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2 16:26:4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9-0091-01
一、背景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民族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因此,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客观要求。由此可见,重视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培养,已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时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敢于冒险,敢于探索,善于竞争,善于合作,富于创造是21世纪对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这些品质无一不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素质教育就是要求中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的素质全面发展,中学生素质发展有多方面的内容,心理素质不仅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其他素质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
二、学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分析
1.教育者对学生心理健康注意力不集中。中学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追求与众不同的需要,探索出奇的问题,并以标新立异为自豪,不愿意恪守“老一套”,不愿意听“老生常谈”,看问题往往容易片面和偏激。
教育者在施教的全过程中,仅以为“授业”,“解惑”方能让学生有知有识,于是一概地以一种固定模式去传业,去释惑,惟此而已,对那些“不违章守法”实际上是欲脱离自己设计的模式而另僻思路的学生则视为“差生”、“调皮”、“不规矩”。的确,由于中学生阅历浅,思想混乱,有些行为让人看不下去,容忍不了。为师者单以次为凭,不尊重学生,挖苦讽刺或惩罚。这样,就使学生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社会情况出现障碍,学生中胆大的,逆反心理支配他们,无论教育者用心如何,学生均以抗衡的心理对待,胆小的虽不言语或直接反抗,但消极的反抗是明显不过的了。
学生希望有知心朋友,能互相倾诉,相互理解,相互安慰。如果不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则会使学生觉得非常寂寞,逐渐产生孤僻心理。教育者往往不能正确理解和认识学生的这种需要,在实际教育中往往出现顺从教育者为“优”,反之则认为“差”的现象,这实际上是把教育和权力以及力量结缘。
2.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是盲点。家庭是学生社会化的最初的重要场所,是家长把品质行为传给下一代的地方。家长的品质行为是影响学生在学生乃至社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学生们知道的许多知识不是在学校里学到的,而是从爸爸妈妈那里学来的,现在许多家族缺乏文化氛围,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堕落;更有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采取娇宠态度,使孩子娇生惯养,受不得半点艰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现偏激行为。即使对小孩严格要求的家长也有不少总想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子女,而对于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和性格等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置之不理。其结果是,中学生阶段不少学生对家长采取的能骗就骗,能瞒就瞒,结果受害的是学生,心灵情感必然不健康。
3.社会环境污染。由于现在社会公德意识的低落,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并因此导致教育的误导,使少年儿童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引起说谎,欺骗,偷窃,破坏,对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其次社会上的某些文化娱乐设施成为诱使青少年儿童蜕变的场所,如青少年儿童是电子游戏厅里实际消费的群体,尤为严重是社会上的一些影视公共场所,为了追求票房价值,经常播放凶杀,等影视片,不少青少年儿童“中毒”以后,便开始行凶,打架,寻求刺激,屡禁不止的黄色书刊也是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1.心理咨询。帕特森认为,咨询是一种人际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咨询人员提供一定的心理氛围或条件,使对象发生变化,作出选择,解决自己的问题,并且形成一个有责任感的独立个性,从而成为更好的人和更好的社会成员。
体育与健康教学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所谓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即健康是三维的,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就给我们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提高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通过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的学习来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本文就这一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中学生心理状况以及所面临的心理问题。
青少年期的学生身心处于一个迅速发展阶段,心理特征表现为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碰到困难轻易灰心丧气,不能持之以恒;青少年期还是一个世界观初步形成的时期,对社会和人生有了一定的看法,独立思考能力有所提高,但有时好高骛远,羡慕虚荣,碰到挫折也较轻易灰心、泄气、退缩,甚至有抵触等逆反心理;还有因课业负担重、各种竞争的日益加剧和独生子女家庭环境的单调性,面对父母、老师寄予厚望,形成无形的压力,很轻易使其在学习、生活以及平时体育活动中表现出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逆反心理、惧怕心理、依靠心理、强迫心理和抑郁心理等,严重者选择逃避、离家出走、拒绝上学等现象,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如何通过体育教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优化可以发挥其愉悦和调节的作用,使集体的情绪处于适度的亢奋状态,每个成员在认知上相近,情绪上相融,心理上互动,课堂气氛活跃,教与学、练的情绪高涨,学生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之下,认知操作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提高,学、练效果达到了最优化。 如何使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得以优化呢?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重要条件,而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创设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或前提的。”优化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核心就在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爱是学生基本的心理需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真诚地关心、爱护、鼓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并以此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就会缩短师生之间的心 理距离。师生情感相容、友好互谅、亲近依恋的心理,可以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在这种心理环境中,师生双方就能敞开心扉,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接纳。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主体性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创设愉悦的乐学环境。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在愉快中求得发展。教师的心理状态和情趣影响着整个课堂气氛。教师若能用真诚的微笑、友善的目光、亲切的赞语营造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就能唤起学生积极的情绪共鸣,激发起学生愉悦、兴奋的心理状态。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场地器材的合理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难易适度,目标设置要有层次,教法运用要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能力的水平上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保持对学习浓厚的兴趣。
(三)运用积极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经常性的评价(特别是即时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应力求通过客观公正而积极的评价,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准确地认识自己的潜能和不足,悦纳自己。另外还应给予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权利。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激起积极进取的动力,以营造互学互助、相互激励、积极进取的教学氛围。
心理健康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在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正确处理学生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二是摆正体育卫生工作在整学校教育中的位置,同时从实质上加强体育与卫生工作的相结合;三是处理好与德育的关系,既不能用体育中德育代替体育中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用体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取代体育中德育。
1. 认知
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从事各项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是智力的主要组成因素。 “否定”最糟糕的教育方式万恶的否定肯定与否定效果... 正常的认识能力如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记忆力,良好的思考力和既稳定又能随任务而转移且善于分配的注意力等。认识能力首先表现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以,正常与否可参考其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但是,不能认为学习不好的人其认识能力都不正常,因为这里同经验和基础知识有关。有些学习好的学生担心,参加体育锻炼会耽误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效果。总是带着一些其他学科的读物到体育课堂上,在体育教师不注意的情况下偷偷的看上几眼。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的想法。恰恰相反,研究表明,早操能使大脑消除残存的睡眠抑制,为进入学习状态作好准备;体育课、课外锻炼和课间操可以使因学习而紧张的大脑皮层得到充分的休息,解除抑制,使得劳逸结合,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2.情感
心理学告诉我们,心境是一种较稳定、持久,而且在一段时间内会影响人全部行为的情感体验。良好的心境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作用,如作了一件即使非常平常的事情,也会感到愉悦、高兴,得到心理上的满足。相反,消极的心境会使以往做来很有兴趣的事情变得索然无味、厌倦和烦躁。 音乐能够培养人的美好情操,使学生在玩和活动中受到教育,通过音乐的引导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如“立定跳远”教学,在边欣赏音乐边想象边听边玩的过程中学习。在《森林里的清晨》音乐中响起了“小兔跳”、“青蛙跳”、“老虎跳”的声音,学生们的情绪受到了感染,紧接着引导学生创编小兔、青蛙、老虎的动作。这时,学生们便讨论开了,小兔应是??青蛙应是??通过及时启发青蛙怎么跳,小兔怎么跳,再让学生担任这些角色.并加上音乐,他们就模仿小兔跳、青蛙跳,嘴里还不停地学着动物的叫声,操场上顿时出现了一番热闹的场面。使一节比较死板的课上出现了
3. 意志品质
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应有明确合理的学习和生活目的,并有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其行为表现出果断、坚韧、自制和毅力。自制和坚韧能表现出其心理健康的程度。 积极勇于参加体育活动,既是对身体的锻炼,更是对意志的考验。对于目前多为独生子女的中小学生来说,只有长期的进行“再坚持一下”的努力,才更有益于意志品质的培养。 除此之外还有对其情感、个性等方面的培养。
体育与健康教学能较好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但心理健康并不只取定于体育运动这一个条件。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首先应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发现学生不健康的因素,及时与有关方面配合,防止学生心理污染与心理创伤,更重要的是在整个体育与健康教学体系中,重视和加强学生的身心健康,摆正健康保健和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关系,使学生在掌握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同时,形成体育与健康的意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真正实现身体,心理,社会的整体目标,以培养新型的合格人才,推动社会发展,保障人类社会的正常延续和健康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中学生在成长中会遇到很多的心理问题和困惑,要帮助他们发展健康、健全的人格,必须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笔者提出了一些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观念上,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策略上,以课堂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同时将心理教育与德育、社会实践等相结合;最后,从家庭教育环境出发,建立良好的教育网络系统。
一、观念创新
1.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在教育中,实行观念创新,这是保证课程改革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环境下,中学领导要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上进行更新,使教师对评价学生的方式得到提升,同时关注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各中学组织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以便在认同国家课改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重要的教育力量与心理源泉,在这个环境中可以形成良好的学生评价机制,改变传统的成绩唯一的观点。同时,教师们要对教育心理学进行研究,尤其对学习心理、组织心理与教学心理的思考。只用充分考虑到学生心理的发展现状,按照其心理发展规律来进行教学引导,才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环境中。可见,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改变传统的学生评价机制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2.注重教师心理观念上的培训,形成专业化教师队伍
加强老师心理观念的培训,有利于提高整体教师队伍的心理素养。同时,这对于正确认识学生在心理发展中的问题也很必要。因此,培养教师的心理素养,建立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可以为引导学生获取健康、积极的心理素质。对教师的心理辅导培训,如对教师普及一些必要而基础的心理健康知识,学习有关的辅导尝试,以便树立健康心理的根本观念,让教师充分认识心理健康的作用与效果。
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了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了解,使教师具备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与能力。如此,中学校逐步建立起专业化心理辅导教师队伍。
二、多管齐下
1.课堂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
课堂是教育学生的重要场所,即便是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也需要在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需要各个学科的教师遵循循序渐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有意识地将心理素质教育与各学科特点相结合,使学生获得切身的心理体验,锻炼出他们更好的性格、意志、情感等。如在数学与物理的教学中加入思维教育因素、在语文课堂中加入情感教育因素、在政治学科中加入思想道德因素、在体育中加入意志锻炼因素等。
改变传统课堂教学观念,建立一个和谐、自由、愉悦的课堂氛围,缩短与加强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与沟通,这是开展心理素质教育与培养学生健康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的心理训练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而不是随心所欲;对于外向型学生要给予他们充分展现才华的机会与舞台,使他们的自控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对于内向型学生要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活动中主动交流,独立发表意见,建立良好的自信心。如此这样尊重学生的身心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良好的心里素养等综合能力的形成。
2.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综合实践相结合,同时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
学校的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是整个学生综合素质的灵魂,同时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它可以更好的反映出人格的形成。可见,学校加强德育工作对于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与良好行为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在现实的工作中,学生的不少行为举止反映出他们在心理方面存在着问题,因此,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强调外在的道德教育的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内心进行引导,以便形成健康人格。
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结合的同时,还要注重社会实践,这些综合实践活动是对中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活动。在活动中,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锻炼的同时,也培养了良好的心理健康,形成了劳动习惯。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有时存在着个别心理问题或障碍的,要及时认真耐心地进行心理辅导,解决心理问题。
三、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教育环境需要形成良好的网络系统。一方面,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沟通渠道,帮助与引导学生家长们树立良好的教育观,以便更好的教育与影响孩子。在教育观念的宣传上,学校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如对家长进行科学讲座、观念培训,让家长们放弃传统重视成绩而忽略道德、心理健康的观念,为学生的身心发展塑造良好的环境;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中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要妥善处理。另一方面,家庭与学校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对青少年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及时发现并解除,同时争取社会的支持,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让中学生获取更佳的心理教育环境。
总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推动,同时,这有助于社会、家庭与学校三位一体教育体系的形成,可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成才、教育发展与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蒋应平.中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初探[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12(7).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24―0045―01
民族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文化宝藏,传统文化可以让中学生保持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自我认同。随着我国社会文化的发展,文化价值日趋多元化,这也对中学生价值观取向的选择和认同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传统文化教育,对中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价值观,建立精神归属感尤为重要,能使中学生从“小我”中走出来,把自我融合到国家的发展命运中,让他们乐观、自信,不易产生人际敏感、强迫、抑郁和焦虑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传统文化精神对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作用
1. 用传统文化精神提升中学生的心理归属感。心理归属感是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关注点。只有正确对待历史和过去,对待我们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才能时刻保持一种生命和精神的延续感。做好当代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必须提升其心理归属感。把心理归属方面的教育放在一个时间的维度中去思考,从延续性和持续发展的角度着手,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过去和现代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精神,通过心理素质教育在传统文化精神和现代文化精神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这是提升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水平和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2. 用传统文化精神塑造中学生的文化认同。心理学家艾里克森的观点认为,一个个体缺少个人认同,不能很好地确立自我同一性,会非常不利于心理健康和更好地社会化。同样,对于一个社会来说,缺少文化认同将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和健康带来危害,不利于社会群体中的个体形成社会同一性。对中学生来说,建立文化认同就在现代更为重要。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象征性元素,如龙、太极、万里长城等,都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象征。当我们看到国旗冉冉升起、国歌在耳边回旋时,那种深深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它是一种力量之源,可以让我们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因此,对中学生加强传统文化精神的教育,有助于中学生更好地接纳传统文化,重塑文化认同,更好地确立自我同一性和社会同一性。
3. 用传统文化精神提升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空虚感、孤独感,一些学生精神世界匮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既与其个人因素和人际因素、家庭因素等有关,又与社会因素密不可分。因此,提升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就要从社会因素入手,丰富其精神世界。我国有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为中学生的精神修养提供了宝贵财富。将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连结,是治愈精神空虚和心灵迷失的一剂良药。
二、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
1. 积极开展社会宣传工作。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提升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仅需要充实和完善健康心理的内容,更需要开展广泛而有力的宣传活动,引导青少年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 弘扬传统美德,营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良好社会环境。可举办“传统经典名著诵读比赛”、“中学生文化节”等大型活动,用中华民族固有的道德观念和优秀的传统文化感染中学生。
笔者认为,在广大中小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
一、打造一支具有较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教师群体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国际接轨”使21世纪的青少年面临更多的挑战,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因而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心理障碍、心理困惑、心理困扰也就越来越频繁地发生。面对这一现实,我们要做的不是固步自封、抱残守缺,而是要深刻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转变教育观念,积极主动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理论。而教师的“全员参与”又是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最大能效的法宝。
总而言之,教师自身的教育素养和能力如何,是学校能否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关键。因此,建立一支能全员参与的、具有较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创设符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外部和内部环境
家庭和学校是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场所。俗话说:苑美洁人品,物美长才气。整洁优雅的外部学习环境,对学生心理起着良好的“心育”作用。这种作用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一个润物无声的过程,是学生自身的一个心理体验过程,这个过程和结果的获得至关重要。
优美、舒适的生活、学习环境为学生的心理发展提供了一个物质平台,而家庭和学校提供的“心理环境”的优劣,则是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因”。它能让学生产生安全感、归属感,进而热爱学习、热爱生活,从而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相反,紧张的亲子关系、糟糕的师生关系所导致的心理环境只能使学生缺少关心、缺少温暖、缺乏亲情的沟通,造成心理障碍,出现心理失衡,进而行为失范。如:学生孤僻自闭、自暴自弃、忧虑暴躁、偏激等心理行为问题的产生,都与其心理发展的环境密切相关。
因而,创设一个符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和学校的内部环境,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选任务。
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关键在教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给儿童劳动的欢乐和取得学习成绩的欢乐,在他们心中激起自豪感、自尊心,这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金科玉律。”学生主动要求学习的热情总是从取得成功、解决困难后心理上的满足感中培养起来的,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不断激励表扬,使之把优点发扬光大,把缺点消失于无形。在老师的爱心教育下,学生的成长才不会出现畸形。爱心是融化学生内心寒冰的催化剂,是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只有爱才能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才有助于建立相互尊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顺利开展,我们的学生才会健康成长,我们的学校教育才会更加成功。
三、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教师要结合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寻找学科教学内容中的教育契机,准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机,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第一,要努力挖掘教材内容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对应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要挖掘教材中的内容或具体例子,引导学生通过品一品、议一议、评一评等方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在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上要尽可能地采用生动活泼的方式方法,引发学生的积极情绪,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语文课上的续编故事、数学课上的一题多解、实验课上的从一个实验看到的多种现象等等,教师应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角度出发给予肯定和鼓励。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a)-0172-01
心理素质是指一定的心理结构对外界信息的加工、处理、综合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它是由许多因素构成的复合体。是学生发展的一个综合能力指标。实践证明它是导致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体育教学作为人才培养众多内容中的一个部分。在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方面将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因为体育教学的众多特殊性,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探索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途径,将是体育教育工作者探讨的课题。
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途径与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措施是多种多样的。笔者主要从动机、兴趣、情感、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方面进行了探索。
1 确定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动机
动机是推动或激励人们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学生的求知动机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动力,对学习效果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如果针对学生学习体育的心理行为特征确定体育教育目标,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学习心理。要向学生阐述学习体育的意义,把课堂体育教学同课外健身锻炼凉席起来,把运动竞赛与维护集体利益联系起来,这样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机体生理与心理潜力,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另外,进行目标教育要充满竞争活力,多用正误对比、经验交流等形式,鼓励学生的求知欲望,以次帮助他们形成持久的正确学习动机。
2 利用新异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体育教学不仅是体育知识、技术的传递过程,而且是一种情感的交流过程。课堂知识、技能和情感在师生之间的双向流动,可以导致师生双方思想的共鸣。教师要抓住体育教学过程的这个特点,努力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和教法时,要从爱护学生情感方面考虑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认识水平,注意突出一个“新”字,因为新异事物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究反射。便于学生对体育 知识、技能产生更高水平的定向。如果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枯燥乏味,长时间的单一刺激,易使学生引起超限抑制,会让学生产生逆反情绪,降低学习兴趣。只有采用新颖、实用、丰富的体育教学内容,生动、多样活泼的教法,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是学生不断的获得新的体育知识、技术。
3 运用体育比赛,以赛带练,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心理承受能力
体育比赛不仅是学生身体和运动技能的竞争,而且更是双方心理、智慧和意志的较量。激烈的拼搏需要学生身体、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综合发挥内在力量进行工作,显然它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例如,在足球比赛中,某队学生为了争取主动,在对方严密防守、阻挡、干扰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地运用自己的肌肉耐力、速度、协调、灵敏等活动,动员全身的力量来努力获得竞赛中的优势。与此同时心理因素,特别是意志力量起着巨大的积极作用。比如说,意志的坚定性、果断性、勇敢、自信、自制力等影响,使行动计划付诸实践。没有坚定的意志,就不会在艰苦、紧张的比赛中你争我夺,力争取胜。因此,运用体育比赛是发展学生意志品质的最好的手段。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各种事物日新月异,同时也出现一些问题:金钱、权力、人际关系……充斥着人们的头脑。现在的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庭的过分溺爱使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生活上只会享受,品质上自私自利……这些都将影响学生将来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特别是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正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前小学教育中的不足,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形成健康、完善的心理体系,健康、快乐地投入到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实现远大理想抱负,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那么,如何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入手。
一、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铺平了道路
教师在接手一个新班级时,首先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要尊重学生的话语权,肯定他们的创造性,对他们所犯的错误也应持宽容的态度。让每个学生在老师面前都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张,主动和老师接近甚至和老师成为朋友,从而真正建立起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就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铺平了道路。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育模式必须改变。我们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此外,为了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我们一定要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师的科学辅导有机地结合起来。此外,还要注意,教师的教育理念和人格魅力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所谓模仿是儿童的天性,示范是最好的语言,如果教师品质优秀、性格开朗、学识渊博,那么,在教师的影响下,学生也会受到熏陶,主动地发展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主题班会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
主题班会上,老师可以针对一个问题做深入浅出的分析讲解,直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畅所欲言:谈理解、谈观点、谈认识……更可以采用辩论会的形式,先确定一个话题,再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然后让学生积极发言论证己方观点的正确性。
话题不限,可广可窄,可大可小。既可大到“讨论生命的意义”,亦可小到“谈谈对一句谢谢有什么不同的感受”。经过深入的辨析、论证、总结,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什么是是,什么是非,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让学生的思想得到提升,心灵受到净化。
不管用什么方法,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而心理健康教育是所有教育中最根本、最重要的一环。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学生能够成长为一个优秀人才,这是难以想象和不可能的。
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盛宴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够让学生在享受乐趣的同时,受到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办板报、组织学生观看电视节目、剪贴文章、歌咏比赛、书法比赛等活动,可以让学生增长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兴趣爱好,锻炼意志品质,陶冶道德情操……还比如,拔河比赛等活动,就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团队精神。有人说,实践里面出真知。的确是这样,我们既要提高思想意识来指导实践,又要从实践中去培养和提高思想意识。
四、个别教育,重点突破是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手段
每个班级都存在“问题”学生。所谓“问题”学生,就是通常被认为有各种行为问题、且相对落后的学生,他们的行为经常达不到社会化的标准和学校的要求。一般认为这样的儿童既有生理原因,又有教育不当的因素。心理学家分析认为,这样的孩子由于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缺乏支持的环境中,心理发展受到了某些挫折。所以,导致了一系列的行为问题。如果又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就会使他们产生心理焦虑甚至敌对情绪,以致陷入学习障碍与心理障碍的恶性循环中,并逐渐形成心理疾病,甚至产生行为危害,更有甚者对社会造成危害。对这样的儿童,我们一方面要进行细心呵护和耐心指导,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和发现他们的一技之长,多表扬、鼓励他们,多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这样就能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减少心理健康障碍的发生。
最后,我想说,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很多,篇幅原因不能说得面面俱到、细致入微。我以上说的这些是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通过和大家交流以起到抛砖引玉、取长补短的作用。同时也让自己坚定信心,在班级管理中狠抓心理健康教育这个总纲,以期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学生心理现状
生活环境的改变和学习方面的压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大部分学生感到学业负担重,学习压力大,存在厌学、逃学现象;一部分学生心里感到自卑,焦虑,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抑郁,情绪波动大;有的学生由于缺少家庭监管,沉迷网络,这些学生人际关系紧张,较少参加课外活动。
2.心理成因
(1)社会因素。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环境已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生活。它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都带来了方便,也提高了效率,但是网络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给部分中学生带来了较多的烦恼。尤其是校园周边环境的不协调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一些网吧、电游室经营者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不顾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变着法吸引青少年。他们沉浸于虚拟世界、网游中不能自拔。这些学生学习成绩下降,精神萎靡不振,甚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与行为障碍。(2)学校因素。学生在进入中学后一直处于紧张的(应试)教育环境,很多学校心理健康课和素质教育课过于形式化,因此不能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在我校,由于大班额情况,师生交流较少,过分重视成才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培养。(3)自身因素。初中阶段是学生从幼稚到成熟的转折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心理生理开始趋向成熟。青春期的他们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情绪情感,心理活动越发活跃,面临学习压力和生活困境时,容易冲动,逃避,自责,易丧失自信心。尤其是那些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管,不良环境的影响使他们缺乏自制力,性格上更加叛逆。(4)家庭问题。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对人的成长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良的家庭环境、教育模式、、家庭的不完整,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子女交给亲人监管,父母与子女之间缺少正常的沟通,造成青少年自私、任性、孤僻专横的性格,因此人际关系更紧张。
二、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我们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使用,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1.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利用校园网开设“心理健康知识”栏目对初中生而言,心理健康知识较贫乏。有些学生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及不良行为不能正确认识,这种盲目错误的认识就需要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而信息技术具有及时性,灵活性,资源共享性和隐蔽性的优势。避免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性。因此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辅导更具意义。可以为不同的对象提供他们需要的信息.例如:在线论坛、网络课堂等都可为学生提供青少年心理健康常识,包括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常见的心理困扰及其解决方法等。学生对一些敏感问题如与父母沟通的问题,与教师之间的问题,对社会生活的困扰,都可与老师进行在线交流。其次,加强教师专业成长学校为教师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最新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动态,培训信息,为教师创造一个理论学习空间,这样更有利于专业教师的成长,提高课堂效率。
2.加强家庭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由学校完成是不够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教育才是主要的。现在的家长大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身体健康十分关注,却忽视了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加之现在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因此,学校、家长应该合力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家长学校,家长节假日等多种途径,向家长多提建议,指导家长开展中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另外在家庭教育中严格控制学生的上网时间,要求家长监督学生安全上网,屏蔽不良网站。努力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多让子女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干力所能及家务活,使其身心健康成长。
3.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社会是一个大教育场地,其环境的改善对青少年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社会各方面应重视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加强对其正确的引导,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学校、家庭可与公安、关工委、工商等部门进行密切联系与配合,呼吁他们对不良的娱乐场所、设施,积极查处,禁止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网吧,一有发现及时举报。严惩“伤风败俗”的不良现象,为下一代的成长尽心尽力。
了加快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尤其是"建构具有本土化特色的各种类型
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提出,"每一个地区乃至每一所学校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深渗透发展,开发适合具体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就显得日益重要,心理健
康教育是班主任的重要工作之一。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环境
我们说人的生命除了一个躯壳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心理。一个植物人虽然躯壳仍在,但大脑和神经系统
停止了活动,生命的本质就无从体现,也就失去了意义,由此说,心理和身体是生命的基础。按素质说
,身心素质是基本素质,所有其它的素质,如政治道德素质、文化技能素质都要构建在身心素质之上。
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能使良好的政治道德素质、文化技能素质得以构建,并能充分发挥,不良的心理素
质则使良好的政治道德素质、文化技能素质难以构建,构建了也难发发挥。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构建
德育目标内容之一,它与政治、思想、道德内容紧密相联系,不能分割,但又各有各的自身规律。
随着中学生越来越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出现,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始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如何开展中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便成了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探讨了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从
情绪、行为、个性以及与异往等方面作了分析;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只
针对"心理有病"的人,也不仅仅等于是心理咨询、开设心理课或者德育教育中的一个方面,而是这些方
面的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在对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中提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在培养中学
生有效调节自己的情绪,加强青春期性心理教育,注重实践,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学校应与家长、
社会一道共同努力等方面下功夫。
青春期是一个充满收获、遐想和迷惘的梦幻期,是人的生理、心理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中学生正处于这
一美好而关键的时期。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以致这一时期成为"危险期",使中学生的青春期心
理健康教育成为中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潜心研究中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特点,探索有效的心理
健康教育途径是中学教育教学工作之一。
首先,我们要努力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
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亭阁假山、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
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生物园里生机盎然,校园里繁花点点,
绿草茵茵,学生在曲径廊亭中看书,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
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还要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
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
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
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
其次,我们要建立中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力求做到早预防和早纠正。
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在社会生活环境、家庭影响下,生理、心理趋于成熟,思想活跃,经常产生思想矛
盾,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表面看来难以预测,俗话说:"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班主任就要做到腿勤
、眼勤、口勤、脑勤,多观察,多留心,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力争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防患于未然。
学生正是处在由儿童期向少年期过渡的一个阶段,他们正处在半成熟,半幼稚,半懂事半不懂事的时期
,因此他们具有半儿童半成人的特点。这个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大变化的转折期,在整个心理发展上占
有特殊的重要位置。高中阶段学生正处在青年初期,是人生道路上最宝贵,充满生机具有向上发展趋势
的时期。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已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追求。
比较小学生来说,中学生的自觉性,独立性,果断性,主观性显露得较为明显,他们的独立性意向十分
强烈,常认为自己已长大成人,他们有更强的求知欲,更广的活动面,他们开始憧憬未来,着意为自己
的理想意愿刻苦奋斗,但各学生的性格,气质的不同,加之成熟期的不一致,便产生较多的焦虑,困惑
,情绪的不稳定,而导致学生心理走向不平衡状态,甚至出现不健康状况。为此,我们必要根据不同的
学年阶段,有目标地进行序列心理品质教育活动。
在学校范围内,除去思想品德课的主要教育功能外,班主任的日常工作以及每周厉行的班会也是中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学生的学习态度、组织观念、纪律观念、道德观念、交往问题等等问题,都
是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和途径。此外,其他课程的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也会有机会
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离开心理健康教育精神文明将失去灵魂,健康的身心是一切的保证。现代社会要求现代人用高尚的道德、健康的身心、善于合作的意识去适应社会需求,健全人格,努力达到“德智心体”全面发展。因此,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心理健康教育内涵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高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因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学习心理辅导,挫折的应付,情绪的调节,人际关系的协调,性心理教育,优良人格的塑造,休闲生活与消费心理指导。
二、高中学生心理健康出现的主要问题
1.上网成瘾。中学阶段是人生过程中一个极其特殊的阶段,又称为“反抗期”,“麻烦期”或“危机期”,而在这个阶段的中学生最容易走进的误区就是对网络成瘾。目前,中国的中学生网络成瘾比例接近10%,网瘾已经成为中学生厌学、休学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这一势头仍在快速发展中,并且网络成瘾对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极大的危害。
2.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竞争比较激烈,心理都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失败,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或同学的冷眼,产生焦虑;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灰心丧气、情绪低落,这种现象在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中表现更为突出。高考是人生的一大转折点,家长都看的很重,这又是一座无形的山重重的压在学生身上。
3.人际关系不协调。现在的高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般比较娇惯,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差,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常常感到孤独、寂寞。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关系僵化,他们大多都是以自己为中心,不知道如何和其他的同学进行交流、共享生活中的喜悦。
4.独立意识增强。独立意识增强,对成人的干预往往表示不满。对多数高中生来说,这种独立意识是正常的,但有一种倾向值得注意,他们与同伴无话不说,却不愿与父母、老师沟通,造成两代人之间的隔阂,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代沟。
三、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和咨询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真正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一经发现,应及时送到专业卫生机构治疗。可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坚持“重在建设,立足教育”的方针,以课堂教育、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途径,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开展心理咨询及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符合学科教学需要的。各科教师必须承担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利用心理档案,对每个学生进行动态监测,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同时与学生思政工作者及时沟通,交流情况,尽早实施干预,做到防患于未然,确保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合理环境是育人环境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学校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如环境布局、绿化美化等物质环境,各种规章制度、纪律、行为规范等制度环境,校训、校歌、学校精神等精神环境。
3.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及教育环境。目前,网吧遍布大街小巷,尽管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条例,但在实际中对网吧尚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当前,我国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且城镇居民以楼房式独门独户的家居结构为主,这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身为独生子女的中学生与同龄伙伴交流,家长应该鼓励自己的孩子多和周围的孩子进行交流。
四、结论
总之,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症下药,采取多种方法,可以发现并治愈学生的不良心理,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德智体诸方面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厚粲.大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