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文学研究的角度模板(10篇)

时间:2023-07-11 16:19:5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文学研究的角度,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文学研究的角度

篇1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意义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受到自身生活经历的限制,还不能对事物进行有效的理解,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不仅关系到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也关系到学生情感的升华,理解能力和记忆力的提高,它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有助于强化记忆,提高理解水平

对于小学生来说,分析综合理解问题的能力较差,没有掌握一定的记忆技巧和方法,大多数的知识完全依赖的就是机械式的死记硬背和强化记忆。小学生不同于成年人,虽然机械记忆效果不佳,但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个阶段还没有教好的记忆方法,并且机械记忆对小学生来说还不容易忘记。对小学语文课文和知识的朗读也是强化记忆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讲究口出、眼到、耳随和心脑并用,只要语文教师留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时间,学生一般就能熟记和背诵这是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小学生在没有完全理解文章的前提下,机械地去读去背,忽略了文章本身的美,达不到学习这篇文章的最初目的。我们知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要小学生反复的朗读文章,熟烂于心就会慢慢的体会其中的三昧,领会到文字背后的情感和寓意。朗读讲究有节奏有情感的阅读文章,可以通过学生齐读、分角色朗读、默读等方式而进行,在品析文章语言文字的同时,理解其中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二)有利于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

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朗读在所有的言语活动中起的关键作用是不容置疑的,而且朗读是提高小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较好方法。小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时,对于课文中的字词和语句进行细嚼慢咽,慢慢品味和诵读就会不自觉的领会语文的魅力,培养一定的语言,自然而然就会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对于朗读课,老师可以自身也可以借助其他教学媒介的力量进行发音标准化的朗读教学,小学生模仿能力较强,他们会跟着正确的字词发声,一些小学生长期以来读错的字词很快就得到了纠正,并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三)有助于提高表达能力,体会文章的情感

小学生模仿能力强,而自身的言语表达能力这个阶段还处在形成和发展的阶段,要想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必须进行大量的针对性的练习,朗读教学就是一种重要的手段。朗读讲究字正腔圆,标准发音,这不但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普通话水平,还有利于让他们强化对语言和文字的应用和表达,长此以往自然也就会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语文朗读的教学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内容而是通过朗读可以扩大自身的阅读视野,慢慢在品味课文的时候,体会文章的情感。

二、语文教学中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研究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朗读教学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起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加以重视,不断长信朗读教学的方法,采取适宜的措施促进朗读教学的健康发展。

(一)加强朗读训练

对于小学生而言,朗读的训练应该循序渐进。对于朗读的基本要求就是读字正确,发音准确,朗读流利,稍带感情。小学生刚开始接触汉字,读课文时需要边读边想汉字的读音,朗读速度自然比较慢,为此我们必须加强朗读训练。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合适安排时间,尽可能的让学生多朗读,同时丰富朗读资源,不能泛泛而读,要深入细致的去品味。在朗读训练的过程中,要强调学生必须用普通话,注意咬文嚼字,做到发音准确,声音洪亮,具有一定的节奏和情感,做好停顿。

(二)规范朗读要求,做到精益求精

初读课文,要求读正确,字的读音正确是朗读的基础。初读课文时,就得把好关,让学生对照拼音把字音读正确。所谓正确:一要做到每个字都要发音正确,读好轻声、儿化等;二要做到文章字句的恰当停顿。再读课文,读流利。流利是朗读好的前提。组织学生再读时,把处理得不够正确的句子或难读的句子或本课重点的句子提取出来读,读中悟意,读中抒情,读中升华。精读课文,读出情。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移情入境,将自己对文章的情感体验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表达出来,加强情感体验。朗读的目的就是实现小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驾驭能力,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素养,提高自身表达能力。

(三)学贵得法,创新朗读教学方式

一直反复向小学生强调应该这样读,那样读,小学生有时不能理解,不能真正把老师口授的方法运用起来,甚至会出现反感的情况,所以教给他们具体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这样他们在以后的朗读学习中就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朗读方法了。范读,教师的范读,对学生的朗读有极大的影响力,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向师性,他们的模仿能力超强,如果语文教师有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做到声情并茂,有感情的流露就会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在评价中练读,小学生表现欲较强,但又有一定的自尊心,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所以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有效的评价机制,通过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当然这里的评价以鼓励为主。分角色读,对一些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内容,可以采用“角色朗读”、“表演读”。每当我开始分角色朗读时,学生总会积极的参与进来,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对于语文朗读教学学习的浓厚兴趣,这就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篇2

诵读包括了朗读、朗诵和吟诵三种类型。最基本的朗读,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把文章的内容读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把文字转化为语言,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水平,另一方面,从客观的角度来讲,也能够提高学生对文章学习的注意力。所以说,朗读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吸引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文章的语言表达上来,能够帮助他们更深入的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朗诵,是另一种诵读方式。运用语速,辅助以手势,肢体动作,甚至是面部表情,将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表达出来,可以说,在这个过程中,朗诵把枯燥的文字语言变成一种语言艺术,这种诵读方式,对于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比较高,在诵读的过程中,不仅要实现对文章内容的基本的理解,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对文章表达的内容进行深层次的体味,提升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深度。除此之外,在诵读这个过程中,还有一种表达形式,就是吟诵。吟诵的要求相对比较高,要求学生能够声情并茂的把文章读出来,不仅要充分理解文章表达的内容,深刻体会文章所要抒发的情感,更重要的是,需要学生在吟诵的过程中,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诵读教学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能力,还能够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二、诵读教学法的特点

诵读教学作为一种语文教学方法,是有其特征的。教师在教学中应用诵读教学法,需要遵循实践性、规范性等特征。所谓实践性,顾名思义,就是这种诵读教学方法一定要让学生亲身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质量。在诵读教学中,要求诵读者对文字表达的内容有深入的体会,甚至在文章的吟诵中,还要灌输进自己的情感,对于学生的诵读能力要求比较高。只有在学习中不断实践,才能够提升他们的这种诵读能力。诵读教学法的另一种特点,就是规范性,这是针对于具体的诵读过程而言的。诵读,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应用规范的有声语言,虽然不一定要达到字正腔圆的水平,但是,在诵读的过程中,也要保障基本的诵读规范,把书面语言表达的更深刻,更具体。

三、诵读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诵读教学发的应用还是一个基本的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实现诵读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能力,就需要研究一些诵读教学的基本对策。

1、教师要提高诵读教学的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应用诵读教学的方法,首先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认识到诵读教学的意义,提高对诵读教学的认识。教师要科学的认识诵读教学,在充分认识诵读教学的意义的基础上,合理研究诵读教学开展的工作方法。对于一些课程教学中,对于诵读教学应用比较少的情况,应该提升认识水平,强化对于诵读教学的推广。

同时,提高对诵读教学的认识还要提高学生对诵读学习的认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这种教学方法对于他们学习的重要性,经常在教学中强调这种学习方法,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增加诵读学习的比例,这也是提高诵读教学认识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2、强化对于诵读教学的技巧应用

篇3

随着国际间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作为主要的交流工具得到了公众的高度重视。而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关键阶段,需要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使得学生可以自主获取大量的文化知识和国际社会信息。此外,高考英语中对阅读能力的考察部分占了较大比例,这也使得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一、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教学研究的重要性

1.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需要。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注重对文化教学研究,有助于学生学习第二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体现,文化渗透在语言里,二者互相融合。提高高中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不单单是教会学生掌握词汇、语法和句型结构等基本的知识,最主要是教会学生体味语言中的文化元素,理解文本材料中的文化内涵。学生只有能够掌握英语的文化基础知识,才能正确理解文本,英语阅读能力得以迅速提升。

2.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力。学习英语的最终目标就是流利地进行国际交流,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教学进行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力。社会需要拥有较强跨文化交际力的人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教会学生体味阅读材料中的文化知识,做好对差异文化的学习掌握。英语文化教学的程度也决定着学生英语阅读的效率和理解力。

3.适应时代的人才需求。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而学生将来毕业工作也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学校教学时需要注重将教学和社会联系起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目前,我国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延伸要求社会提供较多的语言型人才,而语言型人才需要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同时还需要形成跨文化的交流意识,拥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现状

1.落后的教育观,忽略学生的主体性。目前大部分的高中英语教师在备课时考虑不全面,只关注教学业绩和教学进程,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只是学生学习的外因,而学生自身才是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主要因素。高中英语教师在进行文化教学时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就会导致教学效率的下降。此外,高中英语教师在备案时忽视了学生的需求,不采取针对性的文化教学,这样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多元化需要,最终影响到学生的发展。

2.文化教材有限,教学计划偏差性较大。有研究表明,目前大部分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时文化教材只局限于课本,没有寻找文化内涵丰富的阅读材料进行文化教学,限制了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此外,还有较多的英语教师在设计教学计划时出现偏差,对于文化知识只让学生了解即可,扫清学生的阅读理解障碍,最终文化教学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3.缺乏对知识文化内涵的挖掘。在我国大部分的高中学校里,英语教师在讲解单词时往往只注重表层意思,不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单词的文化意义,这样会在后期的学习中学生无法正确使用词汇进行语言交流沟通。大部分教师也缺乏对语法规则中隐含文化的解读,学生无法体会中英的语法差别。教师不进行中英文化对比,容易使得学生用中方的思维方式学习理解英语,最终影响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氛围死沉。目前只有极少数的高中英语教师在文化教学时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设计趣味性强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活跃自主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大部分的英语教师在进行文化教学时为了节省时间只对文化知识稍作讲解,这样会抹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限制学生的学习思维。学生缺乏文化气氛的感染,就无法得体地使用英语进行表达,最终影响到以后的发展。

5.缺乏对文化知识的考核。缺乏文化知识的考核极大程度地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也导致文化教学出现较多的问题。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英语考试中文化内容涉及甚少,使得学生在文化知识方面的学习没有主动性。高中阶段对英语评价的主要形式就是笔试,考试内容主要以对语言知识的考核为主,较为单一。这样使得在学习语言和实际生活分离开,也会大大影响到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

三、解决策略

1.转变角色,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需要转变角色,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应该成为文化教学的引导者,引导学生采取多种途径去了解英语文化,自主学习。比如,高中英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下时间利用网络、报刊、杂志等多种形式进行了解拓展英语文化知识面,使得他们自主学习,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培养文化意识。

2.明确教学计划,选择合适的文化教学材料。高中英语教师进行文化教学主要是为学生扫清英语阅读理解上的文化障碍,提升阅读效率,最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备课时要明确教学计划,根据计划进行文化教学,选择合适的文化教学材料,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比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备课时准备一些与文本相关的文化知识短视频,在课上运用多媒体进行播放,既能加深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印象,又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学习文化知识的意识。

3.充分发掘文本中的文化内涵。文本中的词汇是英语使用最为频繁的部分,其中蕴含的文化知识也最多。教师在词汇教学时容易忽视其中的文化意义,只注重学生掌握词汇本义和读法,这样会导致学生片面理解词汇,无法掌握文化内涵。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注意向学生解读词汇中的文化意义,介绍与词汇相关的成语和谚语等相关文化内容。此外,教师在讲解语法时,将与常规表达方式不一样的部分着重讲解,对比中西方用法差异,整合文化知识,以取得良好的文化教学效果。

4.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创设文化气氛。高中英语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需要指导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归纳和总结,然后与国内文化进行对比,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西方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教师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设计情景对话、话剧表演等,创设良好的文化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表达观点,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此外,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西方文化知识,让学生充分了解到西方国家的政治、历史等文化。

5.在考试内容中增加文化测试的比重。为提高学生对西方文化知识的掌握,教师需要在选择英语文化教材时,根据各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由易到难,层层教授文化知识。比如,对于刚入的高中新生,摘取一些与课本内容相关的文章进行解读,丰富学生文化知识。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以推荐一些英文著作,让学生在经典中感受文化,体味文化内涵。

四、总结

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关键性部分,是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体现。因此,为拓展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面,教师需要转变角色,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挖掘课本教材里的文化内涵,以取得良好的文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4

文言文比较是近两年兴起的学习文言文阅读的新方法,通过比较能够使学生认识文言文的本质属性,建立两者之间相互关系。一方面,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初中苏教版教材包含有29篇文言文,不包括古诗词。文言文课文是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将具有某方面相似的文言文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帮助学生掌握。如:《陋室铭》与《爱莲说》文体相近;《小石潭记》与《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手法相近;《桃花源记》与《孙权劝学》的思想内容相近……教师均可以充分利用以上课文,将两者或两者以上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文言文文体、写作手法及思想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师应合理开发读本资源。文言文的学习应不仅仅限于教材,还需要开发一些读本资源。可要求学生在对教材上课文学习后,进行独立自主的阅读,通过文字将比较阅读中获得的感触及体会记录下来,培养学生思维迁移及扩展能力。通过比较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扩展学生阅读量。

二、 筛选比较方法,培养探究能力

比较阅读是常规阅读的拓展阶段,当阅读升为比较阅读后,其阅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当然,进行比较阅读需要建立在理解全篇思想内容、重点字词意思的基础之上。若没有读懂该篇文言文,比较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就需要教师选择好比较方法。对于文言文而言,比较方法有很多,可对两者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进行比较,也可对层次结构及题材风格进行比较。在比较的同时应注意选择的切入点尽量小,切忌泛泛而谈。如:学习《醉翁亭记》时,可拿《岳阳楼记》进行比较。截取以下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今天已经全部学习完《醉翁亭记》与《岳阳楼记》两篇文章,那有哪位同学能够总结这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呢?(自由发言)

生1:从内容上来看,两篇文章都是写景抒情。

生2:两位作者都是在被贬的条件下写的。

生3:《醉翁亭记》抒发的是“与民同乐”的情怀,但《岳阳楼记》抒发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大家总结得都不错,那还有谁能够从两者的表达方式、句式上进行比较呢?(自由发言)

……

通过这种比较方法,给学生留足思考时间,并在课堂中加以引导,对课文进行钻研比较,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在比较阅读过程中,进行有创意、多角度的阅读,深刻体会文言文的魅力。

三、 加强比较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近年来,比较阅读已成为当前中考命题的主要趋势,在中考试题中占着较大比重。通过比较阅读,能够考察学生多方面能力,如:理解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探究能力等。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学习中加强文言文比较训练,通过比较训练,培养学生各种能力,进而使学生能够在中考中得心应手。当然,在进行比较训练时,应在文言字字词落实的基础之上,合理选择比较阅读方法对重点内容加以记忆,使学生在面临相似问题时能够运用自如。如:学习《黔之驴》内容时,可将其与《狼》进行对比。截取教学片断如下:

师:大家都知道,《黔之驴》是柳宗元写的,而《狼》是由蒲松林作,两位用生花妙笔为我们展示了两幅截然不同的生活画面,细细品味两篇文言文,从中会发现有很多相似之处。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篇文章。从主题、情节及语言上大家能发现什么呢?(自由发言)

生1:从主题上来看,两篇文言文大致相同,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只要勇于斗争,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生2:从情节上来看,《黔之驴》主要讲的是一只老虎吃掉驴子的故事,而《狼》讲的是一位屠夫怎么杀死狼的故事,两者都是弱小群体杀死强大群体的情节,旨在告诉我们只要足够勇敢,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生3:从语言上看,《黔之驴》与《狼》的语言都较为精简。《黔之驴》中有“稍出近之”“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中有“少时,一狼径去・・・・目似瞑,意暇甚”等句子,这些句子都非常简练,但是都能够表达出作者意思,可谓耐人寻味。

师:嗯,都不错,那大家能不能更加深入地探究呢?比如:从两位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上研究其成因,或者是为什么两人都选择寓言这种形式来表达呢?

篇5

引言:阅读体验式教学策略更好地适应了我国新课程改革对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为中学语文教学开辟了新的道路。然而初中语文阅读式教学策略在实际的课堂应用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问题。所以研究初中语文阅读体验式教学策略在课堂中的具体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1.巧设教学情境

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而这些阅历以各种符号方式存在初中生的记忆中。假设某个事物以符号形式出现,将会激活原有的记忆符号,新知识和旧知识这两者建立一定的关系,然后产生相应的认知。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巧设相应的特定情境,激活学生的内心体验。

其一,利用音乐渲染方式设计教学情境。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音乐来渲染教学情境。将文学与音乐相结合,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等方面起到强化、补充、渗透的效果。适当地选取一些音乐,既能够提高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优化课堂内容,陶冶初中生的性情,让学生能够充分展现自身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以此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语文教师要认真选择音乐,充分考虑到音乐和文本的和谐,所选用的音乐必须要和课堂教学内容相符。唯有这样才能够起到渲染情境的作用。

例如:在《蒹葭》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先播放《在水一方》,利用歌曲导入对新课的教学。教师要求学生自己把握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在《乡愁》的课堂上,教师先播放歌曲《乡愁》,利用《乡愁》这首歌曲将学生的思想感情拉入到课堂中,然后以哀伤、忧愁的二胡曲《江河水》作为整堂课的背景音乐,教师要求学生沉浸在音乐情境中,进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余光中的思想感情。

此外,在实际的课堂上,语文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良好的情境。多媒体已经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方式,其作用在于直观地彰显教学原理,将图像、声音、文字等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将抽象知识想象化,将静态景观动态化,为初中生营造了丰富多姿的教学氛围,符合学生的情感要求,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2.充分发挥想象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并不能直接感知课文知识,只能借助联想和想象才能够感受到语文课文中的形象。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想象能力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学生在词语理解以及语言积累等方面也有了一定基础。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将单调、枯燥的文字转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就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理解课文,和文中的主人公、文章的作者进行“直接”对话,在时间、空间上缩短了学生与文章、作者的距离,使得文中画面能够走进学生的脑海中,加深了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综合把握文章主旨,让学生能够感到发自心灵的满足和愉快,从而快乐的学习语文。

例如:在《天上的街市》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天上的街市是怎样的?和人间的街市是一样的吗?”,“天街上有些什么?是不是有各种丰富的商品?”等问题,语文教师可以针对此类问题进行巧妙的引导,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行想象,并利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带着美好、奇特的想象,语文教师又指导学生回到课文的学习,分析诗中“牛郎织女”的传说和以往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有什么不同之处。以此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通过此类方法让学生能够容易理解文章通过“街灯”引发的想象与联想,来描述天上的街市以及美好的生活等,进而表达诗人对黑暗现实的无比痛恨,和对自由、光明、幸福生活的向往。

3.角色体验,产生情感共鸣

体验式教学策略注重的是学生和教学材料这两者间的情感交流与双边对话,强调的是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认知,关注的是学生对课文内涵的发展和丰富。因此语文教师需要指导学生从自身的情感体验出发,认真解读文章。在学生掌握文章大意的前提下,教师可以选派学生扮演文中出现的角色。角色扮演能够缩短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的距离,促使学生带着感情学习语文。学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即演出了自身对文章的情感体验,同时也能够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使得学生对文章以及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从而改善了教学效果。

篇6

一、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1. 有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每个学生由于生活经历和认知基础的差异性,他们对教材的理解也会呈现出差异性,阅读体验必须正视学生的认知差异,并意识到学生的阅读体验是其把握作品内涵、学习语言的重要基础,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将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在构建体验式的阅读教学时,教师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紧扣教材的内涵和意蕴,围绕学生的主动学习制定方案,并巧妙挖掘教材中的情感体验因素,使学生能更好地参与体验,并在体验中积极思考,从而真正与作品产生共鸣。

2. 让学生的情感体验更丰富

情感体验是体验式阅读教学的核心要素,学生在文本学习的过程中,对作品的感悟离不开情感体验,而情感体验又是微妙的,是课堂的隐性因素,它需要教师细心引导才能逐步挖掘出来的,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情感体验要以作品的情感基调为基础,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搭建体验平台,使学生深刻理解文本内涵,感受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精妙。同时,教师应借助体验式阅读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运用不同的教学评价,注重学生作为单独个人的差异性,唤醒他们不同的内在情感体验,从而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3.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根据相关的研究和实践证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初次阅读文本的体验最具强烈感与鲜活性。为此,教师要意识到阅读体验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组成,要为学生的阅读体验搭建平台,留给学生足够的阅读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文本,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学生能利用学习经验和知识积累去联想、认知、感知文本的深刻内涵,从而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与作者进行情感对话和思想交流。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反复体验式阅读与自主思考,就能理解和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从而感知作者的内心世界,获得特殊的情感体验,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并将其运用到自身的作文创作中,这就是学生语文素养逐步提升的过程。

二、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1. 深入朗读文本,奠定体验基础

在体验式阅读中,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体验,而朗读是一种心境体悟,通过将静态的文字内容转变为有声朗读,可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知。朗读是学生多感官参与的阅读方式,包括大脑、眼睛和嘴巴等,学生会在朗读中感知文本的内涵,并通过声音表现文章意境,真正实现体验式学习。有效的朗读能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还能在多读中建立语感,逐步理解作品内涵,并促进体验和感悟能力的提升。比如,《飞夺泸定桥》一课,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与课文相关的情景,并播放背景音乐,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参与朗读。气氛的营造会触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感受到红四团在途中飞夺泸定桥时危急的形势与凶险,体会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奋不顾身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而这些感悟可以让学生通过深入朗读逐渐体会,从而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融为一体。

2. 巧妙创设情境,营造体验氛围

情感体验往往伴随着场合与情境,“睹物思情”和“触景生情”等诠释了这一道理。在体验式阅读课堂,教师可以结合作品实际创设情境,利用特殊的情境实现引人入胜的效果,能在一定程度上营造良好的体验氛围,从而让学生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在阅读课堂上,教师可充分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营造情境,让学生体验文章情感,从而感受体验式阅读的魅力。比如,在学习《小马过河》时,教师抓住儿童的特点,抓住童话故事的特点,巧妙借助多媒体创设与文本相关的情景,学生被情景所吸引,自然对课文产生兴趣,教师再趁势引导学生品读文本,并结合小马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体验式阅读,使学生明白遇事要多观察、多动脑筋、勇于尝试的道理。可以说,情感体验能让学生对课文有感性的理解,而这个理解并不是通过教师的刻意传授所实现的,它是学生自主体验的结果。

3. 多种品味方式,强化阅读体验

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要提升体验阅读效果,须引领学生运用多种品味方式,使学生与作者进行情感共鸣和内心交流,从而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小学语文题材内容丰富,文章蕴含的情感丰富,需要学生反复揣摩、不断感悟与品味,才能达到对教材的理解。为此,教师在体验式阅读教学实践中,可以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期待,采用多种多样的体验策略,以强化学生的阅读体验。如角色扮演法,可以让学生通过角色表演,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与文本融为一体,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比如,教学《田忌赛马》时,教师巧妙挖掘教材所蕴含的情感因素,以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为体验突破口,先创设学习小组,将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由学生自发组织、分别扮演田忌、孙膑和齐威王的角色。表演时强调学生必须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和情感,通过角色表演将人物的内心情感、动作表现出来,其他同学可以适当评价、展开讨论,并进一步修正。最后,教师再选择表演好的学生在班级进行汇演,通过角色体验让学生感受文章生动的语言描写,理解人物特点,感受孙膑善于观察、思考,勇于打破常规的思想方法。

4. 激发学生想象,丰富情感体验

在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中,教师需根据具体的教学需求,巧妙运用“留白”艺术,利用文本“空白”,创设意境,引导学生主动将课文内容与自身的实际生活有机结合,鼓励学生大胆展开想象,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对原文内容进行二次加工,设计成实践性较强的意境对白,在情境意念上进行补充,并突出原文观点,引导学生结合生活进行想象,以达到对文本的拓展,从而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如《穷人》一文中存在不少文本留白,如桑娜抱着两个熟睡的孩子时,课文只用了一句“她的心跳得很厉害,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此处就是文本留白,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此句的上下文展开想象,通过想象感受桑娜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下还能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多么艰难,从而感受人物的品质。又如,课文最后,“桑娜拉开了帐子。”就没有接着往下写对丈夫的语言描写,此处也是加深学生对人物品质理解的留白,教师可以以此点让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体会“穷人不穷”的高尚品质。

5. 运用语境体验,升华体验情感

篇7

一、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课堂提问的功能

英语课堂提问通常由四个环节组成:提问、诱导、回答和评价或反馈。提问几乎遍布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却往往忽略里面的一个或者两个环节。施良方对英语中问答行为的功能进行了总结:第一,诱导学生参加各种学习活动;第二,提示作用,在教师提问过程中,学生无法回答时,教师要给予提示,使其注意从哪方面来回答;第三,提供练习与反馈机会;第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掌握。教学中的提问—回答就像是在考核,这些问题都可以直接迁移到测试中。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对英语教学内容进行完美有效的组织,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提问可以是向学生介绍或者传授第二语言的表达方法,也可以是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手段。阅读课上,教师通过提问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所以,提问也就变成了英语课堂教学中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部分。

理查兹和洛克哈特也对教师课堂中提问的功能进行了总结,具体如下:第一,促进和诱导学生对阅读材料产生浓厚的兴趣;第二,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第三,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第四,查缺补漏,找出课文中的有特色的句子和单词;第五,有助于教师全面考查学生对阅读的理解;第六,能鼓舞学生的士气,促使其更好地参与课堂阅读。

综上所述,教师的提问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思维,进而有效地进行课堂的组织和管理,同时可以进行知识讲授和评价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技巧、数量和质量都会对课堂阅读效果产生影响。合理采用提问方法和技巧,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有利于促进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便于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使得语言习得变得更容易。

二、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课堂提问的话语分析

李悦娥、范宏雅对教师在英语阅读中教师的话语进行了总结研究,认为教师的话语结构主要有以下四种:第一种,IRF(Initiation-Response-Feedback)结构,即引发——反应——反馈结构;第二种,IRFR(Initiation-Response-Feedback-Response)结构,即引发——反应——反馈——反应(模仿或重复)结构;第三种,IR[I1R1(I2R2)]F结构,这种结构是学生对教师的提问进行回答后,教师不立即对学生做出的回答进行评价和反馈,而是进一步提出问题,让学生来回答,这样反复进行之后,老师再对提问的问题进行反馈评价;第四种结构,IR1F1/R2F2结构,这种结构是教师提问之后,有个别学生会进行回答,教师对此进行评价和反馈,这时教师如果依然不改变话题,就可能有其他的同学对这个问题作出反应,这时教师会再次进行话题的信息反馈和评价。

上面几种话语提问方法中,引发——反应——反馈是最常用的话语结构,现阶段在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活动中,不管采用哪种话语结构都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而IRF话语方式说明,教师是课堂内容的传播者和课堂的安排者。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学生在课堂上是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各种交流、练习的机会较少。而在引发——反应——反馈——反应话语结构中,把反应这一环节重复了一次,从而使学生得到反复训练的机会。而第三种和第四种话语结构把教师由原来主导者角色转变为协作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随着教师对课堂教学控制的放松,学生也会进一步学会相互的沟通和交流,这就为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活动提供了可能,并且还为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奠定基础。

另外,为了促使教师的话语能被学生准确地理解,教师在讲述课堂内容时要经常进行话语的调整。Chaudron对教师上课时的话语进行了研究,他指出第二语言学习中,教师调整话语的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第一,语速,教师上课的话语语速要适中;第二,停顿,教师上课时的话语要掌握住节奏,停顿应保持一定的时间;第三,语音,教师的话语要洪亮,清晰,力图使得每一位同学都能清晰地听到;第四,词汇,尽量不要用修饰的词汇,要多用中性词汇,尽量不用缩略词和口语化的表达形式;第五,句法,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要尽量采用短句,对于学习较好的学生可以使用长句或者一些复杂一点的句型;第六,话语的调整,学习第二语言,教师经常要重复,以便为低水平的学生加深印象。

三、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课堂提问的策略

1.问题设计策略

设计英语课堂的提问问题是优化英语阅读教学的前提。虽然很多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地进行提问,但是他们的问题有时候会缺乏必要的逻辑考虑,其顺序可能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教师在进行英语阅读教学的时候,首先要进行问题的准备工作和设计工作。

(1)分析教材,确定提问的目的。提问要带有一定的目的,也就是提问要带着预期的想法,达到预期的目标,这是阅读课成败的关键。有了提问的目标,教师就抓住了上课的关键,可以在课堂上有计划地提问,教师也可以明确用什么问题、问什么问题。提问前教师首先要对提问的目标、范围、角度等进行反复设计。不同的阅读课,教师要设计不同的阅读目标,其提问也要有所侧重。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师提问要有所区别和分好层次,所采用的提问方法也不同。所以,提问目标的设计和选择应该是教师优先考虑的。

(2)分析学生。对教材进行分析,教师要合理地设计的阅读问题,并且设计问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生理特点和其已经掌握的英语知识分析教材,同时还要掌握有关教材的相关背景知识、班级情况等等。在英语阅读提问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只有真正了解学生,吃透学生,才能在上课时游刃有余地提出符合教学的高水平的问题,同时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实现师生的互动交流。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观察学生,注意他们的一举一动,为教学提供相关的参考依据。

(3)控制展示性问题与参考性问题的比例。关于展示性问题与参考性问题的提问比例并无固定的说法。然而学者们认为,参考性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同时采用参考性问题对学生的回答更接近自然环境的话语。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实际,将两种问题的提问比率控制好。参考性问题在每一节课堂上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其可以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多进行语言的回答,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课文。

(4)预测学生的回答及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师在备课中制定提问计划时,也要考虑学生可能做出的回答,也就是要备好课,从而使教师可以游刃有余地管理课堂,驾驭学生,控制教学节奏和进度。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的内容:学生如何回答;学生可能碰到的难题;学生回答不对或者回答不完整是如何处理;学生不回答怎么办等等。对学生出现的这些问题,教师要想到合理的对策,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上课时的慌乱,减少紧张情绪。此外,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预测和设计,以及回答问题和设计问题的对比分析,可以促使教师更加清晰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使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更具有组织性,利于学生的语言输入。

(5)避免过多的程序性提问。课堂程序性问题是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提问的问题,通常是一些基本的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问题。然而学生在思维、心理、认知、兴趣、情感等方面已经接近成人,所以这样的问题在课堂上不易过多使用,教师一定要记住提问不能敷衍,也不能使用命令式的提问方法提问。简单化的是教师用其进行课堂控制的问题,一般只用是或者不是回答就可以。

2.提问策略

提问策略就是教师提出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教师提问要以简洁明了为原则,问题的简洁明了会直接影响学生能否顺利理解和回答问题。特别是在英语教学中,学生听教师的英语表达就已经非常困难,如果教师的提问再模糊不清,就更难让学生理解其提出的问题,所以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注意问题的难易、语速、音量等影响因素。一般来说,语法结构复杂、句式变换较多的、概括性的问题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教师提问要有步骤,且一次提问不可过多,以免使学生抓不住重点,模糊了对问题的理解。所以,教师发问,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尽量采用简单的提问方法,控制好提问的速度和音量,逐个提问,让学生有充足的思考时间。

3.控制策略

(1)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回答时间。研究发现,在课堂上教师提问可以延长学生思考的时间,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也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等待时间增加,学生的思考时间也就增加了,作出的回答就更加详细。所以,一些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即时回答,对于一些有点难度的问题,教师可以适当延长时间,使学生可以有组织回答语言的时间,进而全面、完整的回答问题。

(2)教师的提问方式要灵活多变。创造均等的答题的机会,让每个同学都能回答问题。在回答时,可以综合运用齐答、点名回答、自告奋勇回答等方法,避免只采用单一的回答方法。调查研究发现,教师按照一定的顺序请学生回答,又叫可预见性回答,这种方法要好于即时提问的方法。另外,提问要有技巧,提问的广度和教学效果成正比例。

(3)转问和探问。转问和探问是教师经常采用的两种反问的形式,转问就是提问一个同学后,把问题再问另外一个同学,探问是对某个同学进一步的提问。当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可以重新对问题进行组织,或者提出一个相关的问题,或者将问题分解成几个简单的问题再进行提问,或者给以学生提示,或者提个新问题。对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当学生回答不出教师的问题时,学生更期望教师能够给以提示或者帮助,以便使其继续正确的回答问题。

另外,当学生顺利回答了问题时,教师可以适当追加提问,以便使学生真正掌握提出的问题。追加提问在教学中非常的重要,因为在英语中很多题目是让学生判断对或者错的,如果单纯回答对或者错,有很大一部分带有猜测的成分,通过进一步的提问,可以真正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所以,当学生回答了问题,可以进一步的进行追加提问。

4.反馈策略

教师要积极地评价学生的回答,可以采用奖励、表扬等方法对其进行评价和反馈。教师的赞扬可以给学生以鼓励,让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增加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使其更加认真积极地投入到回答中。批评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抹杀其学习动机。所以,当学生正确地回答了教师的提问时,教师要积极地回应,给以肯定或者奖励。对暂时回答不正确的,要帮助其做出正确的回答,并鼓励其努力拼搏,争取赶超。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表扬都是好的,一般说来,越具体的表扬越好。但如果是简单问题,就不要直面表扬,这样容易让学生对其能力产生低估。除此之外,教师重复学生的答案也是对学生的鼓励和反馈。

参考文献

[1] 李红.可理解输出假设的认知基础.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

[2] 周星,周韵.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的调查与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1).

[3] 刘显国.课堂提问艺术.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4] 骆北刚.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策略研究.教学月刊(中学版),2006(7).

篇8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教学主体错位,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措施欠妥。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阅读鉴赏、探究感悟的过程中,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作品、学生与学生之间构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沟通的关系。

当前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回归学生的主体阅读地位,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运用高效的阅读教学措施,促进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真正做到新课标中要求语文教学要达到的高度,切实做到重视学生精神、品质、情感的提升。

改变学生语文学习的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思维方式。我们首先应该认识教育的任务是让学生把潜能发挥出来,教育的本质是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教学的过程是在人与人之间展开的一系列互动的活动。

语文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这就要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改变一些不良现状,改变教师在课堂中的权威地位,教师不能一味支配学生学习;取而代之的应该是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各种有效的学习资源、提供良好的学习气氛、指导学生并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从而能够构建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要与学生共同探究知识,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间的合作关系。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能够营造学生自觉、学生间以及师生间互动的教学新局面,使学生的认知能力、意识形态、情感结构、身心健康等方面得到自主发展,真正落实语文教学的本质和创新教育的主旨。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语文阅读教学实际上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一种比传统阅读方式更加高效的学习活动。为了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在中学生中应养成自觉学习和在阅读过程中研究的习惯。其实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23条规定“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学语文阅读强调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用这种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让学生回归为学习的主体。

改变中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方式是实施新课标、改革语文教学现状的关键步骤。要落实语文新课标中研究阅读教学,让学生运用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就能解决长期以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阅读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回归到了学习主体的地位。探究性学习在发现式学习的基础上,更重视团体间的协作。同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这样才能正真做到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教科书上的基础性知识,而是从交际工具转变成为人文精神。

三、研究性学习的本质

研究性学习其实是一种发现式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智慧,并能极大地挖掘学生的潜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研究性学习彻底改变了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了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多渠道获取知识的途径,并创设了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从本质上说,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它突破了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模式,给学习者的学习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

篇9

阅读作为现代人的一项基本能力与基本素养,已发展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阅读课程教学中,紧扣同一议题筛选组合而成的一系列文章就是所谓的群文,而围绕群文进行的阅读活动就是本文所讲的群文阅读。为完成《语文课标实施建议》制定的标准与要求,即重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以及阅读面的拓展和阅读量的增加,使得有效开展群文阅读及开发选文成为重要任务之一。

一、群文阅读的基本内涵及选文原则

(一)群文阅读的基本内涵

群文阅读教学简称“群文阅读”,从字面来讲,群文阅读由“群”和“文”这两层涵义组成,其中“群”主要是指聚集的意思。因此,从群文阅读教学范畴分析,群文阅读指的就是聚集起来的一组文章,即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的一组文章。[1]从宏观角度去看,群文阅读分为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群文阅读是指群文阅读教育;广义的群文阅读指的则是一种阅读形B,主要是广大读者通过传统媒体平台或新媒体平台实现阅读的价值体现。

(二)群文阅读选文教学的基本原则

多元性。群文阅读教学中的选文要尽量避免过于单一化,坚持多元性的基本原则。通常而言,群文阅读选文要广泛涉猎多种文章类型,如文学类、说明类、科学类、应用类以及科幻类等,充分凸显群文阅读的多元化特性。同时,教师开展群文阅读的教学目标也应多元化,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应关注学生的人格塑造。

整体性。不同组的群文阅读选文要坚持多元性原则,但同组选文要遵循整体性原则,即能够提炼出相同主题。只有协调好多元性与整体性原则,才能切实提升群文阅读选文教学的高质量与高成效。

议题性。尽管群文阅读选文范围十分广泛,但所有选文都必须紧扣语文教学《课程标准》,围绕确定好的议题进行选文。只有深入分析《课程标准》,才能精准把握不同学习阶段的阅读内容、阅读目标及阅读能力培养,选文议题也不容易出现偏差。

二、群文阅读选文教学策略研究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丰富群文阅读资料库

群文阅读资料并不局限于图书馆、书店等纸质版的阅读教材或书本,还包括计算机网络、手机终端等信息化平台中的电子版资料。从中可以看出,群文阅读教学与传统阅读教学相比,极大地丰富了群文阅读资料库,有效开阔了学生们的阅读视野。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采取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是由于群文阅读更有益于学生掌握阅读规律与阅读方法,品读自己喜欢的文章类型,进而调动阅读积极性与主动性。[2]只有促使学生真正爱上阅读,才能使其享受到阅读乐趣,才能提高其阅读水平。

(三)有益于教师创新阅读方法

采取群文阅读教学模式,需要教师不断对选文进行分析、提炼与汇总。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教师会自然而然的深化对文章的理解与发现,逐渐摸索出更为科学高效的阅读教学模式。而教师教学方案的优化,又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与阅读效果,推动群文阅读选文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群文阅读选文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结合学生实际选文

群文阅读选文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脱离学生自身的接受能力进行选文,避免选文目标过高或过低。如果语文教师在开展群文阅读过程中的选文过于盲目或随意,不但不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容易让学生产生阅读畏惧心理,从而影响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二)增强选文内在联系

群文阅读教学中的选文并不是简单的、随机的文章抽取或拼凑,而是相互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在选文过程中,只有重视文章的内在联系,才能让学生把握住阅读方法与规律,才有助于教师开展阅读教学,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三)积极丰富选文体裁

群文阅读教学中的选文应兼顾各种文学体裁,既记事、写人、状物、描景的记叙文,童话、寓言以及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与科幻小说,诗歌、散文和小说,还有使用价值较高的应用文等。选文体裁丰富不但可以遵循群文阅读的多样性原则,而且能够有效延伸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思维张力,强化语文阅读效果。

(四)重视选文精神内核

群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孩子通过阅读提高修养、丰富阅历、开阔视野,以及快乐幸福的享受生命。[3]所以,选文必须重视文章的精神内核,不仅要散发积极向善的正能量,而且还要传播知识、宣扬和谐自然、充满爱与温暖等。

参考文献:

篇10

【作者简介】 马晓军,甘肃省甘南师范学校教师。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5) 25-0120-02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古人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成诵”之说,也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可见读书有助于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读的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听、说、写的能力相辅相成,又带动着听、说、写能力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学一定要重视朗读训练。

一、朗读的重要作用

1.朗读是记忆、积累的基本方法。朗读的过程,就是对朗读的对象的理解、记忆及品悟的过程。学生每一次的朗读,都比上一次有新的体会与感受,学生就是这样通过反复的朗读达到加深理解、增强记忆的效果,同时也完成了对知识的积累。

2.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叶圣陶先生在谈到语感的培养时曾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主要是训练语感,获得语感应走熟读成诵的路子。”不难理解,朗读作为感知教材的重要手段,自始至终都是语文教学的根基。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熟读成诵使人的大脑皮层产生多次反射,这种条件反射能使词语、句式、情感在人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记,进而产生强烈的语感,语感一旦形成,就会转化为能力。

3.朗读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学生在朗读中可凭借联想、想象、揣摩、触发、迁移等思维活动,再现作品的感情,呈现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使学生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受,深刻领悟作家的态度、思想并与其产生情感共鸣,并由此激发爱、恨、敬、憎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陶养性灵,使之日渐于高尚”的目的。

4.朗读能够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爱好。朗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与优秀的人交谈,令人回味无穷,深受感染,认识得到提高,思想得到升华。

二、指导学生进行有效朗读的策略

(一)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至于每课书读多少遍,每节课读多少时间要因人而异,因课而异。教师应把课堂上本应属于学生的时间还给学生,要让学生也能像教师那样投入情感充分地朗读。教师还应合理安排好讲解和问答的时间,多给学生提供读的机会。教师要避免在课堂上讲得过多,讲得不精,致使学生读的训练得不到保证,就更谈不上体会情感。要提倡晨读,可以利用晨读的时间指导学生朗读。

(二)强化指导,优化训练

在朗读指导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强化有效指导,优化训练过程。

1.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要从素质教育的高度重新审视每个教学环节及其实施过程。备课时备好朗读训练的要求、内容与具体指导步骤,课堂上扎实训练,还可以将朗读引为语文成绩考查的一项内容。

朗读训练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要多为中下水平学生创造形式多样的朗读机会,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信心。

2.加强指导与训练

教师尽量不要提“请你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要读得生动些”等抽象的要求,要给以具体的指导。

(1)教师范读。范读是朗读指导最有效的方法。教学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情感,或者在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可以进行范读。教师范读是指导学生朗读的最快捷的方式。通过教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辅以适当的表情体态,能生动地表达课文内容,于潜移默化中传授朗读技巧。如:《珍贵的教科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扑到指导员身上大声喊:“指导员,指导员……”喊了好半天,指导员才微微睁开眼睛,嘴里叼念着:“书……书……”。学生在读的时候往往将尾音都拉长,教师可适时范读。把我的“喊”和指导员的“叨念”用截然不同的声音和语调读出来。“我”的声音大而急,尾音拉长,表现出我无比焦急的心情。指导员叨念的声音微弱、短促,表现出指导员奄奄一息却还惦记着书的心情。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准确地把握朗读方法。

教师指导朗读时,还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生动画面。如《可爱的草塘》中有一段:“芦苇和蒲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绿了,天空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蓝了,云朵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白了。”这句话,教师先范读,学生凝神静听,脑海中展现出一幅五彩缤纷的图画――茫茫芦苇,层层绿浪,一条清澈的小河从苇丛中穿过,河水中倒映出蓝天、白云、蒲草、芦苇……多美啊,学生似乎进入了北大荒那令人神往的美妙世界中,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自然地读出赞美、喜爱的感情。

(2)讲授朗读技巧。要告诉学生,一般内容用轻松、自然的语调;表示赞美、喜爱的内容要读得高昂、响亮,速度快些;悲壮、凄凉的内容要读得凄凉、舒缓,速度慢些。要使学生明白什么地方应重读,还要训练学生根据情感需要确定重音。至于停顿,不但要学习语句停顿和生理停顿,还要能处理语意与感情的停顿;不但能确定停顿之处,还要讲求停顿时间的长短。

(3)指导朗读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注意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读书。

①阅读。从具体问题入手,循疑而读,引导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读一段书。边读边思考问题,边探求答案。读中提问,要富于变化,从不同角度引发学生思考,再通过读书寻求答案。

②疑读。于生疑处生疑,教师有意发难,使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索的习惯。

③重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择其精要的词语,重锤敲打,使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溅出耀眼的火花,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发挥语文教材的多重教育功能。

④精读。在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精华,进行圈点批划,咬文嚼字,读出感情来。要抓住某些学生容易忽略而又比较关键的地方适时地进行提问,培养学生抠词、抠句、精读、深思的良好读书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