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的趣味性模板(10篇)

时间:2023-07-12 16:26:3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语文学科的趣味性,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语文学科的趣味性

篇1

幽默《辞海》解释是:(1)发现生活中喜剧因素和在艺术中创造、表现轻喜剧因素的能力,真正的幽默能够洞悉各种琐屑、卑微的事物所掩藏着的深刻本质。(2)一种艺术手法。以轻松、戏谑但又含有深意的笑为其主要审美特征,表现为意识对审美对象所采取的内庄外谐的态度。幽默在引人发笑的同时,竭力引导人们对笑的对象进行深入思考。语文教师调动幽默因素借助多种手段,把喜剧因素融进语文教学之中,就使语文课产生了教学幽默。语文教学要达到这一目的,语文教师相应的就应具备幽默感知和幽默创作能力,也就是具有感受、欣赏和创作教学幽默的能力。但他不必具备喜剧作家那种很高水平的创作能力,他是把在语文教学作为审美对象的态度下而做的一种轻松的调侃、点滴的幽默、灵机一动的滑稽,这是一种“轻”幽默。语文课的教学幽默要借助作为艺术手法的幽默手段,同样是以“笑”为其主要特征形态,同样表现为温文尔雅、委婉轻快,既不粗浅,也不过于辛辣,刺激,且富于哲理和饶有意蕴。但和艺术幽默所不同的是,语文课的教学幽默应是与语文知识结伴而行的,是语文教学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服务的。下面从语文教学和培养学生人格两方面来谈幽默的作用和意义。

(一)激发学习语文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1、强化首次效应。在众多学科中,语文课无疑是审美性较强的学科之一,按说它应该是学生学习兴趣较浓的一个学科。然而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学生厌学语文是普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枯燥无味是其中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使用幽默手段是矫正这一现象的有力措施,语文教师在接手一个新班的时候,开头几堂课一定要在学生心目中为语文课确立一个好印象,也就是说要强化首次效应。近代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经指出:“保持和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关的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注意和兴趣的强度。”怎样强化学生的这个注意和兴趣的强度,是我们必须思考的。语文教师要想增强语文教学效果,就应充分利用幽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2、激发学生思维,增强记忆力。从心理上说,幽默是启动学生思维的动力之一。美国近年兴起的“笑学研究”证明人在笑的时候,生理机能会发生多种变化,如脑垂体释放某种欣快物质以减轻痛苦和烦恼,给人以兴奋的感觉;动脉在收缩后变得松弛;肺部受压力增加,心跳加强以吸引大量的氧气;内分泌系统分泌出新的激素等等。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如果一味布道式的分析讲解,使学生脑神经细胞外于抑制状态,兴奋不起来,时间一长,学生便慢慢趋于沉睡状态。如果此时教师“幽默”一下,就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注意力相对集中,记忆力也就会随之加强。

3、缩短师生心理距离,融洽师生感情。语文教学本身就不是一种单纯的认知活动,而是在认知的同时交织着情感。认知与情感是语文教学两条鲜明的线索,贯穿教学始终。情感是纽带,把学生、教师、语文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是师生之间、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桥梁。幽默也可以说是语文情感教学的一种手段,可以消除师生因过于严肃而出现的紧张状况,融洽师生关系从而使得教师教得得心应手,学生学得兴味盎然。理论告诉我们,所谓师生心理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上的距离。心理距离的大小表明师生之间相互交往过程中关系的深度、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等心理方面联系的程度。从教育社会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不论其好坏,都是一种最有影响力的心理环境。

(二)优化学生个性,培养健康人格。语文课的教学幽默不但能增强学习效果,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1、教学幽默能帮助实现愉快教育。愉快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核心,而语文课的教学幽默其功能和目的的之一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两者是一致的。影响“愉快教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内部因素主要有学生的认识水平与状况,学生学习动机,身心发展状况与特点等;外部因素主要有教师的教学态度,教育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语文教师应该通过外部因素来调动学生的内部因素,实现愉快教育,培养造就学生的健康人格。而教师的“乐教”精神是影响学生“乐学”的根本外部动力。所以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不能满足于讲清教懂,而应进一步做到讲得妙,教得有趣有味。

2、教师的个性直接影响学生。幽默是语文教师个性的展现,是哲理和情趣的统一,而教师的教学幽默总是与独到的看法、深刻的见解结伴而来,展现教师个性的魅力。笑语中包含着深沉,妙言中蕴含着睿智;在他人没有觉察的事物中发掘笑料,在习以为常的事理中辨识悖理;在通俗例子中寻求别致,在平凡普通中提炼神奇;把强烈的反应稀释淡化,以从容潇洒的态度和亦庄亦谐的方式表达出来。因此语文教师的幽默感首先是语文教师极富个性的独特视角和洞察力,是一种敏锐的易感性,属于他个性气质魅力的再现,这不会不影响学生,不会不感染学生。

篇2

要使学生主动学习,首先要从学习目的上进行启发,这是最基本的。教师的教育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奏效,而是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渗透中达到;特别是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进行社会理想教育的同时,还要进行职业理想教育,更要强调知识(特别是语文知识)在人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特别强调知识在精神生活中的作用:“知识的确是学生将来从事工作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又是学生现在和将来精神生活的重要一部分”。要启发学生懂得:人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我们的精神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否则将会空虚和枯燥无味,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就能主动、自觉地学习。

二、巧设问题悬念,引起趣味

在古典章回小说里,往往在情节向前推进时,在情节中打了一个结,让它暂时挂起,给读者产生一个期待的心境。用“且听不回分解”悬念来吸引读者往下看,这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如《背影》一课中,作者朱自清在开篇写道:“我与父亲不见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讲到此处,教师适时启发:为什么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呢?这就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跟着提问:一般作品描绘人物部位最多的是什么?学生讨论明确:人最富于表情部位应该是面部,应着力于面部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这是文学作品惯有的手法;而《背影》这课书,为什么抓住人物的“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呢?教师引导学生在讨论中逐步领悟这里描写的“背影”是进入老境“颓唐”父亲的背影,它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一个印记。父亲在家境惨淡、奔走谋职之时,还不辞劳苦,不怕麻烦送儿子上北京,还艰难地爬过铁路为儿子买桔子。这“背影”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背影”是父子依依惜别中给儿子烙下的一个深刻、不可磨灭的印象。如果还是囿于描绘人物的精神、音容笑貌,就不能像描写“背影”那样更想往下看,品味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情感,学生的求知欲在悬念中被激发了出来。

三、领会内在情感,引起趣味

情感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作者缘情而发,把自己强烈的情感演变为文字。因此,激感必须披文入情,才能深切感受作者传递出来的感情。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有趣的最贴合的符号”。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么就是只看见徒有迹象而死板的符号,怎样才能接近作者的志趣呢?教师应养成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让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如《卖炭翁》中的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分析这句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卖炭翁的身上穿得很单薄,为什么还希望天气更寒冷些呢?这不矛盾吗?衣单思暖,人之常情呀!为什么呢?因为卖炭老人希望天寒能卖上好价钱,否则,不要说生活无着落,就连买件单薄衣裳的指望也会落空的。这样一启发,学生就能理解老人这种矛盾的心理,蕴含着多么大的痛苦和辛酸啊!这就激发了学生对卖炭老人的深切同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

四、进行多种比较,引起趣味

教学中运用相互联系而又容易混淆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正反对比和新旧对比,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在比较对比分析中加深理解,又在理解基础上加深记忆。以《故乡》一课为例,文章对闰土形象的描写,可采用对比启发,在分析时,教师可以提问: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对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红润圆实的手”,说话滔滔不绝,说的都是海边无穷无尽的稀奇事;中年闰土:“灰黄的脸”夹着“皱纹”“松树皮的手”,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年变成一个“木偶人”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多子、兵荒、苛税等原因造成的。这样一对比启发,学生对课文理解就加深了许多。

篇3

1.提升课堂语言趣味性,增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写字就是重点,小学语文教师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小学生对于新生事物都有好奇心,有主动学习汉字的愿望,教师要充分掌握这一点,在识字、练字教学中加入趣味性语言,努力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开始就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缕清语文学习方向。教师要准确掌握小学生思维特征,更好的发挥趣味性语言作用,进而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许多同学在学习“回”时,习惯先封口后写里面的笔画。教师可以按照同学写字的顺序将这些列示出来,并以风趣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让学生能够了解到错误之处。语言是一个千变万化的,是知识的溪流,教师嘴中讲授的就是精彩丰富的知识,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艺术的魅力,实现语文教学中的艺术美和科学美的统一。教师可以借助语言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构建良好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增进学生对课堂知识的了解,不但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2.提升课堂情境趣味性教学,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具有文章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的特点。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要重视对学生语文阅读语感培养,加强对学生语文朗读美感熏陶,通过日常对话练习让学生掌握朗读技能,加强语文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越来越多的阅读中,得到情感升华。教师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深入理解,进而掌握文章中的意义。例如:在?M行《江南》疑问的课程教学时,教师可做好充分的内容设计,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现江南画面,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并让其亲身描述动作。我们一起跟着作者的脚步,作者小船,快乐的荡漾在鱼米之乡的江上,感受着随波逐流的体验,在脑海中描画美丽的江南采莲图。鼓励学生踊跃参与课堂问答活动,并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到语言魅力,并领悟其中涵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3.积极开展教学课堂游戏设计,寓教于乐

由于小学生年纪偏小,很难做到注意力的长时间集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考虑采用游戏参与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游戏教学当中,使其更好的投入到轻松愉悦的语文学习环境当中。如b、p、d、q声母学习上,学生经常会混淆,我们可以利用游戏将这几个声母学习加入其中,教师可以利用圆棒和半圆环的摆放让学生反复阅读,加深学生记忆,让学生相互进行考较,更好的解决此类问题。同时,小学语文教学还可以通过情境创设来提高学生学习情趣,加深学生情感体验。比如说,对于按图索物,让学生将表示动物名字的音节和动物图片连起来,让部分学生扮演小动物、部分学生拿着音节字母,并根据音节对上每种动物,送小动物回家。小学语文教学可以以故事为背景,利用生动有趣的情节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亲身体验,加强相关音节复习,将对动物、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爱护蕴含其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达到爱的教育,提升学生对生命和自然的认知。许多小于语文教师纷纷发挥自身想象力,积极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联系起来,设计了多种多样的语文教学游戏,充分运用了学生的眼耳口鼻各个器官,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和感官能力,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加强语文内容阅读,以绕口令和儿歌形式加入教学

按照小学生年龄特征,大篇幅的朗读还需要循序渐进,与之相比,儿歌和绕口令这一类节奏明快、情趣丰富的阅读形式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喜爱,儿歌和绕口令的运用极大的改善了拼音学习的单调和枯燥。教师还可以利用儿歌和绕口令的反复阅读锻炼学生的口齿,矫正错误的读音,提高发音质量,帮助学生更好的接触汉字,有意思的丰富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使得小学语文教学更加生动、形象。

5.增加课堂作业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篇4

引导人类进行学习行为的是兴趣与好奇心,由于小学生好动的天性和活跃的思维能力,教师在设计课程内容时既要整合需要教授的知识点,还要尽力保证语文课堂对小学生的吸引力,考虑到大部分小学生知识体系的建立以感性思维为基础,因而如何把握小学生的注意力,潜移默化地将语文知识点渗入他们的领会与记忆,借此提高语文课堂学习的效率,这是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探究的问题。笔者联系从教历程,从对教学环境、培养语言能力、丰富课外阅读和情感陶冶等方面入手,对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教育者提供借鉴经验,以此增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一、引导学生应用恰当的写作手法

艺术源于生活,并且是对生活的再升华,写人记事都需要平时日常的积累,只有最为真实地将触动心弦的事件反映出来,才能让人物或是事件生动地跃然纸上。对人,需要结合主客观角度细细地描摹他的一举一动;对事,需要选取独具特点或氛围的事件交代清楚前因后果,起伏变化;对物,则要从高矮、大小、色彩等角度,动用自己的一切五官的感知来描述。因此,对平日生活中的素材积累不可松懈。

限于小学低段学生的年龄,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和表达能力并不完善,而潜意识的惰性则会将他们导向大而化之的叙述方法,因此,为了让小学低段学生学会如何为文字注入自身的活力和特性,需要老师讲解学习诸如叙述、描写等常用的记叙方法,并且通过反复的练习,从肖像、心理、神态、动作和对环境的烘托渲染等方面入手,逐一培养起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度,由此使他们笔下描绘的事物栩栩如生。

二、利用情感元素激发学生对课程教学的兴趣

语文学习对于初入课堂的低段学生来说,是一个塑造认知和活动大脑的过程,教师不仅要开发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要将注意力放在挖掘情绪、想象力等情感元素上,培养小学生的个人意志。情感元素的活跃不仅能促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提高,也从侧面保证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小学语文的从业教师需要正确认识到情感元素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与提高教育效率的重要性,在把握学生个性与突出点的基础上,迂回正确地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向,利用教材中丰富的知识点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致。

三、构建氛围良好的教学环境

小学低段学生的思考方式还尚显狭隘,容易出现厌学、弃学的现象,这种情况下需要教师恰当妥善的引导,以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引起小学生对学习知识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以《望天门山》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前借助网络媒体整合相关资料,然后在引入环节通过幻灯片的方式展示天门山的风景或者与之相关的书画作品,在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同时将诗文意境以浅显易懂的方式深入学生的领悟中。多媒体以其特有的画面形象技能吸引了小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记忆,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情操陶冶中掌握课堂知识,完成课程任务。

四、从生活中引人深思的素材出发

考虑到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长,高段学生要求具备一定的抽象概括水平,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从多种角度出发,指导学生着重分析具体的感性材料,在对文字的中心立意做概括总结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概括事物本质属性的能力。

以作文《记寒假中的一件事》为例,教师可以就学生打算写作的具体内容提问选择这一事件的缘由,继而引导学生思考对事件的看法,以及发散性的考虑,由此锻炼低段学生的逻辑思维。

由口到笔的转化并不困难,然而如何让小学生条理清晰地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则需要一定强度的训练。在规范小学生写作技能前,教师首先要勾起低段学生动笔的兴趣,只有恰当的鼓励才能促使小学生敢于、以至于乐于将自己的思维具象化于纸面上,而在达成这一点后,教师需要谆谆教诲,让小学生学会由事物的表面深入事物的内在,逐渐掌握挖掘本质与道理的能力,如此才能提升他们对各个不同类型文章中心立意的抽象概括能力。

综上所述,作为语文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小学低段语文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认知世界,继而用书面语分享自身思感与见闻的综合训练过程。为了培养小学生身心与语言能力的素质全面化提高,教师需着重锻炼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情感元素的起伏与对客观事实的态度的能力,因此小学低段语文教师应将如何革新教育方式,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作为工作重点之一。

篇5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相对较强的学科,国家教育部门在低年级语文教材的编排中,为了适应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理解能力,特别增加了较多具有趣味性的内容。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利用教材本身的趣味性开展教学,为了保证小学生语文启蒙教育的效率与质量,教师应结合教材的编排特点,以及自己积累的经验,在课堂教学中突出“主动学”“玩中学”等特点。例如,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涂、练、画、摆、拼等游戏活动,使学生巩固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并且逐渐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则要结合教材的相关要求,采用“我会读”“我会说”“我会写”“我会画”等形式,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以满足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工作的实际要求。

二、运用课堂活动的兴趣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活动的设计中,教师应坚持可看、可读、可写、可玩耍、可操作等基本原则,使课堂活动的目的性更加明确,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创造性与主观性。由于小学生普遍厌烦枯燥的课堂讲解,教师可以采取听、说、读、写、唱、演、画、做等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动手、动心与动脑,这样更符合小学生好奇的心理即善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因此,我在进行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活动的设计中,尽量注重课堂活动的灵活、新颖、多样,特别强调各类活动的趣味性,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其中。

例如,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喜欢绘画,在教学古诗《鹅》时,我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忆和想象,分别绘画一只白鹅,并且尽量将白鹅在水中游动的状态与神态表现出来。完成绘画后,我让学生将故事写在绘画作品旁边,并且对照自己的绘画作品进行故事的讲解,这样做不但增强了课堂活动的趣味性,而且有利于学生加深记忆。

三、在课堂实践中创造趣味性

篇6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体部分,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讲解,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却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这种教师单方面的讲解很难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在笔者看来,课堂教学既是一个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一个思维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师生互动、共同学习的过程。教师要了解学生需要掌握什么,学生的兴趣点在哪里,不要盲目地去讲,而是要针对学生的兴趣去讲,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明白教师在讲什么,教师的中心意思是什么。很多知识,由于学生的人生阅历有限,不能全部理解,作为教师,就应该用学生感兴趣的话去讲,用学生能听懂的话去讲,用生活中的案例去讲,让道理变得浅显、具体、形象,而不是过于注重“引经据典”,让学生感觉云里雾里。同时,在课堂上,教师也应该给学生一些发言的机会,比如,学生对于教师的讲解有什么不懂,或者有什么异议,都可以在课堂上提出,大家相互交流、探讨得出的结论肯定要比教师直接给出的印象更深刻。所以在课堂上进行师生互动、教学探讨也是实现课堂教学趣味性的重要途径。

二、促成教学监控行为的趣味性

教学监控行为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一系列价值判断行为。课堂教学监控行为一方面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整学习方向;另一方面是为了促进教师自觉形成教学内省力。教学监控行为应该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而不仅仅是在教学活动之后的一个教学反思。教学监控行为主要涉及对学生课堂学习实效的监控与对教师教学专业活动的监控。对学生课堂学习成效监控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评价。这种评价首先是一种完整的评价,包括激励和批评;同时也是一种针对性很强的评价,既要避免空洞,又要避免机械频繁地评价;还应该是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和指导作用,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对教师课堂教学专业活动的监控,应从自我评价、问题反思、教学重建三个方面入手,建立有效的教师反思机制,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评价,一方面个人勤思考、勤动笔,养成教学反思习惯,同时,根据教学情况适时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预案;另一方面加强反思的交流与研讨,从反思中得到启迪和升华,取得进步。

三、注重课堂提问的趣味性

1.教??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思考,注意提问的针对性与辐射面。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师应该根据问题的难易来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不能只关注优秀的学生,更要把机会留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注意为学生提供思维的时间与空间。在安排小组讨论的时候,要事先留有时间让个人独立思考,不能只顾热闹而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以及个性思维生成的空间。不要逼迫学生立即反应,或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

篇7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第一堂课,对于教师来说至关重要。一方面,它可以建立学生对教师的信心;一方面,可以增进师生的感情;再者,可以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节语文课,通常不要马上进入新知识的讲授,一开始首先要向学生们作自我介绍。包括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使他们对你产生兴趣并接受你,最后鼓励他们,大胆地站起来向大家介绍自己。在学生的发言过程中,对每个发言学生进行精要点评。要注意的是,不管学生说得好不好,都应肯定他们的勇气和胆量,对每位发言者,只要吐字清楚,声音响亮,表达有条理,就应给予表扬。这样的交流看似老套,其实是引领学生进行了一次很好的言语交际活动。在这样的言语交际中,师生成了共同的信息收集者,学生们利用观察和想象收集的是老师和别的同学的信息,而教师则通过交流、分析收集到学生的语文修养和每个学生的特点。然后不失时机地把你对他们的一些学习上的要求提出来。比如说在学习上注意做到先复习后做作业;先独立思考后请教别人,提倡以掌握事物本质规律的理解记忆为主;三戒解题模式化,提倡勤于思考,提倡思维的灵活性。精彩成功的第一步会让你在将来的教学过程中更加顺利,事半功倍。

二、优化设计课堂导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课堂导入作为课堂教学中的第一环节,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如果把语文课堂教学比喻成一首动人的交响乐。那么教学导入就是曲子的前奏。课堂导入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堂课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课堂导入有时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时过于简单,没有达到效果,而有时又过于花哨,扰乱了学生的注意力甚至让课堂陷于失控的境地。我们必须要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求新,求奇,求巧,以求激起学生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情感,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导入有很多方法。比如说情境导入法,解题导入法,设置悬念导入法,讲述故事导入法,新旧知识导入法等等。不同的课形就会有不同的导入模式。如在指导学生学习《故都的秋》。我用古诗词来创造一种意境。比如说,柳永的《雨霖铃》,李清照的《声声慢》。“一切景语皆情语”。未入课文,先体味秋景,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又使他们清楚的知道了文章学习的重点。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8

好的导入能先声夺人,扣住学生心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导入应根据需要灵活运用。上《谈笑》一课,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我笑着告诉学生:“同学们,我们班上一节语文课在这次市教学大检查中被评为了优秀课。”学生热烈鼓掌,笑。我继续说:“为了庆祝我们的成功,老师决定将用作道具的板栗分给大家吃。”学生喜出望外,大笑。我接着说:“因为数量有限,所以每位同学只能分到一颗。”学生颇感讶异与有趣,再次大笑。最后我说:“正因为只有一颗,所以更显其珍贵。相信同学们会懂得珍惜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学生心领神会,会心微笑。于是各组组长领了板栗去,大家笑着分吃了。最后,我用不同的词语将不同性格学生的笑态进行了描述,水到渠成地引出课题《谈笑》。上《狼》、《从三到万》等可用故事导入。此外,还可用图表引入、引用导入、介绍背景导入,使导入能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二、课堂表演。

课文的精妙之处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加以直观理解,以加深认识。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编演课本剧。演《宋定伯捉鬼》时,学生主动一致地把教室的灯全熄了,制造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在这种情境下,由一胖学生扮演的“宋定伯”和一瘦学生扮演的“鬼”出场了。当轮到“鬼”背“宋定伯”时,他吃力而哆嗦地说道:“卿太重,将非鬼也。”引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学生在《皇帝的新装》、《变色龙》等课本剧中的表演,惟妙惟肖,形象逼真,给师生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

片段表演。语文课文中许多精彩的语言

描写、动作描写片段,也可让学生积极表演,激发兴趣。如《傻二哥》中傻二哥吆喝前的准备动作及吆喝的内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先生朗读时的动作、神情、语调,《孔乙己》中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和“摸出四文大钱”等片段,都可让学生仔细揣摩、表演,加深体会。

三、开展竞赛或游戏。

通过竞赛或游戏,激发学生思维过程中的亢奋感,使其注意力更集中,聪明才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擂台赛。如教《变色龙》一课,根据课文情节制有七张幻灯片,要求学生叙述画面的内容。男生与女生实行擂台赛。

辩论赛。如教《杨修之死》,可就“曹操该不该杀杨修”这一论题让学生展开辩论,在辩论中分析与把握曹操与杨修的性格特征。

接力赛。教语法中的诗词、短语、句子等知识都可采用这种形式让学生进行练习。

四、让学生尝试当“小老师”。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不妨将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尝试当“小老师”的滋味,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我常有意注错音、写错字等,请学生当小老师进行批改,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篇9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好第一堂课,对于教师来说至关重要。第一,它可以使学生对教师树立信心;第二,可以增进师生的感情;第三,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精心设计课堂导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导入新课作为课堂教学中的第一环节,在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如果把语文课堂教学比喻成一首动人的交响乐,那么教学导入就是曲子的前奏。课堂导入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现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课堂导入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的课堂导入过于简单,没有收到应有效果;有的又过于花哨,扰乱了学生的注意力,甚至让课堂陷于失控的境地。而与课文看似有关联但细听却十分牵强的课堂导入更是屡见不鲜。更有些课堂教学讲授竟没有导入环节,教师走进教室,立马便翻开书本讲授课文。还有一个问题也比较突出,即课堂导入常常是教师一个人在“独导”,学生似乎只是听众,没有真正参与到这一环节中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而导入环节的失败会大大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必须精心设计课堂导入,要求新,求奇,求巧,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情感,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导入有很多方法,如情境导入法、解题导入法、设置悬念导入法、讲述故事导入法、新旧知识导入法等等。不同的课文就会有不同的导入模式。如在指导学生学习《故都的秋》时,我用古诗词营造了一种情境。在课堂上播出幻灯片,上面是李煜的《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用此词极力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接下来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曾经学习过的关于秋景描写的一些诗词,如柳永的《雨霖铃》、李清照的《声声慢》等。让学生先体味秋景,这样既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了解到文章的感情基调,又使他们清楚地知道了文章的学习重点。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得教学手段越来越多样化,教师不再是用一只粉笔,一本课本,一块黑板讲到天黑,除传统教学方法外,还有很多可以采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多媒体的使用。

比如教学陆游的《钗头凤》时,随着忧伤哀婉的乐曲响起,学生的心一下子就被这种哀伤的氛围感染了,听着音乐,读着那悲哀凄凉的诗篇,诗人被迫与爱人分离的痛苦和如今追忆时的惋惜震撼着学生的心。对于缺乏人生阅历的学生来说,用这种方式来帮助他们体会作者的情感是十分有效的。

篇10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语文课堂虽然比原来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教师还是知识的“信息源”,“真理的”传播者,学生还是“被填的鸭子”,是知识的“容器”。因此,总有学生认为有时上语文课枯燥无味,教师也会感觉教学效果不理想。如何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变为学生满足求知欲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净化思想的乐园?这是值得我们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深思的一个问题。今就激发语文课堂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所谓课堂,它可以看作是一节课中教学环节的最动人、最精彩、最有效地实现教学任务的片段,是教与学的积极面达到的最佳状态。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思想交流和情感交流以及学生自身为完成学习任务而进行的各种活动,都在不断进行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调控把各方面调动起来,创造条件,使学生排除学习障碍,使学生的意识处于异常“觉醒”和兴奋的状态,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语文课堂上的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也是课堂教学中最能体现教学目的和实现教学目的最重要的教学环节。一堂课若是没有,就如同一潭死水,但是处理得是否得当,与整个课堂教学的成败息息相关。所以,要激发语文课堂,还要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选择好课堂教学的内容。

一堂语文课教学的知识点是多方面的。出现时的内容应是语文课教学的主体部分,它的着眼点应该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应该是学生的思维点,兴奋点,也就是教学的目标和方向。这时就要求语文老师从很多的知识点和学生多样的知识需求中,经过筛选、提炼,找出主攻点,在具体的教学环节的层次推进中,把课堂教学推向。如《故乡》这篇课文的知识点至少有人物形象的描写及作用;对景物描写的领会;篇末抒情议论语句的作用及文章主题等等。从学生角度看,这些似乎都应该逐一讲解。但经过分析比较,笔者认为本文的人物形象的描写及其对文章主旨的体会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抓住了这个关键,就能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的礼貌、语言、神态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重要作用,就能认识作者的思想感情,也有助于其他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在设计课堂时通过读、思、议、讲等活动,引导学生体会在对比人物时表现出的作品的主题,在热烈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及文章主题,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第二,把握好课堂的时间。

一堂语文课的出现是安排在开头,中间,还是结尾?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掌握。如讲完《背影》这篇课文时,播放《懂你》这首歌,学生在把握了父子情深这个中心,理解了背影的深刻内涵的基础上,不由自主地唱起了“你静静地离去,一步一步孤独的背影”,下课铃声响了,学生还沉浸在课文情境中,并且对这种感情回味无穷。因此,把握好课堂的时间,可以使学生的意识处于“觉醒”状态,课堂效率也会提高。

第三,运用好激发课堂的方法。

每堂语文课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学要求各异,所以对课堂处理的方法也应有所变化。可以通过运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可以从课文悬念、线索、人物、对比、联想、情感和主题等角度创设,也可以灵活地运用形象塑造,情景再现,议论推理,表演等方法引导和推动课堂的出现。如将《孔乙己》和《范进中举》这两篇小说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对比,把课堂推向;学习《变色龙》,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表演把课堂推向;学习《秋天》,可以通过改歌词的形式(以《春天在哪里》的旋律)把课堂推向;学习《核舟记》的“船头坐三人”这段,可以把课堂变成舞台,以课本、桌椅为道具,同桌互相协作表演佛印及“苏黄共阅一手卷”的动作神态,通过即兴表演,学生在角色转化中理解了古文语言。总之,教无定法,课无定规。要牢记学生是课堂上的主角,课堂应是他们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