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统计学模板(10篇)

时间:2023-07-12 16:26:4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临床研究统计学,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临床研究统计学

篇1

[摘要] 目的 探讨疏血通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法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8月—2013年1月来该院接受急性脑卒中治疗的患者100例,根据随机分组法原则,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0例病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采用阿司匹林与疏血通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浓度、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使用spss 13.0软件包对比较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的CRP水平为(11.03±3.69),对照组治疗后的CRP水平为(16.01±4.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治疗效果上看,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疏血通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法可有效改善急性脑卒中CRP水平,促进患者治疗效果的提升,且治疗可靠性、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疏血通;阿司匹林;急性脑卒中

[中图分类号] R27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0(b)-0124-02

[作者简介] 何红梅(1972.7-),女,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脑血管病。

目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快,老年疾病已经成为临床上的常见疾病,急性脑卒中作为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约占脑卒中发病率的70%,其具有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和发病率较高等特点[1],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临床上对急性脑卒中的治疗主要以阿司匹林药物治疗为主,其具有明确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但是临床研究发现,长期大剂量的使用阿司匹林,会造成患者阿司匹林抵抗,从而影响治疗效果。为探讨疏血通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法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该研究选取2010年8月—2013年1月间收治的10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疏血通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法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10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53~72岁,平均年龄(66.2±5.3)岁,来院时间距发病时均已超过6 h,根据随机分组法原则,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0例病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采用阿司匹林与疏血通联合治疗。两组使用相同的神经营养剂15 d,根据病情,必要时使用脱水剂。在5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3例,平均年龄(62.17±5.84)岁,平均病程(1.62±0.16) d。在5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平均年龄(65.94±5.38)岁,平均病程(1.63±0.27) d。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阿司匹林治疗。患者入院后,接受急性脑卒中常规治疗,其中对照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进行药物治疗,即阿司匹林(国药准字H44021505),口服,首药剂量为300 mg/d,随后剂量调整至100 mg/d。

观察组:采用阿司匹林与疏血通联合治疗。阿司匹林使用方法和使用剂量同对照组患者,使用250 mL0.9%氯化钠注射液将疏血通6 mL稀释后静脉滴注给药,1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5 d,两组使用相同的神经营养剂15 d,根据病情,必要时使用脱水剂。

1.3临床观察指标

分别以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浓度、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作为观察指标,治疗效果评价,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2]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价,基本治愈:NIHSS评分改善≥91%;显著有效:NIHSS评分改善46%~90%;有效:NIHSS评分改善18%~45%;无变化:NIHSS评分无改善或恶化≤17%;恶化:NIHSS评分恶化>18%;死亡。采用免疫比浊法对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RP水平进行测定。

1.4统计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结果

2.1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RP水平具体变化情况

经研究得知,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RP结果对比差异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接受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CRP结果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情况

通过观察得知,经治疗后,观察组的NIHS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经研究得知,观察组在胃肠道症状、中枢神经系统、肝损伤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上均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脑卒中属于中医“中风”范畴,中医理论认为该病多是由于脏腑失调疏血通注射液以地龙和水蛭组方,地龙中的蚓激酶可直接溶解纤溶酶原,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同时水蛭中所含有的水蛭素、抗血栓素和肝素等有效成分具有明显的抗血栓、抗凝作用[3]。CRP是反映缺血性脑卒中严重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临床研究发现,脑卒中患者CRP水平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4]。目前临床上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主要以抗血小板聚集、降脂和营养神经治疗方法为主[5]。阿司匹林作为为临床上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其可有效的降低脑卒中的病死率,但是部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阿司匹林抵抗,因此,该药物在临床中的使用会受到限制[6-7]。通过该次研究可以了解到,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观察组的CPR结果得到了明显改善,优于对照组,这表明通过采用阿司匹林与疏血通联合治疗,可取得显著疗效,使患者疾病症状得以改善。另外,还可从研究中发现,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比对照组更好,这表明该次研究的两种药物联合使用更为有效,可以控制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临床疗效。

进一步说明了在传统阿司匹林单药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疏血通注射液,有效的降低了单纯西药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杨丽阳,涂燕芬[8]等通过活血化瘀药联合阿司匹林进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现,中西医联合治疗法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与该次临床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疏血通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法可有效改善急性脑卒中CRP水平,促进临床疗效的提升,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非常低,安全性与可靠性均较高,可大大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临床使用价值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热孜万古丽·吐尔汗,迪丽努尔·吐尔洪. 疏血通配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70例[J].陕西中医,2013,34(11):1467-1468.

[2]Yao M. NIHSS scores in ischemic small vessel disease: a study in CADASIL[J]. Cerebrovasc Dis,2012,34(5):419-423.

[3]吴健,俞龙,徐燕萍,等.不同剂量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15):4-6.

[4]孙利军,曹晓岚,骆丰.6O例老年中风急性期辨证治疗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11,3(2):59.

[5]田 英,张梅,刘翠萍,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RP变化和临床意义研究[J].河北医药,2012,34(3):337-338.

[6]王小沙.脑血管病与活血化瘀疗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6):861-864.

篇2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8月~2013年10月本院门诊患者120例, 随机分为免煎颗粒组与传统汤剂组各60例。免煎颗粒组男46例, 女14例;年龄29~78岁, 平均37.4岁;血清胆固醇(TC)增高33例, 三酰甘油(TG)增高53例,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增高23例,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13例。传统汤剂组男43例, 女17例;年龄33~76岁, 平均36.8岁;TC增高36例, TG增高51例, LDL-C增高17例, HDL-C降低14例。两组间性别、年龄、病情、文化程度、职业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依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及《血脂异常防治建议》[4]制定:①TC≥5.7 mmol/L。②≥1.7 mmol/L。③LDL-C≥3.6 mmol/L或≤1.0 mmol/L。符合其中1项或1项以上者。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依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制定:痰湿内阻型、肝胆郁滞型、肝肾阴虚型和脾肾阳虚型。

1. 3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按以上诊断标准, 符合高血脂症患者, 有合并其他疾病的, 在不影响本项目的治疗及观察的前提下可以入组。自愿接受本试验,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5] :①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②6个月内曾患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严重创伤或重大手术后患者。③继发性高脂血症。④由药物引起的高脂血症及纯合子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⑤正在使用肝素、甲状腺素和其他影响血脂代谢药物的患者, 及近2周曾采用其他降脂措施的患者。⑥合并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1. 4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标准确定。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TC下降20%以上, 或TG下降40%以上, 或HDL-C水平上升0.26 mmol/L以上。有效:临床症状改善, TC下降10%~20%, 或TG下降20%~40%, 或HDL-C水平上升0.1 ~0.2 mmol/L。无效:临床症状未改善或改善不明显, TG、LDL-C、HDL-C水平未恢复正常。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5治疗方法固本调脂汤组方:黄芪20 g、羊藿10 g、丹参10 g、泽泻10 g、山楂10 g。免煎颗粒组服用由免煎颗粒配成的固定剂量固本调脂汤, 1剂/d, 分2次服用, 10 d为1个疗程, 共3个疗程。传统汤剂组服用固本调脂汤的水煎剂, 水煎服, 1剂/d, 分2次服用, 共3个疗程。

1. 6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指标(TC、TG、HDL-C、LDL-C)的变化。

1. 7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自身对照用独立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

2结果

2. 1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情况两组治疗后TC、TG、HDL-C、LDL-C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两组疗效比较治疗后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8.33%, 对照组为76.67%,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高脂血症多与肥胖及气、痰等有关。固本调脂汤中黄芪补中益气、固表敛汗、利水消肿, 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机体代谢、利尿、强心、降压等作用;羊藿补肾壮阳、祛风除湿, 具有降血脂、降血糖、降压、扩张外周血管、改善冠脉流量等作用;泽泻利水渗湿、泄热通淋, 具有降血脂、利尿、抗脂肪肝等作用;丹参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养血安神, 具有改善冠脉血流量、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等作用;山楂消食导滞, 有明显的降血脂作用。诸药合用, 健运脾胃, 复其升清降浊之功, 且祛瘀化痰, 除其血脉中浊脂凝痰, 因而用于高脂血症效果显著。

本研究显示, 固本调脂汤对于治疗高脂血症效果显著,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体现了传统中医重要独特的疗效。免煎颗粒剂型疗效明显优于传统汤剂, 质量稳定, 易于携带保存, 服用方便快捷, 适合临床大量推广。

参考文献

[1] 钟瑞坤.中药免煎颗粒优劣浅谈.北方药学, 2011, 8(6):73-74.

[2] 王永慧, 叶方, 杜士明, 等.中药免煎剂的研究进展.医药导报, 2011, 30(6):773-775.

[3]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85-89.

篇3

【关键词】 稳定型心绞痛;复方龙血竭胶囊;随机对照试验;心血瘀阻证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and safety of Compound Longxuejie Capsules for treatment of stable angina pectoris with cariac blood stasis syndrome. Methods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ositive drug parallel controlled, multi-center clinical trial was adopted. 418 patients with stable angina pectoris with cariac blood stasis syndrome were randomly chosen and pided into two groups:test group (314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104 cases). The test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mpound Longxuejie Capsules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mpound Danshen Capsules. Treatment course of each group was 28 days. Results The antiangina effect and changes electrocardiogram in test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but was almost the same as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effective rate of TCM syndrome and the dosage reduction of glycerol trinitrate (P>0.05). The test group had no obvious side effect. Conclusion Compound Longxuejie Capsules was proved safe and effective in treating stable angina pectoris of stable angina pectoris with cariac blood stasis syndrome.

Key words:stable angina pectoris;Compound Longxuejie Capsules;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cariac blood stasis syndrome

冠心病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而引起的发作性胸痛或以胸部不适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临床综合征。稳定型心绞痛是指冠心病患者在劳累、运动或情绪激动时,加重心绞痛发作,而在休息和硝酸甘油等治疗后缓解,且这种情况一般在大于3个月内不变。该病是心血管疾病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而中医药在预防和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方面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研究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临床研究批件(第2004ZL04482号文)及其相关法规,由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等5家单位,对中药、天然药物6类新药制剂——复方龙血竭胶囊进行了治疗稳定型心绞痛(心血瘀阻证)多中心临床研究,并与复方丹参胶囊进行随机、双盲对照,以评价复方龙血竭胶囊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入组418例患者均为2006年1月-2006年9月间在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就诊的患者。试验组(A组)314例,其中男性113例,女性201例,平均年龄59.10岁;对照组(B组)104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62例,平均年龄59.24岁。2组在年龄、性别、职业、婚况、病历来源、病程、病情、体征、各种病史等方面均衡性良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其疗效和安全性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2002年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和国际心脏病学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中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Ⅰ、Ⅱ、Ⅲ级)及心血瘀阻证诊断标准[2]。

1.3 入选标准

符合冠心病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Ⅰ、Ⅱ、Ⅲ级)诊断,中医辨证为心血瘀阻证患者;每周发作2次或以上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电图检查有缺血性改变或运动试验阳性;年龄在38~70岁之间;获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均可纳入。

1.4 排除标准

经检查证实为重度稳定型心绞痛患者(Ⅳ级)或急性心肌梗死以及其他心脏疾病、重度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症候群、颈椎病所致胸痛患者;合并重度高血压(3级)、重度心肺功能不全、重度心律失常(房颤、房扑、阵发性室速、室上速、病窦等)患者;合并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精神病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者;近4周内做过手术;1个月内参加其他临床试验的患者。

剔除标准: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要求服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2 治疗与观察方法

2.1 病例分组

该试验为随机、双盲、阳性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由统计单位应用SAS统计分析软件生成随机编盲方案,将药物按盲底统一编号。各中心根据入组时间顺序,按照编号发放药品,药品编号为随机号。

2.2 治疗方法

A组:复方龙血竭胶囊(云南云河药业有限公司提供),3粒/次,每日3次,餐后半小时服用。B组:复方丹参胶囊(云南云河药业有限公司提供),3粒/次,每日3次,餐后半小时服用。疗程均为28 d。

2.3 观察指标

主要疗效指标:心电图改变、心绞痛积分、硝酸甘油停减率及部分病例运动心电图改变;次要疗效指标:血脂(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安全性指标:血、尿、便常规化验;心电图;肝功能(ALT);肾功能(BUN、Cr)检查等。

2.4 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2002年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制定,分显效、有效、无效、加重。

疾病疗效主要根据稳定型心绞痛症状及心电图进行判定。①显效:心绞痛等主要症状消失或达到显效标准(心绞痛积分减分率≥70%),心电图恢复至正常心电图或达到大致正常;②有效:心绞痛等主要症状减轻或达到有效标准(心绞痛积分减分率≥30%),心电图S-T段降低,治疗后回升0.05 mV以上,但未达到正常水平,主要导联倒置T波改变变浅(达25%以上者),或T波由平坦变为直立,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改善者;③无效:心绞痛等主要症状无改善(心绞痛积分减分率<30%),心电图基本与治疗前相同;④加重:心绞痛等主要症状加重(心绞痛积分减分率<0),心电图S-T段降低0.05 mV以上,主要导联倒置T波加深(达25%以上者),或直立T波变平坦或平坦T波变倒置,以及出现异位心率、房室传导阻滞或室内传导阻滞。

在综合疗效判断时,若心绞痛等主要症状疗效与心电图疗效不一致时,应以疗效低的结果为综合疗效。

中医证候疗效主要根据中医证候积分减分率判定;心电图疗效根据疾病疗效标准中对应的心电图疗效标准;心绞痛疗效主要根据心绞痛积分的减分率判定。

2.5 统计学方法

数据管理员采用EPIdata3.0软件编制数据录入程序,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由两个数据管理员独立进行双份录入并校对。统计分析采用SAS软件进行分析。配对t检验(或秩和检验)比较组内前后差异。2组治疗前后的变化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ANOVA)进行比较。多中心2组治疗前后的变化采用χ2检验(或CMH检验)或非参数检验。

3 结果

3.1 疾病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见表1、表2)

结果表明,无论是否考虑中心效应,疾病疗效和中医证候疗效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疾病疗效比较[例(略)]表2 2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例(略)]

3.2 心电图、运动心电图疗效分析

PP数据集中A组,总有效率为63.03%;B组总有效率为53.92%;A组和B组治疗后均可使心电图明显改善,且A组明显优于B组。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 8)。在以中心为分层因素的CMH检验基础上,通过Logit估算,2组总有效率之比的95%可信区间,PP数据集的结果为1.127 7(0.934 7,1.360 5)。统计结果见表3;2组运动心电图指标比较见表4。表3 2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电图疗效比较[例(略)]表4 运动心电图主要指标2组治疗前后比较(略)

表4结果表明,2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心电图主要指标中运动总时间、S-T段压低0.5 mm时间和诱发心绞痛时间治疗后明显延长;A组中压低S-T段恢复时间明显缩短,组内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2组治疗后运动心电图部分指标有所改善;各指标变化值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3 心绞痛疗效分析

2组在改善心绞痛症状方面均有明显的疗效,PP数据集中无论是否考虑中心效应,2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 8)。在以中心为分层因素的CMH检验基础上,通过Logit估算,2组总有效率之比的95%可信区间,PP数据集的结果为1.139 3(0.992 6,1.307 6)。结果见表5。

表5 2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绞痛疗效比较[例(略)]

3.4 硝酸甘油停减率分析

治疗前后各访视点硝酸甘油片使用量,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时间点效应有统计学意义,表明2组治疗前后使用量均有明显较少,分组间差别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737 5)。结果表明,使用复方龙血竭胶囊和复方丹参胶囊治疗稳定型心绞痛(心脉瘀阻证),在减少和停用硝酸甘油方面2组均有明显疗效,A组和B组治疗后均可减少硝酸甘油用量,A组停用率64.94%,B组停用率66.10%。2组停用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6。表6 2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硝酸甘油停减率比较[例(略)]

3.5 安全性评价

所有观察病例中有3例轻度不良反应发生,A组2例,B组1例,表现为上腹胀、恶心等症状,疑与药物有关,无需停药可自行消失。2组药物对肝肾功能、血尿粪常规、心电图均无不良影响,表明试验药安全性良好。

4 讨论

冠心病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属中医“胸痹”、“真心痛”范畴,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发作期以标实表现为主,以心血瘀阻为突出表现,因而对本病的心血瘀阻证,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是其基本治疗方法。

复方龙血竭胶囊具有活血化瘀、通窍止痛之功效,主治稳定型心绞痛(心血瘀阻证),症见胸闷刺痛、绞痛,固定不移,入夜尤甚,时或心悸不宁,舌质紫暗,脉沉弦。

本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复方龙血竭胶囊和复方丹参胶囊治疗稳定型心绞痛(心血瘀阻证),2组均有明显疗效,A组和B组治疗后均可使心绞痛症状、缺血心电图、运动心电图、中医证候和硝酸甘油停减率明显改善;A组在心绞痛疗效和缺血心电图改善方面明显优于B组。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方面,所有观察病例对心、肝、肾功能及血液指标均无明显不良影响。提示复方龙血竭胶囊在治疗稳定型心绞痛(心脉瘀阻证)方面是有效和安全的。

篇4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3.05.021

急性脑梗死是造成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血浆同型半胱氨酸(plasma homocysteine,Hcy)不仅可以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同时也可引起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导致脂质过氧化和增加血液的凝固性,从而增加脑梗死的发病率。尽管采取了一些治疗措施,在某种程度上对于该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却不能够有效预防急性脑梗死的复发,更加不能够抑制其他有关心脑血管类疾病的发生 [1]。选择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急性脑梗死病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于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60例患者组成实验组,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45~78岁,平均(70.6±4.6)岁;另随机选取60名健康者组成对照组,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44~76岁,平均(71.2±5.2)岁。两组受试者均通过全面体格检查,排除心肌梗死、脑卒中、糖尿病、肝功能障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胃部疾病以及近期服用多种维生素的可能性,并且两组受试者在饮食习惯、年龄以及性别构成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1.2 方法 分别给予两组患者相同的舒适环境及相同的食物。两组在入院后第1、20天,采用美国DP公司的2000IMMULITE全自动分析仪测定两组受试者血浆Hcy水平,第20天测受试者血浆的维生素B12 水平、叶酸水平。血浆Hcy正常值为5~15 μmol/L,叶酸正常值为3~17 μg/L,维生素B12正常值为174~878 μg/L[2-3]。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血浆Hcy、维生素B12、叶酸水平比较 给予相同食物及环境20 d后检测,实验组血浆Hcy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同时实验组维生素B12水平以及叶酸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20 d后两组血浆Hcy、维生素B12、叶酸水平比较(x±s)

组别 血浆Hcy

(μmol/L) 维生素B12

(μmol/L) 叶酸

(μg/L)

实验组(n=60) 20.08±8.72 235.46±159.86 4.86±5.23

对照组(n=60) 13.62±2.13 327.45±129.55 7.74±2.43

2.2 两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 分别对研究对象第1天、第20天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进行比较,实验组第1天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表2 两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x±s) μmol/L

组别 第1天 第20天

实验组(n=60) 25.61±2.72 20.08±8.72

对照组(n=60) 12.87±2.20 13.62±2.13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动脉的粥样硬化,目前,急性脑梗死的二级预防策略虽然已包括控制引发已知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例如吸烟、高血压、糖尿病以及高血脂症等;同时还包括血管再通治疗以及抗血小板的有关治疗等措施。但是,尽管这些措施在某种程度上对于该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却不能够有效预防急性脑梗死的复发,更加不能够抑制其他有关心脑血管类疾病发生的可能性[4]。Hcy是一种含有硫基的氨基酸,它并不是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不能够在人体内自主合成。蛋氨酸是人体内20种必须氨基酸之一,Hcy为蛋氨酸代谢过程中的中间产物。随着科技发展,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急性脑梗死的预防、治疗以及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血浆Hcy的代谢异常已经成为急性脑梗死发病的独立高危因素。本研究通过有关检测发现实验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平均血浆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健康人群,同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维生素B12、叶酸水平明显低于健康人群,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高浓度的血浆Hcy水平可增加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性,据统计,大约超过40%的脑梗死患者已经患有高Hcy血症。大多数专家学者经过分析研究得出结论,Hcy可通过以下几种机制引发急性脑梗死:(1)Hcy能够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其作用机制是过氧化氢作用以及超氧化氢作用;(2)Hcy促进血凝块形成主要是通过改变胶原因子来实现的;(3)Hcy能够有效阻止动脉血管的扩张,同时不仅能够使动脉血管更容易受损,还能够在血凝块以及血小板共同作用时导致血管阻塞;(4)Hcy还可引起平滑肌细胞的增生,促进血管壁的增厚;(5)Hcy含硫小体可在血凝块形成的过程中促进血小板的聚集。近年来,根据临床研究发现,血浆Hcy水平升高是青年脑卒中发病的高危因素之一,同时血浆Hcy的升高与纤溶系统中纤溶酶原激活物的异常以及动脉斑块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6-7]。

脑梗死作为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据统计,我国平均每年有超过200万的患者因脑梗死死亡,而脑梗死的发病率更是高达120/10万。国内外学者合力研究表明,性别、年龄、种族、高血压、高脂血症均为脑梗死引发因素,但近年来血浆Hcy水平的升高已经成为脑梗死的首要高危因素[8]。

同时,经国内外权威学者分析研究发现,脑梗死患者的Hcy水平升高,主要是有遗传与营养两方面因素,遗传方面的因素主要是由于患者体内的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活性的降低,基本上无法改善;而营养方面的影响因素则主要是由于维生素B12与叶酸的缺乏,医生可以通过改善患者饮食,添加相应食物来缓解血浆Hcy水平升高,经临床研究分析及验证发现维生素B12与叶酸可有效抑制并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Hcy水平的升高[9-10]。通过分析探讨可发现,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升高已成为急性脑梗死发病的高危以及首要独立性因素,而对患者饮食进行补充维生素B12以及叶酸的调整,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升高。所以,血浆Hcy水平高,同时维生素B12、叶酸水平偏低,则会引发急性脑梗死。急性脑梗死发病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 蔡晓斌,朱治山,张明之,等.基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降纤酶方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9,29(10):2124-2127.

[2] 黎四平,龙健灵,陆小梅.动态监测D-二聚体在脑梗死溶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浙江临床医学,2008,10(9):1229.

[3] 方玉才,邢小中,蒋洪平,等.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变化[J].检验医学,2008,23(2):190-192.

[4] Huang H W,Guo M H,Lin R J,et a1.Hyperhomocys-teinemia is a risk fator of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te-nosis[J].J Neuml,2007,254(3):364-367.

[5] 李亚,李忠,何晓民.高同型半胱氨酸及其相关检测与冠心病关系的探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6):676-677.

[6] 李志,刘卉萍,张瑾,等.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同型半胱氨酸检测的临床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6):653-644.

[7] 赵凯.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9):1007-1008.

[8] 丁钦慕.急性脑梗死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关系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3):39-40.

篇5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9.109

高血压属于临床常见的疾病, 如果病情进一步发展, 患者会出现病理学变化, 如心律失常, 在该疾病中房颤具有较高的发生率。据有关学者研究表明, 诱发房颤的主要因素与心房肌纤维化存在相关性[1]。如果不采取及时的治疗措施, 将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为此, 本次研究实验选择本院2013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84例, 给予部分患者在胺碘酮单用治疗上加用贝那普利治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3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84例作为本次研究活动的调查对象, 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后均被证实为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2]。按照入院就诊时间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中, 男30例, 女12例, 年龄最大85岁, 最小47岁, 平均年龄(61.3±5.2)岁。实验组患者中, 男28例, 女14例, 年龄最大82岁, 最小45岁, 平均年龄(62.5±5.0)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胺碘酮(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31021872)单用治疗, 用法用量:0.2 g/次, 3次/d, 连续用药1个月为1个疗程。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贝那普利(扬子江药业集团广州海瑞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110072)联合治疗, 用法用量:10 mg/次, 1次/d, 连续用药1个月为1个疗程。

1. 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血压控制水平以及左心房内径改善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和统计。

1. 4 疗效判定标准[3] 患者经治疗1个月后, 高血压恢复正常水平, 经心电图检查, 房颤症状全部消失为显效;患者经治疗1个月后, 高血压接近正常水平, 经心电图检查, 房颤症状得到明显好转为有效;患者经治疗1个月后, 高血压未达到上述标准, 经心电图检查, 房颤症状未见任何改善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实验组患者中, 显效30例(71.4%), 有效11例(26.2%), 无效1例(2.4%), 总有效率为97.6%;对照组患者中, 显效26例(61.9%), 有效10例(23.8%), 无效6例(14.3%), 总有效率为85.7%, 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水平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舒张压、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实验组患者血压控制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3 两组患者的左心房内径比较 治疗前实验组患者左心房内径为(36.2±5.3)mm, 治疗后为(33.5±3.5)mm;治疗前对照组患者左心房内径为(37.2±5.3)mm, 治疗后为(35.1±3.5)mm;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左心房内径明显小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高血压在临床心血管疾病中较为常见, 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使该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发展趋势。与此同时, 在该疾病中, 较易出现房颤。据相关资料表明, 该疾病引发的房颤发生率>30%[4], 如果不能及时的治疗, 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 选择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治疗效果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胺碘酮作为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 在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 该药物可以有效抑制心房内的钠离子形成和心肌传导纤维, 同时使窦房结自律性得到明显降低, 进而使患者的心律失常得到明显改善。但是单用胺碘酮, 其治疗效果不是十分理想。贝那普利属于RAS抑制剂, 可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和血小板聚集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与此同时, 该药物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血压[5]。两者药物联合使用, 其效果最佳, 同时提高治疗效果。结合本次实验数据的结果可以看出, 实验组患者采用胺碘酮联合RAS抑制剂治疗, 较比采用胺碘酮单用的对照组, 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血压控制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 左心房内径明显小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在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治疗中应用胺碘酮联合RAS抑制剂, 其治疗效果显著,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压水平, 同时使患者的左心房内径得到明显减小, 在临床上应用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海花. RAS抑制剂与胺碘酮联合治疗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的疗效分析.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 6(11):64-65.

[2] 王秀.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采用胺碘酮联合RAS抑制剂治疗的临床体会.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19):150-151.

[3] 朱长友.胺碘酮联合RAS抑制剂治疗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研究.医学信息, 2015(36):46.

篇6

[中图分类号] R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4(b)-0131-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Danshen injectable powder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angina pectoris (syndrome of blood stasis). Methods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single-blind and positive-controlled method was used. Results The total efficacy rate of treating angina pectoris and symptoms and signs in TCM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92.2%, 94.8%, respectively, which was much better than 67.9% and 70.5% of the control group, separately, (P

[Key words] Danshen injectable powder; Syndrome of blood stasis;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gina pectoris

注射用丹参成分为丹参,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注射用粉针中药制剂,具有活血通脉之功效,为进一步观察注射用丹参安全性与有效性,2012年3月―6月间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作为协作组负责单位,协同全国共14家单位进行多中心、随机、单盲平行对照研究,报道如下。

1 病例选择

诊断标准与中医辨证: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及《第2届全国活血化瘀研究学术会议修订瘀血证诊断主要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医辨证为血瘀证患者;②符合西医冠心病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Ⅰ~Ⅲ级诊断;③年龄男在40~70岁之间,女在45~70岁之间;④心绞痛发作次数≥2次/周的患者。

排除病例标准:①合并Ⅱ级以上高血压、重度心律失常、重度心肺功能不全患者;②经检查证实为3个月内患Ⅳ级心绞痛,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以及其它心脏疾病;③妊娠、哺乳期妇女;④合并精神病,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患者;⑤已知过敏及严重过敏体质者。

剔除病例标准:①纳入后未曾用药或无任何可评价记录的病例;②严重违反纳入标准的病例。

随机分组:按照3∶1随机分为注射用丹参组和丹参注射液组。借助SAS统计软件列出流水号为001~480所对应的随机编码表。

2 药品与研究方法

药物:治疗组应用注射用丹参(规格:0.4 g/支),哈药集团中药二厂生产,生产批号:110520;对照组应用丹参注射液:(规格:每支10 mL),四川升和药业股份公司有限生产,生产批号:1104125。

给药方法:①筛选导入期:7 d;②用药方法:治疗组: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稀释。1支/次,1次/d。对照组: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稀释。10 mL/次,1次/d;疗程:14 d;③合并用药:试验期间禁用一切与试验药物效用相似的中西药品,可以服用抗血小板药、他汀类调脂药。

观察指标:①一般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以及一般临床资料。②安全性指标:包括生命体征、血、尿、便常规+潜血、心电图、肝肾功能、凝血四项。③主要疗效指标:心绞痛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次要疗效指标:硝酸甘油停减率、中医相关症状、心电图、西雅图心绞痛量表。④不良事件观察:试验期间如实填写不良事件记录表,记录不良事件的发生时间、严重程度、持续时间、采取的有效措施和转归。

统计分析:列出总体和各中心入选及完成病例数,确定三个分析数据集:全分析集(FAS)、符合方案集(PPS)、安全数据集(SS)。采用SAS 9.1.3软件分析。

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及1996年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及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修订的《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制定。

3.1 心绞痛症状疗效标准

显效:心绞痛消失或减少2个级别(心绞痛积分减少≥70%);有效:心绞痛减少1个级别(心绞痛积分减少≥30%);无效:心绞痛无改善或心绞痛积分减分率

3.2 中医症状疗效判定

临床痊愈:治疗后积分减少≥90%者;显效:治疗后积分减少≥70%、

3.3 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心电图恢复至“大致正常”或达到“正常心电图”;有效:T波由平坦变为直立,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改善者或ST段的降低,以治疗后回升0.05 mV以上,但未达正常水平,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改变变浅(达25%以上) 者;无效:心电图与治疗前基本相同;加重:治疗后ST段降低加重,T波加深,或T波由平坦变为倒置。

3.4 硝酸甘油停减率

停药:治疗后完全停服;减量:治疗后较治疗前减少药物用量50%以上;不变:治疗后减少药物用量不足50%;增加:治疗后增加药物用量30%。

3.5 西雅图量表评价

对5大项19个条目逐项评分以及SAQ总分,再将得分按如下公式转化成标准积分,标准积分=(实际得分-该方面最低得分)/(该方面最高分-该方最低分)×100,评分越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机体功能状态越好。

4.2 安全性分析

①用药后对照组有1例出现AST升高,考虑与合并应用他汀降脂药相关,停药后恢复正常。

②治疗组无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有1例出现不良事件,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8%,1例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为0.8%;两组不良事件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5 讨论

丹参性微寒味苦,归心、心包、肝经,有养血安神,活血祛瘀,凉血消痈之功用。古有“一味丹参,功同四物”之说。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丹参含有丹参酮和丹参素、原儿茶醛、镁丹参酚性酸B、丹参酸乙等,其具有多种作用[3-5]:可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 扩张冠状动脉;还有较好的氧自由基清除、保护线粒体、改善能量代谢作用;使钙超载减轻,心肌细胞膜稳定,从而调节TXA2/PGI2平衡,进而对心肌缺血和再灌注损伤进行改善;还能使侧支循环的开放增加,心肌营养血量增加,心绞痛得到缓解,心肌对缺氧的耐受性提高等作用。

注射用丹参是丹参经现代工艺制成的粉针剂型,质量稳定性较高。该研究显示,注射用丹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有较好疗效,且临床应用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西雅图量表评分比较提示应用注射用丹参可以提高心绞痛患者生活质量与机体功能。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3):195-20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41-45.

[3] 高枫,孙桂波,马博,等.丹参活性成分作用机制研究的新进展[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9,25(4):90.

篇7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075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576-02

同型半胱氨酸是蛋氨酸在去甲基化后生成S-腺苷蛋氨酸,经酶水解反应获得的产物,正常人每天能产生同型半胱氨酸约为20mmol,有70%-80%以二硫化合物形式存在于血液中,白蛋白是其主要载体,只有1%作为游离形式存在于血液循环中[1]。随着对同型半胱氨酸研究的深入,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多项研究表明高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是心血管疾病重要、独立危险因素。笔者通过对比心血管疾病患者和正常体检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在心血管疾病检测方面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82例(观察组),男性50例,女性32例,年龄56-83例,平均(65.3±8.4)岁,其中冠心病27例,高血压36例,高血脂11例,心绞痛8例;另抽取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对照组),男性47例,女性33例,年龄51-76例,平均(61.7±7.5)岁,排除恶性肿瘤,心、脑、肝、肺、肾功能不全,内分泌系统、消化疾病。

1.2检测方法两组患者均于清晨采取空腹静脉血2ml,并于1h内进行离心分离血清,采血前2d禁食高蛋白饮食,检测方法为循环酶法,仪器型号:日立7170生化分析仪,同型半胱氨酸试剂盒购自上海酶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正常值参考范围:3-20μmol/L,轻度升高:20-30μmol/L,中度升高:31-100μmol/L,重度升高:>100μmol/L。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均值为(25.21±4.62)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11.73±3.06)μmol/L(P

3讨论

心血管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主要包括心脏和血管(动脉、静脉、微血管)的急、慢性病变,一般与动脉粥样硬化具有密切联系。目前应用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评价指标很多,包括载脂蛋白中apo-A、apo-B等,一些新的指标如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等也逐渐应用于临床[2]。同型半胱氨酸的血清浓度升高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测定,可有效预测心血管疾病严重程度,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其血清水平,能进一步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研究证实同型半胱氨酸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但确切机制并未阐明,可能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①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对内皮细胞直接造成损伤,不仅促进细胞内活性氧生成,同时能降低细胞内活性氧清除酶活性;②通过增加细胞周期素D、E、A表达,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③血小板NO的合成在同型半胱氨酸影响下,其限速步骤左旋精氨酸转运、NOS活性均受到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功能增强;④同型半胱氨酸与LDL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中具有协同效应,损伤NO系统而加强LDL氧化;⑤激活凝血因子Ⅻ、Ⅴ,抑制抗凝血因子Ⅲ、Ⅳ活性,干扰硫酸肝素合成,减弱抗凝作用等。

篇8

呼吸衰竭是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且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比较常见。机械通气是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机械通气方式有常频通气和高频通气两种,为探讨两种通气方式孰优孰劣,笔者对我院NICU自2009年12月至2010年11月所收治的41例呼吸衰竭新生儿采用不同机械通气方式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NICU自2009年12月至2010年11月所收治的41例呼吸衰竭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均符合1986年全国新生儿会议所制定的新生儿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1]。41例患儿肝肾功能均正常,均在生后6 h内人院。男29例,女12例;出生体重1100~2600 g,平均1408 g;胎龄28~36周,平均32.4周。41例原发病均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随机分为观察组21例,对照组20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胎龄、体重及病情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上机前均常规检查血气分析、血糖、肝肾功、心肌酶、床旁X胸片等;多参数监护仪监护心率、呼吸频率、经皮血氧饱和度等。常规治疗原发病、补液、营养支持、抗感染等。呼吸支持应用英国产SLE5000婴儿呼吸机具有常频和高频通气功能,并显示肺顺应性(C)、膨胀系数(C20/C)、阻力(R)、平均压(MAP)、每分通气量(MV)等肺呼吸力学参数。观察组采用高频震荡通气方式进行治疗,参数设置:HFOV频率8~12赫兹,平均压10~14毫帕,振幅调至看到患儿胸壁下部有合适的振动为止;对照组采用常频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lMV)进行治疗,呼吸机参数初调:RR40~60次/min,PEEP4~6 cmH2O,PIP15~25 cmH2O。两组吸入氧浓度(Fi02)0.3~0.5。监测记录两组通气治疗前及治疗后2、12、24、48 h及撤机前的呼吸系统动态顺应性(C)、气道阻力(R)、肺膨胀系数(C20/C)、每分通气量(MV)、平均气道压(MAP)等指标。同时检测脑血流变化,采用美国产SPECTRA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频率3.5~5.0 MHz,在安静状态下仰卧,探头从前囟探测,当显示大脑中动脉(MCA)后,获取MCA的血流参数,血流参数为收缩期峰值速度(Vs),取3个心动周期的均值。统计两组气漏、脑室内出血发生率及病死率等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统计两组通气治疗前及治疗后2、12、24、48 h及撤机前的呼吸系统动态顺应性(C)、气道阻力(R)、肺膨胀系数(C20/C)、每分通气量(MV)、平均气道压(MAP)、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速度(Vs)等指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所得数据经方差齐性检验后,以成组设计的两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气漏、脑室内出血的发生率、病死率等,采用卡方检验,均以P

2 结果

2.1 两组在呼吸系统动态顺应性、气道阻力、肺膨胀系数、每分通气量、平均气道压方面,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2.2 两组在脑血流方面的比较,以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速度为监测指标,上机前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机后2 h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2.3 两组患儿在气漏、脑室内出血、病死率的比较:观察组发生气漏1例,脑室内出血3例,而对照组发生气漏4例,脑室内出血6例,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呼吸衰竭是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机械通气是目前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最有效的方法。然而机械正压通气会改变患儿的生理状态,导致相关性肺损伤,其机理在于[2]:①肺泡过度扩张,引起肺泡-毛细血管界面组织的损伤, 甚至肺泡破裂(肺间质气肿和气漏);②动态肺过度充气必然导致内生性呼气末正压(PEEPi), 使肺泡压力在呼气末也在整个呼气过程保持正压, 从而降低吸气肌收缩效率和异常增加无效呼吸功耗;③ 降低心输出量, 引起低血压,从而引起脑血流的改变,在新生儿引发脑室内出血的报道也比较常见。为了减轻机械通气的并发症,人们对机械通气方式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高频通气与常频通气方式不同,它是一种小潮气量、低周期压力变化和超生理呼吸频率的肺泡通气方式[3],可以在短时间内使肺泡均匀膨胀,改善气体交换及肺顺应性,从而改善氧合及促使二氧化碳的排出,可以有效地避免肺泡过度扩张所致的气压伤和慢性肺部疾病的发生。本文有21例患儿进行高频通气,20例患儿进行常频通气,两组在不同通气时间呼吸系统动态顺应性、气道阻力、肺膨胀系数、每分通气量、平均气道压等呼吸动力学参数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分析其原因,可能与常频呼吸机参数设置有关,41例呼吸衰竭患儿原发病均为呼吸窘迫综合征,对照组采用了小潮气量和允许性高碳酸血症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缩小了两组的差异。

然而在减少并发症方面,本次研究,高频机械通气有其一定的优越性,观察组发生气漏1例,脑室内出血3例,而对照组发生气漏4例,脑室内出血6例,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通过以上讨论可以得出,高频机械通气和常频机械通气相比,更与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接近,可以减少呼吸机在气漏和脑室内出血的并发症,在新生儿阶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全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2004:461-465.

[2] 魏东光,陶金海,窦海云,等.高频呼吸机对两型呼吸衰竭治疗作用的比较.山西医药杂志,2000,29(5):413-414.

[3] Mcgettigan MC, Adolph VR, Ginsberg HG, et al. New ways to ventilate newborns in acute respirtory failure. Pediatr Clin North Am, 1998, 45(2):475-509.

篇9

Analgesic effect of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stimulation o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Chen Yuliu Liang Peiwen Lin Xinxiao Wei Yifei Sun Weidong Cheng Ting

Wangjing Hospital, China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 on the use of analgesics and adverse reactions after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Methods Seventy patients undergoing 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 in our department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o the control group, with 35 patients in each group.After surgery,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base analgesia, while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additional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 until the 7 th day after surgery.The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and knee pain threshold after surgery, the time of the first use of remedial analgesics and amount of remedial analgesics after surgery, and postoperative adverse reactions such as nausea and vomiting were recorded respectively.Results On the 1 st day after surgery,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knee VAS score and pain thresholds between the two groups(P> 0.05). On the 3 rd and 7 th day after surgery, knee VAS score was lower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and the pain threshold was higher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The time of the first postoperative remedial analgesia was significantly longer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The dosage of remediation analgesics 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ere lower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s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 can effectively relieve the early pain after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which can delay the time of the first use of remedial analgesics after operation and reduce the dosage of analgesics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adverse reactions.

Keyword: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postoperative analgesics; adverse reactions after surgery;

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可以通过矫正患膝关节畸形、改善患膝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目前解决膝骨关节炎末期最有效的治疗方法。TKA术后,患膝局部由于受到伤害性刺激发生炎性反应,产生大量炎性因子,直接作用于外周感觉神经纤维使机体产生疼痛,严重影响患膝术后功能康复[1-3],降低手术疗效。研究[4-5]表明, 经皮穴位电刺激能有效缓解术后早期疼痛,减少术后镇痛药物的使用量,降低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且具有安全无创、操作简便、花费少等优点,越来越多地被临床医师和患者选择。本研究旨在评价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疗效及安全性, 为中医治疗TKA术后早期疼痛提供临床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9年8月至2020年2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关节二科行单侧TKA手术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试验组男性12例,女性18例,对照组男性10例,女性20例,2组比较没有显著差异(χ2=0.287,P=0.582)。经spss软件统计分析,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患膝疼痛VAS评分和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患者术前基数的比较(x¯±s;n=35)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提出的膝骨性关节炎诊断标准, 初次行单侧TKA手术;②年龄55~75岁;③符合手术标准, 无重大内科病;④无精神疾病,智力正常,无沟通障碍,能配合医生完成患膝关节功能运动锻炼时VAS评分及痛阈, 同意并签署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吸毒,对酒精、吗啡、非甾体抗炎药或局部麻醉药有过敏史者;②长期使用镇静药品、阿片类药品,有酒精滥用史者;③患有其他部位疼痛者;④依从性差, 不能遵医嘱者。

1.4 剔除标准

①试验期间,出现其他病情或病情加重者;②中途退出实验者;③发生感染影响本次试验数据者。

1.5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 明确无明显手术禁忌症后,由同一手术医生团队在手术室完成手术操作,术中麻醉方式及麻醉用药相同, 术后,予以对照组手术患者自控静脉泵镇痛至术后48 h, 术后1~5 d静脉滴注10 mg氟比洛芬酯注射液,日1次。根据患者术后疼痛情况,酌情使用盐酸布桂嗪注射液50 mg肌注并记录首次使用时间及术后使用量。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镇痛的基础上,予患肢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至术后7 d, 日3次,30 min/次。用韩式穴位神经刺激仪(南京济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型号HANS-200F)在患膝足三里、血海、梁丘、阴陵泉、阳陵泉、委中及双侧合谷、内关等穴位进行2/100 Hz交替电刺激,强度取患者感觉刺激部位有酸胀疼痛感为宜,一般约5 mA。

1.6 观察指标

①VAS 评分法[6]:用数字0~10表示, 疼痛程度随着数字的增大而加重。分别记录患者术后第1,3,7天患膝疼痛VAS评分进行评估;②痛阈值:用低频电子脉冲刺激仪(深圳市讯丰电子有限公司型号XFT-2001D)分别测得患者术后第1,3,7天患膝痛阈值进行评估;③盐酸布桂嗪注射液首次使用时间及术后肌注药量;④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术后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情况的人数进行评估。

1.7 统计方法

用SPSS 2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术后VAS评分比较

术后第1 d 2组患者患膝疼痛VAS评分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 d、7 d, 试验组患膝疼痛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比较(x¯±s;n=35)

2.2 术后患膝关节痛阈值的比较

2组患者术后第1、3、7天的患膝痛阈值,分别用t检验对2组患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显示,2组患膝痛阈在术后第1 d无统计学差异 (P>0.05);在术后第3、7 d试验组痛阈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2组患者术后患膝关节痛阈值的比较(x¯±s;n=35)

2.3 术后首次使用盐酸布桂嗪的时间、用量及术后不良反应的比较

试验组术后首次使用盐酸布桂嗪的时间明显较对照组延后(P<0.05),而在盐酸布桂嗪的使用量上,试验组平均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首次使用盐酸布桂嗪的时间及 用量的比较(x¯±s;n=35)

术后试验组恶心呕吐2人,食欲减退8人,便秘3人,头晕头痛2人,对照组恶心呕吐9人,食欲减退16人,便秘10人,头晕头痛8人,组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术后试验组出现皮肤瘙痒疱疹1例,对照组出现0例,组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2组术后不良反应的比较(n=35)

3 讨论

TKA术后疼痛会使患者产生紧张情绪,降低患者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积极性,影响术后患膝关节功能康复。因此,临床工作者越来越重视术后疼痛问题的解决[8]。目前,虽然临床有多种治疗TKA术后疼痛的方式,如自控静脉镇痛、硬膜外镇痛、连续外周股神经阻滞及静脉注射等。但这些技术中主要还是以阿片类药物镇痛为主,患者使用后会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术后康复[9]。近年来,针刺镇痛在临床研究中得到肯定,且鲜有不良反应的报道。故本文探究了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镇痛药物的使用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影响。

经皮穴位电刺激由中国的传统针灸演化而来,镇痛效果与电针一样,用于术后镇痛,不仅能减少术后镇痛药物的使用量,还能降低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10-13]。王建伟等[14]对比进行经皮穴位电刺激和不进行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早期疼痛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首次追加镇痛药物的时间晚于对照组(P<0.05),静脉镇痛药物的用量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头晕、尿潴留)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王仙锐等[15]在中药熏洗的基础上结合TEAS辅助肛周常见疾病手术后镇痛,结果试验组疼痛评分、创缘水肿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现代研究认为针刺镇痛与传导通路、神经递质、免疫学炎症因子等多方面有关联。目前,大家较为认可的是韩济生院士提出的“闸门控制学说”和“神经化学学说”。前者认为针刺信号能够抑制脊髓传递痛觉信号,产生镇痛效果。后者认为机体受到针刺刺激后,能够产生化学镇痛物质,达到镇痛效果[16]。至于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的机制,笔者认为,一方面由于针刺本身具有养心安神,和胃止呕的功效,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如邵雷等[17]发现,针刺内关穴和足三里穴能有效改善恶心、呕吐的症状,促进肠蠕动;另一方面,由于针刺可以缓解患者疼痛程度,减少镇痛类药物的使用,从而降低了镇痛药物的副作用。

另外,研究指出针刺穴位具有相对特异性[18-21],选取患膝足三里、血海、梁丘、阴陵泉、阳陵泉、委中及双侧合谷、内关进行经皮穴位电刺激。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具有理气活血、通经止痛之功效,对全身气血运行都有调控作用,研究发现[22],针刺合谷穴可升高人体痛阈值;梁丘、血海、阴陵泉、阳陵泉、委中穴是治疗膝骨关节局部常用穴,梁丘穴是足阳明胃经之郄穴,具有通利关节、活血止痛的作用。血海为足太阴脾经血液汇集之处,具有生血活血的作用;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之合穴,具有健脾祛湿、益气固本、消肿止痛的作用,阳陵泉属于八会穴中的筋会穴,具有活血通络、消肿止痛的作用。委中穴为膀胱经气血的汇合之处,是腰背下肢气血的总开关,具有疏经调气、活血止痛、强健腰膝的作用。TKA术后针刺局部诸穴可以促进患膝血液循环,改善患膝肿胀疼痛。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为临床“止呕第一穴”,具有养心安神、醒神开窍,和胃降浊之功效,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可以起到补益脾胃、调补气血的作用。二穴配伍具有养心安神、和胃止呕的功效。诸穴配伍,既能通过舒经通络、活血止痛的作用减轻TKA术后疼痛,又能通过养心安神、和胃止呕的功效降低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 术后第1 d, 2组患者患膝疼痛VAS评分和痛阈值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这可能与术后自控静脉泵镇痛有关,也可能由于样本量不够大所致;术后第3 d和第7 d, 试验组患膝疼痛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痛阈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经皮穴位电刺激干预术后镇痛可有效改善术后疼痛情况;相对于对照组,试验组术后使用补救镇痛药物的时间明显延后,术后补救药物使用量减少(P<0.05),同时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说明TEAS可以辅助术后镇痛,延后术后首次使用补救镇痛药物的时间,减少术后镇痛药物的使用量,降低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本次试验结果与以往研究结果相符[23-29],且整个治疗过程,操作简便、安全无创,值得临床借鉴。另外,我们发现有1例患者在使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时,出现皮肤瘙痒疱疹的现象,这可能与刺激强度的选择有关,临床治疗时可根据通过调节刺激参数改善患者不适情况。

综上所述, 经皮穴位电刺激可以有效缓解TKA术后患者早期疼痛, 延后术后首次使用补救镇痛的时间,减少镇痛类药物的使用;同时,还可降低术后恶心、呕吐等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除此之外, 经皮穴位电刺激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无创,相对安全等特点。

参考文献

[1] GROSU I,LAVANDʼHOMME P,THIENPONT E.Pain after knee arthroplasty:an unresolved issue[J].Knee Surg 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2014,22(8):1744-58.

[2] CHAN EY,BLYTH FM,NAIRN L,et al.Acute postoperative pain following hospital discharge after total knee arthroplasty[J].Osteoarthritis Cartilage.2013 Sep;21(9):1257-63.

[3] 周宗科,翁习生,曲铁兵,等.中国髋、膝关节置换术加速康复——围术期管理策略专家共识[J].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16,9(1):1-9.

[4] 万有.针刺镇痛与针麻镇痛及其机制研究[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3,19(2):65.

[5] 韩济生.针麻镇痛研究[J].针刺研究,2016,41(5):377-387.

[6] 严广斌.视觉模拟评分法[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4,8(7):273.

[7] GONZálEZ DELLA VALLE A,SHARROCK N,BARLOW M,et al.The modern,hybrid total hip arthroplasty for primary osteoarthritis at the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J].Bone Joint J.2016 ,98-B(1 Suppl A):54-59.

[8] 陈飘飘,谢文鹏,吕文学,等.经皮穴位电刺激改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临床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9,14(6):1586-1589.

[9] 王晓龙,王文波,张伟.针刺法用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镇痛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15):59-62.

[10] WNAG Y,YIN LM,XU YD,et al.The research of acupuncture effective biomolecules:retrospect and prospect[J].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2013;2013:608026.

[11] 李小梅.经皮穴位电刺激的临床镇痛进展[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4,20(11):826-829.

[12] 司俊丽,肖建斌,招伟贤.经皮穴位电刺激在针药复合麻醉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2009,30(7):1174-1175.

[13] 胡先华,谢亚宁,路志红,等.经皮穴位电刺激辅助全身麻醉减少镇痛药及其副作用的随机对照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18):3478-3483.

[14] 王建伟,张文生,刘世平,等.经皮穴位电刺激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观察[J].陕西中医,2017,38(7):962-964.

[15] 王仙锐,李镇.经皮穴位电刺激加中药熏洗用于肛周疾病术后镇痛50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23(17):37.

[16] 韩济生.针麻镇痛研究[J].针刺研究,2016,41(5):377-387.

[17] 邵雷.B超显象观察针刺足三里对胃蠕动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1991(1):13-14.

[18] 李忠仁.试验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71.

[19] 张吉.针灸镇痛机制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66.

[20] 陈以国.疼痛病机及针刺镇痛机理[M].中国函授通讯,1997,16(1):13-14

[21] 张蓉,李峰,李珩,等.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针灸治疗选穴特点及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4):357-358.

[22] 王婧,田素领,吴娇娟,等.合谷穴穴性剖析[J].中国针灸,2017,37(5):565-566.

[23] 周帅亮,岑珏,郭艳明,等.经皮穴位电刺激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20,28(2):15-18.

[24] 赵秋燕.术前经皮穴位电刺激改善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质量[D].福州:福建医科大学,2015.

[25] 周茂俊.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腹腔镜手术患者镇痛效果及应激反应的影响[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

[26] 王安平,陈新,岳新霞.经皮穴位电刺激复合靶控输注对甲状腺手术中的镇痛效应及应激反应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6(23):2604-2606.

篇10

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门诊或住院患者,共收集100例,年龄均在2至7周岁之间,均由儿科诊断为过敏性哮喘,在治疗前进行肺功能测定,并记录最大肺活量(FVC)、1秒钟用力呼气量(FEVI)、用力呼气流量(FEF)的数值。两组患儿年龄、肺功能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2 治疗方法

两组取穴均为肺俞、膏肓、定喘;所用穴位贴敷药物均为本科研制,由延胡索、甘遂、细辛、白芥子按一定比例研成细末,用生姜汁调成糊状。贴敷时间为0.5~2小时不等,以患儿能耐受为佳。一般患儿背部贴敷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烧灼热痛感。治疗组贴敷时间选在“三伏天”,每伏1次;对照组贴敷时间在“三伏天”后至10月之前,每10天为1次,共3次。两组患儿均以连续3年为l疗程,均在治疗1个疗程,即连续3年后的10月份进行肺功能检测,并记录FVC、FEVl、FEF的数值。

3 治疗结果

3.1 两组患儿在治疗前后每年哮喘发作次数比较:见表1。治疗组治疗后发病次数比治疗前有明显减少,对照组治疗后发病次数较治疗前也有所减少,但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3.2 肺功能变化:两组患儿治疗前肺功能指标FVC、FEVI的数值均接近预计值的80%,而表示小气道功能的FEF则明显低于预计值的80%,提示在哮喘缓解期仍存在小气道通气功能障碍。这与现代医学研究相符。治疗后肺功能均提示有改变,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