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的重点模板(10篇)

时间:2023-07-12 16:26:4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语文学习的重点,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语文学习的重点

篇1

1.把握好文言文的重点实词

实词是指具有实际意义并能够充当句子成分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或代词,实词的学习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实词也是构成句子主题的重点词汇。教师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要重视实词的作用,学生只要学会把握句子中的实词,就能够推测出句子所要表达的基本情感和含义。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在意义表达中实词的运用十分灵活,同一个实词在不同的句式和语言环境中能够表达不同的意思。因此教师在文言文实词教学时要注意带领学生对文言文中出现的实词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把握好实词在文言文的不同句式和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意义。

例如,“国”在文言文中的运用,就十分灵活,且代表的意义会根据句式和语境有所变化。“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国”指的是“国家,国家的”;“六国破灭、非兵不利”中“国”的含义为诸侯国;“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中的“国”则特指国都或京城;“逝将去汝,适彼乐国”中的国则泛指地区和地域;“等死,死国可乎。”中的“国”则指国事。只有掌握好文言文中实词的用法,才能正确理解不同句子的真正含义,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掌握典型虚词

所谓虚词是指不能构成句子成分的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或叹词。文言文中的常见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矣、于、之、则、者、与(欤)、因二十个,这些文言虚词在句子中主要是组织语言单位,帮助表达情感。虚词在高中文言文中十分常见,这些虚词虽然没有实际意义,但在文言文中也有不同的用法。

例如“乎”在不同的文章和语境中就有不同的用法。例如在《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此句中的乎是语气助词,表达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在《师说》中“生乎吾前,其问道也固先乎吾。”,此句中的“乎”被用作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于”。教师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同样要领着学生对虚词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能够牢牢的把握好虚词的不同用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情感表达。

3.古今异义词

高中文言文中很多词语的用法与现代有很大区别,这些词用现代词语的解释方法进行解释是行不通的,这类词被称为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的教学是高中文言文的教学难点和重点,在进行古今异义词的教学时只有将该词放到句子和语境中,才能表达特殊的意义。对于这类词语的教学,教师要注意让学生掌握这类词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意义,教学重点是记忆和积累。

例如,《出师表》一文中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茅庐之中。”此文中的卑鄙古意是指出身卑微,而今意则指品行低劣。《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度道里会与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此文中的不过,现代是代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古义则是不超过的意思。在面对这些古今异义词时,学生很容易理解有误,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重点强调这些古今异义词的用法和其含义与现代汉语的区别,让学生把握牢。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学习的典型句式

1.掌握典型句式

文言文中有几种典型的句子结构,灵活把握这些典型句式,有利于学生对文言文含义的把握。这些典型句式都是根据句式框架进行的,虽然会有一定变化,但却有着比较明显的共性特征。文言文中的典型句式一般都是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掌握好这些句式,对学生理解和学习文言文有极大的益处。

例如在“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用“……者,……也”表达判断;“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中利用“为……所……”表达被动;“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中利用“……非……”表达否定判断等。

2.了解一些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还会有一些固定句式,这些固定句式能够表达反问、感慨、选择等。例如在文言文中,常用“何……为!”“何……之有?”表达范围,利用“何其……”“一何……”表达感慨,利用“其……,其……也。”“与其……孰若……”表达选择等。这些固定句式在表达意思和结构上比较固定,学生只要掌握了这些固定句式,就能够在遇到这些句式时把握好文章的意义,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文章,理清文章条理。

3.培养语感

篇2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来说,其焦点问题莫过于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只有教学过程作用于学生,才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因此,从课堂教学的根本上来讲,教师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就是影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反映出来的种种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只有教师做到对课堂教学的焦点问题的有效处理,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关注和谐课堂的创造

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要关注和谐课堂的创造,为学生营造学习氛围,关注影响学生学习的外在因素。学生在学习中,有时会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导致精力不集中,在课堂上的听课效率低,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积极参与等等,使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受到了影响。所以要从课堂教学环境着手,及时排除影响学生的环境因素,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其次,教师还要重视培养与学生之间的师生情谊,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取得学生的信任,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只有建立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基础上,才能达到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默契的配合,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思想还没有度过叛逆期,往往用喜欢和不喜欢来衡量事情的重要性。所以,教师要用宽容的心态来对待学生的这个特殊时期,并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学习,同时也要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理解学生在学习上的真正需要,这样才能让课堂教学在一个良性的环境下进行,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学习情感体验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语文教学的要求要更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在具有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的同时,在情感方面也得到愉快的体验。这种情感可能是在朗读过程中产生的,也可能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产生的,还可能是在写作过程中所要表达出来的情感。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情感体验,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进行处理。

这种问题一般体现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无法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作出透彻的理解,没办法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这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这种情感表现,特别是对缺乏语文学习兴趣的学生,教师更要关注他们的表现,以作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另外,对学生的写作也要格外地关注。学生的写作水平是语文学习水平的一个真实反映,学生在写作中能熟练运用各种写作手法以及对修辞的充分把握,是一种对语文知识掌握情况的检测。学生通过写作可以将自己的情感表现出来,不仅丰富了写作的内容,还能让自己从写作中得到一种愉快的享受。而对于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他们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不是很扎实,并且在语文学习能力上较写作水平好的学生有一定的差距,所以他们的写作内容平淡,有时甚至还会认为写作是一种负担,他们从写作中所体验的情感就谈不上愉快了。

针对这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察觉,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真实情感,并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通过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消极认识,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所以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学生学习情感上的问题,还是学习能力上的培养,都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关注,以促进语文课堂教学任务的具体实施。教师要针对教学的内容及时调整教学思路,调动起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性,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合理安排好课堂教学的时间,做好课文的导入,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索语文学习的奥秘。在课堂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改变以往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在启发式教学中,让学生养成爱思考、主动探究问题的好习惯。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加以规范指导,对不良的学习习惯要及时纠正。例如,学生没有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对课文没有一个提前的了解,以至于学生在听课中找不到重点,精力不能集中,对知识没有一个深入的理解。所以教师要注意课堂上的引导,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关注课堂教学效果

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学质量的保证,这也体现了教师和学生的默契配合,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要对学生足够地关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好课堂教学设计,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的配合度,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桥梁,从情感上了解学生,关注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及时察觉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学生在学习中排忧解难。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通过教师不懈的努力,才能让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取得更好的成效,实现对学生的教育任务。

参考文献

篇3

学生由高中升入大学,面临的是由普遍学习到专业学习、研究的过程,知识深度的加大,以及学习方向的定向都对语文科目这一“大众化”科目形成一定的冲击。而各大高校本着深度教学的原则,无意间忽略了大学语文的重要性。在课程开设方面,大量的专业课程占据了主要的教学时间,语文科目教学的安排受到严重挤压,学生更多地是利用课余时间来补修语文,其学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考试合格(汉语言文学专业等少数专业除外)。值得一提的是,多数学生甚至是教育工作者都并未对语文形成一定的重视,其评判语文科目价值的标准仅仅是“是否有助于未来工作和事业的发展”,在这样的标准下语文素养与一些专业的知识技能积累相比,愈加显得无关紧要。大学阶段语文科目的边缘化,可以说是当前社会价值观念变化促成的。

(二)教育模式的滞后性

一般除了专门做文学方面研究的人,其他人将语文知识和相关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机会并不多,“能看、能懂”是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对自己的普遍要求,而培养学生的这种基本能力便成为大多数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在如此低的任务的驱动下,导致了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的长期滞后。首先,大学语文教学依旧沿用高中阶段的教学模式,除了课堂时间有所增加之外,教与学的目的均是为了合格;其次,教学的内容上难以做到创新,以古语教学为例:文言文教学更多地是为了向学生展现一些古代经典,或者说传授学生一些基本的古文阅读技能,与高中阶段相比,无甚新意。

二、大学语文教学重点释疑与学生学习状态的定位

(一)大学语文教学重点

语文教学不管是在任何阶段都应当是最为重要的科目教学之一,其教学的目的和重点如下:①语文知识的积累与语文技能的培养,如,对专门的文章进行分解理解的能力、文字创作能力(写作能力)、基本的语言辨识和认知能力等;②学生内在素养的熏陶以及人格塑造,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熏陶、道德素养的提升等;③调节功能,语文教学可以作为学生日常学习的调节环节,缓解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的压力。

(二)学生语文学习状态的定位

理想的学习状态应当具备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①主动性,即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余,能够不以考核为目的地进行语文学习,包括语文技能的练习;②学习兴趣,学生并非是因为除兴趣引导之外的其他原因进行主动学习的,应当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乐趣;③明晰性,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够明确学习内容中的知识含量,并获得实际的学习效果,比如:通过阅读文章体会作者所想表达的观点,并经过提炼,使自身获得某种意义上的提高。

三、优化大学阶段语文教学的具体建议

(一)提高语文教学意识

在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大学语文课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是除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外,面向文、理、工、商、农、医、法等各类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由此可见,大学语文受国家教育部门重视。无论是从贯彻教育政策还是对学生负责的角度,都应当被各高校重视。要付诸于实际行动,就应当在教学制度、教师资源、教学设备等多个方面进行调整,为语文教学创造条件。

(二)合理匹配教学时间

鉴于大学阶段课程科目较多,在课程安排上会有一些困难,因此大学语文教学时间的安排仅需依照以下标准:①足量,即保证在合理的授课进度下,能够按时保质的完结新课程;②比例适中,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语文教学时间不宜过少,应给予其发挥调节功能的时间;③独立,语文教学时间不能被其他科目教学占据,课程安排一旦生成,不宜进行随意变动。

(三)创建语文科目优势教学环境

环境能够加深教学效果,因此创设语文科目优势教学环境,是提高大学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一些富含趣味的手法进行讲解,例如在《聊斋志异·小翠》一课中,可采用评书的形式讲读课文,辅以生动、幽默的描述诠释课文中的难解字句,使课堂更为轻松愉悦,既能向学生展现文言小说的魅力,又符合大学青年的喜好,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校方作为教育工作的主体,拥有创设教学情境和安排校内活动的权利,因此可以适当投入人力物力,举办一些有助于语文教学或者提高学生语文兴趣的活动,除了鼓励发展文学社、语文兴趣小组等多样化的校园社团,还可以承头举办一些比赛,例如:以还原文学著作为原则的表演大赛、文艺晚会中的特色文学朗诵节目等。

四、总结

大学语文并不是单纯的高中语文的延续,它应当是肩负了培养大学生内在素养的基础性课程,纵然是在专业课程较多的大学阶段,也不应当被边缘化。同时,教学师生共同配合下的双边行为,学生学习状态不佳与高校教师有着莫大的关系,如何掌握学生在语文方面的学习状态,并且提出科学的建议或办法,以此确保大学语文这一科目能够持续发挥人才培养的作用,将会是未来高校教育工作长期研究并不断实践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蒋承勇,云慧霞.大学语文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3,(02).

篇4

中职学校学生普遍存在一种重专业轻文化课的现象,加上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文化课在他们心目中是可学可不学的。在众多文化课当中,语文是一门极其重要的课程,对提高个人素养,对他们今后的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改变中职学生被动学习语文的现状,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大胆尝试,学生这种被动学习语文的局面是可以改变的。它需要一个过程,要循序渐进,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语文学习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是自愿的行为、是要亲历亲为的,要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学能长进,还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一、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

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一种动态组合,这二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由于各个学校的软硬件配置不一样,有些方面是不能进行比较的,但是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主要做好以下方面。

1.班级布置要温馨。

“班级是我家”是众多莘莘学子的由衷感慨,班级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如果一个班级桌椅不整、满屋狼藉、臭气冲天,那么有哪个人愿意在这样不卫生的地方呆下去呢?这个学习的主阵地不仅要保持窗明几净,还要布置得温馨且催人奋进,为学生的求知、生活提供良好的学习场所。

2.师生共管,维持课堂纪律。

试想,若课堂上闹哄哄,同学们来去自如,自由散漫放荡不羁,任意妄为,那么怎能很好地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怎能让学生安心学习呢?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认真安排学生的课堂活动,营造出积极向上的课堂气氛,使课堂充满阳光,充满和谐,使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3.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言行。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主动放弃语文教学中的话语霸权,以平等的心态与姿态和学生相处,走进学生,倾听学生的所思所想。在生活中多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和帮助学生,还和学生一起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文体活动,如体艺活动周,为学生出谋划策,和学生一起跳大绳,帮助学生照相等。还会在班级QQ群上和学生拉家常,能参加学生的聚餐活动等。教师主动走进学生生活的做法,肯定受到学生的欢迎,得到学生的认可,这恰恰是教师顺利地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

4.建立和谐的生生关系。

教师在学生心中都有一定的威信,当学生之间有一些小摩擦时,教师要立马化解、引导,消除矛盾,使学生和睦相处。学生之间关系和谐了,就能团结在一起,形成一股无形的力量,使整个班级朝气蓬勃、积极向上。

二、引导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中职学生多数是来自各所中学的学困生和行为表现后进生,虽然这些学生有一些不足之处,但是他们一开始对职校还是充满期待的,期待自己在新的环境下能崭露头角,期待自己能被关注和认可,期待自我价值得以实现。如果教师没有认识到这些,在思想上没有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在教学管理上没有创新,不突破应试教育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模式,就很难留住学生,更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学习了。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学习语文能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要让学生明白,通过课内外语文学习活动,能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必备的语文基础知识,进一步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浅显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为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基础。

最后,要利用现有的文本教材进行思想教育,如周培源的《成才要有文史知识》(职业模块),引导学生领悟“任何领域的任何一个自学成才者,都必须具备丰富的文史知识基础,而只有具备了这一基础,才能成为相当素养的中国人,才能真正成才”这一结论。当学生真正领会语文学习是奠定人的发展基础的需要时,就必定在学习上付出实际行动。

三、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喜欢上语文课,使语文学习成为自愿的行为。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学习内驱力,是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喜欢上语文课,使语文学习成为自愿的行为呢?

1.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学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依据,任何章程和纲领,任何人为的管理机构,无论他们说得多么精巧,都不能代替人格在教育中的作用。没有教师给学生以个人的直接影响,深入到学生品格中,真正教育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多么重要。那么,在教育教学中,语文教师不仅应展现给学生精深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广博的相关知识;不仅严格要求学生,还允许学生犯错误;不仅尊重学生,还鼓励学生;不仅没有话语霸权,还会倾听学生的心声;不仅胸怀宽广,还让学生感到温暖;不仅自己表现出快乐,还引导学生乐观地对待生活。总之,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榜样,让学生喜欢你、欣赏你、尊重你,那么,学生在爱你的同时一定会爱上语文课。

2.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创新教学模式。

中职语文教学要跳出语文教学的旧框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中职语文教学要根据学生的语文知识基础组织教学,循序渐进,切不可好高骛远。要突出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重点放在对字词句文的认识读写上,并注意挖掘学生对字词句文的兴趣点,在此基础上适当进行听说读写能力训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抬头、动手、动口和动脑。

(1)合理选择和处理教材。对于中职学校使用的语文教材内容不一定要面面俱到,要有所取舍。可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认知的心理特点等,对课文进行加工处理,原则是降低知识难度,使之浅显化、形象化,以便学生更容易接受。同时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点,大胆开发课本之外的教材,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就像为植物生长提供必要的阳关、水分和肥料一样。例如,在谈梦想这个话题时,我瞄准了学生的兴趣点,把这个话题作为教学内容带进课堂,学习稻盛和夫的《你的梦想一定能实现》一书。同学们热情高涨,反响热烈,从中获益并深受启发:“人皆可圣”、“命运可因人的思想观念的改变而改变”。其实,语文学习也是如此。

(2)应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教师应该大胆改革教法,将体验性、探究性、互动式的学习形式灵活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让学生充满激情与动力。适时利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的学习增色增彩,还可以带学生走进社区、大自然,引导学生感悟、体验真实的生活,让学生主动从生活中发现真、善、美,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为学生主动求知注入活力。

(3)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课堂教学应注意的几个方面:①语文教学要解决的问题,不是“这篇课文表现了什么,怎么表现”,而是“学生可以获得什么,怎么来获得”。②尽量降低知识的难度,尽量让学生听得懂、考得来,让学生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③评定学生的成绩,本着“进步就是好学生,提高就是一百分”的原则。④多向学生宣传一些正能量的事迹,让学生认可“知识改变命运,行动成就梦想”这样的观点,多畅想自己美好的明天。

四、让学生体会语文能力是在语文实践中形成的,要亲历亲为才能有所收获。

语文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组织语言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基础知识运用能力、写作能力等。中职教学提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中职语文能力的培养,有特定的内容。为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为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搭建舞台,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不断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

1.行动是成功的阶梯,行动越多,登得越高。

笔者教欢迎词时,介绍完欢迎词的写作格式后,要求学生现场写作。给学生提供的材料是:某校承办全省范围的职业技能大赛,来宾有省的领导、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有行业协会的学者和专家,还有各代表队的领队、教练、选手。请你代校长拟一份欢迎词。笔者在教室巡视,并当场批改学生完成的作业,他们的作业存在以下问题:有的称谓没有顶格写或不知如何称呼,有的内容离题,有的用词不当,还有的学生根本不知如何下笔。这么一次看似简单的作业,涉及组织语言与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从教师的讲解,到学生的写作,再到教师的批改并逐个讲评,最后直至学生重写才圆满完成任务。可见,成功的法则极为简单,但简单并不代表容易。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笔者教策划书写作时,为了贴近学生生活,要求学生完成一份本班学生周末在学校教室吃火锅的策划书。(注:地点是教室,所有东西由学生自己准备,如自带锅具,上街买菜,洗菜等,经费500元)学生依据书本的理论知识,写作格式没有问题,但对此次活动的人员分工、任务安排、具体细节、经费预算等不明确,根本谈不上策划。为了完成好策划书的写作,笔者从学生的班费中拿出500元,组织了一次全班学生周末在学校教室吃火锅的活动。同学们热情高涨,积极性很高,有的布置班级准备餐具,有的借锅,有的上街买菜,有的洗菜、切菜,有的搬运,有的做卫生等,亲自体验了整个活动的流程。事后要求学生根据这次的体验活动写一份策划书,学生完成的结果令人满意。这种理论与实相结合的教学,不仅充实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而且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五、借助外界的力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语文。

有压力就有动力。语文教师要多上公开课,布置一些预习任务让学生完成,并在课上检查、提问。学生在众多听课教师面前都会有极好的表现,能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对他们的行为,教师要多表扬、鼓励,给予学生足够的信心。语文教师还应多做些家访工作,让家长多关心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让他们明白:风筝飞得高,是靠了线的牵引,断了线的风筝,虽然无拘无束,但一定会很快栽下来。

参考文献:

篇5

怎样使学生具有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难题,我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的。

一、调查了解,掌握学生的情况

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必须了解学生,研究学生。了解每个学生学习语文的态度、习惯、兴趣、爱好、原有的基础等各方面情况,是教师能否教好学生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那么,在接受新班级的时候,教师要通过下列途径了解学生学习语文的情况:

(一)摸底检查。

根据学生以前学习的内容,对每个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的摸底检查。了解学生原有的基础水平和智能状况。掌握他们的薄弱环节,力图使今后的教学有的放矢。

(二)填表调查。

从听说读写几方面,让学生填写《语文科情况的调查表》。在听的方面:了解学生上课是否认真听讲,平时是否收听广播等;说的方面:了解学生上课能否用普通话流利回答问题,是否会讲故事,是否会根据课文内容说出文章的大概意思等;读的方面:了解学生有没有预习习惯,是否经常阅读报刊、课外书籍,是否上网查阅相关的资料等;写的方面:了解学生能否独立完成作业,是否做阅读笔记和写日记等。

(三)和学生交谈。

通过交谈了解学生学习语文学习的态度、要求,以利于因材施教,改革程式化的教学方式方法。

二、精心设计,教法力求新颖

要使学生对语文学科感兴趣,关键在于课堂教学设计。教材不同,教法也应该不相同,千万不要苟同。因为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征,一成不变的教法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因此,对每篇课文教师都要力求以新颖的教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过程的实施中,我就采取多种形式的语文教学方法,如语文案例教学、观摩教学、现场教学等,改变过去语文教学中方法单一、以言语传授知识为主的“逻辑演绎”式的教学思路,引入体现“语文知识——活动”的发展式教学。比如新生入学的第一课,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语文科兴趣爱好,我认为教师应该讲一讲一些关于中外著名人物的语文学习的故事以及伟人关于学习语文的精辟论述、文坛名人的趣闻轶事,古今大师的名言佳篇,中外名家爱好文学的真人真事,以及语文与行行业业、千家万户、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求知欲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关键是培养学生的信心、爱好和兴趣。要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教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做到新颖多样,每一节课各有千秋,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让学生在快乐中有所收获。

通过实践和调查研究证明:教师注意教法的多样化,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培养学生好学深思的习惯,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重要环节。语文课堂提问,是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设计问题进行教学问答和小组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形式,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语文课堂提问水平的高低,体现一位语文教师教学驾驭课堂能力,也对调动学生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一双手》一文,我就采用了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先提出问题“这是一双怎么样的手?”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天下第一奇手”。然后问:“作者是如何具体描写这双手的?”这个问题有点难度,要求学生阅读思考,深入分析,得出答案:运用了视觉和触觉,从理性上去感知,一层层写出手的特征。最后,我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这双手揭示了主人公怎样的精神境界?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使学生很容易理解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培养学生学会预习,鼓励学生问质疑难

培养学生学会预习语文的能力也是十分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分为以下三步逐步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

(一)要求学生在上新课前要通读全文一遍。

包括查字典、词典,解决字、词、句问题。

(二)教师要求熟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涵。

如在教《理想》一文中,我让学生放声自由反复诵读全文,从中体会文中多的是“是字句”,“使字句”和一连串的“理想是……”、“理想使……”的参差的美、节奏的美、和谐的美,使理想内涵得到多角度的揭示,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相得益彰。

(三)教师要求精读课文。

注重提出问题,要求每个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书面提出二到三个问题。或向同桌或同小组,或课堂向教师质疑,看哪位同学的问题提得又多又好,经大家评议当课打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一边教学一边探索,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体系。通过教学实践发现,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生疑——质疑——释疑”,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如果教师不断地拧紧学生思维的“发条”,使它转动起来,就能够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四、调动内外因素,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一)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学习语文目的的教育。

积极学习语文态度的形成和巩固,要建立在明确的目标基础上。要利用各种形式,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懂得学好语文的重要意义,进而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把语文学习与个人前途、家庭利益、国家四化建设、民族命运联系起来,为自己学不好语文而内疚、自责,从而激发学好语文的动机,使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

(二)以语文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激起学生的共鸣,进而感染学生,逐步形成学语文的兴趣。

如教师和蔼可亲的教态,善于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主动创造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使学生有美感享受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注意,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要充分发挥教材本身的情感和美感作用,并辅之以教师得当的教材处理和动情的朗读引导、恰当而富于启发性的提问、清晰美观的板书等等。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欢迎你上语文课,喜爱语文课,学语文的兴趣也将会日益形成和加深。

总之,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教学的各个环节对学生随时都产生新的诱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保持新鲜感,才不断产生浓厚的求知欲。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翻转课堂;小学语文;优点

1转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学生理解知识的能力与学生自身的特征以及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有着直接的关系,与教学内容有着直接的联系。通过相关的调查问卷,我们能够清楚的发现学生对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十分的喜爱,而且接受这种教学模式的速度十分快,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能够对知识进行系统化分类,而且他们通过课前的视频教学模式能够对语文教学内容有一个更新的认识。而且重点是他们能够将教学内容与自己的学习习惯相互联系,通过整理教学素材,观看教学视频,提出自己的质疑,然后在语文教学开展的课堂中与他人进行沟通和讨论,这种教学模式真正的将学生的地位与老师的地位放在了同一个高度,老师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问题的探讨者,学生们在这种语文教学环境下得到了自我的生活和认识到了自身的发展方向。学生对于完成老师布置得语文教学任务也不在是应付差事,他们更愿意主动地去完成功课,或者是更愿意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想法。语文老师能够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展开自己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通过多种聊天软件。例如QQ、微信、微博、论坛等与学生交流意见。了解学生的内在想法。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从学生自身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开展课堂讲演活动,并且结合集中讲授、个别辅导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2增加学生的知识量,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课堂教学模式,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讨论问题的环节。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常情况下都是采用课前学习,课上组织学生结成小组,进行问题讨论,从而得出结论。而要想使得课上学生讨论呈现出精彩的环节,使得学生的视野得到深入的开阔,就需要老师在讲课之间给学生们提供较多,具有针对性的、十分有意义的学习资料作为辅助。通过增加学生的知识量,提高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丰富他们的观点和意识,在普通的语文教学课堂中,小学语文老师也是在利用各种方法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以及知识储备,可是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有限,开展起来十分的困难,然而如果让学生完全凭借自己的自觉里去进行知识的阅读那么很难取得好的效果。我们都知道“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先进行课前自主学习,然后在课上进行知识的教授。这样一来课堂上很多时间都节省了出来,这个时候,老师可以用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含量,安排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能够开阔学生认知能力的知识。帮助学生进行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语文的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任何人具有较高的语文能力并不是一时之间形成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知识含量增加了,学生的视野自然就开阔了,对文章的理解也会逐渐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讲解《少年闰土》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加的了解鲁迅,我向学生介绍了他的又一部小说作品《故乡》在对《少年闰土》讲解的同时,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讲述了少年闰土与我发生的一些事情。在结合《故乡》分析了鲁迅创作的特点,坚强学生对鲁迅的认识,了解鲁迅作品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这样的联合讲解,很容易提高学生对知识认识的水平。当前所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课本里面,所有的内容都是经过教材编写部门进行层层筛选之后留下来的精华内容,有一些文章是由我国著名作家所写,有一些内容对学生思维的开阔有着重要的意义。教材中的内容大部分是内容精彩、字词句优美、为了使得文章更加富有内涵,更好的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通常情况下会使用有没得语句进行渲染,营造出一种有没得环境。在这个时候,如果只是老师在台上进行片面的讲解,很难让学生领会到其中的美感和特征。这个时候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过精心的构思,将教学内容通过视频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将文字、图片、视频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真实意境和情感。教学视频能够通过视觉、听觉刺激学生的感觉神经,从而让学生对这种形式产生兴趣,从而热爱学习。这种方法使得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的丰富和形象,具有很强的美感和艺术性。文学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蕴含着各种美。“翻转课堂”里,教师不再是枯燥地灌输阅读鉴赏时要用到的术语,而是适当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审美体验。

篇7

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展与深入,课堂教学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根据多年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动机。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有兴趣才有潜力,有兴趣才有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一种民主,幽默的课堂气氛,一神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判陶)台、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自由讨论,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有了这种内驱力,学生就能克服、战胜学习中的各种困难。

二、营造氛围、激发探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

要想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能保持下去,关键在于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成为真正的组织者‘引导者。让学生在学习中去领会、去发现,在学习中学会自主探索,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例如在教学Ⅸ赵州桥》这一课时,由于课文结构具有相似之处,所以第一节我引导学生去学习,剩下的部分让学生看一看有什么相似之处,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节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其中的知识,并把自己的得到的收获汇报给大家。这样一来,孩子们既主动又积极,同时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不是短期行为,而应当把它当作一项长期的工作。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设法保持学生的探究兴趣,最终让学生形成自觉探究、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质疑问难、发现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中国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如教学《唯一的听众》一课关于“深深的潭水”的理解时,有的学生就能就此提出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这句话不仅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还包含了老妇人对“我”的鼓励和期待。学生观点的碰撞,发言内容的补充,正是学生情感体验的升华和丰富的过程,这个过程,更需要教师的精心引导和呵护,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目的。

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点

语文教师在关注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应重视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在语文学习中应多提供学生活动的机会,在语文学习中注重学生说的训练。还可将语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因为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希望老师给予他们表演的机会。使他们能充分地展示自我、施展自己的才华。在教学中我选择故事情节较强,内容有趣的课文,引导学生演一演,如教学《称赞》一课时,我采用了表演的形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小组合作进行故事情节表演。学生在表演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自主学习。最后师生再共同评选出最佳表演奖。因为要表演,学生得仔细揣摩小动物们的语言、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等。因为要评,表演时学生得认真仔细欣赏,整个过程学生热情高涨,能力也得到充分的锻炼。

通过实践,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各种自主学习实践活动中,初步养成了自主预习、复习的习惯,自疑解疑、乐思善辩的习惯。在学习过程中,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各种学法的尝试和探索,主要的成效有:(1)知道了根据学案来理解单元学习重点并进行运用:(2)从课内预习到课外预习,从扶到放.使大部分学生学会了预习的基本方法,如查阅工具书、质疑、查阅课外阅读资料等,己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3)具有了一定的质疑水平,学生懂得了质疑的一般方法(如对课题的质疑、对重点字词的质疑、对重、难点内容的质疑等),训练了思维。(4)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心理环境、相互间的对话交流,使学生敢说、愿说,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训练了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意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才有可能被充分开发,才能让学生真正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努力创设教学情境 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姚国明

摘要:在教学中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可以把理性的传授与形象直观的声、色、形融为一体,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生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创设情境;创设;学习效果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既然是一种活动,那么就需要一定的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情境,可以使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处于一种自主探索知识的状态,产生一种满足、快乐、自豪的积极情绪体验,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兴趣。结合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实践,略谈创设教学情境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中,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打开思维的闸门,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思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例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我给出这样的问题:“你们猜一猜老师有多大年龄了?”同学们纷纷议论,这时我又说:“老师的年龄乘3加10是100,你知道老师今年多少岁?”这时有的同学用算式计算,有的想到设未知数,用方程思维解决。此时,我引导同学们分析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这不仅增加了数学知识间的联系,而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源于生活,同时激励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创设探究型情境

即教师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不是直接以感知教材为出发点,而是把教材上的知识点改编成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在尝试中体验和创新,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过程变为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解决的过程。

在“截一个几何体”的课堂教学拓展训1练中,教师可创设这样一个探索情境:如果用平面截掉长方体的一个角,剩下的几何体 有几个顶点、几条棱、几个面?学生纷纷切起了自己的萝卜、(正方体、长方体),说出了多种答案,有的同学还争了起来。通过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最后归纳出完整的答案:当截面不过顶点时,有10个顶点,15条棱,7个面;当截面过一个顶点时,有9个顶点,14条棱,7个面;截面过两个顶点时,剩下的几何体有8个顶点,13条棱,7个面;截面过三个顶点时,有7个顶点,12条棱,7个面。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自主探索的热情浓厚,合作交流的气氛活跃。并经历了从多角度认识问题,尝试解决不同答案合理性的活动,既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三、创设操作情境

学生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所以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动手操作,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求知者的面前。我在教学“从不同方向看几何体时”时,让学生画几何体的“三视图”,学生感到困难,无从下手,这时我让学生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包装盒、饮料罐、乒乓球、若干个小立方块,让他们亲自动手摆,然后从正面、从左面、从上面进行观察,这时学生顿时醒悟:哪些面是存在的?哪些面是看不到的?组合体的大致轮廓如何?便十分清楚了,画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再如教学“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时,让学生亲自折一折、剪一剪、做一做,然后展开欣赏,学生们便会很轻松的掌握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及它们之间的区别。教学“用平面截几何体”时,让学生们从家里带来土豆,萝l、等在课堂上切一切、看一看,都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类似的操作还很多,如摸球、转盘、用测倾仪测学校旗杆的高度、大树的高度等,都取得了很显著的教学效果。所以通过动手操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功能;通过让他们实践,能极大地提升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

篇8

“综合性学习”是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通过语文知识、学习能力的综合及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综合化,培养初中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初中生语文素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大部分老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重视程度不够。面对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新型的教学方式,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很多老师都有一种无以下手的感觉。如何有效地组织语文综合性学习,成为广大初中语文教师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我就此问题谈谈看法和体会。

一、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要体现语文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利用语文和其他学科的联系性,通过学科之间的共性培养初中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但是在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和不足,如:有的内容过于宽泛,成了各科知识大杂烩,毫无中心;或过于追求形式和气氛,成了课堂表演课;或偏离了学习目标,使教学失去了语文学科的主导地位,使语文课失去了语文味,各种非语文的东西在课堂上“你方唱罢,我登场”。

实际上,虽然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学科的综合性,但它毕竟是语文学习课。不管语文综合性学习涉及哪个方面,哪一学科,采取哪种方式,其最终目标都是致力于初中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例如综合性学习“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其活动目标是多方面的,包括天文、地理等不同学科内容,这对初中生来说是一个能够自由遐想的广阔天地,但应当注意,我们在为学生回顾和展望了人类对大自然的认知后,其着眼点最终要放在指导他们探究“大自然奥秘”上。如搜集有“大自然”的成语,有关“大自然”的古诗词、谚语等。我在教这一课时就重点让他们收集有关大自然的成语和谚语,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有关资料,兴趣大增。特别是学生对民间的精卫填海的故事的绘声绘色的讲述,把大家引入了人类早期对大自然的认识中,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了人类对大自然现象的认识过程,同时为人类的聪明智慧而惊讶,也正是人类这样丰富的想象,才造就了丰富的传统文化。通过这次综合性学习,一方面培养了初中生搜集、筛选和整理资料的能力,提高了初中生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培养了初中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和探究未知世界奥秘的精神,进而有效提高了初中生的语文素养,并且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的语文性。

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要正确处理教师的指导作用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自己设计,组织活动,真正成为综合性活动的主人。我们既不能大包大揽,更不能放任不管。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项非常难把握的教学内容。目前,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存在两大问题。

1.教师大包大揽,一切都安排好和准备好,孩子们只是填空的机器。上周,我观摩了一就节综合性学习课,内容是“世界何时铸剑为犁”,老师制订了活动方案,活动以知识竞赛为主,题目老师早已准备好,内容极为丰富,包括战争的故事、人物、书籍和名言等,课上由活动主持人读题,各小组开始必答和抢答,活动开展得井井有条。这位老师对这次活动可以说非常用心,肯定花了不少时间查阅资料,老师显然非常累。但是孩子们是很轻松的,他们只要按照老师布置的内容课前积极预习,课前准备好答案,整个教学的课前准备完全由老师包揽。这样的活动课实际上与以前的课堂教学没有区别,起不到提高初中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作用。

2.教师放任不管,布置任务后就不管不问。认为这是充分培养孩子们的自主、合作和探究能力。这种做法完全忽略了老师对学习的指导作用。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智成长,但知识结构并不完善,还不完全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在大量信息中,他们很难挑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并由此得出正确结论。如果我们只做一个旁观者,一味地追求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育他们的探究精神,则这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华而不实。例如在开展“菊文化的魅力”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尽管课本提供了“对菊的科学探究”、“一起赏菊、“菊文化探胜”三种活动方案,但这些方案偏大,由于受条件限制,其操作性不强。此时,我们可以把某些方案细化,如专门研究“古诗文中的菊文化”,或者对某些方案进行变通调整,活动效果就会理想得多,否则易造成空洞。这就要求我们准确把握新课标对初中生“主体地位”的理解,不能一味强调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篇9

近年来,学校在每一间教室内都安装了电子白板,电子白板功能的强大更让教师体会到信息技术的奇妙之处,在摸索中不断地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与语文教学进行整合,取得良好的效果。

1 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激

发学生学习欲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文本、声音、视频和动画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内容,整洁美观、布局合理的界面设计,生动形象、清晰美观的图片显示,清晰悦耳的音频刺激等元素,非常有利于创设一种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必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

比如在《草船借箭》教学中,开课导入时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把学生带入古典名著之中,引入情境,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讲解过程中,播放草船借箭时的视频,使学生直观地对“草船借箭”有所了解,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增强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确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之处,在轻松愉快中完成教学目标。

再如《草原》一文,作者按事情发展顺序,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和草原联欢时的情景。因学生去过西部的根本没有,所以在教学时笔者利用计算机网络,首先呈现草原的美丽景色,让学生直观感受草原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使其文中的重点词语有了定格画面;其次播放草原人热情好客的影像,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对草原的向往之情油然而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大大提高。在语文教学中,利用网络创设情景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求知欲。

2 信息技术让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不攻自破

在小学阶段,一些学生认为的难理解的重难点知识,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也显得尤为轻松。多媒体能够提供直观的、生动的、多彩的、动态的、有声的影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特别是化抽象为直观,化静为动的特点,起到为课堂教学排疑解难的重要作用。

如《“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只读懂了“凤辣子”口齿伶俐、泼辣张狂、喜欢炫耀特权和地位的特点,但对她善于阿谀奉承、见风使舵的特点没有读出来。在这个难点上,笔者播放从《红楼梦》中剪辑的王熙凤出场的片段,通过视频,使学生直观地感受了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在感情朗读上,学生读不出王熙凤的特点,于是又进一步播放视频,这次重点让学生听。视频播放完后配上音乐再读文章,“凤辣子”的形象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

3 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课堂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如《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一课,在授课过程中,利用网络资源,带领学生一起跟随作者到网络上浏览。课堂上,学生跟随教师的点击游览了科普网站、卡通网站等,然后让学生练习说话:“( )的内容太丰富了,有( ),有( ),有( ),还有( ),真是应有尽有。”因学生刚刚看了网站,因此练习说话时显得轻松自如。学完书上的知识后,笔者又布置了一项探究性作业:“信息高速路能给我们带来哪些便捷?”学生充满好奇地上网查询,在第二天的汇报交流中,说到通过信息高速路学到的知识。

在“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的教学中,小组之间的成员利用信息技术查找了大量资料,小组内完成了《关于节约用水的调查报告》。这样的教学培养了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主动获取所需知识的能力,并促使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

4 信息技术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和描写的自然景物的美、人物的心灵美等之外,还应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艺术美。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课文的内容都表现出高层次的艺术美。在《月光曲》中,作者把乐曲舒缓到高昂的变化与大海的平静到浪涌的变化结合起来描写,创造出一种优美的艺术境界,表现出《月光曲》的节奏美、音韵美、和谐美。

教学这样的文章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学生并不熟悉这个曲子,而且他们的想象有限。电教媒体发挥了其他媒体不可比拟的巨大作用,随着乐曲的节奏播放与之同步的网络下载的画面,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感受到《月光曲》这一世界名曲,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进而陶醉于这优美的乐曲之中。而且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多方面的艺术修养,培养了欣赏美的能力。

5 信息技术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

从信息技术开发以来,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一点真的做到了。比如在分析课文时,学生找的重点句子和词语就可以到白板上圈圈画画,并将自己的观点讲给同学听。在讲授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的同时,所学知识也烂熟于心。特别是电子白板功能的强大更让学生在课堂上游刃有余,能够拖动物品,能够连线,能够词语搭配等,这些都极大地培养了学生动口、动手的能力。

6 运用多媒体,优化作文教学

6.1 观察是写作的基础

只有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才能感知事物、认识事物,把众多的表象,经过大脑的思维加工,使之按照特定要求重新组合,形成新的表象,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是至关重要的。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既能演示静态图像,又能模拟动态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能突破时空限制,展示课堂内不易看到或不可能看到的事物。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把多媒体观察目标集中统一的特点与作文教学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观察,把观察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始终,抓住事物的特点,教给学生观察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兴趣与能力。

6.2 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想象能力

篇10

童年是人生的起步阶段,童年的阅读经验往往构成一个人生命的底色。儿童认知能力的提高、情感的丰富、性格的塑造、品质的打磨既有待现实生活的锻造,也需要文学的启蒙与熏陶。童年阶段的经典儿童文学阅读是美好人性的起点、审美情感的起点、性格塑造的起点、人生体验的起点,在充满好奇、探索、发现与体验的经典阅读中,孩子能接受到潜移默化的、无穷无尽的滋养,体悟到什么是美,什么是爱,什么是善良,什么是勇气,什么是忧伤……但由于家长和老师对儿童文学经典作品缺乏了解,儿童的阅读正受到影视、网络等多元传媒的冲击,儿童“经典阅读”的氛围远未形成。“能感动今天的孩子的无非也还是那些东西――生死离别、游驻离散、悲悯情怀、厄运中的相扶、困境中的相助、孤独中的理解、冷漠中的脉脉温馨和殷殷情爱……感动他们的,应是道义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和美的力量,而这一切是永在的。”教师要在儿童的经典阅读中担当起“点灯”的责任,给孩子一个成长的起点、一个读书的空间、一种阅读经典儿童文学的氛围,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扶助。

令人欣慰的是,在新的课程改革的推动下,这种情况开始有所改观,比如人教版的中小学语文教材等都有意识地收入了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如果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童话、寓言、现代科幻文学,还依然是搬弄字词句篇、语法修辞、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的那一套教法,学生厌倦语文的状况就得不到有力的改观,更谈不上语文教师在儿童文学与儿童之间应起到的纽带、桥梁作用了。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有不同的阅读需求和阅读特点,中学生一方面保留有儿童的心性,另一方面又渴望成长,他们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理解能力,所以应该鼓励他们在阅读儿童文学的同时,也走入的经典世界。文学的审美特征决定了与文学作品教学有关的精神活动都应带有鲜明的审美特性和A向,并不是抽象的概括所能传达的,也不是一两句貌似高深的结论所能诠释的,因此必须摒弃一切审美概念化的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