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5 09:57:2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生产计划管理制度,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吉尔生化是一家国际领先的保护氨基酸、多肽及抗体产品的规模生产企业,公司在全球拥有五家生产基地,二个研发中心。十三年来,吉尔生化积累了大量技术秘诀,获得了一大批国家省市的重大科技成果奖项,申报中国发明专利20多项,在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了二十篇多肽领域科学论文。公司有目前有一个知识产权负责人员,有一个专门的知识产权律师服务人员。目前公司有25项发明专利,在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了二十篇多肽领域科学论文。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公司董事长对知识产权的重视也明显了。为此制定了专门的《专利申请奖励办法》,大致内容如下:
各部门或各小组,充分挖掘潜能,进行专利的撰写,凡是新方法,新产品,以前没有报道过的都可以申请。
当专利获得受理,即有受理号后,申请人即可获得1000的奖金,如有多人合作的,由主申请人进行奖金的分配。这里的主申请人是指公司员工提交给公司知识产权主管时的名字,如果因为公司申报项目需要,另外加上去的人员则没有奖金,或不参于奖金分配。
当专利正式获得授权,申请人可另外再获得1500的奖金,分配同上。
每年统计从当年的1月1号开始到12月31号的申请专利数(只看受理的),以收到受理号的日期为准,只要受理的就算,总数最多的为科技进步奖第一名,每年评出前三名。分别给予2000,1200,800元的奖金奖励。如果排名并列则按照以下方法排名:先看申请人是主申请人的数量大小,再比较员工申请时共同申请人少的优先。排名前三的每月分别加工资500,300及200元。
国外公司大多都有非常好的奖励制度,以鼓励发明创造,使得发明创造成为一种社会风尚。依据发明人的成果,产生出相应的累积计分制、等级奖励制以及各种各样的表彰制度,如IBM公司的累积计分制:为激励公司员工进行发明创造而设立了累积计分制的奖励方法,对申请专利的发明人给予计分,一项专利为3点,同时可获1200美元奖励;点数累计达12点,再加1200美元奖励。刊载在技术公报的发明或,也计为1点。2002年,IBM获得3288项美国专利,整个公司约有5000人为此做出了贡献。
企业如此。各地政府也都有相应的政策制度鼓励支持。《北京市发明专利奖励办法》已经颁布,按照这一办法,北京市将根据发明专利质量及其经济社会效益不同,对一些发明专利给予奖励。对做出重大贡献的发明专利,特设特别奖1项,奖金额为100万元。北京市明确奖励的重点包括: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发明专利;在本市实施并对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发明专利;对形成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发挥重要作用的发明专利。奖励分别设立一等奖5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30项,奖金额分别为每项20万元、10万元、5万元。
《专利法》第16条规定,被授予专利权的单位应当对职务发明创造的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给予奖励;发明创造专利实施后,根据推广应用的范围和取得的经济效益,对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给予合理的报酬。《专利法实施细则》的第74条第1款规定,被授予专利权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应当自专利权公告之日起3个月发给发明人或者设计人奖金。一项发明专利的奖金最低不少于2 000元。第75条规定,被授予专利权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在专利权有效期限内,实施发明创造后,每年应当从实施该项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所得利润纳税后提取不低于2%作为报酬支付发明人。
森林限额采伐管理制度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控制森林资源消耗的有效形式。我国自1987年全面实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以来,森林资源过量消耗的局面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扭转了森林资源赤字现象。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开展以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为主要内容的林权制度改革以来,进一步理顺了林业产权关系,激活了林业发展机制。
1.我国森林采伐管理制度概述
我国森林采伐管理制度的建立,有着深刻的社会和历史背景,基于林业发展的需要,历经了一个曲折艰难的过程。1985 年以前,我国实行木材生产计划管理制度,主要目的是为了木材生产。由于当时实行以需定产,重采轻育,造成森林资源长期过伐,特别是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可采资源面临枯竭。
1985 年 1 月 1 日实施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以下简称《森林法》)明确规定:国家根据用材林的消耗量低于生长量的原则,严格控制森林年采伐量。为贯彻执行 《森林法》,林业部 1985年 6 月颁发了《制定年森林采伐限额暂行规定》,1987年 4月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批转林业部关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年森林采伐限额审核意见的通知》,明确规定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七五”期间实行年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从此,我国的森林采伐管理有木材生产计划管理制度转入森林才采伐限额 (姚顺波,2005)。
2.我国森林采伐管理管理制度存在问题
2.1森林采伐管理制度与经营方案等脱节
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与森林经营方案和年度木材生产计划管理制度不配套。 森林经营方案是指国有林业单位、自然保护区、集体林业经济组织以及其他有关单位、个人林业经营者为科学地经营森林、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永续利用,根据本林区的森林资源特点、 自然历史和社会经济条件所编制的培育和利用森林资源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制各种林业规划、确定年度森林采伐限额、安排林业生产投资、评定森林经营效果的重要依据(刘德钦,2007)。木材生产计划,是指国家在批准的年森林采伐限额内,依据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对木材的需要而制定的允许各省、区、市及其编制单位年度生产木材的最大限量。 《森林法》第30条规定:国家制定统一的年度木材生产计划。年度木材生产计划不得超过批准的年采伐限额。
2.2森林采伐管理制度与多种制度冲突
目前,据调查我国森林采伐管理制度不适用于森林经营制度和木材生产计划制度。木材生产计划制度是指国家根据每个地方的木材的生产量和采伐量制定出森林采伐限额,规定各个地区不许超过最大采伐限额。森林采伐管理制度、森林经营制度和木材生产计划制度应该相互配合才能发挥最大经济效益,但是现在三者已经发生很大的脱节。森林采伐管理制度10年做一次修改,森林经营制度5年做一次修改,木材生产计划制度1年做一次修改。随着社会发展,木材需求量不断增大,而木材生产计划制度又受到森林采伐管理制度和森林经营制度的限制,这就造成了市场上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按照现有的目前生产计划制度已经完全不能满足社会对木材的需求了。
2.3指标分配中的设租与寻租
现实中的森林经营者和资源管理者并不是一个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的无私人,他们都没有超人的利他意识,都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因而他们都具有寻租和受租的可能性。按照现行的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林权所有者必须取得采伐指标才能办理采伐许可证、木材运输证,进行合法采伐。因此,能否获得采伐指标是林权所有者落实处置权、收益权的关键环节。目前在采伐指标分配上,采取由下而上,再由上至下逐级分配落实的模式,虽然在编制计划初期有的征求了林权主体的意见,但由于中间环节过多,在最终落实过程中,在分配上基本是由行政部门垄断,仍是政府行政指令配置模式。
3.管理制度的完善有效措施
3.1建立科学有效的森林采伐限额调整制度
根据《森林法》和《森林法实施条例》“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中的国防林、母树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只准进行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的规定,以及人工用材林存在大面积低产林的实际建议采伐类型增加更新采伐和低产效林改造两种类型,保留主伐、抚育采伐、其它采伐。根据社会对木材需求的基本情况以及南方商品林经营区的实际,将消耗结构中的农民自用材和烧材限额整合为非商品材限额,保留商品材限额,并根据社会对木材的需求实际合理确定商品材与非商品材限额。
3.2建立健全森林采伐技术指标体系
我国确定主伐年龄的依据是,一般用材林以工艺成熟,薪炭林以数量成熟作为主伐年龄。这是林业产品经济的产物,长期以此为指导来进行森林采伐,对于我国森林资源的利用、更新、保护起到了一定作用。森林成熟是指森林在生长过程中,达到最符合经营目的和任务时的状态,经济成熟是其中的一种。森林采伐量是指采伐林木的蓄积量或采伐林木所能生产商品材的数量,即生产部门常说的采伐量,森林采伐包括用材林采伐、防护林卫生伐、薪炭林采伐和特用林采伐等,由于除用材林采伐外的其他采伐大多是根据林况具体确定的,采伐量较少,且其采伐量的计算也较简单,确定采伐限额的关键在于正确区别年采伐限额与年合理采伐量的内在关系。
3.3森林采伐管理制度中寻租行为的治理
政府实行森林限额采伐政策的本意是为了弥补市场的不足,减少森林采伐面积,保证森林木材类产品和生态环境类产品的可持续利用,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介入而“无意创租”。解决这一矛盾需要利用政府和市场的双向互补性,通过他们的协调配合来完成各自的职责。增强法律的惩罚力度既可以增加寻租人和设租人的寻租和设租成本,又可以减少寻租人和设租人的预期收益,从而能够有效地遏制寻租和设租行为。一方面要加大打击行贿、受贿的力度和扩大打击面积,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对滥砍盗伐、无证采伐林木等破坏森林资源违法案件的打击力度,减少和杜绝各类毁林行为,保护森林资源。
4.结语
为了更好的平衡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我国必须对森林采伐管理制度进行修改。增大对非公有林的采伐限额,不仅保证了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调动了经营单位的积极性。同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的修改,使法律法规相配合,解决了脱节不匹配的问题。政府相应的搞些经济扶持工作,这样充分保证了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经营者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电力设计企业 物资库存 计划管理 问题措施等
物资计划在电力设计企业的计划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在对提高电网设备的健康程度和安全程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合理的对电力设计企业物资进行调节组织计划设计才能够有效的满足企业的各方面需求,避免物资企业出现浪费和积压的现象,使物资得到合理的配置。
一、电力设计企业物资计划管理的意义与重要性
电力设计企业物资计划管理在电力设计企业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对于电力设计企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强化电力设计企业物资计划管理工作,可以在电力设计企业生产过程中做到物资的优化配置,避免物资积压和浪费的现象发生,这不仅有利于电力设计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而且对电力设计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利于更好的推动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电力设计企业的物资流能并不是独立的,其与其他企业的物资流通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所以通过对电力设计企业物资计划的管理工作,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流通体系,加强电力设计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有效联系,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作用的充分发挥。
二、电力设计企业物资管理的现状
(一)落后的物资管理思路
企业进行物资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是通过物资管理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需要企业生产的全方位来对企业物资计划的实用效用进行综合评价,确保在企业物资及时供应的基础上,确保企业生产成本的最小化。但在当前部分电力设计企业物资管理工作中,受传统思想影响较大,本着早晚都要用的思想大量的存储物资,这就导致物资储存成本较大,大量的资金被物资所占用,不利于企业资金的周转。而且在企业物资管理工作中,虽然对物资成本较为重视,但对物资计划管理工作中的事前预测和计划较为忽视,这就达不到物资管理目标的实现,不利于企业健康的发展。
(二)物资管理手段缺乏现代化
电力设计企业物资管理工作是一项较为系统的工程,其涉及的专业较多,不仅需要各专业人员编制各种物资计划,而且为了有效的降低物资成本,还需要充分的利用现代化的物资管理手段和方法提高物资管理的水平。在企业物资管理的整个过程中,无论是计划、采购还是物资的使用等各个环节中都要把好质量关,实现物资成本的控制。但在当前电力设计企业的物资管理工作中,缺乏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还无法在各个环节实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
三、提高电力设计企业物资生产计划与控制的措施
(一)建立良好的物资生产采购环境
电力设计企业相对其他内部环境较为特殊,属于技术资金相对较为密集的企业,并且在日常的生产中会采购大量的物资,这也是其生产需要,正因为这一特点为,其资源额度会在几千万到上亿元的范围中浮动,这就使得在生产计划之后可以通过有效的手段对成本进行控制,从而直接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另外加之电力设计企业管理体制不断的得以成熟,因此很多企业都开始讲经营重点放到了经济效益的追求上,而经济效益最佳的获得方式便是对成本的降低,很多企业开始将如何控制经营成本作为企业日常管理的重点。这也是物资生产采购管理逐步的成为当前企业发展的重点的重要因素。所以,电力设计企业需要以自身的资金实力为基础,在采购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各项优势,将物资市场从卖方市场逐步向着电力设计企业自己的市场方向发展。
(二)提高生产计划目标控制水平
计划目标控制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建立并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电力物资计划管理制度。首先,应该强化计划编制管理水平,确保计划规范的准确程度。因此,必须对计划的格式、编制的内容进行严格控制,尤其要做好对物资规格参数、交货时间以及相关的技术参数等进行审核,确保编制的计划规范、合理、科学。对不符合规范要求的物资生产计划,设置对应的管理制度,确保其不能进入企业的ERP物资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报送、流转。
(三)对物资需求进行分析并加强管理
在目前来说,项目所需要的物资规格以及生产量的分析都是依赖于人工分析的方式,大多是靠工作人员的个人经验。所以在财务预算以及物资规划、综合计划等机制方面还需要进一步予以完善。目前,很多电力设计企业都已经开始着手于物资管理工作,并实现了物资属性分类管理,即依照物资的大、中、小等类别进行划分管理,但是这种管理制度依旧存在漏洞,无法依照物资用途以及物流属性和物资的价值进行管理。所以,在物资生产需求分析与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构建起根据物资重要程度(ABC类)、物资需求的时间属性和空间属性等形成的多体系分类管理制度。
四、结语
电力设计企业在规划与调整工作计划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物资质量与成本的均衡发展,强化企业员工与供应商高合作的理念,建立协同的运作机制,应该紧紧围绕“服务工程,保障供应”的目标,严格按照工程建设的总体要求,保证工程物资的全力供应。改进电力设计企业的物资管理计划,降低物资管理综合成本,以达到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TE934.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4-0372-01
一、森林采伐管理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森林采伐管理制度与多种制度冲突
目前,经济建设对于木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我国现行的森林采伐制度与大规模的木材生产计划不相适应。木材生产计划制度是根据木材生产量和采伐量制定的森林采伐限额,每个地区的森林采伐量均不得超过此限额,保证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森林经营制度是根据区域特点,相关的林业部门对森林资源做出详细的规划,通过规划计算出森林采伐限额。森林采伐管理制度、森林经营制度和木材生产计划制度三者应该是相互配合,协调统一的,但目前,我国的森林采伐制度出现严重的滞后现象,木材生产计划同时也受到其他两者的制约和限制,造成社会对于木材资源的供不应求,严重阻碍了我国木材经济的发展。
2、森林采伐管理制度难以平衡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通过施行森林限额采伐制度,森林资源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减少了对森林资源的消耗。但是限额采伐却很大程度的限制了林业经营主体。随着市场的经济开放,对木材需求量的不断扩大,林业经营主体只能按照以前的限额进行经营,不能根据市场的需求做出变动,严重损害了经营主体的经济效益,打消了林业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同时森林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态效益,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何时采伐,采伐限额、种植树种等都受到各地林业局的管理控制。林业经营主体不但不能够按照所需量正常经营,还要维护森林的生态效益。国家对林业经营主体做出了如此多的限制,给经营主体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在西方国家,通过对林业经营主体减税、免税给予一定补偿。但是在中国却没有国家对林业经营主体的补偿。国家通过限额采伐保护森林资源,但是却侵害了经营主体的独立自主的经营权利,降低了经营主体的经济效益,阻碍了林业的正常发展。
3、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不合理
(1)森林采伐限额制度不科学
森林采伐限额是由林业部门按照规划设计调查确定的,当地林业部门通过对林业经营主体进行调查销售量,将调查结果报告给上级,由上级制定出森林采伐限额。森林采伐限额既要保证经营主体合理经营又要保证森林的生态环境。但是,林业经营主体为了得到更大的经济效益,几乎不再考虑森林生态环境问题,在上报时通常提高销售量。因此,森林采伐限额制度不科学,与实际情况有很大偏差,影响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森林采伐限额分配存在设租和寻租现象
据调查森林的采伐量每年都要超过采伐限额,除了一些乱砍盗伐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森林采伐限额分配中存在设租和寻租想象。设租是指森林资源采伐管理人员对正常采伐的干预,阻止经营单位主体正常的获得木材资源,反而他们为行贿者亮灯,导致了不行贿就得不到木材。有设租就有寻租,寻租是指经营单位主体为了获得木材或更多的木材,通过对森林管理人员行贿,在上报采伐限额时故意提高采伐量,以此经营单位主体获得更多的采伐指标,从而获得较大的经济利益。
二、对我国森林采伐管理制度的改革建议
1、重视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
森林经营方案的合理制定,是确定我国森林采伐限额的前提条件,是影响我国木材经济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加强对森林经营方案的合理科学编制,完善方案内容,加强编制方案的指导性,提高方案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增加森林资源投资与收益分析评估内容,保证森林经营方案的有效性。
各森林经营者还要严格实施经审核审批的森林经营方案。林业主管部门要研究制定执行编案成果的监管办法和措施,建立严格实施森林经营方案的检查、监管、责任追究制度。对不按森林经营方案施业的森林经营者,不予安排采伐指标;对造成森林资源破坏或经济损失的行为,依法追究民事责任、行政责任,情节严重的,追究刑事责任。
2、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中实行分项、分类管理
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实行分项和分类管理,有利于森林资源管理更有效、更科学,通过对森林资源的划分,对公有林和非公有林进行分类、分项管理,使得不同的森林类型和森林经营主体,实现了不同的经营管理模式,提高对公有林的保护,深入贯彻落实限额采伐制度,提高环境保护力度,保护生态环境。
对于非公有制的商品林, 国家应当放松对非公有林经营者的控制,可以取消采伐许可证制度,建立采伐申报制度, 即非公有制的商品林的经营者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自己的实际情况, 向地方林业行政部门申报采伐计划, 林业行政部门在生态不会受到较大影响、符合采伐技术指标等前提下,原则上应当批准。如非公有林被区划为公益林或者确因生态状况或公共需要不能批准, 国家应当给予经营者一定的经济补偿。
3、取消木材生产计划管理制度
实行年度木材生产计划管理制度是国家用来控制、调节年度商品材消耗林木数量的法律手段,保证商品材年采伐量不突破相应的采伐限额的具体措施。年度木材生产计划是在已批准的年森林采伐限额的基础上制定的,国家制定统一的年度木材生产计划不得超过批准的年采伐限额。森林采伐限额包括商品材、农民自用材、烧柴等一切人为消耗的森林资源,其中消耗最大的可控制部分就是商品材所消耗的森林资源。国家通过对商品材采伐量的限制,保证年采伐限额不被突破,具体规定为:年度木材生产计划不得随意增加,不得跨年度使用,国有和集体商品木材生产计划指标原则上不能相互调剂使用,不能把抚育采伐指标挪用于主伐和其他采伐等。我国对于商品材采伐的种种限制,实际上是在限制森林经营者的自主经营权,降低了营林的效益,增加了营林的风险,阻碍了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
我国制定年森林采伐限额方案和批准森林经营方案之后,其实没必要规定商品材年度生产计划,因为森林经营者是以营利为目的,会从经济学角度考虑如何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不会寅吃卯粮,会根据市场需求和森林的实际更新情况,在国家批准的森林经营方案允许范围内自行确定采伐数量。所以我国完全可以取消木材生产计划、放宽对商品林采伐的限制,这样不但不会造成森林的大面积砍伐,还可以推动商品林采伐权交易市场尽快建立,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4、完善林业税费制度和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建立健全的林业税费制度,取消不合理的林业收费项目,鼓励引导广大农民积极进行商品林经济发展,发挥政府宏观调控手段,加大资金支持,发挥税收调节作用。在发展林业方面,应充分借鉴取消农业税费问题,降低林木采伐税,积极扶持林业经营,降低林业贷款利率,加强我国林业发展。同时,建立完善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明确补偿标准和补偿办法,对非公有制林木被化为公益林的情况,应根据相关的规定进行合理的补偿,提高人们发展林业的积极性。
总结:森林资源的合理健康发展,对于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必须建立完善系统的林木采伐制度,对林木限额管理试行分项、分类管理,提高管理方法的科学性,同时,取消不合理的林业税收制度,建立完善的补偿机制,提高人们发展林业经济的积极性和热情,加强在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保证我国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林业企业的经济效益。
由于煤炭企业正在不断地发展壮大,而且物资供应体制改革也在不断的深入,我国构建专业化、信息化与网络化的现代物流供应企业势在必行。随着煤炭企业利用现代物流体系的理念,加快引进物流管理技术的步伐,追求探索创新物资供应模式。按照煤矿分布布局的特点与仓库内形式布局特征,进而创建物资超市。并在此基础上采用连锁超市式的配送供应方式。使用这种方法,可以提高物资供应配送效率、减少储备资金的占用率,也为煤炭企业整体增效做出了贡献。
一、煤炭物资供应超市化经营特征
传统的煤炭物资供应管理模式与新成立的煤炭物资供应超市模式相比存在着落后,新型煤炭物资供应管理的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流程上都有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更是创新型的、多方位的物资供应管理模式。
1.物资供应超市化经营下的煤炭物资供应管理理念的转变
新型煤炭物资供应超市化经营的理念就是“零库存管理”。而对于其基本工作原理则是: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形成一条龙服务,摒弃集团公司内部等待和在准备情况下带来的铺张浪费现象。主要表现为:一定要制定高度协调、完善的存货供取实施计划,且与供应商之间达成协议,尽量的在使用之前要求供应商送货上门;实施高精度管理与控制机制,限制供应商的数量,从而对电子数据互换的实现。
2.物资供应超市化经营下煤炭物资供应管理制度的转变
按照物资供应超市化经营的基本管理模式要求下,并且提倡基础管理工作要“有法可依”。这就间接地要求供应管理公司根据煤炭物资供应的重要工作环节,拟定出全面的工作管理制度。主要内容包括:物资计划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库存资源管理制度、信函凭证管理制度等等。而且为了提高计划管理制度多方位要求,对需求计划和采购计划的编制要严格的按照要求制定;对于合同管理制度就主要是从市场调查方面研究,进行商务谈判,最后合同签订,双方履行合同规定内容。
3.物资供应超市化经营下的煤炭物资供应管理流程的转变
在一般情况下,供应公司都是以物资供应超市化经营为指导,并且积极的创新物资供应流程,与现有的业务流程相比进行优化、改进或者是调整。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从根本上在思考和再设计,设立焕然一新的工作过程的组织结构模式。从计划着手,到采购、入库、发料、结算整个流程进一步思考设计,避免过多的重复性就业。
二、供应链方式下的煤炭企业物资超市管理
对于供应链管理的应用来讲,它主要涉及到四个方面,即供应、生产计划、物流、需求。而职能领域主要包括产品工程、产品技术保证、采购、生产控制、库存控制、仓储管理、分销管理。辅助领域主要包括客户服务、制造、涉及工程、会计核算、人力资源、市场营销。供应链管理师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它的先进性体现在是以客户为经营导向的,而在供应链管理方式下的煤炭企业物资超市主要有以下几种特点:
1.明确煤炭物资采购管理组织职能
在物资采购管理方面讲,它的组织结构会因为它的采购管理职能不同而有所不一样。主要是因为物资管理部门的职能不但是及时掌握调查生产资料的渠道,更是寻找物料来源并且保持有效的内部沟通的重要手段。所在采购信息来源上,还是要找到在紧急情况下所能替代的供应商。这样,我们就要建立供应商档案库,在一定的时期内保持有效联络。同时,掌握市场原料行情,价格趋势,制定采购方案,对所需的材料按照合同中规定的内容进行按期交货。所以,在确定物资管理管理职能才能对其进行分工整理和管理合作。
2.加强物资计划管理
为了发挥规模经营优势、掌握煤矿生产物资需求、流动资金使用效率、组织有效货源、降低材料采购成本、促进经济效益提高,这些都是物资计划管理的重要工作。物资计划管理在物资供应管理部门起到基础性德作用,主要是利用物资计划管理的要求,进行市场主体规范,并对物资计划进行的采购行为。从而扩展采购渠道,提高档案的规划和管理,充分地发挥出物资供应部门的主渠道优势,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减少劳动消耗。物资管理计划必须按时按季调整计划,让计划具有灵活性;按照资金的来源把专项工程所用的资金或者是生产材料进行有效计划。
3.实现管理创新
为了建立健全的物资管理制度,一定要严格规范管理中所涉及到的一切行为。因为从矿用物资超市这层方面讲,它的周期性和采购性不是很稳定。采用招标比价,然后在对其进行集中采购,接着要确定各部门及人员职责,设立相对应的供应部门和使用部门。不定期的进行调研检查,对采购物资的质量、价格、采购人员严格把质量关、价值关,降低物资采购的成本,节约资金过度的浪费。
三、总结
中图分类号:U6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1-0005-01
研究表明,我国造船业与世界先进船企相比,最大的差距在管理方面,尤其是生产管理。要提高我国造船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在大力推广先进制造技术的基础上,优化船企的生产管理。船舶制造是以中间产品为导向的大型产品制造模式,其建造过程复杂,生产管理综合性强,因此造船生产计划管理对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1.国内外船企生产计划管理的现状
当今世界先进船企都十分重视数字化造船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其计划管理也全面实现了信息化和自动化。我国一些主力船企借鉴了国外的先进经验和理论,研发出数字化生产计划管理系统并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也取得了巨大成绩。但计划管理仍然与国外先进船企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⑴数字化造船的发展水平不高,设计、制造、管理信息一体化的集成度较低;
⑵计划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生产计划制定多数是按照目标倒排法编制,容易忽略生产资源的配置和生产优化等问题,现场以调度管理为主,计划变动大。
2.数字化造船技术的应用
2.1 推行数字化生产计划管理系统
数字化造船在生产计划管理应用方面表现为构建一个以项目管理为核心,围绕生产建造计划的一体化共享管理平台,综合管理生产计划、设计计划、生产准备计划和物资配套计划,使各类计划相互关联、相互制约,达到事前、事中和反馈的一体控制,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压缩生产成本、缩短建造周期,这是CIMS集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高效的生产计划管理系统,能将计划的前期策划、制订、执行、反馈与调整有机联合起来,使整个计划形成有效地闭环管理。船企推行数字化生产计划管理系统有利于改进生产计划编制的手段,使设计、生产、物资、物流管理信息同步,从而提高生产计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2 加强系统间信息的共享
造船数字化生产计划管理是数字化造船三大体系(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建造和数字化管理)中数字化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涉及设计、生产和物资等多项管理。目前我国船企在产品设计、制造、管理信息一体化的集成度较低,数字化造船体系各主线尚未贯通,从初步设计、详细设计、生产设计到物流供应、生产计划、生产控制、财务成本等各方面引进或开发了信息系统,在局部应用虽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各系统之间存在信息壁垒,造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系统间的信息不能共享,信息的一致性不能保证,协同响应速动慢,阻碍了造船数字化整体效益的发挥。
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建立标准的作业流程、全程共享的信息平台以及准确的定额体系,并长期持续改进,以此促进企业的业务流程不断革新、固化及标准化。此外,推广扁平化管理是实现数字化造船的重要条件,它能确保企业管理和生产业务流程管理信息流的畅通,使各岗位的信息资源及时到达和输出。
3.生产计划管理体系的完善
3.1 建立基础标准,实行量化管理
造船工程计划管理基础标准指工时负荷标准、物量负荷标准、船厂设备能力标准,是根据实际生产进行科学统计分析得出的定额标准,也是制订生产计划、执行计划、组织生产以及生产过程控制的基础,体现船企实际生产能力水平。船企应重视对相关生产数据的收集统计,特别要保证数据源头的正确性和实动数据反馈的及时性,通过对实际数据的统计分析,制订出适合自身的生产管理规范和期量指标,明确生产过程中每道工序的周期和各种资源的需求量,实行量化管理。需要注意的是,期量标准与产品对象和工艺环境密切相关,要根据产品的不同和技术的进步不断修正,才能保证其合理性。
3.2 推行精益造船生产计划管理体系
精益造船生产计划管理主要包括JIT生产、单间流水作业、节拍生产、拉动式计划体系等。它旨在通过优化生产组织结构,实行拉动型计划管理,达到简化管理、降本增效、有序生产的目的。精益造船生产计划管理需实现三个目标:
⑴计划分级管理。下级计划服从上级计划,公司计划、部门计划、班组计划层次分明,上下一致。
⑵实行拉动式计划体系,下道工序向上道工序提出需求计划。拉动式计划体系使部门间的计划前后统一,每个部门在保证公司主要节点和下道工序需求的前提下安排本部的生产任务,使生产计划更合理有序。
⑶实现单件流水作业和JIT生产。精益造船生产计划管理推行均衡连续生产流水节拍造船方式,即在保证生产任务负荷均衡的同时又要满足下道工序的需求,实现多品种船舶的均衡、连续、高效JIT生产。
为保障生产准备的充分性,下达计划前,首先要对生产准备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和预测,如有冲突需及时协调;其次要根据计划测算各阶段生产物量及生产资源需求负荷(含场地、设备、劳动力),通过详细周密的资源配置,把握生产能力和生产任务的平衡。
3.3 对工程项目进行合理分解
为实现现代造船模式对壳舾涂一体化和设计、生产、管理一体化的要求,在生产前期策划时,应将大而复杂、难以预测和管理的造船工程分解成一组具有可预测性、任务明确、工艺清晰、易于生产、便于管理的制造安装作业。工程分解有利于理清各个系统之间、各道工序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实际建造过程中各项任务安排更加合理,达到稳定生产对象,规范生产流程,简化生产管理的目的。同时,计划编制应覆盖造船全方位、全过程,并明确各级制定计划的数量、内容、时间以及部门编制计划之间的网络关系,使整个计划的编制像生产一样形成流水作业。
3.4 造船生产信息反馈
计划执行过程中生产信息反馈的及时性与准确性,能左右管理者的决策,对生产目标能否按计划达成有重大影响。通常我们关注的是实际生产进度信息以及生产准备过程、作业过程中影响计划正常执行的实动信息。实际生产中,可通过对派工单、工时日报、物料准备信息、设计施工更改信息的有效管理来获取相关信息。
为了达到及时生产(JIT)方式控制现场生产流程,可借鉴丰田生产模式中的看板管理概念。电子看板作为生产计划目视化管理的重要工具,能表达造船各级生产计划的实动状态,方便进行多项目的生产调度控制,值得国内船企推广应用。电子看板包括计划看板、质量看板、成本看板、配套/集配看板、供应看板、运输看板、场地看板等,其贯穿生产计划的制订、执行、反馈全过程,为生产计划信息流传递提供方便、快捷、及时的方式,根据各类看板的状态进行生产计划的调度、调整。
4.结语
综上所述,船企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理论和成功经验时,不能一味的学习效仿其管理理念,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优化创新,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提高管理、实现目标,持续推进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的生产计划管理制度,进而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水平,促进我国造船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龚海燕.造船工程管理[M].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9.
[2] 造船工程计划管理标准结构体系[Z].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转模增效推进领导小组,2002.9.
当前,电力企业生产经营计划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计划经济,不能适应电力市场的发展,计划管理缺乏统一的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力企业计划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统一的生产经营计划管理制度;缺乏科学的计划方法和预测方法;缺乏有力的计划监督控制手段;计划指标体系不完善。电网经营企业的生产经营计划管理目标,是要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变化和电力市场发展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的。下面就计划管理工作提出几点要求:
一、电力企业计划工作主要内容
电力企业计划工作主要内容有:(1)制定全局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即要横向的同地方国民经济的发展相衔接,体现地区的整体效益,又必须纵向考虑企业内部的综合效益;既有生产技术方面的内容,又含有经济、政策的因素。(2)统一协调各部门的目标和工作,使企业管理工作有一个统一的步骤,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二、计划的制订和执行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电力企业计划是面向电网内提供发电资源的发电企业和满足用电需求的供电企业,通过对各类电力企业生产经营的规模、结构、水平、速度和措施等方面进行预测计划、执行控制、分析调整和监督反馈等活动,使电网内不同的电力生产(利益)主体协调运行,实现电网总体和各利益主体的目标。计划的制订和执行必须遵循一定的计划原则,要强调计划的严肃性,避免政出多门,这是目前计划工作需克服的弊端。
1.以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的原则
在计划编制平衡时,在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用电市场预测的基础上,研究安排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在最大可能满足社会用电需求的同时,一方面有电网和电厂的机组设备和发电量经济效益优化问题,另一方面有社会资源包括燃料和机组设备有效利用问题。要坚持利益兼顾,同时注意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2.结合设备实际状况,优化发电资源结构的原则
优先安排经济机组、大容量机组多发电,压低高能耗的小容量凝汽机组计划发电量。对各电厂安排计划时,同时考虑机组现行设备运行状况、计划期内机组计划检修、可能受阻情况和新机投产情况等,具体确定计划指标;对各供电企业安排计划时,要根据地区计划期内经济发展状况和用电负荷增长水平实际,安排计划指标。
三、要调查预测、科学编制及控制监督计划管理工作
1.用电市场调研与预测
电力企业要在用电调研预测上着眼宏观经济走势,找准经济增长点,用电增长点,根据经济发展多项指标与用电增长的关系,研究用电市场分类方法、调查方法、预测方法模型。对用电市场细分可按行业、地区分类,用户的分类可以按用户容量、地域、性质(常用方法)、信誉度等,以利于用电计划管理。
2.计划编制内容与方法
根据对用电市场有效需求的预测与可供电力资源的平衡关系,寻求企业目标最大程度的实现。可以研究实行三年发展战略生产经营计划模式。确立企业中期经营目标,推行企业经营策略。研究在市场条件下对不同利益主体的计划原则、平衡方法、计划方法,建立企业内外影响因素多参数计划指标方法数学模型,应通过建立软件建立方法库、指标库、数据库,提高计划管理水平。逐步完善计划内容,即指标体系。结合目前电网管理现状,建议计划内容应包括以下指标体系:发购电资源指标体系,供电需求指标体系,劳动及效率指标体系,成本利润及资产增值指标体系,相应电网建设与改造指标体系等。
3.计划监督机制与方法
在“厂网分开”
改革逐步到位的过程中,要加快独立发电企业规范合同化及电网公司直属发电厂模拟合同化管理,实现“法制化管理”。电网与地区供电公司及直供用户逐步向合同化管理过渡,或模拟电力市场经营方式,明确电力、电量、电价及未按合同送受购售电补偿条款。加强计划跟踪分析工作。计划制订下达到集团公司直属发供电企业,各发供电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和情况,层层分解落实,这样保证了各级总体计划的实现。同时,从集团公司到各发供电企业按月或按季度进行完成情况调查和分析。分析采取多项指标、综合分析和专题分析,查找问题,预测未来,制定和调整措施,从而对计划完成情况进行监督,亦可以进行必要的调整。
四、综合利用资源,走多元化经营之路
电力企业生产经营单一是导致资源利用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它也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电力企业管得太死造成的。现在,国家在逐步放开对电力企业生产经营的管理权限,电力企业的自有了某些扩大。多元化经营是企业的一种成长行为,也是电力企业通常所说的多种经营,实际上涉足多产业的成长。就电力企业来说,电力企业是资金、技术、能源、人力集中的企业,本行业有诸多自身优势,发展相关的多元化成本低,关键在于如何充分有救地利用资源,运用组合策略,扬长避短,使生产要素得到合理的流动,并通过开拓市场,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
五、结 语
总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电力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只有努力遵循以上要求,才能使得企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电力是以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保障电力工业的健康发展、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为基本出发点的,研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电力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变化,及时做好企业生产计划管理对当前及未来各地区电力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综合计划管理是电力企业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平衡企业经营活动是否统筹安排的有效措施。对企业各项计划进行平衡处理,可保证计划执行有序进行,提升经济效益。所以,综合计划管理需注意各计划的优化组合,要有很强的全局观意识。尤其是电力企业与国民生计密切相关,所以综合计划管理一定要科学严谨。
一、综合计划管理概念分析
电力企业的战略和规划是综合计划管理的重要生产指导标准,对电力市场环境以及企业发展经营策略等进行统筹分析,实现供需平衡,并对优化企业之前的年度管理计划以及实施方案。综合计划管理就是对企业的储备、编制、平衡、执行等进行考核,这是电力企业管理的关键,也是促进电力企业集团化运作和集约化发展主要手段,也是电力企业实现战略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对于企业的管理人员来说,需制定完善的管理方案,提升电力企业应对内外部经营风险的能力。基于当前的发展形势下,需要深化综合计划管理的相关研究。
二、管理内容与方法
1.计划申报
电力企业部门需要针对管理责任范围和管理内容执行详细的管理计划。各部门需要按照计划的项目规范建设或改造项目的原因、实施方案以及完成时间点。该计划通常有以下三种:(1)年度计划;(2)月度计划;(3)临时计划。
2.年度计划
年度计划的申报编制以及下达程序是这样的:各生产运行部门,都需要申报计划,各专业部门需对生产信息进行汇总。各个部门需要依据自身的工作范围和业务状况制定年度计划。编制本年度的生产管理计划,在下半年就申报的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观察,并确定后期计划。
3.月度计划
月度计划实施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计划分解、项目计划申请、项目计划费用落实。各个部门的月度计划需要上报。月度计划的编制以及下达流程是这样:各个部门申报专业部门汇总、在月度生产计划会讨论、协商处理、发文。每个月的月末需要召开月度计划会议,各个部门计划的申请截止时间为25日左右。月度计划会的主要目的就是将上月计划的完成情况整合并编制为书面报告。
三、加强电力系统作业中的综合计划管理的有效策略
1.构建电力企业综合计划管理体系
根据电力企业综合计划管理具体情况,一般要从下面3个方面进行:第一对管理制度方法进行完善,在已建立的综合计划管理制度方面,要全面监督管理计划的编制、上报、审核、下达、执行、调整和评价的过程,并且将管理责任细化到个人,建立全程跟踪分析制度;其次,健全关于综合计划管理的指标体系,对于我们电力企业而言,需要从实际经营状态出发,将经营管理目标细化为具体的量化指标,并下达至各分级单位;然后,建立动态管理机制,电力企业内外部的经营发展环境是动态变化的,在制定并落实计划后,不能恒定不变,而是应建立动态管控机制,全面监督计划实施的全过程,对潜在的风险及时发现并排除,做到有效识别,在各个环节加强防控。
2.综合管理过程中要全面实施电力视频联动管理系统
通过对传统的电力视频监控创新,产生了电力视频联动管理系统,是在原先基础上增设能与供电企业相互动的电话互动,特别是SCADA系统,能实现联动过程中可促使巡检与集控中心,利用现有的电力通信网络把原有变电站、相关设施的视频信息以及故障问题传输到控制和调度中心;工作人员再通过本系统对变电站和相关的设备做到实时监控,这样就为供电的安全和电力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现场实时资料。与此同时,还能够把产生语音电话和SCADA系统有效地联动起来,如果变电站来电话,对应的电话视频会第一时间把信息推送到系统电脑上。工作人员做的每一个操作动作,都会一一联动到摄像机上来,这样就实现可视化管理。
3.建立和完善综合计划管理机制
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近些年来我国企业综合计划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具有随意性情况,但是各综合计划均需要以综合计划管理方法为参考标准,所以需要明确具体的管理体制,保证管理指标与项目的统一。综合计划管理实施时需要突出其整体性、全局性、统一性,通过对各管理指标的统筹和平衡,保证电力企业上下管理目标的统一,并规范管理行为,从而促进电力企业的高速发展,提升集团经济效益。综合计划管理,需要实现横向融合,并加强纵向的管理,促进企业的全面协调发展。在电力企业综合计划经审核并通过后,各单位部门需严格按照执行的综合计划管理机制执行,优化组织机构,需对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实现执行过程的协调。另外,需对综合计划目标进行分解,分层次落实,保证管理目标的实现。在这一过程中,要想保证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目标的执行力和执行的强制性,如果不能纳入综合计划管理范围,不能对相关资金配置方案进行调整。对于综合计划管理工作来说,其具有全面性、集成性、协调性和系统性特征,在实践过程中,需要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计划开展进行动态监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将企业制定的综合计划指标进行合理的分解,然后下达给不同的下属职能部门,按月对指标实际完成状况进行跟踪检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电网建设发展新形势下,综合计划管理在电力企业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为了保证各项计划的有序执行,实现资源的节约,需要提升生产经营活动的效率,有效规避企业的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需深入落实综合计划管理工作,从而保证预期战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叶炯,YEJiong.基于过程管控的电力公司综合计划预警机制[J].浙江电力,2013,32(1):62-65.
在石油企业上市以后,石油企业的营运模式和经营方式都会和市场经济的规律相结合,运作也会按照市场经济的运作模式。而是在市场经济支配下的石油企业应该怎么对自己的管理制度进行改变,如何建立一套与市场经济需求相适应的石油企业计划管理模式,成为石油企业计划管理部门必须面对和探讨的问题。
一、 计划管理的必要性
计划管理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和重要铺垫,是确定企业未来的发展目标和实现目标前先拟定好的措施和步骤。
1、市场的激烈竞争。市场经济现在在我国社会已经逐步深入,让市场上出现了大大小小各种不同的企业公司,要获得生存的空间和发展动力,企业一定要加强对计划的管理,制定科学准确的计划、明确合理的发展目标,才能够推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然企业会因为缺乏发展目标和动力遭到社会的淘汰。
2、公司发展策略的改变,上市之后公司的股东不会把发展眼光定在短期,而是更加注重长期的发展。所以公司的上市会导致发展目标的改变。企业长期发展计划的制订,就是着眼于企业的长期经营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为确保企业的长远利益,企业必须加强中长期计划管理。
3、虽然公司上市后是依据市场规律运作的,但是依然不可以忽略计划的重要性。企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发展目标先制定好生产的计划,然后在生产的过程中严格地依照计划进行生产活动,这样在科学有效的计划指导下进行生产活动,才可以让企业保持竞争力,获得发展空间。
二、 建立与改制上市相适应的石油企业管理模式
1、在资源采集开发工作上,油田采集分公司应该把资源作为长期发展计划的目标。石油企业是资源的开发挖掘业,自然维持企业继续生存发展的基本要素就是资源。石油企业对于资源的计划定位应该要用最小的成本获取尽可能多的资源,加强以资源为目标的跨地区发展计划管理,用最低的成本进行对资源的开采,改革更新勘探技术和设备,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石油企业在资源勘探和开发过程中应该要从国内、国外两个资源市场进行开发和研究。第一种情况要是企业勘探能力水平不高,但是该地区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企业应该充分地利用外界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加快对地区的勘探开发,共同获取发展的资源,增大企业的实力。第二种情况是当本地区的资源发展前景不乐观,应该要积极地往国内资源发展前景良好的地区进行开拓,提高自己的技术技能和自身的素质。扩大资源的战场和视野,扩大企业的资源拥有量,为企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是充分借助世界全球化的趋势,积极与国外资源丰富地区的资源开发企业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与他们进行合作的勘探和开发,寻求多方面的发展途径。
2、借助存续公司来实现以资产为纽带的跨行业发展计划管理。在石油企业进行改制上市之后,一定要进行思想的解放。企业要对自己内部进行充分的解体,以行业来划分并且进行重组。存续公司的计划管理重点可转向优化投资结构、优化资产存量,使资金投向有效益、发展前景好的项目。
资产作为计划管理的纽带,对部分资源接替难度大、队伍和生产负担大的石油企业进行计划管理有着重要意义,鼓励企业往新领域探索,寻找新的发展支点和动力,实现减员增效,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而存续公司在企业运用小部分资金来盘活资产存量的工作中,对所属单位进行调查分析,对有发展前景、先期投入较大,因资金和技术等影响效益欠佳的厂点,应从长远利益出发,给予适当的资金投入,扩大规模效益。
3、实现以项目为主线条的全程计划管理,石油企业一般都是大型、特大型的工程项目,所以项目的效益是维持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石油企业计划管理着眼于项目的效益,严格把好项目立项关和项目设计审查关,真正体现效益优先的原则,搞好项目的前期工作。除了做好项目前期的设计计划工作以外,在工程的中期企业的监督工作也是不能轻视,企业要根据市场和内外环境的变化,从实际情况出发对项目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修正计划的指标,让工程可以达到工期最短、投入最少、产出最大、效益最好的最理想效果。
4、以市场为导向,实施全面的生产计划管理。在重组改制之后,企业中的因素都要和国际市场接轨,上市之后要遵循市场的发展规律,实施全面的生产计划管理。
第一是对产出投入进行测算。企业传统的先干后算的工作模式已经不适合改制上市的需要,应该要改成先算后干,要在计划中确保产出大于投入,项目的效益要排在第一位。
第二是对生产经营作出全面的计划管理。全面的计划可以分为横向和纵向的两种计划方式。在纵向管理上,分别是由生产阶段计划管理,拓展为勘探风险计划、资源计划、开采计划、炼油计划、销售计划、财务利润计划管理等这几项管理构成的;横向的管理主要是改变原来的原油单一生产计划,要将其扩展成全面计划管理,包括企业的发展计划、资金计划、人力资源计划、成本计划、市场开拓计划、股票增值计划管理等。
最后企业应该把握好短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的关系,企业要在短期目标的执行之中结合市场的具体要求,不断对公司的中长期计划进行调整,确保长期目标能够实现,获取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1 精益生产理念的基本概念
精益生产理念中的“精”指的是降低企业在管理方面的投入,节约管理时间,避免资源的消耗和浪费,提升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益”指的是通过管理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精益生产理念的核心内容是以最小的资源投入换取最大的经济价值,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和产品。在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资源浪费是一种常见情况。而精益生产理念就是为了消除生产过程中的故障,避免浪费,在节省成本的同时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精益生产理念通过按照组织的层次结构对生产责任进行划分,可以将员工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避免资源浪费。精益生产理念可以实现企业的扁平化管理,将资源集中到最需要的地方,从而帮助企业提升产品的质量以及产品的流通性。
2 电力企业生产计划中存在的问题
电力企业是电力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肩负输配电的任务。而在电网企业生产中资源计划与综合生产也是较为关键的内容,应引起相关部门足够的重视,它的职责是计划管理目标的有效实施从而对行程进行优化,并提升电网的可靠性、安全性以及执行效率,提高生产经营绩效。
一般来说,资源计划和综合生产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1)日常维护计划和生产计划;(2)外包服务采购计划以及内部人力资源计划;(3)物资和设备的供应计划;(4)调度停电计划和生产停电计划。其中生产计划的执行又受到了停电计划、供应计划、资源计划的约束,同时生产计划又是供应计划、资源计划和停电计划出现的源头。
在电力企业管理过程中,不同的部门管理着不同的计划,由于缺乏沟通,使得所编制的计划与实际运行情况不相吻合。例如物资管理部门只重视供给计划和需求计划,不考虑设备物资的用途;生产管理部门只考虑运维的生产计划;调度管理部门只重视停电的计划,但不重视停电计划对应的运维工作和项目。在执行计划时,常常会因为采购的物资不到位,导致资源缺乏。由于各个计划之间存在的矛盾,使得计划执行中的成效性较低,不仅造成资源的无故浪费,而且还影响了电力企业的正常工作。因此各相关部门针对所制定的计划应进行细致分析,综合权衡供应计划等内容,达到资源之间的及时共享,提升计划的可行效率,确保生产计划管理的高效性。
3 精益生产理念下电力企业生产计划的制定
3.1 编制计划流程
在编制综合生产计划时,需要将市区地调中心作为计划协调编制的主体,并搭建市区电缆、大客户中心、供电分公司等外部单位之间沟通的桥梁,供电公司对具体的信息可通过网上公布以便于其他市区地调单位在第一时间了解信息动态。然后在每年的11个月份由大客户中心、超高压公司、分公司综合计划部门等向管理部门递交下一年度的相关计划报表。
与此同时,相关人员在进行年计划编制过程中,一定要做到认真、细致,对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都不容忽视,在每月的15日,电缆输配公司、供电分公司、超高压月计划公司会将下个月市区工作内容及时报送给市区计划编制管理方,该管理部门会在每月的固定时间段内进行组织与协调,并制定月生产计划。月生产计划制定好以后,上报到市调,得到市调批准以后,地调中心制定最后的月计划。月计划由供电总公司负责审核批准,并在每月的25日左右将供电月度生产计划
出来。
3.2 生产计划系统平台的搭建
3.2.1 生产计划系统平台架构。为了增强跨单位、跨专业之间的沟通力度,各生产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构建相互联系的生产计划制度,从而增强公司管理制度的全面化与精细化,这就需要在公司企业应用集成系统(EAI)和生产管理系统(PMS)的技术上搭建综合生产计划系统。利用综合生产计划系统可以实现信息系统之间的整合,使各个部门都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到生产计划的相关动态信息。通过利用PMS基础电网拓扑信息可以做好自动匹配捏总的功能,提升项目捏总率以及计划的执行,避免重复停电,增强设备的使用效率。此外,相关管理部门还应加大计划资源档案的监管力度,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工作的成效性。生产计划系统网络架构图见图1所示:
3.2.2 系统操作和功能的介绍。
第一,信息及时输入功能。技改项目和基础建设项目可以借助系统的相关操作功能实现信息的及时输入,并将其自动导入到生产计划综合管理平台。对于存在问题的信息也可通过相应的系统进行自动识别待准确无误后输入给综合系统平台。
第二,可实现信息的及时更新。在生产计划系统中根据实际需求设置计划池管理模块,该模块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比如可及时对数据进行更新,并对存在问题的信息进行自动更改等。
第三,更新信息后进行提醒。该系统对存在错误的信息会进行自动识别并使用不同颜色的粗体将已更新的信息罗列出来,以方便人员查阅。而已被系统识别完成且不存在问题的信息会还原成普通字体,并列入未阅读记录中。
第四,可实现信息更新的及时回复。信息更新答复模块可以将所有对应的信息内容列举出来。
第五,批复变更计划。在实际运行中若发现计划存在一定不足时可上报编制主体领导签字确认,并经由计划编制主体审核达标后方可进行计划的变更。
第六,计划捏合。按照计划捏合的实际规则对事先制定的计划进行有效处理,然后打包捏合,对打包好、计划执行时间等进行统一设定,并对计划池中的内容进行更新。
第七,查询计划池。在计划池中项目通常被分为四类:(1)待批复项目;(2)待执行项目;(3)执行完成项目;(4)遗留项目。系统在正常工作中相关部门领导若需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查询则可借助计划池进行分类查询,从而了解各个下属电站的设备运行情况以及供电公司方面的相关信息。
第八,电子看板查看项目。(1)相关人员可通过电子看板查看每日的项目进展情况,并就某天设备的实际运行情况等进行全面了解;(2)按照回路的相关需求可实现项目动态的及时掌控,管理者可借助系统对任意时间段内回路存在的状况等内容进行分析与整合,对存在问题的地方及时进行改进,确保设备得以正常运转;(3)根据工作人员的账号信息可实现停役回路的及时查看。工作人员可对工程中所有的计划停役内容或者已被停役回路的内容进行全面查看,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保证设备的稳定、有序运行。