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把脉基础知识模板(10篇)

时间:2023-07-11 16:19:5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中医把脉基础知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医把脉基础知识

篇1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058-01

中医护理学是中高等职业卫生学校护理专业中较为重要的一门中医类专业课,其在国家或者省部颁发的教学大纲中属于重要考查课的范围。目前在中医护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学方法较为死板,授课内容落后,学习的目的也不明确等问题,导致学生厌学以及教学质量低下的情况普遍存在,而这严重影响了该课程的学习有效性和适用性,对学生的护理培养也造成障碍。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显得非常重要,本文结合本人多年教学经验,针对中医护理学的教学难点进行探讨。

1 中医护理学教学中存在问题

1.1 学生基础与学习接受能力差

由于中高等职业卫生学校的办学能力和条件所限制,造成就读该类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较为薄弱,也没有养成良好的主动自我学习习惯,抽象理论知识的接受能力差,同时也对理论学习没有兴趣,特别是中医护理学相关基础理论,例如,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精气血津等抽象理论知识,所以造成中医护理学实际效果较差。

1.2 学生对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中医护理学在国家或者省部颁发的教学大纲中属于重要考查课的范围,但并不属于考试课,因此,造成众多学生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对该课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课堂上不注重老师的讲述,对老师在课后布置的学习任务也不认真的完成。同时对于期末课程考核,往往抱有一定的侥幸心理,将考试过关寄托于作弊或者补考中,不求高分只求通过。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严重影响了授课老师的授课兴趣,导致教师不满和抱怨的现象发生,从而也采取听之任之的教学态度,进一步影响课程教学效果。

1.3 教学内容不优化

传统的中医护理学往往将医护联合在一起,并且更加偏重于医。不同版本的中医护理教材也大多是《中医学概要》的缩编和改写,实际与护理岗位相关的内容显得非常的少,有些教材甚至缺乏中医护理基础理论和护理评估等最基本的知识,对临床护理的工作指导性也较差,与现时代护理理念不相符[1]。同时由于教材中的学习目标并不明确,进一步导致了与实践脱节现象的发生。

1.4 教学方法粗略单调

尽管近年以来国家不断加大了对中职教育的投入和重视程度,学校的办学条件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招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中职类院校仍然存在教学设施落后和教学经费不足的难题。虽然大多数学校都配备了现代多媒体教室,但仍然不能满足每堂课都借助多媒体教学的要求,许多的教师仍在处于“一本教材、一份教案、一只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上,教学方法单调,激发不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1.5 考核模式不明确

目前,中医护理学的考核方式仍然与其他课程一样,采用传统的理论考试方式,并不能实际考核学生的护理知识掌握情况,同时成绩判定的方法也比较单一,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以上几种教学中出现的难题既不利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在一定程度了影响了授课教师的授课热情,严重制约着中医护理教学的质量和成果。根据多年教学经验,针对于上述难题,提出了以下几种教学应对策略。

2 中医护理学教学中应对策略

2.1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中医理论往往都是枯燥无味的,授课过程中也比较沉闷,无法有效的吸引学生学习动力,而采用理论联系实际和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则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难题,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中医护理学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互动可以通过有效的提问和团队合作来体现,首先是提出问题的有用性和实效性,要使设计出的问题能够真正的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以免出现提出问题后学生沉默应对的尴尬场面。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问题设计,化繁为简,深入浅出,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其次是增强团队合作的力量,团队合作是创新的源泉,也是有效学习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建立相应的学习小组,开展团队学习工作。

2.2 实训课程注重技能培养,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中医护理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其所阐述的理论知识需要靠实训和技能操作来实现,因此,在确保实训课程开课率的同时,还要保证实训课程中实际技能的培养。在实训课演示时应该尽量做到简单而精炼,遵循“够用、可行”的基本原则,把更多的实训时间留给学生,让其充分的进行练习和体验。如在脉诊“寸口诊脉法”讲授与实践过程中,教师在简单讲述完相关基本要领后,可以进行模拟临床演示,安排学生之间相互把脉诊断,同时教师应该巡回指导,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诊脉的技巧,实现与临床护理顺利对接。

2.3 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中职生大多存在自主学习能力差、学习目的性不强的特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乐趣,因此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较为抽象的中医护理理论知识,可以采取问题教学的方法,利用启发式的问题带领学生进行思考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药物外治法、药物内服法护理等内容,应当采用情景教学的方法,借助相应的道具设置情境,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状态,激发起求知欲;对于外、内、儿、妇科等临床护理,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方法,选择典型的案例贯彻中医防重于治的护理观念;对于针灸推拿疗法的护理讲述,可以以实际操作训练为契机,有效实现与临床实习的接轨。

2.4 创新考评模式

中医护理学考核仍采用传统的考察办法,不能够与中职院校培养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好、技能型的护理人才目标相符合,因此应该创新课程考核模式[2]。可以将课堂表现、出勤情况、作业质量、操作与创新成果等平时成绩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部分,纳入学生期末总成绩,同时加大实际操作技能的测量力度,增加其在课程成绩中的比重,使得考核多样化,培养学生创新力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3 结语

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中医护理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难点及问题,同时针对相关问题,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期能够有效提高中医护理教学的质量,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技能操作能力,也为后续教学提供借鉴。

篇2

中西医临床专业的培养多以“两个基础-一个桥梁-一个临床”的“A字型”模式,即中医学基础、西医学基础;中西医结合导论;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习。在此教育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中医内科学承担了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内科理论与实践技能等教学任务,占有主导地位,起关键性作用。诠释中医内科学在中西医临床学科的教学任务中包含了中医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双重教学工作即“两个桥梁”与“一个临床”。如果中医内科学课程的教学目的与目标不明确,甚至不注重处理好“两个桥梁”与“一个临床”的相互关系,势必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笔者在临床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中强调发挥其中医内科学的两个桥梁作用,并指导临床实践教学,从而将中西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进行教学管理,对于中西医结合的教与学具有现实意义。

1 中医内科学的两个桥梁作用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学计划是承接两个基础(中医、西医)课程率先进入临床教学,开始中医内科理论与临床实践教学,因此具有中医基础与临床衔接的桥梁课程,将中医基础理论融入中医临床实践诊治疾病,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教会学生掌握中医内科课程的普遍规律(病因病机、基本证型、辨证规律)、各系统疾病的辨证规律(各系统常见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等)、各病证的特点(各病证的特点及辨治的重点难点)、诊治特点(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在从事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教会学生以中医精髓(辨证论治、整体观)分析处理临床疾病,起到中医学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桥梁作用,视为临床课之首。此教学段用一学期的教学时间完成,学生应具备一个中医师诊治疾病的能力,树立中医专业思想。中医内科学科的第二个桥梁作用是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治疾病能力的桥梁作用,学生掌握中医内科临床诊治疾病的能力,在西医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完成西医诊断学,进入西医内科学的学习,中医、西医内科课程同步进行,正是引导学生进入中西医结合方法与手段认识、分析与诊治疾病的大好时机,逐渐学会中西医结合思维模式,引导学生深层次地认识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学与科学研究,理解中西医结合的真正含义在于应用现代医学的先进科学研究手段将祖国医学发扬光大。在此,中医内科学具有的第二个桥梁作用更具深远意义,此教学任务是永恒的,贯穿临床教学的全过程,是中医内科临床教学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

2 中医内科学在“一个临床”的重要任务

“一个临床”即”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教学”,包含中医内科学课间见习、临床实习,占据学生的三年临床学习时间,近年由于学生数量增加,基础教学的实践见习随着教学模具研制的不断增多,模拟教学不断完善,多数院校的基础课程见习教学多在实验室完成,大多数学生对临床实践的实质是空白的,学医两年“患者”概念是模糊的,临床见习实习中医、西医查体手法、顺序不规范、定位不准确、把脉手法错误以及汇报病史不流利等不在少数。所以,中医内科学临床实践见习课程首先是重复与强化中医诊断学的临床见习教学内容,教会学生临床诊视病情、搜集病史及其查体、病历书写规范等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再进入中医内科课程的见习教学任务,进一步教会学生如何运用中西医基础理论认识、思考、分析临床上纷繁复杂的各种案例,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完成中医内科学见习教学任务,这是中医内科学需要完成的“一个临床”的一部分。其次是中西医结合临床带教,这部分临床技能培养中医临床内科的教学任务占据主导地位,是本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中医内科学》课程的理论与临床实践教学定位于本专业的桥梁课程,具备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学科的桥梁课程,又是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理论与临床学科的桥梁课程,具有传授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教学、科研能力培养等教学工作的责任和义务。纵观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学进度,中医内科教学与临床实践课程,占据本专业教学近2年半时间,对学生完成中西医结合的临床专业课程,系统掌握中、西医两套理论的结合方法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科研创新思维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培养意义。

3 如何处理好中医内科学课程的双重桥梁作用

3.1 强化中医内科理论教学 中医内科学理论课程是中医学的主干课程,上好中医内科学课程是培养中西医结合临床与科研人才的前提,中医内科学教学内容涵盖七大系统,有60个专业示范病种,内容多,教学任务重。如果就书讲书、照本宣科、按部就班的讲课,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难懂,抓不住重点、难点,更不会举一反三,真正学懂并掌握辨证论治的精髓。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注重强调内科疾病病因病机的基本规律,如情志致病、饮食所伤、感受外邪等病因在内科各论中是最多见的,掌握其病因导致疾病的演变规律,基本的临床表现,结合疾病的基本特点进行分析归纳,举一反三,灵活变通。辨证论治强调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的重要性,结合伤寒、温病、金匮等经典著作条文讲述,治法方药注重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为基本点,强调方与证合一的内在联系规律,讲述共性;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是特点,讲述其个性,譬如具备面色淡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心悸失眠、食少纳差,舌淡,脉细弱等症属于心脾两虚(气血亏虚),归脾汤证的定义,即可用此方治疗,在中医内科疾病中,既有39个疾病选用本方(心悸、不寐、眩晕、郁证、血证、癫证、痴呆等),但在药物加减中则以各病症的特点选用相应的药物,如郁证则加用郁金、香附、柴胡等。病因病机亦是如此,情志致病的病因与病机见于36个病症,同时又有郁证专篇讲述,但发生的病症却不一样,如不寐、癫证、狂证、郁证等都与情志致病有密切关系,而且女性为多,分析病因与先天禀赋(遗传基因)、性格暴躁有关,病机落实到气机郁滞,治疗除了解郁疏肝理气,还要注重移情易性,心理治疗。

3.2 增加临床实践教学是保障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临床学科教学离不开实践教学,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课堂教学是从疾病的病名定义开始讲述,由此展开其病因病机、因临床表现、诊断要点、鉴别诊断、证型分类及治疗等的讨论;实践教学则是针对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资料齐备后再进行分析诊断,再确定治疗方案。因临床表现与书本知识存在偏差,且学生临床经历太少,出现只会按图索骥,刻舟求剑的现象,这在临床上并不少见。譬如一次考试病案水肿病机分析,证属脾肾阳虚,水湿内停,但教材对水肿分型为脾阳虚、肾阳虚而无脾肾阳(气)虚,有不少学生就提出教材上没有此证型,应如何诊断,再如心脾两虚与气血亏虚二者的联系,心脾两虚是主要矛盾,在此基础上导致气血生化乏源所致,属因果关系,治疗应补益心脾,健脾益气恢复气血生化之源以达治疗目的。如果学生临床实践见习机会多了,临床思维开阔了,则可逐渐适应临床诊治疾病的规律与特点,缩短临床与理论的差距。应对增加实践教学的途径和机会可利用课外辅导、导师制管理、班科固定的带教、科技兴趣小组等多种形式实现多临床、早临床的目的,给学生更多的实践见习、技能操作与训练的机会, 对巩固理论知识大有好处。

3.3 强化中西医结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的教育 中西医结合学科以“诊断和疗效评价的规范化,医药并重和相关理论的深入研究相结合”的模式涉及临床医学各学科领域,国内外著名的中西医结合专家陈可冀、沈自尹、吴咸中等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济生教授的针刺镇痛原理研究、陈竺教授等对中药砒霜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研究、胡之璧教授中药生物工程研究、黎磊石教授治疗肾病研究、肖培根教授的中药研究及刘耕陶教授的中药研究等。中西医结合已引起世界医学界的重视,在美国、日本、法国、德国、英国纷纷成立中医学院及其各种团体,所以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已逐渐形成世界潮流。

篇3

一个人,从事一份自己喜欢的职业是幸运的;而更幸运的是,这份职业又正是自己的天赋所在。连建伟教授就是这样一个幸运的人。

1966年,中学毕业的连建伟由于当时的社会原因,没能继续读书。就在这个“无事可做”的时期,他的一位叔公建议他学习中医,并送给他《药性赋》和《药性歌括四百味》两本书。没想到,正是这位叔公和这两本医书,引领连建伟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在校期间培养出的扎实的语文功底,使连建伟读起晦涩难懂的古医书时游刃有余,乐趣无穷。看到连建伟对中医有如此天赋,这位叔公便将自己珍藏的所有中医书籍都送给了他,其中包括整套的中医院校教材,这使虽然没有进行过在校中医学习的连建伟,具备了较为系统的中医理论基础知识。

少年时期的连建伟,除了沉浸于《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著作的研读外,对中医临床也“蠢蠢欲动”。连建伟主动找到当地名中医,站在他们旁边看如何给病人诊治。这种半天读书、半天看“诊”的日子,连建伟差不多过了三年。有一次,连建伟的一个邻居因患肺结核吐血不止,早被疾病折腾得贫困潦倒的邻居再也没钱去县结核病医院治病了,于是便想到了学中医的连建伟。没想到的是,连建伟根据医书上记载的古方,5服药下去就使邻居的病情明显好转,止住了吐血。这是连建伟人生中的第一个病人,而此时他才十六七岁!邻居病情的好转不仅让连建伟学中医的信心倍增,也让周围的人知道了他“会看病”的消息。

机遇:十年磨一剑

1973年,“”后的全国第一本中医杂志《新中医》出版发行。连建伟特别喜欢阅读其中刊登的我国中医泰斗岳美中先生的文章。这位尚未见过面的“会写文章”、“会给看病”的同行老师,成了连建伟尊重、崇拜的“偶像”。1977年9月的一天,还在嘉兴县建设卫生院工作的连建伟,鼓起勇气给岳美中先生写了一封信,并附上3篇论文,希望能够得到岳老的指点。很快,连建伟收到了岳美中的亲笔回信。岳老在信中鼓励连建伟好好学习,不要怕在农村的广阔天地没有用武之地。回信中,岳老还带给了连建伟一个十分重要的信息:北京中医学院将开办中医研究生班,每个省招收一名学生,考试科目主要是中医四大经典。岳老希望连建伟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考入研究生班学习。这个消息让连建伟倍感振奋,似乎这十余年的中医经典研读,冥冥之中就是在为这个机会而准备!

1978年10月,连建伟以全国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了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研究生班。后在岳美中教授的指点下,连建伟选择了方剂学,成为该院首届方剂学专业研究生,并师从我国中医名家、十九代祖传中医王绵之教授。

“君子终日乾乾”,自强不息

提起已逝世多年的岳美中教授,连建伟深情地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虽然岳美中教授没有亲自带教过我,但我一直都把岳老当成恩师。在北京读书期间,岳老中风住院时,我经常去看望他、照顾他。岳老在清醒的时候,就给我讲做人的道理、临床经验,我回去后就会把他讲过的话记下来……”连建伟教授说,岳老曾经在病床上为他取了个“字”――“乾乾”。因为《易经》中的第一卦就是乾卦,里面说“君子终日乾乾”。“乾乾”的意思就是不泄气,不断学习,自强不息。这是岳老对连建伟的期望,也是对年轻一代中医的期望。岳美中教授带给连建伟最深刻的教诲就是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医生。他一直都记得岳老的那副对联:“治心何日能忘我,操术随时可误人。”意思是说,做人要治理好自己的心,达到忘我、无我的境界,把心放在病人身上;要时刻警醒自己,操持医术随时可能误人性命。

在跟随王绵之教授学习方剂学的日子里,连建伟学到了许多临床诊疗知识。王教授的严格要求使连建伟在以前自学的基础上,中医知识不断系统化、规范化。名师的指点加上自己的刻苦努力,为连建伟铺设了成才之路。

1980年年底,连建伟在研究生毕业后回到了浙江中医学院(2006年更名为浙江中医药大学)工作。1987年,他担任中医方剂学教研室负责人;1988年,被正式任命为该教研室主任。1992年和1993年,他先后担任基础部(现基础医学院)副主任、主任。自1998年至今,连建伟教授一直担任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2001年,连建伟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浙江省名中医”称号。2002年,被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专家”,时年51岁的他,是当时获得这一称号的最年轻的“老中医”。

用中医架起海峡两岸沟通的桥梁

身为博士生导师的连建伟教授,带教过很多不同语言、不同肤色的“洋学生”,他们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带着对中医的热爱,远渡重洋,来到连教授身边学习。但相对来说,境外学生中最多的是来自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学生。连建伟教授和香港浸会大学渊源颇深,自2003年第一次招收了该校的学生后,该校每年都有很多学生慕名报考他的研究生。此外,连教授还是台湾中国医药大学荣誉教授和台湾长庚大学客座教授,为海峡两岸的中医人才培养和文化交流付出了艰辛的劳动。2005年,连建伟教授应台湾长庚大学邀请,赴台为该校中医系八年制学生讲授《金匮要略方论》。连教授融会各家、深入浅出的启发式教学,受到了台湾中医学生的欢迎。2008年,其授课讲稿《连建伟金匮要略方论讲稿》出版后,也反响很好,成为海峡两岸中医文化交流史上的一部真实记录。连建伟教授以其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在海峡两岸中医界获得了极高的声望。

博采众长,“师古”而不“泥古”

连建伟教授以纯粹的中医望、闻、问、切的基本方法对病人进行辨证论治,用药精妙、疗效确切、价格低廉,许多疑难疾病仅服用数服中药便能收到很好的疗效。对于自己高超的医术,他谦虚地归功于古代的名医:“我用的好多方子就是一两千年前记载的,是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财富!”

连建伟教授称得上是传统中医的虔诚“教徒”,他坚持认为中医应该按照其自身规律和特色发展,不能被“西医”所左右,更不能以西医的标准来要求中医。他说:“西医注重诊断,对急诊的治疗效果明显;而中医多从治本入手,治疗较彻底,对疑难杂症较为拿手。中医、西医各有所长。我们学中医的要在继承和发扬好传统中医的基础上,引入合适的现代技术,让中医更具生命力和竞争力,‘铺轨’到国际上去。”

从事方剂学研究的连建伟教授认为,对古人的方子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必须通过临证去体会,把握其应用。在用古方时不是用“死方”去治“活病”,而是可以数方加减,灵活运用,这样还可以创制出新方。中医方剂的真正价值在于其疗效,只有通过临床实践才能理解方剂及其疗效,疗效是检验方剂价值的唯一标准。他说:“汉代《伤寒论》中有113个处方、《金匮要略》中有262个处方。迄今保存的自古以来有方名记载的方剂就达6万余首,虽有药物组成但无方名的也有6万余首,这多达12万余首的方剂若能得到继承并加以创新,必将大大促进我国中医事业的发展。”

委员心声:

医疗要坚持公益性,崇尚医德

在采访中,连建伟教授为记者算了一笔账。他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09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153元。据统计,浙江省农民2009年的人均纯收入是10007元,居全国之首。然而,2009年浙江省住院病人的平均医疗费用是7600元。这样算来,富裕的浙江农民如果住上一次院,就只剩下2407元了,平均每个月只有200元,他们会立刻成为生活困难的“贫困户”。由此可知,那些还不如浙江发达的地区的农民就更难了。因此,在本次全国“两会”上,连建伟教授提出了《关于坚持公益性,崇尚医德,乃医改成败关键的提案》。在提案中,他明确提出,“不做不必要的检查,不开大处方,能用基本药就不用贵重药,能用国产药就不用进口药;要做患者的知心人,不做‘机器人’。”

对于目前仪器检查的大行其道,连建伟教授认为,加强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功很有必要,他十分重视脉诊和舌诊。他说,张仲景《伤寒论》中的“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等,《金匮要略》中的“辨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辨痉湿病脉证治”等,都强调了脉和证,并把脉放在前面。“王绵之老师也很重视脉诊。我有一次得了肺炎后,舌质红绛,不易恢复,后来到京出差时找王老治病。他仔细地为我诊脉后,在处方上很详细地写了脉诊情况。我们要向老一辈学习,学习他们的中医基本功。”

篇4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12年来,广大语文教师将新课程理念带进课堂,在实践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语文新课改中也有很多不协调的音符,如重“形式”轻“实质”;重“新潮”轻“重点”;重“多媒体课件”轻“传统教育方法”;师生对话“过频”;评价语言“过甜”;“探究”过多;合作“形式化”等,这就象人的身心健康出现阴阳失调、气血虚弱等诸多问题。教学如中医诊治,一通则百通,气通则人顺。据此,笔者结合新课程教学实践,探索实践了语文教学的“望闻问切”法。

一.“望”――察言观色,洞察学生表达欲望

所谓“望”,即是通过观察把握学生学习的动机。“望”是教师的一项基本教学技能,教师要通过察言观色,洞察学生的心态,充分发挥教学机智,按照预设的或是新生成的问题情景,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和对象。教师要学会“望”,以有效组织教学,使各教学环节流畅自然。笔者就提问的时机总结了如下要点:①自信举手、目光炯炯、面向老师,启示回答问题学生己胸有成竹,可以提问。②自信微笑、装作走神、以求发言,启示问题答案学生完全掌握,应该提问。③举手又止、左顾右盼、无法专注,启示对回答学生没把握,不宜提问。④擦手翻眼、愁云满面、眼光迷离,启示仓促应战,找寻答案,不应提问。

二.“闻”――组织引导,营造宽松学习氛围

所谓“闻”,即是通过耳闻目睹营造和谐平等、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习氛围是指围绕目标展开教学活动而形成的占优势的心理状态。教育家洛克曾说:“教导儿童的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成一种游戏。”为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习,教师要给学生学习技能的指导,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会相互帮助和配合。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指导激励学生

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互动中,教师要细心倾听、尽心欣赏学生发言,遇到学生难以解答时,要耐心引导、分层启发;当学生的回答与预设不一致时,要尽量吸取其合理内容,及时修正教学程序。教师发表见解时,不以权压人,而要以理服人。要给胆子小、缺乏自信的学生以锻炼机会,作为激励者,教师要点燃学生能动的火花,让学生敢说、能说;面对好胜强势的学生,应正确引导、晓之以理,并以合作取胜的典型案例教育之,力求在交流中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在学习《黔之驴》时,开始学生都很拘谨,在新课导入时,笔者适时将原来预设的图片导入改成让学生回忆柳宗元的《江雪》,通过朗诵,感悟作者的语言功底,并为新课作好情感铺垫。这样既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又活跃了气氛,使教学顺利展开。

2.组织管理学生

在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织好学习小组,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紧扣学习内容进行探究。教师要参与学生讨论,了解交流情况,及时点拨调控,防止流于形式。此外,教师还要做好管理工作,绝不能放手不管。如适时调整组员角色;根据学习进程,灵活调整教学环节,做到既按预设组织教学,又按生成灵活机动,既保持课堂气氛活跃,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笔者积极实践开展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例如,在学习“动物世界”单元时,组织讨论人与动物间的关系;在学习“人物精粹”单元时,以学生的不同习作来探讨刻画人物的方法,从而开拓学生思路;笔者也参与讨论,和学生交流自己的观点,并对讨论中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和肯定,努力营造师生平等、教学相长的课堂氛围。

三.“问”――精心构思,提高课堂提问艺术

所谓“问”,即是通过设计问题情景,运用提问艺术来实现有效教学。传统课堂倡导“以教促学”,把提问视为激发兴趣、启发引导思维、调动积极性的手段,关注通过课堂提问更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调节进程,使教学沿着预设进行。而新课改倡导“以学促教”,教师不仅要达成教学目标,更要关心学生的学,关注课堂的生成,让每个学生在问题解决中都有所得。教学并不只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建构知识,实现知识迁移,学会学习才是让学生终身享受的本领。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可从下面几方面着手。

1.调控提问难度

维果茨基关于认知水平三层次说告诉我们,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或太难。教师要善于寻找学生“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使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化归为“已知区”。

笔者在设计《古代寓言二则》的提问时,考虑让学生采用已有带动未知的学习方法,在总结部分设计了三个问题:①两则寓言讲了什么道理?②以前学过什么寓言?谈谈读后收获。③通过这些寓言,说说这种文体的特点。这既让学生总结了本课内容,又对不熟悉的寓言文体有了深刻认识。

2.调控提问频度

频繁提问曾被理解为是讨论式课堂,貌似加强了师生互动。其实不然,提问过多不仅费时,增加回答的盲目性,而且弱化重点,固化难点,教学目标难实现。笔者认为,提问的次数要适量,提问要根据教学重难点,设计兼具质量和效率的问题,避免繁琐直白,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探索新知的能力。

3.调控提问时间

提问无效或低效,或是因问题太难缺少梯度,学生无法回答,或是因思考时间不足,学生仓促回答。因而,有效提问应分层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提问后应给学生留足思考时间,以提高回答的准确性。笔者认为,提问后至少应等待5秒。如所提问题是开放性的,则应等待10秒以上。

四.“切”――及时反馈,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所谓“切”,即是通过把脉反馈对学生的学习及时进行评价。反馈评价是改进教师教、促进学生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反馈,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综合考虑、灵活运用。

1.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可视评价内容采取多种方式。如基础知识的评价,可采用实作评价方式,即课前预习完成学案,小组检查作业等方式;听说能力评价,可采用过程性评价,课上进行范读、分角色朗读,就学生表现及时评价;提问的评价可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总结性评价。针对课堂新生成问题的解决又可采取生成性评价。

2.评价标准的分层性

不同层次的学生因其基础、个性不同,问题解决的质量也不同,只要学生学习态度认真,尽了努力,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就应给予肯定。所以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分层进行个性化的评价,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同时,针对不同评价内容,应分层制订评价细目,力求客观、公正。

3.评价时机的灵活性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改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和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有较强的时效性,所以评价应根据教学进程灵活掌握,及时反馈,及时调控,改进教学,使教学活动始终指向教学目标。

4.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评价主体应包括学生自评、互评、小组和教师评价等。要让学生自己分析和评定获得答案、思考问题的过程。在回答问题时,让学生对不同回答做适当点评,既可调动课堂气氛,又有利于培养质疑精神。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可在组员自评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互评,曾听过一堂小说《窗》的公开课。学生对不靠窗病人的表现有不同评价,有人说他虽有善的一面,但心中没有悔悟,病友之死正是他心中所盼,太可恶了!有人说他只是该出手时没行动,未触犯法律,完全没有私心的人是没有的。教师此时没有急于评点,而是让其他学生对两种见解说说看法。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对本文的主题有了多角度、更深刻的理解。最后老师的评价鞭辟入里,学生印象深刻。

语文课堂教学的“望闻问切”法是语文新课程个性化教学理念的体现,是对教师教学素养的促进。虽然在实践中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只要方向明确,目标清晰,不断反思总结,相信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将会有一个新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篇5

一、高职语文教学的问题

虽然高职语文教学课程设置和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丰富学生语文知识、让学生有效交流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目前高职语文课程设置和教学处在探索和完善阶段,仍存在一些缺陷,需要继续改进和提高,从而实现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具体来说,高职语文课程设置和教学存在以下不足,对教学产生不利影响,需要采取完善对策。

(一)教学内容有待改进

高职语文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实用性,需要改进和完善。问卷调查反馈的问题包括以下几项:高职语文教学内容可采用更为丰富多样的形式;武术、绘画、京剧、书法等体现文化精髓的艺术形式是相通的,但教学内容未能有效结合在一起,相互割裂,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学内容有待完善,新的教学模式有待开发,以便提升教学质量。

(二)教材有待完善

多数任课教师认为高职语文教材缺乏系统性,教材不固定,应该提高教材内容的实用性,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高职语文课程教学目标,选择固定的教材。也有少部分教师也认为没有必要固定教材,他们认为教学内容选择应综合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和高职语文教学需要。由于存在这种分歧,目前一些学校在高职语文课程教学中,有时采用的是参考教材,有时是自己编写的教材,有时根据现有教学资源选择教学内容。虽然这种方式有利于高职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但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没有固定和明确的教材及教学内容,高职语文课程教学存在随意性特点。对提高教学效果,丰富学生的高职语文知识带来不利影响。

(三)学生学习的兴趣不稳定

通过对高职语文任课教师的调查和访谈,他们反馈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课堂积极性有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稳定、难以将自己快速有效融入高职语文学习环境中、学生对高职语文知识的兴趣难以维持、少部分学生对高职语文不感兴趣。这些问题,给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挑战。

二、高职语文教学的对策

为弥补课程教学的不足,提升高职语文教学效果,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笔者认为今后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增强高职语文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与趣味性

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增加高职语文教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并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开展高职语文教学活动。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应增强趣味性,避免整节课向学生灌输语文知识,应考虑学生的感悟和知识接受能力,将学生有效引入真实的氛围中,在具体情境和氛围中增进学生对高职语文的了解。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包括分组学习法、现场表演法等,提高教学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高职语文课程内容选择时,应考虑语言性、交际性等原则,体现高职语文的特点,与学生语文学习和使用密切相关,以更好服务于学生的日常交流和语言应用。观察学生比较关注的高职语文知识热点,适当增加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例如,安排学生演唱歌曲,比较有代表的包括《茉莉花》《山歌好比春江水》,现代歌曲如《童话》等。教学实践表明,除了学习这些歌曲外,大多数学生更喜欢流行歌曲。因此,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适当引入流行歌曲,以增进学生对高职语文教学内容的理解。并密切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对高职语文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二)规划高职语文教材建设并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调查得知,任课教师对是否需要规划统一的教材有不同看法,结合高职语文课程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必要统一规划教材。为提高教材的实用性,学校可以成立专门的教材编写小组,负责高职语文的教材编写工作。为保证教材的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应综合考虑学校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爱好,结合当地特色文化,合理编写实用性强的教材,为学生学习和高职语文课程教学提供参考。为更好指导教学,可以编写高职语文课程系列教材,如基础知识、高职语文应用、茶文化、武术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通过完善课程内容设置,更好发挥教材对学生的引导和参考作用。另外,要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内容简洁明,表意清楚,合理设置图片,并附上相应的文字介绍和光盘。例如,民族民俗教材设置上,可附上光盘,方便学生欣赏和学习。太极拳、武术容编写时,文字介绍应包括内涵、流派、历史沿革及发展、养生功能等。同时采用图示对动作进行分解,并附上光盘,让学生观察和模仿,把握动作要领,学习文化知识,完善教材内容设置,推动高职语文教学活动更为有效地开展。

(三)端正学生的态度并积极主动学习知识

高职学生要提高思想认识,重视高职语文知识的学习,意识到这些内容学习对他们专业知识学习、跨文化交流、日常生活的重要作用,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除了认真学习课堂的高职语文知识外,还要主动拓展知识面,通过互联网、图书馆、与教师和同学交流等方式,不断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任课教师组织实践活动时,应注意增进高职语文与学生专业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取得进步和提高。例如,在中医药膳作用这节课程学习时,先让学生认真收集资料,记录药膳的做法、药性、功能、适用人群、饮食禁忌等。课堂上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并分角色扮演医生和病人,进行问诊、把脉、开处方药等教学流程,并提醒怎么熬药、服药禁忌等内容。通过这种现场表演的实践课程教学方式,既能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还能让学生满怀热情地投入高职语文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对中医文化有更为深切、真实的感受,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篇6

【素材展示】

崇义友善:毕万昌

“我是某工兵团汽车连雷锋班现任班长毕万昌,2009年12月,深藏着父母亲朋的殷切期望,怀揣着对军营的美好向往,尤其是对英模雷锋的崇敬之情,从哈尔滨入伍,走进光荣的‘雷锋团’。”高亢的声音回荡在整个会场,崇义友善好青年毕万昌用军人的飒爽英姿展示着青年军人的青春风采。

2012年10月25日,团队组织新老雷锋班班长交接仪式,在雷锋老班长塑像前,在全团官兵注视中,毕万昌激动地接过雷锋枪和雷锋班班旗,并郑重许下誓言――“高举雷锋旗帜,传承使命担当,弘扬雷锋精神,坚守道德高地”。

毕万昌告诉大家:“上任伊始,我把历任雷锋班班长当作偶像,跟着先进学先进,照着雷锋做雷锋。”

有同学问毕万昌:“您怎么看待现在网络上不认同雷锋精神,甚至诋毁雷锋精神的现象?”毕万昌严肃地回答道:“现在很多年轻人不了解雷锋,不了解雷锋精神,没有认真学习雷锋精神的实质内涵。我们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领悟和学习,认真了解雷锋,学习雷锋精神。”

在传播雷锋精神的道路上,有人质疑,说他们是在哗众取宠,是在捞取政治资本,但毕万昌始终坚持“你吹你的冷风,我学我的雷锋”。

执着奉献:焦翔

在过去几年里,焦翔在战乱的中东国家间穿梭,报道了埃及、利比亚、叙利亚、黎巴嫩等几个国家政权被或者内战的过程,经历过汽车爆炸、炮弹袭击、暴力抢劫、北约空袭、狙击手放暗枪。

2011年1月,焦翔刚到埃及,骚乱就爆发了。镜头下,百万示威民众与军警对峙,年轻人在催泪瓦斯中被打得头破血流。在博物馆,埃及法老的珠宝遭到洗劫,4000年的文物化为满地的碎片,博物馆馆长痛哭到几乎窒息。

焦翔说:“驻外第七个月,我冲进北约轰炸下的利比亚。恐惧笼罩着的黎波里,空气中都是死亡的味道。为了躲避空袭,卡扎菲把国家电台等敏感机构都安置在外国记者下榻的酒店楼下,这就意味着,我们就都成了他的人体盾牌。爆炸总把黑夜变成白昼,玻璃被震得嗡嗡作响,几乎碎裂。每次惊醒,我都要使劲儿掐一下自己的脸――真疼,还好我还活着!”

类似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发生的,恐惧和死亡每天都在焦翔的身边笼罩着。

“康德曾有句名言说,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我在战场坚守了1200天。”焦翔用执着的信念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他的任务和使命。

在这个过程中,焦翔有很多自己的感悟:“洞悉乱象,把脉大局,我感悟到中国力量。不能任由外部干涉政权,这是对国际法和国际秩序的捍卫,是大国的正义担当。”

爱岗敬业:肉孜买买提・巴克

肉孜买买提・巴克是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重油开发公司采油作业五区采油六班班长。他告诉大家,今年是克拉玛依油田勘探开发60周年。60年前,这里飞沙走石,渺无人烟,经过几代克拉玛依石油人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如今已变成了一座石油特色鲜明、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化新型工业城市。作为一名石油工人,巴克感到十分的自豪。因为克拉玛依油田的发展里,有巴克的奉献和努力,有巴克的辛勤和汗水。

而最初巴克走进油田的时候,语言是第一块绊脚石。他从小在南疆长大,上技校学的也是维语班,结果刚到单位时,连最基本的交流都成了问题。

巴克说:“师傅跟我们新来的员工聊天,让我搬一把椅子坐下,我听不懂,一直站着不动;问我在家排行老几,前面的人说他在家是老二,我想我是家里第一个孩子,就顺口说了一句‘老一’。”经过了几次这样的事情,以后一跟别人说话,巴克就特别紧张,感觉自己是一个能听见的“聋子”、会说话的“哑巴”。

从那以后,巴克暗下决心,走到哪儿,他都带着一个小本,把碰泵、憋压、调参这样的专业术语记下来,分别标注上汉语、拼音、维吾尔语。不到一年,肉孜买买提・巴克不但能用汉语交流,还能用汉语读报念书。三年后,他的汉语水平达到了八级。2007年起,他还被克拉玛依第三中学特聘为“普通话宣传员”,成为克拉玛依市唯一的维吾尔族汉语宣传员。几年来,他已累计为3000多名少数民族学生开展汉语讲座。

巴克不仅用勤奋的学习和不懈的努力完善自己,也义无反顾地帮助他人。他成立了“红柳石油网”,将工作培训的课件放在网上与大家共享。“得到得多就应该付出得更多,要把所学的知识传播给更多的人,让大家都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和成长的喜悦。”巴克说。

孝老爱亲:王东

山东人王东,有着典型山东汉子的直爽和憨厚,他用亲切的山东话跟台下的同学们说:“付出,让我收获更多的喜悦和满足。”

王东义务赡养非亲非故的孤寡老人陈凤兰15年,为这位体弱多病、贫困孤独的87岁老人撑起一个温暖的家。15年间,他为她求医看病、洗衣做饭、端屎端尿。

1999年的冬天,刚刚结婚的王东和妻子到安蔡楼镇常寨村岳父家走亲戚。王东性格开朗,与街坊邻居都聚在一起拉家常。这时候,王东注意到墙边树下一个老人独自一人默不出声,心中产生疑惑。从街坊邻居口中王东得知,老人名叫陈凤兰,老伴去世早,无儿无女,是个孤寡老人,身边没有亲人照顾,生活非常困难。就这样,王东把她带回了自己的家。

这15年来,老人从未离开过他家;除了外出学习,王东也从未在外留宿。因为妻子外出工作过几年,他和老人在一起生活的时间比妻子还长,她就成了王东心里的牵挂。

王东说:“现在都在讨论时间都去哪了,回想这15年时间过得太快了。我的时间除了上班、巡查线路,其余都放在了照顾老人和家庭上。”

也有同事朋友说王东是不是把老人看得太重了,可王东说:“看到老人生活得幸福,心里就觉得舒坦,同时我也感到了老人对我的信赖和真情。”

医者仁心:苏佳灿

出生在中医世家的苏佳灿从小立志当一名医生,从5岁开始,父亲就让他每天早中晚背诵《中药汤剂》,背不下来不允许他吃饭。6岁时,偶然一次机会让他遇到了叔叔就地扎营,从此“军人”的梦想在他脑海里扎根。

在高考时,他的成绩超过清华北大分数线四五十分却没有选择清华、北大,而是背上行囊一个人来到了黄浦江畔的军医成长的摇篮――第二军医大学。大学五年,为了学业他读了大约十米厚的书,一有时间就泡图书馆,最终以综合成绩第一名被保送。

为了实现将来可以救助更多战士的梦想,他选择了创伤骨科专业,又因骨科生物力学研究方兴未艾,为了获得更多生物力学的前沿知识,苏佳灿骑着自行车到同济大学生命科学院学习研究生课程。每天骑行40分钟,每周四个来回,就这样,他坚持了将近五年的时光,直到博士论文完成。他还成功撰写了国内乃至全球第一部《人体骨骼数字模型仿真学》,构建了国内第一个人体骨骼数字模型库。

图书出版之前,苏佳灿带着初稿,分别到重庆、天津和北京找当时国内四位骨科权威专家审阅。卢世壁院士、王正国院士、郭世教授看过之后都赞赏不已,欣然题词。85岁高龄的中国创伤骨科奠基人王亦璁教授主动为苏佳灿撰写序言,并在苏佳灿博士毕业时亲自飞到上海担任他的答辩委员会主席。

“20年前,当我面对人生的一次重要选择,在救死扶伤和献身国防精神感召下,我毅然选择了第二军医大学,只为穿上橄榄绿,穿上白大褂,成为一名服务军民的人民军医。”20年过去了,苏佳灿实现了成为人民军医的梦想,留下了近1万例的手术、近10万人次门诊的成绩单。

勇于创新:孟维

从一名徐工集团普通一线工人进阶为全国杰出青年岗位能手、研发创新团队带头人,这一路,孟维是怎样走过来的?

2002年,18岁的孟维刚从技校毕业,在技校学习的基础知识用到生产一线显得非常“小儿科”,孟维甚至无从下手,不甘心的他就开始“蛮干”。带孟维的师傅看不下去了,点拨他应该用“动脑筋”代替“耗时间”。孟维就听师傅的话,跟着师傅学习、向专家求教,几年下来,他竟然成为了一个数控车床维修的“土专家”,应付起了大大小小的数控车床维修工作。

正当他有些沾沾自喜之时,在第一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的选拔塞上,他受挫了。孟维不服气,动手删除了所有的加工程序,每加工一批产品,他就重新写一次加工程序,直到把所有的程序都记在脑子里。孟维每天训练12个小时,持续了大半年。功夫不负有心人,那次比赛他拿了二等奖。比赛中与众多高手的切磋也让他意识到,“工人每天做的都是相同的事情,工作每天都是重复再重复,但是绝不能重复昨天的水平”。从此,省级到国家级,孟维拿到的奖越来越多,他也因此走上了研发创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