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新业态模板(10篇)

时间:2023-07-12 16:26:3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贸易新业态,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贸易新业态

篇1

一、嘉兴市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嘉兴市在国际服务贸易领域也不断发展壮大。运输服务、旅游服务、形象服务、教育服务等领域成为嘉兴市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业态。从总量规模来分析,2014年嘉兴市国际服务贸易进出口额205190.54万美元,其中出口108817.92万美元,占53.03%;进口96372.62万美元,占16.97%。2015年嘉兴市国际服务贸易进出口额205190.54万美元,其中出口126500,58万美元,占总量比61.65%;进口100388.72万美元,占总量比38.35%。2014年嘉兴市国际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同比增长10.05%,其中出口同比增长16.25%,进口同比增长4.17%。

二、嘉兴市国际服务贸易SWOT分析

伴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服务业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服务贸易也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标准。本文结合嘉兴服务贸易的现状,运用SWOT方法对嘉兴服务贸易产业的优势、劣势以及机会和挑战四个方面加以考量,并对其进行分析。服务贸易涉及各领域,旅游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国际服务外包)、建筑及相关工程服务、运输服务为浙江省服务贸易前四大重点领域。

(1)优势(Strengths)。嘉兴服务贸易市场处于成长阶段,发展空间大,服务业消费力度大;嘉兴工资水平不高,商业成本较低;嘉兴海陆交通设施完善,交通网密集,航空设施也迅速发展;嘉兴是文明古城,文化底蕴深厚,可发展旅游服务业。

(2)劣势(Weakness)。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嘉兴市场需求层次也变高;嘉兴的本科院校只有嘉兴学院,当前高校的教育模式不能够适应市场需求,产业的人才结构不合理,专业度不够高,缺乏服务贸易方面的高素质人才;嘉兴的现代化设施不及杭州、宁波等城市,高科技设施普及率不高。

(3)机会(Opportunity)。在经济发展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服务业需求巨大,市场容积大,发展前景好;国家相继出台政策大力扶持服务业;杭州、宁波等城市成本较高,嘉兴承接发展机会。

(4)挑战(Threats)。杭州、宁波等城市的服务业发展较快,较成熟;湖州、金华等地也在竟相发展服务业,市场竞争压力较大。

三、嘉兴市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动力场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新业态下的国际服务贸易在我国的发展速度相当可观。为了紧跟国家的发展方向,我市在國际服务贸易给予大力推进和培育并发展呈现崭新趋势。在“互联网+”新业态的背景下,我市以其地理位置的先天有利条件在运输物流业正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初步形成了港口、铁路、公路以及内河网为依托,运输仓储为支撑,商贸市场为切入点的物流体系。

四、提升嘉兴国际服务贸易产业的对策

(1)发挥嘉兴比较优势,推动嘉兴国际服务贸易健康发展。嘉兴地区周围的交通路线飞速发展,使得长三角城市之间的资源、信息交流的更加方便与快捷。在长江三角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形势下,使得嘉兴很快成为长三角地区信息、资源、人才等交流发展的中心站点,沪杭高铁的发展拉近了上海、杭州、嘉兴三个城市的距离,在时间上实现了“同城”,嘉兴更应该把握住上海、杭州的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并且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嘉兴相对于杭州、上海、宁波、苏州、南京等地区,物价较低。

(2)完善嘉兴国际服务贸易业FDI引进和消化机制,促进嘉兴国际服务贸易优质发展。通过引进外资促进服务业的发展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高效运作的关键。国际服务贸易业FDI的改进,改善了嘉兴的资本质量,带来了新的服务项目、新的投资工具和新的管理方法,有力提高了嘉兴服务部门的供给能力和出口竞争力,推动了嘉兴服务业结构的升级和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并且可以引进目前薄弱和急需发展的服务部门,来弥补嘉兴服务业发展的不足,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且外资同一般的民营企业相比,外资企业拥有全球化的培训网络和良好的培训机制,能够提供相对丰厚的报酬,以及在企业管理和企业声望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将吸引到大量高素质的人才。

首先要引进技术,从而掌握所引进技术的要点,促进嘉兴经济的发展。其次要走向国际市场,企业通过技术引进、研究与开发以及技术的改进和创新这一系列的过程,大大提高了技术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利用自身临近上海、杭州等一线城市的地理优势,积极接受并承接来自上海的高端产业转移项目,挖掘上海的各项经济资源,开展沪嘉平台的对接,并通过互联网进行宣传推广已经树立的企业形象和企业文化,将更多的嘉兴企业推向国际。

(3)建立嘉兴国际服务贸易产业示范园,鼓励嘉兴国际服务贸易集群发展。为引进创业创新人才,加快科技成果引进与转化,培育和发展高新产业嘉兴建立了国际服务贸易产业示范园。促进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工作发挥积极作用,切实推动和引领全市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开展业务帮带活动,增加服务贸易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将龙头企业引进嘉兴国际服务贸易示范园,注重龙头企业在发展产业集群中的作用,坚持“招大引强”的战略。

篇2

[摘要]贸易融资是服务于国际贸易的金融产品。新常态形势下,如何发挥贸易融资在大宗商品贸易中的作用,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保持贸易融资业务稳健发展,是银行国际业务转型发展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贸易融资;发展模式;大宗商品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5.044

当前,经济金融环境依然错综复杂,世界经济继续处于调整期,全球经济延续缓慢复苏态势。国内经济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特殊阶段,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金融体制改革加快推进,银行经营管理面临较大压力。如何发挥贸易融资在大宗商品贸易中的作用,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保持贸易融资业务健康稳健发展,是银行国际业务转型发展值得思考的问题。

1贸易融资业务的特点

贸易融资是服务于国际贸易的金融产品。对于全球贸易而言,90%的全球贸易都需要融资,贸易融资扮演着剂的角色,因此贸易融资成为银行营销客户的敲门砖。对商业银行来说,贸易融资具有风险较低、收入较高、资本占用低的好处,贸易融资的市场广阔。相对于传统的流贷,贸易融资产品丰富,更加贴近客户使用资金需求,产品的适用性和优越性突出。贸易融资余额、外汇中间业务收入、国际结算量的发展趋势高度正相关。这也充分说明,贸易融资是国际结算、金融市场业务的发动机,在带来本外币直接利息收入的同时,还带来国际结算手续费收入、结售汇或外汇买卖点差收入、资金沉淀等其他收益。

2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成因

2.1内部成因

一是客户选择不够审慎和精准。二是贷后管理不到位。在贷后管理方面,贷后检查、风险排查走过场、不深入的现象仍然存在,不能及时发现风险隐患;一些信贷经营人员对客户情况变化不敏感,不愿意腾出精力挖掘和分析客户风险,尤其是没有把客户资金结算和资金流向监控作为控制风险的重要手段,导致客户出现风险时才发现不了解客户,致使银行风险处置工作陷入被动。三是对客户过度授信的识别和授信总量控制不够审慎。在市场营销竞争激烈的条件下,不能审慎地评估客户过度授信风险和限制客户授信总量,潜在“垒大户”风险。

2.2外部成因

一是受宏观经济大环境和区域经济特性因素影响。经济结构失衡问题、产能过剩矛盾突出,存量银行信贷来不及从这些领域退出,导致风险暴露。二是银行对客户授信总量控制存在客观困难。在经济下行期,银行风险偏好和信贷策略的差异所产生的非理性抽贷,也是诱发企业信用风险的重要因素。三是企业因素。主要表现在:企业超出自身资金实力和经营管理能力过度扩张,导致投资失败、引发资金链断裂;企业管理及自身诚信等问题较为突出,财务报表信息失真、贸易背景和贷款用途不真实等现象相对普遍存在;一些企业为了扩大融资规模,刻意规避银行的集团授信规定,经常采用由他人代持股份等隐蔽手段注册新企业以额外获得银行授信,银行往往很难发现。四是货押监管企业违规操作因素。一些物流监管企业违背诚信原则,不履行三方监管协议,擅自释放监管货物或重复开立仓单导致银行质物落空。

3青岛发展大宗商品的优势

3.1区域优势

青岛是东北亚国际航运综合枢纽、国际物流中心、国家重要的大宗原材料交易及价格形成中心。海岸新区是国家同意设置的第九个国际级新区,叠加开发区、保税港区、出口加工区等五个国家级开发园区优惠政策。2014年完成港口吞吐量3.9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完成1648万标准箱。居全国港口第二位、世界港口第七位、世界集装箱港第八位,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的外向型城市。青岛优越的区位资源和政策优势,使众多进出口贸易商集聚于此。

3.2平台优势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市场逐步形成规模,渤海商品交易所——橡胶谷天然橡胶现货交易中心的天然橡胶、齐鲁商品交易所的棉花已进行交易、海尔—海贸云商国际贸易综合服务平台正在搭建。

3.3政策优势

针对港口经济的特点,国家和青岛地方政府最近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进口的若干意见》和《青岛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商务局关于加强进口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等文件。各行也制订了国际结算与贸易融资业务发展指导意见。

3.4经验优势

青岛大宗商品融资业务在2007年起步时就遇上了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在一路坎坷中创新发展了保税贸易项下“融货通”业务,首次办理了大宗商品融资项下境内套期保值和OTC代客套期保值业务,在大宗商品融资产品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成立了大宗商品融资产品创新工作室,树立了大宗商品融资专家银行的良好形象。

4积极探讨新常态下大宗商品业务发展中的新模式

始于21世纪初期的大宗商品超级周期主要由中国对基础设施、房地产的投资引发,中国工厂为全球生产出口商品需要大规模进口原材料。中国GDP增速从2012年起开始回落,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因此,要坚定信心,保持大宗商品特色发展优势,结合青岛港口城市的区位优势,依托青岛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城市、申建自由贸易港区的总体布局,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重要位置。坚持合规经营,严控新增风险,支持资源性产品和一般消费品进口,规范发展大宗商品融资业务。

4.1加强客户选择,夯实发展基础

择优选择经营时间持久、行业竞争优势明显、主营业务突出、市场应对能力强、商业模式可持续、交易背景真实、还款来源确凿可控、央企、地方国资委所属企业、战略客户和重点客户及行业龙头企业作为银行信贷支持的大宗商品融资对象。

4.2利用产品属性,保障正常融资所需

在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应将业务重心放在满足实体经济正常需要、货物到港的一般贸易进口融资和依托于优质核心企业的供应链融资。在价格大幅波动期,应鼓励引导客户采用大宗商品贸易融资套期保值业务,以降低价格波动所引发的风险。针对特殊贸易项下大宗商品进口融资,继续严控贸易背景不真实、以套现为目的的大宗商品转口贸易融资和保税区内贸易融资;满足贸易背景真实、主营业务密切相关、风险相对可控的大宗商品转口客户正常融资需求,严格控制融资期限。

4.3强化内控管理,严控信贷风险

一是建立风险排查制度。定期对存量大宗商品融资授信客户,按照相关制度规定进行风险排查,对于缺乏套期保值(场内、场外)、延期计价等合理有效对冲手段的企业,限期压缩退出。针对一般贸易项下大宗商品进口融资,从客户准入、仓储机构准入、套期保值合作期货公司准入、产品创新和业务流程等方面进行统一规范,保证业务稳健发展。二是加强物流监控,增强风险缓释措施。从一定意义上说,凡是银行不能控制货权,也不能控制自偿性的贸易融资业务,都不是贸易融资。从传统供应链融资角度看,下游企业为进口货物的最终用户,是进口融资的第一还款来源,理应对银行的贸易融资承担连带责任保证。因此,对于重检发现出现风险苗头和下一步新授信的授信企业,银行应积极寻求第二还款来源,要求增加保证金、抵质押、非供应链条上的第三方企业提供保证等其他风险缓释措施。对融货通业务,要谨慎选择输出型监管模式的第三方监管企业和融资客户。核库岗要做好贷前核库、贷后巡库及质物变动现场监督等工作,切实防范风险。对非融货通业务,要加强物流的控制,提倡现款现货。客户经理要知悉货物的流转情况,跟踪物流的关键节点,如到港、入库、提货、应收账款确认等重点环节,了解货物的去向,追踪资金的回流。要加强准入资格重检后的第三方物流仓储监管企业的管理。三是加强融资期限的控制管理及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查。客户经理应根据客户实际生产销售回款周期合理确定业务期限,确保融资期限与实际贸易周期匹配。对于经审查确需办理较长期限贸易融资的,应适当提高对客户的担保要求,追加5%~10%保证金、货物质押监管等担保措施。除低信用风险业务外,不得以跨境业务量指标等为借口为客户申请较长融资期限。加强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核,认真填写《贸易融资业务真实性审核表》,并收集、留存相关要素资料。四是加强货款回笼管理,严防资金挪用。支持现款现货或银行信用结算方式承接、满足实体经济产业需要的大宗商品进口融资业务。除重点优质客户外,原则上不接受下游为贸易公司或小企业客户的授信业务申请。严格执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的相关要求,加强对借款人及其下游客户信用状况、历史交易情况、贸易背景及应收账款真实性调查。在办理大宗商品融资业务时,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拉直还款路径、监控还款来源,严防资金挪用。

4.4加强价格风险管理,推广大宗商品贸易融资配套套期保值业务

近年来,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剧烈,相关企业在大宗商品套期保值等方面的业务需求日益显现。在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时及时提示、主动营销,帮助客户锁定成本、规避风险。运用期货、远期、期权、掉期等工具,为企业提供大宗商品境内、外期货套期保值和OTC代客套期保值服务,积极向客户宣传正确的价格风险管理理念,向其宣讲健康的风险管理理念,推荐办理境内期货套期保值和OTC代客套期保值产品。对于金融属性较高的大宗商品,原则上采用贸易融资搭配套期保值(即货押加套期保值)的业务发展模式。对于采用双边点价方式来规避价格风险,融资申请人不承担价格下跌风险的,下游买方必须追加连带责任保证,赊销提货后,如出现商品价格下跌5%的情况,要求融资申请人代垫保证金。

4.5完善风险监测机制

篇3

1 风险成因

缺乏信用理念。信用理念是企业处理内外关系的基本价值观,也是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动力源。一些企业不重视信用管理,甚至对客户的很多重要信息都未了解就进行交易;有的企业片面追求合同数量,忽视其后艰难的帐款回收;还有的企业虽初步认识客户信息管理重要性,但注意力往往集中到新客户、小企业,但事实上正是那些熟悉的老客户、知名的大企业更容易违约,给企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在近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客户生产经营情况发生不良变化,相关行业受冲击较大,资金较为紧张。客户的生产经营情况易在短时间内发生重大变化,造成其信用骤降甚至缺失,导致前期开展的业务规模超出客户实际信用,形成风险.

缺少客户信用管理信息体制,不能准确判断客户信用状况。有些企业在与老客户合作中,缺乏动态信用信息,有的企业对新客户缺乏足够的信用信息,以偏概全,导致判断失误。还有的企业在利益诱惑下,只看重能给企业带来较大经济利益,而忽视其信用等级,一心只想成交,结果货、款两空。对客户信用的跟踪维护不足。未能及时发现客户信用的下降或缺失,导致在客户信用较低或无信用的情况下,仍继续与其开展信用业务,直到发生信用风险,悔之晚矣。

对客户信用额度备案的监督管理不足。存在超客户信用额度开展业务,或先开展业务、后备案客户信用额度等违规业务行为,形成风险。

客户信用预警机制不完善。对已预警或已发生风险的客户,内部运行管理机制不顺畅,通告不及时。由于业务分工不同,许多客户的宝贵信息,分别集中在不同业务部门或一些具体业务人员手上。如各部门间缺乏必要、有效的沟通,业务人员不注重信息的上报,这样就影响客户信息的有机联系及完整性,这样便不利于管理者对客户信用做出准确的认识和判断,导致多家经营单位与低信用或无信用客户重复开展信用业务,形成风险。

2 风险发生后对企业影响

(1)应收账款不能按约收回、预付账款不能按约提货。(2)所购货物质量与合同严重不符。(3)存货发生丢失、一物多卖(抵),无法提货或权属不清。(4)价格下行不止损,赌市场,造成跌价损失。(5)单一客户业务规模过大或多家二级公司与同一客户开展业务。(6)固定客户业务弃单不提货,上下游或者担保方关联。(7)抵押资产难以变现或价实不符。(8)托盘业务规模越滚越大,无法终止退出。(9)业务过程中出现伪造单据,合同的情况。(10)合作客户“跑路”“失联”造成公司资金、货物的长期滞留甚至流失,导致亏损。

3 风险解决方案

(1)建立完善客户信用管理制度体系。结合公司总部各部门和二级公司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推动修订贸易业务管理办法。适时推进其他相关制度、细则的修订和建立,并指导二级公司建立完善客户信用管理的机构及制度。在制度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客户信用管理系统,开展客户信用评估管理

客户信用评估:企业应建立客户资信评估制度。组织业务部门对客户资信进行动态评估,其他相关部门和人员积极配合客户资信评估管理工作,加强客户资信资料的收集与跟踪。

客户信用等级:企业应对客户的资信状况做出综合性评估,并以定量化的方式,对客户的信用等级做出评定。销售部门应按照不同的客户风险级别采取不同的信用政策。

销售人员信用评价体系:企业根据销售人员个人业绩以及日常业务过程中销售人员承诺履约能力、日常客户资信管理记录的分析,综合评价销售人员的信用执行能力,从而作为下一步对该销售人员所负责客户授信的重要评判依据。

(2)指导、监督二级公司客户信用管理工作。要求二级公司加大对信用客户的跟踪与维护力度,实时掌握客户生产经营情况。对可能发生重大变化的,应控制业务规模,缩短业务周期;对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须及时上报并重新评价客户信用。

(3)监督、监控二级公司信用额度使用情况。建立客户信用额度备案台账,并实时监督、不定期抽查客户信用系统使用情况。按季度整体排查客户信用系统,同时要求二级公司开展自查工作并形成自查报告;对于超客户信用额度开展业务,或先开展业务、后备案客户信用额度等违规业务行为,须制定处置解决方案。

(4)加强客户信用的动态管控。建立客户资信数据库?

企业应建立客户资信数据模型,制定和落实客户资信调研计划,及时维护和更新客户资信数据库。要根据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完善内控业务流程、制度体系的建设工作,落实企业内控执行情况的检查工作,将内控理念融入企业的日常经常管理过程中。

通过运营管理部、财务部、法律事务部及其他职能部门的横向联动,实时监督、每月不定期排查客户信用系统及业务运行情况,做到系统性管控。优先保障优质客户业务开展,大力压缩不符合公司战略导向的大宗商品业务的信用规模;及时调整、收回客户信用系统中的冗余、闲置信用额度;对存在逾期情况的业务,不再增加其信用额度备案,防范风险隐患的扩大。

篇4

一、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国际贸易融资仅占中国外贸企业所使用的各种融资方式的20%,其中又以大企业居多,中小企业所占比例很小。我国的进出口总额虽然逐年增长,但企业在国际贸易融资的需求上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支持,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尤其困难。

(一)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供需失衡

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供应的90%以上来自银行贷款;而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对中小企业发展较好、信用担保机构较多的省份调查,中小企业因无法落实担保而被拒贷的比例为23.8%,再加上32.3%因不能落实抵押而被拒贷的,拒贷率高达56%。虽经各方努力,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融资问题,但多数中小企业融资仍十分困难。社会对中小企业的资金供给和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严重失衡。

(二)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困难

我国中小企业多数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企业制度,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资金更多的依靠自身积累或者个人借款,如果要扩到生产经营规模则需要通过银行贷款,但是,由于企业资产负债率偏高,加之一些中小企业为了满足资金的迫切需求,通过押汇或者打包放款等方式套取银行资金,银行提供的短期借款往往很难及时收回,致使银行不敢放贷或者放贷限额较低,很难满足中小企业国际贸易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

二、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难的原因

(一)中国的贸易融资法规不完善

中国的金融立法缺失问题严重,明显滞后于金融业务的发展。国际贸易融资的相关法律还没有将业务当中涉及到的,包括抵押、信托等行为的权利与责任给出明确的法律界定。现有的法律法规还存在着与国际惯例不符情况。例如,银行在押汇业务中当客户违约时如何有取得货物的所有权,信托收据在进口押汇中是否有效,法院对银行已承兑的远期信用证汇票是否有支付的权利等。金融立法的缺失,使银行和企业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面临更大的风险,阻碍了中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

(二)中小企业自身信用状况较差

中小企业自身信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能否从银行获得贸易融资。据调查,中国中小企业一半以上没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绝大多数信用等级都很低。中小企业的信用较低体现在商业信用不足,企业信用档案记录缺乏等多个方面。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有:中小企业制度不规范、缺乏资本等。

(三)银行对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存在信用歧视

首先,中国的金融政策、融资制度,主要是针对大型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设计的,缺乏为中小企业设计的信贷评价体系。其次,当前中国银行业对贸易融资业务的授信管理未与其它信贷业务的授信管理相区别。由于缺少专门的审查标准,仍使用传统的5C法(品德、资本、担保、能力、环境)。例如,银行将打包贷款视同于流动资金贷款进行管理,除了要求企业提供有效的担保外,还需要有其它银行为企业开立的信用证原件。

(四)银行融资方式单一缺乏创新

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业务仍然集中在传统的本币业务,国际业务相对较弱,在人员、技术等方面都不具备优势,导致银行提供的贸易融资产品,仍以传统信用证结算与融资相结合的方式为主,如打包放款、贴现、进出口押汇等。虽然这些业务风险较低,但是品种少,且功能单一。国际保理、福费廷、结构性贸易融资等新型的贸易融资方式开展较少,且发展缓慢,难以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要,限制了其发展。

(五)专业人才匮乏

贸易融资业务具有高度的专业性,需要精通法律、国际贸易、金融、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在日常操作中对成本、收益和风险的控制也取决于从业人员个人能力的高低。中国银行业缺少贸易融资方面专业人才的现象严重,高素质人才的缺乏限制了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对金融工具、贸易手段、结算方式的不了解加大了银行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另一方面高素质人才的缺乏还限制了银行国际贸易融资方式的创新。例如,福费廷、国际保理、结构性贸易融资等方式虽然早已在中国得以开展,但因为业务人员水平不高的限制,使得这些业务发展缓慢。

三、完善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对策和路径

(一)健全国际贸易融资的相关法律

我国立法部门应该加强对国际贸易融资的政策法律的研究,立足国情又与国际接轨,尽快建立健全贸易融资法律法规体系。例如,对国际贸易融资常见的做法,如押汇业中银行对单据与货物的权利如何,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债务关系如何等,尽快在法律上给以相应的规范。银行和中小企业则应认真研究现有的法律法规,分析国际惯例和我国现行的法律环境之间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建立产品化的业务操作程序,以经过仔细研究的标准合同文本凭证格式等规避业务中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

(二)银行要积极创新

银行在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时,要针对企业的需求开展金融产品创新。现阶段国内商业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仍然以传统产品为主,采用非信用证结算方式的融资产品较少,难以满足中小企业的需要,金融产品创新势在必行。银行除了发展福费廷、国际保理等新型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外,还可以发展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通过将不同的国际贸易融资方式搭配组合,满足企业不同的融资需求,如打包放款和出口押汇的组合、退税质押贷款与授信开证的组合、福费廷加出口信贷与远期外汇业务的组合等。

(三)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用评估体系

针对大多数中小企业规模小、成立时间短、融资需求旺、频率高、额度小的特点,银行应制订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用评估办法,使信用评级科学合理地反映中小企业的状况和偿债能力。在贸易融资业务中,客户正常贸易产生的现金流量是还款的第一来源,而客户的自身赢利能力是第二来源,贸易融资业务客户的信用等级评定标准应该有别于人民币流动资金贷款客户的评级标准,应该根据贸易融资业务的特点制订专门的信用评级制度。银行应该为客户建立业务往来档案,根据客户的业务能力、交易对手资源及客户履约的信用记录评定其信用等级。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训机制

越来越灵活和多样化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要求中小企业的操作人员有较高的操作技能,熟练掌握结算及融资业务技能。与企业一样,银行也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训机制,通过培训提高银行工作人员国际金融、国际贸易、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水平,使其能更好的运用专业知识处理各种结算业务、评价客户的信用、了解国际市场行情,达到向更多的客户推销自己的金融服务、有效控制风险的目的。

(五)借鉴发达国家国际贸易融资的经验

审贷分离。对出口信贷及担保项目严格审查,力求保证贷款的偿还。美国要求逐笔对贷款进行审查和决定,审查国外进口商的财产状况及资信情况。在日本,政府官员详细审查了解项目参与企业的情况,以保证其清偿能力。一旦贷款被批准,银行密切跟踪,保证对贷款人的执行进行持续监督,在出现拖欠贷款时及时采取行动。

总之,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对提高中国的经济实力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结构的改善和国际贸易融资困境的解除,需要政府、银行、企业相互协作。

篇5

后金融危机时期,新的世界经济秩序面临重建,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转重组。北京明确提出建设世界城市,是对新时期北京发展的新谋划、新定位。这对北京生产业发展既提出了战略需求,又提供了宝贵机遇。同时,我国处于快速工业化中期,生产业具有带动制造业发展的功能,北京生产业应定位于服务全国,承担起带动全国工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职责。北京推动生产业大发展要从多方面突破:

篇6

价值链最初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在其所著《竞争优势》中,波特指出,任何企业的价值链都由一系列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分离的创造价值的作业构成,包括产品的设计、生产、营销和分销等,并围绕价值链构建一种强有力的战略分析框架。尽管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波特对价值链的分析重点集中于企业内部,但他提出的竞争景框来界定价值链的分析目标,大大扩展了价值链的使用范围。

如果从历史发展的眼观来看产业的运动,产业价值链的运动是一个持续演进的动态变化过程:在工业化生产阶段,规模化、专业化推动了产业价值链呈现出分解分解再分解的运动趋势,带来更加专业化的分工和更为细分化的市场;随着细分领域的增多,产业间在产品的生产关系、资本、技术上的联系与重组日渐频繁,产业出现融合发展;随着信息化与全球化席卷全球,针对新需求与全新的技术特点,产业突破常规发展路径,寻找全新模式迸发出全新产业形态。

产业价值链的运动导致产业细分和产业重构,其运动的核心表现在微观层面是商业模式的变革,在中观层面就表现为产业业态的创新。根据“易经洗髓”的东方思维逻辑来看,对产业价值链运动的解析进行化繁为简,追究到运动的本质规律,可以发现产业价值链运动的变化离不开三种规律:一是产业价值链的分解,二是产业价值链的融合,三是新业态的诞生。

分解:产业价值链的重构

全球产业发展经历三次价值链分解,最终形成了模块化的产业组织结构。第一次分解:大产业的概念产生,产业之间的关系为线性关系,形成上游产业、中游产业、下游产业。第二次分解:企业价值链外部化,细分产业形成,细分产业之间表现为线性关系,形成研发设计、原材料、零部件、组装销售等部门。第三次分解:细分产业内的模块化分解,并形成区域聚集,各个模块形成是由技术规则、大公司和产业联盟主导决定,分为技术导向、资源导向和专业程度导向。

产业价值链分解运动是基于产业专业化分工的实现。随着技术的发展、新的市场需求刺激、成本要素驱动等作用,产业呈现出不断细分的过程,研发、设计、制造、销售等各个环节可以独立分工运作,推动着生产和组织方式的革新,产业价值链实现解构。同时产业价值链的分解反过来也进一步促使专业化企业的大量出现。CMO合同生产就是国际化分工下生产制造独立出来的代工产业链,典型代表如富士康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合同制造商,为苹果、索尼、诺基亚等知名厂商生产产品,成为全球顶尖的专业的代工生产商。生物制药产业价值链分工的日益明确催生了生物CRO中这一高端研发产业,促使国际制药企业实现最佳资源配置,专注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减少产品面市的时间和成本,在生物医药产业链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产业价值链分解的路径呈现出拓展、延伸和闭合三种方式。价值链的拓展指由单链变网络,拓展生产环节资源利用的边界,实现高效利用。如产业在生产、贸易、科技、资本流动、知识流动等各个方面向纵深网络的方向拓展;价值链的延伸指产业末端发展迅速,诞生出产业新兴的创新领域,提升产业层级,如制造业的全球化发展由以贸易全球化为基本特征转向了生产、资本、研发、服务等特定领域的全球化整合发展,实现产业的延伸;价值链的闭合指产业实现自己自足,形成独立的子产业生态,如产业的组织形式突破了区域界线,通过虚拟制造、网络制造和OEM、生产外包等战略合作联盟的新形式形成闭合业态。

融合:产业价值链重构

20世纪70年代以来,产业融合运动从服务业发端,向其他产业不断扩散。上世纪70年代,随着产业价值链分解越来越细,当遇到重大的问题时,有新的企业出现通过产业融合,作为产业解决方案提供商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最初期的如沃尔玛这种集商品零售、仓储、整合的大卖场模式的出现,以及典型的美国IBM、通用开拓的系统解决方案服务。目前,产业融合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扩散,正日益成为产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象,在制造业和农业等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对世界各国经济、生活、社会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价值链不断细分下多重因素驱动了产业价值链的融合。产业融合是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在产业分解基础上相互交叉、相互渗透、逐渐融为一体, 形成新的产业属性或新型产业形态的动态发展过程。由于技术进步、市场需求推动、放松管制等原因,产业、业务不断细分,导致业务边界的模糊化,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产品、业务、市场等出现融合机会,形成共同的价值联接点。产业融合就是通过价值联接点打通产业链上各企业的价值链,形成新的价值通道。

产业价值链融合路径呈现渗透、交叉、跨界三种方式。渗透融合主要指新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渗透,促使产业链某一环节的运作模式和过程实现重塑,为传统产业带来价值提升。如20世纪90年代后,生物和信息技术对传统工业的渗透融合,产生了机械仿生、生物芯片、光机电一体化、机械电子等新型产业;而互联网的发展对传统产业渗透则产生了电子商务、电子图书、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上书店等众多的新产业。重组融合主要发生在具有紧密联系的产业或同一大类产业内部的几个子产业之间,通过将原本各自独立的产品或服务在同一标准元件束或集合下通过重组完全结为一体的整合过程。例如,农业通过生物链把产业内部的种植业、养殖业和畜牧业等产业重新整合,从而融合形成生态农业;金融业的银行、证券、保险的混业经营, 也是重组融合的重要代表。交叉融合往往发生在高技术产业的产业链自然延伸的部分,通过产业间的功能互补和延伸实现融合。如服务业与农业融合形成了现代农业,服务业向制造业的生产前期研究、生产中期设计和生产后期的信息反馈过程的延伸形成了现代制造业、工业旅游等。

新业态:产业价值链的创构

创新全球化的发展,新业态成为业态创新的重要方式,带来的颠覆态势日益明显。新经济时期,技术创新的周期日益缩短,技术进步的速度加快,这也意味着新的产业产生和发展的周期也在缩短。新业态作为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完全创新,是新事物、新思想、新办法的体现,在文化创意、新兴产业、高技术服务业、信息消费业等领域层出不穷,对传统行业往往带来的是颠覆式的影响。

新技术、新需求、新规制驱动新业态的产生。新业态是特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由新技术的创新及推广应用、新的消费需求显现或者被挖掘、新的规制变革,推动新的产品、新的商业流程、新的服务模式出现,继而不断扩大以至全新产业价值链的形成,即全新业态的出现。如3D打印是基于增材制造的原理,应用快速成型技术来实现“从数字模型到产品实物”的高端制造技术,催生着全新制造业态的出现;众包是互联网时代,企业基于成本和市场调研等需求驱动,抛弃传统固定的组织模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思路通过互联网将工作分配出去、发现创意或解决技术问题的一种新型产业模式;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在碳交易市场的构成要素中,规则是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核心要素。

篇7

中图分类号 F71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9)05-0055-03

作者简介 聂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商品流通、市场营销。(广东深圳518055)

一、问题的提起

为了回答理论界对传统“零售之轮”理论(M.P.MaNair,1958)及“真空地带”理论(Nielsen,1966)提出的种种质疑,日本学者中西正雄(Maso Nakanisi)1996年在《零售之轮真的在转吗》一文中提出了新“零售之轮”观点,对传统的“零售之轮”及“真空地带”理论重新进行论证。与这两种理论相比,新“零售之轮”理论解释了消费者接受新业态的理由、新业态与原有业态间的竞争、新业态形成的动因等。

新“零售之轮”理论提出业态变化的原动力是技术革新,首先引入“技术边界线”的概念,即任何时代,零售价格与零售服务水平的组合,都与当时的物流、信息技术以及管理技术水平相适应而有一个限度,为了达到某一服务水平而必要的最低零售价格水平线叫做技术边界线。

对零售竞争来说,有意义的价格服务水平组合仅限于在技术边界线上。新业态由于业态内竞争的压力,如果要提高服务水平(或降低价格),也仍然是在这一曲线上移动。新业态的发展在于对物流、信息流、管理等技术的革新,以突破原有的技术边界线,使之向右下方移动。只有新业态的引进产生巨大革新时,才会引起主要业态的变化。由此可见,新业态并不是以低价格把旧业态赶出去的,而是因技术边界线的移动而获得竞争上的优势。但是,新业态的优势只是短期的。当新业态企业因技术革新获得超额利润时,其他效仿的企业也会努力改善其营销组合,使自己的技术边界线也往右移,从而使超额利润消失。由此形成类似于零售之轮的循环。

本文拟从新“零售之轮”理论中的四个要素及彼此之间的联系着眼,剖析日本成功服装零售品牌“优衣库”导入SPA经营模式后,相对于日本传统的服装零售业态体现出了哪些不同,存在哪些竞争优势,并进一步探讨可让“优衣库”存续与发展的新业态方向。

二、“优衣库”的发展现状及经营模式

(一)发展简介

创造了日本零售业奇迹的日本迅销公司的“优衣库(UNIQLO)”品牌,创建于1984年,在不到10年间就从一家小店成长为日本服装业的老大。日本迅销公司作为日本规模最大的休闲服装连锁零售品牌“优衣库”的拥有者,其产品定位于适合大众、价格低、质量好的休闲服装品牌,已经有将近60年的历史。在日本国内拥有大约750多家店铺,在美国、英国、中国、韩国也遍布其足迹,曾经创造了fleece(聚酯纤维两面起毛彩色布料)夹克衫畅销数百万件的奇迹。

当前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日本的汽车、家电等的生产厂家、大型百货公司及超市等零售商家都陷入了不景气,业绩都在恶化,而“优衣库”却以一家独赢的姿态存在。“优衣库”于2009年1月9日发表的2008年度9―11月统一决算的销售额,与前1年比,增长了17.5%,达到了1885亿日元,净利润也增长了43.6%,达到221亿日元,可谓是增收增益,并将其本年度的统一决算利润的预计值从当初设想的480亿日元向上调整到了500亿日元。

“优衣库”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归功于其引入的有别于日本传统服装零售业的经营模式。

(二)经营模式简介

1、“优衣库”的经营特征。“优衣库”品牌基本已经成为“低价、优质”的代名词。其经营上的最大特征是导人了食品快餐的经营理念,主要体现在:(1)产品适用的广泛性,“优衣库”销售的服装适合任何年龄段的男女穿着;(2)店铺的标准化,依靠经营指南使店铺布置、商品、价格实现同一化;(3)少品种大量销售,通过生产的规模效益,实现低价格;(4)仓储式销售,节约了仓储成本,避免了不必要的成本支出。

而以上各项的实现,得益于该公司导人的从商品策划到制造、销售一体化的SPA经营模式。

2、“优衣库”的经营模式 SPA。SPA是Specialty Re―taller of Private Label Apparel的缩写,直译就是“自有品牌服装专业零售商”。SPA的概念是1986年由美国服装巨头GAP最先提出的。是一种从商品策划、制造到零售都整合起来的垂直整合型销售形式。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实力强劲的SPA企业相继登场,使其作为服装领域最强的商业模式在世界范围内普及开来。

三、“优衣库”的SPA与传统业态模式的对比分析

(一)传统模式介绍

在此,需要先了解一下“优衣库”所在的日本服装业界传统经营模式的特征尤其是其流通过程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生产工序、流通过程经过了多个阶段,且都各自分离。在日本传统的服装零售业界,从纺织工厂纺线,到纺织成布料,再缝制成成衣,最后通过批发商流通到零售店铺,各个阶段都有综合商社(商社为日本传统的贸易公司)或专业商社的介入。各阶段多由不同企业承担,能够发挥他们的专业性,同时也能分散库存的风险。但是,无法进行全过程统一的调整和控制,企业间也无法进行切实的信息交换。这些企业完全按照各自的信息开发及生产商品,其结果不是造成库存过多,就是导致商业机会流失。

2、委托销售。这是一种可将剩余的产品返还给厂家的制度,厂家承担库存风险。这样就能让零售店放心采购更多的货品(如果是完全买断,零售店会担心库存风险而不会进多种的货品)。但是,退货商品会被厂家进行降价处理,这部分风险也会被反映到零售店的进货成本中,这样店头价格就会提高。另外,因为是委托销售,本应最接近消费者的零售店却缺乏进行市场信息收集与分析的激励动因,使得零售店的市场营销能力低下。

(二)“优衣库”的SPA优势分析

1、可实现商品的低价。和传统的服装业流通体系不同,“优衣库”不存在中间环节,所以不需要支付中间环节的佣金。另外,委托销售时,纳入到进货成本中的返货风险,也因实行买断制度而不复存在,因而能用更低的价格采购商品。

2、可掌握渠道控制权。“优衣库”靠控制零售连锁店铺来控制产品品质和交货期,因为“优衣库”直接管理各零售店铺而能产生大量订单,从渠道权剩理论上来讲,大量订单会使工厂依存于“优衣库”。或者说“优衣库”可以更好地发挥其渠道权利,使自己控制生产工序变为可能,所以,能使交货期缩

短,还能灵活应对追加的订单。

3、可对市场信息进行及时的把控。因所有零售店铺都由“优衣库”直接参与管理,可以及时获取店铺销售信息,调整产品结构及改善服务质量,避免了传统方式中委托销售店铺的销售能力低下的问题。

(三)“优衣库”对SPA所带来风险的规避

因实现买断方式,库存风险完全得由公司自己来承担。为此,“优衣库”经营的多为基本款的休闲服装。这类服装和那些时装性较强的商品相比,在营业额的变化上较小,使得生产安排和库存量趋于均衡,以此减少风险。

“优衣库”为实现低价而发挥规模效应,构建了一种对少数产品进行大量生产的生产体系,控制产品的品种数量(350-400种),其品种只有普通的休闲店铺的1/3―1/4的水平,因此,库存也更加容易管理。“优衣库”将库存风险这种劣势尽可能最小化。

(四)“优衣库”SPA的优势体现――基于新“零售之轮”理论的分析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相对于传统的服装零售业态,“优衣库”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因其导人SPA模式,创建了一个革新业态,从根本上取得了竞争优势。它依靠对流通体系,销售管理模式的全面革新实现了“技术边界线”的右下方移动,也就是相对于传统服装业态而言,“优衣库”实现了以更低的价格提供相同的服务,甚至更好的服务。如果说传统业态是接近于“技术边界线A”的业态模式,则“优农库”的出现,实现了接近于“技术边界线B”的业态模式。

四、“优衣库”存续与发展的业态模式展望

(一)“优衣库”面临的发展课题

定位于基本休闲款的商品仍然缺乏时尚感,也容易让人感到厌倦。消费者一方面可以感觉到低价格、多色彩、好品质的魅力,另一方面,在实施的问卷调查中也会出现这样的意见――“大家都穿,总觉得不好意思”。可见“优衣库”所提供的“表面”多样化的局限性将越来越突出,“优衣库”似乎需要拿出真格的多样化对策,强调高的附加价值,以此重新来吸引消费者。而对于“优衣库”来说,可采用的多样化战略无外乎有以下两种:

战略1.在产品款式不变的基础上,通过颜色的变化让产品看起来具有多样性。

战略2.改变产品本身的款式,真正地创造出多样性。

不管哪种战略,都需要在生产过程中实现多样性,因此,都要花费成本。战略1的成本相对较低,所以,到目前为止“优衣库”所采取的是此种战略。但以此战略创造的“表面”多样性似乎已经对消费者不太起作用了。

战略2则是利用产品款式本身的多样化来实现多样性的方法。“优衣库”目前采用的是一种让单一生产线实行大量生产的生产体系,所以,为实现产品款式的多样性,就意味着每一款产品都需在单一生产线上进行大量生产。就算是准确把握了市场的信息,建立准确的生产计划也可能无济于事。因为利用该生产系统,只有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才能产生效益。如果已经达到了最低数量,再根据市场信息来调整生产量倒有意义,但如果没有达到最低数量,就算市场信息反馈的是不再需要这类产品,其生产也无法停止,而必须达到最低数量。其结果即产生过剩库存,而这必然会反映到店头价格上,迫使商品价格攀升。

“优衣库”一直给人的是低价格印象。“优衣库”在当前生产体系下如想按战略2的方式进行经营升级,必然会发生过剩库存,并伴随价格的提升。而这是否能被消费者所接受成为最大的疑问。换言之,在不断推出新型产品的同时,“优衣库”也必须构筑一个不会因为过剩库存而影响价格上升的有效体系。同时,消费者谋求的是真正的多样化,那么“优衣库”就又必须创建出一种对应真正多样化的商业模式。

(二)“优衣库”正采取两方面的策略来应对以上问题

1、开发新型材料或增加产品的功能性来弥补产品时尚性的不足,并以此继续保持其大规模生产的生产体系,持续实现较低价格。

2、推出新的附属品牌与H&M等第2代SPA抗衡。尽管有以上的举措,但伴随着H&M和ZARA等采用第2代SPA模式的企业进入日本市场,“优衣库”所面临的挑战仍然是严峻的。

(三)“优衣库”存续与发展的业态模式――基于新“零售之轮”理论的分析

如前所述,“优衣库”已为今后的存续发展寻找了两种对策,一种是仍然保持原有的SPA经营体系中的生产优势,维持其至今为止的价格定位水平,并在部分产品上使用新材料或开发新功能来满足消费者对产品附加价值的需求。如果持续以此种方式经营下去,也就是在生产体系不变的前提下,为满足消费者不断提高的对产品附加价值的需要,一方面新材料、新功能等的开发成本势必会提升,另一方面产品的种类也会增加,这些都将提高商品的整体售价水平,使企业沿着“技术边界线”的右上方发展。变成高价格、高服务水平的组合,其用低价格创建的市场份额将会被新的以低价进人的企业所瓜分,最终丧失其竞争优势。

另一种则是为与H&M等第2代SPA企业抗衡,拿出以更低价位实现更加多样化服务的附属品牌对策。作为竞争对手的H&M公司相对于“优衣库”而言,其实已经实现了“技术边界线”的右下方移动,他们能以相同(甚至更低)的价位提供更多样化的产品(而这正是“优衣库”在服务内容上所缺乏的)。“优衣库”为此创建新品牌g.u.,其与H&M的竞争则是接近“技术边界线c”的竞争。

而这场竞争将是残酷的,正如新“零售之轮”理论所强调的,在没有本质上的技术革新的前提下,业态内企业的竞争只能是看谁能更接近“技术边界线”来运行,当两者的运营水平逐渐接近,竞争激化,企业势必会提升其服务规格来争夺市场,而这又必定带来价格的攀升,使其活动沿着技术边界线的右上方移动,变成高价格、高服务水平的企业,最终和对策一的结果相仿,会引来其他以低价进入市场的企业。所以,从结论上来说,“优衣库”若想最终在与H&M等企业的抗衡中取得胜利,便只有在物流、信息技术以及管理技术水平方面进行根本性的革新,创造出一个全新的,短时间内无法模仿的业态形式。也就是让“技术边界线c”继续产生右下方移动,并能保证以H&M为代表的企业短时间内无法进行这样的移动。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2)04—0064—07

业态(type of operation)一词最早源自日本零售业,20世纪60年代起,其理论研究有了长足发展。“零售业态”一词于20世纪80年代传人中国,之后逐渐有人用其分析我国零售业,90年代中期被广泛使用。1998年,国内贸易部颁布了《零售业态分类规范意见(试行)》,表明该词得到中国官方正式认可。在国外,旅游业界较少提及和使用旅游业态概念。在中国,随着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传统的已有概念难以描述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一部分旅游界人士将“业态”一词创造性地引入旅游业。最近几年,实际工作和理论研究中,“旅游业态”一词使用频率趋高。

随着旅游业态说法的大量使用,旅游业态概念开始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杨济诗、孙霞琴较早提及旅游业态概念。邹再进认为旅游业态是一个复合性、动态性和特色性的概念,是对旅游行(企)业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经营特色和经济效率等的一种综合描述,包含业种、业状和业势三大内容。许南垣提出了旅游业态评价指标体系,并研究了旅游业态的发展趋势。王洪伦认为,某个地区把旅游业作为一项经济活动,就会存在行业“业态”。杨玲玲、魏小安就如何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传统业态的提升,进而开创新领域、形成新业态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旅游业中出现的新业态从市场、产品、经营方面进行了类型划分。贺颖洁、钱莉莉认为,旅游业态具有时代性、虚拟型、多元化、定制化与规模化结合的特点。张文建探讨了旅游业态的概念、特征及分类,分析了旅游业态的要素构成、生成机制和发展规律,指出了旅游业态创新基本模式与路径。

虽然旅游业态概念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现有研究不足以完全揭示旅游业态内在逻辑和特点,容易造成混淆。为此,本研究从辨析传统零售业态概念出发,分析三种旅游业态概念的内在关系,建立模型对旅游业态概念进行解析,以利于旅游业态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一、传统业态概念辨析

清楚业态概念及其演变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旅游业态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零售业也产生了许多业态形式。各种不同业态之间互相竞争、学习、模仿,一部分业态整合或分化,演变成其他的业态;一部分业态没有竞争力,难以适应市场,便遭到淘汰而退出市场。在这个过程中,业态概念研究也经历了很多演变,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三种定义:

(一)基于空间属性

业态是零售经营者关于具体零售经营场所——店铺经营战略的总和。在零售业的研究中,分为业态与业种(kind of business)两个概念,业种描述“卖什么”,业态描述“怎么卖”。由于零售业自身生产商品比较少,所以业种、业态问题是分离的。零售经营者要以某一目标市场为对象来进行选址、店铺规模及销售方法等方面的决策,从而形成零售店铺的形态。这种业态概念主要考虑了“具体零售经营场所”问题,是一个相对较局限的空间范畴,只考虑如何组织、运营经营场所,即考虑如何完成销售商品的场所。该概念没有考虑以经营场所为基点的上下游产业关系,如上游的商品供应、下游的售后服务等因素。这是一个以经营者为主导、从经营者空间属性来考量的概念。

(二)基于服务属性

业态包含了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进行相应的要素组合而形成的不同经营形态。该概念不再局限于“零售经营场所”的提法,认为业态是“与消费者的购买习惯的变化相适应的零售经营者形态”。业态不单是商品的贩卖,也是一种与消费者生活密切结合的活动。通过全过程的商业活动,零售业可以满足消费者对生活便捷性、享受性、资讯性方面的要求,实现健康、休闲、趣味等目标。该业态概念考虑的空间范围上有所扩大,涉及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全过程。业态形式强调经营者服务于消费者,是一个经营者与消费者互动的过程。

(三)基于层级属性

第三种业态概念把业态看成具有相同经营方式、相同经营技术和方法的零售商业机构的集合。在零售业中,根据经营方式、商品结构、服务功能,以及选址、商圈、规模、店堂设施、目标顾客和有无固定营业场所可以分成不同类型业态,整个零售行业分为日杂店、便利店、折扣店、超市、大型超市、仓储会员店、百货店、电话购物等17种零售业态。日杂店业态就是以销售香烟、酒、饮料、休闲食品为主,独立、传统、无明显品牌形象的一种零售业态,是无数分布在不同区域的日杂店集合。

上述三种业态概念之间存在递进的逻辑关系,在发展路径上表现出延伸和扩展——从个体向过程延伸,过程向集合扩展,反映了人们对于事物本质认识的逐步深入。

二、旅游业态概念继承与发展

篇9

中国零售业的产业安全评价体系研究

中国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问题研究

流通产业定位研究进展及趋势

基于典型相关分析的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关联性研究

贸易增长方式的研究视角转变:从生产到流通

中国流通业所有制结构变迁与增长绩效实证研究

零售商买方势力理论研究述评

中国流通产业组织中的局部垄断

商业模式研究文献综述:兼论零售商业模式

商贸探索及流通业创新

中国应急物流政策研究

汇率传递机制下出口商品策略定价能力研究——来自浙江的经验数据

消费者选择对零供博弈结果的影响——基于心理经济学视角分析

通道费的市场规则:基于弱自然垄断行业特征的解释

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第四方物流平台运营策略研究

基于DEA模型的流通业与消费增长协调发展研究

交易效率、运输成本、产业集群与中心市场生成

浙江商业集群中企业家能力提升机制研究

论我国加工贸易的宏观经济效应及其成因

流通经营管理与商贸实务

网络“柠檬”环境下消费者行为模型

对我国流通效率的实证分析

商业业态与专业市场趋同下的新业态探索——以浙中商业业态与义乌专业市场发展为例

商贸集群形成与发展机制的比较分析——以临沂和义乌为例

商业集群、第三产业空间演化与经济发展——基于浙江省数据的实证分析

基于马氏距离模型的供应链交易成本判别分析

碳关税争端及其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

关于流通渠道中生产商与零售商关系的博弈分析

论流通产业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基于规范与实证视角的分析

城市化水平对流通业发展影响的PanelData证据

第三方物流的规模经济性和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循环经济的绿色物流系统发展研究

VMI在中国的发展与应用——日本近铁国际物流公司实施VMI研究

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中的自然垄断趋势

对外开放与国内财富分配不均间的传导机制研究

流通变阵:制造业服务化的突破口——以浙商新模式的探索为例

我国家电连锁企业高速发展的动力机制——理论、实证与国际比较

零售业的公司品牌化趋势——基于英国零售业品牌战略演变分析

基于制度理论的中国B2B模式发展的关键障碍因素探索

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战略构建

流通产业影响力实证研究

百货店业态的服务要素对店铺印象的影响——基于晕轮效应理论的解释

时空协同视角下的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演进历程分析

统筹城乡商贸发展的路径:产业选择与空间优化

零售商自有品牌及其竞争效应

跨国零售企业在华“独资化”倾向:一个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阐释

WTO后时代大型外资零售企业对华投资取向及其精细管理模式的启示

篇10

河南地处中原,不沿海不沿边,发展外贸,扩大出口,首先要做大、做强自己的口岸,加快建设航空、铁路、公路、邮政、跨境电商口岸及延伸海港、陆路口岸功能的内陆指定口岸、特殊开放区域等“六类口岸”。

加快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快速推进机场T2航站楼、二期货站工程检验检疫相关设施的建设,在全国系统首次组织专家对航空口岸大型公共场所建设项目设计进行预防性卫生审查,争取建设郑州航空口岸二期工程全国一流检验检疫设施。全力推进进口肉类指定口岸郑州查验区建设,经质检总局特批,已有2批澳大利亚冰鲜牛肉先行从郑州空港口岸直接进境。接下来,还需要加快推进郑州活体动物进口航空口岸建设,努力将郑州建设成为进境水果、冰鲜肉类、水产品及鲜活牛羊等农产品全国分拨中心。截至目前,郑州机场已进口新鲜水果135批、603吨、货值546万美元,进口挪威冰鲜三文鱼27批、249.5吨、181.7万美元。今年1月份,已有3000只澳大利亚种羊从郑州航空口岸进境,并经过我局隔离检疫。这也是河南首批、全国单批数量最多的一次种羊进境。

推动郑州国际陆港口岸建设。加快郑州多式联运监管中心建设,出台推进支持郑欧班列扩量增效十二项措施,扶持河南冷链物流业态,探索提高郑欧班列冷藏运输新业务。今年上半年,郑欧班列开行56班、4536标箱,已实现每周定期两班的常态化运行,其货运量、满载率、集货范围等指标均居中欧班列领先地位。依托郑欧班列,郑州市目前已经建成汽车整车进口口岸;自2014年11月以来,已累计进口汽车278辆,货值1286.4万美元。目前,质检总局已经批复同意在郑州设立进境粮食指定口岸。待郑州进口粮食指定口岸建成后,河南省内及中西部地区粮食进口业务势必回流郑州。

不断完善河南口岸功能建设。目前,河南已经拥有进口整车、水果、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等各类指定口岸,是我国指定口岸最多的内陆省份。依托航空口岸,郑州机场跨境电商业务单日业务量已突破1000单;待进境澳大利亚活牛口岸建成后,预计年进口肉牛10万头,可进一步扩大郑州航空口岸货运吞吐量,加快实现机场货运50万吨的目标;依托郑欧班列,探索海铁联运、空铁联运等多式联运业务流程与物流的融合,努力实现郑欧班列提质增效;依托郑州国际邮件交换站,全国邮政第四运转口岸建设工作有序进行;依托河南保税物流中心,发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买全球、卖全球,关口在郑州”逐渐成为现实。此外,洛阳航空港口岸正积极申请开通国际客运业务,商丘、南阳、信阳、三门峡、焦作等地铁路口岸建设规划已经纳入全省“十三五”规划当中。配合航空口岸、陆港口岸、邮政口岸等传统口岸,河南以郑州为核心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已经形成。

培育大产业,加快进出口扩量增效

业务是口岸发展的支撑点,更是服务河南外贸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扶持新兴业态、扩大企业出口、争取业务回流、开拓新兴市场、增加出入境货物批次、货值和监管数量是河南口岸扩量增效的新举措。

将产业集聚区培育成出口基地。推动主导产业向特色产业转变,培育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特色产业集聚区达55个。全省已形成一大批以郑州电子信息、洛阳装备制造、漯河食品加工为代表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链。2015年上半年,全省180个产业集聚区实际利用外资34.1亿美元,增长20.2%,增幅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2%。产业集聚区已成为全省利用外资的主平台。作为我省重要的出口基地,富士康郑州科技园上半年完成出口659.7亿元人民币,占全省63%。

扶持壮大新兴业态扩大出口。跨境电子商务跨越时空局限,具有开放性、全球性等特点,已成为国际贸易的新业态、新引擎。目前郑州已经具备先发优势,河南保税物流中心、郑州出口加工区已全面开展跨境电商业务,9月19至21日,机场口岸业务量累计突破1万单,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郑州国际邮件交换站相关业务正处于紧锣密鼓的筹备阶段。今年上半年,通过郑州E贸易跨境电商服务平台出区入境包裹1354.64万包、货值 11.58亿元,分别居全国试点城市第一、第二位。

狠抓产品质量促进优进优出。产品质量是保障扩大出口的前提。配合郑州市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活动,对宇通、中铁盾构、思念、三全、双汇、好想你及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等不同企业、不同业态,采取分类指导、重点扶持、一企一策、一品一策等措施,提升产品质量、扩大企业出口。出台帮扶措施,推动南阳市创建全国首个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推动固始县创建全国首个生态原产地保护示范区。2015年1-7月,河南省出口食品农产品91.5亿元,同比增长15.6%。其中,干鲜香菇出口34.5亿元,占全省食品农产品出口总额的37.7%。

推进大通关,实现对外贸易便利化

口岸通关便利化是推动外贸增长的主要措施。河南着重从整合资源、优化流程、提升服务入手,努力提高通关效率、加快物流速度、降低企业成本,聚力打造“综合流程最优、综合效率最高、综合成本最低” 的中西部开放大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