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2 16:26:5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乡村规划调研,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经验与成果
〈1〉领导重视,责任明确
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秀美乡村规划建设工作,始终把这项工作当作一件大事来抓,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国土所、规划所、林管站、新农村办、“乐居家园”公司、各村村委会为成员单位的秀美乡村规划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严格根据各自承担的规划建设监管职责签订责任状,明确责任单位和具体责任人的监管任务。
〈2〉以人为本,尊重民意
我镇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村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切实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尊重村民意愿,引导和依靠村民的智慧与力量,逐步推进秀美乡村规划建设工程。
〈3〉乡村统筹,规划先行
以规划为统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乡村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逐步形成乡村统筹发展体系。
〈4〉服务大局,加强整治
依据乡村统筹规划,结合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及“增减挂”政策,全面整治农村闲置住宅、废弃住宅、私搭乱建住宅,严禁滥占耕地建房,加快农村危旧房、土坯房改造,打造优美村容乡貌。
〈5〉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现代化发展水平
深入实施乡村公路网络化、农村自来水普及、农村信息通讯推广和林区作业道路修建等建设工程,大力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完善小微型水利、水土保持设施,加强农村防灾减灾抗灾能力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水准。
〈6〉建立、健全乡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实现了镇有规范化卫生院、村里有合格卫生室,改善医疗卫生设施条件,提高服务水平,确保农民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面加强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应急救治、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落实了免费优生健康检查和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
〈7〉实现了“农业发展,农村秀美,农民增收”
自从我镇制定“和谐秀美乡村”的建设目标,全镇上下团结一致,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展开工作。经过这几年的努力,长期困扰我镇的“三农难题”随之得以破解,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农村规范化建设不断加强,农民收入渠道不断拓展。
首先从农业方面上说,我镇共建成现代化种植基地14个,投入790万元;现代化养殖基地14个,投入3115万元。另外,坐落在漾都村的箬溪生态科普旅游观光项目总投资近1.5亿元,建设院士工作站、鲟鱼高值化研发中心,还有金雨森景观园林苗木基地建设投资1000万,占地1000亩,极大丰富了我镇的农业现代化内容,这让人既能纵览秀美的山水风光,领略惬意的农村生态,又能享受到精致的田园生活。
其次从农村方面上说,我乡共有5个行政村,65个村民小组,建成乡村公路110公里,建成水库18座、渠道108条,建成沼气池144个、自来水管道2.5万米,建成学校8所、卫生医疗点7个、老年人活动场所6处、农家书屋5所,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1269万元。全乡共有新农村点35个,累计投入资金达948万元,特别是我镇重点打造的养老山庄和养竹木葱郁、碧水长流、清雅别致、环境优美,立于青山绿水间的一栋栋农家别墅,或红瓦白墙,或回廊飞檐,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农家别墅内的各项生活起居设施均达到星级宾馆标准。
再次从农民方面上说,我镇共有农户数4115户,人口数为16931人。实施秀美乡村规划建设之前,镇村民的收入途径主要是外出打工、林木采伐、耕种田地等,现在我乡村民不但仍可以通过上述途径获得收入,而且还可以通过接待游客、到旅游景点工作、参与本镇项目建设等增加收入。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我乡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目前达到8200元,富裕起来的镇村民参加新农保、新农合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二、困难与问题
〈1〉村民的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从近几年来的工作情况看,我镇村民参与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还未被充分调动起来,存在着“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特别是部分村民不仅没有做到“自扫门前雪”,而且在规划建设工作中只要涉及到自己的东西开口就要钱,进而直接影响到了秀美乡村规划建设的顺利开展。
〈2〉项目的建设资金有待落实
秀美乡村规划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目前,这项工作尚处于探索的阶段,全县还没有形成一个相对统一的规划建设模式,建设资金几乎是靠镇、村两级筹措来的,秀美乡村规划建设的项目资金严重短缺。
〈3〉管理的长效机制有待健全
秀美乡村规划建设工程是一项民心工程,更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部分行政村把规划建设当作一项阶段性的工作任务,重整治、轻管理,没有建立和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公共卫生保洁难、公共设施维护难、系统规划坚持难。
三、方法与对策
〈1〉加大宣传,进一步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
工作推动快与不快,不仅取决于动力大小,而且取决于阻力大小。秀美乡村规划建设最大受益者是镇广大村民,工作推进最大阻力也来自广大村民,这就要求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充分考虑村民的意见。秀美乡村规划建设项目实施要制定完善的可行性方案,争取广大村民的理解和支持,确保工作推进的可行性、实效性。同时,全力做好贴近村民生产生活实际的宣传引导工作,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进一步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变“要我建”为“我要建”,把秀美乡村规划建设真正变成村民自己的事,进而激发广大村民共建“和谐秀美乡村”的热情。
〈2〉拓宽渠道,解决秀美乡村规划建设的资金难题
秀美乡村规划建设涉及面广,资金需求量大,必然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镇政府要充分发挥桥梁作用,不但要积极向上级政府部门争取项目资金,而且可以引导有实力的公司投入资金,还可以鼓励镇辖区内的成功人士捐资等。同时,对各项涉农资金建立统一的协调机制,充分整合项目资金,保证资金使用统一有序,集中投入,真正实现“做一个、成一个”。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06-1292-05
Public Policy and Planning for Modern Countryside
LI Bao-hua1,2,CAO Kun-zhi3,DU Xing-liang2,ZHANG Xin-li4
(1.School of Architecture,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 Technology, Xi′an 710055,China;
2. Henan School of Finance & Tax,Zhengzhou 450002,China; 3. School of Architecture,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1,China;
4. Construction Company of Changge City in Henan Province, Changge 461500, Henan, China)
Abstract: The technique route of modern countryside planning was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 of public policy to represent the benefit of farmers. And analysis on the early survey and investigation materials was emphatically expatiated. The issues needed to be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during the planning were found out in order to make the planning more pertinent and exercisable.
Key words: modern country planning; public policy; survey; analysis; use
城乡规划具有公共政策属性的观点由来已久,业内许多学者对此发表了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在城乡规划的制度化和法制化以及城乡规划是协调公众利益的机制等方面都有涉及。有学者在公共政策的基础上对城乡规划进行了重新定义,并通过和其他多方面的公共政策对比,指出城乡规划是一种具有综合目标,以空间为载体,过程开放,衍生效应极强,刚柔并济的公共政策[1];有学者认为城乡规划要在公共政策的视角下进行评估,要重新审视城乡规划评估的政策维度,理顺方案的技术评估、规划主体的价值评估、规划过程的实施评估和规划结果的效绩评估之间的关系[2];也有学者提出城乡规划是公共利益的实现途径,通过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核心目标――公共利益的界定,以及对协调的公平性,协调的基本准则、基本内容、基本方法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协调原则[3]。大多数学者在理论层面和管理层面对城乡规划是一种公共政策的理论进行了论述和探讨,并且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而就其操作层面和具体的实践层面研究得较少[4-9]。
基于这种状况,通过实例调查,以规划行业的最基层细胞――现代乡村规划进行阐述,以期达到现代乡村规划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具有公共政策的属性,并对其他规划有一定的借签作用[10]。
1 具有公共政策属性的现代乡村规划技术路线的制定
现代乡村规划的制定者是县级或镇级的主管人员,但最终的服务对象是规划村庄的村民,因此村庄规划的主体是村民,村庄规划村民最具有发言权,最具有参与权。
基于村庄规划最能体现村民的意愿,最好地为村民服务的原则,设计了一套技术路线(图1)。
2 现代乡村规划的前期调研
2.1 问卷内容的确定
问卷内容是否合适是决定调研成功与否最直接最根本的因素。问卷里面所涉及的内容应对村庄规划有帮助,首先是要发现村庄里面存在什么问题,以及就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制定的解决方案,另外,关于村民下一步的投资方向以及村民对自己居住空间的要求等内容都应有所涉及。村民意见调查表内容设计情况以及对每个问题设计的目的如下:
第一个题目为村民对现代乡村规划所涉及的内容了解的程度,第二个问题为村民对现代乡村规划所持有的态度,这个问题是表明村民对现代乡村规划的重视程度如何,以便于下一步规划的实施;第三、第四、第五个题目分别涉及的问题是现代乡村规划建设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以及公共设施建设的重点,这几个问题主要想搞清楚村民认为现代乡村建设的重点内容是什么,同时这些问题也能折射出目前村庄建设存在的比较严重的问题;第六、第七个题目是涉及现代乡村规划建设模式以及村民对迁村并点的态度,主要是从整体方面来说的,用于对下一步现代乡村规划建设模式进行指导;第八、第九个题目是村民对村容村貌现状的满意程度以及居住条件的满意程度,也是为下一步现代乡村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第十、第十一个题目是关于现代乡村建设的个人经济承受能力以及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筹措方式的问题,主要是针对规划实施的可行性来说的;第十二和第十三个题目是村民对房型的要求以及对室内空间的要求,其内容也为下一步规划房型的选取提供依据;第十四、十五、十六个题目关注的是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以及村民下一步的经济投资方向,主要是关注村民经济的走向问题;第十七个题目是关于现代乡村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问题,主要是为现代乡村的产业选择打下基础;第十八个题目是关于耕作半径的问题,主要为下一步现代乡村居民点的布局提供依据;第十九个题目是村庄搬迁后腾出的土地如何利用,主要是为下一步的村域土地利用规划打下基础;第二十个问题是一个发散性的问题,是村民对现代乡村的发展和建设有何想法和建议,主要想让村民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提一些建议,让村民直接了当地发表意见,不受任何约束。
2.2 调研表格的发放与收集
为了使调研的结果更充分地反映村民的意见,采用了随机发放与重点发放相结合的方法,这是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主要是考虑操作性和可行性。
重点调查对象主要是村干部,相对村民来说,村干部对问题的回答有一定的全局性和客观性。村干部在村委会工作,对村里的问题有全局性的把握,考虑问题的全面性和整体性比较强,他们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村里的问题。
随机调查的对象主要是村民。大部分村民主要从自己的切身利益方面考虑问题,关系到村庄规划的具体实施和操作,和村干部的意见具有互补性。
重点调查对象和随机调查对象的比例为1∶4,为了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大部分调查采用现场问答的方式。
2.3 调研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表500份,每个村庄为20~30份,其中收回有效调查表400份,占调查表发放总数的80%。统计结果显示,对村民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以及村民所关心的问题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具体情况如下:
1)村民对现代乡村规划持欢迎的态度,认为现代乡村规划就是修路、建房、装自来水。图2、图3结果表明,村民对现代乡村规划是100%的欢迎。村民对现代乡村规划的理解程度大部分处于一般水平,按他们的理解,现代乡村规划就是为他们修路,为他们建公共设施(医疗卫生站、公共活动中心等)或者为他们装上自来水。所以,村民认为现代乡村规划建设的重点内容是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内容是修路和装自来水;村民走泥路感觉很不方便,就希望路面硬化,村民吃水很不方便,有的饮用水还导致地方病,因此他们就希望吃上干净方便的自来水;村民看病难,就希望多建医疗卫生设施。村民对自身健康及文化娱乐的需求比较大。从公共设施建设的重点内容――文化大院和健身广场来看,村民对身体健康的需求即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占的比例比较大。说明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村民的生活水准逐步向小康靠近(图4)。
2)对迁村并点大部分村民还是持欢迎的态度(图5)。他们只知道迁村并点是个新鲜的东西,并不知道操作起来的难度,尤其是在用地调整方面和资金运作方面。对现代乡村规划建设模式的态度,大部分村民选取了近期整治、远期新建(图6),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在这方面的选取还是比较理性的。
3)从对住房改建的经济承受能力来看,大部分村民是勉强承受,表明农村住房建设用去了村民的大部分资金,村民们省吃省穿就是为了建房(图7)。
4)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单一,村民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关于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筹措方式大部分村民选取政府和集体投资,村民想走好路,想吃上自来水,就是不愿意出钱(图8)。
5)村民能够理性选择自己的房型,能根据自己的承受能力具体对待。对房型的要求是适度超前,对室内空间的要求是具体对待,可见村民在建房选型时还是以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为基础的(图9)。
6)村民的经济来源目前主要以打工为主,对下一步的投资方向大多倾向于子女教育和自身健康(图10)。大部分村民的经济来源以农业生产和打工为主,并且打工收入的比例超过了农业生产收入的比例,可见打工确实为农民增收不少。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以及村民下一步的投资方向还有村民的主导产业的发展没有共性,具体的村庄有其特殊性;下一步主要的投资方向也有明显的前瞻性和务实性――为子女教育和自身的健康着想。
7)耕作半径不是制约居民点选取的主要因素。村民对耕作半径持无所谓的态度,说明随着机械化作业的普及,村民对田地的依附力减弱(图11)。
8)村民对土地的感情依旧很深厚。对搬迁村庄腾出的土地大部分村民认为应该还田,可见村民对土地耕作还是有一定感情的(图12)。
9)村民对方便生活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比较强烈。大部分村民认为现代乡村规划应加强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前面的调查结果是一致的。另外,通过现场的踏勘以及征求部分村民和村干部的意见,也从中发现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将作为现代乡村规划的依据。
2.4 调查问卷的分析结论
1)村民对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要求比较强烈,因此在现代乡村规划中要加强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认真做好每项专项规划。
2)村民对自身健康和文化娱乐的需求高于其他方面,这在公共设施的配置中应重点考虑。
3)房型的选择、经济的承受能力、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筹措方式以及现代乡村下一步主导产业的选择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争取做到一村一品,真正体现现代乡村的特色。
有了这些结论,制定现代乡村规划初步方案就有了一定的基础。初步方案的讨论应由镇政府牵头,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预期的目的。
3 方案的汇报、评审与公示
3.1 方案的汇报
方案汇报是现代乡村规划必经的一个程序,因为在汇报之前所有的想法和方案对于村民来说还只是停留在脑海里,没有落实到具体的图面上,其效果如何,落实到具体的操作层面上是否合适没有直观的感觉;同时,对前期调研中所发现的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法是否具有操作性和可行性;另外,规划范围的确定对村民来说是非常敏感的,在规划人员看来,只要符合地质地貌方面的要求就行,但对于村庄本身来说,村与村之间的调地以及生产队之间调地都是非常困难的。
通过初期的方案汇报,找出方案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在某些关键的问题上,要对方案进行调整,一般来说,方案的调整力度还是比较大的,方案调整之后,再让村民看一下是否按照他们的意图和想法进行了修改,是不是把他们的想法和意图都落实到了图纸上。
在规划方案符合了村民的意愿,解决了村庄现存的问题,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并且具有一定前瞻性的基础上,现代乡村规划的方案才可进入评审阶段。
3.2 方案的评审
现代乡村规划方案的评审一般是一次评审多个村庄方案,由于时间原因,专家们缺乏对村庄现状和村民相关发展规划的了解,他们一般不会对方案本身作出评价,有些专家和领导有时会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对村庄的发展定位和定性做一番论述,另外也会对小的方面做点评,方案评审会一般应请村民代表参与[11]。
3.3 方案的公示
方案评审后,应根据专家和村民代表以及有关领导提出的修改意见,修改后进行公示。公示一般在村委会进行,公示的时间一般不少于15个工作日。公示的目的是让村民对方案本身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告诉村民村庄未来的发展情景,另外村民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方案提出局部的修改意见,这也是现代乡村规划具有公共政策的属性、让村民们参与规划的具体体现。
4 结论
现代乡村规划要体现村民的意愿,过程看似有些复杂和乏味,但这正是最基层规划所要做的最基本的工作,是中国社会中最基层的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体现,也是现代乡村规划具有公共政策属性的具体体现。
致谢:和红星教授对该文进行了修改,参加前期调研的成员还有谢海滨、王甲加、王晓天、张亮亮等,在此一并致谢。
参考文献:
[1] 何 流.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解析[J]. 城市规划学刊,2007(6):36-41.
[2] 欧阳鹏. 公共政策视角下城市规划评估模式与方法初探[J]. 城市规划,2008(12):22-28.
[3] 梁晓农,赵 民. 论城市规划公共政策中的“协调原则”[J]. 城市规划学刊,2007(5):47-52.
[4] 何子张,李 渊. 城市规划的政策属性[J].城市问题,2008(11):93-96.
[5] 丁 楠,张 亮. 公共政策下的城市规划[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11):52-53.
[6] 雷 诚,范凌云. 试论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地位与制约[J]. 规划师,2008,24(1)::87-90.
[7] 吴志城,赵 民. “物权法定”与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属性关系之辨析[J]. 北京规划建设,2008(1):15-18.
[8] 彭海东. 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特征[J]. 规划师,2007,23(8):47-51.
两年前,成都开全国先河,设立乡村规划师制度,通过公开选拔,确定了首批50名乡村规划师人选,并一一分配到对口乡镇。
“城市规划师画不出农民需要的图纸”
在成都推行乡村规划师制度之前,大部分中国农村并无规划的概念。此前中国专业的地域规划主要是城市规划,村镇规划基本上被忽略了。
据了解,在实施乡村规划制度之前,成都市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一年大约只有三四个来自乡、镇的规划任务。
“即便如此,由于规划师们从未学过相关的乡村规划知识,大都采用城市规划的模式。再加上乡镇并不重视规划,甚至没有规划的理念,许多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规划成果在交给乡镇政府之后,就不再有任何回音。”成都市规划局副局长张佳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伴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这一局面下所积累的矛盾越来越多。很多规划设计看起来很漂亮,跟城里的小区一样,设计师却忽略了农民长久以来养成的生活方式,也不熟悉农村的生产方式。
张佳说:“城市规划师画不出农民需要的新农村建设图纸。很多城市规划师设计的所谓‘新农村’的村庄、农宅的样板,看不出有什么高明之处,反而问题不少。比如在国内一些新农居建设点位,由于对牲畜的安置、农具的放置等考虑不足,最后出来的效果都不甚理想。”
年薪10万职责有啥?
2009年,成都确定了打造“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长远目标,要让传统的农村乡镇变成环境优美、特色鲜明又适合产业发展的现代化小城镇。为了完成这个目标,乡村规划师应运而生。
2010年9月,成都市宣布建立实施乡村规划师制度,在每个乡镇都配备了一名规划师,从专业的角度为乡镇政府履行规划提供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撑。
“建设田园城市,统筹城乡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就要‘一张蓝图绘到底’。但在乡镇和农村,根本就没有懂规划设计的人员。乡村规划没有专门的部门,再加上工资待遇低等问题,学规划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也不会去乡村工作。为此,成都市在全国首先以年薪10万元的丰厚待遇向全社会招募乡村规划师。”张佳告诉记者。
截至今年1月份,已经有100多名规划专业人员应聘成为成都市的乡村规划师,29岁的郭继青就是其中之一。
年薪10万元,乡村规划师们将具体承担什么样的工作职责?
郭继青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规划设计专业,她曾是成都市温江区农业园区规划部副部长。现在是成都市派驻郫县花园镇辅助一般乡镇改造工程的乡村规划师。
有一次,花园镇政府决定重建办公大楼,重建的手续也已经通过了县政府的审批。但郭继青发现,镇办公楼目前选择的位置从整体规划上来看不太合理,她建议另选新址。
根据《成都市乡村规划制度》对乡村规划师的职业定位,郭继青作为乡镇专职规划负责人,有权参与镇里重大规划,最终镇政府决定重新规划后再施工建设。
《成都市乡村规划师管理办法(试行)》规定,乡村规划师的主要职责包括就乡镇发展定位、整体布局、规划思路及实施措施向乡镇党委、政府提出意见与建议,参与乡镇党委、政府涉及规划建设实物的研究决策,并负责向乡镇政府提出改进、提高乡村规划工作的举措和建议等。
成都市对于规划师们的工作成绩也提出了严格要求,每年度还将进行业务考核:其中年度考核优秀和合格者,将获得业绩奖金2万元人民币,优秀者将被推荐为成都市优秀乡村规划师;而年度考核不合格者,则不发放业绩奖金,甚至予以辞退或免职。
“把脉问诊”与“一票否决”
和郭继青一样,张怀也是成都市首批50名乡村规划师之一。
张怀是土生土长的成都市金堂县人,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先后在山西省规划院、上海同济规划设计院做过城市规划。
在成都市规划局组织的公开招聘中,他在面试中排名第一,加入到乡村规划师的队伍里来,成为金堂县淮口镇的乡村规划师。
张怀等“空降”乡村规划师的到来,打破了该县原有规划体系的管理常规。这些人是市上请进来的“贵宾”,如何安置他们?
为理顺管理链条,金堂县规划局推出一项新的制度:以派驻金堂的三位乡村规划师为基础,成立专门的技术审查小组,并在淮口镇成立了该县唯一的规划分局,由张怀担任负责人。
为了尽早了解乡村的情况,张怀跑步去“调研”,背上相机,边跑步边记录。因为,在他看来,乡村规划师,既要具备专业的规划和建筑设计技能,又要熟悉和热爱乡村工作。
他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跑完了淮口镇16平方公里的城镇建成区,办公室墙上一幅巨大的淮口镇行政区划图,已经被他用红笔标注得密密麻麻。
淮口镇油橄榄产业园区规划是张怀着手做的第一个大项目,镇领导布置他配合业主做好千亩西班牙油橄榄示范基地的前期规划。
当天,他到基地调研,发现一些工作人员为了种植油橄榄,竟把一些多年生长的柏树成片砍倒。当他向业主建议“成组成团的树必须保留,规划时必须考虑到如何做好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时,上级政府、镇党委政府试图为该业主开绿灯。
“如何与当地政府做好协调工作,上下兼顾地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不是件容易的事。”张怀说,在政绩先行的官员考核制度之下,会有很多官员试图突破规划的规则。尤其对于一个乡镇而言,招商引资甚于其他。
为了保障乡村规划师们的工作顺利开展,乡村规划师制度规定,乡村规划师对重大项目有“一票否决权”,这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某些乡镇的书记和镇长重复规划和搞形象工程。
“乡村规划师是城乡规划制度上一个非常大的、非常有意义的创新。”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叶裕民表示,中国目前大部分规划都是纵向的、自上而下的规划,百姓只有接受的份,而乡村规划师可以起到沟通城市和乡村,特别是反映乡村居民利益诉求的作用。
把“普通话”翻译成“土话”
在乡村规划师制度刚推出时,市规划局局长张樵曾表示,要让真正懂规划、懂建设的人到乡村去,把当地乡镇资源禀赋挖掘出来,把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这句“普通话”翻译成当地的“土话”。
当地政府希望,这些乡村规划师能宣传成都市城乡统筹发展、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先进理念,成为乡镇规划建设事务决策的参与者、乡镇规划编制的技术把关人。
按照设定,成都市将实现乡村规划师全域满覆盖,最终全市各乡镇配备乡村规划师共计150名。首批50名乡村规划师到位以后,第二批65名、第三批91名乡村规划师派驻工作已分别于2011年和2012年12月底前完成。成都的目标是,重要乡镇做到“一镇一师”。
乡村规划师的任期是两年,两年后,通过各方努力,成都的城乡规划或许会走在全国前列,但将目光投向中国首批乡村规划师的个体命运,两年之后他们将何去何从?
2012年10月,两年前成都市面向全社会为196个乡镇招募的150名乡村规划师聘用期满。记者了解到,为激励乡村规划师扎实做好乡村规划管理工作,减少期满后顾之忧,成都市印发了《关于事业单位定向招聘乡村规划师有关事项的通知》,首次明确了乡村规划师的“优先渠道”。
成都乡村规划师相关制度
1.全域覆盖
全市223个乡镇,除纳入各级城市规划区的27个乡镇外,196个乡镇将全部配备乡村规划师,实现乡村规划师全域满覆盖。
2.事权分离
乡村规划师的主要任务是代表乡镇党委、政府履行规划编制职责,不替代相关职能部门的行政审批和监督职能。
3.广泛参与
乡村规划师通过面向全社会公开招募、征集等多种途径吸引海内外、行业内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具有广泛的参与性。
4.长期持续
乡村规划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我国农村人口比较多,且密度很大,但是又缺少基础设施,环保工作差,都对乡村建设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另外,在乡村还存在很多机制性以及体制性的问题,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1 现状分析
1.1 缺少正确的认识
从当前情况看,很多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没有对乡村规划建设工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很多地区以及部门重视招商引资,拉动经济,改善民生,很多资源以及人力和财力等都放在经济发展方面,而忽视了乡村的规划建设工作。另外,还有的地区以及部门虽然口口声声说重视乡村建设,但是却没有落实到位。在乡村规划建设的过程中没有投入大量的资金以及人员,也没有对其进行科学规划,大多都是应付差事。这些都表明很多地区的领导干部没有对乡村规划建设工作进行正确认识。
1.2 参与部门比较多,难以进行组织和协调
乡村规划建设,需要政府以及相关部门与社会力量等的共同参与。可是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缺少组织协调机构。有的地区以及部门划分了部门职责,可是没有牵头部门进行组织,导致各个部门在工作中缺少积极性,导致工作延误。还有的部门为了自己的利益,不能站在全局的角度出发,不愿意在乡村规划建设的过程中投入比较多的人力与财力,消极思想严重。
1.3 软件建设不到位
乡村规划建设并不仅仅是物质建设以及生态建设,它不仅要有形象美,同时还需要有内在美。需要内涵建设,将乡村特色体现出来[1]。也就是说,在规划建设乡村的过程中,不能只建设硬件设施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和文化服务改善,同时还要在体制机制方面入手,改革农村产权制度,创新治理机制,融入到经济建设以及政治建设还有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建设具有特色的新农村。
1.4 政府单独发挥作用,市场力量没有被引入
很多地区在规划建设乡村的过程中仅仅依靠传统运动式以及行政动员等方式,没有引入市场机制,社会力量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虽然一时建设了高标准,但是却无法长期运转。当前,乡村规划建设过程中,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而农民参与程度不足,无法发挥其主体地位以及主体作用。很多农民将乡村规划建设看作政府部门的事,导致规划建设工作存在上热下冷的现象,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导致农民主体作用无法得到发挥。因此,在规划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建设目的以及建设力量进行明确,尊重农民意愿,由农村进行决策,在乡村规划建设过程中,让农民发挥主体作用。
1.5 规划设计无法得到落实
从当前情况看,很多地区以及部门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重视规划设计但是却忽视落实的情况。有的地区以及部门在明确规划的时候具有比较强的随意性,没有聘请好的规划设计部门提前开展论证工作,导致规划设计漏洞比较多,设计的起点与标准都不高,影响了执行效果。另外,有的地区以及部门在进行规划的时候没有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一味追求高标准以及高档次,不能结合地区特点对规划设计加以调整,导致规划存在假大空的情况,可操作性不强。还有的地区以及部门投入大量的精力在规划设计制定方面,却没有彻底得到执行与落实,没有结合规划设计的具体标准进行操作,在上报数据之中,含有较大的水分,存在虚报现象,对乡村规划建设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2 有效对策
2.1 对乡村规划建设工作要有正确的认识
当前,在规划建设乡村的过程中,认识不够,各个地区以及部门需要提升自己的认识,站在中国梦以及美丽中国的角度,开展乡村相关规划建设工作。不能够将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乡村规划建设之间的关系割裂开来,也不能够使乡村规划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对立,要认识到乡村规划建设并不是发展当地经济和社会的一种负担,它并不是不能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2]。需要克服错误思想,在思想上对其加以重视,在业务上加强了解,掌握时机情况,使乡村规划建设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并行发展,利用乡村建设改善农村的容貌,并对生产和生活环境加以改善,对农村中的自然环境以及自然资料进行保护,对农村旅游资源进行深入开发,释放旅游潜力,利用美丽乡村相关建设工作,推动当地经济以及社会的不断发展。
2.2 将牵头部门以及各个部门之间关系处理好
对于乡村规划建设这项工作来说,它是各个部门需要共同承担的责任,参与的部门越多,就越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各个相关部门需要在党委政府相关领导之下,尽到自己的责任。在规划建设乡村的时候,需要对各个部门具体资源加以整合,合力建设,对各部门的相关惠农资金进行统一整合,发挥乡村规划建设相关平台的作用,实现最佳效益。
2.3 把硬件建设以及软件建设之间的关系处理好
美丽乡村不仅指整洁之美以及基础设施完善还有公共便利和生活宽裕,同时还需要创新管理。在规划建设过程中,除了要对基础设施进行完善,提升服务功能,还需要对农村改革加以深化,对公共服务的相关运行和维护机制以及社区治理机制还有产权交易流转机制加以创新。在建设过程中,要使农村焕发新的活动,营造出适合乡村发展的良好的软环境,促进美丽乡村的不断建设和发展。
2.4 引入市场机制
在对乡村进行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各地区以及相关部门需要创新思维,解决资金瓶颈问题,主动凑集资金,从而确保建设过程中的资金支持。在建设过程中,需要保证专项资金实现专款专用,还要在建设中投入充足的精力以及财力和人力,强化专项资金的管理工作,防止挤占与挪用的情况发生。另外,需要利用融资,将市场作用与活力发挥出来,引入招商引资等项目,利用其作为载体,确保乡村规划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将市场融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避免等靠要的思想,在建设过程中积极寻找其中的商机以及潜力,做好包装与推介工作,使农村自然资源以及这自然环境的优势与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吸引客商以及企业等在乡村规划建设过程中投资,促进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2.5 确保规划设计的高标准,并做好落实工作
在建设乡村的过程中,其规划设计以及具体实施存在很多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对这些问题进行重视。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始终坚持高标准和高起点的理念,要聘请口碑较高的设计部门做好合理的设计以及规划,保证在短期内基础设施的标准比较高,不会在短时间内落后,防止重复建设。另外,要结合当地具体的地理条件以及自然资源状况进行规划设计,不能流于表面,一定要符合当地的具体情况,提前做好调研以及论证工作,不能够照抄别的地区的规划方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规划设计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符,且能够体现科学理念[3]。与此同时,要在实施过程中做好规划设计的落实工作,认真执行规划设计的具体内容,防止打折扣现象,定期对其进度进检查,把关建设质量,推动建设工作的健康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乡村规划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实际情况看,一些地区在这一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实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思想上不重视,组织协调工作落实不好等等,需要进一步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解决,促进美丽乡村的建设。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F327;F592.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06.003
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结合,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的发展思路。农旅结合对于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农旅结合的规划因各地实际情况不同而各具特色,无法建立统一的建设模式。本文基于此,对农旅发展在基础规划方面的共性进行了总结。
1 准确把握当地惠农政策
了解当地政府的惠农政策,包括农耕改革、合作社扶持、生态农业、优特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相关扶持政策,并从中着眼于补贴力度大、扶持力度强的产业。重点向当地农业管理部门、“三品一标”管理部门、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等部门咨询,同时关注各大部委及省、市相关政策。特别要注意优选政府支持项目的同时,必须考虑自身状况和当地特点,选择适合的农业项目。在此期间,多与当地政府、专家沟通,并按要求及时提供相关材料。
2 理清当地的资源状况和文化脉络
主要从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文资源三个方面入手。
自然资源方面:了解当地的地理地貌、气候特点、水源、植被等自然旅游资源,以及资源的承载能力,保护多元化的原生态植物群落。作为旅游开发项目,乡村无污染的生态环境是都市所不具备的最优资源,结合现有的农业资源进行规划,打造特色乡村风情。在此基础上,无论选择何种经营模式(养殖业、种植业、种养结合等),都不得以破坏环境为代价。项目规划需做到可持续发展、节能、高效并重。
社会资源方面:从旅游交通的空间尺度来看,主要可以分为3大类,即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交通、旅游目的地与旅游景区的交通、旅游景区内的交通。
由于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交通体系具有公共交通属性,难以按旅游要求进行变动(项目区位是受交通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所以在旅游交通的设计中,主要考虑旅游原有道路与旅游景区的交通,尤其是旅游景区的旅行通道。
人文资源方面:重要考察当地的古镇、旧居、村落特征、文化脉络(地方民俗文化、传统节庆文化、信仰文化、农耕文化、古文化及艺术等)。了解文化背景对现状梳理、改造或再建都是非常重要的。农旅项目规划中,这些因素常常用来构建项目的人文特色。比如河北太行山腹地的小龙窝村,至今还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石墙石瓦古朴大气,穿梭其中,恍若隔世,曾被评为河北历史文化名村和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从这点可以看出,以文化的传承作为项目特色,其自身创造的价值是无法以经济价值来衡量的。
3 做好项目区经营状况调查
一是目标人群的调查。需考察资源优势及项目特色主要吸引的目标人群,针对目标人群需求做市场调研,并制定各个单项的开发定位。
二是周围同类项目的考察。包括经营模式、特色定位、商业推广、规划设计团队等,科学定位自身特色,避免项目雷同产生的风险,也可从中进行参考和借鉴,提升项目的市场竞争力。
4 做好项目区民众认可度调研及项目财务分析
与当地村民加强联系,实现资源与效益共享,减少资产投入,避免利益冲突。通过共同开发,合理利用当地水系、沟渠、古井、水生动植物等营造生态环境的平衡和景观美,既减少费用,又能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同时,要做好项目财务分析。要借助多样化的融资渠道(包括招商引资和村民土地、房产入股等)分担资金成本和运营风险。也可将传统商业模式、服务业态和休闲农业结合起来,比如与企业培训基地、宠物训导中心、婚纱摄影基地、单位疗养基地联合开发,增强项目的造血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农旅项目的规划和设计应本着严肃谨慎的态度,分析项目所在地区域价值、项目特点、市场发展趋势以及其他制约因素,从而合理确定目标客户群体,充分结合客户群体的消费愿望和消费特征,满足生活需求和心理需求,从而让消费者从关注到参与,从消费到自觉维护,形成完整、高效、生态的产业链,提高项目竞争优势,规避经营风险。
总之,要做好农旅项目开发,首先要做到深入、细致的市场调研,然后科学制订项目规划,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长期优势。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U412文献标识码: A
在中国急剧扩张的城市正在吞噬乡村,村民为了在沿海发达城市的工厂里谋得更好的工作而纷纷离开乡村,乡村将是未来城市消费的奢侈品。在中国传统的乡村凝聚着历史的记忆,反映着文明的进步,对乡村的保护规划,实际上是对民族文化之根的固本和养护。
1:乡村的魂―农耕文明
农耕文明是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农耕文明决定了中华文化的特征,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生产生活的实践总结,是华夏儿女以不同形式延续下来的精华浓缩并传承至今的一种文化形态,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理念已广播人心,所体现的哲学精髓正是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资源。
中国的文明起源于农耕文明。长达6000年的农耕文明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农业文明都不能与之相比。西方历史上的巴比伦、古埃及、古罗马、古印度等文明已经成为历史,人们这样评论他们的过去――“只要人类走过的地方,都会留下一片沙漠。现今的中国不仅没有成为沙漠,而且这片土地还在支持着中国走向另一个新时代的文明――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新农村建设风起云涌,湖南的乡村建设即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集中起来说,就是不少地方或多或少把“新农村建设”变成“新城市建设”。如果按照今天有些县市的方法与路径来进行乡村建设,速度越快,投入越大,收效会越小。有的地方还会产生一定的负面问题。
现今新农村的建设我们应将目光投向5000年的中国文明史,且应延续这条古道,同时又必须增添一些当代的文明元素,关键这些元素不能喧宾夺主,因继承与发展才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
2:乡村体系―人与自然生态
一个村庄有一个完整的村庄生态体系。乡村建设的原则:生活第一、生产第二、市场第三。在作乡村规划的时候,规划需本着生命和生态的三个“家”原则――鸟类的家在树上,人类的家在地上,水生物和微生物的家在河边。
如孙君老师言:“城市人以人为本,农村人以自然为本;城市人靠借据来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农村是靠诚信与土地来维系着人与人的关系;城市人过节乡村游,农村人过节城市游;城市人还在追求生态住宅,而农村人出生就拥有生态家园;城市提倡人与自然要和谐,农村人与自然和谐千年之久;城市是动态的,农村是静态的。”
农村有非常之多的优势,就如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初期那阵,是一个未经雕琢的璞玉地。一些偏远的农村,远离尘嚣,可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是城市人们梦想的绿色家园。都市近郊的土地,价格直追市区,因交通运输之便,近郊的绿色有机蔬菜、农副业加工业、水产养殖、民俗旅游、周末度假等,暗藏着无限生机。
我们在进行乡村规划时应按照生态学原理和农业生态工程方法,从乡村当地资源与生态环境出发,设计与实施适宜当地的生态农业模式。
3:乡村建筑―保护每一个时代的文化
农村的古民居,老家具等已成为都市人追逐时尚的对象。现在城市社区、豪华别墅,都在再现农村田园风光,可是众所周知临摹的古民居和田野风光是无法与自然乡村相提并论的。
乡村规划项目不是拆旧房、盖新房,不是推销城市已普遍化的电器和汽车,而是让新农村与就农村并存,新文化与就民俗并存,时尚与传统并存。
瓷砖房作为新时代农村建筑的代表,是现代文明的符号。我认为在乡村规划建筑改造时我们在保护古建筑和老居民住宅的同时应保留瓷砖房这一时代的文明而非一味的否定拆除。让时代的年轮在乡村建筑上折射出不同年代农村的更进变化。为这快速发展的时代的人们保留一些可追忆的事物。
4:两型乡村―湖南浏阳市蕉溪乡水源村
水源村隶属于长沙市浏阳市蕉溪乡,地处浏阳城区和工业新城之间,距浏阳城区10千米,距工业新城14千米,是连接浏阳“一市两城”的纽带。东南与太平桥镇接壤、西南与洞阳镇相邻、西北与高升村搭界、北临常丰村、东接蕉溪村。村域面积1928.35公顷。全村共有5475人,1575户,属于特大型的村庄。
村内自然生态资源丰富,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地属丘陵。土地肥沃,植被茂盛,层峦叠翠,有山有水,山水相映,环境优美。民风淳厚朴实,宗教文化浓郁。村域西北部邻近风光旖旎的万丰湖,浏阳之美掩映在这碧波荡漾中,给过往客人美好的印象,同时也吸引了大批的城市居民到此来垂钓休闲。水源村距大浏高速公路、长浏高速公路出口分别为7km和15km,交通便捷,可进入性好。从水源村走大浏高速至大围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仅需40分钟车程,与周边景区联系密切。
4.1“两型”及“两型乡村”概念
“两型”即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两型的根本内涵是社会、经济、生态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两型村庄要规划建设集中居住地,确保耕地无抛荒;喷灌、滴灌、渗灌等实用型节水技术推广普及率要高于20%;农膜回收利用率高于65%,农药瓶、化肥内包装回收率高于95%;推广实用沼气、节煤省柴灶,清洁能源使用率高于50%;每一个聚居点按规定设立垃圾集中收集点,实行生活污水简易处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确保土壤养分、重金属、农药残留合格率高于90%。此外,农户四改(改水、改厨、改厕、该圈)率要达到8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要100%覆盖。
建设“两型乡村”,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节约、清洁、安全、可持续发展,这是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新的理念。因此,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劳等为目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建设“两型农业”,全面推进新农村生态建设。
4.2湖南浏阳市蕉溪乡水源村规划核心亮点
在“资源的整合、思想的统一、工作的责任和科学的方法”思想的指引下,以新农村建设的落地为根基,把中央新农村建设20字具体化。
水源村在坚持集约用地的原则下,根据湖南地方特色,对村的布局采取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形式,依地形地貌特点,形成多个自然村庄,各自然村庄依山傍水、因地制宜,保留湖南特有的乡村风貌景色。
4.2.1贯彻村干部始终参与性和提高村民的积极性
如何让水源村的历史文明和现有资源文化转化为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农民文化,转化为经济,转化为水源人们的奋斗目标。经过前后多次的入乡住在村民家中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对整个村调研和走进村民家近距离的聊天询问,我们认为既然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那我们的项目就应该围绕为农民做事开展。而农民最听村支两委的。
4.2.2根植“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来对水源村进行规划
在乡村规划中最难的是文化与精神的内容,是规划的生命所在。我们总结出目前中国大多数的乡村规划都是基于用城市的概念来设计乡村,没有该村庄的思想和生命基础,特别没有本土文化的根基。在做水源村规划前我们不断读取国内外乡村规划的经典案例并反思,吸纳好的规划思想结合水源村的地域特色进行规划文本思想的设计。人、自然、建筑、精神、文化是一个生命体,只有独立的规划和建设,系统就不存在,新农村建设也就难有完整性,就谈不上新农村建设的生命力。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而村民是这个系统工程中的主体,因为我们要建的是农民的新农村。
我们通过对水源村的交通区位的分析,以及水源村周边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优势,确定水源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休闲观光农业为基础,借助万丰湖生态旅游的发展,重点向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结合旅游发展的主线,充分整合村域内旅游资源,依据发展需求增加村庄内旅游配套设施如交通、住宿设施的投资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主要从以下七个方面着手:
(1)环境治理:提出农村生活污水、猪粪污染、生活垃圾处理的具体措施,从技术改从技术上对村民进行指导,思想上灌输生态文明意识,提高村民保护生态环境的觉悟;从而从根源上提高村民的生活环境,建设一个水源村人民喜欢的、符合实际的、环境和明风优美的新农村。
(2)村容村貌营造:近期通过改水改厨改厕、垃圾集中处理等措施,达到饮水安全、村容整洁、居住环境舒适等“两型”村庄建设要求,提高村域整体形象。
(3)设施建设:完善道路、农田水利等各项基础设施,为水源村的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硬件平台,为村民提供便捷、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
(4)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引导农民搞好土地流转,盘活和整合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5)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合理布局和科学的政策引导,建立水源村现代化农业经济体系,全力提升传统产业,因地制宜的发展农副业,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带动水源村产业的升级,达到生产发展、农民收入提高的目标。并将此目标根植在维护水源村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石上,让产业发展成为促进水源村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中坚力量。
(6)景观塑造:对万丰湖周边的建筑进行整治改造,重点对庙嘴等邻近319国道的建筑及村庄环境进行整治,在满足环境友好、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和生态文明意识得到整体提高的背景下再鼓励村民自行参与结合万丰湖片区旅游的发展,充分挖掘其旅游价值,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7)为水源村的建设提供一个村干部合理的引导规划和村民自主参与的可落地文本和图纸,达到建设的投入收益最佳点,减少重复投资与建设。
4.2.3建筑改造保留时代的文明
针对水源村的废弃的古建筑在村民的记忆话语中对其进行修复和完善,对老的土砖废弃建筑进行保留修缮作为村民活动室等场所。对已有的数量众多的瓷砖房进行保留和细部美化。让人们穿梭在水源村中能看到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和现代所留下的时光痕迹。让村民们拥有美好的回忆。
从水源村现状独栋建筑分析,具有湖湘建筑普遍建设的坡屋顶,但建筑立面较为单调,变化较少,其建筑特色并不明显。若将独栋建筑放到一个整体中来分析,村域内主要视线轴上的建筑统一为白墙红瓦的建筑风格。青山绿水、白墙红瓦,相互映衬,亦可谓“万绿丛中一点红”,也别有一番乡村风味。因此在村民住宅设计规划中,尽量避免整治规模太大并减少整治资金的投入,住宅建筑仍以“白墙红瓦”为其主要基调。
从总体进行规划和远景描绘后,建筑的实体改造我们将在水源村进行挨户挨家的具体指导和设计,由村民参与建设具有村民自己愿景的美好家园。
总结
一个时代有自己特定的文明与信仰,同时又含有特有的困惑与挑战。水源村正在“三农问题”这样一个特定的大背景下,演绎着一场文明与现代和谐的新农村的革命。我们要将乡村的规划实践转化成为一种爱国和道德伦理的运动。呼吁农民自身的智慧、创造精神和主动性。在跟随党的农村规划建设大的时代背景下,为湖南地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再谱华章。
参考书籍:
[1]孙君.农道:没有捷径可走的新农村建设.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1
1桐庐县城乡统筹发展及城乡规划问题分析
1.1城乡统筹发展问题
(1)城乡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进程
桐庐的农村工业化和小城乡化演变方式形成了与经典工业化、城乡化不同的演变方式,由此产生了当前面临的问题,如:土地资源集约度不高、乡村环境急需整治,人口未能有效向城乡集中,城乡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进程,产业结构偏重,现代农业的实施力度不够,环境污染的集中处理难度较大。
(2)城乡功能亟待提升
农村的工业化导致城乡各功能用地混杂,存在布局不合理现象;城乡规模偏小,各项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相对比较薄弱,存在功能不完善等问题。
(3)土地资源仍然十分紧张
城乡建设用地空间与资源十分紧缺。需要各级各层面进一步树立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意识,通过优化用地结构与布局,整合规范农村建设用地,加强调整、改造、挖潜等手段,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4)城乡风貌特色缺失
在过去的城乡建设中,由于缺乏对城乡风貌和建筑文化的研究,导致地域区别和建筑文化多样性的消失,使城乡的风貌趋于雷同,城乡和村庄面貌缺乏特色和鲜明的个性。
1.2城乡规划当前存在的问题
(1)规划理念的先进性和适应性不够
统筹城乡、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理念尚未在城乡规划中全面落实。城乡规划的编制偏重于物质空间规划,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项要素的规划研究不够,影响了城乡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调控作用的发挥。规划制度受城乡二元结构影响,重城镇轻乡村的现象还存在。规划编制往往注重城镇发展速度,忽视提升城市功能质量,效率与公平难以兼顾。
(2)城乡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欠佳
城乡规划是空间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要体现其公共政策属性,体现其前瞻性、科学性和实效性,规划研究是规划工作重要的技术支撑。我们不仅要重视城乡空间形态的规划,更要重视形态层面以外的软性规划,如社会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层面等。因此,更要加强规划的先导性研究和综合研究。
(3)规划内容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有待提高
城乡规划的质量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规划,特别是乡村规划的前瞻性不强。编制规划仅注重远期或远景的蓝图,忽视对发展时序的合理安排,没有很好地处理近期建设和远期发展、远景控制的关系。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新问题,如市场化进程加快、流动人口激增、老龄化社会迫近、小汽车进入家庭等,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合理的应对。缺乏规划实施的经济分析,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等较难适应市场经济下规划管理的需要。
(4)城乡规划的公众参与不足
城乡规划是一项公共政策,除了政府、专家还需公众广泛参与。目前公众参与虽已涉及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的民意调查、规划方案的公示和规划实施阶段的公共监督等方面,虽然《城乡规划法》强调城乡规划的公众参与,但公众参与规划听证、规划决策机制、公众参与制度等尚未建立。
2 对城乡规划工作的几点建议
2.1加强城乡规划的前期研究
(1)深入研究“十二五”期间桐庐县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科学制订桐庐县新型城市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2)加强城市功能品质提升研究。找寻未来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深入把握产业升级、城市升级的方向所在、动力所在,结合重大建设发展项目,布局城乡产业发展的重点空间,提升城乡空间品质和功能品质。
(3)加快区域空间协调规划编制工作。积极配合杭州市做好杭州大都市经济圈的各类空间规划,做好本县规划与都市圈规划的对接融合。
(4)利用杭州大都市圈轨道交通规划研究的契机,加快桐庐县轨道交通的前期研究工作,在两地空间规划中做好轻轨廊道的预留。
2.2 实现城乡规划编制全覆盖
2.2.1 科学编制城乡统筹规划
应在桐庐县域总体规划得指导下,组织编制《桐庐县城乡发展空间布局规划》,规划将桐庐全域作为一个整体,整合城乡空间结构,优化布局形态,协调产业分工,明确一、二、三产业的空间布局;合理框定近远期城乡用地规模,明确划定城乡生态空间,维持区域可持续发展。
2.2.2 全面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
认真落实城乡规划全覆盖任务,积极推进乡村规划建设。一是各乡镇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镇(乡)域规划、村规划的编制工作。二是加强对城乡建设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实现全县城乡建设用地控规全覆盖。
2.2.3 重视城市设计和城乡风貌特色规划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通过城市设计的手法,编制风貌特色规划,进一步优化、提升城乡形象,避免“千村一面”,统筹与突出城乡建设特色。建议组织编制《桐庐整体风貌研究》,把握桐庐风貌特色,指导城乡建设。
2.3加强城乡规划管理
2.3.1、加快城乡规划队伍建设
现行乡村地区的规划管理主要由乡镇政府或乡镇级国土资源所履行管理职能,这种管理以土地管理为核心,缺乏城乡规划的有效引导。建议在乡镇分设村镇规划管理办公室,或在现有基础上落实规划专职管理人员,保证每个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配备1名以上熟悉村镇规划编制管理的技术人员。负责协调规划的制定、实施和各方面的意见,从而真正实现规划管理的城乡全面覆盖。
2.3.1 拓展规划管理的手段,建立激励机制
鼓励规划管理人员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管理实践提升理论水平,建立规划管理论坛,开展有关规划管理调研的有奖征文活动;三是要加强学习调研。定期组织规划管理人员,尤其是基层规划管理队伍,向先进地区学习和交流,积累城乡统筹发展的实际经验,提升管理水平。
2.3.2建立定期或不定期人才、技术支持制度
建议建立定期或不定期人才、技术支持制度。可采用多种形式加强杭州市区对桐庐县的人才、技术支持力度。如对规划方案的编制、评审,或邀请专业技术人员挂职锻炼、规划专家给乡镇领导和规划管理人员讲课培训、作为乡村规划发展的长期顾问等。
2.4 创新规划实施管理
2.4.1理顺城乡规划实施管理体制
依法推进规划管理全覆盖。推进城镇体系规划的实施管理,完善规划选址管理,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布局调控。建立城乡规划统一管理的体制。规划工作重点由以城市为中心,向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转变。
2.4.2创新规划审查制度
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管理全面升级
最近,农业部和国家档案局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管理工作的意见》强调,加强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管理,要准确把握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集中保管、科学分类四项原则,着重围绕明确归档范围、明确保管期限、注重档案形成质量、规范档案收集整理、确保档案保管安全、强化档案利用服务、推进档案信息化管理等七个方面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管理制度。
(据农业部新闻办公室)
“十二五”末农民专业合作社将覆盖45%的农户
最近,据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经验交流会透露,近年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成效显著,数量已超过31万家,入社农户约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0%。到“十二五”末,合作社农户成员覆盖面将超过45%,县级以上示范社达到10万家以上,统一销售农户成员农产品产值占到农业生产总产值的30%以上。(据新华网)
五年内将淘汰50%落后生猪屠宰产能
商务部《全国生猪屠宰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近期编制出台,5年内将淘汰50%落后生猪屠宰产能。国家对生猪实行定点屠宰制度,经批准设立的定点屠宰厂(场)提供代宰服务时,可由市(州)物价部门核定标准收取服务费。对涉及生猪饲养、屠宰、销售环节的经营服务性收费,在省上没有新的规定之前,暂由市(州)物价部门统一制定,报市(州)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据“三农”在线)
国有粮企5年间数目减少近一半
最近,从国家粮食局获悉,2004年以来,我国以产权改革为突破,促使国有粮食企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2009年底,全国国有粮企总数18163个,比2004年底减少16469个,减幅达47.6%。从2006年到2009年,国有粮企累计收购粮食64610万吨,占社会粮食总收购量的57.8%。改革改制后的国有粮企,继续发挥着粮食收购的主渠道作用。
(据《中国证券报》)
农业部要求高速度高质量完成今秋农机深松整地作业任务
当前,“三秋”生产已全面展开,部分地区玉米机收已基本结束,开始转入紧张的秋季整地阶段。10月12日,农业部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农机化主管部门科学调度机具,统筹安排作业任务,协调落实作业补贴,高速度、高质量地完成今年秋季农机深松整地作业任务。
(据农业部新闻办公室)
我国将进一步完善强林惠林政策体系
10月11日,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在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百县经验交流会上表示,要进一步完善强林惠林政策体系:扩大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的财政奖补范围,扶持农村林业合作组织建设;兑现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提高补偿标准,落实好林木良种、中幼林抚育和低产林改造补贴政策;落实好林权抵押贷款政策,简化评估程序和放贷手续,增加贷款贴息规模,扩大贴息范围;逐步扩大森林保险试点范围,提高保险保费补贴率。(据新华网)
全国农民负担检查调研近期展开
最近,国务院减轻农民负担联席会议决定,由农业部、国务院纠风办、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法制办、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组成联合检查组,赴有关省份开展农民负担情况检查调研。各检查组将会同省有关部门直接深入乡村、农户和涉农收费单位了解情况。检查调研将采取与乡村干部和农民座谈、核查账据等方式进行。对各种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强行集资摊派,加重农民负担的行为,检查组将要求限期整改和查处。(据农业部网站)
国家提高2011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格
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发展,国家继续在小麦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并适当提高2011年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格。经报请国务院批准,2011年生产的白小麦(三等)、红小麦和混合麦最低收购价分别提高到每50公斤95元、93元和93元,比2010年分别提高5元、7元和7元。(据中国新闻网)
六部委要求推动建材下乡
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和商务部发出的通知,现阶段,推动建材下乡主要是推动农房建设所需的大宗建材下乡。在试点期间,建材下乡以推动水泥产品下乡为主。试点省(区)应鼓励使用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同时积极探索节能、抗震等其他建材下乡的可行性,积累经验。根据通知,推动建材下乡由地方财政承担相关支出。(据新华社)
我国需每年投资2万亿元解决农民工市民化
10月9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在上海举行了《中国发展报告2010:促进人的发展的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会。报告提出了关于中国新型城市化的战略目标:从“十二五”开始,用20年时间解决中国的“半城市化”问题,使中国的城市化率在2030年达到65%。据课题组调研后测算,每年为解决2000万农民工市民化需投入2万亿元,到2030年基本解决4亿农民工及其家属的进城和落户问题,使他们享受与城市原有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和各项权利。
(据《武汉晚报》)
农村网民将成为我国网民增长“主力军”
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信息化蓝皮书《中国信息化形势分析与预测(2010)》指出,随着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将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农村网民将成为我国网民增长的“主力军”。蓝皮书说,一方面农村网民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城镇网民,到2009年底,农村网民规模约1亿人;另一方面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远低于城镇,增长空间巨大。
(据中国经济网)
8省(市)开展农产品现代流通试点
商务部、财政部最近联合下发《关于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指导意见的通知》,决定由中央财政支持河北、辽宁、浙江、山东、河南、湖北、重庆、新疆等地开展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工作。试点省份在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之外,还将立足打造现代化农产品流通链条,开展“农超对接”以及农产品品牌化等工作,并进行流通模式的创新。(据《农民日报》)
我省完善农村基层干部勤廉考评体系
最近,我省下发《关于深化“勤廉双优”争创活动扎实推进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意见》,强调要坚持组织考核和群众评价相结合,健全完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勤政廉洁考核评价体系。《意见》要求:健全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深入开展“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加强乡镇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健全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完善农村基层便民服务体系,推行乡镇机关集中开放式办公、村干部轮流值班、民情代诉、民事代办等。(本刊编辑部)
明年6月底前全面完成集体林确权
最近,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通知,要求尚未明晰产权的要加快工作进度,确保2011年6月底前全面完成。截至今年8月底,全省1.64亿亩集体林已确权1.6亿亩,确权率达97.7%,林权证发放13371.3万亩,以“明晰产权、承包到户”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基本完成。(本刊编辑部)
全省农民专合组织达2.29万个
最近,从省委农工委获悉,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蓬勃发展,到今年8月底,全省农民专合组织已发展到2.29万个,比上年增加1848个;成员332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15.9%;带动农户1097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52.4%,比上年增加22万户。农民专合组织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刊编辑部)
第三届中国创意农业发展论坛在彭州举行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5017103
1生态乡村建设的时代背景和乡村生态旅游兴起
1.1生态乡村建设的时代背景
随着优美人居环境建设的开展,城市在景观规划的基础上加强了人居环境的创建,并以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生态城市等来提升城市环境生活品质。而乡村情况不同,在城市建设取得一定成就后,乡村环境建设才受到重视。比较早期的乡村环境建设是以“清洁乡村”、“美丽乡村”建设为起点的,各地对乡村卫生环境特别关注,加之“村村通”项目实施,“宜居乡村”、“幸福乡村”等概念的提出,“美丽乡村”的实质性评比,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导向,都大大提高了乡村建设的热度和紧迫感。
特别是国家旅游局出台了通过生态旅游开发加快乡村经济发展,提高民众收入的具体指导意见。该政策意见中,明确了生态旅游开发在乡村致富中的现实意义,要求有一定资源基础的村屯,要摸清资源情况,在政府的扶持下,因地制宜确定各类乡村旅游建设发展类型,选择精准到户到人的脱贫模式。各项旅游建设尽可能利用原有建设用地,在乡村h境、乡村风貌、乡村文化等方面形成乡村的旅游特色。
又如广西编制了《“美丽广西”乡村建设重大活动规划纲要(2013~2020)》,从政府层面全力推动乡村生态环境建构,至2016年底,用2年时间打造了第一批10000个山青水秀、环境优美、人康物饶的生态乡村。村屯绿化规划设计以村屯周围、道路两旁、房前屋后、农村校园增绿为重点,营造护村林、护路林、护宅林、休闲林区和生态小区,利用农户庭院和房前屋后空间发展“小花园”、“小果园”、“小茶园”等“微田园”,提升乡村的绿化果化美化水平,形成“村在林中、院在绿中、人在景中”的乡村生态格局。
1.2乡村生态旅游兴起
目前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迅猛,生态旅游社会需求强劲。根据2017年春节假期调研情况及近期数据,以柳州市区、柳城、鹿寨、融水及三江为考察点,对8个乡村型旅游点进行实地调研,结果让人振奋。这几个乡村旅游点在春节期间游人如织。从调研看,旅游大众面更广了,以前多是城市人到乡村中来,现在乡村群众也参与了生态旅游,成为旅游群体的一部分。主要表现在心理上人们对乡村自然生态旅游更为渴望,更乐意体验乡村生态文化;出游方式上以家庭游、同事游、同学游、单位游十分普遍;旅游层次上出现生态科普考察、乡村文化感受、乡村特色餐饮、乡村劳作体验等;从参与性看,果树采摘、田园漫步、闹鱼鱼、养生休闲等大受欢迎;从观赏方面,大片花海、大片果园、大片荷地、古村民居等吸引大批游人;从乡村个体游览,乡村古树独树、乡村古屋故居、乡村传统圩市、古街码头、泉井瀑潭、山石奇峰等均是很好的景物。正是由于乡村特殊旅游空间及旅游景观深受大众喜爱,乡村生态旅游才能快速发展,并能成为地方扶贫工程的新进展。
2生态乡村植物景观规划基础
2.1景观植物选择的原则
2.1.1尊重乡村自然生态风貌的原则
生态乡村规划要求遵循“尊重乡村自然原貌,回归自然人文生态,综合展示乡村风景特色”的原则及“整合空间功能布局,凸现乡村山水要素,确保景域主题特色”的规划理念,以生态旅游基本要素及生态伦理观融入旅游规划,进行综合创新布局。提倡自然循环和自然生态,坚持生态原貌为先,适当整合资源,因地制宜,利用山水空间的优势,突出对生态原貌与自然环境空间的保护,综合展示乡村自然风貌和文化特质。因此,保证乡村原有植物资源是规划的基础。
2.1.2尊重乡村生物多样性需要的原则
乡村景观规划要体现对乡村人居生态环境与乡村文化的关注,倡导自觉生态旅游,创建乡村旅游产品特色。乡村景区的多样性表现在生物的多样性(如湿地植物、湿地动物、农业作物、花海果蔬、山林翠树)等,景物的多样性(如体验、观光、科普、探险、养生等),游览空间的多样性(点线面空间、时间序列、空间序列)等。由此,植物景观设计要重视乡村生态资源保护,发挥植物配置功能,通过植物要素形成乡村绿色景障。
2.1.3尊重植物生态特性与乡村环境协调的原则
乡村原貌多样,反映在乡村建址、乡村起源、乡村集聚、乡村风格、乡村劳作、乡村风貌及乡村习俗等诸多方面。例如许多乡村是由于乡民的迁移而择址建立的,并且多为依山傍水之地,能农耕劳作,能生活居住。部分村庄保护得好,周围环境资源没有被破坏,但很多村屯因人口发展、农田扩大,林地种养等使田园山地植被大大减少,生态居住环境脆化。城市打工热潮兴起后,部分乡村农业用地耕作滞后,乡村旧居无人居住,房前屋后植物资源保护不力,乡村绿化面积减少,生态绿化景观大受影响。
因此,在生态乡村规划建设中,必须重视乡村的原生环境和民居建设空间,尊重植物生态特性,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花则花、宜菜则菜。突出植物与景观建筑、乡间道路、湖溪水景的协调,满足乡村四季树花交替、适当营造名贵珍稀树种的需要。
2.2景观植物选择的艺术心理
乡村景观植物的选用还需考虑特殊的文化审美性。植物的审美就可视性来说,指植物的几大部分,如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种子,常通过这些器官的色、质、形、态等进行观赏,例如春天的花、秋天的果等。但植物的审美特性中还有无形的,只有通过内心感化才能体会,即必须通过心理感受才能有美感。例如人们通常讲到的植物意境就是如此。因此,松树、柳树、桃花、梅花、荷花、竹子、枇杷、柿子、金桔、柚子、石榴、银杏、枣树、木棉、桂花、罗汉松、马尾松、海红豆、芭蕉、槐树、枫香等都有其认知意境。
在乡村植物选用中,古人也有总结,认为适合庭院种植的树种有石榴、银杏、白玉兰、桂花、北京玉兰、芒果、龙眼、枇杷、海红豆、海棠、龙爪槐、芭蕉、铁树、枣树等。如:“海棠+白玉兰”表示“金玉满堂”; 种石榴隐喻“多子多福”;屋旁种植枇杷有“万树黄金”之说;几株海红豆能挂满“对故乡的思念”等。
古代文人在造景时有“前不种桑,后不种柳,中间不栽鬼拍手”之说。就是说一些树种如桑树、楝树、榕树不能种于屋前,柳树则不宜植于屋后。置于方位普遍认为“东植桃杨、南植梅枣、西栽桅榆、北栽桔李”、“门庭前方种双枣,四畔有竹多进财”、“一株石榴花开发,隐喻居所家三多”、“酸柚能种庭院角,家业兴旺孙满堂”。因此,进行乡村景观绿化规划设计,应了解熟悉这些传统的民间审美思想。
3当前生态乡村植物造景中存在的问题
3.1生态乡村绿化层次比较低,缺少绿化整体规划
由于乡村环境的特殊性,多年来一直没有从环境生态及艺术景观方面去规划,多数村屯在各地林业部门指导下,依据自有用地空间,随意无序种植,不讲章法,没有规划设计指导,因此显得比较乱,难以形成园林景致。在立面上没有生态层次,植物选用单一,与乡村自然田园风貌不协调。
3.2乡村绿化树种城市化,不讲究植物配置手法
主要原因是城市绿地建设经验比较成熟,很多的园林绿化种苗均为城市苗圃培育,除少量城郊乡村有种苗外,绝大多数村屯没有绿化苗木,因此在生态乡村建设中绿化苗多由城市苗圃供应,这就使乡村绿化城市化。例如南方很多乡村绿化时选用的植物如洋紫荆、小叶榕、桂花、银杏、紫薇、秋枫、樟树等均是城市多年园林树种。过多选用城市绿化苗木,会减少乡村特色,影响乡村生态特质。
植物配置讲究技巧,有其章法。乡间道路水线宜列植,村旁屋边应丛植、散植,坡地山脚要群植、片植,村前屯口,应考虑孤植、对植。就植物类型,果树应有果园或村内屋院点式分散种植,古树大树要独种且有大空间,果蔬植物宜在菜园或棚架栽培,花海植物应片状栽培,竹类植物要沿溪沿水线绿化,如此等等。但现在的绿化种植是见空地就种,不管规则不讲艺术,问题比较多。
3.3乡村绿化后续养护管理不到位,绿化景观功能欠佳
当前生态乡村绿化建设很重视种,不重视管。种为任务,管是随意,虽有种植验收,但不规范,难以按合同进行。比如很多村屯被确定为生态乡村建设点后,由地方政府部门按点开展建设,本应有较好的效果,但施工单位种植后,在合同期限内进行常规养护管理,过了合同期,养护管理交由村屯来管,因村屯养护管理技术差,人员不足,管理意识滞后,使种植点放任自流,所以种植竣工后没多长时间,就出现枯黄损败、成活率差、生长不良等现象。如此,就难以达到应有的绿化效果。
4乡村植物景观提升技术措施
4.1生态乡村植物选用要突出乡村自然风貌
正如上述分析,乡村生态环境绿化应尽量避免树种城市化,所选绿化树种应切合乡村实际,能反映乡村固有风貌。这方面广西南丹县歌娅思谷乡村景区经验值得学习:如村中民房前保留小庭院,通过矮墙灰瓦加小型花带点缀环境,显得十分自然生态,又富有农家味;在屋宇廊道、门窗都悬挂农作物玉米、花生、高粱、小米、h椒等,散发浓浓的乡情;乡村绿化环境建设层次较高,建筑民居间通过前庭后院相互空间分隔,沿路种植杨梅、酸柚、三华李等果树,乔木下又多种花木及铺地植物,加之养护管理到位,会显得非常整洁,成为景区一大亮点。
因此,对于乡村植物景观营造,笔者以为乡村原生植被应首先加以保护再适当改造。许多乡村植物资源丰富,特别是屋背山或风景山,原生有甜竹、撑篙竹、樟树、芭蕉、柿树、马尾松、盐肤木、构树、香棒、芦苇、芒草、肾蕨、铁线蕨、水草、野草莓等,必须严格保护。
其次在提升植物景观方面,应根据需要进行设计配置。如比较适宜乡村种植的洋紫荆、银杏、黄槐、红花木棉、加拿利杨、桂花、樱花、柳树、桃花、黄花悬岭木、罗汉松、本地枣树、山茶、黄花梨、青檀、红椎、青冈、楠木、红叶乌桕、小山蕉、杨梅、枇杷、沙塘桔、金桔、石榴、沙田柚、杨桃、柿子等。
三是对于特殊植物种类,可根据生态旅游开发种植田园时花植物,如油葵、黄秋葵、草莓、月季、薰依草、格桑花、马鞭草、非洲菊、红梦草等;特色果蔬草药类如蛇瓜、金丝瓜、南瓜、砍瓜、长柄葫芦、变色瓜、老鼠瓜、福彩瓜、田七、落地金莲、何首乌、曼陀罗、十大功劳、两面针、当归、人参花等;藤条植物如三角梅、紫藤、百香果、锦屏藤、爬山虎、迎春花、罗汉果等;池沼湿地植物如水生美人蕉、水葱、水草、荷花、睡莲、龟背竹、芦苇、伞草、苦草、千屈菜、水蓼、矮慈姑、花叶芦竹、穗状狐尾藻、马来眼子菜等。
4.2乡村植物景观应依地依景进行生态配置
乡村景观植物配置一样需要讲究技巧,体现生态园林意味。比如特色生态农业种植类植物,就可根据村屯用地布局,从特色果蔬、时花栽植、生产作物几类按功能规划整体设计,成大片状、田园状种植,形成花海、农业田园风景。而观花观叶植物的种植,要按树花和草花进行差异配置。
树花植物,指以观赏开花的乔木、大灌木为种植对象,目的是改变和营造乡村生态园林色彩,丰富景色。树花选择以花形好、季节变换有致、比较容易种植养护的树种为主,如桂花、桃花、洋紫荆、白玉兰、红花紫薇、樱花、山茶等。种植方式有沿水体护岸、乡间道路列植,专类园片植、点缀式种植等。草花植物是吸引游人的重要旅游吸引物,要选择以多年生、容易成片生长、深受大众欢迎的花卉种类,如马鞭草、薰依草、萱草、油葵、油菜花、格桑花、非州菊、红梦草等。种植方式为片状式、带状式、波浪式。
色叶植物造景能体现乡村四季物候变化,可沿道路两侧种植银杏林,成为秋晚~黄景观;山峦留空地群植枫香、黄庐,打造 “枫香霜晚”景色;湖塘池沼岸坡种植加拿利杨、秋枫、红叶乌桕,共同构成观叶观花且意境深远的湖光水色。
乡村中多有池塘、溪水、灌渠等构成的生态湿地,湿地在乡村生态环境中不可多得,要加强保护。在湿地植物优化中,除保护好原有植物如芦苇、野芋、水草等湿地植物外,可适当增加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等,为湿地生物提供健康稳定的觅食、栖息、繁衍的生态环境。目前,可考虑种植的有水生美人蕉、水葱、荷花、睡莲、龟背竹、伞草、水蓼、花叶芦竹、苦草、黄菖蒲、溪荪、西洋滨菊、千屈菜、马蓟、水生鸢尾、硫华菊、蛇鞭菊、藿香等。
4.3乡村生态绿化必须提高整体管护水平
由于乡村种植点分散,种植面积差异大,各村屯对生态绿化积极性不同,有些村非常重视,而一些村根本不放心上,于是出现种归种、管归管,种管分离的现象。为此,笔者建议,生态乡村环境绿化管护要引入机制,建立规范的保护模式。由项目部门或园林公司作为管护主体,聘用村屯民众参与管理,建立“政府+村委+民众”或“政府+公司+村民”的共管模式,组建环境管理小组,指定养护管理人员,制定养护技术规范和标准,加强监督检查,并通过技术培训提高村民管护水平。同时,要选派村中年长者作为管护带头人或监督人,以发挥老者的权威。
5结语
美丽乡村、生态乡村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乡村的生态环境建构除保护好原有自然乡村环境,更重要的是在原有资源基础上如何提升乡村的景观水平,采取何种途径来增进乡村的空间风景和生态文化。村屯生态种植与风貌提升必将是今后努力的方向,景观植物的选择能否适合乡村环境,植物配置能否反映乡村风貌,正在检测着建设者的智慧。
参考文献:
[1]王云才.现代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
[2]佚名.庭院水景与休闲建筑[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4]曾博伟.旅游的基本概念及其测度[J].旅游调研,2005(11).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 17775-2003)[S].
[6]魏益华.论以市场为导向的旅游开发观[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3):89-91.
[7]范业正,胡清平.中国旅游规划发展历程与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2003(6):25-30.
[8]吴殿廷,王欣.旅游开发与管理的时空耦合规律初探[J].人文地理,2005(1):42-45.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GB/T 18971-2003)[S].
[10]刘锋.新时期中国旅游规划创新[J].旅游学刊,2001(5):49-54.
[11]刘德谦.旅游规划需要新理念――旅游规划三议[J].旅游学刊,2003(5):40-43.
[12]巫宁.规划者的人文精神[J/OL].,2004-12-07.
[13]俞孔坚.规划的理性与权威之谬误[J].规划师,1998(1):10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