发挥好主平台的作用,积极探索人生观教育的有效途径,加强理论教育,开展实践活动和典范教育,营造良好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大学生在人生观教育中认识人生,感悟人生,并且从中受到教育。就高等院校而言,应该始终坚守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成为社会伦理的向导、人类良知的灯塔,充分发挥对青年学生的引领、示范和陶冶作用。

4.加强社会舆论导向,校内校外双结合。

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完成这项任务,不仅需要依靠大学生自身、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而且需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社会各界和大众传媒都有责任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出一份力。青年大学生是一个敏感的社会群体,他们接受各方面的文化影响比其他阶层多,社会大环境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社会、家庭、学校三方共同努力,大学生教育的整体构架才能平衡,才能进一步推动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作为国家的储备人才,中间力量的大学生应增强社会责任感、民族自尊心及成才使命感,立足现实,从大局出发,把个人的理想、自身价值的实现与国家的利益、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人生观。

参考文献:

[1]何士青,夏岚.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调查与分析.学校思想教育CNKI:SUN:XXDJ.0.1994-03-002.

[2]左云,陈冰俐,乌进高娃.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篇3

1、加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重要性

人不仅活着,还要生产、交往,更重要的是人以一定的人生观指导自己的行为,赋予人生这样或那样的意义。成就什么样的人生,是事业有成,还是庸碌无为;除了客观历史条件和机遇的因素影响之外,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人们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无论是个人事业的成功,人生价值的实现,都离不开正确的人生观作为指导。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新世纪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素质如何,他们的人生观如何,直接关系着中国未来的兴旺和发达。当今的大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他们的团队意识、生活自理能力差,看待问题易带主观片面性;随着情感日益丰富但波动性较大;自我意识增强,但发展还不成熟;还表现在社会责任感不强,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不少人缺少艰苦奋斗的心理准备和思想意识。在困难面前畏缩不前,意志脆弱,以上这些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各大高校当中是普遍存在的。这些也引起了政府、高校、家长,社会的高度关注。

对于大学生当中出现的问题,党和国家也连续下发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当中就指出了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重大战略任务联系在一起。作为高校的一线教师,通过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的了解认为,加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以及如何能取得成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因为科学的人生观有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科学的人生观有助于大学生自觉抵制各种错误人生观的不良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摒弃错误的人生观,摆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建立乐观、进取、积极的人生态度,才能成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可靠的接班人。

2、大学生人生观现状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展的重要趋势。它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日益紧密。同时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政治和文化,尤其我们中国改革开放后,国门一打开,人们首先看到了西方国家发达的经济和科学技术,及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相比之下,中国在许多方面都落后于发达国家,抱怨和指责祖国落后,盲目倾羡西方,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利益驱使下,才会出现大学生的人生观趋于多元化和复杂化,正是因为国内各种错误思潮影响,社会上出现一些错误人生观,更重要的是受到了西方政治文化思潮和价值观的渗透和冲击,作为大学生虽然生理上达到鼎盛时期,但心理正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阶段,这些东西都深深地影响了当代大学生,那么,我们下面就来分析大学生当中出现了那些错误的人生观。

(1)拜金主义人生观

思政课本上我们可以得出,拜金主义人生观是一种认为金钱可以主宰一切的思想道德观念,把追求金钱作为人生至高目的的人生观,并且认为金钱不仅万能,而且是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当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冲击下,一些学生的思想在剧烈波动.由于主、客观上的多种原因,使一些学生步人拜金主义的误区。“炫富”,“拜金女”等现象在高校学生群体中不断发生,而媒体和网络对于大学生人生观的扭曲,起到的作用和影响也是比较大的。近年来,全国多家电视台纷纷推出的相亲类节目,异常火爆,也掀起了新一轮的收视狂潮,而在这种新的婚恋模式中也出现了裸的拜金狂潮,使得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使得对于财富的无尽追求甚至是不择手段,社会理想价值流失,经济效益大行其道,实际意味着人生观价值观的崩塌与断裂。这些都给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构建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2)享乐主义人生观

享乐主义人生观,是一种把享乐作为人生目的人生观,主张人生的唯一目的和全部内容,就在于满足感官的需求与快乐。当代中国大学生绝大多数是有理想、有抱负、好学上进,勇于进取,也具备丰富的现代科学文化如识。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受到一些不健康的思想的影响,其中比较突出而且具有代表性的是享乐主义。有的学生一味讲究吃穿,追求物质享乐。作为正在求学的大学生,衣食住行都是靠家里提供的,家里的父母省吃俭用供他们读书,子女更应该体谅父母的辛苦,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但我们看到的一种现象,就是学子们在校吃喝风泛滥,过生日请,同学之间帮个忙请,获得荣誉、奖学金请,庆祝考试过关,情绪糟糕或者情绪好的时候请,为了满足同学强行要求而请,找到异性朋友请,中奖请等等,大部分学生用于请客的钱远远超过买书、报等所花的费用。 某记者在采访时发现,100%的被采访对象都曾请过客。现在的学生请客讲面子,讲排场,某高校学生请客吃饭一顿饭的标准达到800元,甚至更多,有些学生追求时髦,几百元一套的时装,百十元一件的牛仔裤,已属常见。女生当中,急嫁族的出现,也折射出我们大学生享乐主义思想的泛滥,一结婚什么都有了,不用奋斗了,可以享受了,以上这些思想严重影响了整个大学生群体朝气蓬勃的氛围,也是社会不健康的思想倾向。

(3)个人主义人生观

近年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全国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在全球化的今天,当代大学生在国内外,以及自身成长环境的各种方面的影响下,大学生在政治思想方面有了比较明显的进步,但在某些问题上仍然存在相当大的混乱, 比如他们的价值取向与计划经济时代那一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存在很大不同,其中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在不少学生中依然占据上风。个人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形式传入中国后,对当代大学生产生的影响非常大,通过十多年的教学,我们看到的是,有些大学生在学校某一些事件中,将个人需要置于集体利益之上,极度的自我中心主义泛滥倾向程度加深。不能正确对待个人利益及其与集体利益相互关系的一种道德原则。个人主义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不惜牺牲集体利益去谋取个人利益。凡是主张个人主义道德原则的人,为人处事总是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对自己有利就干,对自己不利就不干。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集体的利益统统置于脑后。什么都是一切以自己的个人需要为出发,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的人生观,主张个人本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价值,社会和他人只是达到个人目的手段。

3、加强大学生人生观的对策

(1)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人生观教育

大学生能否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绝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还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命运。在复杂的人生体验中,大学生怎样认识生活,把握自己,找准人生的航向是我们一直坚持不懈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时代的变化,国内外等一些复杂的因素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那么,作为一个教育者,对于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根据大学生不同的特点,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引导大学生形成强烈爱国情感,使他们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有追求远大目标的抱负,勇于奉献的积极观念,更重要的是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目标不能仅仅只是一个口号,更重要的是要用实际行动,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报效自己的祖国。

(2)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体验人生观教育

进行人生观教育,往往进行更多的是在课堂上理论的灌输,而忽略了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人生实践的重要环节,同时,也进一步地发挥了理论效力,进行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帮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勤俭节约,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的精神,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印象,使学生能够形成认同,从而形成科学正确的人生观。因此,我们学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组织学生进行形式各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通过多种实践活动及事后对学生的了解,反馈过来的是,实践活动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他们的艰苦奋斗精神和为他人服务的精神,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

(3)加强学校和全社会的教育

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应确立全方位育人的观念,在校内,我们可以树立他们身边的榜样,让他们更有真实感,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对正确的人生观产生认同感,达到一个良好的教育目的,另外呢,现在的大学生求知欲望非常强烈,不仅仅希望从书本上获得知识,还有更多的是从社会、媒体和网络上得到丰富的资源。在社会上,媒体和网络上获得的信息,有正面的和负面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对于大学生的交往交流,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应该了解学生们获得资源的途径,了解学生的动向,需求,充分利用学校的有利资源,对他们进行积极的人生观教育的引导,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当然,大学生人生观正确与否,不仅仅是学校单方面可以完成的,还需要家庭乃至全社会的努力,才能进一步推动和促进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刘玮,袁建勤. 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思考与对策. 文教资料. 2011-3

[2]谌红桃,高晓琴. 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性别差异调查及其原因探析. 中国电力教育. 2010-15

篇4

1.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陶冶情操

人的情感世界是纷繁复杂的。因为人文知识的贫瘠、人生阅历的缺乏,当代大学生往往情感充沛但却思想稚嫩。英国教育家怀特海认为:教育应该充满生气和活力。因此,高校应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充满生气和活力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情感,帮助他们形成美好的人性人格,提高他们的情感调理能力和审美能力。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涵盖人文知识、人文价值和人文精神的价值和理论体系。因此,对大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可以让大学生掌握人文知识、体味人文精神、培养人文追求,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

2.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大学学习阶段,正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能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关系到一个人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能否树立正确的理想与信念,能否成为一个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一次名人讲坛,就能激起无数学子实现人生价值的渴望;一场体育竞技,就能引发无数青年拼搏进取的欲望;一次富有人文底蕴和历史传承的人文教育,就能鼓励无数有志之士追求卓越、奋发图强。如果一个大学生在这个富有理想和激情、且人生价值最容易形成的阶段接受了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必将对其一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3.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塑造坚定的意志品质

大学生性格、涵养、气质的形成受到文化积累和文化沉淀的影响。尽管所学专业不同,但是作为人文素质教育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讲是必不可少的。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精神影响下,通过人文知识的不断积累,大学生可以将传统文化的精髓逐步转化为自身的品格,形成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塑造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良好的道德情操。此外,人文素质教育还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人格和良好个性,塑造坚强的意志品质,提升抵抗挫折的能力。

二、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进行全面、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现阶段高等学校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从当前实际情况看,我国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高等学校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不够

现阶段,高校已经开始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并且通过设置人文素质课程、开展人文社会实践活动等工作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但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发展等各个方面的原因,高等学校特别是理工类高等学校对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的重视程度要远大于对人文素质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由于对人文素质教育认识不清、定位不准,往往认为开设人文课程就是对学生进行了人文素质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单纯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哲学观等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缺少精心设计、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不仅影响了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效果,也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2.市场经济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但同时对人们的价值观等方面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比如只看重物质利益、忽视全面发展,只看重现实追求、忽视理想信念。对高校来说,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带来活力、获得经济利益、促进新兴学科发展的同时,也容易使高校一味地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决定学校的发展、学科专业建设和学生培养,使学校教育单纯地为市场经济服务。

三、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播,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养成教育。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节中要突出人文素质的培养,更要结合新时期的需要科学、合理地构建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1.确立人文素质教育的正确地位

传统教育理念的一大问题就是“重专业、轻人文”。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这一观念,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也就成了一句空话。高校在按照市场需求配置教育资源的同时,应当转变思路,促进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协调发展。专业教育以务实为根本,人文教育则以求真为基石,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相异互补、和而不同。只有在思想上确立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正确位置,才能够为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理论保证,推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不断发展。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人文素质教育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形成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内在条件。实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要确立人文学科在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要强调大学生知识的全面和平衡。因此,高校应吸收、借鉴国外大学的经验,不断深化课程体系改革,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整合优化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逐步建立跨越多个学科的大学生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日趋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规范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建设。

3.提高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学生人生观形成的引领者,教师的言行会通过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无形地影响到大学生,因此,提高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是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如果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人文素质知识,这无疑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一条便利渠道。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责任意识,也要有较高的人文修养。高校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与素质,使自己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道德情操得到净化,努力以高尚的人格、良好的师德去感染、影响学生。

4.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理论与现实、学校与社会、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之间的一座桥梁,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高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教育教学体系,不断拓展社会实践的内涵和外延,积极努力创造条件,为大学生提供深入了解社会的机会,让他们体察民生民情,从而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其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自控能力,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篇5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1-0134-03

同性恋是指同性别之间的或情爱关系。同性恋作为一种现象的存在已有较长的历史,但是由于及主流文化的影响,同性恋一直被有意识地屏蔽和边缘化。近年来,同性恋逐渐被人们看作一种符合其个人性取向的正常生活方式,同性恋人群也逐渐由隐蔽走向公开。大学环境一定程度上为同性恋学生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生存空间,但由于性教育的不足以及长期与其他同学一起学习、居住,大学生同性恋者的生存状态较其他同性恋者又有很多的不同:一方面其行为会对同学、室友等产生多方面的直接影响,另一方面校园排斥同性恋同学的事件也时有发生。校园同性恋问题给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管理带来了诸多挑战。

为了解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掌握其特点和规律,加强高校教育和管理的针对性、科学性,为大学生营造多元、自由、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笔者在北京地区选取12所高校进行了便利抽样调查。

一、样本及描述性分析

1.调查过程与样本基本统计特征

根据大学综合实力、学科特点及学生构成的差异,选择北京地区富有代表性的12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问卷,采取无记名集体测试,统一给予指导语,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当场收卷。发放并收回问卷360份,经审核有效问卷为354份,问卷有效率达98.3%。样本的基本统计特征详见表1。

2.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

调查表明,大学生对同性恋具有较高的知晓度, 8.5%的学生有很多了解,50.8%的学生一般了解,38.4%的学生较少了解,2.3%的学生完全不了解。但是从表2中四个有关同性恋的基本知识问题的回答情况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水平仍不高,四个题中错误率最高的达56.5%,最低的也为23.5%。大学生接触同性恋有关信息的渠道根据频数由大到小依次为网络(27%),电视、电影、电台(27%)以及朋友(24%),而父母和学校教育中较少提供同性恋有关信息,其比例仅为5%。大学生较倾向于从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对同性恋进行归因(62%)。大学生普遍认为大学生同性恋者容易遭到歧视和拒绝,在学习、生活、就业等多方面面临压力。

3.大学生对同性恋的一般性态度

大学生对同性恋的一般性态度较为宽容。在对同性恋的总体态度上,12%的大学生表示完全支持;15.7%的大学生表示偏向支持,但不能接受发生在周围人身上;40%的大学生表示中立;25.8%的大学生偏向反对,但不厌恶;6.5%的大学生表示厌恶。北京市大学生对同性恋有关问题的一般性态度如表3所示。

4.北京市大学生对同性恋者在校活动的态度

相对于较为宽容的一般性态度,大学生对同性恋者的在校活动持反对态度的比例较高,92.9%的大学生认为与同性恋者居住在同一宿舍很影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所以不能接受与同性恋者同住;近三分之一的受访学生反对同性恋者参与包括入党、获奖,参与科研和社团等在内的很多活动(详见表4);虽有70.3%的大学生赞同同性恋者参与学生社团,但近78%的大学生却不愿意在学生社团或学生组织中与同性恋者成为同事。以上表明,尽管总体上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较之以往更为宽容,但是,当同性恋者的活动与大学生自身学习生活直接联系、密切相关时,相当数量的大学生仍然难以接受同性恋者。

二、影响大学生认知和态度的主要因素分析

1.变量的选择

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可能主要取决于样本的社会人口特征,如性别、收入、家庭所在地、受教育程度、专业类别、家庭情况以及是否认识同性恋者等因素,上述变量大多为虚拟变量且变量个数较多,本文也初步选取了上述变量并通过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剔除系数不显著的自变量。

2.回归分析结果

从表5可以看出,是否农村家庭(Ilocation_4)、是否单亲家庭(Ifamilly1_2)、身边是否有同性恋者(Iclassmat_2)等三个变量具有统计学意义。同等条件下,农村家庭学生认知水平低于城市、城镇家庭学生,单亲家庭学生认知水平高于完整家庭学生,身边有同性恋者的同学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统计过程中,年级、性别、家庭收入、专业类别等变量对认知水平的影响不显著,这说明随着互联网和电影、电视等传播媒介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接触社会资讯越来越多,不管是性别,还是家庭经济条件或专业因素,都不会制约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

影响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attitude)的因素主要有:家庭年收入、认知水平、性别、专业、家庭是否在城镇,见表6。女生(gender)对同性恋的态度要比男生宽容,城市大学生比城镇大学生(location_3)更宽容;对同性恋的认知水平(know)越高,对待同性恋的态度也越宽容;家庭年收入(income)与对同性恋的态度成反比;理工类、经济管理类、文科类专业大学生对待同性恋的态度比师范类(major)大学生更宽容。

三、结论及思考

1.高校应充分重视大学生同性恋现象

本次调查中,同性恋者和双性恋者占有一定比例(7.6%),并有1/3多大学生表示自己身边有同性恋同学。考虑到大学特殊的集体学习、生活环境,需要直接面对同性恋问题的大学生人数较多。目前,我国高校一般由心理咨询中心来开展同性恋的教育和咨询,有很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同性恋者遭遇问题需要帮助时,对走入心理中心寻求帮助有可能遭遇更强的心理阻抗,相比其他同学他们需要更多的决心和勇气;同时,心理咨询中心偏向给予心理问题的咨询帮助,并不能具体协调解决实际事务。高校应该依据自身情况和条件,探索建立处理学生同性恋问题的长效机制。

2.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水平有待提高

学校需要开设相关课程,进一步普及同性恋相关知识,加强性教育。调查中明确表示,接受过性教育的大学生不足三分之一(30.5%),大学生的性知识大多间接地来源于网络媒体,不利于全面、正确地掌握性知识;大学生在上述有关同性恋认知的基础性问题上正确率不高,在其他方面也必然存在着更多误解;同时,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对同性恋认知水平上的差异不显著,不同高校学生的认知水平差异也不显著,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大学生在当前学校的课程或相关教育中普遍不能获得相关知识。2005年复旦大学开设“同性恋研究”公共选修课,成为首个面向本科生开设此类课程的国内高校,课程反响热烈,场场爆满,这说明当前大学生对同性恋话题具有较大的了解兴趣。对同性恋的认知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及行为,高校应适应形势需求,增设相关同性恋课程、讲座或培训活动,对大学生进行严肃、正规、系统的性教育。

3.大学生对同性恋者在校活动的态度不够宽容

学校还需下大力气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思想教育和引导。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同性恋者的在校活动不够宽容,在这种情况下,仅仅进行性教育或知识普及是不够的,还必须更加积极地开展相关思想教育,引导同学转变观念,掌握相关人际交往技巧,树立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团结友爱、包容向上的思想,一方面要使一般同学正确认识、理解同性恋同学,另一方面也要使同性恋同学在学习、生活中尊重他人的感受,真正维护所有同学的合法权益。

4.强化队伍建设,尽快实施对班主任和辅导员队伍的相关专题培训

如果同性恋者对自己产生了影响,班主任、辅导员是大学生选择寻求帮助最多的对象,而目前高校又普遍存在着同性恋现象,所以应尽快加强对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培训和教育,帮助他们正视学生同性恋问题,并掌握相关工作原则和技巧,以科学、合理、人性化地解决由同性恋带来的冲突和问题。

5.重视全体学生的学习生活诉求,积极应对大学生同性恋现象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高校学生处于集中学习、生活的环境,宿舍集体生活的氛围对学生的整个在校生活和个人成长有着特殊的意义。但笔者的调查表明,仅有7.2%的大学生赞同与同性恋者居住在同一宿舍;64.4%的大学生认为在入学时调查学生性取向并在宿舍分配中予以考虑很有必要;86.2%的大学生认为对于自愿公开性取向的同性恋者学校可为其单独或集中安排宿舍,而当学校不具备相关住宿条件时,63.7%大学生建议学校在相应承诺管理制度程序完善的情况下允许同性恋者到校外自行解决住宿问题;对于不愿意公开其性取向的同性恋者,大学生建议对其进行宿舍文明教育。此外,65%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学校应该为同性恋学生提供正规的交流、活动机会。以上这些数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诉求,表明如何对同性恋组织和活动进行规范疏导,如何在学生生活管理中协调不同性向学生的各种诉求,以及如何解决不同诉求引发的各种冲突,这些现实问题已经摆在了高校管理者的面前。高校应重视全体学生的学习生活诉求,积极应对大学生同性恋现象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参考文献

[1] 王建明.高校同性恋者群体内部组织初探——以华东某高校为例[J].江苏社会学研究,2006(S2):36-38.

[2] 刘斌志.现状透视与服务拓展:社会工作视野下的大学生同性恋分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5):36-38.

[3] 杨荷泉.大学生同性恋问题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职业教育,2008(3):115-116.

[4] 田唤,马绍斌,范存欣.广州某高校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与态度[J].中国学校卫生,2011(1):254-26.

[5] 王浩.西安市487名大学生同性恋认知与态度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7(7):601-604.

[6] 官晴华.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形成的分析——以重庆高校为例[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10(6):6-10.

[7] 张笑笑,杨晓莉,张奇.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归因及态度的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2010(2):71-73.

[8] 姚远.加强大学生同性恋心理健康教育[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1):236.

篇6

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大学生是社会的未来,他们能否认同我国的社会制度,认同核心价值观,认同职业,认同劳动人民,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要解决大学生当前普遍存在的社会认同问题,就必须对影响大学生社会认同的人文因素进行认真分析,对症下药,使我们的大学生成为热爱社会、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一代新人。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认同的人文因素及现状

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学科知识体系自身的问题外,还受到社会特别是大学生自身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诸多非智力人文因素的影响,而理工科类知识接受的难度仅限于学科知识体系自身,主要受到大学生自身智力因素的影响。具体来看,影响大学生社会认同的人文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文化底蕴

大学生能否实现社会认同,首先受到其文化底蕴的影响。人们通常认为,大学生接受了十多年的基础教育,拥有多学科的知识,是当然的文化人。其实这是一个误区。知识与文化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从有知识到有文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学生也不例外。当然,我们这里所涉及的文化是一种心态文化层面,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孕育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否拥有文化,拥有什么样的文化,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社会的认同。

由应试教育滋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只能使知识在学生大脑中简单存储、复制。我国的教育就像一条世界上最大的流水线,大批量地生产着一代又一代既不了解社会,又不了解他人。甚至不了解自己的学子。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分离,学校在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教育的缺失,都直接影响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和认同。以至当代大学生可以成段甚至成篇地背诵名文,也可以从数字意义上考出“好成绩”,而在社会生活中却不得要领;当代大学生可以拥有众多的偶像甚至为之癫狂,却从不关心其成功背后的艰辛历程;当代大学生可以心安理得地享用从家庭到社会的厚爱,懂得运用法律武器主张自己的权利,却鲜见社会责任意识。知识的积淀不等于文化的积淀,没有文化与没有知识是同样可怕的。传统文化、市场文化、世界文化和政治文化的积淀,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社会的认同。大学生的文化积淀是实现大学生社会认同的文化基础,为此高校必须坚持自己的文化操守,必须与商业化、功利化划清界限。

2.心理健康状态

当代大学生实现社会认同,还受到心理成熟与健全程度的影响。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包括具有充分的适应力,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不脱离现实环境,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善于从经验中学习,能认同社会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等十个方面。

从整体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态还是好的,但大学生个体心理不健康的心理特质在每个人身上都客观存在并时有表现。自负、封闭、逆反和虚无等心理现象屡见不鲜,有的对社会主流意识不以为然,自以为是;有的凭借自己偶然的经历甚至道听途说怀疑核心价值观的真实性;有的凭自己的喜好对核心价值观随意取舍;有的则是根据利益需要择事认同;还有的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这一方面反映了大学生政治上的不坚定,另一方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集中表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是实现社会认同的心理基础。

3.社会阅历及实践程度

社会阅历是指一个人对社会、对事件、对生活中所发生的事的经历及理解方式。人每天都在经历一些事情,每天都会对发生的事件进行思考,产生相应的认同感受。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对一些事物的看法则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时的人们就会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经历得越多阅历则越丰富,社会认同逐渐趋于理性和稳定。

社会认同是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和作为社会的基础。但多年的校园生活,沉重的学业负担,使大学生无法感受复杂的社会、体验真实的生活。他们只能从书本、从课堂上和偶发的社会生活中了解到一些片面、单一、僵化和现成的知识。虽然部分课程知识可以通过实验和实习得到佐证,但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没有充分的生活体验和实践经历,大学生很难建立起坚强的信念和恒久的道德规范,影响了大学生对社会的认同。由于缺少一定的社会阅历和实践,大学生本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就持将信将疑的态度,如果面对社会的阴暗面或在生活中遭受挫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所建立的价值观就会瞬间崩溃。课堂上的千言万语、千辛万苦在现实生活面前如此不堪一击,除了教育方面的原因外,涉世不深、阅历太浅,承受不起现实社会的打击、诱惑及生存压力也是重要的原因。具体表现为表面上追求理想,实际上崇尚实惠;性情中有强烈的爱国情感,具体时缺乏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式上有真善美的道德知识,事实上却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社会,期待建立良好的公共道德秩序,对自身,又不愿受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从长远有成就事业的愿望,到眼前又缺乏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愿望上有投身社会的热情,实际上又与环境格格不入难以融入社会。

社会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大学。只有让大学生走进社会,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了解国情、民意,才能丰富阅历。随着社会阅历的积累和实践的深入,多数大学生对现实社会的认同是可以预期的。

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大学生的社会认同教育

高校的社会认同教育必须以知识为载体,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树立信念、培养情趣、训练思维、提高品位,建立社会认同意识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1.以发展的眼光肯定当代大学生社会认同的差别化现状

大学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大学生心理、身理还是动态的,具有可塑性,这个阶段的大学生又是不成熟的,需要学校进行人文孵化。应当看到,大学生的社会认同程度是与其年龄特征相一致的,即便是同一年龄段的大学生也都会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从教育学的角度讲,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不成熟也是合理和正常的,不能因某一时期某一些大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人为地把大学生简单地归纳为“80后”、“90后”。尽管与老一代大学生相比,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起点有差异,但我们还是要坚信,随着当代大学生的文化底蕴一天天加深,心理会一天天健康起来,阅历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也会一天天丰富起来,当代大学生最终还是会认同并成功地融入社会,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材。

以发展的眼光认同大学生,能使我们在面对当代大学生中的另类现象时更加淡定和从容,允许有错,允许再错,允许改错,要相信大学生总是在错误中不断走向成熟。为此,大学的社会认同教育,既要有结果认同,又要有过程认同。首先是教育者对大学生要认同,大学生积极的一面要认同,大学生消极的一面也要“认同”。只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相互认同,在认同中教学相长,才会有成功的认同教育。其次要认识到大学生在文化、心理和阅历方面处在一个波浪式的前进上升周期,绝大部分大学生最终是会实现对社会的认同的。

2.以全面的眼光肯定当代大学生社会认同的时代化特征

当代大学生的优点和缺点是同样突出的,优点往往与缺点伴生,两者相辅相成。社会认同教育既要规范,又要疏导,更要肯定。

当代大学生的国际视野,极具时代特征。他们已经习惯于把国际社会作为参照体系并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大学生关注和追踪国际前沿的科技发展,本来是件好事,但由于对“国际惯例”、“世界潮流”等的片面推崇,影响了他们对社会主义制度、核心价值观及社会的认同;当代大学生思维敏捷,不唯书、不唯上,富有挑战意识,但又缺少深入实际、踏实进取的恒心和毅力。为此,在社会认同教育过程中,必须从全面和整体的角度,充分肯定和精心呵护大学生的时代特征,在鼓励大学生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同时,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敬业踏实的实践精神;在倡导大学生在拓宽国际视野的同时,帮助大学生了解国情、民情,树立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的科学精神。

总之,大学生只有认同社会,才能融入社会;只有融入社会,才能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用发展和全面的观点认识大学生的现状,从影响大学生社会认同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实践因素着手,坚持不懈,使大学生成为正确认同社会、愉快融入社会、积极奉献社会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桂守方.社会认同感的缺失[J].心理科学,2007(4).

[2]李慧敏.自我认同理论的“缺失”[J].社会科学论坛,2009(14).

篇7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5-0005-02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

众所周知,每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一大焦点,本身我国作为这几年世界经济中最热的国家,各种人才应该是有广泛需求的,为什么我们还一直存在毕业生就业难这一问题呢?

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和高校的教育体制不无关系,无论是高校的人才培养观念还是课程设置都存在问题。很多用人单位都有这样的反映,每年花大力气培养新进人才,可当这些人才成熟后,都会纷纷跳槽流失。对于多数毕业生来说,自己毕业后的第一站往往都是通向理想站点的一个跳板。就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目标而言,这种人才流动现象无疑是不正常的。事实上,在我国的高校毕业生中,无论你是本科毕业还是硕士、博士毕业,都存在与社会脱节的现象。每年只有到了毕业生就业的时候才会想起这个已经由来已久的“痛”。

1.大学生与社会需要人才不挂钩

首先,我国正处于市场转型阶段,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劳动力依然十分紧张。但是,目前的大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发展不够全面,与市场所需的人才标准不符合。调查实证研究证明,“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

2.我国的地域就业呈现出差异性

究其原因,一是因为我国国土辽阔,人口和土地等资源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这就使得部分地区就业压力过大,人才供过于求,而一些偏远地区,人才供不应求。二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就业机会也会由西部到东部逐渐增加。

3.我国的教育与社会市场联系较少

大学教育发展比较缓慢,从专业的设置、教材的更新、师资的培训,到对学生培养的模式,远远没有跟上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步伐。课程的设置也远远没有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俱进,部分课程所学内容还停留在上个世纪,这就使得学生的专业素质不能与市场需求人才相匹配。再者学校对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意识不够强,仍停在学习课本知识的环节上。

4.校内的就业信息系统不够健全

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内容主要集中在就业政策宣传,就业技巧指导和就业信息传递方面,仅仅局限于毕业前的求职指导,缺乏对学生学习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尤其是综合素质能力的自主开发等方面的指导和训练。

二、全面分析自身优缺点,做好职业定位

职业定位应该是从一个人终生的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待的,它不对高考、出国等人生重要事件负责,而着眼于从长远的角度来指导人生的发展过程。科学地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特征和任务,做好规划,对更好地从事自己的职业,实现确立的人生目标,非常重要。相关调查显示,当前的就业压力促使毕业生就业心态迫切,九成毕业生准备一毕业即就业,即使在这样的压力之下也很少有人真正认真对自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认真考虑职业定位问题的更少之又少。令人十分担忧的是,许多毕业生把求职的重点放在一些表面文章上,那些日益精致昂贵的简历就是典型的例子。除此之外,在应聘时暴露出的问题就更多了。很多毕业生的择业标准是笼统的,仅仅停留在想进大公司这样的念头上,而当被问及自己是否适合在那些公司发展时却无法给出明确的答案。这样基础的问题都没有考虑清楚,深层次的问题可能更无从答起了。

总之,每一个毕业生要想找到适合自己理想的职业,就要在找工作前明确职业定位,充分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认真思考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从事哪个专业领域的工作,朝哪个方向发展,从而避免求职时的盲目和错失良机。

三、大学就业教育指导的意义

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高综合素质,健康成长成才,帮助学生熟悉国家就业政策,了解社会职业信息,掌握求职技巧,使其正确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就业指导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调整。由于大学毕业生涉世不深,社会经验不足,对国情和社会缺乏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对自己究竟适合什么工作缺乏客观、科学的分析和判断,以致在众多的职业岗位面前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朝三暮四、见异思迁。面临就业的选择,应该怎样分析主客观条件,怎样看待不同工作岗位的利弊得失。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环境下,如何把握机会,找到一个比较满意的工作岗位,以便能心情愉快地走向社会,已经成为大多数大学毕业生思考的焦点问题。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择、就业思想和技巧的教育。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正确地把握目前就业市场的需求形势和国家、各省市有关大学生就业的制度和政策,按照社会需求确立就业期看和就业心理,树立正确的择就业观念和就业取向,了解大学生就业程序,把握一定的就业技巧。

四、大学生如何选择就业

(一)把握就业行情

所谓“就业行情”,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策“行情”。如今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已不再包分配,大学生要进入人才市场“自主择业”。“自主择业”不同于西方国家的“自由就业”,不是想到哪壕腿ツ亩,而是要在国家就业政策指导下,在一定范围内就业。国家对教育部所属院校、各部委所属院校、地方院校的毕业生就业范围,是有明文规定的,如果不了解这些政策,不把握这方面的“行情”,势必在就业中碰钉子。同时,各地方政府为吸引优秀人才和调控人才流向,对高层次的外地毕业生、下基层的当地毕业生都要出台一定的优惠政策,对外地专科毕业生大多要有一些政策限制(如北京、深圳等地多年来不接收外地专科生),掌握这方面的行情,同学们在择业时可少走一些弯路。二是社会需求的“行情”。由于国内经济形势的进一步好转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等有利因素,今年的毕业生需求形势明显好转。这对新一届毕业生来说无疑是大好消息。但需求行情的好转只是相对而言。从总体上来讲,经济发展较快的中心城市和东部沿海城市的人才需求增幅较大,而内地和边远地区依然变化不大,非国有企业人才需求增幅较大,而国有企业的需求仍有限;涉及高科技产业的电子、通讯、计算机、机械等“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而基础学科和专业面较窄的“长线”专业毕业生就业比较难;毕业研究生比较抢手,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而专科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因此,同学们把握社会需求的“行情”,具体分析自己所处的就业环境,是取得就业成功的重要前提。

(二)找准自己的位置。

“双向选择”也好,“自主择业”也好,最后只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你只能落实到一个具体的工作单位。所以,在择业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是最为重要的。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首先要从搜集需求信息入手,信息越多,选择的余地越大;信息越可靠、翔实,越有利于你的取舍。其次,要善于筛选信息。筛选信息要从主客观两个方面着眼,从主观来讲,要考虑自身条件适合哪些单位,比如:你所在的学校允许在多大范围内择业?你所学的专业适合哪类工作?你在年级的综合排名怎样?你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适合从事什么工作?你在就业竞争中实力(如专业成绩、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社会活动能力、工作经验、科研或创作成果等)如何?从客观来讲,用人单位的工作环境、经营状况、发展前景、人才结构、需求情况,都是在筛选时慎重考虑的因素,只有综合考虑种种主客观因素。才能使你确定一个切合实际的择业方向,进而通过“双向选择”落实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三)学会“包装”自己

大学生进入市场“推销自己”仅靠学校的牌子和自身的实力是不够的,必须学会先“包装”自己,包装不是伪装。在撰写自荐材料时弄虚作假,无中生有,不是党员写成党员,英语只通过四级,谎称通过六级考试,甚至伪造各种证书等等,这种欺世盗名的行为在往届毕业生中时有发生,一旦败露将遭到可悲的下场,同学们应引以为戒。包装也不是不分对象、不分场合的“实话实说”,你可能具备多方面优势但用人单位的性质和用人标准不同,对你的要求也不一样。因此要讲究策略,根据对方“胃口”进行包装。不少同学印制自荐材料时往往用一套同一格式内容的复印件四处散发,这种求职很难收到理想效果。

(四)掌握应聘的技巧

应聘是一门艺术,这一点已被求职者广泛认同。诸如应聘时如何包装,怎样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怎样与对方交谈等等,其中都有许多技巧。如果你忽视这方面的训练你就会吃亏。这方面你不妨找些书籍来看,也可咨询。良好的心态是应聘成功的关键,如果你对能否胜任这份工作都缺乏信心最好不要去应聘。良好的心态来自应聘的经验,初次应聘难免紧张,几场下来就会应付自如。所以,模拟训练对于调整心态十分有益。

(五)抓住择业良机

大学生就业有很强的时效性,把握时机对择业的成功很重要。早做准备很重要,但不宜太急。一般来说,元旦前后至春节前后是大学生求职的最佳季节。这段时间,就业信息多,招聘活动多,抓住这一时机落实工作单位是最明智的选择。错过这一良机,一方面好单位被别人占去,选择余地小;另一方面就业进入后期阶段,在招聘单位看来你是被挑剩的,择业成功率会降低。抓住择业良机贵在当机立断,以往一些毕业生的择业失利,往往是在该断决的时候犹豫不决导致与成功失之交臂。在择业中每个人都不可能找到一份十全十美的工作,只要在几个主要方面能比^满意就应不失时机,拍板敲定。择业受挫后不可灰心丧气,最重要的是及时调整择业期望值。

参考文献:

[1]李平.我国高教改革下大学生“就业难”现象解析及思考 [D].天津大学,2005年.

篇8

中图分类号:G515.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2-0186-02

一、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汉民族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历代相沿而又不断传承更新的共同认可的生活方式、道德意识、民情习俗、思维特性及价值观念等。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为了掌握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我们以辽宁省六所高校部分大学生为对象进行了调研,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

(一)调查研究的背景

从1840年到20世纪80年代,国人围绕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几次论争。90年代后,人们开始重视传统文化问题,在中华大地上掀起了一股传统文化热(国学热),一直延续到现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正处在文化冲突的焦点。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的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作为未来社会中坚力量的大学生更应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便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研究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只针对大学生群体,调查对象为沈阳市六所高校在校大学生。采取团体施测形式,文理科生兼顾,覆盖面较广,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44份,样本分布情况见表1。问卷共包含35道题,27道单选题,8道多选题。

二、调查结果的数据分析

(一)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总体认知情况

1、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了解程度一般。在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6%的人对传统文化了解非常深入,81%的人了解程度一般,13%的人不了解。总体上看并不理想,传统文化教育依然任重道远。

2、大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很感兴趣。76%的被调查者对传统文化很感兴趣或比较感兴趣,20%的人兴趣一般,4%的人不感兴趣。这说明在大学生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具有良好基础。

3、关于传统文化的存在价值:认同度很高。90%的被调查者对传统文化的存在价值持肯定态度,11.9%的人认为可有可无或没有价值,显然他们在认识上存在误区。95%的人认为有必要学习传统文化,3.4%的人为了考试才学习;个别人认为没必要,这显然是错误的。调查表明,大多数大学生在情感和理性上认同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重要性。

4、大学生认为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积极作用。90%以上的被调查者承认传统文化对社会具有积极作用。87.9%的同学认为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对个人帮助较大,12.2%认为帮助程度一般。可见主流思想是肯定传统文化的作用。

5、大学生对保护传统文化态度比较坚决,对紧迫性认识不足。94%的被调查者支持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的活动。对于传统文化是否需要保护的问题,76%的人回答坚决保护,20%的人表示稍作保护, 4%的人觉得无所谓。关于保护传统文化的紧迫性,69%的人认为十分紧迫,18%的人不觉得紧迫,表示不清楚、无所谓的人数各占9%,4%。可见大学生对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迫切性认识不够深刻。

(二)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具体掌握情况

文学艺术、传统技艺、传统节日等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外在表现,问卷着重从这几方面进行了调查,以求窥一斑而见全豹。

1、文学艺术与传统技艺

对于京剧或其他地方剧种,“非常喜欢”和“可以去看看”的人分别占12.6%和46.8%,“不感兴趣”和“非常讨厌”的占34%和6.5%。可见接受程度不高。对于古代经史子集,9.7%“爱不释手”,66.9%“偶而翻阅”,可见大学生并不反感,但了解不多也不深刻。对于四大名著,12.2%的同学多次看过,33.3%都看过,47.5%看过一两部。21.2%的同学能背诵很多古典诗词,64.6%回答“不多”、14.2%“很少”。关于二泉映月是什么曲子,84.5%的同学选择了正确答案二胡,答唢呐、笛子、钢琴曲的分别为8.1%、6.5%和0.9%。总之,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很不理想,需要大力加强。

2、传统节日

对于传统文化的另一重要载体-传统节日,51.8%的同学很感兴趣,43.7%的人随大流。对于国家将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定为法定假日的行动,92%的同学非常支持或比较支持。大学生对韩国端午申遗事件的反应见图1,折射出大多数人有文化保护意识和高度的爱国热情,但也有少数同学漠不关心,令人不解。

3、大学生感兴趣的传统文化内容及学习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包罗万象,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其中,文艺类、科学类、建筑类为大学生最喜爱的内容,其后依次为饮食类、传统习俗、服饰、道德教育。目前大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途径中,课外阅读、媒体宣传和课堂学习分列前三位,其次是长辈教授和其他途径的学习。大学生眼中造成自身传统文化贫乏的主要原因如图2。

4、大学生乐于接受的传统文化学习方式

这是本次调研的重点内容之一,采用多项选择方式。大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依次是①名家讲座;②民俗活动;③旅游;④传统文化题材影视作品(表2)。结果显示大学生更乐于接受生动形象的、具有现代特征的学习方式,同时对传统学习方式课堂学习、课外阅读也不排斥。

(三)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发展前景的展望

调查问卷最后请大学生展望传统文化的未来。认为前景很乐观和比较乐观的人各占24%、38%,表明多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很有信心。21%的人认为前景一般,少部分人不乐观,呈现出担忧心态。

三、调查结果引发的思考与启示

(一)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社会上还没有形成崇尚民族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社会重视力度远远不够,优秀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很好地传承,在青少年心中有淡化趋势。

第二,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单一,缺乏有效渠道。尽管大学生在理性上认同传统文化且学习热情较高,但由于方式、渠道限制等原因效果并不理想。

第三,学生在学习上过于追求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不少学校只重视应试教育,忽视或淡化了人文精神和思想道德文化等内容,加之就业难度大等导致学生学习时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较严重。

(二)改进建议或措施

1、纠正全社会轻视传统文化的普遍风气,形成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围。家长、学校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社区等应共同努力,形成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

2、多途径、多形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一方面要大力提倡和引导青少年阅读经典,另一方面也要不断改革,用当代青少年更易接受的形式去表现传统文化内容。

3、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教育制度化。

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应从战略高度进一步强调并制度化,还应保证政策制度的连续性。

4、重视传媒在弘扬优良传统文化、传播历史知识中的作用。应充分发挥现代传媒的优点来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

5、大学生应学会更加全面地塑造自己成才。当代大学生应深刻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个人成长及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作用,注意提高个人思想道德水平和基本素质,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不使其流于形式或口号。

四、结语

本项调研目的在于促进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更好地把自己塑造成为适应社会和时代前进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提供现实依据。本文所提供资料真实准确,统计分析结果对于改进传统文化教育的缺点和不足、提高其针对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篇9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农业就没有人类的现代文明。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创业教育就是着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要使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农业科学教育要向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实践基础教育的方向发展。

1.农业高等院校科创工作的背景与时代意义

高等院校的大学生科创工作的实质在于科技创新能力教育和创业教育相结合,总的来说可以归为科技创新创业教育。在美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教育被称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直接驱动力”。美国是最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国家,创新创业教育起始于1947年的哈佛大学,两年后的斯坦福大学也开始了创新创业教育。美国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涵盖了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包括农业高等院校在内的高校已普遍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许多高校还设有创业类本科和研究生专业,培养从事创业教育教学和研究的博士生[1]。在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普遍被认为开始于1998年,清华大学成立了中国创业研究中心,开始了我国的创业教育研究及推广工作,当年,清华大学还举办了中国最早的学生创业计划竞赛[2]。农业与创新创业的关系可以上溯到1986年发表的《农村面临的挑战与选择》[3],这篇文章在研究农村经济改革中涉及创新创业问题时提出了创新创业的概念,这表现出,我国创新创业研究也是源于对农业发展的研究促进。

对于农业高等院校,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及现代农业产业化需求的高素质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和根本功能。尤其是在综合类高等院校,农业创新创业教育有多学科的环境背景,有利于通过学科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而形成新的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体系,从而形成新的科学和知识体系,有利于解决越来越复杂的农业综合性重大问题。综合类高等学校雄厚的人才、设备、技术、信息、学术等优势资源,为科学研究与知识创新提供了有力保证。农业高等院校的优势背景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质的孵化场所。

2.农业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中面临的挑战

2.1技术创新教育和创业实践教育不协调。

我国技术创新数量、专利数量具有明显优势,但在技术创新的高数量指标背后,产业化应用的数量却很低。中科院院士王志珍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的报告中指出:“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大约在25%左右,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与发达国家80%转化率的差距甚远。”[4]对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的研究,必须经过一段时期后才能全面显现,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统计管理工作等涉及的部门、地区较多,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科技成果数据库仍不健全,致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尚未公布权威数据。尽管如此,认为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确是学者的一致结论。目前各界对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引用做多的数据是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5]。科技成果转化率的严重偏低,凸显出技术创新教育的过快膨胀和创业实践教育的明显滞后。

2.2科创培养方案和科创人才结构的不协调。

目前高校对于大学生科创人才的培养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及创业课程、创业研究、创业论坛、创业竞赛等。在课程实施中存在重视专业教育、轻视通识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等问题。现有培养方案通常过多强调课堂教学,缺乏实践和应用锻炼的过程,更容易忽视大学生科创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人员结构的合理指导。在2011年《北京人才蓝皮书》中,以中关村为例,在各类人才中,研发人员的创业意愿相对较低,特别是2008年,研发人员的创业意愿为54%,明显低于营销人员(77%)、售后服务人员(76%)、项目实施人员(63%)、战略策划人员(63%)[6]。对于产生这样的影响,有创业政策的导向因素,也有高校在大学生科创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整体利益、忽略个人素质,由此造成的区分培养造成创新创业人才结构差异过大。

2.3科创管理体系和农业项目特点不协调。

创新创业项目是一个周期长、重应用的项目,农业类的创新创业项目更具有这类特点。目前农业高等院校组织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的管理模式普遍通过课题立项、科研实验、、成果评价,而对成果最终转化重视不够。这样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周期固定,政策支持有固定时限,对于农业类的创新创业项目有很大限制,直接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同时,以院校学科的特色为主立项,自由创新课题较少,大学生为了项目需要不断改变研究方向,集成性成果多,原创性成果少,科技含量不高,容易忽视完整性和系统性,造成研发成果的应用转化困难,实际上阻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的实现[7]。

3.发挥农业高等院校优势,促进大学生科创工作

目前,我国处在发展的转型时期,社会经济结构特点决定了农业高等院校仍旧是农业科技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农业高等院校在大学生科创工作中承担了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功能,蕴藏无穷的创新潜力。高校学生工作的组织形式所具有的组织优势可以为高校发挥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潜在的核心竞争力提供良好的支持。通过多措并举的复合培养,提高大学生科创工作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3.1合理设置科创工作培养模式,明确技术创新与创业实践相统一的教育观念。

创新教育是根据教学实际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必须突破现实教育存在的片面性,从不同角度拓展人的创新素质。创业教育是紧密结合创新教育对创业人才培养的活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进一步延伸和扩展。在大学生科创工作的教育观念上,要明确技术创新教育和创业实践教育是紧密相连的。满足创业教育的实践需求,仅仅靠技术创新的理论学习、实验室的技术论证是不够的,必须提供大学生在创业实践中获得的真实体验。农业高等院校需要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强化农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路和理念,通过院校政企的大平台优势拓宽科创工作中对于实践课程的对应面,使得创业课程体系综合化程度明显提高。

3.2拓宽农业科创人才培养渠道,在科创项目实践中培养和选拔人才。

大学生科创工作要面向创新创业人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在培养过程中需要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渠道做出实质性的改革与创新。培养计划要突出以人为本,强化项目育人的教育思路,培养一批基础厚、能力全的全面型创新创业人才。在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上,需要针对课程内容特点,研究探索出一套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的方案,包括技术基础教育、创业项目孵化、模拟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制订多层次全方面的人才培养计划,以此拓宽科创人才培养渠道,全面提高创新创业人才的质量。

3.3利用高校组织优势整合资源,打造优质科创工作平台。

科技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高校整合现有资源,即课程体系与非课程体系的整合,学校参与和社会介入的整合,以及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整合,构建开放式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高度注重对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在2005年设立“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大学生科创基金”,并制定相应的资助奖励条例,对学生科技活动资助启动资金,对获得重大奖项的项目给予适当奖励,树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意识;在2008年成立独立的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组织,聘任专业教师担任学生科技创新和创业的指导导师,构建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平台,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科创的积极性;利用学校综合学科大平台的优势,整合社会上“科学商店”、社区科普等资源,鼓励学生发挥农业学科的专业优势,让科普知识走进社区,营造农业院校创新创业的实践氛围,积极引导广大学生参与到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和创业实践中。

3.4全面创新科创工作评价体系,确立衡量评价创新创业成果新指标。

由于创新创业类项目具有的实际特点,衡量其成果的评价体系应当有别于单纯的科技项目评价体系。科创成果的衡量依托创新创业论坛、竞赛,举办“挑战杯”、“创业沙龙”等。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分段评估、中期审查、期末验收等多种考评形式进行全局评价,也可以主动引导、导师问诊、沙盘模拟、园区实践等具体创业实践项目的实施过程情况为依据进行全局评价。评价体系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弹性的、开放的全面评价方式,最大限度地拓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发展的空间。评价体系的主要效用应当是调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强调“过程”对于大学生的教育、发展的作用。

4.结语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构建创新型社会的蓝图逐渐展开,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工作成为农业高等院校的一项核心工作。在大学生科创工作中,突出“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通过高校的社会优势,建立健全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统一、项目孵化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管理模式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模式。高校应当利用学术资源、组织优势、实践平台三个方面,为大学生科创工作提供更加有效的支撑,起到培养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创业人才的核心作用。

参考文献:

[1]童晓玲.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2]木志荣.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11):79-84.

[3]周彬彬,刘允洲,李庆曾.农村面临的挑战与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1986,12:012.

[4]王若飞.浅谈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和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7-98.

篇10

“音乐是这样一种伟大而又非常优美的艺术,它有力地影响了人的内在本性,就像一种宇宙寓言那样完整而深刻地被人的内心所理解,它的独特甚至超越了感知世界本身。”音乐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元素,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悟,让人动情、感奋。音乐对人心灵深处产生独特的作用,让人感悟到生命的价值,并激励人追求生命价值。

一、音乐教学中渗透对人性的思考与心灵的关注

(1)音乐教学中渗透关于人性的思考。笔者认为,人性的思考是对人生最高价值的追求,也是人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对人性的思考体现着人对人生价值的感悟与理解。人的自由是以人的独立为基础和前提,这种精神独立表现为对人内心的自由意志、人内心的生活等,人只有具备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自我意识之后,才能了解外界的一切。音乐作为人生活中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元素,对个体来说,音乐教育对个体完美人格的培养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并以实现个体审美心理结构为依托。

(2)音乐教学中渗透对心灵的关注。笔者认为,通过音乐教育,有助于完善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也有助于丰富人对音乐的体验,并有效提高人的想象能力和敏感性,进而形成人的审美价值标准,自觉地按照个体的审美理想去审视自身的行为与心灵。

对于音乐本身而言,不仅体现了以音箱为载体的感性形式,还蕴藏着深刻的精神内涵和精神特征。音乐作品可以表现为人的全部精神生活,创作者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个性,在作品中表现对生命的多种层次的感受。因此,要在音乐教育中潜移默化提升自己的价值,进而完成对音乐教育的使命。

二、音乐教学中渗透对审美的感悟

(1)扩大大学生艺术欣赏审美领域。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从特定的艺术形象中,领悟音乐的内涵,引导其树立个人理想,提高其思想境界;另一方面,除了学校规定的音乐教学课程以外,应该组织特定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开阔学生的眼界,陶冶学生的情操,并且疏导大学生在平日的生活、学习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乐观向上的品格。

(2)引导大学生深刻体会音乐的艺术魅力。通过音乐审美教育,有助于学生深刻领悟音乐的艺术魅力,并通过音乐教育启迪其人生、净化其心灵。引导大学生欣赏高雅音乐,并教育他们如何欣赏高雅音乐。比如,平时可以组织一些关于欣赏世界名曲的音乐公开课程,启迪大学生的心灵世界,净化他们的人格,充实他们的大学生活。

三、音乐教学中渗透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1)引导学生掌握创新思维方式。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应该积极帮助、引导学生形成并掌握创新的基本方法和创新的思维方式。一方面,教师应该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以便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另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能力是音乐教育培养中需要掌握的一种重要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超越常规思维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问题,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其创造能力。

(2)丰富和完善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借助和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已有的教学资源,并积极采用多渠道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教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音乐创作环境,以便进一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动力。

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关怀的渗透,是当前大学生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也是当代社会对大学生要求的体现。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层面,也是推进素质教育、贯彻当代大学生教育方针、弘扬民族精神和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应该不断探索新的方法、新的途径,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