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2 16:26:3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县域产业发展的思考,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飞速的发展,一大批工业实力雄厚的百强县涌现出来,掀起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但值得注意的事,我国仍然有大量县域是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农业县。这些县域本身工业基础薄弱,经济落后,农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有很高的比重。立足自身优势,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成为这些县实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一、蒙阴县及其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概况
蒙阴县位于山东省中南部,隶属临沂市,地处著名的沂蒙山腹地。该地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资源丰富;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境内大小河流、湖泊众多,有丰富的水资源。全县总面积1601.6平方公里,其中荒山占总面积的57%,丘陵占37%,平原洼地仅占6%。山地与丘陵交错分布,使得交通极为不便 。
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蒙阴县结合山区实际,利用山区独特的自然条件,开始大力发展林果业。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蒙阴县蜜桃种植面积达65万亩,年产19亿斤,遥居全国产桃县之首,被誉为“中国蜜桃之都”。蜜桃产业的发展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还极大的促进了养殖业、加工业、物流运输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蒙阴县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二、蒙阴县特色蜜桃产业发展模式探析
分析各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主要有一下几种模式:龙头企业带动型、市场导向型、政府主导型、中介组织带动型。然而,分析蒙阴县蜜桃产业发展历程会发现,蒙阴蜜桃产业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而这三个阶段分别是由市场、政府、中介组织交替起主导作用。
1.市场主导阶段。市场主导阶段即农户自发探索阶段。蒙阴县地形大部分为地、丘陵,不适宜种植玉米、大豆等经济作物。经过多年的探索,蒙阴人民发现蒙阴独特的地形、充足的光照十分适宜发展林果业。早期林果业主要有苹果、板栗、山楂、蜜桃等品种。而受土壤、水质等因素的影响,蒙阴出产的蜜桃脆而甜,口感独特,深受市场喜爱,于是大量农户开始发展蜜桃种植业。该阶段发展较为缓慢,持续时间较长,主要是市场在其中起主导作用。
2.政府主导阶段。此阶段政府发蜜桃作为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的突破点,鼓励农户开展蜜桃种植。通过完善土地流转方式,开展“村村通”工程、水利建设工程,实施“科技兴果”等战略实现蜜桃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通过政府各种政策的推动,蒙阴蜜桃在京津唐、沪宁杭、东北等地区逐渐打开市场。蒙阴蜜桃产业规模开始迅速发展。
3.中介组织带动阶段。此阶段是在蒙阴蜜桃的优势地位开始显现,农民种植蜜桃的热情空前高涨的背景下,由政府、种植大户牵头等形式发展起来的合作社起主导作用的阶段。合作社依靠自身资金、信息、技术等优势,一头连接农户,一头连接市场,解决了一家一户“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架起了沟通农户与市场的桥梁,实现了农民增收与市场满意的双赢。
在几十年的探索过程中,蒙阴县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色农业发展之路。其本质是政府与农民立足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并通过产业化与规模化进一步放大自身优势,以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发展模式。该种模式的关键点在于能够发现自身优势或变自身劣势为优势以找到自身经济增长点。
三、蒙阴县特色蜜桃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
1.蜜桃品牌建设和文化建设双管齐下。在蜜桃品牌建设和蜜桃文化建设方面,蒙阴县双管齐下,并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两者相互统一、相互促进。蒙阴县在着手建设文化旅游风景区、桃文化广场、桃文化展厅、农家乐等多种形式的桃文化产业的同时,举办了八届桃花旅游节、三届赛桃会、和三次全国桃文化论坛等大型活动。这些措施的实施既极大的提高了蒙阴蜜桃的品牌知名度,树立了蒙阴蜜桃良好的品牌形象,又极大的提升了蒙阴蜜桃的文化底蕴,成功树立了“蒙阴蜜桃”农产品品牌和文化品牌的双重品牌形象。
2.建立以蜜桃产业与多种产业相互促进的发展机制。蒙阴县在大力发展蜜桃产业的同时,注重多种产业联合发展的建设,初步建
起蜜桃产业与养殖业、加工业、物流运输业、旅游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格局。养殖业、加工业、物流运输业及旅游业的发展或是对蜜桃产业发展的补充,或是蜜桃产业链的延伸,而这些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极大的促进了蜜桃产业的发展。
四、总结
通过分析蒙阴县蜜桃产业的特色化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一个地区特色农业的发展与当地地理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不同自然环境所适合发展特色农业是不同的。一个县特色农业发展的关键在于要科学地分析自身在各方面的优劣势,实现科学定位,找到自身所最适合发展的那一项特色农业。
此外,政府与市场在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市场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初期起着重要的先导作用,市场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能够淘汰不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产业。政府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中期和后期起着重要的作用。政府可以通过行政手段集中县域内的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并对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进行科学的引导与规划。
参考文献:
[1]季建业.《产业创新与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改革开放以来,永定县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对煤炭资源进行了“有水快流”式的开发。煤炭资源的开采利用,为繁荣经济、增强地方经济实力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全县煤炭资源已步入衰减期,但煤炭产业在县经济总量中还占有极大比重,如果煤炭产业不及时转型,将出现区域经济衰退现象。因此,推进煤炭产业转型,做好煤炭产业标准化建设,摆脱经济对非可再生资源的依赖,实现煤炭产业渐进式退出,是我县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煤炭产业结构特点
我县是全国重点产煤县,全县含煤面积约600平方公里,小煤矿点多面广,遍布在崇山峻岭中。由于历史原因,煤炭开发秩序不够规范,矿井规模小、设施简陋,存在着一定的安全开发风险。作为资源型县份,如何突破资源环境制约、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我县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重抓资源型产业的转型升级,着力扭转长期以来资源型经济占主导的格局。一方面积极推进煤矿标准化生产,在全县54个持证矿井中筛选、确定10个矿井作为首批标准化建设示范矿,累计投入8000万元进行标准化建设。至 2010年,全县标准化矿井已达48个。另一方面积极实施煤化工产业,成立煤化工产业领导小组,与中国石油化工规划院、西北化工研究院、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等合作,完成醋酸甲醇煤化工项目可研报告、可行方案编制工作等,并在投洽会进行推介。同时,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提升煤炭产业的发展层次,成立了福建首家能源电子交易平台——福建兴业能源交易中心和福建省首家煤炭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有效提高了我县煤炭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和经济效益,确立了煤炭产业在福建的龙头地位。
二、煤炭产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县在大力转型煤炭产业,提出了许多煤炭产业转型项目,但由于涉及到资金、政策等因素影响,我县的煤炭产业转型并没有起到非常理想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产业链短
我县煤炭资源开发产品多为初级产品,产业链短,附加值低。作为福建省较大的煤炭储藏基地,产量相对较高,但大部分煤炭外销到其它地区,本地深加工能力缺乏。虽然煤化工项目在建,但涉及到资金、技术问题,迟迟未能开工。
2、煤炭市场冲击大,外销数量下滑
以前,永定煤炭主要销往广东的市场,近年来,受印尼、越南煤炭的价格冲击,永定煤炭销往广东的煤炭数量下滑,影响较大,另外,由于煤炭可开采数量减少,价值上升,永定县高坎抚片区部分居民对煤炭有囤积现象,许多矿主把经营利润投入到非煤项目上的意识不强,也影响到煤炭项目转型。
3、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破坏,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以前,由于只注重煤炭开采生产,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造成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大量的煤矸石、粉煤灰等废弃物给农作物生长和居民生活造成了较大影响。一些煤矿常年向外排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和地表沉陷,地下水资源浪费严重,当地群众用水困难。
三、煤炭产业转型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转型思路
总体思路:煤炭开采由浅表开采转向深部开采;产品供应由外销为主转为内需为主;产品利用由原始产品销售转向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开发模式由重开采轻环保转向开采与保护并重。煤炭产业转型分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充分发挥现有资源优势,对煤炭产业进行整体创新,用“小转型”(即在现有煤炭产业基础上,拉长煤炭产业链,并把煤炭产业链做“足”、做“强”)促传统产业新型化。另一方面利用煤炭产业原始积累,提前向非煤产业进行转移,用“大转型”(即由煤炭产业逐步转向非煤产业,提前发展与煤炭产业没有关联的替代产业,并使替代产业形成优势产业)促新兴产业标准化、规模化。通过“小转型”和“大转型”组合搭配,推进煤炭产业循序渐转,改善我县经济结构调整。
(二)转型目标
煤炭产业转型期为15年,实现如下目标:
1、实现资源持续安全有序开采,煤炭产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能力显著提高。
2、充分拉长煤炭产业链。以市场为导向,煤炭产业形成“开采——洗选——发电”、“开采——洗选——发电——高耗能产业及集群产业”、“开采——洗选——煤化工”三条产业链。
3、替代产业得到迅猛发展。每家煤炭企业或几家联合规划建设一个非煤项目,15年内90%煤炭企业成功转向非煤产业,煤炭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下降。
(三)转型重点
1、延长矿井开采年限,加快深部煤炭资源开发。充分发挥现有煤炭企业的生产能力,在确保安全生产的条件下,引进和采用先进设备,加强煤炭复采,提高资源回收率,延长现有煤矿的开采年限。同时,加快已探明煤炭资源开发进程和深部煤炭资源勘探力度,增加后备地质储量。
2、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一是推进洁净煤产业化。主要发展以水煤浆、洗选煤、配煤为中心的优质洁净煤,提高煤炭洗选加工程度。二是拉长煤炭产业链条。按照转型目标拉长三种产业链条,主要以发展煤炭电力和煤化工业为核心。三是积极发展煤化工业。重点工作是将煤炭作为化工原料销售以及加工成化工产品销售;配合造纸产业和耐材产业转型,推进煤炭液化和气化技术的开发应用;对低品位、难开采的煤炭资源建设地下气化工程,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四是开展煤层气、煤矸石、煤泥、矿井排放水以及与煤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地下煤气层丰富井田,在资源开采前进行瓦斯抽采利用,变害为利。低燃值煤矸石按照就近利用原则,发展与资源总量相匹配的低热值煤发电。根据煤矸石的不同特性用于回填塌陷区、铺路、制砖、生产化工产品等。对利用煤矸石、煤泥、煤渣进行综合利用的企业,只要符合《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目录》的项目,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对增值税、所得税给予适当减免,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
3、以市场为导向发展非煤产业。由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煤炭产业向非煤产业转移的重要内容,因此在产业转移中应优先考虑转向有一定产业技术基础的耐材、造纸、建材、服装、食品、电力、电子、机械制造、化工、医药、冶炼等产业,提高产业转移的成功率。坚持科学创新,用科技和人才支撑经济转型。积极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对接,在培育接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等方面开展联合攻关,使科研院所成为支撑转型的技术创新基地。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积极引进技术,在其它产业领域内创办出高新技术企业,提高产业转移的经济效益。要加强引导,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发挥企业作为产业转型主体的作用,推动一批煤炭企业发展非煤产业。
4、保护和治理矿区环境。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加强矿区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保护、废弃物和采煤沉陷区治理。对原国有重点煤矿历史形成的采煤沉陷等环境治理欠账要制订专项规划,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和政策支持,实施以政府为主的综合治理。对地方煤矿形成的采煤沉陷和生态环境破坏,建立矿区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明确企业和政府的治理责任,加大生态环境治理投入,逐步使矿区环境治理步入良性循环。有条件的可以参考山西煤炭转型发展旅游模式,促进本地煤炭产业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雪梅.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的对策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1(01)
[2] 吴文洁,陶凤.大同市产业转型模式选择研究.城市开发2011,10(9),81-83]
理论上讲,产业集群是指相关产业在一定区域或特定地点上的集中现象,是聚集经济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实际上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相关产业的联动,含前向和后向关联,纵向和横向关联,这是产业集群的核心内容;二是地理上的集中,这种集中往往通过自然优势聚集力,规模经济聚集力和人文聚集力来实现。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中小企业不是靠单打独斗去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而是组成特色产业集群,以集群的力量与大公司、大企业论短长。比如,因为有了硅谷和128公路这样的高科技信息产业集群,美国才能引领全球信息产业的发展;因为有了医用手术器械产业集群,巴基斯坦才能占领世界医疗手术器械市场的20%。此类事例不胜枚举。
在我国,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省份,依靠产业集群这种产业组织形式取得了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功。浙江经济特别是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靠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据统计,至2002年底,该省已形成年产值超亿元的产业集群519个,总产值5993亿元。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产业集群已成为经济的重要支柱。在珠三角404个建制镇中,有四分之一的镇形成了特色产业集群。这些集群企业的产品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一般在20%-30%,高者占50%以上。江苏省提出,将用五年时间,在全省着力培育100个产业集群。为此,江苏省政府将对现有产业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的20个产业集群给予重点培育,力争到2007年,这20个产业集群销售收入超过3000亿元。
产业集群这种组织形式,最主要的特点是将大企业的内部分工外部化,将某一特定产品的制造过程分解为众多零部件的生产环节,并分别由专业化程度高的中小企业进行生产和组装,形成完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网络。集群整体对外相当于一个具有市场垄断能力的大企业,而集群内企业则是平等互助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关系,外部的垄断性与内部的有效竞争并存,使产业集群产生了1+1>2的竞争优势。其竞争优势体现在:
(一)有利于节约成本。由于企业相对集中,可充分利用水、电、路、通讯服务、“三废”处理等公共基础设施,使平摊到单个企业的环境成本大大节约;大量同一产业的企业共聚一处,且长期的合作使企业之间关系密切,有关市场、技术等信息在群内传播更加迅速,大大节省了企业搜索信息的时间和费用;同一产业的大量聚集往往造成原材料和设备供应商的聚集,原材料的大批量购买使单位支出更低,并使原料和设备备件的库存降至最低;集群也往往造成大批专业人才和熟练工人的聚集,大大降低了企业在招聘技术、管理人才和熟练工人时的搜寻费用;产业集群的企业在长期的竞争与合作中形成了一套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节约了签订合同和监督合同执行的成本。
(二)有利于推进技术创新。在同一区域内存在大量的竞争对手,充分的竞争压力形成强大的创新动力,使集群内每个企业都必须加快技术创新步伐;集群内大量的同类企业集中在一起,面对面的交流容易激发创新的灵感,有利于形成创新的网络组织和服务体系。由于一个企业只负责某一个零部件甚至是一道工序的生产,企业可以通过有限的投资,迅速实现技术创新的目标,从而提高创新效率。同时,企业聚集一地,业务联系紧,信息交流快,某一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研发了新产品、引进了先进设备、提高了管理技巧,在集群内很容易扩散,从而提高整个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三)有利于开拓市场。市场经济是品牌经济,品牌又分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企业的聚集有利于形成区域品牌,扩大在采购商和消费者中的品牌效应;大量生产同类型产品的企业同聚一地和群内企业产品的差异性及产品功能的多样性,使整个集群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和配套性,有利于形成专业市场吸引客户,特别对那些采购小批量、多品种的客户吸引力更强。同时,群内企业的模仿效应,使一个企业取得的市场开拓经验,群内所有企业受益。
(四)有利于规模扩张。集群所产生的大量的、集中的市场需求,降低了设立新企业的投资风险,在集群中更容易发现产品或服务的缺口,既可不断吸引新的投资和其他生产要素进入,也使企业裂变的频率高,产业链的延长更加迅速。
二、西峡县产业现状及发展产业集群的战略意义
(一)产业现状
1、形成了明晰的特色产业。近年来,西峡县根据宏观经济走势和县域经济阶段性变化,充分发挥资源、交通、区位三大比较优势,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了明晰的特色产业。一是农业“菌果药”三大主导产业稳步推进;二是四大工业基地初具规模,竞争优势日渐凸现;三是以“山、水、龙、园”为主题的特色旅游如火如荼。2003年,全县GDP完成了23亿元,同比增长11.8%,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9.6亿元、15.4亿元和7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661万元,增长22.2%;综合经济实力由1997年的全省79位前移到42位。
2、产业集群还没有真正形成。一是经济总量偏小。近年来,经过历届县领导及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虽然成绩斐然,纵向比成绩不小,但横向比差距仍很大。2002年GDP在13个县市区中占11位,比相邻的内乡、淅川分别低7亿元和5.7亿元。2003年,西峡人均GDP为7477元,仅比全市平均值6818元高659元,比全国年均值8700元低1223元,与人均3000美元的小康目标相差1.7万元。从GDP的增速看,这几年西峡县平均增速为11.5%左右,而沿海发达地区GDP增速都在15—25%之间;从地方财政收入看,西峡县2003年人均202元,但巩义是660元。二是经济结构不优。三次产业呈“二、一、三”结构,与发达社会“三、二、一”的产业结构相差很远。2003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7亿元、15.4亿元和9.6亿元,分别增长8.3%、15.1%和
10.1%,统计显示,一产比重偏大,三产比重过小,二产比重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开放程度不够。对外开放步伐不快,招商引资项目和利用外资产业几乎为空白,外资依存度低于全国、全省和全市水平,尤其是改革开放至今仍无国家投资或外地投资的生产性项目落户西峡。经济总量不高,产业结构不优,外资依存度偏低等诸多因素,致使各企业之间的相互关联度不高,核心产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区域竞争优势不明显。因此,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
(二)应坚持走产业集群发展之路
纵观国内外经济发展,一股产业集群热正在逐渐升温蔓延。立足西峡县情,必须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来培育和发展具有西峡县特色的产业集群,才能在未来的区域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发展产业集群是竞争的需要。创新的动力来自于竞争的压力。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西峡县现有的产业能否经得住市场的考验,能否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关键取决于能否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扎木成排,走产业集群发展之路,共同抵御市场风浪。比如西峡县的汽车配件产业,曾一度出现相互压级压价争夺市场的恶性竞争,近期看伤害的是企业,长远看,最终伤害的是整个产业。因此,一个产业要想永保青春,唯有走联合竞争之路,在竞争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2、发展产业集群是推动西峡县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这种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推动中小企业向专业化、社会化方向发展。产业集群内同类企业的激烈竞争,使每个企业都面临进一步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品差异化的压力,使相当一批企业由彼此竞争的关系转向上下游配套或分工更细的合作伙伴关系。飞龙铸造和西泵特铸的协作关系就是很好的明证。二是推动新的中小企业的诞生。比如,围绕宛药、西排、西泵、西保、龙成等核心企业派生出一大批配套服务型的中小企业。
3、发展产业集群是促进西峡县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需要。当前,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县域经济的关键是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产业集群提供了中小企业诞生的便利性,其持续进行的知识、管理、技术创新导致农民接受职业培训的机会大大增加,农民更容易就地转化为产业工人。而政府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和创业环境的建设本身就能推进城镇化进程。
三、西峡县发展产业集群的构想
争创产业的新优势是西峡县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从西峡的实际情况看,要切实将现有的资源优势、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应高度关注意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关联性及其梯次结构连接。笔者认为,发展以宛西电厂为主的能源产业集群、以汽车铸件为主的制造业产业集群、以宛药为主的中药制药业产业集群、以龙成炼轧钢厂为主的炼钢产业集群和以双龙香菇市场为主的农产品专业市场产业集群是切实可行之策。我们可以向这个方向来谋划西峡产业的发展。
(一)立足传统优势产业及资源优势精心培育“五大产业集群”
1、能源产业集群。西峡县位于华东电网和西北电网末梢,但境内水资源丰富,大小河流526条,理论水能资源蕴藏量达13.4万千瓦,可开发潜能巨大。县内现有小水电79座,总装机122台,装机容量1.98亿千瓦/时,创造的入网价值是1600多万元。如果把淇河、鹳河开发统筹考虑,可开发达6000—7000万元产值,宛西电厂4×60KW项目初步可行性报告已通过省计委审批报国家计委立项,它的建成,将形成以宛西电厂为核心的能源产业集群,实现“西峡成为鄂、豫、陕毗邻地区的能源基地”的战略目标。
2、钢铁产业集群。西峡县现有炼钢保护材料企业24家,产值15亿元左右,矿产资源开发企业318家,总产值7.16亿元,如果围绕龙成钢厂这个核心企业,加大采矿、运输、加工的关联度,可新增产值8—10亿元,形成钢铁产业集群。
3、汽车配件制造业产业集群。立足汽车配件铸造产品的开发,西峡县现有生产厂家24家,产品50个种类1050个品种,产值5亿元,如果抓住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机遇,把目光放在大众、东风、一汽等汽车工业集团的固定供应基地建设上,提高科技含量,扩大品种规模,在以西排、飞龙铸造为核心的基础上,扩大类似西泵、天马制泵等一大批以提供零部件或半成品为主的中小企业,共同分享市场、技术、劳动力以及各种信息,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那么我们的汽车配件制造业产业集群就能够达到8—10亿元的产值。
4、中药制药产业集群。以宛药为核心的中药制药产业,如果在培育20万亩GAP山茱萸基地的基础上,企业控制核心技术、核心产品和品牌包装,把诸如中药银片等粗加工环节转嫁给药农,可使从事简单的药材种植的20万药农转变为与宛药同呼吸共命运的产业工人,这样不仅拉长了产业链条,而且还可使核心企业有更多的精力和资金加快新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和新市场的开拓,最终形成年销售收入20亿元的中药制药产业集群。
5、基于专业市场的产业集群。市场是这类产业集群形成的关键因素。这类产业集群的特点是: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彼此间联系松散,技术含量较低,管理水平不高,产品以中低档为主,附加值和劳动生产率都很低。被誉为“世界纽扣之都”的浙江温州永嘉桥头纽扣产业集群就属这类产业集群。我们西峡有全国最大的双龙香菇市场,有猕猴桃专业市场,现有以香菇、猕猴桃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5家,保鲜储藏冷库100多座,香菇分检粗加工作坊
1000多家,农民购销员8000余人,年创效益在15亿元以上。如果各企业之间进一步加强协作,统一品牌,一个以专业市场为核心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完全可以形成。
(二)围绕培育发展产业集群政府及企业应努力的方向
美国经济学家波特曾指出:“一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集中表现在这个国家以集聚形态出现的产业上,一个地区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产业集群优势”。在激烈的县域经济竞争中,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培育发展特色产业集群。
1、坚持科学发展观,确立发展产业集群的战略思想。要把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集群作为县域工业发展的主要形式,根据国家的产业发展规划,按照西峡县资源禀赋特点、产业发展现状、产业链形成规律,制定和全县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性目录,明确支持重点,引导招商引资方向。应坚持市场导向,结合小城镇建设,选择最具有本地比较优势的产业或产品,重点培育1--2个特色主导产业。要以园区建设为重点,高标准规划和建设富有西峡特色、功能定位独特的民营生态工业园区,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逐步向园区集中,以提高产业的集中度。
2、要大力培育和激发民众强烈的创业激情。这是产业集群发展内在的无可替代的动力源泉。政府要大力培育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社会心理和创业理念,倡导坚韧不拔、吃苦耐劳、追求财富的奋斗精神,要加快实施西峡县企业家创业家园工程,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创业致富光荣”、“当老板光荣”的社会氛围,坚定民众的创业信心,激发民众的创业激情。
一、风机产业集群的发展态势
广水市是随州所辖的县级市,位于湖北省北部偏东,以平靖关、武胜关与河南连界,自古为南北交通要冲,素有“鄂北门户”之称,国土面积2647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1.4%。全市共辖3个街道办事处10个镇4个乡,共17个乡镇办事处,中华山、大贵寺、花山3个国营林场及三潭风景区和广水经济开发区。广水风机产业制造起步于1958年,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积累,特别是近几年的分化、裂变、竞争,产业开始聚集,已初步形成以十里工业基地风机产业园区为主导,以广水经济开发区、杨寨冶金工业园、马坪铸造工业园为重点的产业集聚区。
2012年1月19日,广水市风机产业顺利通过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风机分会组织专家组的验收,获“中国风机名城”称号。整个产业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1.整体规模不断壮大。截止2012年6月,广水市风机产业相关联企业达到85家,总资产达到31.1亿元,初步形成了以湖北省风机厂、双剑风机、中意风机、天桥风机、微特风机等风机制造企业为龙头,以华鑫特钢、金汇实业、西门电机、加华铸造、登峰铸造等配套企业为支撑的产业链条。2011年,产业集群规模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0.6亿元,同比净增18.8亿元,增长36.3%,占该市规模工业销售总额的31.7%;上缴税金1.2亿元,同比增长28.8%;从业人员9113人,同比净增2476人。
2.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以产学研合作为平台,促进风机骨干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近年来,所有风机骨干企业均成立了研发中心,2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2家企业被授予博士后产业基地;8家公司获批为高新技术企业,其中风机制造企业4家,1家企业获批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集群企业申请国家专利62项,其中发明专利13项,获省级重大科技成果奖15个,省中小企业创新奖2个,技术发明奖1个,科技进步奖7个;2010年风机产业集群被省科技厅评为湖北省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
3.对外影响稳步扩大。2011年,,该市风机产业集群在全国风机制造行业综合实力排名第6位。在2010年中国通用机械实力评价活动中,评出了中国品牌风机供应商50强,其中省风、双剑、中意综合实力分列全行业第23、24、38位,广水是全国风机行业中唯一拥有3家50强企业的县级市。省风、双剑被列为湖北省通用设备制造业“排头兵”企业。省风、双剑、中意为全国风机行业协会会员单位,其中省风为理事单位。双剑被列入湖北省重点辅导扶持类上市企业,省风被列入湖北省储备培育类上市企业。
4.市场竞争实力增强。集群企业中,中国驰名商标2个,省著名商标2个,省名牌产品3个。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参加机电产品博览会和展销会,广泛宣传、推介广水风机产品。全市1000多种型号的风机产品畅销全国30个省市区,山西、山东、四川等地的市场占有率超过50%,部分风机产品在全国市场占绝对优势,造气风机、化铁炉风机分别占全国市场的80%、90%以上。
二、风机产业集群发展的潜在问题
1.产业弱小问题。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和公共服务机构组成的群体。因其公共资源共享、配套比较完善,市场份额较大、比较优势明显,故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生产和交易成本,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对比一些已经定型成熟的产业集群,广水市风机产业集群弱小问题无可厚非。一是产业规模还不够大。据业内人士介绍,全国风机产品市场规模在500亿元以上,我市风机产品市场份额仅为4%左右;单就通风机、鼓风机而言,市场占有率也只有10%。
2.产业链条衔接不紧。风机产业链条延伸拉长不够,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企业网络尚未形成,上游产品生产能力不足,风机企业每年外购铸铁、铸钢、铸铝等金属铸件,钢板、碳圆钢、槽钢、角钢、不锈钢等型材,轴承、电机、电控柜、增速器、稀油站、液力耦合器等配件共达10余亿元;下游产业链条基本断档,风机企业每年销售风机达20多亿元,配套企业每年销售规模达10亿多元,因产业集中度低,没有形成统一的物流市场,都是各自采购和销售,降低了价格谈判的话语权,增加了采购成本,减少了销售收入。
3.产业园区尚未成型。由于历史原因,集群企业散落于工业基地、开发区、杨寨、马坪等全市9个乡镇办,难以充分发挥资源共享效应,对后续跟进企业项目的吸引力不大。
4.资金融通问题。风机企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企业,要使风机产业有所作为,取得突破性进展,必须投入大量资金作支撑。而广水市风机集群企业普遍感觉融资难,寻求担保难,财政支持带动机制缺位等诸多障碍。2012年底我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151.4亿元,贷款余额只有39.9亿元,存贷比仅为26.4%,与安徽宁国市的耐磨铸件产业集群进行比较,其金融部门的存贷比达到120%。存贷比之间的巨大差距,客观上反映了广水市金融生态失衡、经济发展失血较为严重。
其潜在原因是企业自身经营管理问题。相当一部分企业仍停留在“夫妻店”、“父子兵”的经营方式上,连基本的财务管理制度都不够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更是奢谈,如此状况自然难以达到银行金融机构的信贷准入门槛。广水市近200家规模工业企业能得到银行授信和实际信贷投放的企业仅为10%左右,便是这一问题的突出反映。
其次银行金融机构也缺少创新。在服务地方经济乃至主动帮助企业规范经营管理、培植优质客户、实现双赢发展方面探索尝试不够,加上“零风险”意识的束缚,致使多年来银行金融机构对工业企业的放贷一直裹足不前,难以有大的突破。大多银行金融机构几乎都盯住10来家优质企业,授信相互重叠,营销争夺异常激烈,而绝大多数企业却求贷无门,难以正常运营,更别谈成长壮大。
第三政府引导不够。一是激励引导措施成效不大。近几年,市政府为激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制订了奖励政策,且每年拿出数十万元的资金兑现奖励,但收效甚微。如何使文件发挥应有作用,尚需加强针对性研究。二是信贷中介评估费用过高。对此,市政府虽专门作出了按收费下限20%标准执行的硬性要求,但在实际执行中并未得到落实,致使企业信贷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三是中介担保不力。全市中介担保机构数量少、实力弱,发挥作用不大。2012年正式营业的泰成担保公司是该市唯一的担保公司,目前仅为企业担保6400万元,政府900万元的出资额至今没有到位。四是支持企业上市力度不够。上市公司通过融资和再融资,带来资金的乘数效应,可以减少对银行贷款的过度依赖。一个地方上市企业的多少,与政府的支持力度大小成正比,宁国市177家规模企业中,上市公司达5家。
三、支持风机产业集群发展的策略
1.充分认识到产业集群承载信贷投放的优势,增强支持产业集群发展的信心。商业银行要充分认识到,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作为信贷主体具备很多比较优势。一是成本优势。由于集群内企业具有地理的接近性和行业的趋同性等特点,商业银行较容易掌握企业的信息和发展动态,特别是企业类型和发展模式的相似性又减少了大量重复的信息收集成本。二是信用优势。产业集群内企业由于地域依附性和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程度较高,与集群外企业相比具有独特的信用优势,集群内的各企业往往离不开集群这个产业环境和赖以生存的社会网络,从而减少了机会主义倾向,增强了企业守信度。三是风险可预测和信息对称优势。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相对比较明确,一批生产经营及配套服务的上下游企业,主要围绕某一产品系列发展,产业风险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同时,由于地理接近,集群内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比较对称。
2.紧密结合企业集聚和分工协作特征,探索建立适应产业集群信贷需求的融资模式,疏通支持产业集群发展的信贷机制。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存在密切的生产协作和融资借贷关系,在资金运营领域也自发形成了丰富的合作资源,这些都为创新产业集群信贷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一是利用企业分工协作关系,大力发展产业链融资模式,推动集群内部核心企业和为其配套的上下游中小企业同步发展。各金融机构要进一步转变思路,切实改变银行和企业点对点的服务模式,站在整个产业链全局的高度,设计产品和服务方案,要对产业集群内核心企业形成的产业链进行动态跟踪和监测,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将行业发展特点和企业自身特点相结合,进行综合测评和融资方案的设计,根据客户需求,提供更多的个性化服务,真正做到激活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从而带动一批为优势企业配套的微小企业同步发展。
二是利用企业集聚优势,发挥集群企业的“捆绑效应”,增强信贷可获性。可由行业协会或集群内核心企业出面组建担保公司或其它形式的联保网络,将集群内企业结合起来作为商业银行的信贷对象,规避银企规模不对称问题,增强产业集群的谈判地位,也增强信贷资金的安全性。
三是及时改革现行信贷运行管理机制,提高信贷运行效率。针对现行的信贷授信和审批程序,进行合理的精简和改革,努力确保集群企业及时获得合理的信贷需求支持;改革现行统一的客户信用评级制度,实行有差别的信用评级制度,合理确定集群内部企业信贷准入标准;积极满足集群内部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对信贷资金的需求,探索发展商标权质押、专利质押贷款,支持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品牌培育力度。
__区农业产业化蔬菜产业调研组
在贯彻中央1号文件过程中,区委、区政府把蔬菜产业确定为全区农业今后发展的两大主导产业之一。为了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为区委、区政府制定蔬菜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方向和政策措施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最近,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我们组织蔬菜专题调研组,深入有关镇乡办事处及村组农户,对全区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一次系统的调研。对我区蔬菜产业发展的有利和制约因素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同时,对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蔬菜产业广泛听取了市、区有关部门及镇乡办事处和村组干部的意见。在此基础上,我们对下一步我区蔬菜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几点建议和意见。
一、发展现状及特点
1998年我区就将蔬菜产业确定为全区重点发展的四大主导产业之一。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全区蔬菜产业已初具规模,并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对推动全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据统计,截止20__年底,全区蔬菜播种面积已达6.1万亩(使用耕地面积2.8万亩,复种指数为2-2.5),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12。20__年,全年生产商品鲜菜11万吨,实现产值1.39亿元,占全区农业生产总值的26.2。全区以蔬菜生产为主的专业村已达30余个,以种菜为主的专业户为7260户,占全区总农户的9.1。从总体上看,全区蔬菜产业发展呈现出了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区域化布局已基本形成,基地建设初见规模。据调查,全区专业菜地主要分布在沿褒河、汉江河堤以北一公里的区域内,由东到西涉及铺镇、七里、中山、北关、汉中路、龙江、武乡、宗营等8个镇乡办事处、30余个村,其中七里、铺镇、龙江播种面积较大,分别达到了8235亩、8700亩、5475亩。这些区域大部分地处我区石门灌区的尾水地带,地下水位高,以沙壤土为主,非常适宜蔬菜的生产。通过近几年的引导与调整,已形成了部分优势蔬菜品种,特别是莲藕作为重点发展的优势产品,短短的两年时间已集中连片发展到了4200亩。部分基地建设也初显规模,目前已形成了以七里、铺镇、武乡为中心的无公害莲藕生产基地;以过街楼、白渡、金江、元房为中心的大棚设施蔬菜基地;以梧凤、河坝为中心的根菜、茎菜类蔬菜基地。
二是种植种类齐全,品种结构趋于合理。据统计,全区栽植各类蔬菜品种已达11大类,100多个品种,基本囊括了我国蔬菜的大部分品种。在选择品种中,我区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不断加快品种结构优化,形成了以莲藕、茭白为主的水生蔬菜;以生菜、紫甘兰、绿菜花、樱桃蕃茄为主的名特蔬菜体系;以莴笋、菜花、蒜苗、胡萝卜、豌豆、青菜为主的冬春露地菜体系;以津研系列黄瓜、湘研系列辣椒、合作系列西红柿为主的春提早秋延后蔬菜生产体系。其中水生菜、叶菜类、根菜类、茄果类、豆类等部分品种已在全市乃至西北地区形成了明显的生产优势,有了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三是生产水平日趋提高,经济效益不断增强。据查,全区蔬菜生产设施主要有地膜、塑料大棚、日光温室三种形式。其中地膜覆盖面积1.2万余亩;各类塑料大棚1.6万个、面积近5000亩;日光温室64栋、面积不足100亩。露地栽培蔬菜年轮作倒茬一般为2.5次,正常年景下,亩均生产蔬菜可达5000公斤,实现产值3000元左右;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等设施栽培蔬菜年轮作倒茬为2次,亩均生产蔬菜6000公斤,实现产值4000-5000元,最高的曾达到1.2万元,分别是种粮效益的3倍-5倍左右。在生产技术运用方面,全区普遍推广了轮作倒茬、合理密植、营养钵育苗、嫁接技术、平衡施肥、环境保护、无公害生产等技术,使蔬菜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不断得到提高。
四是无公害基地建设已经起步,蔬菜的内在品质有了提高。近年来,我区在基地建设、生产技术监管环节大力推行无公害、绿色生产标准,20__年8月我区胡家扁、白渡、河坝、梧凤村4350亩蔬菜基地通过省级无公害认证,成为全市首批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同时通过开展无公害、绿色生产技术培训、宣传,制定生产技术规程,启动“绿卡”管理、倡导无公害施肥和病虫防治技术,使广大菜农的食品安全意识有了进一步提高,为全面实现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五是商品化率越来越高,市场覆盖面不断扩大。据了解,全市商品菜总产量为30万吨,汉台区占全市的30左右。我区蔬菜70供应本城市居民;10供应周边留坝、略阳、宁强等县;20销往甘肃、青海、宁夏、西安、重庆等省市。蔬菜销售主要集中在冬春季节,同时,冬春时节从关中、云南等地调入番茄、黄瓜、蒜苔等果菜类蔬菜,年调入蔬菜一般保持在1万吨左右。目前全区有农贸市场17个,遍布全区各个小集镇。其中1998年投入运营的过街楼蔬菜批发市场是我区蔬菜产业发展的主要龙头企业,20__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重点批发市场”。该市场占地106亩,累计总投资3295万元,日平均交易蔬菜400吨、交易额40多万元,年实现交易量15万吨,交易额达1.5亿元。其中仅我区蔬菜就占70以上。此外,20__年我区积极引进民间资金参与蔬菜产业化建设,引进的津坤工贸公司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科技”的模式,经营了1050亩无公害莲藕,采取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质量标准,目前已在西宁、兰州等城市设立了无公害蔬菜销售网点,主要经营无公害汉中莲藕,从而使我区蔬菜销售进入外地市场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我区发展蔬菜产业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一)有利条件:调查表明,蔬菜产业之所以能成为我区农业生产的传统支柱产业,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其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有利因素:
一是优越的自然条件。我区地处南北过渡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自然条件为蔬菜的生产创造了良好的自然环境。日光温室、竹架大棚和露天种植三种种植方式在我区都具有可适性,我国现有的蔬菜品种在汉中基本上都能适生,从而使我区蔬菜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二是良好的区位优势。我区是汉中市的政治、经济、 文化中心,目前有城市人口24.7万人,流动人口5.2万人,加上周边山区县及26.7万农村人口蔬菜的消费,仅在本市就有巨大的消费市场。据有关资料表明,20__年,全国人均蔬菜占有量为326公斤,而我区人均占有量仅220公斤,如果加上常驻流动人口和周边县人口,我区人均占有蔬菜量比全国的平均水平更低,因此,仅本地就有巨大的市场空间,这是其它县不可比拟的。
三是具有外销的市场空间。由于独特地理自然条件,使我区生产出来的一些蔬菜品种具有独具一格的风味和品质。同时,由于蔬菜生产的季节性特点,使我区一些蔬品种具有特定的上市时间,也是其他任何一个地方不可替代的。加之近年来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我区通往西北、西南的通道都已打开,为我区蔬菜的外运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尤其是我区传统的一些蔬菜品种,如莲菜、上海青、莴笋、胡萝卜、洋葱、食用菌、茄子等在西北地区已有了稳定的市场。
四是农民有传统的种植习惯。早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区为了满足本地城市人口蔬菜消费的需求,就有目的、有计划地扶持发展了一批蔬菜专业村,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这些蔬菜专业村大部分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市场销售已成网络,尽管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占用了部分专业菜地,但仍保留了一部分专业菜地,一些菜农在长期的种菜过程中,积累下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加之农户为了自食,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种菜的习惯,这为我区蔬菜产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五是有一支作风过硬的技术队伍。在历次的机构改革中,我区始终高度重视蔬菜技术队伍的建设,除区上保留了蔬菜技术服务站以外,蔬菜生产成规模的镇乡办事处都配备有蔬菜技术专职人员,这支队伍大部分人员技术过硬,作风扎实,深受菜农欢迎,从而为我区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二)存在的制约因素:从近年来我区蔬菜发展的进程来看,尽管我区蔬菜产业始终保持了一定的增幅(20__年到20__年,增幅比例为2.2和9.2),但其增速与潜在的巨大的市场空间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与蔬菜发达地区相比,无论是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都相对滞后。究其原因,主要制约因素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气侯因素制约我区不能用日光温室生产高档反季节蔬菜。尽管我区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一年大部分时间蔬菜都可露地生长,但是,在冬春季节,我区大部分时间多雾,光照时间和强度不足,如果单靠自然的光照,日光温室里的茄果类、瓜类等高档反季节蔬菜无法正常生长,而这段时期正是蔬菜需求的旺季,西北、关中、山东等地都能依靠充足的光照就能生产出反季节蔬菜,因此,这段时期我区高档菜的需求全部要依靠外地调入。
二是土地因块分散制约了大规模连片种植蔬菜。据统计,我区农村人口现有人均耕[!]地为0.88亩,户均经营土地规模一般在3.5亩左右,由于土地分散,加之每个农户家庭的劳力、资金、技术水平、人的素质差异较大,在同一片土地发展蔬菜,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措施进行组织和引导,很难将各户统一组织起来共同发展,因而往往出现你想发展他不愿发展,致使连片土地都无法发展的局面。
三是基础设施不配套制约了一部分村组想种菜而难以种菜。实践证明,水是蔬菜生产第一不可少的要素,从蔬菜育苗到上市,在其生长期间几乎天天要浇水,而我区绝大部分区域配套的渠系和供水时间都是围绕粮油生产的需要进行配套和用水时间确定的,与蔬菜需水的时间和配套的渠道不一致,因此,如果不靠机井抽水或改变石门水库供水时间及方法,根本无法种菜。
四是缺乏资金、技术是制约农户想发展而不敢发展。据了解,在我区现有的栽培制度下,露地栽培蔬菜亩均约需投资800-1000元;竹架大棚亩均一次性投入为20__-3000元;钢管骨架大棚亩均一次性投入5000-7000元左右。实践证明,投资越大收入就越高,但是以我区农民现有的收入水平,大部分仅能选择竹架大棚或直接采取露地栽培的方式,投资较大的钢管骨架大棚如果没有政府、金融部门的扶持,以农户自有的财力,很难投资建起。另外,因蔬菜品种较多,种植季节不一,各种蔬菜的搭配、技术规程、操作规范差异较大,技术部门无法制定统一、规范化的标准技术规范,从而使一部分想发展的农户因担心无技术而望而却步。
五是缺乏强有力的市场带动是我区蔬菜产业难以大发展。据了解,因蔬菜的鲜活性特点,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的发达地区基本上走的是市场带动农户发展的模式。目前我区尽管有17个农贸市场,但除过街楼批发市场以外,大部分农贸市场设施简陋,交易时间短,仅能满足本地人口蔬菜交易的需求,起不到带动本地蔬菜大发展的作用。而过街楼批发市场目前正处在建设的起步阶段,交易场地狭小,各类配套设设施尚未完善,加之周边南郑、城固等地的菜农也在此处批发交易(每日仅贩运蔬菜的小商小贩就达20__人以上),场地十分拥挤,有的蔬农为了抢占场地,每晚10时左右就开始进市,从而使该市场的交易时间由原来的凌晨3-4时左右大大提前,对离城较远的菜农和商户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步伐缓慢。调查表明,我区目前种植的蔬菜品种绝大部分是外地已经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品种。引进的途径上除蔬菜技术服务部门外,主要由经营蔬菜种子的个体民营企业或农户自行引进,不仅不能在市场上占领先机,而且由于新品种的试种风险太大,菜农一般不敢试种,从而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使我区蔬菜新品种的应用始终落后于全国发达地区。对新技术的应用也同样如此,由于我区菜农的种植规模普遍较小,从外地引进技术人才得不偿失。蔬菜技术部门建立的试验示范园少,也无力扶持一批示范户,更无力走出去接受新技术的培训,因而在技术的运用上只能靠经验摸索,导致目前我区至今没有形成在全国叫得响的名、优、特蔬菜品牌。
二是质量检测体系尚未建立,标准化生产步伐滞后。按照我国蔬菜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达到无公害标准是对各类蔬菜上市的最低要求,目前我国各大城市对入市销售的蔬菜都已开始建立准入制度和原产地追溯制度,建立无公害质量检测体系是发展蔬菜的重要保障和必不可少的环节。目前虽然我区无公害蔬菜基地认证面积达4350亩。但这些认证的基地主要由租赁土地的专业大户所为,而我区生产蔬菜的主体农户,因取得认证的成本高,无人也无力来牵头组织,因此技术部门推行标准化生产时,农户即使严格按照标准化生产的规程生产出产品,但没有相应的认证标识,无法实现优质优价,使推行的工作难度极大。加之在销售环节我区没有专门的检验机构、人员、设备,从而使全区蔬菜产品无法检测,不能实现标识销售,制约了无公害蔬菜发展的进程。
三是各级财政的投入力度不够,配套基础设施改善难度大。从我区过去蔬菜产业三次大发展的历程来看,其关键因素在于各级财政对菜地的用水、用电、渠系和道路进行了统一规划和资金投入,从而解决了菜农的后顾之忧。主要原因是这类问题仅靠一家一户是无力改变的。税费改革以 后,绝大部分村组集体积累无来源,集资项目被限制,因此根本无力解决这类问题,这是当前制约我区新菜地建设发展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四是各有关部门支持的力度不够,蔬菜的生产成本高。突出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贷款难。据了解,信用社去年在我区推行小额信贷以来,绝大部分放贷对象主要是一些个体工商户、专业大户,而真正用于蔬菜户中很少。第二是电价高。按电力部门现行的政策规定,蔬菜抽水用电执行的是工业电价,每度高达0.78元,比农用电价0.32元高出0.46元,仅此一项,在我区一些专业菜地,每亩仅电费成本就高出80元左右。第三是对农用运输工具收费多。据调查,我区现有各类机动三轮车480台左右,这些机动三轮车主要用途是运菜拉肥,是农民拉运蔬菜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据了解,购置一辆6马力的三轮运输车,价格大致在3000-4000元左右,而办齐各类证件手续费却高达3000元以上,收费项目达8项之多,如此之高的收费,使我区离城较远购置了机动三轮车的蔬菜种植户无力承担,在平常运送蔬菜中只有等待执法部门下班以后,才敢愉愉摸摸上路,对此不仅车主反映较大,交管部门对由此而造成的安全隐患也头痛不已。
五是龙头企业发展滞后,产品档次不高。调查表明,截止目前,我区还没有一家直接从事蔬菜保鲜、贮运的加工企业,生产出来的蔬菜基本以初级农产品形式流通销售,很难进入外地超市。这种状况不仅实现不了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阻碍了蔬菜产销一体化和社会化服务。同时,由于贮运加工业滞后,使得蔬菜产业对二、三产业的带动不明显,影响了人们对蔬菜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
四、几点建议
综上分析,我们认为,我区把蔬菜产业确定为全区今后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既符合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发展的规律,又符合本地的自然条件、农民的种植习惯、市场特点和需求,是一个极具潜力、值得大力发展的优势产业。尽管当前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但认真分析,这些因素是局部的、可以克服的。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只要下大力气予以解决,我区蔬菜产业一定会再次有一个大的发展。为此,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要进一步统一思想,理清思路。最紧要地就是要按照区委、区政府已经把蔬菜产业确定为主导产业的有利时机,组织全区上下尽快统一思想,尤其是要解决好三个方面的认识问题:一是要进一步坚定做大做强蔬菜产业的决心和信心。要教育引导全区上下尽快认识到,区委、区政府之所以将蔬菜产业确定为我区农业发展的两大主导产业之一,是以汉台“城郊型”农业的特点、以汉台农业产值中蔬菜产值所占的比重、以市内外市场的需求,以及农民增收的实际需要而确定的,完全符合汉台的实际。当前,各级各部门都要尽快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区委、区政府的这一重大决策上来,并把抓好这一产业的发展作为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的具体行动之一。要牢固树立持之以恒的思想,坚持不懈地把这一产业抓下去,以彻底改变我区样样都想抓,样样都不成规模的现状。二是要把蔬菜产业放在产业结构调整更加突出的位置。要进一步清醒地认识到,我区人多地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大这一状况在短期内仍将长期存在,目前农业内部各个产业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已十分有限,而蔬菜产业既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也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增收空间十分之大,只要有各级强有力的引导与扶持,其必将释放出更大的效益。建议区委、区政府今后在确定我区农业和农村工作发展思路、出台兴农政策、制定支农措施时,要把对蔬菜产业的扶持与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支持。要把蔬菜产业放在事关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事关农民增收的角度通盘考虑。各级各有关部门也要围绕区委、区政府确定的总体工作思路,把如何支持、配合、促进蔬菜产业的发展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下大力气,力争用3-5年的努力,使蔬菜产业真正成为带动我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三是要把质量和安全放在发展蔬菜产业的第一位。要切实增强一种紧迫感,充分认识到蔬菜的质量和安全问题不仅关系着人们的生命健康,更直接关系到蔬菜产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当前,要切实认识到加紧对蔬菜从田间到餐桌进行全程监督,确保蔬菜的质量与安全已事关我区蔬菜产业兴衰成败。为此,建议区委、区政府在确立我区蔬菜产业发展的总体战略时,要始终把质量和安全放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按照优质、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把推行标准化生产作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和方向,通过提高质量和安全使我区蔬菜产业的发展能不断上台阶。
其次,要加强领导,夯实责任。当前,要抓紧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建立蔬菜产业化发展协调会议制度和产业化工作办公室。主要职责是协调解决蔬菜产业化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制定产业化总体规划,审定单项规划方案,检查实施情况,调查研究、处理日常事务工作等。二是要尽快制定规划。要以这次调研成果为依据,尽快组织有关部门制定我区蔬菜产业化发展规划,明确我区今后蔬菜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方向和措施。同时,要进一步落实任务,要按照一套班子、一个发展规划、一套实施方案、一个服务体系、一批科技人员的要求,组织专门的工作机构抓好落实。各镇、乡、办事处也要建立相应机构,确定专人,具体抓好规划和实施工作。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建议区上每年从区财政支持产业化资金中预留一定的资金,作为奖励基金。把产业化作为镇、乡、办事处年终目标责任制考核的主要内容,实施严格考评,以确保全区蔬菜产业化顺利发展。
有人说:滇东北无旅游。虽很笼统,但从全省来看,旅游业已成为全省的支柱性产业。横向比较,昭通市的旅游业发展,与滇西黄金旅游地“第一军团”相比,仍属于“欠发达”地区,还属于“藏在深闺无人知”。目前,__县位于全市旅游产业发展的靠后位置,处于“创业”阶段。
__的旅游开发思路提出较早,但起步较晚,至今尚未形成规模。1986年,国家将旅游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就曾有人提出开发__旅游,受认识和经济基础不足的制约,未能引起重视。1989年,__化厂曾计划在__山建职工疗养地,但因故未搭成协议,这算是__发展旅游的起步。1994年、1995年各乡镇纷纷推出自己的旅游项目,县文体部门对__森林资源、__九老洞溶洞、铜厂__瀑布等旅游资源进行了考察和论证,旅游发展成为当时__的热点话题。到1997年县内个体户首次对__山、二十四岗进行旅游投资,开设餐旅、休闲、娱乐项目,__旅游业开发正式进入实质性阶段。2003年,县委十届二次全会提出建设“绿色经济强县、湖滨生态旅游县、文明幸福小康县”的奋斗目标,首次将旅游发展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同年12月,成立__县旅游局。2004年,启动__县旅游规划编制工作。众所周知,受交通不便、移民工作等因素影响,__县旅游业发展进程缓慢。
去年县委__届七次全会提出了“1245”发展思路;刚刚闭幕的县委全会,又将今年确定为“旅游突破年”。围绕旅游发展战略定位,从去年开始,全县旅游业发展全面提速,进入了快车道,如县城绿化亮化、公路沿线房屋量化、面山绿化等项目快速推进,围绕旅游要素培植做了大量的工作。今年,将立足“水上游、城中看、山上玩、乡村吃”的思路,加快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筹办“两赛一节”(龙舟、垂钓两大赛事和美食节)活动,大力发展水上娱乐项目和乡村旅游。在今年全市旅游工作电视电话会上提出要加快推进____湖旅游线建设,把__、__、__、__4个县作为串珠状连接起来,重点打造好____坪和__新城、__岛、__寺。积极申报____湖皮划艇、龙舟赛等“水上运动”项目,力争打造成中国水上运动训练基地。
一是旅游业的发展要素极不完善。集中表现为“游、购、娱、食、住、行”旅游六大要素处于培植阶段、十分薄弱、配套滞后、结构失衡。如交通不便,旅游酒店凤毛磷角,景点还未形成线路,等等。
二是旅游产品的品种结构过于单一。__旅游发展规划曾提出了__十大旅游项目,即:享水上娱乐、探原始森林、赏金江奇石、走石龙老街、望长江东转、登观斗佛山、游马湖遗址、品茶马文化、观__含笑、揽峡谷风光。尽管当前提出了“水上游、城中看、山上玩、乡村吃”的思路,但总体上看,旅游产品仍以观光型为主,结构单一,内容不够丰富和多元。
三是旅游景区、项目对游客缺乏吸引力。目前__的旅游景点,既非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等垄断性的旅游资源,又非我有人无的独具创意的特色旅游项目,走的大众旅游路线,同质化严重,难以提升知名度,很难激发中远程游客专程前来旅游观光的兴趣。
除去政府政策性支持,政府强势主导等因素,但就旅游业发展现状、趋势分析,我们面临着较多的机遇:
中国人口基数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转变,更加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而旅游成了满足精神生活的重要途径,潜在的旅游市场巨大。虽然,国内的旅游业蛋糕越做越大,竞争也越来越强,但我国旅游业发展整体水平偏低,旅游如同走马观花,停留在感官体验上,无法给游客带来高品质精神享受,很多游客返程后都感到身心俱惫,该有的身心愉悦、心旷神怡的感觉荡然无存。在看似繁荣、竞争激励的旅游业发展背后,依然有着广阔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为此,国家提出旅游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步伐,__省提出了旅游“二次创业”,这是全国全省旅游业提质增效、再上新台阶的摸索期、调整期,也是给我县旅游发展留下的较为难得的取得突破、追赶跨越的一段黄金期。
休闲旅游,简而言之,是以休闲为目的的旅游。
不仅是游山玩水,简单地“放松放松”,与传统旅游相比,一动一静,一行一居,一累一闲,对传统的旅游概念从内涵到外延都做了新的延伸,更多的是建立在旅游基础上的行为情趣,以达到丰富人生、实现人生价值的目的,满足实现人类普遍存在的求知、求乐、求健、求美心理。休闲旅游是传统旅游的升级版。__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湖滨新城及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具有发展休闲旅游的潜力和条件。加之,县委政府提出了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湖滨生态园林城,抓住了旅游发展的新趋势。当前生态游方心未艾,若能扬长避短、避开竞争激烈的观光旅游市场,将目标定位于休闲旅游,将__打造成为休闲旅游的终点站、目的地,而不是观光旅游的“中转站”,完全可以在休闲旅游上大做文章,并将大有可为。
旅游业发展必然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也是艰难的创业过程。__旅游资源不具有先天优势、也具有垄断性,更不具备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资源,因此,必须要走一条新路,经过科学合理的资源整合和开发,精心的包装以及有效的推广,使其成为标志性产品进入市场并形成品牌。从内生资源来看,有峡谷风光、万里平湖、魅力新城,有原始森林、良好生态;有历史遗址、人文景观等;从地理条件上看,处于__大旅游格局的规划区、两个电站的中心区、__竹海等热点旅游的辐射区。从外地发展经验来看,依靠培植旅游资源,形成的特色旅游地的经验值得借鉴,如__竹海。从发展要素上看,科技的元素投入使用,及文化与科级的对接等模式,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也是新兴旅游地发展项目的选择之一。
规划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灵魂。旅游业规划是旅游发作宏伟远大的共同理想,继往开来的行动纲领,情景交融的美好蓝图,可以使旅游产业发展方向更明确,必须做好相关旅游规划。
一是要做好旅游市场规划。旅游市场规模总量大,结构多元,随着旅游消费成为日常性消费,个性化愈显突出,旅游产业未来发展走向拥有无数种可能,加之固有的营销手段被推成出新,这就需要静下心来分析市场、研究市场,精准定位。
二是要做好旅游目的地规划。围绕旅游产业要素、旅游公共服务要素覆盖行政区域、资源区域、市场区域的“全域旅游”型目的地进行规划,力求实现相关功能要素的高度统筹提升和各种产业的融合发展,提高整体效应。
三是要做好旅游项目规划。一位知名旅游策划人说过:“相对于规划而言,策划之于旅游业的重要意义也毫不逊色。”先期的旅游业竞争还停留在比山川秀美、比水人,比服务管理水平的优劣,到今天旅游业比的是项目规划—看谁能为旅游赋予新的色彩、新的活力。
旅游业是一项高投入产业。尽管大投入不一定都会有大产出,但大产出却多是以大投入为前提和基础。就__现状,必须把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作为发展旅游业的重点。
一是合理配置旅游要素。要立足实际,突出对旅游交通、旅游购物和旅游娱乐等薄弱环节的支持、扶持力度。一方面,要针对性地制订优惠政策,抛出橄榄枝,引导调控、鼓励支持各类资本、各种人才进行旅游投资兴业,共谋发展;另一方面,要按照“规范”与“发展”并重的思路,扶持壮大一批实力强、管理好的旅游企业,培育、发展一批填补行业真空地带的旅游企业,推动旅游六要素之间以及同要素的不同结构的合理配置,实现整体结构的优化。
中图分类号 S632;F3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2-0309-01
魔芋是云县涌宝镇的重要产业,按照建立“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思路,积极探索“核桃+魔芋=万元山”的高原特色产业发展新路子,对促进当地经济水平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1 生产优势
涌宝镇地势南北狭长,东南两边较高,中部较低。气候条件优越,土地资源丰富,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 800 m以上,年平均气温14~16 ℃,全年≥10 ℃以上活动积温4 000~5 250 ℃,无霜期275~305 d,年降雨量1 200~1 500 mm。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为魔芋的生长创造了良好条件。
2 发展前景
2.1 供求关系
由于受种芋繁殖系数低、用种量大和近年来自然灾害频繁、病害发生严重以及种植区域狭窄等因素的制约,加之原料紧缺,加工企业收购大规格种芋加工形成了种芋短缺的恶性循环,故魔芋初级产品(商品芋)在当前及今后5年左右的时间或更长时间内,仍然处于卖方市场的地位,简单讲就是生产出来的产品供不应求,处于需求大于供给状态。
2.2 国内市场
魔芋在我国国内市场发展很快。据统计,国内现有的魔芋食品行业,年需魔芋精粉5 000余t。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的保健和营养功能,魔芋制品的需求会逐渐增加。魔芋除了可以作为食品行业的原材料,在化工、医药等领域也有广泛应用,尤其是其作为生产生物全降解薄膜的原料,对消除白色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魔芋用途广,近年来国内外市场需要量大增。
2.3 国际市场
从现有的销售市场来看,国际市场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日本市场。日本传统饮食中魔芋制品较多,但受其国内自然和耕地条件的限制,其国内魔芋产量不稳定,需从我国进口魔芋精粉。目前,日本市场魔芋精粉价格3万美元/t左右,为我国魔芋精粉价格的8倍左右。我国魔芋精粉与日本国内市场相比,具有较大的价格优势,有利于进入日本市场。二是韩国及东南亚市场。韩国及东南亚与我国饮食习惯相似,对魔芋的消费量较大,目前每年从我国进口大量魔芋精粉。三是欧美市场。欧美市场传统饮食中没有食用魔芋的习惯,但是受健康饮食风潮的影响,对魔芋的减肥保健功能非常重视。因此,可以预见,欧洲魔芋市场的需求量将会大幅度增加。从上述三大市场的分析可以看出,魔芋产品的世界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3 发展现状
涌宝镇魔芋种植历史悠久,分布范围较广,涉及全镇20个村。过去农户以房前屋后零星种植为主,种植模式以“魔芋―粮食、魔芋―林业”间作套种为主。近年来,随着国内外魔芋产品需求剧增,价格持续上涨。镇党委、政府充分认识抓好魔芋生产对培育特色产业、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意义,以现有林下资源和林下生态环境为依托,充分挖掘林下发展空间,创新发展林下经济,以核桃、玉米等进行林下套种。在人力、资金投入和措施落实等方面加大力度,使得魔芋生态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并取得了明显成效。核桃林下套种魔芋平均单产22.5 t/hm2,平均产值12.42万元/hm2,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当地群众在核桃林下套种魔芋获得了较好的收益,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到2015年全镇种植面积达726.7 hm2,涌宝镇也成了远近闻名的“魔芋之乡”。
4 存在的问题
4.1 魔芋生产的科技含量不高
当前魔芋育种技术发展相对滞后,缺少优质、高抗、广适性品种,种植过程中多采用地方品种,品质差且退化严重。尤其是农户在种植过程中多采用自繁自种,造成种芋退化,病害加重。虽然组培和快繁能解决种芋退化的问题,但因技术含量较高农民很难掌握,成为制约涌宝镇魔芋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1]。
4.2 魔芋病害突出
受多年种植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当前魔芋病害突出,没有有效的缓解办法,尤其是魔芋土传病害没有根治的办法,如软腐病、白绢病等[2]。
5 对策
5.1 做好魔芋产业发展规划
认真制定涌宝镇魔芋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布局,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增加科技含量,选育高产、优质、抗病的魔芋新品种,进一步加强以现有林下资源和林下生态环境为依托,充分挖掘林下发展空间,创新发展林下经济,以核桃、玉米等进行林下套种的种植模式的探索。
5.2 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
建立扶持魔芋产业发展的专项基金,鼓励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以规划为依据、项目为平台、企业为载体,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加大对魔芋产业的资金支持[3]。强化科技支撑,做实“三层”技术服务,为“核桃+魔芋”产业提供技术保障。与相关科研单位签订技术合作协议,由对方负责全程提供种植区域地块规划、外调种芋的选择调供、示范样板建设、种植管护、病虫害防治等各环节的技术指导和培训服务。
5.3 鼓励支持当地强化招商引资,培育“三型”企业
引进魔芋精深加工企业到县城附近投资建厂进行魔芋精深加工,鼓励种植大户投资建厂。通过统筹规划和政策引导,推动种植企业与加工企业联合,形成企业协作配套关系。实现优势互补,构建生产、加工、营销一条龙的产业格局,加快魔芋产业化发展进程[4]。
6 参考文献
[1] 何家庆.论我国魔芋资源产业化与可持续发展[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5-9.
近年来,我国的房地产得到长足的发展。它不但有效改善了投资环境和人民的居住条件,还为国家财政提供了巨大积累,为城市建设开辟了重要的资金渠道,并且带动了建筑业、金融业、建材业等众多产业的发展;在房地产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商品房价格偏高及涨幅过大,一般老百姓买不起房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利因素。
一、现阶段我国房地产业所处的现状
从经济发展的宏观阶段来看,现阶段我国房地产业是作为重要支柱产业而存在的,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房地产业作为基础产业是久性的,是绝对的,而作为支柱产业是相对的,只是存在于一定的时期内,我们一般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房地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只存在于经济起飞到经济发展成熟阶段,即房地产业的发展呈现倒U形曲线(如下图)。所谓的房地产业发展倒U形线是指一个国家经济起飞时,推动房地产业增长较快的因素有:国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对工业用房及其他公用房的需求、居民收入的增加要求改善居住水平、城市化加快吸纳农业人口进城,此时房地产业以高于人均GDP的增长速度增长;但是,在经济起飞到发展成熟阶段,然而,国民经济经过一个时期的快速增长以后,基础建设投资下降,新建商品房减少,此时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的能力会削弱,房地产业支柱产业的地位也逐渐下降或消失,只能继续发挥基础产业的作用,此时房地产业发展速度逐渐放慢,甚至低于人均GDP的增长速度,其发展轨迹呈倒U形曲线。一般来说,在倒U形曲线起止两端(A、B)之间的时期,房地产业除了具有常规功能特征基础产业特性外,还具有支柱产业的功能特征,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还处于AC阶段,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基本上是处于后B阶段。
从目前我国房地产业状况来看,全国大中城市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已成为人们和政府关注的焦点问题。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7年6月深圳的房价比去年均价上涨了70%,全国其他70个大中城市房屋售价同比、环比均继续上涨。房地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产业,房价增长过快不仅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使得“居者有其所”难以实现,更对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二、影响房地产价格运动的因素分析
在市场经济时代,房地产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具有商品的属性,房地产价格运动受到价值规律、货币流通规律和商品供求规律的支配和影响。
1.价值规律对房地产价格运动的影响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照价值量进行交换”。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价格以价值为基础,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房地产的价值由生产房地产的成本决定,主要包括建材费用、设备购买及安装、人工工资、土地价格、房地产开发商利润等多项组成。
现在地方政府对土地的出让多实行拍卖制度,房地产商为了拿到土地,竞高报价,土地出让费不断攀高,地价在房地产成本中比重急剧上升,城市土地出让费是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重要来源,调查数据显示,不少地方土地出让费和房地产税金占财政预算的四成以上。少数地方政府为了维护财政收入,对房地产价格管制不严,没有采取相应措施抑制价格的上涨,或者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物价和人工工资的上涨、土地费用的增加及房地产商不断增加的超额利润,是造成房地产价格迅速上涨的重要原因。
2.货币流通规律对房地产价格运动的影响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与价值成正比,与单位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成反比。由于纸币是价值符号,本身没有价值,一般也不具备储藏手段的职能,所以一旦流通中的纸币数量超过了客观需要量,它不会自动退出流通,比如贬值,造成商品价格上涨,即通常所说的通货膨胀。当前我国经济GDP增长很快,单位货币的购买力下降,货币的贬值也是造成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的因素之一。
3.商品供求规律对房地产价格运动的影响
商品价格除了由商品价值和货币本身决定以外,同时还受到市场供求状况的影响。商品的价格与供求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在有支付能力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一般来说,如果商品的价值或价格发生变动,需求就会向价格变动的反方向变动:价格下降,需求增加;价格上升,需求减少。商品的需求也会影响价格,当供不应求时,价格应会上涨到价值之上;当供过于求时,价格又会下跌到价值之下。我国城市化率比较低,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造成商品房的实际需求增加,在土地和商品房供应有限的情况下,房地产价格自然上涨。更有学者根据我国的人口结构预测,10年内我国商品房价格都是一直上涨的。
三、规范房地产市场的几点建议
房地产业作为我国城市进程中的重要产业,优先加快发展是必要的,但是房地产价格增长过快,房价与大多数人的收入相比甚高,房地产业呈不理性化发展的趋势令人堪优。如何规范房地产业的发展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政府有必要采取以下措施:
1.逐步取消商品房预售制度
预售制度让开发商获得消费者的预付款,节约开发资金周期,把部分金融风险转移到消费者身上。取消商品房预售制,一是降低老百姓的购买风险,购买现房可以货比三家,让承诺在现实中得到检验;二是夯实了开发商的实力条件,在市场退出机制不明的情况下提高了开发商的门槛;三是开发商承担了更多的开发资金贷款及其利息带来的风险,为了获利,开发商会尽早出售现房,减少囤房不卖现象,有利于房价的稳定。
发达国家多不预售期房,从理论及现实需求来看,我国取消预售是可取的,但一步到位会增加开发成本,使得新建商品房急剧减少,造成供给不足而房价上涨,效果适得其反。取消预售制度只能是逐步进行,必须有个过度期,可以采取如下步骤:
(1)规范建筑承包责任制,违规操作的垫资不予保护;
(2)公布实施取消预售制度时限,例如以1年为期限,让各开发商做到心里有数;
(3)展开详细调查,由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实施取消预售的实质步骤;
(4)规范土地出让制度、尤其是土地规划条件,必须事先论证并公证公开;
(5)规范建筑承包制度,对开发商自由资金结合项目进行审查。
2.加强对集资合作建房的监管
为应房价持续上涨和政府调控失效的情势,民间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的呼声愈来愈高,温州去年年底第一个个人集资合作建房成功应运而生,立即引起全国高度关注。集资合作建房实质是一种民间力量和民众智慧参与房市调控,有利于为政府分担压力之举,政府对集资合作建房应当是监管而不是监制:首先、对于集资合作建房这一新生事物,政府应从既有法律规范入手,监管其操作流程,通过有意识和主动的干预,对集资合作建房加以引导,预先防范机制的确立,有效防止出轨现象行为;其次、政府应在土地、资金及政策等方面予以扶持,把集资合作建房建设和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一起作为解决居民住房问题措施。
现在政府对集资合作建房处于管制状态是有必要进行调整的。集资合作建房顺应了普通民意诉求,央视调查数据显示,有95%的人支持集资合作建房,有43%的人认为个人集资合作建房是一种全新房地产开发模式;集资合作建房降低了房价,以温州集资合作建房为例,房屋建成后每平方米成本5300元/平方米,远远低于周边楼盘价的10000元左右每平方米,终结了发展商牟取的部分暴利。在国外这种集资合作建房模式十分普遍,已经成为欧美国家解决收入工薪阶层住房的有效途径之一,得到了政府在土地、税率等个方面的有力扶持,这点我国政府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3.强化地方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作用
地方政府应尽快对基于市场体制的房价规律有足够的认识,并且及时调整楼市调控思路,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一是调整土地供应结构,适当提高居住用地在土地供应中的比重,要增加低价位、中小套型商品房的建设用地的供应;二是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和优化市场竞争环境,增加廉租房的供应,完善经济适用房的制度,加强对集资合作建房的管理,解决好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困难;三综合运用税收、金融贷款等经济手段,努力保持市场房地产价格的稳定,同时采取措施防止炒房。只要地方政府从以人为本的实宗旨出发,而不是仅仅维护开发商的盈利、政府的税收等既得利益,在对房地产市场调控方面还是大有可作为的。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5)12-0138-02
1引言
会昌县自2009年开始对油茶产业发展着力扶持,通过国家油茶示范林基地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油茶示范基地项目和省级油茶低产林改造项目的大力实施,油茶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逐步提升[1]。全县现有油茶林面积1.43万亩,其中低产油茶林10.63万亩,新植良种油茶林4.8万亩,遍布在全县19个乡镇。低产油茶林年均每亩产油量可达 kg,2010年新植的良种油茶林刚进入挂果期,开始产生效益。2014年全县茶油总产量达到318.9 t,实现产值2 1.2万元。目前该县有老油茶林的农户8 000余户、户平13亩、收入 200元,人均每年油茶增收1 300元,油茶收入占总收入的2%。新植高产油茶4.8万亩,户均种植约100亩,10年丰产期后,油茶亩产值可达2 400元/亩,则油茶种植户年收入可达24万元,油茶将有望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2会昌县油茶产业当前存在的问题
(1)由于管理的缺失,最终导致了不良后果。一些地方占用油茶林地进行果业开发,或者毁林开荒种植烤烟,再加上火灾、樵采、病虫害、其他优势树种入侵、自然荒芜等原因,油茶面积逐渐减少。
(2)群众意识不强,开发积极性不高。受原来油茶产量不高且只进行粗加工的影响,群众觉得油茶预期效益不理想,还不如种植烤烟或者外出打工的收益高。高产油茶需要高投入,群众觉得投入大,风险也大,且资金难以保证,不如栽种松树、杉树简单。
(3)种苗市场混杂,品质难以保证。现在由科研单位建立的油茶良种基地数量不多,规模有限,而全省乃至全国油茶开发热潮兴起,各地油茶产业项目蜂涌而上,油茶良种苗木供不应求。在巨大的商业利润面前,部分商人用假、次、劣等苗木冲斥市场,冒充良种苗木出售,致使油茶种苗市场鱼龙混杂、真假不辨,品质难以保证。
(4)投入成本较大,资金筹集困难。长期以来,部分群众视油茶为“一本万利,认为油茶林投入较少,更认为造林后便可坐享其成,不再需要继续投入。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是科技不发达时代的产物。只有高投入才能带来高回报,只有精细管理才能保证预期效益。高标准新造油茶林,从整地、植苗、施肥、抚育到挂果投产,其时间跨度一般需6年,亩平投资达到4 000元[2]。
(5)山林权属不稳,不利规模发展。目前,会昌县已将绝大部分林地尤其是油茶林地,分产到户。基于每户拥有的林地块数多且较为分散、单位面积小,不利于经营管理。林地权属的分散及不稳定性,严重制约了油茶林的大规模发展。
(6)生产周期较长,前期效益不理想。油茶从栽植到挂果大概需要6~7年,10年才可以进入盛产期,属于慢性树种[3]。产量不大的初果期,其收益仅能维持每年的施肥、管理等方面的投入。一直要到10年后,油茶产量才会进入高峰期,才能有较大的收益[4]。
3促进会昌县油茶产业发展的可行对策
3.1对油茶产业加大扶持力度
(1)建立油茶产业项目扶持机制。对涉农的退耕还林以及其他后续工程、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生态工程、农业产业化、财政扶贫、移民专项、以工代赈、水土保持、土地整理等投资项目,依照“统筹规划、相对集中、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在加工项目和油茶林基地建设上安排一部分资金。
(2)拓宽融资渠道。贴息补助“企业+基地+农户的油茶龙头企业造林贷款。建立小额贷款扶持机制面向林农等生产经营者,开展契合油茶产业特点的多种信贷模式融资业务(包括林权抵押贷款在内)。推进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构建信用和金融支持体系。引导企业进行资本重组、股份制改造。对投资环境予以改善,加大力度招商引资,着力吸引国内外资金来本县对油茶产业进行开发。
(3)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对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税收政策规定、企业所得税法、增值税暂行条例予以全
面落实;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本社成员生产的农业产品和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茶籽免征增值税;对农机、农药、化肥的零售和批发免征增值税;对从事农技推广服务、油茶种植、油茶籽采集和初加工等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对企业为开发油茶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等产生的费用予以扣除。
3.2加快推进油茶品牌化发展
应大力研发和推广优良油茶品种,提高油茶产量和质量,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快改造低产油茶林,加强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组织开展科技成果对接、送技术下乡,提高林农的经营管理水平。塑造大品牌。加大行政资源投入,打造“赣南油茶这样的区域公用品牌,同时积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品牌整合,做大自有品牌。开展大营销。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强化品牌宣传,不断提高知名度。每年组织举行一次大型油茶节、油茶文化旅游活动,鼓励企业参加名优茶评比与农博会的展示展销活动,引导企业到全国各大中城市设立直销窗口或专卖店,不断开拓市场。
3.3加强油茶产业发展的各项服务工作
(1)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网络、报纸、电视等宣传媒体,对油茶产业、油茶产品展开广泛宣传,对发展油茶产业的技术、政策、典型展开广泛宣传,以此为油茶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加强监管。对油茶种苗生产和市场经营执行准入制度,实行定点育苗、订单生产。对种子、苗木、嫁接穗条加强来源管理,对非法生产经营行为予以严厉打击。
(3)依法维护油茶林资源和经营者合法权益。设立基本油茶林保护区,重点保护油茶林,以防乱征滥占和抛荒油茶林地。积极预防病虫害和森林火灾,对乱砍滥伐予以坚决打击。维护油茶果采摘秩序,根据油茶成熟周期,统一开山采摘。四是建立油茶产业发展奖惩制。对油茶产业发展情况实行定期通报和目标考核制度,对考核达标、成效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
4结语
油茶作为会昌县主要栽培经济作物,一直以来为会昌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本文在深入分析会昌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积极探寻可行途径促进会昌油茶产业的良性、可持续性发展,希望能够为会昌县油茶产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郑道君,潘孝忠,谢良商,等.海南省油茶产业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J].经济林研究,201(1):131~13.
中图分类号:K825.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2-0200-03
一、休闲体育的概念界定与产业范畴
(一)休闲体育的概念界定
休闲体育是以休闲为目的,或以休闲的心态参与的体育活动,是作为休闲生活方式之一的活动方式。休闲体育强调以体育活动为路径、方法、手段和舞台,进而获得健康和高尚的魂魄①。在体育的概念体系中休闲体育从属于社会体育,具有健身性与娱乐性、全民性与普遍性、余暇性与主动性、多样性与灵活性等特点②。在体育、休闲与旅游高度融合的背景下,学术界出现了休闲体育旅游的提法。认为休闲体育旅游是指旅游者离开居住地,进行以体育休闲为目的与形式的旅游活动,并得出休闲体育旅游是休闲体育的一个子集的结论。
(二)休闲体育的产业范畴
广义上休闲体育产业是指社会各部门提供的与休闲体育活动有关的一切产品和服务,以及与这些产品和服务相关的所有经营活动的总和,即休闲体育产业不仅包括向社会提供休闲体育服务的各部门,而且还包括提供有形休闲体育物质产品的生产部门③。从旅游城市的视角,休闲体育产业包含三个层次:一是典型性休闲体育产业,如高尔夫、赛马场、冰雪运动项目、漂流、拓展项目、旅游城市的体育场馆与建设设施等;二是复合型旅游项目的休闲体育成分,如草原度假区的草原卡丁车、山岳型景区的爬山攀岩、滨水型景区的游艇等;三是休闲体育辅助行业,如体育俱乐部、车友俱乐部、媒体网站、科研教练部门等。
二、承德市发展休闲体育产业的背景分析与重要意义
(一)发达国家休闲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经济发达国家,休闲体育产业已经成为体育产业的主导力量,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美国为例,休闲体育产业在体育市场上排位第一,占到总产值的32%,占国民经济的1%。休闲体育吸引了众多美国人参与,对旅游、交通运输、食宿、体育用品等的消费起着巨大的刺激作用,为美国体育产业源源不断地创造价值④。在发达国家,休闲体育产业直接为国民经济创造收益的功能及拉动关联产业增长的功能,越来越被政府所重视。
(二)我国休闲体育产业进入国家发展规划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休闲观念的日渐成熟,我国正步入世界休闲国家行列。休闲体育作为现代休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与国民健康需求的天然链接性、与旅游等相关产业的高度融合性,受到了各级、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发展健身休闲体育,由此休闲体育正式进入国家发展规划。
(三)承德市旅游产业进入战略调整期
承德市旅游资源丰富、等级高,是中国旅游名城与河北省旅游龙头城市。2013年全年接待游客2460万人次,同比增长22%左右;实现旅游收入200亿元,同比增长23%,其中接待国际游客的旅游人次与旅游收入均位于河北省首位。同时一个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2013年承德市国内游客接待人次总量只排到河北省的第七位,相较于2012年又下滑一位。诚然,在不考虑城市自有客源市场规模、旅游产业历史基础规模、旅游接待能力、旅游行业效率等因素,单纯以接待数字来衡量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不但有失公允,也不符合学术研究规范。但是这一数字作为承德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表象,与我们的心理预期还是有很大差距。来自旅游行业一线的信息为这一表象提供了佐证。2013年伴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变动与国家政策新导向的出现,承德市旅行社、酒店与景区行业普遍感觉经营困难,均认为承德市目前单纯依靠观光团队支撑的旅游产业形态将难以为继。
承德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制定了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发展定位。把文化旅游服务业作为第一主导产业,明确了发挥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路径,并提出把承德建成多元支撑、复合型、国际化的休闲旅游基地的战略发展目标。
(四)承德市发展休闲体育产业是促进旅游产业提档升级的重要抓手,是带动市域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
承德市作为河北省旅游龙头城市,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已经上升为省级发展战略。在此背景下,研究、探索、建立承德市发展休闲体育产业的战略构想与实施路径,顺应了旅游活动从表层观光旅游到深度体验旅游的发展趋势、顺应了旅游市场从团队观光市场到家庭自助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顺应了旅游产业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发展的趋势。对于丰富承德旅游产品谱系、引导承德旅游产业形态升级、优化承德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于带动关联产业发展、增加就业也有可观的预期价值,
三、承德市发展休闲体育的基础条件
承德市发展休闲体育优势得天独厚,从历史底蕴、生态环境、市场条件与交通区位等方面,都具备做实、做大、做强的潜力。
(一)承德市休闲体育文化有史可依、有脉可续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指出“休闲是文化的基础,从古到今、从东到西,休闲作为一种特殊的亚文化形态,始终传承着主流文化”。满族是骑射民族,习武、行围、打猎是满族传统的习俗,也是满族皇族十分钟情的休闲体育活动,满洲皇帝进关之后,难以忍受盛夏的酷热,自然要出关择地避暑休闲,并融避暑、游猎、习武、御政为一。康熙皇帝为此兴建木兰围场与避暑山庄,在承德市书写了辉煌璀璨的历史篇章。所以承德市休闲体育文化有史可依、有脉可续。并以“皇家休闲体育”的文化形态,在中国休闲体育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承德市现阶段发展休闲体育产业的源头活水。
(二)承德市是环京津地区的生态高地,具备发展休闲体育的比较优势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在《财富第五波――进入明星产业的最佳途径》一书中认为,引发全球财富“第五波”的将是未来的明星产业――健康产业。作为健康产业组成部分的休闲体育产业对于区域生态环境提出很高的要求。承德市拥有华北地区最优异的环境质量,林地面积达到3310万亩,占全省44.7%,森林覆盖率全省最高,达到55.8%,被誉为华北的“生态绿肺”和“天然氧吧”,是承德市发展户外休闲体育的首选之地。
(三)承德市拥有发展休闲体育产业的市场基础
休闲体育产业对市场规模与成熟度有很高的要求。承德从属的京津冀都市圈人口7605.1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5.79%,人均收入在国内位居前列。北京市2013年全市常住人口2069.3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32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337元。天津市2013年全年常住人口1413万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658元。京津两市汇集我国最大的高端消费群体,对以健康与休闲为特色的休闲体育呈现出旺盛的需求。
(四)承德具有发展休闲体育产业的交通区位优势
承德市毗邻京津、具有“一市连五省(市、区)”的区位条件,随着“一环十射”高速公路、京沈客运专线和承德机场的建设开通,使承德将进入北京1小时,天津、沈阳2小时交通圈,密联京津、通达辽蒙、辟通港口的区位优势将成倍放大。良好的交通区位条件为承德市发展休闲体育创造了外部进入、区内连点成线与组线成网的空间组织基础。
四、承德发展休闲体育产业的战略举措与实施路径
(一)思想引导、政策对接,把发展休闲体育产业上升为市级发展战略
承德市明确提出将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冰雪、温泉、狩猎、户外运动、商贸服务综合体等新业态,不断完善文化旅游服务产业体系,实现全天游、四季游,增强国际旅游城市竞争力。近年来,在承德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承德市滑雪、漂流、草原运动等行业蓬勃发展。承德市已经具备了发展休闲体育产业的政策环境与产业基础。
从发展现状来看,承德市没有把休闲体育作为一个独立行业去培育,现有产业形态均以休闲旅游的分支形式出现。虽然拥有众多的相关景区与项目,但是没有形成鲜明的产业外宣形象,没有与京津休闲体育市场有效对接,没有打造出自己的竞争力,没有发挥出休闲体育的巨大产业带动效益。
承德市发展休闲体育不是对现有相关产业要素的简单提炼与组合,而是从行业发展的总体战略去把握、去组织、去实施,是政府顶层设计、行业组织承接推进、企业实体贯彻执行等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
承德市发展休闲体育产业,契合了承德市委、市政府的执政思路与发展部署。现阶段应该做好调研与规划工作,争取获得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早日上升为市级发展战略。
(二)统筹规划、把休闲体育产业打造成为承德市市域经济的新亮点
1.承德市休闲体育产业的总体定位:中国休闲体育产业示范区与环京津地区休闲体育最佳目的地
我国已经开展全国社会(休闲)体育示范区的评选活动。承德市应以评选全国休闲体育示范区为提纲挈领,加大休闲体育产业的培育力度、发展速度。同时对接京津休闲体育巨大的市场需求,打造环京津地区休闲体育最佳目的地,使承德市成为国内休闲体育产业客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的优选汇集地。
2.承德市休闲体育产业的空间格局:一心、两极、三片区
一心:承德市区。利用现有体育场馆与体育设施,把休闲体育与休闲度假旅游、企业奖励旅游与企业文化培训结合起来,重点发展职业竞赛、京津冀及其他地区大企业与社会团体的行业联赛与内部赛事。在前期市场调研中发现,已有京津唐大企业自觉来承德开展以上活动。双峰寺水库建成后,可以开展游艇、皮划艇、赛龙舟等水上休闲体育项目。冬季利用市区周边滑雪场、武烈河冰面开展冰雪运动项目。
两极:北部坝上草原休闲运动区与南部山岳休闲运动区(雾灵山及周边山地)。这两处区域清代为木兰围场与东陵后龙风水禁地,是承德两块自然环境的美玉。坝上草原休闲运动区主要发展赛马、热气球、射箭、草原定向越野、草原漂流等休闲运动项目。山岳休闲运动区主要发展登山、山地穿越、高山滑水、山地漂流、攀岩、溯溪等山地运动。
三片区:金山岭长城穿越区、蟠龙湖水上休闲运动区与承德县乡村休闲运动区。金山岭长城徒步穿越区:范围为金山岭长城与长城沿线乡镇,主要针对国际旅游者退出以长城穿越为核心的文化休闲体育项目。蟠龙湖水上休闲运动区主要开发水上休闲体育项目。承德县乡村运动区范围为新杖子乡、刘杖子乡与大营子乡,结合花果乡村体验,发展以自驾车、自行车、徒步游为特点的乡村运动项目。
3.承德市休闲体育产业的行业运营
在发达国家,休闲体育由政府和非赢利机构以及赢利性机构来实施和承担,并且主要是以俱乐部会员制的方式经营。根据承德市市情,建议建立由承德市休闲体育行业协会(负责标准引导、服务监督、外联营销)、休闲体育俱乐部(负责客源输入、活动组织、技术指导)、休闲体育基地(负责客源接待、安全保障)组成完整的行业运营体系。
(三)构建全产业链,发挥产业联动作用,把休闲体育产业培育成为承德市产业升级的驱动源与增长极
承德市构建包含健身娱乐业、竞赛表演业、休闲服务业(咨询机构、培训教育)、休闲体育传媒业(网站、会员刊物)与电子竞技业等组成休闲体育产业链条,并发挥休闲体育对承德市建筑业、金融业、制造业与贸易业的拉动作用。承德市发展休闲体育产业将会促进旅游产业升提档升级、为服务行业注入新的活力,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集聚,成为承德市产业升级一个重要的驱动源与增长极。
(四)理顺管理体制、开展专业教育与科研,保障承德市休闲体育产业的良性发展
我国休闲体育与国际发达地区休闲体育产业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行业管理体制与休闲体育教育科研落后是其中的重要原因,这也是承德市规划发展休闲体育产业应该注意的地方。
休闲体育行业管理体制:建立政府主导、行业自治的管理体制,成立承德市休闲体育协会与专项协会,最大限度激活社会力量参与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热情,引导整个行业向商品化、社会化、产业化、职业化和市场化方向迈进。
休闲体育教育科研:在承德市高校设立休闲体育专业,开设休闲与运动操作、运动管理和推广、社区体育推广、体育和娱乐领队,为承德市休闲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承德市体育局与旅游局牵头,成立涵盖体育、旅游、文化等相关领域的承德市休闲体育研究会,为承德各级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与休闲运动企业管理运营提供智力支持。
注释:
①马惠娣.休闲、休闲体育、后北京奥运会[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3).
②李建国.社会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③杨德云.体育产业研究评述[J].市场论坛,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